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饮食文化中英文(8篇)
1.中外饮食文化中英文 篇一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system american 发布于: 2007/11/04 12:58 am published: 2007/11/04 12:58 am 引用 quote 社会福利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相当全面完善。了解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助于您在移民后合理地利用于自己有利的福利措施,争取和保障自己应有的权益。social welfa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america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veryperfect.to understand the america social welfare system, help you after the migration toexploit for their favorable welfare measures, strive for and protect their own rights.美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从1936年社会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实行之后,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安全法案包含如下几类福利措施:
america current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from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6(social securityact)after the introduction, gradually improve.the social security act contains the followingbenefits:
1、联邦社会保险
1, the social insurance 联邦社会保险是为就职人士设立的,在职或曾经工作过的本人及其家属都可参加,主要包括退休金(retirement benefits)、抚恤金(survivor’s benefits)、伤残金(disability benefits)和医疗福利(medicare benefits)等。
federal insurance office is set up for the people, working or have worked for himself and his family can participate in, including pension, pension(retirement benefits)(survivor sbenefits)(disability benefits), disability benefits and health benefits(medicare benefits).只要是遭辞退失业的,不管有无积蓄都可申请。一般补助期是6至9个月,按各州不同情况可能会有所延长。
as long as the laid-off unemploy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savings can apply.generalgrant period is 6 to 9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tes that may be extended.3、公共援助金(public assistance)3, public assistance(public assistance)专为低收入或无收入的失明者、老人、残障者及无收入的家庭而设。由州政府按各自生活条件发放,申请者将接受调查以证明有申领资格。
families.issued by the state government according to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the applicant will be investigated to prove eligibility.4、孕妇与儿童福利
4, maternal and child welfare 为保护和增进孕妇及儿童的健康而设,并不分派现金,而是提供健康服务。
for the protection and promotion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s not distributable cash, but to provide health services.社会安全法案是全国性的,为保障所有人的权益而设立。除公共援助金外,大部分福利措施是不论贫富人人皆得的。值得一提的是,社安局规定,领取社会安全金的人员不一定要住在美国境内,以方便生活在海外的退休人士。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is a national, set up to protect the interests of all.in addition to public assistance, the majority of welfare measures for all irrespective of who have.it is worth mentioning that, the provisions of the social security board, to receive social security payments for personnel do not live in the usa territory, in order to facilitate the retirees living abroad.除了社会安全法案所包括的上述福利政策之外,美国还有很多涉及生活、工作各个方面的社会福利,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in addition to the welfare policy, including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there are a lot
一、工作保险
one, job(转载于:中外福利制度英文演讲)security
1、失业保险金(unemployment insurance)1, unemployment insurance(unemployment insurance)失业保险金是一种保险制度。每月从受保人工资中扣除部分来投保,受保人一旦失业即可获赔,获赔金额一般是原工资的一半。
awarded is half of the original salary.由雇主向州政府或保险公司投保,工人因工受伤即可申领。具体赔偿金额和时期由雇主所交的保费多少而定,同时也能报销一定的医疗费用。工人赔偿金非美籍人士亦可申请,且不会影响他日转换身份或入籍。
3、州立伤残保险金(state disability insurance)
3, state disability insurance(state disability insurance)全美只有加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夏威夷和波多黎各设有此类保险金,专为因短期疾病暂不能工作的人员而设。换言之,受保人在得病期间必须是受雇的,复原后重新开始工作,保险金就停止赔付。
the only california, new york, new jersey, hawaii and puerto rico have such insurance,designed for short-term illness temporarily unable to work due to the staff.in other words, the insured in the sick must be employed,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storation, stop lossinsurance.1、粮食券(food stamp)1, food coupons(food stamp)美国联邦农业部拨款给州政府发放粮食券,只可换取美国出产的农作物,不能换取金钱,以救济收入低微的家庭。不过该补助只限美国公民。
2、学校提供的廉价或免费膳食(school lunch program)2, the school provides a cheap or free diet(school lunch program)这是政府为保证学童的身体健康而设立的全国性营养膳食计划。非美籍人士也可受益。this is the government set up to ensure the health of school childrens nutrition diet plan.non american people can also benefit.3、家居能源补助计划(home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3, home furnishing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home energy assistance program)专为低收入家庭减轻煤电费用而设,非美籍人士也能享受。能源补助除帮助支付煤电费外,还可代为修理暖炉、煤气管等相关暖气设备。enjoy.energy subsidies in addition to help pay the electricity fees, but also to repair the stove, gas pipes and other related heating equipment.这项福利有公共房屋、津贴房屋、租金津贴和廉价屋四种形式,申请人必须年满62岁或收入低微,其中一些房屋补助要求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the welfare of public housing, subsidized housing, rent subsidies and affordable
三、.医疗补助 three, medicaid.1、医药补助(medicaid)1, medical assistance(medicaid)不同于医疗保险,医药补助是一个保健计划,专为收入低微的家庭设立,可以同时享受医疗保险,但只限于美国公民。only usa citizens.2、家中照顾计划(in home support service)2, home care program(in home support service)由联邦、州和县政府联合负担,为65岁以上老人、失明者或残障人士提供家务和非医务性的照顾,使得受益人能在家安全地生活,无须住进养老院或公共医疗机构。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he burden of housework, provide and non-medical care for the elderly over the age of 65, the blind and the disabled, the beneficiary can live safely in the home, do not live in nursing homes or public medical institutions.一个国家的福利制度是个相当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三言两语很难叙述周到。本文只是给予读者一个了解美国社会福利的平台,能使您在做移民或留学美国的决策时有一个参考,仅此而已。
abroad america decisions,thats it.篇二: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中英文对照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简介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elfare system american 发布于: 2007/11/04 12:58 am published: 2007/11/04 12:58 am 引用 quote 社会福利是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相当全面完善。了解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有助于您在移民后合理地利用于自己有利的福利措施,争取和保障自己应有的权益。social welfare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our daily life, america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veryperfect.to understand the america social welfare system, help you after the migration toexploit for their favorable welfare measures, strive for and protect their own rights.美国现行的社会福利制度是从1936年社会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实行之后,逐步完善起来的。社会安全法案包含如下几类福利措施: america current social welfare system is from the social security act of 1936(social securityact)after the introduction, gradually improve.the social security act contains the followingbenefits:
1、联邦社会保险 1, the social insurance 联邦社会保险是为就职人士设立的,在职或曾经工作过的本人及其家属都可参加,主要包括退休金(retirement benefits)、抚恤金(survivor’s benefits)、伤残金(disability benefits)和医疗福利(medicare benefits)等。federal insurance office is set up for the people, working or have worked for himself and his family can participate in, including pension, pension(retirement benefits)(survivor sbenefits)(disability benefits), disability benefits and health benefits(medicare benefits).只要是遭辞退失业的,不管有无积蓄都可申请。一般补助期是6至9个月,按各州不同情况可能会有所延长。as long as the laid-off unemployed,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savings can apply.generalgrant period is 6 to 9 month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states that may be extended.4、孕妇与儿童福利 4, maternal and child welfare
一、工作保险 one, job security
3、州立伤残保险金(state disability insurance)3, state disability insurance(state disability insurance)全美只有加州、纽约州、新泽西州、夏威夷和波多黎各设有此类保险金,专为因短期疾病暂不能工作的人员而设。换言之,受保人在得病期间必须是受雇的,复原后重新开始工作,保险金就停止赔付。the only california, new york, new jersey, hawaii and puerto rico have such insurance,designed for short-term illness temporarily unable to work due to the staff.in other words, the insured in the sick must be employed, and begin again the work of restoration, stop lossinsurance.2、学校提供的廉价或免费膳食(school lunch program)2, the school provides a cheap or free diet(school lunch program)这是政府为保证学童的身体健康而设立的全国性营养膳食计划。非美籍人士也可受益。this is the government set up to ensure the health of school childrens nutrition diet plan.non american people can also benefit.三、.医疗补助 three, medicaid.1、医药补助(medicaid)
2、家中照顾计划(in home support service)2, home care program(in home support service)福利制度缺点 在提供社会福利计划方面美国已经比其他发达国家落后。例如,第一个社会保障制度是19世纪80年代在德国首创的,比美国1935年开始实行这个制度早了大约50年。考虑到美国比较富裕,这一落后就令人吃惊了。根据威伦斯基(harold篇三:亚太经济演讲稿中英文
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重大影响。王教授刚才谈到了美国和中国即将出现的领导人更换。我相信在11月8日发生的事,会比在11月6日发生的事来得重要。
世界现在比以往更依赖中国及其成功的经济转型;也更依赖中国的需求、中国作为投资来源、以及依赖中国来加强世界不同经济区域的互补性。最后,世界也更依赖中国来保持一个稳定的国际秩序。
中国正经历两个主要转捩点,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拐点‖(inflextion points)。首先,是其经济的结构和驱动力;其次,是它对世界的影响力及领导世界的角色。在国内经济转型与在世界舞台所扮演角色的转变,中国皆面对重大转折点。
从剩余劳动力到劳动力萎缩
首先,在国内经济转型上,中国经济正从―旧常态‖过渡到―新常态‖。―旧常态‖着重于资本累积,国有企业扮演主导角色,是个家庭变相津贴生产者的体系。现在,它正逐步转移到一个更具竞争力、更依赖消费为成长驱动力、及更注重资本效益的―新常态‖。简而言之,是从注重资本累积转变为注重资本效益的模式。然而,这些改变要通过整体的复杂体制改革才能实现。
利用成长会计(growth accounting)来分析中国增长的经济学家,对中国过去30年的崛起已有很好的了解。使用的估计方式虽然不同,但一些基本的结论却很清楚。首先,大规模从低生产力农业转移到产业和其他城市化活动的劳动力,给经济增长带来巨大贡献。这是30年来增长的主要来源,就像日本、韩国和台湾早几十年前,和欧洲在二战前与二战后的情况一样。
其次,在工业化过程起步慢让中国得到不少优势,可以很快地跟上全球最佳实践经验。从世界各地注入的科技和点子,是促进增长的动力,让中国的―全要素生产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取得非比寻常的快速增长。
第三,中国是享有优势,但也只是在有限期间——经济自由化的头20年——以人口来看。在过去10年放缓前,它每年取得3%的快速劳动力增长。整体的劳动力增长,加速了劳动力从很低生产力活动转移到中等生产力及生产力更高的活动。
劳动力过剩的阶段就快过去了。中国沿岸省份在经济发展上肯定已到了经济学家所说的路易斯转捩点(lewisian turning point):它们再也享受不到廉价外来民工,而工资也急剧上升。中部和东北部省份还没有到达这个阶段。但大概不出10年,整个中国将发现依赖廉价劳工再也不是其工业竞争力和增长的基础。
此外,从一两年后开始,按绝对价值计算,中国的整体劳动力将在接下来数十年逐渐萎缩。同日本、韩国与台湾的发展经验比较,中国比它们更早来到这个阶段。中国目前的人均收入,大概是日本1980年及韩国和台湾约1990年的水平。这些经济体在达到中国今天的人均收入水平后,劳动力还持续增长了10到20年。日本的人口正在萎缩,但台湾和韩国的劳动力仍有小增长,就像新加坡和香港。中国即将经历的劳动力萎缩将是独特的,因为它仍是个发展中国家。这也同诸如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不一样,印度的劳动力在未来10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将持续显著增长。
这对中国来说不一定是不利的。但却意味着必须更重视资本的有效利用,和提高每个经济领域的生产力。为年长者建立一个健全的社会安全网也变成一项紧迫的工作。中国有提高生产力的巨大空间,这是我们对中国增长前景应该保持乐观的基本原因。中国的生产力只是美国的约15%-18%,或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平均约25%,有不少空间来追上——透过新科技、新点子和国内经济更有效的资源分配。同日本及新兴工业化经济体比较,中国劳工的人均资本存量(capital stock per worker)也还处于低水平,有大量的空间提高生产力和收入。
人力资源发展:从数量到质量
这需要经济和社会领域策略的改变,并为重要的国内改革增添动力。首先,在人力资源上,中国正从讲究数量过渡到重视素质。在提供普遍的基本和中学后教育,中国是个成功的例子,尤其是同印度和其他大多数巨大的发展中区域相比。
但其教育体系质量参差不齐。就像世界银行所指出,寻求教育质量的平等,比寻求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中国教育制度未来更大的挑战。
确保毕业生受雇也是个棘手问题。中国培养了许多毕业生。中长期来说,毕业生可能供过于求。从数据来看,没有受雇的年轻毕业生超过9%,尤其是美术和数学系的毕业生。对理论过于注重,对同市场相关的技能不够重视是个问题。
更开放的经济
第二项挑战是通过贸易和投资,维持并加快中国经济的开放度。这在全球重新平衡的讨论中并没有受到足够的关注。我们在谈论美国减少经常项目赤字及中国减少盈余时,解决方案不应该是中国把焦点放在内需,也就是从出口导向转为促进内需。更关键的增长解决方案是加速全球化,进一步开放贸易。按中国的情况并考虑到其发展阶段,若我们要减少盈余,增加进口是比减少出口更好的方法。
这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的考虑必须超越整体的不平衡。中国及东亚发展的动力,来自投入世界最先进市场所引入的点子和科技。符合最先进市场买家指定需求的外国直接投资及出口,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像中国这样平均生产力仍然偏低的国家来说,优先考量应该依旧是通过双向的外贸和投资,尽量输入点子、最佳实践经验及科技。开放对长期增长很重要。出口和入口总流量的增长——也同样或甚至比贸易逆差更重要。
过渡到以市场为根本的融资
要更有效的使用资本,中国的第三个挑战,是在经济市场化取得进展。不论是以任何对比分析来看,中国都是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明显成功例子。和其他新兴区域不同,中国自70年代末开始,便几乎每五年就提出并坚持新的改革。在实行上虽然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功,但它每五年便有重大的经济改革——印度、俄罗斯及其他大新兴经济体如巴西都没有这样做。
尽管增长有许多不符合效益的地方,中国的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转型上,表现远比俄罗斯寡头出色。严重的不平衡存在,但这是没有导致重大混乱的增长故事,本身已是一项成就。
中国经济要进一步市场化,作为更有效率和平衡经济的基础,并改善家庭的福利,还得在未来进行重大改革。
在未来五年甚至是更长的时间里,中国把重点放在这些改革。改革由国有企业开始。中国必须摆脱受到―指示‖的投资,反映投资的真正成本,来激励国有企业以真实的盈利率为决策的基础。与这相关的还有许多改变——股利政策改革、法律和会计上的改变及规制改革。
市场化的另一个重要领域是金融界。中国希望建立更具竞争力、更健全及更多元化的金融领域,来补助发展更平衡及由生产力驱动的经济增长的努力。金融领域改革有五个紧密相连的因素——它们之间的关系显示了金融领域改革的复杂性。
首先是把信贷制度从非正式的方式往正式的方式转移,前者是对金融稳定的威胁。这包括让正式信贷制度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让国有企业以外的私企和家庭也可以受惠,尤其是更方便中小企业向银行借贷。银行从受指示的借贷转移到以盈利驱动的借贷过程中,必须建立有力的风险管理机制。
第二是发展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让金融系统更多元化,不过度依赖银行信贷。像中国这么大的转型经济体,有效管理资本市场是项重大挑战。市场必须逐渐由经济基本面驱动,而不只是投机情绪。如果成功了,资本市场可以反映筹集资金的真正成本,为大型企业提供有益的纪律。
第三是把利率市场化。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重要的措施,有秩序地过渡到由市场力量决定的利率。这可以让家庭和个人的储蓄赚取更高利息,也让借贷者更清楚实际的借贷成本。
第四是汇率。我相信,在接下来的5年-10年里,中国及大部分东亚地区逐步提高名义和实际汇率是有利的。为什么呢?因为这同把国内生产结构往高增值方向提升是一致的,尤其是在激励国内消费的中国。这同让汇率自由浮动以对短期资本流作出反应的呼吁是不同的。这样做是不明智的,也没有适当的经济理由。中长期逐步提高实际汇率可以帮助支持国内经济转型,对中国是有利的。与其让国内的通胀增速比世界其他地方快,倒不如提高实际汇率。
第五是持续逐步开放资本账户,鼓励双向投资。这也应该是渐进的以免造成金融体系的不稳定,但它是接下来5年-10年的重点考虑。
这五个改革元素缺一不可,也必须以同样的速度进行,尤其是不可能让对外开放的步伐远远超过国内改革的速度而不影响金融稳定。以过去五年来看,我得说中国把这极端复杂和平衡的工作处理得很好。然而,这过程中会有赢家和输家,既得利益也会抗拒未来的改变。这显示为什么经济改革是项艰巨的政治工作,既需要技巧,也需要政治决心。
从―供应震撼‖到―需求震撼‖
现在,让我谈谈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及领导世界的角色。
我们知道中国未来会是个重要需求来源。发达世界将经历长时间的去杠杆化,增长也因此可能低于潜能。另外一个考虑中国角色的方式是,中国在过去30年给世界经济带来了经济学家所称的巨大―供应震撼‖,未来却不只是―供应震撼‖,还会是个―需求震撼‖。―供应震撼‖是因为数目庞大的廉价但相对有效率的工人进入了全球市场体制。当工资日益增高及中国中产阶级消费快速增长时,便会为全球的生产者提供一个主要的新最终需求来源。在中国继续开放其经济的同时,这个―需求震撼‖的规模会很大。
但―供应震撼‖却还没有过去,而是改变了方式。中国正向价值链上游攀升,以往在价值曲线非常低端的―需求震撼‖,正转向中等水平工作,甚至一些如研发领域的高水平工作。因此,一系列的中产阶级工作,包括生产和其他白领行业,现在将面对竞争。发
达经济体及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的中等水平工作,将面对来自中国的竞争。这是中国对全球劳动力市场冲击的重大改变,虽然它也为世界提供了需求。
中国经济演化的同时,会给其他发展中经济体的其他低成本、劳工密集生产者带来许多机会。正如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最近的一篇文章指出,中国一小部分劳工密集制造业向海外转移,就会给这些发展中国家带来巨大好处。比如,如果1%的中国成衣业转移到非洲,非洲国家的成衣出口将猛增50%。中国工资的上扬,将导致亚洲和其他发展中区域新的劳动分工。
全球领导能发挥作用吗?
然而,中国同全球关系的―拐点‖不限于经济,也关系到它在维持稳定国际秩序的角色与责任。我们正进入全球领导的独特阶段。这不是突然的改变,而是趋向一个新局势的渐进发展。它很可能是个多极化的世界,并出现一个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全球领袖。中国经济发展意味着它必须在共同领导世界上扮演重要角色。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将在数年后成为世界最大经济体。然而,就人均收入而言,它并不是个富裕的国家。以发达国家水平来看,其大部分人口很可能继续处于贫穷状况。这是前所未有的情况。
中国上一次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达到高峰,是在明朝末期。据经济历史学家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估计,中国1500年的国内生产总值(gdp)约占全球gdp的四分之一。但那是世界经济还没有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也选择不主导世界。作为大部分人口仍不富裕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登上世界舞台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对有效的全球领导有什么意义呢?这对提供全球公共品来说尤为重要:维持自由与开放的贸易及稳定的国际货币与金融体系——或经济公共品;维持世界安全与确保核不扩散——或战略公共品;维持干净的全球环境和缓解气候变化——或环境公共品。这是专家学者进行研究的重要领域。
中国已经是全球经济和金融领域中一把重要的声音。它不光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第三大份额国和一个主要的资源贡献者,在布雷顿森林(bretton woods)体系也占据主要职位——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四年前成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其任期今年较早时届满;中国人民银行前副行长朱民在去年中出任imf副总干事。这些多边机制的管理必须继续演变,以反映新全球现实,包括中国与其他新兴市场新增的实力。此外,这也让我们可以建立更大的决心和能力,应对相互联系的全球经济的挑战。不过,中国的经济特质,特别是它的人均收入不高,以及它仍面对显著的内部失衡问题,必将影响它如何扮演全球领导的角色。面对全球课题时,它可能非常关注课题如何影响其国内脆弱性和国家所面对的挑战。
2.中外饮食文化中英文 篇二
然而, 随着语言的变化, 在英语中以被动语态为主导的时代已经发生了改变, 国外学者开始提倡在科技文中广泛使用主动语态。近两年, 国内一些学者对此进行过相关研究, 但研究范围并未涉及到电力行业。因此, 该文通过对比中外电力论文英文摘要, 探究在电力学术论文中的语态分布情况, 并详细地进行分析其原因, 旨在引起国内学者对其新趋势的重视。
1 相关研究工作
随着国外学者主张多使用主动语态这一新趋势, 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 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
范晓晖 (范晓晖, 2005) 在研究国内外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情况时发现, 国内英文摘要中被动句几乎占了一半, 相比之下, 英美作者撰写的英文摘要主动句较多, 其次无语态句和被动句。
黄娟娟 (黄娟娟, 2010) 在进行中外英语通信类论文摘要对比研究中发现:“中外作者在摘要写作中均大量使用主动语态, 而英语母语作者使用主动语态的频率 (74.8) 远高于中国作者 (65.9) 。”
滕真如、谭万成 (滕真如, 2004) 通过对比中外期刊英文摘要中的语态, 结果发现, 国外期刊英文摘要中主动语态占主导, 而国内是被动语态占主导。
然而, 对于国内外语态分布的研究从未涉及过电力行业, 因此, 该文专门对电力专业的硕、博士论文英文摘要进行研究, 重点研究两个问题:一是研究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哪个占主导地位;二是研究国外电力论文英文摘要中被动语态使用的新趋势。
2 研究方法
2.1 语料取样
随机抽取200篇电力行业论文英文摘要, 其中100篇来自中国知网上的电力论文英文摘要;另外100篇来自国外数据库的国外电力论文英文摘要。尽可能多的样本数量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事件的偶然性, 使其具有一般性的规律;而通过对比国内外英文摘要可以使结果更具有说服力。
2.2 约束条件
为了简化研究过程, 突出研究重点, 我们在样本取样的过程中有如下约束条件:
1) 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 只抽取2011年-2013年发表的论文;
2) 只统计第一作者的国籍;
3) 只统计主句的谓语语态, 从句不计;
4) 由“and, but, while”等引导的并列句记为一个独立的句子;
5) 如果一个单句的谓语动词是“be/have动词”、系动词和非及物动词, 便算作无语态句;
2.3 研究过程
语料收齐后, 建立中外两个语料库;分别进行统计, 统计数据包括:摘要总句数、主动句、被动句和无语态句;然后分别除以总句数, 最后得到:主动句百分比、被动句百分比和无语态句百分比 (如表1所示) ;通过图1的 (a) 和 (b) 两幅图, 进行横向分析;通过图2, 进行纵向对比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本文通过对200篇英文摘要语态分布进行统计, 发现国内论文中主动句、被动句和无语态句的百分比分别为28.5%、38.7%、32.8%, 其中被动句所占比例最大。相反, 国外论文中的主动句、被动句和无语态句的百分比分别为50.9%22.3%26.8%。结果如表1所示:
从横向来看, 如图1 (a) 所示, 国内电力论文英文摘要中仍然是被动语态占主导, 其次是无语态和主动语态, 无语态句所占的比例几乎接近于被动语态。如图 (b) 所示, 国外电力论文英文摘要中, 主动语态占主导, 其次是无语态和被动语态;其中主动语态所占比例已超过一半。这一结果与范晓晖、滕真如、谭万青的结论一致。由此可见, 电力论文英文摘要在国外是主动语态占主导, 而在国内是被动语态占主导。
从纵向来看, 图2反映了中外电力论文英文摘要中主动语态、被动语态和无语态句的分布。从图中可知, 国外比国内要更多地使用主动语态, 其使用主动语态的比例是国内的两倍, 而恰恰相反, 国内要更多地使用被动语态, 其所占的比例也接近于国外的两倍;但国内和国外在使用无语态的比例却接近相同。
4 原因分析
4.1 国内电力论文英文摘要被动语态占主导的原因
4.1.1 电力论文特点影响翻译时语态的选择
由于国内大部分英文摘要都是翻译过来的, 因此选择哪一种语态主要取决于中文摘要的句子特点。科技论文的主要特点是客观、逻辑性强、层次清晰。因此, 如李娟莉在其论文中写道:“电力科技论文的英语摘要也属于科技英语 (EST) 的范畴, 因此在摘要中一般着重于客观叙述, 不带感情色彩, 往往采用第三人称的被动语态, 以突出其科技性与客观性。” (李娟莉, 2003) 与李娟莉持有相同观点的还有于建平, 他认为, 将中文摘要翻译成英文时, 使用被动语态可以使译文显得更客观, 而且被动句在结构上有利于突出结论。 (于建平, 2001) 如上所述, 由于电力论文本身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而被动语态往往比主动语态更具客观性和逻辑性, 因此, 造成了译者在翻译中文摘要时会优先选择被动语态。
4.1.2 过度效仿国内科技期刊的写作方式
根据滕真如、何瑞清、张春芳等人的研究, 目前国内期刊英文摘要仍然是被动语态占主导。然而, 长期以来国内学者都将国内期刊视为学习和研究的模板, 导致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在论文写作中多用被动语态的习惯。同时, 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则》明确要求要使用第三人称, 而不能使用第一人称, 汉语的无人称句译为英文往往选择使用被动语态。所以, 这就使得想发表国内期刊的学者更倾向于选择使用被动语态。而目前, “美国检索期刊《EI》要求, 尽可能使用短句, 一般用主动语态” (娴媃, 1997) 。由于对国际期刊发展的新趋势缺乏了解, 并一味地模仿国内期刊的写作方式, 才导致国内外语态分布的巨大差异。
4.1.3 传统的科技文体观造成思维定势
1980年John Swales (约翰, 1980) 的著作被译成中文, 书中的一段话被无数国内学者所引用:“在任何一本物理学、化学或工程教本中, 看来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谓语动词采用被动语态”……从而“大量使用被动语态是科技英语显著的句法特征”在很多人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张春芳, 2009) 受此影响, 有些译者会囿于传统观点, 只用被动语态, 不用主动语态, 完全“为了被动语态而使用被动语态”, 结果导致译文头重脚轻、不但不能起到突出信息的功能, 还会使译文出现语法错误。 (李海军, 2006)
4.2 国外电力论文英文摘要主动语态占主导的原因
在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语态使用方面, 国内偏向于使用被动句, 而国际标准ISO 21421976 (E) 却提倡尽量多采用主动语态, 如果需要强调动作的承受者时可以选择使用被动语态。马金龙在其论文中指出, 导致国外英文摘要主动语态占主导的原因除了行文比较方便以外, 另一个原因可能是与英美文化强调个人价值有关。 (马金龙, 2001)
此外, 范晓晖在解释国外英文摘要主动语态占主导的原因时还指出, 因为英语往往靠动词来表达动作, 而使用主动语态可以将抽象的名词转化为动词形式, 从而使句子结构更简洁, 动作更突出。 (范晓晖, 2005)
5 结束语
近几年, 国外学者主张多使用主动语态, 使文章更简洁清晰, 符合当今国际学术的主流。虽然国内已有不少学者做过相关研究, 但在电力行业却寥寥无几。然而, 电力作为国内享负盛名的行业, 仍然保留传统的科技文体观, 造成国内的学术论文很少被国际期刊收录, 直接阻碍了两国之间的交流。因此, 我们应当与国际接轨, 为更好进行学术交流和传播打下坚实的基础。
当然, 在选择使用被动语态还是主动语态或是无语态句时应当视情况而定, 不能将其视为教条, 毕竟语言是一直在变化着的, 撰写论文的最终目的在于发表在期刊上, 因此, 在撰写前也应该提前了解目标期刊对语态的严格要求, 然而再选择适当的语态。
摘要:为了研究当前中外电力行业论文英文摘要中的语态分布, 随机抽取中外电力学术论文各100篇进行统计, 分析结果表明:近几年, 在国外电力论文英文摘要中主动语态所占百分比较大, 而国内是被动语态所占百分比较大。然后, 详细探究了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最后指出我国电力写作应当与国际接轨, 符合国际的学术论文写作惯例, 才能将国内最新成果及时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关键词:电力论文,英文摘要,主动语态,被动语态,无语态
参考文献
[1]Quirk R, Crystal D, Education P.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Cambridge Univ Press, 1985.
[2]范晓晖.论医学论文英文摘要中被动语态的滥用[J].中国科技翻译, 2005, 18 (4) :11-14.
[3]黄娟娟.中外英语通信类论文摘要对比分析[J].海外英语, 2010, 5 (150) .
[4]滕真如, 谭万成.英文摘要的时态, 语态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 2004, 17 (1) :5-7.
[5]李娟莉.浅谈电力科技论文标题与摘要的翻译[J].青海电力, 2003 (1) :61-63.
[6]于建平.科技论文汉译英中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翻译, 2001 (1) :32-34.
[7]娴媃.实用英语科技论文写作[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7.
[8]约翰.斯伟尔斯.科技英语写作法 (中译本) [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 1980.
[9]张春芳, 刘志新.中外科技期刊论文英文摘要语态用法对比[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0 (3) :105-108.
[10]李海军, 吴迪龙.科技英语文体的嬗变与科技论文的英译[J].上海翻译, 2006 (3) :28-31.
3.中外饮食文化中英文 篇三
关键词:视听说;教学实践;文化差异
一、应试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教学形式化、内容枯燥
中国的应试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语言的学习上也深有体现,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只限于给学生进行单词的解释和长难句的结构分析、语法的讲解、段落的结构划分等知识性的教学,相应的学生也多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对单词、句型的记忆以及大量枯燥无味的练习中,其结果是使初学者甚至是辛苦专研英语多年的人,其英语水平也仅仅停留在对单词和文字的理解上,成为说不出、写不出的“哑巴英语”,难以运用英语应付即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交际活动,更难以用通顺流畅的英语表达一个清晰完整的道理或事物。究其原因是我们走进了一个语言教学误区,即只注重了语言学习而忽视了语言习得。
2.缺乏真实的语言环境
语言的主要功能就是交际。语言的学习最重要的是真实的语言环境,最佳途径就是在交际中学习。正像英国语言学家威多森认为“外语教学要在话语中使用语言才能培养出交际能力”[1]。语言只有在交际实践中才能学到交际的技能,才能达到交际目的,然而国内的英语教学中语言环境却不理想,哪怕是外教或双语教学也难以营造真实的语言环境,以至于学生难以真正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
3.文化背景差异
语言本身也属于文化范畴,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了解和掌握语言文化的过程也就促进了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学生由于缺少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这种文化差异上的贫乏直接影响了对英语语言本身的习得。这种差异表现在:词汇意义上的差异;习俗上的差异;行为准则的差异;文化禁忌的差异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于其所学习的英语文化具有较好的知识掌握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从而能更好地与对方进行交际。
二、合作办学班级视听说课程的重要性
1.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国际合作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之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广义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指的是与“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2],在实际外语教学中,指的是能够正确而且恰当地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包括交际能力和文化能力。
“交际能力”有语言能力和语用能力两个层次的要求,前者指对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后者则是要就运用语言知识进行交际的能力;“文化能力”则“主要涉及社会和文化的行为和事实,较少涉及语言形式”[3],具体要求为“熟悉、了解外国文化知识,理解外国文化中的价值观部分,认识并能正确评价中外文化的差异,能够灵活地应付与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及文化能力也是国际合作办学的重中之重。
2.视听说教学的重要性和优越性
视听说教学就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通过电影、语音、文字、实景、文献、光盘等多媒体手段,融视听说为一体,多途径全方位地向学生传递语言信息,将语言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式。
视听说教学要求学习者在思维、意志、态度、动机等方面协调参与教学活动,实现了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眼、口、脑并用,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应变能力都大有裨益,因此是快速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能力最为理想的途径,可以运用在现代英语课堂中来培养学生的英语交际的能力。
三、英语视听说教学实践
1.教学方法
(1)“Team work”教学法。“Team work”即合作教学模式,是指以小组为单位,系统地利用教学中的可支配的动态因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促进个体学习,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形式。其基本思想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将学生分成两人(或多人)小组,通过小组内及小组间的相互帮助,相互竞争,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巩固了专业基本知识,提高了知识在实际交际中的应用。
合作教学把教师传授与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参与教学活动,运用师生之间的互动,将“导”与“练”分离,充分尊重学生的潜能和主体性地位,力求“导”为前提,“练”为主体,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以便互助互进,共同提高。
合作学习模式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展开讨论,趣味的教学情景中学习,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快乐,这样能够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能最大程度上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
(2)口头作文法。在教学中,围绕一个具体的交际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语言形式练习和交际练习。它的特点是不通过母语翻译而直接用外语表达思想,使学生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交际的内容上,而不是语言的形式上,语音、语法和词汇的运用是在不自觉的情况下完成的。采用口头作文法,可以直接地培训学生用外语思维的能力,没有本族语思考的介入,没有“心译”的介入。
2.教学手段
(1)利用英文电影来进行视听说教学。电影语言情景直观、真实具体,更加口语化。有效利用英文电影来进行视听说教学活动,首先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影像材料真实呈现的异族文化,让学生接触并深刻感受到不同背景下的文化差异,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再次借助声音和图像,可以接触真实语言环境中地地道道的英语,不仅易于理解真实的语言材料,而且能逐渐掌握英语为母语者说话的语言使用环境,对话的技巧,对他们的口语也有促进作用;最后通过日积月累的反复看,反复听,可帮助学生突破听力理解的大难关,同时配合教师适当的指导,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此外,大部分练习给学生提供了交流运用语言的机会,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课后的写作练习对他们写作能力的培养也很有帮助。
(2)有效利用校园宽带网进行英语视说教学。校园宽带网的多媒体教学网络可提供极为丰富的、时效性强的教学材料,通过校园宽带网连接的不同网站在线收看原版电影,在线下载语言纯正地道的听说教学材料和辅助材料,这就弥补了以往英语视听说教材单一、陈旧的不足,扩展了教材的内容。基于校园宽带网的多媒体教学网络结合宽带网和多媒体视听设备进行英语视听说教学,其最大的优势在于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灵活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该时期学生好奇心,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心理,教师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将现有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网络有机地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英语听说水平和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
3.教学中注重学生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听力课程的学习中,这种跨文化背景差异带来的影响可以得到最大化体现,学生在进行听力活动时,往往会由于不了解语言材料中的文化内涵,即使材料中没有生词和复杂的句子,也会无法理解或误解它的内容。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意识,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不同的语言,更要掌握不同的文化习惯,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注重交际文化和背景文化的联系与差异,并尽力融合两种文化,这对成功进行国际交往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成为许多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可以利用视听语言材料,有效地开展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能力。
4.成绩评定
视听说成绩评定既要考察学生的英语基本功,又要重点考察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能自如地运用语言与人交流。所以需要进行多角度的测试,包括听、说、读和写,考试方式包括笔试和口试。为了督促学生学习,要将期末考试和平时测试相结合;增加课上测试的次数;听力和口语每学期要进行3-4次测试;利用计算机自我测试和考试;通过磁带评阅;采用一次多人的口语考试等。
四、结语
视听说课程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合作办学班级学生将来出国通过语言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完善这一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促进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全面提高,达到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目的,尤其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H.G.Widdowson.语言教学交际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 赵厚宪,赵霞.论文化教学原则[J].外语教学,2002,(3).
[4] 李映.试论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层次性[J].外语界,2002,(6).
[5]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4.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篇四
[摘要]文章对中西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了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存在的原因,并就中西方饮食文化未来的发 展方向作了预测。
[关键词]中西饮食;文化差异;探讨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之一,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主要内容,也是文化的先驱。无论是从事物原料的采收、加工还是从饮食习惯、饮食方式及饮食观念来看,无不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民族风情、生产模式及哲学理念。由于受地理环境、历史因素等的影响,中西饮食文化各树一帜,各领风骚。中国饮食有着二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创造了无数的灿烂文明,在这种文化蕴藏中,使中国的饮食更加博大精深,其技术之高超,菜式之多样,造型之精致,不得不令人惊叹;而西方的一些国家曾沦为一些国家的殖民地,并且汇集着来自世界各国的移民,因此这些国家深受其他国家饮食文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使西方的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精巧专维、自成体系的综合性饮食文化[1]。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2]。中西饮食如同其他文化一样,在传播、交流中不断的碰撞、融合,为人类的文明添砖加瓦。1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研究 1.1 在饮食内容上的差异 1.1.1 饮食原料和饮食结构
从“食”的角度来看[3],中国人的主食以谷类及其制品如面食为主,副食则以蔬菜为主,辅以肉类。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600 多种,比西方多六倍。实际上,在中国传统菜肴里,素菜是平常食品,荤菜只有在节假日或生活水平较高时,才进入平常 的饮食结构,所以自古便有“菜食”之说,菜食在平常的饮食结构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肉食在日常生活中也变得更加平常,但是以蔬菜为主导的意识仍植根于人们的观念中;西方人的主食以肉类、奶类为主,他们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荤食较多,吃、穿、用都取之于动物,连西药也是从动物身上摄取提炼而成的,奶类食品也大都是取之于动物。从“饮”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中国人习惯于饮茶,茶的性味平和,需要通过细品方能领略各种真味,悠远绵长,与植物性格相合[4];而西方人则喜欢酒、咖啡等具有刺激性的饮料,尤其是酒,有着水一样的外形,火一样的性格,具有较强的刺激性,会使人神经兴奋进而麻痹,西方有许多以浓烈为特点的著名的酒;咖啡一般以苦、醇、香而著称,饮后会使人兴奋,后力很足;茶类也
多是红茶、奶茶等,口味比较重,总的来讲是比较热情奔放的[5]。1.1.2 烹饪方式
中国人的饮食历来以食谱广、烹调技术的精致而闻名于世。中国的烹饪强调随意性[6],各大菜系各有所长,都有自己的特色,即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及各种调料的搭配,都会因厨师的个人风格而有所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厨师做同一道菜,也会就季节、场合、用餐人身份的不同而加以调整。同时,同一道菜还可能因厨师的即时情绪变化而做出不同于其原烹饪特色的菜肴。据史书载[7],南北朝时,梁武帝萧衍的厨师,一个瓜能变出十种式样,一个菜能做出几十种味道,烹调技术的高超,令人叹为观止。烹饪在中国向来被视为一门艺术,具有极大的趣味性,还带有一定的游戏性,吸引着众多以饮食为人生之乐的国内外人士,几乎可以说是中国饮食的专利,它同中国传统文化的紧密结合,体现了严密性与即兴性的统一,使之达到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境界[8],令西方乃至世界其它民族可望而不可及。与中国截然不同的西方烹饪,其菜肴制作讲究规范性,要求调料的添加量要精确到克,烹饪时间精确到秒。就拿西餐中的牛排来说吧,除了可以根据自己口味添加的调料以外,刚做出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如出一辙,其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
菜有限的几种;再拿美国来说[9],其食品广告铺天盖地,但也依旧是万变不离其中,炸土豆条、炸鸡、炸鱼块、面包夹肉等;1995 年第1 期《海外文摘》刊载的《吃在荷兰》一文中还描述了“荷兰人家的厨房备有天平、液体量杯、定时器、刻度锅,其调料架上排着整整齐齐、大小不一的几十种调味料瓶,活像个化学实验室”[10]。烹饪在西方已成为了一份机械性的工作,毫无趣味可言。
1.2 在饮食方式和食用餐具上的差异
在饮食方式上,吃中餐时,无论是什么样的宴席,食客们都是围坐在餐桌旁,厨师做好饭菜以后,将所有的饭菜都置于食客的中央,食客们可根据各自的喜好各自行选取相应的饭菜,即各取所需。它既是一桌人享用的对象,又是大家交流感情的媒介。然而,在吃西餐时,餐桌上的任何一种饭菜都不属于任何一个食客,主人会预先根据来客的多少将准备好的饭菜分为相应的份数,厨师将做好的饭菜分成相应的几份,将每一份饭菜端到相应的食客面前,然后自顾自地食用,每个食客只能吃各自的那一份饭菜;中国人还喜欢劝酒、夹菜,举杯共饮,气氛和睦生趣。而西方人则没那么热情,且客人与主人之间也没那么客气,他们更注重个人的独立性;此外,中餐讲究丰盛,品种多样,从主菜到汤,到甜点,到水果,可谓琳琅满目,且对上餐次序也非常之讲究。而西方人在宴客时,则是以牛、羊、猪排等为主食,餐后甜品以甜为主,种类有煮烩类、炸制类、酥皮类、布丁类、冰糕类。有人会问,热狗、三明治等与正餐的关系,其实这只是快餐食品,对西方人而言,这只能是快节奏生活下的职业食品,是不能取代正常的饮食享受的。在食用餐具方面,中西差异就更为明显了。中国人包括亚洲一些黄种人的国家,使用的是筷子、汤匙,吃饭用碗盛。而西方人则是盘子盛食物,用刀叉即切即吃,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匙。筷子和刀叉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两种餐具,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智慧,不仅仅是带来了进食习惯差异,影响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影响了东西方人生活观念。游修龄教授认为,刀叉必然带来分食制,而筷子肯定与家庭成员围坐桌边共同进餐相配。西方一开始就分吃,由此衍生出西方人讲究独立,子女长大后就独立闯世界的想法和习惯。而筷子带来的合餐制,突出了老老少少坐一起的家庭单元,从而让东方人拥有了比较牢固的家庭观念。虽然不能将不同传统的形成和餐具差异简单对应,但是它 们适应和促成了这种分化则是毫无疑问的。筷子是一种文化传统的象征。华人去了美国、欧洲,还是用筷子,文化根深蒂固,而老外们在中国学会了用筷子,回到自己的国家依然要重拾刀叉。
1.3 在饮食观念上的差异 饮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文化思维上的差异。在饮食观念上,中国人讲究美学、感性,而西方人则推崇理性、科学[10];中国人注重菜肴的色、香、味、形,追求菜色的千变万化,讲究每一道菜的色香味搭配,比如人们在品尝菜肴时,往往 会说这道菜“好吃”,那盘菜“不好吃”。然而,若要进一步问为什么“好吃”,“好吃”在哪里时,可能就不容易说清楚了。而西方人则不在乎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他们更看重食品营养的搭配,讲究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多少蛋白质、多少维生素等等。中国人也很好客,觉得上一桌子菜便是对客人最热情的款待,推崇“药补不如食补”的理念,有时候也更注重形式。而西方人在宴席上,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有多么豪华高档,其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羊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无艺术可言。2 小结与展望
中西饮食文化差异归根结底还是感性与理性的差异,尽管不同的哲学理念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成这样的饮食文化背景,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这种差异似乎正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变得越来越模糊。就当前国际饮食业的发展趋势来看,中西方都在扬长避短,逐步走上互补的道路。讲究品种多样、搭配合理、营养平衡、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通过中西饮食文化的交流,才可能在文化碰撞中不断的发展、融合,这对中国乃至世界来讲,都是关键的一步,尤其是中国入世之后,将迎来有史以来中西方饮食文化最大程度的交融,并将在中
国乃至东方引发一场“吃”的革命。这是因为,入世必使国际经贸来往更加频繁,外国食品将大量倾销到中国市场而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巨大冲击,这就把严峻的挑战摆在中国食品企业面前。同时,把握国际食品发展趋势,把中国美食推向全球,让世界人民更加了解 中国饮食文化,促进中国食品和世界食品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贡献。在世界科技腾飞与国际交往不断加强的今天,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新鲜的思想理念绵延为千年的中西方饮食文化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中国饮食带着中华民族文化神韵逐步走向世界。
5.中外文化简史论文 篇五
姓名:吴师
学号:
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班级:0909201009教
21浅谈中国茶文化
[摘要]:
中国人饮茶历史悠久,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中国茶文化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在它的萌生、勃兴、鼎盛期,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从自身的需要出发,体验品味茶的芬芳,或为生活实用,或为怡情养性。它由文人雅士发掘升华,与儒道佛三家思想相结合;又走向寻常巷陌,追求真善美的和谐,主张天地人的统一。在雅俗交融中贵和求真,这正是中国茶文化雅俗共赏的魅力,也是它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雅与俗传统文化历史
一、茶文化简述
茶的根源在中国,中国不仅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故乡。茶被利用的历史有 4000 多年,种植史和饮用史也有 2000 多年。数千年来,中国一直稳居产茶大国、饮茶大国的地位。中国茶文化酝酿于隋朝之前,在唐代初步形成,到了宋代、明代已经达到鼎盛。唐代创立的中国茶文化,不仅对华夏乃至对整个人类文明都做出了贡献。永泰元年,也就是公元 765 年,陆羽完成了《茶经》,这本书不仅是一部精辟的农学著作,也是一本讲茶文化的书,《茶经》是我国第一部茶学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茶书。所以,陆羽是中国茶文化的奠基人。茶文化是指人们在饮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有广义和狭义之说。广义的茶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有关茶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特指人类创造的有关茶的“精神财富”部分,如茶史、茶诗、茶画、茶道、茶艺、茶树栽培学、茶叶制作学等,其中核心部分当属茶道和茶艺。可见,茶文化包含茶道,两者是从属关系。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它以思想道德、人文精神为宗旨,包括有关茶的礼仪、风俗、茶法、茶规、茶技、茶艺、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以及文学艺术、词典歌赋等内容。茶文化是一种“中介”与“综合”文化,涉及到建筑、音乐、舞蹈、绘画、戏曲、服饰、饮食、医药等诸多文化领域,是一种交际文化,是构建和保持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手段。
二、茶文化发展中的雅俗纷呈
(一)以生活实用为特征的茶文化萌生期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茶叶的发现出于偶然,据《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在传说中的尧舜时代,主要当做药材使用,是一种能解百毒亦可提神醒脑的灵药。也就是说,在中国茶文化萌发的初期,茶的主要功能是满足当时缺衣少食、物质极其匮乏的先民们的生存需要,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乃至生命安全密切相
关。至于后来由此衍生出复杂精细的制茶工艺、品类繁多的茶叶家族、以及博大精深的茶文化,这肯定是当时的神农氏也始料未及的。可以这样理解,茶文化的萌发始于俗世实用的需求。
春秋之前,人们习惯生嚼茶叶,茶叶的味道苦涩中带有清香,让人得到感官的快乐。春秋以后,在茶由药用转为日常饮品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茶当菜,以茶作羹的过渡时期。《晏子春秋》记载,“晏子相景公,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晋书》记载,“吴人采茶煮之,曰茗粥”(“茗”字初始义为茶之嫩芽,后泛指茶);《尔雅》中,茶的注释为“叶可炙作羹饮”。此时人们对茶的使用仍然以生活实用为主,一是为了增加营养,二是作为人体解毒的一种食材和其他食物搭配。生活在我国云南的基诺族人至今有吃“凉拌茶”的食俗,他们采摘茶树鲜叶,揉碎后放入碗中,与大蒜、辣椒、盐等配料拌匀,最后与清澈的泉水调和食用,也是基于以上目的。
(二)与贵族名士志趣相结合的茶文化勃兴期
同样在春秋战国时期,老庄无为主义、孔孟仁爱思想等也逐渐渗透到茶文化领域。茗茶清香、淡雅、质朴、飘逸的气质与一些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人生志趣不谋而合。而后,经历了两汉时期儒家学说的全盛和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佛教由西域传入中国,中国本土的道教逐步形成,茶文化就此开始与儒、道、释思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当时,魏晋士族名士清谈玄学蔚然成风,他们中很多人认为儒、道、释殊途同归,主张“清虚静泰,少私寡欲”,提倡坐禅与顿悟,于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与尚茶的俭约之风此消彼长,嗜酒遁世、醉酒浇愁的士子们纷纷转而与茶结缘,一时形成了茶佐清谈的世风。西晋人杜育曾这样描述,采茶初秋,水中漂洗,放在东瓯产的陶瓷器中,用匏去盛岷江之水,象公刘(周之先祖)那样于松下泉边,当炉煮茶,在文人学士看来,整个过程甚为儒雅,有仙风道骨、超凡脱俗之感。这套生煮羹饮程序,说明当时煮茶有了一定的规范,茶事活动开始与用茶人的精神追求结合,士人从关注茶的实用功能转为更多地品味茶的意境之美。久而久之王侯将相、地方官吏纷纷效仿,更有罢办酒宴,兴办茶宴的清廉佳话盛传于世。《晋书》就曾记载,谢安、桓温在宴会的时候,经常用茶果招待宾客,可见在魏晋的上流社会,人们开始用茶进行礼仪交往,传达心意,这为茶文化在唐朝的兴盛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雅俗共同发展的茶文化鼎盛期
真正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兴于唐代,这与佛教禅宗在这一时期大行其道密不可分,也和唐人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多姿多彩的社会气象相辅相成。深山古寺的僧人潜心研究种茶制茶,碧螺春、君山银针等名茶皆出自佛寺。僧人饮茶悟道,讲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茶文化与佛学哲理融为一体。唐代《封氏闻见录》记载:“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杜
阳杂编》记载有唐文宗常请学士们进入内廷,研讨经义典籍,下令宫女准备茶饮赐予学士。此外,长安城内开设茶馆者,不问道俗,凡是付钱的都可以饮用。由此可知,在唐朝不管是朝廷百官,或是贩夫走卒,茶对他们而言已经是普遍的饮料了。而在茶文化走向大众的同时,自唐兴起的贡茶制又使宫廷贵族饮茶走向等级化、礼仪化、精细化、程式化,茶艺之四要素“精茶、真水、活火、妙器”无不求“高品位”。更有陆羽所撰《茶经》一书,对唐代及唐代以前的茶叶历史、产地、茶的功效、栽培、采制、煎煮、饮用的知识技术都作了阐述,标志着我国茶文化发展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
两宋时期,茶文化发展登峰造极:一方面,饮茶习惯深入平民社会的各个场所、各项事务,小至待人接物,大至婚丧嫁娶;另一方面,宋人积极热情地探究品茗艺术,尤其是盛行于文人学士中的斗茶风俗更使饮茶过程格外情趣无限、韵味无穷,成为中华茶艺的发端。及至明清,出现了六大茶类,饮茶方式亦出现了巨大变革,由煎煮团茶、饼茶转为冲泡散茶为主,茶事过程因此逐渐删繁就简。另外,清代茶馆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轰轰烈烈地发展,各色人等皆可在茶馆茶肆边饮茶边纵横国事、闲话家常,这标志着茶文化在这一时期进一步从文人雅士、骚人墨客所创造的小圈子里走了出来,真正踏进寻常巷陌,走入了千家万户。
三、茶与儒道释
中国茶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 呈现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密切关联, 这在陆羽《茶经》以后的茶学著作中十分鲜明地表现了出来。在与儒学的关联上, 表现为“茶礼”与儒雅的风度;在与道学的关系中, 则体现出养生与对自然的崇尚;与佛家的绾合上则在“茶禅一味”的理念与佛家饮茶的实用上。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来源, 儒道释三家的哲学理念都与中国茶学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儒道释三家在历史上既曾分别作用于茶文化, 又曾综合地共同作用于茶文化, 可以说, 没有儒道释三家的融合与凝聚, 也就没有中国的茶文化。事实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 儒道释三家逐渐形成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 水乳交融, 难分难解的整一状态。我们注意到, 作为茶文化成型期的唐代, 正是儒道释三家集成融合的时期, 这在陆羽的《茶经》以及后来的茶学著作中可以鲜明地反映出来, 在分析这些茶学著作的思想特点时, 很难断然指出作者所奉行的是儒, 是道, 还是释。就如“淡泊以明志, 宁静以致远”的观念, 儒家用之取其人格的“自修”;道家用之合其生命之“虚静”;佛家用之悟其精神之“空灵”。因此, 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 是儒道释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是三教合一的文化形态。
茶是儒,沐日月之光辉,呈中庸之和气,汲天地之精华,表仁义礼智信;茶是道,吐阴铸纯阳,复水号长春,玉露表清和,神韵致真静;茶是佛,孟臣沏彼岸,玉露醒迷顽,净空悟大道,三杯心生莲。所以茶是健康的饮料,文明的饮品,和谐的载体,让我们通过对茶的品饮,喝出健康,喝出文明,喝出和谐,体悟宇宙人生之大道。
参考文献:
[1] 庄晚芳.中国茶史散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8.[2] 黄德贤.中国茶道的本质及茶文化的发展[J].茶业通报, 1996(18): 46-49.[3] 王旭烽.中国茶谣与文学[J].农业考古, 2008(5):28-35.[4] 蒋栋元.试论茶的文化功能[J].西华师范大学:哲社版, 2004(5): 90-93.[5] 贾红文,赵艳红.文化概论与茶艺实训[M].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
6.中外文化认同感 篇六
1104042036 管月 会计112班
认同感表示赞同,欣赏。文化认同感则是关于文化领域的一种认同。一般的,文化认同感指的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归宿感。对中外文化的认同感,应基于对中西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之上,而中西方文化更多的表现在差异性方面,差异性最突出的是人文与审美观念的不同。
人文上说,由于中西方文明起源的差异,加上相对封闭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导致中西方文化在核心理念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异。中华文化注重“仁”,即儒家思想,君权神授的观念曾影响着五千年的文明史。而西方文化在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的熏陶下呈现出多元的文明史,崇尚自由平等“自我”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的观念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开放,创新能力更强。这也是中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是随处可见。例如饮食习惯、交流方式等等。这里就以中西教育的不同来谈。中国的教育注重的是给学生们不断地灌输知识,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个学习机器。而西方的教育所注重的是能力的培养,这样培养出的才是真正的学生。教育首先是一个名族的希望,有希望的民族一定是能够不断创新的民族,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中国的学生从小就喜欢遵循“规则”、“标准”。这本身没错,但是刻板的遵循原则就使得他们缺乏大胆的想象和创新。这与长期形成的教育模式有关,也与中国文化的“保守”有关。
虽然中外文化之间有着种种差异,但世界是个圆,文化的交流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从古代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丝绸子路的开辟,到近代百年的荣辱史,西方文化以或主动或被动的方式融入中华文明。在如今这个信息交流越来越快捷、越来越频繁的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也越来越深入。民族与国家的接线慢慢被淡化,中外文化的差异也在慢慢缩小。
经济的全球化,加速了文化的融合。有人认为这是种文化的入侵行为,但我觉得所有的文化始终都应该是不断摩擦的,我国古代一直是个开放文化,这是你我都无法改变的摩擦,这种文化摩擦,好比大家共同讨论问题,允许表达各自的意见,最终大家都是受益者。小到普通市民百姓,年青的一代吃着肯德基的汉堡,穿着牛仔裤,开着外国进口的小轿车,看韩剧,学外语,读莫泊桑的小说,过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种种日常生活的表现,我们可以感受到西方文化被年轻人崇拜着,接受着。大到国家,国家歌剧院里的俄罗斯芭蕾舞蹈团为我们上演芭蕾艺术,首都举办的中俄文化交流节,中国—阿拉伯国家文化艺术节等大型活动体现了文化的友好交往。同时,我们学他们的自由平等思想,学他们完善的道德法律体制,创造属于我们自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二大上强调的民族危机意识也是西方社会普遍民众的共有意识。在生活上,我们学习他们的社会管理体制,研读他们的经济管理著作,共享全球化的精神资源。我们欣赏他们文化中闪光的一面,推崇人性至上的理念。不可否认的,在学习过程中,一部分人沦为了文化摩擦的牺牲品,马诺的“我宁可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引来无数非议,拜金女的出现,90后的个人主义,崇拜西方的生活导致的出国热等无数西方腐朽思想被潜移默化的植入,现在的少年都不喜欢接受传统教育,都有类似于反叛的心理,这也导致了不少人对自己文化的否定,恰好有这时有外来文化的填补,这不利于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经济的政治跟文化的基础,这些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自2008年起,我国调整了节假日休息时间,从中看出我国对文化的逐渐重视。
对于本国的文化,我们更应该抱以好奇心去学习去传播去继承,而不是死守陈规,在原地打转,更不应该去强硬地抵制外来文化,试图来解决自身文化的衰退。这里有个故事,时间是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最流行的音乐叫郑乐,跟现在的好莱坞电影差不多,各国
共 2 页 第 1 页
王侯都听得如痴如醉。一心复兴周礼的孔子不乐意了,觉得这是在搞文化侵略,派了一个叫子夏的学生去找魏文侯,说哥们儿你不行啊,怎么能被这些玩意洗脑呢?魏文侯老老实实承认:“国产音乐太烂了,听不进去,还是人家的好听啊。”子夏义正词严地教育了半天,最后被魏文侯客客气气送出门去,抵制郑乐活动遂无疾而终。孔老夫子听到这个消息,痛心疾首,觉得华夏已经礼崩乐废,简直没救了——然后中华文明又延续了几千年,一直活蹦乱跳地存活到了今天。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抵制郑乐还是抵制外国货,都搞错了一件事:决定文化价值的,不是它的国籍,而是它本身对人民群众的吸引力。文化这东西,其实很像生物进化,适者生存。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传个几千年不在话下;人民群众爱答不理的,能过个十几年不被遗忘都算是造化。拿佛学举例。你看唐僧牛不牛?他留学印度十几年,带回了理论无比严谨、内容无比内涵的唯识宗,可惜老百姓觉得麻烦,背不下来,只传了区区两代便衰落了;真正传承千年大行于世的,反而是不立文字、拿微博段子忽悠人的禅宗——这就是脱离群众和贴近群众的结果。因此,想要更好的继承发展自身文化,该做的不是去声嘶力竭地提醒广大军民警惕美帝阴谋,去烧毁每一张好莱坞的正版DVD,去砸烂每一家肯德基和麦当劳,而是要用更精彩、更出众的文化把观众抢回来。更应该设法让别人喜欢上你的东西,而不是去决定别人应该喜欢什么东西,如此而已。用易中天先生的话说,要用共同价值兼收并蓄各民族不同文化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航母,乘风破浪,驶向公海。那将是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美好的未来!
7.中外饮食文化中英文 篇七
关键词:英文摘要,英语语言教学,体裁转换
1 导论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有关学术论文摘要的研究方兴未艾。这些研究在语料来源和所采用的分析方法方面有所不同。
在这些研究中, 对语料的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是文体分析 (Salager-Meyer, 1992;沈育英, 2001;滕真如, 谭万成, 2004;曾瑜薇, 胡芳, 2005;范晓晖, 2005;冯茵, 周榕, 2007;国防, 2007;袁邦株, 徐润英, 2007;史文霞, 2008;张曼, 2008;陆元雯, 2009;李懿, 2012) , 其中, 包括使用韩礼徳1994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三大纯理功能的假设 (刘玉梅, 2005) 、语域理论 (易兴霞, 2006) 和功能语法理论 (余莉, 梁永刚, 2006;孟令新, 靳瑞华, 2009) 为理论框架的研究, 二是体裁分析 (赵有斌, 2001;Martı'n 2003;高建群, 吴玲, 施业, 2003;Lores, 2004;鞠玉梅2004;Samraj 2005;葛冬梅, 杨瑞英, 2005;袁邦株, 徐润英, 2007;Pho, 2008;姚俊, 2010;曹雁, 牟爱鹏, 2011) 。文体分析主要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语言描写, 可以从词汇、句式、语篇衔接、连贯内在结构等角度分析特定语篇的内部组织机制, 回答语篇意义的问题;二是对特定语篇所选定的语言成分的得体性分析, 回答语篇如何表达所指的问题。
以上文献综述显示国内应用语言学领域的论文摘要中外对比研究为数不多 (鞠玉梅, 2004) 。鉴于应用语言学的不同下属学科各具特征, 该文将研究领域范围限定于应用语言学的下属学科—英语语言教学, 对中外期刊论文中就这一特定领域进行研究的的英文摘要进行体裁对比。该文作者希望研究结果能够使英语本族语及非英语本族语的汉语语言学习者了解中外期刊论文摘要的区别, 更好地实现两种体裁的转换, 从而达到使用英语传播他们的学术成果的目的。
2 理论框架
本文所采用的理论框架涉及体裁的定义和学术论文摘要的定义、类型和分析方法。
2.1 体裁的定义
Martin (1984:25) 将体裁定义为“身为我们文化的一份子的说话者所从事的分步骤、有目标、有目的的活动”。Swales (1990) 认为“体裁包括一系列的交际事件, 这些交际事件的成员拥有某些共同的交际目的。这些目的为父系语篇的专家成员所承认, 也构成了体裁的基本原理。
2.2 研究论文摘要的定义、结构及种类
研究论文摘要属于学术体裁, Swales (1990) 认为学术论文摘要预示了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是整篇文章的表征。SalagerMeyer (1990) 认为摘要是整篇文章的精华 (a crystallisation of the whole article) 。同样, Bhatia也认为学术摘要是文章的概要 (the synopsis of an article) , 是“较长报告的描述或事实性的总结, 为的是让读者对整篇文章有个精确简明的了解 (1993:78) 。以上定义侧重于学术论文摘要的交际目的。同样, Berkenkotter和Huckin (1995:35, 引自袁邦株, 徐润英, 2007) 提出论文摘要具有三个交际目的或功能:一、能够强调论文的重要信息;二、提供论文框架;三、使读者能够尽快找到相关信息, 决定自己是否有继续阅读的必要。
根据摘要的交际目的, 一篇论文摘要可以讲述作者做了什么、如何做、发现了什么, 及作者所要提供的建议或者总结。由此, Bhatia (1993) 提出了典型摘要的四语步框架, 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基于Bhatia的框架, Hyland (2000) 将“目的”的语步细化成“背景”和“目的”两语步, 提出了包括“背景”、“目的”、“方法”、“产品”和“结论”的五语步框架。中国学者孟令新, 靳瑞华 (2009) 也提出类似的五语步英文论文摘要。
根据所包含的语步的不同, Lores (2004) 将英文论文摘要分为三类:信息型、概括型和综合型摘要。信息型摘要 (informative abstracts) , 又称报道性摘要, 是整篇论文的浓缩, 综述论文的写作目的、采用的方法、研究结果以及对于成果的讨论。概括型摘要 (indicative abstracts) , 也称指示性摘要, 主要概括论文的研究题目和结论, 对于研究过程并不进行详尽描述 (许传桂, 徐锡华, 1998;戈玲玲, 2002;Lores, 2004) , 其结构往往为Swales (1990) 的CARS (Create a Research Space) 模式, 首先介绍研究的背景, 然后揭示研究中的空白, 最后是描述主要的研究成果、讲述该研究如何填补空白, 或者介绍该论文的结构。而综合型摘要 (combinatory abstracts) 结合信息型和概括型摘要的特征, 以回顾前人的研究开头, 随后指出研究中的空白, 最后是整合信息型摘要的结构, 即目的、方法和结果。
综合以上文献, 我们不难发现, Hyland (2000) 及孟令新, 靳瑞华 (2009) 的五语步框架是在Bhatia (1993) 的四语步模式上添加了“背景”这一语步, 而根据Swales (1990) 的CARS模式, 论文摘要可能含有“研究空白”和“文章结构”这两个语步, 因此, 该文拟结合Swales (1990) 的CARS模式和Hyland (2000) 五语步框架分析本文所搜集的语料。
3 研究方法
本文属于实证性研究, 通过手工分析搜集的语料, 对出现在中文和英文国际期刊上的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英文论文摘要进行对比分析。
3.1 语料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中外英语摘要的转换, 该文作者从2012年的ELT Journal和TESOL Quarterly随机选择了50篇英文论文摘要作为英文国际期刊语料的样本, 从2012年《外语电化教学》和《外语教学》的英语教学部分随机选择了50篇英文摘要作为中文期刊语料的样本。由于中文期刊规定文章的中英摘要必须保持一致, 很多作者直接将论文的中文摘要翻译成英文, 因此, 中文期刊中英文摘要也能反映中国文化下论文作者们对于摘要写作的见解。
3.2 数据分析步骤
将本文所需的100篇语料搜集完成后, 该文的两位作者首先依据Hyland (2000) 的五语步框架和Swales (1990) 的CARS模式确定了分析本文语料的编码方案, 以下是具体说明:
第一语步为背景, 可以介绍该研究的理论背景或重要性、概述该研究话题, 或者回顾以往的研究项目。第二语步是研究空白, 可以是驳斥前人研究、揭示研究空白、质疑前人研究, 或者继承研究传统。第三语步是目的, 概述研究者们或者该研究的目的, 或者研究者想要处理的问题。第四语步为方法, 作者指出研究该问题或者制定目标的方法, 可以包括分析的数据、编码方案和分析步骤。第五语步是结果, 也就是概述研究的主要发现。第六语步为讨论, 可以包括对于研究结果的见解, 对于未来研究的启示, 或者该研究发现的可能应用之处。第七语步为结构, 指明了研究论文的结构。确定了摘要所含的语步之后, 为了保证分析的信度和效度, 该文的两位研究者首先独立分析了中英文期刊的英文摘要各三篇, 然后进行对比, 以保证分析的一致性。接着, 两位研究者开始独立分析剩下的94篇英文摘要。
4 研究结果及讨论
下文将详细介绍本研究的分析结果, 及研究者们对于该结果的见解。
4.1 研究结果
手工分析完100篇中外期刊摘要后, 该文的研究者们首先对中外期刊摘要进行语步分析, 然后比对各自的结果, 对于意见不同的地方进行讨论直至达成一致意见, 然后统计两种体裁各自的语步数目。
对比了中外期刊论文摘要语步使用和实现情况后, 该文的作者们进一步对论文语步组合的模式进行分析。按照Lores (2004) 对英文摘要的分类, 只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这四语步的论文摘要属于信息型;含有“背景”、“空白”这两个语步及“目的”、“结果”、“讨论”、“结构”这四个语步中任意一个的属于概括型摘要;而除了“背景”、“空白”语步还包含“方法”、“结果”和“讨论”这三语步的则属于综合型摘要。而符合这三种类型条件的典型摘要只占中外期刊论文摘要总数的25%, 鉴于这种情况, 该文的研究者们将其它的不包含“空白”语步的摘要属于非典型信息型摘要, 而其它含有“空白”语步的摘要属于非典型概括型摘要。
4.2 讨论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中文期刊的论文摘要在使用“空白”、“目的”和“方法”三语步时, 显著性地少于英文期刊, 因此, 中文期刊摘要在实现这三个语步时所使用的字数也显著性地多于英文国际期刊摘要。中文期刊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论文摘要在缺少“方法”语步这方面类似于英文国际期刊野生动物行为与保护生物学领域的论文摘要 (Samraj, 2005) , 也符合多年前桂世春和宁春岩 (1997) 对于中国国内语言学研究方法亟待改善的现状分析。但是, 该文的发现却不同于鞠玉梅 (2004) 的研究结果。鞠玉梅 (2004) 分析了中外关于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方面的论文摘要后发现英文国际期刊论文摘要中“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四个语步出现频率比较均匀, 而中文期刊论文摘要以“方法”与“结果”两个语步为主要结构, 而“目的”与“讨论”两语步出现频率较低。本研究也表明, 英文国际期刊摘要中的“目的” (98%) 、“方法” (50%) 、“结果” (58%) 这三个语步的使用都超过一半, 这和Pho (2008) 对英文国际期刊的研究结果相同。
不仅如此, 即使在中外期刊都同样使用的“结构”语步上, 中文期刊摘要所使用的字数也显著性地少于英文期刊。此外, 英文国际期刊的论文摘要比中文期刊的更符合典型的信息型、概括型和综合型摘要, 该结果符合Lores (2004) 的对于英文国际期刊摘要的研究成果。
出现这些差异的原因, 很有可能是中外期刊所蕴含的文化差异所致, 中文期刊论文摘要的作者和读者们属于“礼俗社会” (Gemeinschaft) , 而英文期刊论文摘要的作者和读者们属于“法理社会” (Gesellschaft) 。早在1887年, Tonnies就提出了“礼俗社会”和“法理社会”的文化两分法, “礼俗社会”指传统的、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 “法理社会”指新兴的、以合同为基础的理性社会。在礼俗社会中, 社会成员分享约定俗成的规则, 因此, 高语境信息易于被社会成员所理解接受, 而在法理社会中却缺乏这种对于隐蔽规则的共识, 因此信息偏于低语境。Scollon和Scollon (1995) 指出, 为了实现从“礼俗社会”文化向“法理社会”文化的转变, 高语境信息必须转变为低语境信息 (引自Brown和Eisterhold, 2004) 。对于属于礼俗社会的中国文化, 出现在期刊的事实就足以说服读者相信该研究的权威性, 而属于法理社会的国际文化, 则缺少这样的共识, 因此, 想要融入到国际社会的研究者们需要在摘要中明确地陈述自己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等核心因素。
5 总结
该实证研究就1) 语步使用;2) 各语步的长度和3) 论文摘要的典型性三方面比较了中文期刊和英文国际期刊论文摘要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后, 希望在英文国际期刊上发表论文的中国学者在撰写论文摘时可以有意识地运用“空白”、“目的”和“方法”这些语步, 以达到在更大范围传播他们学术思想的目的。此外, 该研究的结果也可用于英语论文写作教学中, 以帮助学生们了解国际期刊论文撰写的规范。
当然, 由于本文所建立的数据库较小, 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其范围, 以检验结果的概括性。此外, 由于本研究只聚焦于英语语言教学领域的论文摘要, 其结果是否适用于其它领域的论文摘要尚待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帆.我国医学期刊英文摘要的几个问题[J].中国科技翻译, 2001, 14 (2) :16-19.
[2]张曼.中外摘要中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的对比研究[J].上海翻译, 2008 (2) :31-36.
8.中外文化交流漫谈 篇八
西域地处欧亚大陆中间偏东的地带,有名的丝绸之路就横贯此地,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文化交流的地方。人类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上共创造了四大文化体系。这四大文化体系在新疆交汇,在全世界这是唯一的一个地方。只从这一点上来看,西域之重要概可想见。
纵横十万里,上下五千年,地球上有很多很多的民族,民族有大有小,历史有长有短,但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文化绝对不是哪一个民族单独创造的,几乎每一个民族都对人类文化共同的宝库做出了自己的
贡献。
文化有一个特点:一旦产生,它就要传播,在民族内部传播,又传播到民族地区以外去,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通过文化交流,民族间弃短取长,互相调剂,互相补充,把许多民族的智慧汇集在一起,又从而发扬光大之,才形成了今天世界上这种五彩缤纷、绚丽夺目的文化,使全人类皆蒙受其利。
这里所说的“西域文化”,主要是指广义的西域。追溯西域文化的根源,十分复杂。就其大者而言之,不外三途:一是印度,包括南亚地区的一些国家;二是伊朗,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波斯;三是阿拉伯国家,即中国古代史书上的大食。
印度
中印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头绪万端,其延续时间之长,内容之丰富,彼此所受的影响之大,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都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千言万语也难于说得清楚。我在这里只能简略地加以
叙述。
谈中印文化交流,首先是佛教的传入。我们对于佛教以及其他的宗教,应该有一个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看法。它有它的糟粕,这不容怀疑。但也有一些积极的方面。中国的儒学素来是辟佛的,但是,事实上许多儒家的大学者都学过佛,佛教的教义以及分析问题的方法,对他们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口头上是辟,骨子里是吸收。中国哲学史上的光辉的顶点之一的宋明理学,是吸收了佛教的一些东西,才能成其大,才能成其深。此外,佛教还带来了不少副产品,中国如果没有佛教的话,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建筑艺术,我们的绘画艺术,我们的雕塑艺术,决不会发展成今天这个样子。
此外,在天文、历算、文学、艺术等方面,印度对中国的影响也是彰明昭著的。一直到今天,我们的语言中还有不少从印度来的词汇,例如佛、菩萨、僧人、尼姑等等一系列的宗教术语,仍然是老百姓嘴里常常使用的。
在物质文明方面,印度同样对中国有巨大的影响。我举一个例子,是一般人不注意的。这个例子就是糖。
糖是我们今天天天吃的东西,看起来微末不足道,不值得去伤脑筋,但是其背后却隐藏着一部持续时间很久、内容异常曲折、头绪纷繁的文化交流史。它牵涉到很多国家,我在这里先谈中国同印度的关系。
中国古代有蔗(最初写作“柘”)而无糖,蔗只饮蔗汁。古代的“饴”是用粮食熬制成的。“糖”这个字本身出现得比较晚,《说文》中没有此字。用蔗汁熬糖,大概在南北朝时期才有,工艺比较粗糙。到了唐太宗贞观二十一年(647),太宗派人到摩揭陀(印度的一部分)去学习熬糖法;从印度学来了熬糖法,诏扬州贡上甘蔗,然后按照印度的配方榨甘蔗汁,熬糖,结果无论是在颜色方面(更白了),还是在味道方面(更甜了),都远远地超过了
印度。
这可以说是中国制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但是中国的熬糖法还不就到此为止。以后中国又从波斯学习,从埃及和伊拉克学,从西洋(明代的“西洋”和那以后的“西洋”)学习,熬糖技术日臻完善。明末,中国的白沙糖已经输出国外了。
波斯(伊朗)
在西域诸国中第二个对中国有巨大影响的国家是波斯。
伊朗是文明古国,历史极长,成就极大,在西域时盛时衰,起过重要的作用。伊朗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也可以分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部分。在精神文明方面,伊朗的摩尼教在西域一带兴盛过一阵,后来也传入了中国。这个宗教同佛教不一样,兴盛过一段时间以后,逐渐衰微,终至灭亡。传到了中国以后,也是如夏夜的流星一样,在一些地区有过信徒,后来也消亡了。摩尼教的许多经典残卷,在中国新疆一带被发掘出来。另外一个伊朗的宗教祆教,也传入中国,后来也灭亡。伊朗宗教在中国留下了影响和痕迹,在建筑和艺术上有所表露。中国农民起义很多,有的利用宗教的形式,其中也有伊朗宗教。中国古籍中所谓“吃菜事魔”者就是。
伊朗艺术的风格和图案,在丝绸之路上,影响极大。在中国境内的一些洞窟中、壁画上都有伊朗的影响。
在物质文明方面,我首先还是讲一讲糖。从汉末起,中国古籍中就出现了“石蜜”这个词儿。石蜜是一种蔗糖,估计比较硬,所以名之以“石”。同“石蜜”相联系的不是“西国”,就是“西极”,足征这是外国来的。唐代一些《本草》中常说:石蜜,西戎、波斯来者良。可见这东西是从波斯来的。唐代大历年间(766—780),四川遂宁来了一个“西僧”邹和尚,教当地农民制糖霜。不必实有其人,不能说没有其事。我怀疑,这个和尚来自伊朗。如果没有这个人的话,这件事也与波斯有关。
石蜜以外,还有一些植物和矿物从波斯传入中国。我们今天所食用的一些菜蔬和果品的背后,都隐藏着一部交流传播史。有时候,我们只知道,它是外来的东西;但是,究竟是从哪一个国家来的呢?我们却往往说不清楚。今天我们的舶来品往往冠以“洋”字,比如洋葱、洋火腿、洋酒、洋烟等等。古时候这一类外来的东西往往冠以“海”字、“胡”字,比如洋药称为“海药”,又有“胡桃”等带“胡”字的东西。有时候也冠以“番”字,比如番茄。从波斯来的或者在传播过程中同波斯有某些瓜葛的果菜花木颇多。我举几个例子:苜蓿、葡萄、胡桃、安石榴、黄瓜、茉莉、胡椒、菠菜、巴旦杏、无花果、水仙、西瓜、胡萝卜
等等。
阿拉伯国家
中国同阿拉伯国家的文化交流也是源远流长的。至迟到了汉代,中国就同阿拉伯有了往来,当时还不叫阿拉伯。到了唐代,中阿交通达到了顶点,中国古代史籍中的“大食”,就是阿拉伯国家。回教在唐初传入中国,到了今天,中国56个民族中有不少是穆斯林。阿拉伯国家的旅行家,有几个也到过中国,在他们的游记中记载着中国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阿拉伯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当然会传入中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首先我想举的例子仍然是糖,这我在上面讲到印度和伊朗时已经讲
过了。
古代的埃及和伊拉克的熬糖术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根据《马可·波罗游记》和其他的材料,阿拉伯的熬糖技术也传到了中国。在制糖方面,所谓技术高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色与味。颜色是越来越白,味道是越来越醇而且甜,因为杂质被熬掉了。一部中国制糖史就是沿着这个方向向前发展的。
此外,阿拉伯的动、植、矿物有一些也传到了中国,阿拉伯的天文历算也影响了中国。
我极其简略地介绍了西域文化东渐和佛教、回教传入中国的情况。那么,了解文化交流的情况有什么意义呢?
这是值得我们三思的一个问题。有一个简单的事实,就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面前:如果我们中国在历史上没有从印度、伊朗、阿拉伯国家以及其他的西域地区或国家接受我在上面叙述的那样一些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东西,今天我们的文化,我们的日常生活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简直连想也不敢想。只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文化交流有多么重大的意义。我屡次提到一个观点: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这一点还有什么可怀疑的地
方吗?
我个人觉得,这一点认识异常重要。这一方面可以提高我们的爱国心,另一方面又能激发我们的国际主义精神。把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恰当地结合起来,我们的工作就能够做好,我们就能够无往而不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