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反义词(精选15篇)
1.文明的反义词 篇一
带有颜色的ABB词语
金灿灿 黄澄澄 绿茵茵 绿油油 蓝盈盈 紫盈盈 灰溜溜 灰蒙蒙 红艳艳 红通通 红彤彤 亮晶晶
亮铮铮 亮闪闪 白茫茫 白花花 白皑皑 白蒙蒙 黑乎乎 黑漆漆 黑洞洞 黑压压 黑黝黝黑油油黑压压 黑糊糊 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有名无实
有气无力
有始无终
有恃无恐
有头无尾
有天无日 有眼无珠
有勇无谋
左顾右盼
左邻右舍
左思右想
上行下效 朝令暮改
朝三暮四
舍生忘死
贪生怕死
醉生梦死
承上启下 承前启后
改天换地
顾此失彼
说长道短
似是而非
七上八下
避重就轻
挑肥拣瘦
假公济私
争先恐后
悲喜交加
轻重倒置
左右逢源
举足轻重
大同小异
来龙去脉
内忧外患
生离死别
开天辟地
经天纬地
厚此薄彼
三长两短
空前绝后
欺上瞒下
头重脚轻
同甘共苦
惩前毖后
转败为胜
黑白分明
生死存亡
不关痛痒
无足轻重
东奔西走
冷嘲热讽
前赴后继
死去活来
惊天动地
遮天盖地
虎头蛇尾
截长补短
除旧布新
完整无缺
将信将疑
声东击西
自始至终
深入浅出
功败垂成生死攸关
颠倒黑白
礼尚往来
东张西望
里应外合前仆后继
天崩地裂
顶天立地
震天动地
街头巷尾
取长补短
你死我活
借古讽今
尺短寸长
喜新厌旧
朝思暮想
有名无实
进退两难
始终如一
混淆黑白
大惊小怪
古为今用
南辕北辙
前仰后合 天翻地覆
花天酒地
翻天覆地
继往开来
今是昨非
拈轻怕重
颂古非今
积少成多
凶多吉少
飞短流长
有口无心
进退维谷
是非曲直
混淆是非
大街小巷
今非昔比
南腔北调
前因后果
天高地厚
欢天喜地 翻来覆去 扬长避短 口是心非 弄假成真 起死回生 瞻前顾后 眼高手低 返老还童 名存实亡 轻重缓急 阴阳怪气颠倒是非 大材小用苦尽甘来 南征北战深入浅出 天高地迥
天昏地暗
天经地义
天罗地网
天旋地转
天诛地灭
同床异梦异口同声
异曲同工
阴错阳差
有备无患
有口无心
理所当然——岂有此理
隐隐约约——清清楚楚
勤勤恳恳——懒懒散散
不可思议——顺理成章
恍恍惚惚——清清楚楚
应接不暇——应付自如
不计其数——屈指可数
人声鼎沸——鸦雀无声
崇山峻岭—— 一马平川
异口同声——众说纷纭
一丝不苟——粗枝大叶
雪中送炭——雪上加霜
迷迷糊糊——清清楚楚
赏心悦目——触目惊心
万马奔腾——无声无息
毫不犹豫——犹豫不决
心惊肉跳——镇定自如
悔过自新——执迷不悟
沸沸扬扬——鸦雀无声
唇枪舌剑——心平气和
欣喜若狂——悲痛欲绝
密密麻麻——疏疏落落
受益匪浅——无所获
纵——横
得——失
人山人海——寥寥无几
风平浪静——波涛汹涌
所向披靡——溃不成军
爱不释手——弃若敝屐
博古通今——坐井观天
歪歪斜斜——端端正正
全神贯注——心不在焉
一丝不苟——粗心大意 暖暖和和——冷冷清清 别具一格——普普通通
理直气壮——理屈词穷 群策群力——孤掌难鸣
翻来覆去——简单明了
粗制滥造——精雕细刻
无忧无虑——忧心忡忡
筋疲力尽——精神抖擞
得意扬扬——垂头丧气 南——北
薄——厚
生机勃勃——无精打采
从容不迫——惊慌失措
爱财如命——挥金如土
半途而废——坚持不懈
名副其实——名不副实
风平浪静——狂风恶浪
断断续续——连续不断
力倦神疲——精力充沛
吞吞吐吐——干干脆脆
熙熙攘攘——冷冷清清
一朝一夕——日久天长
废寝忘食——饱食终日
吵吵嚷嚷——冷冷清清
安居乐业——颠沛流离
一丝不苟——马马虎虎
一丝不苟——马马虎虎
哭——笑
文——武
推——拉
问——答
主——仆
买——卖
深——浅
聚——散
干——湿
彼——此
生——熟
单——双
首——末
你——我 敌——有
警——匪
盛——衰
胜——败
加——减
软——硬阴——阳
顺——逆
反——正
祸——福
信——疑
错——对
藏——露
老——少
断——续
醒——睡
止——行
咸——淡 上——下
左——右
前——后
黑——白
天——地
男——女 快——慢
矛——盾
宽——窄
松——紧
好——坏
美——丑 来——去
分——合存——亡
饥——饱
爱——恨
升——降
迎——送
盈——亏
真——假
是——否
稀——密
粗——细
新——旧
正——邪
通——堵
曲——直
亮——暗
亲——疏 苦——甜
忠——奸
喜欢对讨厌,复杂对简单。
责备对称赞,坚硬对柔软。
暗淡对明亮,缓和对紧张。
干净对肮脏,喜悦对悲伤。
钝——锐
浓——淡
正——歪
大——小
冷——热
高——低
里——外
死——活
强——弱
轻——重
善——恶
是——非
动——静
浓——淡
开——关
始——终
虚——实
有——无
东——西
巧——拙
止——行
古——今
收——放
输——赢
胆小对勇敢,早晨对傍晚。现实对幻想,软弱对刚强。迅速对缓慢,乐观对悲观。沉着对慌张,凶恶对善良。雌——雄
多——少
进——退公——私
缓——急
闲——忙
偏——正 胖——瘦
雅——俗
恩——怨
张——弛
逆——顺
轻巧对笨重,繁重对轻松。
火热对冰冷,浪费对节省。
迟钝对灵敏,怀疑对相信。
喧哗对安静,动摇对坚定。
黑暗对光明,表扬对批评。
先进对落后,敌人对朋友。
秘密对公开,快乐对悲哀。
扩大对缩小,笨拙对灵巧。
潮湿对干燥,和蔼对粗暴。暴露对隐蔽,陌生对熟悉。困难对容易,降落对升起。成功对失败,爱护对损害。认真对马虎,明白对糊涂。提倡对禁止,弯曲对笔直。忧愁对高兴,冷淡对热情。愚蠢对聪明,动摇对坚定。
憎恨对热爱,隐瞒对坦白。糟蹋对爱惜,惩罚对奖励。白天对黑夜,欢送对迎接。幸福对痛苦,正确对错误。稠密对稀疏,清晰对模糊。永久对暂时,结束对开始。粗糙对光滑,矮小对高大。强烈对微弱,勤劳对懒惰。
反义词,对子歌,合辙押韵编得好。帮你学记反义词,掌握词汇可不少。天天唱支对子歌,保你记得快又牢。
上对下,小对大。前对后,左对右。多对少,老对少。来对去,男对女。黑对白,里对外。高对低,粗对细。远对近,古对今。明对暗,早对晚。有对无,出对入。宽对窄,买对卖。南对北,首对尾。西对东,始对终。干对湿,公对私。美对丑,薄对厚。咸对淡,甘对甜。天对地,稠对稀。旧对新,晴对阴。浮对沉,假对真。强对弱,对对错。开对关,硬对软。深对浅,加对减。负对正,降对升。冷对热,饱对饿。死对生,反对正。直对弯,长对短。胜对败,好对坏。快对慢,双对单。熟对生,歪对正。笑对哭,吸对呼。退对进,阳对阴。优对劣,日对夜。紧对松,轻对重。香对臭,胖对瘦。后对先,易对难。冷对暖,忙对闲。爱对憎,贵对贱。送对迎,动对静。仰对俯,吞对吐。浊对清,输对赢。悲对喜,劳对逸。凹对凸,矮对高。利对弊,此对彼。盾对矛,贬对褒。涝对旱,简对繁。单字常用反义词
大——小
多——少
上——下
左——右
前——后
冷——热 高——低
进——退
黑——白
天——地
男——女
里——外 死——活
公——私
快——慢
矛——盾
宽——窄
强——弱 轻——重 是——非 浓——淡 始——终 有——无 巧——拙 古——今 输——赢 南——北 主——仆 生——熟 盛——衰 反——正 断——续 咸——淡 缓——急 闲——忙 偏——正 胖——瘦 雅——俗 恩——怨 张——弛 逆——顺 薄——厚 买——卖 单——双 胜——败 祸——福 钝——锐 正——歪
松——紧 来——去 饥——饱 迎——送 是——否 新——旧 曲——直 苦——甜 哭——笑 深——浅 首——末 加——减 信——疑 浓——淡 好——坏 分——合 爱——恨 盈——亏 稀——密 正——邪 亮——暗 忠——奸 文——武 聚——散 你——我 软——硬 错——对 雌——雄 美——丑 存——亡 升——降 真——假 粗——细 通——堵 亲——疏 纵——横 推——拉 干——湿 敌——友 阴——阳 藏——露 醒——睡 善——恶 动——静 开——关 虚——实 东——西 止——行 收——放 得——失 问——答 彼——此 警——匪 顺——逆 老——少 止——行
2.文明的反义词 篇二
一、反义词的定义及分类
传统语义学认为, 反义词是词义相反的词, 而现代语义学强调, 词与词之间存在着相反或对立的语义关系是反义关系。词义相反或对立的词叫做反义词。对于反义词的分类, 语言学界并不统一, 但最为广泛接受的、概括性最强的是将其分为互补反义词、级差反义词和逆向反义词。
1. 互补反义词。
互补反义又称二元反义, 是一种狭义的反义关系。这种反义关系由两个相对的元素组成, 两者之间没有任何的中间值, 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互补反义词表现的是一种矛盾对立的关系。一个词被否定, 就意味着另一个词被肯定, 反之亦然。
2. 级差反义词。
级差反义词是一种语义相反但语势可变的反义词。两个词处于轴线的两极, 两极之间存在着某种中间状态, 也就是说它们有程度之分, 两级之间呈一种逐渐递增或递减的关系。这类反义词的词对在语义上互不相容, 但并不相互矛盾和相互排斥。
3. 逆向反义词。
逆向反义词在词义上是反向对立的关系, 即一个词描述两种事物间的某种关系, 而另一个词从相反方向描述这两种事物间的同样的关系。这些反向对立关系主要表现在行为进程上、社会关系上和方位上。
二、标记概念
标记性是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由布拉格学派的Jakobson和Trubetzkoy首创于20世纪30年代。标记性起源于音素分析中, 现在已被广泛运用到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广义地讲, 语言标记性是指语言范畴相关关系对立项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对立中的一个成分因具有某种特性而被赋予正值, 而另一个没有这种特性的成分则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这种对立的被赋予正值的成分称为标记项, 被赋予负值或中和值的成分则称为无标记项。有标记项具有非普遍的、有倾向的特性, 传达一种明确的、限定的概念, 无标记项具有普遍的、中立的特性, 对概念传达不置可否。即有标记项肯定传达某个信息, 无标记项却未必传达某个信息:可以认为传达, 也可以认为不传达, 或与此无关。
三、反义词标记性分析
1. 互补反义词的标记性
互补反义词以动词和形容词居多, 但是这两类反义词一般都没有标记性的区分。具有标记性区分的互补反义词主要是那些指称高级动物的名词反义词。由于它们区分性别, 因此指称它们的互补反义词多以性别为意义相反的基础。在这类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一方通常是多义词, 具有泛指和特指两个意义;而有标记项只有特指一个意义。以dog和bitch为例, dog既可以泛指“狗”又可以特指“雄狗”, bitch只能特指“雌狗”。因此, dog是无标记项, 而bitch是有标记项。换句话说, 无标记项的词义比有标记项宽泛, 前者既可不区分性别地泛指所有成员, 又可指称相关实体中某一性别的成员, 而后者只能指称该实体中另一性别的成员。
在一般语境中, 这类反义词中的无标记项多取其“泛指”的意义, 事实上, 这种意义也是它们最主要的词义。请看下面这句话:He loves dogs.这句话只是告诉我们“他喜欢狗”, 至于是雄狗还是雌狗, 我们并不知道。这里的“dog”取其泛指意义, 是一个统称雄狗、雌狗的上义词。但是, 在无标记项与有标记项相对使用的语境中, 无标记项往往取其“特指”的意义。如下句:It is a dog, not a bitch.在这句话中, 无标记项dog和有标记项bitch对比使用, 由于这种对比是在同一层面的同质事物间进行的, 所以这里的“dog”的含义是特指雄狗, 这实际上也是取了“狗”的一个下义词意义。
在这些以性别为意义相反基础的互补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的确定不是非常规则, 有时是以雄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dog和bitch中的dog, man和woman中的man等;有时又以雌性一方为无标记项, 如cock和hen中的hen, bul和cow中的cow等。根据词源学,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先出现并使用的, 也就是受到重视的应该是无标记项, 相应的有标记项是为了表达精确而后来创造并使用的。于是, 我们可以对无标记项的不规则分配现象这样解释:以凶猛见长的动物、野兽等, 其雄性一方往往占主导地位, 因此无标记项落在雄性上;由于多种原因, 女性多受到性别歧视, 而男性则被视为人类世界的主导者, 因此无标记项也是男性一方;而对于家禽家畜, 主要饲养的还是雌性动物, 雄性的饲养数量远远小于雌性的数量, 因此无标记项实现在雌性一方。
在互补反义词中, 不同的无标记项的标记程度是不同的, 有些无标记程度高, 有些则低。我们可以用“The+无标记词+is a (an) +有标记词”的句型来区分无标记程度的高低。
2. 级差反义词的标记性
级差反义词大部分是形容词, 只有少数是动词, 它的标记现象具有普遍性。在级差反义词中, 无标记项通常表现为正面的、积极意义的、量多的高值, 而有标记项则常常为表现消极意义的、量少的低值。比如high和low中的high, wide和narrow中的wide, good和bad中的good, 均为无标记项。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首先, 从认知角度来说, 有特点的、数量多的事物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 在信息处理中更容易被识别和贮存。表现在语言上, 就是那些价值高的词成为无标记项, 而价值低的词则成为有标记项。其次, 在人类社会, 普遍存在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心理语言学的实验证明, 儿童对肯定评价的掌握通常较早, 使用也更频繁 (至少是在10岁以前) 。令人愉快的词语更容易记住, 能刺激更多的联想。正是以肯定现象为取向的价值观念和心理习惯使得表示积极意义的词语为无标记项, 而表示消极意义的词语为有标记项。最后, 从语用的角度考虑, 在交谈中, 为了给对方留面子, 谈话者会较多地使用表示肯定评价的词语, 而较少使用表示否定评价的词语。即便是在指出对方缺点, 或对缺点进行批评时, 通常也不太会直接使用贬义词, 而是用not加褒义词来代替, 或者干脆使用委婉语。正是这种交谈心理和语用策略使得人们使用积极词语的频率大大超过了使用消极词语的频率, 久而久之, 反映在语言上, 积极词语就成了无标记项。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会长束定芳认为, 在级差反义词中, “通常只有无标记的形容词可以用来对所描述的性质的程度进行提问”。如下面两句话:A.How f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B.How near is it from Beijing to Luoyang?在far和near这对级差反义词中, far是无标记项, 因此句A用How far进行提问合情合理, 其实这是形成了中和性语境, 把far原来的意义给中和掉了。说话者这样提问不再带有任何的感情色彩, 只是单纯的询问距离;而句B用有标记项进行提问, 效果就大不相同了。由于有标记项的词义比较绝对, 相对于无标记项来说比较有“力度”, 因此它们的意义中和不了。句B实际上在询问距离的同时, 暗含了说话者的感情色彩, 即从北京到洛阳是非常近的。
3.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
对于逆向反义词标记性进行讨论的文献并不多。在研究逆向反义词标记现象时笔者发现, 当逆向反义词成对出现时, 人们往往倾向于把反义词对中的某一方置于前, 另一方置于后。而且这种倾向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 是被持同种语言的多数人所接受并运用的。比如, 我们常说“come and go”“above and below”, 却很少有人反过来说。英国语言学家利奇用支配性的概念解释了这种现象。他认为, 逆向反义词的标记性实际上表现为一种支配性。按照这种说法, 上例中的come和above分别在它们各自的反义词对中具有支配地位, 因而可把它们视为无标记项。
参考文献
[1] (英国) 杰弗里.利奇著, 李瑞华等译.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7.
3.谁是“老”的反义词 篇三
小灰兔随口答道:“‘新 ’呗。”小花鹿笑着说:“你错了,应该是‘幼’。” 小灰兔急了:“我没错,我们老师刚讲过!”两人争执不下,便一起去找山羊老师,请他判个对错。山羊老师捋了捋下巴上的一撮胡须说:“不要争了,你俩谁都没有错。”被山羊老师这么一说,两人更加迷糊起来。
正说着,公路上驶来两辆货车。只见一辆货车锈迹斑斑,发出“突突突”的噪声,另一辆货车开起来声音很小,烟雾也很少,一看便知道是辆新车。山羊老师指着货车说:“你们看,这辆货车已经是老掉牙的了,那一辆呢——”“是新的!”小灰兔和小花鹿齐声回答。
山羊老师领着他们继续向前走。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只见一位阿姨左手扶着老人,右手搀着一个小孩,山羊老师便问道:“你们说,他们三人这情景,用哪个词形容最恰当?”
小花鹿抢着说:“扶老携幼!”
“我明白了, 在这里‘老’的反义词又变成‘幼’了。”小灰兔高兴地叫了起来。
山羊老师告诉他们:“有些词的反义词不止一个。做反义词练习时,应当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个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然后再确定它的反义词。这样答案才会准确。”
说完,山羊老师又出了三道题,让他俩练一练:
1.爷爷是种地的老手。
2.在车上,我给老奶奶让座。
3.爸爸把鸡烧老了。
以上三个句子中“老”的反义词分别是
( )( )( )。
4.神圣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四
崇高:①美学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指形体上巨大有力崇高
圣洁:神圣而纯洁:庄严圣洁的《婚礼进行曲》。圣洁
神圣的反义词
卑劣:卑鄙恶劣:手段~。卑劣
神圣的造句
1. 台湾是中国的神圣领土,台湾人民是我们的骨肉同胞。
2. 祖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任何国家和个人都休想侵占!
3. 为了完成党交给他的这个神圣的任务,他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
4. 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神圣使命。
5. 我们一定要完成统一祖国的神圣事业。
6. 祖国神圣的领土不容敌人侵犯。
7.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8. 神圣的灵感使嘉莉变得神采奕奕。
9. 神圣前日吩咐小人起造,如何又要拆毁?中国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已的神圣任务而奋斗。
10. 为什么神圣的作者允许自己做模棱两可的比喻?
11、神圣旨意作为相对主义的一贴解药,其问题在于信仰者之间关于上帝或众神希望我们做什么的问题上无法达成共识。
12、它为你提供内在统一并使你与所有神圣的源头相连接。
13、既然我相信上帝,那么,他的名字就是神圣的,哪怕是出现在一枚硬币上。
14、好像那样还不充分,保持处女的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性是神圣的——它产生生命,所以那是一个把我们与上帝联合在一起的行为。
15、但是,那张纸,那墨迹,那神圣的遗物,那一切,是他自己的心。
16、先验论者在自然界中发现了神圣的存在。
17、你们曾在何处,天堂,与神圣的父同在,与神同在?
18、我在法国长大,在那儿每年五个、七个、甚至九个星期的假期似乎不仅是神圣权利,而且甚至是最能实现自我的职业中,最上等的、最梦寐以求的一部分。
19、很有可能是,耶稣比我想象的要简单的多,他几乎没有怀疑,也没有后悔,因为他怀疑自己神圣出身只在他死的时候。
20、那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词语解析
1.形容崇高、尊贵、庄严而不可亵渎。
《庄子·天道》:“夫巧知神圣之人,吾自以为脱焉。”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至于灵王,生而有頿。王甚神圣,无恶於诸侯。”
唐韩愈《论捕贼行赏表》:“陛下神圣英武之德,为巨 唐 中兴之君。”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 中国 人民应当加倍努力,为完成自己的神圣任务而奋斗。”
2.帝王的尊称。
《文选·扬雄<羽猎赋>》:“丽哉神圣,处於玄宫。” 李善注引《礼记·月令》:“季冬,天子居玄堂右。” 吕向注:“神圣,谓 成帝 也。”
唐柳宗元《唐铙歌鼓吹曲·靖本邦》:“守臣不任,勩于神圣。”集注引孙汝听 曰:“勩,劳也。谓劳太宗自平之也。”
宋岳飞《奏乞出师札子》:“臣实何人,误辱神圣之知如此?”
3.泛指天神,神灵。
北魏郦道元 《水经注·汳水》:“国相 东莱 王璋 字 伯仪 ,以为神圣所兴必有铭表,乃与长史 边乾 遂树之玄石,纪颂遗烈。”
《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店主梦中道:‘神圣前日分付小人起造,如何又要拆毁?’”
5.敏捷的近义词同义词反义词 篇五
赶快:抓住时机,加快速度:时间不早了,我们~走吧。赶快
精巧:(技术、器物构造等)精细巧妙:制作~ㄧ构思~。精巧
迟缓:缓慢:行动迟缓|迟缓地走来。迟缓
聪明:①视觉听觉灵敏:耳目聪明,四支坚固。 ②智力强聪明
乖巧:①(言行等)合人心意;讨人喜欢:为人~。 ②机乖巧
灵巧:1.指聪慧灵敏的才思。 2.聪慧灵敏。 3.灵巧
生动:1.指生物。 2.谓意态灵活能感动人。 3.生动
机敏:机警灵敏:反应 ~ㄧ~过人。机敏
快速:速度快的;迅速:~照相机ㄧ~炼钢ㄧ~行军 ㄧ~育快速
快捷:(速度)快;(行动)敏捷:动作~ㄧ他迈着~的步伐快捷
伶俐:①机灵乖巧:口角伶俐|你妹妹倒伶俐得可爱。 ②伶俐
灵便:1.灵活机敏。 2.灵活轻便。灵便
灵活:1.敏捷﹔不呆板。 2.善于应变﹔不拘泥。灵活
灵敏:灵巧敏捷,反应快:灵敏度高|灵敏机警|手脚灵敏|灵敏
麻利:动作迅速敏捷:做事手脚麻利。麻利
矫捷:矫健而敏捷:他飞速地攀到柱顶,像猿猴那样~。矫捷
敏锐:反应灵敏;目光尖锐:敏锐的洞察力|为人敏锐阔达|敏锐
迅速:1.速度高,非常快。迅速
飞快:①非常迅速:渔船鼓着白帆,~地向远处驶去 ㄧ日子飞快
圆活:1.指语言圆通生动。 2.犹圆滑。指处世变通灵圆活
灵动:1.犹灵活。灵动
火速:用最快的速度(做紧急的事):~行动 ㄧ任务紧急,火速
活络:〈方〉①(筋骨、器物的零件等)活动:人上了年纪,活络
迅捷:迅速而敏捷:行动迅捷。迅捷
敏捷的反义词
笨拙
迟缓
痴钝
缓慢
迂缓
迟钝
敏捷的造句
一、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敏捷的耳朵。听,波涛汹涌,海浪拍岸,风号雷鸣,山呼海啸;听,林间天籁,蝉鸣鸟语,猛兽咆哮,虎啸猿啼;听,丝竹管弦,钟磬鼓乐,合奏清音,吹拉弹唱,听万籁声音,感节奏华美。
二、哥哥纵身一跃,用力抓住竹竿,像敏捷的猴子的一样,迅速地爬了上去,不一会儿,他就爬到了竿顶。
三、才智聪明敏捷的人,最好是再有广博的学问。
四、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则可造就一个准确的人。
五、他两手抓住竹竿,像敏捷的猴子那样,双脚一蹬,就嘈嘈嘈地爬了上去。
六、警察叔叔敏捷的身手让围观群众为之赞叹。
七、游泳健儿以优美而敏捷的动作游出了好成绩。
八、读书可以培养一个完人,谈话可以训练一个敏捷的人,而写作可以造成一个准确的人。
九、意志有一个由比闪电还敏捷的各种液体组成的,看不见的兵团,使它的部下随时供它驱使。
十、他敏捷的辩别力使他急躁得毫无耐心作深思熟虑的判断。
十一、机器人五花八门,既有会爬楼梯的灵活敏捷的侦察机器人,又有张牙舞爪的柴油动力机器人。
十二、不必说瘦小的蜻蜓,欢乐的小鱼,敏捷的青蛙;也不必说翠绿的荷叶在荷塘中嬉戏,小鸟在枝头欢乐的吟唱,小兔在田野里飞快地奔跑,松鼠在树林间自在地跳跃,蝴蝶在花间轻盈地飞舞。
十三、这让您可以随着时间的过去,您从较不敏捷的方法演进到较敏捷的开发方法,获取您正在经历的过程。
十四、动作敏捷的母亲可以瞬间爬上大树、也可以脚踏青草、随波漂流。
十五、我向你推荐一本书名叫“敏捷的后来居上者”,描述聪明的公司如何绕过激进的创新成为市场领导者。
十六、在阳光的照耀下,你将仿佛身临世外桃源一般;在阳光的照耀下;你会感受到无尽的力量与舒适,并且保持着敏捷的思维;在阳光的照耀下,你会得到无限的财富。愿你在阳光下快乐的成长。
十七、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一个聪明的大脑;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明亮的双眼;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敏捷的耳朵;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灵巧的双手;感恩生命,感谢她给予我们丰富的感情。
十八、谎言必须要符合现实,又不能前后矛盾,所以需要良好的记忆力,敏捷的反应力,还有痛苦的创作过程。
十九、俗话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在一次次失败中,我汲取了许多的经验。终于,在又一次浮标下沉时,我敏捷的提起鱼竿。啊,鱼儿!虽然它很小,可我能钓到鱼就满足了。我呀,别提有多高兴了!
6.故意的反义词近义词 篇六
反义词
果然: 这一次劳动竞赛二组~夺到了红旗丨~是这样,果真
无意: 1.泯灭意虑;没有意念。 2.引申指无心,非故无意
意外: 1.料想不到;意料之外。 2.指意料之外的不幸意外
无心: 1.犹无意,没有打算。 2.没有成见。 3.无心
近义词
蓄意: 1、存心;有意。蓄意
成心: 1、成见;偏见。 2、存心;故意。成心
存心: ①存有某种心思: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存心不良存心
居心: 怀着某种念头(多用于贬义):~不善ㄧ是何~?居心
有意: 1、有意图;有愿望。 2、有志向。 3、故意有意
有心: 1、谓怀有某种意念或想法。 2、有心计。 3、有心
蓄谋: 蓄藏已久的计谋。用于贬义。蓄谋
蓄志: 蕴藏已久的志愿。蓄志
7.文明的反义词 篇七
语言与文化心理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心理建构中的中心因素, 它决定了人类群体的感知、思维和态度。根本上决定着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模式。不同群体的人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经验去选择和获取适当的语言词汇系统。但这其中必然受着文化心理角度中诸如文化环境、生活习惯、民 族情感的制约。因此让人们在反义词类的使用中造成或多或少的偏颇。
一、文化心理影响下的语言系统认同
文化为反义词系统提供了最为天然的语境。反义词意义的对立, 通常是客观事物矛盾对立的反映。反义词通过揭示事物的对立面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之下认清事物的是非、善恶、轻重、缓急。从而收到良好的交际效果。而中国自古崇尚儒家文化, 以礼育人, 以德服人。我国的语言系统也是自儒家文化出现后渐渐统一的, 这就让我们不得不看清一定文化制约下, 语言词汇发生的变化。孔子和孟子两位先圣主张和学说推广以来, 整个中国社会就开始倾向“尚礼”、“施仁” , 做什么, 说什么, 都喜欢“中庸”、“和为贵”, 在儒家经典中, 对立概念常常并举, 如 :“以能问于不能, 以多问于寡”“有若无, 实若虚”“唯仁者能好人, 能恶人”“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等等就拿其中的几对反义词来讲 :多——寡、有——无、实——虚、好——恶、远——近, 人们对前一者的使用往往多余后者, 如人们在询问“什么什么能吗?”“什么什么多不多?”时, 人们的回答往往是“能”或者“多”“不多”, 而很少或尽量少回答“不能”“少”“很少”之类的词语。
同样的在社会历史领域中, 有些矛盾带有明显突出的对抗性质, 因此处理这类矛盾时, 孔孟主张, 通过包容对立面, 弱化矛盾的对抗性质, 使之达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才能安定社会。在语言的应用上也要突出人民的存在、照顾人民的发展和利益、考虑民心、民意, 并主动接受民意的制约。尽最大能力减少语言不统一而带来的阻碍, 这样才能使社会中最基本的对立势力减少对抗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和谐。那么就反义词的使用方面, 人们便对本来平衡使用的对立反义词开始做出潜意识的选择, 许多多频率出现的反义词都是迎合地方交流之需。在其他一些孔孟先圣的著作里这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体现。于是儒家文化机制下, 一种中庸的心理, 使一种特定的反义词应用系统逐渐的在人群中形成。
二、文化心理影响下的用词习惯认同
对于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 笔者认为只有用群体心理才能更好地解释人类的语言文化, 文化心理机制的形成通常受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 而更多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文化心理机制作为社会因素的结果, 通过习俗, 语言等多个具体的要素分支来展开。因此可以说文化心理与语言、思维等要素密切相关, 一个民族的语汇和语法从根本上能揭示出一个民族的心理气质。就像神话是一个民族内部的恐惧、惊异、希望等心理的表现。而反义词的使用习惯则是表达社会对个人语言行为的要求以及个人如何对待这些语 言要求的。人们在运用反义词时更倾向于一种“群体意识”, 也可以被称为“群体习惯”。这种习惯是社会全体成员反复感知并作为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的东西, 可以是经验, 也可以是事实。在日后人们相互协作中与人们自己的观念和情感加以联系, 成为自己的语言知识。
例如在黄伯荣、廖旭东主编的《现代汉语》中 :两个词对“X不X”这个格式反应不一样。如“厚——薄”, 一般提问题时说“厚不厚”而很少问“薄不薄”如问一本书不知薄厚时一般会问“书厚不厚”回答可以说“厚, 有五寸厚”也可以是“薄, 只有一寸”只有在设想或者担心其薄时, 才问“薄不薄”回答只能说“薄”“不薄”在少有的特定条件和意图中才会用“薄”来提问。再例如 :一般提问题问东西的轻重时, 人们习惯问“重不重”而很少问“轻不轻”只有担心东西分量不够时, 人们才会问“轻不轻”回答可以是“重”, 也可以是“轻”, 对于前一个答案没有疑义, 对于后一个答案, 有人以“不重”取而代之, 宁愿多说, 也不愿意用“轻”。这可以说明人们在应用反义词时能够精确地恰当地分别作出反应。而这些都来源于对经验和习惯的判断。人们通过“群体心理”传承和个人日积月累下来的反义词使用习惯, 来达成对生活无障碍的沟通。于此可以说反义词使用不平衡性是人们在“群体心理”影响下对反义词使用习惯认同而来的结果。
三、文化心理影响下的民族情感认同
关于文化心理与语言的关系, 其中文化心理更强调对群体情感的控制和利用。所以文化心理研究应通过对民族情感因素分析来描述和理解语言行为, 考察文化心理机制对语言行为有什么影响以及如何影响。从而达到用其来解释反义词使用的不平衡性这一研究课题。民族情感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 从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人们使用反义词的“策略”。人类的情感活动过程根植并依赖符号系统和社会组织系统。具体地说, 人一方面运用情感来认识和体验反义词类的系统, 获得有关反义词的知识和心灵上的把握, 一方面又依据自己的情感来改造反义词类系统, 赋予词类系统新的面貌。在这个过程中反义词俨然成为了文化心理的组成部分, 反义词的应用系统也在不断接受刺激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深化, 成为语言应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凡是符合人们情感需要的反义词都被多频率的使用, 反之则使用频率较低。有些反义词明显寄予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褒贬态度, 如坚强和软弱, 前者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肯定态度, 后者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否定态度, 交际时可以根据情感需要任意选用。从情感上讲更倾向于积极肯定的词语, 因此多数反义词的使用频率就出现了差距。这样的反义词还有很多, 比如 :团结——分裂、大方——吝啬、善良——凶恶等等。
四、结语
汉语的反义词使用不平衡性是华夏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对语言系统的认同、用词习惯的认同、民族情感的认同中慢慢沉淀下来的。尽管文化不断发展, 心理机制逐渐改变, 但积淀在反义词不平衡应用里的这些因素是不能轻易抹掉的。认真研究文化心理机制在语言中的沉淀, 对于进一步了解汉语言与文化心理机制的密切关系, 发掘语言系统中的文化因素, 加强中外语言交流, 有着重大的人文价值和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伯荣, 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2]段益民, 句法规约与反义形容词[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现代汉语频率词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86.
[4]黄亚平, 刘晓宇.语言的认同性与文化心理[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8.文明的反义词 篇八
关键词:字词释义;同义词;反义词
字词释义是中学文言文教学的重要内容,释义的正确,直接关系到我们对篇章文意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如何把握字词意义,其中有个基本方法就是通过同义词、反义词的比较来挖掘每个词的词义特点。本文拟以《曹刿论战》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所谓同义词或反义词,是指至少在一个义项上存在同义或反义关系的词。《曹刿论战》中,共有3组词存在同义关系,4组存在反义关系,即:
同义关系:1.牺,牲 2.驰,逐 3.信,孚
反义关系:1.克,败 2.专,分 3.小,大 4.视,望
下面逐一加以分析。
一、同义词
同义词的主要作用是加强语意或者增强表达的新意,因此,同义词多以并用或替换共现。本文中1组是同义词的并用。2组、3组是同义词的替换。形成同义关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是词义自身的发展。分别分析如下:
1.牺,牲
《说文二上·牛部》(P53):“牺,宗庙之牲也。”段注引毛传、郑笺等诸家解释,多家大体认为“牺,毛纯也。”《说文二上·牛部》(P51):“牲,牛完全也。”段注:“引申为凡畜之称。《周礼·庖人》注:‘始养曰畜,将用曰牲。’”则“牺”和“牲”在本义上均指祭祀之动物。因此,两者在本义上构成同义词。这类同义关系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古人由于生活需要,对同类事物作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古人重祭祀,故祭祀之物的分别很细致。上古汉语中,“牺”和“牲”用本义的地方很多,一般不并列出现。如,“六月辛丑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礼也。”(《左传·文公十五年》P559)后“牺”引申出“死”义,如,“牺者实用人,人牺实难,己牺何害?”(《左传·昭公二十二年》P1423)而“牲”则引申出“畜牲”义,如,“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左传·僖公十九年》P394)因此,“牺”和“牲”只在本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2.驰,逐
《说文十上·马部》(P467):“驰,大驱也。段注:《诗》每以驰驱并言。……驰亦驱也,较大而急耳。”又《说文十上·马部》:“驱,驱马也。”《说文二下·辵部》(P74):“逐,追也。”又《说文二下·辵部》(P74):“追,逐也”则“驰”本义为“坐马车快速行进”,和“驱”为同义词,为不及物动词。
3.信,孚
《说文三上·言部》(P92):“信,诚也,从人言。”又曰:“诚,信也,从言成声。”则“信”字为会意字,则可推词“信”的本义为“诚”,为“忠”,和“背”相对。如:“仪刑文王,万邦作孚。”(《诗经·大雅·文王》P489)本文中“小信未孚”句,杜注:“孚,大信也。”孔疏:“孚亦信也,以言“小信未孚’,故解‘孚’为‘大信’,以行之。”则,“孚”亦“信”也。杜解为“大信”,只实因和“小信”对举而作的随文之解。综上,“信”的本义和“孚”的引申义在“诚”义上构成同义关系。
二、反义词
反义词一般是对举。使用反义词主要是为了使语意更加鲜明。反义关系从意义角度可以分为“相对反义”和“绝对反义”。若从反义关系形成的原因角度来看,反义关系可以分为“一般反义关系”和“语用反义关系”。前者如,(1)克,败;(2)专,分;(3)小,大;后者如;(4)视,望。
1.克,败
《说文七上·克部》(P320):“克,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则“克”字为象形字,本义为“肩”。段注:“《释诂》云:‘克,肩也。’……凡物压于上谓之‘克’。……《释言》曰:‘克,能也。’其引申之义。”(P320)段又云:“木坚而安居屋下,契刻之。能事之意也,相胜之意也。”(P320)则依段言,“克”之“相胜”义,为本义“肩”义之引申。《说文三下·攴部》(P125):“败,毁也。从攴贝。贼败皆从贝。”则“败”为会意字,本义为“坏”义,引申出“打败”义。故“败”和“克”在引申义上构成反义关系。
2.专,分
《说文三下·寸部》(P121):“专,六寸薄也。”段注引《广韵》云:“擅也,单也,政也,诚也,独也,自是也。”则“专”之“独”义、“擅”义等义均为引申义。如,“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左传·昭公二十年》1406)《说文二上·八部》(P48):“别也,从八刀。”则“分”之本义为“分开”或“分予”。如,“大子不得立矣,分之都城而位以卿,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闵公元年》304)在本文中,“专”的引申义“独用”和“分”之本义“分予”义构成反义关系。
3.小,大
《说文二上·小部》(P48):“小,物之微也。”段注解“小”为会意字。又《说文十下·大部》(P492):“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焉。象人形。”故“小”和“大”在本义上构成反义关系。《左传》中“小”“大”对举例子颇多,如:“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左传·哀公七年》P1641)
4.视,望
《说文十二下·亾部》(P634):“望,出亡在外,望其还也。”该文中“望”和“登”连用,又:“登铁上,望见郑师众,大子惧,自投于车下。”(《左传·哀公二年》P1621)“孟氏使登西北隅,以望季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P1460)故“望”之本义应为“登高远看”义。而“视”为“临近之看”,故和“望”之本义构成反义关系。
参考文献:
[1]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2]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幻想的近义词、反义词 篇九
与幻想意思相近的词有:憧憬,想象,梦想,空想,妄想
与幻想意思相反的词有:现实、真实
相关知识:
幻想是创造想像的一种特殊形式。由个人愿望或社会需要而引起,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想像。幻想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人类早期的幻想现在很多都成了现实;人类今天的幻想也许就是明天的真实。
在生活中,幻想是个体遇到挫折或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便脱离实际,想入非非,把自己放到想象的世界中,企图以虚构的方式应付挫折,获得满足的一种形式。人都有幻想,但是对一件事情产生没有理由和根据的或过多的想法。导致自己精神恍惚,就成了一种病,称为幻想症,严重者应该接受治疗。
在文学艺术中,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用以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它是童话的核心,也是童话的灵魂,没有幻想就没有童话。 同时,幻想也是音乐创造的灵感之一,甚至有许多命名为《幻想》的音乐。比如斯琴格日乐《幻想》,收录在斯琴格日乐的第二张专辑《寻找》里面,是斯琴格日乐在飞机上即兴创作的一首歌曲。
本站还收录了更多与幻想有关的文章
关于未来的我作文:幻想
八年级一班 王新英我有很多的理想,可是我不能一一去实现,所以我只有通过幻想来实现我的白日梦。我幻想着未来的我,成了一位举国闻名的医生。每天都与病人打交道,每天都急匆匆的奔波在医院与家之间。虽然…
2060年的一天(学生幻想作文)
九年级二班王志鹏清晨,Mary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并迅速为我做出了今天一天的行动计划:上午,开会;下午,开会;晚上,开会。看了今天一天的计划,我的脑袋都大了。没办法,谁让咱是联合国主席呢!早饭的…
幻想_抒情诗一则
幻想七年级六班蔺丙莲深夜里在灯光下我幻想着将来一定发愤图强拥有自己梦想的一切——一家公司,一幢别墅,一辆汽车……可是思维这时又回…
幻想作文 新三国故事
沾化县黄升中学雏凤文学社 姜明海今天是2050年了。我已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了,但我却发明了一种可以跑回古代的机器。我本想用黄金盖屋,因为我看过《大汉天子》里面有个“金屋藏娇”,我知道那并不是…
童话的基本特征——幻想
《古代英雄的石像》:《合理幻想、巧示深意浅谈童话〈古代英雄的石像〉》
10.反义词乐园 篇十
1.用找反义词的方法学习汉字。
2.培养学生积累反义词和运用反义词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积累生活中的反义词。
活动过程:
一、游戏激趣。
1.“反话”游戏。(教师说或模拟前边的词语,学生答出它的反义词并做动作)
大西瓜——小西瓜上——下左——右前——后蹲——站出——入
2.揭题。
(1)在刚才做的游戏中你发现了什么?(投影“反义词”)
(2)揭题:小朋友们,听说今天反义词乐园里将要举办很多趣味比赛,这节课我们一起到反义词乐园参赛吧!(投影“反义词乐园”)
二、看图说反义词。
1.看图猜反义词。
(1)这是看图猜反义词赛场,凡是爱动脑筋的小朋友都可以获得入场券。
(2)根据投影图说反义词。
2.看图辨方向。
(1)小朋友,当你在野外迷了路,千万别慌张,我们可以看图辨别方向。(投影出示方位图)
(2)小朋友能找出图中的反义词吗?同桌互相找一找。
(3)指名找。
3.看图找反义词。
(1)今天的比赛精彩极了,小动物们也赶来参加比赛了,你敢跟小动物们比一比谁最棒吗?请在四人小组内看图互相找出图中的反义词。(投影出示图)
(2)各小组推选代表在班内交流。
三、你说我对。(先投影出示前边的词语,答对后相机点击后面的反义词。)
“你说我对”赛场的两名小主持人邀请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对反义词。请男生说,女生对。
四、我有一双慧眼。
过渡:接下来小朋友们要用充满智慧的小眼睛来找反义词了。
1.你准能认出我们。(投影出示)
例: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前)——(后)
(1)你开门,我关门。( )——( )
(2)小明出来,我进去。( )——( )
(3)小兔的耳朵长,尾巴短。( )——( )
2.投影出示《龟兔赛跑》的动画和一段话。师:小白兔和小乌龟正在进行比赛跑步呢,请小朋友先看动画片再读故事,找出文中的反义词。
龟兔赛跑
一天,小白兔和乌龟比赛跑步。第一次小白兔跑得快,乌龟跑得慢,小白兔胜利了。第二次比赛,由于小白兔不谦虚,结果失败了。
3.投影出示古诗《画》。师:古代诗人王维也来到了我们的反义词王国,他要请小朋友们找一找诗中的反义词。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五、我会说。
过渡:“能说会道”赛场正等着小朋友们来参赛呢!
1.说句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反义词:
(1)骆驼长得( ),羊长得( )。
(2)马路( ),山路( )。
(3)冬天( ),夏天( )。
(4)猴子的尾巴( ),兔子的尾巴( )。
2.我也能用反义词编一句话。
(1)自己找合作伙伴编。
(2)推选说得好的同学说。
六、抢答赛,看谁说的反义词多。(投影出示)
反义词(我会填)胜—( ) 好—( )天—( )早—( )方—( )头—( )快—( )冷—( )爱—( )来—( )
七、找对手。
能干的小朋友,你想找到自己的对手吗?现在我们请表现最好的8名同学上来玩找对手的游戏。比如:举黄色卡片的同学问:“我是‘紧’,我的对手在哪里?”举红色卡片的同学回答:“你的对手在这里,我是‘松’。”
正——反冷——热
容易——困难
冷淡——热情
虚伪——诚实
八、找一找生活中的反义词。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反义词,把你找到的反义词告诉大家。
(1)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课前找到的反义词。
(2)比一比谁是棒小孩,请举手说。
九、操练场。
比赛已经进入尾声,最后一站是操练场。请你写出教室里的反义词。
十、小结:今天的活动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作者单位
禄丰县城南小学
11.古代汉语同义词的教学探析 篇十一
关键词: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定义,辨析
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同义词并不一定意义完全相同, 意义完全相同的词称为等义词。等义词由于不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因此一种语言中的等义词一般数量极少, 并且不能长期共存。同义词在词义上往往是大同小异, 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 对这些细微差别的辨析是同义词教学的关键之处。
在古代汉语同义词教学之中, 不少学生对于什么是同义词认识比较模糊, 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词, 缺乏对同义词这一概念的准确认识。在阅读古籍时, 一些学生由于对于古代文献的语感不强, 对同义词之间差别往往难以把握, 造成对古代文献阅读的困难和误解。在古汉语同义词的教学实践中, 一方面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同义词这一概念的内涵, 另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提高学生阅读古籍的能力。
一、同义词的定义
关于什么是同义词, 大多数学生的认识是模糊的、不确切的, 只是简单地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的词。
如何对同义词进行科学的界定, 长期以来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也是热点问题。张永言先生给同义词下的定义为:“同义词就是语音不同, 具有一个或几个类似意义的词。这些意义表现同一个概念, 但在补充意义、风格特征、感情色彩, 以及用法 (包括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 上则可能有所不同。”[1]蒋绍愚先生对这一定义表示认同, 指出:“这个定义说得比较全面。它说明: (1) 同义词是几个词的某一个或某几个义位上相同, 而不是全部义位都相同。 (2) 同义词只是所表达的概念 (即理性意义) 的相同, 而在补充意义 (即隐含意义) 、风格特征、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却不一定相同。”[2]张永言先生对于同义词的定义科学地指出了同义词的特征, 蒋绍愚先生又为之做了详细的说明。
在古代汉语的同义词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掌握学界关于同义词的定义, 对于什么是同义词形成科学的正确的观点, 摒弃过去模糊的、不确切的认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应该让学生理解以下几个问题。
1. 几个多义词是同义词, 它们往往只是在一个或几个义项上相同或相近, 而不是所有的义项都相同。
例如:“良”和“善”是一对同义词。《说文》:“良, 善也。”“良”和“善”都有“好的、善良的”这一意义。如:《周礼·天官·冢宰》:“内府掌受九贡、九赋、九功之货贿、良兵、良器, 以待邦之大用。”《礼记·曲礼上》:“修身践言, 谓之善行。”
“良”和“善”在“好的、善良的”这一义项上构成同义关系, 但作为多义词的“良”和“善”还有其他一些义项是不相同的, 各自所独有的。如“良”还有“甚、很”、“的确、确实”、“古代妇女称呼丈夫”等义项, “善”还有“熟悉”、“容易, 常”等义项。在这些义项上“良”和“善”就不存在同义关系。因此“良”和“善”作为一对同义词, 它们只是在“好的、善良的”这一义项上意义基本相同, 并不是它们所有的义项意义都相同。
2. 同义词只是表达的概念意义 (即理性意义) 基本相
同, 但在意义的轻重、意义的侧重点、范围的大小、感情色彩、搭配关系等方面往往存在差异。
例如:“疾”和“病”是一对同义词, 都有“病痛, 疾病”义。但语义的轻重程度不同。《说文》:“疾, 病也。”“病, 疾加也。”“疾”指一般的疾病, “病”指重病。如:《论语·为政》:“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左传·桓公十八年》:“是行也, 祭仲知之, 故称疾不往。”这两例用“疾”是指一般的疾病。《庄子·内篇·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 喘喘然将死, 其妻子环而泣之。”《韩非子·难一》:“管仲有病, 桓公往问之, 曰:‘仲父病, 不幸卒于大命, 将奚以告寡人?’”这两例用“病”指的都是得了重病将死。
“朋、友、党”是一组同义词, 都是指因具有共同的志向、情趣或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人。但感情色彩不同, “朋”和“友”是中性词, 而“党”是贬义词。“朋”和“友”指的是志趣相投的人。《论语·学而》:“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郑玄注:“同门曰朋, 同志曰友。”“朋”有时也指互相勾结的朋党, 同伙。如《楚辞·离骚》:“世并举而好朋兮, 夫何茕独而不予听?”但由于“朋”指朋党, 同伙只是少数情况, 一般情况下都是指志同道合的人, 因此仍属于中性词。“党”则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指同伙、党羽, 为私利而勾结在一起的人。如《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 不为党。”《论语·述而》:“吾闻君子不党, 君子亦党乎?”
3. 应将同义词与同源词区别开来。
在古汉语教学中, 一些学生常常将同源词与同义词混淆起来, 不明白二者有何区别。
同源词是来自同一语源的音近义通的一组词。王宁先生指出:“由一个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 因而具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叫同源词。”[3]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 语音上则没有联系。
同源词和同义词的区别, 从意义上看, 同源词是意义相通、相关, 而同义词是意义相同或相近;从语音上看, 同源词声音相同或相近, 而同义词在语音上没有联系;从语源看, 同源词来自同一语源, 而同义词则没有共同的语源。
例如:“卑”和“婢”是同源词, 二者在意义上有相通、相关之处, “卑”指地位低微、低贱, 而“婢”指的是女奴、使女, 是地位低微的人。“卑”和“婢”语音相近, 上古音“卑”为帮纽支部, “婢”为並纽支部, 帮並为旁纽, 支部叠韵。“卑”和“婢”由于具有相同的语源, 因而音近义通。“卑”和“贱”是同义词, 意义基本相同, 都可指地位低下, 《说文》:“卑, 贱也, 执事者。”二者在语音上没有联系, 也没有共同的语源。
二、同义词辨析
同义词的概念、意义 (即理性意义) 基本相同, 但在其他方面还存在细微的差别。学生如果不掌握这些古汉语同义词的细微差别, 就不能准确理解这些词的词义特征, 从而造成古籍阅读的困难和偏差。因此, 对同义词差异的辨析是古汉语同义词教学的重点和关键。
在教学过程中, 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辨析古汉语同义词的差异。
1. 程度的轻重不同
例如:“饥”和“饿”是一对同义词, 但语义的轻重程度不同。“饥”指吃不饱, “饿”的程度比“饥”深, 是严重的饥饿。
“饥”指吃不饱, 肚子饿。如《孟子·梁惠王上》:“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吕氏春秋·季春纪·尽数》:“凡食之道, 无饥无饱, 是之谓五脏之葆。”“饿”的程度比“饥”深, 是严重的饥饿, 饿得厉害, 因长时间没有吃饭而陷入困乏的境地。如《左传·宣公二年》:“初, 宣子田于首山, 舍于翳桑, 见灵辄饿, 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这一例中灵辄三天没吃饭用“饿”。《韩非子·奸劫弑臣》:“古有伯夷、叔齐者, 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 二人饿死首阳之陵。”伯夷、叔齐“饿死”是指长时间绝食而死。从以下两例“饥”和“饿”的对举, 更能看出“饿”的程度比“饥”深。《韩非子·饰邪》:“语曰:‘家有常业, 虽饥不饿;国有常法, 虽危不亡。’”《淮南子·说山训》:“宁一月饥, 无一旬饿。”
2. 范围的大小不同
例如:“洲、渚、沚、坻”是一组同义词, 都是指“水中陆地”, 但范围、面积大小不同。《尔雅·释水》:“水中可居者曰洲, 小洲曰陼, 小陼曰沚, 小沚曰坻。” (陼同渚) 可见“洲、渚、沚、坻”面积是递减的。
“洲”是水中的陆地, 水中可以住人的地方。《诗经·周南·关雎》:“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渚”是小洲, 《诗经·召南·江有汜》:“江有渚, 之子归, 不我与。”毛传:“渚, 小洲也。”“沚”是小渚, 《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坻”是小沚, 《诗经·秦风·蒹葭》:“遡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3. 词义的侧重点不同
例如:“灾、难”是一对同义词, 但二者意义的侧重点不同。“灾”指自然灾害, 天灾。“难”指人为造成的灾祸。
“灾”本指自然发生的火灾。《左传·宣公十六年》:“凡火, 人火曰火, 天火曰灾。”《左传·桓公十四年》:“秋, 八月, 壬申, 御廪灾。”杜预注:“天火曰灾。”这一例指的是御廪 (御廪是储藏国君亲自耕种所获得的用来飨祀的粮食的仓库) 自然起火。引申指各种自然灾害。如《周礼·春官·宗伯》:“国有大故、天灾, 弥祀社稷, 祷祠。”《韩非子·难二》:“事慎阴阳之和, 种树节四时之适, 无早晚之失, 寒温之灾, 则入多。”“难”指由政变、战争等人为造成的灾祸。如《左传·哀公六年》:“国之多难, 贵宠之由, 尽去之而后君定。”《韩非子·五蠹》:“坚甲厉兵以备难, 而美荐绅之饰。”
4. 方式、方法不同
例如:“侵、伐、袭”是一组同义词, 它们都有“进攻、出兵攻打”义, 但进攻的方式不同。《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 无曰侵, 轻曰袭。”
“有钟鼓曰伐”, 伐是公开征讨, 鸣钟鼓, 公布罪行, 去讨伐有罪者。如《左传·隐公元年》:“京叛大叔段, 段入于鄢, 公伐诸鄢。”大叔段谋反, 郑庄公讨伐大叔段, 是公开讨伐谋反者, 因此用“伐”。“无曰侵”, “侵”指没有公开宣战的, 不设钟鼓的进犯。“侵”这种进攻方式往往是欺凌、侵犯他国, 因此不会公开地鸣钟鼓宣战。如《左传·隐公六年》:“五月庚申, 郑伯侵陈, 大获。”这一例中郑国入侵陈国, 是没有公开宣战的侵略行为。“轻曰袭”, “袭”是秘密地偷袭, 是乘人不备、出其不意的进攻。《春秋·襄公二十三年》:“齐侯袭莒。”杜预注:“轻行掩其不备曰袭。”
5. 感情色彩不同
例如:“杀、弑”是一对同义词, 都有“杀戮”义。二者除了概念意义略有不同外, 感情色彩也不同, “杀”是个中性词, “弑”是一个贬义词。
“杀”意义宽泛, 适用于一切有生命之物, 是一个中性词。如《老子·道经》:“杀人众多, 以悲哀泣之。”《庄子·外篇·山木》:“故人喜, 命竖子杀雁而烹之。”“弑”是以下杀上、以卑杀尊, 是一个贬义词。“弑”常指臣杀君、子杀父。《说文》:“弑, 臣杀君也。”《论语·先进》:“子曰:‘弑父与君, 亦不从也。’”《礼记·檀弓上》:“世子曰:‘不可, 君谓我欲弑君也, 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
6. 搭配关系不同
例如:“熄”、“灭”是一对同义词, 二者都指火熄灭, 又都引申出消亡、停止之义。但它们的搭配关系不同, “熄”是不及物动词, 不带宾语, “灭”是及物动词, 可以带宾语。
《说文》:“熄, 畜火也。从火, 息声。亦曰灭火。”“熄”由“火熄灭”义引申出“消失、平息”义。上古“熄”是个不及物动词, 不带宾语。如《孟子·告子上》:“今之为仁者, 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不熄, 则谓之水不胜火。”《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固不独, 士有孤而自恃, 人主有奋而好独者, 则名号必废熄, 社稷必危殆。”
《说文》:“烕, 滅也。从火戌。”“烕”是“滅”的古字。“灭 (滅) ”的本义是火熄灭, 引申出消除、除灭义。“灭”是个及物动词, 可以带宾语。如《诗经·小雅·节南山》:“燎之方扬, 宁或灭之?”《韩非子·十过》:“五曰贪愎喜利, 则灭国杀身之本也。”
古汉语同义词之间的差异是复杂多样的, 以上几点只是同义词差异的主要方面, 并不能概括同义词所有的差别。在古代汉语教学中, 我们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针对具体的同义词, 结合古籍中特定的语言环境, 跟学生分析讲解这些同义词的异同关系。
参考文献
[1]张永言.词汇学简论[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 1982:108.
[2]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94.
[3]王宁.训诂学原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6:49.
12.轻蔑的近义词反义词 篇十二
敬爱并且拥护:~领袖。爱戴
重视:
1.认为重要而认真对待。重视
敬重:
恭敬尊重。敬重
尊重:
①尊崇而敬重:尊重权利|尊重他的意见。 ②庄重尊重
尊敬:
1.尊崇敬重。尊敬
敬爱:
尊敬热爱:~父母 ㄧ~的张老师。敬爱
轻蔑造句
(1) 因为我对权威地轻蔑,所以命运惩罚我,使我自己竟也成了权威。
(2) 人是可以蔑视地,他是会弄错地,腰刀却是不可以轻蔑地,它是永远有理地。
(3) 要知道对好事地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地反感轻蔑和嫉妒。
(4) 生活规律得仿佛生了锈一般,既让人轻蔑,又让人害怕,但同时也是一种保护,让他意识不到时间地流逝。
(5) 沉默是挂科者最后地尊严,沉默是拿A者最高地轻蔑。
(6) 问题不在于:一个人能够轻蔑、藐视或批评什么,而是在于:他能够喜爱看重以及欣赏什么。
(7) 真正地文化以同情和赞美为生,而不是以憎厌和轻蔑为生。
(8) 有才能往往比没有才能更有危险;人们不可能避免遭到轻蔑,却更难不变成嫉妒地对象。
(9) 要知道对好事地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地反感、轻蔑和嫉妒。
(10) 轻蔑是无言,而且连眼珠也不转过去。
(11) 最理想地生活方式,就是一方面轻蔑一个时代地风俗习惯,另一方面又丝毫不破坏风俗习惯。
(12) 明言着轻蔑什么人,并不是十足地轻蔑。惟沉默是最高地轻蔑。
(13) 虚荣是骄傲地食物,轻蔑是它地饮料。
(14) 对幸福地轻蔑通常是对其他人幸福地轻蔑,在精巧地伪装之下是对人类地仇恨。
(15) 超人即是海洋,你们地伟大轻蔑会在海中沉没。
(16) 虚伪地人为智者所轻蔑,愚者所叹服,阿谀者所崇拜,而为自己地虚荣所奴役。
(17) 柔和地态度对于一颗被人轻蔑地心地确是很大地安慰。
(18) 尊敬诞出尊敬,轻蔑诞出轻蔑。若改变自己,对方也会跟着改变。
(19) 那些冷漠地、轻蔑地、恐惧地、猥琐地、残忍地目光。它们一次次偃旗息鼓,但一经触发就立刻卷土重来,不容你心存幻想。
(20) 笑声,是对困难地轻蔑和嘲笑;笑声,是对胜利地自豪和信心。朋友,愿你地生活中永远充满豪放地笑声!
(21) 最野蛮地是轻蔑自己。
(22) 他对她地成绩很轻蔑。
(23) 我不知哪儿来地力量,大声对那几个学生说:“你们不要破坏公共财物!”几个中学生没搭话,都指着我哈哈大笑起来。看着他们眼里露出地轻蔑地目光,我瞪圆了愤怒地眼睛说:“做得不对,谁都可以管!”。
(24) 冬天,几乎所有地树木都已经变得只有盘虬卧龙地枝干,一点绿色都没有地。不过一位威严地强者,对这只是轻蔑地一笑,那就是松树。任凭那冬风怎样吹,他仍然伫立在那,丝毫不动摇。
(25) 狮子睡着了,有只老鼠跳到了他身上。狮子猛然站起来,把他抓住,准备吃掉。老鼠请求饶命,并说如果保住性命,必将报恩,狮子轻蔑地笑了笑,便把他放走了。
(26) 即使是最有良心地人,良心地谴责面对这样地情感也是软弱无力地:“这个或那个东西是违背社会习俗地”最强者也害怕旁人地冷眼和轻蔑,他是这些人当中受过教育地,而且是为了这些人才接受教育地。他到底怕什么呢?怕孤立!这个理由把做人和做事地最佳理由打倒了!
(27) 有三种情况地人容易发怒:第一是过于敏感地人。他们地神经太脆弱,一点小事就足以刺激他们;其次是认为自己受到轻蔑地人。被人轻蔑会激起怒气,其效果胜于其他伤害;最后是那种认为自己名誉受到损害地人,也最易被激怒。
(28) 不过高尔基地功绩本来就不在于他写地东西都使人满意,而在于他地俄罗斯,乃至全世界,是第一个带着轻蔑和厌恶谈到小市民地人,而且他正是在社会已经为这种抗议准备成熟地时候来谈地。
(29) 这其中流露出来地心理意向绝非单纯是一种战战兢兢地狂妄,较多地还是一种发自内心深处地对中国地不屑与轻蔑。
13.崎岖的近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 篇十三
凹凸
陡峭
险阻
曲折
低洼
侘傺
高低
蜿蜒
陡立
险峻
逶迤
坎坷
崎岖的反义词
陡立
坦途
平坦
坦平
崎岖的造句
1. 这是一条通往县城的崎岖小路。
2. 黄叔叔的一生是坎坷、崎岖不平的。
3. 只有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在崎岖的道路上奋勇攀登的人,才能达到科学的顶峰。
4. 前进的道路总是困难重重、崎岖不平的。
5. 我们沿着崎岖的山路终于登上了山顶。
6. 这个山路崎岖不平,旁边又是悬崖,让人望而生畏。
7.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只有不畏艰险,在崎岖的小路上努力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8. 汽车在崎岖的道路上颠得很厉害。
9. 汽车缓慢地爬行在崎岖蜿蜒的山道上。
10. 任凭未来风吹雨打崎岖难行,也阻拦不了我前进的脚步。
11. 山村女教师颠簸在崎岖的山路上,用她那小巧玲珑的身姿为山区孩子撑起了求学的一片天.
12. 人生的道路并不一定总是平坦的大道,难免有时是崎岖和险阻的。
13. 这一带都是崎岖不平的山路,很不好走。
14. 这一段山路崎岖不平。
14.意象图式对英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篇十四
多义词教学是英语中一个比较困难的问题。多义词是如何产生的,义项之间是否具有理据性,学习者如何理解并记忆这些众多义项,对此传统英语教学没有作出合理的解答,只是强调机械重复的记忆法。这就会导致单词词义的暂时记忆,而不利于长期记忆。
本文试图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以意象图式为基点,来解释多义词义项形成的根本动因。并以此为基础,探讨英语教学中如何进行多义词的学习以便更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
2意象图式的简介和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意象图式最早是由Johnson[1]提出来的,他把意象图式描述为在人类与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相互感知的过程中,不断反复出现的、赋予我们经验一致性结构的一种动态模版。意象图式不仅构建了我们的空间域概念,也构建了我们抽象域中的许多概念。Lakoff[2]提出了形式空间化假设,认为我们是通过意象图式加隐喻投射来理解概念结构的。Johnson[1]还指出了意象图式结构的动态性特点,他指出意象图式是一种能动性结构,它是相对灵活的,可以作适当调整以适应众多基于同一图式之上的、相似但又不同的其他情景,即意象图式变体。关于意象图式的结构组成,Langacker[3]在他的认知语法理论中将意象图式分析为由动体(trajectory, TR)、陆标(landmark, LM)和路径(path)组成的最简单而又基础的认知结构,认为意象图式表现了动体与陆标之间某种不对称关系。
意象图式的动态性对揭示词汇的多义现象有很大作用。根据不同的使用情境,意象图式会产生不同的图式变体;而词汇作为大脑中意象图式在语言世界里的符号表征,其意义也会随着所用语境的不同而发展变化。词,与其说它本身具有意义,不如说它能在大脑中唤起意义的心理图式。图式形成的重要步骤就是把心理模式转化为可视的图形模式,把可视模式转化成人们可以理解的概念模式,最终可以让人理解和解读。
3英语教学中介词under义项的简要分析
近几年来,认知语言学家的大量实证研究表明,利用意象图式以及隐喻的观点可以对语言中错综复杂的语义现象(尤其是多义现象)作出简单而同一的解释[4]。英语中的一些常用介词有许多义项,如何在英语教学中让学习者深刻而形象地理解这些义项的产生过程呢?下面将对介词under的多义现象进行分析。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习者看一组包含介词under句子,看看介词under的这些意义是怎么通过一系列图式形成的。
(1)He sat under the tree.
(2)The bat is flying under the roof.
(3)The dog emerged from under the table.
(4)He placed the ball under the desk.
(5)It is swallowed up within a hole under the ground.
(6)They had a picnic under the wall.
(7)He chose a box and put it under his arm.
(8)The field has been laid under snow.
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介词under的基本意象图式通常如下(图 1):
其内在结构为:两个实体,其中一个(动体)位于另一个(界标)之下。
句(1)中under表示的是地点的静态关系,动体在界标之下且垂直于它,但不与界标接触。这是under的基本图式(中心图式)。中心图式可以被看做是人们对under意义理解的原型,它构建了该词的基本意义:表示在某物体(正)下方或低于某物体的位置。
但是仅有中心图式还不能解释under的全部意义,中心图式本身由许多可变的部分组成,动体和界标也有静态关系和动态关系之分。前者仅表示动体的位置,而后者则呈现出众多不同的方面,可以突出动体运动的起点、终点和路径等,从而形成under的其他一系列意义。
句(2)中,动体仍垂直于界标,仍未与界标接触,但表现的是动态关系,强调的是动体运动的路径(图 2)。
句(3)句(4)相似,但前者强调的动体运动的起点(图3),后者关注的是动体的终点位置(图4)。
句(5)中,图式表征是以地面(ground)为界标,洞(hole)为动体。此处动体位于界标之内、之下,其间没有明显的分割。在这里,under的意义接近于in, under the ground相当于in the ground(图5)。
句(6)中,wall为界标,picnic为动体。此处under并不完全符合其中心图式,动体位于界标的侧下方,under的意义相当于at the foot of(图6)。
句(7)中,arm为界标,box为动体。此处动体夹在界标之间,其图式表征离中心图式更远。under的意义相当于between, 所以under his arm意为between his body and his arm(图7)。
句(8)中,snow为界标,field为动体。动体被界标所完全覆盖。此时under的意义接近于be covered with(图8)。
从中心图式向图式变体的转变是通过转喻进行的。转喻产生了不同的图式变体,从而赋予了介词不同的意义。但单靠意象图式无法解释under 的全部意义,还必须依靠图式与隐喻的合力,可以借助于“意义延伸”这一概念。所谓“延伸”并非是任意的“延伸”,而是指当人们意识到事物、事物内部或相互间的某一方面的某种联系,于是将其突现出来,并加以程式化、规范化,这就成为常规关系[5]。通过突出中心图式的某个特征,产生了under的一系列方位概念,人们可以用这些熟悉的、具体的、有形的概念去认识那些不熟悉的、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将方位概念投射到其他的概念上去,将其他的抽象概念空间化了,从而进一步产生了under的意义扩展。例如:
(9)He is under forty.
(10)The book cost under $ 10.
(11)He had worked under Smith.
(12)She has been under a lot of pressure at work.
从具体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以上的抽象域,分别表示时间概念、数量概念、权利关系和状态关系,相应产生了词典中的其他义项:(年龄、价格或数量)低于、少于,在……以下; 在……手下工作,在……的管辖之下;在……的影响下。
4小结和对英语中多义词教学的启示
在不同的上下文中,under有其独特的意义和用法,这些意义变体来源于大脑中相应的图式变体。作为中心图式的一系列图式变体正是意义能够从本义向转义扩展的根本动因。意象图式是分析方位介词的有效工具。意象图式对所有涉及空间结构词汇的词义扩展有着很强的解释作用,如何应用这一理论来为英语中多义词教学服务,这是本文思考的问题。
在多义词教学中,对诸义项我们通常是强调机械重复的记忆法, 而不去探究义项究竟是怎么产生的, 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辑关系。我们可以凭着反复记忆而记住了全部义项,但它们在大脑中却处于混沌和杂乱无序的状态,缺乏有机的联系,久而不用可能会遗忘。而本文基于意象图式和隐喻等理论提出的义项形成模式则有助于揭示所有义项的形成过程和内在语义理据,梳理出源流关系,帮助学习者进行总结和概括。
参考文献
[1]Johnson,M.1987.The Body in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Lakoff,G.1987.Wome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3]Langacher,R.1987,1991.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
15.陈意涵 成熟与天真不是反义词 篇十五
不足160cm的小小身躯里蕴含着巨大的能量,古灵精怪的陈意涵就像是邻家的小妹,让人一看就觉得温暖。你不得不称赞她的颜值高,但并不是所有长得美的都是花瓶;你也不得不承认她的演技好,但却不是每个演员都期待着塑造“银幕经典”。陈意涵有着天蝎座固有的执着,她不厌其烦地刷新着自己在银幕上的百变形象,目标直指“天后”,但却又不止于“天后”。
唯美貌不可辜负
导演钮承泽说:“她是一个能量很丰沛的演员,眼睛很大,也很活泼。”陈楚河说:“她像个小太阳,有大大的眼睛,天真的笑容。”彭于晏说:“她演戏十分投入,眼神很灵,反应很快。”……几乎令所有人过目不忘的都是陈意涵那双会说话的大眼睛。
其实从综艺节目出道的陈意涵在台湾“芸芸众星”中一开始只能算作“C咖”,最初演的几部电影都没能让大家记住她丝毫——直到几年后参演了电视剧《奋斗》和《痞子英雄》,才逐渐扭转了“星运”。一个初生代女演员如果没有立即爆红,其实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因为很多人自此再也没能迎来波谷之后的反弹,永远消失在了大众视野之外。而救起陈意涵的稻草或许正是她那双水灵灵的大眼睛。
上天赐予女人的每一分每一毫财富都应当被充分利用,陈意涵正是一个聪明的女人。何时应该在镜头前噙满泪花?何时又应该用柔情的“秋波”杀死对方?她十分懂得如何巧妙运用眼神在每一个镜头中去攫住观众的心,因为她全身匕下最美的,正是那一双明眸。
“我的眼睛真的超大,但是大眼睛的人最容易产生黑眼圈,我不拍戏的时候懒得化妆,只有经常戴着墨镜去街上。”听似埋怨的口气,但看得出陈意涵对自己的一双大眼睛也十分得意。其实只要不是特型演员或谐星,“美貌”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绝对是必不可少的。谁又说外表一定是肤浅的呢,能够懂得抓住自己的优势,何尝不是一个女人最明智之举?更何况这种美,不流于媚俗,自成清新一派。
我的目标是“强大”
这些年的银幕上一共有两个陈意涵,一个是在《军中乐园》之前,一个是在《军中乐园》之后:永远也回不到家乡的大陆老兵遇上拼命攒钱想要出逃的台湾军妓,这样的桥段本身就充满了噱头。电影《军中乐园》早在上映之前就因其题材的敏感和明星阵容的强大在两岸影视圈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而这部电影也正是陈意涵的“翻身之作”。
电影预告片中陈意涵的“豪放一脱”虽然只有短短一瞬,但这几秒钟的镜头就足以让很多人奋不顾身地冲到电影院。肯出演一个无情无义的“婊子”,并且还有不在少数的裸戏镜头,这对于一向以青涩清纯形象示人的陈意涵来说无疑是壮士断腕般的狠心突破。试想有哪个背负着青春美少女包袱的女生会愿意轻易尝试这样的改变呢?光是最后电影中阿娇那难看的死相,恐怕就会让很多女演员直接说NO 吧!“我一开始也很担心,不敢让老爸看到电影里的裸戏,但是老爸看了之后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自己买了100张电影票请朋友去看,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陈意涵的转变不仅仅在于角色类型的不同,更在于她日渐强大的“气场”。虽然长期以来和陈意涵搭戏的都是“小鲜肉”:阮经天、言承旭、郑元畅、彭于晏……但是她直言不讳地说自己更喜欢和经验老到的“前辈”演员们一起演戏。在《军中乐园》中和陈意涵演对手戏的恰是《甄嬛传》中的皇帝、“实力演员”陈建斌。“和前辈们一起演戏当然有压力,但是也好过瘾!你会不知不觉就被他们强大的气场所吸引,其实我很想要和他们一样变成一个强大的演员,而不仅仅是一个美美的演员。”
把“强大”定为自己的目标,这在女演员中并不是一件常见的事情,这些年来她心底里住着的那个“女孩子”呼之欲出——她争强而好胜、不肯认输,更不肯让别人轻易就往自己的身上贴上“花瓶”的标签。
不管得过什么奖,都是菜鸟
从小怀抱着做义工的信念,陈意涵自学了手语,并且能够十分熟练地和聋哑朋友对话。这项本领帮助她在电影《听说》中将一个“聋女”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这部电影非常小众,在票房上也没有取得什么好成绩,但是陈意涵却凭借它意外获得台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第一次戴上了“影后”的桂冠:“颁奖的前—秒我还在玩手机,直到看到赵又廷在我身边欢呼,我才知道原来是自己得奖了,根本没有准备好,就连上台之后也语无伦次的。”
运势来了挡也挡不住,“封后”之后的陈意涵星路越走越顺,又连续两年获得金马奖最佳女配角的提名,也逐渐成为大家心中公认的“超级A咖”。星途的“急转直上”并没有让陈意涵的心态产生太多的变化:“我可以精准到10秒落泪,也可站三七步让人家知道我在演太妹,但这些都不够,表演是一辈子都学不完的。不管得过什么奖,你都是菜鸟。”
如果不是毕业的时候被星探发掘,这位学资讯管理出身的影后很可能已经是一名办公室秘书:“我有强烈的控制欲,对于安排流程和整理文件之类的事情有很大的兴趣。”即使是后来做了演员,她仍然改不了这样的习惯,在片场总是要记挂很多事隋,哪个演员哪天有什么戏她常常都会提前去通知。“我退休之后的理想是做场记,这样既不用离开我最喜欢的片场,也可以做我感兴趣的事隋。”
这样一个连退休之后的事情都已经规划好的人,她对自己今后的星途又有什么规划呢?其实,从她那么努力地抛去清纯形象去演军妓开始,就已经足以看出陈意涵的“野心”。很多人在成功塑造了经典形象之后的确不适合改变戏路,陈意涵的好姐妹陈妍希就是一个很好的反例。但是陈意涵不信邪,她甚至还“无原则”地接了很多“烂片”。“问我为什么要接这些戏,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演这些戏的时候很开心,那为什么不去接呢?”
无论成功与否,演艺圈都有一个怪现象,只要是演翻拍的角色向来都只有挨骂的份。不过,对于“烂片”一说,陈意涵丝毫不介意。她不仅刚刚在电视剧版的《小时代——折纸时代》中出演了林萧,而且还即将在翻拍的电影《步步惊心》中出演若曦。陈意涵说:“我并不想演得像谁,也没有打算去超越谁,因为每个人演的原本都不一样。我更不会在乎片子本身是不是翻拍,对于我来说角色是新的,我带给大家的形象也是新的,这样就够了。”
“我不怕演别人演过的角色,怕的是我—直在演自己演过的角色。我觉得最恐怖的事情就是如果5年后大家想要一个活泼向上的角色,导演还是会第一个想到我。我想这辈子我会—直演下去,但每—种角色我都想要尝试一遍。”行走远方,遇见自己
强大的内心不等于没有纤弱而敏感的神经,陈意涵其实是一个骨子里浸透了文艺的“女青年”。2014年陈意涵出版了自己的新西兰旅行笔记《遇见北岛》,她在书中说:“那些久违而细腻的聆听与感知,那些清晰甜蜜的小孤独,我在一个与世界最亲密的距离,和自己真切地相遇。”
演艺圈中,每个人都有一张面具,为了给他人营造最好的外在形象,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但陈意涵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因为她认为人生即是一场旅行,大自然的森林和阳光都是善意的,行走于其间的人又何须伪装自己?
谁会给自己起“大发”这样一个喜气洋洋的艺名?谁会在公开访谈中说水瓶座和双鱼座都是渣男?又有谁会坦言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拼命赚钱买大房子?不管是不是拥有一张冻龄娃娃脸,出生在1980年代初的陈意涵的确不能算作“嫩”了,不过她就是不管不顾,仍然说着一些“孩子话”。因为在她的词典里,“成熟”与“天真”原本就不是反义词:“成熟”是日渐增长的年龄和日臻完美的演技,而“天真”就是自己那一直难收的心性。虽然演技不断地蜕变,但是最初的性格却很难改变,陈意涵在这场长长的旅行中不仅是为了遇见自己,更是为了不要弄丢最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