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艺术手法

2024-08-29

诗歌的艺术手法(10篇)

1.诗歌的艺术手法 篇一

畅谈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

摘 要:论述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艺术特色,其中先论述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作用及使用夸张手法的理由,然后从三个方面论述夸张手法的运用,最后从诗歌中的意境美、色彩美、气势美、节奏美四方面论述他在夸张手法方面取得的成就。他的作品以浓厚的感情为基调,反映出他是个热爱生活,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爱国诗人。在表达情感时,能娴熟地利用独有的开阔的视野,用其独特的夸张手法将其表现出来。

关键词:李白;夸张手法;作用;理由;运用;成就

李白,字太白,蜀人,我国唐代著名诗人,后人称之为“诗仙”,是我国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他游历祖国的美好河山,吸收了大自然瑰丽动人的美好景色,使其豪迈奔放的性格在诗中得以淋漓尽致的流露,对权贵的谴责也表现出了游侠的仗义之情,而在友情的呵护上更是动情万分。他的独特视角与独特的游历是分不开的,他的坎坷,他的磨难,他的厄运,他在这一切独特的遭遇中默默承受着。所以,只有通过对开阔的和极具震撼力的山河中的自然景象的描绘才能刻录下他的经历,因而夸张手法便成了他最好的表达工具了。

一、探寻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重要作用

在李白的一千多首诗歌中,竟然用了一千多处的长修辞的手法。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运用,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也为人们树立了一个运用夸张修辞手法的榜样,其成就是卓尔不群的。

他曾追慕过《诗经》的现实主义思想,当遇到屈原的《楚辞》后更是仰慕不已。他发现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屈原的经历是何其的相似,但李白的视野更为开阔,他把人生的经历融入作品中,作出很多极具个人特色的优秀作品。他继承了屈原诗歌中的浪漫主义思想,并使之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不断吸取生活中的一切浪漫意象,不断丰富圆润自己要表达的情怀,使作品呈现出更为丰富而又深邃的意境。他的夸张手法为其浪漫主义奠定了基础,也因为夸张手法的娴熟运用,成就了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二、探寻李白诗歌大量使用夸张手法的主要理由

李白的人生经历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他的官场生活真正是大起大落,升官之时可谓爬到“顶”上,跌下之时,又进入“谷底”之渊了。在升升降降的遭遇中,他的思想由美好的梦想变成悲哀的现实。这样的经历,磨炼了他独特的审美视野。他不再消沉,而是把思想释放到美好的河山景色之中。他被“黄鹤楼”的美震慑了,被“荆门”的辽阔吸住了,被“黄河”的水滋润了。“长河落日”“冰川雪景”“朝阳落日”“沉鱼落雁”全成了他笔下的情景,他被山河的美灌醉了。他满腔的感情像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来释放情怀,这个“火山口”就是诗歌,而最让他倾泻而出的便是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他东临碣石,西达大漠,把所见所闻化成了优美的诗歌!是的,是阅历、是遭遇、是坎坷的命运,成就了他寄托感情的载体—诗歌,也是他丰富的人生体会,成就了他独特的夸张艺术手法运用的巅峰。

三、在李白夸张手法的作品中漫游

在李白浩浩千余首作品中,大都使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总结后得知,他的夸张手法运用主要有以下三种:

1.运用比喻式的夸张手法

在《秋浦歌》中,他写得如此的真实,他的心灵被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于是发出了“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慨叹;还有《望庐山瀑布》中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式的夸张修辞手法,“三千丈”“三千尺”都是极度的夸张,虽然一个是比喻自己的烦愁之长,一个是比喻瀑布的高,但都能深刻地让读者体会到诗人内心所传达出来的真实情感,也更恰当地流露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感悟。

2.用数字去夸张自己的所感所悟

李白由于其狂放不羁的个性和超凡的想象力,在他的诗句中,运用数字进行夸张的修辞手法很具有代表性。比如,形容世界上最忧愁的人: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这首诗,开头便劈空而来:白发三千丈,这奇妙的夸张说得简直不近情理,单看这一句似乎叫人无法理解。可是李白却接得很好,缘愁似个长。这么长的`白发原来是因为无边无尽的忧愁!李白用其独特的整体代换思想,用有形的头发把无形的愁绪代替出来。那么这个满头银发的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里李白没有运用直接描述的方式,说这个人皱纹满面或是老态龙钟等,而是一种映射的思维,让自己面对着镜子,用镜像语言来间接表述镜子里的这个人怎么这么老了啊!再如,用“桃花潭水深千尺”(《赠汪伦》)来表现“我”与汪伦之间的情谊;用“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来形容庐山瀑布的壮观……

3.善于用夸张手法去表达环境

在《夜宿山寺》里,把自己的观感也写下来了——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诗中,哪句属真?哪句属假?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中体现了其高超的艺术才华。“危楼”是真的,但“高百尺”又是真的吗?而“手可摘星辰”又是真的吗?“星辰”只有百尺高吗?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但诗人“不敢高声语”是真的。因为诗人的命运,曲折的人生之路,已到了不敢轻易说话的份儿上。他很担心自己的每一句话都会惊动“天上”的人,这个杨玉环。谁惹得起?所以,李白只有忍住内心所有忍不住想要说的话。在这样的人生际遇中,他变得不轻易大声说话,宁可化作细细的涓流,汇入诗歌的长河中去。与此相似的还有《蜀道难》中的路,怎么可以与“上青天”之路相比呢?是夸张?还是形容自己的官场之蜀道?只有他自己清楚了。

他不仅在抒写“自我”和寻仙、梦游等易于施展浪漫主义手法的主题上采取了这种手法,而且在反映战争以及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色的主题上也常常采取这种手法,以驰骋他“想落天外”的想象力:(1)通过幻想境界来表达自己对残暴、丑恶的敌人的憎恨和对苦难人民的同情: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古风》其十九;(2)通过奇妙的想象来表达真挚的友情和对长安的眷念: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金乡送韦八之西京》;(3)通过自然美景寻求精神的寄托,把大自然当作知心的朋友: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独坐敬亭山》。他这种在异乎寻常的想象力中所产生的大胆的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诗人热烈的感情和愿望注入被描写的环境对象之中,使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诗意,从而产生激动人心的艺术魅力。四、论李白诗歌中夸张手法的成就

2.诗歌的艺术手法 篇二

一、对比手法

所谓的对比手法,就是用在语体的情感营构中,用辩证的手法,处理正反相对的概念的方式,以增强诗歌的张力,以强化诗人的某种情感、寓意、观念。刘频诗歌中,也运用了这一手法,如《站在一位少女殉情的大桥上》:

“目睹了一位少女高空旋转的侧影

死亡的芭蕾,古典爱情的凄美一跳

悠然闪过

一座大桥无法阻拦这梦的破碎和心的绝唱

一个人一生纯洁的泪水流向爱情

被一条河流将疼痛的盐份稀释得

不留一丝痕迹

一位少女内心的暴雨浇湿午夜的桥面

现在,我站在一个生命坠落的位置

看见一辆辆汽车轰鸣而过

在轻佻的夜色中朝着发光的地方冲去

一座大桥跨过现实主义的河岸

它更适合于喝完夜茶的情人散步

而那些香水味的爱情折叠在钱夹里

轻盈从容地走过了这座大桥”

诗中的“死亡的芭蕾,古典爱情的凄美一跳”中的偏正短语搭配,就是对比手法,“死亡”与“芭蕾”,“芭蕾”在诗人的诗歌创作中是代表正面、积极的美,“古典爱情”与“凄美”,“古典爱情”本是美好,而又怎能和“凄美”搭配 ;整首诗又是在营造一种强烈的对比氛围,“现实主义的河岸”、“喝完夜茶的情人”、“轻佻”、“轻盈从容”等又和殉情少女“纯洁”的、“破碎的心”形成鲜明对比。

又如《一个人踽踽走过黄昏的十里长堤》一诗中通过一个人走十里长堤,而巧妙地把这个人分成了少年和老年两时期,反映了一个人一生不同年龄的生理及心理变化,感叹岁月的无情。老年时“一张新药说明书”和少年时“春意盎然的信”形成对比,烘衬显得更加意蕴深邃。又如《反义词练习》中诗人罗列一系列反义词,“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动”、“爱情”与“仇恨”等通过词义来形成对比,来达到诗人所要表达的一种万事都具两面性的哲学精神。

二、逆向思维手法

刘频认为写诗要“想象,还要力求新颖、独特、有审美力度。”因此,他在继承多家诗学的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这就是巧妙运用逆向思维手法。如《把钟声赶回一口铜钟》中的几句 :

“一波波钟声,继续在烦热的空气中消失

贮藏在一口古钟里的钟声愈来愈少

必须把钟声赶回铜,赶回那精美高贵的工艺

就像把滚烫的血,逼回内心

在喧噪的风里

必须让一口铜钟经得起外力的一次次撞击

在一次次撞击中

依然保持铜的缄默和自尊”

诗中从题目就可知十分吸引人之处,诗人要“钟声”回到“铜钟”是一种有悖客观规律的思维,作者在这里是要表达一切回归平静的思想。

又如《反镜头》:

“镜头一 :

一个警察似乎在练习倒车技术,从爆炸现场

慢慢地,一直倒车到郊区,他要回到那儿继续打网球 ;

镜头二 :

一颗射向玻璃幕墙的子弹,很抒情地,退了

回来

退回到黑暗中一支狙击步枪冰凉的枪管里 ;

镜头三 :

一个精神病患者,散漫地,返回到五年前的

海滨

那时他还没发病,一脸英俊,在黄昏的沙滩上和梅莎

久久亲吻。

——哦,他说他喜欢用反镜头看一部美国枪战片

让时间在反向运动里重构这个世界。喏,办法很简单,

只需在影碟机遥控器上轻轻按下‘慢退’键”。

这首诗则表现得更为形象,诗人的逆向思维在这首诗中得到更好的阐述,犹如按下“慢退”键,一切要往后退,诗人用其特到的、灵敏的诗人嗅觉,从这里捕捉到了诗的意韵。

《夏季的11次空间跳跃》“如何照亮光明内部的黑暗 /如何将玫瑰香水还原为玫瑰 / 如何从一只水龙头开始 / 沿着弯弯的水管 / 找到那夏天的河源”中的“玫瑰香水还原为玫瑰”、从“一只水龙头”找回“河源”是同样运用了逆向思维手法,同样,诗《钢琴高音师》中的“他把医生赶走 / 把园丁从花蕊中赎回”,《那摩河上即景》中的“河坐在一条船上 / 船坐在一块石头上 / 有人在河边上诵经文 / 木鱼飞快敲着一只手”,《老电影拷贝仓库》中的“那夕照缓然放大的孤独,把一个人的背影 / 从有声逼回默片,从彩色逼回黑白”,《巴黎香水》中的“而花园中的春天已开始萎谢 / 无力将一瓶玫瑰香水还原为玫瑰”等等,也是运用了这种艺术手法。

三、象征手法

刘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他的诗大部分是以生活中所见一个物品、一种植物、一只动物、一部电影等为诗的题目,然后在一个诗里铺排若干表面上描述这个似无关联的事物。但实际上这些事物都有其深刻的寓意,这是刘频惯用的一种艺术手法,如《1976年的红薯》:

“我知道,一年就这些了

1976年的红薯

走了30里夜路

被大哥从肩上

狠狠摔到了地下

嘭的一声,浮起一片灰尘

在昏暗的灯光下

我看见知识

从一个青年黧黑的脸庞消失

很多年后

那嘭的一声,还在我的诗里震荡

1976年的一袋红薯

沉重,忧伤,经得起摔打”

这首诗中的“1976年的红薯”,则是象征一段特殊的历史情境,“红薯”在这里是一个载体,承载那些日子的艰辛,那段历史的沉重,以及那段历史的坚韧。

比如《香皂》:

“亲爱的,你的爱

就像一块香皂——光洁,小巧

在爱情的身体和时间的流水之间

轻轻洗沐着,散发出兰花的清香

它越洗越小,在岁月里

缓慢地耗尽全部的芬芳”

诗人以“香皂”,象征着“爱”,一开始的爱是浓郁芳香的,然而随着时间流走,它会越加芬芳,而最后是牺牲了自己,成全了别人,这和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同出一辙,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爱的忠贞不渝之情。

《阿尔巴尼亚香烟》也是如此,诗人用“阿尔巴尼亚香烟”,象征那段历史,象征人类发展的历史学科本身,还有文学,包括诗歌。这首诗挑起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身体中最重要的一根筋,这根筋足以散发出诗人强烈的历史意识,而这种意识已经牢牢印刻在曾经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的脑海中,无法挥去。

四、语言陌生化的手法

刘频的诗歌中,也有部分诗歌使用了陌生化的形式,在言语上避免常规的语法规则,对诗意语言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形成富有个性化的诗歌,加上诗人成熟的心智,品茶式地咂摸生活,很多诗句在精心安排下,呈现出出非同一般的韵味,体现出较强的个人化的写作技艺。

首先,刘频的诗歌中喜欢把日常生活语言中不能搭配、不合逻辑的词语按照他的审美视角进行重新组合。例如《夏天的美渐渐变小》中的“夏天的美渐渐变小 / 金属也矮了下来”,“夏天的美”照理是用“多”或“少”来形容,而诗人出奇新意地用“小”来形容,意味不变,却更显形象,把“夏天的美”看作一个空间、一个物体,一个容易感知的物体。《夏季的11次空间跳跃》中的“在空气中提炼黄金 / 从黄金中提炼青春 / 夏天传递的姿势使秋天提早成熟”,诗中的“空气”怎能“提炼黄金”,“黄金”又怎么能“提炼青春”,这样搭配,是为表达从粗糙中提炼精华的思想而服务,其中用了递进手法,诗性十足。而“秋天”与“成熟”搭配,则是跨了一层思想,“秋天”里的果实才与“成熟”搭配,但“秋天”与“成熟”搭配,又恰如人意。又如《芭蕾》这首诗,当时评价较高,其中也得益于想象、语言的新颖、独特,如“从春天里救出花朵 / 从镜子里救出美”,诗人在这里是一种特显个人化的写作,拟人式地把“花朵”与“美”看成是“春天”与“镜子”的俘虏,显得生动,与画面感。还有《我在杭州的哀愁》中的“春天就急不耐脱掉了内衣”,诗人把夏天比喻成春天脱掉内衣,在突兀感之余,又似乎合情合理,诗人为表达对生活的敏锐和惊奇,增加了语言的张力和弹性,而使用不合逻辑的组合与搭配,使家喻户晓的字取得新义。又如《清早起来,看到真理》这首诗中“‘真理!’/‘看,真理!’/……/ 就像一群孩子一抬头看见一架飞机”这里作者把“真理”比作“飞机”, 将那些无形的某些抽象事物“真理”,以孩子的角度,看成是的具体的事物,这样一方面可以将晦涩难解的“真理”变得清楚明了,另一方面营造出充满童真趣味的意境。又如《拯救》中的“从窗外口瞭望远处的大海/ 我看到翻腾的海面上 / 到处是落水的少年 / 我用望远镜把惊恐的孩子们 / 向我拉 ,再拉近 / 让他们一个个爬进我的窗口”,诗中一个夸张的手法,诗人用孩子天真的想法,拉近望远镜去救落水少年,让诗中充满童真的意味,也有一种科幻的效果,新奇而不落俗套。

3.诗歌的艺术手法 篇三

近年来,各地语文高考试题越来越重视对学生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的考查。古典诗歌讲究韵味,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表达技巧。正如虚实相生给人一种虚虚实实雾里看花飘忽难定的感觉,虚实相生作为古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让许多中学生望而却步,无所适从,清代的李渔更是在《闲情偶寄》中认为艺术做到虚实结合:“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中国古典诗歌运用虚实手法来营造境界并非独树一帜。中国中医《类经 素问》中有“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血无气,是血实气虚也。有气无血,是气实血虚也)”。“血”为“实”,“气”则为“虚”,有虚有实正所谓“血气方刚”;而在古典诗歌里有者为“实”,无者为“虚”。中国传统戏曲更是把虚实相生运用到艺术表演的领域,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有独到的见解:“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而在古典诗歌中具体为“实”,抽象为“虚”。中国书画更讲虚实,“实”指图中工笔细腻丰富之处,“虚”则指画中笔法飞白疏朗之间,虚实相生,厚重和空灵并济,漫卷生机盎然;诗同画理,古典诗歌“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或者是当前、已知,“虚”是指直觉中了无痕迹,却能从字里行间品读出那些虚象、境界或者未来、未知。

所以我们把虚实概括为存者为实,空者为虚;眼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然为实,未知为虚;眼中之景为实,想象之境为虚。

虽然李渔认为“虚实结合”“非可言传,止堪意会”,在诗歌鉴赏中未免有些夸大其词,虚实相生的痕迹并非无迹可寻。

实指现实之境,虚可以指神鬼梦境。例如屈原作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个性之光的深度和广度除了他“哀民生之多艰”的赤子之心,最显著的体现就是惊天地泣鬼神的想象力,而他所营造的特有“鬼神之境”则是借助了这一力量。《离骚》中有“驷玉虬以乘鹥兮,溘埃风余上征。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圈。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描写,诗人在现实世界遭到失败之后,又幻想对重华的陈词,上叩帝阁,下求佚女的求索,把现实和想象有机地联系起来,《文心雕龙·辨骚》对此作了高度评价,认为是“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而李白作为屈原最耀眼的承继者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用他的生花妙笔,展现了一幅璀璨的梦境描写,“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写出了自己只有在梦境中才能感受到的那种自由的精神、无拘无束的灵魂、淡泊与宁静的心境,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权贵的怨愤之情。唐代陈陶《陇西行》:“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三四句“无定河边骨”和“春闺梦里人”,一边是现实,一边是梦境,一边是悲哀凄凉的枯骨,一边是年轻英俊的战士,迥异荣枯,虚实相对,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这种借助梦境来抒写现实人生的手法,正是对虚实相生艺术手法的集中体现。

有时虚写会跨越时空的界限,借助虚拟的意境,与诗中的可感之境、可据之情交相辉映。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上阙所写两人分别的情形,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是实景,而词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设想别后的情景: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想象别后的凄凉景象倍增了眼前断人肠的离愁。诗歌中这种由眼前之境想到未来之景,突破了时空的束缚,达到虚实相生的效果,丰富了诗的意象,拓展了诗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明代冯惟敏的小令《玉芙蓉喜雨》,曲眼是“喜”,作者笔下的“喜”,不仅体现在遍地桑麻欣欣向荣的物象之中——“细滴茅檐下,喜芃芃遍地桑麻”,而且体现在花团锦簇、果实累累的对未来的想象之中——“眼见的葫芦棚结了个赤金瓜”,描绘细腻,想象传神,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喜意,给人以强烈感染。苏东坡的经典之作《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是实景;而“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显然不是发生在眼前,故是虚景,把周瑜的意气风发与波澜壮阔的古战场用虚笔的形式巧妙地作了点染。

同时运笔高手还把这种虚实的融汇转移到他人身上,在抒发情感时,从对方起笔,把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通过想象对方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亲之情;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通过想象远在鄜州的妻子思念自己来增强思乡之情;李白的《春思》:“燕草碧如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诗歌前四句是思妇想象的边地之景和丈夫回归时自己的情感,是虚写;后两句是思妇看到春风吹动罗帏时的心情,是实写。虚实相生,既表现了思念痛苦,又表现了思妇的忠贞。

领略了虚实相生的艺术魅力,有些读者可能还是很迷惑,作为诗歌鉴赏艺术特色的还有联想和想象,它们与虚实往往互相渗透,究竟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简单地说,两者的思考角度不同,虚实相生是从大处落笔,从结构上加以鉴赏,与它同属相似的还有先抑后扬、比兴、衬托等;而联想和想象则需从思维角度加以揣摩。但是两者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虚与实正是借助了联想和想象这一思维的翅膀才能飞得更远更高。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正是借助了想象虚写了庐山瀑布飞纵的气势;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末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则是借助想象才描绘了江南的生机勃勃的春景;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借助想象憧憬重逢后的欢乐,借以反衬今夜的苦楚。

“实”可以观天地万物,“虚”也能思接千载。苏轼有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虚实相生正是诗人们对生活的高度提炼与概括,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篇四

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也有人称之为表达技巧),可以从抒情方式、修辞方法、描写手法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抒情方式

1、直抒胸臆:表达诗人面对人、事、物所产生的富有哲理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写景,后两句直接抒发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情怀,天然的形势、阔大的气象与诗人在这景象面前产生的富有哲理的思想融合在一起。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是诗的后两句,点出了喜爱菊花的原因,抒发了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讴歌和赞美之情。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登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失意和苦闷之情。

2、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尽长江天际流。”全诗没有一字说惜别,没有一字说伤怀,但伤怀惜别之情悠悠无尽,随水长流,滚滚江水有如对友人的不断思念。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意韵含蓄深远。杜甫的《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的感慨,前两句诗人借对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写,透露出了思归的感伤,以乐景写哀情,别具韵致。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花自落”“鸟空啼”,强调了春山一路山花烂漫、鸟语婉转的佳境却“无人”来欣赏,以乐写哀,以闹写寂,写出了诗人对时代的感慨。

3、用典抒情: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写的是刘裕当年北伐抗敌的英雄气概。作者借赞扬刘裕,讽刺南宋王朝主和派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表现出作者抗金的主张和恢复中原的决心。如姜夔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春风十里”引用杜牧的诗句,表现往日扬州十里长街的繁荣景况,是虚写;“尽荠麦青青”写词人今日所见的凄凉情形,是实写。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昔盛今衰的感慨。如秦观的《踏莎行·雾失楼台》中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来表达远离故土、他乡为官、前途渺茫的无数重的恨。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诗人把历史上的典故、眼前的

景物和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悠远。

4、借古讽今:这是咏史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谕当朝。如刘禹锡的《台城》:“台城六代竞奢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六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作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人格化的色彩。如虞世南的《蝉》:“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播的独特感受,道出了蕴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又如白居易的《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本诗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了人才被埋没的感慨。

6、托物寓理:古人写哲理诗往往不是直言其理,而是借助形象表达哲理。宋代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抒写的是有关读书的意义和情趣。通篇借“方塘”见意,把人的大脑比喻“方塘”,把大脑中的知识比作“天光云影”,以塘清是活水注入,比喻人们要想保持大脑有鲜活的思维,就应当不断地从书中汲取知识。再如苏轼的《题

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学道理。

二、修辞方法

1、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如刘禹锡的《望洞庭》:“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2、借代:借用相关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包括用部分代替全体,用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和事物。运用借代的修辞方法使语言更简练,更含蓄。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肥”和“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实际是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

3、对偶(对仗):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上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而含蓄。【能够高度概括所要表达的内容,使之凝炼集中。

2.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如杜甫的《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章结构上看,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 “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而深远,“萧

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4、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事物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的作用。如林逋的《山园小梅》:“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了极点。又如刘攽的《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诗中将“南风”人格化,通过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久雨初晴后作者宁静恬适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亲切喜爱之情。

5、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如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诗中的“三万里”“五千仞”“上摩天”“泪尽”都是夸张,正是这些夸张描写,把诗人对祖国的热爱,对苟且偷安、不去收复失地的求和派的愤懑,以及对遗民遭受的苦难的深切同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如孟浩然的《临洞庭上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蒸”“波撼”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6、对比(对照)。运用对比(对照),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如梅尧臣的《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通过陶者和富家的强烈而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极端不合理,表达了诗人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又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前三句描写昔日繁荣和最后一句描写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的对比,使读者感受特别深切,其中蕴含着诗人深沉的历史思考。

7、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把自己的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如阿鲁威的元曲小令《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此小令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文,分层次叙述了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8、反问:用反问的形式表达肯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

9、互文:即古代诗文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方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

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

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语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如屈原的《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其中的“用”和“以”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以”就是“用”的意思。又如“求全责备”这一成语,其中“求”与“责”处于相应的位置,由此可推知两词同义。这类互文是容易理解和掌握的。

B、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其上句省去了“皎皎”,下句省去了“迢迢”,既“迢迢”不仅指牵牛星,亦指河汉女,“皎皎”不仅指河汉女,亦指牵牛星,两词互文见义。

10、隐语(谐音)、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方法。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写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刘禹锡的《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与“情”

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得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三、描写手法

1、叠词:叠词作用(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2)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李煜《浪淘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如李德裕的《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这两句描写青山环绕,层峦叠嶂,自己所处的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书写思归不得的忧伤。

3、起兴: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如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4、衬托:指的是以乙衬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首词要塑造 的人物形象是周瑜,却从“千古风流人物”写起,由此引出赤壁之战时的“多少豪杰”,最后才集中写周瑜一人,突出了周瑜在作者心中的主要地位,这是正衬。写周瑜妻子的美丽,突出诗人惆怅痛苦的心情,这是反衬。

①正衬有以乐景衬乐情,以哀景衬哀情,正衬是用相同的东西来衬托,如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三四句形象鲜明地衬托出汪伦对诗人的真挚纯洁的深厚感情,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此诗写于杜甫在饱经历乱之后,暂且在成都草堂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其心情是愉悦安宁的。全诗通篇写景,景色浓丽而美好,传达出作者愉悦欣喜之情,这也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从春草中,从园柳和鸣禽中,诗人感受到了春天的蓬勃生机,透露出喜悦之情,同样是正衬中的以乐景衬乐情。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这就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余靖的《山馆》:“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这两句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凄清冷落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也是正衬中的以哀景衬哀情;

②反衬有以动衬静,以声衬寂,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反衬是用相反的东西衬托,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写到了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动的景物,既使诗显得富有生机而不枯寂,同时又通过动,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以声衬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里“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以声衬寂的典范。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首诗一二句写了一座空虚冷落的古行宫,宫中鲜花盛开,正是春天来了。三四句写几个白头宫女,闲坐着回忆玄宗时候的往事,可见这几个宫女是玄宗时候的宫女,现在已经年华老去。抒写了宫女一生凄凉、哀怨的情怀,寄托了诗人对世事昔盛今衰的感慨。诗歌所表现的是凄凉哀婉的心情,却着意描写“宫花红”,这是在以乐景衬哀情,如此反衬,使情之哀更加浓重。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的“哀”景,是用来反衬将士豪情的,这就是以哀景衬乐情。

5、动静:艺术创作中离不开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或一动一静,相辅相成。前者属于衬托手法,如杜甫的《漫成一首》:“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第四句鱼跳的“动”

更衬托出前三句景物的“静”。后者如戴叔伦《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诗中前两句写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6、气氛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萧杀气氛。如汉乐府民歌《江南可采莲》:“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诗中“鱼戏莲叶东”四句的渲染描写,使得全诗生动活泼,音调优美,把水上采莲的画面和人们采莲时欢愉的情绪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又如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诗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诗中的“微雨”“暮钟”“漠漠”“冥冥”“浦树含滋”都是在渲染一种离别时的伤感气氛。色彩渲染: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作者突出了刚抽新芽的柳枝,成双成对的黄鹂,自由自在的白鹭和一碧如洗的青天,四种鲜明的颜色新鲜而且明丽,构成了绚丽的图景。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

反衬出思归的感伤。如杜甫的另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浓彩重墨渲染了一派怡人的风光——山青翠,花红艳,鸟翎白,碧波绿,景象清新,赏心悦目,而这是为下文勾起漂泊的伤感作铺垫。白居易的《忆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是通过红日映花衬水增加色彩的明亮度来追忆江南美景的;骆宾王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上,在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多么绚丽的画面!多么富于童趣和生活气息!真可谓状物如在眼前。

7、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触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又如赵希璐的《次萧冰崖梅花韵》:“冰姿琼骨净无瑕,竹外溪边处士家。若使牡丹开得早,有谁风雪看梅花。”诗中三四句忽发奇想:如果牡丹花开早于梅花,谁会冲风踏雪顾及梅花呢?然而,牡丹毕竟不会开在梅花之前。诗人欲扬先抑,只有冰清玉洁的梅花才能在凛冽的风雪中吐芳争艳,受到人们的青睐。

8、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洁明快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落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这四句诗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形容词等加以修饰点缀,用的就是白描手法。又如聂夷中的《田家》:“父耕原上田,子锄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全诗以小见大,寥寥数语就勾勒出了父子辛勤劳作、官家修筑粮仓的画面,表现了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压榨农民的深刻主题,用的也是白描手法。

9、虚实: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分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写出了离别的依依不舍。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中前两句泛说西湖六月的风光自有特色,是虚写;后两句描写满湖莲叶荷花在朝阳的辉映下,无

5.古代诗歌的表现手法 篇五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这样拚死拚活的苦干,只不过为了“身上衣裳口中食”,挣点钱勉强度日。“可怜身上衣正单”,“夜来城外一尺雪”。作者又以对照的写法来表现卖炭翁的困苦生活。“心忧炭贱愿天寒”,是更深入一层的心理刻画。一般人在衣单不能御寒时,总想天气暖和,可是卖炭翁却在“衣正单”时“愿天寒”,一怕天气暖,炭卖不掉,衣食无所出,二想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这两句诗深刻地表现了他对“卖炭得钱”的殷切期望,反映了他十分悲惨的生活境遇。

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属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

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

6.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写作手法 篇六

二、诗歌中常用的12种修辞手法

三、常见的抒情手法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章笔法。

例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例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二)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朝雨” 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具体又可以分为下面四种。

以乐景衬哀情: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以乐景衬乐情: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以哀景衬乐情:千里黄云白日熏,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以哀景衬哀情: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情景交融:诗中既有景物描写的成分,也有抒情的成分,两者相互融合,难分彼此。例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的区别: 借景抒情:

在这种抒情方式中,景物是描写的实体,诗人的思想感情没有直接外露,它主要通过客观地描写景物来寄寓思想感情。读者只有品味、咀嚼、挖掘特定景物的内蕴时,才会感悟出诗人寄托在此景此物背后所蕴涵的情思。

情景交融:

也叫寓情于景(物)、融情于景,将诗人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融合在有声有色的景物描写中,客观景物明显地涂染上了诗人浓郁的主观感情色彩,如“红杏枝头春意闹”。

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诗人撷取“孤帆远影尽”“长江天际流”这两幅动态画面,逼真地描写了远望中的船儿消逝时情景,也勾勒出诗人翘首凝望的神情。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抒发了十分真挚的友情。

例: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花春鸟,本来是令人欢娱,让人喜悦的景物,但对于沉浸在悲痛之中的诗人来说,却是见之溅泪,闻之惊心,忧国思家之情表现得形象而深沉。这两句情景交融,以美好的景物来反衬诗人悲痛的感情,感人至深。

3.托物言志:

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明心迹,以及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

例: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中三四句借蝉声远传道出了品格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道理,从而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颂和高度自信。

4.借古讽今(怀古伤今): 借历史上的事件来讽喻当朝。

例:李清照《乌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通过赞颂楚霸王项羽宁肯乌江自刎,也不愿过江偷生的英雄气概,谴责了宋王朝仓皇南逃、不思北上的行为。5.以景结情:以“景物”来传达、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情感、寄托和抱负。通俗点说就是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基础上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这种写法能使诗歌收到“此时无情胜有情”的表达效果,往往使诗歌显得意犹未尽、形象含蓄、耐人寻味。

6.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或抑彼扬此的目的。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

四、常见描写手法

1.白描:本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用在文学创作中,指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的写作方法。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把经过选择的九种事物,巧妙地排列开来,勾勒出荒远古道上秋风飒飒的凄凉景象,写出了“断肠人”眼中的凄凉景象。

2.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有不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文艺创作表现手法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在需要强调的地方浓墨重彩。

例:(诗歌)“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里“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了一种气氛,衬托夜的静、心情的焦急。写出了焦急等待的心情。

3、烘托:对所描写的主要对象不作正面的刻画,而是通过写周围的人物、环境,使主要对象更加鲜明突出。属于侧面描写。

例:(诗歌)“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写刘备频繁问计,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出孔明的才智。

4.虚实结合: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显者为实,隐者为虚;现实为实,想象为虚。

例:(诗歌)“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本诗写了两次“巴山夜雨”,第一次是实写,第二次是虚写:想象未来一天与妻子团圆,“共剪西窗烛”时再回忆起今晚巴山夜雨的情景。

虚写分为两类:联想和想象。确实存在是事物是联想,由此及彼。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

思维再创造是想象,虚构的虚幻的神仙世界和梦境都是想象。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虞美人》。“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5.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爱莲说》中用菊花衬托莲。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例:(诗歌)“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林深树密,阳光很少,直到夕阳西下的时候,才有几道余光斜射进来,把地上的青苔照得一片明亮。正如闪电能显现夜的黑暗一样,这一点点亮光,反而使人更感到树林的昏暗、幽深。

6.对比:对比既是描写手法,也是修辞手法。例:(诗歌)“台城六代竟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万户前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全诗以台城这一元朝帝王起居临政的地方为题,描写了六朝纵情作乐的荒淫生活,和如今野草丛生的凄凉景象形成对比,把严肃的历史教训化做了触目惊心的具体形象,寄托了吊古伤今的无限感慨。

7.动静结合:动静结合是指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多角度开拓意境,构成一种情趣。

(1)以动衬静

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诗人就通过花落、月出、鸟惊等景物的“动”突出了春山、春涧的“静”,从而创造出了静谧、高远的意境。

(2)以声衬静

如南朝梁·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长久寂静后的偶尔声响,或一阵声响后的寂静,都会使寂静更明显。

例:(诗歌)“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

(3)有动有静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采用了前两句的静景和后两句动景结合的方法,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

8.细节描写: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例:(诗歌)“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诗中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表达了漂泊异乡的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

9.点面相结:“点”,指的是最能显示人事景物的形象状态特征的详细描写;所谓“面”,指的是对人事景物的叙述或概括性描写。“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

例:(诗歌)“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此诗中千山、万径是面,孤舟、蓑笠翁是点。

10.移步换景: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

例:(诗歌)“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五、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

1.恬静优美、清幽静谧;2.热烈欢快、清新明丽、明净绚丽;3.凄清肃杀、萧瑟凄凉;4.凄凉悲苦、孤寂冷清;5.平和冲淡;

六、诗歌意境

(一)表现阳刚之美的

1.雄奇阔大(雄浑壮丽):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磅礴,抒情则奔腾震荡,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动魄。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旷放开朗”: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3.苍凉悲壮: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

4.深邃沉郁: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厚积,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二)表现阴柔之美的

1.浓艳瑰丽: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2.清幽静谧: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

3.清新素雅: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凄凉哀婉: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如李清照《声声慢》

三、评论诗歌常用术语

1.选取题材表现主旨方面: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独具慧眼、意蕴深远、入木三分;

2.语言运用方面:言近旨远、淡而有味、浅淡中见深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简意丰、质朴自然、辞藻华丽、雄奇瑰丽、明白晓畅、简洁洗练、行云流水;

7.李商隐诗歌中象征主义手法的运用 篇七

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上的一种流派和文学思潮, 出现于1886年。象征主义的先驱波德莱尔和马拉美、兰波、魏尔兰等象征主义名家发表了大量的象征主义作品。象征主义不满足于描绘事物的明确的线条和固定的轮廓, 它所追求的艺术效果, 并不是要使读者理解诗人究竟要说什么, 而是要使读者似懂非懂, 恍惚若有所悟, 体会到此中有深意。象征主义不追求单纯的明朗, 也不故意追求晦涩;它所追求的是半明半暗, 明暗配合, 扑朔迷离。象征主义诗歌十分强调音乐效果, 可是诗句的音乐性不是单纯通过机械的协韵表现出来, 而在于诗句内在的节奏和旋律。

李商隐是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李商隐的无题诗情调缠绵, 音韵悠扬, 徘徊沉吟, 具有柔曲相融、扑朔迷离的朦胧模糊特征。我们通过对象征主义和中国古典诗学中李商隐诗词的梳理, 不难发现它们在追求无尽的审美意蕴和表达的含蓄朦胧上有大体的相似性, 存在着彼此相互暗合的层面。同时隐曲的共同特征也赋予了“象征”与“兴”两种范畴以表现上的暗示性与多义性。李商隐“在心为志, 发言为诗”的传统诗论中得出进一层见解, 即言志咏物必须优游玩味。为言志而咏物, 即寻找思想的对应物, 以求收到“以心会心”的艺术效果, 他反对以诗叙事, 以诗发议论, 这种导向内心, 反陈述, 重联想, 重暗示的方法, 成为其诗词中象征主义因素的主要特征。

李商隐的诗词突破以往诗人堆砌典故卖弄学问的风气, 在词的表现方法、语言形式、艺术效果上走出新路, 其象征主义因素的主要特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寻找对应物表现情感

对应物, 顾名思义, 即与主观对应着的具象。它不是对客观形象作描述, 而是借助形象来表现内心世界。对于凭借外界形象暗示主观, 李商隐的作品中很看重这一点, 姜夔《白石道人诗说》曰:“文以文而妙, 然舍文无妙, 胜处要自悟。”这里的文指的是对客观形象的描写, 不以问为妙, 即不以精确描写客观为妙。他的“妙”的标准, 是一首诗词能使读者悟出超于字句之外的主观世界。这样他们必须选择一些可感性极强的具体形象表现他们复杂的微妙的感受和内心世界, “夜雨”、“落花”、“枯藤”、“落日”、“孤雁”都是诗人主观意识的对应物。

在此我们来看看以下两首诗词。

春雨·李商隐

怅卧新春白袷衣, 白门寥落意多违。红楼隔雨相望冷, 珠箔飘灯独自归。远路应悲春晼晚, 残宵犹得梦依稀。玉珰缄札何由达?万里云罗一雁飞。

诗人描写了主人公在春夜思念自己的情人, 心中一片迷茫, 惆怅不已。李商隐在这首诗中, 赋予爱情以优美动人的形象。诗借助于飘洒迷濛的春雨, 融入主人公迷茫的心境, 依稀的梦境, 烘托别离的寥落, 思念的真挚, 构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借咏迷濛的春雨表现迷茫、惆怅不已的心境在李商隐的作品中较多见。

(二) 追求“空灵”的艺术手法

在李商隐的词中从头到尾的叙述方式常常被大幅度的跳跃所取代, 他往往不作层层铺垫, 联想也不再像桥梁似的推进, 而是在感情的结晶体上多侧面地标出几个坐标点, 造成“句中有余味, 篇中有余意”, 他所崇尚的简约和含蓄就是指词的布局要恰到好处, 既起到提示作用, 又不把意思说尽, 让读者从多侧面的提示、暗示中产生联想线条。在姜派词中一层与下一层的意象, 表面看来没有联系, 其中的联系被作者“镂空”或者说“省略”了。而这种写法便于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和生活经验去作补充和完成, 他们避免描绘激情顶点, 而把这一刻留给读者。因此前人往往在评论李商隐的词中用“空灵”二字说明其特征。严羽对这种跳跃式叙述评价极高, 称其为“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沧浪诗话》) 这里的“尽得风流”大概就是指给读者引导并空出的想象天地所取得的艺术效果。

无题二首·李商隐

其一

凤尾香罗薄几重, 碧文圆顶夜深缝。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曾是寂寥金烬暗, 断无消息石榴红。斑骓只系垂杨岸, 何处西南待好风?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 艺术上最成熟, 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 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 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 即使是律诗的起联, 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 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 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 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 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我们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 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 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 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男子的深情期待中吧。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 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 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 自己因为羞涩, 用团扇遮面, 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 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 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这两句是说, 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 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 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 “一寸相思一寸灰”, 那黯淡的残灯, 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 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 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 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 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 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 不露痕迹, 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三) 拟人化

李商隐把山水草木都当成它们象征、暗示、烘托自我的对应物, 常常在描写外界事物时涂上极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 看似言物, 却是物非物。拟人化是他常用的描写手法, 如:

代赠·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 同向春风各自愁。

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 (诗以芭蕉喻情人, 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 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

端居·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是作者滞留异乡, 思念妻子之作。次句“只有空床敌素秋”写中宵醒后寂寥凄寒的感受。素秋指秋天。使人联想起洁白清冷的秋霜, 皎洁凄寒的秋月, 清澈寒冷的秋水, 联想起一切散发着萧瑟凄寒气息的秋天景物。对于一个身处异乡的客子来说, 这凄寒的“素秋”便不仅引动了满腹的愁绪, 而且是一种不堪忍受的重压。

三、四两句“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从室内的“空床”移向室外的“青苔”、“红树”, 但并非客观描绘, 而是移情入景, 使客观景物对象化。寂居异乡, 平日少有人来往, 阶前长满了青苔, 更显出寓所的冷寂。红树则正是暮秋特有的景象。青苔、红树, 色调本来是比较明丽的, 但由于是在迷蒙雨色、朦胧夜月的笼罩下, 色调便显得黯淡模糊。在满怀愁绪的诗人眼里, 这“阶下青苔与红树”似乎也在默默相对中呈现出一种无言的愁绪和清冷的意绪。这两句中“青苔”与“红树”, “雨中”与“月中”, “寥落”与“愁”, 都是互文错举。“雨中”与“月中”, 似乎不大可能是同一夜间出现的景象。但当诗人面对其中的一幅月夕图景时, 自不妨同时在心中浮现起先前经历过的另一幅雨夕图景。这样把眼前的实景和记忆中的景色交织在一起, 无形中将时间扩展延伸了, 暗示出如此般地辗转不寐, 思念远人, 已非一夕。同时, 这三组词两两互文错举, 后两组又句中自对, 又使诗句具有一种回环流动的美。如果联系一开头的“远书”、“归梦”来体味, 那么这“雨中寥落月中愁”的青苔、红树, 似乎还可以让我们联想起相互远隔的双方“各在天一涯”默默相思的情景。风雨之夕, 月明之夜, 胸怀愁绪而寥落之情难以排遣, 不禁令人满腹怅然, 亦生怜惜之心。

(四) 通感

李商隐善于以其独到的通感思维把政治寄托隐藏在恋情生活的画面里加以描绘, 而又能成功地捕捉恋情生活与政治寄托在其情调、气氛、意境上的相通点, 以达到水乳交融、息息相通、真假难辨的程度。

李商隐强调“妙悟”, 他的词作力求调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 词中往往视觉, 听觉, 嗅觉、肤觉 (触觉、温度觉) 互相沟通, 互相转化, 在这里, 我们统称为“通感”或“视觉转移”。如: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月光本来给人只有一种很轻微的感觉, 却惹动了他的离情别恨?这里把看月光的视觉转换成了温度觉“寒冷”, 更能烘托出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 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关于李商隐追求通感的语言效果还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特别注重词的音乐美, 在词的协律方面也是精心刻意的。比如在运用偶句时, 他很注重在和谐中求得不和谐的和谐, 在统一中求不统一的多变的统一。这使他的词显得整齐却一点也不板滞。

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独树一帜, 对暗示象征只有创作实践上的表现, 谈不上理性的追求。因而他的暗示象征更难能可贵。同时, 他的暗示象征在朦胧、虚幻方面总是有节制的, 并没有走向思想内容的庞杂和观念的生涩难解。但毕竟与西方的象征主义有异曲同工的妙处。何况, 象征主义理论的宣言与创作实践毕竟不是一回事, 或许他们在理论主张过分强调主观认定和“自我”出发, 但并不一定在创作实践上就是唯心主义的。艺术总有它独特而倔强的一面。因而, 即便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 出现的大致相近的艺术倾向和表现手法是能彼此相应的。李商隐的暗示象征自然也如此。

象征主义这个名词是舶来品, 也是现代外国文学中的流派之一, 然而象征主义的种种手法应该说在一千多年前的李商隐词的创作中就已经开始十分娴熟地广泛地运用, 今天我们在理解李商隐词的认识价值的同时, 需要对它的艺术价值重新给予应有的肯定和分析。这对于当代中国新诗继承民族传统, 对于新诗创作的繁荣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摘要:文章作者通过对李商隐诗歌的解读, 体会并描述了中国古代诗歌“近取诸物, 这取诸身”的象征比喻手法, 从中将李商隐诗歌表现中的意象、意境作了尝试性的再现, 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和象征主义超越特定文化时空背景下的共通的感受与理解。

关键词:李商隐,诗歌,象征

参考文献

[1]吴调公.李商隐研究[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

[2]董乃斌.李商隐的心灵世界[M].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2.

[3]刘学锴, 余恕诚.李商隐[M].北京:中华书局, 1980.

[4]余恕诚.晚唐两大诗人群落及其风貌特征[J].安徽师大学报, 1996.

[5]董乃斌.精神自由的强烈呼唤——论李商隐诗的主观化倾向[J].江海学刊, 1989, (1) .

[6]刘学锴.古代诗歌中的人生感慨和李商隐诗的基本特征[J].安徽师大学报, 1993, (1) .

[7]余恕诚.李商隐诗歌的多义性及其对心灵世界的表现——兼谈李商隐研究的方向问题[J].文学遗产, 1997, (2) .

8.诗歌表现手法比较 篇八

对比和反衬

这两种手法虽然都同时出现正反两个方面,但区别还是比较明显的。反衬只突出一个方面(正),另一个方面(反)只是作为陪衬。如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诗中尽管同时出现“噪”“鸣”和“静”“幽”,但作者主要表现的是“林静”和“山幽”,写“蝉噪”和“鸟鸣”的目的只是为了陪衬,因为蝉和鸟的声音听得越清楚,山林就越幽静;对比则不同,正反两个方面都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如梅尧臣的《陶者》:“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全诗句句对比,作者既要表达陶者的劳而不获,又要表达剥削者的不劳而获;既有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又有对剥削者的憎恶。两相对照,鲜明而强烈。

烘托和渲染

两种手法经常混用,其实二者并非一回事儿。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咏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伏笔和铺垫

这两种手法也经常混为一谈。伏笔是为下文行文所作的准备,有时和照应结合起来使用。有些诗歌开头的写景或叙事就是为下文抒情或议论埋下伏笔。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歌开头写停泊的地方靠近酒家,就是为下文听商女唱《后庭花》埋下伏笔;铺垫则是为了突出主要描述对象,先作层层铺写,如同英语语法中的原级(good)比较级(better)和最高级(best)一样。作者先描述其他事物作为原级,然后与主要描述对象进行比较,来突出主要描述对象的“更”或“最”字。如张可久的《中吕·红绣鞋·天台瀑布寺》:“绝顶峰攒雪剑,悬崖水挂冰帘。倚树哀猿弄云尖。血华啼杜宇,阴洞吼飞廉。比人心,山未险。”为了表现人心的险恶,作者先从雪峰、冰瀑、哀猿、啼鹃、吼风五个方面来写天台山的险,把天台山写得险恶无比。然而和人心相比,天台山还根本不算险,人心该有多么险恶就可想而知了。写天台山的险就是为写人心险恶而作的铺垫。

象征和托物言志

这两种手法都是以物写人,都是通过赋予意象某种人格化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儿。象征是以物喻人和借喻很相似,尽管只出现了喻体,但实际上是“指桑骂槐”。如曾巩的《咏柳》:“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作者借尚未变黄就借助风势在空中狂舞的柳条,象征那些根基未稳、倚仗权贵而一时得势便猖狂不已的小人,表达对他们的极端鄙视和厌恶。托物言志(广义的托物言志应该包括象征,这里仅就狭义而言)是作者通过对物象描写和刻画(托物)来表达自己的某种志向(言志)。如李忱的《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作者以不贪恋溪涧而冲奔大海的瀑布表达自己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豪情壮怀。

用典和借古讽今

9.诗歌的艺术手法 篇九

表达方式有以下五种:

1、记叙(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

5、说明

(1)记叙: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采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辨析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关于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②一篇文章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③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4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5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例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等等

综合起来,“表达方式”应当为在用语言、艺术、音乐、行动把思想感情表示出来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关于表现手法:

10.诗歌常用写作手法 篇十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和抒情。诗歌的表达方式中通常有记叙描写抒情三种,有的还有议论,写景有远眺和近看,常需找文眼,抒情有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指数胸臆);另外有描写与抒情的结合:先景后情,情景交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还有记叙、议论相结合;情、景、理结合。另外少数还有人称的使用情况。

修辞手法:固定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对偶(对仗)、排比、层递、顶针、回环、变文、对比、映衬、反复、复踏、通感。从炼字、词到句都可能存在:炼字不用说,通常是动词和形容词,虚词的使用,如《离骚》的“兮”字,《氓》的“矣”字,还有押韵;词的话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使用,连绵词的使用,句子的话有整散句、长短句和特殊句式等。

上一篇:公司食堂厨师职责下一篇:供应链管理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