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德育教育

2024-10-27

浅谈中学德育教育(精选13篇)

1.浅谈中学德育教育 篇一

浅谈中学生德育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应全面了解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脉搏;构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与时代发展的德育目标体系;调整不适应的部分德育内容,及时增加富有时代特征、与新形势下的任务、国民关注的焦点相吻合的新内容;改变传统的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人格,组织各种类型的活动,促成学生主体观念的生成。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工作的方向,习惯称其为“灵魂”。德育改革是当前“以人为本”教育改革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教育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提高国民素质。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强有力地证明了德育在人的精神提升和人格完善方面的重要而独特的价值。探求德育工作的规律,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愈加显得重要。

一、现状传统道德多受应试教育、权威主义、认知主义道德教育模式的影响,摈弃思想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的特征,一贯侧重于德育内容的研究,即重视知识的传授,轻行为的养成;重工具的理性,缺人文关怀;难以解决青少年所面临的种种道德困境和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的深人,我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其中之一就是学校对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加强与学生的实际道德行为的不到位、不稳定或只停留在遣德认识的水平,表现为怕苦、怕累、任性、自私,索取多、奉献少,说做分离,形成多重性格。德育的实效性差成为当前德育不可忽视的一大弊端。

二、原因1.忽略德育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校德育一贯从社会需要出发,无限度地提升德育目标,把道德的培养与日常生活分离,忽视学生品德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道德生活的需求,在道德价值认识观上,只重视满足社会政治、经济等需要的工具理性价值,忽视其满足主体自我完善的价值以及对生活的适应。比如,以前德育教材中特别强调学生要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体力弱小与生命的可贵;只要求学生不打架、不骂人,但学生发现在现实的社会中,一味地忍让,只会招来其他同学的欺负,根本不适用。2.德育忽视了儿二发展的时代特征。某一时期的德育内容及某些方法在当时或某阶段有效,而在另一阶段或时期几乎不被青少年接受。如今的青少年活泼好动,富有创新意识和冒险精神,如果用远离他们的内容和千篇一律的单调、枯燥的方法对他们实施教育,必然缺乏时代性、趣味性和新鲜感,其效益必然降低。

2.浅谈中学德育教育 篇二

目前, 钢琴教学的形式多种多样, 但常见的教学形式不外乎个别课、集体课、小组课三种, 三种教学方式各有优点。个别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钢琴演奏能力, “一对一”的形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 但是没有了同一水平学生的共同欣赏、批评和示范, 学生演奏的好坏无法体现出来, 不能完全激起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集体课主要讲授钢琴演奏以及钢琴的基础知识和钢琴作品的分析等, 学生可以对有些学习的疑点和难点进行讨论和交流, 启发其思维, 增强学习积极性。但是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够细致和全面, 所以它只适合那些已有钢琴学习基础, 自主学习能力强, 稍加指导就可融会贯通的学生。小组课是将程度相近的几个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 教学内容大致相同, 上课时针对每个学生存在的问题, 教师提出解决方法, 直接将教学内容运用到课堂实践中, 对钢琴初学者的回课检查尤为适用。它的缺点是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对学生的音乐欣赏、批评和形象思维训练不够, 学生不能很好地对钢琴教学中的音乐元素作出自我的理解。

我认为钢琴教学可适时、适地、适人地采取三种形式灵活运用的授课方式, 将各种教学内容相互交融, 根据不同学习内容组织不同的学习方式, 增加师生授课的见面机会, 培养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兴趣,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优势, 与学生共同参与课后学习实践, 积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钢琴教学的内容和特点决定了在钢琴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和欣赏法。我认为对于不同学习阶段和水平的学生要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比如, 对于初学者采用以讲解法和欣赏法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失当的。因为讲解法一般用于对作品结构、演奏技术的分析和要领的讲解以及对作曲家、作品的介绍等, 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欣赏法是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段, 使学生对音乐、对技术都有鲜明的印象和认识, 激起强烈的情感反应, 发展对音乐的感受、理解能力, 提高音乐修养和演奏的表象储备。这两种方法更适合于钢琴学习的高阶段和高水平者, 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 音乐情感不能通过钢琴按键表达出来, 理解得再深也是枉然。只有通过示范法和练习法, 教师形象直观地示范给学生, 引导学生将正确的概念与实际音响、感觉、动作结合起来理解, 不断弹奏、练习,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示范, 使学生认识得更深刻。对于中等水平的学习者来说, 可采取讲解法和练习法为主、示范和欣赏法为辅的方法。

练习法和欣赏法的主体是学生, 所以要求学生必须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正确的练习方法, 避免机械的重复和错误的动作。练习时要注意将老师正面的引导和必要的纠正相结合, 在日常生活中感受音乐, 理解音乐, 提高音乐素养, 注重个性的发展。而作为示范法和讲解法的主体, 教师的讲解必须准确精练、生动形象, 示范要准确、恰当, 事先要有充分的准备, 避免随意的、错误的示范。

一名合格的钢琴教师应有“同病异治”的本领, 教与学要配合好。教师除了教技术还要教给学生怎样去分析作品, 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创作的背景, 掌握乐曲的性质、总的轮廓、形象及风格。教师还要培养学生认真读谱的习惯, 让学生多动脑子, 遇到问题时肯下功夫去查字典、翻资料, 通过自己寻找、推敲去解决困难。这样就能使学生收益更大, 学得更深、更活。

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当着重从乐曲的艺术表现, 理解的完整性及深度上去引导学生。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要留有余地让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面,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同时, 也不能让学生一味地模仿教师, 因为, 模仿出来的音乐有局限性, 不动人, 最终还是不像。这样的学生永远离不开教师, 也不能成为艺术人才。

学生如果有表现的欲望, 只要不出格, 教师不要去阻止他。有的学生入学时音乐感觉很好, 但由于教师缺乏经验, 条条框框规定得太多太死, 反而限制了学生的发挥, 结果学生只能机械地弹奏, 这是教学上极大的失败。反之, 有的学生音乐感觉较差或不懂得如何去表现音乐, 教师可通过示范, 让学生模仿他自己所熟悉的器乐效果、人的歌唱或反复多听、多唱。这样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 启发他们去领会作曲家的意图, 久而久之, 学生的音乐感就会慢慢好起来, 这便是教学上的成功。

3.浅谈当代中学生德育教育 篇三

时至今日,德育教育之于当代中学生有空前重要的意义。中国社会日益融入国际社会,要竞争,就要发展,要发展就要人才,要人才就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纵观教育改革的历史,既有成功的经验又有深刻的教训,在追求理想教育模式和科学教育方式的过程中,各类教育精英、普通教学工作者都贡献出了无穷智慧。现在素质教育已成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且日渐被人们认可,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对当代中学生的地位、现状有较深刻的认识和分析,并对德育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做有益的探索。

1 德育教育对于当代中学生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的核心工作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中学生就是未来的主要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中学生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前途和命运。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心理生理发展具有不成熟、可塑性强的特点,他们在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时能否全面认识理性分析问题不仅是部分人的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

众所周知,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或政治思想教育,它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

当代青少年面临更多的机遇和史无前例的挑战,只有树立科学的价值观,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自己、他人和社会,才能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取得成功。

2 中学生现状堪忧

面临时下社会的诸多诱惑,缺乏辨别是非能力的中学生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丧失伦理道德,步入错误的人生轨道,到头来自己悔恨,家人痛心。目前中学生令人忧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青少年违法犯罪。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上升趋势,接二连三发生的暴力案件令人触目惊心。某中学生林某因与同年级同学钟某发生矛盾后斗殴,林某起身掏出水果刀,对其中的王某等人乱刺后逃离现场,王某被刺后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一座高压电力输送塔突然拦腰倒塌,事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余万元。倒塌原因竟是电塔底部被人偷走了68块钢条,而下手的竟是9个未成年的中学生!5名平均年龄仅16岁的少男少女却因“口角之争”,将一名17岁少女杀害并分尸……

2.2 厌学队伍日渐扩大。据对部分学生抽查,近20%学生不爱学习、不想学习,他们大部分抱有读书没用的想法,认为只要有钱便可畅行天下。他们整日无精打采或上课睡觉,周末整日泡在网吧,有的甚至猝死在网吧,对老师布置的作业置之不理,甚至有学生逃课旷课长达数周的现象。

2.3 日常行为极不规范。在校园经常听到学生胡侃,什么社会上的“行话”、俗语如行云流水脱口而出,脏话臭话随口流露,这部分人也不排除女生。长发、染发、穿耳者为数不少,以至常听到社会人员议论“如今的学生有时候真的分不清是否是学生”。

总之,中学生表现出的种种现象令人堪忧,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整个社会都有责任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

3 如何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的密切配合,涉及到学校、家庭及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有的放矢。针对上述情形,当代德育教育犹其应强调如下几点:

3.1 加强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德育的基本内容,讲道德是做人的起码原则,中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进行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初步的职业道德教育,具体表现在坚持“五爱”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在此过程中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是“以身作则,以身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应以伟大的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去感化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最终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2 紧抓心理健康教育。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二者不可偏废。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往往具有情绪不稳定,意志品质薄弱,性格尚未定型,以及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的特点。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关键要做到:增强学生交往能力,培养丰富的情感和健全的情绪,以及较强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和培养,不是纸上谈兵,重要的是结合社会实践,联系中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通过对社会现象的挖掘和提炼,正反两方面施加影响,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学会自觉调节情绪、意志坚强、性格良好等。

3.3 提倡个性发展教育。个性发展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中学生主要是进行良好的意志品格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二十一世纪,人们的审美观易受影视、音像制品、网络文化以及广告宣传等的影响,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个性发展教育的迫切任务之一就是要在尊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培养健康的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

综上所述,中学生德育需要全社会都来关心和探讨,我们的目的是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终成才。

因此,在今后的教育中,我们对学生应多一份关爱,少一分呵责,多一份鼓励,少一份批评……

4.浅谈中学生诚信教育 篇四

摘要:学校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主战场,课堂教学又是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前沿阵地。对学生诚信教育理应,落实到课堂教师教学之中。各任课教师不能只教书,不重视育人。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诚信教育

教师

一、课堂教学诚信教育现状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对学生的诚信教育显得非常重要。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1.教书多,“育人”少,教授知识与教育做人脱节。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做事先做人”也是社会所需人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特别是诚信教育,需要小学、中学到大学一环扣一环的紧密相接。更需要所有任课教师与做学生工作的部门紧密合作。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的诚信教育作为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比较少的,不少教师只追求自己完成教学任务,忽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只教书,不“育人”,教书与“育人”相脱节。

2.教书与育人分开。在中学,教书的一般是各科任课教师,“育人”的是政教处和班主任,这些机构很多时候只是起到管理作用,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的时、质、量都有限。真正让学生不知不觉受到教育的仍然是课堂教学。问题是政教处或班主任跟各科任课教师的沟通极少,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与政教处沟通很难实现。而班主任跟任课教师沟通非常少,几乎为零。使中学生的道德成长长期处于一种无关照的盲区,形成不了系统的连续性的教育机制。教书的与育人的分开,各伺其职。

二、课堂教学在诚信教育中的优势

课堂教学是学校最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学生在校有一半的时间是在课堂里度过,课堂也就是他们主要活动场所,学生很信任任课教师,他们的行为、思想反映出来都是很自然、很真实的,教师如果策略得当,对学生的诚信培养是不经意中形成的。

课堂教学形式是多样的。各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各种各样,由于这些课的教学内容不同,组织教学的形式也不同,其主要特点是教学组织形式松散,这就给学生创造出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他们都在教师ide可控制范围之内,任课教师很容易发现问题并能进行策略性的教育,学生不会产生逆反心理。

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其实每一部教材都是一本很好的德育教科书,文科类教材自不用说,理科类教材也是一样,只要认识深入的钻研,把诚信教育当做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一定会有恰如其分的教材。加之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措施,教学手段不断的求新,让他们不会感到疲劳,任何形式的诚信教育他们都很容易接受。

三、有效发挥课堂教学对学生诚信教育的作用

诸如改革德育内容、优化德育过程、建设德育队伍,加强纪律教育,建立并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构建良好的诚信环境等等之类的研究已经不少,也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但是,建立一个各方有效联系沟通的平台,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尚不多见。教师在教学中遇到学生的一些行为动态需要跟班主任联系做进一步的工作很难。学生要找老师反映问题也难。要知道做学生思想工作本身就难,需要连贯性和持续性的工作,中间不能有脱节,有盲区。因此学校要建立一个以主管校长为中心的沟通平台,充分发挥任课教师的作用。

各科任课教师是学生诚信教育的主力军。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各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时间最多的地方,学生不会在意任课教师对他言谈举止会有什么反应,他们的一些生活习惯自觉或不自觉的表现出来,此时他们表达的都是很真实的。任课教师如果能够把握机会,策略得当,对学生进行有效教育则收效最大。学生在任课教师面前是诚实的,说话是可信的。学校应该充分用好任课教师课堂教学之优势,做好任课教师的工作,将诚信教育作为任课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发挥主力军作用。

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素质。教师工作性质特殊,必须要求有较严格的道德标准。但教师也是社会平凡的一员,也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他同样会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干扰,但不管怎样,教师也不能失去诚信做人的本质。因此教师要加强师德修养,杜绝一切弄虚作假行为,加强业务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思想改造,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育人先育己,并通过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因此教师不仅要花精力去备教学内容,也要花一定的精力去备如何育人,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和组织教学的能力,寓诚信教育与教学内容当中,实现教学与育人双丰收。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将诚信教育溶于教学内容之中。和谐课堂的标志是“课堂教学井然有序,师生关系融洽,能相互理解,真诚交流,民主平等和公正共公平,大家能宽松宽容,充满活力,心情愉悦。和谐课堂教学环境具有感召力,凝聚力和创造力,对于人的成长,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学业负担的减轻,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都有重要的意义。”

把诚信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报、网络、宣传橱窗等载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等相关部门可以组织、策划、实施一系列大型的、富有创意的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如

学生诚信现状调查;诚信主题橱窗展;诚信格言、故事征集活动;“诚信伴我行”征文;“诚信实话实说”沙龙活动等等,探索开展诚信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只有让诚信深入人心,让诚信成为时尚,学校的诚信教育才会有健康生存的环境,才能促进全社会诚信风尚的建立。

参考文献:

[1]王向乐.试论诚实信用原则的内涵与外延[J].2009(1):

25―26

5.浅谈中学生心理挫折教育 篇五

[背景]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新的教育理念由关注双基目标转向关注三维目标,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确立,使教师重新审视培养对象的人生观、价值取向、生活态度,教育方式、方法随之有了很大的改变。提倡鼓励式教育,激励性评价,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课堂内外鼓励与表扬多起来,以至于个别教师不注重指出学生的错误或偏颇,生怕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在笔者听过的许多课上,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有明显的错误,教师明知有误却用“你真棒”、“很好”等赞赏的语言去评价。试想:孩子是不是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呢?这种现象继续下去,会导致学生养成不动脑不负责的处事态度。所以对学生的错误观点与行为教师应及时叫停并严肃地指出或批评教育,使其对自己的错误有深刻的警醒认识,当然根据不同学生采用一些巧妙的方法指正是可行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遭遇红灯,撞响警钟,使其恪守共识的规范,走出知识的误区,这些做法对克服学生性格上的固执偏颇,我行我素,形成良好的心理定式是有益的。

关键词:挫折教育中学生心理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挫折是在个体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

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发育的一个转折阶段,他们正在告别童年,开始一个崭新的成长和变化时期,在这期间身体的各个方面都在迅速发育并逐渐成熟,与此同时心理的各个方面也在发展,但相对于生理发育速度来说则相对缓慢,这样,身心发展暂处于一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常常出现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那么,中学生常见心理挫折有哪些呢?经几年的探索、总结,笔者认为主要有如下几种。

1、学习挫折

指由于学习上的失败或偶尔失败而给学生造成的一种心理障碍。这种障碍使人倍感苦恼。这种情况大体有两种:①成绩好的学生偶尔失败的挫折。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不仅在同学中有威信,而且也受到老师的偏爱,时间长了,自己“只有好不能差”的心态越来越强烈。对失败缺乏心理准备,一旦某一次考试失误,便感到十分苦恼。②差生的学习挫折。有的差生很想把学习搞上去,也知道努力,但成绩仍上不去,为此心烦意乱,有的甚至想退学。

2、交往挫折

人际交往是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得愉快情感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有些中学生却在人际交往中感到不适、惶恐、害怕与人接触。

3、情感挫折

人活在世上,除了工作、学习、生活之外,感情的获得和满足也是必不可少的需要。中学生感情观念很敏感,因而极容易受到外界思想的影响,如果情感受到伤害后又往往受不住沉重打击,苦闷、抑郁,甚至不能自拔。

中学生感情挫折主要有两种:①来自朋友之间的情感挫折。朋友之间的交流、沟通可以获得情感满足。这是人类情感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中学生中,因为朋友之间的变故而造成情绪、情感波动是很常见的,②来自异性的情感挫折。伴随着青春期的来临,中学生对异生产生了好感,很想与异性接触,有的发展到早恋,因中学生思想还未成熟,故在与异性交往中,容易出现矛盾,加上他们感情上很执着,很敏感,一旦

出现矛盾便十分苦恼,严重影响学习。

当代中学生面对挫折,是那样脆弱,那样害怕,那么,如何提高中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呢?笔者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去探索。

(一)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人生,要有受挫折的心理准备。

俗话说“有备无患”,中学生之所以一遇到小小的挫折,便一蹶不振,如临灾难,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人生,没有心理准备。为此,笔者常用班会时间跟学生谈人生,讲挫折,告诉学生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时刻都有可能会遇到“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那样的或大或小的挫折,只要我们有心理准备,当挫折降临时就不会至于觉得眼前一片黑,既然,挫折是不可回避的,我们就应勇敢、冷静对待它。

(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①通过学习一些格言,让学生认识挫折的两重性。社会心理学指出“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曾说过:“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挫折对于天才是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我国大文豪鲁迅也曾说过:“伟大的心胸应表现出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不幸。”他又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通过这样的格言,使学生认识到,挫折给人带来的不只是灾难、失意和无情打击,它也能引导人不断提高认识能力,增长才干,古人云“吃一堑,长一智”,正是这个道理,这就是挫折的两重性。当挫折降临时,只要我们冷静对

待,将挫折当成动力,就会战胜挫折,走向成功。

②用一些实例来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挫折。

失败挫折可以锻炼一般优秀的人物:它挑出一批心灵,把纯洁与强壮的放在一边,使它们变得更纯洁更强壮;但它使其余的心灵加速堕落,或是斩断它们飞跃的力量。

笔者用正反两方面实例来教育学生要现实、冷静对待挫折。用邓小平冷静对待政治生活中的“三起三落”的挫折,终于成为一代伟人;张海迪战胜病魔,自学成才等成功人士的例子教育学生以顽强的意志来对待挫折,迎接胜利。同时,用下面的实例教育学生在挫折面前千万冷静,不要走向极端。曾经有这样的例子:某市一高三女生,家境很好,平时成绩优秀,参加高考后,觉得自己考糟了,便整天坐立不安,想到落选后人们的白眼,再也忍不住了,就悬梁自尽了,更令人惋惜的是第二天高考成绩揭晓,她的成绩超过大学录取线7分。还有,某市中学一男生,因女朋友提出分手,便觉得自己什么都完了,一气之下将女朋友杀了,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实例,教育学生认识到: 挫折能毁掉一个人,也能激励一个人,关键是如何对待它。

(三)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战胜挫折。

中学生人生经验尚少,心理承受能力差,遇事容易简单化,走极端,这就需要老师了解他们,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教师要充分的了解学生,理解他们遇挫的感受

中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成年人有很大的差异。如好朋友之间的一次争

吵、一次考试的失败、学习压力大,成绩不理想、对某件事情的过分猜想、父母或老师的误解等等这样一些在学生心中几乎会产生世界末日般感觉的事件,在教师眼里渺小的不值一提。有很多教师自以为了解自己的学生,其实他们并不清楚学生的内心世界,更无从知道他们内心的绝望。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不仅要了解一般学生的性格特点,还要了解性格不同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问题,理解他们的心理感受,同他们多沟通,就会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减轻他们的受挫感。同时要认识到,学生之所以面对一些困惑束手无策,甚至在挫折面前显得如此脆弱,更多的是因为他们的知识、人生经验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较差,而不单纯是意志问题。理解是解除困惑、疏导受挫心灵的钥匙,只有理解了,教师才不至于把帮助学生战胜挫折单纯地纳入提高意志品质教育的范畴,才能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也才能疏导无误。允许激动,允许倾诉,帮助学生调节情绪

几乎每一个受挫的学生都会情绪激动,他们或者同别人争吵,挑起矛盾,或者过度悲伤、沉默不语,茶饭不思,他们的情绪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和活动。教师要允许学生激动,要倾听他们的感受,让他们袒露内心的悲伤,发泄心中的不快,这样,有助于情绪激动的学生调节自己的情绪状态,达到释放和缓解心理压力的效果。在学生情绪激动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疏导,帮助学生冷静下来,教师的语调要亲切柔和,要和风细语,轻松幽默,让学生感到这件事算不了什么,很容易解决。这样就会使学生放松情绪,减轻或消除挫败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受挫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独立解决问题的机

学生总认为自己所受的挫折是最大的,是别人不能够理解的,往往会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或逃避矛盾,或希望老师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在德育工作中,这类事情的发生是经常的,面对这类学生,教师应不失时机的帮助他们分析受挫的主客观原因,从事情的起因来分析,找出各自的不足和失误。同时,坦诚的告诉学生,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只有经历了挫折,人才能够成长。而且也要明确的告诉学生,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事实无法改变,只有自己勇敢的去面对,鼓起勇气去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协商、谅解,才能解开心中的疙瘩,扶平误解的创伤,以战胜挫折。这样引导,既帮助学生缓解了心理压力,又为学生提供了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机会。总之,对中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学校及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它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的条件。因此,结合中学生的实际需要给以正确的疏导和引导是学校德育必不可少的内容。

参考文献:

[1]丁怡颖:《挫折教育中的教师角色探析》2006年12期

[2] 张志勇:《情感教学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版。

6.浅谈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 篇六

房县姚坪中学刘浩

文明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礼仪修养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对一个人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文明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道德风尚和民族素质的体现。作为一名中学生,继承中华民族的礼仪传统,学习礼仪文化,培养礼仪素质,是社会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塑造个人良好社会形象的必务品质。因此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意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已成为农村中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农村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

我们通过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得知,目前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现状表现为:

1、对文明礼仪知识知之甚少。学校缺乏必要的知识介绍,课外读物中相关书籍也不多,学生只能通过模仿影视演员或家长的言谈举止,结合自己的理解去做。而影视演员难免做作,有时不合常理,家长也很难进行科学系统的引导。这就造成学生缺乏讲究文明礼仪的肥沃土壤。

2、对讲究文明礼仪的认识不高,对应有的礼仪不重视,礼仪观念淡薄。大多数学生认识不到做为礼仪之邦的华夏民族礼仪文化的灿烂,盲目追求个性解放,对自身形象要求不高,致使对文明礼仪缺乏正确的认识,礼仪观念淡薄。

3、缺乏约束,缺乏引导。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家庭教育的乏力,学校引导的疏忽,使学生讲究文明礼仪的教育几近形成真空。

以上因素,致使很多中学生在学校里不会尊重他人,不会礼让,不讲礼貌;在家里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在社会上不懂怎样称呼他人,甚至随心所欲,满口粗言烂语。导致在很多人心目中是“不够礼貌,没有修养”。

二、农村中学文明礼仪教育途径

1、引导学生认识学习文明礼仪知识的重要性

文明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用以美化自身、完善自我、尊重他人的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现在我国的教育方针是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既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的体魄、高尚的道德、善良的心灵和优雅的情操。

学校可通过专题讲座、主题班会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文明礼仪,并非个人生活小事,它不仅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只有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相互尊重,讲求礼仪,我们的家庭、学校、社会才会和谐,个人形象才会提升,礼仪之邦的精神才会得以弘扬。

2、教育学生明确文明礼仪的内容。对中学生礼仪的基本要求是:穿着合体、整洁、大方、讲究场合;言谈要文明,要遵守课堂纪律;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校内公共场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在家庭生活中,尊老爱幼、孝敬父母,邻里团结;在人际交往中,谦恭礼让、谅解宽容、与人为善,待人庄重大方、热情友好、谈吐文明、讲究卫生;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遵守规则、守时履诺、讲究公德、同情弱者、爱护环境、善待自然等。

3、加强文明礼仪教育。

第一,要求学生从自身做起。首先要学会尊重他人,礼仪本身就是尊重人的外在表现形式,只有从内心尊重人,才会有得体的礼仪言行。尊重他人是人际交往中的必要和首要态度。周恩来同志一生鞠躬尽瘁,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时总要亲自和服务员、厨师、警卫员和医护人员等一一握手道谢,周总理得到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尊重,与周总理尊重他人的优秀品质是分不开的,他理应是中学生学习的楷模。其次提高自尊心。初中生正处于人格成熟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懂得自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此阶段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格,养成自尊、自爱、自律的良好品德显得尤为重要。再次要注重实践。一个人的礼仪只能在言行中反映出来,不说不动就不能说某个人有无“礼仪”。每个人都要在理解礼仪要求的基础上,敢于在日常的言行中、平时的待人接物中展现自己文明有礼的形象。要教育青少年学生树立信心,懂得在应用得体的礼仪言行的同时,也是自我良好形象的塑造,要敢于展示一个有礼、自信、文明的自我,并且充分利用各种场合、机会去表现这一点。

第二,教师要做中学生文明礼仪的楷模。教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传播者,在文明礼仪教育中理应做到言传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育者本身的道德形象如何,直接影响到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学习与实践,起着强化或弱化作用。教师在平时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人格,加强“身教”意识,言谈举止做到文明健康、真诚和谐、亲切得体,并在讲究卫生、关心集体、遵纪守法、遵守秩序、爱护公物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做好表率。这样,教师的身教就可以在学生心目中得

到确立和认同,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

第三,学校要科学安排文明礼仪教育活动。一方面,德育处要有意识地把“礼仪”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根据各阶段的具体情况,制订详细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把教育贯穿于日常的德育管理中。工作中可采取形式多样的形式,如召开主题班会、演讲朗诵会、座谈会、专题讲话等,渗透礼仪知识,强化礼仪观念。班级也就坚持用《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礼仪常识等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重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落在指导学生勇于实践与养成习惯的实处。提高学生对养成文明礼貌的良好形象重要性的认识,从而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步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强化礼仪教育。学校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学校必须切实加强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引导学生从小掌握校园、家庭和公共场所的礼仪基本知识,逐步养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并为他们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要充分发挥现有的一些教学设施,例如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文化宣传阵地,大力宣传文明礼仪教育内容。坚持每周一的国旗下的讲话强化文明礼仪内容,开展文明礼仪小标兵的评选活动等。

7.浅谈中学物理的教育功能 篇七

1.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

通过物理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物理定律大都是从实验和大量的物理现象分析综合得出的。通过物理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在物理教学中重视演示实验, 加强学生实验, 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结论都是来自科学推理和实验。在实验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 教师要自己动手利用身边的废旧物品自制教具, 以简单实验讲清大道理。例如, 随处可见的饮料罐, 去掉上盖, 下方钻孔旋在验电器上就可成为法拉第筒, 便可演示电荷只分布在外表面的物理现象;用塑料饮料瓶可制成潜水艇, 内装有色液体, 可演示排出水的浮力大于重力就上浮、浮力小于重力则下沉的物理现象。要不断丰富物理课堂的实验内容, 变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让更多的学生动手动脑。教师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要尊重事实, 尊重实验的第一手资料, 分析实验过程, 得出合理结论, 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

2. 培养学生献身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

大量的物理现象是物理知识的源泉, 定理、定律、公式是知识海洋孕育的珍珠。学习过程就是学海拾贝, 是串连成珍珠项链的丝线。这个过程是艰辛的。第谷·布拉赫观察天象几十年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方有开普勒定律;布鲁诺不怕烈火焚烧, 才使日心说流传后世;居里夫人经过艰辛的实验终于发现镭元素;光的波动说不惧微粒说的压力, 才有了美丽的双缝干涉, 神奇的泊松亮斑证实了其正确性。科学家无私无畏的精神, 无不震撼着学生的心灵, 对于培养其顽强的意志, 勇于探索、不断进取、锲而不舍的毅力, 培养他们敢于创新、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 都是极有意义的。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物理学史及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工作者的感人事迹,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使他们成为科学攻坚战中的生力军。我们要培养有所创造、有所作为的研究人才, 鼓励培养学问型人才。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讨论发问的时间和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爱问、会问, 问出高水平的问题, 敢于向书本发问、向权威发问。对于那些问倒教师的问题, 教师不要因为自己“死机”而责难学生, 教师应不断充电, 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只要我们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用名人的事迹感染学生, 用物理学的内在魅力吸引学生, 学生身上蕴藏的无畏精神和探索精神就能被挖掘出来。例如, 在教学过程中, 有学生向我问道:“既然太阳、地球都对月亮有引力, 为什么月亮绕地球转而不绕太阳转?”“光在隐身衣中是如何传播的?”“交流电可变成直流电, 为何不把直流电变成交流电呢?”等等, 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不正是孕育发明创造的母体吗?

3. 培养学生节能环保的意识

物理学研究的范围是广泛的, 涉及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 揭示了电、热、光、力、原子核等各方面的客观规律, 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对于研究未知世界起到了导航作用。物理学的大量事实证明了物质不灭, 能量相互转化总能量是守恒的, 可是一次能源的消耗只会减少却不能再生, 这要求我们合理地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制冷机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但是大量氟利昂进入大气层, 破坏了臭氧层, 对人类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火力发电在能量转化方面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但小电厂、小炼焦炉对大气的污染又是十分严重的。大自然赋予人们的天然森林是有限的, 它在调节温度、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方面十分重要。汽车工业的发展给人类带来方便, 但尾气、噪声污染十分严重。在物理教学中教育学生合理利用能源, 加强环保意识是不可缺少的, 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国民经济发展有后劲。

物理教材中有相当多的合理利用资源, 防止烟尘、噪声污染和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的知识, 但由于高考时这方面的知识考得少, 教师对这些内容大多采取了不讲或少讲的消极应付态度。其实这些知识在日常生产实践活动中大有用途。为了我们生活环境的美好, 为了节约能源, 合理利用开发新能源, 物理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知识对学生加强教育。

4. 培养学生多种思维的能力

在学生的各项素质中, 文化素质是重要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要充分发挥物理学在这方面的作用。利用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通过同形异解、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一些新颖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科学假说、物理模型的建立可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数学知识在物理学中的应用, 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知识的能力。这些都是文化素质构成的要求, 对人的后期学习和发展都极为重要。在注重文化素质培养的过程中, 要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给他们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 使继续学习成为可能。

5.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推理的综合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凭借与教材相关的特定情境, 有效地训练感觉, 培养直觉, 提高悟性, 发展创造力, 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 教师准备好与实验相关的各种器材, 采用开放式教学方式, 学生两手空空走进实验室, 让学生各尽其能,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大胆去做。按自己的设想进行探索性实验, 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 并找出各种方法中所包含的共同特征。教师可加以正确引导, 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最终获得成功。这样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力、归纳推理能力等综合能力便会得以提高。

8.浅谈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及对策 篇八

【关键词】农村德育;现状;对策

【分类号】G631

一、当前农村中学德育教育现状

1、“德育为首”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没有把德育工作真正放到各项工作的首位,“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工作往往是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搞活动往往也是应付差事,流于形式。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忽视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培养。甚至有些老师认为学生的品德教育是德育处的事,是班主任的事,与己无关。种种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致使“德育为首”不能得到真正落实。

2、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不同步

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取得实效,必须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建设。但是,目前这个“三结合”只是形式上存在,有的甚至根本就不存在。由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不一致,与社会现实不符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就显得“苍白无力”,学生有时也感到困惑不解。比如:学校教育学生远离网吧、文明上网,而农村的网吧却大多无人监管,学生出入自由,而且网络上充斥着色情、暴力的内容;学校教育学生做人要忠厚老实,而有些家长却告诉孩子老实人吃亏;学校教育学生禁止赌博,而有些家长却打麻将成风;学校教育学生德育为先,而社会上却流传着金钱至上;···以上种种,无疑给农村学校德育工作带来极大的阻碍,同时也说明了落实德育工作的“三结合”迫在眉睫。

3、德育内容与学生生活脱节

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最经常的做法就是说教,全凭班主任的一张嘴,班会课成了训斥课。学生对老师这种空洞的说教不仅不愿接受,反而越来越反感。这样的教育排斥了生活的偶然性、掩盖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它远离了生活的真实,与学生生活严重脱节,它不是道德的教育,只能说是老师为了完成自身工作需要的说教,结果是老师的苦口婆心、语重心长,换来的只是学生的不屑一顾、我行我素。可见,真正的德育教育必须还原于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

4、农村学校部分教师素质不能适应当前德育教育的要求

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对象是学生,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必须通过教师去实现。因此,农村学校教师师德水平的高低,是关系德育教育成败的关键。但是部分教师对学生冷漠,特别是对思想后进的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和学困生态度恶劣,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对学生缺乏爱心和耐心,对违纪学生轻则讽刺挖苦,重则“扫地出门”。由此可见,提高农村教师素质势在必行。

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农村德育教育现状令人担忧。社会在发展变化,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问题,最终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二、农村中学德育教育对策

既然我们认识了当前农村中学德育存在的不足,我们就要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对策对德育进行改革改进,以便使德育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功效。为此,我建议加强德育教育中采取了以下几种对策。

1、学校德育要改变观念,正确定位

作为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学校不仅要提高教学质量,更要抓好德育工作。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要牢固树立“教书必先育人”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人格水准。同时,也要教育学生,不仅要学习好,更要思想品德好,树立“成才必先会做人”的思想。学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到突出位置,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建立“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

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会密切联系,使三方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育人环境。为此,学校要开办家长学校,成立了家长委员会,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还要聘辖区内派出所负责人为校法制副校长,派出所指导员为校外辅导员,共为学校举办法制讲座,增强了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意识。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多这一特点,学校应成立了“留守儿童之家”,健全了留守儿童档案,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通“亲情电话”,便于学生与家长的交流与沟通。同时针对少数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成立了心理咨询室,定期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环境,德育工作才会取得更好的实效。

3、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各项活动之中,尽量贴近学生生活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育人。”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学科知识与德育的关系,充分利用学科的德育资源,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语文教学既让学生遨游在文学艺术的海洋中,又要让学生受到积极的思想品德的教育。理科老师要将学科知识与德育因素的联接点放在实验上,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热情,同时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规则意识、合作意识。政治课要抓住思想政治的特点,帮助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立志报效祖国,为早日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力拼搏。体育课要让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另外举行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慢慢渗透德育。如开展演讲比赛、辩论赛、朗诵比赛、歌咏比赛等。只有这样德育才不至于空洞乏味,也只有这样德育才能很好地走进学生的心里,从而被他们接受。

4、加强教师师德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加强农村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校要专门成立师德考核领导小组,定期对教師进行师德量化考核。同时定期召开家长会和学生座谈会,让他们也参与到对老师的师德考评中。对考核较差者,要写出书面反思材料,同时不得参与学校的“评优评先”,对考核不合格者,学校将予以解聘,学校还要认真贯彻教师师德师风八条禁令。

9.浅谈素质教育下中学政治教学 篇九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课应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转变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优化思想政治课育人功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效,以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作 者:李世平 作者单位:河南省安阳市滑县第六高级中学 刊 名:内江科技 英文刊名:NEIJIANG KEJI 年,卷(期): 30(1) 分类号:G63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政治教学   素质教育   改革  

10.浅谈中学德育教育 篇十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是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高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正面诱导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历史道德教育内容总是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直观的,但其可提取的道德价值是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应以对事实为基础的评价启迪人、教育人,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历史教育不可能象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语言要悲愤、低沉,且要深沉有力,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再如讲述祖国“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直观教学

历史是真实的,也是过去的,如何把过去的东西再现,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去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授,同时也离不开一些直观教学,如图片、表格、视频、书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根据地。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直观教学。如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秦始皇陵的视频和一尊秦始皇陵陶俑,便于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播放视频《我的一九一九》,使学生能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深切体会当时落后挨打之下的学生爱国热情等。

(三)、比较法

“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客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经常使用比较法,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一是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如叶志超。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

11.浅谈“情商”与中学教育 篇十一

【关键词】情商;教育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30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1270(2009)6-0047-01

中国古代的方仲永年少时,才华出众,及十几岁时“泯然众人矣”;现代的陈景润小学时,数学成绩很差但后来却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数学家。为什么人在一生中表现得不一致呢?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最先出现在西方国家。心理学家们通过大量的实验研究发现人的成功还与人的情绪、情感等方面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据此美国心理学家彼德· 塞拉维和约翰·梅耶1990年首次提出了“情商”这一概念。“情商”就是认识管理自己的情绪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在这里我仅对情商与中学教育之间的关系作一些初探。

一、我们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重智商,轻情商

重视智力的培养,忽视情商的教育。认为智力提高了,情商也就跟上来了。这其实是成人的理想化,对照情商的五个内容,我们成人又能做到其中的几点呢?来看日本著名教育家、医学博士平井信义先生在《心灵的成长》一书中描绘的“人格构造图”:

他认为,体谅他人、意欲、适应能力和智性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四根支柱。这四根支柱按其重要程度自下而上依次排列,如果只一味的开发孩子的智力,而忽视对孩子心灵要素的培养,那么,正三角形就将变成倒三角形——这是一个稍遇挫折就会跌倒在地的脆弱人格构造。他的这一观点恰恰与近几年兴起的“情商大于智商”的观点不谋而合。

2.重结果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

教育改革喊了这么多年,但我们在教学中仍然还是沿用着传统的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评价,往往只是注重结果,即考试成绩的评价。这样就慢慢扼杀了学生对自己情商方面的认识,变得只注重成绩。这样培养出来的没有爱心、不能体谅他人心情、不能与人合作的学生,试想能为社会作什么样的、多大的贡献?美国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认为,个人的成功,智商占20%,情商占80%。心理学家们研究发现,富有爱心的人更有创造性。

3.重静态,轻动态

中国农村范围大于城市,在这里以中小城市及其以下的中学为例来说,中学的教育多是在课堂中,教师讲授,学生接受。一天的时间,学校全部排满了课,学生自由的时间除了吃饭和睡觉,所剩无几。这所剩无几的时间各年级还要再具体规定,把时间都安排满,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呢?一是争取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二是避免了学生在课外时间的自由活动可以少出安全问题。这样培养出的学生除了课本知识,他的人际关系、同学之情就可能淡漠。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数意志薄弱,耐受挫折的能力差。

二、改进的几点建议

1.教师要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

“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情商教育的核心。这并不是人生来具有的,而是后天不断习得的。同情和关心他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受人喜欢,友爱善良,尊重他人,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乐观向上,耐受挫折……这些都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能否成功的非常重要的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培养学生求知、做事、共处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自信、乐观向上的人。具备了较高的情商,学生才会有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激励、保持激情的能力。

2.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学生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的,也是在不断进步的。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的多样化,不能只看见成绩,否定其它。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相结合。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成功我们都要给以肯定,以此保持学生的学习激情,促使学生形成自我激励机制,使学生逐渐养成自信的品质。

3.在学校教育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是在教学中我们应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保证学生的活动时间;二是采用其他措施保障学生的安全而不是减少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从活动中发展情商,从同伴相处中学会生存,树立信心,发展特长,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社会公德意识和坚强的意志以及吃苦耐劳、勇于进取、富有开创性的精神。

4、提高教师的情商水平,热爱、关心、激励学生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的全面发展,知、情、意、行一个也不能偏废,学生情商的提高,创造能力的提高对我们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自身的情商,才能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尽可能地转化为能力。教师要善于而且要有技术地和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善于与他人相处,善于自我控制和激励。学生自我约束增强,学习动机增强,目标明确,成绩也会上升,这就是情商对智商的影响。

现在,人们已越来越认识到情商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它已成为智力因素运用与发挥的前提和保障,是学生学习和今后事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同时,应该重视情商的教育。21世纪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高智商与高情商的复合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让他们所掌握的各种知识得以充分发挥,并富有创造性;才能让他们取得更高层的成功,实现最佳价值。

参考文献:

[1]王辉青,《开启心灵的另一扇门》[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报,

2001年12月15卷第4期.

[2]刘健、徐东卫,《情商与智商》.

[3]王子萍,《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情智的探索》[J],镇江高专学报,1998年3月第一期.

[4]李凤艳,《情商与教学》[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1999年第二期.

12.农村中学体育教育浅谈 篇十二

1.教学内容、教学理念陈旧。现今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内容比较老旧, 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对付的状态下, 不能起到健身和为终身体育服务的作用。农村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而且师资培训机会较少, 长时间的新生力量补充不足, 体育专业知识的更新比较慢;农村体育教学教学内容上的滞后, 体现在农村学校比城市学校更容易受习惯思维方式的影响, 与大城市的各种差距被放大。因此, 即使在教学上农村和城市的中学体育教学内容变化不大, 但教学方法还是比较陈旧的。

2.场地不足, 资金匮乏。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资源上好体育课, 显然就成为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场地的不足, 资金的匮乏也是在大多数农村学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制约着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工作的正常开展与发展。因此提高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质量, 是农村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和重点。

3.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重复。在教学过程中, 受以往观念、师资素质和经费的影响, 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所采用的教学手段非常单一, 出现了“一个哨子两个球, 老师学生都自由”的课堂教学不良现象。而且不同年级之间的教材内容长期无变化, 就是重复以前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没有革新教学教程, 这也是导致农村体育教育严重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经费拮据。由于农村中学处于农村, 各地方财政收入的低下、自身的创收难等原因使本身教育经费的投入捉襟见肘, 而用于体育的经费更是少之又少, 远远无法满足所需。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 不少学校需要配置的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材多年达不到所追求的目标。资料表明, 农村中学现今所配置的场地器材平均不足标准水平的60%, 这成为农村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革新的阻碍。没有经费, 器材不充分, 场地不合适等问题的出现, 使得课题教学不好开展, 只能将就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 这样既打击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开拓性, 也降低学生对体育课的感兴趣程度。

二、对农村中学体育师资队伍的分析

1.体育教师的数量不足。据国家教委《关于加强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规定:中学每六个教学班需要配备一名体育教师, 如果体育课时和工作量增加, 体育教师数量也应当适当增加。但从现实来看, 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师资力量存在严重不足的现象, 因此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师资力量的加强成为目前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首要任务, 是教学质量及教学改革的基础及前提之一。

2.体育师资队伍的不稳定。近年来, 由于体育教师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教师的培训和学习的基本业务被忽略, 加上自然减员, 老师根本不可能进行脱产学习, 甚至于有些地区还有非体育专业的教师进行代课。此外, 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地区, 教师的待遇不高, 生活条件也不好, 能够接触的社会资源较少, 导致体育系学院的专科、本科毕业生都不愿意在农村中学任教。另外, 一些到校体育教师辞职外出打工的现象也时有出现。因此, 改善农村中学的条件成为了稳定教师师资队伍的任务。

3.文化素质不高。我们现有的中学体育教师在农村地区还没有达到教育规定的合格水平, 部分教师需要培训才能胜任中学教学工作, 其中少数学校的老师也需要进行调整。在被调查的几所学校的教育工作者中, 只有50%左右达到了初中年级的学历要求, 高中年级的为70%左右, 真正达到体育专科或者本科学历要求的很少。可以看出,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中很多都没有受到过相应的专业训练, 教师专业素质不符合要求, 这样不利于体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三、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发展对策

1.改变观念, 提高体育锻炼氛围。通过不同的形式, 如办板报、墙报和校园广播等, 介绍体育锻炼的好处、方法及国内外优秀运动员的事迹和成长过程, 激发学生的体育爱好, 营造校园体育的锻炼氛围, 从而不断推动体育教学改革的长期进行。最重要的是, 学校的不同领导及老师要改变观念, 树立学校体育观, 避免出现占用体育课教学时间的现象, 大力支持学生的体育活动和比赛, 提倡适合学校特色的各种体育比赛, 加强与城市学校之间长时间的教学活动交流。另外可以通过吸收具有体育教学经验的志愿者来校教学, 使得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 进而逐步跟上教育教学的新潮流。

2.加强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的培训指导。教师是体育教学的主体, 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世纪人才, 特别是农村本地的人才, 都要靠教师。教师在教育力量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因此要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为此应重视农村体育教师的培训, 提高教师教学的业务水平, 全力支持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和科研工作, 努力做到请专家进来讲座, 与城市学校合作培训, 建立网络继续教育活动, 让教师参加教学培训及参加各种教学会议, 尽量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方便并创造条件。在农村中学, 我们要鼓励结合网络, 让教师在此基础上钻研教育教学理论, 了解当今教学前沿, 增强自身素质, 建立培训机制, 甚至可以采用适合农村本地要求的, 城市中采用的网上培训资源, 使教师主动寻求培训, 并且通过培训形成适合自身且符合农村体育教学实际的观点和方法, 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3.重视科学的训练方法。在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时, 全面分析农村学生的运动爱好、特长、技能、体能等大部分因素, 为不同的学生制定可行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 形成科学的训练方法, 如根据学生的体能方面, 可将学生分为不同三类:优质体质类型、普通型、弱类型, 然后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进行不同强度的差异化训练, 从而科学合理地改善了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 还需要分析农村中学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同秉性, 承受能力, 及教学中天气条件等特点, 科学合理地安排训练, 不应蛮干, 否则会得不偿失, 甚至会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伤害。这样就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同时也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中, 更应该分析学生性格、体能、承受能力等的不同, 结合现有的体育设施, 设计不同模式的教学计划, 在不同的天气条件, 学生条件中改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同时, 还要不断加入适合农村实际情况又能接近国内外先进的科学训练方法。另外根据学校实际情况, 多开展小型的比赛, 提高学生的兴趣。

4.加强资金投入, 改善体育设施。适当增加农村体育教育经费, 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是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的前提之一。但是在现实的农村中学中, 各种教学经费都是不足的, 因此除必要的经费要争取, 还要引入各种资金, 如外地企业及个人的各类捐助等。还有自身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优良传统, 如师生可以自制部分简易体育器材, 整合体育场地, 合理地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

5.加强领导, 加大经费投入, 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长期以来, 农村学校体育设施资金的投入一直不足, 学校器材设施严重不足, 甚至都没有运动场地, 远远达不到《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的要求。国家和地方财政的实际操作往往为提高体育成绩而注重竞技运动, 很少落实到青少年体育教育上, 致使大部分农村中学体育教育资源非常有限, 而且很多学校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空间少, 师资匮乏, 过时的课程和活动, 过多的班级人数, 体育教师低待遇的问题, 而且多数学校为了避免学生受伤, 不敢开展激烈的对抗运动项目, 缺乏体育课程和活动的创新, 导致学生没有活动的热情和兴趣。因此, 农村地区的各级领导要重视农村体育教育, 应该深入基层, 完善各项制度, 抓好组织实施, 加强场地设施和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 充分挖掘农村本地的体育活动资源, 提高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开展好学校的体育活动, 多参加一些体育比赛, 多组织一些符合农村中学实际情况的体育活动, 多参与外校交流活动, 让学生都参与进来, 进而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

6.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伴随着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传播媒体的内容越来越丰富, 特别是体育教学网上资源的开放。在体育教学中, 不要总认为体育课程必须在教室外进行, 教室内就不能上体育课, 一旦由于下雨就将课时转让给其他学科, 这样是不好的。我们应该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情况, 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 在教室内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 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使学生了解国内外的体育盛事和体育前沿,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高学生对体育艺术的欣赏水平, 这些对学生的体育成绩提高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

摘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是我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国教育不断深入改革, 体育教学课程也在不断变化, 特别是农村中学中, 体育教育的发展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而中学体育教育在整个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中学体育开展得好坏, 将会对教育和体育事业有直接的影响。因此, 提高全国农村人口的素质, 发挥其巨大的潜能, 已成为农村中学教育的一个主要目标。但在实际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农村中学的体育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 很难体现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学生为本、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本文就对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现状进行分析, 然后采取相应的对策来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育的水平。

关键词:农村,中学体育,对策

参考文献

[1]井晓蒙.农村中学体育的现状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17 (6) :575-576.

[2]戴志坚.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之我见[J].读写算 (教育教学研究) , 2011, (18) :131-132.

[3]曾洪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问题[J].科学咨询, 2006, (7) :58-59.

[4]全海英.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J].体育学刊, 2011, 18 (3) :20-25.

[5]赖红升, 张辉.河南省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7, 23 (1) :121-122.

[6]刘道兵.浅谈农村中学体育教学[J].学理论, 2009, (24) :228.

13.浅谈中学德育教育 篇十三

四川省安岳中学吴岚

中学体育教学是一项具有鲜明的集体性的生理、心理活动,是以中学生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实现的,它要求有严密的组织性、纪律性、竞争性,更有思想性、教育性。体育教学中注重德育因素的挖掘、整理和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的组织实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目前,中学体育教学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只重视了对学生的身体练习,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思想意识差,心理素质低,身体素质提高缓慢,体育教学很难有大幅度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层推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体育正逐渐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而体育的育人性正日渐发挥出巨大作用。体育老师如能在注重学生身体练习的同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将有助于学生身体素质、竞技水平的快速提高,更有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那么,如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呢?

首先,谈谈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本人认为应从体育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体育教学、体育活动的特点,结合教师、学生有机进行。只有遵循学科思想渗透的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手段,寓思想教育于体育教学之中,贯穿始终,才能达到既“传道”又“授业”的目的。本人认为,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尝试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结合教材内容,计划进行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教育,要做到期初周密计划,过程详细安排,注重信息反馈,期末及时总结。教师要充分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可教因素,结合教材内容进行教育。中学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的思想性较强,思想教育内容明显,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教材中的可教因素,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如在体育的基础知识教学中,让学生明确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让他们把参加体育锻炼视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教育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积极锻炼身体,练成强健体魄,以便将来担负起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光荣使命,树立起为祖国而锻炼的观念。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主题、情节、竞赛规则,发挥学生聪明才智,积极、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纠正学生的“出风头”意识和与竞赛规则相悖的种种不良表现。通过课堂感知,增强学生的社会法纪意识,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比如,田径教学方面,有些同学不愿练长跑,觉得长跑太累、太枯燥,没有趣味性。对此,教师在教学中除着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外,更要要求同学处理好人际关系:跑前共同勉励,跑中加油鼓劲,跑后你搀我扶,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互助精神。

二、结合年龄特点,生动进行。

中学生活泼好动,喜好新鲜事物,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采用新颖生动的形式,通过极富趣味性的练习对学生进行教育,结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学生兴奋高于抑制,精力充沛,自控能力较差,往往会自觉和不自觉,甚至会连续犯各种错误。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又要满腔热情循循善诱。

2、中学生兴趣广泛,好胜心强,教师要注意正确诱导,多表扬,少批评,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教师要以正面教育为主,不搞反面教育,减少其负面影响。

三、结合课堂表现,及时进行。

体育课中,学生处于积极活动状态,情况多变,学生的思想行为也随之变化。教师要体察学生的种种表现,抓住苗头,抓住倾向,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教育。对于课堂上出现的偶发事件,特别是有影响的事件,教师应旗帜鲜明地,及时地进行批评或表扬,鼓励先进,制止不良表现。如体育课上,有同学在跑时不小心摔了一跤。班上同学见后可能

会有两种不同表现。一种是不但不去搀扶他,反而还用语言取笑他。而另一种是迅速上前扶起他,帮他拂去身上尘土,并关切地询问他伤着没有。这时,教师就可抓住这个事件中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指出哪种做法正确,提出表扬,对做法欠妥的学生提出批评。并对今后学生的行为提出要求,从而帮助学生树立乐于助人,关心爱护他人的优良品质,增强同学之间的团结友爱。

四、结合课堂类型,配合进行。

当前,体育课已拓展到学科课和活动课两大类型,无论何种类型,对学生都有着广泛的教育作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结合各个教学部分及教法措施的特点,对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思想教育,也是在体育课中实施德育尝试的有效措施。体育课中的思想教育,应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同步进行,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发挥巨大的育人效能。

在教学中,教师应认真执行学校德育工作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中华传统美德等教育,还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

1、通过体育健儿奋力拼搏、为国争光等事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明白锻炼身体,建设祖国的意义。

2、通过球类运动、接力赛等集体项目的练习,让学生懂得团结力量大,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道理,从而使学生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3、通过体育项目的竞技要求和竞技强度,对学生进行安全和吃苦耐劳教育。从而使学生形成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志品质。

4、通过体育课堂常规,对学生进行行为养成教育。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学生适应将来的社会生活作储备。

五、结合教师自身,言传身教。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学生最可依赖的人,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学生行为的典范,教师的思想品德对学生有极其深刻的影响。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身正、言正、行正,做学生的表率。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教师不但要注意言行、衣着,还应注意思想面貌、工作态度等对学生的深刻影响,潜移默化。教师应认真做到:

1、注重仪表。

2、注重言行。

3、注重精神面貌。

4、狠练内功。

作为一门学科,体育课同样具有知识性和教育性两大特点。体育课的思想工作教育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进行,不能离开体育课锻炼身体的实践,而空泛地进行说教;同时要善于把思想教育渗透到体育课的全过程,根据情况,抓住时机,去深入、挖掘、提练出各种德育因素,然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采取不同形式去组织实施,从而达到培养学生优良品质的目的。

其次,《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学生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这就十分明确地指出了素质教育的三个要素,即面向全体、全面提高、主动发展。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贯彻教育方针,实施“各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而体育教学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教学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绝于“三要素”在体育教学中的落实。

(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全程参与。

面向全体,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一,是全员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本质区别,是国家教育方针的一贯要求。但是,在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在各种选拔、层层淘汰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面向全体这一要求,长期以来没能得到真正地落实。

“应试教育”的体育课堂教学很多地方是针对考试项目进行训练。为了应试,为了抓“分”,其它项目少练甚至不练。这种训练是和全面发展的要求背道而驰的。

体育课堂教学,应该堂堂、环环坚持面向全体,全员、全方位训练,学生得以全面发展。

(二)、全面提高,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二,是整体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素质教育关注的是一个人受过学校教育后,应该具备的素质。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侧重点,应该放在对一个人必需具备的素质的培养上。

人的身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哪一个部分锻炼出了毛病,也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如单纯只练长跑,对增强心肺功能和提高耐力素质是有效的,但对发展上肢和躯干力量及其它内脏器官功能效益是不大的。欲达到全面落实提高,协调发展的目的,应当做到:

1、以1——2个项目为主,再搭配其它项目。

2、不同季节进行不同项目的锻炼。

3、进行补偿性锻炼。

4、锻炼要做到形神结合、内外结合、动静结合。

(三)、实现“主体”,主动发展。

课堂实现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主动发展是素质教育本质属性之三,是主体性原则的体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而不应是被动训练,强迫塑造的过程。

多年的体育课堂教学,教师习惯于背着学生走,领着学生练的教学模式,习惯于“我讲你听”、“我说你练”的传统教学,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缺少自觉锻炼的主动性。

现代课堂教学必需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积极主动地锻炼。

上一篇:那一次失败的尝试范文下一篇:中国建筑艺术-古典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