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美术教学案例

2024-07-21

中国民间美术教学案例(共8篇)

1.中国民间美术教学案例 篇一

《中国民间美术》教学设计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叫XXX,我申请的学科是高中美术,我试讲的课题是《中国民间美术》,下面我开始进行今天的讲课。

首先,根据高中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基础,并结合本节课教学内容,设计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与欣赏我国的民间美术作品,掌握民间艺术的特点、作业及意义

2.通过对民间艺术的评述与制作,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

3.通过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爱好培养,促进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对民俗艺术的传承。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依据教材内容安排教学时间为一课时

教学重点:引导同学了解民间美术的表现内容,艺术特点及作用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的欣赏与分析,从中领会到民俗艺术幸福吉祥的涵义,并进一步将民间美术与现代设计结合起来,提炼出充满中国风情的设计。

第三,按美术教学常规,下面重点讲授本节课的具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更是在表达一种观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它是人们记忆中的亲情与孝道,是最本真的、民族的。这是民间美术最根本的表达。

二、讲授新课

(一)、什么是美术作品中的艺术语言(板书)民间美术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是经济和文化的双重载体。

民间美术原属于工艺美术中的一个特定范畴,现今已自然并入艺术设计学科中。

如何理解民间美术是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呢?所谓大众的生活的民俗的艺术,换而言之,就是劳动者为适应和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同时也满足对美的爱好与欣赏,就地取材采用手工生产方式设计制作的日常生活用品及部分装饰品。

民间工艺以广大人民为主体,反映了对生活真执的期盼与祝福。(二)、基本的美术语言符号(板书)那么如何来认识民间美术中的特点呢?民间美术既然植根与生活,必然保持了鲜明、朴素的乡土特点,在历史上区别于宫廷贵族阶级的工艺美术。

色彩上:艳丽

我们时常在看到的中国梦的主题宣传广告,就是以泥塑为元素表现展示的。在陕西凤翔县六营,彩绘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彩绘泥塑泥塑,讲究色彩绚丽明快,造型夸张、简练、质朴大方,妙趣横生。最受人欢迎的是卧牛、立虎、挂虎、胖娃娃等。

造型上:夸张、生动,常见祥云、如意等吉祥图案

窗花剪纸

窗花剪纸是陕西民间最广泛、最普及的民间艺术活动。这种传统的装饰艺术源远流长,早在汉代,民间农夫女子就使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一种“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以作美丽的装饰风尚,后来逐步发展,到隋唐时代,在节日、庆典用彩纸剪成各种花草、动植物、人物故事,贴在窗格上的称“窗花””,明清时期,女子出嫁,十分讲求“上炕剪子”(即会剪各种窗花、衣样等刀剪工艺活路),所谓“上炕剪子下炕镰”。发展到近现代,陕西各地农村,几乎家家都有剪贴窗花的习俗,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有增无减,日渐兴盛。在繁浩的窗花剪纸中,戏剧人物、戏剧故事、花鸟虫鱼、禽兽龙麟以及各种风习、世俗等方面的选题,是窗花剪纸的主要内容。其色调一般是单色(黑或某一种单彩),也有各种彩色窗花(彩纸或染成色纸),窗花剪纸构图精巧,一般线条、线体互相接连,不能断笔断头断线。所以,构图必须单纯、优美,不能过于细碎、琐繁,以免剪刀难于开合。表现形式:手工制造,取材于生活中的点滴

四川糖画

四川民间工艺糖花,是用白砂糖熬成糖汁做画.做画人手法精奇,技法多样,潇洒自如.”孔雀开屏””二龙戏珠”、等惟妙惟肖,令人叹为观止。

香包

陕西人戴“香包”,历史悠久。传说隋唐时孙思邈当年在民间治病,留下这种“戴香包”驱疫治病的美举,千百年深入人心,形成一种不变的美俗。

制作“香包”,一般采用布绸料,内装带香的药料,做成各种花鸟虫鱼等形状,用彩线勾出须、眉、爪、瓣,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白布、绸可以做成“报晓鸡”、“自鹤”、“白胖娃”等,彩布、绸可做成各种“药葫芦”、“长寿果”、“石榴”、“鱼莲”等;还有做成“南瓜”、“蚂蚱”、“蟾”、“太极图”等吉祥物的。民间风俗传说,刘全晋瓜,主要是“南瓜”,古时“南瓜”为“贡果”,人们誉为吉祥物;“蚂蚱”和各小虫合群;“太极图”则为秉承天地之毓秀灵气,人们希冀安祥,戴“太极图”得以心理平衡。“香包”内装药料,多是含芳香、逼臭刹腥之类,如白芷、苍术、香附予以及名贵药材麝香等。

每逢春夏交节、阳气日盛,百虫活动频繁,最易感染疾病的季节,民间多选农历四月以后,特别是五月初五的“端阳节”,要给老幼病弱者戴一个“香包”,有时还给儿童袖上、肩膀上做一个“报晓鸡”,用以“启迪儿童”,以及逼邪驱疫。

(三)、民间工艺三种类型分类(板书)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类型:

1.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民间艺术,主要为装饰和欣赏而制作的,如年画、木雕、面塑、泥塑泥人、陶瓷玩具、布玩具、竹制玩具等。剪纸。包括窗花、礼花、刺绣、刺绣花样、挂笺等。

2.日常生活中的实用物品,在满足使用的前提下,自然地形成民间工艺的特点,如民族服装、儿童服装、嫁衣、绣花荷包、鞋垫、首饰、绒花绢花等。编织。包括草编、竹编、柳条编、秫秸编、麦秆编、棕编、纸编等。

3.既有实用价值,同时又具有审美意义的民间工艺,如汶川地震后逐渐被人们重视起来的羌绣;包括蜡染、印花布、土布、织锦、刺绣、挑花、补花等;家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木器、竹器、漆器、铜器及革制品、车马具等带有装饰及艺术价值者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作品欣赏使大家进一步的了解到民间美术的设计构思反映作者对生活的度,朴素而充满真情;在创作的类型、题材、内容、技巧和形式结构等方面,表现着普遍的继承性;在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方面,都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民间工艺是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研究设计艺术的发生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和艺术的价值。

2.中国民间美术教学案例 篇二

下面就我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国民间玩具》谈谈我的浅显探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走近民间玩具, 激发创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传统的美术教学一般都是老师不厌其烦地教, 学生枯燥无味地学, 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 甚至产生厌学心理。而运用多媒体软件等进行范画制作和作业的完成, 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可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率。美术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对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有着很大的优势。还能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加深学生的感观刺激, 牢牢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中国民间玩具》的教学上, 我通过多媒体灵活生动地切换图片影像:拨浪鼓、空竹、陀螺、布老虎、布公鸡、纸鱼、手风车……同学们目不转睛地欣赏着这些造型简单而夸张, 色彩鲜艳而逼真的图片, 发出啧啧的赞叹声。我趁机又转换民间玩具爱好者参与游戏比赛的录像片断, 学生们欣赏着有趣的抖空竹、踢毽子、打陀螺……看着这既激烈又有趣的民间玩具的活动场面, 美术课堂教学一下子进入轻松、愉悦的氛围。多媒体的运用把学生带到了民间玩具的活动情境之中, 为美术课堂创设了愉悦和谐的情境。从同学们专注、好奇的眼神里, 老师感觉到了他们跃跃欲试的心情。他们多么想也能就地取材, 利用泥土、碎布、木、草、面等随手可得的材料自己做一做、玩一玩啊!运用多媒体于美术教学中, 的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引导学生进入知识殿堂的向导, 一旦学生对某事有兴趣, 心理上就会处在一种亢奋状态, 学习起来便感到其乐无穷。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近了民间玩具, 由此产生了对民间玩具的喜爱之情。

二、利用多媒体自制民间玩具, 启迪创造性思维

俗话说:“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现代美术教育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教学, 而是把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作为主要目标, 置于技法之上。作为学习成果之一的美术作业, 也应体现学生的创造性, 鼓励求异, 反对千篇一律。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培训的美术课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术课。而恰当使用多媒体, 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

美术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不但能诱发学生的情趣、产生学习的兴趣, 同时对增强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优势, 并通过学生的尝试发展了求异思维。民间玩具虽作为博孩子们以欢乐之具, 但深层的意义则是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和对人生的希望, 在创作玩具的过程中需要有中华文化的渗透。然而现在的孩子离古老的民间玩具越来越远, 取而代之的是商场出售的价格高昂的塑料、电动类玩具, 失去了材料取之于生活自己动手动脑自制的玩具其纯朴、益智等特色。

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美术老师, 在当代的小学生中渗透一种回归本土文化、关注本土文化、发扬本土文化的意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何启迪学生自己动脑动手自制民间玩具, 利用多媒体手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通过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进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创造性?在《中国民间玩具》一课的教学中, 我反复地利用投影仪播放各种不同的民间玩具和其他资料, 使学生有“材”可用, 放开眼界, 提高创造欲。看到同学们把课前我布置搜集的可用于制作民间玩具的布料、绒线、易拉罐、鸡毛、蟹壳类等较为普通的废旧材料摆在桌上, 准备动手制作时, 我根据电脑上收集的图片, 结合他们带来的材料进行分析交流, 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纷纷提出自己的创意:鸡毛可以制作成传统的鸡毛毽子或是吊饰品, 稻草可以编制小动物、草鞋, 布料可以做沙包袋等。在设计制作的过程中, 启发他们多种材料的结合法, 如稻草和布料可结合起来做成小人。对于稍难制作的玩具, 鼓励他们小组合作。一会儿, 一件件新奇的玩具展现在大家眼前, 有利用贝壳、田螺壳做成的项链、手链, 有利用稻草、布料做成的布娃娃, 有利用硬纸或塑料做成的手风车, 有利用蛋壳、沙子做成的不倒翁……然后对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赞赏性点评, 并将它们的作品直接投影在银幕上, 由于扩大了可见度, 学生积极参与, 充满了好奇与喜悦。大家共同探究 , 一起完善 , 看看其制作是否合理, 寓意是否深刻。课堂上同学们兴致勃勃 , 感受到了制作民间玩具的乐趣。

三、运用信息技术创新民间玩具, 拓宽美术思路

网络时代能给我们提供大量的信息资源, 丰富我们的知识面, 开阔视野, 节省时间。教师如何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鼓励者?我鼓励学生与家长一道共同收集民间美术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 并联系实际引入民间美术有关的玩具, 为学生发现美、了解美、欣赏美、评价美以及表现自我提供一种充满乐趣和信心的途径。在激发学生创作欲望的同时, 也提供了创作的依据。电教手段延伸了课堂、课后, 同学们上网搜索不同类型的民间玩具, 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 他们制作了很多可爱的民间玩具, 并有创作发挥, 如:不同颜色的绣球, 用竹篾及纸张制作的各种形态的风筝, 还有用稻田里的泥巴捏成的小泥人……同学们课余自己动手制作的民间玩具, 别有一番情趣。

在各种玩具充斥市场的今天, 孩子们通过信息技术等渠道了解和自己动手制作中国民间玩具, 更激发了他们对民间艺术的兴趣 , 也培养了孩子们对祖国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精神。

3.论当前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色 篇三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特色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大众为了满足自身的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视觉形象艺术。民间美术是与宫廷、贵族、文人士大夫与画院和职业艺术家的艺术相对而言的。其一,就其创造者来说,它是亿万劳动者创造的群体艺术,不是少数职业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它是生产者的艺术,不是职业艺术家的艺术;它是业余性的,不是专业性的。其二,就其社会功能来说,它主要是为包括生产生活、衣食住行、人生礼仪、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等自身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不是为商品生产和社会政治需要而创造的。纵观历史,从原始社会开始,中华民族群体在为自身需要创造劳动工具和住房与生活用具的同时,也创造了民族群体艺术。中华民族美术的主体,就是由这两个部分和两个体系组成和相互影响,平行向前发展的。从民族文化的总体而言,民间文化艺术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代表着一个大的历史阶段的民族群体意识、感情气质和心理特征。民间文化艺术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只要中华民族文化群体不消亡,民族文化群体所创造的民间艺术就永远不会消亡。中国的传统民间美术会随时代发展而发展,在人类文化发展的相互交融与影响中新萌芽的民间美术,会以新的材料和艺术形态出现,展现出新的艺术特色。

一 与现代艺术相融合

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地经受考验,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将被现代艺术所取代。民间美术自古传承至今,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也在时间的推移中增进了文化的稳定性,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民间美术的简朴、率真之情感动了相当一部分艺术家,于是学习民间美术成了一种热潮。首先应该从情感上、观念上理解和认识民间美术的气质、精神、内涵、形式,在完全吃透和掌握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民间美术的精神和艺术语言与自己的语言融成一体,使之成为更为独具特色的创作语言。有不少的艺术家从民间美术中获得灵感,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语言,创造了一批艺术佳作。

二 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统一

实用美术的客观规律是实用与美的辩证同意。实用,始终是第一性的,占据首位;美是从属实用的,是以实用品的物质材料、工艺条件和使用场合等为标准的,两者结合得越巧妙,越能加强物品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中国当代民间美术,便遵循着实用性与审美紧密结合的创作原则。

器物要在适应人的实用功能的基础上,利用造型、色彩等创造性组合,造成形式美,让使用者得到美的享受,无论如何,在创造过程中,不能因加强审美功能而损害了器物的实用性。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日常实用的居多,或者是结合着喜事和传统的节令风俗,它的主体从古到今都以歌颂生活为主,但在当代的民间美术作品中,更加注重作品的表现力以及形式的多样性,在当代民间美术作品中,我们清楚的看到,物质需要和精神需求是怎样的和谐统一。

三 民间美术品商品化

在当今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艺术品走向市场是自然而又合乎规律的。民间美术品作为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商品进入市场也是一种趋势。发展经济的目标,促进了市场,促进了旅游业,民间美术也以神奇而绝妙为旅游者所关注,这就刺激了民间美术由过去民间艺人为自身创作转而为商品的生产而流向市场。但是,不少外国游客大量购买民间美术品,使大批优秀的、精美的、古老的或珍贵的民间美术品外流。还有,由于商品化生产的利润驱使,出现偷工减料、迎合游客心理,使得许多民间美术品失去了淳朴的本色。但是这些问题终究挡不住经济大潮带来的民间美术品市场的发展,关键是政府要有计划组织专家指导民间美术品的正确生产方向。

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民族地区也不再是过去那样封闭与落后,大门的打开,使得人们认识到与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明确了奋斗的目标。外来文明和现代文化确实开始动摇着千余年的传统自然经济形态的社会基础,从观念到行为都在发生变化,但是尽管如此,千年的基石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倒塌,由农业经济转到完全的现代科技和商品经济仍需要相当的一段时间,农村城镇化的目标还要继续努力。所以,只要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继续存在,民族地区的居住生活方式还将保持,民俗活动不但不会消失,在政府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倡导下,民俗活动还将在传统的基础上增添新的内容和色彩,形成新民俗。

四 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在千余年的文化碰撞之中,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根基,且在此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的优点,更加完善自己。文化需要相互的影响,文化需要多元的存在,多元化和多样性有助于人类生存能力的增强,多元的文化可以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观念会受各种文化的影响,但只要民间的民俗生活继续存在,民间美术的活动仍在继续,民间的美术作品依然是民族的、地方的。民间美术品的内容、题材、样式会随着创作者的观念变化和民俗的更新而发生变化,但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民间美术有着更加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方湘侠,《民间美术》,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4.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篇四

[课 型] 高中美术欣赏

[教材分析]这一课选自人民美术出版社的高中美术欣赏,本课由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三部分构成,罗列了年画、刺绣、风筝、玩具、编织、剪纸等民间美术。本课结合苏州地区的特色,重点介绍年画和刺绣。

[教学目的]

通过欣赏,使学生了解什么是民间美术和民间美术的特点,对我们伟大民族灿烂丰富的民间美术有所了解,增加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培养热爱民间美术的情感。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准备情况,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1分钟)

上课伊始请各组根据课前预习,从老师预先放置的盒子中,集体讨论后选出属于民间美术作品。

师:他们的理由是对还是错,让我们看完书本后再评价。

(三)讲授新课

师:请每组讨论一下,推荐一位评委。[上讲台评价]

生:①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伤口是劳动人民创造的,所以应该是民间美术。

[师强调民间美术定义]

生:②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祭祀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美的观念。

生:③所谓民间美术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生:④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风俗有密切联系,但它不是孕拧?BR>师: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么多谁能来概括讲一下民间美术大体有哪些种类?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师:同学们知道自己家乡有些什么民间美术吗?

生:我是江苏苏州的,我的家乡有刺绣、桃花坞年画、苏扇。

1.年画(12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备出,曾有过文征明、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积淀深厚,年画深受其影响,追溯起来千年历史。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雍,乾里,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铺纷纷迁至唐伯虎居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师边介绍桃花坞年画,边放桃花坞年画从古至今的社址变迁片断],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多次到日、美、意、卢森堡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欣赏桃花坞年画的制作过程]

师:请看,这是《一团和气》或称《各气吉祥》,[展示作品]

[生看完后谈自己的感想]

师: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画面呈圆型。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似稚童,又似老妪的笑脸,身穿锦团服饰,颈佩长命富贵

银锁,手棒《各气吉祥》卷轴,给人喜气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呈圆型,寓意“团圆”“圆满”,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诸事顺道的良好的愿望。

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相当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之作外,还有小说戏剧类、祈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比如这一幅《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同学们以为怎么样?

[生看完后,通过解释和互相提问等方法上讲台介绍作品]

生:除了苏州的桃花坞,还有河南朱仙镇天津的杨柳青年画,素有南桃北柳之称。

2.刺绣(9分钟)

师:看过了年画,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于刺绣都有哪些了解呢? 生:有四大名绣,江苏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四川的蜀绣,广东的粤绣。

生:我是苏州渚,我们那儿大人、小孩都会绣(简介作刺绣情况)

师:说起苏绣,它可是有着三千多年悠久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可称是皇冠上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呢?[播放一段介绍苏绣的片子]大家看,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这小猫哪象是绣出来的,仿佛是真如站着一只小猫,令人赞不绝口。

[同学们互相交流感受]

[生上前示范刺绣的制作]

3.风筝(1分钟)

师:放风筝是男女老少都喜欢的集运动、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同学们放过吗?今天我们来看看北京的风筝,请大家看书本第5段,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生介绍自己看过的风筝。及放风筝的感受]

4.玩具(2分钟)

[生回忆儿时的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几乎都是由各种玩具随着成长的,民间玩具充满了人们对儿童深沉的爱和美好的祝愿,我国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5.编织(1分钟)

师: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各种竹、藤、草、玉米皮遍地都是,劳动人民充分利用其材质,巧妙编织出造型优美的盘、篮、鞋、席等实用美观的工艺品,在我国南方的竹编,劳动人民利用竹材的皮和簧不同泽,竹、幂的宽和窄,编插技法制成不同的竹制品,造型美观,而耐用的整体形态达到静中有色,粗中有细,硬中有柔的艺术效果。[边介绍边看各地编织品的录像]

6.剪纸(2分钟)

[放背景音乐《喜洋洋》]

[老师通过表演剪、贴、看的一系列动作,请同学们猜含义。]

生:过年贴窗花。

师:剪纸通过在纸上剪刻,就靠一把剪刀,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生活,你看(边剪边展示),是不是很美。

(四)布置作业(12分钟)

同学们亲手尝试手工艺制作。[放背景音乐烘托气氛]

(五)学生作业 [有的剪纸,有的刺绣,有的做泥塑]老师巡回辅导

(六)举行作品发表会[布置时放背景音乐《喜洋洋》,烘托热闹气氛]

(七)小结(1分钟)

师:通过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想?[生畅谈感想]

5.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篇五

第一章

民间美术概论(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探究,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把握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从民间美术的历史演进中寻绎传统文化的表象遗踪。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难点:民间美术的历史文化寻绎。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辅助教学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组织学生发言:每个人谈自己对民间美术的直观认识,从学生的直观认识中引出本章第一节课题内容〗

第一节 民间美术的概念与分类

一、民间美术的概念

1、在中国历史上,广大劳动人民创造了自己阶层的文化,即民间文化或民俗文化。用来表现这种的造型艺术,被称为“民间美术”或“民间工艺”、“民俗艺术”。

民间美术因其特定的性质、形态、功能所形成的品种、类别及所用材质等都远远超出了宫廷美术和人文美术的范围,使其内涵也区别于一般意义的美术。即,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创造的生活文化,它与人民的生活、生产、风俗习惯密切联系,其多数直接用来美化自身、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环境。为劳动者所掌握和运用。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蕴含着各民族亿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宿愿,反映着他们质朴的审美观

念。

民间美术既是艺术之源,又是艺术之流;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群众生活的艺术体现,是民族艺术活着的传统。

二、民间艺术的分类

日常生活

1、从文义上大体分为三类

节日喜庆活动 叙事抒情

日常生活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个体与家庭生存与生活的满足;节日喜庆活动中的民间美术品侧重于社会群体生活的精神满足;叙事抒情的民间美术侧重于个人观念的表达和寄托,带有更深的艺术感染和更多的意趣。

民俗信仰 建筑陈设 衣饰穿戴

2、从民间美术自身特性上大体归纳为八个方面:生活器用 生产劳动 环境装饰 戏曲表演 游艺竞技

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是历史上民众层用来表现对神、鬼、祖先信仰与崇拜的艺术。包括在祭祀活动中的神像、供品、礼仪用具等供奉品。

建筑陈设中的民间美术,主要是民居和村落建筑的样式,也包括周围桥梁、牌楼、戏台、祠堂以及这些建筑的各种砖、石、木雕与彩绘装饰和居室内的家具陈设。

衣着穿戴中的民间美术,是各族民众用来装饰自身的艺术,包括染织布料、服装、鞋帽和头饰、胸饰、腕饰、足饰等装饰品。

生活器用中的民间艺术,各地民众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各种材质的生活日用品。

生产劳动的民间美术,在生产劳动中富有造型和审美意义的各种生产

工具、手工业工具及交通工具等。

环境装饰中的民间美术,用于对环境进行装饰美化或用于烘托节日气氛的木版年画和剪纸作品。

戏曲表演中的民间美术,在戏曲表演和社火旅游中所使用的面具、脸谱、木偶、皮影等。

游艺竞技中的民间美术,在民俗活动中常见的灯彩、益智玩具及具有审美功能的民间玩具。

〖在以上类别分述中,请学生举出与之对应的民间美术作品实例〗

第二节

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特征是人们借以区别事物的依据。民间美术与任何事物一样,有着作为客观存在物的种种特征。

一、原发性特征

民间美术比较多地保留着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即,特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相互交织。民间美术一直保留着这种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原发性,带有很大成分的生活原型特点。

〖以民间生活用品为例,请学生对其进行分析理解〗

二、集体性特征

民间美术经过数千年的流传发展,劳动者始终是民间美术的创作者、使用者、传播者和欣赏者。劳动者集体的社会生活需要,是民间美术创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创造虽出自个人之手,却体现着劳动者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从来没有离开过这种集体生活的基础。

三、承传性

民间美术的流传方式,主要是由父传子,母传女,家族相传,师徒相授,祖辈世代传袭下来的。一般来说,没有传承性的作品很难说是民间美术。

四、区域性特征

区域性的社会文化传统塑造着区域内居民的文化性格,制约着民众的

生活习尚,从而形成了各自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在民间美术的造物活动中显得尤为鲜明,其综合了劳动者的社会生活需求、风俗习惯、物产等因素。是约定俗成的功能和审美标准在某一区域内的具体表现。

五、工艺性特征

工艺性特征主要是材质、制作技艺对于民是美术造型和功能的意趣天成,民间美术选用的材料多是廉价的、俯拾即是的自然特质,在创作过程中,始终包含着对材料的人文开发和充分利用,体现出材质自身的肌理、纹饰、光泽等自然形态特征。

〖在“白沙竹提梁壶”上找出民间美术的诸个基本特征〗

第三节

民间美术的历史与文化寻绎

寻绎是指抽出或理出事物的头绪来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1871所著《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

一、民间美术与原始艺术

民间美术同原始社会的美术一脉相承,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即,原始艺术和其他一切造物活动,都是直接维持生活的活动,都是以此为出发点和作为终极目标的。民间美术在民间虽然经过长期发展与劳动者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繁多的品类和形式,但满足劳动者在日常生活中多方面需要的传统,却千百年来连绵不断。

二、民间美术与下层文化

下层文化是劳动创造的产物,其基本特点是:文化的创造者、享用者和传播者大都是直接从事生产活动的民众,或是从他们中间出身的专业艺人。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很低,他们的文化产物传播,除了实物以外,一般采用语言、行动和心理传承等方式,很少以文字的方式来固定。因此,这种文化缺少可供查考的文献资料。

上层文化对应的是宫廷文化、文人士大夫文化和宗教文化。其基本特

点是:宫廷文化属于统洁者的文化;宗教文化在历史上也属于统治者的文化,但宗教美术具有民间美术的一些特色;文人士大夫文化是知识阶层的文化。如果说纯美术在社会上层文化中更近乎纯精神领域,那么,民间美术则属于比较基础的,更接受物质生活的下层文化。

群众的文化,一种是代表统治者阶级的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两种文化既相互区别又是相互联系。这两种汇合起来就构成整个国家或民族的传统文化。

三、民间美术与宗教文化

中国的传统宗教主要是佛教、道教和民间流传的原始信仰。民间美术与宗教文化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它所表现的宗教故事、宗教人物、宣扬的宗教思想及其宗教活动中,被佛教用来讲述佛经故事,宣传教义、又称“俗讲”。

根据佛经绘制的图画称“经变相”或“经变”。民间美术所宣扬的宗教思想主要有“劝善惩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灭灾降福”。这些宗教思想与人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息息相关。

四、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第一个民族或地区相沿流传的风俗习惯,有着错综复杂的历史文化传承性,是一种社会生活事象文化。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同时,民间美术的内容与形式又充分反映了民间风俗的各种事象文化,它们在各项民俗活动中发挥着不同寻常的作用。更是民众精神追求是思想情感的直接反映。

五、民间美术与戏曲文化

戏曲是一种综合性艺术,是在与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中发展成熟的。民间美术对中国戏曲的形成与发展曾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在民间美术中,剪纸、刺绣、雕塑、绘画等都是最为普遍的,用以表现戏曲故事和戏曲人物较多的艺术形式;另一方面,面具、脸谱、木偶、皮影等民间美术样式直接被用作戏曲表演的道具。戏曲与民间美术在民间流行,往往联系着当地的风俗人情和节日活动,逢年过节,迎神赛社、城乡庙会、礼仪庆典等场合,都是戏曲与民间美术有所作为的时候。

六、民间美术与生活文化

在中国各民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与劳动者朝夕相伴的极为平凡的生活用品,大部分都是具有审美意义的民间美术品。这些材质不

一、造型各异、功能完备的生活用品,从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满足着人们多方面的需求,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所谓艺术的创造,在劳动者看来十分平常,自然,如同劳动,如同生活,被劳动者认为是生活的一部分。这种生活是劳动者的生活,创造者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以情与美为纽带,以生活本身为核心。

〖组织学生讨论:以自身所接触或了解的民间美术品类与其所对应的文化形态的关系〗

●作业要求:

1、请简述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

2、请简述民间美术与各种文化的关系;

3、字数不限

●教学参考资料:

爱德华·泰勒著《原始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2 钟敬文主编《民俗学概念》上海文艺出版社 1998 ●教学后记:

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要领几乎是空白。在对本课题的探讨学习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活动困难重重。这为以后的课程学习提出了一个不可乎视的问题,即给每个课题准备尽可能多的原生态影像资料或实物资料,用以填补学生对民间美术作品视界空白。

第二章

民俗信仰中的民间美术(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对民俗信仰形成过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各类传统民间神像的塑造特点,并学习探索不同材质的民间祭祀用品的工艺特色。●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间神像的塑造特点; 难点:民间信仰的形式。●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辅助教学的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请学生畅谈对“信仰”的理解,引入民俗信仰〗

第一节:中国民俗信仰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始阶段,各民族都有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人类借助于幻想来解释世界和人类自身,这便是信仰观念的起源。由于各民族在历史、文化的差异,其对神的创造及其崇拜又有所不同

一、民俗信仰的形成: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创造了一个虚幻的鬼神世界,神灵代表着人们的一种信仰观念。人们相信鬼神的慰藉,通过各种祭祀活动向冥冥之中的鬼神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虔诚。体现出先民对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的恐惧和探索。先民们不仅创造了日神、雷神、土地神,而且把自然相关的山川、河海、树木等千奇百怪的动植物用人格化的神祗予以表现,并流传民间,成为民众所崇拜的偶像。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有了相对提高,逐渐摆脱了原始的思维方式,对大自然的崇拜便不再占有主导地位,取而代之的是具有社会职能的人格化神灵崇拜。人们不仅对创造人类财富的发明家、工匠等在历史上对中国文明进程作出巨大贡献的人进行崇拜,还把那些安邦定国的有功之臣也奉为神灵,作为自己的保护神进行崇拜等

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祖师神位。神仙也已不是人们恐惧的对象,百是人们心理上崇拜的偶像。

汉代以后,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是儒、佛、道三家思想,但影响民间生活的信仰的是传统信仰与各种宗教信仰相结合的信仰体系。古代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度,庙宇宗祠林立,神的造像也成为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的重要门类之一。

二、民间诸神与祭祀风俗

(一)道、儒、佛教诸神祭祀

道教是我国本土宗教,有着十分广泛和深厚的民间信仰基础。农历正月初九为玉皇大帝诞辰,民间要举行盛大的民俗活动进行庆祝。远宵节、中秋节、端阳节等都与道教神祗有关,除有不同的祭祀礼仪外,还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儒家信奉“天地君亲师”,以孔子《四书》、《五经》为经典祭天、祭地、祭祖是规定的宗教仪式。除了帝王,在平民百姓的眼里孔子也是人们尊崇的大圣人,在读书人中其祭奉更为突出。孟子、荀子、二程等皆被奉为儒家代表人物。

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佛都的众多神祗被有选择地加以供奉,其中广为信奉的当属如来佛、观音菩萨、罗汉、金刚等罗为常见。人们为消灾除病、多子多孙等诸事供奉诸佛。

(二)土地、灶王、财神、门神祭祀

土地神为乡土保护神,农历二月二为土诞生日。民间祭礼中敬土地具有普遍性,各地大多有土地庙,祭土地称“祭后土”。经过种种变迁,土地神在民间成为普遍百姓最为接近、慈善可亲的神祗。

灶王常年监督一家人的善恶,为一家之五,保护一家人的平安,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为灶王升天日,要供奉糖果糕点,粘住灶王的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在民间大多数地区履行“女不祭灶”的禁条。民间祭财神风俗流行于全国各地。除夕日供奉,正月初二晨祭化,或去财神庙烧香祭拜。供奉名目有财神,斌财神,赐福财神,并配有招财、利市、和合二仙等。

门神,也是历史较为长久的神祗之一,其来历及神位较为庞杂。祭门神多在年节进行,张贴门神画,焚烧纸钱纸马。

(三)行业祖师神祭祀

民间行业要在祖师神诞日或岁时节令进行奉祀,在学徒拜师、出师,某业务活动开始,进行过程中至结束,或业务活动中遇到不顺以及待业人员退业,也要进行祭奉。

【组织学生谈谈自己对中国民俗信仰的认识】

第二节

民间神像

一、民间雕塑神像有两大类:

一类是宅居供奉的小型木雕、石雕、泥塑、竹刻、铸铜、陶瓷神像,这类神像大多带神龛;一类是民间寺庙神像,这类神像以大型泥塑彩绘为主,亦有铸铜、石雕、木雕、纸扎等其他多种艺术形式。

二、彩绘神像

旧欲民间绘画神像多悬挂于宅居,有中堂画、务屏、神龛画等多种,还有一部分属民间寺庙的彩绘壁画形式。宗谱绘画没有直接的神像,但它表现了民间祭祖的观念与习俗,也被列入绘画神之中。

【组织学生观摩民间神像影像资料】

三、版画神像

版画神像指用木版印刷的神像,一般包括两类:一类是供县挂、张贴的神像;一类是供奉后焚烧的神像,双称“纸马”。

第三节 祭祀用品

纸扎,又称扎作、糊纸、扎纸库、扎罩子、彩糊等。

广义的纸扎包括:彩门、灵棚、戏台、店铺门面装潢、匾额及人物、戏文、舞具、风等、灯彩等项。

狭义的纸扎主要用于祭祀及丧俗活动中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山银山、牌坊、门楼、宅楼、家禽等可用来焚烧的纸制品。

(一)祭祀纸扎的历史:

不同的历史时期的纸扎称谓及用途不尽相同。祭祀纸扎的形成,与原始社会以来殉俑的演变和发展有关:

奴隶社会盛行以活人殉葬侍奉主人; 春秋战国时期改为木桶; 秦汉以后陶俑逐渐代替木桶; 汉代造纸业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

北宋时期烧纸桶、纸马开始盛兴,随着宋代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丧俗纸扎也成为专门经营的行业,出现了专门的纸扎纸马店;

明清之际,纸扎成为丧俗和鬼节的主要内容,精湛的纸扎工艺为当时各个阶层的丧俗和祭奠活动服务,运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示自己的感情。

祭祀纸扎的品种有:纸钱,纸人,纸车,纸马,纸房子等。

(二)纸扎与丧葬礼俗:

扎纸人纸马祭神灵,是明清至近代丧俗艺术中一种主要而且相当普遍的形式。“纸扎”的称谓往往被当作祭祀丧俗的代名词。在大部分地区都普遍流行棺前扎制金童玉女,左右而立,手持魂幡,“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旁有纸花四盒,左右各二,两对侍桶手持“回避”、“肃静”牌和红黑棒站在两端;并扎有金银山、金银桥、摇钱树、聚宝盆及一些生活器用。

丧俗纸扎的种类大至分为四类:

一是神像,常见的题材多为道教、佛教及民间神。这类纸扎除用于丧俗活动之外,大都是祭祀祖先、祭祀亡灵之用。

二是侍俑,常见的题材多为童男童女及各种侍者,以中原地区、西北地区为典型。

三是戏文纸扎,这类纸扎多置于棺罩上,根据罩形大小分为四台、八台、十台、二十台戏出,以山东曹县戏曲纸扎为代表,常表现的戏曲内容大多为传统剧目、历史剧目和地方曲目等。

四是建筑、器用等纸扎,一般用于发丧、烧

七、过三年、祭祖等活动。

(三)纸扎的工艺特色

纸扎所选用的纸料,多以棉纸、宣纸、毛边纸和草纸为主,现代已用机制纸代替。在工艺技法上,有的略剪成形,有的则精雕细刻。

纸扎的框架结构一般选择秫秸、芦韦、竹竿和麦草等材料,其他辅助材料采用麻绳、丝线、竹钉、木棒等。纸所骨架的扎制,根据扎制对象要合乎整体结构。

糊制剪贴是纸扎工艺的主要内容。在绑扎好的框架上,先满糊素纸,将大形统一,然后根据造型需要进一步做局部构件的贴糊。

二、面塑礼花

面塑礼花因地域及风俗时尚的不同,呈现出绚丽斑谰的色彩风格,艺术手法或粗广豪放,或细腻华丽,反映了人们不同的审美意趣。

(一)面塑礼花的历史:

面塑礼花的由来与古代殉葬制度及祭祀、馈赠习俗有关。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代汴梁大量的风俗面食,并伴随有丰富的民俗合像兴盛于宋代。时代时,民间制作各种面塑制品已颇为流行。清代面塑果模有许多实物可考。近代,各种面塑礼花乃是丰富多彩,品类繁多。并伴有各种民俗活动。

(二)面塑礼花的品类与民俗

在传统社会生活中,各地面塑礼花伴随着各种岁时节令、人生礼仪在民间广泛流传,有着丰富的品类及深沉的祭祀供奉功能。

春节时,以枣山供奉天地神祗、灶君、财神等。

在旧俗中,正月初七是火神节,地处黄河故道的山东曹县有轰轰烈烈看花供的习俗。

正月十五元宵节做灯、观灯之俗流行于全国各地,许多地区,有捏豆面灯的习俗。

在旧俗中,农历二月二,寒食节,清明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八月十五中秋节,重阳节等岁时节令中,各地有各种应时面塑艺术供各类民俗活动使用。

除了各种岁时节令,人们在婚丧嫁娶、生辰寿诞及盖房立柱等人生礼仪、生产生活习俗中也常蒸制各种面塑礼花供奉,以祈求吉祥如意、富贵

平安。

诸如此类的各种面花,都成为人们寄托感情,表达心愿的重要民俗用品。

(三)面塑礼花的制作工艺:

面花制的流行区域十分广泛,一般包括和面、揉面、捏塑、蒸制、点染描绘、组合等过程。面粉大都是小麦面、大麦面、荞麦面、豆面、玉米面等,所使用的工具是刀、剪刀、梳子、锥子、镊子之类。在制作工艺上,各地区面塑经过世代传承及演变发展,大同小异。

在麦作区,各地面塑的工艺或简或繁,或精广质朴或华丽细腻,风格不一。有的遍施彩绘,色彩鲜艳热烈;有的为原色,但具朴实自然之美。

三、其他祭祀用品

神主碑,又称“牌位”,在民间家祭活动中颇为普遍,供奉神主的神龛在民间也颇被重视,是盛神主碑的木匣,又名“神主房”,祭时将神主碑奉于其中。

香炉、烛台、杯盏、桌帷等,都是农祭和寺庙道观不可或缺的祭祀用品,但在形制上略有区别。庙宇中的供具形制较大,家祭用的供具形制小巧;富裕人家稍显隆盛精细,一般人家稍显简约粗朴。

焚香燃烛是祭祀供奉时必不可少的成俗,各地均可以为常。

〖组织学生观摩古老的祭祀习俗的影像资料,从中寻找民间美术在民俗信仰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作业要求:

1、谈谈自己所了解的民俗信仰活动中的民间美术;

2、以提纲的形式在小组讨论会上发言。

●教学参考资料:

潘鲁生《民艺学论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8 ●教学后记:

民间民俗活动许多源自于原始人类信仰,而民俗信仰又是产生民间美术的沃土。通过本课题的探研学习,激发了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好奇心。学习态度十分积极。

第三章

建筑陈设中的民间美术(4课时)

●教学目的:

通过对民间建筑发展史的学习,了解民间建筑的样式与边域特色,进而研究民间建筑的装饰特征,并从传统文化形态的视角来理解民居陈设的布置方式。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民间建筑的装饰特征; 难点:民间建筑的地域性特点。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及辅助教学的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请学生谈谈自己故乡是否还有古老的民居建筑〗

第一节

民间建筑

民间建筑是指老百姓自己修建的民居、祠堂、民间神庙、村堡、里坊、牌楼、桥梁、道路等建筑。这些建筑在结构、装饰以及使用上,都最具民族民间特征,它们的建筑样式、装饰纹样与手法,都具有地域文化的特征,是民间美术研究的对象。

一、中国民间建筑的发展史

从中国建筑史的发展来看,大约在一万年以前便已形成了由“穴”而发展起来的,以黄河流域地区为代表的原始窝棚建筑,与由“巢”而发展起来的,以长江流域为代表的原始干栏建筑。商周时期,木构架成为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秦汉时代的统一,使后来的建筑有规矩可循,“秦砖汉互”成为这个时代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

三国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建筑与外来文化和艺术样式相互交融进一步发展的时期。

隋唐的统一,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推向高峰,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宋代建筑的主要成就,表现在总结出《营造法式》这样重要建筑文献,对元、朝、清代的建筑影响极大。

元、明、清三代,民间建筑的类型与数量增加,形成不同的建筑流派与装饰风格。

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建筑艺术,其结构与装饰主要集中体现在明清两代及近现代某些按传统格局营造的建筑物中。

二、民间建筑的样式与地域特色

以地区特色分类,大致可划分为北方民间建筑,少数民族建筑,江南民间建筑,中南民间建筑,西南民间建筑和岭南民间建筑六种类型。

(一)北方地区民间建筑

北京、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湖北、安徽、青海、内蒙、东北的一部分地区的建筑,都属于北方建筑体系,其中以北京、山东、陕西、山西、河南等地的建筑较为典型。

最典型的北方住宅可以以北京四合院为代表。典型的四合院按南北中轴线方向对称地布置其房屋和院落,但大门一般不开在中轴线上而多置于东南角。一秀居宅的四合院在结构与其装饰方面大体保持着朴质素雅的网络。在装饰上,民居居宅不许用玻璃瓦、朱红色门和带金银色的色彩装饰。大面积的屋顶和墙面多用青灰色或灰白色,仅在大门、二门、大厅、走廊等处集中施在色彩,突出了院落的层次,与大面积瓦灰色产生强烈对比,造成画龙点晴似的艺术效果。屋内与门窗以木雕为主,屋外墙檐以砖石雕为主。雕饰的题材是传统民间美术中的各类纹样,多为人物故事、花鸟山水、祥禽瑞兽、福禄寿喜等纹样。

窑洞式住宅也是北方分布较广的宅居形式之一,普遍出现在豫、晋、陕、甘等省的黄土地区。窑洞宅居的主要装饰集中在门窗与内外墙在上,大量的以贴花与绘绣的方式完成,因此产生了大量的门画、窗花、门帘、炕围画等民间美术品。

东北地区的宅居以“三间”为基本形式,或五间七间,由于取暖需要,墙壁厚实而较封闭,装饰较少。

北方大多农村中的普通民房均就地取材,砖石、土坯砌墙,屋内以炕

取暖,屋顶做成平顶或坡顶,以黄土拌石灰作面,抹以青灰或盖瓦铺草,厚实保暖。

(二)少数民族建筑

在内蒙、甘肃、新疆与青海的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帐篷是重要的宅居形式,它们与游牧生活方式相适应。帐篷中最主要的是毡包,亦称蒙古包,毡包结构轻便,其主要装饰主要集中在包内夭窗、立柱以及包门上。

新疆地区的建筑物,由于宗教信仰的原因,宅居更有地域特征。民居大体上可分为大架平顶式住宅与土拱式住宅两大类。其屋内木肋、天棚、壁龛、壁炉以及门、窗与外壁贴饰均十分精美,常以石膏为原材料进行雕饰;而纹样明显接受中亚影响,多蔓草纹与凡何纹,色彩鲜明强烈。

藏族是文化发达、历史悠久的民族,其宗教观念与在中原地区有较大差别。一般来讲,藏族宅居广泛彩平顶,多取长方形或曲尺形平面。在装饰上多受宗教观念影响,外部装饰较少、窗口和门廊的鲜明色彩与朴质的土、石墙产生对比,与高原上强烈的阳光、蓝天、白云形成了统一的情调,极富生气。

(三)江南地区民间建筑

江南宅居以封闭式院落为单位,称之为“进”。数“进”房屋沿着数条轴线布置,方向常为正南或偏东南。墙及屋面较北方轻而薄。外墙做成空斗墙院,墙上开漏窗,房屋前后开大窗。装饰的部位,从总体上讲仍集中在屋脊、门窗、廊檐、柱粱等处,屋内用各种屏门、隔扇、罩等作自由分隔。

江苏、浙江民居以文雅、质朴见长;微州则以精美、繁缛著称,尤以木雕、石雕与砖雕见长。

(四)中南地区民间建筑

中南地区的民间建筑既受北方建筑的影响,又受江南地区建筑的影响,一般来讲比较朴实而自由。普通民宅为对称式“∪”形平面布局或长方形布局,城市中则多为狭窄而按“进”排列的纵深院落。建筑材料就地而取,丰富多彩,在山城、原野上形成极富特色的人文景观。

在装饰方面除了体现出不同材质的特点之外,仍以木雕、石刻与陶瓦

塑作为主。造型上活泼多变,大多不施彩绘,仅在极显眼的地方以强烈色彩醒目的渲染,富于生气。

(五)西南地区民间建筑

西南地区的建筑形式丰富多彩,保留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与不同的民族特色。西北部各民族多沿用夯土、石墙与木构相结合的建筑方式,而西南各民族居住地区,更多地保持着下部架空的干栏式构造的住宅,既适应于炎热多雨的气候,又可防止毒虫野兽的侵袭。西南地区不同材料、不同样式的宅居,可以广西壮族的木娄,云南傣族的竹楼、侗族村寨中的鼓楼、彝族的“土撑房”和苗族、布依族的“古头寨”等为典型代表。这不但是民间美术的珍品,也是民俗学、文化史方面的珍贵资料。

(六)岭南地区民间建筑

广东、广西、福建及海南、台湾诸省古称岭南地区,这些省份中除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之外,从秦汉以来均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以中原建筑为基础,融合江南建筑式样且又具有极强区域特征的建筑体系。装饰繁缛、砖雕、石雕、木雕使用广泛,以深绎色或加金漆、朱红等色描绘,鲜明而热闹,特别是屋脊、檐口、廊下、墙头、门窗等处布满各种影塑与雕镂,在福建、广东等地的会馆、宗庙、祠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和充分。

比较特殊的宅居类型是闽奥山区的客家圆形成或方形土楼。

三、民间建筑的装饰

广义的建筑装饰应包括建筑的表面装修与建筑环境装饰两个方面,建筑物外表装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装饰特征。

在建筑物的装饰部位方面,屋顶装饰主要是屋脊、檐角与檐口,屋架主要是粱、斗拱与雀替,屋身较为重视门、窗的装饰,台础部分侧重于柱础,台阶的装饰。

室内环境是建筑物主要的使用空间,天棚是室内装饰的重点之一。本构方式可造出层次丰富的藻井,也可制成平列构架的平局。

在所有的建筑装饰方法中,最重要而且最能代表中国建筑装饰特色的是彩绘和雕镂,历史悠久,手法多样。

【请学生简述自己感兴趣的民间建筑样式以及装饰特占点】

第二节

民居陈设

作为民间美术的研究对象,包括居住环境中基本布置与陈设方式,各种式样的家具、摆设物、县挂物和铺设物成为造成宅居氛围的主要因素,有其较完善的造型样及其发展历史,是日常生活中影响人们审美格调与文化素养的重要物品。

一、民居陈设的主要布置方式

根据功能要求,厅堂与居室有着不同的布局与陈设方式,厅堂大体有两种布局方式:一种是以正中主摆放设施,而以环绕正中的地面与空间作为活动处所;另一种是以正面主墙为主摆放设施,辅以东西厢靠壁,将厅堂正中的空间作为活动场所。最常见的布置方式是保持主壁与突出正中设施,而略去两厢摆设。无论哪种方式,都形成一种与建筑中轴线对称的布局形式,与厅堂的通道、门窗联系起来,使厅堂处于活动的中心。

二、民居陈设与家具的历史沿革

陈设方式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从穴居发展到有台基式木构宅居的漫长过程中,中华民族基本的陈设方式是环绕四周而将当中留作活动场所的布局。“席地而坐”的生活习惯使家具与其他设施多为低矮型,随着起居方式与社会交往逐渐丰富,家具制作有了改变和发展。汉代的家具已显示出其时代艺术特有的古朴、浑厚、粗犷、简洁的风格。

隋、唐、五代是中国古代家具开始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时代艺术以丰润雄大、华美绚丽著称,从家具的造型和装饰上都可以看到这种审美时尚的印迹。

宋代是中国家具史上的重要转折时期,家具样式及品类已近完备,制作工艺既讲究又十分精湛,高式家具基本上淘汰了矮型家具。

明代家具的艺术达到了空前高度,选材考究,造型简洁,结构合理,做工精巧,具有疏朗大方、儒雅、庄重、精练、朴实的气质。装饰充分显露本质的本色和纹理,追求朴素、自然的美感。从而造就了一种优秀的定式和美学风范,形成了中国古典家具的主流样式,即明式家具。此时的家具开始成为室内装饰和环境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代早期家具直接承袭时代传统,到雍乾年间才出现明显转变,开始

趋向奇形巧制、繁纹重饰、豪华富丽,从而形成了中国古典家具的另外一种主流样式,即清式家具。

三、家具与其他陈设物件

作为民间美术研究对象的陈设物,主要是那些延续着民族形式的陈设方式与陈设物件。家具是最主要的基本陈设物件,它造就了整个陈设的基本布局和基本格调。

从家具的材料来看,常见的有木、藤、竹、瓷、石等,其中以木家具最多且最有特色,竹、藤、瓷家具则更有一定的地方风格与制作特色,石与金属家具较为少见。

从家具的制作风格上看,较著名的有京式、广式、苏式、宁式等,它们分别继承了不同时期,不同样式的造型特征,并形成了自己特殊的式样以及制作与装饰手法。

从家具的品种来看,最主要的类型有床、榻、箱、柜、桌、案、椅、凳、几、架、屏。其中可分为床榻为主的躺卧类家具,以箱为柜、橱为主的盛装类家具,以案、桌为主的摆放类家具,以椅、凳为主的倚坐类家具,以及架类,屏障类室内装置、装饰用的家具。

在室内陈设中还有屏、帐幔类家具。在陈调物中还包括花瓶、帽筒、栽花、插花、养盆影也是民家常备陈设之物,多富有生活情趣。

【谈谈自己家中室内陈设的状况】

●作业要求

1、临摹一处民间建筑的彩绘或雕刻图案 要求注明图式的象征寓意。

●教学参考资料

王朝闻、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 ●教学后记

在本课题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房子”有了新的领悟,并对传统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对传统民居有了新的发现。学生通过学习似乎触摸到了“旧家族”中“旧生活”的温情。

第四章

衣饰穿戴中的民间美术(2课时)

●教学目的:

了解古老,深远而博大的中国民间服饰文化,学习多彩的民族服装造型样式和装饰风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民间服饰装饰造型; 难点:对服饰文化的理解。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民族服饰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众多民族迁徒、流变,各种地域所形成的不同文化情景,特殊的视觉和心理审美模式,形成中华民族纷繁多姿的服装造型样式和服饰。

第一节

源远流长的中国民间服饰

在考古发掘中,旧石器晚期的北京山顶洞人、山西朔县峙峪人等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各种兽骨制成的骨针,说明最早的服装制作已经开始。在长江、黄河流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了陶纺轮和布幅很窗的麻布织品,被视为缝制衣服的真正开端。进入文明社会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贵族阶层的出现中国的冠服制度在夏商周时期逐渐形成。从此,中国宫延,贵族服饰和民间服饰逐渐分化,各呈千伙。

分日,在汉族地区,民间传统服饰已成为一种文化遗存,而少数民族地区,则还在传统民俗活动中保留着传统服饰的风貌。

【请学生通过网络查找历史流变中的传统服饰资料】

第二节

东南、西南少数民族的服饰

一、苗族服饰:

苗族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广东等,人口约七百三十余万。过去将苗族服饰按颜色不同分为“白苗”、“红苗”、“黑苗”、“花

苗”、“青革”等五种。而苗族服饰则多达百余种。

苗族服饰的主要装饰技艺有蜡染、刺绣、桃花、织花以及其他各种综合手法。

二、彝族主要颁于川、滇、黔、桂四省(区),人口约六百多万。

广泛的分布形成了彝族文化自身的地域性差别和众多的支系,形成彝族造型样式纷繁多变。

彝族服饰的装饰手法有盘花、贴花、补花、镶嵌、滚边、刺绣、挑花等,一件衣服的制作可同时使用多种工艺。

三、壮族、白族和侗族服饰:

壮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其余散居在云南、广东、贵州、湖南等省,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之一,约一千五百多万人口。壮族服饰工艺以刺绣和织锦为主。刺绣图案结构复杂,色彩瑰丽明快;而织锦则更负盛名,是中国不数民族名锦之一。

白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地区,四川丁昌和贵州毕节亦有少数白族散居,约一百五十万人口。白族服饰的扎染久负盛名,其纹饰以几何纹为主,繁复多变,加上扎染的水色变化,形成了清新雅致的格调。

侗族分布在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区的峪中,约二百五十万人口。侗族无领上衣的下部饰各种色彩明快的几何纹饰,下衣是十几条彩带组成并饰有鸡毛的带裙。侗族服饰以银饰为主,种类繁多。尤其跳舞时的盛装更为庄重、繁丽。

四、傣族、哈尼族和黎族服饰: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影颇自治州,以及耿马、景东、景谷、澜沧、普耳、元江等县,约一百万人口。傣族服饰之美与傣锦是分不开的,傣锦做工精细,色彩明快,是中国少数民族名锦之一。

哈尼族聚居在云南哀牢山中,约一百二十万人口,是个支系繁多的民族,形成了哈尼族服饰文化的多样形态。哈尼族妇女的鸡冠帽十分流行,其上用泡组成各种图案,工艺精湛。

黎族有5个支系,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海南岛,约一百一十万人口。

各个支系的服饰特征略有差异。多圈耳环是黎族妇女一种极为独特的装饰品。黎族服饰的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富丽多彩的黎族织锦为中国少数民族名锦之一。

五、瑶族和僳僳族服饰:

瑶族大多聚集在广西省境内,有二百一十余万人口,还有一些分布于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由于分布地域的差别,瑶族服饰就是其造型样式来说,就有六七十种之多。男女服饰的基本形式是,男子上衣多为右或对襟,亦有丫字形花领的,下身为宽脚长裤;女子上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衫长衣,下着百褶裙或绣花长裤,扎花腰带。

僳僳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北部的碧江、福贡、贡山、泸水四县,其余的散居于丽江、保山、迪庆、德宏等州县。根据妇女所穿服饰颜色的不同,僳僳族可分为黑、白、花三个支系。

六、藏族、门巴族和珞巴族服饰

藏族聚居地以西藏地区为主,其余分布在青海、四川、云南、甘肃等地,藏族约有四百五十余万人口。藏族服饰的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肥大,形制为长袍。较为高档的长袍为褐衫,藏族称“丑拉”。用加翠毛氆氇制作,衣边上镶缀水獭皮、库锦、金宝等绸缎,五光十色,艳丽异常。藏服的主要材料是氆氇,它是一种手工生产织成的毛呢,其历史相传已有两千多年。

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的门隅和墨脱地区,约七千四百余万人口。门巴妇女的饰品大致有白玻璃珠串成的项链,盛放护身菩萨的银佛盒与银手镯、耳环、戒指等。

珞巴族聚居于西藏的珞渝地区,仅约二千三余人。珞巴女子的项链很有特色,用蓝色石料或海贝、兽骨、兽牙磨制后穿缀成形。

七、东南、西南地区其他少数民族服饰

布衣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兴义等地区,约二百五十余万人口,布衣族的蜡染和精工巧织的“仲家布”等皆为传世之作。

水族杂居于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的三者水族自治县和荔波、榕江等县,约有三十万人口,水族男中青年一般着装为对襟便衣,年长者穿无领

长衫,以青蓝布帕包头。水族未婚女子常以蓝、绿色稠缎为衣料,上衣对襟或古衫,下着长裤,青白布包头,极为朴素。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亚双版纳影洪县的基诺洛克山区,仅约一万八千余人。基诺人服饰粗麻布为衣料。男子发饰多在头顶留发三撮,中间一撮纪念先人诸葛亮,左右用以怀念父母。女子则挽于头顶前部,戴麻布后披翘尖的尖帽。

景颇族聚居于云南德宏傣族影颇族自治州,约有十一万人口,景坡男子一般着黑色对襟短衣,裤脚较短。妇女日常穿 黑绒色对襟或左衫短上衣,下装为筒裙,在红或黑色底子上,织出草木花卉及各类动物的纹样。

阿冒族聚居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州、梁河、潞西及保山的一些地区,约有二万余人口。男子一般穿着青蓝色、黑色对襟上衣,黑色长裤。未婚女子上着白色对襟或蓝黑色上衣,已婚妇女则穿黑或白色窄袖对襟衣,下裳为黑色筒裙。

独龙族聚居在云南西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约有五千余人口。独龙族男女约均披发,以印着红、蓝、墨等色条纹的布料由左肩腑下拉向前胸,斜披手右肩之上,以绳或针系之,袒露左肩右臂。白天为衣,夜晚做被。服饰简便,独具一格。

怒族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僳僳族自治州碧江、福贡、贡山等县,约二万七千余人口。怒族男女均喜穿麻布衣。

纳西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州。上着红、蓝、紫等彩色上衣,下着浅蓝色或白色双层百褶裙,以穿黑布衣裙为尊遗。

普米族聚居在云南丽江地区,约有二万余人口。青年女子上装为各色彩衣,右衽,窄袖高领。男子上穿右开襟短上衣,下着长裤,外套长衫,缠麻布裹腿。

德昂族分散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梁河、盈江、陇川、瑞丽和畹町市,约有一万五千多人口。德昂族服饰最典型的特征是“藤蔑腰箍”具体形态是,腰箍以藤篾制成,涂成红、黑、黄、绿等色,上刻花纹,成为德昂姑娘勤劳与智慧的象征,并是德昂族男女爱情的信物。

布朗族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勐海县,约有八万人口。妇女上

衣一般为对襟圆领窄袖短衫,下身着两层筒裙,裹绑腿,头饰黑或青布包头。

佤族居住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耿号、澜沧等地,约有三十五万人口。佤族妇女的裙子造型简洁,上织各种几何纹饰,以黑红色为主,间以蓝、黄等色。男子以黑、白、红等色布缠头,余部上翘,其短裤肥大,以黑色为主,颈饰银或竹藤制的项圉。

拉祜族颁在云南省澜沧江流域的澜沧、思茅等地区,约有四十余万人口,分为拉祜纳和拉祜西两个支系,服饰各具特色。

侩佬族散居于贵州的织金、黔西、六枝、水城、安顺等地,约有四十余万人口。女子上衣短褂,下穿筒裙;男子穿对襟衣。男女皆用长帕包头为饰。

番族主要聚居在福建、浙江、江西等省,约有六十万人口。传统番族妇女服装是上衣右衽长袖黑衣或绿衣,襟边、衣领和袖口处镶有繁丽的纹饰,配色鲜艳。

高山族主要聚居在台湾本岛的山区和东部海平原上,约有三十余万人口。其服饰大多以自织的麻布做成。高山族的贝衣制作工艺极为精湛,在麻布面上,贝珠沿衣服边沿和对襟处以及衣下部编成均衡对称的纹饰。

土家族分布在湘西、鄂西一带,约有五百多万人口。土家族的织锦“西兰卡普”最负盛名,纹样繁多,做工精湛,是中国少数民族名锦之一。

姜族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自治州茂汶姜族自治县,约有十九万人口。姜族男女服饰的样式大体相同,均穿自制的麻布长衫,男衫长度过膝,女衫更长一些,其外套是俗称“皮褂褂”的羊皮坎肩。姜族妇女的刺绣在明清时期很有名气,较出色的图案有“鱼水和谐”、“团花似锦”、“云云花”等。

【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广泛了解各民族服饰样式,并尽可能的搜集服饰样式所富涵的文化寓意】

第三节

东北、西北少数民族服饰

一、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服饰

满族主要分布在辽宁省,其余散居在吉林、黑龙江、北京、河北、内

蒙等省市自治区,约有九百八十二万人口。男子以长袍马褂为主,出门时穿出行服,即行袍或行褂。女子着装也以袍褂为主,但褂的长度与男子不同,是褂与袍齐长。

赫哲族主要分布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三江合抱的平原上。赫哲人服饰以鱼皮衣最著名。鱼皮服饰主要包括长衣、套裤、鞋革拉、腰带、围裙、手套、腿绷等。

鄂伦春族世化游猎于大小兴安岭中,约有六千九百多人口。其服饰主要样式是袍服,种类包括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袍头皮帽、皮坎肩等。

鄂温克族聚居在内蒙鄂温克族和额尔古纳旗,约有二万六千多人口。从事畜牧的鄂温克人,其服饰主要有大毛皮衣、短皮上衣、皮裤、皮套裤、皮靴等。

达斡尔族主要聚居在内蒙、黑龙江两省区的嫩江两岸,约有十二万人口。男子一般均上穿皮袍,下着皮裤,头戴皮帽,脚登靴子。女装以旗袍为主,分为夏冬两种。

朝鲜族主要聚居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黑龙江,辽宁等省亦有分布,约有一百九十二万人口。女子一般穿短衣长裙,男子上衣式样同女子近似,下穿灯笼裤。冬天穿棉、毛大衣。

二、蒙古族服饰

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高原,全国各地也有所分布,约有四百八十万人口。蒙古族服饰的主体是蒙古袍,其特点为右衽、斜襟、高领、长袖,下摆基本上不开衩;男袍较为肥大,女袍则以紧身为特点;袍边、袖口、领口多绣“盘长”、“云卷”纹样为饰。最有名气的是蒙古族摔跤服。

三、甘肃、青海少数民族服饰

回族以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和自治区较为集中,全国各地均有居住,约有八百六十八万人口。回族服饰以简洁明快见长,老人喜穿黑或杂色长袍,或穿低圆领对襟衬衫;中青年男子一般着对襟衬衫和黑坎肩、白裤子;妇女以大襟右衽服为主。但各地回族因地域不同,服饰也有所差异。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其余散居在乐都、门源和甘肃的天祝等地,约有十九余万人口。男子在春夏秋三季多穿自织自造的褐衫、花褐衫,或穿夹袍,外套大襟坎肩,一律系腰带。妇女均穿小领斜襟长袍,两袖用红、黄、绿、蓝、此五色彩布做成,多罩黑蓝或紫红色坎肩,穿着时系两头刺绣有花乌、蜂蝶纹样的腰带。

东乡族以世居甘肃临夏的东乡地区而得名,约有三十七万人口。服饰有羊毛织成的褐衫和羊皮袄为主,其传统服饰至今仍保存得很完整。妇女一般穿有领圈、大襟、宽袖的绣花衣服,下穿裤管处有两道花边的套裤,裤管后开小衩,用飘带束脚管。男子多穿宽大长袍,束腰带,其上挂小刀,荷包之类的。

保安族因居住在青海省同仁隆务河边的“保安三庄”而得名,约有一万二千余人口。女子上衣多是大襟袄,外套坎肩,衣袖裤边绣以五彩纹饰,男子平素上穿白布衫,多套青布夹夹,头戴号帽。

裕固族大部分聚居在甘肃省裕固族自治县,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约有一万二千余人口。男子一般均穿右衽高领的长袍,下着长裤,系红、蓝色腰带,并佩腰刀、火镰、火石、旱烟袋、鼻烟壶等。女女的高领长袍在衣领、袖口、襟边上绣有各种纹饰,并在衣衩上绣有花边,习惯在其外再罩一件大红、翠绿等色的高领夹夹。

撒拉族大部分居住在青海省东部的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其余分布在化隆县的甘都和甘肃临夏的大河家。约有八万七千人口。男子头戴“号帽”,穿白色“汗塔儿”,外套黑坎肩,腰系红腰带,下穿长裤,冬季大都穿白板老羊皮袄。妇女的大襟上衣色彩艳丽,外套黑或紫色坎肩,下穿各色长裤,脚穿绣花鞋,戴盖头。

四、新疆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

维吾尔族主要分布于新疆地区,约有七百二十余万人口。维吾尔族最有特色的服装要数“袷袢”,它是一种宽袖对襟、无领无扣的长袍;根据季节,“袷袢”分为棉、夹、单三种。维吾尔族服饰的用料十分复杂而讲究,纯羊毛、真丝、皮革、棉布并用,模戳多色印花和单花楼板印花技术是其印染工艺的独创。另外,妇女们织出的“艾得丽丝绸”享誉海内外。

哈萨克族分布于新疆北部,约有一百一十余万人口。哈萨克男子服饰宽大厚重而结实,有皮大衣、夹毛大衣、皮裤、袷袢、衬衣、长裤等。妇女日常喜穿连衣裙和坎肩,婚前婚后着装差别较大。

柯尔克孜族聚居于新疆西部的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约有十四余万人口,其服饰男子以袍式为主,女子以裙装居多。

乌孜别克族散居在新疆的喀什、落车、乌鲁木齐和伊宁等地,约有一万多人口。男子内穿领口和袖口处绣有彩色花边的衬衣,外套斜襟、右衽、无纽扣并长及膝的长衫。平时腰系一条三角形绣花腰带,冬穿皮大衣,下着长裤。姑娘们多穿色彩漂亮、宽大多褶的连衣裙。男女均穿皮靴、皮鞋和绒帮套鞋。

塔塔尔族多半居住在新疆西北的塔城、伊宁和乌鲁木齐,约有四千余人口。在服饰上,宽袖、套头、对襟绣花衣,黑色坎肩或对襟无扣长衣,黑色窄腿长裤等是男子的日常装束。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外套深色坎肩。

锡伯族主要聚居在新疆伊犁哈萨克族自治州,察什查尔锡伯族自治县等,其余分散在东北地区,约有十七余万人口。男子服饰以青、蓝、棕色的大襟右衽、左右开衩的长袍和马褂为主,头戴圆顶帽,腰系青布带。女子喜穿红、绿、粉红等色的大襟右衽,镶有花边的长袍,外罩坎肩。

塔吉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塔克自治县,其余的分布于莎车、泽普等地。男子一般穿狗钻洞衬衣,领胸襟处绣有花纹,外穿对襟黑袷袢,系绣花腰带,脚穿耗中皮长统登山靴,冬季加穿大衣。女子穿红色连衣裙居多,下裳为深绿色长裤,脚穿红皮靴。

俄罗斯族居住在新疆北部地区,有一万三千余人口,其服饰保留着浓郁的俄罗斯传统,男子一般穿长至膝的套头衬衫和细腿裤。妇女上穿粗布衬衣,外罩无袖高腰身的对襟长袍,下着长裙。

【组织学生查找东北、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域风俗文化背景资料】

第四节

汉族民间服饰

从样式上看,汉族民间服饰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和衣裳连属。

总的看来,妇女穿上衣下裳服饰较多,而男子则以上下连属的袍服为主。

汉族民间服饰在人生礼俗中起着重要作用。

汉族民间服饰具有强烈的地域特征。黄土高源、中原、燕赵、齐鲁、江浙、皖南、福建惠安、闽奥等地区,都有富有地域风情的民间服饰。

汉族民间服饰的装饰工艺极为发达,从种类上看,有织花、印染、刺绣、画花四大类。装饰纹样难以计数,文化内涵深厚,大体表现为几个主题:

1、图腾崇拜。如龙纹、鱼纹、凤纹等;

2、性及生殖崇拜。如莲生贵子、抓娃娃、鱼戏莲等;

3、物候历法。如鹿鹤同春等;

4、吉祥图案。如龙凤呈祥、狮子滚绣球、一蝠捧寿、金玉满堂、鲤鱼跳龙门等;

5、神话传说。如刘海戏金蟾、和合二仙、麻姑献寿、八仙过海等;

6、戏剧故事。如打金枝、拾玉镯等。

【分地区组织学生画出家乡传统服饰的样式】

●作业要求

1、从地理环境,穿戴功能与民俗习惯方面,举例说明民族民间服饰与文化的关系。

要求分组讨论后整理出小组发言题纲,做总结发言。

●教学参考资料

王朝文、邓福星《中国民间美术全集》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5.7 ●教学后记

学生在民族民间传统的穿戴中,不仅收获了丰富的美术视觉元素,也了解了大量的地理民俗知识,学习热情高涨,还对未来的旅游方式方法做出一些新的打算。

第五章

生活器用中的民间美术

●教学目的:

通过对生活器用创造历程的学习,了解民间传统生活用具,学习民间生活用具丰富质朴的造型形态和天人合一的造型理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间传统生活用具的造型形态; 难点:民间传统生活用具的造型理念。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河南省博物院。

●教学过程:

华夏民族的祖先早在十万年前,就在为了自身的生存和繁衍所进行的采摘、打猎、种植、收获等劳动实践过程,逐渐开始选择,利用各种形态的天然物品来充实自己劳动过程中的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

【参观河南省博特院】

第一节

生活器用的创造历程

一、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

早期创造的器物其功能多是兼用的,造型和装饰也比较简单。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方式由原始采集和狩猎经济向原始农业经济过渡,这时产生了制陶工艺,使原始手工业产生了质的飞跃。制陶工艺的发明作为新石器时代物质时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标志着人的创造性在造物活动中可以得到更为彻底的发挥:人类不仅能够改造自然的形态,而且能够改变某些自然的性质,从而创造出新的材质。

在新疆石器时代,还出现了多种其他材料的生活器物,有竹编的席、篓、篮、谷箩、箪、簸箕等,还有象牙雕筒、骨雕筒及玉石制作的梳具等。

二、工艺技术的发展与器用

随着手工业内部分工的细化,手工业的生产工艺开始规范化、科学化。在造物活动不断扩大的过程中,竹、木、柳、藤、草、棉、革、漆、土、玉、石、陶、瓷、金、银、铜、铁、锡等陆续成为生活用品的材料,人们也创造了与这些材质相适应的雕、镂、刻、削、染、缝、绘、髻、铸、琢、磨等工艺,为后来大规模的造物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由齐国人撰述的《考工记》共记述了三十余项手工业生产的设计规范和制造工艺等问题,是对当时流传的各种手工艺的经验总结。

【参观河南省博物院“原始社会”部分】 秦汉时期青铜器具及制造工艺最具代表性; 战国时期漆器及漆工艺已成熟;

从战国到汉代,丝织物在生活中得到普遍使用; 唐代陶瓷器物使用十分广泛,“唐三彩”被后世赞誉;

宋代各种专门作坊和“团行”店铺,出品了种类齐全的日用杂器; 元代以制瓷、棉纺和丝织业为代表; 明代是器物生产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时期; 清代的手工业将繁琐纤巧推向极致。【参观河南省博物院“封建社会”部分】

第二节

饮食炊具

一、茶具

唐代饮茶已成习俗,在各民族生活中,流行着许多独特的饮茶方法,并开始有了考用器物,茶具也各具特色。

茶具除陶瓷制作外,还有金、银、铜、锡等材料制作。流传的茶具有壶、盏、碗、杯、茶匙、漏斗及多种造型的茶叶罐等。其中,壶以江西宜兴出品的紫砂壶最富盛名。

二、酒具

谷物酿酒技术至今约有五千余年的历史。早期的酒具形制较大,多为陶制,商周以后以铜制为主,战国时代出现了漆制酒具,唐代金银酒具穷极豪奢,宋代以后,重又以陶、瓷酒具为主,明清以后,出现了锡、铁、竹、藤等材料的酒具。

民间生活中流传的盛酒器以陶瓷制作的尊、瓶、坛、壶等为主,而饮

酒器则以盅、杯、碗、壶为常用,制作、装饰均比较精美。少数民族地区流传的酒具有金属、皮革、本、竹等材料制作,其造型多带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

三、食具

食具在日用器物中品类最多,数量最大。不同地区和民族由于饮食习惯的差异,使用餐具的材料、造型及工艺均有所不同。

食具的种类主要有:碗、盘、碟、筷子、筷笼、勺、调羹等。其材质以陶瓷、木、竹、铁、铜、漆为民间常用。

四、炊具

饮食习俗的演变与饪技术的提高直接影响着炊具的制造发展。从文献资料和考古实物来看,最早的炊具为石制、陶制。冶练技术发展后,开展使用铜制和铁制炊具。

炊具的种类主要有:锅、钻板、刀、铲、臼、杵、钩、杖、棒、匾、筛、勺、盆、桶、磨等。其材质以金属、石、木、竹为民间常用。

第三节

起居用具

一、灯具

民间用于照明的灯多为油灯,其造型各异。油灯盛油的部分称为灯碗,外形与碗、碟、瓶相似,圆底,置于灯台或灯架上。其材质以陶瓷、金属为主。

二、卧具

民间常用的卧具有枕头、凉席、箱柜。其材质以布、木、竹、藤、漆为主。其中枕头的材质和造型最为丰富。

三、暖具

民间暖具分为火暖和水暖两种。火暖以燃烧火炭为热源,有烘笼、手炉、脚炉、熏炉等,多为铸铜制成。水暖以热水为热源,主要用来暖被、暖脚、防漏是其制作的关键,多为瓷制、铜制、锡铸等。

四、妆具

民间妇女的梳妆用具主要有妆奁、镜架、镜子、梳子、囱子、刷及胭

脂、香粉的盛器等。常用的材质有木、铜、骨、竹、漆、瓷等制作。

五、其他起居用具

在民间家常必备用具中,香炉、扇子、锁、便器、搓衣板、捶棒、鞋拔等也是常用之物。因用途不同,材质各异。

第四节

其他用具

一、文具

在中国民间,自古以来对文化极为重视,即使在一般民家,笔筒、笔架、砚台、墨盒、水盂、水注、裁刀、镇纸以及一些文具盒、印盒、画托等常用的文具,都很常见。

二、女红用品

中国家庭内部“男主外,女治内”的分工模式,至使普通家庭的女童从儿时起就跟着大人学习女红,因而女红用品是家中常备之物。常见的女红用品有针线盒、线板、针插、剪刀、针拔、针筒、顶针、喷壶、刮刀、慰斗等。

三、烟具

在中国民间,吸烟的种类主要有旱烟、水烟和鼻烟。不同的吸烟方法配有不同的吸烟器具。吸旱烟配有由烟嘴、烟杆和烟锅合为整体的旱烟袋锅;吸烟配有特制的水烟筒和水烟袋;吸鼻烟配有鼻烟壶。

纵观庞杂的民间生活器用,中国人以“质”求“量”的行为习惯,对生活和造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久耐用”既是造物的一般要求,也是造物的最高要求。在普通民家,数代相传的器用俯拾皆是,其浓厚的人情味,透过日常生活散发在人们的精神空间里。也正是这些用具,构筑起中华民族物质文化的庞大体系。

【请学生走访自己故乡,看看是否还有“经久耐用”的“老东西”依然在生活中被使用】

●作业要求

1、临绘五件民间生活用具线描图

要求在图下注明每件用具的材质、工艺和功能。

●教学参考资料

张道——《美在民间——民间美术文集》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87 ●教学后记

在今天工业文明社会中生长的学生,对传统生活中的用具不太感兴趣,但对传统用具的造物理念十分关注。“就地取材”,“量材为用”等人文理念,是当今时代大力倡导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文观念。

第一章 民间美术造型与审美

●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把握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了解民间美术图案地吉祥寓意,理解民间美术中审美情感表达的符号化语言,在创造快乐的愉悦中体现社会文化的教华功能,并对社会文化传统进行传承和拓展。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民间美术造型特征; 难点:民间美术中的符号化语言。

●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具有代表性的世间美术作品图片、资料。

● 教学过程:

【从民间剪纸入手,请学生找出其实用性特征和象征性特征,以此为基点探讨民间美术的造型与审美】

第一节: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

民间美术造型变化万千,它来源于中国古老文化的积淀,来源于中国农村特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所形成的集体审美意识,来源于中国民间艺术家们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造型意识。其造型特征主要体现在实用性和象征两方面。

一、实用特征:

民间美术和各种形式孕育于人民的生产、生活之中,造型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受到材料、工艺、实用功能的制约,于是在理性的审美观念中,作品的实用价值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各种造型都非常突出地表现出它的实用性特征。依附于民间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受存在目的作用制约,不同用途会出现不同的形态。在民间美术中的许多样式上,都留有实用功能的烙印。

二、象征性特征:

在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体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特点就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象征性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在民间美术中,这种象征意义和

象征功能,更是无所不在,并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民间美术中具有象征意义的造型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谐音:民间俗称“口彩”。

在民间美术中,最为常用的谐音方式,是使一级画面表达出吉祥的象征意义。

2、喻意:有“明喻”,“暗喻”等类型。

在民间美术中,常用喻意手法,将一件物体或一级画面表达出美好的意义。

3、符号:艺术符号具有象征性,不可言说性、情感性等特征。中国民间美术的创作观念是集体意识与个体意识的统一,集体意识是一种传承已久的集体化的心智,它使那些与人的切身利益相关的客观对象逐渐固定的观念的替代物,形成了民间美术中的符号。通过民间文化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种集体的契约,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符号第列。

民间美术中具有象征意味的各种符号和造型,以它深刻的内涵和美好的寓意,成为民间美术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

第二节:民间美术图案

绚丽多彩的图案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民间图案中的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形象、每一幅构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既反映了几千年中华文化的发生,发展与流变,周时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历史,还负载和积淀着那些求神科学认知的充满原始神秘色彩的多种文化信息与符号象征,也是展现给今人的一幅民俗风情长卷。透过民族图案的纹样和装饰现象,即可窥视到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

民间美术“有图必有意,有意必吉祥”。吉祥图案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观念艺术,它所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远远超过了图案的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从中人们所感悟到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礼赞。

吉祥观念是人们在长期社会实践和共同心理需求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吉祥观念所体现的都是流传于民间的各种吉祥物和作为装饰纹样的吉祥图案。在传统吉祥图案纹样中,表现婚嫁和和了的有,凤戏牡丹、彩蝶双飞、并蒂莲花、鱼戏莲、瓜瓞绵绵、麒麟送子、榴开百子等;表现延年益寿的有,鹿鹤同春、松鹤延年、八仙祝寿、百寿图(字)等;表现纳福招财的有,金玉满堂、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等;表现辟邪禳灾的有,狮、虎等;表现升腾变化的有,鱼龙变化、鲤鱼跳龙门、杏林春燕等,表现门庭家风的有,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等、这些吉祥图案的发生和发展,一方面事人们长期形成的观念意识紧密相连,另一方面又同人们的生活风俗密切相关,因此,它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和深厚的生活土壤,能历经千百年而不衰。

第三节:民间美术的审美情感

“民间美术”这种语言既是生活的语言,又是艺术的语言,更是情感的语言。物化在生活造物中的情与美,是劳动者与造物之间,使用者与物品之间,使用者与创造者之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心灵沟通的桥梁。离开了劳动者的情感寄托和追求,人的精力和时间,就很难理解为什么许多民间艺术品的创造倾注了制作者那么大的精力和时间,就很难理解那无可比拟的美的形式。民间美术审美中的情感与形式之间存在着一种特定的互为关系,现代美术理论把这种形式常常视为情感的符号,认为艺术本身是人类情感符号的创造。几乎所有的民间美术作品里,人们都能发现这其中蕴藏着的情感内容。

劳动人民利用了造物活动,并把造物活动本身作为抒发情感的保证。第四节:民间美术的审美与娱教

作为创造者和使用者的劳动人民,在自己创造的美的环境中生活,一方面享受着不平凡的创造者的快乐;一方面接受着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文化传统的教化。这两方面,构成了民间美术的审美与娱教功能要素。

一、创造快乐:

民间美术创作活动不仅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满足了劳动者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给劳动者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极大的乐趣,这些乐趣伴随着劳动者的创造实践而产生。对于创造者和使用者来说,这种快乐的程序不尽相同。前者的愉快是伴随着某种目的的实现、自己的创造能力得

到确证的愉快;而后者则是某种需求得到满足而引起的愉快。

劳动者为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是自己由的,美的创造,美的喜悦正是人们所体验到的自由创造的喜悦。

二、教化作用

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接受一定的社会文化的教化。人们的知识经验、风俗习惯、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行为模式等,均是社会文化教化的结果。因此,一定的社会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生产和生活。在民间,社会文化中的民间文化艺术以民间美术对人的作用最为直接。在民间美术中,多数品类都能给人以直接启迪和联想,一些用来装饰环境的,审美倾向比较强烈的美术品,更是直接地以其完美的形式来反映内容,对人们进行着道德的、历史的、风俗的社会文化知道的教育。也有一些民间美术品类,多与民间文艺的其它方面相结合,从而使民间美术的教化作用得到深化。还有一些审美与实用相结合、科学与情感相统一的生产生活器物,有可能在人们反复接触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审美感受,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又会作用于人们的社会生活。

劳动者在创造民间美术的过程中,根据自己在功能和审美等方面的要求,不断地完善民间美术的功能和形式。每当人们的一种要求被满足了,同时又产生了更高级的要求。生活中劳动者通过对物体不断地创造和更新,给历史留下了丰富的艺术传统,同时也使自己得以更加完善。

●作业要求:

1、简述民间美术的主要造型特征。

2、临摹民间吉祥图案,了解图案纹样的寓意。

●教学参考资料:

谭东风主编《传统造型艺术考析》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年 左汉中著《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

●教学后记:

从宏观上讲,本章论述了民间美术造型文化与民俗文化的渊源美系;从微观上讲,本章剖析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基本特征和造型方法。整体地介

绍了民间美术造型的审美意蕴和人文特点。使学生较为初步地领略到中国民间美术造型之真谛,为学生寻览民间美术造型及传承、交融、诧异和轨迹提供了有兴的启示,并从中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养,也为学生的艺术创造和人生旅途 架设起一条通古博金的文化桥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传统中吸取营养,为创造今天的社会文化服务。

第二章

生产劳动中的民间美术

●教学目的:

通过对中国农业社会生产工具发展历程的学习,了解将生产工具作为民间美术研究对象的审美意义,进而理解其所内含的人文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生产工具作为民间美术研究对象的审美意义; 难点:对不同类型生产工具的认知。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农业社会生产方式影像资料

●教学过程:

【请学生谈谈自己所见所闻的农业社会生产工具,之后进行分类介绍、讲解】

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研究对象的生产工具,是指那些人们在生产劳动中使用的,在造型、结构、质地和装饰上具有形式美感或其他具有审美因素的农具,手工工具及各类辅助工具。

第二节

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

一、早期的工具:

根据考古资料显示,生活在距今170万年以前的云南元谋人,是人类祖先中最早使用工具的。人类祖先最早使用的工具是石料制造的石制工具。有目的地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使人类与运动区别开来。

早期的工具除了石器以外,还有木质、骨质、角制及用贝壳制作和陶制等等。

事实证明明,后来人们所使用的全部农具、手工业工具和辅助工具,其基本形态和结构多源于原始工具,其功能也是在原始工具的基础上扩展延伸开来的。

二、工具的发展历程:

夏、商、周时期,人们关于生产工具方面的知识,多积累于依靠石器工具生产、生活的原始社会时期。手工业之间已有了专业分工、冶铸、木

作、石作、纺织、制陶、皮革、舟车、玉石、骨器、酿酒等均有了专门的作坊。各行各业的生产工具也都有了很大发展。

自春秋战国,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出现了无数次新的飞跃,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已基本形成。各类生产工具也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着手工业生产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春秋时期,冶铁技术的发明加快了生产工具铁器化的进程,铁制工具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主要生产工具。

秦汉时期,石、木、铁制农具器械,在种类于趋于完备,在结构上更为轻巧耐用,提高了劳动效率。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农具进一步普及,种类也有所增加。《齐民要术》中提到的铁农具有二十多种。手工业方面,机械工具的发明,使冶炼、纺织、制瓷等技术有了很大突破,提高了传统的工艺技术水平。帘床纸模等主要造纸工具的发明,使纸的制造质量有了保证。

唐代,发明制造出一些以人力、畜力和水力来带动的工具。细木作工艺的流行,使各种雕刻技术趋于成熟,纸墨等材料的大量生产,促成了雕版印刷技术的发明,雕版印刷业也成为社会的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从宋经元、明到清,是中国工具史上传统工具的后期阶段。大多数的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及生活中的辅助工具,也都在这时定型,一直延续到近代。雕刻印刷是这一时期最为发达的行业,随着雕刻技艺的提高和雕刻工具的完美,各类书版的刻工精细雨,印刷精美。在此基础上,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贡献。

宋元时期的手工业行到了很大发展,各行业间的分工愈加细致,促使工具也向着规范,配套的方向发展。有着多种功用的机械工具各行业中得以使用。同时,一般的手工工具也都经过改良,结构和功能趋于合理。木作也在这一时期分为大木作、小木作、细木作、圆木作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工具能够适应不同方面的需要。

明清时期,推广使用改良农具,有深耕犁、代耕架、漏锄及各种样式的耨、耙、镰刀等。常用的灌溉工具有筒车、牛车、踏车、桔槔等,还出

现了拔车和风力水车。这些农具至今仍有部分地区还在使用。

第二节

生产工具的分类与审美意义

一、工具的分类

人类的历史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人类在创造工具的同时,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创造了文化、创造了历史。

工具,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用来对自然物进行加工,从而制造出产品的器具。按工具本身的质地来分,有石制、骨制、陶制、木制、竹制、铁制、铜制、银制等;按工具的功能来分,有切、削、割、断、挖、陶、砍、砸、磨、刨、锯、凿、刻、涂、抹等;按工具的发展阶段分,有原始工具、远古工具、传统工具和近代工具等。另外,就是根据工具使用的行业来划分。民间美术研究的对象主要是近代以来仍在民间文为流传的,正在使用中的,并具有审美因素的工具及其使用环境,故按其用途分为农业工具,渔、猎、养殖业工具、手工业工具及其他交通运输工具等。

二、工具的审美意义:

艺术史家在追溯艺术起源时,认为艺术的起源与工具的起源同步。的确,人们在创造工具的同时也在创造着艺术,创造着艺术与审美的法则。现代常用的对称、均齐、平衡及外方内圆等形式美构成法则,在石器时代的工具中,已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而现代工业设计中作为美感要素的适用、简练、概括、线型、秩序、流行等标准,也能在早期各式传统工具中找到它的源和流。从史学、文化、艺术、工艺、技术及民俗等方面对工具的起源、造型、制作和使用习俗进行综合考察,是对人类先民智慧、文化和传统工艺技术的总结,其中的若干要素,可为人们在今后创造新的工具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

第四节 农业工具和渔、猎、养殖工具

农具是农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标志。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范

一、农业工具

围内,家具都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经济乃至社会制度及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农具大体上可分为耕种农具、罐溉农具、收获农具和加工农具四大类。

耕种农具:主要有犁、耙、历、铁塔、耨、劳、耘、爪、耧等,虽然结构不同,形式不一,名称也不一样,但其主要功能都是翻泥理土。

灌溉农具:主要有牵车、筒车、牛转水车和顺风车等。

收获农具:主要有多种样式的镰刀、掼床、青犁架、连枷、手簸、风车等。

加工农具:加工农具是指粮食的加工用具,有仟臼、碓、砻、磨、碾、碌、碡等。

二、渔、猎、养殖工具

按照人类发展的历史来看,打鱼和狩猎活动的起源比农业要早,而家畜的驯养则是随着原始农业的产生而发展起来的。

渔具:主要有渔抄、渔笼、渔篓及各式的钓竿、网具等。猎具:主要有弓、箭、驽、枪及各式刀具、捕鸟器等。

养殖工具:主要是指在畜牧业和桑蚕养殖业中使用的器具。有用来饲养家禽等笼具,有喂猪、马、牛等牲畜的铡草刀具和槽具,以及兽医用具,有养蚕的各种用具。

第五节

手工业工具和交通运输工作

一、手工业工具

中国的手工业,自古以来便是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手工业从农业中独立出来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许多结构灵巧、功能专

一、使用方便的工具。经过不断调整、配套、组合而定型,一直延续至今。

木作工具:在传统的手工业中,木作涉及的范围最广,分工最细。最早泥作、瓦作、石作等都包括在木作的范围之内,后逐渐划分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近代以来,木作工具多达百余种,常用的是锯刨、斧、凿、规、尺和斗墨等数种。

砖瓦工具:砖瓦的制作是一项繁重的劳动。使用工具不多,主要有泥铲、截泥弓、泥刀、推弓和泥转盘、瓦筒、端板、木磨刷等,结构较为简单,坚实耐用。

制瓷工具:中国的制瓷技术源远流长,与瓷器产品造型花纹成对比的是其质朴的制造工具和环境。礁车房、成型上场、窑房等,确保着生产的

顺利进行。

纺织工具:原始社会的石、陶制纺轮是最早的捻线纺织工具,纺织机械的完善,是在宋元时期。近代流传的纺织机械主要有搅车、弹弓、纺车、络车、缫丝车、浆纱车、织机等。

印染工具:是对纺织品的再加工工具。其中具有一定造型意义的是夹缬的花版、蓝印花布纸型和元宝石、漏水架、撬马、刮浆刀等蓝染工具。

木版印刷工具:起源于宋代的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木版印刷的工具有刻版工具和印刷工具两大类。刻版工具主要是各种造型秀丽的刀具与粗壮的“敲方”;印刷工具主要有各种印版与大小刷帚、擦子、挠棍架等。

二、交通运输及其他工具

交通运输工具:交通运输工作大到舟船车舆,小到提篮北篓,样式极为丰富。民间流传的各式背篓、挎篓等,是最为常见的储物运输工具。

其他加工工具:中草药须加工炮制后才能使用,药碾是主要加工工具,还有研钵和药罐。

馄饨担、豆腐花担、粉丝汤担和打醋桶担及勺篱、篱、风箱等,则是用来从事饮食业的器具,其共同特点是器具本身功能齐全,活动方便。

【组织学生从影像资料中阅览不同类型的生产工具】

●作业要求:

1、简述将生产工具作为民间美术研究对象的审美意义。要求具体举例,1000字左右。

2、临绘5件不同类型的生产工具线描图。要求在图下注明每件工具的功能。

●教学参考资料:

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教学后记:

作为今天的年轻人,虽得益于电脑时代的物质文明,但也向往传统生产方式中那种质朴亲切的浓郁气息,传统农业社会中的生产工具是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一种结晶,永远留给人谜一般的诱惑和不尽的启示。

第三章 环境装饰中的民间美术

● 教学目的:

在木版年画的历史源流中,认识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及其特色,进而理解本版年画的题材和样式,并通过剪纸题材与表现形式的学习,使学生对环境装饰中的民间美术具有较完整的了解。

●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木版年画的特色; 难点:剪纸的地方特色及应用方式。

● 教学环境及教具准备:

多媒体教室,关于木版年画与剪纸艺术的影像资料。

● 教学过程:

〖由“过年”谈起,请学生收集整理过年期间民间民俗对生活环境的装饰美化习俗及其所使用的美术形式。〗

第一节:木板年画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在年节之际,用来迎新春、祈丰年的一种民俗艺术品,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用来美化环境、反映社会生活、表达心理愿望的一种最为普及的艺术样式。是中国民间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木版年画的历史源流

相传,木版年画于汉代已有出现,木版年画在宋代叫做“纸画”,到明代叫做“画贴”,被定名为“年画”是在清代。

在年节习俗化过程中,出现了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独有的年节装饰艺术,先是画鸡与户,画虎于门;而后出现了神荼、郁垒之类的门神形象;到明清时期,人们对门神的作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而使门神画在样式上也有了相应的变化,出现了童子、美人、文宫等的形像,门神逐渐变为“门画”。

清代是民间木版年画繁荣发展期,各地创作了不少有新意的年画,内容题材的范围都有所扩大,使年画在样式上也产生了变化,形成了不同尺幅的多个品类,同时也使画面构图更加饱满,人物造型更具装饰性,色彩

亦更加明快。

二、木版年画的题材及其样式

(一)木版年画的题材大至分为驱凶辟邪、祈福迎祥、戏曲传说、喜庆装饰、生活风俗等五大类。

1、驱凶辟邪

是木版年画中最为古老的题材。从最早的桃符、金鸡、神虎,到神荼、郁垒,再到后来尉迟恭、秦叔宝和钟馗、天师、魁头、各类神仙及八卦符瑞等,以贴于门上为多,反映了人民群众辟邪禳灾求平安的思想。

2、祈福迎祥

是木版年画中最受欢迎的题材,新年时张贴各处,以烘托节日气氛。

3、戏曲传说

是木版年画中数量最多的题材。各地区出品的戏曲年画除了在内容题材上取材于当地的地方戏外,还采用了当地群众所熟悉的形式和色彩进行表现,从而形成了强烈的地方特色。

4、喜庆装饰

是木版年画中使用最多的题材,多由具有喜庆意义的花、鸟、虫、鱼等生气盎然的动植物通过一定的组合来构成画面,用谐音、隐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内容。各地还有各种规格的博古图和单纯用花卉构成的装饰年画。另外,还有一些山水风景画,其场面宏大,刻画精微。

5、生活风俗

是木版年画中最为常见的题材,其多为士、农、工、商等社会各阶层生活的再现,常见的有节令风俗、时事趣闻、生活生产等内容。

(二)在木版年画中,不同的题材用不同的样式进行表现,以适应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不同的环境装饰要求,体现了民间年画的实用功能。木版年画的主要样式规格有以下几种:

1、贡 ;

2、中堂;

3、对屏;

4、门 ;

5、门神;

6、神像;

7、瑞符;

8、历画;

9、屏条;

10、三栽;

11、炕围;

12、斗方;

13、灯画;

14、佛尘纸;

15、花纸。

三、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与特色

相对集中的木板年画产地之间,在技术上既有交流,在题材和形式上又保持着各自的风格特色。

(一)北方主要年画产地与特色

北京从辽金起就成为北方的刻版印刷中心。近代的年画在技法上与传统工笔重彩无异,但在造型及色彩的趣味上则偏重于民间的审美习惯。

天津的年画多出自杨柳青镇及其周围的画店,相传始创于明代万历年间,至清代极为兴盛。年画构图丰满和谐,线条匀称流畅,版刻粗犷简朴,色彩对比强烈,其题材多为历史故事,戏曲话本,民间传说,仕女娃娃等吉祥喜庆的内容,还有一些反映世俗生活的作品。

武强是河北省南部的著名年画产地。早期的年画多为手工绘制,叫“过稿活”,后采用了刻版印刷的方法,即印出黑白素稿,用手工填彩描绘,到清代康熙嘉庆年间才逐渐发展为彩色套版印刷。武强年画的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其中以戏曲题材最负盛名。武强年画有着强烈的北方乡土特色和浓郁的农家气息,形象简练概括,造型生动夸张,常用色彩以红黄绿三色为主,浓艳,红火,有着较强的装饰性。

山东省境内的主要年画产地有聊城、高密、潍县等,以潍县出品的年画最负盛名。潍县木版年画相传于明代末年,早期风格特征与天津杨柳青年画相近,多为半印半画制作而成。其所出风俗年画尤具特色。高密年画始于清代中期,以整张纸大小的“大挂画”最具特色,大挂画分为“半印半画”和“朴灰画”两种,半印半画年画制作方法与天津杨柳青相似,扑灰画制作工序较为复杂。聊城是山东西部的主要年画产地,生产年画以门神和美女娃娃最具特色。

山西省的年画产地主要集中于晋南地区,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临汾的木版年画以戏曲题材为多,画面构图饱满,人物形态夸张,神情肖似。

陕西省的木版年画以凤翔的风格特征最为强烈,且品种多,产量大。生产的主要品种有大门神、大墙画和纸马等,多采用木版套印。陕西汉中地区生产的年画也有悠久历史,所出年画多为门神画,约有60多种画版,为其他地方所鲜见。

河南省出产的木版年画的主要产地地处开封西南的朱仙镇。朱仙镇所

出年画多为小幅,题材多是戏曲有事,历史人物和吉祥图案,还印制各种纸马和门神画。画面简洁,造型概括庄重,线条粗犷有力,用色单纯浓烈,给人以古朴凝重之感。

(二)南方主要年画产地与特色

四川省的民间木版年画,以绵竹年画影响最大。相传绵竹年画始于明代末年,清代为鼎盛时期。绵竹年画有“黑货”、“红货”两大类,黑货又有墨稿和朱砂稿两种。内容有名人字画,神仙人物等,一般作中堂屏条使用。红货俗称“斗方”,幅画不大,制作时先用木版印出黑红,然后在此基础上描线彩绘。内容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戏曲小说等,近代出现了以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年画。

湖南省的木版年画多产于昭阳地区的滩头镇。滩头镇木版年画使用当地生产的竹料毛边纸。年画印在这种种加工过的纸上,墨线凝重,色彩清新,效果独特。所用颜色有橙黄、青、紫、黄、绿五色以上,先印彩色后印墨线,印刷后再用笔醮红色晕染人物双颊,此法为他外鲜见。

湖北省的木版年画产地有均州、武汉、黄陂、老河口等地,以门神年画的产量最多,但各地所产年画大小尺幅不一,且各有特点。

安徽省境内生产木版年画的地方主要是长江南岸的芜湖、微州等处。芜湖木版年画品种丰富,色彩明快淡雅而富有装饰性,内容有历史传说、神话故事、仕女娃娃和时间新闻等,大部分为刻版,也有少量的为苏州和上海年画的翻刻版。微州自明清以来便是雕刻印书中心,画工、刻工技艺精良。受微派画艺术传统的影响,在制作风格上也显得精致秀丽。当地繁荣的经济文化在年画中得以反映,画面的内容多注重文化内涵,此为他外所没有。

江苏省境内几乎各地区都有年画生产,生产的年画多为门神、纸马之类,唯苏州、扬州生产的年画品最为齐全。苏州是民间历史上的刻版中心之一,所产年画刻印精细,世称“姑苏版”。因生产年画的作坊多集中于桃花坞一带,故在当地又叫桃花坞年画。桃花坞年画在明代末年已形成了完整的风格,到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最为繁盛。桃花坞年画在绘制精细,用色讲究,尤其善用粉红、粉绿等色,画面鲜明而雅致。所用题材以历史故

事,民俗民情为主,清代后期流行时装美女图、时事新闻画等,其工艺技法及题材样式对南方各地的木版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福建省境内的木版年画生产地主要是泉州、漳州等地。泉州的木版年画用天然颜料大鱼,印刷时,先印彩版,而后印墨线,使画面色调显得更为和谐统一。漳州木版年画相传始于宋代,现存年画画版多数为清代画版。

佛山是广东境内重要年画产地,相传始于明代永乐年间,至清代中期最为繁荣。佛山年画构图均衡匀称,印刷时,多用丹红衬底,可以使用年画在湿度较大的环境中长期保持鲜艳而不生斑。佛山年画采用红、黄、绿及金、银等色套印,使画面呈现出金碧辉煌的效果。

台湾生产的木版年画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风格与闽南木版年画相近,台南是台湾年画的生产中心,所产木版年画以戏曲故事与神像为主,造型圆润,线条流畅,用色较为单纯,多用红、黄、绿色或紫色,其画面气氛热烈。

第二节:民间剪纸

剪纸,也叫刻纸,是中国民间美术中最为常见的一种。由于其所使用的工具、材料最简单,最普遍,因此也最为普及。剪纸的基本加工技艺是镂空雕刻,是用剪刀或刻刀来进行的,这种装饰工艺在纸的发明以前已得到广泛应用。

一、民间剪纸的发展源流

现存最早的胡代剪纸实物,是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一带的古墓葬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其中有五幅团花剪纸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剪纸艺术品。

事实上,从魏晋南北朝到唐代,剪纸已有较为广泛的用途,多与风俗有着直接关系。到了宋代,在杭州等地,出现了“剪字”、“剪镞花样”等专事剪纸的职业,剪纸的应用表现在许多方面。元明时期,出现了构思完整的剪纸精品,被文人关注,为之题辞咏诗,以尽雅趣。清代是剪纸艺术普及,发展时期。当时社会上流传的剪纸品种繁多,工艺精巧,且名家倍出。

近代以来,剪纸艺术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演变为多种样式的艺术,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环境。

二.民间剪纸的制作工艺

剪纸的制作工艺有两种,一种是用剪刀剪的,一种是用刻刀刻的。因为两者艺术效果在形式上非常接近,所以统称为“剪纸”。其形式特征与特定的工具、材料性能相关。因为是在纸上通过剪、刻造型,所以在对纸朝向镂空剪刻时,要使纸条和块面之间相互连接,才能使剪出来的画面不至散落。这样,剪纸在镂空造型上便形成了线线相连或线线相断的艺术特点。

剪纸有着非常浓厚的装饰性,由于制作工艺的限制,主要在平面上用剪刀或刻刀进行造型,所剪出来的造型均有朴素夸张的美感。其所独有的“刀剪味”亦是画笔所无法做到的。

剪纸经过无数劳动者和艺人的创造,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已形成了多种表现手法:

单色剪纸:也叫“黑白剪纸”,指在单色纸上进行镂刻的剪纸,是剪纸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根据其画面效果的要求,单色剪纸又可分为“阳刻剪纸”和“阴刻剪纸”两种。

套色剪纸:(以下均为彩色剪纸)其中有全部套色和局部套色两种。一般以深色或金、银箔刻成的阳刻剪纸背面,按画面物像的颜色和形态分别贴上多种不同色纸,以增加画面的表现力。

填色剪纸:是将深色或金、银箔刻成阳刻剪纸贴在白纸或宣纸上,用毛在剪纸的空白处根据画面需要进行填色,可作平涂或晕染,视画面需要而定。

分色剪纸:用不同颜色的纸剪出多个构件,然后组合在一起成为作品的表现手法。

衬色剪纸:其有两种表现方式,一是将主题相同而色彩不同的剪纸粘贴在一张色纸上;一是在一张单色剪纸背面按画面需要衬以几何型的色纸,主要是依靠色彩对比和线条呼应来烘托画面的气氛。

拼色剪纸:也称“斗色剪纸”,制作时用不同的色纸一次刻出多幅画面,然后将画面上的各部分一一刻断,打乱后重新穿插搭配并拼成画面。

点彩剪纸:也叫“点色剪纸”、“染色剪纸”。以宣纸为材料,前纸镂刻多为阴刻,点染的水色系颜色中加白酒调事,渗透力较强,一次可点染

20-30张剪纸。颜色渗透自然,画面色彩艳丽。

勾绘剪纸:也叫“绘色剪纸”。其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纸上前出大致轮廓,然后用毛笔赋彩并勾绘出物象的细部,一种是无在纸上用毛笔画出轮廓,然后再将多余处的空白剪去。

木印剪纸:在纸上用木版印出图案花纹,然后将其空白处剪去。

三、民间剪纸的题材与样式

(一)民间剪纸的题材:

中国民间剪纸的传统题材主要有吉祥富贵、动物植物、历史传说、戏曲表演、神话有事等五大类,也能看到一些反映现实生活的题材。这些题材内容不仅表现了民众所熟悉的事物,也反映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

(二)民间剪纸的样式:

中国民间剪纸从具体用途和样式特点上进行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1、美好生活环境的剪纸

①窗花:窗花指贴在窗子上的剪纸。窗花的样式比较自由,除了“角花”和“团花”之外,在形式上没有太多限制,只是画面上不能有太多的块面,以免影响光线透过。

②墙花:墙花是贴在室内墙壁上的剪纸。主要有两种,贴在炕上的叫“炕围花”;贴在灶边的叫“灶头花”。幅面一般大于窗花,有单色也有彩色的。

③顶棚花:顶棚花是贴在天花板上的大幅剪纸,顶棚花剪纸在制作时,多将纸折叠起来,剪成对称的形式。所用色纸有红、绿、黑数种。

④烟格子:烟格子也叫“亮格”,是一种贴在房间通风口的剪纸。为了美花通风口而制作的烟格子剪纸,其外形多适合通风口的形状,而样式则多为对称状的几何纹或植物纹。

⑤喜笺:喜笺是春节时贴在门楣上的剪纸。其形式特点状如旗幡,天头较大,外缘较宽,下缘为流苏。

⑥灯笼花:灯笼花是装饰在灯笼上的剪纸,又叫“灯花”。要求剪纸样式简洁,镂空透光,多为工整,对称的适合纹样。

2、装饰民俗活动的剪纸

①喜花:喜花是在婚嫁时用于装饰器物等的剪纸。喜花多有一个完整的外形,采用“花中套花”的样式安排多种形象构图。使用时不实贴,只是摆放在器具上。

②礼花:礼花是用来装饰礼品的剪纸。剪纸制作比较工整,以吉祥图案为多。

③重阳旗:重阳旗是插在重阳糕上的三角形剪纸。这种三角形彩旗幅面不大,却极为生功,专供儿童玩耍。

④供花:供花是用来装饰供品和祭品的剪纸。⑤烛台花:烛台花是用来装饰烛台的剪纸。⑥斗香花:斗香花是装饰各种斗香上的剪纸。

3、结合实用工艺的剪纸

①鞋花:鞋花是作鞋面刺绣纹样用的剪纸。其形式通常有三种,一是绣于鞋头;二是绣于鞋面的;三是绣满整个鞋帮。鞋花剪纸的外形严整,画面结构比较疏朗、匀称。

②枕头花:枕头花是作枕头刺绣底样用的剪纸,也叫“枕顶花”。其样式多为方形,画面构图匀称,结构舒展,和谐自然。

③帽花:用作童帽刺绣底样的剪纸。帽花样式很多,生动别致。④围涎花:用作幼儿围涎刺绣底样的剪纸。围涎的样式很多,剪纸形象大方,造型简洁,稚趣可爱。

⑤衣袖花:用作袖口刺绣底样的剪纸。其多为扁方外形,画面结构饱满,纹样可对称也可为平衡,变化灵活。

⑥背带花:用作背带刺绣底样的剪纸。背带以一方形的布为中心,四角缝缀有长布带,纹样主要装饰在方布中心部位及四根布带。

四、民间剪纸的地方特色

中国民间剪纸分布地域很广,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风俗习惯的不同,审美趣味的不同,所形成的地方特色丰富多彩。

6.中国民间美术教案 篇六

作为一个民族的存在,必须有自己的民族文化,而民俗的传承还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前人留传下来的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宝库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文字、艺术、建筑和工艺美术等等,它们无不蕴藏着美。它健康地发展和延伸着的民族精华,也总是以它与时代相适应的面目存在于社会中,为人类的进步服务。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乡土味”是中国民间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这“乡土味”可以概括为“真”与“拙”两个字,民间美术的“真”是一种通过运用“视觉思维”来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表现,它突出表现了对象的鲜活的生命征象而不是外表形象;“稚拙美”,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来源于原始艺术,最能体现出人类童年天真憨稚的美感。中国地大物博,民间美术品种也多如繁星,美不胜收。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在这堂课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美在民间用不朽”呢?唯一的途径是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中国民间美术品。

知识目标:

通过讲述、演示和欣赏使学生明确民间美术的基本概念,了解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形式与艺术特征,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的关系。

能力目标:

通过收集民间美术作品和相关知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学会分析民间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使学生明确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的重大意义,增加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简述:五千年的文明孕育了太多中华民族文化的经典与艺术精华,灿烂的历史,浓郁的民族风情,古老的传统习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中华民间艺术更是蕴涵着华夏民族最基本且最深刻的文化内涵,万物生生不息的民族本源文化基因,了解并传承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中国民间美术,这个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熟悉的,内容是知识传授与欣赏融为一体的综合课.本节课有民间美术的界定,民间美术的特点和民间美术主要种类介绍,以及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的理解这几部分构成。罗列了剪纸、年画、刺绣、玩具、等民间美术。本课将以图片/录相和学生的分析回答为主线,教书的引导讲解为辅,使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了解到民间美术的发展及其独特的地位。

[教学目标 ]

本着是提高学生艺术感知能力和审美辨别能力,使学生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路,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 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使学生了解什麽是民间美术和它的特点,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审美能力,增加知识和民族自豪感。

2. 通过讲解和欣赏,使同学们掌握民间美术的种类.了解民间美术的艺术语言有什么特征,如何理解.

[教学重点]

民间美术的主要种类的介绍。

[教学难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和艺术语言的理解

[教学过程 ]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放一段新年的欢庆歌曲,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老师:提问同学们在新春佳节都会做些什么?

学生:大扫除,买年货,贴对联,贴年画,剪纸等等.

我们这里就出现了民间的美术作品.

现在教师拿出事先准备的美术作品,让学生集体讨论选出哪些是民间美术作品,为什么?这些美术作品有剪纸,年画,彩塑,玩具和绣花等等.

师:我们先不急着下结论,同学们先来看课本。(板书中国民间美术)

〈三〉讲授新课(5分钟)

老师:给学生分组,男生组、女生,讨论分析一下,然后找一位代表分析什么是民间美术以及它有什么特点。

男生:民间美术是相对于专业而言,它们的创作基本上是从事生产的劳动人民,这些作品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应该是民间美术。

女生:民间美术存在于人民的日常生活,节日活动中,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情感和观念。男生:所谓民间美术就是强烈体现着民族性和地方性的。

女生:它的创作和流传方式是集体的,它与宗教、民俗有密切的联系。

老师总结:以上就是民间美术的基本特点,讲了这麽多哪位同学能来概括一下民间美术有几大类?

学生:年画、剪纸、刺绣、风筝、编织、泥塑等。

老师:同学们知道我们这摆出的美术作品中有哪些民间美术吗?

学生:剪纸、年画、泥塑、风筝、。

老师:我们现在就分别来讲讲这些民间美术有什么特点?

(1) 剪纸(5分钟)

师:记的小时候过年我们都贴窗花,挂灯笼,给节日增加喜庆色彩

(放一段剪纸录象让学生感受一下)

(2) 年画(10分钟)

师:我国历史名城苏州,物产丰富,文化茂盛,手工艺美冠天下,名家辈出,曾唐伯虎、仇英等一大批文人墨客,其文化底蕴丰厚,年画,深受其影响。明代时,出现了木刻年画,清代,山塘街及桃花坞一带作坊达50多家,盛极一时,作品不但远播海内外,还对日本“浮世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太平天国时,山塘街一带毁于战火,年画纷纷迁至桃花坞一带,遂以桃花坞年画命名之。随着国外石印年画向我国的倾销,桃花坞年画深受威胁,历经坎坷,几起几落。解放后,桃花坞的年画重获新生,成立了年画社,新社址在苏州观前街宫巷艺石斋内。桃花坞年画的文化内涵及独特的制作方法独树一帜。年画作品依次到日、美、意等地展出,被誉为“东方百艺之花”。

看图片《一团和气》同学们看完后有何感想。

师结:这是桃花坞年画中影响极深,流传很广的传统代表作品。画面成圆形,中央是头戴红花,扎羊角发髻,活泼天真,憨态可掬有点象儿童,又有点象老妇 的脸,身穿锦困服饰,颈配长命锁,手捧,《各气吉祥》卷 ,拎人喜洋洋,富足堂皇的感觉。在构图形象塑造上特意成圆型,寓意“团圆”,表达了人们在新春佳节中盼望家庭和喹,生活幸福,事事如意的美好愿望。当然桃花坞年画题材内容丰富,除了一些吉祥喜庆的作品外,还有人说戏剧类,祈副福避灾类,风俗时事类

图片《上海火车站》,就是反映当时新事物的一幅风俗画。(给学生放一下年画的习作过程)。

(3) 刺绣(8分钟)

师:看过了画,我们再来了解一下各地的刺绣,同学们对刺绣又有哪些了解呢?

生:四大名绣,江苏丽苏绣,湖南湘绣,四川蜀绣,广东的粤绣。

师:苏绣可是有三千年的历史了,如果把苏绣比作皇冠,那双面绣就是上面的明珠。

什么是双面绣?(图片)这幅白猫绣品正反一致,绣工精细,针法灵活,形象生动,仿佛是一只真猫,另人赞不绝口。

(4) 玩具。(4分钟)

首先拿出一个木偶,向同学们问好,刚才谁向你们问好啦?

接著让学生回忆儿时玩过哪些玩具?

师: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玩具伴随长大的,我们的民间玩具历史悠久,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通过加工制作,使之成为精美的民间艺术品。

图片《泥狗》 、 《布老虎》 、 《泥老虎》。

主要的民间玩具有风筝,泥玩具,布玩具和活动玩具

<1>风筝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民间美术了,每年的4月21号就在我们潍坊举办的国际风筝节。今年我们不看我们当地的风筝,而是看看北京的风筝,讨论北京风筝的艺术。

<3>布玩具:布老虎

1、实物展示、多媒体显示:通过对民间美术作品鞋垫与现代专业美术作品《奔马图》创作者的比较(为了说明民间美术的创造者是人民群众)

2、多媒体出示照片:《天安门广场放风筝》、《农家的灶台》两幅图片,让学生找出当中的民间美术,并说说民间美术用在这里的目的。(这里是为了通过直观的图片说明民间美术与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认识民间美术是用来美化人们的生活环境的。)

3、师生问答:我国有哪些传统的民俗节气?大量的民间美术在怎样的场合出现?在这些活动中民间美术起到什么作用?(利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分析和理解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的关系,了解民间美术是用来丰富民俗活动的。根据以上的方法很自然就引出民间美术的定义。)

用多媒体显示:什么是民间美术: 传统的民间美术是相对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而言;现代的民间美术是相当专业美术而言;是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的过程中创造的是用以美化生活环境、丰富民俗文化的美术。

<二>、走进民间美术:(我从民间美术如何贯穿于人民的生活和世界两个领域来引导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和艺术特征)

1、民间美术种类(5分钟)

A、提问:民间美术怎么贯穿在人民生活中也就是它以什么形式、什么用途、流行什么地域……存在人民的生活中?要求学生从自己身边熟悉的种类说起。(这里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美术的认识找出民间美术的种类。)

B、用实物、多媒体图片展示民间美术种类并让学生欣赏、辨认、归类。如剪纸有哪几张、玩具是哪些、哪些又是刺绣……(本环节通过对新旧知识的梳理及实物的辨认,加深对民间美术种类的认识,巩固和完善已有的知识。对民间美术种类的了解也就更进了一步)

C、出示民间美术分类罗列表(通过对种类繁多的确认,进一步说明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也就是说民间美术存在人民生活领域中形成了一个很宽的横向的面)

2、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本环节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语言表现特点的了解,向学生解释贯穿于人们领域的民间美术是一个很深邃的纵向的面)

(一)、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6分钟)

a、多媒体展示图片《喂鸡》:分析作品从表现手法上怎样表达稚拙的表现。让学生明白不能用专业的眼光去欣赏民间美术作品。

b、多媒体出示剪纸作品《三鱼争头》,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题材、构图形式、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作品所传达出来的寓意。(这里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民间美术并不是简单、粗浅的东西,而是很有内涵的表意的艺术)

c、提问:民间美术所要表达的是哪些祝福的意愿?引导学生理解人民群众要表达的是如:平安、富贵、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祝愿。人民群众是用什么物体或色彩来表达象征意义的?引导认识如:石榴象征多子、桃子象征多寿、牡丹象征富贵、脸谱中色彩的寓意……(本环节通过创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明白民间美术原来是用有象征意义的东西来表达“吉祥美好”的语言)

多媒体出示民间美术的审美特点:民间美术是表意的艺术之一,所以我们不能用科学的解剖透视法去衡量它,也不能用专业的美术的标准欣赏它的好坏、美丑,而应通过民间美术特有的“吉祥美好”等情趣及稚拙的表现手法去感受、体会、鉴赏。

(二)民间美术语言的表现特征(15分钟)

根据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教师直接解释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1〉、求真――真挚、真实:质朴率真随意大方 〈2〉、求活――灵活、生命力:热烈夸张 象征寓意

带问题欣赏作品:这是一件什么作品?它表达什么寓意?你觉得作品表达的是什么寓意?它追求的是怎样的艺术特征?你觉得作品里用了什么方法来表达这种特征?……(这里根据学生对民间美术审美特点理解的基础上,也根据学生思维能力较活跃的特点,我提倡师生共建一个开放自主、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并致力体现“学生为主”的现代教学理念,为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我把学生分组对以上的问题进行讨论)

经过讨论教师

a、用作品《坐马车》、《泥孩儿》、《封侯多寿》和《三顾茅庐》通过分析作品的表现特点和运用的题材。向学生说明人民群众是在生产劳动之余,运用人物、走兽、花鸟器物等形象和一些吉祥文字、民间谚语、吉语及神话故事自发的按照自己的直觉和趣味自由的想象发挥来表达自己的。从而解释了民间美术有质朴率真、随意大方的特点。

b、多媒体展示图片:《公鸡》分析作品中表现出活跃的原因:夸张的造型、大胆的装饰、饱满的构图、鲜艳的色彩……

c、多媒体展示图片《连年有余》、《牡丹》、《民间五毒》、《老鼠娶亲》等作品来说明民间美术作品具有寓意从而给作品注入了生命力,并说明民间美术作品是用谐音、象征、比拟、借喻等手法把寓意给表达出来

三、民间美术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8分钟)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理解肯定了它的社会价值和审美价值,本环节拓展与延伸到对民间美术继承和发扬。这一过程结合现代生活和社会热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文化观念和树立创新意识,把德育教育融入艺术教学中。)

说一说:民间美术的现状(以学生分析讨论为主)

看一看: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中运用

视频欣赏:6年春节联欢晚会节目《俏夕阳》

多媒体图片欣赏:欣赏有民间美术元素作品

(通过直观的图片使学生认识的民间美术不是过时的东西,而是有深厚的文化内涵,运用到现代的生活中同样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议一议:如何开展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创新活动?

最后引用名言:我们不能把传统仅仅作为遗产来保护,因为遗产是一种不动产,应该将统作为一种有效的活的资源。

四、动动手(6分钟)

(本环节主要为了使学生感受制作民间美术的乐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民族文化的感情)

1、教师布置课堂作业:剪纸实践剪“双喜”,“窗花”用多媒体展示剪纸的制作过程。

2、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在制作的过程中放《喜洋洋》音乐来渲染气氛)

7.中国当代油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篇七

关键词:当代油画,民间美术,借鉴

一、中国当代油画与民间美术的关系

中国的油画发展历经百年, 时至今日以成为中国最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形式之一。伴随着世界文化全球化的今天, 大量的西方艺术思潮涌入中国, 当前的中国油画表现可谓是形式多样, 西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随处可见,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 使得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艺术形式的认识上要深刻思考。怎样才能在世界文化艺术多元化的今天, 确立我们自己的位置, 是艺术家们不断努力与研究的课题。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 一些艺术家就开始提出油画民族化的观念, 他们指出油画的创作不是简单的模仿西方艺术, 而是借鉴西方艺术中的先进部分, 进而取长补短, 在我们传统文化的艺术思想下进行新创造。因此我们在学习西方艺术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多了解我们的百姓生活, 从人民群众中挖掘艺术素材, 创作出具有自己民族特征及时代特色的绘画作品。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久远, 保留了很多精华的部分, 其中民间美术就是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生活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集中形象反映, 它体现了一个民族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劳动人民在生活中传承和发展着他们自己的视觉艺术, 创造了无数不同品类的美术形式。

二、中国当代油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一) 色彩因素的借鉴

民间美术色彩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色彩, 通常带有很强的主观性, 这些色彩具有特定的象征性, 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一句老百姓的口头禅“红红绿绿, 图个吉利”, 道出了整个民间美术色彩的特征。大多数民间美术家没有经过专业的艺术训练, 但是经过长期的探讨和实践从中积累了丰富的色彩样式。在色彩表现上往往夸张艳丽、色彩斑斓、大红大绿、轻松明快等。民间美术色彩极富象征性与艺术表现力, 越来越多的受到当代艺术家们的重视, 许多画家开始借鉴民间美术典型的用色特征, 在油画创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如董希文的油画《开国大典》借鉴了民间美术的表现手法, 在用色上富丽堂皇, 把气势宏伟的敦煌壁画色彩风格运用到其中, 成为中国大型历史画的经典力作;在如王沂东的作品《雪落无声》, 画中运用了民间剪纸、织染图案等元素, 大量红色表现人物与场景, 使得画面喜气洋溢, 让人感到欢庆、吉祥。

(二) 内容与形式的借鉴

中国的民间美术种类繁多, 形式多样如民间年画、皮影、泥塑, 刺绣等, 这些民间美术形式都非常的有地方特色, 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传承了民间艺术家们的精神与智慧, 反映了老百姓日常的喜怒哀乐与生活的美好向往。如民间剪纸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 通过剪纸所特有的夸张造型, 反映了人们最为普通的生活和劳动的场景。

(三) 创作观念的借鉴

艺术来源于生活, 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是广大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 是人们在劳动之余为满足自身生活与审美需要而创造的 , 民间美术是大众生活和各种风土人情的集中体现, 伴随着人类的繁衍生息 , 它构筑着劳动者的精神世界, 无论是民间剪纸、皮影还是年画等艺术形式无不体现了人民大众朴素的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民间百姓通过对生活的热爱创造了无数优秀的作品。在当代人们面对快节奏的社会环境, 各种文化潮流的侵袭, 我们正在逐渐的丧失传统文化, 当代艺术家们面对这些社会问题, 不断的进行探索, 改变这种局面行之有效的办法之一就是重新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中国传统和民间艺术中寻找绘画元素, 加以利用。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过度西化的艺术误区, 同时也为中国当代油画寻找到一些新的艺术资源。如王沂东的作品《吉日》来源与社会生活, 表现了传统的婚嫁场面, 通过当代的油画语言, 创造了唯美的画面效果, 使人观后印象深刻。

二、结论

中国的民间美术历史久远灿烂辉煌, 具有鲜明的民族精神和本土特色, 是劳动人民审美意识和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人民大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是中国民族文化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当代油画对民间美术的借鉴, 一方面体现了民间美术强大的生命力,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西方艺术思潮冲击下的反省。民间美术特有的审美形式与语言表达是数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 这将是当代中国油画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源泉, 当代艺术家合理巧妙的利用民间美术资源, 将有助于中国当代油画走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王平.中国民间美术通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

8.中国民间美术教学案例 篇八

关键词:民间美术;起源;传承方式;发展

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因千百年来形成的尊卑陋见,民间美术一直被视为粗俗低贱的一种形式,致使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损害,许多优秀的成果不能保留下来,特别是工业革命之后,民间美术被视为落后的手工业而遭到抛弃。一些古老的美术产品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淘汰,濒临失传的边缘。其实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也应该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它们在发生、发展以及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美术的痕迹,今天我们看到的民间剪纸、刺绣、年画、瓷器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的遗留痕迹,如古代陶器上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发现匀称、光洁、锋利的工具用起来既方便又顺手,因此各种工具的制作都按着这种标准发展,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并在实用造物活动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审美,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需要,又能满足审美的需求。比如说,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项链来装饰自己,吸引异性。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更具有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民间美术的分类逐步增多,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如竹编、竹刻、草编、蜡染、泥塑、面塑、糖人、剪纸、年画、风筝、蓝印花布、绣帐帘、肚兜,挑花头巾、皮影等,这些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但同时又融入了审美性,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发展中显示了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是我国民族艺术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1.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之中。“言传身教”是民间美术传承中最普遍的一种方法,它主要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民众,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或进行技艺交流,它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技术传授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自然随性,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传授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就要求泥人造型“先开相、后装花,描金带彩在后头”;民间皮影口诀中则要求创作:“若要娃娃恶,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要多的多。因很多民艺传授者由于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在他们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多以实际操作来教授徒弟,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承的方式,大大扩展了其传承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初学记》、明代《天工开物》、东汉《四民月令》,等等。而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承的,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虽然其来源不一,但大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完善或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这种传承形式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普及和发展,也有利于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

3.民间艺术品传承

民间艺术品传承和图谱传承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承。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承,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因商品买卖而形成的传承方式,使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更加方便,传播的区域也更广更远。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前所未有地飞速发展,在国际上奠定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文化上对世界也产生了更深远的影响,短暂的30多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环境等各个方面都以开放的姿态迎接着未来。作为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和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等都在发生着变化。工业革命的到来敲响了小农经济的丧钟,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也将民间美术挤到了审美趣味最边缘,时代以不可思议的速度给世人带来了一系列全新的东西:五颜六色,光怪陆离,而民间美术那些泥、布、纸、木、竹、棉等粗劣材质所映射的品质已完全不能再施展其原有吸引力。现今,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最可怕的是民间艺人在人们的淡漠中陆续谢世,后继的女儿、媳妇、姑娘们也因20多年发展带来的审美观,尤其是价值观的改变,而对民间手艺不屑一顾,就是在世的艺人也因经济等原因被迫改变自己创作力的原汁原味。毫无疑问,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了挽救民间美术,中国民协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些有志之士也在致力于民间美术的研究、挖掘和整理。据了解郯城县有些部门就在县政府的支持下,对本县的民间美术品,如港上镇的木镟玩具、胜利乡的木版年画和码头镇的挂门笺子等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出书、举办展览,传授操作工艺等方法,做了很多的保护工作,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范畴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对立的今天,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民间美术作更深入的研究,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我认为,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有三个:

1.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提高民间美术的吸引力

在今天科学高度发展的科技时代、信息化时代,人的自然观、价值观、审美观都发生了变化,现代文明对传统文化冲击和影响是巨大的,在这巨大的冲击浪潮中,民间美术同样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但这并不表明民间美术就会被现代艺术所取代。民间美术自古至今,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并非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毁灭的。从保护角度出发,我们收集、整理、宣传民间美术作品,将其纳入相应的研究范畴,并采取一些有效措施,促使其与现代艺术相融合。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虽然有些不同,但他们在追求单纯、简洁的手法以及表现真诚情感方面却有极为相似之处,这种相似之处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铺平了道路。当今时代,许多成功的设计,包括一些被国际设计界认可的、代表中国风格的佳作,它们成功的原因,都与立足本土,吸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美术的营养分不开。就拿图形标志来说,香港凤凰卫视的台徽借用了彩陶上的凤鸟图形,并使用了中国特有的“喜相逢”的结构形式,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凤鸟两两相对,旋转的翅膀极富动感,体现了现代媒体的特征,深受观众的欢迎。反之,我们相信民间美术如与现代艺术相融合,一定能让这些古老的艺术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近来郯城县港上镇的木镟玩具就是一个成功与现代艺术相融合的典型范例,设计人员把现代艺术元素融入到古老的木镟制品上,设计出既新颖、时尚又能保持传统风格的适应旅游市场的产品,使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以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重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2.适当改进经营模式,扩大产量,促使民间美术品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既要接续民间工艺代代相承的图文记忆和制作技艺,又要将民间美术转化为可以形成较大产量的生产能力,真正促使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如何解决这些矛盾?我的见解之一: 适应市场情况改变经营模式。1.公司与农户结合。以公司为龙头,集设计、生产、收购、销售于一体,实行订单作业,农户加工,批量生产。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产销一体化发展的格局。这种方式的好处:一是可以扩大产量形成规模化产业化,二是可以保持民间艺术品的原汁原味,三是可以保持民间美术工艺不致失传,四是可以帮助民间艺人提高制作工艺。2.建立文化生态村。由乡政府出头,结合各村的实际情况,帮助各村形成不同特色的文化生态村,如剪纸创作村、香包刺绣村、皮影制作村、秦腔头帽村。3.会展团队模式。由市县政府文化部门牵头,组织参加国内各大城市或是港、澳、台举办的各种艺术博览会,扩大宣传,扩大知名度,形成政府支持,各集团公司乡镇村企业参与的 团队协作力量,发挥其不同方面的功能。

3.与教育相结合,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促进经济发展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这种教育途径,充分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民间美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的程度也较高,因此也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民间美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又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美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已成为可能。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民族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化的角度出发,认识到其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更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如北京石景山地区就是一个民间美术极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为了更好的保护民间美术,推动地区的经济发展,就在此创办了“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中国民协之所以这样做,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曾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使民间美术的技艺与民间美术的精神得到传承与延续,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为民间美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民间美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通过重新融合后的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2007年04期.

[2]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2005年19期; 108.

[3]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 2003年03期.

[4]王冠英:《中国古代民间工艺》[M].商务印书馆,1997年.

[5]方湘侠:《民间美术》[M].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年.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感想下一篇:中国梦 青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