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理解教育教案(精选13篇)
1.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篇一
营造多元文化氛围
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试点工作阶段总结
学校通过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开设校本课程、组织文化交流活动、开展校园文化宣传等途径,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作出初步探索。
一、高度重视,多层面支持国际理解教育。
为确保国际理解教育扎实推进,学校成立了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在国际理解教育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通过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教研及校本课程开发工作小组、国际交流工作小组、“学生外语特色活动课程化”工作小组、外语教学硬件建设工作小组四个工作小组来推进项目实施,从师资队伍、硬件设施等多个层面为国际理解教育提供支持。
1.优化配置,提供充分物质条件保障。
学校以教学综合用房整体改造为契机,在校园环境布置设计方面,增强外语元素,营造良好的外语学习氛围。同步考虑配套设施、信息化设备等教学装备的建设,建设语言实验室,开发基于网络、人机对话系统的多语种外语学习的平台。利用大量的图片、录音、影像,最大限度地模拟真实的语言实战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弥补传统教学语言环境匮乏的不足,提供适应不同水平学生外语学习的“异步教学”平台。学校外文图书馆、阅览室的随时开放,给学生创造外语学习环境。
2.教师为本,建立优秀教师培养机制。
国际理解教育的推进关键在教师。学校建立并不断完善优秀教师培养机制,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形成具有国际教育视野、国际教学思维的校本化优秀外语教师团队。
一方面,学校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通过有计划地与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合作、定期选派优秀教师参加国际教学培训和交流等方式,学习与借鉴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开展旨在提高教师教学基本功的二次培训。
另一方面,学校不断加大优秀教师(包括外籍教师)的引进力度。今年学校引进对外汉语硕士研究生1名、英语硕士研究生1名。
校英语教研组是一支师德崇高、业务精良、勤于钻研、氛围和谐的教育教学团队,组内现有专任教师21名,其中中高级职称16人,占76.2%,师资结构合理。有地市级骨干教师2名,常州市教学能手3名。英语学科是“常州市教育科研学科基地”。
3.教研引领,提供持续发展动力支持。
学校坚持围绕外语教学开展教科研工作,特别邀请各级各类的英语教育专家指导学校外语教科研工作,英语教研组开展了《如何有效开展活动,提高高中学生英语口语能力》校级专项课题的研究。教科研成果让国际理解教育产生出更大的教育效益。
二、开放办学,多渠道推进国际理解教育。
我校是美国人文学会合作学校、英国盖普项目学校,学校重视国际交流,先后与澳大利亚勒秋勃大学附中、意大利罗斯米尼高中、泰国兰是大学结为友好学校。
学校是中意两国政府“马可波罗计划”常州地区生源基地,通过与南师大外院联合办学的“6+6+3”计划,已有七批170余名高三毕业生通过“马可波罗计划”留学意大利,就读于比萨大学、米兰理工大学等世界著名高等学府,部分第一批赴意大利留学学生已经顺利完成本科学业,取得本科学历,现在意大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学校与加拿大国际学院进行教育合作洽谈,正式签约缔结姊妹学校,在师生学术交流、教师培训、国际课程的本土化以及学生赴加拿大留学等方面开展广泛合作,为师生发展搭建了新的平台,使学生们在感受着多元先进文化熏陶之时,逐步培养自己的国际意识,全球视野,增强学生关注世界,善于交往,敢于竞争的能力。学校将适时成立对外国际交流中心,在教育局国际交流中心指导下,拓宽与国外名校的合作,进一步为本校学生到国外名校留学提供机会。
三、发挥优势,多维度构建国际理解教育
国际理解教育是一流教育的特征,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的基本目标为:课程与活动引领,让学生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先进文化,帮助他们形成海纳百川的国际理解态度,培养他们掌握求实创新的国际竞争本领和诚信儒雅的国际交往品格。
1.拓宽外语教学内容,设计开发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
我校根据高中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合理确定国际理解教育的课程目标,突出课程资源建设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服务于学生的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学校开发并开设了《日语》、《意大利语》、《旅游英语》、《看电影学英语》、《听歌学英语》等校本课程,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于外语的使用,让外语“活”了起来。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类课程,建立完善Sunshine stage英语剧社、“模拟联合国”等一批社团组织,组织开展了英文原版影片欣赏、英文歌曲教唱等一系列英语学科课外活动,创设英语学习氛围,开阔学生国际视野。
为挖掘有语言天赋学生的潜能,我校在外语教学上“加码”,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开设小语种特色课程,拓宽外语学习领域,开设了意大利语、日语等小语种校本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开展多彩的特色活动,营造语言学习氛围。学校充分利用暑期,积极参与苏教国际学生境外修学旅行,丰富学生暑期生活,体验异国生活方式与风俗传统,拓宽学生视野。
学校以校园整体改造为契机,统筹规划环境布置设计,增强外语元素,墙面、板报专栏、英语角,外语渗透在每一个空间。英语角、英语朗诵会、英语演讲、校园英语剧,英语实用于丰富的活动,英语的运用贯穿每一天。英语节更是英语和文化的盛会,师生共同演绎世界经典文化的交融,展示和辐射英语教育成果。
四、强化宣传,多角度展现国际理解教育。
学校外语教育的长足发展,吸引了多家媒体的高度关注,多次从不同角度对学校外语教育特色办学的实践和经验进行了报道。学校还充分利用校园网、校内展板等多种形式,开设相应的外语专栏,充分展现学生外语学习的过程与成果,宣传学校在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举措和取得的成绩,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学校将进一步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在对中华民族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世界多元性,增强学生全球意识,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会尊重、共处与合作,培养学生关心人类共同发展的情操,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担负起“世界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奠定重要基础。
2.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篇二
这些年, 有两个互为“悖论”的现象, 已经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方面, 教育“里边”的人越来越以“中国的基础教育是世界最好的”为自豪。尤其是去年PISA测试, 上海拿了第一, 似乎又印证了这个结论。另一方面, 教育“外边”的人又在另辟蹊径。留学的“低龄化”趋势, 似乎也在印证他们的选择。如果再往深处研究, 就会发现深层矛盾。前者说的“最好”, 的确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如今拿的“第一”, 充其量也是属于上海的“第一”。如果由此推论咱们中国就“第一”了, 大概也未必合适。至于上海是否由此就感到自己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大概也未必如此。后者说的留学, 当然有国家政策, “来去自由”谁也干涉不着。但是, 能下决心并不那么简单。年轻的家长们已不再是轻信“忽悠”的一代, 孩子的“成功率”早就和留学的“性价比”绑在一起, 何况一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他们需要的“成功”, 生怕国内保不了。因为, 在现实中他们理想中的“成功”, 确实少之又少。其实, 两个“悖论”的焦点就在咱们这里。社会和时代最需要的素质, 在咱们自豪的“最好”之中, 并没有看到足够的重视和开发;在咱们争得的“第一”里面, 也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和突出。至于矛盾的根源, 教育规划纲要也做了分析:“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的判断, 可谓一语中的。仅就基础教育而言, “教育观念相对落后, 内容方法比较陈旧, 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 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已经人所尽知。“最好”和“第一”的教育, 显然必须“适应”。而要真的“适应”, 又必须下一番工夫去“理解国际教育”, 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创新出更加适合咱们自己的方法和模式, 乃至体制和机制。
澳大利亚这个接受“低龄化”留学比较集中的国家, 就很值得进行深入的“理解”。就拿综合评价来说, 大家一直非常困惑, 特别是对高利害的学科成绩如何进行综合评价, 好像由“纠结”变成了“死结”。可在他们那里, 似乎简单到如同水到渠成。小学的“宽松”环境自不必说, 初中的合理设计就让人感悟到了教育的活力, 感受到了学生的后劲。
在那里, 无论哪个学科的综合评价都非常综合。要说和咱们一样, 是每个学科都记学期成绩。要说和咱们不同, 是学期成绩一般由三块构成:一是“小考” (单元考试) , 占30%;二是“大考” (期末考试) , 占30%;三是“大作业”, 占40%。应该说, 无论小考还是大考, 对每个学生来说同样是大事。但是, 即使是大事, 学生也没有多大的心理压力。因为, 每个学期开学, 学生首先会拿到各科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上面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 本学期学什么, 考什么。用咱们的话说, 这就是“标准”。为了达到“标准”, 学校不怕学生早做准备, 更希望他们早做准备。这样, 教和学的劲儿使在一块儿, 不是更好吗?为了达到“标准”, 学校不会随意“拔高儿”, 让你摸不着大门;也不会变着法儿“排队”, 让你抬不起头来。这样, 学生的心态放平了, 态度认真了。所以, 一个学期下来成绩还是不错的, 而且是大面积不错。用他们老师的话说, “尽管比你们的水平低些, 但都是他们以后常用的”。于是, 教学的良性循环形成了。老师教得高兴, 学生学得愉快。你要是问学生“考试紧张吗?”, 他们还真不明白问的是什么事儿。因为, 在他们那里根本没这类事儿。
与考试相比, 占总成绩四成的“大作业”却不那么容易完成了。尽管每个学科只有一个“大作业”, 尽管有的选题还允许几人共同完成。当然, “大纲”会告知每项“大作业”的选题目录和评价标准, 甚至包括完成时限。但是, 无论是谁也不敢“糊弄”, 也不能“就和”。原因是“大作业”没有现成的答案, 也不是唯一的答案。课本上你抄不到, 网上也“Down”不着。所以, 学生从接到“大纲”时起就开始忙活, 一般都要两个多月才能交上去。其间, 课上学习很重要, 因为“大作业”要求覆盖课上学过的若干概念;课后学习也很重要, 因为“大作业”不准“照葫芦画瓢”, 要的就是和别人“不同”。于是, 学生就要查阅资料、走访专家、动手实验、研讨交流……如果把“大作业”比作一个“项目”, 还真有点儿像, 而且还是个综合“项目”。
一所学校的8年级技术学科“大纲”规定的“大作业”里, 就有这样一个选题:制作一部动漫短片, 片长5分钟, 可两人完成。这样的“大作业”对于刚刚14岁的孩子来说, 是难度极大的事情。可是, 居然有人选了它。老师说, “因为他们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会也能学会;兴趣是最大的动力, 再难也会克服”。与其说这是教师对自己学生的信任, 不如说这是教师对这种机制的信心。两个学生组成团队, 一起编剧本、分镜头、找道具、画布景、配音乐、录对话……一部题为《追捕》的故事, 虽然仅用了三个玩具人、两部玩具车, 可是两个孩子愣是干了三个月。有时, 为了一个片段的效果, 他们用数码照相机要拍上百遍, 在笔记本电脑上拼几十次。据说, 在“评审会”上放映以后引起全班轰动, 他俩也一时之间成了“大腕儿”。老师向他们颁发了奖状———一张印着“第一名”的彩色打印纸。据说, 获得了“第一名”, 他俩还是懊悔不已———晚交3天, 没得满分。老师说, “‘处罚’也是‘大纲’的规定”。还是这个年级, 英语学科 (相当于咱们的语文) “大纲”的“大作业”部分, 就有这么一个选题:写一篇26段的文章, 每段都要用不同的字母“打头儿”, 还要按它们的顺序排列。乍一看, 这不是“游戏”吗?细一想, 敢情这是难度。就是这样的难题, 居然有人选了, 还爆了大冷门儿。他是以介绍莎士比亚为线索作文, 在“H”那段讲了《哈姆雷特》, 在“L”那段谈了《罗密欧与朱丽叶》……据说, 他在介绍剧情的同时, 还进行了评论, 抒发了感想。他在享受写作成功的同时, 经历怎样的阅读、构思、练笔、推敲, 是可想而知的。也是这个年级, 一个华裔学生做的社会学科“大作业”, 竟然是历史“论文”《明朝》。据说, 这是经过老师同意, 爸爸帮他定的选题。因为, 他很喜欢读中国历史。谁都知道用英文讲中国的故事, 而且是中国明朝的故事, 只有华裔背景是远远不够的。但是, 他完成了, 尽管情节并不那么生动, 语言并不那么形象, 毕竟他把明朝故事呈现出来, 让大家开了眼界、有了收获。他爸爸说:“这是《明朝那些事儿》的‘儿童版’”。其实, 前面要是加上“英文”两个字, 大概更能领略这个孩子跨文化的学习才华。
如果用“不看不知道, 一看吓一跳”来评价他们的综合评价, 真不算过分。咱们的确不太知道人家究竟是怎么想的。有人可能会说, 他们不也在考试吗?“大作业”不就是“研究性学习”吗?有人很可能还会因此而不屑一“问”, 甚至不屑一顾。同样是考试, 咱们是为的什么?能这样“和谐”吗?“大作业”就算是“研究性学习”, 咱们能让每个学生都出成果吗?而且出原创性成果?如果再追问他们为什么这么干, 那真是更要“吓一跳”了。“培养创新一代, 参与国际竞争”是校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而且, 十多年前就已经听到过这样的话了。“创新”被定位为国际公认的“国家核心竞争力”大概已经20多年了。为了这个定位, 他们肯定经历了多年的改革。这种综合评价, 也肯定是在对国际教育进行研究、比对、筛选、整合以后形成的。当然, 他们的社会观念助推了他们的教育改革;其实, 他们的教育改革也引领了他们的社会观念。应该说, 他们的教育是成功的。而且, 这个成功是建筑在全体学生获得成功的基础之上的。成功的关键之处是突出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 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不“玄虚”, 实践能力在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创新能力强调勇于探索。其实, 咱们又何尝没有这样想过呢?看来, 不只是行动没能及时跟进, 更多的是观念没能及时转变。
3.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篇三
[关键词]美国 国际理解教育 外语教育
早在20世纪20~30年代,由于受到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美国中小学课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渗透了国际理解教育理念,并对学校课程及教科书(如历史、文学、政治科学等)进行相应地修订。外语教育是美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重要途径,通过外语教育,促进国际间的相互理解。
一、外语教育政策
战后,美国曾几度把外语教育提高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发展政策。
在1958年的《国防教育法》中就指出要加强外语教育中心建设,并在法案第6款“语言发展”中对资助大学建立语言和地区中心作出了规定。
1983年,美国教育质量优异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教育改革重要宣言,第一次把外语教育放在与其他基础学科如英语、数学、计算机、社会研究和自然科学同等的地位上。
1994年,美国教育部在《2000年教育目标:美国教育法案》中开始将外语列为核心课程,各州据其制定了符合本地发展的标准和课程框架,为各学区学校提供最佳的教学指导,该标准肯定了外语教学是国际间相互了解和相互沟通所必需的。
“9·11”事件不久,美国教育理事会与国际计划中心于2002年5月出台了《超越9·11:国际教育的综合国家政策》(Be-vond 9·11:A Comorehensive NationalPolicy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之报告,报告提出了作为国际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外语教育战略目标:培养具有国际能力的公民和劳动力,使他们具有跨文化技能、熟练的外语技能和理解世界、欣赏文化多样性的素养;加强外语教育,联邦政府大力支持美国大学的外语教育,增加具有高水平外语能力的专家。
随后,美国政府多次强调把外语作为“国家战略语言”。2003年3月,美国教育部在制定2004年度教育计划中指出:教育应为美国学生提供世界语、区域与国际问题知识。同年12月,国会建议:国家向美国大学提供资助,建立密集型语言学习项目,成立地方学区与大学外国语学院伙伴关系计划,2004年12月,布什政府签署了关于“智能改革法案”。为此,美国总统布什于2006年1月5日宣布了一项“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准备在全国大规模推广外语教学,并称这是出于反恐和传播“自由”、“民主”的战略考虑,他说:“我们需要让别人相信自由社会的各种好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与他们直接对话,就无法使他们相信这些。现在我就没法和他们直接对话,我的话都是要通过翻译才能在阿拉伯国家的电视台里播出”。
紧接着,美国经济发展委员会(CED)出台了题为《创领导全球之能力的教育:国际研究与外语教育对美国经济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性》的报告(Educa-tion for Global Leadership:The lmpor-tanc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 for U.S. EconomicandNational Security),报告建议:扩宽各级教育培训渠道,提高美国公民外语熟练水平,特别是如阿拉伯语、韩语、汉语、印第语、波斯语、日语、俄语以及土耳其语等重要语言。
二、外语教育课程与教学
在外语教育相关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外语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9.11事件后,在国家外语教育政策的支持下,美国境内K-12以上的学校中,掀起了学习中东语言和亚洲语言的热浪,并成立各种语言学习伙伴项目。
外语课程设置语种多样化。在基础教育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讲西班牙语的国家和地区成为美国对外投资的热点,西班牙语顺理成章地变成最有价值的外语而广泛出现在中小学课堂(此前是法语)。近几年来,亚太地区与美国政治经济关系日益密切,学习亚太地区如中、日、韩等国语言的学生越来越多。目前,美国中小学外语语种多达十几种。
教学方式呈多元化,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各校提供风格各异的教学方式。主要有:1学科教学。这是最传统的外语教学方式,外语课一般每周3~4节,每节40~50分钟。2浸入式教学(Immersion万eaching)。实行浸入式教学的大多数是小学或幼儿园,在全浸入式的课堂里,所有课程都用外语讲授;部分浸入式外语至少也达到了50%左右。3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Teaching)。整体语言教学法,主要是将语言、文化、社会、学习者和教师等要素统合起来的教学方法。
三、外语教师培训与交流
美国外语教育中,把外语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看作提高外语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从而不断提高外语教师专业化水准,美国各级政府和一些专业团体积极采取措施,提高教师的任职水准,满足其职业发展的需要。政府非常重视教师的继续教育,为教师教育提供多方支持,外语教师教育内容主要是教学理论与教学技能,尤其突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掌握与运用。外语教师职业发展还得到了一些专业团体学术上和资金上的支持。新成立的国家专业教师教育委员会可以直接向外语教师颁发专业证书,并协助各地制定课程教学标准。
不断开展与国外教师交流项目。如福布赖特外语助教计划(Fulbright For-eign Language:Teaching Assistants)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外语教师交流计划。该计划一方面提高国外的年轻英语教师的教学技能,扩展他们关于美国社会的知识;另一方面,通过吸纳外国母语教师到美国到美国大学和中小学做外语助教,如2006年在“国家安全语言计划”框架下,美国共聘请了200多名“战略语言”助教,并加大外语教师外出培训的力度。
四、结语
4.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节活动方案 篇四
一、指导思想:
为更好推进国际理解教育,使学生了解并热爱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使学生学会尊重、理解、合作,了解世界多元文化,尊重差异,快乐学习,培养有国际视野的现代人。经学校研究决定,将在11月份举办镇江市港大中心小学第四届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节活动。
二、活动主题:
“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从世界名胜、各国节日、中外饮食、国际礼仪、艺术欣赏、宗教信仰或时事政治等六个内容,通过诗歌朗诵、歌曲演唱、创作绘画、手抄报制作以及世界名胜图片展等活动,教给孩子国际知识,培养孩子关注的意识、研判的意识和实践的意识。
三、文化节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xx
四、活动时间:
20xx年11月3日至11月30日
五、活动内容:
一、二年级:走进朝鲜
三年级:走进埃及
四年级:走进德国
五年级:走进美国
六年级:走进澳大利亚
六、活动要求:
1.积极准备,认真组织。各年级段要认真组织全体师生参与,让教师和更多的学生了解国际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聪明才智,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展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
2.精心安排,分工协作。各项活动的负责人要明确活动的目标和任务,制订各自活动方案,抓好落实。全体老师要同心协力,创造性地开展各项活动。
3.加强领导,提供保障。领导小组要加强对活动的领导,抓好组织、安排、检查、落实等工作,做好各活动组、各部门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七、具体安排:
1.知识介绍(1—6年级)
三—六年级各班利用周一、周三、周五中午12:30~13:00的时间,一—二年级利用周三、周五中午12:30—13:00的时间,各班语文、数学、英语任课教师为学生介绍相关的国家(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了解国家的国旗、人口、国歌、艺术、风俗等相关知识。每人两课时,11月28日上交两份知识介绍资料(文字或图片)。各班由班主任统筹安排本班教师介绍的.内容(不要重复),教师提前做好课件,图文并茂,增加趣味性。
(一年级德育处 二年级办公室 三年级教务处 四年级教科室 五年级总务处 六年级副校长室 负责)
2.外国图片展。(1-6年级)
各班广泛收集(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名胜、名画、名人、名言、名建筑等图片,图文并茂先在班级黑板报开辟一栏展示(创建文明城市内容不能撤),然后选出4张有特色的精美图片参加学校的图片展览。(11月10日)
(一二年级德育处 三四年级教科室 五六年级教务处 负责)
3.手抄报评比(3—6年级)
各班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结合本活动内容,标题为“走进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制作一份手抄报参加学校的评比(学校统一稿纸),到时学校将组织教师认真评选,望各班主任发挥集体的智慧,出好手抄报让学生受到国际理解教育文化的熏陶。(11月20日)
(教务处 负责)
4.外国诗歌朗诵、歌曲评比(1-6年级)
班主任教会学生演唱一首外国歌曲、朗诵一首外国诗歌(或民谣、童谣),全班学生参与,参加学校评比,活动地点在学校操场大课间活动时间,从11月24日从一年级依次开始。评比时先全班朗诵诗歌,然后演唱歌曲。(11月24日起)
(德育处 负责)
5.绘画比赛
发动学生了解朝鲜、埃及、德国、美国、澳大利亚的文化内涵,发挥自己的创作灵感,画一画各国的民族服装、名胜等。各班在学生绘画的基础上,选择2幅参加校级比赛。(11月28日)
(综合组 负责)
(注:以上活动方案请负责的部门和教师制定具体的活动细则,认真组织评比或展览活动,并做好资料的收集,资料汇总后交教科室。预祝我校第四届“国际理解教育”校园文化节活动圆满成功!)
5.国际禁毒日禁毒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篇五
生命如花,远离毒品
活动时间:
20__年4月17日
活动地点:
五年级(1)班教室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潜力:
(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毒品,毒品的种类,认识吸毒行为,认清毒品的危害性。
(2)让学生懂得“生命如花,远离毒品”,培养禁毒意识,提高学生拒绝毒品的心理防御潜力和自觉性。
2.过程与方法:
(1)透过活动的开展,使学生了解有关毒品的知识。教育同学们怎样自觉防范,远离毒品,塑造完美人生。
(2)透过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图片和故事,教育和引导同学们珍爱生命,远离毒品,提高拒毒防毒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毒品,认识毒品对人的危害是我们远离毒品迈出的第一步,教育同学们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我们的生命,像爱护生命一样捍卫祖国的未来。
教学重难点:
1.认识毒品及毒品的危害。
2.认识吸毒行为,青少年如何防止吸毒教学手段:借助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形式:
创设情景,剖析案例,正确认识毒品面目;师生互动,讨论、交流。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
1.看录像《如魔鬼般活着》:女中学生亲述吸毒经历。透过观看,让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毒品对人类的危害。
2.学生交流:听了这感人的故事,看了这辛酸的画面,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说
3.激情对话,导入本节活动主题。
4.揭示课题:生命如花,远离毒品
二.介绍有关毒品的知识(播放PPT)
(一).认识毒品的罪恶(投影图片,老师旁述)
(二).介绍毒品的种类及共同特征。
1.让学生谈谈自己所明白的毒品。
2.投影“禁毒大军”图片,了解毒品的有关知识。
(1)毒品分为哪几类
(2)常见的毒品有哪些
(3)毒品具有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三)自主探究理解
1.看禁毒漫画,自主探究漫画所蕴涵的意思。
2.群众交流
3.老师总结
三.情境剧(学生活动:主角扮演,表演小品)
1.学生根据老师所给的情景(图片),表演如何拒绝毒品,演示拒绝的方法,体验主角转换。
2.小品《失色的花季》
四.观看FLASH动画《向毒品SAYNO——青少年如何自我拒毒》
1.学生观看后交流感受。
2.老师总结拒绝毒品的方法:
A.八个“不”,防患于未然
B.应对毒患的自救方法
五.你说我说——毒品知识知多少
(一).交流:毒品知识知多少
(二).材料分析。
材料1
某社区的吴某,他明明明白自己居住的楼群中有几个吸毒者,却视而不见。他说:“我开始以为这不关我的事,我管它干嘛!”但过了一段时间,他痛苦地发现,自己的上中学的儿子已成了毒品的俘虏。
——摘自“新华网”分析讨论:
①别人吸毒,真的不关我们的事吗②如果发现有人吸毒、贩毒,你怎样办
③我们在交友、选取活动场所时应注意什么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成为吸毒、贩毒者的目标
材料2
有一名年轻的医生,接触了很多吸毒者,对他们既憎恨又不解,他认为:凡事都能戒断,戒不成是因为没有毅力。他要以身试毒,为他人作出“榜样”。没想到,他吸食毒品后,同样戒断不了,成了毒品的俘虏。最后,他自杀了,留下一句话:“别学我!”
——摘自“新华网”分析讨论:
①“别学我!”,我们从着这句话中就应吸取什么教训
②试着说一说,为什么吸毒成瘾后很难戒断会有哪些戒断反应③你认为只吸食毒品一二次会成瘾吗
④这位年轻的医生为什么要自杀呢(提示:从社会舆论、他的心理和生理、吸毒的后果等角度去分析。)
六、诗歌朗诵——生命如花
七.老师总结
这一节课大家都学得很认真。我们既了解了毒品,也认识了毒品的危害性,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更明确了观点:生命是完美的,生命是宝贵的,生命如花,远离毒品。做个珍惜生命,热爱生活,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人,就务必远离毒品!最后祝愿同学们珍爱生命,健康快乐的成长!
八、作业:
6.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篇六
更多资料请登录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并不意味着它和国际商事合同之间毫无关系。相反,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正是由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所具有的自身的独立性,才使得国际商事合同纠纷得以顺利解决。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也是十分重要的。本文拟结合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以下简称中技公司)诉瑞士工业资源公司(以下简称瑞士公司)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对此略作分析。1984年12月28日,中技公司受浙江省温州市金属材料公司的委托,与美国旭日开发公司签订了购买9000吨钢材的合同。后来,美国旭日开发公司因无力履约,经中技公司同意,卖方变更为瑞士公司。1985年4月19日中技公司通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开出以瑞士公司为受益人、金额为229.5万美元的不可撤销的信用证。随后,瑞士公司将伪造的提单等全套单据通过银行提交中技公司。同年6月1日,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将上述货款汇付瑞士公司。货款汇付后,中技公司并未收到上述钢材。为此,中技公司于1986年3月24日向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瑞士公司返还货款、赔偿银行贷款利息、经营损失和其他费用总计5591244.21美元,并申请诉讼担保。瑞士公司在答辩的同时提起反诉,要求中技公司赔偿因申请冻结其在中国银行上海分行的托收货款而造成其需向银行支付利息的损失以及本案诉讼的律师费用。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决瑞士公司偿还中技公司的货款并赔偿损失共计5136668.6美元,并驳回瑞士公司的反诉。瑞士公司不服一审判决,向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提出上诉。其中的上诉理由包括:双方签订的购销钢材合同中有仲裁条款,原审法院对本案无管辖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瑞士公司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诈,以超出履行合同的范围,不仅破坏了合同,而且构成了侵权。双方当事人的纠纷,以非合同权利义务的争议,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被上诉人有权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而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据此,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于1988年10月11日,驳回瑞士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并增加了瑞士公司向中技公司的赔偿金额.对于本案中的仲裁条款,笔者认为,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注意:
第一,中技公司和瑞士公司之间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效力应当得到确认,而且该仲裁条款是否有效应当成为法院审理的首要事项。但是,遗憾的是,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并未对此并未作出任何认定。同样,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以“侵权之诉”为由回避了这一问题。对此,笔者认为,在当事人之间订有仲裁协议(含基础合同中的仲裁条款)的情况下,均应当首先对该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认定。因为当事人之间已经就对彼此之间所生争议而适用的解决途径作出了约定,这种约定和当事人之间所订立的实体性的民商事合同一样,具有同样的约束力。而且因为“程序优位于实体”,因此,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的解决就成为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性纠纷的必要前提。但是,在本案中,上海市两级人民法院均未对此作出认定,便行使了对本案的管辖权。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虽然在判决中指出,“瑞士公司利用合同形式,进行欺诈,以超出履行合同的范围,不仅破坏了合同,而且构成了侵权。双方当事人的纠纷,以非合同权利义务的争议,而是侵权损害赔偿纠纷。被上诉人有权向法院提起侵权之诉,而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但是这一理由却无法令人信服。因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实际上是先将本案认定为侵权,然后据此认为上海市中级人民法院受理此案“不受双方所订立的仲裁条款的约束”。这实际上是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先对本案的实体问题进行了审理,然后才对程序性问题作出回避性认定。显然,这一做法违背了先程序后实体的逻辑规则。
第二,笔者认为,仲裁协议的效力取决于仲裁协议本身,例如,当事人的行为能力、仲裁协议的形式、仲裁协议内容的合法性等等,而并非受制于基础合同的效力。这一点理所当然应当成为仲裁协议独立性的应有之义。因此,对仲裁协议的效力的判断应当从仲裁协议的成立要件等因素出发,而不可根据基础合同的效力的有无想当然地作出认定。在本案中,尽管中技公司和瑞士公司之间所订立的购销钢材合同存在欺诈。但双方之间所订立的仲裁条款并不因此而无效。
第三,关于仲裁协议的效力的确认主体,根据有关国际公约、各国的仲裁立法及仲裁实践,有权认定仲裁协议效力的机构主要有仲裁机构、受诉法院以及被请求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的主管机关。我国仲裁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
作出裁定。一方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另一方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对此,笔者认为,如果从纯粹法理的角度来看,仲裁协议的效力不应当由仲裁机构来确认。这是因为,第一,仲裁协议是一种程序性契约,其效力的有无直接关系到当事人之间的争议的管辖权问题,直接涉及到当事人的程序性权利。这样的重要事项不宜由仲裁机构来承担;第二,由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认定,仲裁机构往往会基于对案源的考虑,片面地肯定仲裁协议的效力。第三,从仲裁协议的角度来看,仲裁协议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将彼此之间的实体性争议交由仲裁机构裁决,而并不意味着将彼此之间的仲裁协议的效力问题交由仲裁机构来认定。因此,由仲裁机构对仲裁协议的效力作出认定,缺乏法律依据。
7.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及特征 篇七
一、国际理解教育产生的社会背景
1.人类持久和平愿望的反映。
20世纪, 人类始终是在冲突或即将冲突的不安全环境中生存、生活的。由于国内外各种利益分配不均、宗教信仰差异以及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对立, 世界各国的政治运动和局部战争此起彼伏。1945年以来, 己发生过150次战争, 造成2000万人死亡。如今人类的冲突性仍然没有发生改变, 只是冲突的形式和根源主要从意识形态的对立, 转变为文明或文化的差异和相斥。由于文化冲突成为威胁人类幸福生活的最大的危险之一, 文化认同成为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所以跨文化沟通被认为是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基础教育要帮助青少年为多元文化时代做好充分的准备, 培养人类“真正理解”的理念, 发展其追求持久和平的人性是教育的目的。正如联合国宪章所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构建捍卫和平的屏障, 是消灭战争的根本方法。”因此, 国际理解教育体现着教育在捍卫和平、遏制冲突方面行使的重大使命。
2.国际社会
“发展”理念的呼唤。20世纪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刺激了人类的征服欲望, 这种征服欲望表现在两个方面:军事与文化霸权、资本与资源的劫掠。一方面, 军事与文化霸权是强势政治的产物, 一些经济发达国家以经济和军事为手段推行文化扩张, 挤压甚至意欲毁灭弱势民族的文化, 造成战争频发, 人类生活处在极不安定的状态。另一方面, 人对自然资源肆无忌惮地开采已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 人类的生存状态严重恶化, 面临着全面的生态危机。因此, 20世纪末人们看到人与人、人与自然、国与国、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立多于相容, 缺少相互间的关怀和对人类生存的责任意识, 于是 “学会共存”成为国际社会 “发展”对人性的一种呼唤。
3.全球本位道德教育的体现。
今日的世界再也不是以往那种人类彼此封闭、彼此隔离的世界, 而是人类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世界。如果没有某种得到全人类普遍认同和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 不同的人类个体、不同的人类群体彼此之间就有可能产生相互妨碍乃至相互伤害, 人类迟早会陷入灾难性的冲突和战争。而且人类与自然之间也会发生冲突, 在整个人类无序地野蛮掠夺自然中走向毁灭, 自然界会由人类美丽的“家园”变成人类的“坟墓”。在这种情况下, 人类要更好地生存下去, 解决全球问题, 必须重建人类的价值观体系。全球本位道德教育是以解决困扰人类全球问题为中心的新道德教育取向, 强调教育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 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种人具有全球道德意识, 懂得个人的行为具有全球性后果, 并能够承担人类命运的共同职责中自己的一份责任。它既不否认各国经济、文化的差异, 又不极力宣扬民族性特征。它的存在能够有力地抵御文化帝国主义, 推动世界文化与文明的发展。这种立足于全球和谐发展、代表着人类利益的价值观, 是要在较深刻的国际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
此外, 近年来人类活动的全球化现象日趋明显, 在经济、科学、文化和政治方面的相互依赖关系日益加深, 在客观上也要求开展国际理解教育。
二、 国际理解教育的界定、产生及发展的历史轨迹
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丰富的内涵。 国际理解教育是指世界各国在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和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 以增进世界各国的共存与和谐, 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问题为目的, 以 “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 旨在发展学习者的国际理解知识、能力与态度。
国际理解的提出可以追溯到捷克人夸美纽斯, 他倡导奠定世界永久和平之基础的学校, 传授人类之普遍真理, 揭示和平与幸福之道。此后, 法国人朱利安等也做出很多努力。但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兴起, 这些构想被历史所湮没。
二战后, 和平曙光再现, 1945 年成立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以后的国际理解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成立章程规定:教育应在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促进人们的相互理解, 依靠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促进和平。各国应采取行动, 通过教育使其成员了解其他国家或民族的文化, 把本国文化放在世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 促进受教育者对于人类文化统一性的认识, 意识到适用于各民族成员基本相同的生活条件和愿望, 产生自己所肩负的国际主义义务的责任感。在此章程的指引下, 1948年6月28日国际公共教育大会第11届会议在日内瓦召开。该会议建议各国教育部和其他教育当局应鼓励培养青少年的国际理解精神, 并对有关以促进世界和平为己任的国际组织的教学提供帮助。
1974年第18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促进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的教育以及关于人权与基本自由的教育的建议》。倡导国际理解教育、和平与合作教育, 在新的政治、经济和科技相互依赖的条件下深化和发展了国际理解教育。
1981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员会又编写了国际理解教育指引, 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界定, 认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和平处事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自己国家和具有国民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国共同存在的问题, 形成全世界的连带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
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在日内瓦召开, 大会以 “国际理解教育的总结与展望”为主题, 以 “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为中心内容, 确立了新时期“国际理解教育”及相应的“和平文化”的内涵, 并通过了《第44届国际教育大会宣言》及相应的《为和平、人权和民主的教育综合行动纲领》, 为世界各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指明了方向。
三、国际理解教育的特征
国际理解教育以培养跨文化交流的人才, 以利于世界和平和发展为目标, 一方面它重视知识、能力的传授;另一方面它更重视一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其主要有以下特征。
1.国际理解教育是真正的文化对话。
文化对话作为一种文化上的“人际关系”发生过程, 体现为现在与过去的对话、解释者与文本的对话、解释者与解释者的对话。国际理解教育认为, 掌握外族语言是理解异族文化的重要条件。克服语言障碍将有助于减少“自言自语”的封闭与隔离状况, 有助于推动文化间的交流。
2.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基本价值观的自我建构。
自我建构的价值有助于形成和平文化, 排除对异域文化的偏见。国际理解教育强调给予人权以普遍意义的一套道德价值观念和态度, 必须发展一种各种文化所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即“和平文化’, 比如尊重、民主、和平等。
3.国际理解教育强调动态的文化理解。
包括两层含义:其一, 理解是历史的。要丰富文化视界, 真正接受外来异域文化, 理解其文化要义, 认真学习其文化发展史。其二, 理解是运动的。国际理解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对异域文化的理解也是在不同文化间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中完成的。静止凝固的文化理解, 将导致对异族文化刻板、狭隘和破碎的理解, 将使文化之间的“文化差异”人为地僵化与扩大。
4.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复归生活教育。
提倡切入异域文化的生活世界, 提倡切身积累、体验与实践。
5.国际理解教育倡导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主张人类文明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恢复人类与自然之间、精神与物质之间、信仰与科学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不论是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手段还是教育过程, 国际理解教育都强调贯彻与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
可见,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共存、人与人之间相互依存的品质作为地球社会的市民所必备素质的教育。“它要求人类最终形成共生和公正”的态度和观念。当然, 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人类社会付出艰苦的努力, 经过漫长的历程。
摘要:“国际理解教育”的产生发展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复杂的国际背景和鲜明的特点。介绍和了解国际理解教育, 有助于促进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文化,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郭英剑,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4]徐辉.比较教育的新进展——国际教育初探[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1.
8.试析在地理课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 篇八
【关键词】中学地理 国际理解教育 世界公民素养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1-0108-02
国际理解教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以理解、和平、共生为价值理念,促进人们消解冲突,致力于世界和平的教育活动。其目的是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和不同区域、国家、地区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宽容;加强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以便共同认识和处理全球社会存在的重大共同问题;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他人,将事实上的相互依赖变成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
地理作为中学教育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国际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现行地理教材展现了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突出人类在环境中的作用和地位,与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定位一致,为国际理解教育的价值观建立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一、挖掘地理素材,提升学生世界公民素养
(一)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
初中地理教材涉及到地球和地图、陆地和海洋、天气与气候、居民和聚落,使学生对全球的学习有一个广阔的视野。但我们不只是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是什么样,而是要融合国际理解教育,加入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的理念,使学生内心产生保护地球母亲的愿望和责任。
地球是目前唯一能提供人类生存环境的星球,过度开发和污染已造成如物种灭绝、资源匮乏、全球变暖、沙漠扩展、大众健康问题以及人类的饥饿、贫穷和死亡等。人类只有与大自然和谐共存,才能为自己留一条生路。地理学科融合国际理解教育促使学生对整个人类的存在与发展状况去思考,他们就有了对人生、大自然以及赖以托身的客观世界终极意义的关注的“人文精神”,有了人与周围大气、河流、土壤、动植物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仁人爱物”的思想,有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建和平、优雅文明世界的胸怀。
(二)多元文化的理解
初中地理教材涉及到世界的人种、人口、宗教、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文化、经济和风俗,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多彩、差异的世界。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有理解和尊重差异的态度和相互依存意识。
如在学习三大人种时,强调不同肤色的人没有贵贱之分,完全是由于自然原因差异造成的;在了解世界的宗教时,强调用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信仰和价值观。在学习地区的文化时,强调它们没有高低之分。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存在价值,各种文化都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初步树立反对霸权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态度。对多元文化的理解的就是积极探索人类共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促进各个国家和地区的人民的相互尊重和理解,共同整合“地球村”公民共同的文化观念和价值标准,从而达到整个人类相互依存、相互提高,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理想境界。
(三)国际交往能力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地区交往和合作显得尤为重要,初中地理教材精选了全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以案例的方式想学生展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区域特征。因此,学好地理基础知识,了解这些国家和地区是国际友好交往的前提。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适当地拓展一些风俗和礼仪知识。如不同国家的人打招呼就多种多样:中国与欧美是说“你好”,较正规的场合是握手;日本人主要是就鞠躬;泰国是双手合十;印尼人是用右手按住胸口问好等等。这些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自然流畅又富有趣味。
当然,培养国际交往能力,还要培养尊重、诚实、守信、勤劳、质朴、谦逊等世界公民应当具有的品质。这些品质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最动人的情感,他们越过千山万水,不分国界,不分民族。
(四)国际关系的理解
全球系统是一个编织紧密的网,网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都将对其他环节产生意义深远的影响。例如,石油供应的波动会对全球的经济、贸易、利率和就业产生影响;当地区冲突超出有关国家的国界时就会导致难民潮的出现等。每一个国家、民族都不是独立于世界体系而独立存在。每个现代人理应具有世界性眼光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时代的需求。
地理课堂应该巧妙地带入世界人口、贫困、环境、和平等国际热点,引导学生从人类发展的角度思考这些国际问题,积极思考应对策略,以提高学生国际合作竞争参与的意识,培养胸怀祖国、关注世界的广阔视野和理性追求。
(五)民族文化的认同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在对本国传统文化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操,在对异域文化了解的基础上培养文化认同、国际理解和全球胸怀,实现爱国基础上的国际理解教育与国际理解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的辩证统一。
我们在学习不同区域时,除了介绍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还可介绍中国与他们的关系、建交时间、友好城市等;在介绍亚洲时,可介绍我国儒家文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在了解人类共同问题如反恐、网络、违和、环保时,可探讨中国在对待这些问题上的积极做法,这样不仅可培养民族责任感,也可增强民族认同感,培养具有民族灵魂和国际视野的中学生。
二、关注参与体验,促进学生国际理解
(一)注重灵活的体验形式
“理解”是一种体验而不是知识,在学科教学中,要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价值观念形成。
1.“我眼中的世界”课前分享
地理课课前5分钟,学生围绕自己喜爱的主题图文并茂地展示、分享和交流,既激发学生兴趣、拓展知识面,又有思维的碰撞、情感的表达,同时又增进了国际理解的体验。
2.“模拟联合国”探究
学生模拟联合国中那些聪慧敏锐的各国代表们,对全球性的问题进行讨论。他们从不同的角色、不同的年龄、不同动机进行假设,思考为什么不同国家的态度差异如此之大,从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达到共识,共同去治理和维护。有了合作,才能共荣,才有可持续发展下去的基础。
(二)注重情感共鸣
“理解”是一种态度而不是知识,教学上注重学生情感共鸣。从濒临灭绝的保护动物的死亡之旅,到为取象牙而被残忍杀害的大象;从为饱人类之欲而被砍伐的树木,到洪灾肆虐满目疮痍。对于这一切我们看到了许多学生的眼泪。若干年后,他们也许会忘记我们教给他们的地理名词,但这种自然而然产生的保护自然的情感却会长成大树,根深叶茂。
(三)做出色中国人
只有做一个出色的中国人,才能作有个出色的国际人。我们的教育更要激励我们的青少年在今天、在今后的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中作出积极贡献,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做21世纪的世界强国!
总之,地理学科是具有国际视野的一门学科,在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际理解教育,是时不我待,责无旁贷! 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国际人,我们还需要付出更长时间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李秋芳.中学地理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及方法探索.课程与教学论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4月.
9.《理解老师》教案1 篇九
成都列五中学大邑分校
教材分析
《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联系生活实际,正确认识教师的职业特点,理解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激发尊敬老师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了解教师的工作特点。(知识)
2、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尊敬老师。(能力)
3、树立尊敬老师的观念。(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课时安排
安排为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让学生齐读P.16首段,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进入青春期,我们中的有些人也与老师产生了隔阂。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好这个问题呢?以此谈话进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让学生看P.17 “程门立雪”的故事,教师提出问题:看了故事之后有什么想法?为什么要尊敬老师?怎样做才是尊敬老师?学生谈话后,教师可适当指点,再勾画相应语句。
2、让学生看资料《粉笔的衣裳》(见教参P.43):
不经意间摊开手,我不禁自怜起来,不知道什么时候起,我的手变得粗糙干燥,手指还蜕皮,像几枝枯藤,都是粉笔惹的祸。做了老师,总得用粉笔写字,还不能写轻,要不然教室后面的学生看不见。渐渐地,一双手就没有从前那么娇嫩了,特别是在冬天,常常要用热
水清洗,还要搽一些护手霜,才能保持手的湿润和柔软。可是,下课了去洗手吧,有时候来不及,得抓紧时间改作业,然后又是上课,常常是一天到晚沾着粉笔灰。听过一首歌,里面有一句“长大了,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支粉笔,画出的是彩虹,撒下的是泪滴”。做学生的时候不以为然,如今才有了深刻的体会,在心里就对粉笔生出了一些无奈、一丝抱怨。
如同平常一样,那天上午第三节课我走进教室,转身从黑板的粉笔槽里取粉笔时,忽然看见两支与众不同的粉笔,用纸紧紧地裹着,露出一小截粉笔头。在那一刹那,我的心暖洋洋的。是哪个孩子为我做的呢?我一边上着课,一边猜测着:或许是哪个体贴的家长吩咐的,或许是上节课那个漂亮的英语老师带来的。我握着用纸裹着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手仿佛一下子变得滋润起来。
中午吃饭的时候,孩子们为我解开了谜底。是邱志强,一个默默无闻的小男孩。我开心地对他说从来没有人像他这样关心老师的手,他却不好意思了,低着头不吭声。多么可爱的孩子!不管是有心还是无意,只有孩子才能想到为粉笔穿一件呵护的衣裳啊。作为老师,我被学生的天真感动着。
自己的理想再一次起飞……孩子,老师能为你做点什么呢?来吧,让我的粉笔带着你,一起去画那美丽的世界。
教师提出问题:故事中孩子是怎样表达对老师的尊敬的?现实中有哪些不尊重老师的现象?学生谈话后,教师适当指点,再勾画相应语句。
10.教案(理解句子的含义). 篇十
一、常规积累
1.引语:时光飞逝,随着语文书一页页翻过,越来越薄,有一份眷恋之情弥漫开来,曾读过 的课文,那些记忆犹新的句子,都是一幅幅隽永的画面。
2.学生开火车畅背那些印象深刻的句子:好,谁带我们重温那些美好。
二、回顾方法
1.过渡:的确,有些句子刻骨铭心,老师也带来了几句。(齐读
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 呀!——《钱学森》 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小草和大树》 我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说它纯白吧,又似乎有一种淡淡的青绿色渗透出 来;我也无法用文字准确形容那花瓣的质感,说它玉琢冰雕吧,它又显得那样柔韧而有弹性。——《广玉兰》 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它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 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
——《詹天佑》 2.回顾理解句子的方法:还记得当初我们是怎么读懂这些句子的?
随机出示:紧扣关键词 联系上下文 关注表达方式 立足中心思想 „„
3.总结拓展:其实这些只是理解句子含义的一些方法,咱们平时理解句子的含义还有哪些常 用的方法?
三、实践检阅
1.过渡:理解句子的含义是我们高年级阅读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有的时候,我们能体 会到,但如何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还是有困难。
2.引入课外阅读短文《历练后的飞翔》(1浏览课文,简单说说故事内容。注意点评。
(2这则故事没有复杂的情节,却有很多涤荡心灵的句子,比如这一句“它眼中虽然有痛苦 的泪水,但同时也在构筑着孩子们生命的蓝天。”(PPT 呈现,大家都对这句话发表了自 己独到的见解。
(3我带来了三份有代表性的理解,大家来诊断一下。
(4四人一小组选择一句重点讨论。(巡视点拨(这样的小组学习要练 3.交流: 4.呈现较到位答案,分享智慧。
5.完善自我答案:借鉴别人的方法,用一两分钟时间完善自己的答案。
四、巩固提升
1.出示句子议表达含义的方法。2.写理解。3.交流点评。4.总结提升。五.拓展延伸
阅读 <<珍珠 >>,完成练习1.划出文中意思深刻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 , 理解句子含义 , 体会表达效果。六年级语文复习
一、时间安排
1、按照进度,第十周结束新课,(在这段时间我们要完成的作业有练习册、习字册、大作、日记、阅读短文专项练习5篇、单元测试卷、课标中要求背诵的古诗十一周(5月 1日 后开始进行复习阶段。
2、复习分为专项复习与综合复习。专项复习时间(十一周——十四周 1积累运用
汉语拼音、词语书写理解、补充成语、诗句、名言、仿写句子、句子排列、修改病句、按课 文内容填空等。
教师对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整理出归类题库。
2听力的训练
包括两方面内容:听写词语、听读短文,完成问题。要教给学生听短文的技巧和方法,结合 总复习训练题进行练习提升。
3阅读短文的练习
带着学生对阅读部分的知识点进行梳理归纳:
11.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职业意识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合作;责任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21-1
一、职业意识的内涵
职业意识是一个人从小就应该考虑的关于未来的职业选择、生存方式。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维度对职业意识进行诠释:认为职业意识的形成是知、情、意、行的统一,体现为对职业活动正确的认识、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合理的行动;也有学者认为,职业意识对职前学生来说,是对未来职业选择和发展的规划,是职业生涯发展的方向标。
二、学校职业意识教育渗透的途径
1.父母,儿童职业意识萌芽的启蒙师
从出生到咿呀学语,儿童第一次接触到的职业就是父母从事的工作,儿童最早对职业的认识也是始于父母,父母的职业观甚至会影响儿童终身。瓦格曼(Wagman,1965)通过森特斯工作价值观和愿望问卷比较了学生与其父母的职业价值观的相似性,他们指出了许多相似性,尤其表现在性别组内(尤其是儿子与父亲相似,女儿与母亲相似)。因此,一个对工作充满热忱的父母,会让孩子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对未来从事的职业形成积极的态度。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给孩子传达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在第二实验小学的德育活动中,学校就利用学生家长等资源,请来家长为孩子“现身说法”,介绍他们的职业,并组织孩子去家长的工作车间进行参观,实地感受。
2.教师,儿童职业意识形成的引导者
教师是学校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对儿童的成长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小学阶段的许多课程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课本中有助于引导儿童进行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职业观的积极因素。
例如,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的286篇选文的主题做过归类和统计,其中55篇与职业有关,《永远的白衣战士》讲述的是对于职业的“奉献与责任”,《理想的风筝》是讲述“自我体验与认知”。教师可以在类似的文章中引导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包括自身的认知风格、个性特征、兴趣和特长以及不足之处,为将来的职业试探做初步准备。
3.课程,儿童职业意识发展的助推器
职业意识是人生观、价值观的一部分,是对未来和生命的关注。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系统教育的起点,也是儿童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时期。针对小学阶段的儿童,我校引进了JA中国《我们的社区》、《我们的城市》、《我们的世界》三套教材进行职业意识渗透的教学。
(1)课程内容。
JA小学课程是通过一系列连贯的商业和经济课程,为学生搭起一个座连接课本于知识和实际工作之间的桥梁。循序渐进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知识,为学生日后的学术研究和工作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我们的城市》课程中,学生能够了解城市规划师、城市建造师、企业家、记者、银行柜员、交通警察、环境监测工程师、垃圾环保分类者、能源部工作人员等多种典型职业的工作内容,学习体验简单的工作技能。感受不同职业与城市发展的密切联系,了解当前学习与未来职业间的关联。在不同的职业中,JA课程一贯渗透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并在活动中关注与尝试实践。
例如《管理城市交通》一课中,孩子们通过体验活动,了解了交警的工作职责,需要发现交通拥堵问题,发布道路交通信息、马路执勤等,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城市交通通畅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授课形式。
JA课程中对于儿童职业意识的渗透教学,着眼于学生身边的城市生活职业活动,能够很好地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课程中它一方面拓展了一些在其他课堂学不到的内容,同时它改变了我们传统的一些教育方式,运用的都是自主研究、小组合作、活动体验等学生喜爱的形式。
例如在体验城市规划师的《在城市里》一课中,学生需要小组合作,尝试“教师功能区”的划分。即根据班级不同的区域作用划分数量功能区,并由一个代表向大家分享设计原因。体验城市建造师的《建筑一座城市》活动中,学生在了解了蓝图、比例尺后,运用建筑立体模型,建造房屋。
这种寓教于乐的课堂充满了互动和合作,非常符合当前正在进行的二期课程改革的精神。激发学生对于职业的了解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地认识职业。
(3)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是让儿童能够了解到不同的职业需要不同的个性特质、知识构成和能力结构,并能够初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向未来所向往的职业做准备。
通过JA课程,儿童认识到职业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关乎个人兴趣、能力、生活品质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还为实现个人价值提供了平台。孩子们通过学习还意识到小学课程中所学的很多知识都是与以后职业发展有密切关联,建筑师的绘制建筑蓝图能力就要从小学好数学知识,记者职业的撰写新闻水平当然和语文课程密不可分;未来的交警也要高科技手段管理城市交通,学好信息技术也非常必要。
12.国际理解教育教案 篇十二
经典艺术是指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经过历史选择出来的“最有价值的”,最能表现本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奠基性,最完美的作品。在实践中,我们结合中小学美术课程教学大纲,立足本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吸纳多元文化,从而发展一切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智慧。
一、引入经典造型艺术,引领学生探究和学习
1.关键词:技能技法、欣赏解读、审美情趣、接纳理解、关注社会、关注他人、提升品位、善于表达。
2.你能够给学生什么?关注个人:教师的特长、兴趣。
3.学生需要什么?学生基础的能力、知识的框架、所感兴趣的领域(访谈)。
4.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它是一个抽象的词语;它应该具有时代性;它是人的价值取向的体现。
二、明确经典造型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目的
1.改变固有的课堂形态,创建人文性的学习环境: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课的构架。
2.拓展、丰富现有的教学内容,逐步递进,通过知、悟、行三阶段,促进学生人文精神的提升。
个体:走近大师,探究精髓。
社会:寻找历史,理解文化。
行进:立在当下,参与表达。
三、经典造型艺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实施途径
1.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
在教材中选择合适的经典造型艺术作为小学美术教学国际理解渗透的内容。以上教版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为例:见下表。
2.与项目活动相结合
案例:《走近世博馆走进地球村》
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馆建筑出发,引领学生探求不同国家的文化内涵,寻找建筑中蕴含的文化元素,理解艺术的表现方式与深厚的民族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构建学生多元文化体系。
首先,选择有代表性的中国馆、西班牙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中国馆——民族文化的精神与气质
中国馆中蕴含的文化符号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观察中国馆的外观、装饰,寻找显性的中国元素:色彩——中国红,外形——斗拱结构,装饰——叠篆文字。
探究其所表达的意韵和文化的含义:蕴含了“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理念。
理解每个建筑艺术的背后都有它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建筑外观和一些装饰细节上我们往往可以找到一些和当地文化相关的元素,例如特产、图案、色彩、文字等,这些就是“文化符号”。
西班牙国家馆——多元文化的接纳和理解
欣赏了解西班牙国家馆。学生首先对建筑进行外表形式上的欣赏,了解其外在的表现方式,知道它的造型特点和独特创意。如它是采用了独特的“藤板”材料,外形酷似“大篮子”,有8524块色泽深浅不一的藤条板包覆在用先进技术造就的钢玻璃结构外,呈现出如波浪起伏般的流线型;阳光透过藤条缝隙,洒落在展馆内部,为游客带来梦幻般的感受。展馆的造型跳出传统建筑的四方造型的理念,创造出一个流动自如的空间。从建筑艺术角度来看,这个“藤篮”别具一格的造型,远远望去好似秋波荡漾,充满活力,又像是正在跳弗拉门戈舞的西班牙女郎裙裾摆动,热情奔放。
学习感悟西班牙建筑风格。西班牙馆是一个充满了“曲线”建筑,这种极具个性的建筑设计风格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我们以伟大的建筑师安东尼奥·高迪所创作的优秀作品为主线展开欣赏、学习与创作。
对西班牙美术大师及其经典的艺术作品进行探究学习。充满浪漫而又带有些许野性的、热情而自由的西班牙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就像他们所生长的国度一样崇尚自然,热情多变,这些造型艺术背后所呈现的隐性的“文化符号”与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有很大的关联。
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艺术家创作的历程、创作风格,学习大师们的热情执著、勇于创新的精神,了解他们通过作品所呈现出的情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感受西班牙独有的人文精神在艺术中的体现。
探究的艺术家:毕加索、达利、米罗、戈雅。
了解民族精神,加强艺术文化理解。通过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艺术形式以及艺术作品所呈现的民族精神内涵,从而加强对多元文化的接纳与吸收。例如:西班牙斗牛是一种传统的民族运动,体现了深厚的民族精神;弗拉门戈舞是西班牙艺术奇葩,集歌、舞、吉他演奏为一体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讲究即兴发挥,豪放泼辣,表现力极为丰富。
之后,学生依据自我兴趣选择任一国家馆进行探究性学习。
(1)以自由组合小组的方式形成研究团体。(2)制定简单的研究流程。(3)做好学习的记录,文字、绘画皆可。(4)成果展示与交流。
案例分析:
整个项目的过程从点到面再到点,从艺术作品出发到对不同国家的文化探究,再由此而产生的独特精神符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将美术甚至于其他艺术都慢慢地、习惯性地融入到丰富的人文背景中,不仅加强了对美术作品的鉴赏、理解,更能体会和接纳这些伟大的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人类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它所记载的人类智慧和人性的深度,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13.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 篇十三
教学目标 1.了解重要句子的类型
2.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教学重点 掌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性语句
一、导入
中国的语言文章是由字,词,句构成,在语文的学习中,对字词句的理解占重要的地位。今天所学的内容是《理解文中的重要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作为现代文阅读的一个能力点,是一个常考点,即每年必考。更重要的是,筛选文中的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甚至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章的思路,全都离不开对文中重要句子的把握。
二、考试说明 鉴赏评价D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义,品味精彩的语言艺术
三、2011年高考考查情况 全国卷
4分 山东卷
4分 安徽卷
3分 四川卷
4分
四、例题引路
《创新设计》学生版235页
教师版250页《记住回家的路》结合答案和解析,思考:
1、重要语句的类型
所考查的句子的特点:结构复杂(句群)
难以理解(哲理句,高度概括的句子,抽象的句子)
运用表现手法的句子
2、解答此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关键词+修饰限定成分+上下文(如有手法,也要点明)
见《五年高考三年模拟》227页
五、巩固训练
1、(10全国卷1)
灯
火
萧 萧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
(1)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
答:.(1)说明:学生在完成此类试题的时候,往往是无法下手,为了分数只好乱写乱猜。其实解释含义,就是要说明该语句的来龙去脉,简单的说就是要说明“为什么”。(1)句可以这样进行,首先分析原句意,在脱离原文的基础下有哪些地方意思不明确。经过分析,会发现有两处不明,分别是“那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他们具体指什么,不清楚。其次回到原文判明该句是针对什么对象而言的。回到原文后我们就会发现,作者是在说明了自己在雪天中保护灯火时的心态之后的一句解释性话语,表明本句的解释是要求说明作者的心态的。第三,结合原文和自己的知识积累,判明不清楚部分的含义。“那情景”指的是大的时候,我们就得一手举灯,一手遮风护火,步步为营,仿佛履薄的人,战战兢兢的情景。“仿佛护着累世的家产”则是指小心翼翼的,特别珍惜的心情。将二者联合起来,从上下文中找出为什么答案就可以了该句的上文有“那样的煤油灯,我们家好像只有三盏,人在客厅的时候,灯随我们在客厅,夜读如果是在祖母的房间,灯就随着我们过去。有时,书读到一半,要到客厅拿东西,拿得提着灯过去,脚步不能太急,免得走路的风息将灯吹熄。不知你是否记得我们家是土埆厝?”下文有“在那样的灯火下,一切都荡漾着温馨。”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了。
答案参考:①、即使是普通的煤油灯在贫困的年代也是很宝贵的 ②灯下的温馨和苦读,是值得珍惜的人生宝贵的财富。
(2)喃喃自语的我在无边的夜里迷失在灯与灯之间。分析说明:本句中只要解释明白“我为什么要喃喃自语和我到底迷失了什么”就可以了,在文章关注政作者自己的议论抒情文段就可以了。方法同第一句的解释。答案参考:
①曾经拥有的灯下的温馨已经逝去,“我”有一种不知身在何处的惆怅。②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失去一些美好的东西。
2、(09全国卷2)
岳桦
任林举
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6分)
(1)我仿佛看到一种神秘的力量或意志,正加到这些树的躯干之上,使这些倔犟的生命在挣扎中发出了粗重的喘息和尖利的叫喊。
答案:①绝地中的桦为了生存而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②生存挣扎的代价是沉重的;③生命的痛苦与希望同在。(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注意联系段落和全文中心)
(2)命运伸出了它无形的脚,一部分桦便应声跌倒。一个跟头跌下去,就掉入了时间的陷阱,再爬起来,一切都不似从前。答案:①不幸的命运常常在毫无准备中降临;②桦的生命轨迹与生存环境因灾难而发生了根本改变;③它们将面临新的抉择。
解析: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和表现力,这类提问表面看是就词、句设问,但考查的大都是词句在文中的含义,答题时需要结合上下文意,整合作答。
A.语句的含义题:还原修辞句的本义;揭示警策句的哲理;转化深奥含蓄句的意思;揭示句子的双关意;
3、《创新设计》237页
教师版252页《记住回家的路》
六、拓展练习(11南通一调)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跟着炊烟回家 马国福
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他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恬静安详,似乎炊烟成了一个乡间的导师,让那些懵懂的心灵找到情感的慰藉,人生的方向。
记忆里的村庄,炊烟和着日升日落的节拍,发出开启新生活的信号。没有风的时候,一束束炊烟像一个个浓墨重彩的感叹号,提醒人们繁忙的一天开始了。黄昏的时候,我们从地里干完活,走在回家的路上,大老远就能看见一束束炊烟,慢慢地穿过林梢。夕阳的余晖洒在林梢间,像涂上了一层层金粉。那时候,我就想,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了,只为在每天的日升日落中看这炊烟升起又熄灭,熄灭又升起,多好啊!
肩膀上扛着铁锹的父亲说:傻孩子,一辈子窝在这个村庄里有啥出息啊!有本事的人都到城里去工作,哪有像你这样没有上进心的人啊!
土地就像一根宿命的绳子,把父辈一生都拴在土地上,让他们无法脱离那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沉重劳动。多年后,我通过知识解开这根绳子离开村庄,到城里谋生。想到村庄里的乡亲们沿循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亘古传统,从事永无止境的繁重农活,他们的生活依然很不宽裕,我的心就微微作痛。我知道,父亲当初给我说那番话有他的道理。也许,父亲看透了生活的本质,当时父亲之所以给我狭隘的幸福定义自有他的苦衷吧。
有时候,在城市中受了伤,我就想回到村庄,对着那见证我年少岁月的炊烟,大哭一场。我知道,我的滂沱泪雨,会被炊烟带走,让我无所牵绊地上路、追求。像一缕空气消失在风中,像一抹炊烟擦干我的眼泪,坐在故乡的山冈上遥望炊烟,我的心会归于平静。城市生活衍生的计较、竞争和苦恼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从炊烟熄灭又升起的自然景观中汲取继续抬头前行的力量。计较会让自己更加痛苦,竞争会让自己更加疲惫。一切计较、竞争和苦恼,比与我的生命水乳交融的炊烟还轻,我为什么不放下呢?村庄里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家里可以没有美味佳肴,灵魂的仓库里可以没有金银细软,但村庄里不能没有炊烟,人的精神家园里也不能没有炊烟。炊烟是村庄里所有人灵魂的导师,她让我们在人生的坐标里找准自己的标尺,时刻保持对生活的信心。
我一直怀念炊烟。远离了村庄的炊烟,我的生命似乎成了一条断流的河,一块荒芜的田地。只有炊烟,以及村庄里那些与炊烟站在一起的风物,才能让我的生命保持长久的美感、幸福和丰盈。心里空虚的时候,我常常打电话给父亲,说我看不到炊烟的落寞。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
通完电话,晚上我就会做梦,梦见炊烟舞动的画面,梦中的炊烟就是一场大雨,湿润我干涸的河流,让我的内心汹涌起思乡的碧波,一波一波,顺着河流的方向回家。
漂泊的宿命已经不能让我经常回家了,命运把我羁押到远方。一年回一次家,看一次炊烟,对我而言是命运的大赦。我只能在梦里跟着炊烟回家。炊烟是一个村庄全部的重量,是生活在炊烟扎根的土地上所有人们的希望。炊烟对我的意义就是灵魂的意义。
一个人的灵魂断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我的灵魂里每天舞动着的,那是一束束炊烟。11.文章第二段描绘乡村景象,请分析其表现特色。(4分)11.答案:【围绕“炊烟”这一主体,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描绘了乡村的恬静幽美,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答出其中一种,此处的1分不可赋;两种均答对,得1分。点出了乡村特点(“恬静”“幽美”“安详”之类的),得1分;答出所表达的感情(“喜爱”之类的),则再得1分。
12.文章第三段父亲为什么要对“我”说那番话?(6分)12.答案:【⑴土地是农民的宿命,让他们一生离不开土地(2分);⑵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2分);⑶到城里工作或许能过上幸福生活(2分)。】
只要答出原答案⑵⑶两点(②繁重农活永无止境,而生活却依然很不富裕;③到城里工作或 许能过上幸福生活)中的任意一点,即可得3分。在参考答案外,若学生答到“因为那时候 我迷恋炊烟,有一辈子再也不离开这个村庄的想法”,得1分。
13.文中两次出现“父亲说,孩子,疲惫的时候,你就跟着炊烟回家”,有何作用?(4分)
答案:【①点题(1分);②前后照应(1分);③表现了父亲对孩子的理解、关爱(1分);④有助于文章主旨的表现(1分)。】
【国际理解教育教案】推荐阅读:
理解老师 教案12-19
《理解与宽容》教案07-28
理解教育技术20101-07
对开放教育的理解06-23
理解散文重要句子含义教案12-10
我所理解的教育技术12-26
记叙文阅读理解教案07-07
浅谈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与理解12-17
国际节日礼仪教案07-07
国际法教案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