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共7篇)(共7篇)
1.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一
同志们:
这次全省建设系统法制工作座谈会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贯彻落实全省立法工作会议和省政府法制工作会议精神,研究部署全省建设法制工作,交流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的进展情况,听取对省建设厅机关改进工作作风的意见。下面我就今年全省建设系统的法制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认清形势,明确任务,进一步增强做好建设法制工作的责任感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全省上下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两个率先”目标,坚持以富民强省为核心、改革开放为动力、结构调整为主线,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保持了全省经济快速稳定增长的势头,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事业因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今年的全省建设工作会议提出要实现“五个新突破”,即力争在贯彻“五个统筹”和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上取得新突破;力争在建设事业对全省GDp的贡献份额上取得新突破;力争在改善人居环境质量上取得新突破;力争建设事业的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真正把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心上,努力在解决社会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上取得新突破。这五个突破是今年建设工作的总要求。
法制建设是实现建设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五个新突破目标的重要基础,依法行政是建设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十六大强调:“要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为新时期法制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指明了方向。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全面推进经济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着眼于确立制度、规范权责、保障权益,加强经济立法”,明确了经济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围绕实现“两个率先”的奋斗目标,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和创建文明法制行业的要求,为我们明确了工作任务。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对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依法行政,改进行政管理方式等将产生深远影响。我们要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确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法制建设要求,服从、服务于全省建设事业的改革、发展大局,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面提高建设法制工作水平,为推动建设事业健康持续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服务中心,把握重点,全面提高建设系统法制工作水平
今年全省建设系统法制工作头绪多、任务重,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认真宣传贯彻行政许可法。
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工作会议上指出,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大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政治文明要求建设法治国家、法治社会,而其核心问题是必须建设法制政府。行政许可法确立的一系列重要原则和制度,是对现行行政管理制度的重大改革和创新,对政府工作的影响广泛而深远。行政许可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法律,是行政思想的重大变革,更多的体现了“民权”思想,其确立的合法、便民、救济、信赖、保护、监督等原则最大限度地对行政行为进行了限制,保障被许可人的权利,表现出我们行政管理加快由无限政府向有限政府的过渡。行政许可法将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当前,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认真组织好行政许可法的学习、宣传和培训工作。这是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的基础。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准确理解、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同时要重点加强对法制工作人员和具体从事行政许可工作人员的培训,使其全面、准确领会行政许可法,以积极的态度做好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的各项准备工作,减少由于对行政许可法理解不深不透而违反法律规定的现象。这一条很重要。懂法是执法的前提,贯彻行政许可法首先是具体执法工作人员。建设行业行政许可事项很多,涉及的人员多,培训工作一定要到位。要抓紧组织行政许可法专题讲座,将全体执法人员培训一遍,要把培训考核成绩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
二是抓紧做好有关行政许可规定和实施行政许可主体的清理工作。这是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一项必须按时完成的硬任务。对不符合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规范性文件,该废止的废止、该修改的修改,不能打折扣,不能搞变通。对行政许可实施主体不合格的,也要坚决予以纠正。
三是认真抓好与行政许可法配套的制度建设。行政许可法规定的许多制度都是重要的制度创新。这些制度的正确实施,都需要健全有关具体的工作制度和工作程序。要结合本机关行政许可的实际,抓紧建立和完善与实施行政许可法相配套的各项具体制度,建立、健全从受理申请到作出决定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各个岗位的有关具体工作制度,完善工作规程,确保行政许可法确定的各项制度得到切实施行。这个工作量很大,不可能很快完成。当前首先要抓重点,抓好实施衔接的制度建设,规范对外管理,逐步规范内部运作。同时要研究行政许可清理后的后续管理问题,防止在管理方式转换过程中出现管理真空。
(二)认真做好立法起草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的工作
近年来,我们建设系统各级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不同时期建设事业发展的要求和工作重点,提请同级人大、政府制定了一批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各部门也制定了一大批规范性文件。这些法规、规章和其它规范性文件为我们管理建设市场提供了依据和手段,推动了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但是,这几年,在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颁布和加入WTO以后的几次规范性文件清理中,我们感到在法规、规章的起草特别是在规范性文件制定工作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规范。
一是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增强可操作性。要克服贪大求全的倾向,立足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实际,根据实际的需要制定规范性文件。要增强规范性文件的计划性、目的性、可行性和实用性。要根据部门、行业特点,把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重点放在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及上级规范性文件上,放在规范本机关及下级机关自身行为上。对上位法已作出规定的,可以制定具体实施办法,但尽量避免照转照抄。在形式上,某一方面的行政性规定,尽可能集中在一两个规范性文件中,尽可能以“办法”、“规定”、“细则”等形式出现,避免分散在各种“通知”中,便于操作。
二是要严格遵守上位法的规定,确保规范性文件内容的合法性。各地在制定规范性文件的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权限,对不属本级管理的事务不得越权制定文件,对属于上级权限的应及时请示,对上位法已作出明确规定的不能再作不同的规定,不得在规范性文件中设定行政处罚、行政许可和损害管理相对人合法权益的规定,也不得设定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法外义务,确保规范性文件的内容不与宪法、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上级机关的文件相抵触。在制定规范性文件中,要妥善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公共利益与公民合法权益的关系,实体与程序的关系,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强制与引导的关系,立足现实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三是要规范制定程序,确保规范性文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建立和落实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制度、审查制度、集体审议制度、公开发布制度等,通过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各方意见,采纳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项目,更要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征求意见,倾听基层组织和群众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程度。
四是加强备案管理和文件清理工作。制定机关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充分认识规范性文件制定和报送备案的重要性,遵守审核程序,及时报送备案文件,对上级机关提出修改的,要按审查意见和要求及时进行纠正。备案审查机关要严格执行备案审查制度,不断加大审查工作力度,及时撤销和纠正违法、不当的规范性文件。要及时修改或废止违法、过时的规范性文件。
今年我们省级立法工作任务比较重。目前列入立法计划的省人大地方性法规是城市燃气条例,省政府规章是城镇体系规划编制管理办法和城市市政公用行业经营权出让转让管理办法等项目。同时还有一批规范性文件。根据建设部的《城市房屋拆迁裁决规程》、《城市房屋拆迁评估指导意见》制定出台相关配套规定和实施细则。希望各地有关部门的法制机构给予帮助和配合。
(三)做好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工作
我们建设系统行政执法工作包括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裁决、行政检查等各项工作。依法行政,也就是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执法、履行职责。依法处理建设领域的行政管理事务是对建设行政机关的基本要求。要按照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的要求,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今年行政执法工作的重点,一是严格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规定,规范各类行政许可操作。省厅在适当时候将组织进行一次许可法的执法情况专项检查。二是深入开展整顿规范建筑和房地产市场秩序工作,加大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三是认真贯彻落实建设部《城市房屋拆迁裁决规程》的要求,规范房屋拆迁裁决行为。四是认真贯彻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通知》及建设部等7部委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的通知〉的实施意见》,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逐步解决拖欠工程款的问题。五是贯彻落实《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加大对建筑安全生产过程的监督检查,促进安全生产措施的落实。六是贯彻落实《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卫管理条例》,加大城市管理力度。七是加大村镇规划管理力度,开展《江苏省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执法检查。
执法监督是依法行政的重要保证。执法监督既包括行政机关内部的监督,也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上级机关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在执法监督工作上,今年突出要做好两点:
一是要完善行政内部监督机制。各级建设行政机关要加强对下级机关和受委托执法的单位层级监督,建立经常性的监督巡视制度,健全对行政执法人员的绩效评估制度,督促其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对决策权、审批权等重要行政权力运行的监督,实行严格的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强化对重大事项和重要岗位的监督;全面推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科学划分不同执法环节应当承担的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将行政执法责任追究落实到每个岗位和个人,不能只纠正错案不惩戒责任人、只追究单位责任不追究个人责任、只考核不奖惩或者只奖优不罚劣。
二是要充分重视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的监督。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是司法机关和上级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根据省高级法院提供的统计数据,去年全省新收行政诉讼的案件4500多件,其中涉及我们建设系统1869件,占总数的40%,其中拆迁1179件、规划165件、房屋登记321件。去年省建设厅新收行政复议的案件45起,是前三年的总和。今年1-2月份已收到14件复议申请。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的进一步增强,特别是许可法的实施,相信今后案件量可能还会进一步上升。因此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和行政应诉工作非常重要。做好这项工作,法制机构责无旁贷,但要注意与有关业务处室积极配合,实现法制工作与业务工作的互动。对行政诉讼和行政复议中反映出来的行政执法中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行政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吸取教训,举一反三,纠正违法和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促进各项管理工作走向依法行政的轨道。
在行政执法和执法监督中注意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是依法行政与改革创新的关系。行政机关需要适应形势变化的要求,不断改革创新行政管理工作。当前就是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以改革的精神,积极探索行政管理的新路子。但改革创新,必须坚持依法行政。行政行为必须有依据,对涉及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不能以改革创新的名义,侵害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涉及到执法性行为的创新要审慎,要符合法律法规的原则和规定。比如说,我们不能为了加强管理,在行政许可的法定条件外,增设任何条件。在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上,不得随意加大或减少处罚。
二是依法行政与提高效率的关系。提高工作效率是行政机关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我们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提高办事效率,包括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理时间等等。但提高效率要有个度,要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比如说,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建筑法规定必须具备八项条件,申请人申请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就不能以提高效率为由给他发证,否则就是违法,由此产生质量安全等事故和造成其它重大损失,发证机关就要承担法律责任。
三是依法行政与服务群众的关系。依法行政与服务群众的要求本质上是一致的。依法行政就是要求我们行政机关执法为民,为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做好各项工作。但执法过程中,又要协调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有时还要协调好这部分群众与那部分群众的利益的关系。在拆迁过程中,就有一个协调城市建设与保护相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协调拆迁单位与被拆迁人的利益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过分强调一个方面的利益都是不正确的,必须严格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许可、裁决和对拆迁过程中的违法行为的查处。
(四)深入开展建设法制普及宣传教育
法制宣传是推动依法治理的重要环节。今年是四五普法的第四年,也是实施普法计划的关键一年。普法的重点内容是行政许可法。专业法规的重点是新颁布的法规,主要包括国务院颁布的《物业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省人大颁布的《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根据行政许可法修改后的有关专业法律、法规。
要组织开展对建设系统全体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学法日、法制讲座、培训、普法考核和任前考法等制度。既要学习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又要根据本单位、本人工作实际,学习相关专业法律法规,提高决策和执法的水平。对于行政执法人员,要进一步完善培训考试制度。根据去年国务院法制办和建设部联合通知,今后凡要取得行政执法资格,必须通过公共法规和专业法规两个方面的培训考核,否则一律不予注册。执法人员既包括直接办理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裁决、行政检查的人员,也包括行政执法监督人员。省建设厅将于近期对这项工作进行部署,希望建设系统各级行政机关按照要求把这项工作做起来。
建设系统各级行政机关要在做好本系统普法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对社会群众特别是管理相对人的法律宣传工作。要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多种媒体,积极做好建设类法律法规的宣传咨询和解释工作,引起党政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使人民群众知晓建设类法律法规,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五)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法治行业活动。
按照省委依法治省工作计划,2005年全省建设行业要建成文明法治行业,并在全国同行业中走在前列。今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攻坚之年,全系统要围绕这一目标,采取切实措施,全面推进创建文明法治行业活动的开展。要以创建文明法治行业为抓手,以创建推动干部职工法制意识的增强,以创建推动法制建设环境的改善,以创建推动依法行政水平的提高。今年要广泛开展法制建设先进单位和文明执法队伍建设评选活动。
三、加强学习,改进作风,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推进依法行政中的重要作用
法制机构是各级建设部门中的重要机构。随着我国市场化和法治化进程的加快,行政机关中的法制机构将愈来愈重要。在市场化过程中,行政管理遇到的法制矛盾将日益增多,愈来愈要求政府管理的方式趋向依法规范,行政管理的法制内容也愈来愈宽泛。因此,重视法制机构建设和提高法制工作人员素质尤显重要。
多年来,全省各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法制机构的同志们,在加强行业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新的形势下,法制机构要加强自身的组织建设和业务建设,为推进全系统的依法治理作出新的贡献。
一是要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学习和研究。法制工作是一项专业很强,要求很高的工作。法制机构的同志,特别是近两年来刚从其它岗位过来的同志,要加强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学习。要做到学习的多一点,理解的深一点,研究的透一点,使自已成为建设系统的法律专家。
二是要认真履行法定职责,做好领导在依法行政方面的法律顾问,成为推动全系统法制建设的骨干力量。要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法律方面意见。要做好本机关规范性文件的审查、行政处罚审核工作,做好行政复议及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应诉工作,做好法规宣传的组织、法律法规的咨询等工作。
三是要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当前,建设领域法制工作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随着建设行业改革、发展的深化,随着建设行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建设行业行政管理的机制、体制、依据、方式都面临着深刻的变化,建设法制工作有很多课题需要研究,探索。要注意创新思维,总结经验,加强交流,认真调查研究,相互学习,不断开拓建设法制工作的新途径。当前,尤其要加强对建设领域行政执法体制的研究。
四是要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法制机构是部门的综合性机构。因此,法制机构的同志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为行业发展服务,为部门依法行政服务,为社会群众服务;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积极营造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注重深入基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省委、省政府对加强作风建设十分重视,春节过后召开了省级机关作风建设动员大会,会议提出,省级机关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的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的要求,实现解放思想有新突破、转变职能有新举措、服务水平有新提高,使省级机关真正成为江苏全面实践“三个代表”、全力推进“两个率先”的领导机关,真正成为为发展服务、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服务型机关。省建设厅高度重视并认真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作风建设的要求与工作部署,制定了厅机关加强作风建设的工作方案和实施意见。按照要求,认真自查,制定措施,扎实工作,狠抓落实,务求实效。从省厅领导干部做起,从机关处室每一项工作抓起,从机关干部一言一行做起,切实(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加强和改进厅机关的作风。同时,坚持开门纳谏,广泛征求意见,这次我们会议还有的一个重要议程就是要征求大家对省厅工作,特别是建设法制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利我们突出重点加以整改,切实转变作风,不断提高做好建设工作水平。
同志们,加强建设法制工作,推进建设行业依法治理,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我们建设系统全体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法制机构的同志的努力。希望全省建设系统深入学习领会十六大关于推进民主与法制建设进程的精神,紧密结合我省建设事业和法制工作的特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切实做好建设法制工作,为全省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而努力奋斗!
2.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二
一、全省畜牧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年初以来, 在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下, 经过上下共同努力, 全省畜牧大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 落实了省市县三级畜牧产业化大项目
按照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作出的“打造万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业”的战略目标, 省政府明确提出抓大项目的发展理念。工作推进中, 我们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 在全省重点确定了32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 其中:省级投资4亿元以上项目13个、市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6个、县级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13个。这些项目投资规模大、建设起点高、带户功能强, 成为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重要牵动力量。如温氏5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 建成投产后, 带户规模可达到3 000多户, 户均年收益可达16~20万元左右;中粮集团一期工程200万头生猪产业化项目投产达效后, 年产值可达到50亿元, 利润8亿元, 安置就业2 000人, 带动全县2万人养猪致富。
(二) 建立了推进项目建设的工作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 在推进畜牧大项目建设上, 省市县三级政府和畜牧部门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工作机制。省政府将13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纳入了年度重点工作目标责任制, 项目所在地市县政府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 畜牧、发改、财政、土地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推进组, 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各级畜牧部门坚持把大项目建设纳入“一把手”工程, 建立了项目联系人、上门服务、定期会商、定期报送和项目考核“五项制度”, 层级明确任务, 层级落实责任, 形成了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如洮南市成立了项目推进组, 定期例会, 做到每天通报情况, 每周例会研究工作, 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伊通县积极帮助企业协调政府、乡镇和环保等部门, 为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用地和环评等实际问题;长岭县、抚松县采取部门包保、专人定点帮扶、政府定期督导等措施, 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 有力推动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
(三) 省级畜牧产业化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省级13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09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38亿元, 建成种猪场3个, 现存栏种猪4 500多头;建成养殖基地15个, 现存栏畜禽283万头只;建成饲料加工厂3个, 年设计加工能力68万吨。目前, 8个种畜禽场、27个畜禽养殖基地、5个饲料加工厂和1个屠宰加工厂正在建设中。中粮集团现已建成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 目前存栏生猪4万余头;精气神公司现已建成一、二期种猪繁育基地, 目前存栏母猪3 800头, 仔猪5 000多头;雏鹰集团现已引进母猪7 000头, 预计年末可出栏育肥猪5万头。在大项目建设的有力推动下, 全省畜产品加工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上半年, 全省畜产品加工企业屠宰加工畜禽1.24亿头 (只) , 实现销售收入530亿元, 同比增长12.7%。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看到, 我省畜牧大项目建设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项目建设进展缓慢。全省32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计划总投资595亿元, 目前完成投资53.5亿元, 仅占投资计划的9%左右。据近期调度, 有5个项目尚未完成发改部门立项, 11个项目一再推迟开工日期。二是土地资金等制约因素增加。目前, 资金和土地已经成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制约瓶颈。如省级13个重大牧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由原来的702亿元调整到509亿元, 减少投资193亿元。温氏集团在公主岭市一个村建设猪场项目, 征地40公顷就涉及170多个农户, 由于土地集中流转难、农户意见不统一, 建设用地至今尚未落实。三是行政推动力度亟待加强。个别地区对畜牧大项目建设重视不够, 工作中缺乏硬性措施, 服务不到位, 解决问题不及时, 影响项目建设正常开展。
这些问题, 既有政策层面的问题, 也有企业层面的问题, 我们务必高度重视, 加大力度, 攻坚克难, 全力研究好、解决好, 为项目建设铺平道路。
二、强力推进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
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是畜牧业发展的大势所趋, 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 忠诚副省长多次就全产业链建设提出具体要求, 并将其作为实施“放心肉”工程的五大重点建设任务之一。全省畜牧业发展“三个三”战略, 把全产业链建设作为“三个重点”之一。省里对全产业链建设摆位之高, 重视程度之高, 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要以此为契机, 采取突破性措施, 抓好全产业链建设, 引领畜牧业转型升级, 建设畜牧业经济强省。
(一) 牢固树立全产业链的发展理念
我省畜牧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呈现出产业结构调整重组, 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生产方式不断变革, 组织创新与时俱进的新特点。在现有基础上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抓全产业链建设, 既是当务之急, 更是重中之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抓全产业链是构建现代畜牧产业体系的重要途径。
现代畜牧业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畜牧业, 具有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信息化和产业化等鲜明特征。与之相对比, 我省畜牧业仍然存在标准化饲养水平不高、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品牌开发滞后、营销手段单一等突出问题, 在畜牧业现代化建设上, 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在短期内实现突破, 我想, 抓全产业链建设不失为一条捷径。在工作推进上, 我们要坚持以大项目建设为载体, 最大限度地集聚政策、资金、市场等要素资源, 形成强大合力, 推动畜禽养殖、屠宰加工、品牌开发、兽药饲料、市场营销、包装运输等相关产业协同发展, 构建现代畜牧产业集群, 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版。
2、抓全产业链是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牵动力量。
我省畜牧业发展到今天, 无论是畜禽养殖业、畜产品加工业, 还是营销手段、组织方式, 都面临一个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是促转型的有效载体, 也是我们开展各项工作的有力抓手。全产业链究竟怎么建, 从哪切入, 如何突破, 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就目前而言, 我省在建的32个畜牧产业化大项目, 就是全产业链的雏形, 就是畜牧业全面转型、整体升级的重要牵动力量。可以说, 抓住大项目、抓好大项目, 就抓住了畜牧业发展的“牛鼻子”, 就抓住了转型的突破点。对此, 大家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思想要入位, 工作要到位。
3、抓全产业链是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要保障。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之源, 确保“菜篮子”畜产品安全有效供给, 是重要的民生工程, 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实施“放心肉”工程, 必须牢固树立“安全大于生产、质量重于数量、效益决定发展”的全新理念。应该看到, 近年来发生的“健美猪”、瘦肉精、三鹿奶粉等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给整个产业带来沉重打击。问题到底出在哪,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但核心的问题主要是产业各链条分割经营, 特别是加工与养殖环节, 有的只是简单的买卖关系, 利益联结机制松散, 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好这一问题, 在加强行业监管的同时, 必须强力推进全产业链建设。我省在建的一些大项目, 涵盖了良种、养殖、加工、饲料、营销等产业各环节, 形成了相对封闭运行的全产业链, 生产标准统一, 产品安全可控, 效益相对稳定, 这是畜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在保安全这个问题上, 我们要坚持以全产业链建设主线, 创新发展模式和机制, 打造诚信经营、放心消费、监管有力、安全高效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 在市场上和老百姓心中筑牢吉林畜产品的安全可靠形象。
(二) 充分发挥龙头牵动作用
龙头企业是全产业链建设的主力军, 也是畜牧产业层次提升的核心力量。作为龙头企业, 必须做好全产业链建设这篇大文章, 进一步提升龙头牵动能力, 促进畜牧业整体转型升级。具体要抓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加快企业养殖基地建设。
思路决定出路, 作为企业, 必须创新发展理念, 着力抓好养殖基地建设。一定意义上说, 养殖基地是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 如果源头抓不好, 企业就难以做大做强。基地怎么建, 我想, 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自己建基地, 实现自给自足;暂不具备条件的企业, 可以采取自建、联建相结合的方式, 建设养殖基地, 通过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实现加工业与养殖业互利共赢、协调发展。在政策导向上, 省里对企业自建或联建的千头以上牛 (羊) 场、万头以上猪场、百万只以上禽场, 要给予重点扶持。企业也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真正把养殖基地建设好,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 要谋划好企业种源基地建设, 提高自主供种能力, 满足产业发展需求。
2、大力发展精细精深加工。
我省畜产品多以分割肉和熟食加工为主, 动物皮毛、骨血、内脏的利用率较低, 在生物制药、医药中间体等领域更是接近空白。全省生猪、肉牛、肉羊活体外销量分别占出栏总量的36%、40%和40%左右, “原字号”产品比重过大。这一问题不解决, 全产业链建设也就无从谈起。要坚持全链条、全利用的产品开发战略, 大力发展精细加工、精深加工, 下功夫淘汰落后产能, 实现技术改进、产品换代、产业升级。要进一步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加快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 着力在高端带动、延伸链条、扩大产能等方面下更大功夫, 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和产业核心竞争力。
3、加强畜产品品牌开发和现代营销体系建设。
品牌就是生产力, 就是竞争力。我省畜牧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 就是缺乏在全国叫得响、立得住的知名品牌。要深入实施畜产品品牌开发战略, 坚持以龙头企业为主体, 以发展“有机、绿色和地理标志”畜产品为重点, 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性畜产品品牌。在进一步做大做响皓月、正大、华正等品牌的基础上, 鼓励支持企业围绕延边黄牛、草原红牛、长白山黑牛、吉林山黑猪、吉林梅花鹿等, 打造具有吉林特色的知名名牌。要加强畜产品市场建设, 逐步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畜产品市场体系, 着力打造一批具有市场调控能力的畜产品交易市场和连锁超市。要大力发展产销对接、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 提升畜禽及其产品营销水平, 扩大"吉字号"畜产品市场占有份额。同时, 要严格企业自律, 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 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对生产全过程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
(三) 优化提升畜牧行业管理服务水平
为基层服务、为企业服务、为项目服务, 是各级畜牧部门的重要职责。在全产业链建设上, 我们要始终坚持“指导、协调、服务”6字方针,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提高服务水平, 使我们的行政管理职能在服务中得到充分体现。具体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全力抓好在建畜产品加工大项目建设。
在推进大项目建设上, 我们建立了很好的工作机制, 对项目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种好的传统, 要继承和发扬, 更要改进和提高。从以往的经验看, 项目抓和不抓不一样, 大抓和小抓也不一样, 会抓和不会抓更不一样。我们服务项目建设, 首先要了解企业究竟需要什么, 哪些问题是我们能办的, 哪些问题需要我们协调, 工作中遇到困难, 不要有畏难情绪, 要有一种敢闯敢试的精神, 多想想办法, 多协调一下相关部门, 尽可能地争取理解, 赢得支持。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 确保每个项目都有人抓、有人管。要积极创造条件, 帮助企业解决好政策与项目对接、企业与基地对接、产品与市场对接等问题, 促进项目早建成、早投产、早达效。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从全国畜牧业产业布局调整看, 大型畜禽养殖、加工企业, 加速由南向北和由非粮产区向粮食主产区进行梯度转移。在基地转移中, 谁拥有饲料、土地、空间和气候等生产要素资源, 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抢占先机, 赢得主动权。我省发展畜牧业有资源、有基础、有潜力, 这是我们承载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 坚持依靠产业招商、依靠资源招商、依靠展会招商、依靠政策招商, 通过真正到位的工作, 把域外大型龙头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引进来, 通过招商引进项目、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市场, 加快培育新的战略增长点, 引领畜牧业整体转型升级。
3、强化执法与服务。
畜牧部门承担动物防疫、卫生监督、畜禽屠宰、兽药监管等重要执法职责, 这些工作只能加强, 不能削弱。要坚持在执法中服务, 在服务中执法, 能引导的就以引导为主, 该规范的就以规范为主。但对制假、售假、违规生产、违法经营等不法行为, 要坚决予以打击, 出重拳、出狠招, 强化震慑作用, 务求立竿见影。我们要认识到, 打击违法企业就是对合法企业的最大保护, 打击违规经营就是对依法经营的最大支持。应该说, 执法人员与基层最贴近, 与企业打交道最直接, 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教育和管理, 树立畜牧部门良好的执法形象。同时, 要加快推进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畜牧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 加强畜牧业风险评估和预警预报体系建设, 适时发布畜产品市场价格和相关预警信息, 指导养殖、加工企业科学生产, 节本增效, 促进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4、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近年来, 国家和省里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强化, 在政策资金落实上, 我们要打破以往的条条框框, 整合项目资金, 集中打捆使用, 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予以倾斜。省政府已经明确, 整合原有的省级各类项目资金, 设立畜牧业发展引导资金, 重点支持实施“放心肉”工程。大企业、大项目是我省畜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给予重点支持, 促进其尽快投产达效。各地要加大协调推进力度, 研究制定符合区域畜牧业发展实际的具体扶持政策, 能给的政策要给足给到位, 为大项目建设提供有力支撑。要积极创造条件, 搞好对接, 大力吸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进入畜牧业融资领域。利用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政策, 探索推进利用草场、养殖圈舍和活体畜禽等畜牧物权开展抵押融资贷款试点, 从根本上解决好畜牧业发展融资难问题。
3.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三
1.要不断强化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的德政之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宏伟工程。自2006年以来,我省始终把新农村建设作为“三农”工作的统领和总的抓手,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出勃勃生机。经济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社会事业进步,基础设施改善,干群关系融洽,农村安定和谐。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全省上下不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各个方面密切协作、合力攻坚的结果,是广大干部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的结果。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目前全省新农村建设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已由过去几年的面上部署动员、点上探索实践,开始向大范围抓点带面、试验示范和点面结合、完善提高、整体推进转变。因此,形势更加紧迫,任务更加艰巨,要求更加严格,我们必须进一步牢固树立持之以恒、常抓不懈、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当前,在具体工作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尤其是各级领导同志要坚决克服以下四种倾向。一是坚决克服忽冷忽热的倾向。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统筹城乡、推动“三农”、加快发展的重要载体,并坚持中心不转、力度不减、要求不变。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对新农村建设重视程度忽冷忽热,导致工作责任落得不实,帮扶任务抓得不紧,甚至个别地方和单位出现了虎头蛇尾的现象。因此,各地、各部门、各单位一定要不断强化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这项工作,始终保持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动新农村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二是坚决克服短期行为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既有近期工作目标,又有中期和长期建设任务,我们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搞好统筹规划,区分轻重缓急,扎实有序推进,坚决防止急功近利、急于求成、一哄而起、一哄而散的短期行为。三是坚决克服畏难厌战的倾向。新农村建设任务点多面广,投入大周期长,而各级财力有限,实际困难较多,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是历史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我们必须勇敢的承担历史任务,不断强化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以贯之地把新农村建设抓紧抓好。实际上,在近些年的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国家向“三农”的倾斜政策越来越多,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含金量也越来越高,只要我们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进一步宣传、引导和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进一步组织和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帮扶,就能够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和新业绩。四是坚决克服与己无关的倾向。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市和农村,发展工业和农业,推进农民和市民相互融合、共生共荣、平等进步的历史性任务,这项工作与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工商企业、大专院校、部队建设息息相关,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因此,社会各界都要履职尽责、积极参与、努力工作,不断营造全社会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总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一定要坚持做到高度重视不动摇,加大投入不动摇,合力共建不动摇,常抓不懈不动摇,不断开创全省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2.要始终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正确方向
当前,农村改革日益深化,发展方式加快转变,新农村建设正面临着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准确把握,确保新农村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又好又快推进。
2.1正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总体任务,包含了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体现了城乡统筹、工农联动、经济与社会同步、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统筹兼顾,科学把握,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当前,就全省整体而言,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要认真落实新时期党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断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市文明逐渐在广大农村和广大农民中得以体现。具体讲,就是要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加快乡村道路、农村饮水安全、农业综合信息、农民危房改造和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以及搞好农村医疗保障、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养老保险、扶贫救助和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等,不断推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使城乡差距明显缩小、城乡关系明显改善。
2.2正确处理新农村建设关键性问题 一是统筹城乡,必须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即:要下力量建设好长、吉两个特大城市,7个市(州)所在地区域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四个层面构成的城镇化发展体系。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大中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县城、中心镇,以及中心村和重点屯共同发展,推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同步建设。具体说,既要积极推动城镇化,加快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也要考虑农村人口不可能都转移到城市居住的实际,不断加强和完善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促进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二是推进“三化”,必须打牢新农村建设这个重要基础。也就是说,在同步推进“三化”中,不能忽视农村、冷落农民、弱化农业,要坚持把“三农”摆上重中之重的位置,牢固树立农业基础地位,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不断加快农村繁荣进步。三是改善民生,必须加快农村社区建设。建立农村新型社区,就是要改变过去村落分散、管理落后、服务匮乏的农村社会结构,着力推动农村居住条件改善,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配套,生活环境优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吉林市九座农民新村,集中了6个行政村、2851户、近万口人,探索了新形势下开展农村教育、文化、科技、卫生、商贸、服務和农村社区管理的新模式,有条件的地方,特别是城镇郊区要认真学习和借鉴他们的经验。实践证明,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有利于节约土地、节省投入、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
2.3认真遵循新农村建设原则要求 我省东、中、西和城市郊区经济基础、地域特点、民俗文化、生活习惯有很大差异,新农村建设不能千篇一律、一个模式,更不能齐步走、一刀切,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既要统筹规划,又要分步实施;既要体现差异性和代表性,又要突出区域特色;既要明确主攻方向,又要选准突破口;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量力而行。我们一定要把这些原则要求贯彻落实到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以求真的态度、务实的作风、昂扬的干劲,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要切实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也是直接受益者。农民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主要靠农民群众艰苦奋斗努力完成,社会各界积极帮扶。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充分体现农民的意愿,规划设计、建设内容、建设标准等等,都要得到农民群众的认可和赞成。第三,在新农村建设中不仅要保障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也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是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在实践中,各地遇到的突出问题是农民群众“等靠要”的思想普遍存在,其原因有体制机制问题,也有我们工作方式方法问题。从体制机制看,一方面,过去“大帮哄”时期遗留的影响在农村还比较深,许多人一定程度上存有依赖政府的心理习惯;另一方面,实行家庭承包后,不少农民集体观念淡化,加之固有的小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与联合产生碰撞和摩擦。尤其对公益事业主动参与兴办的积极性不高。另外,在工作中,我们通常强调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主动参与”的新农村建设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政府在哪些方面主导,农民承担哪些主体责任,如何确保社会主动参与,都需要进行深入实践、积极探索、巩固提高、不断完善。从工作方式方法看,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地方和单位也不同程度地暴露出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有的急于求成、急功近利,有的注重形象、做表面文章,有的忽冷忽热、缺乏持久热情。加之,工作中宣传教育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甚至引发一些群众不满。农民问题是“三农”工作的核心。建设新农村,不重视广大农民的主体地位,不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不考虑农民的真情实意,不尊重农民的意愿,新农村建设不但建不成,即使少数地方建成了也持久不了。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建设的熱情,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近年来,国家和省里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许多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比如,在促进产业发展方面的扶持政策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农资综合补贴(重大农业技术补贴、牧业小区补贴、农业产业化补贴、农业保险、棚膜蔬菜)等几十项;在促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农业综合开发、耕地深松深翻补贴、重大水利、土地整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标准良田建设、黑土地治理)等十几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政策有:乡村道路、农村电网、扶贫开发、信息工程、绿化美化等若干项;在农村公益事业和民生方面的政策有:泥草房改造、安全饮水、清洁能源、环境整治、社区建设、兴边富民、农村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家书屋等几十项。可以说,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已经覆盖了农业和农村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最近中央召开了水利工作会议,又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防灾减灾、农田水利、民生水利、体制机制改革等诸多方面政策措施,全国未来十年总投入4万亿元,年均比2010年水利投入高出一倍。这些重大强农惠农政策可以说对新农村建设将起到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扶持力度。我们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把新农村建设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里我还要特别强调,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问题。去年我省选择了9个试点县,今年在试点的基础上已经全面铺开,这项政策涵盖小型水利、村级道路、环卫设施、植树造林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的主要项目,并按照“先干后补、多干多补、据实补贴”的原则兑现,这是推动新农村建设、解决资金短缺的重要政策,必将有利于广泛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希望各地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好这项政策,推动新农村建设更加深入扎实地展开。
4.要注重发挥典型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典型的作用是无穷的。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基本工作方法,即使新农村建设是在新形势、新阶段和新的环境下展开的,注重培育和推广典型,靠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也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我们必须注重和培育新农村建设的典型,靠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有效推动工作。一是要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层面发现和培育典型。省里实施的“千村示范”是根据各地多种类型特点,经过层层筛选确立的,具有较强的示范、引领和带动作用。希望各地要按照全省的总体部署要求,集中力量把1000个示范村打造成新农村建设的样板村和标杆村。市(州)、县(市、区)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从实际出发,精心培育具有本地特色的先进典型,以点带面,推动工作。二是要注重典型的集群式发展和连带效应。实践证明,典型虽少但并不孤立,集群式、组团式培育典型往往更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这在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实践中已经得到印证,新农村建设也不例外,这可能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普遍规律。因此,各市(州)和县(市、区)要遵循规律,解放思想,务实创新,强化措施,精心培育和打造一批集中连片、具有区域特色、深受农民群众认可欢迎的样板村和示范区,以此引领和带动新农村建设,由点到面,组团发展。三是要加强典型的宣传和推广。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各级新闻媒体要广泛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大力宣传典型经验,烘托典型效应,使典型经验在面上开花结果,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有效健康发展。
5.要注重新农村建设的体制机制创新
4.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四
(一)构建枢纽型、网络型的大交通格局。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加快构建以深水港、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为支撑的现代化对外交通网络。续建状元岙港区一期、龙湾港区,新建七里港二期等工程,做好乐清湾港区、大小门岛港区、灵昆港区等前期工作。加快实施温州(洞头)半岛工程、绕城高速公路北线、诸永高速公路永嘉段、58省道改建、104国道乐清和永嘉段改建、飞云江三桥工程,开工七都大桥、文泰线和78省道改建工程,建成金丽温高速公路永鹿段。做好龙丽温高速公路、绕城高速公路西线、甬台温复线、洞头疏港高速公路、瓯江过江通道等前期工作。推进温福铁路及其配套设施建设,争取开工建设甬台温铁路。以适应开通国际航线为目标,加快温州永强机场扩建,努力提高空港口岸的适航能力。
(二)化大力气缓解要素供应紧张状况。完成温州电厂三期扩建工程,加快建设浙能乐清电厂,做好苍南电厂和泰顺抽水蓄能电站的项目前期工作;开工建设500千伏温东输变电工程,建成500千伏温南输变电和220千伏里垟、五甲、象东输变电等项目。加快城市西向排洪、戍浦江河口治理和七都、水头、飞云、灵昆等重点城镇防洪堤建设,开工建设楠溪江供水、洞头大陆引水、珊溪水库向平苍供水等工程。全面实施17万亩在建围垦造地工程,开工建设半岛浅滩二期、瑞安丁山二期等工程,增加土地战略资源。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积极推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促进社会经济活动的时效化和协同化。
(三)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生态市建设。完成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优化城市路网布局。继续抓好瓯海大道、南塘大道、温州大道、沿江路二期、汤家桥路、西山路二期等城市主干道建设,打通老城区道路卡口,促进新老城区连通连片。加快城市中心区配套设施和龙湾、瓯海行政中心区建设,启动杨府山会展商务中心。搞好沿江防洪景观带和温瑞塘河文化带建设,续建加洲乐园、白鹿洲公园、汇昌河水上公园、九山公园二期等工程。集中开展市容环境整治,加强市区进城口美化、顺畅工程建设,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以“三大水系”、温瑞塘河和制革、电镀、印染等行业为重点,打好污染集中整治攻坚战。开工建设城市西片和龙湾、文成污水处理厂,逐步完善各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加快卧旗山、杨府山垃圾场终场改造工程,完善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力争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搞好温州生态园等重大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开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试点,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
(四)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建设。加快实施《温台沿海产业带发展规划》,深化细化配套专项规划,抓紧启动一批产业关联度高、提升作用大的重大工业项目,大力发展石油化工、船舶制造、装备制造、汽摩配、电工电器、泵阀等行业,努力延伸产业链,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按照“适度超前、滚动开发”的方针,全力抓好滨海新区和中国鞋都、乐清经济开发区、温州(鹿城)轻工特色园区、浙江瓯北泵阀、平阳萧江塑编、苍南家具等产业化项目建设。积极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精心组织实施百项重点技改工程和百项产业共性技术攻关,确保工业性投资达到180亿元以上。同时,加大要素资源投入,完善配套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做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高起点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形成区域性物流中心。
5.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五
这次新农村建设观摩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通过观摩各区县新农村建设的新进展、新变化和今天大家的座谈,我最深刻的体会和认识有两点:一是加强农业农村工作太重要了。80%的山场土地和70%的农村人口是我市最大的市情,无论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情况,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始终是大事,始终是我们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太必要了。凡是新农村建设的亮点,凡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先进,凡是农民致富的典型,无一例外地都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最好的地方。对此,我想大家会有更深的认识、更新的共识。关于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工作,福宏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我这里重点就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谈点意见。
一、正确认识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和经验,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
这一次新农村建设观摩点大都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示范之作,可以说是:星星之火呈现燎原之势,各地不仅有亮点,且这些亮点在拓展,发展势头强劲;也可以说是,百花齐放呈现争艳之势,各地都有特色,且这些特色精彩纷呈,成长优势明显。
首先,在规模上,形成了“五个一批”。
一是打造了一批主导产业。我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雏形已就,尤其是茶业、竹木业、蚕桑业、养殖业、果蔬业、中药材业等产业构筑了黄山现代农业的基本格局。在这些主导产业起着支柱作用的同时,乡村旅游异军突起、迅速发展壮大,去年接待量达841万人次、总收入32亿元,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二是建成了一批特色基地。全市建成了70万亩茶园、655万亩商品林、91万亩竹园、8万亩油茶、3万亩花卉苗木、12万亩桑园、19万亩果园、13 万亩商品蔬菜、8万亩中药材、31个养殖小区等特色农产品基地,绿色、有机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达94万亩。全市已有2A级以上乡村旅游景区景点18 家,省级农家乐示范户9户。三是壮大了一批龙头企业。2007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00家,营销收入22.74亿元;其中营销收入超 5000万元达12家,超亿元龙头企业达5家。目前,已有省级龙头企业20家,市级龙头企业70家。四是发展了一批专业组织。全市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65个,会员4万余人;发展订单农户17万余户,占全市农户数的48%。这些专业组织的服务领域涵盖了茶叶、水果、蔬菜、畜禽、蜂业、粮食等行业。五是创建了一批知名品牌。现有1个农产品获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14个农产品获安徽省著名商标,16个农产品获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6个农产品获安徽名牌称号。应该说,黄山的不少农产品已经在国内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如茶叶就占到上海市场份额的10%以上;有的还走出了国门,打入了国际市场。
其二,在特色上,涌现出“四类典型”。
一是引进型典型:如黄山德青源种禽有限公司、天工健康源果蔬生产基地、黄山蓝莓生态园等。这种类型的企业、基地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基地的10%、2%左右。二是嫁接型典型:如汪满田、谢裕大、松萝等茶叶公司与上海、深圳、浙江等地进行合资合作。这种类型的企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20%左右。三是内源型典型。如同乐生态养殖、强英鸭业、六百里猴魁、黟县蚕种场、谭家桥野生动物养殖中心等都是本土自生内源发展的典型,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60%左右,乡村旅游产业90%以上也是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自身调整形成的。四是联动型典型。如坤沙、盐铺、华侨、官川、太平渔村等新农村建设,都是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实现了与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相互促进、联动发展,可谓一举多得、一石三鸟。
其三,在效应上,实现了“三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经营方式变革。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深入推进,“山上”的在“下山”,“山下”的在“出海”,实现了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由单家独户向合作经营、由封闭发展向开放发展的“三个转变”。2007年,主导产业总收入达75.64亿元(含乡村旅游),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8.4%;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到1868万美元,农产品商品化率大大提高,其中茶产业的商品化率高达95%以上。二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民增收。农业产业化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源头活水,提供了产业支撑,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前,全市有21万户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农业产业化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贡献率达到30%,转移吸纳农村劳动力达到14万人。三是促进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通过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环节,农业产业化把农业与二三产业链接在一起,把农村与城镇链接在一起,不仅自身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也为农村加速城镇化提供了强大推力。2007 年,全市农村三次产业比重已调整为21.2:54.1:24.7。
我市农业产业化取得了累累硕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困难还很多、问题还不少、任务还很重。就问题而言,有这么四个字:“小、散、弱、低”。小,就是生产基地规模小。受山区耕地资源匮乏所限,以及山区气候、土壤和农民生产生活习惯差异性大的影响,除茶叶、木竹以外,我市农产品整体呈现“种类繁多、规模不大”。散,就是农业生产组织散。当前,我市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5.8%,农业生产大多处于分散经营状态,即便现有的农民合作组织联结协作的紧密度也不高,市场运作的能力和水平还比较低,还没有与龙头企业和农民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还没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真正发挥组织作用。弱,就是龙头企业实力弱。全市国家级龙头企业仅有1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仅占全省龙头企业数的5%;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仅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5%,销售收入超2亿元的企业一家也没有,龙头企业由于实力不强,对整条产业链的带动作用十分有限。低,就是主导产业效益低。目前,发达地区农产品精深加工率已达到50%以上,而我市仅为15%左右,不少农产品还停留在“第一车间”,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经济效益低。如我市茶园亩产值仅1238元,而福建安溪、云南普洱等地的茶园亩产值已达到3000-6000元。
成绩和问题不仅告诉我们,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在做得怎么样,还促使我们深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与认识:
一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开放式之路。如汪满田茶叶公司开阔视野、开放胸怀、开拓市场,与上海光明集团合作,借助它的品牌效应、资金实力、市场网络等,以求改造升级、创新发展。这种以市场为导向、以开放为手段、以资本为纽带,走出去、引进来,内外嫁接、借力发展的做法和经验,是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做大做强的新途径。
二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创新型之路。如绿康保健公司和黄山金竹竹业公司,从地方资源出发,不局限于原材料生产和产品初加工,坚持技术创新,以创新研发、深加工产品,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商品附加值。这种创新性研发、精细化加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从而延伸产业链、价值链的成功经验,是对我市农业产业化竞争力的新提升。
三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特色化之路。如盐铺农庄、木坑竹海立足于各自的自然与文化优势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及各地“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地方特色产业,是我市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形式和基本格局。如何进一步发挥自身特色,注重错位经营,形成优势产业,打出特色品牌,对我市农业产业化优势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必须走联动性之路。如响潭农庄、太平渔村等新农村建设,大多是生态农业、乡村旅游、农村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先进典型。这种以农业产业化为动力,促进优势互补,形成联动发展,既是加强农业农村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我市需要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新任务。
总体来看,我市的农业产业化基础较好、态势趋好、发展看好。这是我们加快产业化发
展的信心所在。对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困难和问题,有清醒地认识、有准确地把握、有能力去解决,这是我们加快产业化发展的信心所致。
二、正确把握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和目标,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
这次观摩会的成果非常明显,重要的经验在于:只要农业产业化发展了,新农村建设就有活力、就有动力,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就有后劲、就有保障。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生产发展是放在第一位的。而抓生产发展,农业产业化又是第一位的。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抓农业产业化,就是抓住了“牛鼻子”。
这次观摩会的任务非常明确:就是要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以及发达地区加速产业转移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市场的规律抓农业,依靠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推动农业产业化的更大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的生产规模、经营效益,真正把农业产业做成富民强市的支柱性产业。到2012年,全面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1122”计划,即:培植十大产业基地,培育十大龙头企业,争创20个知名品牌,争上20个重大项目;全市主导产业的总收入占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达50%;农民来源于产业化经营的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
第一,必须抓基地、打基础。重点建设十大基地,即到2012年,建成10万亩高效生态茶园基地(另有60万亩普通茶园)、100万亩竹林基地、14万亩蚕桑基地、25万亩干鲜果基地、15万亩商品蔬菜基地、12万亩中药材基地、6万亩花卉苗木基地、20万群蜂业基地,年出栏生猪120万头、家禽600万羽、肉蛋总产12万吨的养殖基地,以及拥有19个国家级旅游示范点、72个旅游示范村、558个“农家乐”示范户的乡村旅游特色基地。围绕建设十大基地,首先要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区域化布局。以规划为先导,以要素集中为引导,抓紧调整、充实和完善全市农业产业化规划纲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强化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明确优势产品和优势区域发展定位与主攻方向,瞄准市场,顺应需求,适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产品空间集聚和产业升级整合,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产业带、产业块的培育和发展,积极引导、全面完成生态茶园“双十”工程、养殖业“451”工程、林业产业提升工程的实施。到2012年,全市优势农产品集中化生产格局基本确立,区域化生产布局基本形成。还要引导好“生态园”、“后花园”的打造,支持现代农业示范区、龙头企业、森林公园、果园农庄、科技园区、渔港渔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大力发展与生态化、旅游化互动联动的新型业态,拓展农业功能,延长增值链条,提高综合效益。其次要加强利益联结,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龙头企业参与基地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大力发展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强化“公司+农村经纪人+农户”、“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基地+ 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明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达到400家以上,其中新组建40家以上,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达30%左右。其三要加强机制创新,抓好产业化改革。加快林改步伐,明年要全面完成林地确权发证主体改革,用3年时间完成其它配套改革,为林业基地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要完善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力争用2-3年时间,使我市规模经营的比重再提高10个百分点。
第二,必须抓企业,强龙头。到2012年,培育超亿元龙头企业10家以上(其中争取2-3家年营销收入超5亿元),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5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营销收入达50亿元。到2009年,超亿元龙头企业达6家(其中争取1-2家营销收入超2亿元),5000万元的企业1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年营销收入达34亿元。为此,一要扶强做大龙头企业。按照“大规模、高水平、多层次、强带动”的要求,全力组织实施产业化 “125”提升行动,积极扶持、重点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是对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
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企业,要在资金、土地、信贷等方面采取倾斜政策,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促其快速发展壮大。二要壮大领军人物队伍。积极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个层面,加快培育一大批创业主体。到2012年,全市要形成百名实力雄厚的农民企业家队伍,千名优秀的农民创业带头人和2000名农民经纪人队伍。第三,必须抓品牌,抢市场。到2012年,全市要争创省级以上知名品牌20个以上,同时要申报2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一要以品质赢得市场。品质是品牌的基础。要以农业科技化促进农业产品品质提升,确保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要以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产品品质提升,在全市建立一批区域特色鲜明的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以及标准化示范企业和市场。抓紧健全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快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制度,2010年全面达到国家强制性标准要求,规模以上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100%。到2012年,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100万亩,大宗农产品“ 三品”认证达80%以上。二要以资源整合市场。当前,要围绕“太平猴魁”、“黄山毛峰”、“祁门红茶”等9个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推进茶叶品牌资源的整合,拓展品牌空间,放大品牌效益。还要围绕我市其他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鼓励和引导企业跨区域、跨行业联合,延伸品牌效应,最大限度地获得品牌溢价。三要以营销抢占市场。要像抓黄山旅游促销一样,千方百计抓好农产品品牌营销。各地要踊跃推荐优质产品参加国家和省级名优农产品评选,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交易展示、展销活动。当前,尤其要抓紧做好明年茶叶产销的谋划和安排,抓好黄山茶叶暨名优农产品交易会的营销策划,搞好营销配套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办在家门口的“经济奥运会”,也是我市农产品展示营销的最好舞台。要大力借助世博会这个平台,把黄山名特优农产品进一步推向全国,推向世界。
第四,必须抓项目、硬支撑。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以大项目做支撑,到2012年,全市要建成20个超亿元的重大产业化项目。其中,明年10个重点产业化龙头技改项目就要启动实施,完成投资6亿元。还要引进农业产业化项目100个、资金12亿元;争取国家和省里涉农扶持资金10亿元。为此,一要抓好项目的编制。要紧紧围绕“1122”计划和主导产业规划,围绕新农村建设巩固拓展工程,围绕国家政策导向和黄山优势,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确保把农业产业化项目谋划得更深、编制得更准、包装得更新,从而确保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能够早日上马实施。二要抓好项目的争取。最近,为搭上国家扩大内需“这班车”,我们已编制了108个农业农村项目,总投资93.7亿元。其中,市里已上报重大项目10个、总投资20.8亿元。这些涉农项目,有基础设施,有特色产业,有社会事业,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农村沼气以及茶叶“双十”工程等项目,要作为我们着力争取的重点、着力突破的方面,一定要盯紧盯牢、盯出成效,努力让2009年成为农业产业投资年、农村产业突破年。三要抓好项目的引进。要立足招商引资上项目。重点面向长三角、环渤海和韩日及台湾地区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密集区,紧盯境内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顶尖企业,针对自身产业基础和产业发展要求,重点关注那些能延伸农产品加工链条的企业、能提升现有产业和产品品牌的企业、能带动基地整合发展的企业、能大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企业,开展全方位招商引资,做到补缺式承接、提升式承接。在注重“外引”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引”,抓住当前外出务工人员“返乡潮”,引导他们在家乡创业兴业。要立足出口导向上项目。要落实好市里出台的支持工业企业渡难关保增长的意见,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地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同时大力引进出口型龙头企业和项目,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明年,全市农产品出口要确保增长8%以上。
第五,必须抓服务,优环境。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大家的共同任务和责任,特别是各级政府和政府职能部门要千方百计服务于、促进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一要改善政务抓服务。进一步把“四大整治”引向深入,进一步落实好市里一系列关于保增长的要求,扭住关键环节,着力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在执行上,要强化发展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创造性地执行
好上级政策。在简政上,要大刀阔斧地精简会议、培训、检查、评比,减少非经济因素的干扰,特别是要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工作效能。在减费上,要全面开展一次涉企收费大清理,特别是对于涉企处罚,一定要立足早提醒、先教育、重纠正,必须处罚的,有关部门也必须事先报知当地政府。二要强化政策抓服务。作为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都要做到一个产业一个规划。要以有力的政策保证规划的实施、促进计划的落实。市里初步考虑,从明年开始,在原有农业产业化引导资金、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以及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专门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十大主导产业。各区县也要配套拿出专项资金。中央、省里与产业化相关的优惠政策,必须整合好、利用好、落实好。三要创新金融抓服务。要抓住国家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机遇,积极调整信贷结构,通过小额信贷、短期信贷、中长期优惠信贷、专项信贷等一系列灵活多样的信贷组合,提高农业产业化及龙头企业的信贷规模和比重。要创新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发展农村资金互助社、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融资互助和信用合作,抓住政策机遇扩充担保公司实力,大力发展农业保险,明年开始推进农业保险制度,逐步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四要深化改革抓服务。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健全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进一步做好提标扩面工作。加大农村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的发展力度,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再用两年时间,全面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在全市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农村信息服务、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进一步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代理网络;还要着力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产品物流体系,以推进城乡建设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加快20个特色镇发展。
6.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篇六
尊敬的书记,部长,各位领导,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深入实施“五大工程”,奋力实现各项工作上档进位的热潮中,市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在我县隆重召开,这是对我县开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鼓励和鞭策。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四家领导班子和全县各族人民向出席本次会议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县地处桂西北,全县总面积3192平方公里,辖2镇7乡94个村委会(社区),1635个村民小组,1593个自然屯,居住壮、汉、瑶、苗、布依、毛南等14个民族,总人口16.8万人。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各兄弟县市区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紧紧围绕“一城、两县、三乡、四基地”工作思路,突出抓好八大工作任务,深入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强化执行,各项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10月份,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3.6%;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亿元,同比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完成元,同比增长9.2%;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完成元,同比增长9.4%;财政收入亿元,同比下降29.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亿元,同比下降38.0%。生态建设成效明显,被列入“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创先争优活动效果显著,县委被授予“自治区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县党委”。社会和谐稳定,今年第一、第二季度我县人民群众安全感均排在全区第一位。组织工作迈上新台阶,在全区组织工作满意度民意调查测评中,我县四项测评指标均排全市第一。开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取得良好开局,今年新建的纳岜、都隆、登里、韦家洞、纳鲁等10个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经济有了新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新的改善,农民生活质量有了新的提高,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工作中,全县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充分发挥各种优势,创造性开展工作,为整体推进全县开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贡献了力量。
虽然我县开发扶贫和新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各兄弟县市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当前,我县各项事业发展仍处于克难攻坚阶段,特别是我县还有5.017万贫困人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完善,开发扶贫工作和新农村建设任务依然艰巨。这次市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和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在我县召开,为我县学习借鉴各兄弟县市区的先进经验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和动力,进一步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大力推动开发扶贫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上档进位,加快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目标。同时,衷心希望各级各部门和各位领导一如既往地关心和支持天峨的各项事业发展。
最后,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同志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7.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七
这次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总结去年工作, 分析当前全省“三农”形势, 研究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政策措施, 安排部署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省委省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 省委常委会专题进行了研究, 陆书记、徐省长对进一步做好今年的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下面, 我讲几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形势, 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责任感
过去的一年是我省发展历程中很不寻常、很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5.12特大地震灾害和婴幼儿奶粉事件等一系列重大挑战, 面对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和农资价格大幅上涨带来的诸多困难, 全省上下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紧紧围绕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这个主题, 采取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举措, 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经受住了各种考验, 农业农村发展迈出了新步伐, 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旱作农业发展成效显著, 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坚持把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作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革命性措施来抓, 在31个旱作农业县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89万亩, 增产粮食8.7亿斤, 找到了保障全省粮食安全的新路子。全省粮食生产在连续5年丰收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最高水平, 总产达到175亿斤, 比上年增产11亿斤, 是建国以来最高的年份。
二是促农增收“六大行动”见到实效, 农民收入增幅超过预期目标。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 启动特色优势产业提升、草食畜牧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扶贫开发水平提高、强农惠农政策保障等“六大行动”,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加351元, 增幅达15%, 增加额为历史新高, 增幅为1998年以来最高。
三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深入推进, 特色种植业和草食畜牧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围绕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特色优势产业, 优先对马铃薯和草食畜牧业进行重点扶持。整合资金1亿元, 在全国率先实行马铃薯良种补贴,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种薯市场监管, 提高脱毒种薯的推广普及率;着力扶持规模集约水平较高的马铃薯骨干龙头企业, 关停并转年产1万吨以下的淀粉加工企业, 有效遏制了无序竞争和环境污染。整合草食畜牧业发展资金, 重点扶持良种扩繁和规模化养殖, 积极推进养殖方式转变, 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提高一个百分点以上。
四是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第一轮试点工作成效明显。按照“五句话、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和“试点先行”的基本原则, 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水平, 按东、中、西三片分类指导, 注重在培育主导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示范引导、探索路子、积累经验。100个试点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五是扶贫方式不断创新, 贫困地区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加强规划指导, 着力扶持发展能够稳定解决温饱的产业。同时注重把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创新扶贫方式, 完善扶贫机制。据国家统计局甘肃调查总队提供的资料, 预计全省51个重点扶贫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60元, 增幅达17%, 产业扶贫和科技扶贫的作用不断凸显。
六是民生工程进展顺利, 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从加强农民最急需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 认真实施农村饮水、乡村道路、户用沼气、特困群众危房改造等改善民生的重点工程, 预计全年解决了1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 新建改建乡村道路1.3万公里, 改造特困群众危房2万多户, 重建震区农户住房19.8万户、改造维修28.5万户, 新建农村户用沼气15万户。目前, 全省累计有78个县实施了农村沼气项目, 总任务量居西北第一, 成为全国唯一连续4年完成建设项目的省份。
七是公共财政投入不断增加, 农村社会事业取得重要进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 把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 用于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农村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全省农村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全部免除, 53万贫困家庭学生得到了寄宿生活费补助,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全省94%的农村人口, 补贴标准翻了一番,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八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不断加强, 农村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着眼于确保惠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 研究出台了《强农惠农专项资金支付管理办法》, 财政惠农资金“一册明、一折统”将从今年第一季度起在全省范围内全面推行。适应农业信息化服务的要求, 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 拓展了反映农民诉求的渠道, 为农民群众及时提供政策法规、种养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深受广大农民群众拥护。
总之, 过去的一年, 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持续向好, 为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作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 全省农业农村发展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 确实来之不易, 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结果, 是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 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全省农业战线上的干部职工和科技人员, 向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 向所有关心和支持“三农”工作的各界人士, 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 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 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的影响, 导致国内经济增长减速, 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明显加大。今年将是新世纪以来我省农业农村发展形势最严峻的一年, 也是“三农”工作面临挑战最大的一年。一是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加大。据农业部门监测, 去年10月份以来, 多数农产品价格均由前期持续上涨转为掉头下行, 主要农产品普遍出现价格下滑和卖难。其中, 玉米价格由上年同期的1.5元/公斤下降到1.1元/公斤;啤酒大麦由2.4元/公斤下降到1.6元/公斤;马铃薯、苹果的售价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和20%;猪肉价格下降9.48%。从宏观环境看, 消费需求下降, 农产品有效需求不足, 支撑农产品市场价格高位运行的市场环境已发生重大变化。这对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极为不利。二是保持农民持续快速增收的难度加大。务工收入是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金融危机逐步向实体经济扩散, 劳动密集型、外向型中小企业用工规模将大幅度缩减, 对农民转移就业的冲击将进一步显现。据农村固定观察点调查, 2008年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速下降, 预计今年极有可能出现农民工新增就业机会难以增加甚至会减少、工资水平难以提高甚至会下降的局面。依靠外出务工拉动我省农民增收的渠道受阻、空间缩小。三是农业发展资源和市场约束增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 耕地、资金和人才等生产要素加速从农村向城市流动, 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依靠拼资源来提高农业产出的余地日益缩小。同时,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普遍提高和农产品消费市场的不断变化, 对我们提高农产品质量档次、保障食品安全和提升整体加工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四是扶贫开发任务十分艰巨。在全省86个县市区中, 有43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和8个省扶县, 加上非重点县的重点乡, 扶贫任务涉及68个县。目前, 全省有贫困人口490万, 国家调整扶贫标准后, 贫困人口和贫困面将进一步扩大。
我们必须全面分析把握形势, 切实增强危机感和责任感。只有把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估计得越足, 把潜在的风险和挑战考虑得越充分, 并注重从挑战中寻找机遇, 善于从不断变化的情况中捕捉机遇, 才能有效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克服各种困难, 开辟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二、深刻领会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新部署新要求, 牢牢把握做好“三农”工作的主动权
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精神的第一年, 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保持全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关键一年。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陆书记和徐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 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重视“三农”工作, 保障农产品供给和农民持续增收, 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形势。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新部署新要求上来, 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
一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战略思想。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 内容丰富, 内涵深刻, 特别是提出了“农业基础仍然薄弱, 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 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 最需要加快”的重要论断, 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 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的基本判断, 明确了“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 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 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的总体思路, 并从加强农村制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三大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决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的一贯思想, 集中反映了党的十六大以来“三农”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政策创新的最新成果, 突出体现了在“三农”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最新要求, 是指导我们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省委省政府立足于省情, 在力求全面贯彻的基础上, 牢牢把握统揽全篇的精神实质, 紧紧抓住贯穿始终的脉络主线, 制定了我省的《实施意见》 (省委发[2008]46号) , 从10个方面提出了60项促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措施。各地一定要结合实际, 认真贯彻落实, 把有力地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扩大内需、有效应对国际金融风险、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证。
二要深刻领会和把握“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胡锦涛总书记强调, “在经济发展遇到困难的时候, 我们一定要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工作, 千方百计确保农业特别是粮食安全不出问题。”温家宝总理指出, “只有坚持不懈地巩固和加强农业这个基础, 才能牢牢掌握谋划全局的主动权。”今年中央1号文件以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为主题, 明确了全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 强调要把保持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 进一步强化惠农政策, 增强科技支撑, 加大投入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 推进改革创新, 千方百计保证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 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继续提供有力保障。这一总体要求既是具体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体现, 又是中央加强“三农”工作基本思路的延续, 既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度特色, 又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陆书记和徐省长在全省经济工作会上明确指出, 要按照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 着力强基础、抓特色、保供给、增收入, 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我们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抓住关键环节, 突出工作重点, 努力做好农业农村各项工作。
三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强农惠农政策。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 适应“三农”发展的新要求, 中央制定了“四个用于”、“四个扩大”、“四个提高”、“四个取消”的具体政策措施。省委省政府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 从8个方面提出了40条具体实施意见, 提交这次会议讨论后以省委1号文件下发。无论是中央的1号文件, 还是我们省的具体实施意见, 都明确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 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 加大力度扶持粮食生产, 支持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推进畜禽规模养殖,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大规模开展中低产田改造,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生态重点工程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基层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强调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 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 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发展, 加大统筹城乡力度, 积极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 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这些政策措施, 体现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思想, 反映了抓紧解决急迫的热点、难点问题和着力解决重大的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问题的要求, 指向明确、含金量高、操作性强、覆盖面广, 对于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我们要悉心理解, 认真贯彻落实, 充分发挥强农惠农政策激发农民和农村各类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经营的强大威力。
四是要深刻领会和把握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在正视困难和挑战的同时, 我们也要把握农业农村正在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和积极的趋势, 看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有利条件。从大的方面讲, 一个是党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 初步形成了新时期强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和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 开始建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 为农业农村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另一个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把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建设作为投入重点, 把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作为重要取向, 为增加“三农”资金投入提供了重要契机。再一个是农业蕴含着较大的资源集约利用潜力, 农民蕴含着较大的创业热情和潜能, 特别是我省通过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旱作农业技术,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还有较大空间, 只要我们注重挖掘和发挥好这些潜力, 就能在抵御风险、应对挑战中拓展发展空间。同时, 各地在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中也积累了很多成功经验, 总结了不少可行办法, 形成了一套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的工作督查机制、部门协调机制。最为重要的是, 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 全省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各级党委政府把握全局、应对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 这为我们促进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只要我们因势利导、顺势而为, 坚持把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敢于迎难而上, 勇于开拓进取, 善于利用有利条件, 培育积极因素, 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好的发展势头。
三、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 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农业农村工作千头万绪, 既要全面部署、整体推进, 又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今年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全面贯彻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 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一届五次全委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把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紧紧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这个核心要求, 落实惠农政策, 转变发展方式, 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 着力推进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 加大良种良法推广力度, 加大资金整合力度, 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确保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为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要着力抓好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围绕开创“三农”工作新局面, 着力推进农村制度创新和建设。省委全委会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 研究提出了推进我省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市县党委政府要着眼于激发农村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发展环境, 积极开展试点, 不断总结实践新经验、探索改革新举措, 力求在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推进农村土地、农业支持保护、农村金融、农村民主管理制度建设以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取得突破。省里在加强对面上改革指导的同时, 着力推进3项具体改革。一个是, 积极稳妥地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7个试点县要按照林改《实施意见》和《工作方案》, 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为全省全面推进积累经验、探索路子。另一个是, 积极深化农垦企业改革。着眼于优化配置生产要素、集聚和释放生产力, 推进农垦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创新, 增强农垦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第三个是, 积极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试点工作。兰州、嘉峪关、金昌3市和市州所在地的一些区, 以及有条件的市县和新一轮新农村建设试点县, 要从统筹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劳动就业、社会管理5个方面积极探索, 率先推进一体化发展, 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加快形成城乡发展有机融合、良性互动、共同繁荣的崭新格局。其他地方也要尽力而为, 着力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第二, 围绕促进农民持续快速增收, 着力推动“六大行动”贯彻落实。确保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的目标, 是全省农业村工作必须完成的硬任务, 也是今年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现在看, 今年农民减收因素明显, 正如中央指出的“有可能出现农产品价格下降、乡镇企业增速放缓、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农民工工资水平降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几碰头的严峻局面”。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思路, 对价格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产业和产品重点进行扶持。今年, 对抓好马铃薯、草食畜产业化经营和落实5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已明确了扶持办法, 正在抓紧确定扶持中药材、果蔬、油橄榄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和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办法, 进一步增强种养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带动能力。市县党委政府要针对影响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 及时修订和完善发展规划, 进一步细化实化实施“六大行动”的措施和办法, 全力以赴打好农民增收这个硬仗。要高度关注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行和一些农产品“卖难”问题, 扩大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规模, 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和品牌产品生产, 加大产销衔接力度,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需要强调的是, 要从农村富余劳动力多、农民外出务工就业压力大的实际出发, 把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 切实加大对农民返乡创业和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指导服务力度, 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 最大限度开辟就业创业增收空间。一是要引导和支持农民广泛利用各类资源,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类型多样的农村服务业, 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 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 扩大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容量, 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二是要整合培训资源, 加大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阳光工程培训力度, 加强输出地与输入地的对接,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增强农民就业创业的稳定性和增加收入的可靠性。三是要以县为单位抓紧成立劳务公司, 组织好农民的劳务就业。省内重点项目建设要优先使用当地农民工。要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等方式组织农民大规模开展兴修水利、整治土地, 参与省内重大建设工程, 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就业容量。同时, 要为省内重点工程项目顺利实施做好征地拆迁等地方服务工作, 营造良好的建设环境。四是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统筹配置各类生产要素, 有效集成各项支持政策, 增强县域经济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能力。
第三, 围绕实施旱作农业区新增50亿斤粮食示范工程, 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是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也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的治本之策。省委全委会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 到2012年全省新增粮食产量50亿斤, 使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定在210亿斤以上, 实现较高水准的动态平衡。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历史机遇, 着力加强“三大能力”建设。一要着力加强土地产出能力建设, 整合资金, 提高补助标准, 引导农民积极投工投劳, 加大梯田建设的力度, 切实增加高产稳产田比重。今年先在年降雨300毫米以上、又适宜坡改梯的县实施这项工程, 并和所在县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起来。二要着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以良种良法推广应用为重点, 扎实推广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主的旱作农业集成技术, 不断推进旱农技术集成和创新;以种养业良种扩繁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为重点, 促进产学研结合,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同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 推动先进适用技术进村入户,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三要着力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注重把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同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 加快构建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为推进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 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着力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是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增强农业发展整体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一要优化农业生产布局, 突出区域发展重点。省直有关部门要指导各地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科学规律, 认真研究水土光热资源, 科学确定发展方向和重点, 逐步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产业片带。省里初步确定, 新出台扶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政策, 重点推行规范化种植, 发展精深加工, 着力提高地道药材的市场份额和增值空间;制定扶持果品产业发展的政策, 重点推广苹果套袋、高接换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 支持主产区提高储藏能力。市县应主动加强同省直有关部门的沟通, 完善产业发展指导性规划, 力求同全省的产业发展规划相衔接, 同市场需求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相衔接。二要结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从今年起, 省里将围绕实施产业化提升行动, 集中力量重点扶持一批与特色产业发展相适应、与终端市场相联接、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企业, 尤其要改进扶持办法, 注重通过与银行共同筛选项目和贴息的办法, 放大资金量, 高起点地扶持马铃薯、中药材、草食畜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加工水平, 不搞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市县也应明确政策导向, 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 着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优化升级, 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应。同时, 要坚持以开放促开发,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吸引外商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特别要注重引进一些有品牌、有实力、市场占有率高的精深加工企业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 让农民更多分享加工流通增值收益。三要积极培育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竞争力。鼓励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按产业、产品发展行业协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各级财政给予经费支持, 并从登记注册、税费减免、贷款贴息、风险担保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引导各类专业合作组织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第五, 围绕强化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这是全省农业农村发展中亟待加强的薄弱环节, 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着力点。能不能抓住国家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的机遇, 着力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是对我们各级干部领导能力和水平的现实考验。一要逐条研究国家的政策和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 切实搞清楚国家在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着力实现工作重点与国家扶持政策的有效衔接。二要做好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 把发展抓项目的要求落到实处。要立足当前, 抢抓国家扩大内需的投资机遇, 积极做好项目的筛选、申报和争取工作, 力求使多年想办的农村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得以落实。尤其要重点办好“水、电、路、气、房”五件实事, 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安居建设, 继续抓好生态移民工程。在农村抗震安居工程建设中, 要遵循安全、适用、节省的原则,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统筹协调安排好灾后重建、新农村建设、生态移民、林区棚户区改造等涉及农房建设的项目。三要注意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国家和省里的支持, 但不可能由政府包下来, 必须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第六, 围绕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着力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是全省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要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精神和省委的《实施意见》, 进一步强化扶贫措施, 努力把扶贫开发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 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要加快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实施扶贫政策, 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实行社会救助, 真正为农村贫困人口建立起最后一道生活保障线。二要继续把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智力扶贫同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有机结合起来, 进一步创新扶贫开发方式。要以县为单位整合扶贫专项、以工代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资金, 把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劳动者基本素质有机结合起来, 确保贫困群众稳定增加收入。要打破行政区划壁垒, 从中心镇、乡镇和行政村不同层次统一规划和建设基础设施、布局主导产业发展, 形成扶贫开发整体优势。需要强调的是, 由于生产方式、生产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一些贫困群众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 生活依旧十分困难, 省委省政府已确定今年将河西移民贫困群众纳入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范围。迁入地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统筹考虑解决好这部分群众的实际困难, 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三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通过减少农民富裕农民。对于贫困地区来说, 能不能把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 事关扶贫开发的成败, 事关可持续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扶贫资金的10%用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 根本目的在于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分散短期输出向有组织常年稳定输出转变。无论是国定扶贫工作重点县, 还是省列扶贫县, 都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和重大项目来对待。要整合培训资源, 加强组织协调, 突出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校企联合,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将农村基础教育的“两后生”同农村职业教育对接, 下功夫提高农民素质。同时, 要完善对口帮扶机制, 提高社会帮扶的实效。
第七, 围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着力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发展循环农业, 是省委全委会确定的一项重点工作, 也是促进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我们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 抓紧制定全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 把积极促进循环农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各地可先从三个方面着手推进:一要大力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能为主的节约型农业技术, 尤其要大面积推广节水农业技术, 着力缓解资源型缺水和干旱对我省农业生产的制约。二要围绕提高资源利用率和降低废弃物排放量, 以农村沼气建设为突破口, 着力推进作物秸秆、粪便的资源化利用, 积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科学处置。三要着眼于建立循环农业体系, 着力延伸农业产业链条, 推进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的相互融合和有机联系, 努力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实效。
第八, 围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着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省委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 总结了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 并就下一阶段全省新农村建设作出了全面安排部署。各地要把试点示范和面上推进有机结合起来, 着力在完善规划、促进公共资源优化配置、转变发展方式、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六大行动”以及培育新型农民和整治村容村貌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省里确定, 下一阶段全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在兰州、金昌、嘉峪关3市和其他市州的11个县进行。3个市的试点工作, 要突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把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工作着力点。11个县的试点工作, 要着眼于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围绕“六大制度”建设和“五句话、二十字”的总体要求,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 发挥后发优势, 按一体化的发展要求, 规划建设饮水、道路、通信、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 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各地党委政府分管农村工作的同志, 一方面, 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 全力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另一方面, 要着眼于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主动同分管教育、卫生、文化和社会保障工作的领导同志加强衔接,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提高“三农”工作的水平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任务异常繁重艰巨。市县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对农村工作的组织领导, 切实抓住面临的机遇, 积极应对严峻的挑战, 以奋发有为、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 确保实现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今年“三农”工作的目标。
一要切实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 是中央对各级党委政府的明确要求, 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真正做到在政策制定上, 多出有利于“三农”的真招实策;在工作部署上, 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功夫;在财力投放上, 真正向“三农”倾斜, 舍得拿真金白银;在干部配备上, 把作风正、能力强的优秀干部选配到“三农”工作的领导岗位上。县一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心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 分管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干部, 要想大事、谋大事, 紧紧抓住农村改革发展的关键问题, 着力解决“三农”工作中的突出矛盾, 把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三农”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 转化为具体措施和实际行动, 努力在农村制度建设上取得新突破, 在强化农业基础上取得新进展, 在改善农村民生上取得新成效。要认真履行组织领导责任, 结合今年市县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切实把强农惠农举措贯彻到基层、落实到农户。要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 认真倾听群众呼声, 及时总结推广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 努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省直各有关部门要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该出的措施要早出台, 该批的项目要早批复, 该下的资金要早下达, 及时给基层和农民群众发出政策信息, 充分发挥政策措施在保护和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方面的效力。
二要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加强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是做好“三农”工作的基础工程和关键环节。要着眼于充分发挥农村基层组织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 选好配强乡村党组织领导班子, 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以及青年、妇女组织的重要作用。要切实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 注重从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务工回乡人员、农村经济合作组织领办人中选拔村干部, 带动生产发展、农民致富。要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短期实践培训和现代远程教育培训, 着力提高他们干事创业的能力。同时, 要鼓励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村任职, 鼓励引导机关干部到村帮助工作, 逐步建立村干部报酬正常增长、养老保险、离职补偿等激励保障机制, 激发广大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 影响农村稳定的因素复杂多样, 保障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更加繁重。要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尊重和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确保农民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 完善村民民主理财、民主评议村干部、审计监督农村集体财务等制度, 完善农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办法。积极推进乡镇政务公开, 方便群众办事, 接受群众监督。高度重视农村社会稳定工作, 妥善解决农村因土地征用、环境污染、移民搬迁、集体资产处置等引发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 引导农民牢固树立法制观念, 提高农民群众依法维权的能力和履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义务的自觉性。加强农村社会管理, 拓展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 建立农村社会矛盾排查调处机制, 切实把矛盾解决在基层, 化解在萌芽状态。特别要建立预防和有效处置群体性事件的责任制, 切实维护农村社会稳定。
四要加强农村和谐文化建设, 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可靠的思想保证。要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倡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革除陋习、移风易俗, 进一步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尤其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文明意识、健康意识、卫生意识和节俭意识, 促进农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要确保农民基本文化权益, 促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 加强县乡村三级文化设施建设, 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民书屋工程,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 增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继续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 为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发挥积极作用。
【在全省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推荐阅读:
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0.04.20)09-01
李鸿忠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28
在全省农村能源会议上的讲话07-15
在全省政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10-22
在全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01-15
在全省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07-02
在全省“双联”工作督查座谈会上的发言08-18
在全省党风廉政建设大会上的讲话07-07
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推进会议上的讲话12-12
常务副省长在全省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