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精选9篇)
1.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 篇一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一、概念题(共28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
2、系统方法:
3、认知结构:
4、学习需要:
5、认知发展:
6、学习需要分析目的:
7、认知策略:
8、教学媒体作用:
9、媒体内容:
10、生成型教学策略:
11、替代型教学策略:
12、先行组织者:
13、掌握学习教学策略:
14、学习策略: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二、填空题(共51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过程中,通过系统分析技(、、)形成制定、选择策略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的策略优化技术(、)以及评价调控技术(、、)使解决与人有关的复杂教学问题的最优方案逐步形成,并在实施中取得最好的效果。
2、教学系统设计的四大理论基础是:(、、、)。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
4、加涅将学习结果分为五种类型:(、、、和)。
5、ID 模式的发展经历过三代,是以学习理论作为分代原则,第一代 ID 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二代 ID 模式的主要标志则是以()作为理论基础,第三代ID模式的主要标志是以()作为理论基础。
6、教学系统包含了(、、和)等四个最基本的构成性要素,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系统的()结构。
7、ID1的代表性模式应推肯普模式的特点可用三句话概括: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强调(),需着重解决(),要适当安排()。
8、在ID1中学习者特征分析仅仅考虑学习者的()和();而在ID2中除此之外,还应考虑学习者的()与()。
9、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和()的综合。
10、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
11、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和(),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2、认知结构有三种成分组成:()、()、()。
13、分析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有()需要分析法和()需要分析法,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的不同。
14、教学系统设计者必须了解学习者原来具有的(、、),我们称之为起点水平起点能力。
15、进行学习需要分析的四个基本步骤是(、、、)。
16、布卢姆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17、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通常涉及三个方面:(、、)。
18、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者任务是运用有关教学内容的(),用()等方式主动配合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研究,使学习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符合()的要求。
19、教学目标的功能:(、、、、)。
20、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有关,而智力技能则与()有关。
21、智力技能是运用()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的能力,而认知策略是()的能力,即处理()的能力。
22、在教学活动中,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是达到优化教学的重要前提。
23、掌握学习教学的变量有(、、、、)。
24、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教学过程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是();第三阶段是()。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促进了教学设计理论的发展。
46、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中,学习者特征库主要通过特征测量记录学习者的()、()和(),既可用于了解学习者的主要特征,也可用于()。
47、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过程主要由三个阶段组成:()、()、()。
48、要对以教为主ID模式教学给以全面的理论支持,不仅必须既研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又要研究()对学习过程的影响,而且为了能实现对教学过程的优化,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率,还提出一套可以付诸实施的()。
49、“分析学习者特征”这一环节一般包含对学习者的(、和)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50、了解学习者的()基础和()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分析学习者的()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教学方式。所以,对学习者特征进行认真分析是实现()和因材施教的重要前提。
51、实施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中由于有(、、),所以对教学内容的组织相应地有(、、)。
三、多项选择题(共16小题)
1、教学系统设计模式的名目种类繁多,但从其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看,可分为()
A 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B 以媒体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C 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D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2、属于第一代教学系统设计的模式是()。
A、史密斯-雷根模式
B、肯普模式
C、狄克-柯瑞模式
D、加涅的系统分析模式
3、“史密斯——雷根模式” 在策略设计中提到三种策略,这三种策略是()。A 组织策略
B 传递策略
C 评价策略
D 管理策略
4、教学结构的设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它具有下列哪些特点()A、理论依附性
B、动态性
C、可扩充性
D、系统性
5、影响教学系统设计的变量主要包括()
A、教学条件变量
B、教育方法变量
C、教学模式变量 D、教学结果变量
6、教学设计是一门()学科或理论。
A 设计性
B桥梁性
C 规定性
D 描述性
7、奥苏贝尔所指出的认知结构变量是()。A、可利用性
B、加工性
C、可分辨性
D、稳固性
8、海尼希(Heinich,1990)等人认为设计者首先要考虑学习者特征的()。A、学习态度
B、起点特征
C、学习风格
D、一般特征
9、新观念与原有观念之间的三种关系是()。
A、并列组合关系
B、类属关系
C、上下级关系
D、总括关系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6、学习风格就是学习者感知不同刺激、并对不同刺激做出反应这两个方面产生影响的所有心理特征。
7、通过学习需要分析确定教学从哪里开始,通过学习者分析确定为什么要教学,通过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的内容。
8、认知策略是运用符号处理问题的能力,即处理外部世界的能力,而智力技能是自我控制与调节的能力,即处理内部世界的能力。
9、进行学习者分析,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态度和动机,以便为后续的教学系统设计步骤提供依据。
10、所谓确定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变量,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学习者的认知结构是否具有“可分辨性”。
11、在学习需要分析阶段所确定的目标是教学的总目标,它是统贯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对教学活动的一种原则性规定。
12、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三中结果。
13、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是学习者特征。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1、先行组织者“整合协调”策略来说,由于先行组织者和当前教学内容之间存在上下位(或下上位)关系,具有同化、吸收新知识的固着点,因而能直接进行认知结构的同化。
22、组织者为上位观念时实施“逐级归纳”策略,组织者为下位观念是实施“渐进分化”策略。
23、网络环境下了解学习者的原有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是为了确定当前所学新概念、新知识的教学起点;分析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变量则是为了据此判定对当前学习者是否适合采用“传递一接受”教学方式。
五、匹配题(共5小题)
1、请在右栏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左栏的学者配对()(1)加涅
A、双主教学设计模式(2)梅瑞尔
B、细化理论(ET)(3)何克抗
C、教学处方理论
(4)瑞格卢斯
D、成分显示理论(CDT)(5)史密斯-雷根
E、九五矩阵
(6)郑永柏
F、教学事件理论
2、下列左边的学习风格和右边的学习方式配对()(1)场依存性 A通过直接的动手经验学习,希望教学组织得井然有序。(2)场独立性 B通过阅读和听课的方式进行学习。(3)具体-序列 C对社会学材料的学习与记忆效果较好。(4)具体-随机 D通过试误法,从探索经验中迅速得出结论。(5)抽象-序列 E善于从演讲中抓住要点,理解意思。
(6)抽象-随机 F知觉比较稳定,不易随背景的变化而变化。
3、请将左栏学习者的认知表现和右栏的认知风格进行配对()(1)学习欠主动,由外在动机支配 A、场独立型(2)倾向于深思熟虑,错误较少 B、场依存型(3)独立自觉学习,由内在动机支配 C、沉思型(4)很快的检验假设,做出反应较快 D、冲动型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21、简述建构主义教学原则。
22、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角度简述教师要发挥的主导作用。
23、简述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
24、简述乔纳森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理论基础和模式的影响和改进
25、简述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26、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称为第三代的教学设计理论模型(ID3)的原因。
27、简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28、简述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特点和内容
29、简述协作式学习的优点。30、简述随机进入教学策略。
31、简述计算机作为认知工具在教学和学习中主要作用。
32、简述应用乔纳森建构主义观点指导教学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
33、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过程。
34、简述乔纳森提出的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原则
35、简述认知工具的作用。
36、简述以教为主ID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37、简述以学为主ID模式的优点和缺点。
38、简述先行组织者的主要功能。
39、简述认知结构在意义接受学习中的作用。40、简述双主模式教学设计流程所具有的特点。
41、简述绩效分析阶段的主要任务。
七、论述题(共12小题)
1、试比较分析加涅与梅瑞尔的教学设计理论,指出两种理论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迪克-凯瑞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和斯密斯-雷根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进行比较(相同点和不同点)。
2、你认为学习者的哪些特征对教学设计比较重要?如何获取学习者特征的相关信息?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过程的四个概念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启示
4、比较分析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与加涅学习结果分类法。(第三次作业)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题
5、论述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6、论述学习策略的含义和特征
7、论述信息化学习环境对学习内容的作用
8、论述加涅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不能全面支持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和以教为主ID模式的理由。
9、比较建构主义理论和奥苏贝尔理论的优缺点。
10、试述绩效技术定义与教学设计定义的对比分析。
11、论述绩效技术与教学设计共同点和不同点。
12、论述绩效技术的关键特征。
2.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 篇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版《小学数学》第十册。
【学情与教材分析】六年级下学期有一大半以上的课程是整理与复习。而“分数乘法”是北师版六年级上期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 这时学生已完整地学完小学数学的全部课程。为了加强学生对分数乘法知识的整体把握, 提高他们的比较概括能力, 教学时, 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通过观察、对比, 让学生对分数乘法建立全面系统的知识网络, 在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 能够正确灵活地运用分数乘法的意义和法则, 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并巩固倒数的概念, 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的能力。
【教学目的】
1.通过复习进一步提高学生计算分数乘法的熟练程度和灵活计算的能力, 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复习的过程中, 通过观察、概括, 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
3.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学习, 自主建构知识网络, 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并从中学会整理知识, 增强合作精神, 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其在现实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提出课题
师:同学们, 让我们来回忆一下, 学了“分数乘法”后, 你已经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难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从分数乘法的意义、法则、运算律、应用四个方面来进行复习。
【评析】上课伊始, 通过谈话引出课题, 轻松自然, 同时唤起学生的回忆。
二、回顾知识, 提升认识
1.列算式, 说意义。 (屏幕显示)
(1) 一盒牛奶1/4升, 24盒牛奶多少升?
(2) 花坛里有80棵花, 其中1/5是月季花, 月季花有多少棵?
(3) 一台拖拉机每小时耕地1/2公顷, 1/3小时耕地多少公顷?
(4) 一辆汽车行1千米耗油约1/12升, 照这样计算, 行6/5千米, 耗油约多少升?
2.先讨论, 后小结。
(1) 学生讨论后再汇报分数乘法的意义。
(2) 通过说算式意义, 教师归纳总结出这四道题的意义实质相同:求一个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是多少, 用乘法计算。
3.先计算, 后交流。
(1) 上述四道算式让学生在练习本计算后, 分别说出每道题的计算方法。
(2) 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 分数乘法中的所有计算方法可以用“分数×分数”的方法统一起来: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 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为了计算简便, 也可以先约分后再乘。我们可以用字母表示。
【评析】通过让学生先列算式后再说乘法意义, 先练习后再说计算过程。这样复习, 让学生建立统一的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知识脉胳。
三、巧用简便, 提炼技能
1.电脑显示下面题目 (运用简便算法) 。
2.要求学生先观察分析思考后再计算, 并说出你是怎样简算的。
3.师总结说明整数运算律对分数运算同样适用。
【评析】通过一组简便计算来提高学生计算技能技巧的训练, 不但巩固了在计算中巧妙运用运算律的算法过程, 而且明白所有整数运算律对分数乘法同样适用。同时避免计算的盲目性, 提高对算法选择的自觉性;主动发现计算规律, 达到提高学生计算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四、解决问题, 提高能力
1.师提供信息 (如听课现场人数、各市参加听课各占总人数的n/ m等) , 让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解答。
2.用分数乘法解决实际问题, 你们还有哪些经验和体会?
【评析】创设这样一个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 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又营造了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用分数乘法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供条件, 使其进一步体会到数学的魅力。
3.中学英语教学习题设计 篇三
一、受负迁移的影响大
所谓“迁移”即先前已经掌握的某种解题方法和技巧,在环境不变时,学生加以继续运用从而能够迅速解题(也就是“正迁移”);但情境变化后,它则会妨碍学生采用新方法来解决新的问题(也就是“负迁移”)。
如:Charles Babbage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_____the first computer.(A.to invent;B. inventing; C.to have invented;D.having invented.)本题众多学生误选 B 或 D,而正确答案应为 C。是其原因在于受consider doing something.(考虑做某事)的影响,然而这道题的难点在于结构作了调整,若将原题改成主动语态则容易得多:people generally consider Charles Babbage the first computer.
二、辨微能力差
学生缺乏一定的观察辩别能力,不能觉察出不同语言现象间的细微变比,在解题时往往失之偏颇。
如:A poet and artist _______invited to the meeting held last Sunday.(A.have been;B.were;C.has been;D.was.)正确答案应为 D。但由于平时多次接触句型 Husband and wife are searching for the lost child.和句型 A man and a woman are waiting for you.没有弄清″ a poet and artist″和″ husband and wife″.″ a man and a woman″之间的真正差别而误选 B。
三、受汉语干扰
学生不能从英语实际出发思考问题,常常受汉语表达法的干扰而不能准确解题。如:″I’m sorry to take your umbrella by mistake.″″____″(A.You are welcome;B.That’s all right;C.It doesn’t matter; D.Nothing serious.) 正确答案为 B。但众多学生由于受汉语表达法“没关系”的影响而误选 C,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理解 matter的真正含义 be important.
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应从教学实际出发,精心设计习题来指导学生的解题实践,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自觉地防止上述错误的发生,从而达到培养解题能力的目的。究竟什么类型的习题训练达到这一效果呢?徐荣秀老师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下列几种类型:
(一)连环式
某些语言现象之间的差别可谓维妙维肖,教师往往难以简单明了地解释清楚,纵使解释清楚了学生也难以掌握。如 search 与 search for 的用法区别可通过下列这些连环题的训练,让学生自己悟出其差异。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列出下列 A 组句式,然后分别提供 B、C、D 组中划线部分内容,让学生自己完整列出 B、C、D 三组。
A.(They found a map.)They searched the map.They searched for the village. They searched the map for the village. They searched for the village in the map.B.(After finding the village.)They searched the village They searched for the house.They searched the village for house.They searched for the house in the village.C.(After finding the house .)They searched the house. They searched for the box. They searched the house for the box. They searched for the house in the village.D.(After finding the box.)They searched the box.They searched for the stolen money.They searched the box for the stolen money. They searched for the stolen money in the box.另外,stop to do something.与 stop doing something.等也可仿用此法:(Seeing the teacher coming)They stopped fighting.They stopped to do their lessons.They stopped fighting to do their lessons.
(二)背景式
一個句子或一段话总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或氛围(即背景)。在解题时,这个环境或氛围左右着正确答案的选择。通过不同背景的相似题型训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背景的能力,从而提高答题的准确率。试看下面两例:
例一:The chairman said, the problems _______here should be kept secret.A.to be discussed B.being discussed C.discussed.若不另行提供背景则 A、B、C、均为正确答案,若分别提供:
背景 1: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meeting,the chairman said,
背景 2: At the middle of the meeting,the chairman said,
背景 3: At the end of the meeting,the chairman said,
则答案只能分别是 A、B、C。
类似的还有:
1.That little girl seems____
A.to cry; B.to be crying; C.to have cried.
2.I’m sorry ____you waiting.
A.to keep; B.to be keeping; C.to have kept.
例二:下面 1、2、3 题的选项均为:A:thank you.B:the same to you.
1.Tom:Have a nice weekend.Jack:_______
2.Tom:Happy birthday to you.jack:_______
3.(背景:Tom and Jack were born on the same day.)
Tom:Have a nice birthday.Jack:_______
1、2、3 题的正确答案分别为 1.A、B;2.A;3.A、B。通过此题训练
要让学生真正弄懂这三题之间上下文或背景造成的区别。
(三)对比式
此类习题中仅有微妙的变化,通过训练,可培养学生的辨微能力。
1.①Is this place of interest _______he visited last year?(答案 D)
②Is this the place of interest _______he visited last year?(答案 B)
A.where;B.which;C.in which;D.the one.
这组练习区别仅在于无定冠词 the,然而它却决定了正确答案的选择。
类似的还有:
2.Better stay inside_______(答案 A)
Better to stay inside_______(答案 B)
A.hadn’t you;B.isn’t it;C.did you;D.is it
3.The two men _______themselves bankers are actually cheats.(答案 C)
The two men _______themselves teachers who could teach Japanese(.答案 B)
A.are called;B.called;C.calling;D.call.
(四)不定项选择式
这类习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如:1.I think the jacket_______
A.fit for you;B.fits you;C.a nice fit;D.fit for you well.(答案 A、B、C)
2.The police officer ordered that prisoner_______ at once.
A.be killed;B.to kill;C.to be killed;D.should be killed.(答案 A、C、C)
4.5572新课程教学设计复习题 篇四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活动教学
2、概念
3、发现学习
4、教学设计
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一般来说,活动课程和活动教学分属两个不同范畴,前者属于,后者属于。
2、所谓个人责任是指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所有组员个人的。
3、活动教学既包含了,又包含了。
4、学生的素养是他内在的,取决于他的及其质量水平。
5、加涅把概念分为、,他们的学习机制是不相同的。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学习技能需要几个步骤?
2、辨证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3、现代教学的运作程序。
4、问题解决教学的特点。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活动教学,主要指以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概念:概念作为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的一种表征,只有在揭示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内部关系与联系,以及与其他实物的关系与联系时,它自身的内涵与外延才能清晰地显露出来,也才能真正实现对它的理解与把握。
3、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在发现的步骤来进行的学习。
4、教学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对教学过程中相互联系的各个部分做出整体安排的一种构想,即为达到教学目标对教什么、怎样教以及达到什么结果所进行的策划;是“一种系统设计、实施与评价学与教全部过程的方法”。
二、填空题
1、课程范畴
教学范畴
2、任务
学习
3、活动课程的教学
学科课程的教学
4、心里特性
心理结构
5、具体概念
定义概念 三简答题
1、答:(1)要使学生对所需要的技能有一个清晰的认识。(2)要使学生理解怎样及何时使用这些技能;(3)要给学生以联系的机会,使他们掌握这些技能;(4)要经常反馈学生使用技能的情况,并及时处理这些反馈;(5)要保证学生不断地实践这些技能,直达到内化的程度。
2、辨证认识和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多种关系
(1)、积极介入课程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2)、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指导者和组织者(3)、教学模式与策略的采用应综合渗透和灵活变通
3、答: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现代教学设计出现过许多理论思考和操作模式,对各个实践环节也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分析,从目前研究的状况看,大体是将教学设计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中,设计者要对学习背景、学习需求、学习任务、学习者进行分析和把握。
第二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决策和生成阶段。这个阶段要求设计者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程序、教学信息资源、教学传媒以及设计的方式方法做出选择和决定,并且创造性地设计出产品,同时考察其可行性。
第三个阶段是教学设计的评价阶段,即对整个设计方案进行评价与修订。
5.教学设计复习 篇五
(三)简答题
1、应如何理解教学设计的定义,它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2、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为什么以学习理论的发展作为依据,是怎么划分的?
1、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在理解时应注意如下几点:(1)以分析教学需求为基础,以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为目的(2)其在形成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案过程中,是一个综合运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教学媒体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的过程(3)它是一个系统计划的过程,有具体的操作程序(4)它的产物是一个经过验 证的教学系统,(5)教学设计的产物必须按照程序进行检验评价。
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取得教育和教学的最优化,在教育教学中具极其重要的地位,只有在学习理论、教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指导下经过系统设计的教学,即在教学设计理论指导下的设计的教学才能达到这种教育教学的效果。
2、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四个组成部分:系统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在这四种理论中,系统论、教学理论和传播理论近30年来的发展相对稳定,惟有学习理论,自50年代以来,历经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不同发展阶段,对教学系统设计发展的影响特别显著,因此,可以根据学习理论的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进行分代划分。第一代教学设计是以行为主义的联结学习理论基础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是“肯普模型”,第二代教学设计是以加涅的“联结—认知”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的,具有代表性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史密斯—雷根模型”。随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产生了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的以学为主的教学系统设计。
(一)填空题
1、教学设计是应用()方法分析和研究(),确定解决它们的(),并对教学结果做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
2、20世纪90年代,()与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结合,使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正逐渐从()的教学设计向()的教学设计方向发展,教学设计的技术手段也日益系统化、智能化、和网络化。
3、在教学系统设计实践中,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教学系统设计。按照教学中问题范围、大小的不同,教学系统设计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4、加涅的信息加工模型主要包括三大部分:()、()、()。
5、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包括:(),(),()。
6、在加涅看来,学习的发生要同时依赖()和(),教学的目的就是合理安排(),以支持、激发和促进学习的()。
7、“肯普模式”中要解决的三个主要问题是()、()、()。
8、瑞格卢斯提出的()为教学内容的组织提供了符合认知学习理论的宏策略,梅瑞尔提出的()为具体知识点的教学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微策略。
1、系统科学、教学问题和需求、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
2、建构主义、以教为主、以学为主
3、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
4、操作系统、执行控制系统、预期系统
5、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评价
6、外部条件、内部条件、合理安排可靠的外部条件、内部条件
7、学生必须学到什么、应如何教学、如何评定教学效果
8、细化理论、成分显示理论
第二章 教学目标分析
(一)填空题
1、教学目标也称为(),是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达到何种状态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因此,它应该是()、(),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通常采用ABCD方法编写教学目标,其中ABCD分别指()、()、()、()。
2、根据教学内容的范围,教学目标可分为四个级别,即:()、()、()、()。
3、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
4、奥苏伯尔从认知过程出发,把学习分为:()、()、()。
5、教学目标的主要功能是:()、()、()、()。
6、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的目标的分为:()、()、()、()、()、()。
7、在编写教学目标时应遵守的原则是:()、()、()、()。
8、在确定单元教学目标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分析教学内容常用的方法有:()、()、()、()。
1、行为目标、可观察的、可测量的、对象、行为、条件、程度
2、学科总目标、年级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3、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4、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
5、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为评价提供依据、激发学习动机、评鉴我修正教学过程
6、识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7、整体性、灵活性、层次性、可操作性
8、归类分析法、图解分析法、层级分析法、信息加工分析法
(三)简答题
请简要回答加涅和布鲁姆对教育目标的分类有何异同?
布鲁姆将教育目标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在认知领域布鲁姆还将认知领域划分为递进的六个层次包括: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加涅将学习分为连锁学习、辨别学习、具体概念学习、定义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高级规则学习。二者均将学习从不同的方面进行了划分,在认知领域学习均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层级间的关系是递进的。不同之处是,加涅的分类更侧重于从认知加工的角度来划分,而布鲁姆的分类则更侧重于从行为主义的角度来划分。
第三章 学习者特征分析
(一)填空题
1、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学效果怎样,都要在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分析学习者特征主要是指了解学习的()、()。
2、对学习者初始能力的分析主要包括:()、()、()。
3、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是()和()的总和。
4、认知风格是指个体()的信息加工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的方式上,是学习风格中较为重要的一种因素。
5、认知结构的变量包括:()、()、()。
6、根据学习者对待外部信息的态度可以将学习者的认知风格分为()和()。
7、所谓控制点是指人们对()的因素的看法,一般分为()和()。
8、奥苏贝尔认为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三类,这三类分别是()、()、()。
1、学习准备情况、学习特点
2、对预备技能的分析、对目标技能的分析、对学习者学习态度的分析
3、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
4、偏爱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理解
5、可利用性、可分辨性、稳固性
6、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7、影响自己生活与命运、内部控制、外部控制
8、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第四章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的设计
(一)填空题
1、教学策略是对完成()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和()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2、教学模式应体现三方面的内容,分别是()、()和()。
3、媒体选择的工作程序有三步,分别是()、()和()。
4、支架式教学策略是指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其主要包括三个步骤,它们分别是:()、()、()。
5、选择教学媒体时应注意的原则是()、()、()。
6、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是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行组织者是指安排在()呈现给学习者的(),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和()。
7、掌握学习是由()等人提出来的一种旨在把()与()和()结合起来、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掌握所教内容并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教学策略。
8、一般来讲,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目标、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
2、理论与思想、环境与资源、关系与结构
3、媒体使用目标的确定、媒体类型的选择、媒体内容的选择
4、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
5、目标控制原则、内容符合原则、对象适应原则
6、学习任务之前、引导性材料、抽象性和包摄性
7、布鲁姆、教学过程、学生的个别需要、学习特征
8、优效性、参照性、可操作性、开放性
(四)简答题
1、请简述奥苏伯尔的先组织者教学策略,并说明其基本教学过程
2、简述维果斯基的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并用它解释自主学习中的支架式教学策略
1、先组织者教学策略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中重要组成部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强调对认识 结构的改进和促进新知识的保持.所谓先行组织者即指安排在学习任务之前呈示给学习者的引导性材料。它比学习任务具有更高一层的抽象性和包摄性,能促使学习者用先前学过的材料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的材料以形成一定的”智力 地图”。奥苏伯尔认为先组织者教学策略的基本教学过程包括(1)呈现先行组织者(2)呈现学习任务和材料(3)扩充与完善认知结构三个部分。
2、维果斯基认为通过教学活动能消除儿童智力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和原有能力之间的差异。该差异即所谓的 “最邻近发展区”.教学决定了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实 际发展水平与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潜在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状态.建构主义者从维果斯基的 “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出发,借用建筑业中的 “脚手架”(Scaffolding)喻 义提出了支架式教学策略,即教学过程中,教师为学习者提供对其现有能力提高具支持作用的”支架”来促使学习者能力水平的提高.第五章 学习环境的设计
(一)填空题
1、学习环境是()和()的一种动态的组合。其中前者包括()、()、()等等。后者包括()和()。
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和()。
3、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和()。
4、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有()、()、()和()。
5、建模策略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最常用的教学策略,其中有两种不同的类型。它们分别是()和()。前者用来表明();后者用来表明()。
1、学习资源、人际关系、学习材料、认知工具、学习空间、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
2、问题、相关的个案或案例、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社会或背景支持
3、定义学习领域、定义学习者特征、教学策略设计、学习资源与认知工具设计、教学模式设计、学习情境设计、评价和修改
4、情境、资源、工具、策略
5、显性的行为建模策略、隐性的认知过程建模策略、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应执行哪些活动以及如何执行这些活动、学习者在从事这些学习活动时应当使用的推理方法
(三)简答题
请简要说说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学习环境设计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目标的设计、情境的设计、资源的设计、工具的设 计、策略的设计。
目前学习环境的设计并没有一套统一的模式与方法。其中以乔纳森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设计”最具有影响力。他提出了从“过程取向” 着眼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一组启发式,称之为3C,即情境(Context)、协作(Collaboration)和建构(Construction)。他们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应关注知识的建构;应创设有意义、真凭实据的学习情境并运用他们已建构的知识;学习者之间、师生之间应协同努力,教师应担负其指导与督促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知识的供应商。
第六章 学习评价的设计
(一)填空题
1、学习评价是指根据(),采用(),对()按照一定的()进行量化,并对量化结果做出()。
2、根据评价工作的任务与发生的时间,通常可以把评价分为()、()和()。
3、学习评价具有两种作用,分别是()和()。
4、学习文件夹是()的系统集合。它是属于一种()评价方式。
5、评价指标体系由()、()、()和()组成。
6、网络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和支撑服务系统的评价。
1、明确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测量数据、标准、价值性的判断
2、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3、反馈作用、决策作用
4、学生作品、形成性
5、指标项目、评价标准、权重系数、评判等级
6、学习活动、学习效果、教师指导活动、学习资源质量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学习评价的基本内容。
2、简要叙述网络教学评价的过程。
1、教学设计中的学习评价包括如下基本内容:(1)通过结构化观察、问卷调查、形成性练习、总结性测验等途径,收集学习者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认知效果等方面的数量化的资料,作为分析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及其变化的客观基础。(2)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建立各门学科的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收集到的客观资料进行第二次量化处理。(3)对二次量化的结果,作出价值性的判断,包括作出达标程度、相对水平、差异对比和发展状况等方面的评价结果的描述。
6.复习教学设计 篇六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会学生多角度、度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请说出以下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①NH4HCO3 === NH3↑+CO2↑+H2O↑ ②CuO+H2===Cu+H2O
③Ba(OH)2+H2SO4 ===BaSO4↓+2H2O ④ 2Fe + 3Cl2 = 2FeCl3
略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①属于分解反应 ;②属于置换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④属于化合反应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参加:
①、②、④属于非离子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 分解反应
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 氧化还原反应
学 电子转移可分为 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 离子反应
应 移动的电子参加可分为 非离子反应
据化学反应中热量 放热反应
变化情况可分为 吸热反应
上述反应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略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规纳如下:
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转化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氧化产物)+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2)一般来说,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除外),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价态归中规律
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错现象。
4、反应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含有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有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略
反应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
略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四、离子方程式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五、例题分析
例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用油脂制肥皂 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
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剂 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解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B中:Al2O3→Al,C中Cl2→CaCl2+Ca(ClO)2,D中N2+H2→NH3,均有化合价变化,故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A。
例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⑴ C+CO2=2CO ⑵ C+H2O=CO+H2 ⑶ CO+H2O=CO2+H2 由此可以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A C>CO>H2 B CO>C>H2 C C>H2>CO D CO>H2>C
解析:对于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有以下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式(1)可知C>CO,由反应式(2)可知C>H2, 由反应式(3)可知CO>H2。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3、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 Q+NaCl (2)Q+H2O X+H2 (3)Y+NaOH G+Q+H2O (4)Z+NaOH 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
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由(1)得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同理由(3)结合(1)得Q>Y>G,由(2)得X>Q,由(4)结合(2)得X>Z>Q。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例5、(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答案:(1)2H++SO42-
+Ba2++2OH-=BaSO4↓+2H2O
(2)Ba2++SO42-=BaSO4↓
例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Ag+、 、Cl- B.Ba2+、 、CO32-、OH- C.Mg2+、Ba2+、OH-、NO3- D.H+、K+、CO32-、SO42- E.Al3+、Fe3+、SO42-、Cl- F.K+、H+、NH4+、OH-
解析: A组中:Ag++Cl-=AgCl↓ B组中, + =BaCO3↓
C组中,Mg2++2OH-=Mg(OH2) ↓ D组中,2H++CO32-=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 NH3·H2O或NH4++OH-=NH3↑+H2O
7.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情境设计 篇七
关键词:数学,复习课,教学情境,设计,运用
在复习教学实践中, 教师往往会陷入“做题, 讲题, 再做题”的题海怪圈。情境教学因其独特的优势, 能把抽象的数学具体化, 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并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 产生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成为笔者改进复习课教学的新的生长点。如何设计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情境?如何有效运用教学情境提升复习课学生学习效能?这是笔者尝试解决的两个问题。
一、情境设计的原则
一节好的数学复习课, 不仅可以让学生巩固已学的知识, 查漏补缺, 还应当重在知新, 提高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 培养更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情境设计应将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复习内容、复习目标等紧密相连, 并在实践中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我们常用“横成片纵成线”来形容数学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 因此, 单一情境不能达成复习“梳理”的目标, 设计的教学情境应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 梳理归类, 分块整理, 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 把系统的知识点聚集在一个个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在情境探寻中“回忆”“梳理”“诊断”“运用”知识, 提高复习的效率。
2.自主性。教学情境设计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全过程, 具体表现为: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挑战性。小学时期的儿童个性明显、思维活跃, 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活动, 情境设计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过难或过易的要求都难以激发孩子们探究复习的欲望, 因此情境设计应该具有挑战性和新鲜感。富有挑战性的情境可以成为学习发展的“支架”, 带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的状态, 体验过程, 最终享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情境设计与运用
复习课的一般过程是一个从知识再现到梳理建网最后巩固提高的教学过程, 在每个环节中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能为学生从事数学学习活动提供素材, 建构基本线索, 从而形成有效的复习结构, 提升学习的效能。
(一) 情境设计要能激发兴趣触发知识有效再现
教育学家杜威说:“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是相同的, 主要有五个方面的要素:情境、问题、资料、方法、检验。”在教学过程中, 创设恰如其分的情境导入, 可以激发学习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上《万以内加减法的复习》课始, 老师出示路线图:星期天老师带着儿子从家出发要去少年宫, 有这样两条路。想一想哪条路比较近?学生应用已学的估算笔算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层次目标达成, 估算方法笔算加法再现。接着算一算少走几米?完成第二层次目标, 再现笔算加减法以及验算, 并沟通比较。单元内的基本知识点就在这一个情境中串联起来。枯燥的加减法依托计算路线情境, 使学生乐于参与复习, 在两个简单的问题中轻松有效地再现所有知识。
教学情境的有效创设, 还原知识的形成和应用的场景, 解决了数学抽象性特征和儿童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二) 情境设计要能体现方法凸显知识本质规律
数学中的很多知识表面上看起来是独立的, 其实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学生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需要充分应用分类比较等数学思想方法, 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凸显出知识的本质特点及规律。
如:六下《立体图形表面积总复习》中学生回忆了四个立体图形的相关特征后, 老师导演了这么一场“戏”:
学生先四人小组活动, 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按一定的标准分类。课中呈现了四种不同的分法: (1) 长方体、正方体一类, 圆柱一类、圆锥一类。理由:把6个面的归为一类, 不是6个面的归为一类。 (2) 把长方体、正方体分为一类, 圆柱、圆锥分为一类。理由1:底面, 是圆的一类, 不是圆的一类。理由2:是否有曲面。 (按照侧面的形状) (3)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一类, 圆锥一类。理由:长方体、正方体、圆柱都有两个底面和一个侧面。通过分类凸显了四种立体图形的特征。老师抓住时机, 继续引导观察讨论第四种分类情况。同桌观察交流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侧面。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 精彩发言一波接一波。
生1:侧面都是长方形。
生2:侧面长方形的长是底面周长, 宽是高。
生3:长方体侧面, 它的长就是底面长方形的周长, 宽是高。
生4:正方体也一样, 长就是底面正方形的周长。
生5:那它们的侧面积都可以用底面周长×高来计算。
分类比较是思维和理解的基础, 学生利用知识不同的连接点呈现不同的分类标准。这样真实的动态情境使得思维更加活跃, 孩子们互作补充, 最终归纳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侧面积公式这一本质规律, 解决了本课的难点问题, 立体图形计算中最为繁杂的表面积计算也就易如反掌了。
因此, 教学情境创设中要善于利用数学思想方法, 诱发讨论, 主动思辨, 层层深入, 抽丝剥茧, 才能直抵本质特征核心规律。
(三) 情境创设要能寻根纠错完善学生的知识树
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进行主体探究, 难免会出现误差, 这时需要教师组织研讨, 利用生成的典型错误资源,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个过程实际上进一步深化了问题情境, 让学生通过追根求源发现错误, 修正错误, 改造已有的疏漏经验。学与教的有效结合, 不仅突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体地位, 更让他们体验了成功, 增强了自信。
如:五下《因数倍数总复习》中建立结构图环节, 因概念抽象不易懂, 学生易出现许多种老师们觉得不可预测的错误情况。刨根问底, 学生的理解不外乎三种误差 (如下图) 。一是奇数偶数归在因数概念下;二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概念并列;三是质数合数不与因数相关联。如果因害怕生成的错误而演变成知识网包揽构建, 无益于提升学生知识运用水平, 学生无法体验到梳理建构的过程与方法, 辨析厘清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当课堂上产生误差时, 让他们顺着自己的脚步慢慢前行, 沿着假设的方向深化探究, 我们可以通过“误差———研讨———改进———完善”的纠错模式, 不断改造经验中的疏漏, 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四) 情境创设要能拓展延伸丰满知识内涵外延
情境创设除了要注意可持续性、真实性、多层次性, 还应该创造性地应用复习材料, 创设开放式问题情境, 扎实巩固已掌握的知识, 拓展延伸, 大面积提高复习的效率。我们可以同一个开放性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多元拓展, 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有余数除法单元复习》中有这样一个开放性问题深有启发:一个数除以9, 余数是8, 这个数可能是 ( ) 。第一步, 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找数去试除的, 也有用除数乘不同的商加余数求被除数的。一般老师到这个层次对几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也就差不多了。但上课老师却不在此戛然而止, 他拿出一张数字表 (图3) , 找一找涂一涂这样的数。你发现了什么?在表中这些数直观成为一条斜线, 再抽象出之间都相差9。追问“为什么都加9?”问题到这一步, 我觉得拓展得更有深度了, 在直观与抽象结合中,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因此, 教师不仅要善于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还要让情境充满生长的力量, 在拓展延伸中进一步挖掘知识的内涵和外延, 实现价值的多元化, 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8.复习课备课教学设计研究 篇八
[关键词] 教学设计;复习课;备课;等比数列
备课应重视教学设计的研究,要多角度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的主线;合理规划每个教学环节,做好素材研究;教学活动设计需进行适宜的预估分析. 对于直接面对高考的高三数学教学更应该重视备课的教学设计研究.在备课之初我们要思考一些问题:这节课的复习价值到底是什么?通过这节复习课知识上应该达到什么要求,方法上需要掌握哪些?预期学生的能力应该达到什么样的高度?显性表现为测验(或考试)能否达到预期的分数?也就是说,备课之前的预备工作就是要厘清本节复习课中需要识记的知识点有哪些,需要理解后记忆的知识点有哪些,需要掌握的方法有哪些,哪些知识是与其他知识有联系的共性知识,哪些方法是需要提升为核心技能的方法,这些共性知识和核心方法是否有必要升华为数学思想,等等. 这些都是教师在复习课备课前要着重思考的问题.本文以苏州市高三一轮复习课“等比数列”为例,谈谈复习课备课中应该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 内容形成块,方法形成链,确定复习目标的主线
1. 复习对象的整体分析
从大学数学的角度来看,分析类数学的核心是函数,而函数几乎占据了高中数学的半壁江山. 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是定义在正整数集或其子集上的离散函数. 正如等差数列是一次函数(或常数函数)在数列的应用一样,等比数列是指数函数及其推广在数列中的应用.因此,在整个高中数学体系中,应该始终以指数函数的视角来审视等比数列的属性.比如,等比数列中的项是怎样随着下标的变化而变化的,它的项与项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这些关系与通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与前n项和Sn又是怎样取得联系的. 以上这些关系都指向等比数列的项数(也即通项公式中的下标),不论是通项公式还是前n项和公式都是关于项数n的函数,因此函数视角是复习等比数列的一条主线.
数列研究的对象是数,因此复习等比数列必然要研究与等比数列有关的运算,因此,复习内容的另一条主线是等比数列中的运算,重温探寻和建构合理的运算规则,总结等比数列的各项性质,从而达到简化运算的目的. 适当地将运算规则推广,使之能解决比等比数列更为广阔的问题. 比如,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是通过“累乘”法求得,原因是从第二项起,每一项与前一项的比是同一个常数,将这n-1个式子左右分别相乘就得到了通项公式,那么比较自然的联想是将这个常数变成一个函数,因此形如“=f(n)(n≥2,n∈N*)”的递推式的通项公式的求解也可以用“累乘”法. 再比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Sn是通过“错位相消法”来求得的,它的原理是将Sn式子的两边同时乘上公比,从而达到数列的前一项变成后一项,将变形式子向后挪一位,使变形式子的第1项到第n-1项与原来式子的第二项到第n项完全相同,两式相减就全部抵消了. 由此推广到如果中间的n-1项不完全抵消,剩留的项也有一定的规律,这样的规律能直接(或通过变形)求和,因此“错位相消法”可以推广到一个等差数列和一个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相乘的“等差比数列”求和. 因此“累乘法”和“错位相消法”是本节课的方法核心.
2. 运算角度的算理分析
高考数学离不开算,数列也一样,对运算的要求比较高,这就引发了等比数列中诸多与运算有关的性质. 复习时应立足于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要能速算、巧算,减小运算量必须认真研究运算问题,必须寻求合适的规则加以转化,因此,应用合适的算法是复习等比数列的基本出发点. 它包括不同项的求和或求积问题如何快速运算,如何将它们通过性质或者变形快速而又准确地算出所要求的结果,就需要“转化和化归”理论给予支撑. 因此,对于等比数列的运算而言要做到“看问题,想变形,用条件,配性质,得结论”.
例如,{an}已知等比数列的前n项的和为Sn,已知=3,则=________. 看到这个题干和所要求的结论,应该自然联想应用等比数列的性质,而不是运用求和公式进行运算,否则运算过程将非常复杂,对数与式的处理能力要求非常高,且多花時间也不一定能得到正确结果.对于寸时寸金的高三学生来说无疑是个极大的浪费. 本例中实质是公比不为-1的等比数列中每连续n项和均成等比数列,运算的算理就是“整体思想”,将每n项固化为一个整体,任意一个整体中的每一项与第一个(或前一个)整体中的每一个项的对应关系找出来,就找到了整体间的关系,由此固化思维对于快速解答此类问题并得到正确结果有很大帮助. 另外,对于等比数列{an}中,若m+n=p+q,m,n,p,q∈N*,则am·an=ap·aq,其实也是找整体间的关系. 由此可见,寻求整体间的关系可以作为本节复习课的现行组织者,是学生复习等比数列,乃至其他数列的理论基础,是理解和体会“转化和化归”思想的良好素材.
由此可见,复习课备课时应该注意将内容浓缩成块,甚至浓缩成珠,真正做到“内容为珠,方法为线,一线串珠”. 帮助学生通过复习,在脑海中形成清清楚楚的几条线,而不再是模模糊糊的一大片,甚至还是支离破碎的几个点.
[?] 规划好每个教学环节,合理选编知识点、方法、例题及当堂练习题和作业习题
1. 理好知识网络结构图,选好核心方法,选定合理流程
知识网络结构图是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理明数学思想方法的好工具,同样,它更是教师备课的好帮手,能提醒教师哪些知识点必须详讲,哪些知识点只需一带而过,哪些知识点需要配备特定的方法解题,哪些知识点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题;针对这些知识点所形成的知识块,哪些方法处于核心地位要在课上将其凸现出来,哪些方法只要隐蔽其中让学生体会即可.
等比数列是数列中的又一特殊数列,因此它的知识源头是定义. 由定义可以引出通项公式,引出的方法有归纳、类比、叠乘等,但这些方法中叠乘处于核心地位,因此在复习时要将它放在突出位置,而归纳和类比不属于核心方法,复习时可以点一下,甚至可以忽略.从通项公式可以导出前n项和公式,导出的方法有错位相消法,运用合分比性质,构造方程方法等,同样错位相消法处于核心地位,复习时要将其放在显性位置,其他几个方法同样可以忽略.将叠乘法和错位相消法放在核心地位的另一个原因是它们可以应用到与等比数列有关的其他知识中.
nlc202309081628
从高考角度上讲,等比数列的定义、通项公式及前n项和公式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是通项公式. 由通项公式可以导出简化计算的变形公式an=am·qn,可以推导出下标的和相等、项的积相等,等距离地抽取一个子数列仍成等比数列,每n项和也成等比数列,等距离地抽取一些项的和也成等比数列等性质,使涉及等比数列项的计算变得快捷准确. 如果将通项公式看成一个中心主城的话,那么定义和前n项和公式两个副中心,连接它们三者之间关系的知识可以看成它们的卫星小城镇,方法就可以看作是这些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卫星镇之间的道路,这样一张知识方法网络结构图就完成了.
课的流程是指课从哪里开始,走向哪里,最后又在哪里结束. 针对等比数列这节复习课,课的起始应该是等比数列的定义;然后再是通项公式,在通项公式处应有较长时间的停留,将与之相关联的各个知识点与方法都复习一遍,并且配备一定量的例题和课堂练习题以及课后作业;接下来再走向前n项和公式,此处也要配备一定量的例习题,量可以较通项公式少一些;最后是将这些内容方法再进行综合,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知识,掌握这些方法,并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此处需要配备一个有较大难度的例题和有一定思维量的类似习题. 这样复习大概需要两节课的时间.
2. 活动组织的设计要突出表征能力的训练
在课堂上,复习时有可能遇到如下尴尬:教师设计了精彩的问题,学生一片茫然,教师虽有问题铺垫,但学生还是一头雾水,启而不发,最终以教师告知(直接或变相)而结束. 这种教与学在思维上的“错位”和“别扭”在复习课中更为普遍,究其原因是教师设计的问题刚好落在学生思维或记忆的盲区,没有找到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选取的先行组织者无法激起学生的记忆,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对知识的生成,方法的形成不能起到很好的“组织”作用. 这可能是新课上的不扎实,但更有可能是学生对知识和方法的遗忘,遗忘的最大原因是学生对知识和方法没有合理的表征,因此在复习课时更要将这种表征显性化,要形象直观,能图形化的尽量图形化,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不能将其变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然知识而让学生死记硬背.
等比数列中代数的对称表征和整体表征比较普遍,现举一例,以示说明.
例如,在公比q不为-1的等比数列{an}中,成等比数列学生几乎都知道,说明这部分内容的文字表征学生还可以,但问其公比是多少,学生不知所以. 很少有人能填出qn,即使填出来的也是猜的. 说明这部分的表征学生有一定困难.
如此的每n项的和合并成一项,看成一个新数列,则这个新数列的相邻两项的比都是qn,所以这个新数列的公比就是qn. 其实这n项连同加号可以看成一幅图,图的内容是上下两个项数相同、结构相似、非常对称的“大项”,由此图形的对称表征就形成了,这有利于学生从整体角度认识这一方法. 若将其总结成符号表征那就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配以文字表征,那么记忆将会更牢固. 当然要注意,最好先“图形对称”表征,再“符号表征”,最后“文字表征”,否则可能会出现不解其意的死记硬背,表现为将题目稍加变形学生就束手无策. 这也就是常说的理科内容文科学习方法,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极为不利.
[?] 对教学活动的设计也要进行恰当的预估分析
备课时的教学活动设计往往更多地关注活动过程的设计,即先进行什么程序,紧接着再干什么工作,最后的扫尾工作应该怎么干. 很少有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设计进行预估分析. 事实上,预估是对活动环节的预案和备注. 在预估设计中尽可能地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问题,预估他们会做出怎样的举动,是否会有卡壳情形,会卡在哪里. 因此,以学生的实际学情为基础、切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预估才具有可操作性. 通过预估的设计能更有效地组织活动,使课堂教学更流畅,知识方法传授更到位.
以本节课来看,了解学生的学情才是进行准确预估的基础,因此高三复习可以将导学案先发给学生预习,并将学生预习的作业收起来批改,将学生预习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归类整理,有条件的将这些问题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寻找问题所在,并渗透知识点和方法的复习. 本节课有四个主要考向,证明等比数列和求通项公式,等比数列的性质和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 对于前两个考向的问题学生预习下来知识运用和方法选择方面的问题基本没有,就是书写格式问题. 笔者准备将学生的种种貌似规范,实质不完整的书写整理成照片通过投影仪放给学生看,其间指出学生的思维不严密之处,并同时指明所运用的知识和方法.比如证明等比数列,所用知识就是等比数列的定义,所用方法是定义法、等比中项法、通项公式判断法和前n项和公式判断法. 但后两种方法在解答题中最好也要运用定义证明,所以引出这两种方法可能会引起学生思维混乱,反而达不到预期的复习效果,所以思考再三,决定舍弃后两种方法. 对于求通项公式,除了格式外,学生另一个主要的问题是选择比较烦琐的计算方法,因此活动设计时要引出比较简单的运用整体思想解题,这样可以使学生能快速找到解题的突破口,节约宝贵的复习时间,做到低耗高效. 笔者准备实施这段活动的两个方案:方案一,从烦琐解题展示出发,然后引导学生指出其烦琐之处,最后通过性质引出简便计算方法,再用一个类似的练习题进行当堂巩固;方案二,从学生中找出简便解法(只有一个学生用简便方法做)展示给其他学生看,让其他学生总结其方法的优点,总结成文,接下来同方案一. 两个方案各有优劣,学生对知识方法的掌握在一段时间内不会有太大区别. 考虑到课堂时间的金贵,而且高三的课堂主要面对高考,所以选择第二种方案较好. 其他两个考向不再赘述. 通过预估分析以后的课堂实施就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各项活动,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预先活动预估设计,可实施对教学现场(根据学生的反应)进行不断的调控和变换教学活动组织的方式,使课堂更流畅、更顺利. 当然,课前不可能将活动的所有情形都预估到,但是只有课前充分地预估,才可能出现课上自然而然地生成.
总之,备课要充分研究复习内容的教学价值,不断提高教学设计中每个环节的教学质量,为学生实现有意义复习,夯实自己的数学基础,提升自身的数学能力提供保障.
9.标点符号总复习复习课教学设计 篇九
(教案)
姓名:李职务:教职称:讲
艳师师
单位:灵石县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电话: 邮编:031300 标点符号总复习教学设计
一、复习目标:
1、明确标点符号的书写,养成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良好习惯;
2、复习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通过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掌握标点符号解题技巧,通过用法积累和反复朗读能发现“敏感点”来进行判断;
4、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从思想上重视标点符号的应用作用。
二、复习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重点: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难点:掌握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交流补充、多媒体和资料辅助
三、复习准备:
以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为目的,要求学生用一课时,分组复习之前学过的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要求学生能用具体的例句来帮助理解,进一步落实总结、掌握用法。
四、复习过程:
(一)导入:(直入并出示复习目标)
(二)整体感知:
标点符号的功能、分类、规范的书写。(教师选择性板书;学生上黑板书写正确的标点符号,说明占格情况和写作中需注意的问题)
(三)目标完成过程:
1、把学生分组复习的结果依次进行交流补充,落实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的掌握。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理解、识记、内化标点符号的用法 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总结 句号
1、用于陈述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的末尾
3、无主句、独词句,表示陈述语气时末尾都用句号
问号
1、用于疑问句的末尾
2、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3、有些语气委婉的祈使句,句末也可用问号
注意:
1、有些句子含有疑问代词或疑问格式,但不是疑问语气,而是陈述语气,句中停顿用逗号,句末用句号
2、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疑问语气落在末尾,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用逗号。
3、主谓倒装,问号放在句末
4、特指问,表强调,每句后都用问号
感叹号
1、用于感叹句的末尾
2、用于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
3、用于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
4、用于感情强烈的独词句、象声词后
5、主谓倒装,感叹号放在句末
顿号
表示句子内部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短语之间 注意:
1、并列词语间如果有连词“和、与、或”等,就不必再用顿号
2、并列词语是简略语,则中间不用顿号
3、并列词语在句子中作谓语和补语,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4、如果并列词语间还有并列,小并列间用顿号,大并列间用逗号
5、数字间表约数不用顿号,表确数用顿号
6、并列词语后有“呀”等,并列词语间用逗号
逗号
1、句子内部成分间的停顿,用逗号
2、复句间的停顿,有时用逗号
分号
1、复句内部已用逗号,再大的停顿就用分号
2、用于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
冒号
1、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2、用在“说、想、证明、宣布、例如、如下、指出、透漏”等词语后边,提起下文
3、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
4、用于总括性话语的前边,表示总结上文
5、用于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注意:
1、如用冒号必须能管到句尾
2、句中短暂停顿不用冒号
3、同一个句子中不能使用两个冒号
4、“某某说”的三种情况
引号
1、用于行文中直接引用的部分
2、用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表突出强调
3、用于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表讽刺否定
注意:
1、间接引用不用引号
2、引号内还要用引号,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3、如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完整,句末点号放引号里;引文不完整或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话的一部分,则点号放引号外
4、主题活动名、会议名、栏目名、丛书名用引号
5、作文题中,以XX为题或以XX为话题,XX要用引号
破折号
1、表示解释说明
2、表示话题转变
3、表示意思递进
4、用于声音的延长
5、用于事项的列举分承的各项之前
6、用于副标题前
注意:
1、双破折号的作用
2、破折号和冒号表示解释说明时的使用区别
省略号
1、用于引文的省略
2、用于列举的省略
3、用于话语中间,表示声音的断断续续
注意:
1、省略号和“等”、“等等”不能同时出现
2、省略号前后点号的使用
书名号
用于书名、篇名、报刊杂志名、影视剧作名、歌曲名、艺术作品名、法律法规名等
注意:
1、书名号内还有书名号时,外用双书名号,里用单书名号
2、电视栏目、报社及杂志社名称不用书名号
3、书名和篇名连用时的区别
括号
表示文中注释的部分
1、句内括号,词语的注释
2、句外括号,句子的注释 着重号
用于表示需要强调的词语或句子下 间隔号
1、用于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
2、用于书名与其篇名间的分隔
3、用来间隔日期中的时间,例如月份与日期。如果重大历史事件或重大节日早为人们所熟知,而它们的月份和日子又恰好都是个位数,间隔号可以省略不用
连接号
1、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2、相关的时间、地点、数字之间,用连接号表起止
3、字母和阿拉伯数字间用连接号表产品型号
4、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用连接号
专名号
用于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
2、通过两步走的策略,内化解题技巧和解题能力。明确做题方法:
①读句子——知大意——加标点——再读检查。②用自己的火眼金星来发现“敏感点”进行判断。第一步:妙手回春
⑴1861年以后,那拉氏(慈禧)曾搞所谓“垂帘听政”(这是那拉氏直接掌管政权的一种形式。),指使刽子手„„
⑵她先是寄希望于刘女士的丈夫,(那个美男子!)后又寄希望于Q男士。
⑶这样的聪明还是少来一点好。
⑷他在文中指出:我们要学习一些自己国家的历史,比如说:国家的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等。
⑸参加国庆献礼的优秀影片:《风暴》、《青春之歌》、《林则徐》等也将在各大城市上映。
⑹她是秋天没丈夫的,她有一个小叔子,小她十岁,她靠打柴为生:我知道的就这些。⑺他退休后生活很丰富,遛遛鸟呀!打打麻将呀!听听戏呀!⑻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但丁)。
⑼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么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么办?
⑽罗伯特·舒曼说:“一磅铁只值几文钱,可是经过锤炼,就可以制成几千根钟表发条,价值累万”。因此他劝告人们“要好好利用天赋给你的一磅铁。” 第二步:骁勇善战 对口高考常见题型有三种:
1.选择题,要求选出选项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或不正确的项;2.改错题,对使用错误的标点符号进行辨识并修改;3.标注题,为试题提供的语言材料加注标点符号。近年来,主要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⑴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怀着深重的忧国忧民之心写下了像《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一系列的名篇。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麦收以后,这块地是种玉米呢?还是种红薯呢?到底种什么?与会者议论纷纷,莫衷一是。D、“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使用。⑵(2009年)选出下列各句中问号误用的一句()
A、他为什么要发火呢?他碰到了什么问题了?他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B、今天是星期天,你去故宫呢,还是去万寿山? C、昨夜一场大风,刮坏了教室里的两块玻璃,今天老师正在调查是哪个组做值日时忘了关上窗户? D、怎么了,你?
⑶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A、“就是——”她走近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的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
C、这种独特的美的内涵是什么?是奇?是险?是秀?„„是兼而有之,还是其他? D、该段文字引自李学勤《论文研究与历史研究》,发表于《文物报》2004年3月11日第10期。
(四)总结扩展
⑴让我们来看一个关于标点的趣味故事:
徐渭因家穷,没米下锅的时候,就跑到亲戚朋友家里去,赖着不走,依人生活。有一次,适逢春雨绵绵,他所寄食的那户人家十分厌烦。有一天,主人看到徐渭上厕所去了,就在壁上题上一行字,委婉地下了逐客令。那行字是这样的:
“下雨天留客天留人不留”(主人的意思是什么呢?)
徐渭回来,看到那行字,自然心头明白,但是他不只不走,还笑嘻嘻道:“既然你这样盛情留我,我就再住下去吧!”(徐渭是怎么读的呢?)
师补充:古时候写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读起来很吃力,甚至容易产生误解。到了汉朝才发明了“句读”符号。语意完整的一小段为“句”;句中语意未完,语气可停顿的一段为“读”(音“逗”,相当于现在的逗号)。宋朝使用“。”,“,”来表示句读。明代才出现了人名号和地名号。这些就是我国最早的标点符号。1919年的国语统一筹备会在中国原有标点符号的基础上,参考各国通用的标点符号,规定了十二种符号,由当时的教育部颁行全国。新中国成立后,出版总署进一步总结了标点符号的用法规律,于1951年刊发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政务院作出了《关于学习标点符号用法的指示》。从此,标点符号才趋于完善,有了统一的用法。1990年4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修订颁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对标点符号及其用法又作了新的规定和说明。
⑵播放百度(中文网站)的广告片,体会标点符号及中文的魅力。
同样的句子,或者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用相同的符号只是位置不同,所表达的意思也可能完全相反。可见标点符号在生活中有着奇妙的作用,它使得文章语句匠心独具,让人深感中国文学句法之精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标点很要紧。一个人标点不大会用,说明他语言不够清楚。”希望同学们不仅能做好标点符号的考题,也能在作文中正确丰富地使用标点符号,使之更好的帮助我们表情达意。
五、板书设计(师生共同书写)
六、作业布置
完成模拟试卷的标点符号题
七、教学反思
确定好课题之后,就着手进行教学设计。在目标上依据考点确定了基础知识点和基本能力点。为了确保学生对知识点的透彻掌握,我要求学生在总结类型的同时,能举出实例,帮助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内化。在题型训练巩固上依据从易到难的学习规律:从句子的训练再到题的训练。因为是复习课,题型和题量训练上又得竭力避免向习题课靠拢,所以我设计了两个训练的环节,而且是精练;特别是题型训练上选取了三个对口高考题而且题干上也注意了其全面性,包括:下面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下面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下面问号(某一个具体符号的考查)使用错误的一项是。最后我依据考纲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点做了一些拓展和延伸,既使学生感受到标点符号在生活中的作用,也可使他们了解标点符号的生动性和不朽魅力,从而让他们能将标点符号的作用和魅力在生活和作文中进行淋漓尽致地发挥。
在课前准备时我最担心的是第一个环节,即学生分组交流他们对某一标点符号的一般用法和误用类型的总结。这一环节我卡了三次时间,但最后上课时还是在这一环节上和预设出现了相左的情况。因此我及时调整了策略,在题型训练上省去了对句子的训练环节。
第一个环节上占用的时间超出了预设。我认为自己在两方面还需着重处理和把握:一个是预设和生成,一个是指答和自答。
第一个环节学生分组交流总结占用的时间超出了我的预设时间。因为在这一环节我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在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的回答、交流、补充为主,学生在时间上也就占了主动。又因为主要采用的是主动自答的方法,学生在站起来前有些在犹豫,有些在观望,也在无形中消耗了时间。我想也许我用指答的方式,会节省不少时间,进行速度也会快些。自答,一个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一个在于鼓励学生珍视机会和表现自我。但在此过程中是需要等待的。
在有限的时间内“指答”应该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推荐阅读: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07-06
教学系统设计重点总结08-11
教学管理系统论文设计06-09
教学设计:调用系统子程序11-03
《操作系统》综合课程设计教学大纲09-13
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设计教学大纲11-17
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及点评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