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鉴赏 京剧(共11篇)(共11篇)
1.艺术鉴赏 京剧 篇一
“蓝脸窦尔敦盗御马,红脸关公斗长沙。典韦带着黄脸,曹操带着白脸,张飞带着黑脸……”每当我唱这首《唱脸谱》节选,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京剧,200多年历史的戏剧;一种经历了几代大师的发展、改革、创新,最终被称为“国粹”的戏剧形式;一种包含“唱、读、做、打”的表演风格,“生、纯、丑”的行业分类,“皮、黄、锣、鼓”的伴奏结构,真的是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在外国人眼里,京剧是中国几千年古代文明的代表。他们常说京剧在服饰、身材、伴奏、唱腔方面都很美。真的很美!
记得我五六岁懂事的时候,爷爷经常晚饭后带我去村里看京剧。当时,我被舞台上漂亮的衣服、帽子和五颜六色的装饰品所陶醉,深深地吸引了我。虽然我听不懂“唧唧”在舞台上唱的是什么,但我觉得音乐很美,演员的噪音那么尖锐有力,我很佩服他们有这么好的噪音。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京剧陪伴了我的一生。我一个远房亲戚的曾祖母,每天晚上都会在佛教商城门口唱京剧,我也经常时不时听听。奶奶看我爱京剧,平时教我几句。
京剧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一种幸福和美好的享受。业余时间忍不住哼几句京剧。有时候忍不住拿起笔画,画一个京剧脸谱。唱京剧,画Facebook,让我的生活更有趣。
我爱京剧!我的理想是学京剧,长大后再学,把——京剧的国粹传播到全世界。
2.艺术鉴赏 京剧 篇二
一、京剧传承面临的困境
(一) 受娱乐方式多元化冲击, 京剧传承观众基础日渐薄弱。
随着改革开放程度的深入, 人们文化生活的多元化, 文艺品种样式的日益丰富, 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工具的迅速普及, 不仅拓宽了群众的欣赏领域, 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改变着群众的文化生活方式, 京剧的传承发展受到了严重冲击。与京剧传承的鼎盛时期相比, 人们吃完饭进戏园子, 这样的年代一去不复返, 而京剧艺术是个品位艺术, 不是快餐文化, 观众只有坐在剧场里, 处在一种悠闲、松弛的状态下品戏, 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艺术魅力。如今人们生活节奏变快, 心态浮躁, 不能静下心来, 因此这种环境非常不利于京剧的发展。一些中学生喜爱的是流行歌曲、街舞, 对京剧了解少, 接受起来有难度, 学习唱段就更难了, 大多数学生即使喜欢京剧课程也不会去买票听戏。社会上广大观众对京剧的欣赏热情普遍不高, 京剧演艺市场不成熟, 票房收入微乎其微, 剧团发展普遍面临资金难题。
(二) 受功利思想影响, 京剧传承热情不高。
学习京剧投入较多, 加之能够靠京剧吃饭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家长因为孩子学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学龄前阶段就已“摄入过量”――英语、钢琴、绘画等各类兴趣班。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应试教育体系内, 学校和家长不得不想尽各种办法帮孩子提高成绩, 增强竞争力, 其中最直接和有效的办法就是加课、补课。而京剧不纳入升学考试内容, 仅仅作为一种爱好或者选修课存在, 很难激起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京剧对演员的要求非常高, 需要各方面的素质都比较好, 但现在报名去戏校从小学京剧的人越来越少, 家长都在为孩子的未来考虑, 当他们看到京剧演员的惨淡生活, 不可能让自己的孩子从事这种职业, 因此京剧在选材方面没有太大的选择余地, 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影响了京剧艺术的发展。
(三) 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学习京剧需要耐吃苦, 戒浮躁。
京剧博大精深、是一门很难的综合艺术, 并不是会唱两句就行了, 需要几十年的不断追求, 不断刻苦钻研才能达到一定水平。需要学员投入毕生精力和心血, 才能将京剧艺术较好的发展和传承下去。一招一式、一个眼神、都有严格的要求, 压腿、下腰、翻跟头练功非常辛苦, 刀、枪、剑、戟的运用要经过艰苦的训练, 唱腔、念白、表演都要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要求, 培养一名专业的京剧演员要6—8年的时间才能登台演出, 京剧学员必须坚守, 耐得住寂寞。目前由于社会关注度的降低, 行业待遇不高, 从业人员不愿意拿出更多精力刻苦地、一心一意地去钻研, 很多优秀的人才都流失了, 这对京剧事业发展和传承来说是一个非常可惜的事情。
二、传承京剧艺术振兴传统文化
京剧文化源远流长, 从化妆、服饰到唱腔、身法都体现出国粹艺术的极致 , 它的内涵, 它的扮相, 都是中华民族的专利。在海外,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 有的人想家时就会唱起京剧, 京剧的意义, 早已超越了京剧本身。京剧艺术持续发展, 离不开观众群体的培养,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 人们容易忽视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继承和发扬, 特别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缺乏基本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普及京剧知识不可不为, 要持之以恒地不断提升观众的京剧审美鉴赏素养。
(一) 要发挥票友协会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扩大京剧传承的群众基础。
如今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京剧票友协会, 票友们在一起互相切磋、学习戏曲知识的同时, 也不断的在身边人之间传承京剧文化, 通过舞台展示京剧的魅力。京剧的传承除了要培养专业演员, 同时也要培养观众, 两者要齐头并进, 京剧的传播才能更久远,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孩子学习京剧大多是受到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辈的影响, 由于理解能力有限, 小朋友学习京剧往往局限于模仿。但京剧的前途不在专业, 而在观众、在业余群体当中, 因此让孩子从小就在京剧的氛围里成长、熏陶, 至关重要。京剧“墙里开花墙外香”, 国外会把京剧当宝贝来研究, 但我们自己对传统艺术却不那么热衷, 这令人很遗憾, 从某种意义上讲, 京剧培养了观众, 观众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京剧。
(二) 学校是教书育人、培育学生精神文化的重要场所, 应该成为京剧传承的重要阵地。
2008年教育部将在北京、天津、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广东、甘肃等10省 (市) 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 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 将京剧这一国粹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2011年记者走访发现, 在校园学国粹“听起来很美”, 推行起来却很难, 如今在不少学校已悄然亮起了“红灯”。原因是老师不精通、课时难保证、学生不爱学, 大多数试点学校将京剧课列入音乐课, 而担任教学任务的主要是音乐教师, 师资不足是最大瓶颈。京剧是一门包括唱、念、做、打、的综合艺术, 不是只会几段唱腔就行的。除了师资缺乏, 京剧课时也难以保证, 到了高年级, 音乐课常常被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老师占用, 音乐教学计划都无法完成, 更别提学京剧了。京剧进课堂应该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 采取相应的措施, 不可搞一刀切, 比如利用校园小广播、校园网站、宣传栏和校园电视台对京剧班和校园京剧动态进行报道;邀请专家教授进校召开京剧座谈会, 举办“走近京剧、弘扬国粹”知识讲座等培养学生受众, 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通过社团活动让一些感兴趣的学生参与表演和展示,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采用多样化的方式, 请京剧专业人士来学校上课, 一学期举办一两次京剧演出、在学校里搞一些小型的演出活动……这样既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又可以让学生们接触到相对全面真实的京剧艺术。
(三) 成立戏曲培训中心, 举办各类票友大赛, 给予传承者荣誉和鼓励。
成立少儿戏曲培训中心或传习所, 确保喜欢京剧的人能够得到指导帮助。京剧舞台艺术是以主要演员为中心的。看京戏要看“角儿”, 没有“好角儿”, 演不出好戏。同样一出戏, 不同水平的演员去演, 其艺术效果大不相同。京剧是一门综合艺术, 还需要各方面人才成龙配套。一个剧团不但需要各个行当的优秀的主要演员, 而且需要优秀的“四梁四柱”, 需要优秀的鼓师、琴师和文武场演奏人员, 还需要好的化装的、勒头的、检场的、管服装的、管靴帽的、管道具的和管音响的各类人才。这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加强培养。我们必须把选拔和培养优秀的京剧人才, 特别是青年京剧人才, 放在振兴京剧的突出位置。做好戏曲类节目的宣传工作, 戏曲频道应该针对少儿、青年、老年票友设置精彩的有针对性的节目。做好京剧博物馆等专题展览场馆建设, 并向观众开放。传统的戏曲传承方式主要是一种一对一的传帮带式的传承, 要充分发挥中年演员的作用, 一方面靠他们进行口传心授, 手把手地教;另一方面他们的演出活动, 有力的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培养了青年演员, 有利于向更多的人介绍京剧知识, 让他们了解、熟悉京剧, 进而喜爱京剧。
京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 必须坚持正确的理念, 在保护京剧这一国粹文化的本真性的同时, 不断的培养观众群体, 培养传承群体, 运用好学校、协会、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促进传统京剧艺术不断发扬光大是每个炎黄子孙的责任。
摘要:京剧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 多元文化的冲击, 学艺的艰难以及学习成本的提高, 京剧传承的文化土壤和生存空间面临一定困境。在如此情况下, 京剧的文化价值要远远高于经济价值,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要充分发挥学校、票友协会、群众文化舞台的带动作用, 政府搭台, 市场辅助, 推动京剧艺术的传承发展, 振兴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3.浅析京剧梅派艺术特征 篇三
【关键词】戏曲流派;京剧;梅兰芳;男旦艺术
京剧艺术在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中出现了许多闻名遐迩的大师,其中以京剧的“四大名旦”最为著名。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兰芳大师开创了京剧男旦艺术的鼎盛时期,梅派艺术在其努力发扬下逐渐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人们的喜爱,从而开辟了戏曲流派一个新的方向。
一、梅派艺术唱腔的改革
(一)梅派艺术之兴起由来
京剧诞生于1840年左右,在早期处于主流地位的是老生唱腔,当时以旦角为主要角色的剧目在京剧总剧目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男旦角色更鲜少。直到上个世纪初,京剧男旦表演在梨园中大获成功,首次出现了 “生旦并重”的崭新格局,其中以“四大名旦”最为著名。梅兰芳先生所创立的梅派艺术对之后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复杂的社会背景和阶级冲突促使了男旦文化的诞生。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期间,男旦艺术被视为封建文化遭到封杀,男旦培训课程也从全国各大戏校中取消。改革开放开始后,京剧的舞台也被开放,舞台上又出现了男旦的身影,但却伴随着各种不同的争议声。近一百年以来,关于乾旦和坤生两者的争议一直都不曾停息过。在梅兰芳先生的努力改革下,京剧艺术中的旦角行当在二十世纪初迎来了一个高度发展的时代。梅派艺术也在时代的不断地变迁与社会不断发展中确立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重要地位。
(二)对于传统唱腔的突破
从1914到1924年间是梅兰芳先生在创作上的黄金时期,其独特表演风格也在此期間慢慢形成,梅派艺术由此应运而生。梅派选角儿有着严格的标准。要求:声音清亮、甜美、宽圆都要具备,特别是清亮、甜美的嗓音为上乘之选。梅兰芳在其艺术生涯前期对于唱腔的创新并没有脱离传统的戏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初步的尝试,梅兰芳在这一时期的新编剧目中尝试了许多新颖不同的唱腔,对传统唱腔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经过梅兰芳先生和他的琴师王少卿的反复推敲实验,1936年梅先生在其编创的《生死恨》中首次运用到了“反四平调”唱腔。同时,梅兰芳先生在传统剧目上也进行了改革创新,为适应社会文化的发展,编创了一系列的新剧,京剧艺术也由此形成了旦角重于生角的局面。
二、梅派唱腔的艺术特征
(一)梅派唱腔的音乐特点
梅兰芳在几十年艺术生涯中创造了数量颇多的新腔,在表演方面更是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京剧的“反西皮”类别有二六、散板、摇板三种,其他类别并不多见。梅先生的“反西皮二六”唱腔首次运用到了《三娘教子》剧中,根据反西皮的特性,以此来表达极度悲痛欲绝的情感。梅先生本身十分热爱这部剧,所以在其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不断对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京剧经典剧目之一。
在梅兰芳先生的代表作《三堂会审》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唱腔艺术运用了大量的倚音,以前倚音为主,但其中也穿插着为数不多的后倚音。梅兰芳先生唱腔非常优美,其中常常会用到颤音来修饰。除此以外,尾音和压音都属于京剧唱腔中比较常见的腔音,在梅派唱腔中都有较多的运用。压音一般在长时值音中使用,从而可以形成短暂休止,属于青衣行当腔音中经常使用的一种。尾音一般用在各句或各段的结尾处以此来美化结尾。
(二)梅派唱腔的伴奏特点
1.梅派京胡伴奏特点
京胡、弦子、京二胡、月琴等弦乐器组成了京剧各个行当的伴奏乐队,每种乐器在京剧唱腔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中各种唱腔之间的承接过度由京胡伴奏来完成。梅派唱腔与京胡伴奏之间相得益彰,在艺术特点上体现出了融合度高、明晰、简洁、自然的特点。在托腔伴奏方面,非常自然,随意,但却与主腔风格非常相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
2.梅派京二胡伴奏特点
以二胡来伴奏、衬托各个声腔行当是是梅派艺术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梅派艺术首次将二胡加入伴奏乐队的时间是1923年,梅先生同他的两位琴师经过反复的讨论和试用,将二胡衬托唱腔首先用在了《西施》剧目中。在之前的京剧旦角行当的唱腔伴奏中,京胡与月琴的音色都比较明亮,尖锐,而二胡音色较为柔美稳重,彼此形成了很好的互补。在伴奏乐器中加入了二胡作为主奏乐器后,取得了很好的听觉效果,梅派唱腔音乐变得更加圆润动听,艺术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加强。京二胡由京胡演变而来,与寻常二胡有着不同之处,经过多部剧目的实践,梅先生的琴师王少卿进一步改进了京二胡的伴奏。
结语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男旦艺术还是有一定的偏见,哪怕是在如今的现代社会也是一样的,人们的守旧观念极大的阻碍了男旦艺术的发展。我们应该对于梅派艺术的发展重视起来,使梅兰芳先生等一代大师们的毕生努力可以得到延续和继承。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看到在京剧的舞台上,出现一批梅派艺术的优秀传人。
参考文献:
[1]刘彦君.《梅兰芳传》[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2]龚和德.《京剧男旦的最后辉煌》[J].《中国戏剧》,2001.(3):32.
[3]梅兰芳.舞台生活四十年.第一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
[4]梅绍武.《我的父亲梅兰芳》[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艺术鉴赏 京剧 篇四
京剧作为中国的国粹,以它独有的魅力享誉海内外。本课时我从“传统京剧——现代京剧——戏歌”为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欣赏、模仿中体验到京剧这一古老剧种的艺术魅力,了解到京剧与时俱进的变化,使这节课成为学生热爱京剧的良好开端,引导学生关注京剧艺术,弘扬中华民族的古老艺术。
学情分析:
学生不是专业学者,京剧艺术有博大精深,这堂课在知识了解上内容不能太多,专业性也不能太强,技能表现更不能太难,教法要新鲜有趣,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审美的快乐体验。
教学目标:
1、让知目标:了解京剧的常识,如:行当、四功、唱腔、脸谱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自信自如地演唱和表演。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艺术的兴趣,热爱祖国的京剧艺术,让学生意识到这份宝贵遗产,需要不断的继承并发扬光大下去。教学重、难点:通过“传统京剧——现代京剧——戏歌”的欣赏方式,了解京剧与时俱进的变化,让学生子主动学习中设想出延长国粹京剧的艺术生命力,吸引更多青年观众的方法。
教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号!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了课前音乐,知道老师要和大家讨论什么话题吧? 生:京剧
师:你对京剧了解有多少?这节课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京剧艺术的风采。
新课教学
(一)、四大行当:
师:做为国粹之一的京剧艺术非常的博大精深,包罗万象,比如说,京剧里把演员分为四类,也就是四大行当。你们知道哪四大行当吗?
生:生、旦、净、丑。师:好,咱们来认识一下
A、生:是指剧中的男性形象,脸部化妆为淡妆,根据年龄、身份不同可分为老生、小生、武生。
B、旦:指女性形象,面部化妆进行了浓浓的勾描,显示出中国女性的古典没。分为花旦、青衣、老旦、武旦。青衣:家境贫寒或身受不幸遭遇的青年女性。花旦:天性活泼,直率爽朗。武旦:以武功为主的女性人物。老旦:老年妇女。
师:京剧中的四大名旦,同学们知道不知道? 生:不知道。
师:他们是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其中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梅兰芳。梅兰芳是以雍容华贵为特色,代表剧目有《霸王别姬》、贵妃醉酒》,是一个很棒的艺术家。
C、净:净行最有特点的是他的脸,脸上颜色很夸张,演员的脸上涂满了油彩这就是脸谱,是京剧行当中脸上最不干净的角色。京剧中有二、三千个净角,它是扮演豪放、威猛、彪悍的男性角色,而且不同颜色脸谱分别代表不同的角色。其中红脸代表忠贞,白脸代表奸诈,黑脸代表刚正不阿,蓝脸和绿脸代表草莽英雄,金脸和银脸代表神仙、妖怪。
D、丑:这个行当表现那些灵巧、机敏、幽默、狡猾的小人物,它的脸谱很简单,在鼻梁周围画上不同形状的白色块,并且稍微把眉目轻轻一点,十分生动。
2、京剧伴奏乐器
师:同学们,认识了京剧的四大行当,那么你们知道它们的伴奏乐器有哪些吗?谁来说说看。
生:二胡、锣~~~~ 师:京剧的伴奏乐器分为文场和武场。文场是给唱来伴奏而武场一般是给武打和走圆场伴奏的。
3、京剧四大功夫 师:京剧有四功,有谁知道它的四大功夫是什么? 生:唱、念、做、打
A、师:咱们先看念功。念就是“念白”,说话是一种经过提炼的舞台语言我们来欣赏一段念白,感受一下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对话是否一样?
师:大家说这段念白和我们平常说话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里?
生:声调不一样,像唱歌一样,语速不一样等等。
师:京剧念白不同与生活语言,区别在于有音乐性,语言有节奏韵律。B、做:
师:再来看做功。做功是所有剧目都具备的,我们来欣赏一下什么是做功。
师:看老师做一个动作,大家看是什么? 生:穿针
师:京剧的表演艺术是以虚拟为手段,每一个动作表示一种含义。C、打:师:京剧中的打是武功。是传统武术的舞蹈化,京剧的武打动作范围广、难度大,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舞台动作尤其是大打出手时,咱们来欣赏一段。
师:这段武打场面是不是很精彩呢?“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武戏演员刻苦练功的结果。
京剧在表演形式上把“唱、念、做、打”都综合在了一起,在不同的剧目和场次中,各有侧重,但从总体上来说,以“唱”为主要方式。唱就是指唱腔,它决定一个剧种的特点,我们了解一下京剧的唱腔特点。(课件播放京剧唱腔特点介绍)
师:接下来听唱段的时候,要仔细辨别它的唱腔,我们来听一个京剧名段《驸马不必巧言讲》,是《铡美案》的选段。《铡美案》的剧情哪位同学了解,给大家讲讲。
生:不知道。
师:我来讲讲吧。故事讲的是陈世美在妻子秦香莲的支持下进京赶考,结果高中状元,被招为了驸马,他的妻子千里招招从家乡赶来寻他,他不但不承认,还丧尽天良,企图杀妻灭子,幸亏包拯主持了正义。
这段唱腔就是包拯子啊开封府衙审问陈世美,但陈世美死不认账,包拯非常气愤时所唱的。
师:这段唱腔属于西皮还是二黄? 生:西皮
师:剧中包拯属于那一行当? 生:净行
师:回答得很好。我们来吧这段唱腔简单学唱一下,感受一下西皮唱腔。
(1)按节奏读歌词,师先读。(2)第二遍学生跟随老师来读。(3)个别词句节奏如有错误,纠正。(4)学习唱。
(5)最后一句我们来给它加一个动作。(师做生模仿)师:大家表现得非常不错。刚才欣赏体验了西皮唱腔,我们再来欣赏“二黄”腔的一个唱段。《苏三起解》(课件播放)
师:这个唱段有什么特点? 生:忧伤、感叹等等
师:剧中人物苏三是哪一行当? 生:旦角
二、现代京剧
师:以上我们欣赏的所有片段,都是传统京剧的一些名段。那么,随着时代的变迁,京剧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建国以后出现了样板戏,也就是现代京剧。具有代表性的剧目是《智取威虎山》。我们欣赏它其中的一个选段《打虎上山》。这一唱腔表现了主人公杨子荣乔装打扮打入敌人内部的一段唱。(课件播放《打虎上山》)
师:大家来说说看,有什么不同的情绪?
生:抒情激情等等
师:前半段比较抒情,后半段是比较激昂,这段音乐的唱腔就是突破了传统京剧中二黄西皮不能连用的限制。那么除了这些,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同学们都来谈谈你的感受。
生:回答
师:总结(从化妆、舞台效果、服装等方面来总结它们不同的地方)
三、戏歌
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流行音乐在人们文化生活中占据绝对主流的地位,中国的一些传统艺术受到极大的冲击。为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了解京剧,作曲家将戏曲音乐与流行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叫“戏歌”。《故乡是北京》就是一首又嗲表性的戏歌,我们来欣赏一遍。(课件)小结
5.让京剧成为艺术教学的一个亮点 篇五
经过近半年的京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有很多感触与收获。在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中有些是有形的,如编写了戏曲课程标准及内容体系;还有一些是无形的,如教师戏曲教学意识的增强,学生自身艺术素质的提高。
1、创建浓厚的京剧特色氛围
为了能扎扎实实地开展京剧教学,在校园内形成浓郁的京剧氛围。首先,校园环境的布置上体现戏曲特色,我们鼓励学生画戏曲脸谱,学生都非常有创意,纷纷在鹅卵石、贝壳等上面画上不同颜色,不同人物的脸谱,并装裱后挂在学校的走廊、楼梯两侧。一幅幅戏曲演出及活动照片也纷纷挂在海艺走廊上。其次,海艺宣传窗里经常宣传有关戏曲艺术方面的知识,报道一些学校精彩的戏曲艺术活动信息及照片。陶冶学生戏曲艺术的情操。第三,利用校海艺电视台及校园课间音乐广播,有选择性的让学生收听收看戏曲各剧种的经典唱段,开阔学生的戏曲视野。最后,学校专门建立了“海艺戏苑”活动室,室内布置了“粉墨登场”“菊坛走马”“梨园飘香”等相关戏曲小知识,另有学生戏曲课及戏曲辅导照片。浓厚的艺术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与感染,提高艺术修养。
2、校园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特点是传承,其发展规律是进化。靠传承而进化,在传承中进化。”要让所有学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传统戏曲的优美世界,我们必须要创造广阔和开放的空间,让孩子们来学习和展示,让他们自信地学,大胆地表演,学校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活动。
(1)“我能行”戏曲打擂活动
“展现擂主风采,彰显个性特长”,“我能行”打擂活动是我校比较隆重的艺术活动之一,旨在为学生创造展示个性特长的舞台,培养自信学生,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迄今已举行了七届。而戏曲打擂比赛是去年刚开设的一个项目,这也是小戏迷们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每年十月份,当打擂锣鼓一敲响,一些戏曲骨干及戏曲爱好者,都会纷纷报名,他们都精心准备好自己的拿手好戏,有唱越剧、京剧、黄梅戏等不同剧种的,有表演花旦、小生、净角等不等角色的,精彩纷呈,让人耳目一新。学校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分别评出一个擂主,颁擂主证书,戴擂主冠帽,奖艺术贝卡,活动大受孩子们的欢迎。
(2)成立“海艺小戏迷”戏曲小社团
为培养戏曲骨干,由点带面推动学校戏曲艺术的发展,学校成立海艺小戏迷队,有校内辅导老师四人,外聘老师2人。从一开始七八位到现在的二十几位,队员逐年增加,兴趣也越发浓厚。每星期三下午三节课后开始排练,从最基本的吊嗓、走台步开始,到念白、唱腔、身段,再到化妆、服饰,进行有计划、有目标的辅导。同时,我们还邀请区海浪花戏曲团的老师前来讲课,面对面地指导学生学戏,老师们还亲自为小戏迷们表演。在名师的指点下,大家的唱功和做功有了很大地提高,一板一眼,还真有小戏曲家的风范。
(3)艺术节活动精彩纷呈
一年一届的市区艺术节,正是展现学校艺术特色的重要渠道,各校都尤为重视,纷纷亮出自己的特色,节目质量也是逐年提高。我校以戏曲节目亮相,近几年所编排的戏曲节目如《戏曲联唱》、京剧《沙家浜》选段、《小戏迷》等分别获市区一等奖、市优秀集体节目奖,并多次在街道、社区比赛和演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去年的艺术节,区里借此项活动选拔元旦文艺汇演精彩节目,为争得一席之位,各校都使出了浑身招数,不但节目形式大胆创新,在服装、道具上更是动足了脑筋,我校参评的戏曲节目《小戏迷》,打破了以往纯戏曲表演的形式,以舞蹈加以点缀,节目甚是新颖,台上气氛更为热烈,加上亮丽的服装,小演员们字正腔圆的演唱,赢得了全场的阵阵掌声,纷纷赞叹节目编排新颖、构思独特、富有看头。同时也引得了评委们的喜爱,获得了综合艺术类节目之首。
(4)班级午间“才艺秀”
我校是小班化教育学校,学校提出“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长”的目标。每天中午1:30至1:50共20分钟的时间,班级开展“才艺秀”活动,这也是小迷戏们大显身手的大好时机,为班级学生演唱和表演,是他们最为开心和自豪的。
3、积极探索了戏曲教学的有效策略
音乐课是推广与普及戏曲艺术最重要的一个途径,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如何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戏曲教学,消除学生对戏曲的陌生感,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为学生提供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内容和信息,拓展艺术视野,我们积极探索和研究了许多教学方法和策略。
(1)精心选择与创编了戏曲教学课程标准及内容体系(见附件1)
由于新课程的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少有戏曲教学的内容,因此,音乐组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及兴趣和需要,选择与编写了戏曲教学教材,分低、中、高三段分别确立戏曲教学内容体系如:低段的黄梅戏、中段的越剧和高段的京剧,并包含了戏曲欣赏、戏曲学唱、戏曲表演及戏曲知识,内容有浅入深、层层递进。学习的曲目也尽量选择一些脍炙人口,影响力比较大,且容易学唱的唱段。我们精选了十几首传统经典名曲,如:黄梅戏《天仙配》、《女附马》、《打猪草》等;越剧《十八相送》、《红楼梦》、《我家有个小九妹》等;京剧《铡美案》、《红灯记》、《智取危虎山》等。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唱段,平时学生也在电视、广播等媒体中接触过,因此他们非常喜欢,学唱起来也比较容易。制订教学目标,通过欣赏、学唱、表演、戏曲知识的介绍,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戏曲,感受戏曲的韵味美,并把戏曲艺术发扬光大。(2)有效的戏曲教学方法
A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 我国戏曲剧种丰富,流派纷呈,除京剧、昆剧属全国性的剧种外,其他都属地方戏,运用地方方言演唱。如果在欣赏时,一味地让学生听,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来,他们都认为,“太拖了,听着够累人的,而且也听不懂,不知在唱什么”。在让学生欣赏戏曲时,我们采用欣赏与剧情介绍同步进行,讲一段,听一段,边讲边听。如:越剧《十八相送》是著名剧目《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一段唱,欣赏时先让学生讲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接着,教师介绍《十八相送》是祝英台一封家书催祝英台回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一路上所发生的一件件有趣的事。同时,教师把这段歌词打出来,让学生熟悉,因为越剧用嵊县的地方方言演唱,学生听不懂,一边看着歌词,一边听,这样就能听明白了。然后,再把整段唱分几小段让学生来欣赏,讲一段故事,听一段唱腔,同时可以穿插一些表演或演唱,这样,学生就不会觉得沉闷、枯燥,相反,他们觉得学习戏曲倒也蛮有意思,课堂上时时会发出开心的笑声。
B学唱与表演相结合戏曲中拖腔的演唱是最大的一个难题,一字多音,半天唱不完一句,如果仍旧运用传统的听唱或视唱方法来教唱,肯定行不通,学生会更觉枯燥,为解决这一难点,我们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把学唱与动作表演相结合,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在教唱黄梅戏《对花》时,第一句“一对对到田埂下”看似简单的一句唱,却有二个拖腔,我们指导学生在演唱时加上画圈圈动作,左一个圈圈配一个拖腔,右一个圈圈配另一个拖腔,最后双手用手指点一下,这样,学生很快地掌握了这种方法,并能完整地唱好它。又如:在唱《对花》最后一句衬词“呀得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呀,得儿喂得喂尚喂”,共有四个得儿喂,学生总是要唱混,我们就教学生扳手指,唱一个扳一个,这样演唱就显得轻松多了,况且小学生本身就爱动,这种边唱边表演的学唱形式,他们非常感兴趣,学唱积极性高了。
又如:在教黄梅戏《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时,因为这段唱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容易学唱,学生很快就学会了,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表演上,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戏曲动作,通过小组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大家创编的动作很富有创新,最后各小组再上台进行展示,学生边唱边表演,此时,他们完全放开了,害羞和胆怯在共同的合作下得到了消除,从而也更加感受到了学习戏曲的乐趣。
C范唱与视频相结合在戏曲教唱中,教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特别是像这种学生本身并不太喜欢且又难以听懂的艺术,更应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方法,不断去吸引学生,每当教师说给大家唱一段时,全体学生都会报以热烈的掌声,并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老师,原本窃窃丝语的课堂,就会变得鸦雀无声,因此教师的范唱能起到事倍功倍的效果。但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教师范唱与视频视听相结合,按照“眼见为实”的说法,只有真正看见的东西才能真实可靠,假如我们的课堂中仅仅让学生听听唱段,看看图片,怎么能够真正让他们体会戏曲的无穷魅力?怎么能使他们找到真实的感觉?我们的学生对于戏曲艺术如此陌生主要的原因就是较少接触戏曲表演,只有走进戏院的人才能为名角叫好、喝彩!我们也许无法让学生真正走进戏院,但我们能充分运用现代媒体创设舞台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的看,明明白白的赏。
D采用游戏教学法
戏曲走进课堂后,仅仅是欣赏和演唱是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教师要努力营造环境,开展一些具有游戏倾向的艺术活动。如在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时,先让学生们在家上网查寻有关网站,了解什么是生、旦、净、丑,后结合讲解来欣赏京剧脸谱,掌握各行当脸谱的特点,最后运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出示六张脸谱、几个人物,让学生“找伙伴”,结果黑脸的张飞、项羽结成一对,红脸的黄盖、荆柯找在一起,白脸的曹操、司马懿凑在一堆,由此引入京剧脸谱色彩与人物角色性格特征之间的关系时,学生踊跃参与判断分析,结果自然印象深刻,兴趣浓厚。
4、在戏曲教学中积累案例,撰写教学论文。
研究反思:
6.艺术鉴赏 京剧 篇六
话
尊敬的董司长,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11月2日,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将在湖北武汉拉开帷幕。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胜利闭幕后的第一个全国性大型艺术活动,是京剧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举办的首届全国京剧盛会,本届京剧节由文化部和湖北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和湖北省文化厅承办,因此,它也是首次在中西部地区举办的中国京剧艺术节,是我省继成功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第八届全国舞蹈比赛之后,承办的又一次全国性重大艺术活动。在文化部的直接支持下,在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下,目前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下面,我代表组委会湖北省筹备办公室向大家通报京剧节的有关筹备和安排情况。
一、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筹备工作
京剧与湖北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京剧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都保留着湖北人的印迹。
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在湖北举办,我的理解,首先是文化部对我们的信任。湖北省委、省政府对承办本届京剧艺术节高度重视,把它作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行动,当做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湖北文化强省建设的重大举措。“六京节”组委会主任、湖北省省长王国生对筹备工作作出明确指示:“既然承办,就要重视,就要认真,就要办好”。受王省长委托,8月下旬,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副省长张通主持召开了省筹委会第一次会议,研究部署了京剧节各项筹备工作。近期,王省长还要亲自主持召开第二次筹委会会议,听取汇报,作出部署。
为加强领导,早在今年5月中旬,省政府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成立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湖北省筹备委员会的通知》,王国生省长亲自挂帅,担任筹委会主任,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副省长张通任副主任。省委宣传部、省财政厅、省公安厅、省文化厅、省卫生厅等十几个部门为省筹委会成员单位。筹委会办公室设在文化厅。我厅成立了综合部、评奖部、开闭幕式部、演出暨票务部、学术部、群文部、宣传部、接待部、财务部、筹资部、监察部、安保部等工作部门,全面推进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各项筹备工作。经过几个月的紧张筹备,目前已基本就绪。
二、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精彩看点
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定于11月2日在武汉琴台大剧院隆重开幕,11月18日闭幕,历时半个多月,分别在湖北剧院、洪山礼堂等9个剧场上演35台剧目,同时开展一系列京剧文化活动,以充分体现“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节日期间,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活动:
1、新创剧目展演。本届京剧节由文化部组织专家评选产生了28台参评剧目,都是2008年第五届京剧节以来,全国各省市新创作的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和观赏性相统一,体现时代精神和各地特色的艺术佳作。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湖北省京剧院等11大全国重点京剧院团和来自23个省市的京剧院团同时登台亮相,这是一次全国京剧艺术最高水平的大聚会、大展示,是京剧界的“全运会”、群英会。
2、祝贺演出。本届京剧节将有2台境外京剧和6台国内与京剧艺术有渊源关系的剧节目参加祝贺演出。美国齐淑芳剧团、台北新剧团的演出,可以让我们看到京剧在境外和海外传播与发展的盛况,湖北的汉剧、安徽的徽剧等,祝贺演出从历史到今天、从本土到境外,可以让我们窥见京剧艺术的前世与今生,了解京剧艺术的历史风貌和当代影响。
3、开闭幕式。本届京剧节开幕式于11月2日在琴台大剧院举行,开幕式晚会由序曲、楚风万里、流派千秋、红色记忆、大美情怀和尾声等部分构成。通过梅葆玖、尚长荣、李炳淑、刘长瑜、李维康、于魁智等一大批京剧艺术大师和当今京剧界老、中、青三代名角全新阵容的演绎,集中展示京剧艺术一脉相承、国韵芳华的风采。晚会高扬爱国精神,打造中华气派,彰显荆楚特色,运用诗朗诵、歌舞、交响乐、情景化、票友方阵等多种形式,充分展示名家荟萃、流派纷呈、经典名段等京剧艺术的独特魅力。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湖北电视台将直播开幕式盛况。闭幕式于11月18日举行,将选择一台获奖剧目进行演出,演出前举行颁奖仪式。
4、学术研讨、讲座和展览。一是“京剧艺术继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将云集国内众多京剧艺术专家、学者,共商京剧艺术传承与发展之大计。二是“京剧名家讲座”将邀请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裴艳玲和著名京剧音乐理论家汪人元等,在湖北美术馆、武汉大学、湖北大学等作系列讲座,观众可以亲眼目睹艺术大师的风采。三是“京剧与湖北图片资料展”,以历史、发展和改革等三大板块,全面展示京剧艺术与湖北的渊源关系与发展历程。四是京剧戏画展览,将展出戏剧题材的绘画创作。
5、京剧艺术走进群众。一是组织举办“国粹知识问答——赢取开幕式门票有奖竞赛活动”,日前已由荆楚网通过《湖北手机报》、《楚天都市报手机报》和第六届京剧艺术节门户网站同时推出,群众参与十分火爆,获奖者将于11月2日前领取开幕式晚会和剧目演出门票。二是10月的4个周末,将在南湖花园、武汉大学、空军武汉指挥所和商业街广场举办“京剧名家名票闹荆楚”展演活动,名家、名票与现场观众互动,湖北电视台《新闻全天候》现场直播,前三场演出已取得圆满成功。三是11月4日至5日在武昌黄鹤戏楼举办“海内外京剧票友演唱会”。届时,将有10位海外名票、3位港澳台名票、10位全国名票、10位全省名票登台献艺,让广大观众充分感受京剧艺术的广泛基础和海内外名票的艺术风采。四是11月6日至16日在首义广场、武汉天地、水果湖喷泉广场和京剧谭门故乡江夏区先后举办“京剧天天演”,全国参演院团的名家与省内名票同台亮相,充分体现“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让广大京剧戏迷大饱耳福,过足戏瘾。
三、筹备工作进展情况
在湖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在文化部领导的直接指导下,各项筹备工作进展顺利。
1、开幕式创作策划工作进展顺利。我厅多次组织相关专家就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开幕式晚会进行专题研讨和策划,成立以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为主体的创作专班,前期工作成效显著。9月23日,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尹汉宁同志专题听取了开幕式创作策划方案汇报,并对做好开幕式演出相关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开幕式舞美制作、节目创作和排练工作正分头进行,有序推进。
2、剧目演出场馆档期顺利排定。我省经过承办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后,演出场馆条件大大改善,本届京剧节确定琴台大剧院、湖北剧院、洪山礼堂、武汉剧院、珞珈山剧院、京韵大舞台、中南剧场、武汉市艺术学校实验剧场、中南民族大学剧场等9个场馆为京剧艺术节演出场馆。已召开演出场馆工作会议,对京剧节场馆演出档期、安全运行维护、演出院团接待、票务营销、场馆宣传等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9月29日,会同文化部艺术司召开了各参演院团负责人演出前站会,抽签确定了参评剧目演出时间和场馆。
3、群众文化活动有声有色。继10月8日、15日、22日,“京剧名家名票闹荆楚”展演活动在南湖花园、武汉大学和空军武汉指挥所成功上演之后,最后一场“四进”活动将于本月29日在新建成的楚河汉街如期举办。展览、讲座、学术研讨等活动的筹备工作正有序推进。
4、宣传造势不断升温。在省委宣传部的统筹部署下,相继组织召开了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闻宣传协调会、倒计时60天新闻宣传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本届京剧节的标志和宣传语,下发了关于开展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新闻宣传作品评奖活动的通知,开通了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门户网站,举办了“国粹知识问答—赢取开幕式门票有奖竞赛活动。在武汉召开了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新闻发布会,新华网、人民网、中国文化报、湖北日报、湖北卫视等多家中央和省市媒体都对京剧节的有关情况进行了报道。随着开幕式日益临近,有关宣传报道工作已日渐升温。
5、接待工作全面展开。制定接待工作方案以及多套备用方案和应急预案。对参与接待工作的东湖宾馆、洪山宾馆、滨湖大厦等酒店进行了认真检查,以保证接待工作顺利圆满。
6、社会筹资成效显著。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动作”的办节理念,我们创新办节机制,除政府投入外,广泛开展社会筹资工作,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京剧节的筹办,目前已筹集资金近400万元,为京剧节的成功举办作出了积极贡献。
7、安全保卫相关工作全面启动。武汉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省卫生厅、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省电力公司等部门高度重视,全力配合,扎实工作,制定了相关工作方案,并就做好市容市貌整治、社会氛围营造、交通安全、食品安全、电力保障等工作进行了认真研究,明确了工作职责。目前,“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证”、“市内车辆通行证”、机场和火车站贵宾通道相关手续办理等具体工作正在抓紧进行。
四、下一阶段工作安排
1、精心打磨我省参评剧目,力争取得优异成绩。京剧节在湖北举办,我们将着力打造好我省参演的两台剧目,即重点抓好湖北省京剧院的《建安轶事》和武汉市京剧院的《水上灯》两台剧目的加工提高工作,争取在本届京剧节上取得佳绩。
2、抓紧开幕式晚会的创作排练。强化各种保障措施,确保排练按期推进。10月26日至28日舞美、灯光进入琴台大剧院装台,10月29日、30日全天排练,31日晚带主持人连排,11月1日晚带服装连排,11月2日正式演出和直播。
3、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充分体现“京剧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的办节宗旨。一是继续举办京剧走进群众系列活动,切实做好“京剧名家名票闹荆楚”、“海内外京剧名票演唱会”、“京剧天天演”等活动,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二是认真落实低价票的惠民举措。京剧节期间,每个场馆每场演出必须安排不少于总座席 20%的低价票在窗口销售,最低票价不得高于20元,供学生、农民工、低保户、老年人、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凭证购买。三是认真办好学术研讨会、讲座、展览等活动。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节日氛围。一是进一步加大社会环境的氛围宣传。协调武汉市安排相关部门在主要街道、建筑物、车站、码头、机场、广场等地方,设立大型广告牌、宣传标语牌,悬挂宣传条幅等,大力营造浓郁的办节氛围。二是继续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力度,不断扩大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影响力。“六京节”结束后,省文化厅、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将对艺术节优秀新闻作品进行表彰奖励。
5、精心做好接待工作。按照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接待工作方案的总体要求,扎实做好接待服务工作。召开京剧节定点接待宾馆酒店会议,进一步落实接待工作任务,完善工作细节;组织开展接待宾馆酒店卫生和食品安全大检查;精心修改、完善接待工作的各项方案,按照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标准化、精细化的要求,确保接待工作周全圆满。
6、加强安全保卫,确保平安和谐。开展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准备工作大检查,对涉节场馆、宾馆、交通、卫生、安全、环境氛围等逐一检查,对各项活动的所有环节逐一检查,不遗漏任何一个项目,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安全顺利,万无一失。
7、继续做好社会筹资工作,严格资金管理,加强监督,依法依规做好艺术节经费使用和物资采购,确保节约办节、廉洁办节。
同志们,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今后的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湖北将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东风,鼓足干劲,提振精神,努力以一流的精神状态、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干劲、一流的水平、一流的服务,办出一届一流的中国京剧艺术节。
同志们,湖北的文化工作过去一直得到了在京各媒体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在此深表谢意。本届京剧艺术节期间,我们将积极配合在京勤劳的蜜蜂有糖吃
媒体到湖北采访,努力提供方便。我们恳望媒体的朋友们能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工作,大力报道第六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各项活动和亮点,宣传、关注和指导湖北的文化工作。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建设文化强国做出贡献。
7.浅谈京剧老旦艺术流派 篇七
一、京剧老旦行当的概念
“老旦”经常以年长的妇女形象出现, 作为旦行中重要组成部分, 在京剧声乐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和独立的地位。由于老旦一角在京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表演流派, 该流派的特性和老生的宽阔不同, 也不像小生的刚劲和花脸的豪壮。它的风格是体现年长妇女的细腻、柔和与高亢等特性, 将年长妇女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在京剧艺术中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老旦艺术的流派传承
1. 第一代京剧老旦演员代表人物:谭志道 (1808-1887) 、郝兰田 (1832-1872)
2. 第二代京剧老旦演员代表人物:龚云甫、罗福山、谢宝云
其中, 龚 (云甫) 派艺术特点:龚云甫先生将大嗓的“擞音”和小嗓的“落音”巧妙的运用在老旦唱腔并且在此基础上吸收了老生的气宇轩昂和青衣的委婉缠绵, 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老旦风格。在不同的环境中以不同的年长妇女的特征和性格出现。
3. 第三代京剧老旦演员代表人物:卧云居士、孙甫亭、李多奎
李派老旦艺术的特点:李多奎先生的老旦风格以浑厚、吐字清晰, 尤其以中气充沛为特点。他在气力上的运用更加游刃有余, 他在龚先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喷口有力的悠长和有力的唱腔, 形成了低腔沉着稳定和高腔高亢挺拔, 行腔舒展大方和大段唱工扎实稳健。尤其在表演垛板时更能充分显示出气息功底, 演绎的效果醇美而富有韵味。
他具有一副独特的嗓音, 他的嗓音除了具有老年妇女的衰音和雌音外还兼有喷口均极的特点。在几十年的从艺生涯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在孙派和龚派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 形成了独有的唱腔风格, 并且成为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所以后来成为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艺人。由于李派的影响深远以至于在后期老旦的发展过程中一旦与之形成不同风格都不能成为合格的老旦演员, 李金泉、王玉敏、李鸣岩, 以及“老旦三王” (王梦云、王晶华、王晓临) 、万一英等人, 无不出其门下或得其传授。
但是由于李多奎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唱工上, 就相对地忽视了表演艺术的其它几个方面。这种倾向在他的晚年发展到极端地步, 往往在演戏时很少注意表情、动作, 只是一味“抱着肚子傻唱”。一句高腔, 声震四座, 于是彩声轰然, 观众和演员都得到了满足。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听众的不断更新, 旧李派的表演风格也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 例如后面出现的李金泉的革新和发展形成新一代的老旦风格。
4. 第四代京剧老旦演员代表人物:何盛清、李金泉、李盛泉、耿世华、王玉敏
其中, 李 (金泉) 派艺术特点:“精”“美”“善”“真”和“深”等不断特点的演出实践及新剧目的创排中, 他结合自身的唱腔风格, 创新出圆润、高亮的发声方法。由于他从小就重视音韵钻研, 又向昆曲名家曹心泉学过昆曲, 为此他行腔韵味醇厚, 并且善于自己设计新腔。他嗓音宽厚脆亮, 唱腔高亢苍劲, 基本功扎实, 演唱技巧全面, 戏路宽, 善于塑造人物, 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 因戏创腔、以腔唱情, 为老旦行当开创新时期, 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作为李派的继承子弟, 李金泉继承了李派唱腔风格的精华, 他的表演风格较师傅李多奎更接近女声特点。在他的表演当中队气息和共鸣把控的更加灵活多变, 这些特点为他能在老旦声乐艺术中发展和创作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作为国家剧院的艺术家, 李金泉不仅仅着眼于老旦唱腔艺术的发展, 二期再戏曲编排和创作中都有很深的造诣, 从该点他总结出“所有的艺术手段都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 其中唱腔作为其核心手段。”所以, 他对老旦艺术的认识和革新也是全方位的, 其中的艺术手段都围绕着全新的人物形象和创作和发展。看过他演出的人不会忘记《罢宴》中的刘妈妈被走廊上的蜡油滑倒后, 颤巍巍地站起来那精彩的舞蹈动作和百感交集的眼神;《李逵探母》中瞎眼的老妈妈听说昼夜思念的好儿子来到面前而又看不见时那些韵味隽永的道白和强烈的外部动作。但李金泉艺术创造的核心课题还是唱腔的发展。
从《京剧老旦名家唱腔赏析》一书中对李金泉《岳母刺字》《罢宴》和《李逵探母》三个剧目的具体赏析, 读者可以发现李金泉对老旦声乐艺术发展的三个不同层次的台阶:《岳母刺字》还仅只是在尝试对传统唱腔如何稍作加工、如何灵活运用;《罢宴》则开始探索新的唱法、新的结构形式;《李逵探母》已经完全展开了新的设计、新的创造。就传统唱腔来说, 《钓金龟》的旋律出现在感情色彩完全不同的《望儿楼》里似乎也无可无不可。但《李逵探母》的唱腔你还能把它用到哪一出别的戏里去呢?——它是仅仅属于“这一个”人物和“这一个”剧目的。李金泉后来创作的京剧《红灯记》李奶奶的唱段 (由高玉倩演唱) 和《三关宴》佘太君的唱段 (由赵葆秀演唱) , 这种特点就更加突出了。每段唱腔都有它独特的自身结构和富有个性的腔型、音调。
综上, 龚 (云甫) 派的形成, 标志着京剧老旦艺术走上了成熟的道路;李 (多奎) 派的出现, 标志着老旦艺术发展的新阶段;李 (金泉) 派的崛起, 标志着老旦艺术发展翻开了新的一页。李金泉开创的老旦艺术新局面, 得到了一大批新生力量的继承和发扬。这批力量的崛起, 给京剧老旦行当的发展史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这种情形, 给老旦艺术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使得老旦行当, 成了继老生、旦角、净角之后的又一个大繁荣的角色行当。女老旦的出现, 对老旦声乐艺术的发展更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黄丽珠.京剧老旦唱腔的探索[J].剧作家.2006 (03)
[2]李鸣岩, 娄悦, 康静.京剧老旦知识与学习 (三) [J].中国京剧.2005 (04)
[3]施艳霞, 吕云卿.我对“老旦”行当理解之一二[J].大舞台 (双月号) .2008 (03)
8.艺术鉴赏 京剧 篇八
两场演出,节目精彩感人,舞台上下互动热烈,掌声阵阵。其中,《毛主席党中央指引方向》(《沙家滨》选段)、《绣红旗》(《江姐》选段)、《我们是工农子弟兵》(《智取威虎山》选段)、《永葆战斗青春》(《红色娘子军》选段)、《仇恨入心要发芽》(《红灯记》选段)、《枪林弹雨军民隔不断》(《平原作战》选段)、《家住安源》(《杜鹃山》选段)、《决不让美李匪帮一人逃蹿》(《奇袭白虎团》选段)等观众熟悉的唱段深得观众喜爱。《沙家滨·斥敌》《蝶恋花·古道别》《红灯记·赴宴斗鸠山》《红灯记·刑场斗争》四个折子戏更是把观众带回到那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和对敌斗争的残酷战场当中。重温和回顾起那风火年代,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和众志成城共御外侮的大局意识这一伟大抗战精神的共鸣情绪达到了高潮。
在抗战期间,京剧界的先辈们有许许多多反抗日寇侵略者的壮举,可歌可泣。广东京剧艺术促进会举办的这个专场演出,在演职员中和出席观看演出的观众中,有参加过抗战的老八路京剧票友,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随志愿军赴朝前线演出的原志愿军京剧团(广州京剧团前身)退役老京剧演员。这些老同志和票友等文艺工作者当年都亲历反抗侵略、保卫祖国的战争。他们积极支持和参与这次演出活动,表示一定要牢记历史,牢记我们过去的苦难,珍惜现在的和平,维护世界秩序,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开创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广东京剧艺术促进会简介】
9.音乐艺术鉴赏 篇九
摘要:他是音乐天才,是“钢琴诗人”,他满腔爱国热忱,却被迫流亡国外,甚至临死前都无法完成自己的心愿――再踏上那片日夜苦苦思念着的土地,而留在他身边的仅仅是一杯被他带在身边的来自祖国的泥土,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他是“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就是肖邦。肖邦的作品把内在的精髓诠释地淋漓尽致,浑然天成而无不让人叹服。肖邦的创作几乎全部集中在钢琴音乐这一领域。其体裁包括前奏曲、练习曲、夜曲、圆舞曲、幻想曲、谐谑曲、叙事曲、奏鸣曲、协奏曲和具有波兰民族风格特性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等。
关键字:肖邦 钢琴音乐 音乐家 钢琴曲 《C小调练习曲》
肖邦的生平
1810年的3月1日,在华沙郊区一个名叫热拉佐瓦-沃拉的小镇上,一位伟大的音乐家诞生了。肖邦——作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他不仅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还是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在波兰,肖邦被视为神童,6岁时,在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下,他开始学习钢琴。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他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也就是他7岁那年。这无疑体现出了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因此,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肖邦第一次登台演奏,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阿达尔伯特·吉罗维茨的作品,从此他跻身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乔望尼,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1829年至1831年间,肖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肖邦钢琴音乐的风格
肖邦创作了58首玛祖卡舞曲,这是起源于波兰马索维亚省的一种三拍子民间舞曲。乐曲的特征是强拍落在第二拍或第三拍上,活泼矫健、感情奔放、欢快热情、节奏强烈而多变。肖邦的玛祖卡是以三种波兰民间舞曲(玛祖尔舞曲、摩亚维亚克舞曲、奥别列克舞曲)为基础而创作的,其中以玛祖尔的形式最多。“肖邦的玛祖卡自然而微妙地再现了波兰民间舞曲的节奏、旋律甚至结构。”特别是波兰民间音乐特有的“利第亚”增四度的应用,但这种再现是带有发展和创造性的。肖邦的玛祖卡旋律清晰,常常为混合大小调,大多是抒情性的。肖邦通过自己的创作,使玛祖卡舞曲成为独立的音乐会演奏的作品。玛祖卡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民族性格的体裁,其民族色彩鲜明,乡土气息浓厚,是作者受民族音乐的熏陶而写成的浪漫主义音乐的最佳范例。
肖邦早期的作品大多情绪明朗、抒情,充满着幸福、希望和青春的欢乐,写作手法简单,风格华丽幽雅。中晚期的作品因受到波兰民族独立斗争的影响,其风格逐渐转到了为民族独立解放而呐喊的悲壮、忧愁和愤怒,开始出现了戏剧性和悲剧性的因素,也开始出现英雄主义的音乐形象和爱国主义的个人情感,写作手法逐渐变得丰富多彩、精致细腻、自由灵活而富于浪漫主义色彩。
肖邦的旋律吸收了声乐因素,使器乐作品声乐化,旋律形式具有声乐性与器乐性相互交融的特点,歌唱性是肖邦钢琴音乐的总的风格特征。尽管在他的玛祖卡、波罗奈兹舞曲和叙事曲等一些作品中,也表现出戏剧性、史诗性和英雄性的宏伟雄壮,但音乐在根本上却始终保持着歌唱性的特点。同时,在歌唱性的基础上又具有华彩性、装饰性和变奏性的风格。
肖邦的音乐是从波兰民族的土壤中生长的,他吸收应用了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经过创造性的改造而形成了他独有的音乐语汇。在他的玛祖卡舞曲、波罗奈兹舞曲以及夜曲等作品中,不仅具有典型而丰富的波兰民族风格,同时,也再现和反映了波兰民族的精神。他把民族的音乐与欧洲音乐相融合,创造出了一种可称之为波兰民族的并具有世界性的音乐。
肖邦的音乐以主调和声为主,同时贯穿复调的技法。他的和声具有古典音乐的严整性和根据性。他常常使用中古调式、交替调式和大胆的突然转调来变换和声,他喜欢用三度并置的调性对比,并将半音阶和声及其伴随的不协和性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领域。他在传统和声的范围内也探索运用了民间音乐的风格特征。他的和声的逻辑性是以声部的流畅进行为依据的,其声部进行灵活自由、幅度宽广、低音浓厚、纤细单纯。他的音乐织体大多为旋律加和声音型的伴奏,其伴奏音型丰富多样。
肖邦在他的圆舞曲、玛祖卡和波罗奈兹舞曲中,突出特定的节奏;在幻想曲、谐谑曲和叙事曲中,又使节奏灵活多变。但从总体来看,肖邦的音乐个人随意性较大,有一定的即兴因素,其节奏比较自由,具有高度的伸缩性,这也正是肖邦对于“自由速度”的大胆探索。
肖邦的音乐是诗意性的,尤其是那些小型作品,如:前奏曲、练习曲、即兴曲和夜曲等,音乐总是表现得优雅如歌,诗意连绵。一些大型作品也同样具有浓郁的诗意。肖邦通过诗意性的音乐来倾诉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的音乐具有极大地抒情性。
肖邦是一位以钢琴音乐来抒发爱国情怀的音乐家,“肖邦的音乐是与表现爱国主义精神这一神圣主题密切相连的,他对祖国深刻而强烈的热爱,贯穿了他音乐创作的总过程,决定了他音乐创作的总方向。”
自我体会
如果肖邦只是一名音乐家,那么像我这样的学生不会给予他太多的关注,但是在他身上,却有一种精神深深打动着我,吸引着我。我想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能深刻的拥有这种精神并一生不放弃。
欣赏肖邦,更因为他那炙热的爱国情怀。他把这炽烈燃烧着的感情凝结在音符里,他把全部的悲愤之情倾泻在钢琴上,肖邦的钢琴曲《C小调练习曲》曲悲愤、激昂,曲调忽而上升,忽而急剧地下降,发出猛烈的咆哮,像一匹烈马在感情的波涛里搏斗、奔腾。充满了刚毅、坚强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以人们通常又把这首钢琴曲称作《革命练习曲》。正是这首曲子,让我深深地迷恋上了肖邦。在这首乐曲里,肖邦把自己的悲愤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波兰民族在华沙起义失败后顽强不屈的意志。由于肖邦的音乐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出波兰人民热爱自由、渴望民族解放的强烈愿望。《C小调练习曲》使我们感受到肖邦悲愤的情感,严正的抗议,有力的号召和波兰人民前仆后继的奋勇精神,以及他对起义必将成功的必胜信念。在那个局势紧张的时刻,肖邦的父亲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最终,肖邦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肖邦到达巴黎的时候,法国正处于君主立宪的“七月王朝”时期,王朝代表的是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金钱统治着社会的一切。法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巴黎,尽管在文化艺术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成为全欧的文化艺术中心之一,可是,正如肖邦在巴黎时所说的:“这里有最辉煌的奢侈。有最下等的卑污,有最伟大的慈悲、有最大的罪恶;每一个行动和言语都和花柳有关,喊声、叫嚣、隆隆声和污秽多到不可想象的程度,使你在这个天堂里成为茫然不知所措,也就是说谁也不过问一个人是怎样生活的......。”为了在巴黎站稳脚跟,肖邦和上层社会的人士交往。环境决定了他"非生活在这个圈子里不可。1833年初,肖邦在给多·泽瓦诺夫斯基的信中写道:“我已经进入最上层的社会,与大使、公爵、部长交往,......因为据说高尚的趣味是从这里出发的,假如有人在英国或奥地利大使馆听过你,你马上就有更大的才能了;假使沃德蒙公爵夫人庇沪你,你马上就弹奏得更好。”由此可见,肖邦在巴黎尽管打开了局面、获得了成功,但他是不满意的。上层社会的奢华和虚假,无法安慰一位满怀亡国之 恨的流亡者那痛苦的心灵。1832年底,他写了一封信给巴黎的优美艺术部长:“一个不能再忍受祖国的悲惨命运而来到巴黎已将近一年的波兰人——这是我向阁下作自我介绍所能使用的全部头衔——恭顺地向您请求把音乐学院大厅供他一月二十日举行音乐会用......”。这封信清楚地表明了肖邦在巴黎的身分和他的心情。
“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肖邦就是抱着这样的悲愤之情,与生活了20年的祖国别离。在巴黎,他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他在国外经常为同胞募捐演出,为贵族演出却很勉强。1837年严辞拒绝沙俄授予他的“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舒曼称他的音乐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他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肖邦的晚年生活非常孤寂,他痛苦地称自己是“远离母亲的波兰孤儿”。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柱子上刻有圣经马太福音六章二十一节:“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哪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着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2010年是肖邦诞辰两百周年,波兰政府将那年命名为肖邦年,以此纪念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这位半生颠沛流离、客居他乡、然而又将一片赤诚之心献给祖国的波兰之子。
结论
10.艺术鉴赏的学习 篇十
对于什么是艺术,应该对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艺术可以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工艺等,对我来说艺术更多的是“创造”,艺术是抛弃人类理性和信仰的感知认识,艺术是人来心里真实情感的反映。从小到大,我去过各种各样的美术馆,鉴赏了各种各样不同的画作,也发现了中外艺术的不同。
在中国的古代就开始了艺术文化,那时候人们画画、创作艺术的工具就是毛笔,这就是中国传统艺术“水墨画”,也就是世人俗称的“国画”。在我看来这类画的现实主义,就如那幅《清明上河图》,表现了当时古时候中国的街区,给人一种雄伟感觉,到了现代中国艺术依旧延续了“浓墨之美”。比起中国艺术的西方,给人感觉更浪漫一些。西方艺术多半以油画、水粉还有雕塑为主,它们追求一种新的艺术领地。大家都看过了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吧,这幅画用了丰富多彩的颜色来刻画出一位美人,无论怎么都非常逼真,这就是西方追求的写实艺术。在西方,还存在着另一个极端,也就是抽象画,代表画家有伟大的毕加索,他的画与写实艺术相反,追求的是一种视觉艺术,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同时也能反映人心。不管是中国艺术还是西方艺术都有各自的美,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只要以美的眼光来看待艺术,你也一定是位充满艺术,懂艺术的人生活总是美好的。艺术,它的表达方法都会有所不同,比如中国画家齐白石的《虾》,法国画家塞尚的油画《拜克托瓦山》。有些画家就很擅于画抒情、浪漫形式的,又有些画家很喜爱画夸张、抽象形式的。很多人认为艺术非要特定来画什么或者世界的现况看法感想。但我觉得艺术是以人们的情感和想象而创造出来的,是需要投入心情和情感来反映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用来激励自己进步和发现的。我画画并不好却真的觉得画画什么形式并不重要,形式只是一种绘画方式,真正来传递情感的是自己那一颗认真的心。
有段话我觉得说的很好,“艺术的欣赏就是人对艺术的价值进行发现与探索,是欣赏者、创作者及艺术品的情感交流与共鸣。”创造艺术是为了表达内心最强烈的情感与思想,别人都说艺术是更敏锐、更精巧的语言。在艺术欣赏过程中,画家或表演者用简单而又形象的定格动作和色彩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表达出来,以感染欣赏者,使他人也能感受同样的感情。
美术鉴赏是一门艺术学科,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美的创造力。对于我这样没艺术细胞的人,学到现在还是有点感触的。选修了艺术文化鉴赏,在半个学期内,美术课上也有接触到一些名师画的画,也有欣赏课,我也对文化与艺术有着初步的感想。美术课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要本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的目的,培养学生的美术技能,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美术学科新课程同样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我想谈谈有关“美术鉴赏”课的一点点心得体会:努力培养学生的鉴赏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习惯就要让学生充分的“动”起来,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作品,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首先谈一谈中国画。中国画对于我来说有着神奇的吸引力,我最倾向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水墨画,那种渲染的颜色让我总感到很新鲜,甚至感到身心上能得到一种满足。我喜欢《清明上河图》,在世博会上的中国馆里看到动态的《清明上河图》便更喜欢了,在网上看到原图照片时会联想到自己在古代又会是怎样生活的,那种古老的质朴气息扑面而来。这图上的每个人动作是那么生动,喜怒哀乐各种情绪都能通过毛笔画出来。这就是中国画给我的感触,经常都将老百姓那种质朴与精神和贪官的自私和低贱的品性表达在画上,展现着过去的朝代,过去的风气。
再来说外国的艺术更有一丝新颖,它们的创新和大胆创作是中国艺术文化里缺少的。相对来说,外国画中抽象派别比中国多,但有时我却看不懂抽象画,画什么的都看不出,所以对抽象画并不是很理解。但我喜欢外国画中的油画,这种质感是很立体的,就像我喜欢的一幅画《最后的晚餐》,人物的立体感很强,色彩也比较丰富,人物表情中就能看出各自的性格和特点,画面中的人物的摆放位置也能体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和地位高低,有时画中体现的风格会让人觉得很压抑。
中国艺术与外国艺术各有不同,各有各的美。我谈了这么多,但是最喜爱的还是中国艺术,也许是因为我是中国人,但更多的是我喜欢中国画的朴素,在中国画中我能感到浓烈的历史文化和气息,自己也能增加不少知识,经常觉得自己生在历史这么悠久的国家,文化这么古老的国家而自豪。
在讨论与学习现代艺术的过程中,培养我们以自己的眼光看待艺术现象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尊重文化的多元性,采取宽容的态度对待艺术的变革与创新。当然,也帮助了我们辨别美丑,提高对美的判断能力。
从不了解美术到懂得欣赏美术,从无视身边美的存在到学会发现身边的美,是我这学期学美术鉴赏最大的收获。美术的鉴赏使我发现一个全新的世界,原来世界是这么美,原来一个人的思想可以这样表达,他们都充满智慧。我不得不佩服他们的思维,他们的智慧,可以运用不同的手法把事物的本质淋漓尽致的表示出来,那是何等的高超。
美术又称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它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色、纸张、画布、泥土、石头、木料、金属等,塑造可视的平面或立体的视觉形象,以反映自然和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的一种艺术活动。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美术鉴赏能帮我们在欣赏、鉴别与评价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形成热爱本土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这门课中的人文精神内涵与价值,在我看来,人文精神是人本教育的核心。人本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视人格完善为教育的最终目标。突出人文科学的价值,将人文教育贯穿于教育的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人格化、个性化。强调学生自己去思考、感受和发现,自己体会人生道理和文化价值;强调人的自由、尊严和人格,重视学习者的自发性和主动性及发展潜能。鼓励学生自己求知、自己探索、自己去澄清、判断价值,从探索和澄清中获得知识和成就感。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尊重、相互接纳、相互关怀。在人本主义教育内涵中,不仅强调自我意识的完善,并且倡导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自然,培养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有效交流、和谐共处。
从先民们朴素而不成熟的美的作品到现在人独特的表达思想的绘画方式,中间的发展过程是丰富而复杂的。从稚嫩的远古到现如今。可以认识作品的文化情境,美术作品与文学的渊源也是值得我们去了解的。
美到沉雄博大的秦汉艺术,到人文登场的魏晋南北朝,到雄浑壮丽的隋唐气象,从继往开来的五代到宋元意象,到画派林立的明清,再到新旧交替的中西交融,最后到个性十足的现代,每个时期都呈现出独特的绘画特点,都留下了一批优秀的画作,让后人去赞叹。
绘画是造型艺术中最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指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等艺术语言,通过造型,颜色和构图等艺术手段,在二维空间里塑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表达作者审美感受的艺术形式。
美术鉴赏对大学生的影响在于:陶冶大学生的思想情操、提高大学生的精神境界,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美术鉴赏可以娱情怡神,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性。美术鉴赏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涵盖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里面渗透了各门学科的知识,所以说一定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欣赏美术作品。
11.浅析京剧中的服饰艺术 篇十一
[关键词]京剧;服饰;艺术审美;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京剧服装是以日常生活的服装为基础,经过许多艺术家的提炼、概括、美化、装饰形成的一整套类型化或者说是程式化的专用服装,“形”与“神”是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体现了中华民族既追求外在“形似美”,又追求内在的“神似美”的审美观,经过几百年的艺术创作积累,京剧服装受中国传统服装文化影响,由简单到丰富,由生活化到艺术化,形成了完整的、具有民族特色和独特审美价值的服装,其在色彩、图案、制作工艺方面都体现出了超强的艺术性。
一、京剧服饰的固定性和多样化
京剧服饰分为各种类别,每种类别都是对人物身份的体现,正所谓什么样的人穿什么样的衣服,充分体现出了固定性和多样性特点。表演中的唱念做打, 行当中的生旦净丑,音乐中的西皮、 二黄,服装中的大衣、 二衣、三衣、盔箱等。贯穿于京剧和京剧各个艺术门类中的只有服饰,如生旦净丑各有装扮,各穿各的衣,各唱各的调,所以传统京剧的服装以类分群,不以千人千衣的着装不同,而是根据行当的不同人物装扮才有不同,生有生装, 旦有旦扮,这才有了宁穿破不穿的装扮人物。京剧服饰的固定化和多样化有一定的规范,如历朝皇帝多是各有穿戴,但在传统京剧中却规范为统一的皇帝装扮即黄色专用蟒和五爪龙的图案。各种人物身份, 职务也均用程式化的装扮,如帝王后妃穿蟒和褶,宰相穿蟒、褶、帔、开氅、官衣,元帅武将穿蟒、靠,中等阶层人物穿褶、 帔,平民百姓则穿素褶、 帔、茶衣、裤袄等。例如看到戴皇帽、穿浅黄蟒的人物上场,就知道他是皇帝;看到戴相貂、穿蟒袍的人,就知道他是大臣;看到穿蟒袍、插翎子、挂狐尾的人,就知道他是番邦中地位较高的人物或山寨首领;看到头戴文生巾、身穿素褶子的人,就知道他是文弱、儒雅、家境贫寒的书生。流氓恶少戴的棒槌巾前低后高,上小下大,绣有散花,背部有一对桃形上翘的小翅,一走一晃,显得人很轻浮。《望江亭》里的杨衙内、《野猪林》里的高衙内都戴棒槌巾,和他们的身份、行为十分吻合。构成了传统京剧服装固定化及多样化的人物装扮,充分体现出了服饰的艺术性特点。
二、京剧中色彩的运用
京剧服饰的色彩亦由两类组成,一类是包含黄、红、绿、白、黑的“上五色”,这也是阴阳五行学说中所谓的“五色”;另一类是包含蓝、紫、粉、香、湖的“下五色”。但在实际演出中,应用在各角色服饰中的副色已经远不止于以上五种颜色。如黄色表示尊贵,红色表示正直, 黑色表示粗莽,白色表示庄重,绿色表示刚毅等等。又如黄色有老黄、 鹅黄、 明黄、鸦黄等等,也就是说虽有一定的程式但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美化调整,同是黄色,同在宫里9, 明黄只能是皇家专用,而太监的鹅黄,持卫仗仪的老黄与皇家的明黄就有所不同, 组合一起又是同类色的协调,而皇家的明黄在这组色调中最为抢眼,故而一看便知何人出场了, 打累了歇息片刻再上场也不会乱。京剧对服饰的色彩运用十分大胆全面和灵活,无论红绿还是黑自,都穿插点缀在其中,任意挥洒。传统京剧服饰不是恢复了历史的原貌,而是按历朝历代的生活归纳而来,有着特殊表现形式的“绘画之服”它的美学价值不仅止于是一件精美的刺绣服装,更是一幅色彩绚丽、意境丰富、思想独特的立体画卷。这些色彩的穿戴及搭配规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色彩意识,具有极强的民族色彩特征,极大程度的丰富了现代装饰艺术的视觉语言。
三、京剧服饰的材料选择及制作工艺
一般的京剧服饰以一般以天然纤维面料为主,中国有丝绸之国的美誉,京剧服装多用丝绸锦缎类面料。除使观众感到服装本身漂亮、华美外,还要考虑到剧情需要和材料的功能性。首先在京剧舞台上,演员要有唱、念、做、打,需要做出大幅动作,多采用具有滑爽、挺括、悬垂性好、飘逸感强的丝绸类面料,有利于演员舞蹈动作的完美表达;其次,出于剧中人物角色的要求,服装材料的多样性和多档次性具有区别人物角色的作用,如皇用大缎、将官用软缎、官吏用绉缎、平民百姓用棉布等,给观众一种非常自然,贴近生活实际的感觉。
敬酒服饰的艺术性同时表现在京剧服装制作大量使用了中国传统手工艺,如刺绣使用了平金绣、平银绣、绒绣等,用大量的金银线及各种彩色丝线,使服装具有巧夺天工之美,几乎每一件服装都成为艺术品,常常使观众感到舞台上花团锦簇、五彩缤纷、美轮美奂、叹为观止。俗话说“远看颜色、近看花”,成为观众对京剧服装美的一种欣赏方法。
四、结语
由此可见,京剧服饰的艺术性表现在诸多方面,传统的京剧服饰在舞台上体现了传统美学特点,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京剧音乐、灯光、场景等表演要素的现代化,以及服装新材料、新工艺的不断涌现,设计手段的不断进步,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是如何继承传统,保留特色,因此要对京剧服装进行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观众对京剧艺术的审美要求,使京剧服饰在今后的国粹艺术中发挥更强大的生命力,使之经久不衰,经受住时间的考验和现代化的冲击。
参考文献:
[1]李乡状.京剧艺术与欣赏.吉林音像出版社,2006.
[2]谭元杰.中国京剧服装图谱口田一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3]赵振凤.美哉京剧服装——浅探京剧服装色彩及图案的艺术特点-青年文学家2009(7).
【艺术鉴赏 京剧】推荐阅读:
开国大典艺术鉴赏10-06
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11-01
岳阳楼记艺术鉴赏09-09
古代艺术品鉴赏作业10-12
诗歌鉴赏之艺术技巧:表达方式08-14
设计艺术鉴赏湖南大学09-30
中国古代陶瓷艺术鉴赏课学习心得08-31
高中美术鉴赏(人美版)-6艺术美和形式美(试讲稿)08-03
语文唐诗鉴赏《许浑诗鉴赏》07-10
诗歌鉴赏知识梳理(诗歌鉴赏技巧)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