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精美诗词(共6篇)
1.宋代精美诗词 篇一
精美诗词
古调轻弹
一幽清泉
幽幽竹瘦晚风疏,天际流云尽自舒。
彩袖殷勤弹古调,高山流水动樵渔。
情断
一片痴情总被辜,奈何明月亦糊涂!
千思念到柔肠断,物是人非信渐无。
清平乐·云云雪景连篇
纷飞雪舞,寂寞浮桥路。
穿越大观寻古渡,苏辙盐官之处。
杨柳独守千年,瑞阳还照今天。
看罢三孙冷月,云云雪景连篇。
注:大观楼,高安名胜古迹。原名锦水奇观楼。始于北宋,已有千年历史。几度被毁几度重建。古渡又名来苏古渡。是苏轼苏辙经常来往高安的渡口。苏辙两次被贬到筠州(古高安)做盐官,前后共八年。瑞阳就是古高安。三孙是我工作的地方。
如梦令·弄梅
亭榭林间白路,一片孤舟斜度。
看点点红梅,陪衬六出无数。
梅树,梅树,
试问钓翁何处?
2.宋代精美诗词 篇二
一、引言
南北宋时期,自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北宋王朝,人民大都安居乐业,政治、经济、文化都有长足发展。茶文化也在唐代的基础上蓬勃发展。同时,诗词也得到发展,因此,在宋代多以诗、词的形式全方位地展示茶文化的丰富内涵,表达文人的志向追求。而且,随着茶文化的不断发展,词人的基调风格也在不断变化。本文主要从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历程、宋代词人与茶文化的联系及咏茶词中所流露出的情感几方面进行探析,对宋词与茶文化的关系进行全面的研究。
二、宋代茶文化的发展
(一)宋代为茶文化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不难发现宋代是茶文化发展的繁盛时期。从经济角度看,北宋时期商业的发展,使得商人有更多的商业自由,商人可以自由选择营业的时间、地点及经营的品种。整体经济的发展为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从文化角度看,宋朝进一步加强科举制度,并偏重诗赋,诗词得以良好发展。从政局角度看,宋代文人掌权是一大特色,宋代对文人和诗词的重视也为茶文化与词的结合提供了一个契机。上述分析说明宋代为茶文化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提供了深厚的土壤,为以后茶文化的蓬勃发展奠定基础。
(二)茶文化的繁荣
宋代茶叶的发展重心在南方,建茶种茶的地方多集中在南方等地,茶叶研究和茶学著作也聚集在南方,茶学著作《茶录》《东溪试茶录》代表了宋代茶文化的发展水平。同时,茶事诗词也得到了蓬勃发展。北宋时期,经济繁盛,文学上多华丽浮靡之风,欧阳修等人进入文坛进行文学革新,朴素平凡之风推行开来。在宋代,文学上盛行的是词,苏轼、欧阳修、范仲淹都是首屈一指的词作大家,词的空前繁盛使得宋代歌咏茶事的诗词较前朝更多,茶文化也多体现在宋代诗词当中。
三、词人与茶文化
宋代诗词歌赋和茶文化都得到很好的发展,同时涌现出很多在诗词上造诣很深的文人,对茶文化也有深入研究。以宋朝著名诗人词人苏东坡和秦观为例,探索词人与茶文化的渊源。
(一)秦观与茶文化
秦观与张耒、黄庭坚、晁补之并称为“苏门四学士”,秦观的词有种纤丽清新之美,因而被称为宋朝婉约派的一代词宗。一代词宗生活在茶文化鼎盛的北宋时期,与茶文化有着不解之缘。
秦观在茶学上的造诣很深。我们可以他的歌咏茶词中了解到各种贡茶、名茶,如在《蒙顶茶》中可以认识蒙顶茶,在《满庭芳》中了解北苑茶和密云茶。同时在秦观的词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饮茶的方法,如在《满庭芳·茶词》中就可以了解到饮茶的方法。
(二)苏东坡与茶文化
苏轼也是宋代的文学大家,其诗文浪漫豪迈,有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苏轼独爱武夷岩茶,在《叶嘉传》中把茶拟人化,大赞武夷岩茶,表达出对茶的喜爱。同时在诗词中不仅流露出对茶的喜爱,字里行间也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透露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品格修养。
四、宋代咏茶词的情感表达
(一)去国怀乡之情
思乡之情,是世人共同的情感。中国人又对故乡有着深深的依恋,古代人们往往因为工作等原因不得背井离乡,到处奔波。远离家乡的文人,会借诗词表达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在宋代的词人中通过诗词来抒发思乡之情的众多。在词中最常见的寄托情感之物就是月亮,而茶因有“清神醒脑,去烦解忧”的功效导致茶作为化解乡愁的良药在词中出现。
(二)离别相思之苦
在宋茶词中,还有一种常见的思想主题就是离别相思之情。词人将自己的离别之苦融入词赋之中,来排解分离的痛苦。在咏茶词中不乏这样的杰作,词人会借咏茶表达自己的情感。在以离别为主题的词中,有的是为了表达自己送别亲人的离别愁绪,也有的表现男女的相思之情,还有的表现对已逝古人的相思之情。宋代情词往往凄婉动人,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宋代的咏茶词也是如此。
(三)超凡脱俗之志
宋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经济兴旺、社会比较稳定的朝代,由于宋代君主重文轻武,使得文人在宋代政治制度中成为中心人物。而也有不少文人厌烦了官场中的尔虞我诈,放逐自己于山水之间,有着超凡脱俗的志向。而且,宋代文人对茶有着独特的喜爱之情,放浪形骸之时,以茶自况,以茶的品性来表明自己的情趣志向,使得茶文化成为文人的精神寄托。
五、结语
茶,自古以来都是高尚、清白的象征,茶文化也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宋词作为中国文学中的重要部分,也成为茶文化发展变化的载体,记载着茶文化的变迁和文人对茶文化的由衷偏爱。本文就从宋词中来窥视茶文化的发展,以得到更多的收获。
3.宋代诗词史 篇三
姓名:李敏杰
班级:072101
学号:20101003605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指导老师:王永
一、宋诗
宋诗是紧承唐诗而来的,开国之初60余年的诗歌几乎是中晚唐诗回响,前后接踵的“白体”、“西昆体”、“晚唐体”三派诗人,分别师法中晚唐的白居易、李商隐、贾岛和姚合。白体诗人模仿白居易的唱酬诗,多以浅易圆熟的语言唱酬消遣。西昆体代表诗人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只猎得李商隐的皮毛,以辞采的浮艳繁复相高。晚唐体诗人林逋、魏野等人的诗歌语言虽归于素淡,但格局又失之细碎小巧。这时的诗歌一味步趋前贤而失去了自家体段,宋初诗歌还没有显露自己的时代特征。
待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登上诗坛进行诗体革新,清除以雕琢饾饤相恶的恶流,宋诗才呈现出不同于唐诗的独特风貌。欧阳修提倡用诗为时代传真留影,用诗“美善刺恶”和宣叙人情;梅尧臣指责宋初诗歌“有作皆空言”,崇尚平淡朴素的艺术境界。欧阳修等人在学习韩愈古文的同时,诗歌创作也受到韩诗的影响,常以古文的章法句法入诗,在创作上“开宋诗一代之面目”。
宋诗称盛是在北宋中后期,这时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名家争雄于诗坛,“王介甫以工,苏子瞻以新,黄鲁直以奇”。王安石早年诗歌以意气的傲兀、议论的犀利、语言的瘦劲称于一时,晚期诗风转为含蓄、深婉、精工。苏轼是宋诗中杰出的大家,他在各种诗体中都能自如地挥洒奇情壮采,笔势奔放驰聚,想象丰富奇特,比喻更是妙语连珠,诗在他手中“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赵翼《瓯北诗话》)。黄庭坚写诗力避平庸滑熟,在句法音律和谋篇布局上求新出奇,语言老辣苍劲,诗风峭折生新。这3位诗人的政治态度不同,艺术个性各异,但都喜欢在诗中搬弄典故卖弄学问,在诗中以散文化的语言畅发议论,还常常押险韵、用拗句、造硬语。他们的创作和理论代表了也左右了一代诗风。苏轼和黄庭坚对后来的影响尤大,元祐后的诗人率不出苏、黄二家。黄庭坚的诗法和诗风极宋诗之变态,他对后来宋诗的影响之大更是无人能及,北宋末和南宋都在他的笼罩之下,生前已有一大批追随者,死后学其诗者更众,并很快形成阵容浩大的“江西诗派”,甚至像陆游这样的大诗人早年也是黄诗的模仿者,所有宋人承认他“为本朝诗家之祖”。与黄庭坚同出苏门的陈师道,诗学黄庭坚而最后又与黄齐名,其诗运思巉刻,笔力简劲,对南宋诗人也有较大的影响。
南北宋之交的重要诗人几乎全属于江西诗派:陈与义在宋末被奉为该派的三宗之一,是江西诗派后期的代表作家;吕本中和曾几都都以江西诗派的传人自命。不过,他们继承了该派的某些“家法”,也改造了该派的某些弊端。吕本中提出“活法”以反对死守涪翁成法,陈与义也认识到写诗“慎不可有意于用事”。他们都是宋代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过渡性人物,直接影响到稍后的中兴诗人。
陆游与苏轼在南北宋诗坛上的双峰并峙,他又与同时的尤袤、范成大、杨万里并称“中兴四大诗人”。在南宋前期的抗金斗争中,中兴诗人的诗歌反映了民族的痛苦、愤怒与期盼,深刻地揭示了我们这个民族坚强不屈的灵魂。他们既关注民族的命运和时代的风云,也陶醉于山水清音与田园风俗。中兴诗人都是从江西诗派入手的,但在漫长的创作道路上又都逐渐摆脱了江西诗派的束缚——由枯坐书斋转而面向广阔的社会,有迷信“无一字无处来”转而彻悟“纸上得来终觉浅”,由死守成法转而重视诗兴,最后也就是由江西诗派入而不由江西诗派出,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貌,创造了宋诗的又一度繁荣。陆游的诗歌集中体现了南宋的爱国主义精神,其诗情豪宕感激,而诗语又清空一气,“看似华藻,实则雅洁,看似奔放,实则严谨”。范成大是田园诗的集大成者,其诗一洗江西诗派的艰涩之态,轻巧自然,明净流美。杨万里以自然风趣的山水诗见称于世,诗风更是轻松活泼,幽默机智,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诚斋体”。
南宋末年的“永嘉四灵”和“江湖诗派”作为江西诗派的反拨。他们不约而同地使诗歌回到晚唐,以贾岛、姚合为师,企图以晚唐诗的灵动来救江西诗派的生硬,但他们这时已才气枯竭,加之大部分诗人缩进了自我的小天地,因而诗情既贫薄,诗境也狭小,难免“破碎尖酸”之讥。南宋灭亡前后,以文天祥为代表的爱国志士表现出坚贞的民族气节,他们合唱的既是激动人心的民族“正气歌”,也是为南宋王朝灭亡哀婉的送终曲。
宋诗虽然不如唐诗那样光芒四射,但也没有为唐诗的光芒所掩;它虽然借鉴了唐诗许多成功的艺术经验,但又摆脱了唐诗已成的套路和故辙;它的整体成就虽然没有超越唐诗,但能在唐诗之外另辟新境。就内容而言,宋诗对生活的反映和唐诗同样深广,从军国大事到琐碎闲情都可入脉,甚至某些唐人认为不能或不宜入诗的对象却成了宋诗常用的题材,如品茗尝果、鉴赏古玩、摩挲笔砚、朋友谐谑、知音清谈等等都是宋人的诗料。宋诗既深刻地表现了特定时期的社会心理,也生动地表现了各个诗人的气质个性。就艺术成就而论,唐诗和宋诗各有千秋,“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盛”(钱钟书《谈艺录》)。因唐诗之长在“风声情韵”,所以易蕴藉空灵,宋诗之胜在“筋骨思理”,所以贵深折透辟。唐诗因情景交融而令人一唱三叹,宋诗则以其深曲瘦劲而让人回味无穷。宋诗在3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流派林立,诗体繁多,仅作家个人风格就有“东坡体”、“山谷体”、“王荆公体”、“陈简斋体”、“杨成斋体”等(严羽《沧浪诗话》)。
但是,宋诗既然“以筋骨思理见胜”,它就容易在诗中大发议论。严羽早在《沧浪诗话》中就指出宋代诗人好“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特点,宋诗之失往往在于直露、寡味和枯槁;宋人要在唐诗之外求新求生求奇,精于运思而严于洗剥,追求诗境诗句诗韵的奇崛苍劲,结果因其太尖新太瘦削而失去了唐诗那种浑厚的气象、那份自然的神韵。
二、宋词
唐诗对于宋人来说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唐五代词留给宋人的则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宋代词人大可在其中开疆扩境逞才献技,因此宋词比宋诗在艺术上更富于独创性,以致人们常把它作为有宋一代文学的代表而与唐诗相提并论。
词兴起于唐代无疑与当时经济的繁荣和燕乐的发达有关。现已发现的敦煌曲子词最早产生于7世纪中叶,除极少数诗客的作品外,其中大部分可能是来自民间的歌唱,词风一般都朴质明快,体式有小令、中调和慢词,内容较后来的《花间集》也要广泛的多:“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中唐诗人如戴叔伦、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采用这种体裁进行创作时,体式一色都止于小令,风格还带有民歌的活泼清新。晚唐创作的文人越来越多,他们运用这种体裁的技巧也更熟练,可惜随着词中辞藻越来愈华丽香艳,它所反映的生活却越来愈狭窄贫乏,词逐渐成了公子佳人和权贵显要们歌台舞榭的消闲品。在仕途上潦倒失意的温庭筠喜“逐管弦之音为恻隐之词”,他是晚唐填词最多的作家,现存的70多首词内容“类不出乎绮怨”,艺术上的主要特色是丽密香软,稍后的花间词派尊他为鼻祖。与温齐名的韦庄所写的题材也不外乎男女艳情,只是词风上变温词的浓艳为疏淡。战乱频繁的五代,只有西蜀和南唐免遭兵火之灾,宜于簸弄风月的小令便率先在这两个小朝廷繁荣起来。《花间集》中的词人除温、韦外多为蜀人。南唐最著名的词人是李煜,他的早期词风情旖旎,妩媚明丽,晚期词以白描的手法抒亡国的深哀,对于词的题材和境界是一大突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深邃,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冯延巳也是南唐的一位重要词人,其词洗温庭筠的严妆为淡妆。
宋初词基本也是花间词的延续:体式仍然以小令为主,题材不出于男欢女爱,词境只限于闺阁园亭,词风因而也婉约细腻。这时最可称述的词人是二晏和欧阳修。晏殊、欧阳修都受惠于冯延巳词,前者得冯词之俊,后者得冯词之深;前者词风温润秀雅,后者词风婉约沉着。晏几道的一生前荣后枯,常以哀丝豪竹抒其微痛纤悲,别具低徊蕴藉的艺术效果,其清词俊语更是独步一时。
小令在晚唐五代和宋初是一枝独秀。到北宋中叶,城市的商业经济日趋繁荣,市民的文化生活也随之日益丰富,浓缩含蓄的小令已不适于表现他们的思想情感,铺叙展衍的慢词因而逐渐发展成熟。张先以小令笔法创作了20多首慢词,明显带有由小令向慢词过渡的痕迹。词发展到柳永才气局一新,他的艳情词尽管时涉低俗,但热情地歌颂了下层人民真挚的爱情,特别是唱出了娼楼妓女的心愿与辛酸;羁旅词抒发了词人对功名的厌倦和鄙弃,此外,他还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彩多姿的都市风情画。柳永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柳词在艺术上的成就更值得称道,他探索了慢词的铺叙和勾勒手法,使词在章法结构上“细密而妥溜”,又自度了许多新曲,并且大胆地采用口语俗语入词,使词的语言“明白而家常”。不过,柳词大部分仍是为应歌而作,主要为勾栏瓦舍的歌妓立言,词还远没有摆脱“体卑”的地位,他只使慢词与小令平分秋色,并没有使词与诗分庭抗礼、平起平坐。这一重要变革要等到苏轼来完成。胡寅在《题酒边词》中说:“柳耆卿后出,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不可复加。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于是《花间词》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他开拓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表现技巧,开创了影响深远的豪放词,也提高了婉约词的格调,并动摇了词对音乐的依赖关系,使人们发现了曲子词的内在潜力。从此词人乐意用它来抒情言志写景状物,词成了一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新型诗体,“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被打破,他通过自己的创作给人“指出向上一路”。但时人并不全按他指的路数填词,仍或遵循“花间”老路,或暗中去效仿柳永,连他的门人和友人秦观、贺铸的词风也仍以婉约为主,苏轼还戏谑地把秦观与柳永并称:“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周邦彦是北宋后期的词坛大家,“词至美成,乃有大宗,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自有词人以来,不得不推为巨擘,后之为词者,也难出其范围”(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有人甚至把他誉为“词中老杜”。他在柳永的基础上发展了慢词的铺叙技巧,常常打乱时间与空间的顺序,变柳词的直笔为曲笔,深化了词在抒情叙事上的表现力;他使词的语言更加典雅浑成,词的音调更加优美和谐,因此成为“格律诗派”的开创者。李清照为两宋之际最杰出的女词人,她将“寻常语度入音律”。将口语俗语和书面语陶冶得清新自然,明白如话,创造了后来词人广泛效仿的“易安体”。
南宋前期,爱国主义成为词中最震撼人心的主题,辛弃疾就是爱国词人的代表。他梦寐以求的就是抗金复国,正是在这一点上辛词凝聚着全民族的意志。他从苏轼的“以诗为词”进而“以文为词”,以其纵横驰骋的才情和雄肆畅达的笔调,在苏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词的疆域,使其题材更为广阔丰富,意境更为雄豪恢张,想象更为奇幻突兀,手法更为灵活多样。就其词风的某些相近而言虽“苏、辛并称”,但整体成就上“辛实胜苏”(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清人周济认为辛弃疾“其才情富,思力果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当时和后来在思想情感和词的风格上受他影响者不少,并形成了辛派词人。其中与辛同时的有韩元吉、陈亮、刘过等,宋末有刘克庄、戴复古、文天祥、刘辰翁等,他们都喜欢选用长调来抒写磊落悲壮之情,来创造雄奇阔大之境,只是有时失之直露叫嚣。
南宋后期维持了几十年相对平静的局面,格律派词人远绍清真而近崇白石,前期词人那种慷慨悲愤的激情逐渐冷却,词中的情感和语言都归于“醇雅”,律吕字声进一步严格规范。姜夔一反婉约派的柔媚软滑,笔致清空峭拔。吴文英与姜并肩而词风与姜相反:姜词清空疏宕,吴词质实丽密。史达祖、王沂孙多以赋物寓兴亡之感,周密、张炎有时直抒家国之哀,情调一色的凄凉悲切,语言无不精致典雅。
宋代词人有的严于诗、词之别,恪守词“别是一家”,强调歌词与曲调要宫商相协;有的则借鉴邻近文体的表现方法,甚至“以诗为词”或“以文为词”,填词时并不“醉心于音律”。这种对词的不同态度导致了各自词风的差异,前者词风多婉约,后者词风多豪放。《诗馀图谱》中指出:“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调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把词人都归类于两大派虽然不十分恰当,但也有一定的道理。这两派的分流始于柳永、苏轼登上词坛以后,苏轼之前并没有豪放与婉约之分。划分豪放与婉约的关键是曲调和词风,十七八岁的女子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其情调风格自不同于关西大汉绰铁板唱“大江东去”,显然一偏于柔婉一偏于豪放。当然,这仅是从其大略而言,至于每一个词人,婉约而偶涉粗犷者有之,豪放者常近婉约更为多见。
词的发展经唐五代至北宋而南宋,词体的兴盛也由小令到中调而至慢词,它终于从小溪曲涧汇成了泱漭巨流,从诗的旁支别流进而与诗并驾齐驱。
参考文献
4.宋代边塞诗词 篇四
宋代边塞诗词紧紧围绕国 家领土完整、边塞安危的主题,常常表达为国建功、收复失地、壮志难酬的苦闷以及梦绕沙场与现实受阻的内心矛盾。
宋代边塞诗词
和王介甫明妃曲二首 / 明妃曲和王介甫作
宋代:欧阳修
胡人以鞍马为家,射猎为俗。
泉甘草美无常处,鸟惊兽骇争驰逐。
谁将汉女嫁胡儿,风沙无情貌如玉。
身行不遇中国人,马上自作思归曲。
推手为琵却手琶,胡人共听亦咨嗟。
玉颜流落死天涯,琵琶却传来汉家。
汉宫争按新声谱,遗恨已深声更苦。
纤纤女手生洞房,学得琵琶不下堂。
不识黄云出塞路,岂知此声能断肠!
汉宫有佳人,天子初未识,
一朝随汉使,远嫁单于国。
绝色天下无,一失难再得,
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
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汉计诚已拙,女色难自夸。
明妃去时泪,洒向枝上花。
狂风日暮起,飘泊落谁家。
红颜胜人多薄命,莫怨东风当自嗟。
塞上曲
宋代:田锡
秋气生朔陲,塞草犹离离。
大漠西风急,黄榆凉叶飞。
襜褴罢南牧,林胡畏汉威。
藁街将入贡,代马就新羁。
浮云护玉关,斜日在金微。
萧索边声静,太平烽影稀。
素臣称有道,守在於四夷。
饮马歌·边头春未到
宋代:曹勋
兀术每遇对阵之际,吹此则鏖战无还期也
边头春未到。雪满交河道。暮沙明残照。塞烽云间小。断鸿悲。陇月低。泪湿征衣悄。岁华老。
塞上曲
宋代:王镃
黄云连白草,万里有无间。
霜冷髑髅哭,天寒甲胄闲。
马嘶经战地,雕认打围山。
移戌腰金印,将军度玉关。
喜迁莺·霜天秋晓
宋代:蔡挺
霜天秋晓,正紫塞故垒,黄云衰草。汉马嘶风,边鸿叫月,陇上铁衣寒早。剑歌骑曲悲壮,尽道君恩须报。塞垣乐,尽櫜鞬锦领,山西年少。
谈笑。刁斗静,烽火一把,时送平安耗。圣主忧边,威怀遐远,骄虏尚宽天讨。岁华向晚愁思,谁念玉关人老?太平也,且欢娱,莫惜金樽频倒。
渔家傲·秋思
宋代: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塞上
宋代:柳开
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
从军行
宋代:张玉娘
三十遴骁勇,从军事北荒。流星飞玉弹,宝剑落秋霜。
书角吹杨柳,金山险马当。长驱空朔漠,驰捷报明王。
浣溪沙·霜日明霄水蘸空
宋代:张孝祥
霜日明霄水蘸空。鸣鞘声里绣旗红。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
拓展阅读
唐朝和宋朝的边塞诗有什么区别
唐代边塞诗与宋朝边塞诗,都描写边塞生活、抒发爱国情怀,但细细对照阅读,却发现唐代边塞诗昂扬,宋代边塞诗凄凉.
唐代边塞诗产生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家强盛,百姓殷实,遇边境祸乱唐王朝多能克敌制胜保住疆土.在唐代边塞诗人中,李颀可谓独树一帜.他的边塞诗善于通过将士的壮举,突出他们以身许国的豪情,其诗基调慷慨昂扬.即使是《送魏万之京》这样的赠别诗,也有“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的劝勉,告诫友人魏万到了长安后,不要只看到那里是行乐的地方而沉湎其中、蹉跎岁月,而是要抓住时机成就一番事业.“有唐以来”唯一的“诗人之达者”高适,一生几次到达边塞,因而对边塞生活有着较为深刻的体会,他的边塞诗多是赞扬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他们杀敌立功的豪情,当然诗中也有对士兵艰辛生活和将领骄奢淫逸的反映,但他的边塞诗气势雄健高昂,粗犷豪放,遒劲有力,尤有骨力.其“转斗岂长策,和亲非远图”(《塞上》)、“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燕歌行》)、“功名万里外,心事一杯中”“离魂莫惆怅,看取宝刀雄”(《送李侍御安西》)等诗句莫不激人奋进!
而以边塞诗被历代广为传诵的岑参,曾经较长时间生活在西北边地,对戍边军旅生活、边塞的自然风光、西北风俗文化都有极为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火山云歌送别》等优秀诗作,都表达了不畏艰苦、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诗风昂扬奔放.素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美誉的王昌龄,也是盛唐边塞诗创作的重要作家,他的《从军行》历来脍炙人口,反映了边防将士杀敌立功的豪情壮志,洋溢着高亢的战斗豪情.
无需再多举例,李颀、高适、岑参、王昌龄等边塞诗人的作品,其共同特点就是:大都充满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克敌制胜的信念,格调昂扬奋进,读来给人一力的鼓舞.这种昂扬的情调是与盛唐时期的国势相吻合的.
而宋朝则不同.两宋时期,与宋对峙并存的先后有辽、金、西夏、蒙古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而宋朝统治者,对异族入侵不像唐朝那样予以坚决反击,而是一贯采取赂敌求和的政策.这对于积贫积弱的宋朝来说,更始雪上加霜.同时,宋朝赂敌愈急,敌人入侵也愈急,这更削弱了宋朝国力,从而也更无力、无胆反击外敌侵略,偶有主战派,在一片求和声中也是孤掌难鸣,甚至惨遭不幸!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阔大胸怀名垂青史的北宋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事业满边陲”,虽不以文胜,但也留下了《岳阳楼记》、《渔家傲》这样的千古绝唱,他的表现边塞生活的《渔家傲》词在有宋一代更是独树一帜,风格卓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首词和作者的生活密切相关,北宋的主要边患有辽和西夏.由于宋王朝的一味退让,侵略者得寸进尺,侵扰不已,而一心为民的`范仲淹一向反对赂敌求和的政策.公元 1040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镇守西北边疆.他抵挡西夏侵略,节度有方、名重一时,西夏很畏惧他,说“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甲兵”.他虽然率领将士取得了一时一地的胜利,但却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北宋朝廷的赂敌政策,因而也难以消除边患.这就是《渔家傲》一词读来沉郁、悲壮、凄凉的根源!在词中,作者把忧愤国事、御侮卫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边防将士以身许国的英雄气概和对当权者赂敌政策的无可奈何,表达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千.
再读一读南宋辛派词人的作品,我们更能强烈感受到词人们报国无门的无奈和“国破山河在”的悲叹,这与盛唐气象已相去甚远!
5.宋代经典古诗词鉴赏 篇五
双眼滟秋波,两脸凝春雪。尊前初见处,琴心绝。千磨百难,石上琼簪折。人非天样阔。车马难通,奈何没个关节。
深盟密约,啮臂曾流血。须知弦断有,鸾胶接。别离日久,转觉归心切。先把新词说。憔悴相容,怕伊相见离别。
杨泽民
南宋乐安人。著有《和清真词》,时人合周邦彦、方千里词刻之,号三英集。作品有《瑞龙吟》、《琐窗寒》、《风流子 》、《渡江云》、《应天长 》、《荔枝香》、《还京乐》、《扫花游》、《玲珑四犯 》、《解连环》等。
渔家傲(福建道中)
宋代:陈与义
今日山头云欲举。青蛟素凤移时舞。行到石桥闻细雨。听还住。风吹却过溪西去。
我欲寻诗宽久旅。桃花落尽春无所。渺渺篮舆穿翠楚。悠然处。高林忽送黄鹂语。
两同心・巍巍剑外
宋代:杜安世
巍巍剑外,寒霜覆林枝。望衰柳、尚色依依。暮天静、雁阵高飞。入碧云际。江山秋色,遣客心悲。
6.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经典诗词 篇六
婉约藕花间,秾丽微寒。梧桐落尽锁关山,寂寞柔肠愁几许,瘦了梅笺!
朱淑真
月共柳缠绵,依约花前。漫分心迹向人瞒?逐尽清芳谁识得,无尽轻寒。
弄曲抚琴弦,梅竹翩然。幽栖独卧白云间,眉锁春山箫笛断,一炬悲欢!
首句化用朱词,指一腔浪漫情怀!一炬悲欢:是指朱淑真去世后,其父母焚烧了她的诗稿!
吴淑姬
黠慧破萧寒,纤指如弦。阳春白雪寸心间。欹枕听风沉病酒,独抚轻欢。
草浪又蒙烟,断曲林川。迟来芳信梦阑珊。羞觑清修愁缱绻,揉碎花笺。
张玉良
聪慧赋涓涓,情比枫丹。兰魂雪魄倚天然。一曲离殇空守望,同绎凄寒!
颔首抱幽弦,泪湿红笺。来生修得共缠绵。寸寸香消鹦鹉塚,共跨归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