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2024-07-28

课题研究活动方案(11篇)

1.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一

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

课题研究方案

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课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主要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低效的现状,也顺应时代发展对人才的需要这样的趋势,试图以丰富学生语言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突破口,寻找更好的方法和途径,有效地进行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从而从根本上支持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发展,提高课堂的效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向教师和学生发出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人际交流越来越广泛,口头语言表达愈来愈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荀子说过“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表达得更透彻“一人之辩胜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春秋时代的晏子正是靠雄辩的口才为齐国赢得国威;孙中山先生的演说擂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战鼓;毛泽东的演说敲响了蒋家王朝的丧钟。当代西方,人们甚至把口才、美元、电脑称之为世界三大战略武器。不管古今中外的人们如何评价口才,口语交际的作用是日益重要,作为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可是,在相当多的一部分学校和教师队伍里,依然盛行传统的教学模式,它过分强调接受与掌握,冷落发现与探究,使学生学习成了纯粹地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束缚了人的思维和智力,抹杀了人的学习主动性。这种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展示自我、提高能力的机会。这与新形势下人才发展的需要是背道而驰的。

小学语文课堂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初步具有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其中,语文表达能力是我们进行基本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语文学习中的听、说、读、写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实施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能成为关键的突破口,这将对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巨大的促进。为了从小开始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在语文课堂有所收获,得到发展,我提出了“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的课题。

“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课题实验,主要针对语文教学中长期困扰制约学生语言表达水平发展的薄弱现状,试图以丰富学生语言表达的实践活动,提高口语交际水平为突破口,寻找到一条打破语言表达瓶颈的途径,彰显中低段语文教学特色。

二、实施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使中低年级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分析、理解、表达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把“授人以鱼”改成“授人以渔”这一目的。

(二)言语能力以语言能力为基础。但语言能力并不能“自然”地转化为言语能力。必须接触大量的语篇形式的教材,必须进行反复言语训练。语言能力通过课文教学得到提高,发展。

(三)“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说”得有说的动机。即有强烈的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心理学家古朗说:“胆小内向的人被要求在公共场合说话,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

(四)语文教学方法论中论述“语文教学是由学生、目的语和教学环境所构成的立体”三维系统,环境对学生积极性的发挥和目的语的选择,都有制约作用。“从实际出发,重视语文教学环境的作用”是方法论的前提。

(五)建构主义关于学习活动的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他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六)情景教学法强调学习语文必须通过真实的交际情景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语言教学要达到四个真实性:语言材料的真实性、语言自身的真实性、语言环境的真实性和学生情感的真实性,使学生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去真实地体验、感受和运用知识。

(七)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开发课程资源,拓宽学用渠道的理念。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本课题主要是根据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着力培养学生在口头上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提高观察、注意、记忆、想象、联想等能力。主要内容是训练中低年级学生能对所学课文进行感受、朗读、理解、积累、体验、交流。综合性学习更是搭建了一个广阔的语言训练平台,把学生平时的学习积累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和其他学科的知识紧密相连,把学生的搜集整理综合运用资料的能力与语言的表达写作能力综合提升。通过课题的研究,我希望能探索一种生动活泼、情趣盎然、轻松和谐的全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一)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达到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的目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被动接受转变成主动发现,形成个人的能力素质。

(二)通过课题研究的实施,提高我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学生有表现才能的机会,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但学习并不是学生的唯一任务。我希望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搭建展示自我、训练提高的平台。

(四)要做到“五个”解放。即解放学生的头脑,鼓励学生质疑;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有动手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问得自由,才更能体现表达能力的训练;解放学生的空间,只有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解放学生的时间,给学生自由阅读、研讨的时间。

(五)通过研究使教师真正掌握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并真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过程、具体做法

本课题于2017年9开始,历时一年,大体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0月):启动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学习研究计划和相关材料,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制定研究计划与实施方案,进行申报立项。

(二)第二阶段(2017年10月--2018年7月):研究实施阶段

1、改革语文课程设置,每周开设一节口语交际训练课或谈天说地课;

2、进行各阶段的调查、问卷、检测、分析;

3、进行阶段性的评估,手机课题资料,分析实验现状;

4、全面实施阶段,具体实施本研究计划与方案,研究过程记录,进行阶段性总结与撰写论文等。

(三)第三阶段(2018年8月--2018年10月):总结提升阶段

在不断丰富活动策略与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试验方案,落实措施,继续实践并积累经验,收集、整理资料,不断提高综合性学习效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通过研究探讨,实验分阶段进行总结,采用的形式有:①经验交流会,②观摩研讨课和示范课,③总结实验研究成果,形成论文集。

2、全面总结,形成成果,完成课题结题。

五、成果预设

(一)“培养中低段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相关理论文章集;

(二)教学设计方案集

(三)课件资源库

(四)结题报告

2.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二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从2007至2012年CNKI期刊网、维普数据库中有关阳光体育, 阳光长跑论文30余篇为本文撰写提供理论依据和文献参考。

1.2.2 问卷调查法

随机抽取实验学校100名参与活动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1.2.3 实验法

为了解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2011年至2012年利用该方案在广东培正学院举行两届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

2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构建

2.1 目前高校迫切需要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

2.1.1 高校长期开展长跑活动的迫切性

2012年11月发生三起大学生参加长跑猝死的消息深深刺痛人们的神经[3], 出于安全考虑, 近日, 武汉、西安、南京等多所高校运动会中取消了女子3000米和男子5000米项目, 引发社会关注[4], 激发了体育业内同行的广泛讨论, 在纷纷感慨于学生体质严重下滑的同时, 也为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献言献策。相关专家一致认为, 片面地取消长跑项目是因噎废食的行为, 相反, 1500米以上长跑属于有氧运动, 其作用是其他运动无法替代的, 大学生长期坚持长跑锻炼, 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最直接, 最有效的方法[5]。学校作为管理方, 通过开展各种长跑活动督促学生跑起来、动起来、健康起来, 既是培养合格人才不可缺少的手段, 又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2.1.2 目前高校缺少简单易行的普适性长跑活动方案

调查显示, 目前全国真正落实开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的高校寥寥无几, 而在有开展活动的高校中, 其活动方案归结为三种:一为号召式活动方案;这种长跑活动方案往往仅下发一个通知或组织一个起跑仪式, 号召学生自觉参加长跑活动。二为集体行动式方案, 即以班级为单位, 出早晚操统一跑步, 相关教师与班干部每天登记跑步情况。三为运用“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活动方案。即通过“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的运用, 长跑活动的数据采集、统计及发布均由“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自动处理与发布[6]。

分析认为, 以上三种活动方案由于有一定的局限性, 难以大面积推广普及。第一种方案由于对活动无硬性具体要求, 好逸恶劳是人的本性, 全靠学生自觉坚持像长跑这种较为辛苦枯燥的运动, 效果可想而知。第二种方案强制性要求学生出早晚操, 学生的自主性受到限制, 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 而且教师与班干部需要进行长周期管理, 往往疲于奔命, 难以长期坚持。第三种方案运用“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组织活动, 可以使长跑活动做到“四自主”和“五主动”, 即自主选择长跑时间;自主选择长跑距离;自主选择运动量与运动负荷;自主选择长跑起点和终点。自动累计每个学生的长跑里程;自动与学生体育课成绩相结合;自动建立大学生长跑运动档案;自动汇总学校、各个院校、各个系和班级大学生长跑情况与排名;自动预防作弊[6]。这种活动方案本应是目前在高校中最具科技含量、最理想、最值得推广的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但后来因指纹采集引起社会争议, 教育部终止推广并全部回收安装在各高校的“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 一下让各高校回到原点, 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挫伤。调查显示, 购买一套“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目前市场价格为20万, 这对大部分高校来说成本过于昂贵, 这套方案如没有政策强制性要求难以大面积普及。分析显示, 提出一个有效的、低成本的、且易于开展的普适性活动方案是让更多高校参与开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的关键。

2.2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内涵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是指能适合绝大部分高校的、有效的、低成本的、易于开展的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基本思路为: (1) 举办阳光体育长跑活动, 学生以个人为单位, 在规定时段完成每周至少两圈; (2) 学生参与的活动的形式为:在校园设三个打卡点, 这三个点相连的路线周长最理想为2000米左右;学生凭跑步卡以任何一个点为起点盖章, 接着依次经过其他两点盖章, 最后回到起点盖章算完成一圈, 这一圈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3) 利用长跑成绩与体育成绩挂钩的方法制约学生必须参加长跑活动。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具备如下优点: (1) 普适性, 该方案设点打卡的思路与“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活动方案相同, 当年能运用“校园智能阳光长跑自助管理系统”活动方案的高校同样适用该方案, 且能满足低至几百, 高至上万, 不同规模学生参与的要求。 (2) 有效性, 即能有效制约学生必须参加长跑活动, 能有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3) 人本性, 即尊重学生在长跑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在保证最低要求前提下, 学生有权利自主选择长跑时间、长跑距离、长跑起点、终点以及运动负荷。 (4) 低成本性, 即人力物力投入低, 投入产出性价比高。 (5) 易于开展性, 即开展形式简单, 无需以班级为单位, 不要求集体出早晚操, 基本上不增加教师、学生额外工作量, 不干扰正常教学秩序。

2.3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实施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实施过程中涉及的物质和规则细节如下两表 (以实验学校为例, 其他高校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运用)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实验学校在每年长跑经费只有活动规模人均1元的情况下, 利用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举办了2011年、2012年两届阳光体育冬季长跑活动。2011年一二年级共5975人参与活动, 参与率约为95.3%, 人均跑了11.4圈;三四年级79人自愿参与活动, 参与率约为1.4%, 人均跑了9.2圈。2012年一二年级6013人参与活动, 参与率约为96.7%, 人均跑了12.7圈;三四年级43人自愿参与活动, 参与率约为0.7%, 人均跑了10.5圈。在活动过程中, 经过合理分配人力, 解决了学生有时打卡点排长队的现象。

分析显示,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成本投入低, 用勤工俭学学生作为工作人员, 减轻了各系部师生的负担, 作为一个全校性的大活动, 经费投入产出性价比高。每年必须参加学生的参与率达95%以上, 显示用跑步成绩与体育课成绩挂钩的方式制约学生必须参加长跑的方式有效。该方案设计比较为人性化, 让学生每周至少跑两圈, 且有自主选择时间、距离、强度、起止点的自由, 尊重了学生在长跑活动中的主体性, 兼顾不同学生的锻炼需求, 比较容易被学生接受。该方案实施操作简单, 对校园面积达到一定要求的高校都适用。

3.2 高校学生对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认可度

表3显示, 78%高校学生愿意参加长跑活动;84%高校学生认为活动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有帮助;71%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定期举行长跑活动;可见,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在高校中实施, 学生对此没有明显抵触情绪, 总体上持认可态度, 这为高校长期举办长跑活动提供了必要条件, 有利于高校形成每年定期开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的传统。

3.3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缺陷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虽然为高校如何开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提供了新思路, 但在实施过程中显示存在如下两方面的缺陷:其一, 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 在南方, 如遇到下雨天, 将不得不暂定活动。在北方, 如冬季举行活动, 大风或极寒天气都会影响活动的顺利进行。其二、该方案利用跑步成绩与体育课成绩挂钩的方式制约学生必须参与活动, 在实践中发现, 由于对没有体育课的高年级学生缺乏约束力, 很难动员他们参与活动。

4 结论

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以其普适、有效的、低成本的、易于开展的特点适合在高校中推广普及。

实施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 学生总体上持认可的态度, 有利于形成每年开展冬季阳光长跑的传统;能丰富高校师生课外锻炼的方式, 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

高校阳光体育长跑普适性活动方案的缺陷是容易受到下雨、大风、极寒天气的影响以及难以动员没有体育课的高年级学生参加。

5 建议

实施高校阳光体育长跑普适性活动方案, 为了减少天气因素对活动的影响, 南方高校可以避免在雨季举行活动, 北方高校可以将活动放在温暖的春季举行。

为了让没有体育课的高年级学生参与活动, 可以每年为他们设一个长跑学分, 每年取得该学分是其顺利毕业的前提。

实施高校阳光体育长跑普适性活动方案, 遇雨暂停后继续活动的一两天, 以及活动快结束的一个星期, 参与活动的人会突然增多, 需要根据情况增加工作人员, 以免造成打卡点排长队的现象。

活动一开始就安排工作人员在跑步路线上劝阻和处罚以车代步的作弊学生, 有利于杜绝作弊现象的发生。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对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以其普适、人本、有效、低成本和易于开展的特点适合在高校中推广与普及;实施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 有利于高校形成每年定期开展阳光体育长跑活动的传统;有利于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高校普适性阳光体育长跑活动方案的缺陷是开展活动时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 以及难以动员没有体育课的高年级学生参与。

关键词:高校,阳光体育,长跑活动

参考文献

[1]教体艺[2006]6号.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EB/OL].http://www.sunnysports.org.cn, 2006-12-20.

[2]网易.学生体质不达标取消长跑因噎废食还是理性关爱[EB/OL].http://news.163.com, 2012-11-12.

[3]凤凰网.大学生长跑猝死“死亡距离”这次只有1000米[EB/OL].http://edu.ifeng.com, 2012-11-29.

[4]新浪网.多地学校以安全为由取消中长跑[EB/OL].http://news.sina.com.cn, 2012-11-15.

[5]湖北网台.华中科大运动会取消长跑引争议西南大学另辟蹊径[EB/OL].http://www.hbtv.com.cn, 2012-11-14.

3.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三

1.经历阅读、思考、解答并与同事交流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研究的相关资料与问题的过程。

2.能够明确整数乘法概念的定义以及小学数学中乘法概念的直观描述。

3.能够对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不同片段进行比较与分析,明确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重点。提升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能力。

二、活动内容、形式与时间

1.数学组教师独立解答关于整数乘法概念教学的相关问题,并与同事交流;独立解答时间约2小时,交流时间约1小时。

2.教研组确定一位教师上一节“乘法初步认识”的教研课,数学组其他教师听课后评课。听课时间约40分钟,评课与交流时间约1小时。

可以根据学校教研活动的时间和教研组教师的情况,选择下面“活动前准备”中的一些问题进行解答与交流。

三、活动前准备

解答下面的问题,并准备交流。(说明:本文中所指的乘法均指正整数乘法。带“*”的题目表示有一定难度)

1.你觉得什么叫乘法?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在1984年出版的中等师范学校数学课本《小学数学基础理论与教法》(第一册)中,关于乘法给出了以下的定义:

b(大于1的整数)个相同加数a的和c叫做a与b的积。就是:c=a+a+…+a(b个a相加)。求两个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法。

记作:a×b=c。

读作:“a乘以b等于c”或“b乘a等于c”。

数a叫做被乘数,数b叫做乘数,被乘数与乘数也叫做积的因数。

补充定义:

(1)当乘数是1时,a×1=a。

(2)当乘数是0时,a×0=0。

在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这样的注释:“关于乘法: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3×5读作3乘5,3和5都是乘数(也可以叫因数)。”

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有一个整数乘法意义的例题与说明:“例5 教室里有6行座位,每行7个,教室里一共有多少个座位?[说明]这个例子可以引导学生理解教室中的座位数是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上文的数学课本中,有一个补充定义,你认为给出这样的补充定义有什么意义?

(2)从上文中可以看到,无论是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课本,还是两个课标的注释或说明都是在阐述乘法的意义。你觉得这三个说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

(3)*有老师(戎松魁,2004)认为,200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注释存在三个问题:①“3个5”的意义不明确,应改为“3个5相加”;②“3个5,可以写作3×5,也可以写作5×3”的规定不合理;③“乘数”也可以叫“因数”的说法不妥当。

你觉得戎松魁老师指出的这三个问题是否有道理?为什么?在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的例5与说明中,这三个问题是否同样存在着?

(4)*有老师(戎松魁,2012)认为,按照2011年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例5中的规定,乘法交换律将不复存在。理由是:按照规定,“6个7的和”可以写成6×7或7×6”,由此可知,“b个a的和就可以写成b×a或a×b”。由于“a×b”和“b×a”都表示“b个a的和”,于是a×b=b×a这个等式是由规定得到的,并没有经过概括、推理或证明,因而不能叫做“乘法交换律”。

你觉得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为什么?

2.你觉得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应该怎样描述乘法的意义?写一写。阅读下面的文章并回答问题。

以前的教材在乘法的初步认识中,常常写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1982年出版的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制第二册教材第62页)这样直观描述乘法意义的语言。而根据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教材,对于乘法意义的描述有了变化。以下是三个版本的教材结合同数连加的情境给出的描述。

人教社教材:“用乘法算式表示真简便。”

北师大教材:“用乘法表示就简单了。”

浙教版教材:“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可以用乘法计算。”“用乘法表示比较简便。”

你觉得以前的表述与现在的表述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这种变化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3.如果我们用“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叫乘法”作为乘法含义的描述,那么,你认为在教学时,应该强调“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还是应该强调“简便”?还是两者都十分重要?为什么?

4.如果你教学“乘法初步认识”这节课,那你会设计怎样的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与感受“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简便”?简要地写一写你的设计。

5.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片段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一个教学片段?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游乐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写出连加算式。

学生观察后写出了:

坐着看的人数:3+2+4+3。

坐小火车人数:2+2+2+2。

玩转盘的人数:4+4+4+4+4。

气球的个数:5+5+5+5+5+3;10+10+8。

玩三轮车人数:3+3+3。

黄花的朵数:2+3+3。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加法算式,并对它们进行分类。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下面的这些加法算式,让学生观察并进行分类。

3+2+4+3; 2+2+2+2 ; 4+4+4+4+4;

5+5+5+5+5+3; 10+10+8; 3+3+3; 2+3+3。

6.下面是一位教师(蔡宏圣,2004)在教学乘法初步认识时的一个教学片段,你认为这样的教学有什么特点?

教师用图片的形式出示“电脑教室里,每张电脑桌放2台电脑,9张电脑桌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要求用加法算式解决问题。

师:×× ,老师刚才注意到,你在写9个2相加的算式时,怎么一边写算式一边在数数?

生:算式太长了,不数就不知道写了几个2。

师:这个经验很好,哪个同学还有写9个2相加的成功经验?

生:先写几个2相加,停下来数一数还缺几个2,再写。

师:写9个2相加的算式都这样麻烦,那如果电脑教室里有20张、30张电脑桌,写20个、30个2相加的算式,那不更麻烦吗?看来我们有必要创造一种新写法,把9个2相加写得简便些。(接着教师让学生创造新的写法)

生:2+2……

生:2+2+ ?+ ?+ ?+

生:2+2等等。

师:大家真了不起,虽然这些新写法数学书上都找不到,但就像科学家们的创造一样,刚创造出来的新东西,往往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下面,把我们的新写法和原来的9个2相加的算式比一比,看看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学生逐渐体会到写法虽然简便了,但没有把有9个2相加表示出来。)

师:好,那我们在第一阶段创造的基础上再来创造既能够简便又能表示9个2相加的写法。

生:2+2+2+2+2……9。

生:2+2 多9。

生:2+2。

在鼓励学生创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思考:既然新写法中出现了9,就表示“9个2相加”,那是不是还有必要在新写法中写2个2、3个2?学生进行了进一步的创造:

生1:2+9

生2:2?9

生3:2 9

师:太了不起了。但老师有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这三种写法中都写了“2”和“9”,能不能把2和9改成8、10或其他数?为什么?能不能把9写在其他位置上?

(通过上面的提问,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更加清晰地把握住新写法的关键,并着重让生2和生3讲讲为什么这样写,促使学生认识到:为保证新写法不至于像生1的写法那样引起混淆,应该在“2”和“9”之间加个符号。)

师:除了像生2那样在2和9之间加个“点”,或者像生3那样把“2”和“9”隔开些以外,你们还想加个什么符号把“2”和“9”联系起来?

生:我喜欢★ ,我想加个★。

生:我想加个△。

师:小朋友们想出了这么多有意思的符号。那你们知道数学家们想到了什么符号吗?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由于相同加数的加法是特殊的加法,所以,三百多年前,一位数学家想到把“+”转过来变成“×”,用“×”把“2”和“9”联系了起来。

随后教师引入乘法算式的读法以及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7.在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一般的教师都会先创设一个情境,然后让学生认识几个几,再从加法到乘法。下面有两个教学片段,你觉得这两个教学过程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你更喜欢哪个教学过程?为什么?

【教学片段一】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个情境图:图中有房子、草地、河流、小桥,还有两种小动物,一种是兔子,2只2只站在一起,共有6只;一种是鸡,3只3只站在一起,共有12只。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上有什么?学生说完后,出现了下面的师生对话。

师:图上有几只兔子?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有6只兔子,我是一只一只数出来的。

师:很好。一只一只可以数出6只。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能力很强,一眼就能看出6只。

生:我也是一眼就看出有6只兔子的。

师:你的能力也很强。还有用其他方法的吗?

生:我是2只、2只数出来的,2只、4只、6只。

师:这种方法很棒!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2乘3乘出来的,2乘3是6。

师:你很能干,乘法也知道了。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用加法加出来的,2+2+2=6(只)。

师:你的方法也很好,可以加出来。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先一眼看出4只,然后再加上2只,一共是6只。

师:你分两部分也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

生:我是一眼先看出5只,然后再加上1只,一共也是6只。

师:你能这样看也很好。小朋友们能够用这么多的方法知道图上有6只兔子,真了不起!刚才有的小朋友是2只、2只数出来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有几个2呢?

【教学片段二】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了一个情境图,情境图的内容与上面教学片段一的相同。学生说出情境图中有什么后,出现下面这段师生对话。

师:小朋友们刚才说了图上有很多东西,现在大家来注意看图上的兔子,兔子是几只几只站在一起的?

生:兔子是2只、2只站在一起的。

师:如果让你数一数,一共有几只兔子,你会几个几个数呢?

生:我会2个、2个数,一共6只。

生:我会1个2只、2个2只、3个2只这样数,一共是6只。

师:如果要列出一个加法算式,算出一共有几只,你会怎么列式计算呢?请每一个小朋友在草稿纸上写一写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

如果你更喜欢教学片段二,认为教学片段一有一些不妥,那么,你会从哪几个方面去分析与阐述?如果说,从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结构和时间上去分析,教学片段一从内容上看,教学重点不突出;从结构上看,过渡不紧凑;从时间上看,安排不科学。你觉得这样的观点有道理吗?为什么?

8.请你先将下面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再想一想,写一写,你是怎么解决这类改写问题的,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分成哪几步来完成?

2+2+2+2+2= 5+5+5+5=

8+8+8= 12+12+12+12+12=

下面是对解决这一类问题思维过程的概括,你觉得这样的概括对教学有什么帮助?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看:看相同加数是几;

二数:数出相同加数的个数;

三写:写出乘法算式,可以把相同加数写在乘号前面,也可以把相同加数的个数写在乘号前面。

想一想,写一写,把一个乘法算式(如4×3)改写成同数连加的算式(4+4+4或3+3+3+3)的思维过程是怎样的?

9.想一想,写一写,你认为以下的练习有什么价值?

给出一个乘法算式,比如3×4,要求学生:(1)写出加法算式表示它的意思;(2)画一个图表示它的意思;(3)做动作表示它的意思;(4)用语言说一说它的意思;(5)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它的意思。

10.问题:看一看下面的哪些加法算式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并尝试把乘法算式写出来。

8+8+8+8 6+6+6+6+6+5 2+2+2+2+1 7+7+7

(1)请你解决上面的问题。

(2)有一个学生在解决上面的问题时,把“2+2+2+

2+1”改写成了“2×4+1”。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你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

(3)有人认为,在解决上面这个问题时,无论是把“2+2+2+2+1”改写成了“2×4+1”,还是把“6+6+6+6+6+5”改写成了两种形式“6×5+5”和“6×6-1”,都是错误的。理由是:题目要求我们改写成乘法算式,而像“6×5+5”和“6×6-1”这样的算式是一个既有乘法又有加法的混合算式,它不符合题目的要求。你认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如果没有,请说明理由;如果有,对这个学生的做法,如何进行反馈与评价?写一写你的反馈评价语言。

(4)有一个应用问题: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有学生认为,可能是50元、49元、48元等等,因为买10双已经比较多了,可以打折。如果你课堂上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如何反馈评价?有人认为,这个学生的做法是绝对错误的!理由是随意改变题目中的条件。题目改变为:如果买一双袜子是5元钱,买多了可以打折,那么买这样的袜子10双一共要多少钱?那么这个学生的做法才是正确的。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通过上面的问题(3)与(4)的解决,你有什么感受?

(以上活动方案中问题的相应参考答案略)

4.课例研究案例活动方案 篇四

一、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虽不难,但要上好这门课却不容易。对于孩子们来说,操作枯燥,学生容易厌倦,所以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设计层层诱导的问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尽量创设一个平等民主的和谐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轻松学、愉快学。

二、教学实施案例

【学习内容】

管理小能手——文件的移动和删除

【学习对象】

四年级

【学习目标】

学生学会文件移动的方法

学生学会文件删除的方法

【学习重难点】

文件的移动方法

文件的删除方法

【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任务驱动、情境教学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准备课件

课前开窗通风

打开电脑,检查机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是想问大家一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去超市购物的经历,那大家对超市的印象怎么样呢?

生:干净……杂乱……(举手回答)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再来带领大家一起到超市购物,我们先来看看第一家超市红三角超市。(展示图片)大家觉得环境怎么样啊?会不会影响你购物的心情?

生:杂乱……

师:那我们换一家超市吧,一起看看大转盘超市。(展示图片)这家超市的环境怎么样啊?大家愿意在这样的超市购物吗?

生:干净整洁……(愿意)

师:刚才啊,红三角超市的管理员打电话告诉老师,他今天有急事要外出,但是有一批货物还没来得及整理,问咱班有没有同学可以去帮忙呢?

(大家举手同意)

师:看来大家都很热心,那老师有个提议,咱们大家就比一比,看谁是最棒的`管理小能手,好不好?

(二)新课

(1)小组合作

师:大家的桌面上有两个文件夹,打开第一个文件夹任务一,先看商品管理条例,然后再进行货物整理。三个人一小组可以互相讨论一下,该怎么操作。

……

老师巡视(10分钟)(让做得快的同学帮助那些不太会的)

(2)师生评价

师:看大家的任务差不多都完成了,那谁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成果

展示同学们的屏幕,一起评价(5分钟)

师:同学们用了什么样的操作方法?

生:举手回答(复制、剪切、拖拉)

谁能帮老师整理一下货物?找同学上来给大家演示操作步骤(边做边讲)(5分钟)

师:这几位同学操作的既准确又熟练。

刚才我们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没有操作完或者操作中间有错的,现在可以继续修改一下,过程中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法(5分钟)

操作完成的,可以帮助身边的同学,检查一下同桌是不是分类正确了

(3)探究学习

师:经过大家刚才的努力,超市干净整齐了许多,但是地面上还有很多废品,我们不需要的,现在还需要我们最后的打扫,该怎样清理不用的物品呢?大家能不能举一反三?认真想一想应该怎样操作

打开你桌面上的第二个文件夹任务二,把那些不需要的商品清理掉

……

老师巡视(5分钟)

大家都用了什么方法啊?

(删除、拖拉)

那有没有同学可以给大家口述一下操作步骤呢?

生1

这位同学的方法对不对啊?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2

(5分钟)

经过这次活动,老师发现咱班同学都特别棒,个个都是管理小能手,那我们今天的超市之行就到此结束了。

三、教学反思

比较满意:

(1)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来说,不是很难,90%的同学都能完成任务,有个别的同学操作能力较弱,需要日后加强计算机基本操作。

(2)在任务的设置上,有部分任务偏难,但是每位同学都能动手尝试,不懂就问

(3)整个课堂同学们互帮互助,气氛活跃

(4)同学们积极展示自己的成果,勇于表现,积极评价

不足之处:

(1)在书写板书时,不太整齐,需要以后加强练习

(2)在设置任务时,由于孩子们操作能力的不同,需分层练习

学生反馈:

5.课例研究活动实施方案 篇五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校本教研活动以课例为载体,增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意识,将问题转化为课题研究”的主题及省、市、县“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关于“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技术”的要求,组织开展教研活动,切实增强教研活动的实效性,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在合作交流中共同进步,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探索提高课堂质量的有效途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活动目的1、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促进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弱者进步,强者更优。

2、落实中小学教师“十二五”继续教育“四新”(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新技能)任务,研究、探讨和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交流课堂教学经验,教师人人参与,个个提高。在实践中学习,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促进我校教师继续教育任务的完成。

3、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提高各学科教学质量,打造学校学科精品课例。

三、成立课例研究活动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负责活动方案的制定,检查指导各课例研究小组的实施情况。

1四、活动形式

以真实的、未加雕饰的课例为研究对象,以教研组或研究小组(以下统称“课例研究小组”)为研究单位,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按“备课、说课、上(观)课、议课、反思改进、继续跟进”的程序进行。

1、备课。既可以是同级同科教师集体备课,也可以由每个教师单独备课,二者均要体现。

2、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带头,课例研究小组内轮流执教,通过抓阄的形式临时决定执教的人选和课题,每学期每个教师执教1—2课时,由课例研究小组自定。教平行班的教师,宜在做好反思改进的基础上,在另一个班执教相同的教学内容。

3、研究课例做到常态化,不需要也不允许执教者过度准备。组长确定好时间,与教导处联系,填写课例研究活动日志,安排好本组教师的课,提前半天通知全组教师,当天通知执教教师。

4、上课之前先由执教教师进行简单课前说课,其目的是让小组成员了解教学内容,以便观课者进行有目的地观课。议课之前由执教教师先进行课后反思,在讨论过程中,每位教师都要积极参与、高度负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针对性地指出问题,提出建议或意见,而不能只说优点或人云亦云。议课时间要充分,保证小组成员每人至少在8分钟左右。议课者需上交一份书面议课材料到组长处。

5、简易操作。观课、说课、议课必须在当天完成,一气呵成更好。

6、调课与换课。每次课例研究一般在半天内完成,课例研究小组之间要相互协调和支持,填写《课例研究调课表》,报学校教导处,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

7、收集课例研究资料由各课例研究小组组长负责,包括本小组课例研究计划,执教教师教案(复印件)、说课稿及讨论记录、小组成员观课记录(复印件)、议课记录、《课例研究教学改进表》(复印件)、课例研究活动收获表(复印件),每位成员每次参与活动必须填写。课例研究活动结束后每位教师写出心得体会或撰写经验总结性文章上交学校存档。

五、目标定位

1、课堂合格。找出并解决教学中的问题,纠正低效的、落后的、错误的教学方法,强化教师的备课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消除不合格课堂。

2、课堂提升。在课堂合格的基础上,注重教学艺术,逐步形成教学风格,打造学科课例精品。

六、课例研究活动的实施步骤

(一)明确什么是课例研究

1、“教学课例”是什么:以某一节具体的课为研究对象,重在对课本身的“改进、优化和提高”,从而给出“问题解决”的示例。

2、“课例研究”是什么:围绕一节课展开,主要研究“如何上好一节课”,重点解决上这一课中存在的某些教学问题,聚焦于促进学生的真实发展,把研究融入备课、说课、上课、观课、议课全过程。

3、课例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就是“教学课例”,也包括教学设计方案(教案)、说课文稿、教学叙事研究报告、教学实录与反思,教学研究论文,以及对课例的分析报告等不同的形式。

(二)基本操作步骤为:(1)确定教学内容(选课)个人(或集体)备课撰写课例研究改进表和收获表形成研究成果(教学经验总结性文章、教育教学论文或课题研究报告)

(2)课例研究的过程,无论是备课、观课,还是议课,都应该围绕问题展开,“以问题解决为中心”进行反思改进、继续跟进。

七、活动安排

1、第四周为动员准备阶段,第五至十五周为活动实施阶段,第十六至第十七周为总结阶段。

2、成立课例研究活动小组

我校现有教师27名,共有十一个教学班,教师任课科目杂,在组建课例研究小组时部分教师以所任统考学科为主至少要参加2个课例研究小组。经研究决定一共成立7个课例研究小组。组长根据本组成员实际拟定课例研究小组计划并组织实施。具体安排如下表。

小组人员分工及工作职责

每次课例研究活动要明确主持人、记录人,计时员、噪音控制员,小组成员之间轮流担任。主持人要严格把关活动程序,组织要认真,严谨,记录人要及时认真全面,以记录活动过程和收集小组成员的反馈信息为主,形成问题供反思改进,继续跟进。计时员要对每个成员的出勤情况和发言时间进行监控,噪音控制员主要控制外部干扰和本组不认真倾听,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3、上课和观课时间各小组要根据学校总课程表相互协调,做好统筹安排,避免同一节课多个课例研究小组同时观课,引起教学秩序混乱。

三、具体要求

1、各小组组长为活动组织的具体负责人,课例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分别下到各组督查。

2、各小组组长安排好活动三环节(选课与集体备课,上课与观课,说课与评课),保障时间,严格考勤,突出实效。

3、活动结束后,各组将集体备课记录、教案、教学反思交教导处存档。

4、活动的质量与实效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之一。

总之,从教学叙事和课堂观察,到课例研究,再到案例研究,这是校本研究,特别是校本教学研究的系列实践环节。通过课例研究活动,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搭建教师之间同伴互助和思想联动的平台,深入观察研究课堂教学,发现和揭示教学问题,以问题解决为中心,通过行动和反思,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全面提升教师承载新课程的教学能力。

XX小学课例研究活动领导小组

6.初中英语课例研究活动方案 篇六

初中英语课例研修方案

活动主题:初中英语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活动地点:昌宁县翁堵初级中学

活动用时:45 分钟

展示课内容:七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Unit 1 Can you play the guitar?(Section A 1a-1c)执教教师:杨芹。

指导老师:段一兰。

参与教师:穆文萍;杨弼维,杨爱书;陈茂芬;杨云;李蓉;宋竹清。(组长:穆文萍)教学年级:初一年级

活动流程:

活动前准备:

分工:1.指导设计:指导老师段一兰老师(确定主题,内容,活动形式设计,课例分析方案等)

2.总负责:组长穆文萍(组织,分工,总结等)

3.监理:翁堵中学后勤部承办本次活动(提供场地,执教老师,前期准备工作,多媒体设备,录像摄像,安排午餐等)

4.学生问卷调查:课堂反馈情况由杨弼维老师负责问卷内容设计及统计,陈茂芬负责安排抽样问卷学生,两节展示课后进行.5.课堂记录:杨爱书,杨云,宋竹清,李蓉等(四个内容记录:教师提问内容及次数和时间、学生回答内容及思考时间和次数、每个设问涉及学生、预设问题和生成问题的统计)

6.教学设计:由开课老师撰写一轮备课教学设计。

活动当天安排:

同一位老师开设两堂公开课,上午9:50—10:35第一次展示课,课后讨论及学生问卷调查,形成二轮教学设计,下午13:00—13:45第二次展示课,课后讨论及学生问卷调查。

活动后的反思和总结:

7.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七

1 大课间体育活动性质与特点

1.1 目的任务的多向性

大课间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 宏观调控指导、微观自主开放为操作过程, 鼓励学生自主参加、主动锻炼的活动。它能够发展学生的体能, 增强学生身心健康, 并促使他们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观, 确保“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到实处。大课间活动不仅能调节学校紧张的学习节奏,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而且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使学生能展示特长, 陶冶学生情操, 拉近师生距离, 积极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

1.2 活动内容的多样性

大课间活动的内容与组织形式要根据季节变化适时调整运动负荷。在选择活动内容时, 根据学校师资、场地、器材、班级、学校情况等, 创造性地开展活动资源, 结合学生的年龄、性别及身心发展特点, 选择适合学生并且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如一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自编集体操、游戏等有效地开展体育活动。活动要求学生真正活动起来, 全员参与。

1.3 组织形式的灵活性

在组织形式方法上, 要科学地分配活动时间, 合理的划分活动场地, 设计入场退场的路线。开发教师资源, 挖掘潜力, 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 发挥特长、集思广益, 确保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为了保证活动的安全有序, 学校领导和教师就要进行反复研究, 制定学校总活动安排表, 每周每天班级活动内容、地点都要精心组织和安排, 都要全员参与管理, 确保“大课间”活动健康有效开展, 进而提高了学校领导和教师的管理能力。

2 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

2.1 实质意义与外在形式的差异

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优点是内容丰富、参与面广、形式灵活、强度适宜, 既有统一的组织形式, 又有张扬个性点的特色活动, 打破了原有广播操的单一模式, 不仅能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 而且能够更加全面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通过开展变化多样、组织灵活、适合学生年龄、身心、个性特点的体育活动, 使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积极性自觉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 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发挥教育功能, 促进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全面提高身体素质。

2.2 内容设置与组织形式的现状

大课间活动不仅注重活动的内容, 要能达到身体锻炼目的, 要富于教育意义, 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得好与坏的关键在是活动的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求, 符合学生年龄特点;要有时代风格, 能够展示学生的精神风貌, 激发学生蓬勃向上。还要形式新颖、活泼、简化, 要不断更新。如果学校在在选择活动项目时盲目地赶潮流, 盲目地设置项目, 必然会减弱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要讲究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而不能单独地从某一角度去分析, 现如今不少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项目与内容仍然比较单一, 变化少, 缺乏趣味性, 老是那几个项目。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长此以往, 必然导致学生兴趣的降低。

2.3 资金、场地、器材设施的状况

长期以来, 在许多地方, 学校体育投入在学校教育投入中所占的比重一直是比较少的。资金不到位, 场地、器材设施就没有保障, 这就在客观上制约了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加上近年来学校规模不断扩大, 学生人数不断增加, 造成人均运动场地和可供活动的器材不足。在许多学校, 场地不足、器材设施奇缺简陋破旧的现象是非常突出的, 往往是几十个人抢一个篮球, “僧多粥少”的现象屡见不鲜。

2.4 组织工作与计划制定的设计

由于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出现的, 其组织管理还处于实践摸索阶段, 对活动质量、活动内容和模式、组织形式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要求和评价体系。有些地方的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执行部门对如何抓好大课间体育活动理解认识不够深刻, 这就使得大课间体育活动很难从某种量化的角度进行相关的组织和管理, 任何一种新生的事物都不缺少职能部门的宏观管理和干预, 它在活动开展的大方向上要充分地做出科学分析, 从而提高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

2.5 组织者业务水平的能力分析

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广泛参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离不开好的组织者。其本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一直以来, 组织者培训机会少, 对外交流与学习机会也比较少, 教师参与培训的面很窄。各学校几乎都是在借鉴其它学校的基础上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计划, 使得组织者对外的交流与学习机会也比较少, 视野思路不够宽。而且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需要, 帮助提高自己业务能力效果不明显, 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所以需要不断地提高组织者各方面的素质, 加大培训力度, 以达到此项活动在此基础上做的更好的目的, 组织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

3 大课间体育活动工作计划的制定

大课间活动的内容选择、生理负荷的安排, 要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大课间活动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少年儿童的性别、年龄生理、心理特点, 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要科学地安排好活动内容的顺序及活动量;要符合人体运动的变化规律, 不影响下一节课的正常学习。活动时间最好安排在25~30分钟, 学生的脉搏次数最好控制在140次/分以内, 这样会有利于消除疲劳和体力恢复。随着季节的变化, 活动内容和活动量也要进行科学的调整。

3.1 活动流程

大课间活动一般安排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 时间为30分钟, 以音乐为背景串联全过程。由集体做操热身活动和分组以班级为单位的各种游戏、身体素质、器械、球类、体操练习等相结合的活动。具体活动流程分为:进场。上午第二节课下课后当提示音乐响起后, 各班学生有秩序地跑步进场到各班指定位置;集体操。当集体操音乐响起时, 全体学生做热身操;自主练习。各个班按指定地点分成若干个小组, 按不同项目进行自主活动;放松操。根据音乐提示做各关节放松动作和深呼吸动作;带回教室。以班级为单位解散。

3.2 活动项目

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 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认识和季节与气候的变化, 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 对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项目的设计, 从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角度, 对高中大课间体育活动进行一些项目设计。

竞技体育项目。如篮球、足球、羽毛球、跑步等。增强了学生的体质, 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体育意识和健康观念。

民族传统项目。开展打陀螺、踩高跷、滚铁环、武术、舞狮子等活动, 继承和发展祖国的文化遗产, 让学生的体育活动向自然回归、向生活靠拢, 形式贴近学生实际。

集体舞蹈。如健力操、武术操、韵律操、轻哑铃操、体操棒操等。防止学生压抑的情感久积成疾的活动, 使学生在愉快的锻炼中、在挥洒的汗水中释放不快, 促进心理和身体的整体健康。

新兴体育项目。新兴体育项目是指在国际上比较流行, 国内开展不久或国内新创的, 深受青少年喜爱并适合在学校开展的运动项目, 适当加入一些新兴运动项目,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活动组织

大课间活动的组织, 大课间的管理者应是学校领导、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实行负责制管理。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 把大课间列入到学校的工作计划主要领导亲自到操场, 参与活动, 提高全校师生的重视程度。其次, 班主任要认真组织本班学生按时出操, 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教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第三, 体育教师要负责大课间内容的安排, 乐曲的选择。负责班级进退场的安排, 组织而生检查评比大课间, 八大课间列入到文明班级文明学生的考核中。

3.4 活动要求

全员参与。大课间是教师和学生全员参与的活动, 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保护者, 同时也是参与活动的主体。师生全员参与有利于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同时也能增强师生之间的感情。

器材准备。大课间活动所需器材由学校购置、师生制作。在每天第一节课课间休息时各班安排学生, 到体育器材室领取并提前摆到各班活动所在位置, 第三节课课间休息送回体育器材室, 自我器材随身携带, 活动中爱护器材。

活动秩序。学校按年级、班级划定活动区域, 各班学生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 防止出现活动时区域不明显导致的乱串、乱跑等一些混乱现象。每个场地都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指导并且参与到活动, 教师在督促学生安全活动的同时与学生共同参与活动。

4 大课间体育活动对策与思考

开发大课间活动内容要有创新性。只有不断地创新, 大课间活动才会有生命力。因此, 在开展大课间活动时, 要根据实际情况, 因地制宜, 创编出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大课间活动。在规定音乐旋律中, 大课间活动中的一些选择项目, 如游戏、舞蹈、自编操、健美操、球类项目、武术等, 以班、组、个人为单位, 让学生们去创新, 要使学生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特长。大课间活动在突出了创新教育的同时, 不仅增强了学生的求知欲, 而且, 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大课间相对体育课更注重了学生参与活动的快乐性、选择性及学生个性, 更有利于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提高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相对校园竞技性体育活动而言, 大课间更注重活动参与的广泛性, 从而可以有效实现“人人参与”;相对传统体育项目, 大课间活动既弘扬传统体育文化, 又能吸引学生有效参与, 丰富了大课间的内容与形式, 促进学生“终身体育”观念的树立。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治理网络和机构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 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网络和机构进行管理、协调和评估。形成以校长为直接领导, 体育老师为带头人, 班主任为责任人, 任课老师起辅助作用, 学生认真参与的安全管理网络图, 让全校师生共同参与, 积极投入“为安全、保安全”的防范活动中, 真正做到学生大课间与教师大课间的有机结合。班主任为各班级第一安全责任人, 通过班队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加强正面宣传教育, 并对特殊体质学生统一登记。每日带领班级学生到指定场地活动, 并参与到学生活动中去。其他任课老师由学校统一安排, 深入到各班级, 全过程跟踪学生的课间活动, 协助班主任组织学生有秩序地开展活动, 并加以合理的指导。值周老师和学生会干部每日巡查, 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反馈。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安全氛围, 保证学生在尽情锻炼中快乐成长。

4.2 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内容变换形式

灵活多变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 容易激起学生们的体育兴趣, 但同时也容易淡化或遗忘, 当然这也是由学生这个时期的身心特点所决定的。当我们长期反复地开展某一些活动时, 学生就会对此感觉到枯燥乏味, 对活动内容就会降低重视程度和兴趣。因此, 体育教师要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变通、创新。如可以采用以下几种组织形式: (1) 先集体操后以年级、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选项活动的组织形式。首先全校学生做统一的集体操 (广播操或自编操) , 在活泼的音乐伴奏下, 学生既能强身健体又能愉悦心情。然后各班进行各项活动, 如跳单绳、跳长绳、踢毽子、球类等。 (2) 单个自编的校园操或特色项目的组织形式。例如有的学校开展搏击操的学习或校园集体舞的活动。 (3) 不同项目定期轮换的组织形式。例如, 在室内开展观看录像NBA篮球赛、棋类比赛和室内游戏等, 在室外开展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跳绳、踢毽子等活动。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进行室内和室外隔周轮换, 或者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不同项目间的等时轮换。

4.3 加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评价力度

发挥体育老师的主导作用, 适时进行交流;积极开展学校、年级、班级之间的大课间活动的评比工作, 建立激励机制;努力发掘和培养学生与教师体育骨干, 发扬学生与教师体育骨干的带头作用。从大课间内容入手, 进行班级管理评价:评价各班出操情况。每班应到人数、实到人数, 病、事假及值日生除外。评价各班进退场秩序。是否整齐、是否有说笑、混乱现象。评价各班出操速度。按时出操, 快速在指定位置站好。评价各班出操质量, 是否整齐、是否到位、整体效果如何。评价各班每班所带器材情况。所备器材是否满足全班学生参与, 无器材是否进行其它活动练习。评价各班活动是否积极主动。每班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活动, 是否有闲谈、静坐、静站现象。评价各班班主任跟操情况。班主任是本班学生的核心, 管理作用非常重要, 因公不跟操除外。对于无其他原因不上操的学生要有详细的记录并定期报政教处, 定期通报, 并对不认真的学生给予批评教育以致校纪处分。大课间的评比可作为每月评选文明班集体的条件之一。真正创设一个文化的、生活的和课程化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大舞台。

4.4 重视组织者的业务水平培训

开展丰富多彩、学生广泛参与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离不开好的组织者。实践证明, 这一改革对学校师生身心发展的效果十分明显, 从而激发了我们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再思考。组织者本身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好坏。但是不能光依赖教师的思维活动, 要培养自己的能力, 形成自己的风格, 在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的很多学校, 组织者的培训存在着很大的问题:一是培训机会少, 对外的交流与学习机会也比较少, 教师参与培训的面很窄。二是培训的内容不能满足教师的需要, 帮助教师提高自己的组织能力效果不明显, 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三是大课间活动要有新颖、有观赏性和独特的风格, 必须更多地依靠我们的学生。因此, 要想提高大课间的质量, 就必须充分集体的作用。

[责任编辑:盛琳颖]

摘要: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是对全校师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锻炼和综合性考察, 也是对学校组织、协同和执行能力的检验。大课间体育活动拓展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和评价的视角, 为教师有的放矢地选择教育方式提供了依据和可能。探讨了大课间活动对身体锻炼的涵义、特征、功能, 大课间体育活动现状, 分析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现状, 对大课间活动工作计划进行制定, 探究大课间体育活动对策与思考, 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组织提供个案参考。

8.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八

为积极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二十一世纪的技能,使学生在基础知识、实验技术熟练的基础上,体现交流沟通、团队合作及责任心,人际关系与协作,问题的识别表述与解决,好奇心创新与思维能力等方面有长足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特长,重点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科学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力求对综合实践课程有所突破和创新,使综合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上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进行真实的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基于这些认识,我们以科学教育理念为支撑,以综合实践活动课为依托,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等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探索和实践。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目标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需求,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其《综合纲要》中也明确指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以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为前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就是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过程,为此,结合我校机器人、航模、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等特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研究适合我校的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综合实践活动系列校本教材为我校重点开发的资源和课题实施的有效载体,能力生根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研究为我校探索研究的目标。

在课题研究、探索过程中,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和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通过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与实验,探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下的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和基本途径。围绕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性质和特点、目标与要求,通过校本课程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和实践运用,总结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题成果,逐步建立和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为我校和兵团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方法。

课题的开发、研究、探索和实施是以: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为主要特征;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理念;以综合实践的能力植根于学生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实践体验,探究性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来开展。

三、研究内容与操作要点

(一)研究内容:按照实践研究的操作程序,分步骤从以下四方面进行研究。

1、围绕我校的办学特色:航模、机器人创新实验、学生电脑作品制作、集邮、科技小制作,采取以综合实践活动为平台,信息技术、机器人和航模为载体,把各特色相关学科有效的进行整合,融合为一个大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长短结合、化零为整,从而提升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生的信息、科学和创新素养开展研究。

2、把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以模塊化的形式纳入综合实践课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

3、在大量实践基础上,形成充分利用校本课程资源的活动案例。

4、以学生的兴趣出发,进行小学六年级、初中八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走班形式的探索实践。

(二)操作要点:

1、运用新视角。关注学生的兴趣、关注前沿科技发展的趋势,以活动实践操作的角度切入进行课题研究和课程的开发实践。

2、注重学生好奇心的培养,好奇心是创新的源泉;注重学生的亲手操作、亲历情境、亲身体验;注重“做中学”和“学中做”,强调通过设计、制作和试验等活动获得技术实践体验。

3、立足于活动实践,以信息技术、机器人、航模教育为平台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最终实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校本教材的编写、活动的设计和开展要紧密围绕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思 、行 、创、 根”的思维品质来进行,并将其能力植根于一生的成长之中为目标

5、做好专任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专业技能和素养。

6、规范课题管理。课题实验是一项科学、严肃、认真的事,要有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具体的实施过程和措施,要有科学地检验和总结。建好实验队伍、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在实验过程中抓规范管理,做到有要求、有落实;及时了解新信息、吸纳新经验;定期研讨、总结实验情况,确保实验按程序进展。

7、选择和高校及国内外知名相关企业合作,为课题的开展实施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8、重视学生活动成果。学生的每个活动成果必须用电子成长档案袋的形式进行保存,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9、重视课程评价。对实践效果进行检测,包括对学生的评价,也包括对教师的评价,还包括对课程设计本身和实施效果的评价。评价校本课程的成败应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学生素质是否因此而有所发展?教师素质是否因此而得到提升?建立的校本课程是否可以继续循环滚动?自己的经验是否可供他人学习和借鉴?

9.幼儿园课题教研活动方案 篇九

幼儿园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幼儿的发展,能否有效的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课程目标的再定位研究。因此,各教师在确定课程目标时都注意到了要针对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从尊重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注重幼儿自己探索性学习;从培养幼儿必要的社会适应性、学习适应性,良好的习惯、态度、技能、能力和情感等方面入手,促进每个孩子生动活泼的发展。在教研公开活动时,大部分的教师都能根据园的教研课题及幼儿的年龄实际情况来制定课程的目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选择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内容。

随着课程设置的改变,教师有了的自主权利,在这一学期的教研观摩活动中可以看到我们的教师并不是被动的、机械的生搬硬套书上的教育活动方案,而是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调动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根据现实条件和幼儿特点来考虑活动的实施,并在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特点和现场反应来调整教育策略,随机应变,从而使活动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提供适合幼儿发展的课程环境。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料,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利用,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们在组织活动时都十分注意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充分体现潜能的启发性,情感的感染性,使幼儿的情感、求知欲、学习愿望都能保持良好的状态。教师们在活动中都注意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激励带进课堂,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个幼儿,创造出一种师生平等,师生互爱,师生互尊的和谐的心理环境。

10.课题研究活动方案 篇十

实验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的课程观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习的情绪、态度直接关系到学习的效果。学校在以往教育教学中运用的一些激励方式如每学期两次的学习标兵和学习进步生的评选表彰活动,班级开展的“人人有成长的目标,个个有成功的喜悦”星级评价活动等,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实施有效教学,打造高效课堂,除了改进备课、教学的方式外,很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目标激励牵引是一种有效的措施。

二、实践研究的目的、理论依据及实践研究的内容

(一)实践研究的目的:

用发展和期望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用目标激励的方式引导每一位学生,让每位学生树立信心,充满自信,找回自我,塑造自我。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生一步步由“他律”向“自律”转化,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使每一名学生成为的学习的进步者、收获者,从而提高学习质量。

(二)理论依据:

1、马斯诺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他认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层次的需要,而这一需要在少年儿童中也体现出来了。他们也渴望成功,能体现自己的自主性、创造性,能展示自己的才华和特长。这为教师、家长有针对性地满足孩子的需要,调动其积极性而实施教育激励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

2、罗森塔尔的期望理论

罗森塔尔认为:期望是一个人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定时间里希望达到目标或满足需要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可用公式表示:激励力量=∑效价×期望值。因此,教师和家长应做到:帮助学生树立目标,激发学生的期望心理;了解学生的期望值,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学生的期望方向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3、管理心理学的目标理论

管理心理学认为:目标是一种刺激,合适的目标能诱发人的动机,规定行为方向。为了维护一定强度的动机,可以循环地、交替地运用目标导向行为和目标行为,鼓励学生为实现某一目标而努力。针对小学生,要设定可望而可及的目标,使学生时时处于兴奋、积极的状态,一次次实现小目标,从而步步逼近大目标。

4、华生的行为主义

华生认为,环境在人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适当的正面刺激可以促进人的发展。

5、威廉·詹姆斯《行为管理学》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在其《行为管理学》一书中说:“一个人经过充分激励发挥的能力,可相当于激励前的3倍到4倍。”

(三)实践研究的内容:

1、制定激励性目标的方法

2、实施激励性目标的策略

3、目标激励效果的评价

三、课题界定、实践研究的基本原则及方法

(一)课题界定

“学生成长”包括身体、心理、品德、智力等方面的成长,本课题中的成长是指学生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方面的成长。

“目标”即教师为实现预定任务,预设的一个需要学生达到的要求。“目标激励”即通过预设的目标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学生实施积极的学习行为。

“目标激励教学”是指教师通过预设学生期望的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策略。

(二)课题研究的原则

1、有效性原则。进行实践研究时,必须有十分明确的目的。某种措施实施后,必须收集反馈的信息,关心实际效果,并及时根据反馈信息调整教育措施,力争使表彰激励达到最好的效果。

2、渐进性原则。学生的积累是一个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丰富的过程,因此,必须遵循渐进性原则,在教育的内容和激励表彰的形式上应该是递进上升,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向前推进。

3、针对性原则。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积累的内容、激

励表彰的方式应该不同,对于同年级的同类学生,也要因人而异,如有的学生某一行为习惯不好,有的学生心理有障碍,有的学生学科成绩不好,有的学生能力不强等等,因此,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研究。

(三)实验方法

1、研讨法:以实验课题为契机,组织相关教师进行认真研讨,认真开展实验研究,相互学习,相互磋商方法,寻求有效途径,在实验中提高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从而提高德育工作水平。

2、活动法: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给学生创造宽松的施展环境,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从而使他们充满自信,并从中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关心他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3、激励法:教师、家长、同学等对学生给予更多的激励性评价。

4、内化法:即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我感悟、自我欣赏、自我评价,从他律到自律。

5、调查法:即通过问卷、座谈、家访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品质状态和要求,不断调整教育方法,从而更好地开展教育活动。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2、汇集实践研究过程中的典型案例和经验介绍成册,供全校教师学习。

五、成果形式

1、专题研究总结;

2、典型案例;3.教育叙事

六、课题组成员及任务分工

1、课题组组长廖传忠,副组长黄明,成员李春蓉、胡春平、黄敏、李刚、黄桂平。

2、子课题研究任务分配

廖传忠:小学生数学语言培养的目标激励实践活动研究

李春蓉:小学生激励方法研究

胡春平:小学数学学习兴趣激励方法的研究

黄敏:小学生任务型学习策略研究

李刚: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目标激励实践活动研究

黄桂平:小学语文学生激趣及调动情感的目标设定与探究

黄明:小学生计算习惯与技巧的目标激励实践活动研究

七、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10年7月—8月)

1、成立课题实验机构,确定实验方案。

2、在师生中进行宣传。

(二)实验阶段:(2010年9月—2011年12月)

1、学校方面:继续开展每学期两次的学习标兵和学习进步生的评选表彰活动,班级开展的“人人有成长的目标,个个有成功的喜悦”星级评价活动。

2、课题组:制定实验过程中所需的相关表册;组织开展研究活动,定期召开督办会;作好阶段总结。

3、教师方面: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探索激励性目标的制定方法,收集整理成功的案例;探索激励性目标的实施策略,收集整理成功案例;探索激励性目标达成的评价策略,收集整理成功的案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袋;完成相关的研究表册;撰写子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

4、学生方面:开展自评和互评,整理个人成长袋。

(三)总结验收阶段(2012年1月—6月)

1、总结经验,拟定总结报告;

2、收集研究资料,形成研究成果;

3、申请课题验收;

4、推广运用成果。

八、实践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要注重表彰的层次性,要时时给学生一个可望而要跳一跳才能摘到的苹果,让学生在不断地努力中积累,在不断地积累中进步

2、实践研究过程中,首先要做到一个“实”字,切忌高耗低效;其次要做到一个“细”字,注重从小处着手。同时,要采取个案研究、场景设置、问卷调查、跟踪观察、对比分析等多种形式,掌握第一手材料,形成真实的结论。

车站小学“学生成长目标激励教学实践活动研究”课题组

11.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探究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综合实践 活动方案 制定

中图分类号:G426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a)-0154-0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在新课改的教育平台上,它有着更大的创新空间。教师可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及学校的特色建设等设计方案,科学有效地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能拓展学生学科知识领域,提高综合素质,发展批判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地融入到社会大环境中,通过社会考察与实践,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学习及人际交往能力。

在现代小学教育中,课程的设置既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和社区的需求为基础,解决学生关心和社会关注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学习活动。以这样的学习活动为内容的课程设置则能恰如其分地达成现代教育的需求目标。因此,我国新课改中明确要求小学教育要大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实践证明,一堂好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定要有一个科学详尽的活动方案。那么,怎么准确把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涵呢?如何科学制定出新颖可行的方案呢?以下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1 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内涵

顾名思义,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就是为实现某次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而制定的书面计划。它是实施活动前的必要准备,体现出整个活动的预设性,以保障活动的有序进行。通常来讲,一个完整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应包括以下几个基本要素:活动主题、活动目标、活动适用对象、活动设计与指导者、活动准备、活动时长、活动实施过程、活动实施建议、活动评价建议等。通过对上述基本要素的明确而形成活动方案,使学生对活动本身认识加深,能清晰了解活动步骤和过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让“预”的效果更好,可以通过开展方案制定课的教学课程。在课上,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制定计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导学生正确把握活动方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格式,自主、规范地进行活动设计或修改活动方案草稿,再通过交流、合作、论证,进一步完善活动方案。

2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技巧

通过上文可知,科学而新颖的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是上好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设计一个成功的活动方案,不但能激发学生们参与活动的兴趣,而且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能使他们体验到活动所带来的乐趣,探究新的学习方法,在尝试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通过思考解决问题,从而使他们各个方面的能力不断提高。以下本文就从活动选材、目标制定、准备工作和环节设计四个方面详细介绍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制定技巧。

(1)选材要贴近生活,符合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特点

人是现实世界和社会实践中成长起来的精灵,是生活于自然中的高级动物。学生更是如此。可是传统教育往往让学生远离现实世界,封闭在课堂内,课堂学习成为隔离学生与世界的屏障。而综合实践活动则是为小学生们开辟的一条与他生活于其中的世界交互作用、持续发展的渠道。因此,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选材时,必须要贴近实际生活,要在生活中教育学生。同时,选材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小学阶段学生思维特点,不要选择那些较为复杂的社会活动,而应截取一些相对简单有趣、能够让小学生通过思考获得启示的活动。例如,开展一些参观、观摩、走访等形式的活动。

(2)活动目标要恰当,能够较好地指导整个活动过程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的活动目标是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和灵魂,它直接涉及活动对学生培养的定位、情感发展及教育的价值观等问题,是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鉴定标准,在教学活动中起着定向的作用。所以,方案中活动目标必须要恰当,要能够较好地指导整个活动过程。具体来说,首先,活动目标制定要来源于课程标准,符合新课改纲要的精神。其次,活动目标制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最后,活动目标制定要把握好“度”,体现新经验的同时不能盲目扩散。

(3)活动准备工作要细致,师生共备为活动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有赖于充分做好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前的准备工作,有效地准备工作保证,是教师引导学生顺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必要条件,是学生真正在实践活动中促进个性发展的重要保证。这里的活动准备工作,既包括教师的方案制定、备课等准备工作,也包括学生的活动前的预备活动。这一阶段,教师要对学生做好准备指导工作,尤其注意不能把该工作作为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方法介绍。而应作为一次以“开展实践活动前准备”为内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来进行,让学生在“调查”、“探究”、“讨论”、“设计”、“操作”“制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拟定解决问题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计划,为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做好充分准备。

(4)活动过程要有序,考虑周全,时间分配合理

一般来说,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要有激趣导入、合作探究、交流归纳、实践操作、展示评价和拓展创新等六个方面内容。当然,在这六个环节中任何一个,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再细分。例如,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可以进一步再次细分出两个环节:其一,交流汇报,质疑互补环节;其二,模仿演示,整体回顾要领环节。在制定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时,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层层深入,突出各环节的重点及渐进性、衔接性。事先考虑好时间分配,合理展开。对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教师的导入和示范讲解时间约占10%,学生们的操作时间占80%,讲评环节最多占10%。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实践和动脑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综上所述,随着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必然会被更广泛地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去的。这就更要求我们的小学教师要能够很好地制定活动方案,以实现教学目的。我真诚地希望本文能够为大家提供一定线索,但其中的不足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1] 实践课方案实施策略.

[2] 实践活动过程控制研究.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类型.

上一篇:气象局竞争上岗演讲稿下一篇:迷人的家乡三年级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