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

2024-11-04

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共8篇)

1.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 篇一

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探析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胡子仿 姚进

(湖南长沙410151)

摘要: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当前学生党建工作中的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党性教育、教育关口前移、创新工作摸式、加强支委会建设的学生党建工作新思路与新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问题对策

如何加强与改进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建工作,把学生中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内,不断壮大学生党员队伍,扩大党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具有一定政治觉悟与业务素质能力的人才,是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千秋大业的大事。我们通过调研和实践探索,现就如何做好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些实践和设想与同行进行交流。

一、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现状 各高职院校党委虽然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党建工作,坚持推进“三个代表”进课堂,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点、立场武装学生的头脑,加大了在青年大学生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力度。但就当前来说,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如下:

1、就业压力大,学生入党动机功利思想严重

近几年来,高校扩招后的大学生相继毕业,人才市场供求矛盾突显,为了增加找到工作的机会,学生为提高自身素质,在获取各种资格证书的同时,高职院校部分学生把加入党组织也作为毕业后就业的一个重要法码,这种以功利为目的追求者加入党组织后,必然会造成党组织不纯洁,也必然导致学生党员队伍思想上的混乱,应引起各高职院校党组织的重视。

2、在校时间短,学生培养教育难度大

高职院校学制为三年(部分专业学制为两年)。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为二年半左右,高职教育强调零距离上岗,学生第五学期就开始进行生产实 1

习,由于生产实习须与生产结合,一般是离开学校在企业进行。这给学生的组织发展工作带来了许多困难。按照党组织发展原则与规定,学生从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后,要经过一年以上的培养和考察才能接收为预备党员,使部分入党积极分子被吸收为预备党员时即将毕业走入社会。学生走入社会就业后,工作一时难以稳定,经常更换工作单位,使得其党组织关系要在学校保留二至三年,学校对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主要通过学生的思想汇报和电话联系。在对预备党员的考察培养上既无法当面谈话,也无法考察在工作中的表现。由于就业压力,市场竞争激烈,少数党员毕业后基本上不与学校联系,也不交纳组织费。这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面临的一道难题。、低年级学生党员人数少,组织发展不均衡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低年级党员人数偏少,发展速度慢,学生党员发展基本集中在二、三年级,这不利于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党员预备期的培养与考察,也直接影响到学生党员政治上的成熟。

4、学生党员人数增长快,党务工作队伍、机制不能满足当前党建工作的要求

根据全国第十二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所提出的,要加强和改革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开创“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有党小组,三、四年级有党支部”的工作新格局的要求。近几年来高职院校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同时,加大了学生党员组织发展的力度,学生党员人数迅速增长。以湖南工程职院为例,1999年招生300名学生,不足10名学生党员,发展到2005年在生校7500人,有480名学生党员,占学生总人数的6.3%。虽然党建工作机构不断完善,队伍不断扩大,工作经验不断积累,方法不断创新,但党建工作队伍仍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高素质党务工作者人员少,尤其是高素质的学生党支部书记缺乏。学生党支部书记一般是由学生辅导员和学管工作人员担任,但高职院校大部分办学时间较短,辅导员队伍绝大多数是新招聘的本科院校近几年的毕业生,大都在22—25岁之间,有一半以上的辅导员不是党员,由于支部书记年纪轻、工作经验少,从能力、经验、人数上都不能满足学生党员迅速增加的需要。

二是以专业、班级建立学生党支部的机制已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要。随着

高校后勤社会化,学生宿舍成了教室、实验室以外学习的重要场所。入党积极分子、学生党员在宿舍表现怎样,是否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几乎成了高职院校党建工作的空档,创新党建工作机制,加强学生公寓对学生党员考察、教育与管理是高职院校党建工作一个全新的课题。

二、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对策、加强党性教育,端正学生入党动

学生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把学生中优秀份子吸收到党内来,并通过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政治上可靠、专业素质高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可靠接班人。从上述的问题看,必须端正学生入党动机,才能实现党建工作的根本任务,端正学生入党动机就必须加强入党积极分子与党员的党性教育,提高党性修养与党员意识,抵制社会负面影响的侵蚀。进行党性教育,主要要把握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党的基本知识和教育。要帮助学`生党员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掌握党章党纲的基本内容与要求。二是要加强思想理论教育。要对学生党员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育。三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来提高党员的党性修养。四是党的作风教育。党的作风实质就是党性问题,党的作风与党的性质是世界观的表现,要通过党风教育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与学风。五是要求学生党员自觉地加强党性锻炼,不断增强党性修养。工作中发挥党员自我教育的作用,建立学生党员教育过程的自我控制机制。教育作用的归宿,就是要加强自我教育,我们的党员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党员变成自我教育的主体。

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学生党员的党员意识,端正学生的入党动机,使每个学生党员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有共产党员的高度政治荣誉感和责任感,始终坚持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克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使每个党员都成为小康和谐社会建设的优秀人才。、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与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作用

为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保垒作用,要从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际情况出发,创新党建工作机制与模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1)增强党组织活力,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学生党支部是党的基层组织,只有把支部建设好,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学生党

建工作水平不断提高。要建设好学生党支部就必须创新党支部的运行机制。创新运行机制要抓好以下三个环节:首先是按照党章规定,结合实际设置学生党支部。一年级设年级支部,二年级党小组设在班上,三年级以专业建立党支部(有条件的把支部建在班上);其次是建设好一个支委会;再次是严格党的组织生活,以学生党建“创先争优”的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学生党员做学习、工作、守纪的表率。

(2)构建“注册支部、楼栋支部、网络支部”,创新党建模式

注册支部是指按系、不同专业或班级设立的经校党委批准的党支部;楼栋支部是指在公寓区内按楼栋管理的活动性党支部;网络支部是指离校生产实习的学生党员,未转组织关系的毕业生党员按系和年级成立的活动性党支部。学生党员必须同时在注册支部与楼栋支部参加组织活动,履行党员职责。通过开展文化活动进寝室、党员示范寝室、公寓自治小组等活动加强对公寓这个新阵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与管理。

利用和发挥网络优势,建立网络党支部,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通过网络把流动党员集聚在党组织的周围,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通过网络会议系统召开网络会议与安排工作,组织流动党员定期参加组织生活,延伸学生党员教育的空间,填补了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空档。、培养教育关口前移,建立科学的考察指标体系

(1)培养教育关口前移。加强对低年级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和发展工作是做好高职院校当前学生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培养、教育、发展的工作关口必须前移。一是与高中阶段衔接起来,对在高中阶段就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进校后又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二是要抓“三早”。就是“从思想上早熏陶、理论上早引导、培养考察早起步”,做到一年级重点培养,个别发展,二年级重点发展,三年级加大力度发展。

(2)建立科学的考察指标体系,使学生党员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学生党员的发展,要严格按照《发展党员工作程序》,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这就必须建立科学的考察指标体系,对学生党员进行综合评价,为学生党员发展和党员素质的提高、以及成长与成才提供重要导向和保证,同时检验党员的教育效果,并为党员教育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和教育方向。一是从层次上建立自我、他人、组织考察指标。即学生党员自己、他人(包括党内同志和党外群众)、党的基层组织——学生党支部。一个党员素质的高低,应该由自我、他人、组织三者说了算,才能做到公平、公正。二是从具体内容上建立德育素质、智育素质、身心素质、能力素质的四个考察指标。德育素质是灵魂,智育素质是基础,身心素质是前提,能力素质是关键。通过这些措施把更多的符合条件的优秀学生吸收到党的组织中来,同时扩大考察发展的群众基础,在提高学生党员的质量的同时,做到数量与质量协调发展。

4、加强支委会班子的建设,建设强有力的基层党建工作队伍

学生党支部是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基础,要做好当前的学生党建工作,必须加强学生党支部的建设,而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关键是加强党支部支委会班子的建设,把支委班子建设成为开拓进取,精明强干的战斗领导集体。要做好这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选配好学生党支部书记。支部书记的选派,是做好学生党建工作的一项关键性工作。支部书记是核心、一个学生党支部能否发挥重要作用,主动有效的开展工作,支部书记这个带头人是个关键。一个好的支部书记,就能带出一个好的支委会,培养出一支好的学生党员队伍。

各高职院校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选配好学生党支部书记,选派那些党性强、政治素质好、政治理论水平高、熟悉高校学生党建工作规律、热爱党建工作又有一定党建工作经验与能力的人。选派学生党支部书记要把握好以下两个环节:一是选聘工作要从实际出发。为了便于工作,应由主管学生工作又熟悉党建工作的学管干事和辅导员担任;二是要注重培养。合格的学生党支部书记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成长成熟的,需要各高职院校对其进行理论培训、观摩、学习、实际工作压担子等方法来进行提高。通过加强学生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学生党建工作队伍,使高职院校学生党建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冀学峰.高校学生党员协同教育模式与三维立体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M].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2.[2]陈素兰.试论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M].党建论丛,2002(2)

作者简介:

胡子仿男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专职组织员高级政工师

联系电话:0731 一4095297***

邮编:410151

电子邮箱:huzifang@126.com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水渡河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姚进男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北院党总之书记 邮编:410151

联系电话:0731 一4095297

地址:湖南省 长沙市 水渡河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2006年12月22日

2.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 篇二

关键词:生态位,高职院校,特色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要求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 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一要求明确的指出了今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更加注重内涵, 注重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从理论上深入研究自身的发展定位, 合理地提出有助于推动自身定位科学化、合理化的策略体系, 寻求与自身相符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一、生态位理论概述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研究物种之间的竞争性、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等问题的重要理论, 它揭示了生态个体、种群和群落生存与竞争的基本规律。生态位就是指在生态群落中, 一个物种和其他物种相关联的特定时间位置、空间位置和功能位置。在一个生态系统中, 不同的生物物种 (如动物、植物) 的营养与功能关系上各占据不同的地位。每一个物种在某个生态因子的维度上, 都有一个能够生存的范围空间, 在此范围空间的两端是该物种生存的耐受极限。例如, 在动物界没有两个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否则, 物种之间就会发生激烈的竞争, 对此我们称之为生态位现象。

二、高职院校生态位原理

高职院校生态位的确立, 是与其生态系统共同进化的各个组成部分 (内外部环境) 有关的。运用生态位理论来研究高职院校的发展问题, 首先可以给高职院校的生态位做个界定。

高职院校在一定的时期需要吸收资金、教师、学生、政策信息、知识等资源, 组织好这些资源, 协调好他们之间的关系, 经过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交流, 资金的运用, 物资的消耗, 转化为政府企业、高职院校、社会团体、科研院所等部门所需要的资源的组成部分。只有资源被转化, 高职院校才能生存。这些资源以及资源间的相互关系是高职院校的生存空间, 即高职院校的生态空间。而一定的生存空间范围、一定的时间段内, 高职院校获得输入资源以及输出资源的能力是有限的, 他只能占据整个高职院校生态空间的一部分, 这部分生态空间即可称为高职院校的生态位。高职院校应自觉地在适合自己能力、个性和优势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需求、能力、个性, 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方向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最终实现在一个区域内处于不同生态位的高职院校能够获得不同利益、形成不同特色的格局。但是, 现实情况往往是高职院校个体间教育资源利用的时空重叠即生态位重叠现象长期存在。

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生态位审视

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 理想的状态是高职院校有别于其它高等院校, 形成特有的生态位核心内容, 避免生态位的重叠。然而, 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张, 现有的资源总会出现短缺, 职业教育以及其它层次教育之间在所难免地出现了激烈博弈和生态位高度重叠的现象。

1. 生态位选择不明、办学目标趋同

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是人们对高职院校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持有的教育观念和哲学思想, 是高职发展的远景和方向的指导原则。办学理念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绩效的取得和目标的实现。然而, 很多职业院校单纯的借鉴世界一流大学“合理求真、使命引导、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积极应变”等理念, 理念趋同现象严重, 制约了自身的健康发展。

2. 分工协作和合理定位的意识不强

很多院校跟风上学科、上专业, 追求“人有我有、人有我大、人大我全”, 盲目向综合性方向发展, 而并不追求发展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 浪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质资源。领导层“跟着人家学”、“追求短期效益”、“多上热门专业”的思想使院校之间缺乏分工协作意识, 缺乏根据自身实际定位自身目标、职责、任务的精神, 最终导致角色错位、职责不清, 竞争力不强。

3. 生态位选择过程简单, 缺乏合理论证

高职教育发展的生态位选择应该与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条件相关, 应该根据职业教育发展的实际进行多层面、全方位的研讨, 而不能简单随意地进行。寻求适合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机制、体制和模式, 系统分析与合理总结社会发展不同层面的人才需求及规格要求, 确立适应和满足多层面社会发展要求的培养模式, 并据此确定职业院校内部结构的发展体系必不可少。

四、高职院校生态竞争力的培育

1. 形成办学特色

高职院校要创新办学特色, 必须把自身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进行有效融合。逐步建立企业、行业组织办学的促进机制, 扩大高职院校投资主体的生态位宽度。

在专业设置上, 要以市场的客观需求为导向, 贴近企业, 贴近生产、管理、服务的第一线。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努力创新办学体制与运行机制, 努力摸索适合学院特色专业发展的校企合作之路。在专业建设上从自身的办学历史中寻找到不同于他人的比较优势, 形成属于自身的“人无我有”的品牌。

2. 进行专业定位与课程设计

借鉴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理念, 学校与企业要紧密合作, 学习内容紧贴企业要求, 做到毕业上岗就能完全胜任岗位, 适应企业文化。

具体做法是, 在专业定位和课程设计上, 首先专业教师要根据工作岗位和职业的典型任务归纳出该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通用技能, 并据此来确定学习目标, 以此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第二, 专业教师要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制定教学大纲、编写教材、组织教学。其中重点是进行载体的选取和学习情境的设计。而这些都要来源于企业或者生活中真实项目、任务或者案例, 从而达到尽可能贴近企业岗位需求的目的。第三, 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要通过现场讲授, 创设生产场景, 使学生获得直观的感性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据相关调查显示, 企业大多认为目前高职毕业生只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职业迁移能力弱, 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最欠缺的能力主要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分析总结能力、计划能力、寻求帮助团队合作能力、积极沟通交流能力等。这一事实告诉我们, 只有使学生学会工作和生活中除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基本能力即职业核心能力, 才能使毕业生获得长远的发展。高职院校要明确毕业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需求, 然后据此匹配与之相适应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 从而构建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案。这样, 学生在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同时, 也能具备较快适应岗位实际工作的能力和素质。

当然, 这些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各方的合作才能够完成的。包括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必修课, 职业核心能力大赛、各种社团活动, 实习见习、实训及社会实践中的培养等, 这样才能形成卓有成效的培养模式。

在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生源锐减的情势下, 高职院校只有通过各种手段创新内涵和外延, 将特色教育不断延伸, 显示出自己独有的特性, 才能尽可能地避免与其他教育形式的生态位重叠, 拓展和提升自己的生态位空间, 减缓自身的竞争压力, 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玉宏, 孙云志.试论生态位视角下的交通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建设[J].交通职业教育, 2008, (6) .

[2]何培英.基于生态位理论的高等海洋教育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 2010, (1) .

3.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 篇三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旅游职业技能 湖湘特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89-01

随着我国中部的崛起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湖南省涉外旅游事业极大地发展起来,富有湖湘特色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休闲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服务项目引来四海游客流连忘返。然而在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既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十分匮乏,于是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旅游相关专业,这对针对这类专业的学生的一向使用全国通用教材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传统的高职英语教育不再满足时代对我省开放型应用型旅游职业人才的要求,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研究的意义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师,只有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体现地方旅游特色,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让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成为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2009年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渗透实践”是适应新一轮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的1。本项目提出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将理念在实践中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无论是对于英语学科教学还是对于旅游专业课程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2 研究的内容

本项目是通过对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系3个旅游相关专业班进行改革实验,探究出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湖湘特色旅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新路子,真正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为地方服务的目的。本项目的实践教学改革将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删减与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调整、师资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学生把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湖南旅游行业信息和在本地相关行业岗位上用英语进行简单有效的涉外交际的能力,最后总结归纳。

3 研究的特色

3.1 研究目标的高职特色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主讲教师在实验班进行实践教学,将湖湘特色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新路子,真正让公共英语课为学生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为这我省高素质的旅游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提高英语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培养一批复合型英语教师。建立湖湘特色旅游行业英语语料库,建立研究档案,完成研究材料的汇编和结题报告,通过结题验收,形成相关学术论文等系列学术成果。

3.2 研究内容的地域特色

高职英语教学应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鉴于我校旅游、酒店等专业的学生以湖南本地籍为主,因此在针对我校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渗透我们湖南地域特色的旅游职业技能培养,基本上所有模拟情景和学习案例都是从本土相关行业的实践中搜集和攫取,设计的学习任务尽可能以湖南本土旅游活动为背景,研究的成果特别依赖于本土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的帮助以及主讲教师在本土行业岗位上的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经验和教训。

3.3 研究的创新特色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为学生专业服务、尤其是为本省特色的涉外旅游高职人才培养服务的实践与研究在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研究领域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渗透实践是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因材施教,服务专业”的基本原则,探索如何使高职英语课程适应旅游类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从传统的“学科型”或“知识型”中解放出来,放到整个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重新定位,通过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删减与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调整、师资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试验研究,并在试验班开展试验教学,充分利用我校的导游模拟实验室、饭店餐厅实验室、前台接待试验室、客房服务试验室开展情境模拟英语口语训练,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辩论会、导游讲解比赛、景点推介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设多媒体语料库,搭建课堂与课外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与其他院校进行教学方法和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导游、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等顶岗实习,提高针对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的质量,努力开创富有湖湘特色的旅游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新局面,尽可能发挥高职英语课程为我省旅游专业高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高素质技能型“订单式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服务作用。

4 结语

总之,体现“湖湘特色”的旅游職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对我校针对高职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公共英语教学的渗透正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渗透实践”这一研究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 宋丽萍,王莉.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 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卷首语.

[3] 刘法功.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 宋梅梅.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5] 张杰.公共英语教学的专业化与专业英语教学的公共化——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1).

4.鄂菜的地域特色探析论文 篇四

湖北淡水鱼类资源丰富,具有“千湖之省”的称谓,鄂菜食材形成了以淡水鱼鲜为主的特色。商务部发布的《全国餐饮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3)》指出:“辣文化餐饮集聚区:以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贵州为主的餐饮区域。重点建设重庆美食之都、川菜产业化基地、长沙‘湘菜文化之都’和湖北淡水渔乡,引导江西香辣风味、贵州酸辣风味餐饮发展。”

(一)鄂菜代表风味中的食材分析

鄂菜主料以淡水鱼鲜为主,其次是猪、鸡、鸭、牛和羊等畜禽类,植物性原料以豆腐等为主。《中国名菜谱·湖北风味》收录的湖北名菜中有水产类菜肴101 道,淡水鱼鲜为主料83 道;48 道肉类菜肴中,猪肉类菜肴有40 道;48 道禽蛋类菜肴中,鸡肉类菜肴有24 道。由此可知,鄂菜食材以淡水鱼鲜为主,其次是猪和鸡。通过主料的分析,可以清晰地反映鄂菜的食材特色。

淡水鱼鲜中又以鳝鱼、青鱼、鲫鱼、鳜鱼、虾较为常用,鮰鱼、武昌鱼和鳊鱼制作的菜肴名声较大。如湖北“笔架鱼肚”,是湖北石首市笔架山的特产,用此处的鮰鱼制作而成。早在明朝洪武年间就成为进奉宫廷的贡品。目前,石首市正在把“笔架鱼肚”申报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说在阳光下干鱼肚能够看到笔架山的图案,是辨别真假笔架鱼肚的依据。每斤笔架鱼肚高达4 800 元,被誉为“金肚”。长江武汉段的鮰鱼质量上乘,武汉餐饮老字号老大兴园制作的鮰鱼菜肴声名远播。

鄂菜中以猪肉、鸡肉、鸭肉为主材的菜肴,因为帝王名士的影响而成为代表风味。楚乡鸡就是根据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的著名诗句制作的名肴。翰林鸡和青莲鸭等因李白在安陆为官时期喜食而成名。黄州东坡肉是苏东坡自制的猪肉菜肴。从他的《猪肉颂》中得知,当时猪肉在黄州贱如土。在苏东坡的影响下东坡肉成为今日杭州、徐州、黄冈、眉州各地争抢的地方名菜。千张肉据传出自唐朝名相段文昌之手,状元油得名于北宋时期安陆籍状元宋祁、宋庠兄弟。蟠龙菜俗名“卷切子”,因为助力明嘉靖皇帝继位有功而获赐名蟠龙菜,成为宫廷菜肴。正如刘禹锡所言:“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鄂菜中,以羊肉为主料的菜肴并不多见,这是因为湖北水乡环境并不适合羊的规模化养殖。同易于获取的鱼虾猪鸡等原料相比,羊肉尽管鲜美,但价格相对较高。在口味上,受饮食传统等的影响,湖北居民也不太适应。与鸡鸭同为大众化家禽的鹅,在鄂菜原料中更为鲜见,因湖北不太适宜养鹅,人们很少以鹅入馔。

鄂菜菜肴配料以猪肉、鸡脯肉、火腿、冬笋、冬菇、香菇、玉兰片、荸荠、黑木耳、鸡蛋等为主,其中尤以猪肉、鸡脯肉、火腿、冬笋、冬菇、玉兰片和香菇的使用较为普遍。

(二)食材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鄂菜就是在“靠水吃水”地域背景下形成了以淡水鱼鲜为主的食材特色;在“靠山吃山”的环境下形成了以冬菇、冬笋、香菇、玉兰片为主的配料选择使用特色。“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人们饮食生活顺应所生活的自然生态的通俗化表达,其中也暗含着部分“天人合一”的饮食思想。

湖北的自然环境中水和山的特征突出。长江从重庆巫山县入境,奔流而下,横贯全省,由黄梅流入安徽境内。长江最大支流汉江自陕西蜀江口入境,在汉口与长江汇合,形成了“江汉朝宗”的地理景观。境内长度在5km 以上的小河流多达1 193 条,两大河流滋养着省内千余条支流。古老的云梦泽充满着瑰丽的神话气息,而它只是湖北众多淡水湖泊中的一个。“鄂渚上千,湖泊成群”的湖北有“千湖之省”之誉,不仅河流纵横,湖泊点缀,湖北地处亚热带,降雨量丰沛,年平均降雨量在750~1 600mm之间。

众多的河流湖泊和人工水库孕育着种类丰富的淡水鱼鲜。尤其以黄鳝、青鱼、鲫鱼、草鱼、财鱼、鳡鱼、鲌鱼、甲鱼、河虾、湖虾等较为常见,也生活着鮰鱼、武昌鱼、石头鱼、春鱼等名贵鱼类。这些易于捕捞养殖的淡水鱼鲜,就成为人们饮食原料的主要来源。

山清水秀的灵秀湖北,因水而灵动,因山而秀美。鄂西、鄂西北、鄂东、鄂东南等地区分布着高低起伏的群山,据统计,山地占湖北省面积的55%。地处亚热带的山地,植被风貌独特,生长着种类丰富的野生动植物。相对于凶猛的野生动物,植物类食材更容易采集获取。根据食材的口感和营养,人们逐渐形成食用冬菇、冬笋、香菇和用笋子制作的玉兰片的习惯。

人们在采集渔猎过程中,学会了种植和养殖。湖北境内发现了多处史前先民遗址,在城背溪文化、大溪文化等史前遗址中,都发现了猪、狗、牛、羊、鸡等动物的骨骼。当社会生产具备了食材选择的条件,人们就把畜禽类食材集中在猪和鸡上。因为狗肉的口感不如二者,所以狗肉的地位比较低,民间有“狗肉不上正席”的说法。牛用于耕种,农户一般不会杀耕牛食用。羊肉味道鲜美,被奉为美味和财产的象征,一般用于交换物质和换取货币。饲养猪主要是为了食肉,养殖鸡主要是为了获得鸡肉和鸡蛋,南北朝时期形成吃鸡蛋的习俗。

由此可见,鄂菜以淡水鱼鲜为主,以猪、鸡为次,香菇、冬笋、冬菇、玉兰片为常用配料的食材特色,是受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产和人们的饮食观念等因素的影响逐步形成的。

二、鄂菜的制作工艺特色

烹饪风味流派,一般是指在长期的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在选料、制作工艺和成菜标准上自成体系的地方风味。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影响范围较大,成为烹饪风味流派的评判因素。鄂菜作为著名的地方烹饪风味流派,历史悠久,被称为“千年鄂菜”。不仅食材特色突出,在制作工艺上也自成体系,且形成独特的风格。

(一)以蒸、炸、烧、煨和汆为主的制作工艺特色

说起鄂菜,人们耳熟能详的有“沔阳三蒸”“清蒸武昌鱼”“排骨煨汤”“瓦罐鸡汤”等菜肴。其实鄂菜的传统制作技艺多种多样,当今更是兼及南北,融汇中西。为了更好地分析鄂菜的制作工艺特色,本文以鄂菜代表风味为研究对象,对其制作工艺进行分类。

在新石器时期的大溪文化等遗址,发现了“甑”这种器具,表明湖北利用蒸法制作食物已有近万年的历史。从蒸稻米发展到蒸鱼、肉和菜等食材,进而形成形式多样的蒸类菜肴。在用水煮鱼的过程中,人们逐步提高菜肴的鲜美程度和食用的便利,创造出鱼汆、空心鱼汆和橘瓣鱼汆等名菜。鄂菜工艺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是蒸和炸,其次是煨、炖、烧和汆。蒸分为清蒸、粉蒸;烧中又有干烧、红烧之分。使用蒸法的菜肴最多,然后依次是炸、烧、煨、炖和汆。有些菜肴制作复杂,使用复合工艺,也是采用蒸和烧、蒸和炸、炸和烧、汆和烧等,是蒸、炸、烧、汆中两种制作工艺的复合运用。

(二)鄂菜工艺特色形成的影响因素

菜肴制作工艺使用的依据是食材性质,不同性质的食材要采用不同的烹调工艺。

蒸是利用蒸汽传热使原料成熟的方法。鄂菜中的蒸,一般是以水蒸气为传热介质。旺火沸水急蒸,适用于鲜嫩水产原料如清蒸鱼等。旺火沸水久蒸,适用于制作口感酥烂的菜肴,如粉蒸肉等。中小火满慢蒸,适用于茸状原料,如荆沙鱼糕、肉糕等。蒸主要是利用水蒸气的热量把食物蒸熟。湖北淡水资源丰富,以水蒸气制熟食物有着便利的条件。鄂菜以淡水鱼鲜为主,蒸技法能够使食材的质地细嫩、味道鲜美,放在笼屉中蒸,也能保持鱼鲜形整而不烂。如果用炒、烩等方法,质地细嫩的鱼鲜就难以保证完整的造型。相对于烤,淡水鱼鲜更适合于蒸,相对于水煮,蒸能更好地保持原料中营养成分。

炸是以油为传热介质,利用油温制熟食材或使食材定型的工艺方法。炸既独立运用,也用于原料定型,所以,炸是应用广泛的烹饪工艺。炸制的菜肴色泽金黄,形态完整,酥脆香松。淡水鱼鲜味道鲜美,但是也有腥味浓、骨刺多等缺陷。利用大火蒸,鱼肉鲜嫩,骨刺松软。如果是骨硬或刺多的鱼类,通过油炸可以把鱼的骨刺炸得酥脆,免去骨刺扎破喉咙之忧。猪肉、鸡肉等肉类菜肴经过高温油炸,变得香而不腻,口感松软。尤其是需要定型的菜肴,如网油沙、状元油、核桃腰、皮条鳝鱼等,多用油炸制法。

煨是以水为传热介质的烹调方法。将原料加入汤水中,用武火烧沸再改小火或微火长时间慢慢加热至原料酥烂味足。煨和煮接近,从发展顺序来讲,煨可能是在水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湖北淡水资源丰富,人们在煮熟鱼鲜肉类或藕等食材的过程中慢慢形成了煨炖的制作工艺。湖北人喜欢喝煨汤是因为在亚热带气候和山高水多的地理环境中,湿热或湿冷的天气下,人们需要喝汤进补。另外,在生活条件不富裕的情况下,煨汤能够满足大家庭的饮食需要,肉少汤多,人人都可以美美地喝上一碗。

烧是将经过初步熟处理的原料加适量水或汤用旺火烧开,中小火烧透入味,旺火收汁的烹调方法,可以分为红烧、白烧、干烧等类别。熟处理方法一般有蒸、炸、煎、炒等,可用于多种原料。相对于水煮,烧制的鱼鲜和肉类菜肴味道更加丰富,色泽也相对美观。

汆是小型原料在沸水中迅速制熟的烹饪方法,一般用于制作圆形的食物。受巫文化的影响,湖北形成尚圆的饮食观念,有“无圆不成席”之说。传说鱼圆是楚武王的厨师创制的。楚武王爱吃鱼,但是怕骨刺扎喉咙。为了避免触怒武王而遭杀身之祸,厨师们用汆的技法制作出吃鱼不见骨刺的鱼圆。传说以上层人物的影响力反映出人们的饮食追求。汆主要是用短时间能制熟的鱼茸为原料,做成圆形的鱼圆。相对于烧、煨、蒸、炸而言,用沸水短时间制熟原料的汆法,具有制作简便、成本低廉等特点。因此,更容易在下层民众中普及使用。

因此,鄂菜以蒸、炸、烧、煨和汆为主的制作工艺特色主要是源于鄂菜的食材特色,同时也受到生态环境、生活条件、饮食观念和文化传统的影响。

5.2021福建特色高职院校排行榜 篇五

2021福建特色高职院校排行榜

最具潜力的十大专业排行榜

1景观学专业

专业介绍:景观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它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找到规划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监理规划设计的实施,并对大地景观进行维护和管理。

就业方向:景观学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2游戏设计专业

专业介绍:游戏制作是依托数字化技术、网络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对媒 体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改造和创新的技术,覆盖图形图像、动画、音效、多媒体等技术和艺术设计学科,是技术和艺术的融合和升华。

就业前景:游戏行业在国内正处于成长期。企业对游戏行业的日益重视带动了游戏人员需求的激增,然而由于我国游戏行业起步较晚,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尚不健全,每年培养的专业人才不到万人,与IT企业巨大的人才需求量相比简直是凤毛麟角,游戏专业人才供需出现严重失衡。

3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

培养要求:房地产开发与管理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建筑工程知识,熟悉房地产基本法规和政策,能系统地掌握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知识,能从事房地产估价、房地产经纪、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及房地产管理等工作,受过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就业方向: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房地产经营与开发公司、房地产估价事务所、房地产投资咨询公司、房地产经纪公司、物业管理公司等从事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分析、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估价、房地产营销、房地产经营与开发项目管理等工作。就业岗位:销售经理、策划经理、总经理、项目总经理、营销总监、副总经理、策划总监、招商经理、置业顾问、项目经理、销售主管、策划主管等。

4动画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影视动画和网络动画创制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能在本领域工作岗位上,从事动画原画、动画创意设计和二维、三维电脑动画制作的专业人才。

主干课程:动画形象设计、动画技法、动画背景设计、多媒体技术及应用、动画合成、影视动画发展史、影视动画鉴赏等。

就业方向: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城市规划部门、影视公司、电视台、影视后期公司、各类制造业、服务业等各类企业从事虚拟现实、情景再现、影视特效等工作;制片厂、电视剧制作中心等各类事业单位从事影片特效、影片剪辑等工作;影视公司,电视台,动画制作公司从事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制作等工作;栏目包装;建筑咨询类公司从事三维建筑效果图,建筑动画的制作;游戏公司、网络公司等。也可报考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本科继续深造。

5金融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金融管理专业充分发挥了我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优势,同时吸收西方有关领域的新知识、新方法,主要培养和造就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德才兼备,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金融管理方面应用性、职业性的专业人才。

就业前景:金融是价值流通的取向,当下金融产品有很多,例如银行、基金、保险、证券、信托等,都是属于金融的一部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都想着将闲余的资金投入到金融行业中,以获得更多的额外收益。有需求就会有发展,从事金融行业、协助广大人群了解金融知识、办理金融业务的专业人才在当下越来越吃香。

6营养学专业

培养目标:营养学专业具备基础医学、营养学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使毕业生能够成为从事人群的营养指导、保健和营养知识的宣传教育、防病治病、医院临床营养治疗和指导食品配制的高级营养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就业单位如学校、幼儿教育机构、宾馆、医院营养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卫生监督所、食品药品管理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学校和卫生管理机构等。

7艺术类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艺术设计与创作、教学和研究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在艺术设计教育、研究、设计、生产和管理单位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的专业人才。

就业方向:学生在毕业后可以在广告公司、设计公司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在电视台、报社、杂志社、大型网站等媒体单位的平面设计部门担任美术编辑;在企事业单位的策划部门担任平面设计师等。

8心理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心理学科学研究、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生理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等。

就业方向: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到教育、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司法、行政管理等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

9护理类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的基本知识及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护理教学和护理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

就业前景:护理专业被教育部、卫生部等六部委列入国家紧缺人才专业,予以重点扶持。世界卫生组织对各成员国卫生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许多国家护理人才紧缺。在我国,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例严重失调。按照卫生部要求,我国医院的医生和护士的比例是1:2,重要科室医生和护士的比例应是1:4。而目前全国1:0.61的医护比例远远达不到卫生部的要求,与1:2.7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的比例相差更远。根据卫生部的统计,到2015年我国的护士数量将增加到232.3万人,平均年净增加11.5万人,这为学习护理专业的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

10行政管理专业

培养目标: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行政学理论研究、公共政策分析、社会调查与统计、外语、公文写作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行政管理的基本能力及科研的初步能力。

就业方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可从事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行政协理员,办公室主任、行政主管、协调层或决策层高级助理,中外大中型企业前台秘书、行政主管、行政总监、总经理助理等职。

高考可以填报几个学校

对于大部地区来说,高考志愿可以选4至6个学校,然后每一所学校都可以选择6个专业填报,同时还可以选择服从调剂。这样计算下来的话,每个人都可以有很多个院校专业可选,如果报的不高的话,有很大可能被录取。

对于高考改革地区,以浙江为例,高考可以报80个专业,这样听起来非常多,但是每个都是1所院校1个专业对应的。相比之下,反而有可能没有上面一种情况总志愿情况多。

6.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类型研究 篇六

摘要: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建设是其核心内涵之一,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在特色建设方面各有千秋,在优化人才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引领全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探索高职院校特色建设路径等方面,具有一定借鉴与示范作用。

关键词:示范性,高职院校,特色,类型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强化办学特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形成办学特色,走特色发展之路。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核心内涵:一是特色,二是水平。特色体现水平,水平支撑特色,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实践的过程。

一、高职院校特色内涵与特征

广义的高职院校特色指的是类或群的风格,是指高职院校不同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或中等职业学校的之所在。狭义的高职院校特色是指一所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条件和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目前关于高职院校“特色”最官方和最权威的解释是《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中对“特色”的描述,即“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

高职院校特色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是高职院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优势、稳定的办学风格和发展模式,并在以后的办学实践中传承、积累,进而形成的优良传统的结晶,既可以表现为院校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独特风格,也可以扩展为院校的整体风貌,它具有独特性、匹配性、积淀性、目的性、公认性、稳定性、发展性等属性。

二、高职院校特色理论体系

基于高职院校特色内涵,高职院校特色理论体系可以分动态体系和静态体系两个方面。

1.静态特色体系

静态特色体系着眼于在某一时间点上所表现出来的发展方式和风格特征,包括:

(1)办学思想特色:高职院校要特色发展,就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办学思想。根据自身条件和环境及社会资源,实行差异化发展,找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2)人才培养特色:高职院校必须要思考如何吸引社会力量,促进校企合作,提高实践教学和实训效果,形成既注重专业能力培养和又注重理论知识学习的人才培养特色。

(3)专业及教学特色:高职院校的特色根植于专业及其教学之中,专业特色的彰显程度直接决定了高职院校特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同时要创新教学模式,突出教学的高等性、职业性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4)科研及技术创新特色:高职院校的科研项目及技术创新要具有针对性、突出专业特色,紧跟专业发展的前沿动态,具有实践价值,努力服务于实践教学改革、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

(5)社会服务特色:高职院校的发展需要扎根地方,其社会培训、技术服务等服务项目需要紧密地服务地方经济或行业经济。

(6)校园文化特色:环境可以塑造人,包容、创新的制度环境,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精神环境都

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有助于师生健全人格的产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人生的价值创造。

2.动态特色体系

从发展的视角看,动态特色体系包括:

(1)创建特色:高职院校要善于发掘特色、培植特色,从现有的资源中找出优势资源,加以精心提炼并外化为特色。

(2)保持特色:高职院校的特色一经形成,就必须保持其相对稳定性,加强内涵建设,突出独特性,不断强化全校师生认知和社会的认同,进而打造出核心竞争力。

(3)发展特色:特色本身是相对的,没有创新,特色就会失“色”,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特色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体现新的个性,这样的特色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发展力。

三、首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特色分析

首批28所示范高职院校在充分把握广义高职院校特色和基本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可谓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大体有以下几类:

1.做精龙头专业、着力打造专业群模式

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财税专科学校等为代表。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精准的办学规模(在校生约为4000-7000人);②在做精龙头专业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专业群,全校各专业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③教学体系贴近岗位技能实际需求,毕业生取得技能证书含金量和通过率较高;④对口就业率较高,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在行业(或区域)内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

以浙江金融学院为例:该校有在校生约7000人,在做精龙头专业——金融专业基础上,打造专业群,共设置了金融管理与实务等23个专业,各专业之间联系紧密,目前省级以上精品课程33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8门,学院以“一年熟练岗位、三年成为骨干、五年成为主管、七年实现发展、九年成就事业”的要求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累计输送了近5万名金融经济人才,约占浙江省金融从业人员的1/4,在浙江省金融系统具有非常强的社会影响力,前期毕业生大多已走上领导岗位或成为业务骨干,有近百名校友成为省级分行及以上领导,其中支行副行长以上干部5000余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品牌,被誉为浙江省金融界的“黄埔军校”。

2.紧密服务地方经济,深入开展产学研农职教模式

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等为代表的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地处非中心城市,办学具有规模(在校生约为10000-16000人)。

(2)按照“专业跟着产业走、教学跟着生产走”的思路建设专业,彰显“农职教”特色,如杨凌学院该校立足于农、林、水等设置专业群,新疆农职院围绕农、畜、林等设置专业群。

(3)深入开展‘产学研’、与地方经济结合紧密,学校产业上规模。以杨凌学院为例:该校地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现有在校生约16000人,学校立足于农、林、水等为主干设置七大类专业群,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原则,依托百县千企联姻工程平台,与100多个县(区)政府、800多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开展了全方位、深层次、多形式合作,共同打造了面向社会、开放式、多功能的职业教育大平台,探索了多种互惠合作模式,形成了“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依托项目建基地,依靠共建基地为平台,创建产学研结合新模式”的鲜明特色,其科研项目、经费、奖项等多年来居

陕西省高职院校首位。

3.依托产业或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产业链模式

这类高职院校主要有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等。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合适的办学规模(平均在8000-10000人);②依据产业或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产业链和市场需求设置专业群,如长春汽车高专依托中国一汽、湖南铁道依托中国南车集团、成都航空依托中国航空总公司、平顶山职院依托平煤集团等;③校企结合紧密,注重技能实训,学生动手能力强,专业对口就业率相对较高;④在产业(或区域)内有较强的社会影响力。以长春汽车高专为例:该校2009年由中国一汽交由长春市政府主办,实现政企共建,现有在校生8000余人,学校的建设目标为开放式、高水平、国际化的汽车职业教育基地,坚持“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就没有我们存在的必要”的办学理念,以跟踪前沿需求,服务企业用户,校企融合办学为特色,依托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优势资源,紧密结合汽车产业链人才需求,围绕汽车产业链设置15个专业,其中10个专业为国家或省示范专业。学校与一汽大众公司等联合开发多种订单班,订单班数量达33个。企业对该校毕业生认可度相当高,2011年该校毕业生总人数1482人,共收到2864个岗位需求,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65.1%的学生毕业生后走上了复杂技术工种等高技能岗位,主要集中在汽车业的大型企业,毕业生就业城市远至成都、佛山、大连等,在汽车行业内有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4.培养区域经济升级转型急需的“技术型+服务型”人才模式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校、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校等为代表,这类高职院校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依据区域经济或产业设置专业,多为现代制造业或现代服务业;②校企结合形式多样,生源就业以区域为主;③社会服务及培训意识强;④开放程度高、资源整合力强。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该校有在校生8000多名,学校以“开放程度高,资源整合能力强,特色鲜明,具有较高国际知名度的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国内一流职业技术学院”为目标,践行“素质为核心,能力为基础”的育人理念,以服务区域经济为指向,政府、学校、企业(行业)三方有机结合,建立互动合作机制,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把产学研贯穿于“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的全过程。学校立足宁波,面向全省,辐射全国,为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培养后备军,生源中26%来自宁波市,71%来自浙江省(含宁波市),2010届毕业生约55%在宁波市就业,学校坚持走“产学研”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道路,把研究机构建设作为提升学校研究实力的突破口,部分仪器设备在省内甚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年社会培训达19万人次,形成了现代高职教育的宁波模式。

5.全面领先的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该校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教学成果、科学研究等多项指标领先全国其他示范性高职院校,教学改革标志性成果全国第一。据西班牙《全球大学网络数据排行榜》对全球1.5万多所高校排序中,该校排名第1686位,在全国所有入围的988所高校中排第80位,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全校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2.4万余人,拥有国家精品课程53门,省级精品课程70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6项。学校与国内63所高校签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协议,全校共有90多名博士和硕士生导师,已招收11届研究生。学校应用为导向的高职科研模式特色突出,重视产学研合作、科研应用开发与成果转化,2002年以来连续10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7年以来连续5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学校重视对外合作办学和社会服务及品牌形象,先后与海内外80所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大力开展各项社会培训工作,每年各项技术培训、技能鉴定等社会服务达5万人次,充分发挥示范校的辐射作用。

四、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建设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是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长期以来秉承“敬业乐群”的校训,自觉传承、弘扬我国近现代著名民主革命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著名职业教育理念。明确提出办学要坚持“四个导向”,即以市场和社会需要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国内和国外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以质量和特色为导向、以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为导向,并在办学指导思想中强化,在教职工的教育观中强化,在学生的职业观中强化。学校连续4年在江苏省专一批次录取分数线均名列第一,平均分高于本三分数线。同时,由于学校长期推行“学做合一”人才培养模式,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学生就业从业和自主创业的能力得到显著增强,学校主干专业的毕业生年年呈现供不应求的喜人局面,毕业生满意度不断提高。根据麦可思调查结果显示,2010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88%),比2009届(82%)高6个百分点,比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2010届(79%)高9个百分点。

1.准确定位,科学筹谋,学校发展目标高远

学校党政领导准确定位,科学谋划,确立了在“十二五”规划发展期内,立足南京、立足江苏,面向长三角,辐射全国,融入国际,以培养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特别是区域性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一线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和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学校承担的我省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人才强校试点单位、新能源应用示范校、大学科技园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校企合作,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服务水平,努力把学校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高职院校”。

2.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建设服务产业发展

学校紧抓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之间联系,主动适应和服务新兴产业和产业转型升级,将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作为学校站在高起点高平台上继续发展的重要机遇。根据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学校紧紧抓住江苏大力发展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契机,紧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实施专业拓展与更新,进一步健全完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管理新机制,近两年先后新增设为联网专业和新能源应用与装备制造专业,并同时启动了新能源技术示范校园建设项目。

3.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拓新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加大校企合作开发课程的力度。课程标准不仅引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还根据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按能力目标构建核心课程和综合实训为主体特征的专业课程体系。学校依托江苏省轻工协会、江苏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等平台,进一步建立战略性紧密合作企业,增建校外就业实习基地,既满足了学生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项目的需求,又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7.高职特色德育工作探析 篇七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职教育就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同时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 高职教育规模迅速扩大, 已经占据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且基本上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和多模式的办学和发展格局。当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系统性偏差, 这一偏差集中表现在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异和距离, 由此, 在规模化发展的新时期, 教育工作者针对提升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效果途径也进行着孜孜不倦的探索、学习、革新和改革, 大到教育模式、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 小到教学方法、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的生命在于人才培养质量, 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 如果说物质产品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现代化的生产线, 那么人才培养的质量就离不开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鉴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起步晚的特点, 建立符合本国特色的教学模式的探索一直没有停止, 早期沿袭传统高等教育教学模式, 因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特点, 遭人诟病而舍弃;中期模仿、移植和嫁接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 包括以加拿大、美国为代表的CBE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双元制”模式、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TAFE模式、以世界劳工组织为代表的MES模式等, 由于国情和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而未能在我国持续扩大影响并应用, 在当前反而成为中外合作交流的窗口, 其影响微乎其微;当前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思潮引领下积极探索高职教育新模式, 却因制度不够健全、理解不够全面、意识不够到位, 导致成效不够显著、特色不够明显, 未能完全实现校企合作的培养目标, 由此可见, 教学模式开发不彻底和不深入, 已经成为迟滞我国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瓶颈之一。

2 文献回顾

2.1 概念界定

教学模式针对教学活动实施理论指导, 使教育工作者于深远的背景中进行教学思考, 同时, 又为教学实践提供实施指导, 方便教师教学, 它是理论和实践之间承上启下的不可或缺的“中介”。

基于教学模式的历史发展来看, 系统完整的教学模式是从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后才产生的。古代中外教育家针对教学模式都提出过相关教学模式的思想, 如我国的孔子、朱熹;古希腊的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等, 但这仅仅是教学模式的雏形。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感知—记忆—理解—判断”教学模式, 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个较成型的教学模式, 而后, 赫尔巴特的“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教学模式、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等, 则成为近代教育学领域中教学模式的典范。随着当代教育的快速发展, 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作用日益显现, 极大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 美国学者乔伊斯 (B.Joyce) 和威尔 (M.Weil) 在其著作《教学模式》 (Models of Teaching) 中, 针对教学模式进行了较为规范的分类和系统阐述, 并介绍了22种教学模式;心理学家安德鲁和古德森在20世纪80年代也对40多种教学模式进行了总结评述。

在国外影响较大的是美国乔伊斯 (B.Joyce) 和威尔 (M.Weil) 在其著作《教学模式》中所下的定义: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 (长时间的学习课程) 、选择教材、指导在教室和其他环境中教学活动的一种计划或范型。乔伊斯和威尔把教学模式分四部分来描述:第一部分是模式的指向, 它包括模式的目标、理论假设、基本原理和主要概念;第二部分是模式的内容, 包括模式的操作程序、社会系统、反应原则和支持系统;第三部分是模式的应用, 即提供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情境;第四部分是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教育效果, 即模式产生的直接或潜在作用。概括地说, “教学目标、理论假设、操作程序和教学策略”四部分内容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框架。

2.2 概念辨析

在职业教育中, 人们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之间存在着模糊的认识, 虽然教学方法、课程模式、教育模式与教学模式存在某些共同之处, 但它们各有侧重点, 其内涵和外延也不尽相同。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 共同进行一系列活动的方法、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虽都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的, 且在教学活动中实施, 但是教学模式还对课程设计、教材选择和教师相关活动等方面提出要求。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 往往可以采用一种甚至多种教学方法贯穿于特定的教学模式中。于是, 笔者认为教学方法是教学模式的要素之一, 教学模式更具广阔的外延和丰富的内涵。

课程模式是指课程开发的构架和思路, 是课程内容和进程在时间、空间方面的特定形式或课程要素的时空组合方式。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二者都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而开展的方式。虽然课程模式对教学实施提出要求, 但其倾向针对专业来开发课程, 重点放在课程的开发上, 所开设的课程对市场的变化和需要的适应程度。而教学模式则侧重针对课程模式已开发出来的课程选择教材、开展教学, 对课程、教材的选用提出要求, 重点落在教学的实施过程, 教学效果方面。高职教育中, 课程模式和教学模式虽有重叠之处, 但又各有偏重。

教育模式即学校的教育模式, 是学校的宏观控制系统, 具有系统性、周密性和稳固性, 由教育目的、制度、课程、教材等多方面组成的, 并可变化和发展的。由此可见, 教学模式内置于教育模式, 在一定程度上, 教学模式在某种意义上接近于理论上的学校教育模式。国家鼓励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走多样化、特色化的道路, 因此, 学校职业教育模式才会不断更新, 教学模式才具有不断改进、创新的发展空间。教学模式的创新离不开理论上的国家的学校教育模式的创新。

此外, 在高职教育中常提到的办学模式, 实质是指学校的办学的路径和样式, 即根据办学主体、办学目标和学制形式等不同方面进行划分的办学标准样式。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决定了走什么样的办学路子, 开展什么样的办学模式。

3 特色教学模式的构建路径

3.1 构建素质与能力相结合的“双本位”教学体系

本专业通过组织调研与反复论证, 课程体系由原来的强调“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思路调整为职业素养与职业能力相结合的“双本位”课程导向, 将职业素养教育和专业能力培养贯穿于通识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校内实训、校外实习、第二课堂等各个环节。具体实施内容包括:

(1) 重组理论教学体系

根据目标岗位的任务要求, 分解出17项基本职业能力, 而后在结合课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将基本职业能力划分到不同课程, 且确定该课程中基本职业能力的等级, 要求围绕课程涉及的基本职业能力进行内容的重组。例如, 围绕服务操作技能和管理技能, 通过调整课程教学计划, 增加核心课程的课时数, 将前厅、客房、餐饮3门课程从原本一个学期调整至两个学期, 分别实施“服务”与“管理”两个教学模块, 克服同门课程中比例不清、重点不明、细节不突出的毛病。还有, 开设企业专项课程, 全程由企业兼职教师以讲座形式授课, 弥补现有课程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同时, 将职业能力和创新教育进行融合, 充分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弥补课程教学的不足, 成功开发了宴会台面设计项目、酒店产品推广项目、综合接待服务设计项目等, 有力地拓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2) 丰富实践教学体系

以校内实训基地为依托, 以生产性实训为导向, 以课程为载体, 设计“全真工作日”教学单元, 以酒店企业工作安排的方式对学生分组进行岗位实践教学, 初步实现前厅、客房、餐饮三门课程在全新全真的校内实训基地的“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同时, 将实践教学延伸到第二课堂, 培育出“大堂吧运营组”、“会议服务队”、“花艺服务社”等以学生为主体的全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 既充实了实训基地的功能, 满足了学校生活要求, 又扩大了实训途径, 锻炼了学生的技能。最后, 积极参加和承担各类专业赛式, 一方面检验了学生训练的成效, 另一方面衡量了新教学体系的优劣, 为新教学体系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提供可靠的支撑。

(3) 建立常态化、真实化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

根据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引进职场行为规范, 渗透学生日常行为, 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意识, 建立职业基本素养, 促进学生良好职业人格品质的形成。在硬件建设中, 依靠合作企业雄厚实力和浓厚的企业文化, 在实训基地中建立企业文化墙, 将企业的文化理念、管理规范、用人要求等内容予以详尽展示, 于硬件环境的建设中营造酒店企业氛围和职场氛围。在软件建设中, 一方面从学生着装要求、礼仪规范方面着手, 以酒店企业行为规范为准绳, 纳入常态化管理, 要求学生管理员工化。另一方面, 积极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 特别是兼职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管理中个人职业素养的展现, 同时, 在专业课程教学中, 按照酒店企业基本工作规范实施, 让学生熟悉酒店企业管理流程和方法, 在企业文化和职场文化的熏陶下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带动职业素养的形成。

3.2 打造校企“双主体”人才共育教学平台

本专业在长期举办各类订单班的基础上, 以企业制学院为依托, 以订单培养为特征, 建立校企紧密合作的人才共育教学平台, 订单企业在自主招生、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建设、教材开发、课程教学、实习指导、第二课堂、班级管理、实训基地建设等各个环节全面参与教学与管理, 专业教师下订单企业挂职锻炼、担任兼职、培训员工、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与技术支持, 增强教师对企业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信息和技能的掌握, 获取和累积实践经验后反哺课堂教学, 校企之间的全程全方位多层次合作充分体现了校企双主体作用共育人才的办学理念。

(1) 共定人才培养方案。

我专业与订单企业共同对专业培养岗位 (群) 的能力要素进行分析和认定, 重新制订教学计划, 将边学边做、工学交替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设计、开发和实施“进阶培养、学工交替”的“SM-LP”人才培养方案。SM (Service & Management, 服务和管理) 指服务岗位向管理岗位进阶提升的教学内容设计, LP (Learning & Practice, 学习和实习) 指课程学习与岗位实践学工交替的教学过程组织。

(2) 共建专业课程。

以精品课程的建设为契机, 校企双方完成了专业课程标准制定, 明确课程目标与定位, 甄选教学内容, 设计教学方法, 开发教学与实训项目, 明确兼职教师的教学分工, 制定课程评估方案, 还完成了试题库、案例集、实训手册等的编写, 并初步建立了网络课程, 陆续进入网络教学资源库平台。

(3) 共育师资队伍。

积极培植能胜任订单培养的教学团队, 开展互兼互聘, 加强在职教师的专业化和兼职教师的职业化转换, 努力打造高水准的专业专兼联合教学队伍。建立兼职教师队伍, 形成核心课程教学实施双主体机制, 兼职教师参与制订课程标准、编制授课计划、实施课程教学, 授课时数占技能课的50%。

(4) 共编教材。

依托合作企业, 依靠专兼教学团队, 以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为蓝本, 编写校本教材, 甚至依靠企业资源, 开发了公开发行的视频教材, 得到中国旅游教学出版社的大力推荐。同时, 以各类重点教材编写为契机, 吸纳企业兼职教师的参入, 积极利用企业资源, 提高了教材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提升了重点教材的推广和使用。不论是开发的视频教材, 还是重点教材, 都得到了校企同行的广泛认同。

(5)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

以订单酒店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和业务流程为蓝本, 通过引进订单酒店的设备和技术, 共同建设与订单酒店规格相一致, 符合国家五星级酒店标准, 能体现主要订单酒店特征的全真化校内实训中心, 作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载体。同时, 实训基地还进行了订单酒店企业文化嵌入和氛围营造工作, 与订单企业合作设计制作了企业文化墙与品牌形象墙, 使学生能够在更加真实和有效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职业素养。

(6) 共同参与教学实施。

兼职教师不仅承担了核心课程的部分教学任务, 还在选修课、第二课堂专业讲座、素质拓展、论文指导等教学环境担任着重要的教学任务。同时, 开设的企业专项课程完全由企业兼职师资承担, 他们不仅有效地将订单企业的运行标准、岗位职责、工作要求直接传授给学生, 也将企业文化渗透到教学中。

摘要:本文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对高职教学模式探索入手, 借助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 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辨析, 针对当前高职教学模式建立的困境, 以现有建设的实践经验为基础, 提出建立特色教学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模式,酒店管理专业

参考文献

[1]B.乔伊斯, 等.教学模式[M].荆建华, 等,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

[2]张丽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探索性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 (9) :153-157.

[3]李泽中.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10) :1-10.

[4]周勇.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研究综述[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77-80.

[5]付正祥, 邱梅.高职教学模式研究与总结[J].教育与职业, 2012 (4) :185-186.

[6]刘荣红, 崔海军.高职院校基于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 (12) :1-8.

[7]阙红艳, 李辉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教学模式思考[J].九江学院学报, 2010 (2) :124-125.

[8]樊国华, 李加棋, 商丽媛.国外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分析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11) :51-53.

8.高职特色大学精神与学生管理工作 篇八

一、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所面临的挑战

1.高职生一般在18-20岁,刚步入成年,基本形成个人定势,有较强的自制能力、承受力、独立意识与责任感,一般处在“不服管”阶段,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高职学生绝大部分毕业于普通高中,有少数人毕业于中专和职业高中,参加高考未能如愿读本科而成为“落榜生”,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一定挫折,不甘心又无奈地走进了高职院校,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社会上的某些“不认同”,这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部分高职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对学校缺乏认同感,在校期间不能具有端正的学习技能的态度,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或形成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了道德知行分离。

2.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以课堂教学代替思想教育、以知识考试代替精神升华的现象,这偏离了对学生思想教育的基本方向,导致高职生具备较多人文知识却并没有相当的人文精神。在一些社会不良思潮的影响下,高职生中也出现了重物质、轻精神、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在一项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调查中提出需提高素质的项目,约30%的同学认为专业知识重要,认为外语水平和计算机知识更重要的各占12%和8%,约有49%的同学认为急需提高社交能力和动手能力,而认为政治素质和文学艺术修养重要的比例几乎为零。由此看来,当代大学生对素质的认识也基本趋向了“科技为第一生产力”,逐渐随着社会需求走,这有利于以后投身社会建设。但是,在社会实践中需要的是全面的人才素质,政治、文学、艺术修养等方面的素质,影响着人在社会上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应该对各种素质都有正确的认识并给予足够的重视,争取成为高水平的综合素质人才,为未来的职业工作打好基础。

3.目前东西方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多元化经济和多元文化不可避免地对高职院校学生产生重要影响,使一些人淡忘国家意识,消解民族意识,失去对传统的认同感,出现精神危机和信念动摇等现象。勤俭、友善、诚信这些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被一些学生视为过眼云烟。在大学生中,呈现出进取、务实、协调并重的兼容特点。在个人与社会、利与义、奉献与索取等价值的选择上不愿意偏重哪一边,希望社会与个人利益并重、事业与利益兼得。

4.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对刚刚起步的高职院校而言,想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站住脚,想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不以市场为导向是难以立足的。但我们在追求经济发展、注重科学的功用的同时,人文在许多地方被轻视了,尤其是人文精神。有的高职院校忽视校园内的人文建设,把资金都投入到提升教学设备上,片面追求计算机、实训场地及其他教学设备的提升。在教育方法上,重视专业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尤其是高职生的人文精神的培育。这样所培养的人才多缺乏创新意识与能力,缺乏竞争、风险、应急事件所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和较强实践技能,难以参与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全球化竞争。如果高职院校放弃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而只满足于为经济服务,就必然陷入功利主义,并最终丧失大学的本质和大学精神。

二、培育大学精神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

1.培育高职生的人文精神

现代大学精神的核心内涵就是其人文精神。构建大学人文精神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就是强化人文教育。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主要指大学所弘扬的在处理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所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实现其价值理想和美好未来的一种奋斗精神,也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的文化凝聚力。人文精神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它的传递需要文字载体。为了传递的需要,人们把传统人文领域中的情感、形象、生命、思想、智慧等精神性的东西物化为文字。早在1994年我国教育界就开始酝酿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问题,经过后来的发动和深入开展,人文教育至今已进行了14年。人文精神不像科学技术那样一教即会、一学即会,它必须经过长时间的教育熏染和长时间的修养内化而成。人文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习者透过文字看思想,透过语言得精神。

高职院校培养的绝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精良的专家,更重要的是要有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即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在高职教育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词汇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首先还是要教育学生怎么做人,其次才是搞专业技术。因为不管你是学什么专业,你首先是个人,要了解做人之道,这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至少应该做这样几方面的努力:

(1)注重高职生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结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无疑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大学生群体素质有着重要作用。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精神中最珍贵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必须在专业课程中渗透人文精神,提升职业技术学院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质量,强调“人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上,把传递人类文化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规范与传授科学知识和实际技能有机结合起来,强调高职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实用知识,为他们就业做准备,而且应帮助他们形成道德责任感,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教育虽然包含知识的传授,但又不同于知识的传授,它重要的是通过细致说理、耐心劝导和真情关切,达到思想的领悟、观念的内化。同时,通过有效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内在的精神需求,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

(2)注重教师人文精神的提升。人文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多种素质,是德育管理工作的内在动力。在学校教育中提倡“全员育人”,这就要求全体教师包括德育管理者和非德育管理者,都有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责任与义务。“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教师是学生的权威,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形成学生人格会起到明显的示范和导向作用。教师本身的人格就是最生动的人文资源。

“教材不是最好的课程,大师才是最好的课程”。因此必须加强对教师育人意识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人文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努力挖掘专业课程中的人文精神,自觉教书育人;提高专业教师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启迪作用,从而使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教育融化于整个课程体系和专业教育中,使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培养高职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实干精神。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生产、管理、建设和服务等领域的第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学生一入学就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在校期间不但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更注重实践性和体验性。因此,培养敬业精神是规划高职生未来从业的基础。有了敬业精神,才会有刻苦学习的积极性和做好工作的主动性,才能克服来自社会的各种艰难险阻,才能具有百折不挠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对事业有不懈的追求。创新作为现代人才素质的重要层面,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是人才的本质特征之一。作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高职生的创新意识必不可少。实干是事业成功的唯一途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实干精神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离开了实干精神,一切美好的想法都是镜中花、水中月,没有任何价值。有了事业心和实干精神,才会有事业的成功,高职院校要努力培养当代高职生的实干精神,使他们在未来事业中成为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

2.营造高品味大学校园氛围,建设幽雅的校园环境

一个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固然有多种因素,但良好的学习和学术环境,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却是更有影响力、更具持久性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办学面积相对狭小,学术氛围不浓厚的问题,这些问题也导致一些考生在来到学校报到的时候就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一项对高职院校学生的问卷调查中显示,真正对本校比较满意的只占25%。因此,营造高品味的大学校园氛围,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使处于其中的学生心情舒畅,这对学生德育管理工作是—个有力的推动。要实现这一目标,应主要从软件和硬件两方面人手。

(1)加强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文化,影响大学生的为人之道。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还对大学生成才具有触动灵魂、提升精神、催化超越的巨大作用。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难以很快改变,也不能轻易改变。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别,在我国还属于新生事物,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必然要逐步形成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探索并建设这种带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是每一所高职院校都面临的重大任务。建设什么样的校园文化应根据培养什么样的人来决定。高职院校既是高等院校,就必须具备高校共有的文化特点;又因为高职又是职业技术院校,它又必然带有自身的个性特点,即带有一定的企业文化特点。学校必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一种准职业环境,因此校园文化也应融入企业文化的特点。在现代生产中,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学校内部各个专业应该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要求,建立起各自的“专业文化”,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穿于各专业的每个教育教学环节中,体现出对这些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

与普通高校校园文化特点相比较,高职院校在学术性和科研能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府,它的校园文化必然要带有一定的学术性,否则就不能称之为高校。目前,有很多高职院校已经意识到与普通高校的差距,逐步在资金上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并在人才引进上加大力度,大量引进学术带头人,通过多种途径,逐步在校园文化中形成一定的学术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离不开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使校园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应当全方位、多层次、最广泛地吸引广大学生参与。高职院校要结合专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术讲座、报告会,使学生不同程度地接受良好的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寒暑假,结合专业学习的特点,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深入社会、深入企业,鼓励学生撰写专业小论文,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道德行为不是从书本上就能完全学会的,而是从实际生活中养成的。高职院校还可以安排演讲比赛、专题辩论会、参加“希望工程”等公益活动,利用庆“国庆”、庆“五四”等特殊节日组织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通过举办学校运动会等活动进行体育教育。还要鼓励高职学生争取多参加高校组织的校际比赛,通过这些平台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同场竞技。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使高职学生不仅开阔了眼界,提高了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还可以充分认识到自我价值,重新找回自信,不再认为高职生低人一等,建立自尊、自爱的良好心态。

上一篇:事业单位招聘试题下一篇: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