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关系提纲

2024-10-21

民族关系提纲(精选10篇)

1.民族关系提纲 篇一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研究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科学,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的理论基础、指导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立

(二)列宁、斯大林对民族理论的发展

1、列宁主义民族理论思想

列宁主义民族理论,其基本思想是: 第一,历史、具体地分析和认识民族现象,认为“祖国,民族--这是历史的范围”。第二,论述了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内容。

第三,提出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革命的纲领,民族殖民地革命学说的完整体系。

第四,进一步发挥了恩格斯关于建立统一而不可分的民主共和国,各地区有完全的自治权的思想。

第五,提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完全一样的,因此,必须正确认识各民族的特殊性,采取特殊的民族政策,帮助那些后进民族越过资本主义阶级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第六,坚决反对民族主义、分离主义倾向,坚决反对大国沙文主义。

2、斯大林对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贡献

首先,斯大林吸取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民族”的科学论述,提出了构成民族的四个基本要素,从而提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民族定义。

其二,指出了东欧民族运动和西欧民族运动的区别,总结了列宁的民族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其三,提出了民族问题是革命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

第四,指出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帮助落后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同时,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落后民族发展语言文字,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等方面,提出许多政策,丰富了马列主义民族理论。

(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作为一个科学的体系,其基本内容主要有: 第一,阐明了民族的概念和民族发展的一般规律。

第二,揭示了民族问题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1)民族问题是社会发展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又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

民族问题,一般指民族间的矛盾问题,主要表现于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贯穿于民族存在发展的全过程。

(2)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民族问题具有不同的性质、内容、表现形式。(3)私有制是造成民族剥削、民族压迫的根源,只有消灭了人对人的剥削,才能消除民族间的剥削和敌对关系。

(4)各民族在一切权利方面一律平等。

(5)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团结起来,进行联合斗争。第三,指明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总方针。

(1)对待国际间的民族问题,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坚持将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结合起来。

(2)在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下,被压迫民族实现自决,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马克思主义主张民族自决权不是无条件的,而是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坚持民族自决权是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武器,是根据民族解放运动日益兴起的事实,纳入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中的。

第二,坚持民族自决权的目的不是为了走向分裂,而是实现新的联合。第三,坚持民族自决权,应根据不同民族、国家的具体历史条件来决定,它要服从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利益。

(3)在多民族国家,坚持民主集中制和建立统一而不可分割的共和国的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4)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革命中首先提出的,但是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都存在民族压迫,可见他的“民族平等”的虚伪。

马克思主义诞生后,赋予民族平等真实的彻底革命内容,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的含义是: 第一,主张和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第二,各民族在一切权利上完全平等。

第三, 马克思主义民族平等的实际内容是消灭阶级。

第四,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使他们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平等权利。

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民族团结其含义是 第一,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的团结。

第二,坚持各民族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团结。第三,在多民族国家里,要求各民族团结、联合起来。马克思主义所坚持的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含义是: 第一,坚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第二,坚持各民族在各个方面的共同繁荣。

第三,坚持在国家帮助和先进民族支援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现共同繁荣。

二、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内容: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来说,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用。

(2)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3)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和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

(4)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道路。

(6)我国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各族人民都要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传统,自觉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7)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一律平等。

(8)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9)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0)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11)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

(12)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是管长远、管根本的大事。

这12个方面是我国在现阶段有关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也是我党根据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基本原则,结合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状况,作的系统的概括和阐述。

三、党的民族政策

我们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际上是有关少数民族的政策。它是党和政府根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和民族问题长期存在的客观实际制定的,其本质是促进各民族平等团结、发展进步和共同繁荣,是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行为准则,是我国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内容有: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

(二)民族区域自治。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2.民族关系提纲 篇二

关键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社会关系, 是多民族国家在社会发展中必须处理好的重要问题之一。对于任何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构建来说, 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都是国家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

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 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指出:“民族关系是多民族国家中的至关重要的社会关系。正确处理民族问题, 使各民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 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提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增加了“和谐”二字的新内容。这是对我国民族关系认识的重要发展, 是新的理论突破, 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使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基本特征的内容更加完善、科学, 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民族关系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内部的和谐和与其他民族的和谐, 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在当前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 对于实现全社会的和谐, 实现社会的稳定有着重要作用。

我国自秦汉时期以来就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 在历史上各民族都对祖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各民族都是祖国的缔造者, 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从秦汉以来的历代政权, 不管有没有意识到民族问题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但和谐民族关系都对历代政权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某些政权的存亡与兴衰更与民族关系的是否和谐有着直接的关系。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是历代政权都要面对的难题, 也同样是我们今天建设和谐社会的支撑。

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政府始终坚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 我国民族关系的建构在朝着健康的方向扎实稳定地推进, 整体呈现和谐的态势。在经济发展较快的今天, 正视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性, 用更高的政策理念和政策手段达到民族关系的和谐状态, 更加不容我们忽视。

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过程, 既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各项事业全面建设、进步的过程, 又是一个形成充满活力、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的过程。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强盛的基础。民族关系总是与其他关系交织在一起, 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矛盾, 公平竞争与贫富差距加剧的矛盾, 发展东部和开发西部的矛盾等等, 这些问题都会反映到民族关系上, 民族关系也会影响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方面关系。和谐的民族关系能使社会各种关系更加和谐, 不和谐的民族关系能使社会各种关系更加紧张。因此, 全面协调发展是包含着民族关系的全面协调发展, 和谐社会的建设始终包含和谐民族关系的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 谋求国家的发展, 我们面临一系列重大战略性问题, 如全球化下不仅要应对科技革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的挑战, 也要应对国际上民族关系的波及和影响;要创造国家安全、和平、安定、有序的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 也要面对和解决经济发展中长期积累和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要依赖于各民族政治上的团结紧密、经济上的交流互助、还有文化上的相互认同, 这就要求在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政治保障、精神支撑和社会环境当中要将和谐的民族关系作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关系我们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大事。”[1]夯实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础是推动我国各项事业、推动我国社会进步的主要保证。

如果离开了各民族的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不仅各民族关系会恶化, 民族平等、团结原则会受到践踏, 国家也会丧失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更谈不上人民利益和愿望的实现, 谈不上社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

二、影响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 各种思想文化相互碰撞, 深刻地影响着民族关系。虽然和谐共生是我国民族关系的主流, 但间或发生的矛盾冲突也引起广泛关注。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拉大

由于历史、自然以及社会的原因,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整体滞后, 贫困面大, 现代化程度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新时期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 这种差距在个别地区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不仅表现于东、西部地区之间, 而且在一些民族地区内部, 各民族、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变化。这种不平衡、不协调不仅在经济层面, 而且在政治和思想文化层面影响着民族关系的和谐发展, 最直接的后果是引发少数民族新的不平等感。出现这种情况后, 就可能为民族冲突提供社会土壤, 进而影响和谐的民族关系。因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长期存在会对处于劣势地位民族的心理产生巨大影响, 其成员会有被剥夺感、失落感等系列不适反应, 这种认同上的真空状态也是内外部分离势力挑动民族情绪, 把发展差距引向民族偏见与民族分立深渊的工具。”[2]

(二) 利益差别

由于历史、所处自然环境和一定时期国家政策倾斜的不同, 我国各民族间存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结构性差距, 因此也导致了市场竞争中的利益差别与利益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 这种差别与冲突在个别地区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由此使得民族利益矛盾增加。如:民族地区出产的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价格偏低引起的矛盾;开发利用民族地区自然资源与照顾少数民族利益的矛盾;民族地区人才缺乏与人才流失的矛盾;经济发展与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矛盾;少数民族人口流动与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的矛盾;因山界、林界、水源、草场的勘定与利用引发的矛盾等等。而“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不断增多, 少数民族群众的商品意识逐步增强, 对经济利益关系调整的要求越来越迫切, 方式也更加公开, 各种矛盾和问题会因利益的重新分配和调整而不断增多, 这些矛盾和问题因涉及不同的民族和地区, 往往以民族纠纷的形式出现。”[3]对这些纠纷如果处理不好, 就会影响民族关系的和谐。

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中, 少数民族越来越关注本民族地位的提升和未来发展。政治诉求 (包括在政治权利、自治权利和民族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将日益突出。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也会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和谐。

(三) 文化方面的差异

民族间的偏见与隔阂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文化风俗以及生活习惯的差异所导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徽记, 民族文化既是同一民族内部联系的纽带, 也是不同民族相互区别的标志。民族的差异, 从一定意义上讲, 其实也就是不同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文化差异与民族矛盾息息相关。一个民族一旦在诸如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受到歧视、干涉和破坏, 往往会因此引发民族之间的摩擦和纠纷, 并有可能很快从一方面的问题波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 从局部问题演变为全局性问题。这些问题一旦处理不好, 就有可能会通过一定形式反映到民族关系上来, 甚至还会酿成事端, 影响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

(四) 民族心理因素

民族心理是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与社会的全面转型, 人们的社会生活日益卷入全球化浪潮之中, 但由于我国民族地区大多处于自然环境与地理环境相对脆弱和偏远的边疆, 封闭的环境造就了相对保守的观念、行为与心理。同时, 由于历史的原因, 我国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 民族的结构性差异依旧存在, 生产方式的改变造成的认同问题日益凸显, 表现为以民族认同、民族意识、民族情感等为主要核心的民族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随着边疆民族地区和各少数民族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各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进一步发展和强化, 发展滞后民族的民族意识普遍复苏, 并且在构建利益分配体系中对本民族利益日益关注。这种心理虽然能够凝聚本民族的力量, 为民族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动力, 但在保守观念与心理的驱使下, 也有可能会导致发展滞后民族将民族间的发展差异进行错误的归因, 并使各民族更为关切本民族的利益得失, 强化对发展资源的争夺。特别是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 这一趋势更为明显, 如在经济利益上的水、矿产、土地、森林、草场等以往共同享用的资源, 都会成为一些民族争夺的焦点, 成为诱发部分民族冲突的导火索。

民族意识的发展水平是民族群体心理发展水平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 也是民族社会与民族关系发展的“晴雨表”。民族意识具有两面性。一方面, 理性成熟的民族意识能够积极引导民族成员增进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力量源泉;另一方面, 偏激狭隘的民族意识会导致民族的保守与愚昧, 使民族成员抵制先进的事物与科学文化, 恪守本民族落后与愚昧的东西, 尤其面对其他民族的发展, 产生非理性的失衡感与被剥夺感, 导致民族之间的偏见、歧视与隔阂, 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发展, 甚至造成民族冲突与社会动乱。

(五) 国内外敌对势力的破坏

长期以来, 国内外的民族分裂主义和国际敌对势力一直把民族问题作为对我国实行分化的重要手段。他们利用民族宗教和人权问题, 千方百计地挑拨民族关系、制造民族分裂, 对我国施加压力, 甚至结成反动分裂组织从事颠覆破坏及恐怖活动, 严重威胁着社会稳定。特别是民族地区有多个跨境民族与境外民族有着共同的历史渊源、相似的文化心理特征及相同的语言和宗教信仰等, 这些天然联系很容易为民族主义思潮的传播提供便利条件, 加上国内外民族分裂主义分子和反华势力参与其中就更容易引起民族争端。近年来, 一些大规模群体事件频发, 尤其以2009年新疆“7.5”事件的破坏最为严重。

影响和谐民族关系构建的因素是复杂、多元的, 通过分析主要影响因素, 目的在于在认清因素的基础上, 对相关因素采取积极的引导, 对人们的心理进行疏导, 及时化解矛盾和纠纷, 形成良性的、动态的社会稳定机制, 从而促进和谐民族关系的建立, 促进民族团结和和谐社会建设。

三、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原则

(一) 与时俱进地制定、调整民族政策, 实现在动态中协调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过程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影响民族关系和谐的因素不同。要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着的民族关系实际, 根据不同的历史阶段影响民族关系和谐的因素不同, 要不断创造新的适合时局的民族政策, 在民族政策的实施和执行过程中, 寻求民族政策与民族问题的最佳结合点, 才能最终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 达到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目标。不断地对民族关系状况和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考察研究, 实现在动态中协调民族关系。“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 要不断对民族政策进行调整, 做到政策的统一性和适时变化性的统一。”[4]

和谐民族关系的真正建立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研究。为缩小民族发展差距, 我国长期对少数民族实行优惠政策,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领域。可以说这些政策促进了社会公平, 在协调民族关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在市场化进程中, 一些优惠政策的效果已大打折扣, 导致一些民族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越来越边缘化, 影响他们对民族关系的评价。因此, 及时准确地了解少数民族在变化了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条件下的新的权益诉求, 根据他们的实际愿望和各民族社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对民族政策进行适时调整、修改和完善, 从少数民族社会的多样性现实出发, 制定合理的公共政策和资源分配政策, 在文化教育、资源开发、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生态保护等方面, 给予少数民族地区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财政资助, 通过政府的积极干预, 帮助少数民族改善民生, 发展经济, 摆脱贫困, 使各民族在平等的交往关系中共同富裕, 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正义, 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

(二) 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要善于把握民族关系格局的大趋势

对影响我国和谐民族关系发展的因素进行细致的、深入的研究, 掌握民族关系变化的最新情况, 善于把握民族关系格局的大趋势是协调民族关系, 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前提。加大对当前我国影响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研究, 适当倾斜对主要问题的注意力度, 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正确策略。

民族关系不和谐音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矛盾。改革开放以前, 中国各民族的关系主要是政治关系, 各民族主要关心自己的平等权利, 经济矛盾、文化矛盾在民族关系中有所反映, 但不占主导。改革开放以后, 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 不同民族间的矛盾日趋增多。如果经济发展导致社会关系不协调, 就进而影响到民族关系的健康发展。如果有些地区社会保障实施不力, 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弱势群众心中的不满就会通过集结同一民族的群众发泄出来, 造成事态的扩大, 影响民族关系的正常发展, 形成了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的威胁。

(三) 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要重视民族和宗教的关联性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 有的民族是全民信教。在民族地区, 宗教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宗教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 它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并对经济基础起反作用。因此, 宗教对一些民族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有着深刻的影响, 使宗教问题具有民族性和群众性。如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 (俗称喇嘛教) 拥有众多的教徒, 在一些民族中还为绝大多数群众信仰, 使得宗教与这些民族发生了密切的联系。因此, 在这些民族中, 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经常不同程度地交融在一起, 宗教问题往往与民族问题交织在一起。在历史上, 由于发生宗教歧视和宗教纠纷而引发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的事例很多。在社会主义时期, 宗教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在一些民族中仍会有较深的影响。民族与宗教的密切联系要求我们在处理民族关系时, 要充分认识这种联系, 善于分析和处理二者的相互关联性。但我国现有民族政策中, 关于宗教问题及民族与宗教方面的内容相当简单, 亟待加以丰富和发展。

四、关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几点思考

要解决民族关系面临的问题, 就必须正视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按照以人为本的发展观重新审视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 提升民族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降低各种因素对民族关系的破坏性冲击作用, 为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 促进和谐的民族关系提供切实的保障。

(一)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在各民族政治关系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保障民族关系和谐的重心在于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发展与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矛盾问题。所谓“民族平等”最终是要从经济基础上完成的。就民族关系解决民族关系不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切实解决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突出问题, 努力缩小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使少数民族在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中真正受益, 才是强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保障, 才能为民族关系和谐提供必要条件。

基本民生与各民族人民利益最直接, 是各族人民最关心的问题, 由于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在受教育机会、就业机会、收入增长、社会保障、医疗卫生这些基本民生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 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符合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有关民生建设的每一项内容都事关各民族群众的切身利益, 有利于满足各民族群众发展的基础需求。

民生问题虽然不一定与民族问题有关, 但民生问题成堆的地方, 一定容易滋生民族问题, 民生问题解决得好的地方, 一定是民族关系相对融洽的地方。2010年中央启动的19省市对口援疆工作, 是国家发展民族地区经济, 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一年多来, 一大批包括医疗、教育、住房、农业、信息化等涉及新疆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相继实施, 使得新疆各族群众的生活有了很大改观, 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既是新疆各族人民群众共同的期盼, 也是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最根本的原动力。

随着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深入,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民族关系的基本保障得到强化,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支持。“在各民族基本民生问题不断解决、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实现的条件下, 和谐民族关系必将得到稳定的发展。”[5]

(二) 调整民族间的利益分配

民族关系的不和谐很大程度上是各民族社会经济资源分配不平等的结果, 我国经济资源的分配和转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政策, 通过资源的再分配, 国家可以直接或间接改变少数民族相对的社会经济地位。国家政策的扶持不仅要体现在政治和教育方面, 还需在经济领域采取一些强化措施以减少事实上的不平等。当各民族社会经济地位更加接近、平等感日益增强时, 民族交往的范围和深度将会大大增加。

(三) 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观, 尊重传统文化, 实现文化认同, 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以民族的多样性为前提的, 是建立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的。中国民族众多, 文化多元, 各民族历史境遇、风俗习惯及其社会发展程度都不尽相同, 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取向、行为模式等文化表现都有明显差异。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中共同因素是在不断增长的, 但是民族的特点、差异和差距长期存在。为此, 我们必须树立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民族观, 以求同存异的角度看待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 增强各自在文化观念上的相互理解与认同。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关键所在, 是维系民族团结、形成民族凝聚力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 只有实现文化认同, 多元文化才有和谐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 不断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促进各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以和谐的文化营造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四) 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发展,

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

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形成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局面, 实现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在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的同时, 要积极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的发展, 引导各族干部群众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使“三个离不开”思想更加深入人心。用正确的舆论引导民族认知, 促进各民族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往, 妥善处理现实生活中各个民族之间由于某些误解而带来的矛盾与摩擦。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创新, 用身边民族团结的事实与情感从根本上分解分裂势力对我国民族关系的破坏。此外, 针对因冲突造成的民族间的隔阂与疏离, 基层民族工作者应时刻关注民族心理的变化, 主动疏导交往民族的心理压力与偏激的民族意识, 化解民族矛盾, 使各民族心态更加平和、民族关系更加和谐。

(五) 培育良好的民族心理, 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民族群体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过程中, 只有客观地认知交往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民族文化, 并形成对本民族与交往民族的正确评价, 才能规范自己的行为, 从而产生合理的民族自尊、自信与自豪感。因此, 要培育民族群体正确的民族历史观与爱国观, 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意识, 培育良好的民族心理, 促进民族心理中积极的、科学的成份的增长, 促进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 现代化过程给相对较为传统、封闭的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种种震荡和变化, 产生着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 有的地区甚至严重影响着少数民族已有的国家认同。加上西方敌对势力出于分化和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的需要, 大肆鼓吹和散布所谓“人权高于主权”、“民族自觉”等理论, 试图从意识形态上消弱和否定国家的地位及作用, 以此作为干涉别国内政的理论依据, 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人们关于国家的理想信念, 消弱着国家凝聚力的思想基础, 不利于国家认同的形成和巩固。

我国是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多民族国家, 要处理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使少数民族在原有的民族认同的基础上, 提升国家认同, 形成中华民族的一体感和自豪感, 实现从民族认同到国家认同的转变。大力营造维护民族团结的社会氛围, 防止正当民族意识向极端化发展, 要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群众对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这对于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实现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马黎晖, 夏冰.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 .

[2]李静, 戴宁宁.民族意识的根源与新疆多民族地区稳定社会的构建[J].新疆社会科学, 2010, (6) .

[3]左岫仙, 谷文双.论人口较少民族的社会稳定[J].黑龙江民族丛刊, 2010, (1) .

[4]许安平.从元清两代民族政策对比看民族关系状态的重要性[J].贵州民族研究, 2010, (3) .

3.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研究 篇三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

一、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中国有着悠久的多民族共处的历史。数千年的中国历史相当于是各民族不断在矛盾、合作、融合中解决民族冲突和民族矛盾并获得发展的一个民族关系史。各民族在矛盾斗争之外又有相互联系,不仅有各民族自己的特点,也在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不断形成共同点。

纵观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历史长河,民族关系的发展始终都是由某一个民族或某两个民族以压倒性的地位成为当时社会的统治民族。[1]典型的例子就是元朝和清朝,女真部落的兴盛和满族的兴起,这两个朝代对中国的统治时间也都并不短,虽然最后以朝代更迭结束统治,但是都是典型的单一民族统治国家的例子。历史上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之间不断接近、冲突和相互影响。

从夏商周三代到秦,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趋势是从多元融合走向华夏一体。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纷争战乱直=到秦一举统一天下,使华夏族从分散走向统一,开始屹立在世界的东方。[2]从两汉到清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大趋势是从民族互化到汉化成为民族融合的主流。经历三国两晋南北朝和宋辽夏金元时期两次波澜壮阔的民族大融合,汉族人口越来越多遍布整个国家,最终汉化终于成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主流。[3]在满清统治中国期间,习汉书,入汉俗,从文化上渐渐将所有民族都统一汉化。

二、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发展

从1840年鸦片战争至今,整个中国近现代民族关系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鸦片战争爆发到辛亥革命这段时间,中华各民族自发联合起来共同面对外敌侵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运动。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时间,中华各民族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觉的民族联合。第三阶段是从1949年后新中国成立至今,是中华民族在实现了解放后,各民族卸下包袱,走进新生活共同团结奋斗,“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也就正式成立。[4]

在全世界的任何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在民族关系发展中都是表现出冲突与和谐并存的态势,中国亦然。[5]近代中国民族关系,我国各族人民一致合作就是在面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共同压迫和剥削的时候,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合作状态,共同的亡国灭种命运促使各族人民加强各族人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趋于一体。[6]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但是作为一个自觉地民族实体,却是近百年来从中国同同西方列强的对抗体现出来的。”[7]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是中国民族关系的全新开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就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成为了我国今后一切进步和发展的基础。”[8]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随着整个社会的不断变迁,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影响着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政策的变动及经济的发展更加对我国的民族关系有着很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后,随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对城市和农村的发展,使得中国人口流动量增大,少数民族的人口流动也日益增多,形成了一支少数民族人口流动潮流,少数民族人口走出偏僻的民族村寨,不断进入城市或经济发达地区的地区,甚至一些民族群体中还出现跨国流动现象。少数民族曾经的居住特点“大杂居、小聚居”成为了历史,随着改革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迅猛发展,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都有了质的飞跃。[9]200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民族问题与当今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相互交织,增加了引发矛盾的因素。我们应该从维护祖国统一、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高度,全面把握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民族问题”。[10]

三、中国未来民族关系发展展望

对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来说,导致对民族关系分析的结果差异因素是,思想理论观点的不同,信息来源不同、知识结构差异以及所处立场等,这些都会影响人们认识当前民族关系。民族关系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问题,是涉及到整个社会利益的分配和社会思想认识等多方面的复杂关系体。[11]

在全球范围开看,中国的日益崛起,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实力趋于强大,发现迅猛,这些都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同样也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与世界民族之间的关系。中国民族关系影响中国发展,中国的发展影响整个世界的走向与发展。所以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和谐是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周竞红,历史与现实:当代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态势[J],满族研究,2007,3

[2]徐杰舜,中国民族关系发展大趋势论[J],学术探索,2011,10

[3]李强、闫丽娟,关于中国古代民族关系问题的新解读[J],历史教学问题,2010,1

[4][5]唐志君,中国民族关系格局演进的历史启示[J],新疆社科论坛,2012,6

[6]裴圣愚,中国近代民族关系研究[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8.4

[7]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3

[8]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9]周竞红,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民族关系观察[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09,1

[10]《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中发[2005]10 号),2005年5月

4.民族关系提纲 篇四

车镇乡辖74个行政村,4.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4000余人,分布在五营及段家7个村,是无棣县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乡镇。近几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发展少数民族经济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少数民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2005年被授予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3人记功奖励,8人被评为先进工作者。现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发展民族经济,增加群众收入

我们把搞好少数民族工作的基础放在发展少数民族经济上,以发展促稳定。传统经济健康发展,牛羊宰杀运销业逐年发展壮大,既带动了周围地区畜牧养殖业的发展,又增加了当地群众收入。从业人员2000多人,年宰杀量10万头只,仅此一项年人均收入超千元。为引导牛羊宰杀业有序发展,在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扶持下,投资40万元,建起了占地20余亩的牛羊交易市场,吸引了全国各地秦皇岛、唐山、济南等地客商云集,天天市场活跃,交易火爆,日交易量200头只,年收入500万元。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发展民营企业30多个,其中规模企业4个(全乡仅7个):福利综合厂、伊德圆畜牧有限公司、民兴面粉厂、鲁西南皮革公司,涉及皮革、面粉、肉食加工等产业。伊德园畜牧有限公司已发展成为敛畜牧龙头企业,龙头连市场,带基地,形成了产业化一条龙生产体系。招商引资步伐加快,发挥少数民族政策优势,现在外商投资企业5个,资金2亿多元。河南外商投资的鲁西南皮革有限公司年纳税40多万元。广东外 1 商投资1亿元的德宝皮革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年产值达到5亿元。据统计,少数民族群众人均收入居全乡首位,轿车拥有量居全县首位。

二、加强双基工程,维护社会稳定

我们不断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选准配强村级班子,把有能力、有威信、想干事的人选入班子,特别是选好村支部书记,大大增强了村级班子的战斗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在工作中充分挥了领导核心和中流砥柱作用。五营中村被评为全市民主法制示范村、全市经济百强村、全县红旗党支部。

我乡是全县最大的回族聚居区,我乡的稳定牵动和影响着全县乃至全市的稳定。为维护好社会稳定。一是建立健全各种调解治安组织,由各村两委班子专人靠上抓稳定工作。二是抓早、抓小、抓苗头,对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群体性矛盾早排查、早解决,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保证问题不出村。三是加强法制教育,提高群众法制观念和知法守法意识,近年来,举办法制讲座60余期,培训人数5000人次。四是坚持宣传教育与严厉打击并重,对危害社会治安、扰乱社会秩序的不法分子给予严厉打击,有力地震慑了犯罪分。近几年没有发生群体性事件,没有发生集体上访和越级上访。建立起了社会稳定长效机制,五营中村支部书记从立国被评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津汕高速穿越少数民族地区,在高速公路建设中,我们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国家政策,圆满完成了土地、树木及坟头迁占及补偿工作,保障了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搞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在级大力扶持下,在全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建起了革命业绩陈列馆,建起了全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向社会开放,已接待参观者上千人次。我们充分发挥这一思想教育阵地作用,对培养少数民族群众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群众道德文明素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起到了积极作用,近两年涌现出了不少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慷慨解囊的好人好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搞好村容村貌整治,先后通上了自来水、柏油路,清理了三大堆,规范了牛羊宰杀行为,解决了脏乱差现象,实现了村庄硬化、美化、绿化。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多方筹集资金建起了高标准、设施齐全的五年一贯制回民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了少数民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

5.劳动关系存在的问题--提纲 篇五

一、选题依据

(一)选题目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和劳动者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们通过市场交换而建立的劳动关系,主要体现的是双方的经济利益关系。一般讲,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更偏重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力求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劳动效率。而劳动者则更偏重于对工资收入最大化的追求,力求得到更好的劳动条件和更多的闲暇。这种不同的利益偏好,使市场经济中的劳动关系充满了矛盾。如果处置不当,得不到适时、合理的调整,矛盾就会激化,甚至引起冲突、对抗,进而影响到社会安定。我们在肯定劳动力配置由计划转向市场是一个历史进步,必将给经济发展带来活力和效益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因劳动关系的变化而出现的矛盾和社会风险。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企业便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并在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94年我国颁布了《劳动法》,2008年1月1日颁布了《劳动合同法》。这两部法律在推进我国企业劳动关系建设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近年来企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现象渐露端倪,潜在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现,企业方总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而不顾法律规定利用自身占据的一些优势不同程度的侵犯了劳动者的权益。劳动者们不参与企业的决策活动,并且在多种因素的交织影响和共同作用下,总是处于劣势状态。造成了企业劳动关系的不和谐、不稳定、劳动争议层出不穷。如何规范企业在劳动关系上的行为以及保护劳动者的切身利益是目前最为迫切的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一问题从企业的特点入手,分析目前其劳动关系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探讨如何处理好当前企业劳动关系中的问题,采取何种措施途径来减少争议冲突,企业和劳动者双方共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2.现实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从农村的联产承包开始出现雇佣劳动、到国企改制、民营企业的大发展和外资企业的大量进入,以劳资关系为核心的劳动关系问题也在逐步发展,并日益成为一个突出和严峻的问题。从2009 年7 月24 日爆发的吉林通钢事件和8 月11 日爆发的林钢事件;2010 年春节以后出现的珠三角、长三角的用工荒,以及近日以来出现的令人痛心的富士康跳楼事件和本田罢工事件,集中而强烈地表明了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都存在着劳动关系紧张并尖锐化的迹象,必须认真地分析我国劳动关系所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切合实际提出解决的方法。

二、研究内容(目录)

一.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我国企业劳动关系

(一)企业劳动关系的概念

三、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现状和发展变化趋势

(一)现阶段我国劳动关系的基本特征

1、劳动关系主体地位初步得到确立。

2、劳动关系格局初步呈现多元化。

3、劳动关系的建立初步实现契约化。

4、劳动关系的运行初步实现市场化。

5、劳动关系主体的利益逐步清晰化。

(二)、我国劳动关系的发展变化趋势

1.劳动关系主体利益明晰化。

2.劳动关系形式多样化。

3.劳动关系的运行市场化.4.劳动关系的规范法制化.四、探究我国企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会保障问题

(二)工资、工时问题

(三)集体合同和集体谈判问题

(四)工会作用问题

(五)劳动争议问题

五、对我国劳动关系的解决方法

(一)劳动法系健全

(二)三方协调机制建设

1、劳动者的自我意识、企业责任

(1)企业的管理机制

(2)企业的管理态度

3、政府的相关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三、问题分析

劳动关系问题分析——以“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为例

(一)事件回顾

富士康科技集团创立于1974年,是专业从事电脑、通讯、消费电子、数位内容、汽车零组件、通路等6C产业的高新科技企业。自2010年1月23日富士康员工第一跳起至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已发生14起跳楼事件,引起社会各界乃至全球的关注。

2011年7月18日富士康又一员工坠楼身亡:年仅21岁18日凌晨3时许,在宝安区龙华富士康北门百鸣园宿舍楼上,一名富士康男性员工从6楼坠楼,当场死亡。据死者家属介绍,死者年仅21岁。

2011年5月26日凌晨1时许,位于成都郫县德源镇富士康菁英公寓C4栋5楼发生一起跳楼事件。死者为男性,20岁左右,生前在富士康成都工厂工作。

2010年11月5日,富士康深圳园区一名23岁男性工人跳楼自杀。2010年5月27日凌晨又有一位员工自杀,经查证,确有1名约20岁男性职工凌晨4时左右,在富士康鸿泰职工宿舍区,用割腕方案自杀。这名职工经送龙华人民医院紧急抢救后,已无生命危险”。

2010年5月26日晚11点富士康深圳龙华厂区大润发商场前发生第12起员工跳楼事件,现场尚存血迹。死者是C2宿舍一位男性。称2010年5月26日晚11时32分接到富士康一叶姓员工电话,称其10分钟前在富士康龙华园区D2宿舍楼宿管办门口,见到一男子倒于地上,现场已被封锁。

(二)原因分析

1、,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断裂。在富士康,企业和员工的关系很简单明了,企业过度追求利润,基层员工劳动强度极大,被训练成了一台台机器。员工加班很正常,国家法律规定每月上限36小时的加班,成了一纸空文。

2、,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断裂。员工之间的关系比较淡漠,平时大家基本上没有交流,“住在一起就跟陌生人一样”。

3、工会与企业、员工之间的断裂。《劳动监察条例》第七条明确规定,各级工会依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对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工会法》第六条则规定,工会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必须密切联系职工,听取和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关心职工的生活,帮助职工解决困难,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但在富士康,工会显然未能发挥应有的效用。

4、不合理的劳动协议。员工在金融危机之下,就业解决生计困难之际为了谋生取得劳动收入的压力下,由于对企业性质、管理和劳动法等不熟知,盲目签订了包含了部分霸王条款的劳动协议,甚至于其中的条款就有对员工人身权利和自由的违法规定

5、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如旷工扣除工资,加班不给足加班费,休息时间不给予保证,不准合理请假,不准调休。总之违反规定则扣除相应奖金和工资。最无人性化的是把超期加班作为常态,让员工精疲力竭地创造血汗利润。

6、不合理的处置。在企业里,管理层级分明,无申辩可言,对违规员工任意侮辱严厉打骂成为了管理的主要手段。员工的人身和言论自由权利被剥夺。产生绝望心理。

7、不恰当的企业文化。企业应该有自己特色的思想文化,但应该建立在文明和先进的基础上。有的企业的文化并非以主流文化为主,让员工在高等教育中的接受的文明和先进文化与之强烈冲突,在精神上倍受束缚和折磨,甚至于要求员工自觉忍受非人道和非法的管理,看不到未来美好的前途。

解决方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大多企业具有劳动双方力量不均衡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灵活性的特点。从而使其劳动关系呈现多元化、动态化、复杂化、分层化、劳动争议日渐显性化、法律健全化的发展趋势。而企业劳动关系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有低端劳动者与弱势全体的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由于全球经济危机造成企业运营困难而裁员纠纷日益增多、非全日制等从业人员的劳动关系不规范。针对这些问题,在处理劳动关系问题时应本着兼顾各方利益、以协商为主、以法律为准绳公正平等、以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加大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培训主管人员、提高劳动者工作生活质量、员工参与民主管理等途径来建立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稳定合法的劳动关系,促进双方力量的均衡发展,建立起健全的劳动关系调整模式。由此来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声誉,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保障其各方面权益,共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1、长期来看,需要借助社会力量来帮助他们。工厂对社会开放,让心理志愿组织介入,让一些员工找到更多的身份,他们不仅是工人还是社会人,越过高墙看到外面的世界,可以让

6.民族关系提纲 篇六

安徽省六安市霍邱中学高中政治 第七课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及宗教政策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必修

2(1)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洲、自治县。(5)民族自治机关: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6)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自治权。(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A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B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C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D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8)我国的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7.历史教学中民族关系问题的讲述 篇七

一、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构成的国家, 汉族和其他各民族是这一大家庭的成员。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 例如, 西北的羌族, 南方的苗族, 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是西周的肃慎, 蒙古族的祖先是商代的东胡, 曾经非常强盛, 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 北方的匈奴族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 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更多, 不少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丹族建立的辽, 女真族建立的金, 党项族建立的夏, 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 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政权管辖的范围更广, 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 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 疆域广大, 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在历史上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 我国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少数民族在缔造伟大祖国的过程中, 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从政治上看, 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大秦帝国的民族, 就是犬戎族, 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 通过商鞅变法, 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 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 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 鲜卑族建立的北魏, 在统一北方后, 经过孝文帝改革, 逐步强盛起来, 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民族的大融合, 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 满族建立的清朝, 不但入主中原, 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 我国今天的版图, 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确定的。从经济上看, 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 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 苗、瑶族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 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 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 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 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正是各族人民对地域经济的开发, 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 才使多民族国家成为一个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至于在维护祖国统一, 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方面, 各民族曾作出过巨大贡献。例如清朝时期, 东北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国东北的斗争, 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军反击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国的斗争。到了近代, 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斗争的事迹就更多了。

当然, 各个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 既有先进的, 也有落后的, 他们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其中人数较多而又发展迅速的民族, 对祖国历史的发展起的作用较大。例如, 汉族不论在政治经济, 还是在思想文化上, 都起过巨大的作用, 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是不容置疑的。但是, 这并不意味着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就是汉族的发展史。中国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不是由某一个民族缔造的, 而是所有民族, 包括历史上存在过但现在已经消失了的民族。一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 必须包括各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 没有少数民族的历史, 就不能称之为中华民族史。在历史教学中, 对于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在历史上的地位, 既不能夸大, 也不能缩小, 而是要实事求是地讲述。

二、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讲解

在中国历史上, 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 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 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 彼此征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 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 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 以及各个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 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在历史上, 多民族的中国一直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

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我们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不难看出, 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 在各民族之间, 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 彼此友好相处, 互相往来, 和平发展, 国家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 秦汉的统一, 隋唐的统一, 元明清的统一。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相互对抗, 甚至爆发战争, 国家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南北朝的分裂, 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同时, 矛盾的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 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 双方统治阶级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 但在战争之后, 各民族之间, 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 出现了和平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 千百万人死于非命, 经济文化受到破坏, 然而, 战争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近交流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 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 各民族杂居错处, 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 民族战争经常发生, 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 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 历史上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了促进作用。

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仇视、屠杀和战争, 是民族关系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 历史上各族人民友好相处, 在生产和生活中长期进行着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在向共同的阶级敌人进行斗争的过程中, 相互支持, 共同缔造和发展多民族的伟大祖国, 促进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本质和主流。

三、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要一分为二地分析讲解

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怎样的人才能算是“民族英雄”?汉民族把岳飞, 文天祥作为本民族的英雄, 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是民族英雄。有人则认为, 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 有利于祖国统一的人, 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 究竟应该怎样确定?我们认为, 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 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分析, 既不能绝对的肯定, 也不能绝对的否定, 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结论, 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 从而确定其是怎样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 对个别有污点的人物, 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

比如, 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金斗争事迹时, 有的学生会提出, 岳飞抵抗的金兵也属于中华民族, 岳飞还镇压过农民起义, 所以不能算民族英雄。这时, 教师应当指出, 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 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会提出, 宋朝当时已是腐朽的政权, 当遭到外来游牧民族的进攻时, 必然灭亡, 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 阻碍了国家的统一, 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 所以, 从这点看他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要向学生讲清楚, 金军南下, 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金军所到之处, 烧杀戮虐, 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 岳飞抗金是正义的, 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 他的英勇斗争, 阻碍了金军南下的进程, 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 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虽然他有忠君思想, 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 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 岳飞在抗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历史功绩同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相比, 显然是功大于过, 岳飞仍然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英雄人物。

另外, 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产生重大影响的帝王将相、文臣武将等, 我们也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评价。如果他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 对历史进程起过推动作用, 如秦始皇、武则天、戚继光等, 应当给予客观的充分肯定。而对于那些阻碍了社会发展, 给人民带来灾难的历史人物, 如慈禧太后、秦桧、吴三桂等, 要向学生讲清他们的罪恶所在, 然后给予坚决谴责, 使学生从反面受到教育。

8.历史教学中怎样讲民族关系 篇八

关键词 实事求是;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

如何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和民族关系,如何评价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是历史教学中比较复杂的问题。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这些问题非常重要。如果讲不好,学生不但不能正确理解,反而形成错误概念,甚至产生不满心理,更为严重的是影响民族感情。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述这些问题?下面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1 讲述历史上的少数民族要实事求是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汉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们祖国这一大家庭的成员,而且有些民族的历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汉族形成的同时就出现了。今天满族的祖先西周的肃慎,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东胡,曾经十分强盛,并且建立过政权。秦汉时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强盛,隔着长城与秦汉帝国对峙。魏晋南北朝时,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则更多,而且不少国家还进入到中原地区。宋朝时,契丹族建立的辽,女真族建立的金,党项族建立的夏,就统治了大半个中国。元明清时期,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管辖的范围更广,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一了中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满族建立的清朝,疆域广大,是当时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在缔造我们伟大祖国的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我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华夏族歧视的犬戎族,在中原先进经济文化的影响下,通过商鞅变法,一跃而成为战国时期的强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任务,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向前发展。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统一北方后,经过孝文帝改革,逐步强盛起来,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为隋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到后来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满族建立的清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统一了全国。我国今天的行省制度就是从元朝开始的,我国今天的版图,基本上是清朝前期确定的。

从经济上看,少数民族对祖国边疆的开发,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东夷族开发了沿海地区,苗、瑶族开发了长江、珠江和闽江流域,藏族开发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开发了西南地区,东胡族开发了东北地区 ,匈奴、鲜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开发了蒙古地区,回纥及西北各族开发了西北地区,高山族开发了台湾岛 .正是边疆各族人民对边疆经济的开发,并与中原地区建立了密切的经济交往,才使多民族国家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经济整体。

2 讲述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要用矛盾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

在中国历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处、和平发展的统一时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对立、彼此争战的分裂时期;既有汉族建立的政权,也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既有汉族内部的战争,也有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战争;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来侵略的战斗等等。历史上,多民族的中国存在着统一和分裂的情况。

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分裂的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便不难看出,在我国这个多民族的国家里,在各民族之间,当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时,彼此就友好相处,互相往来、和平发展。国家就表现为统一状态,例如,秦汉的统一,隋唐的统一,元明清的统一等。当矛盾的斗争性占主要地位时, 民族之间就相互对抗,甚至爆发战争,国家就处于战争或分裂状态,例如,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国的割据状态等。同时,矛盾双方还可以互相转化,比如宋与西夏、辽、金的战争,双方统治阶级几乎动员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战争之后,各民族之间,特别是各族人民之间,又出现了和平相处的局面。民族战争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万人死于非命,经济文化受到破坏,然而,战争也是各民族之间相互接近的一种重要方式。历史上每一次战争之后,总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强迫迁徙到另一个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杂居错处,相互融合。东晋十六国时,民族战争经常发生,正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的高潮。蒙古族、满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们就不会有较多的成分融合到汉族之中。至于战争引起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例子,历史上更是屡见不鲜。这在客观上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了促进作用。

3 对于历史上的民族英雄,要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怎样的人才算“民族英雄”呢?汉民族把岳飞、文天祥等人当成本民族的英雄,而女真、蒙古族则认为完颜阿骨打、成吉思汗等才是民族英雄。有的人认为,像郑成功能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有利于祖国统一的人,才能称为民族英雄。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确定呢?我认为,对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应当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具体的分析,既不能绝对地肯定,也不能绝对地否定,更不能带有狭隘的民族情绪片面地下结论,而是应该指出其功过之大小,从而确定其是怎样的一个民族英雄。要热情颂扬他们的历史功绩,对个别有污点的人物,要注意分清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比如,在讲述岳飞带领“岳家军”抗金斗争的事迹时,有的学生提出:岳飞镇压过农民起义,不算民族英雄。应当指出,抗金斗争是岳飞一生中的主要活动,他从军二十年,绝大部分岁月是在抗金前线度过的。还有的学生提出:当时宋朝已是腐朽的政权,当遭到外族的进攻时,必然灭亡,这是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岳飞抗金,阻碍了国家的统一,阻碍了历史的向前发展,所以,也不能算民族英雄。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就要讲清,金军南下,是以屠杀、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金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因此,岳飞抗金是正当的,带有反侵略战争的性质,他的英勇斗争,阻遏了金军南下的进程,保卫了大江南北的各族人民,有利于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虽然他有忠君思想,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但从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来看,他镇压农民起义的污点同他在抗金斗争中所建立的功绩相比,显然是功大于过,他仍然不愧为我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汉民族英雄。

9.民族关系调查报告 篇九

内蒙古是一个人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的自治区,其中只要以汉族和蒙古族居多。两个民族能很好的相处。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被誉为“草原骄子”。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

高校大学生总体上民族认同感较高,尤其体现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方面。绝大部分学生对汉语言文字、中华传统节日、中国历史成就评价颇高,感情甚笃

民族认同感内强而外弱。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内部认同颇高。如有87.3%的认为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各有特色,不分优劣,各民族都是中国的一份子。74%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出了对少数民族同胞风俗习惯的尊重。(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甚至在国家公祭(公祭黄帝,大禹)的态度上,考虑到保护少数民族情感,支持者有27.9%,但明确反对者也达19.6%。部分大学生更关注自我,对集体、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足。当代大学生由于基本都是80后,90后一代,他们成长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和平与发展时期造成了不少人信仰缺失,对历史无知,逃避思考,忽略悲剧意识。尤其对建国以来的历史知之甚少,表示一无所知的占2%,稍微知道一点的占85.4%,大体明白的只占12.6%,着实令人担忧。

受网络、愤青一族的影响,个别大学生有极端民族主义倾向。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明确表示有“愤青情节”的占46.3%,他们对民族、国家的认识是很激进的,但仍有不少共鸣者。网络上也充斥着“是中国人就看”、“是中国人就请转载”的信息,在当代大学生中广泛传播。如2003年的“西北大学事件”,更加说明极端民族主义在大学生人群中的巨大号召力,这是十分危险的。

从全内蒙民族地区来看,总体上民族团结,社会比较安定,但在一些接合部地区、热点难点地区矛盾纠纷仍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因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而引起的民族心理不平衡和不满情绪或乡村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因土地、林场、池塘等归属使用原因引起的冲突以及城市化进程中,因经济利益引起的矛盾和冲突等。特别在接合部地区山林纠纷仍然阻碍民族团结前进的步伐

二是少数民族和信教群众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部分群众中偏激情绪和一些错误思想占了上风,遇事便以出格的言语、过激的行为、违法的手段向党和政

府发泄不满,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随着城市化建设速度加快,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联的矛盾纠纷比较突出。高等级公路沿线征地过程中看出,群众在突发事件的气氛或压力下,往往产生一种“从众行为”,当别有用心的人通过某种暗示或带头、或鼓动时,一些群众就会情绪激动,干出种种在平时自己想都不敢想的“蠢事”,从而使突发事件升级,造成严重后果。

三是部分矿产资源地区矛盾纠纷、隐患较多。一些领导干部不能客观看待矿山地区问题,对出现的问题采取各种手段隐瞒不报,巨大的经济利益和落后的经济状况之间的矛盾,群众偷矿、盗矿、私挖乱采现象严重,导致矿山秩序较为混乱、隐患较多。

四是培德地区各种矛盾、隐患逐步激化。培德作为一个热点地区,信息灵通,各种关系盘根错节,错综复杂,该地区的安定团结,取决于几大家族的平衡。去年村委会选举,培德地区领导职位村总支书记、主任形成一肩挑,权利的统一集中,打破了近十年来培德地区的管理模式,管理模式的打破,各类问题逐步显露出来,家族势力纷争加剧,处理问题稍有不慎矛盾就激化。

五是民族工作经费少仍然是遏制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向前推进的瓶颈。在经济迅猛发展的今天,县级5万元民族工作经费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工作需要,机关正常运转都难以维持,根本谈不上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帮助。

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对策

做好民族团结稳定工作,最重要的是增加一笔收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资本,就没主意,光从口头上宣传,口头上重视民族工作,那是浪费纳税人的钱,浪费民族时间,对于民族地区发展,一样作用都不起。民族要讲团结,但民族也要吃饭,饭都吃不饱,就会饥寒起暴心,各种矛盾纠纷就会越来越多。为此要使民族团结稳定工作稳步向前推进,必须加大民族地区经济扶持,就要增加民族工作经费,充分发挥民族工作部门的职能作用,积极向上级争取更多项目资金,加大拾遗补缺的作用。

民族工作部门应该做好民族地区扶持长远规划(至少五年),每年计划帮助几个村子,集中资金切实帮助民族地区解决一些实质问题,克服“见子打子”工作局面,使工作取得一些实质进展。另规划的制定,可以保证民族工作的连续发展,目前建水人事变动可以说日新月异,人事更换频繁,经常导致工作脱节。

总之,只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认真研究民族领域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思路,强化措施,扎实工作,就一定会未雨绸缪,见微知著,把民族方面的矛盾和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一定会营造出宽松和谐、团结稳定的发展环境,推动全县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进步。

通过这次对当代大学生民族认同感的调查,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民族问题对一个国家现在乃至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纵观古今中外,因民族问题所导致的灾难屡见不鲜,如中国古代,金元灭两宋时期。1122年全国人口尚有9347万,而到了元初1247年,短短52年间,人口锐减至887万,损失率高达91%。更有甚者,在蒙古帝国的统治和杀戮下,当时的汉族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种族灭绝

10.《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教案 篇十

知考纲

名考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学生唱歌曲《爱我中华》 探究1

1、歌曲反映了我国目前怎样的民族状况?

2、为什么被称为少数民族,是不是因为他们对祖国的作用小?

3、我国56个民族之间形成了一种怎样的民族关系?

4、形成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1)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2)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3)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

(4)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一.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特点: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 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二.形成这种新型民族关系的原因是什么?

A、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从而铲除了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的阶级根源。(根本原因)

B、新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体),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经济基础,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上一致。(根本原因)

C、我国坚持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以及实施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探究2

我国建立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是不是说我国已经不存在民族问题了?

我应该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完善新型民族关系?

三、巩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对国家而言:

要坚持党的领导

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法律保障

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为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提供制度保证 对公民而言:

要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

要把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材料一 : 自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的比例都高于少数民族人口的比例。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 411 名,接近代表总数的百分之十四。值得注意的是,每个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代表。在西藏,世代生活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珞巴族,人口不足三千人,也拥有一名全国人大代表。

材料二:在国家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央政府对西藏投资312亿元,建设117个项目,并给予财政补贴379亿元。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项目71个,资金投入10.62亿元。在国家系列优惠政策下,西藏的GDP 已经突破 4 个亿,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

上述材料体现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

材料一:西藏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权利,能平等地参与本地区、本民族事务的关系,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是平等的,体现了民族平等原则(首要原则)。材料二:全国各地支援西藏建设,说明了我国各民族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互助合作的关系,体现了民族团结原则(重要原则)。国家对西藏采取扶持政策,西藏经济得到极大发展,体现了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本原则)。

1、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民族团结(重要原则)

重要性:国家的统一、全国各民族的团结,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实现公民的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民族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青藏高原被喻为“地球第三极”,一半以上地处无人区或人类生存极限的“生命禁区”。青藏铁路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创新工程,建设中要努力攻克高寒缺氧、多年冻土和生态脆弱“三大难题” 探究3

为什么要修筑青藏铁路?

(1)加快西藏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发挥西藏地区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互惠互利,推动共同繁荣,实现全面小康社会;(3)社会主义本质要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西藏往事》:记录西藏社会历史变迁,展现了旧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的残酷和黑暗。旧西藏在《十三法典》《十六法典》等一系列严刑峻法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农奴制社会,占社会人口95%的农奴没有人身自由。

带手脚镣的西藏农奴

《西藏往事》剧照:挖掉双眼的藏民

《西藏往事》剧照:人皮

《西藏往事》剧照:残害藏民的刑具 探究4 西藏实现历史性跨越说明了什么?

新型民族关系的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政策的正确性。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温馨提醒:①、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前提是领土完整、国家统一,对象是少数民族聚居区。

③、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民族乡不属于自治地方)

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⑤自治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立法自治权、变通执政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不是完全自治,也不同于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

2、原因

首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制度。

①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

②民族区域自治的社会和政治基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其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②有利于保障少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以实现。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2011年 全国,38(1)12分)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为西藏与全国一起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创造了基本前提。

1959年,西藏掀起异常轰轰烈烈的群众性民主改革运动,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解放了百万农奴和奴隶,开创了西藏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1986年,西藏自治区成立,标志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全面确立。昔日的农奴和奴隶有了平等参与管理国家事物和自主管理本地区和本民族事物的政治权利。西藏自治区不仅享有一般省级国家机关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力,而且享有广泛的自治权。1965年以来,共制定了250余件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有效的维护了西藏人民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特殊权益,促进了西藏各项事业的发展。

上一篇:《中国第一桥》阅读答案下一篇:语言学概论期中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