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2024-10-01

浅议小学课堂管理策略(精选9篇)

1.浅议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篇一

浅议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陈焕明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的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恰当有效地进行课堂激励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兴趣、人生目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要一起不断研究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评价中坚持正面引导原则,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采取不同的激励性评价,做到“三尊重”等。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策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的推行,为切实落实课改要求,促进学生全面真正的发展,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怎样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成为重要课题。

所谓激励性评价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旨在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肯定评价。它着眼于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与培养,有利于肯定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状态和富有成果的学习成效,有利于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使他们的学习活动处于“积极学习—激励评价—进一步积极学习”的良好循环中。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它具有文学性、情感性、模糊性等特点。学生在学习理解时,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运用原有的知识储备、经验积累进行知觉感受和创造性体验,常回答出一些幼稚可笑、稀奇古怪等系列问题,得不到老师所要的答案,有时以致于弄得教师焦头烂尾、一无是处,不经意间一堂课给搅和了。有的教师也常常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为了有一个较为统一的课堂,直接给出结果或否定:“不对”、“错了”、“更正”、“重做”等。在不经意间阻止学生的回答,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积极性。一次次给学生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把学生回答问题的满腔热情之火扑灭了。

而面对学生回答正确的问题,有的老师一堂课下来,全是“很好、很好”、“真棒、真棒”。如此的单调、没有变化,不能把所要激励评价的内容落到实处,让学生感到迷糊,不知“好”在哪里、“棒”在哪里,这一切都似乎流于形式,让学生感到乏味,缺乏艺术。

江泽民曾说,“每个学校,都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由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上进探索精神、创新思维,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要真正落实课改要求,进行良好的激励性评价刻不容缓,我们要想尽一切方法,寻求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案。

一、教师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

长期以来,教师在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是求同,不存异。而今天则是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充分自由的发展,对问题的答案没有唯一。语文学科答案往往多样化、师生平等,教师并非绝对权威,并不什么都以老师说了算。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的评价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适合学生发展的评价,方算好的评价;真正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激励性评价,方算真正的激励性评价。对此,教师应该加强理论修养学习,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了解学生,适时激励。

(一)要将“以教师的教为本”的教学观转向“以学生的学为本”的学习观。

即须教师明确现代课堂教学设计首先是为学生的有效学习服务的,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确定适应于学生学习的教学起点,进而设计有助于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的学习目标和实施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的评价方案。

(二)要将“以书本知识的传授为本”的价值取向转为“以学生身心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

让传授书本知识服从、服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即在现代课堂教学设计中要把“语文教材的知识”转化为“教师的导教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再把“教师的导教知识”转化为“学生的知识”。

(三)要将以“静态的备课”观转向“用动态的设计评价”观。即要改变以往把学生的一切“教师全知”的备课观转变为以课前一定的“静态预设”为基础,再根据课堂上学生学习的具体反馈情况再作出实时、灵活的调整的观念。

二、坚持正面引导原则,以激励评价为主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曾有一句名言,“积极的鼓励比消极的刺激来得好”,它说明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是巨大的。清代教育家吴昊先生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花费很长的时间和精力去批评学生,不如用一点心去发现其优点,并且鼓励他,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滋味。

(一)鼓励学生主动尝试,教师及时圆场

新课程下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的教学。在课堂上,要将教师的“讲”转变为学生的“说”,让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发言不对,说不到要害,说不清楚,教师应及时引导补充,不让学生难堪,让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尝到成功的喜悦。一教师在课堂上常用“相信自己,你们一定能读好。”“老师再给你一次机会,再试试”,“我看到了一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像这样教师及时圆场,给他一种激励,一种驱动力。

如又一位教师在朗读教学中,对添字、漏字现象这样激励道:“第一遍错了是正常的。”第二遍还错,“这遍没读好,还有第三遍、第四遍”,“别紧张,慢点儿,大家都在耐心地听呢。”一直到学生读对,给予鼓励“了不起,你成功了!”如此鼓励,学生得到了信心。

(二)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教师不唯书

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只有民主的教育,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只有让每个学生在民主的氛围中都得到尊重,有发言权,积极进取,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得到发挥,自身才能得到真正发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得到真正发展就要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不唯书,要鼓励学生张扬个性。比如课堂中分析润土悲剧的根源,有一位学生说悲剧的主要根源不是当时的社会,而是他自己迟钝的性格,“种出来的东西只能烂掉,为什么不想方设法地去卖掉,哪怕送人也比烂掉强几倍”足见多有个性。

刘心武写过一篇文章,批评他的老师,说老师有一种扼杀学生个性的倾向。刘心武从小爱写作,老师在班上读他的一篇夹叙夹议的文章,文章中写了一句:“这是作家掷向浩渺宇宙一声强劲的呐喊。”同学们哄堂大笑,老师也带着不置可否的态度。好在刘心武不服,继续向杂志社投稿,不久,他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了。

(三)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形成一种激励策略

学生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对于评价,我们不能“五个手指一样长”,忽视他们的优点和存在。而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及时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努力挖掘出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形成一种激励策略。

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验证明,罗森塔尔的谎言(其实这个“谎言”就是“赏识”),对老师产生了暗示,左右了老师对名单上的学生的能力评价,而老师又将自己的这一心理活动通过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传染给学生,努力挖掘学生的闪光点,使学生变得更加自尊、自爱、自强,从而使各方面得到异乎超常的提高。可见,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只要挖掘和激励得当,那将得到不可限量的发展。

三、对学生的不同回答采取不同的激励性评价

(一)对正确性回答的激励性评价

1.对相同水平者,评价用语要多样化

面对正确的回答,教师在评价时显得得心应手,然而有的教师在评价用语上往往很单一,学生要么是“很好”要么就是“真好”,不能评到学生回答的要害。一位教师在一节课下来,激励性评价全是“很好”应对,学生听了不新鲜,听课老师见了乏味。虽然教师有“渊博”的知识,但缺乏激励的技巧,结果学生不耐烦,回答问题没有积极性。

而一位小学教师在一堂阅读课时,针对采用了多种激励评价语:“读得真不错”、“大家听了都在佩服你读得好!”“这个句子读得多好啊!请你再读一遍,大家仔细听听。”“老师被你感动了。”“你读得比老师还要棒。”“到目前为止,你是读得最出色的一个!”“老师觉得,你长大肯定能当一个播音员!”结果,这堂课,气氛异常活跃。

2.对水平不同者,激励要个性化

一个班学生的智力、品德、个性等方面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在教学中给予他们的评价也是不同的。赞扬鞭策优秀生;肯定、鼓励中等生;宽容激励后进生。

而当前的不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都变成了打拍子,喊口号。哪个学生说的好,不论是素质较好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讲问题的难易程度,全体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一起喊:“棒!棒!你真棒!”教育家陶行知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理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所以,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要具有真情实感,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之乐,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更应如此。当他们在课堂演练时,即使是错了,只要字写得好,老师也应该边点头边说:“老师真喜欢你写的字。”当他们对简单的问题勇敢的站起来,并回答正确时,老师更应该边侧头倾听边点头边说:“今天你真了不起,能有这么大的进步,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也同意你的想法。”„„。这样评价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内心的激动是可想而知的,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这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强化主动学习的意识。

(二)对非“准确”性回答的激励性评价

如今的学生已不是以往大家所认为的“一张白纸”,而他们是带着各种各样的感受来到课堂的。面对教师的提问,他们不时回答出一些教师认为完全不正确的答案。面对此种情形,教师不是否定就是冷落学生,给学生一次次打击,新课程评价得不到真正实施。

一位女教师教学《白杨》。新课伊始,身旁大屏幕上,多媒体课件演示出一排高大挺秀的白杨树正挺立在大戈壁上,狂风呼啸,飞沙走石。白杨遮挡风雨,傲视万物。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你眼中的白杨有什么特点。

生:白杨的树形优美,像一把绿色的大伞,长得很茂盛。(教师微微点点头)

生:白杨树壮壮的、高高的,像勇敢的士兵搏击风沙、守卫戈壁。(教师投去赞许的目光)

突然,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树干)发白,愁愁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

学生哄堂大笑。显然在最后,这位老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这种局面,在对白杨的一片歌功颂德声中竟出现了这样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尤其在这么多老师听课的场合,女教师有几分尴尬,有几分愠怒,她像白杨一样苍白着脸,淡淡地说了一声“坐下”。

这个教学片段,最后一位学生实在没有得到教师所要的答案,面对这样不太准确的回答,教师没能做好恰当的评价,也就给学生学习动机轻轻一次抹杀。

又记得一位语文老师在课堂提问学生:“同学们,冬天的雪慢慢融化了,形成了什么呢?”有的同学说:“雪融化了,变成了河水,流进了小河。”有的说:“雪融化了,长成绿色的小草。”老师点头赞许。这时,又一位同学回答说:“雪融化了,变成了春天。”这位老师没有赞许,还要批评他,因为他的回答有些离题。许多教育者提到了这个故事,不无惋惜。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说具备诗人的想象和情感,可惜那位老师没有欣赏他。美国的威尔逊曾说:“冷漠就是最大的残忍。”对儿童创造性的表达与富有激情性思考的冷漠,无异于冷水泼面。

我们应知道孩子是无邪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充满了童真,他见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答什么,全然不顾场合的庄重以及教者的心情。然而因为这种童贞,才使得这个世界纯洁而充满真理。

四、激励性评价中注意“三尊重”

(一)尊重学生的怪异

求异、偏激都是与众不同,都是突破常规,这可能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表现,创新的兆头。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怪异,让学生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

“你的思维都是自由的,喜欢怎么想就怎么说,只要说得有道理。”如果这样让学生自由畅谈,那么一堂课学生再没有什么顾忌,他将说出自身最真实的想法,创造出无法比拟的人文课堂气息也是一种成果,即使是怪异得毫无用处也要比唯心的讨好强十倍。

(二)尊重学生的选择

学生的思维一旦被激活,就有多维的延伸性,他可以顺应教师的意志,按老师的思维前行,也可以逆教师的思路,另辟经纬,允许学生挑战权威,允许学生出错。

对有争议的不太明确的,有多种说法,孰是谁非,碰到此情况,教师应尊重学生思维方式的自主选择,可对学生说:“大家说得都很有道理,两种说法老师都同意。”

(三)尊重学生的创新成果

温伯格(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说:“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是‘进攻性’,不是人与人,而是对自然。不要书本上给你的答案,而是尝试不同,尝试发现书本上什么不同的东西,这种素质可能比智力更重要,往往是区别最好和次好学生的标准。”学生对权威挑战,允许与别人有不同的观点,鼓励其“有自己的见解、很好。”

对学生独到的思维成果要及时捕捉,抓住不放,热情鼓励“小火花做大文章”。“助燃”创新火花,注意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肯定,让学生获得满足感。

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复杂的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怎样恰当有效地进行课堂激励性评价是一门艺术。这门艺术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小学生学习兴趣、人生目标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发展,也将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发展。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我们要一起不断研究、做好小学语文课堂激励性评价的策略。

主要参考文献

[1]尹学林、宋翔主编: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东北师大出版社, 1996年6月第1版

[2]倪文锦主编: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3]高莉: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小学语文教学 ,2003,(11).[4]宋文雅:论语文课堂氛围的民主化.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3,(12).[5] 俞惠珍:对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考.教学实践与研究,2003,(8).[6] 朱希扬:创新性思维培养之我见.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2).[7]庄丽莉: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角色定位.现代中小学教育,2004,(11).注:本论文发表在《小学教师三二分段培养模式研究》,2006年1月第一版,重庆出版社

2.浅议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篇二

一、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采用向学生灌输知识点的方法进行教学。这样使得课堂教学氛围压抑枯燥, 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长期下来, 学生养成了被动接受的惰性思想,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随着新课改的进行, 教师要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语文素质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如在趣味性的教学情境中, 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让他们主动对课文内容进行探究, 从而有效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且, 教师在教学中要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来, 和他们共同讨论知识。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互动中, 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 他们对知识的敏锐度大大提高。在分析课文内容时, 学生能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 提高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小学生都活泼好动, 在一节课中要让他们长久的保持注意力和积极性很难实现。因此, 教师要给学生创设活跃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在浓厚的学习环境中进行知识的探究和分析, 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使他们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创设趣味性的教学环节,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小学生的年龄较小, 他们对有趣的事物很感兴趣。在进行语文教学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进行教学, 让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认真分析新知识, 使语文知识结构得到优化, 并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具体来说, 在教学中, 教师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趣味教学环节的设计。

1. 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 引导学生深入探究。

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能引导学生快速融入到课文中, 跟随作者的描写进行感悟, 使学生能深刻体会到作者的深意, 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中,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和课文内容进行教学设计, 让学生能在教学情境的吸引下进行主动学习, 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形成一个探究、收获、继续探究、继续收获的循环过程, 促进他们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高。

2. 开展任务性教学方式,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好胜心, 在学习中也是如此。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 激发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喜欢上语文学习, 并在完成学习任务时获得强大的学习动力, 从而使他们继续深入地开展学习。在设计学习任务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精心设计, 使他们结合已有的语文知识经过思考和分析, 高效完成这些任务, 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3. 设计趣味问题, 促进学生的活跃思维。

好的问题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考, 使他们把问题作为掌握课文重难点内容的切入点, 进行高效的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课文的重难点内容设计趣味性的问题, 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 通过阅读课文内容来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 学生对语文课文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就能从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中快速提取和问题相关的信息, 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既要使问题能恰到好处地反映教学的重难点, 又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让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和探究,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促进学生的深入探究

由于多媒体在教学改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因此, 越来越多的教师把多媒体运用到了教学中。把现代教育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他们的整个学习过程都充满乐趣。学生通过人机对话, 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能卓有成效地进行读写训练, 并通过网上教学, 实现资源共享。运用多媒体构建的语文课堂, 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先决条件。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时, 学生的注意力能高度集中, 能对多媒体展示的课文重点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探究。在主动学习和思考过程中, 学生的学习内动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通过探究、分析、思考, 逐步掌握了语文教材中的内容, 使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获得提高, 并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更多的体验, 使课堂教学在他们的积极探究中取得实效, 使教学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步。

四、进行课外拓展, 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环节, 让学生通过教师问题的引导深入分析课文内容, 通过解决问题来完成教学任务。同时, 教师还要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课外拓展, 让学生通过参与语文课外活动来加深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在进行课外拓展时, 教师要以课堂为起点来实施生活化教学, 让教学贴近生活, 联系实际,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受到启发, 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学会生活, 做生活的主人。例如, 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之后, 教师可让学生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 并模仿课文的描写手法进行写作。通过课内课外活动相结合, 学生不仅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刻的理解, 并学会了课文中的描写手法, 使他们的写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在进行课外拓展时,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设计, 让学生充满兴趣的进行探究和参与, 使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和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获得有效提高。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要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 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中沉闷枯燥的课堂氛围, 用趣味性的教学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使他们积极投入到课文的探究和分析, 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 在教学中, 教师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改革, 并在教学结束之后进行教学反思, 使课堂教学能真正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林涛.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构建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论坛, 2011 (5) .

3.浅议小学语文课堂高效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效;策略;改进

课堂应该实在一些,要尽量做到在短短一堂课中,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多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的学习情感和兴趣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加强。可以说,高效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目标,务实是课堂教学的手段。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而入手:

1     课前认真预设课堂,着眼文本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昵?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课文。语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很多老师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

2     要努力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在语文教学中就需要努力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可以促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有效的激发对此。通过详细的分析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需要在教学中努力创设以下两种教学情境:

其一,情境的创设要有趣味性要让学生在他们的年龄阶段能有情绪情感体会,趣味才能名副其实,从而获得探究的乐趣、知识的乐趣。如在教学《观潮》时,首先播放一段海潮拍打礁石的录音,然后由教师提出一些问题,如”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大潮的呢?”,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情境的创设水到渠成。

其二,情境的创设要有针对性情境的创设应以学生感兴趣的事件,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为背景出发,如此学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就容易激发出来,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自然增强总之,要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就需要努力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巧设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去思考,思维总是指向解决某项任务的,带着问题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问题也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其问题的问域宽、解答的答距长,思维强度大,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现场性,如在阅读教学中提出“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你觉得哪一句最精彩?”这种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充分选择的余地,可以引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学生很热烈的展示自己的理解、感受。

教师根据自己对教材的钻研和掌握,结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积极地去思考,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一般是通过高质量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

例如:学习《龙的传人》,教师可引导:“看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问“我们是龙生的吗”、“传人”是什么意思生、为什么说是“龙的传人”、“谁是龙的传人”等等。学生所提的问题,其实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就能顺利地感悟文中所描写的内容了。显然,这部分内容若以“教师讲解明白”为主,学生只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若以“学生探索明白”为主,学生就变成了主动探索者。

4     夯实基本功训练,是高效课堂的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宇,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时,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感悟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如《中彩那天》中,我让学生体会“拮据”和“富有”这两个词,文章开头写“我”家生活很拮据,为什么在最后又说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学生通过比较明白:拮据是经济上的,而富有是精神上的。从而理解文中“妈妈”常安慰家人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情景体验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可以很好地理解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从中受到启发,身心得以发展。

5     及时鼓励评价,是高效课堂的动力

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尤其是小学生,一句由衷的赞誉,或是夸奖,会改变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可能使他们终生受益。小学生一般不大关心以往自己是怎么做的,而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的关心却尤为强烈,他们喜欢把老师的赞誉、夸奖看作是自己积极行为的结果。

比如在我班有个男生,学习成绩一般,有一次语文课上,我找一位同学回答一道答案很明显的问题,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于是我叫起了他,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不仅准确地找到了答案,还用自己的话把那三句话合并成一句完整的话,意思明了。我随即表扬到:“你真了不起,概括能力这么强,老师真不敢相信,谁能像他那样来说说?”听了我的话,我发现他自信甚至有点得意的表情溢于言表。接下来的课,他听得很认真,小手不停地举起。我相信,那节课对于那位同学来说是有效的,他从中获得了知识,也感受到了称赞的幸福。

6   结语

高效语文课堂的构建是一种理想化的课堂教学状态,也是推行教学改革的一个平台,同时也是众多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高效课堂的构建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在构建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众多的问题,这需要教师不断的总结经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并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参考文献

1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2     曾样芹.阅读学新论[M].语文出版社,2000(11)

3     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1

4     董蓓菲.语文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     孙绍振.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6     杨东平.中国教育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     土丽.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4.浅议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篇四

二、小学课堂教学管理存在问题

学生主体地位得不到重视。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处于统治与领导的地位,以命令、威胁等指令组织、管理教学活动,这样的课堂氛围虽然表面显得有序,但往往形成师生的内在对抗,彼此处于抗衡与逆反的状态下。教学内容按章取义,忽略教学本质。许多教师提前备好课,按设计的环节逐步给学生讲解教学内容,而学生在这一环节往往处于死记硬背的被动式接受地位,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索与参与空间。教学环节呆板、僵化,缺乏课堂本色的良好氛围。小学教师仅仅按自己的预想机械的实施教学,忽略了学习主体、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现场调整与组织,整个教学过程缺乏课堂本色。

三、小学本色课堂教学管理的对策

1、管理主体体现生命本色

突出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使课堂教学管理突出“学生的生命本色”。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建立起联系,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容书本知识于实际生活。关注学生生命价值。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鼓励学生主动去参与课堂、探索与构建知识,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探探究知识过程中获得发展。关注学生课堂存在方式,营造师生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敢于张扬,教师要尊重学生个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关注教材、关注自我向关注学生转变,不仅自己要储备大量的知识与技能,更要善于更具学生实际发展需要调整教学模式。重点根据学生情况设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动手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愉悦的课堂氛围中获得知识体验,这个过程教师的引导与组织至关重要。

2、管理过程体现生态本色

注重情感交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课堂教学管理过程不能完全控制的学生行为,而是需要引导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情感交流,使学生的逆反心理降低,敢于主动参与课堂。教师在教学管理中要尊重学生,并通过自己的教学促使学生建立尊重教师的认知,彼此在相互尊重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教师应善于与学生沟通。学生是差异化个体,每个人、每一天都有自己的内心情感,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交流能够了解学生心理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彼此建立轻松的交流习惯,以便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

3、教学设计体现生活本色

5.浅议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篇五

一、优化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在发生变化,教师是学习的主导者,引导学生积极向前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二者共同努力,高效课堂才能形成。

1.教师为主导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首先,教师要精心备课,在教案中统筹安排好一课的重、难点,要在考点、难点、要点处精心设计,做足文章。对上课时的课堂结构、内容安排、时间安排、学生自学安排,是教师讲,还是学生练习等都应做到精心设计、精心安排、精心组织,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课堂上要积极引导,让学生自发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笔者采用实例教学:“假如现在我与一位同学(班级中的真实同学)身上共有100元钱,请问老师和这位同学各自有多少钱?”这是个简单问题,但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由此引发了学生的众多猜想,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被激起。通过设未知数,得到方程x+y=100,再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发现该问题有多种可能性,从而理解了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x+y=100有无穷解的事实。由于无法确定x、y的值,只有又补充了另一个条件:假如我的钱是该同学的三倍,这样自然得到另一个方程x=3y,并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这里的x、y必须同时满足上两个等式,从而能组合在一起,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样不仅很自然地引出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并理解它们的解的意义,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二元一次方程及方程组就在我们身边,克服了恐惧心理,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所以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交流、猜测、分析、整理、归纳、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优化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

优化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有助于教师与学生充分投入教与学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热烈的课堂气氛与课堂环境中,师生关系融洽,默契配合,学生的头脑清晰,注意听取其他学生的发言,并能紧张、深刻地思考课堂教学内容,学习与记忆效率也会达到最高点。

三、优化课堂各个教学环节

1.激发学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的环节

数学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兴趣是否保持与发展。教师可以安排有趣的教学内容以及将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学习“空间里的平行关系”时,教师可以以长方体(教室或纸盒)为实物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长方体的棱与面、面与面的位置关系,并把它们想象成空间里的直线与平面、平面与平面,研究空间里的线与面、面与面平行的关系。这时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他们的思维活跃,迫切要求掌握新知的欲望也油然而生。

2.领会知识的环节

该阶段需要让学生轻松地感知知识、理解知识,为以后运用知识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平行线”性质时,教师采用尝试指导、引导发现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教学的民主意识和开放意识。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就会积极思维,主动发现,认真研究。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学生快速高效地理解了平行线的性质,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逻辑推理的能力,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

3.巩固知识的环节

教师注意发挥引导性作用,把所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学习“用代入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通过实际生活中的香蕉、苹果实物分配的应用问题,引导学生练习列出一元一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并通过比较、尝试,探索出关于化二元方程为一元方程的解方程组的方法。

4.检查运用知识的环节

本环节教学重点应放在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中,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概括小结,通过选做一些课堂练习,从中发现问题进行反馈回授并提出注意事项,进一步讲解学生不理解、不会的知识,从而使全体学生力争达到“会学、学会”。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己的业务教学水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的责任。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把课堂中较多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自觉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参考文献:

[1]郭建刚。成就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2(10)。

[2]李少荣。浅谈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J]。中学数学,2012(6)。

[3]卢斌。例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J]。现代阅读,2013(1)。

6.浅议生物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篇六

云南省龙陵县

匡嘉德

教师很累,学生很苦,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发展。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现今,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1.高中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概念的界定

什么是“有效教学”。有效教学(effective teaching)一词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在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影响的教学效能运动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即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有效性指什么?余文森教授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

综上所述,我们这样认为,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在实验教学中,我们认为演示实验主要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演示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我们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率。学生实验的操作者主要是学生,学生验证性实验教学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我们追求教学的最大效益。探究性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追求教学的最大效能。2.生物学实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众所周知,生物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各种各样的生物学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认知的学习背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借助实验还可以训练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从新课标可以看出对学生实验技能目标大大提高,不仅包括以往教学大纲的基本技能目标,还包括科学探究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会动手做实验,而且要向科学家那样思考和研究问题。新课标创造性的将以往隐藏在生物学实验教学中的技能充分挖掘出来,在高中阶段大力培养。

生物实验设计是历年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分析近年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对实验的考查,已从了解实验原理、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方法与步骤、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果逐步过渡到能够根据实验目的,科学设计实验程序,合理利用实验材料,得出科学结论。这对学生的学科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与能力,需要学生具备对信息的处理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分析、运用文字和图表中蕴藏的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的转换,结合所学知识正确解决问题。同时,还需要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的表述能力,能用恰当的词语准确、清晰、流畅地将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表述出来。这些要求的提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以说,传统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许多教学方法已不能完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必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2.1 演示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演示实验是由教师在课堂上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的实验。演示实验能紧扣课堂教学环节,以其形象、生动的教学效果,灵活多变的实验方式,有效的配合生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重要的是演示实验能发挥演示教学的“示和范”作用,培养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实验能力的高低决定着演示教学的效率,为达到演示实验的最大效率,我们做到“三高三重一变”。

“三高”:成功率高、可见度高、收看率高。首先,演示实验成功要高。因此,教师在思想上要重视演示实验,在演示前,要认真备课,明确该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要求,并围绕目的要求处理好实验和讲课的关系;精心设计好演示的程序,适时地科学地选择好实验材料、实验装置、实验方法、准确的实验时机及对学生提出观察的要求和思考问题。在课前事先进行实验,使自己的实验操作规范、熟练,研究和摸索可能发生的问题和实验成败的关键,做到心中有数,确保课堂中实验现象明显,以及教学时间的计划控制。其次,教学过程中,可见度高、收看率高,要注意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规范化,指导正确的实验方法,同时要注意实验的教学性,操作过程中结合所教知识点进行适当加以解释说明;操作要面对学生,尽量让全班学生都看清楚过程。

“三重”:重视实验思想的渗透、重视实验过程的分析、重视实验方法的培养。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教师最好走下讲台,让学生更清楚的进行观察现象。最后,实验现象出现后,教师引导提示让学生分析说明,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内容,思考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方法及思路,从中有所启迪,有所收获。例如,酶高效性的演示实验。在观察实验现象前先出示问题,现象观察:(1)比较两试管气泡产生的速度、多少情况。(2)比较两试管中卫生香的燃烧猛烈情况。结果分析讨论,教师设疑:(1)产生气泡的反应式。(2)加肝脏研磨液的试管中产生气泡多,燃烧旺盛,为什么?(3)做这个实验时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取肝脏研磨液与氯化铁溶液可否用同支滴管吸取?通过讨论分析,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加深知识印象,提高课堂效率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一变”:高中生物课本中,演示实验不多,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组织一些实验,重视实验变式的应用,丰富课堂教学,给学生形象、生动、真实感,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矿质代谢》中带领学生课前利用溶液培养法分别用相同健壮的大豆幼苗培养在蒸馏水、全营养液、缺N营养液、缺K营养液、缺P营养液中,进行观察与对比,在课堂上出示结果,引发学生思考。《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教师可带领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用土壤浸出液、琼脂等制成胶冻状培养基,装在试管或小烧杯中,将小麦种子“播种”进去,置于温暖处,一组竖立培养,另一组横放培养,而后观察“根的向地性”及“茎的背地性”可在课堂上将其展示给全班学生等等。2.2 学生分组实验课堂有效性策略

学生分组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和材料亲自动手,独立操作的实验。这类实验着重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同时又是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一种途径。实验课是最能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是主导,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在实验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加强“动手”能力训练,结合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知识,注意实验操作的每一个细小环节,真正做到规范操作。这有利于提高实验成功率,培养动手操作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在自行设计时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为达到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益和效能。我们做到“三戒一导一放”。

“三戒”:“一戒”课前不预习。每次实验前教师应提前布置学生预习,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做好准备。预习并不是简单的浏览。教师可通过设计一些思考题,让学生通过预习来解答。实验可内容多而时间少,有的实验原理复杂,学生对实验仪器很陌生。如果在课前对实验不做好充分的预习,实验时必将会难题百出,障碍重重。学生们或束手无策,或忙乱一团,或只能呆板的按教师列好的程序机械的操作。其结果,只能使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很难达到实验课的教学目的。基于此,在进行每个分组实验前,都让学生充分认真地做好预习,甚至到实验室对照仪器进行预习,尽量使学生对实验应该达到的结果,所用的实验方法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收到理想的实验效果。例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可引导学生根据教材提示,先进行实验设计,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预习,可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其对生物实验的兴趣。

“二戒”课内不动手。实验课突出的特点是个人活动。如果学生对实验无兴趣,或是因人多仪器少而无机会动手,或是教师对实验施加过多的干预,剥夺学生个人操作的机会,造成学生假参与等,都将影响到实验课的效果,丧失实验的意义,因此,必须设法避免和防止不动手和假参与现象的发生。教师在设计实验教学程序时,应认真构思好学生观察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细致,尽可能多设置几个“为什么”,以激发学生思维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三戒”:课后不总结,实验课并不单单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因此实验后可进行讨论与小结。多数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看到的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后往往答不上产生现象的原因和实验的结论,每个实验完毕后,要总结实验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存在的原因。“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活动,实验后各小组汇报实验方案及实验现象,小组间进行讨论。有些学生对某方案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质疑,要求汇报的同学给予答辩。讨论后教师进行评析、小结,并展示方案。这样的“汇报与答辩”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述能力和组织能力,分析问题和解释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审慎细密,条理清晰的思维习惯。在质疑、修正中,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激发。

“一放”:“以学生为主体”,这是教育界已认同的一条基本教学原则。以往的实验教学,教师总怕学生学不会,对技能的操作认真讲解,示范,占去了一节课的绝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很少,以实验为主的生物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体现不了。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尝试变教师讲解为学生尝试,把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激趣导入”、“学生尝试”、“师生研讨”、“归纳总结”、“应用发散”五个部分,每个活动都让学生分组操作(提前一周),讨论,同学作,互帮互学,教师很少面向全班讲解,真正做到了把时间让给学生,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学习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这样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的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由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教师只起到一个组织者和顾问的作用。

“一导”正确指导是实验教学成败的关键。实验证明,让学生参与实验教学,比教师唱“独角戏”要好得多。首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一些具体的观察活动,从一点一滴做起,对学生进行长期培养,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各种有启发性的问题,加以具体的指导,使学生逐渐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观察的习惯。在实验过程中,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大胆质疑。抓住现象的本质,找出与该现象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如在做“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时,某同学按照要求在甲乙两试管内各注入2毫升浆糊,然后在甲试管内加2毫升清水,乙试管内加2毫升唾液,将两试管振荡并放置10分钟后分别滴入两滴碘酒,观察两试管内的颜色变化,发现两试管均变蓝,没有很大差别,通过分析发现是由于实验缺少37℃温水浴这一步。其次,教师在实验中要经常启发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植物在缺水、淹水和施肥过多时都会萎蔫,让学生分析讨论各是什么原因。通过经常分析常见的生物现象,就可以逐步提高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最后,要培养好实验助手或实验小组长,让他们在实验中协助教师指导好本组的其他学生,使教师能集中精力辅导学生。3.结语

7.浅议小学课堂管理策略 篇七

一、小学语文课堂人际交往能力要培养学生“四会”

一是学会倾听他人发言。倾听他人发言包括倾听教师讲课和倾听同学发言。要求学生积极做好倾听的心理准备, 注意力集中指向所要探索的学习问题, 先独立想一想对这个问题是怎样想的, 然后虚心倾听别人的发言, 逐步学会记住他人的发言要点, 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学会用言语信号和非言语信号作积极的信息交流。如“我也是这样想的”, “我觉得你说的对”; 如果他人说的不全或答错了, 则应该陈述自己的想法, 扩充或修正他人的意见; 学会质疑、发问, 学会向他人请教, 听不懂时请求对方作进一步解释。二是学会陈述自己想法。陈述自己想法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 参与学生间讨论时的发言。要求学生先想后说, 想好再说, 做有准备的发言, 逐步做到语言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生动自然, 注意恰当控制音量。即参与讨论时音量要小, 不能影响其他小组的学习; 回答提问时音量要大, 让全班学生都能听见。三是学会修正他人观点。修正他人观点, 主要指修正同学发言。要求学生先肯定对方发言中好的、对的方面, 再诚恳地指出不足, 谈出自己的意见, 切忌讲伤害对方的话。当然, 教师也要敢于接受学生的“挑刺”。四是学会接受他人意见。接受他人意见包括接受批评与建议。要求双方本着平等的态度, 乐于接受意见, 耐心的听对方说完。意见中肯, 点头表示感谢; 意见不太符合实际情况, 甚至于不恰当时, 也要听得进, 提醒自己今后要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做到有则改之, 无则加冕。

二、小学语文课堂人际交往能力要创设学生口语交际环境

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语文教材进行有效渗透。譬如,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动人的课文篇目,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另外, 我们还要组织学生对于学生表演开展品评活动, 这些活动的顺利有效举行, 对于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是一个有效的延伸与补充, 对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至关重要。在当前这个信息时代里,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出现对于我们各个阶段, 各门学科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小学语文学科, 其利用电教手段在创设情境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巨大优势。譬如, 我们在进行“迎接春天”“金黄秋天”……“感悟冬天”等口语交际活动当中, 我们利用电教设备在教室里营造一种浓浓的季节氛围, 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表达冲动与交际积极性, 进而提升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果仅凭我们教师的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就很难达到这种效果, 退一步讲, 即使我们教师有着较好的口才, 但如果我们长期使用同一种手段, 这对于以感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小学生来说, 时间一长, 他们也会感到厌烦。而如果我们合理使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来创设交际氛围, 就会大大创新我们的情境创设, 给学生一个真实生动的视听情境, 让他们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敞开胸怀, 无所不说。

三、小学语文课堂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要重视训练的过程和方式

一是认知指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 首先要教给学生有关交往策略知识, 以指导交往行为。教师可以通过言语讲解指导学生应该做什么和怎么去做。讲解时, 遵循技能训练的基本规律, 在把握交往技能的总体结构的基础上, 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的具体行为, 分要点进行训练。如倾听技能分解为: 注视对方目光、身体前倾、点头微笑等。在分项讲解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综合应用于实际交往中。二是榜样示范。课堂上进行训练的一种最普遍的形式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榜样, 学生进行模仿。教师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 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对学生来说, 教师应是交往方面的“专家”“典范”。如课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发言, 不随意打断, 不轻易否定, 哪怕学生说错时, 教师也要耐心等待, 让学生说完, 充分展现其思维过程。三是体验引导。课堂交往技能的训练必须诱发情感体验, 因为从认识到行为都离不开以情感为核心的意向系统的驱动。交往过程中, 要让学生体会他人情感, 体验交往之乐, 体验交往技能训练的价值感、成功感。四是行为演练。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抓住契机进行练习, 也可设定相关情境, 塑造良好的交往行为。练习时, 当学生的交往行为表现接近预期目标时, 应及时予以适当的鼓励。

总之, 课堂交往技能训练, 可以改善课内交往, 促进形成合作性、支持性的课堂气氛, 促进交往双方相互认知、相互沟通与相互作用; 对课堂之外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具有迁移作用。交往技能训练有助于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交往, 学会合作, 是小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就当前大多数小学生而言,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个性张扬, 但往往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在学习中缺乏协调合作的能力。因此, 在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合作、交往能力的培养, 无疑是广大教育者亟待深思的重要课题, 要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张秀凤.将口语交际教学融于生活[J].小学时代 (教师版) , 2009, (09) .

8.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浅议 篇八

关键词:教学改革  以人为本  教学情境  合作探究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9.080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新的教学观念,从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思维的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启发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掌握探究知识的方法,实现高效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采用多种教学情境,构建活跃、高效的课堂教学。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主动对新知识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促进对新知识的理解,能使他们的知识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促进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紧密联系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探究,使他们摆脱了传统教学中学习的压抑感,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在让学生进行知识的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组织者的作用,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使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体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二、优化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新模式

在优化教学策略时,教师既要考虑教材中的主要内容,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兴趣,创设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创设游戏情境,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

游戏是小学生都喜欢的活动,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把数学教学和游戏相结合,符合学生的兴趣,能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游戏环节中,融入新知识的探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在主动状态下进行思考和探究,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例如,在“数的组成和分解”时,我给每个学生发了不同的数字卡,让他们进行找朋友的游戏:教师说出一个数,让学生快速地找到和自己卡片上数字加起来等于教师说出数的学生,完成找朋友的游戏。在快乐的氛围中,学生情绪高涨,他们很快掌握了数的组成和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构建直观的教学课堂

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习惯运用直观、形象的思维来分析和思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在理解一些较难的知识时会遇到困难。为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来创设直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多媒体教学中进行知识探究,能让他们从直观角度对知识进行理解,促进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三)创设竞赛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生的好胜心强。在教学中,通过创设竞赛情境,能极大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想在竞赛中获得胜利,能让他们对知识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认真思考和分析,有效掌握了知识的重难点。例如,在教学了“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后,为了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率和计算速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口算竞赛。在竞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通过积极主动的参与,使他们在保证计算正确的情况下,计算速度大大提高。

(四)创设操作情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

操作情境的创设能够让学生在直观操作中对知识进行理解和体验。在操作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思考状态,他们能有效地从已有的知识体系中提取有用的知识,对新知识进行探究。通过操作,把抽象的数学知识通过直观的方式展现出来,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强化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用木棍摆一摆,能让他们直观地理解如何进位,如何计算,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在创设操作情境时,教师要从教材的重难点出发,通过有效组织和引导,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积极地动手、思考,让他们结合动手操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使学习效果获得强化,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加强师生互动交流,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合作交流,能够构建平等自由的对话平台,使学生处于积极、活跃、自由的状态,能出现始料未及的体验和思维火花的碰撞,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只有为数学共同体所一致接受的数学概念、方法、问题等,才能真正成为数学的成分。因此,只有学生和教师交流,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顺利地共同构建新的教学体系。例如,在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按照教材中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使学生的思维局限在固定的模式中,在定式思维的影响下,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能有效提高他们掌握知识的效率。在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想:这些分数能化成有限小数,是什么原因?可能与什么有关?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各个小组,在小组之间展开辩论,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充分地表达、争辨,在体验中“说数学”能更好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在师生、生生的积极交流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受到启发,他们能从新的角度来探究知识,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促进他们数学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构建高效的教学,需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思维活跃的状态下进行知识的分析和理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他们数学综合素质的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体,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探究、思考过程中收获知识,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高效进行。

参考文献:

[1]丁亚玲.研究个性化学习风格,改革数学课堂教学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2004.

[2]王忠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J].辽宁教育研究,2003.

9.浅议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 篇九

摘要:信息技术作为综合实践内容,独立开设了一门课程。如何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从了解什么是教学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特点,提出了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设计的策略。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堂教学 教材特点 设计策略

为使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动有序开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目的,减少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促使课堂教学具有发展性生成,就必须对教学过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

一、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经验和各自的教学风格,运用系统的观点与方法,以现代教育观念为指导思想,以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信息技术为“课程实施纲要”)为依据,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思想与教育学、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设计解决方法和评价教学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系统过程,以便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效果。教学设计过程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确定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导入新课、设计课堂活动、设计课堂提问、拟定教学策略、设计结束新课、设计板书、设计教学媒体等。

二、教材的特点

分析教材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在正确把握教材,深研教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合理地教学设计。就重大版《小学信息技术》教材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在内容的设置和选择方面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螺旋上升地设置内容。

(二)在教材编写结构方面

1.以螺旋上升方式编排总体结构,局部结构提倡多样化。

考虑到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教材按照“看一看”、“学一学”、“想一想”、“说一说”、“试一试”、“练一练”、“记一记”、“探一探”等模块进行编写。拓展的知识放在“知识窗”或“小技巧”中。

2.注重整体设计,构建立体化教与学资源。

在每一个内容模块的开篇,都介绍有关信息技术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全套教材配备教

学光盘和网上教学参考和素材资源库,为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和重难点知识的示范操作。

(三)在组织策略方面

1.注重任务驱动,处理好任务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各模块的内容是紧密联系的,不同的应用软件之间、不同的操作技能之间、不同的知识点之间都存在着许多共性的规则与方法,具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我们倡导不盲目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但不等于说可以完全忽视系统性。

2. 以“信息技术应用”为主线,注重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在不同学习阶段安排综合开放性的任务。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面对的是用来学习、动手操作和进行构思与创造的学习环境,可以综合运用学到的各学科知识来实现自己的创意,展示独特个性。能力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 的过程。

3.灵活渗透一定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以“主题——选题——专题”的方式展开研究,即随着学习的深入,相关信息的不断积累,要把研究的范围进一步明确,使研究的针对性越来越明朗。

4.灵活编排设计,便于学生自学。

教材文图并茂,彩版印刷,编排灵活,基本步骤明确清楚,便于学生自学,有利于让学生养成认真读书的习惯。

5.单元学习评价,提供了教学评价参考

教材每单元后,编写了“我的收获”,让学生回顾本单元所学知识,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完成了什么和做到了什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迁移,也给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在新的课改下,根据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特点、课堂教学结构、学习方式和师生角色等,结合我自己的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点教学设计策略:

(一)目标任务策略

实施纲要指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必要的信息处理能力,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引导学生学会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学习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围绕目标与任务展开。首先要认真分析教材,取

舍教学内容,重组教材,思考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哪些方面素质的共同提高。如二年级上册第四课“基本指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什么,了解什么,形成什么的能力,感受什么的情感体验。说实际一点,就是这节课我教了什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通过学习,实现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达成。这些目标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之中。

其次是分层目标的设计,分层目标大体可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是最基本目标,要求十分明确,它包含了要学的新知识、新方法,教师有一个具体的样例,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的要求去做。只要学生能照着样例做出来,就初步掌握了目标中所包含的新知识、新技能。比如:FLASH帧帧动画的制作,教师制作一个明确的范例,要求学生照例完成。第二层次的目标是提高性目标,教师只给出部分具体的要求,而没有具体的样例,给学生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风格和方法,鼓励学生创作出包含自己创意的作品。比如:对于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PowerPoint的学习,可以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和演讲稿,要求有图片、文字、艺术字等,其内容和版面完全由学生自由发挥。这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任务分成多个子任务,如文字框(文本框)的应用、背景的应用、图片应用与处理、艺术字的应用、文件的链接等,学生在完成这些子任务以后,就能够完成小报和PowerPoint的制作了,也就完成了这个深层次的教学目标。

(二)贴进生活,注重实践策略

课程实施纲要实施建议强调,“重视结合学生经验,突出实践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和活动要求学生能将获得的操作技能迁移到实际的问题情景中,并能在不同的情景中灵活地运用学到的知识技能,形成适当的技术应用方案。因此,信息技术的学习要注意创设高度真实的活动情景,帮助学生针对实际需要、在真实有趣的情景中掌握实用的、在面临新任务时易于迁移和提取的知识技能;要避免采用脱离实际应用情境的“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或强迫小学生进行枯燥的软件命令学习和机械操练,更要避免要求小学生死记硬背信息技术知识。

如在“画图”单元“直线工具”的教学时,把学生熟知的石门大桥作为素材,学生了解石门大桥,具有丰富的感性认知,这是大多数老师常用的。同时要让学生明白所学知识将在我们生活、学习中的用途等等。

(三)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的策略

“以兴趣为起点,以活动为主线”是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内容设置的重要特点之一。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此兴趣包含两方面:一是你所设计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感兴趣,二

是发挥学生对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兴趣。所以,设计活动必须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把学生感到枯燥的学习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把兴趣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处在积极的兴趣状态之中。

首先是新课的导入要有趣味性,这是课堂教学的开端,激发兴趣特别重要。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起听众心灵中的琴弦,做到“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其次是教学活动安排有趣,这就要根据所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地方,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之中学习知识,形成技能。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教师的语言趣味性,幽默风趣的语言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使课堂生动活泼;能在快乐之中把教师和学生联结在一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和开朗的个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等等。

(四)知识与能力并重策略

实施纲要中对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及目标要求指出,要让学生能识别计算机的外观和常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及其他常用外接设备;能在实际操作的基础上,总结利用计算机输入、存储、加工、输出信息的基本流程;借助自己获取、加工信息的经验,体验计算机在处理信息方面的优势,知道计算机是现代信息技术的核心。信息技术老师对信息技术学科中的概念一定要清晰,专业术语要精确。在设计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叙述概念或讲述操作方法时,一定要认真推敲语言的准确性和规范性,否则会使学生产生疑问或误解,甚至会犯下科学性错误。例如,“对话框”不能说成“窗口”;鼠标操作中的“单击”不能说成“点击”,“双击”不能说成是“快击”。

一堂课,除了基本知识点和概念的传授讲解外,还要让学生学会使用常用信息处理工具和软件处理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更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这是信息技术课堂的优势所在,也是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所强调的重要内容。如在讲PPT演示文稿、易乐谷、Flash动画时,要讲清基本的术语、基本操作和用途外,要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学习的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创新,使学生学会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运用多种软件工具。犹普桥老师在执教“五彩童年”一课时,利用教材编写特点,引导学生看书学习,发挥“小老师”的作用,以优带差,互助学习,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因此,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做到合理安排时间,讲练结合,根据学生生活与学习实际,设计课堂中的学生实践活动内容,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操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五)激励性评价策略

课程实施纲要强调信息技术学科评价中,“不但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过程;以诊断学习、鼓励进步为主,弱化学生之间的横向比较”。从理论上来说,过程性评价有着超越传统评价方式优越性。

1.既注重结果,又不忽视过程评价

教师在评价学生学习时,不能只看结果(如作品、操作等)还要看学习过程,即是否规范、科学、准确,是否掌握所学知识等,同时还要从不同的审美角度,不同的生活实践经验等进行多元化评价。

2.既表扬优胜者,又鼓励学困者

在学习评价是,不要总是展示水平较高,制作美观的作品实施评价,还要善于发现学困生在学习中有进步,有利于鼓励优胜者,同时激励学困生努力学习、追赶他人学习积极性和热情,让更多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3.既以教师评价为主,又采用多种评价相结合

除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外,还要采用教师、同学、自我三方面结合的方法来评估学习水平,避免教师主观因素干扰,客观公正地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同时提供了学生学习性评价机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培养学生评价能力。

4.既评价知识能力不足,又体现赏识教育

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中肯耐心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以便促使纠正和提高,又要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不要总以批评的口气,学会用赞赏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特别对学困生更应该如此。

因此,我们在设计评价时,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评价方式,设计分层次评价方法,也包括评价语言的艺术性。

(六)注重课堂小结策略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很多老师往往是铃声一响就草率结束下课,忽略重要的课堂小结,这是在教学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和现象。

课堂小结不单可小结本课知识点,也可小结学法,收获、感悟等等。以可由教师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小结,甚至可把生生间的互评带到课堂小结中来。

课堂小结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归纳梳理,把知识、方法展现在学生面前,一堂课的内

容尽收眼底,给学生一个整体印象。同时也是学生对新知识一次很重要的回顾和记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架设桥梁,埋下伏笔,起到锤锤定音、“纲举目张”的重要作用,将会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精心设计这一环节,比如提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等,都要认真思考,巧妙构思,并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出课堂”,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的兴趣与热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S] [2] 钱佳欢.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评价实效应用

[OL].http://zjjxx.qpedu.cn/bbs/UpFile/UpAttachment/2007-9/2007925115726.doc [3] 张德成,张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小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探讨[j].中小学电教,2008,(9)上.[4] 张莹.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中小学电教,2008,(9)上.[5]

上一篇:最新副处长竞聘演讲稿下一篇:企业基层党建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