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周末时光为话题作文

2024-07-08

以周末时光为话题作文(精选6篇)

1.以周末时光为话题作文 篇一

又到了周末,今天我回家很晚。不是学校放假晚,是因为我在学生会有事给耽搁了。

我急匆匆回到了家,妈妈正在门外朝着学校张望呢!我走过来她还没主意,我背着两个鼓囊囊的书包,朝着妈妈撞了一下!

妈妈这才看到了我,立刻从我身上取下一个书包,口里念叨着:“这么重的`书包,你背在身上太累了。”

我们一起走回了家,今天妈妈特别高兴,三八节幼儿园发给了妈妈两块大浴巾,妈妈高兴的说:“一块现在给你用,一块妈妈留着等你去了外面念书用。”

我的眼圈红了:“妈妈,您心里想到的都是我,从不想到您自己。”我说着,抱住妈妈给了她一个甜甜的吻!祝妈妈三八节快乐!

2.以周末时光为话题作文 篇二

一、内视角叙事——现场亲历

灾难性事件由于突发性和破坏性, 以及不能预料的严重后果, 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 成为社会舆论的聚焦点。新闻媒体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报道采用什么角度对社会舆论有着重大影响。 (2)

长期以来, 新闻报道多采用外视角叙事。而从《南方周末》对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来看, 其新闻报道大量采用了内视角叙事, 正确地引导了舆论, 迅速集结了社会救灾力量。内视角叙事不仅指从作者亲历出发的第一人称视角, 也包括从地震亲历者出发的第三人称视角。

《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车至都江堰市区, 空气中粉尘与焦糊味交织而来, 这是灾难的气息。……这同样是一个正在经历巨大的灾难与痛苦的城市。晚上11时, 市区陷入黑暗, 天空低沉, 仿佛就压在城市头上, 透着怪异的乌红色。……市运管大楼几成废墟, 钢筋大梁和水泥预制板杂乱交叠;沿街商铺外墙剥落玻璃散碎。”这里面的所见所闻都是记者亲历现场的所感所想, 是从记者的内视角来看的。记者从视觉、嗅觉、听觉等方面将自己的切身感受描述出来, 给人一种真实的画面感, 不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 使人如同亲历, 深刻的感受到震区的惨烈情形与悲伤氛围。

《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王理效被埋在废墟中。当他醒过来后, 四周漆黑, 死一样的寂静。他忍着剧痛, 拼尽全力用双手挖, 一寸一寸向前推进”。这篇报道许多地方采用了地震亲历者的内视角, 既真实又有现场感, 将地震的巨大摧毁力以及亲历者的恐惧痛苦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在让读者了解信息的同时, 也引发了其心灵的共鸣。

二、综合性聚焦——面面俱到

面对同一新闻事件, 采用同一视角, 只要聚焦不同, 新闻报道也会不同。同样是报道灾后北川的情况, 《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新闻报道《灾后北川残酷一面》和《北川村民出深山记》两篇文章就大不相同。

“一场猝不及防的灾难,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 一个被废墟埋葬的县城。大灾大难后面, 显示的是复杂的人心与人性。……《南方周末》记者看到一个人走进了一家通讯器材店, 出来时拿着一只手机。他边走边拆掉包装, 从各个角度查看它。一个男人对我们辩解说:‘现在拿点儿东西不叫抢劫, 叫自救。’” (《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去哪里寻找活的希望?翻出大山, 离开险地, 到平原地带去, 到北川县上去, 到绵阳市里去。那里会有水和食物, 而不会有塌方和泥石流。在那里, 他们会再次回归人类的社会……” (《北川村民出深山记》)

两篇报道分别聚焦于灾后北川令人寒心的人性恶劣和让人同情的北川深山居民, 让读者从多个侧面全面了解到真实的北川, 既激发民众对灾区人民的同情、引导舆论和激发爱心;也揭示了震后让人触目惊心的丑陋人性, 引起政府和民众的关注。

除了关注灾区情况, 《南方周末》还用大量篇幅广泛涉及爱心捐赠、灾区志愿者、灾后经济以及疫情控制等许多方面。《南方周末》2008年5月22日更是明显地细分了九大版块, 从地震的各个方面详细地作了报道, 给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的灾区、完整的事态和广泛的后续影响。

聚焦的综合不仅实现了报道事件内容的不同, 也体现了不同的意义价值。

三、叙事修辞:“事”全势“足”

新闻阅读有求知和感受两种心理, 很明显, 灾难报道更偏向于面向后者。要完整地将普通人的状态陈述出来, 达到信息传播的最好效果, 如何建构文本, 使其有效地勾勒当事人的性格特征或者事件的发生状态, 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是一件更重要的事。 (3)

灾难报道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彰显爱心, 维护正义, 坚守良知”则是《南方周末》的办报宗旨, 这使得《南方周末》的灾难报道人本主义的特征特别明显。从叙事修辞事、势、理三方面来看, 《南方周末》的地震报道有以下四大特点:

第一, 情景事实:现场与细节

如前文所引的《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一文的节选片段:“……都江堰灾区, 天空透着怪异的乌红色, 空气中交织着粉尘与焦糊味, 这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城区寂寂无声, 时间似乎凝固了”。全篇从第一人称的视角出发, 用极其细腻的笔调描画了一个灾后凄惨的城区, 满目萧零, 没有生命的迹象, 只有肃杀的死寂。这种情景事实的描写与刻画既是一种情景再现, 也是一种情感共鸣。再如《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这个人正是王理效。……绵阳市委的一位干部说, 他衣衫褴褛, 浑身挂满一条条深深的血痕;十指指甲外翻, 血迹清晰可见。”生动的描绘, 形象地刻画了王理效受伤的严重, 同时也凸显了王理效不顾个人安危、及时通报北川灾情的可敬的形象。

第二, 数据事实:“人本”与真实

灾难报道的核心是人。《南方周末》2008年5月14日号外《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你知道吗, 140多名医务人员的县医院, 还有数量不少的病患, 最终只出来3个人。’这所医院和县城的很多建筑一样, 被埋在一座塌下的大山下, 县委书记宋明告诉本报记者情况不容乐观:有6000名群众和学生埋在废墟下, 估计最终能生还的最多30%左右。”短短一小段文字, 罗列了四个数据, 记者用数字说话, 暗示人们此次地震的强烈破坏性和惨烈的损失。使用精确的数据事实, 不仅遵循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明确地传达了信息, 而且以数据有效地服务了主题。

第三, 专家引语:权威与公信

由于汶川地震的突发性与强大破坏力, 公众对震区灾情、地震原因、所造成的影响以及震后经济等情况有许多疑惑。这时仅仅新闻工作者的努力已不够力度, 而官方、专家、权威的出面则很好地增强了公信力、稳定了民心, 也有效地疏导了舆论。如《南方周末》2008年5月15日《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官方背景的慈善机构接受监督的方式主要为公布账目, 透明进出, 由社会监督。‘这些捐款的使用均应符合捐赠人的意愿。如果捐赠人提出要定向捐给学校或是医院等, 都应被尊重。’中华慈善总会理事章立凡说。”除此之外, 《南方周末》还引用了大量的专家引语来解释地震原因和预测灾后情况。这样可以以势服人, 塑造权威的公信力。

四、打造可读性:谋篇布局

1、文学化标题——吸引眼球

灾难新闻本身就不缺乏眼球关注, 但要在众多新闻报道中脱颖而出, 对于文本叙事可读性的把握是必不可少的。“可读性”是指作品的文本形式吸引读者注意和阅读的能力的大小。首先看灾难报道的新闻标题。《汶川震痛, 痛出一个新中国》、《徒步汶川都江堰-汶川:90公里生命之路》、《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国家测绘局:地图!卫星!飞机!》、《绝境中的生命高于一切》、《绵竹:看不见脸的幸存者什邡:大雨落下青春已逝》等等, 这些标题的共同特征就是文学化、艺术化, 有着强烈的感情色彩, 痛、生命、悲伤、绝境等一系列感情倾向明显的词语的使用, 包括惊叹号等标点符号的使用, 都使得灾难报道的新闻瞬间抓住了读者眼球, 用抒情的方式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

2、引语式导语——引人入胜

提炼和构思导语, 是把握和掌控新闻全篇的关键环节和第一步。导语是整个新闻中的核心环节。导语有许多种写法, 大众传播学认为, 传播是一个编码到译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如何将信息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传播符号完整地传达给受传者一方, 是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在新闻叙事中, 记者和编辑是编码者, 读者是译码者, 记者和编辑的编码方式直接决定读者对信息的了解和感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讲, 直接引语无疑是减少信息损耗最有效的方法, 而且直接引语能够增强读者对文章表达内容的信任。

“ (善款的使用) 没有专门的监督部门。”章立凡说, “事实上, 慈善一手托两家——捐款人和受助人, 本身就应承担物资划拨过程中的监督作用。” (《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

“县城两万多人一下子全没了!小学、中学全没了!一家医院都没了!”5月13日午夜一点左右, 连夜守候救援的绵阳市北川县交警支队的队员李宁失魂落魄地告诉前来救援的省政府官员。 (《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

临走前, 他让士兵把帐篷扔下了车, “今晚不要睡觉了!” (《理县:西线无“战事”》)

新闻是一个叙事的过程, 尤其对读者而言, 也是一个解谜的过程。直接引语的使用从意义上看, 是对主题的涵盖, 但是, 从形式上看, 有一种无厘头的感觉。这让读者有了了解的欲望、有了阅读的兴趣。

3、快与慢结合——扣人心弦

节奏, 原意是指音乐中有规律出现的强弱、快慢的变化。而我们这里所说的新闻报道节奏, 是指在新闻写作过程中通过作者的主观努力, 使新闻呈现一种文字上或结构上或不同报道之间符合事件特点的、有规律的变化。这其中既包括一篇新闻中某段文字音律上的节奏, 也包括一篇新闻作品的整体节奏, 即通过内容的虚实、强弱的变化而形成的节奏, 还包括一组新闻前后呼应配合的宏观节奏。从《南方周末》对地震灾情的报道来看, 大部分消息都采用了快节奏行文、慢节奏抒情方式。从报道整体行文来看, 灾难报道往往截取许多灾情片段, 用蒙太奇镜头叙事法组构全文。全文节奏紧凑, 或者塑造了灾区的危急情况, 或者渲染了救援的紧张。而正是由于灾难报道充斥着人本主义的关怀精神, 因此文章有大量的抒情话语和细节描写, 这使得文章语言节奏缓慢, 或者体现一种窒息的沉重感, 或者体现一种揪心的悲痛感。这种快慢结合, 张弛相合的节奏处理, 饱含了信息与情感张力, 在扣人心弦的同时也实现了感情的强烈迸发。

恩格斯说,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 “一个聪明的民族, 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大地震, 中国新闻媒体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与思考, 当代灾难报道不仅秉承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原则, 同时也借鉴了多种文学艺术手法, 极具现场感的内视角叙事、包罗万象的综合性聚焦、叙事修辞与谋篇布局的巧妙设置, 令新闻报道不仅“能读”而且“可读”。

参考文献

[1]、何纯:《新闻叙事学》, [M].岳麓书社, 2006年6月版

[2]、李良荣:《新闻学概论》, [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3]、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 [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9年版

[4]、曹筠武、孟登科:《“里面还有呼救, 还有希望”——〈南方周末〉记者亲历都江堰震区现场》,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4日

[5]、张悦:《北川, 悲伤成川——〈南方周末〉记者第一时间抵达“消失的县城”》,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4日

[6]、李海鹏、陈江:《灾后北川残酷一面》,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22日

[7]、鞠靖:《理县:西线无“战事”》,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22日

[8]、沈亮:《捐赠, 如何捐?怎么花?》, [J].《南方周末》, 2008年5月15日

3.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 篇三

茫然的徘徊在旧时光里,一路漂泊,却寻不到最初的自己。

犹然记得几年前的自己,会为了一件不值得提的小事跟别人争的满脸通红,会因为别人无意间的一句赞扬高兴很久,甚至认为伸手就可以碰到天空。那时候的自己,单纯,天真,幼稚,却也固执。

如今,那些属性都消失的无影无踪。我不再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而是选择了随波逐流;我不再如以前一般信任别人,而是时刻对他们保持一种防御;我不再把喜怒悲欢显露在外,而是戴上了虚伪的躯壳;也不再争着表现自己,而是把很多东西很好的藏在心里,无人知晓。

只是这样的我,却也不再快乐。那时候天真单纯的笑容,在阳光中一点点消失不见。而我在旧时光里,也越走越远。不知道是从何时开始变成了这番样子,就这样在时光中不知不觉丢失了方向。我无法抗拒生活这张巨网,想要选择逃避又只能无奈的面对着。就像活着迷雾里,任凭怎样飞翔,也找不回光明,看不见光线。

生活像一副残缺不全的画卷,随着时光的苍老,变迁的不知模样。我丢失了最初的自信,也丢失了最初的梦,甚至忘记了最初的自己。如今在旧时光中苦苦寻觅最初的背影,却再也追不回来了。原来我已经回不去了,那些事物将随着时间的流逝,匆匆的离我远去。这时候才觉悟到,有些东西是不能丢弃的。暮然回首,才发现我们都是一群奔跑在旧时光里的孩子,却最终在时光中不得不低头认输。

时光用他繁华的仓惶,用它独特的方式,让我感到无比惧怕与茫然,却也因此磨练了我前进的步伐。生活的脚步不管是沉重,还是轻盈,从中都能品尝失败的痛苦与迷茫,还有成长的快乐。其实这便是我寻求的旧时光的信仰。忘记旧时光的忧伤,微笑面对将要到来的明天。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4.以时光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我开始寻找,开始珍惜着这仅剩的青春旧时光。

宿舍我的床铺的墙上,贴满了海报。大多是体育明星,比如说科比。这些也都是我青春的一部分,我时常想为什么当初要特意把墙壁贴的花里胡哨,至少现在的我看向它,觉得是有些陌生的。我把它们撕掉,可是又舍不得丢弃,放在了宿舍的小角落。以后的日子,我需要的不是靠着偶像们的提醒来获取自信和力量,而是来自于我自己!

自在无束,优秀成长,放下过往翻阅着最后半段的日记,上面竟全是些抱怨、愤懑之类的话语,或许繁重的课程和任务压低了我的腰肢,但是当我意识到的时候才发现,这无聊的抱怨是多么的没用。与其这般一声不吭的自我发泄,将这样的烦闷回忆带给多年之后,步入我现在就去改变它,让它屈服!

我撕开了本子,甚至偷偷的将它丢弃,这本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它阻止了我前进的脚步,我自然也是有丢弃它的权利的。

做完了这些事情后,我的心思倒是有些转变。心情不自觉地轻松了几分。原本有些犯困的状态也全然不见。

作为一个文科生,这样复杂的情绪本身就是很多的。我开始继续思索,我没有放下的事情,要如何把他们都完成,为我最后的时光不留下一丝的迟疑。我提起了笔,仿佛手握枪杆,拥有力量!我努力地写着自己内心的不舍,努力的控制着自己情绪。可惜我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强,我的眼眶还是氤氲了。我将写好的文字装进信里,我将准备好的贺卡纷纷放置,我将这些一一的偷偷夹在了那些人的书里。希望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能够带给他们一丝美好和力量。

很多风景,是只有在适合的时光下追寻才会显得更加美丽的。我想真正的试一试,凭我自己的力量能做到哪一步,能走到哪一步。毕竟,生活的的确确不只是有眼前的苟且,更有诗和远方!我也想去看看那远方的风景有多美妙,听听自由的诗句有多傲狂!

5.以江南时光为话题的作文 篇五

于是,接连几日都在江南水乡中泛舟遐想。一时间,犹见无数诗者夜船吹箫,人语驿边桥。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江南到底是怎样一位风度翩翩的才子,竟引无数文客日夜争相思量。

而当踏上杭州这方水土,除了河坊街还有少许古建筑以外,钢筋混泥土的现代化城市构造让人有些许失落。钱塘江更是见水不见山,古朴的书香才子气息被日趋激烈的市场经济遮盖得难觅踪迹。虽然意料之中,却难免失望多于期望。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只有来到西湖边,你才会惊叹苏轼笔下的西湖真有着那样无可替代的美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惹人沉醉。湖畔绿柳含羞低垂,桃花暧昧惹眼,真真儿是此翻春色无限好,才因此从四面八方吸引来了热闹的人群。有人为景,所以到处留影;有人为心情,因而触景生情。而我,不远千里,只为眼前那一处浓如泼墨,迷如幻境般的烟云。

湖面远处,零落着三四船只。雾色渐浓,天地水相接,一副副黑白山水画跃然眼帘。如临茫茫阿兰地,似梦似幻,亦真亦假。我开始痛惜为何不成为一名画家,能亲手将此景自笔尖倾泻而出,才算把境界尽揽怀中。

见此番美景,方又想起西湖的种种传说。白娘子与许仙西湖结缘,断桥相会。人妖相恋,夫妻恩爱。然后又因触犯了天规,一个被压于雷峰塔,一个自甘禁于金山寺,与雷峰塔两相守望。

“天与多情不与长相守,空自凝眸春风笑人瘦;盼如潮汐一日看两回,归去同修金山对雷峰。”

自古多情伤离别,白蛇传的结局还算好的,至少分别后二人终得以重聚。而现在,有多少人慕名这凄美的爱情故事,千里寻桥相会。脚踏青石,却依旧在自己的爱情里来来去去,居无定所。不是有情人,这断桥踏上去千百遍也寻不到月老的印记。年深月久,桥依旧,人已非。

并不是所有人都像白娘子与许仙那样甘愿为爱情冲破世俗与规矩,也非所有人甘愿为彼此等上18年。也许在当下,多数人都过得太明白。人生大抵就是活下去,至于最终同谁一起都无所谓。

我们没有刻意上断桥,西湖类似这样的拱桥很多,大小形状不一。大约在我心中,上哪座桥的感觉都已相差无几。倒不如晚风来临,似镜水面荡起微微涟漪,夕阳抓着娇羞的杨柳时别一番深情。

“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随着雷峰塔越渐灯火通明,吵杂拥挤的行人开始消散成湖水里灯光玲珑的倒影。怀揣着徐志摩的情怀,最后嗅一嗅春柳的馨香,挥挥衣袖,就此作别西湖,依依不舍。

6.以底线为话题的写作指导 篇六

请根据你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 以“底线”为话题,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写作指导:

要就该作文材料写出一篇出色的文章还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选定立意时, 要综合考虑以下因素:能体现材料、话题的本质意义, 在准确的基础上追求新颖、高远和深刻, 自己有话可说。

底线的内涵是什么?底线是最低限度, 是不可以逾越一步的界限。它关系到自身行为的一个需要固守的界限。比如信仰、道德、良知、人格等等, 这些做人应该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准则, 就是人生的底线。譬如说对待亲情很珍惜, 对待爱情不背叛, 成就事业靠实力, 所得金钱要合法等等, 皆是人生底线。陶渊明、朱自清、齐白石因为把握住了做人的底线, 而名垂青史;秦桧、汪精卫因为失守了做人的底线而遗臭万年。这些是历史事实性材料。剽窃抄袭, 官员公款赌博、庇护走私;医生销售假药、索要红包;商人偷税漏税、伪造假账, 这些是现实性反面事实材料。现实生活中, 做人或做事不可逾越一定的规则或最低限度, 超越或突破了, 就会付出代价。

“道德底线”在不同的领域、场合, 对于不同的人, 情况是不同的。应该具体分析出哪一种道德。如守信、爱国、忠诚、善良、仁厚、能关爱别人、有奉献精神等。坚守人格底线, 具体分析出是维护自身的尊严, 坚持自己的追求, 志趣, 信仰, 原则等。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坚守伦理底线则应分析出恪守孝道, 虎毒尚不食子之类。就道德、伦理、人格、做人而言, 底线就是做人的基石, 就是处事的最基本的准则, 也是人安身立命、维护自尊的法宝。假如我们为公众设定一个过高的道德底线, 结果会怎样?汶川地震后, 有人心怀大情大义, 舍弃一切去救灾。他们的美德值得敬重, 也可鼓励每一个人都向他们看齐。但是, 我们不能强制每个人都必须做到舍己为人, 因为那是道德上限。我们只能要求一个人必须做到坚守道德底线。道德底线毕竟是在极端情况下也不得逾越的红线;在正常情况下, 在可能达到更高标准的时候, 我们需要追求, 需要超越。卓越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 呼唤着超越。我们没有完美的人格, 但我们可以站在道德的底线上, 向着更高的高度攀升。

其次, 设置好的分论点, 论证才能形成严密的逻辑链。

当一篇议论文立意明确之后, 如何准确地分解成几个分论点, 这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环节。分论点是与中心论点相对而言的, 为论证中心论点服务的。我们可以采用一种常规的分析法, 即面对中心论点, 可以提一些问题, 如“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就此列出分论点, 然后再进行筛选。

从“是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对金钱坚决说不, 这是良知的底线;敢于质疑权威, 坚持事实, 这是求知的底线;一心为民, 精忠报国, 这是为官的底线。从“为什么”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守住自己的底线, 创造人生的辉煌;守住自己的底线, 缔造企业的传奇;守住自己的底线, 铸造了民族的傲骨。 (2) 坚持自己的底线, 方可赢得他人的尊重;坚持一名企业家的底线, 方可赢得人们的认可和赞誉;坚守良知的底线, 方可赢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 (3) 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商鞅变法的壮举;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了海尔企业跨国公司的梦想;因为坚守诚信道德底线, 成就中国礼仪之邦的美誉。 (4) 坚守道德底线, 为自己赢得荣誉;坚守道德底线, 为企业谋求利益;坚守道德底线, 为国家赢来别国的尊敬。从“怎么办”的角度设置分论点: (1) 坚守底线, 需要破茧成蝶的耐心;坚守底线, 需要舍己为人的勇敢;坚守底线, 需要“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决心。 (2) 底线, 需要我们用坚韧的毅力去坚持;底线, 需要我们用奉献自我去支持;底线, 需要我们挑战自我去打破。 (3) 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诚实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坚守道德底线需要不畏死的精神。 (4) 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脚踏实地;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不懈努力;坚持自己的底线, 需要我们执着自信。

上一篇:宁夏省妇产科主治医生职称模拟试题下一篇:议论文阅读理解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