中国苹果产业现状

2024-08-05

中国苹果产业现状(精选9篇)

1.中国苹果产业现状 篇一

据专家预测,今年我国的汽车总产量将超过400万辆,成为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的第四汽车生产大国。中国的汽车工业获得高速发展,汽车行业成为当前吸引人才流向的又一亮点。“十一五”期间,我国汽车业将进一步加速发展,进行自主研发、创建自主品牌也将成为大势所趋。然而,与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所带来的巨大生存空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汽车人才的匮乏状况。这一被前几年快速发展的表象掩饰起来的中国汽车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随着车市逐渐回归理性以及行业更为激烈的竞争浮出了水面。当前,人才匮乏已严重制约了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人才问题已经成为发展汽车产业的瓶颈。

汽车研发设计人才匮乏

随着自主研发的呼声越来越高,更多的国内汽车制造厂商愈来愈重视自主研发,以及更多的国外厂商陆续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汽车零部件、整车方面的研发工程师需求迅速增长。汽车设计,尤其是轿车的整车设计原先几乎是国外公司的专利,而国内汽车设计过于模仿西方,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中国汽车业需要大批具有原创能力的从事原创性工作的设计工程师。据有关数据分析,奥迪汽车的研发部门有8000多人,而国内汽车厂商只有一汽、上汽的研发团队能超过1000人规模,其他厂商均不足1000人,大众汽车的研发部门也仅有700余人。汽车厂商要不断开发出适应市场的产品,现有的研发设计人员队伍远远不够。

汽车技能型人才匮乏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既需要能够进行研发设计的技术带头人,又需要懂得生产和组装的高级技工、技师。一线技术工人的整体技能水平直接关系到企业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的后劲和潜力。中国汽车制造业正面临着一场“技工荒”。如果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汽车技工”,一系列的如《高级汽车技工严重短缺》、《 银川汽修业高级技工不足3%》、《长三角地区汽车技工面临紧缺》、《京缺八万技术人才》、《中山:技工人才紧需两千空缺难求》等文章标题便会映入眼帘。以北京为例,根据调查数字,2008年前的几年中,北京汽车制造业每年仅中职人才缺口就达2700多人。而据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六部委联合公布的《紧缺人才报告》显示,目前国内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在两年内至少存在80万的缺口。

2.中国苹果产业现状 篇二

中国制造业的跑马圈地时代已基本结束, 很难找到产能不过剩的领域, 手机行业也是如此, 接下来必然要进入到优胜劣汰的阶段。

“电子产品中, 苹果的iPhone和笔记本、大部分的索尼PS3和全世界绝大多数的笔记本产品, 都是‘中国制造’, 或者至少是‘中国人制造’。各种名牌和非名牌的运动鞋, 基本上也是‘中国制造’。”深圳一家手机设计公司的果姓负责人坚信自己两年前注册的代工厂具备生产高质高价产品的能力, 但他同时表示, 相比“正规军”, “山寨厂商”对于生产、流通环节更不容易把控。

“前几年, 山寨机在质量和安全性方面的确有所欠缺, 但是这些缺陷的改进, 并不需要多大的成本, 只要用心, 是不难做到的。毕竟现在联发科、展讯提供的解决方案已经十分完备。”中关村IT从业者协会某副秘书长判断, 政府主管部门一直想推动有规模的山寨机厂家逐步转变成正规的手机企业, “3.15之前, 工信部强调‘治理手机生产’就是针对那些‘一点儿心都不用’、并生产假冒伪劣手机产品的企业”。

“害群之马”的危害

数据显示, 去年中国所谓山寨手机的出货量达到了1.45亿部, 其中有一半流入国内市场, 另一半则销往东南亚等国。对此, 果先生认为, 如果不是此前“害群之马”在东南亚销售低劣手机带来的“后遗症”, “数据应该还要增加”。

关于“害群之马”, 商务部市场运行司相关人士表示, “不光手机产业, 任何用低劣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企业都直接破坏了‘中国制造’的声誉。”去年, 该人士曾参与商务部《中国制造》宣传片的推广工作。对于这部曾在CNN投放的片子, 他表示, “我们想传达的信息就是:经过30年的努力, 中国产品正在同各国的商业和文化力量携手改善全球生活质量。”

“‘害群之马’的存在导致‘中国制造’逐渐成为欧美国家关于产品质量问题的挡箭牌, ”中国社科院某学者对本刊记者表示, “在很多国家, 商品一有问题就‘指责中国’成为大家的第一反应。原因有二, 第一, 我们自身不珍惜声誉;第二, 某些短期利益受损的国家伙同媒体一起唱衰‘中国制造’。”

“做精”应对产能过剩

前述深圳手机制造商果先生认为“手机等电子产品”具备扭转“长期被扭曲的中国产品形象”的所有要素, “其一, 现有一些国外著名电子品牌大多在中国生产, 这些产品本身具备良好的‘广告效应’;其二, 撇除一些像蔡司镜头之类的‘高科技’, 现时的手机技术可以说是毫无难处, 只要用心, 以中国目前的工艺、技术水平完全可以应付。”

“工信部‘治理手机生产’, 并打击销售‘翻新机’等黑色交易市场, 对于我们这些想做大的所谓‘山寨’厂商是好事。今年以来, 我们的产品已经成功进入印尼、文莱等国, ”果先生表示, “从价格层面, 我们绝对不惧怕任何传统手机厂商。唯一可能影响我们前行的就是‘中国制造’的声誉。”

该负责人把“康柏”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 “‘山寨’并不是国人的专利, 联发科也不是‘山寨’的始作俑者。历史上曾经有一大批PC的“山寨机”厂商, 它们高举的大旗是‘IBM兼容机’, ‘带头大哥’就是‘康柏’”。

“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 ”果先生表示, “现在中国制造业已经进入到新的阶段, 跑马圈地基本上结束了, 很难找到产能不过剩的领域, 手机行业也是如此。接下来必然要进入优胜劣汰的阶段, 如何做到不被淘汰, 只有做精。”

这位“山大王”依然强调“‘用心’是‘做精’必须要有的态度”, “用心就是要做到不企图省略步骤和中间环节, 做到实事求是, 对于欠缺的要从头补课。任何企图投机取巧的企业都要在将来加倍地为此付出代价。”

“在现行发展阶段, 一些中国手机企业喜欢‘抄近道’, 很多低劣手机由此而来。”前述社科院学者表示, “一方面, 工信部对这些企业要予以打击;另一方面, 这些企业也会被市场自然淘汰掉。”

“这需要一个过程, ”该学者表示, “比如康柏, 再比如本田、丰田等日本品牌最初也是‘山寨’起家。当时, 日本或者韩国制造在国际上就是垃圾制造的代名词, 它们的经验是,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 政府利用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具备竞争力的企业, 同时, 又不遗余力地打击‘违法企业’, 保护本国品牌在国际上的声誉。”

采访实录

中关村IT从业者协会某副秘书长:“如果我们不戴有色眼镜, 这几年‘中国制造’在保证低价的同时, 质量已经很好了。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精神, 十年前, 李书福自己办厂敲敲打打造冰箱和摩托, 后来把自己买的进口轿车拆了, 照猫画虎造汽车。当年我们看吉利车的‘破烂’样子, 能相信它在几年后自己造发动机和变速箱吗?手机从业者也应如此, 维护品牌、精益求精才能让企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3.中国机械工业产业集群现状 篇三

实际上,产业集群现象在我国早已有之,例如景德镇的陶瓷、苏州的刺绣等,只是当时缺乏系统的研究和理论的指导,更多是一种自然形成的集聚。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我国出现第一批机械工业的产业集群,其中东北重工业基地最具有代表性,例如沈阳铁西区的机械加工产业集群、长春的汽车工业产业集群、哈尔滨动力机械产业集群等,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各个地区尤其是东北地区机械工业竞争力的源泉。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我国机械工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打造产业集群的条件和观念也相应地逐步成熟。上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出现一批产业集群,随后不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和更大的范围内扩展。目前,我国机械工业已形成一批典型的产业集群或者“准集群”,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带动了自身产业的健康发展。虽然目前对于产业集群尚缺乏严格的标准界定,识别手段也不够健全,但机械工业的若干重要产业集群已经在业内得到认可并形成共识,它们主要集中在汽车、摩托车及其配件产业,在机床、电工电器、基础件等领域也出现了若干知名度较高的产业集群。

4.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为 篇四

二、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三文化产业链条不完善,经济效益不容乐观;

四、缺乏创意及创新型技术人才,技术落后、缺少市场化运作;五没有充分运用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并融合西方的先进文化。

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新世纪蓬勃发展的朝阳产业,运营成本低,投入少,形式灵活,影响广泛,能产生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效益,要发展我国的文化创意产业,使其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必须立足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土壤,发掘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促进文化和技术创新,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播下创意的种子,推进市场化运作,完善产业链条,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文化创意产业是指依靠创意人的创新思维、智慧才华和技能,借助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因其运营成本低,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低,但却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逐渐成为新世纪的朝阳产业。

作为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已经引起高度重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我国创文化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在一些发展较快、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大都市发展已初具规模,并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一在制度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二在技术上给文化插上创意的翅膀

5.中国高分子材料的产业现状 篇五

高分子材料具有使用量大,应用面广的特点。使用量大市值全世界合成高分子材料的年产量体积已经超过了钢铁材料的产量。应用面广是指应用范围广阔。

材料工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新材料是材料工业发展的先导,是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2012年2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重点发展特种金属功能材料,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高能复合材料和前沿新材料六大领域。其中,在先进高分子材料中,《规划》指出要大力发展特种橡胶,工程塑料及其他功能性高分子材料。特种橡胶

特种橡胶是指具有耐高温、耐油、耐臭氧、耐老化和高气密性等特点的橡胶,常用的有硅橡胶、各种氟橡胶、聚硫橡胶、氯醇橡胶、丁腈橡胶、聚丙烯酸酯橡胶、聚氨酯橡胶和丁基橡胶等,主要用于要求某种特性的特殊场合。

特种橡胶以其独特性能,在国防和汽车等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中国特种合成橡胶的基本现状是具有国外所有的品种,且大都是自行开发的,但大多数品种 在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及产品牌号与性能上与国外品种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生产能力和产量较低,有的品种目前甚至已经停产了.但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性 能要求越来越高,特种橡胶也越来越多地被采用.因此汽车工业的发展为特种橡胶制晶提供了广阔的市场.1.丙烯酸酯橡胶

丙烯酸酯橡胶(ACM)以其优异的耐高温,耐油,耐候,耐臭氧,抗紫外线等性能,广泛应用于高温,耐油环境中,成为“价格、性能”最适宜的高温耐油特种橡胶。特别适用于制造汽车曲轴前后油封,变速箱油封,气门杆油封,阀杆油封,汽缸垫及液压输油管等耐油制品,被称为“汽车胶”。丙烯酸酯橡胶根据其主要单体的不同可分为丙烯酸酯系(ACM)和乙烯---丙烯酸酯系(AEM)两大类,中国主要生产ACM系列。中国生产ACM主要以乳聚法为主,且主要是活性氯型ACM,主要产品有AR,BJ,JF,BA等系列。2.氯磺化聚乙烯橡胶

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是聚乙烯经氯化和氯磺化处理后制成的一种特种橡胶。其氯含量一般为23%-47%,硫含量为1%-2%。CSM以耐臭氧性优越,日光下色泽稳定性好而著称,具有良好的着色性,耐油,耐热,抗氧化性,耐候性,耐腐蚀性,阻燃性,耐磨性和热性,在电线电缆,防水卷材,汽车工业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CSM的生产工艺主要有溶液法和固相法两种,其中比较成熟和常用的工艺路线是溶液法。中国基本采用以四氯化碳为溶剂的传统溶液法。

此外,中国还有氯醇橡胶和聚氨酯橡胶等特种橡胶制造工艺。工程塑料

工程塑料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电性能、耐热性、耐磨性、耐化学性和尺寸稳定性等。工程塑料比金属材料轻,易成型加工,成型能耗少,可以代替某些金属做结构材料使用。近年来工程塑料已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建筑、办公设备等行业,以塑代钢、以塑代木已成为国际流行趋势。

目前,世界主要工程塑料生产商有拜尔公司、巴斯夫公司、杜邦公司、GE塑料公司、通用电气公司、东丽公司、旭化成公司、帝斯曼公司和泰科纳(T i c o n a)公司等。工程塑料产业格局为行业巨头占据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中国工程塑料工业虽然发展势头迅猛,生产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品种不断增加,用量也在不断增加,但一些种类尤其是中高档产品仍然满足不了市场需求,需要进口原料,且废旧塑料的回收利用不足,因此迫切需要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改性工程塑料。1.聚酰胺(PA)

聚酰胺俗称尼龙,PA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耐磨损性、耐化学性、阻燃性和自润滑性,容易加工、摩擦系数低,特别适宜于玻璃纤维和其他材料填充增强改性等。由于其具有优异的性能,因此在世界各国,PA的生产能力与产量都占工程塑料的第一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器、包装、机械、日用消费品等众多领域。我国生产的聚酰胺中,PA6约占60%,PA66约占40%。中国聚酰胺工程塑料生产商除了朗盛、巴斯夫、帝斯曼等外资在华企业外,还有中平能化集团,其产能为12.5万t/a,位居亚洲前列。目前,国内尼龙树脂整体聚合能力为140万t/a,但真正用于工程塑料的专用尼龙树脂每年不超过15万t,缺口明显,预计到“十二五”末期自给量率能够提高到70%。2.聚碳酸酯(PC)

聚碳酸酯是近年来增长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聚碳酸酯(PC)树脂是一种性能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具有突出的抗冲击能力,耐蠕变和尺寸稳定性好,吸水率低、无毒、介电性能优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唯一具有良好透明性的产品,也是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通用工程塑料。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电气、航空航天、建筑、办公设备、包装、运动器材、医疗保健等领域。

2012年我国聚碳酸酯消费量在120万t左右,年均消费增幅超过30%,预计未来几年消费增长会在15%左右。但从行业整体发展来看,中国聚碳酸酯生产发展缓慢,2005-2012年净进口量占需求的比例在75%以上,而且国内生产商也主要是外资在华企业,其中日本帝人和德国拜耳2家企业的总产能占比达到95%。我国PC最大消费用户是电子电气工业,如电器仪表屏、计算机和办公设备的配件等。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聚碳酸酯中空阳光板、隔音屏障、天棚的需求迅速增长。此外,光盘已成为国内聚碳酸酯需求增长最快的领域,年均增长率超过40%。

材料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而中国是全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材料需求量大。随着石油,钢铁,陶瓷等传统材料渐渐地不能满足人们生活所需,新型的材料已成为一种趋势,而新型高分子材料的发展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参考文献

6.中国陶瓷色料产业的现状和展望 篇六

中国是世界上日用陶瓷(包括工艺美术陶瓷)的生产大国,也是世界上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的生产大国,据相关统计资料报道,2006年中国日用陶瓷的产量约150亿件,占世界总产量的三分之二;建筑陶瓷瓷砖的产量超过38亿平方米,卫生陶瓷产量约1亿件,均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二分之一。

由此可见,作为上述陶瓷产品装饰材料的陶瓷色料及相关原辅材料,如陶瓷釉料、化妆土、硅酸锆等的需求量是十分惊人的,就陶瓷色料而言,据初步统计,中国每年需用的陶瓷釉用色料超过8万吨,坯用色料超过16万吨。

随着行业内分工的细化和陶瓷色料生产专业化、机械化、品质控制规范化的发展趋势和要求,作为陶瓷装饰用的色釉料生产,基本上摆脱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大部分由陶瓷生产厂家自行生产、自给自足的模式,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陶瓷色釉料的生产和供应开始进入专业化生产的轨道,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从陶瓷生产厂家中分离出来,成为陶瓷制品生产厂家的原辅材料供应商和陶瓷色料的专业生产厂家。据初步统计,自2003年起全国稍具规模的陶瓷色釉料生产厂家(包括大、中、小规模的厂家)已有300多家,由于近两年来竞争日益激烈,加上原材料特别是化工原料的紧缺和涨价等因素,减少了一些,尚剩200来家,这些厂家中半数以上的生产规模较小、品种单调,无论是生产工艺、生产装备、还是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质管理等方面都还不够完善和正规。

这几年随着中国陶瓷产业整体化水平的提高,无论是在陶瓷色料产品的品种、质量、产品的稳定性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出现了一批行业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多集中在陶瓷生产产区,特别是广东省的佛山和潮州地区,其中位于广东佛山及周边地区的有广东三水大鸿制釉(台资企业属中国制釉公司),其总部在中国台湾,佛山大宇新材料有限公司、广东省万兴无机颜料有限公司、佛山市正大制釉有限公司、佛山市中冠陶瓷釉料有限公司、中山市华山陶瓷原料公司、佛山市南海禾合陶瓷原料厂、佛山市金鹰陶瓷颜料有限公司、佛山市华宝陶瓷原料厂等;广东省潮州地区的有广东省潮州市三原实业有限公司、广东省潮州市丰业实业有限公司、潮州市宝石陶瓷化工有限公司、广东省潮州市化工一厂、潮州市枫溪区枫一陶瓷色釉料颜料厂等;福建省泉州地区有福建泉州市力科陶瓷材料有限公司等;山东地区有山东省淄博Ferro陶瓷颜料有限公司(由山东省硅酸盐研究院和美国Ferro公司合资),华东地区有江苏省宜兴拜富色釉料有限公司、Ferro(苏州),新型材料有限公司、浙江省升华集团德清县华源颜料有限公司、江西省景德镇大千色釉料有限公司等;湖南省有?陵市科兴实业有限公司(专业生产包裹型CdS、SeS/ZrSiO4高温系列鲜红、鲜黄陶瓷色料)等。目前我国色料全行业的年产值约20亿元,行业中较有独立开发能力、规模较大、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有10多家,他们的产品其质量大致达到国际市场上同行业产品的相当水平,但由于价格较低,在性价比上有一定优势,因而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近年来出口量呈逐年增长的趋势。此外,国际上生产陶瓷色料的一些著名厂家,也分别在中国设有分厂或分公司,他们之中有:美国的福禄(Ferro);西班牙的陶丽西(Torrecid),奇美瓷(Quimicer);意大利的爱斯玛格拉斯(Esmaglass)、庄兴万丰(Johnson Metthy)、卡罗罗比(Colorobbia)等,地点多设在华东的苏州、昆山和上海附近,日本国的日研株式会社NIC在广东省佛山市设有办事处。供应陶瓷色料生产厂家所需电熔锆的主要生产厂家有沈阳阿斯创矿业有限公司,(澳大利亚ASTRON在中国的子公司),其生产基地设有辽宁省营口,福建省三祥冶金有限公司等;供应化学锆的主要生产厂家有浙江升华集团。升华拜克锆谷分公司,江西晶安高科、广东汕头东方锆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韶关韶能锆制品厂等,供应陶瓷色料生产厂家所需各种规格石英粉、长石粉的主要生产厂家有广东英德中信矿业(生产各种精加工的高岭土、长石、石英、方解石、滑石等陶瓷原料),江西诚信矿业有限公司和广西平南矿冶原料有限公司(产品同上),矽比科(Sibelco)公司中国分公司(在中国设有加工厂和办事处,主要生产和供应精加工石英粉有325目和600目等规格);供应铭绿等铬盐的主要生产厂家有河北铬盐化工有限公司、重庆铬盐化工有限公司等;供应氧化镍的主要生产厂家有浙江华友铭镍材料有限公司;供应各种氧化铁(铁红、铁黄、铁黑)的主要生产厂家有:浙江升华集团华源颜料有限公司、上海一品国际颜料有限公司等。

1、产品种类、结构和用量

1)建筑、卫生陶瓷常用釉用色料;

中国瓷砖行业常用釉用色料的品种、结构类型和年使用量(含产品)的排列顺序、(按使用量的大小自大至小递减。)

2)建筑卫生陶瓷常用坯用色料;

3)日用陶瓷釉上、釉中、釉下、手彩、花纸用陶瓷颜料及其品种和结构类型;

4)国产?锆英石包裹型镉硒红、橙、黄系列部分商品色料的化学组成和色相及颗粒组成。

5)乳浊增白剂—锆英石粉和硅酸锆。

据初步统计作为世界上陶瓷生产的第一大国,中国每年用在陶瓷工业上的锆英砂(简称锆砂)约18~20万吨、其中主要用作坯釉中作为乳浊增白剂,另外一部分,加工成电熔级氧化锆、化学级氧化锆、氧氯化锆等;用在锆系色料合成中作为原料的电熔氧化锆,每年约需二万砘,化学氧化锆约需四千吨,用于合成包裹色料的氧氯化锆每年约需五千吨。

中国锆英砂蕴藏量和产量均不大,主要依靠进口,分别从澳大利亚、印尼、南非等国进口,按2006计算,世界年产110万吨锆砂计,中国进口量约为35万砘左右,已成为世界第一大锆砂进口国。

6)其它。

其它包括玻璃色料、贵金属颜料、黄金水、铂金水、黄金膏等。其主要生产厂家有:山东淄博FERRO陶瓷颜料有限公司、江苏拜富色釉有限公司、广东万兴无机颜料有限公司等.2、工艺技术、生产装备和研发能力的现状。

近些年来中国的色料生产企业,特别是骨干企业普遍开始重视新产品开发;新装备和新技术的应用;重视品质管理和质量控制。

为了保证合成色料的质量,加强了对从源头上对原料的质量加以控制,从过去的粗放型,发展到现在的批量检验和控制,对合成用矿物原料和化工原料如氧化铝、钛白粉、铁红、铬绿、氧化锆、氧化硅等进行化学组成、颗粒组成的例行检验、尽可能采用标准化原料,对配合料的混合和细磨无论是湿法,还是干法在设备选用和工艺控制上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广泛采用了诸如立式双螺旋锥形混合机、卧式螺节混合机和无重力混合机,立式和卧式搅拌磨、振动式混合机V型高效混合机及二维和三维运动混合机等设备和保证配合料的混和和予磨的充分和均匀,在烧成窑炉方面除了以梭式窑和推极窑、隧道窑为主外还采用了辊道窑、近二年开始出现色料合成专用的廻转窑,总之围绕着高效、节能和环保在烧成设备上进行合理的选型和改进。对合成后的色料的细磨除了传统的高速粉碎机等细磨设备外,为改善颗粒组成针对不同品种有的采用了气流磨;湿法搅拌磨等先进设备,在脱水、干燥工艺上除了采用传统的压滤脱水、离心脱水、室式干燥外,也采用了连续式脱水——干燥联合生产线。对成品色料普遍采用了予均化混和处理。有条件的每批量进行了严格的颗粒分析检验。

这几年在新产品开发上,坯用色料主要有硅铁红(Sio2-Fe2o3)、铝铁红(Al2o3-Fe2o3)和钇铝红(Y2o3-Cr2o3-Al2o3),并早已批量生产,其中以铝铁红的国内市场最大。在釉用色料方面主要在于改进一些色料的高温稳定性和提高呈色强度、改善色相方面如高温稳定型锆柔色料的开发(如高温镨黄、高温锆铁红系列等)、红相锆铁红,还有就是在锆系包裹色料方面开发了如包裹紫等到新品种,并提高了包裹色料的高温稳定性和包裹率。

有条件的骨干企业还开展了对色料结构测试、单元操作创新等基础工作,对色料的化学组成、颗粒组成、矿物组成、微观形貌进行初步的研究。

3、标准化和品质管理

2004年由中国硅酸盐学会陶瓷分会陶瓷色釉料暨原辅材料专业委员会,组织相关企业制定了陶瓷色釉产品相关标准(草案)和陶瓷色釉料用电焙二氧化锆标准(草案),经过两年多的工作包括充分讨论和试行,现已正式报批通过,将于2007年下半年开始执行。

国外一些著名陶瓷色料企业,从产品制造流程到产品本身均有严格的内部控制标准,产品质量稳定,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高、市场占有率也高,中国有关陶瓷色釉料产品行业标准的出台和施行有行于中国和国际接轨,有行于陶瓷色料产品的规范化、标准化、有利于中国陶瓷色料行业今后的发展。这里以釉用色料标准为例,简单介绍如下。

该标准规定了釉用色料的术语、产品分类、技术要求、实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标签、包装、运输、储存。标准对色料的标样和相应检测釉(基釉)及使用的工艺条件作了详细规定。在色料产品检验方面对色料的颗粒分析、色度和色差测定、游离重金属离子(如Cr6+)的测定等项目均有具体规定,包括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如激光粒度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及重金属溶出量扫描分析仪等)。

在产品检验上分出厂检验(即例行检验)和型式检验。每批产品需经制造厂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出厂产品应附证明产品质量合格的文件,并将执行标准号写入其中。型式检验项目更为全面,它包括标准技术要求中的全部内容。型式检验每年进行一次,遇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进行型式检验。a)试制定型投产的新产品;

b)正常生产产品在原材料、配方、工艺上有较大改变时;

c)停产6个月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d)出厂检验结果与一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e)上级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结束语

中国的陶瓷色料产业经历了成长期和高速发展期,现已进入稳步发展和成熟期。今后的任务主要是要提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要开发新产品特别是高档产品,改变过去以初级产品为主的局面,要改进产品的结构,不断开发和引进新产品、新技术;如通过对色料的表面进行改进加工生产高档釉用分散性色料。这种色料可以直接加入到釉浆中,经搅拌后即可快速分散,并与釉浆充分混合均匀,因而使客户在调制印花釉时不用再球磨,从而简化了工艺,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如通过对色料的表面属性和深加工生产出高档坯用干混色料,它可直接与喷雾干燥后的粉料直接混合,即可达到均匀呈色的效果,可用来直接压制产品,从而大大简化了传统的混合球磨再喷雾干燥制备色粉,再将色粉与基础粉料按比例混合的工艺,既简化了工艺又节能、高效。

总之,中国正在改变以初级产品为主的的现状,使陶瓷色料产品的结构更加合理,通过加强和完善企业管理、质量管理、新产品开发,加强与国际同行的联系和交流,使中国的色料产业更加健康地发展。

建筑卫生陶瓷色料的选择和简单的配方

陶瓷色料与釉料一样,是装饰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外衣。它与陶瓷产品的胎体及釉料紧密结合一体,发挥着装饰美化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作用,从而使产品形成一个五彩缤纷的陶瓷世界。现在陶瓷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颖的颜色釉时代,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装饰越来越多地倾向于直接采用各种颜色釉,以构筑琳琅满目的新产品系列,满足国内外市场的不同需求。因此,熟练掌握好陶瓷釉中色料的使用技术,对于提高产品的档次、丰富企业的产品品种与种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色料使用技术包括了色料应用于陶瓷釉产品的所有的工艺方面,其中主要有色料使用工艺性条件问题;色料色调问题;色料粒度选择问题;色料的相容与排斥问题等几项技术特点与技术要求。色料的问题实际上是一门边缘科学,其中又涉及到其他相关学科,如色彩学、陶瓷物理化学及工艺学方面的问题。陶瓷色料的选择与使用技术关系重大,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事关企业的经济效益。在过去,陶瓷颜料的名称泛指应用于陶瓷装饰的整个呈色原料[包括高温与低温],涵盖面广泛;而色料一词系指仅供于低温烧成陶瓷制品装饰用的颜料,仅是陶瓷颜料的一个种类而已。不过,现在在陶瓷学术界与多数企业,无论是色料还是颜料,习惯上二者名称已经可以互换、交错使用,并无妨碍。

1、陶瓷色料适应的工艺条件。

在陶瓷生产企业中,不同的陶瓷产品使用的各种色料与颜料,应该能够满足实际生产工艺要求,能够形成预期的装饰效果,提高产品的档次。目前建筑卫生陶瓷产品使用的陶瓷色料与陶瓷颜料,要较之日用

陶瓷等更为丰富。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装饰在彩饰方法上,已经分为釉下彩、釉中彩、釉上彩、色瓷胎、色釉及色化妆土等几个方面。不过,色料的装饰技法种类虽然很多,但使用效果与选择范围各有利弊,在使用时应该加以严格选择。比如釉下彩色料是进行釉下彩饰,上面再覆盖一层透明釉料,呈色纹饰花面处在釉下,具有装饰的玻璃感好。但由于烧成温度高[1200-1320度],可选择的色料品种范围反而较窄;釉上彩则是将色料绘在釉面表面,采用低温烧成后,色料附着于釉表面,由于彩烤温度低[650-830度],具有可供选用的色料种类广泛的优点。

不过由于其色料在釉面上,易产生色料中的金属化合物溶出问题;釉中彩技术界于釉上彩与釉下彩之间[烧成温度为1100-1200度],色料的颗粒处在釉层的中间,色调形成一种朦胧的美感,但所用色料种类亦受一定限制;呈色瓷胎采用了将色料掺配入坯料内,从而使产品瓷质形成出色效果,瓷胎表面一般上透明釉;色釉是将色料与颜料直接引入釉料内,使釉料形成色釉[烧成温度在1150-1280度];还有一种将色料加入到不溶性高岭土中,制成陶衣[亦称化妆土]用于陶瓷制品装饰的,称之为色化妆土,此种化妆土可以遮盖瓷砖不洁的砖坯,作用很大。但仍需在色料化妆土表面再施一层透明釉料[烧成温度为1150-1250度],增加保护与光亮作用。

在实际使用中,各种陶瓷色料与颜料均有不同的烧成范围,温度过高与过低都会给成色带来不利影响。有的色料烧成范围很宽,如铬锡红、海碧蓝之类。既可以用于高温釉下彩烧成又可以使用于釉上彩低温烧成,它们的成色效果皆佳。而有些色料的成色范围固定,使用时忌讳很多,如锑酸铅颜料,就只可以用于釉上彩及低温色釉产品的装饰,如果超过温度,则失去颜色。除了烧成温度外,还有相当多的色料与颜料对烧成时窑内火焰气氛非常敏感,如氧化铜颜料,在氧化焰时呈现绿色,而在还原焰时则要呈现红色,色彩的变化非常大。在充分了解了各种陶瓷颜料的工艺性能后,还应该对颜料的其它方面进行了解,如陶瓷颜料的成色[常用的色料种类]问题、使用温度范围及火焰气氛特点、调色范围及其禁忌要求等,均不应该忽视。

2、常用陶瓷色料及其调配要求

建筑卫生陶瓷产品的色釉装饰趋于丰富多彩,采用的颜料种类也越来越多。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陶瓷工业采用的颜料产品不断出现新的种类与新的使用方法。如近年来出现的稀土陶瓷色料及纳米陶瓷颜料等种类,带给人们以耳目一新的新感觉。这里仅将陶瓷色料的常规种类品种与使用效果介绍如下,因为这些色料仍然是当前最主要装饰材料品种.陶瓷色料制造应注意的事项

1、原料

原料的种类、质量都必须考虑。所谓种类以氧化铝作为原料来说,有氧化铝、氢氧化铝、明矾、高岭土等。应用其中哪一种都可以。原料种类甚多,又各有特性,主要是使其适应于使用的要求。在质量方面成问题的是化学组成(或纯度),矿物组成与制造过程。

所谓制造过程是指以什么样的工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制造。矿物组成必须注意使用象高岭土那样的天然原料。纯度方面没有必要使用特别纯的物质。最重要的是经常使用质量稳定的原料,且严格掌握成分,不应含有超过允许量的杂质。原料加工粉碎时,最好不用铁质器械,以免铁粉渗入。此外,放置地方也应注意,不让灰尘混入而影响色泽。制造陶瓷色料所用的原料,大致分为土石原料,易熔原料与呈色原料三种。

2、混合制造色料所用的一切原料,必须经过万孔筛,无筛等。其湿度不大于0.3%,方可进行配料,仔细混合。色料在混合中有继续磨细的作用。颜料的细度一般要求通过320目筛无筛等。混合可采用干式

和湿式两种,普通在具有硬质瓷内衬的球磨机中进行。但硬度特高的色料的粉碎和混合则必须采用刚玉质磨球及内衬的球磨机,以免瓷质球磨机的瓷质混入色料中。

一般以湿式混合法为最常用。在混合时决不能与铁质器具接触,以免铁分混入。此点尤为重要。干、湿二法混合方法,均以粉未混合,其粉未无论怎样微细,总不及由物料的可溶性溶液彼此混合更为均匀。当溶液彼此混合后,在混合液中再加入氢氧化钠或碳酸钠使之中和成为沉淀。当混合多种不同的金属盐类时,尤须采用溶液混合和化学沉淀法。这样可使色料发色均匀,鲜艳。在色料煅烧后,如需配加熔剂或其它添加物,仍可送入湿式球磨机中,进行精研。湿式球磨混合,一般多用清水,如遇特殊贵重颜料,在出磨后不应在空气中或恶劣气氛中干燥,或曝露过久,以免损害色泽。为此可用酒精混研,出磨后置电热或蒸汽干燥器中,瞬间即可完全干燥。溶液混合和化学沉淀法多在搅拌木桶中进行。木桶的制造很简单,通常以厚约50-70mm的硬木板制成。桶中插入气管或橡皮管,以便通入蒸汽加热。木桶中并装有供水管,在木桶不同高度上装置截门,便于施行倾泻洗涤操作。

3、烧成(煅烧)

将调制的生料混合均匀干燥后,装于坩埚或匣钵内烧成。烧成温度、烧成时间、烧成气氛必须分别适应各种不同的调制颜料,没有必要用还原焰烧成,一般都采用氧化焰烧成。但铬锡桃红则必须规定用氧化焰烧成。烧成温度是1000-1300℃。也可以与陶瓷制品一起放在窑中共烧。烧成时间愈长愈好,有时须煅烧2次到3次,如煅烧2次时其操作过程如下:

①粉碎一次煅烧物,水洗后以相同温度进行再一次煅烧。

②最初以稍低温度煅烧,再细粉碎混合均匀,然后进行第二次本烧。这种情况下开始不加矿化剂,往往进行第二次煅烧再添加矿化剂。

③第一次仅配入两种或三种成分进行混合煅烧,然后以烧成物与其余部分混合而调之。

4、烧成物的处理

烧成物的处理是根据煅烧过程的不同而异。如系加入熔剂后烧成的熔融物,则须立即流入冷水中,制成熔块使之易于粉碎。如果是低温或高温的烧成物,则须进行粉碎,并用温水或稀盐酸、稀硝酸溶液反复洗涤除净可溶性物质,至洗涤水呈中性反应为止,最后再用清水洗涤,进行干燥。

5、矿化剂和呈色补助剂

所谓矿化剂就是具有一种作用帮助矿化物的生成。它不仅能降低生成的温度,在一定情况下能促使某种矿物的优先形成,而且还能左右生成矿物的色,所以它的择选是非常重要的.一般使用矿物有碱金属化合物,铅硼化合物等,如果其它要作用能控制颜料的色时,就称为呈色补助剂.

6、成品超细度的研磨

将成品进行超细度的研磨,使颜料的颗粒极为微细,从而适当地降低其烧成温度,使之易于熔融,光亮色泽也不为熔剂冲淡。釉下颜料的细度愈小,发色愈强,与坯体结合愈紧密,不易发生变化.实为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一般进料细度在2mm以内,出料细度在60um以下时,已非一般球磨机所能达到,因此颜料成品的最后研磨最好用高频率振动磨机粉碎.

7、颜料使用方法

陶瓷色料必须使用得当,才能达到预期效果.由于釉上,釉下色料不同,其使用方法也不相同.釉下颜料品种不多,过去使用较少.釉下颜料是施于多孔性的生坯或素烧瓷坯上.如果单用水混和,易被素坯吸收而使颜料失其效用.因此必须添加少量胶结物质,使颜料坚固于素坯上,此胶物在烧成时可以挥发掉.最适当的添加物为极稀薄的阿拉伯树胶溶液.其配方比例,由熟练工人的经验而定,若此种物质用量过多,烧成时必然炭化,污损色泽.根据经验,亦可取蒸馏松节油,再加入经糖蜜煮沸的1%亚麻仁油,与颜料仔细混研进行彩绘.

釉上原料常用油脂作为胶粘剂来调和颜料.

胶粘剂配方为:松节油65-70% 松香35-30%

如果用水调色时,必须配制成胶粘剂其配方为:

糊精10克;水10克;白明胶0.03克;甘油0.1克;

使用此种胶粘剂时,在加热中应特别注意只可用小火慢慢加热,切不可使糊精炭化.

7.中国物流产业装备现状和前景分析 篇七

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总体状况

2013年3、4月份,《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和上海欧麟物流公司共同做了一个市场调研活动,主要针对服装服饰、零售、电商、医药等行业的企业。调研数据结果:对“企业将如何增加物流设施的能力”这一问题,50%以上的被调研者选择了“建设新的物流设施”(28.3%)或者“对现有设施进行优化改造”(22.5%),16.7%选择“添置新的物流设备”,24.2%选择“采用物流软件、提高信息化水平”。显示出我国物流技术装备市场需求旺盛。此外,《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每年年初都做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发展的年度分析,根据我们掌握的数据,2011~2013这3年,每年建成的自动化立体仓库都在200座以上,而且不仅数量增加,单体规模越来越大,系统更加复杂,设备数量也越来越多,应用领域越来越广。

当前国内物流装备行业突出的问题是同质化严重,市场竞争激烈。由于国内大多数企业成立时间比较短,没有更清晰的定位,只能先追求生存,再考虑扩张和发展的问题。很多企业规模比较小,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且由于达不到一定的经营规模,成本下降是有限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不是特别突出。整个行业还没有达到理性发展,由于价格竞争、付款条件苛刻等因素,行业利润水平不高,企业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制约了企业对研发的投入、人员水平的提升、管理水平的提高等。而且配套行业发展不均衡,也影响到物流设备性能提高和行业整体发展水平提升。

此外,行业标准、规范缺失,标准不能完全系统匹配,标准的宣传和推广不到位,影响了行业发展。

物流装备细分行业领域的分析

接下来我进行物流装备细分行业领域的分析,主要分为5个方面介绍。

一是自动仓储系统,主要指自动化立体库与相关设备,以及订单履行系统。近年来这两方面市场需求大幅增长,应用行业覆盖面越来越广,包括烟草、医药、快销品、乳品、机械制造等多个行业领域;此外,不仅中大型立体库项目众多,很多企业也根据需要建设了小型自动化立体库。

随着市场需求增加,物流装备企业销售规模扩大,信心增强,逐渐加大了投资,进行关键核心设备的研发生产。同时,新进入该领域的企业不断涌现,其中既有新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企业,也有从国内企业分化出来单独成立公司的。这都体现了行业发展的势头强劲。

关于核心设备与关键技术,如,国内的高速堆垛机等关键物流设备亟待提升水平。件箱式自动化立体库MINI-LOAD,和以替代传统堆垛机的梭式小车技术为核心的新型自动化立体库,将在未来几年得到更加较为普遍的应用,但国内企业的技术水平与外资企业相比还有差距。

二是货架行业。货架市场需求增长快,各行业对货架都有需求,尤其是电商、零售、冷链、医药、食品(尤其是高端食品)等行业的货架需求明显。大型、超大型仓储货架系统需求越来越多,组合式仓储货架已成为高层仓储货架的主导结构,焊接式仓储货架的应用不断减少。据我们了解,很多货架企业2013年都获得了20%左右的增长。总体来看,货架行业依然呈现出进入门槛低、利润微薄等特点,低价竞争依然存在,影响行业健康发展。还有一个因素是货架项目施工周期长,对于企业的整体资金链的压力会带来更大的挑战。

三是输送分拣设备,这是近两年来国内发展非常快的物流装备细分领域。很多行业如汽车、电子、快消品、电商、快递物流等行业,对输送分拣系统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值得关注的是,垂直升降机的潜在市场很大。目前供应商主要有两大块——专业的输送分拣设备生产厂商和系统集成商。同时,为输送分拣设备生产做下一级配套的相关厂商发展迅速,如辊筒、皮带、驱动电机等企业逐渐增多。很多供应商对输送分拣设备进行了工艺、性能的提升和技术细节上的完善,部分厂家增加了产品品种。输送分拣设备产品规范和标准制定已成为当前行业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是叉车行业。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的统计,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叉车生产国与最大销售市场,叉车市场需求旺盛。2013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售叉车12.5万台,增长7.2%。而全球市场仅增长1.3%,亚洲增长率为1.5%。大量的叉车应用主要是以机械代替人工的目的,中低端内燃叉车销售量大,牢牢占据市场。基于对节能、环保等因素的考虑,电动叉车需求有所上升。2013年上半年,国内市场内燃车占比74%,销售上升8.8%;电动车占比26%,销量上升5.7%。

据统计,国内共有120家叉车企业,其中活跃的有60多家,品牌虽多,但行业集中度高,前2名叉车企业的销量占全国销售总量的44%,前10大品牌占据68%的市场份额,前20名占据81%的市场份额。但是叉车产品同质化、低端化严重,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低,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国内企业整体技术水平提升慢,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今后市场方面,电动仓储类产品将是下一轮发展的重点。叉车后市场值得关注,我们国家叉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50万台,叉车租赁等后市场业务增长较快,这是需要企业关注的一个新的市场空间。

五是单元化产品。单元化产品主要包括托盘、料箱这类产品。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最近连续两次提到要发展托盘标准化和托盘共用系统,说明托盘事业已经得到社会的关注、国家的关注。2013年11月刚刚召开的第八届中国托盘国际会议,也比往年聚集了更多的企业。数据显示,中国托盘市场以每年大约5%的速度增长,国内现有托盘保有量超过8亿个。在材质方面,国内目前还是以木托盘为主,塑料托盘所占比例在上升。复合材料托盘这两年的发展非常快,比如说利用从废旧塑料里回收再开发的材料制作托盘,达到较好的性价比。标准化、可折叠、轻型化、耐低温等成为周转箱设计制造的新趋势。

中国物流装备市场的需求情况

总的来看,经济发展决定了物流装备行业的发展水平。在国家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在整体经济稳定向好发展的驱动下,中国物流装备行业在未来几年将保持20%左右的增长。

8.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现状及行业前景 篇八

关键词:荔枝产业;贸易效果;发展战略

1 中国荔枝产业概况

中国的荔枝栽种历史已经有2200多年,是世界上栽培荔枝最早,也是栽种面积最多的国家。我国荔枝生产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发展缓慢,种植面积不到5万公顷,平均年产量只有6万吨左右,荔枝鲜果供应一直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行,荔枝产业依靠政策、投入和科技进步已经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目前,我国荔枝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到世界荔枝总面积及总产量的80%和75%,列在全球第一。我国荔枝主要分布于处在热带和亚热带区域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和浙江9省(区),而粤、桂、闽、琼4省(区)荔枝的种植面积和年产量占我国荔枝总面积和总产量的98%以上,其中广东27.55万公顷,占全国总面积的49.4%;广西20.99万公顷,占37.7%;福建3.49万公顷,占6.3%;海南2.57万公顷,占4.6%。

2 中国荔枝产业的发展战略与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的逐渐深化,中国荔枝产业发展将面临日益严峻而激烈的竞争环境。目前,在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胀压力日益增大,特别是在当前农产品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较快的情况下,中国荔枝生产成本不断提高,这将导致中国荔枝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下降。因此,在面对东盟低价、优质荔枝的激烈竞争下,在不具有资源禀赋优势的条件下,中国的荔枝产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发展战略的制定是当前有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产业组织及生产企业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

2.1 大力发展深加工,实施以深加工产品带动产业发展的竞争战略 尽管中国荔枝加工业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稀缺的土地资源和上涨的劳动力价格,中国在资本要素方面相对于东盟国家具有足够的比较优势,因此,加大对荔枝加工业的投资,大力发展荔枝深加工产品,走以深加工产品带动产业升级发展的道路应该是中国荔枝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强大的市场需求、广阔的发展前景敦促我们必须加快发展荔枝加工产业,进而全面促进荔枝产业发展,尽快提升中国荔枝产业竞争力。

2.2 加大科研投入,实现以先进科技引领荔枝产业的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荔枝产业无论在品种选育、采后处理、保鲜贮藏等生产环节还是在深加工技术方面都与东盟国家有较大差距。中国必须加大对荔枝产业的育种、栽培、采后处理、保鲜储藏及深加工生产技术研发的投入,在强化自主研发的同时,应加强政府、学会及民间组织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和先进生产技术,在努力提升鲜果品质的同时,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荔枝深加工产品。

2.3 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产业都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政府的政策支持将决定產业发展方向和发展速度。在明确了中国荔枝产业发展战略及发展模式的情况下,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快研究和制定相关政策,加速荔枝产业转型和升级。具体来讲,应重点研究和建立以下政策体系:(1) 财政补贴支持体系。在种植生产环节上要实施优良品种补贴、先进生产机械与采摘设备补贴、标准化果园建设及加工生产原料基地建设补贴;在加工环节上要实施技术改造补贴、先进核心设备购置补贴;在国际市场开发环节上要对走出去开拓市场、利用国外资源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必要的补贴。(2) 科技研发财政支持体系。中央及地方政府要设立专项基金鼓励荔枝生产基地、科研院所及加工龙头企业建设研发中心,促进荔枝品种改良、技术革新,有效引导加工企业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支持和推动企业对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和卫生检疫等进行严格的标准化管理。(3) 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借鉴粮食生产保险体系建设的经验,积极探索荔枝产业“政府 + 龙头企业 +农户 + 农业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运作模式,稳定生产和市场,稳固加工原料基地,促进果农增收。(4) 健全营销支持体系。有效开展从基地、种植、采摘、初加工、深加工、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园区基础建设配套等一体化建设。鼓励和支持运销联合体、经纪人、经销大户和运销服务公司等中介组织,对从事荔枝加工、销售的龙头企业参加国际展览展销会、开展名牌产品宣传等推荐活动提供补贴,对冷库、保鲜库、批发交易市场、物流配送中心等给予投资补助。(5) 建立行业协会支持体系。鼓励荔枝加工企业组建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协调解决行业内部矛盾,发挥协会在产加销衔接、技术服务和协调价格等方面的作用。同时应支持行业协会和出口企业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反补贴及其他限制性措施,有效保护荔枝产业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泽南 庐喻辰 叶 冉. 我国荔枝产业竞争力现状及提升策略. 中国热带农业,2010,6

[2] 韦文科 容风玉 阳 诚 宁发洲 林雪冰.浅谈广西甘蔗、木薯、水果业如何面对入世后的挑战. 广西农学报,2002,51

9.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特征 篇九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吴利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  魏后凯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刘长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一些地区,特别是沿海地区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块状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浙江省目前已形成了成百上千个专业村、专业镇,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就有500多个,大约占了浙江工业产值的一半。广东省各种产业的集聚现象也十分明显,据初步估计,在240多个建制镇中传统产业领域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镇就接近60个。此外,苏南地区的IT产业、晋江的制鞋业、山东寿光的蔬菜、河北清河的羊绒和北京中关村的信息产业等都形成了发展良好的产业集群。当然,其中大多数都还处于产业集群发展的初级阶段,或者说是具有集群某些特征的产业集聚现象,是“准集群”。但还是可以看出,产业集群不再是少数地区的特殊现象,现已成为中国区域发展和产业布局的重要模式和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地区产业发展出现了集群化趋势。产业集群的迅速发展和它对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使它成为政府和学术界重要的关注对象。本文在回顾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驱动因素、主要特征和存在问题以及集群对地区经济的作用。

一、中国产业集群的兴起及其特征

1。产业集群在中国的兴起

产业集群并不是现代经济才出现的组织方式,欧洲早在19世纪就存在不少特色“产业区”(马歇尔,2005),只是当时没有被称为产业集群,也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广泛深入地研究。在中国古代,景德镇陶瓷、苏州刺绣从现代经济学的视角也都可以看作典型的产业集群。但是,建国之后,中国逐步建立起计划经济体制,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具备产业集群发展的条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产业集群伴随着经济市场化、国际化而逐步发展起来。20世纪80年代开始,首先在广东、浙江等地区出现一些产业集群,随后不断发展并向周边地区和更大的产业范围扩展。

目前,国内已形成一批典型的产业集群或“准集群“,达到数百个之多,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内市场甚至是国际市场占有较高的比重,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但是,由于界定标准的缺乏与识别手段的限制,对于产业集群的准确数量没有统一的结论。而且,由于当前对产业集群的理解和识别存在严重的泛化问题,将产业与产业集群混同,或简单地将产业集群等同于主导产业,所以不同学者对国内产业集群数量的认识存在很大差异。例如,2001年浙江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对全省的产业集群进行调查,并得出结论,在88个县市区中的85个,共有产业集群800多个,分布于纺织、制衣、制笔、电器、机械制造、医药等175个大小行业,有工业企业23。7万家,吸纳就业人员380.1万人;而全国各类产业集群则达数千个,主要分布在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电子、信息、医药、塑料、汽摩配件、精细化工、五金制品等行业(顾强,2004)。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列举了全国主要的产业集群,共有736个(倪鹏飞主编,2005),虽然比上面浙江省所列出的集群数量要少,但也还是存在泛化的问题。有鉴于此,在此列出的只是一些经专家学者实地考察并研究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现象,表1列出了其中的一部分,从中对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产业构成与基本特征等可以做出基本判断。

表1  中国部分地区代表性产业集群

省份

地区

产业

省份

地区

产业

北京

中关村

信息产业

浙江

安吉县

竹制品

河北

辛集市

皮革

绍兴县

印染、制造

清河县

羊绒

嵊县

领带

江苏

苏州市

电子、服装

诸暨市

袜业、衬衫

昆山市

电子

义乌市

小商品

吴江市

电子

永康市

五金

浙江

萧山市

化纤

衢州市

羽毛球

宁波市

服装

临海市

彩灯

鄞县

服装

福建

晋江市

服装、旅游鞋

余姚市

模具

江西

景德镇

陶瓷

永嘉县

纽扣

山东

寿光市

水果、蔬菜

平阳县

塑料编织

广东

潮阳市

针织

苍南县

标牌

澄海市

玩具

瑞安市

摩托车配件

佛山市

陶瓷

乐清市

低压电器

顺德市

家用电器

海宁市

皮革

南海市

布绒玩具

平湖市

箱包

江门市

摩托车配件

桐乡市

羊毛衫

新会市

不锈钢器具

温州

鞋革、服装

深圳-东莞—惠州

计算机配件

湖州市

童装

2. 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

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区分布极不均匀,首先表现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特别是沿海与内地之间,其次表现在不同省份之间,最后还表现在城乡之间,下面分别论述。

(1)区域分布情况

总体来看,市场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健全的地方,产业集群更加容易出现.由于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经济基础和资源禀赋等,沿海地区经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率先得到发展,专业镇、专业村不断涌现,块状经济十分活跃,形成各种产业集群或者说“准集群“。但是,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格局的变化,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势头也呈现出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再到环渤海地区逐步“北上”的发展轨迹(倪鹏飞主编,2005)。并且,随着体制改革进程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广大中西部地区产业集群也有所发展,中国产业集群的地域范围表现出从沿海到内地不断扩展的态势.①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起步较早的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也早于其他地区。目前,这里的典型产业集群主要有东莞电脑及相关产业集群、惠州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佛山市顺德的家电产业集群和石湾镇的陶瓷产业集群、汕头市澄海的玩具产业集群和潮阳的针织品产业集群,以及中山市古镇灯饰产业集群等。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首先在深圳等地区进行试点,随后珠江三角洲地区依靠其区位优势和各项优惠政策迅速发展起来。该地区发挥靠近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区位优势,吸收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依靠地区廉价劳动力大力发展外向型的加工业。由于外商直接投资在选择投资地时为了规避风险,减少信息成本,一般偏好已有外商投资的地方,使得这种产业发展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地区集聚的特点,尤其是投资方向相同或相关的外资企业,这种“扎堆“的集聚倾向更为明显。因此,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地区从发展之初就集中了大量的相关产业的外商投资,这些外商投资的集中地很快成为某一产业的集中地.随后,一些国内投资人也纷纷设厂,加入该地区的产业发展行列,因而地区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内部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业的企业集群。

②浙东南地区

浙江是改革开放初期民营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也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为迅猛的省份,“一乡一品、一县一业“的集群成长模式已成为浙江经济的一大特色,并成为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主流模式之一。根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有149个,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2%。其中,产值50亿元以上的有35个,100亿元以上的有26个,200亿元以上的有6个(朱华晟,2003)。这些地区的单个企业规模并不大,有很多甚至是家庭作坊式企业。但由于大量小企业在空间上集聚,该地区形成的行业规模却很大。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大部分地区没有像珠江三角洲地区那样享受到大量的政策性优惠,以温州和金华为代表的浙南地区根据自身条件选择了一条以家庭生产经营为单位,以专业市场为纽带,以供销人员为骨干,以小商品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道路,即“温州模式”.从专业化类型看,有绍兴的轻纺产业、海宁的皮革产业、嵊州的领带产业、永康的五金产业、乐清的低压电器产业、诸暨的袜业等等。这些产业集群的不断发展和壮大,已经成为浙江省经济发展和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依托。

③长江三角洲地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地区不同,如果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集群发展主要是“三来一补”等加工贸易带动的话,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则主要是以地区产业园区为主形成的.苏州、宁波及其周边地区依托临近上海这一经济、技术辐射中心,乡镇企业发展较早,经济基础比较好等优势,在20世纪90年代前后建立了一批不同规模的产业园区。这些园区根据自身特点和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了许多很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主要有苏州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等。

④环渤海湾地区

除东南沿海之外,山东、河北、北京等地也涌现了一批产业集群,主要有山东寿光水果蔬菜产业集群、文登工艺家纺产业集群,河北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辛集的皮革产业集群、白沟箱包产业集群、胜芳金属玻璃家具产业集群,北京的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等。在上述产业集群中,北京的中关村可以看作为中国高科技产业集群的代表,发展比较早,其他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发展也较晚。这些特色产业有些是发挥传统的优势,在过去传统产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如安国的中药产业集群;有些是接受城市工业的辐射,在为城市工业的服务中,由城市逐步带动发展起来的;有的则是引进技术、人才、资金,先在一些点上干起来,然后逐步扩展,由专业户发展到专业村,最后在一个区域内形成生产同类产品的特色产业集群,如清河的羊绒产业集群;有些则是依靠本地资源优势,通过不断扩大市场影响力形成的,如寿光的果蔬产业集群.⑤其他地区

虽然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发育较好的产业集群更是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浙东南地区。但是,近年来中西部一些地区也出现了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或者说具有了产业集群的雏形和发展潜力。例如,中部地区有湖北武汉光电子产业集聚,湖南浏阳花炮产业集群,江西赣州稀土新材料集中区等;西部地区有陕西户县纸箱产业集群、四川夹江陶瓷产业集群,重庆摩托车产业也有集群化的趋势;东北地区长春汽车产业、光电子信息产业,大庆石化产业等也出现了较明显的集群化趋势。不过,从总体上看,目前中西部地区还没有充分发挥产业集群的优势,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比较少,同类或相关企业没有形成有机的整体,地方产业配套能力较低。

(2)省市分布情况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省份。这五个省的产业集群数量占到了全国总数的很大比重。例如,中国纺织工业协会至今为止授牌批准设立的前六批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包括纺织产业基地市(县)和纺织产业特色城(镇),绝大部分都集中在广东、浙江、江苏、福建、山东等沿海省份(见附录)。科技部设立的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也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等省份。

浙江是我国产业集群最为密集的地区。据浙江省经贸委调查,2003年浙江省工业总产值在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块状经济“有149个,工业总产值合计1万亿元,约占全省总量的50%(董树荣,2005)。其中,较典型的有温州鞋革和服装、绍兴(县)印染和织造、乐清低压电器、萧山化纤、海宁皮革、嵊州领带、永康五金、永嘉纽扣、桐庐制笔、诸暨袜业等。目前,这些“块状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专业生产加工出口基地.例如,温州市区打火机产量占世界的70%;嵊州领带产量占全国的80%、占世界领带市场的30%;永康衡器产量占全国的2/3;苍南铝制徽章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高达45%;海宁许村、许巷的装饰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35%以上;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超过1/3。从表2中可以看出,浙江省一些主要块状经济(或产业集群)占全国的市场份额都很大,其中义乌小商品、嵊州领带、诸暨大唐镇袜业、永康五金、温州打火机、永嘉桥头镇钮扣等都超过50%,而绍兴纺织、宁波服装、温州鞋革、台州摩托车、义乌小商品、永康五金、诸暨大唐镇袜业等的产值规模则超过200亿元。

表2  浙江主要块状经济发展情况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名称

产值

(亿元)

占全国

市场份额

义乌小商品

289

70%

永康五金

250

超过50%

绍兴纺织

737。8

33%

温州打火机

20多

80%(占世界份额)

台州摩托车

312

10。5%

宁波服装

500

12%

温州鞋革

439。5

25%

永嘉桥头镇钮扣

20多

85%

嵊州领带

100

90%

仙居白银

25%

海宁皮革

135

25%

铜庐制笔

27

40%

诸暨大唐镇袜业

236

65%

迂缓阀门

90多

30%

资料来源:秦海霞,《“小狗经济”的惊人能量》,《小康》2007年第2期。

此外,广东、福建、江苏等省产业集群也比较多.据统计,广东省经济规模达到20亿元的专业镇有160多个。在这些专业镇中,以工业产品为主的专业镇大约占了90%以上。2003年,这些专业镇所创造的工业总产值占广东省的份额接近1/3(王珺主编,2004)。较典型的专业镇有顺德容桂的家电,中山小揽的五金,古镇的灯饰,澄海的玩具,西樵的纺织品,大沥的铝型材,石湾的陶瓷,伦教的木工机械,乐从的家具,虎门的服装,东莞石龙、石碣和清溪的电子工业等.如中山古镇民用灯饰销量占全国的60%以上,大沥铝材产量占全国的40%,江门恩平麦克风占全国销量的70%以上。据统计,目前福建省已初步形成了60个不同规模的“准集群”,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0个,产值规模22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30亿至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960多亿元(刘义圣,2005)。较典型的有泉州晋江和莆田的鞋业、厦门和漳州的视听产品、石狮的服装、长乐纺织、泉州箱包、漳州家具、福安电机电器、南安水暖器材、德化工艺陶瓷等.江苏省产业“集群化”推进也较为迅速,现已形成各类“准集群”约110个,2002年实现销售收入5320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司,2004),相当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收入的近40%。较典型的有昆山PC制造、常熟服装服饰、邳州板材加工、丹阳眼镜、杭集牙刷等。例如,扬州杭集镇的牙刷占据国内80%的市场份额,占世界22%的市场份额,成为世界最大的牙刷生产基地。赣榆县古河套村每年生产各类酒瓶盖达6。5亿个,占全国市场份额的60%以上。

(3)城乡分布情况

以上反映了产业集群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分布情况和主要集中地区,然而在这些地区内部,产业集群往往也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更多出现在一些边缘地区、城市周边地区.除北京中关村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等少量集群外,中国绝大多数产业集群都是在农村和小城镇兴起的,分布在城市周边地区,而不是人口和产业更为密集的城市中心区.例如,目前全国授牌的纺织产业特色城(镇)中绝大多数都是以镇为单位;在广东珠江三角洲的404个建制镇中,具有产业集群特征的专业镇占了1/4。这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典型的区位特征,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国相当一部分小企业是从农村乡镇发展起来的;二是中国不少地方在城市周边进行了各种园区建设。最明显的就是分布在浙江、广东、江苏等省的特色、专业村镇:由于“三来一补”带动而形成的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当初外资进入时,正是看重村镇土地成本的低廉,而选择一些村镇建立合资企业;温州产业集群的发起者基本都是本地农民,且很多都是通过农村家庭工业而逐步形成,例如苍南标牌集群在苍南县的金乡镇,东方电器之都在温州市的柳市镇,等等。产业集群的结构和组织特征

(1)产业构成以传统产业、低附加值生产活动为主

企业生产活动按所处产业可以分为现代产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和低技术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附加价值产业和低附加价值产业等,按产出的性质还可以分为最终消费品生产、资本品生产、一般中间产品生产等,集群中大多数企业的生产活动特征决定了集群的产业构成。从产业构成和生产形式来看,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覆盖了从纺织、制衣、五金机械等传统产业到医药、电子等现代产业,既有中间产品生产也有最终产品生产,既有有形产品生产也有无形产品生产,但主要集中于传统产业,主要依靠劳动力低廉来获取竞争优势,高技术产业集群和资本与技术结合型产业集群的发育还非常滞后(钱平凡,2003).虽然产业集群集中分布在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但大部分还只是集中在轻工产业领域,化纤纺织、丝绸纺织、制衣、制鞋、塑料、汽摩配件、五金制品等是出现产业集群较多的几个产业。大多数集群的产品为最终消费品,其中与居民生活紧密相关的纺织产业集群数量最多、分布最广。在重工业领域,只有交通运输设备产业集群的特点比较明显,而在其他大中型机械设备制造业和能源行业中,产业集群则出现较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几个高科技园区,规模数量十分有限。少数电子信息等高科技产业集群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个别地区。

从产品价值链的角度看,目前我国各地的产业集群大都呈现出一种“中间大、两头小"的菱形组织结构,即赢利较少的生产制造环节能力较强,而利润丰厚的研发、设计以及市场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这说明,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还局限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仍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部分。由于众多的小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过度竞争,靠产品数量多和价格低取胜,由此导致利润摊薄,大量企业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的边缘。随着大规模产业集聚造成的要素成本上升,如土地价格和劳动力工资的上涨以及各种优惠政策的到期,很容易促使现有集群内企业大规模向外迁移。

(2)组织结构以非国有中小企业为主

从产业组织结构看,中国的产业集群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群生型,而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形成许多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产业集群.中国产业集群中除极少数为较大型企业外,绝大多数都是中小企业,而且大部分为个体、私营企业.在广东珠三角产业集群和浙江省产业集群中,由于这些产业集群形成之初的企业投资基本上来源于外资与本地私人资金,决定了这些集群内的企业基本上都是由非公有制企业构成.据统计,截止2001年底,东莞市拥有各类纺织服装企业6523家,其中“三来一补”企业1210家,三资企业1622家,民营企业4660家.浙江省总人口4600万,平均每27个人当中,就有1个个体、私营企业(吴德进,2005).作为浙江产业集群的发源地温州市,原本就没几家国有企业,产业集群内的国有企业更是不到千分之一.在中关村科技园区,国有和集体企业所占比例已从1990年的78%下降到2000年的17%。这主要是中国改革的路径造成的:中国的国有大型企业改革比较滞后,而非国有经济以中小企业为主,因而以“大而全“组织模式为主的中国大型企业基本上难以形成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集群核心。

二、产业集群形成的驱动因素与分类

1。产业集群形成的基本驱动因素

(1)市场是主要驱动力量

就中国产业集群的产生而言,绝大多数是在市场规律作用下由企业自我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其中,广东珠三角的产业集群是由外商直接投资驱动下的外向型加工业集群,浙江温州一带是依靠当地企业家和工商业发展起来的特色品产业集群,而北京中关村则是依托密集的国家高科技资源形成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都是市场力量驱动下自发形成的,当地政府只是在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才加以引导。而且,从发展历史看中国产业集群的主要驱动力也是市场,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营企业,都是抓住中国改革开放的良好机遇,充分利用市场不断扩大和开放不断深化的大好时机,实现了空间集聚和产业分工合作,从而形成产业集群并在其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例如温州柳市镇的乐清求精开关厂,1984年7月创办时是一个典型家庭作坊,只有5名职工,年销售收入不到1万元,但是它抓住了当时市场需求旺盛,供给不足的机遇,大力扩展市场,并且通过效仿、衍生,到20世纪80年代末,柳市镇已有生产低压电器企业2300多家、家庭作坊9000多家。

(2)地方政府发挥助推作用

中国产业集群形成之初,基本上都是企业的自发行为,但产业集群的雏形出现后,地方政府往往都会积极扶持,对本地产业集群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促进企业发展。地方政府通常在土地、税收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二是完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三是建立工业园区,鼓励企业“进区入园”,促进产业集聚和园区化进程.四是建立交易市场,扩大市场规模。五是举办产品博览会与商贸会,扩大对外影响力和市场知名度,实施区域整体营销,创建地域品牌。六是引导与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集群的产品技术升级.七是协调产、学、研结合,为产业集群创造源源不断的技术创新能力(张曼茵,2005)。

2.形成途径与产业集群分类

由于地方基础、驱动因素等的差异,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产业集群的形成途径存在较大差别,据此可以将产业集群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从形成机制出发,主要存在以下几类产业集群:

(1)依据地方传统优势,主要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形成根据传统优势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三类:以地方文化或企业家精神为基础、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或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温州是产业集群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当地传统吴越文化或现代企业家精神被认为是产业集群在这里得以快速发展的最重要原因.实际上,这种因素也是导致江浙其他地区大量出现产业集群的原因,它已经成为中国产业集群最主要和最广泛的诱发因素。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也很多,特别是在历史上的一些手工业集群地区,如福建德清的瓷器、江西省万载县和湖南省浏阳市的花炮制造业等.以地方性资源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如河南骡河的食品加工、江苏邳州的木材加工业等,主要得益于本地区所拥有的各种特色资源.(2)基于市场或交通等区位优势,在市场作用下发展起来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由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的,沿海一些地区借助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吸收外商投资,在“三来一补”的基础上形成外向型出口加工产业集群.其中,比较典型的如珠三角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和苏南地区、胶东半岛外资企业的大规模集聚等,前者形成的是我国规模最大、产品出口比重最高的电子信息产品生产基地.另外,一些产业集群是依托专业化交易集散地的大型专业市场发展起来,或依靠外部市场逐步形成。如福建晋江的制鞋、广东佛山的陶瓷、中山古镇的灯饰等。

(3)与大企业相关联形成的产业集群

有些产业集群是在为大型企业配套的过程中形成的,如山东青岛海尔集团、重庆嘉陵摩托集团、长春一汽制造等大型企业集团附近形成的企业网络、生产配套体系.另外,也有一些是通过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分解、剥离逐渐形成的.一些管理松散、效率低下的国有企业通过分拆,鼓励工人创办家庭工业、私营企业,最后形成一系列“专而精”的企业群,最终形成类似于为核心企业配套的专业化产业集群。

(4)依靠高校或科研院所的智力资本,自发形成的产业集群

在高校或科研院所集中的智力资本密集地区,通过技术人员的自发创业,推动新技术的产业化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发展,最终形成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大批走出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依托中关村地区高校与科研单位集中的优势,创办企业并相互促进,最终导致北京中关村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出现.(5)政府直接推动下形成的产业集群

目前,中国依靠政府规划培育起来的各类园区很多,如大学科技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等,其中有些已经出现产业集群的雏形。虽然中国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类园区数量众多,其中一部分在“园区化"的基础上已开始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但总体上看,完全在政府主导下培育产业集群比较难以成功。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过程与驱动力量

以上对中国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的主要途径进行归纳和梳理,但是,应该看到,就像产业集群内涵所预示的那样,每个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下面以具有代表性的东莞IT产业集群、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晋江制鞋产业集群、温州的产业集群和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为例,来揭示产业集群在中国兴起的基本驱动因素。

(1)代表性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

①东莞IT产业集群

20世纪70年代,广东得改革开放之先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外商投资的沃土,承接先进国家和地区产业的大量转移,引进了大量的外资、技术、设备.由于产业的发展需要上中游产品配套,转移到珠江三角洲的产业呈现出相对集中的趋势。东莞承接日本、台湾、香港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电子信息、电子五金为主的IT产业集群,仅石龙镇就承接了日本美能达、京瓷公司、三协精机以及台湾EMC等产业的转移,形成年产复印机40万台、打印机60万台、照相机240万台的规模,还吸引北大方正等企业落户,形成电脑整机100万台、显示器150万台的生产能力(曾祥效,2005)。东莞的IT产业集群主要依靠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凭借毗邻香港、交通便利、劳动力低廉等优势,大力开展对外合作,大规模吸引外商投资发展起来的,特别是抓住90年代中期国际IT产业转移的机遇,吸引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落户本地,逐步形成较完善的地方产业配套体系。目前,该集群以机械加工制造业为主,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主要竞争优势是劳动力投入成本低廉和地区产业规模效应.②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是目前中国唯一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它依靠地区独有的知识和人力资本,利用地区产业政策,高科技产业发展非常迅猛。中关村上世纪80年代之前是按原苏联模式规划建设的文化教育区域,高校和科研院所林立,学者云集,然而科研成果与经济脱节,经济发展缓慢。80年代初期,市场经济大潮在中关村涌起,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从贸易和服务起家,进行了计划外发展高新技术的积极尝试,到1988年成效显著,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成立了以北大、清华、中科院和“电子街”为核心的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实验区,“小政府,大服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数目迅速增长,到1998年增至4500家,2000年增到6000多家。同时,上万家电脑配件销售公司也云集中关村.此外,中关村的各种组织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地区文化逐渐发展起来,各种方式的合作与交流成为中关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王缉慈等,2001).③晋江制鞋产业集群

处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之间的福建省,也有典型的产业集群,最有代表性的是晋江鞋业产业集群。晋江是福建东部沿海一个县级市,土地面积649平方公里,人口102万,从全国范围来看,晋江的经济规模并不算特别突出,但那里的一些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程度却是相当惊人的。目前晋江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鞋工业基地,享有“中国鞋都”之誉,现 有制鞋企业3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多家,鞋材企业2000多家,年产各种鞋类8亿多双,年产值150多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2亿美元,已经形成以鞋材、鞋机、制鞋一条龙开发、配套齐全的运动鞋、旅游鞋产业链。2006年晋江鞋机总产值超过13亿元.晋江产业集群的特点是依靠地区开放政策和吸引外资发展起步,发挥地区劳动力成本优势,把传统的手工加工与国际市场联系起来,它以中小企业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制鞋行业在晋江既不属历史渊源型产业,也不具有浓厚的地方自然和人文特征,制鞋生产在当地并无自然和原料上的优势,又无工艺上的传统继承。晋江的制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主要依靠侨资和台资,以来料加工为主,以出口为导向。在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分工合作与外部市场(尤其是国际市场)的需求使晋江制鞋业产生了群聚效应,逐步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鞋生产基地。在提升生产能力的同时,晋江产业集群不断加大市场开发和产品推广,目前中国(晋江)国际鞋业博览会是中国鞋业行业规模最大、覆盖层面最广、国际性专业性最强的展会之一,历经七届成功举办,博览会成效显着,被业内权威机构授予“中国会展业最佳展览会"称誉,总展出面积逾22万平方米,与会客商遍布世界5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内上百个城市。

④温州的产业集群

浙江省产业集群中最为典型的是温州市的产业集群。温州是浙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是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首批13个农村改革试验区、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之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温州把国家的政策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率先进行市场取向改革,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路子,被国内外经济学者称为“温州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中,“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特色产业集群为温州经济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经过20多年的发展,温州已形成了一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主要有乐清柳市的低压电器、永嘉桥头的纽扣、瑞安塘下的汽摩配、平阳萧江的塑编、苍南龙港的印刷、市区的皮鞋、打火机、眼镜等。温州的产业集群发展很有特色,具有民营经济发展的典型特征,如大部分产业集群是地区民营经济发展的结果,市场专业化程度非常高,充分利用了劳动分工的效率,依靠市场机制和民营经济的有效激励机制,以地区小企业为主,逐渐发展成为某一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

⑤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发展也很有自身的特点。宁波的服装业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地方优势,在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红帮裁缝,红帮裁缝制作了中国第一套国产西服和第一套中山装,开了中国第一家西服店,并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的第一次浪潮.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宁波许多服装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力度,引进国际上先进的电脑排料、摊布、自动生产、立体熨烫、自动包装生产线,提高生产设备的加工工艺水平,全市绝大部分重点服装企业关键技术装备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准。一些大型服装企业逐渐崭露头角,大规模的机械化成衣生产代替熟练的手工劳动,以杉杉、雅戈尔为代表的宁波服装集团军掀起了宁波服装产业第二次浪潮,宁波服装也凭此奠定了在国内的龙头地位.这是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但是,当时宁波的服装企业多是“单打独斗",在市场中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发展有放缓趋势.就在这关键时刻,在地方政府的倡导和帮助下,宁波服装产业开始走集群化的道路,由于原有基础比较好,市场发育比较完善,以及企业和其他组织机构的通力合作,地区很快形成服装产业集群,产业内部专业分工更加细化,内部联系更加紧密,支撑条件越发完善,服务体系更加完备。随着集群化的推进,宁波服装产业取得了较大发展.宁波服装产业集群在于它是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大型企业相对较多,品牌优势很强,这在中国产业集群中是比较少见的。

(2)代表性产业集群的特点与发展动力

以上5个地区的产业集群并不能完全反映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全貌,但从行业类型、发展诱因、要素类型和主要经济优势等方面看,这些产业集群各具特点(详见表3),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具体而言,以东莞为代表的IT产业集群主要是依靠外资投入和海外产业转移发展起来的,这类产业集群关键是要保持地区的成本优势并强化集群内部发育.以温州为代表的低技术专业化产业集群,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就是以高度发达的流通网络为背景,实现低成本、低技术的经济规模扩张,但这类产业集群是很容易被模仿的,集群的竞争优势难以保持,不断增加技术投入是保证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宁波的服装产业集群与其他产业集群的最大区别是它依靠品牌优势带动整个产业集群发展,因此它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但如何进一步提升这些品牌的含金量,发挥这些品牌的市场效用,并且逐步打入国际市场是当前宁波服装产业集群面对的困难。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在相当程度上掌握了中国IT产业的市场脉络,培育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IT企业和IT人才。但是,作为中国知识和人才最为集中的区域,中关村能否实现国外技术的本地化,能否成为中国IT技术创新的发源地,能否最终成为以创新为主、有自身发展动力的创新型高科技产业集群,决定了中关村未来的长远发展走向。

表3  中国典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典型产业集群

行业类型

发展诱因

要素类型

主要竞争优势

东莞IT产业集群

机械加工制造业

优惠政策,区位

优势,外商投资

资本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规模效应

晋江鞋业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外商投资,开放

政策

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

温州乐清低压

电器产业集群

初级加工产业

市场机制,民营

经济

劳动力密集型

市场专业化,劳动力低廉

宁波服装产业集群

传统产业

历史传统,产业

基础,劳动力密集型

劳动力低廉,品牌优势

北京中关村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高科技产业

地区优势,政府

政策

技术密集型

知识、人力

资本丰富

三、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都有一个产生、发展、成熟和衰落的过程。但是产业集群的发展并不完全是自发的过程,也会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相关产业发展状况、市场需求变化和政府政策的影响.中国的产业集群多数处于从发展走向成熟的过程之中,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发展速度和发展质量受外部因素影响也比较大,因而非常需要政府在把握其发展趋势的前提下进行扶持。概括地讲,中国的产业集群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会有快速的发展,会朝着更加专业化、更加市场化和更加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当前较为突出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产业集群的经济规模逐步扩大

产业集群受到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高成长性,大部分产业集群具有很强的增长能力,由于全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产业集群的成长速度更为突出。例如,“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五金产业集群20年来取得了飞速的发展,1985—2004年,小榄镇五金产业总产值从4525万元增长到173。8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36。8%;企业数从47家增长到3079家,年平均增长率达24。6%;从业人员从4552人增长到82456人,年平均增长率达16。5%.绍兴嵊州领带产业集群总产值从1985年的1。2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54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22。2%;企业数从7家增长到162家,年平均增长率达18%;从业人员从4383人增长到20147人,年平均增长率达8.4%.尽管不可能一一列举所有产业集群的增长率,但由于产业集群的高成长能力,其规模扩大的趋势是非常明显的。

2。新产业集群不断涌现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的产业集群已经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东部沿海地区在原有产业集群不断成熟的同时,分工不断细化,衍生出一些新的产业集群,例如广东东莞以IT产品制造为主,逐步分化形成五金、塑胶、模具多个专业集群,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并形成一个综合IT产业集群。同时,地方某一产业集群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新的产业集群的现象也非常多见.例如晋江制鞋产业集群带动了纺织服装业发展,由此形成纺织产业集群;浙江省多个服装产业集群拉动台州服装机械产业集群;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发展带动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等等。此外,广大中西部地区借鉴东南沿海地区的经验,也纷纷走上产业集群化的道路,如陕西户县的包装箱集群、湖北仙桃无纺布集群、江西文港制笔产业集群等,都是其中发展较为突出的典型,而且东北的汽车产业、重庆的摩托车产业、内蒙古的乳制品产业也正朝产业集群方向努力发展。

3。区域品牌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新方向

产业集群能够成为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成长的重要载体,而区域品牌和企业品牌的提升又将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发展,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中国产业集群内涌现出大量的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在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群体的基础上,产业集群又逐渐升级与壮大,最终形成强大的区域品牌,目前品牌已经成为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和重要竞争手段(顾强等,2005).例如,晋江作为一个县级市,已经形成了纺织服装、运动鞋服、陶瓷建材、食品加工、玩具文具等多个不同产业集群,共产生了安踏、七匹狼、劲霸、九牧王等几十个“中国名牌”和“中国驰名商标”,同时还获得了包括“中国鞋都”在内的11个国家级的区域荣誉称号,“晋江制造”已经成为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广东,随着产业集群的发育和壮大,现已形成了“美的”、“容声"、“万家乐”、“格兰仕“等全国驰名商标,浙江省的“杉杉”、“雅戈尔”、“步森”等著名品牌也都是以产业集群为基础产生的。2005年,山东省文登市“云龙”和“艺达”双双获得“中国名牌”称号,为文登家纺业注入了一副强心剂,极大促进了地区产业发展.4。主导优势企业持续成长

近年来,市场争夺越来越激烈,产业集群中的企业也经受了国内外竞争的洗礼,部分优秀企业从中脱颖而出,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产业集群的主导企业。以浙江为例,温州产业集群内部的组织结构不断优化,出现了正泰、德力西等多家大规模企业集团,而且许多企业都在进行按现代企业制度和国际通行规则运作的探索。宁波服装产业集群以杉杉、雅戈尔为核心,形成众多中小型企业为辅助的卫星“增长极“模式,有力地促进了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发展。台州塑料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日益扩张,2%的骨干企业占了集群内40%左右的销售额(吴德进,2005)。广东顺德、惠州等地的产业集群中,诸多家电企业更是发展成为产业巨头,在全国甚至世界市场占据了主导地位。

5。产业结构呈现逐步升级趋势

随着市场竞争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变化,结构升级已成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必然趋势.近年来,全国纺织产业集群积极创新,不断提升产业结构,推动产业集群提高竞争能力.作为“西樵模式“的创造者,广东西樵加大升级步伐,建立了中国首个纺织产业升级示范区,将引领百年纺织之乡实现清洁生产,走向“循环经济”之路.按照市场化原则,海宁建立了产业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质量检测中心、行业信息中心等促进产业发展的配套功能机构;同时依托专业区,积极创建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提高其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此外,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地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向产业集群方向演化,高科技产业集群的雏形初步显现,这将有利于促进产业集群的结构升级, 改善产业集群的总体结构状况。

四、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是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模式,它既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灵活专业化又可以通过外部合作实现规模经济,因而在区域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概括地讲,产业集群能够发挥分工的优势和规模效应,具有特殊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扩散能力,能够吸引区域外资源流入,在诸多方面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非常显著的。不过,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产业集群在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外,还有其他重要而独特的影响。

1。促进了非国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化改革

中国的产业集群大多是以非国有经济为核心构成的,而这些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取得迅猛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产业集群集中的地区,非国有经济能够快速健康增长,一方面增强了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带动了其他地区发展非国有经济,这都会促进中国经济改革的进程,并确保改革的成果。例如,浙江省东南部产业集群极大提高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能力,而北部的宁波、杭州等地产业集群成为外资企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东莞、江苏苏州、浙江绍兴等产业集群集中的城市,经济增长大都以20%左右的速度迅猛增长,2003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政收入基本相当于西部地区一个省的财政收入,其中大部分贡献来自非国有企业。

2。有利于对外开放,提高中国的国际竞争力

无论产业集群的形成还是其发展,市场开放与对外交流都是其必要条件。没有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企业的自由迁移和产品的对外贸易,产业集群就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产业集群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加快要素的自由流动,促进企业的自由迁移,增加产品的对外贸易。同时,产业集群必定是外向型的经济,中国的产业集群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中国目前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东南沿海的产业集群。如温州的打火机占世界总产量的70%,嵊州的领带产量占全球市场的30%,河北清河的毛绒占世界市场的60%以上。

3。大规模吸收劳动力,促进地区城市化

中国产业集群大多是在农村与小城镇兴起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强劲增长,吸收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提高了本地居民的就业水平。同时,也带动了这些地区其它产业和公共事业的发展,能够促进地区城市化。例如,温州的城市化主要是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的结果,河北清河、山东寿光等农村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也得到了极大提高。

4.促进落后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如前所述,产业集群可以极大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促进地区市场化改革并提高地区城市化程度,而这些方面正是中国中西部广大落后地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而产业集群是中国中西部落后地区一条有效的发展途径,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发展迅速发展起来,摆脱落后,跨入先进地区的行列。例如,河北的清河、河南的漯河、湖北的仙桃、内蒙过的鄂尔多斯等地,都是因为一些产业集群或正在形成产业集群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五、当前中国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推动产业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加速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也为落后地区发展提供了更明确的方向和手段.但是,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经指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还存在几个明显的特征,即整体的不充分性和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行业相对集中和附加价值相对较低、发展阶段初级和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特征也反映了中国产业集群的问题所在。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制约了产业集群的进一步发展和发挥更大作用的可能,甚至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下面,对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再做进一步分析。

1.大部分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不足

目前产业集群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中国的部分地区,即使东南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基本集中在东莞、惠州、晋江、温州、宁波等地区。这充分反映出中国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因为中国发达的大中城市不是没有发展产业集群的潜力,而是由于体制、政策等多种原因造成这些地区产业没有形成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中国各大中城市虽然集聚了诸多大中型国有企业,但过去这些企业一般都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全能企业,各种经济活动和生产链条全部“内部化”了,由此限制了产业的集群化,这一点在中西部地区表现更为突出,是产业集群没有在广大中西部地区充分发育的重要原因。

2.处于产业链低端,依靠低要素成本获得竞争优势

中国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低廉的劳动力和土地所带来的成本优势,生产活动主要集中于传统行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这种分工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比较优势决定的。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情况下,发展服装、鞋帽、小商品、小五金、针织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产业是市场机制下的自然选择;另一方面也与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特点有关.从行业的特点来看,这些行业市场放开早、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门槛低、小企业比较有竞争优势,所以产业集群容易在这些行业形成。但是,这种分工地位和竞争优势来源也为中国产业集群的发展带来了隐患。由于处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末端,中国的产业集群更易受上游企业和国际市场环境的影响.低要素成本带来的竞争优势往往是难以为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一比较优势必然会逐渐消失。

3.缺乏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大都属于传统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很少.这些传统产业集群并非是以创新为基础的,集群内企业基本都缺乏自主创新能力,集群发展存在着“大而不强”的隐患.比如,在珠三角地区,各专业镇聚集的企业大多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仿制现象严重。其他地区的产业集群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事实上,目前中国绝大部分产业集群仍处于以仿制和贴牌为主的低级阶段,主要依靠低要素成本和产品低价格来维持其竞争优势。可以说,目前中国的产业集群所以缺乏自主创新能力,这主要是由于多方面原因引起的,譬如创新和合作意识淡薄,自主创新投入不足,缺乏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合适的创新平台,创新人才高度缺乏,不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品牌开发力度不够,等等.从技术创新投入来看,目前中国产业集群内绝大部分企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均低于3%的基本要求,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甚至还不足1%。

4。相当一部分产业集群发育不成熟

中国的产业集群绝大部分还没有发展成熟,许多萌芽性的产业集群面临着发展困难。产业集群的发展关键在于其内部机制的形成与完善,而这一点正是中国产业集群发展最滞后之处。比如东莞的IT产业集群,国外企业的分支机构虽然比较多,但根植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有相当一部分是不稳定的游弋性(loose—foot)企业,已经有向苏州转移的趋势。中关村的高科技产业集群虽然形成一定规模,但是其发展远没有达到硅谷的水平,缺乏核心的产品和技术,不能有效利用知识集聚的优势,能真正发挥集聚经济效应的仅仅是其作为国内较大的电子产品集散地的市场功能.5.受行政和地域限制严重

上一篇:工人任务与思想总结下一篇:护理沟通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