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2024-11-24

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精选8篇)

1.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篇一

论述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引言

近年来,由于科技进步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日趋扩大,工伤事故频发,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带来不好的社会影响。管理不到位、安全意识薄弱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要降低事故的发生概率,就必须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构建企业的安全价值观,也就是企业要有自己的安全文化。只有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才能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预防事故的发生,才能创造一个和谐平安的生产环境。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安全文化

2.1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又为全体职工接受的、遵循的,具有企业 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作风和态度、安全管理机制与行为规范;企业安全生产的奋斗目标和进取精神;为保护职工身心安全与健康而创造的安全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条件;安全的价值观、安全的审美观、安全的心理素质和企业的安全风貌、习俗等。

2.2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

建设企业安全文化,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从我国安全生产的现状来看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安全管理水平的确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总体来说和世界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有的企业领导和员工不重视安全文化的建设,没有把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提高到思想层面上,认为企业的目的就是盈利,为了最大限度的扩大竞争优势,不惜减少对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合理的安排安全文化建设投入,能减少和预防事故的发生,从而减少事故发生的频率,企业的经济效益也随之上升,达到企业的发展和安全文化建设的双赢。

2.3 “以人为本”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

2.3.1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企业责任

在现代市场经济秩序中,企业和个人是市场活动的主体。传统经济学尤其是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将企业视为追求最大利益的理性主体。然而在现代经济学中,市场自动实现利益均衡和最优配置的结论需要一系列严格理论条件而在真实的经济运行中无法达到。

企业作为从事经济活动的社会组织,必须在宏观的社会环境中遵循必要的社会道德规范,甚至必须担当相应的社会责任,才不致使它的活动与社会利益相冲突,不能以牺牲职工的安全为代价去发展生产,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富。是企业的命脉,决定了企业的前途。要实现经济持续协调健康发展,就必须将发展的社会成本和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经济行为之中。

“以人为本”是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理念。科学发展观通过“统筹兼顾”这一根本方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落实“以人为本”这一发展核心理念,以人为本,就是要以人的需要和利益为本。这里的“人”既是单个的“个人”更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而这里的“需要和利益”,既包含人的物质生活、生存环境的需要和利益,即自然属性的需要,也包含政治、文化、精神等各个方面的需要和利益,即人的社会属性的需要。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理想状态。不能无视工人的合法权益、基本民权和生命安全,形成所谓的“血汗工厂”。

2.3.2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建设

实行安全生产责任制是企业安全管理工作的需要,只有持之以恒,落实到位,才能保证生产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下。制定企业安全的总目标,按照整分合原理,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明确的分工。具体来说在企业的总的安全目标制定以后,从上而下按照横向到边,竖向到底的原则和方法进行安全目标的分解,使企业每个领导和职工都有确定的目标和责任。在目标分解过程中,不要遗漏任何一个部门和科室。使企业安全工作形成一个连锁的体系,进一步实现安全文化的建设。

2.3.3 安全教育的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媒体和社会资源,经常性地对职工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以生产中实际发生的事故为案例。组织事故安全展览。进行案例教育。并就事故原因展开讨论,从中找出人的不安全行为与物的不安全状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二是充分利用悬挂横幅、宣传画,张贴标语、公益广告等形式对企业领导和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唤醒他们对生命安全的渴望,从而提高领导与职工的安全意识;三是提高企业领导和职工的安全道德,开展主题活动进行宣传教育,围绕着企业安全文化的各个层次,在广大职工中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树立起“以人为本”的安全价值观,从根本上提高对安全的认识,增强应急安全保护意识、间接安全保护意识和超前安全保护意识。

2.3.4 重视人体生物节律的应用

在安全工作中,对于某些危险性较大的操作岗位。为了防止操作人员的误操作导致事故,可以采用人体生物节律控制方法。对于每个职工。用计算机程序计算其生物节律值,确定其每天处于生物节律的哪个时期,生产调度指挥者可以根据人员情况合理安排每个人的作业时间和作业强度、难度,尽量避免在低潮期进行危险性大的作业,向每个职工每月发放生物节律卡片,提醒安全生产,使职工自觉遵守安全生产规章制度。生物节律高潮期,是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和安全教育的好时期,企业各级安全教育者要充分利用好这个时期。

2.3.5 重视激励的作用

激励是激发和鼓励人朝着所期望的目标采取行动的过程,它是整个管理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管理的核心在于人,组织的生命力来自组织中每一个成员的热忱,如何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是企业领导必须解决的问题,只有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的潜能去解决人们在安全生产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技术和管理难题。为此,可以建立奖励机制。采用物质奖励和荣誉奖励结合的方式,去调动职工生产的积极性。在奖励体系中,应以物质奖励为主,荣誉奖励为辅。比如,可以在职工间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操作技能比赛、评出“安全生产之星”,按照安全生产水平等级递增分为三星、四星、五星。结合企业的年度、季度目标,定期对职工实施考核,给予优秀职工以物质和荣誉的双重奖励,让他们起好模范带头作用,树立起安全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组织其他成员的行为。

2.3.6 分析职工心理特性,做好思想工作

职工的心理特性与安全生产关系重大,健康的心理促进安全生产,消极的心理影响职工的情绪、工作态度,从而影响人其认知水平和效果,对安全生产构成威胁。在生产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结合职工的家庭、经济地位、嗜好、习惯、性格特征等情况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为职工排忧解难,消除其后顾之忧。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把人的不安全行为消除在萌芽中。企业安全文化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旋律,人类社会的进步离不开安全科学的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指出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样,科学发展观就把发展的目标与发展的目的对接起来,把发展的动力与发展的需要联系起来。把为谁发展与靠谁发展连接起来。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的基本组成部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关系着每一个职工的切身利益,对社会安定团结有着重要的影响,企业安全文化所强调的企业社会责任、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生物节律、激励、心理特性,无一不是在人、机、环境系统中重点突出人的作用,在制定措施的过程中。处处以人为着眼点,维护人的根本利益,确立“以人为本”的原则,没有人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升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应该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主体,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创建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安全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实现企业的安全生产从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2.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篇二

关键词: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控制,管理

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是当前比较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 并且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提供巨大的信息含量和交互功能, 提高了各个领域的工作效率, 这种应用范围的拓宽更是体现出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 但是在这种重要性体现的同时, 其安全问题却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尤其是就当前我国的网络信息应用现状来看, 其中存在的问题较多, 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 风险因素的存在更是给相关使用人员造成较大的损失, 因此, 加强对于网络与信息安全的管理, 合理规避一些风险的存在, 是切实保障网络与信息使用价值的体现, 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 也是社会发展不断进步的必然要求。

1网络与信息安全的风险分析和识别

网络与信息技术在当前我国应用时间不长, 尤其是对于很多行业来说, 其对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使用仍然是处于初级阶段, 所以因为经验的不足就很可能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 在这些问题中, 安全问题无疑是最为重要的, 也是当前网络与信息技术应用中的重要难题, 具体来说, 对于网络与信息的安全进行分析, 其中存在的主要风险问题有以下几点, 这些问题也是造成安全风险存在的主要原因: (1) 监督机构失位是导致当前我国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也是一个最为关键的安全风险因素, 缺乏了管理就会衍生更多的安全风险; (2) 技术落后为网络信息安全风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尤其是一些网络信息技术漏洞的存在更是主要原因; (3) 当前我国很多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人员对于安全认识不到位, 意识不到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忽视了自身的安全防护,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种意识不到位的问题才导致了黑客攻击、病毒扩散、网络犯罪现象的出现。

网络信息安全的风险就是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风险分析要对安全风险做出全面的、综合的分析, 其主要组成包含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 风险分析的过程包括统计概率, 评估影响, 对风险的不确定性及可能性等因素进行考察、预测、收集、分析, 在此基础上有效处置风险及妥善处理风险, 制定一整套系统而科学的管理方法, 使用户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

2网络与信息安全控制管理措施

2.1完善法律法规建设

因为当前我国对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还缺乏比较丰富的经验, 所以说, 方面都存在欠缺, 尤其是对于法律的建设来说存在较大的问题, 基于这一点, 在今后的相关工作中, 必须加强对于网络与信息法律的构建, 尤其是要重点针对当前常见的一些网络与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充分的分析论证, 进而相对应的建立完善的管理约束法律, 比如“网络犯罪法”、“信息保护法”等都需要进行全面的构建, 给予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安全应用以法律保障;另外, 建立了相应的法律制度并不是目的, 而是一个基础, 其最为关键的还是要加强对于这些法律制度的应用, 只有保障这些法律法规能够切实的应用到具体的实际中才能够确保该措施的可行性, 因此, 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也是必不可少的。

2.2创新网络信息技术措施

对于当前的网络信息安全风险来说, 很多安全问题的出现都是因为相应的技术存在漏洞导致的, 很多不法分子正是运用这些漏洞来实施违法犯罪行为, 最终影响了网络信息的安全, 基于这一点, 加强对于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完善就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尤其是要重点针对一些存在的漏洞进行深度修复, 切实提高安全水平, 构建一个有效安全地网络信息使用平台。

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措施主要有防火墙技术、计算机病毒防范技术、信息加密技术、漏洞扫描和修复技术、系统备份和还原技术等, 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措施控制安全事件的发生。

2.3加大投入力度

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安全控制来说, 还必须加大相应的资金投入, 这种投入是多方面的: (1) 要加大政策的投入力度, 即对于一些能够有利于网络信息安全的企事业单位进行政策上的扶持, 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 重点是一些安全管理科研机构, 其对于安全管理技术的革新具有重要意义; (2) 加大人才的投入力度, 网络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比较新型的技术手段, 其对于相关人员的知识储备要求比较严格, 需要更加高素质的人才来进行相关的安全控制管理工作, 国家必须在今后加大对于人才的投入力度; (3) 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是所有措施的一个基础保障, 因为资金问题是制约任何工作进展的主要问题, 具备了充足的资金,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机构才能够采取充分的措施进行相关安全控制的管理。

2.4切实提高网络信息安全保护宣传力度

针对因为网络信息技术使用人员自身对于安全问题意识不到位造成的安全问题来说, 加强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就能够在较大程度上确保其对于网络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性, 具体的措施可以是通过加大宣传的力度来进行, 采取多种形式的宣传途径, 比如电视、纸质媒体、广播、网络等都应该加强宣传, 对于具体的宣传内容来说, 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1) 对于网络信息安全的重要性进行重点宣传, 这是提高网络信息安全意识的一个重点; (2) 加强对于具体提高安全系数措施的宣传, 引导人们如何提高自身对于网络信息技术使用的安全度; (3) 加大对于危害网络信息安全行为的处罚的宣传力度, 杜绝一些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3结束语

综上所述, 网络信息安全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 需要全面部署系统的安全需求, 对威胁到系统安全的因素进行辨别、分析、论证和评估, 采取多种应对措施综合防控潜在的风险, 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认识和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健全相应的管理措施, 构建有效的信息安全防控体系, 建立一个安全、高效的信息网络系统为经济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郝晓玲, 胡克瑾.信息安全评估方法与应用研究[J].情报杂志, 2003 (02) .

3.论述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篇三

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原因,是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有机体的内驱力可以分为生理的和社会的两种。生理的内驱力,是饥饿、口渴、困倦、劳累、性欲等造成的需求,这是第一级水平的内驱力;社会的内驱力,如对地位、权力、认可、荣誉、尊重、爱情、独立的追求等,这是第二级水平的内驱力。无论哪一种内驱力都与需要密切联系,都是引起有机体活动的激活状态。

二、什么是学习动机

人的任何活动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作为高明的老师,在没有开始教以前,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的教师不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反地却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动机,靠命令、靠体罚逼学生学。有的教师在放学后还把学生留下来,要他重新学,重新做,学生很不高兴。学生上了半天课,已经很疲倦了,这种情况下强迫他学,就造成了学生精神上、身体上的痛苦。这是教师没有积极性吗?有,但方法不对,越是这样对待学生,处分学生(如写错了罚写20遍),他就越不想学,不喜欢学。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动机,没有强烈的学习愿望,你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困难了。所以教师要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

三、如何激发学习动机

1、巧设悬念,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欲望是一种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事物的心理特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一种急于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高中化学中学习到酸雨,首先放一段录像,了解酸雨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学生通过观看后,产生了强烈的欲望,唤起学习的欲望

2、创设认知冲突,引起学生的注意

认知冲突是人的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这种认知冲突会引起学生的新奇和惊讶,并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关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金属铝的性质,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但在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为什么不容易生锈呢?学生很难回答上来。但他们对铝的化学性质的特性已经产生了想知道的急切心情,这时再进行教学则事半功倍。

3、给予成功的满足

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学习中,学生如果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正如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

4、进行情感交流,增强学习兴趣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增进与学生的友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热情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作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对老师有较强的信任感、友好感、亲近感,那么学生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喜爱你所教的学科上了。

总之,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首先是使学生对学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是学习动力的源泉。尔后,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技术性问题,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一句话,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他们常常对新颖的东西感兴趣,对运动变化的东西感兴趣,对相互矛盾的东西感兴趣,对笑话、幽默故事感兴趣,对美的东西感兴趣,对实验、操作感兴趣,对竞赛和游戏等感兴趣。以培养学习兴趣为核心,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四、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

学习动机与学习目的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个人与世界关系的转变,意味着存在方式的转变。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9年或12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也就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我们很难想象,在他(她)的一生中,能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能够成为幸福生活的创造者和美好社会的建设者,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我们今天必须倡导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

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 简而言之是学生做到“能学” “想学” “会学” “坚持学”。

我们在教学中要做到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要与兴趣的教学,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增进学生的发展,因为发展的即时感受大多表现为茅塞顿开、豁然开朗、悠然心会、深得吾心;表现为怦然心动、浮想联翩、百感交集、妙不可言;表现为心灵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表现为内心的澄明与视界的敞亮。

4.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篇四

21论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

2.生产力:指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生产社会财富的能力.它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和劳动力两个因素,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生产的自然属性.3.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生产关系又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在生产过程的经济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的经济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属性。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构成生产方式。在这个统一体中,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及其发展状况的变化,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相适应。首先,生产力的发展会引起生产关系的部分性质变化。在一定生产关系根本性质不变的前提下,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可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局部的调整和变化。其次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生产关系也就会随之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在这一定阶段,生产关系在根本性质上就不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阻碍,这时就应该进行社会变革,假如当时人为的阻碍生产关系的变革,就会破坏或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再次,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可能变化的程度,当然,变革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因此生产关系方面的每一种变革,都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要求。人为的跨域生产力的发展阶段,过早地建设新的生产关系并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建立初期,大跃进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忽视客观实际。⑵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极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生产关系就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那么,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归根结底取决于和服从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一规律表明,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在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中,生产力始终是决定的因素;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他经常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

5.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开始的,然后才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变化的要求进行变革。每一次的生产力的大发展,又离不开生产关系的大变革,两者不可分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意义就是在于,它把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从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抽象出来作为自己专门的研究对象,在研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揭示社会经济过程的内在规律,由此揭示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

6.经济体制改革:是指按照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客观规律的要求下,对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国民经济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进行的改革。所以说经济体制改革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以我国为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的理论依据。从总体上看我国生产力水平和生产社会化程度仍然不高,经济发展很不平衡,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化程度参差不齐。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这种低水平、多层次和不平衡的特点将长期存在。这种多层次的生产力,不同的生产社会化程度就决定了我国的生产关系具有多种层次和多种形式。结合当前国情,我国在分配制度上,实行了按

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在经济体制上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这正是坚持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而实行的正确体制。

5.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篇五

(一)影响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制度 传统经济学往往会强调土地、劳动、资本的重要性,而把制度看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并不认为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与传统经济学不同,方兴未艾的制度经济学却十分重视制度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制度是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他们认为,土地、劳动、资本如果在没有制度的情况下也是无法发挥对经济发展的作用的,一个高效率的制度,即使在没有先进的设备或丰富的资源的情况下依然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相反,一个低效率的制度下,即使拥有先进的设备或丰富的资源也很难能有经济的发展。

1、制度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的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是西方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它最先是由科斯提出来的。在科斯看来,市场交易过程不是没有代价的,并不像传统经济学所假设的那样,价格信息是充分的并为一切当事人所掌握。相反,由十价格信息的不充分、不确定,交易过程也是存在摩擦的,交易当事人需要寻找、谈判、履约,有时甚至诉诸法律。所有这一切都要花费一定的交易费用。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行有利于稳定有序的秩序的形成,从而能实现交易费用节约[2]。如果没有制度约束,资本市场那双“看不见的手”将毫无意

义。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天然的追求成本的最小化,而许多制度的制定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一个有效率的制度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市场中的不确定性,抑制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从而降低经济发展中的交易成本,这也是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

2、制度规定了经济发展中的激励机制

在20世纪50年代很多经济研究都把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归结于技术创新,但在1600~1850年间,世界海洋运输业中并没有发生重大的技术进步,但在此期间海洋运输的生产率却有了很大的提高,这就说明了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依然可以实现。针对这一现象,诺斯在1968年10月的《政治经济学》杂志中发表了《1600—1850海洋运输生产率变化的原因》指出,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会增大交易费用,而不会自动导致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的产生,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性的活动,最终导致经济的增长[3]。诺斯在《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中提出了制度结构的主要功能是给人们以刺激与激励,他说:“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所以对人的激励与刺激将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而对人们的刺激和激励却离不开制度结构的规范。

3、制度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合作条件

传统的经济学家往往会强调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而忽略了经济主体之间的合作,其实合作和竞争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谁也离不开谁,而根据囚徒困境我们也可以知道,合作往往会是总效益最高的选择。由于经济发展中的信息的不完全、理性的有限性及道德风险等的存在使人们的行为往往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难以确定性或难以预知性,这都会很大程度上阻碍经济增长中的合作行为。而制度是人们在社会分工与协作的过程中经过多次博弈后形成的一系列契约的总和,它对每一个参与经济活动的经济主体的责、权、利的明确划分做出了

4、制度可以约束或减少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

我们都知道,经济学最基本的一个假设便是经济人假设,即人一般都具有随机应变、投机取巧、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即使在有契约的情况下,依然会有可能出现机会主义的投机行为,这种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地控制就会使整一个经济社会秩序出于混乱的状态,从而导致经济的停滞或者倒退。制度的除了是经济主体之间进行合作的契约总和外,他还可以提供强制性的惩罚制度,即对违反共同契约的行为进行有效地制约,制度的这一方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法律制度上。法律制度增加了机会投机者进行投机行为的机会成本,从而使破坏经济发展的行为得到有效地制约,是经济活动可以顺利的进行,促使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促进经济增长的根本性制度——产权制度

那为什么产权制度会使私人收益率等于的社会收益率呢?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产权制度可以最大程度的提高社会的效率。我们都知道社会的资源总是有限的,每一经济体在利益最大化的驱使下都会进行资源的竞争,然而,如果这种竞争是在没有任何限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话,那整一个社会的效率必将是十分低下的,因为这种竞争是低度的、无序的,也是消极的,它将会消耗大量的社会资源,从而使整一个竞争过程效率低下。而产权制度的出现便很好的解决的了这个问题,它对经济主体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行为进行了有力的社会规范,各主体的权责利规定明确。所以在产权明确的情况下,每一个经济主体对生产资源的占有行为都会受到生产资源的所有者的约束,所有的人都会尽最大的努力保护好自己的生产资源,从而减少了各经济主体在财富创造与分配之中的矛盾与冲突。

6.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篇六

自古以来,“德才兼备”是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教育学生的基本目标,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和家长都只重视了“才”的教育,而忽视了“德”的教育,这种教育模式会直接导致很多严重事件的发生。例如前几年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的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实例。学校只重视了学生的才能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和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最终导致了这一悲剧事件的发生。智力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思想品德的教育更是如此。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思想品德的教育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一、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的关系

小学体育是一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康体魄的重要科目。但是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体育教学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与德育教育相辅相成。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之间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体育教师与德育教学。体育教师自身言行举止会给学生的德育教育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教师在体育课堂上所使用的语言会给学生平时的文明用语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教师的工作态度会给德育教育带来影响,比如有的体育教师健康充满朝气,工作认真负责,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激情,对学生极具吸引力,学生就会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模仿,学习教师认真负责的态度。

最后,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会给德育教育产生影响。例如,学生在学习体操时,因为身体协调性比较差而学习得较缓慢,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就会耐心讲解,对学生给予鼓励,对学生说:“只要肯努力就一定会取得成功的,在课下多练习练习,相信你会比其他的学生做得更好。”从而能够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树立信心。

在训练时,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多关心与指导,对某些难度大的动作进行示范,在他取得一定进步时给予及时的鼓励,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体操学习,进而学会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其它的事情。

2.体育课堂内容与德育教育。体育课堂往往丰富多彩,其中很多内容与环节都与学生的德育教育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田径等枯燥的体育活动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和忍耐力;各种球类运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及合作意识;体育小游戏可以训练学生遵守规则的习惯,等等。

以体育最常用的小游戏接力赛为例来说,小学生对游戏非常感兴趣,但是在游戏的过程中,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小学生由于好胜心强、表现欲望强烈、自制力较差等,往往为了取得胜利而出现不遵守游戏规则的现象,例如抢跑、没有到达终点而接力棒扔出去,更有严重者没有接到接力棒就往前跑,这些行为严重妨碍了游戏的正常进行,也不能体现游戏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这时教师应该停止游戏,告诉学生只有遵守规则才能够实现公平竞争,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遵守规则的重要意义。

例如,笔者就给学生讲述了1948年在伦敦举行的第14届奥运会,我国自行车选手何浩华,在将要到达终点时,被敌视我国的他国选手恶意撞倒而摔伤左臂并严重骨折,最终与金牌失之交臂的故事,来让学生体会游戏中遵守规则的重要性。同时,还穿插的讲述了旧中国耻辱的参赛经历和新中国体育的光辉历程,增强学生的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德育发展。而后再重新开始比赛,学生的行为明显得到改善,更加遵守规则。所以,参加体育游戏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遵纪守法的过程。

3.体育教学评价与德育教育。小学阶段,学生的各种潜力未被挖掘,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也都处于朦胧的状态。教师要是能够及时予以引导,那么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有的学生自尊心较为强烈,很容易因为教师的`一次批评或否定而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所以,体育教师的教学评价与小学生德育教育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如,某个学生性格内向,胆小怕事,在体育课上表现不好,但是体育教师却时时进行批评和挖苦,这个学生就会在体育锻炼方面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可能会影响其未来的健康成长。

二、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建议

德育教育与小学体育教学之间存在着如此密切的关系,所以小学体育教师就应该积极贯彻新课改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

1.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利于培养学生品德的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教学生讲文明、懂礼貌,严守课堂纪律和校规校纪等等。在上课过程中,教师要借助于特定的体育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上课结束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例如,笔者在开始新课之前,都会根据学校的规定制定本班级的体育道德规范,包括同学之间相互帮助、爱护体育器材等。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抓住细节来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比如在篮球投蓝训练中,有的学生不怕辛苦经常捡滚落很远的篮球,这时笔者就会抓住这一细节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让大家明白“舍我一个、服务大家”高尚品德。在体育课之后还可以安排值日生,让他们负责整理体育课结束之后的场地整理和体育器材的送还等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爱护公物的品德。

2.在体育教学中加强意志培养。小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丰富多彩,有很多体育项目可以供学生参加,但是长跑运动是大多数学生最讨厌的一项体育运动,但是长跑运动恰恰是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抓住这一机会帮助学生培养坚强的意志,用巧妙的策略鼓励学生坚持到底。

例如,在学生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老师可以随学生一起跑步,并唱羽泉的《奔跑》“即使有再大的风、再大的浪,也要勇敢闯一闯”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坚持到终点。在长跑结束之后,教师要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表扬,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完成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任务;同时还要有选择性的鼓励那些中途放弃的学生,例如某一学生平时只能跑完500米,而今天却跑了700米,任课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适当鼓励。

3.在体育教学中加强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的培养。体育活动中有很多项目可以帮助学生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和团队意识。

例如,笔者经常通过团体羽毛球这一体育游戏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按照各同的学羽毛球水平并兼顾男女搭配的原则把班级同学分为若干组,每组4~5人。比赛规则为每组各队员按顺序轮流击球,并且只能击球一次,如果连续击球超过一次则本小组失一分。每局七分,先输七分的队即被淘汰,换另一队上场。这个体育游戏能很好的锻炼学生的竞争精神,为了达到良好的竞赛效果,各小组成员积极出谋划策,通力配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调能力。

7.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篇七

大数据这一理念自2008年被提出以来就广受人们关注, 随着社会的发展, 它在各领域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信息安全管理模式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变, 并伴随着众多机遇以及挑战。因此, 为了实现信息安全体制的有效变革, 就必须要对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的新特点以及新要求进行分析探索, 以此来促进我国社会的健康发展。

2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

2.1 规模安全

在信息化时代, 人们在网络上的一举一动都会形成相应数据, 而我国作为拥有7亿左右网民的国家, 各领域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操作所形成的海量数据会在云端平台以及数据中心汇集, 而这也进一步增加了信息安全风险的规模以及危害程度。与此同时, 相较于传统信息安全,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除了对军事、政治以及经济等方面造成威胁, 同时还极大威胁到了个人信息安全。特别是近年来的信息安全事件频发, 波及范围也逐年扩大, 这也是大数据信息安全的主要特点之一。

2.2 泛在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 人们可以借助各种移动智能终端, 随时随地的上网, 打破了原有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而这也让信息迅速地在各领域、各国家以及各部门等广泛传播, 并渗透到老百姓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与此同时, 移动互联网的研发普及, 也让原有的信息安全管理模式从静态转向动态, 信息安全的治理也从过去的年月日时的时间概念逐渐缩小为争分夺秒的时间管控。由此可见, 大数据时代下的信息安全呈现出泛在性特征。

2.3 隐性安全

大数据时代下信息安全的隐性安全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大数据带来的数据信息数量庞大, 其中仅有一小部分具有利用价值, 大多数信息都是所谓的“脏数据”, 只有通过分析筛选才能最终挖掘并利用到有价值信息;第二, 大数据在移动信息技术的带动下, 也改变了以往的传播方式, 将原有的点对面信息传播模式逐渐替换为现在的点对点以及点对圈, 这种形式更加的隐蔽, 但是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也不容小觑;第三, 在大数据时代, 一些新型的网络犯罪也层出不穷, 不法分子借助网络借贷以及网络投资等形式, 向那些信息能力较弱的群体实施诈骗等违法行为, 这种网上犯罪具有隐蔽性、诱惑性以及欺骗性等特征, 相较于以往的线下诈骗行为, 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损失也不容忽视。

3 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要求

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信息安全管理也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以及机遇, 然而通过分析研究大数据时代信息安全的新特点我们可以发现, 想要确保信息安全管理的科学合理, 就必须要对现有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转型, 而这也是信息安全领域发展的新要求以及必然趋势。

3.1 总体协调、精准治理的信息安全管理新模式

第一, 从体制的角度来看, 要摒弃原有的管理模式, 形成总体协同、“九九归一”的新型管理模式;第二, 从机制的角度来看,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也让移动互联网得到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这就促使整个信息安全管理必须要由原来的静态单域管理模式转向动态跨域管理模式;第三,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 以往传统的管理模式总是受制于人, 为了推动我国的科技发展, 在大数据时代下, 就必须建立起自主创新的技术发展模式;第四,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 在过去国家比较注重对军事、政治、技术以及外交等领域的人才培养, 但是这种传统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需求, 在新时期, 应该将大数据的全球人才以及创新人才等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等等。

3.2 去伪存真、自主可信的信息安全管理新路径

事物都有两面性, 大数据在给人们带来便利以及价值的同时, 它的一些负效应也冲击着社会发展, 比如数据亢余以及信息噪音。为有效化解负效应带来的影响,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 去伪存真。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变革中, 总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不真实、不完整以及不规则的数据信息, 并极大影响了信息安全管理数据分析的最终结果。针对这一现象, 应该借助有效工具, 来对大数据中海量的信息进行多角度的鉴别;第二, 去粗取精。目前, 人们对大数据的辨别能力还不够成熟, 常常对大数据所提供的全本数据抱有足够的信任, 把全本数据的统计结果当作正确结论, 这是不科学的, 应该对数据信息来源的规范性以及完整性等进行综合考虑, 并对甄别后的信息进行深入挖掘, 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从而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

3.3 数据开放、安全共享的信息安全管理新政策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不仅要注重信息的开放共享, 同时还要做好信息安全管理, 以信息安全保障开放共享, 以开放共享促进信息安全。与此同时, 在数据开放、安全共享新政策形成的同时, 提高全民的信息安全素养也刻不容缓。提升全民信息安全素养的核心就是要提升他们的网络安全素养, 并将这一目标纳入到各行各业的文明创建指标考核体系中, 健全公民信息安全素养建设的共建机制, 从而为数据开放、安全共享新政策提供宝贵的民众基础。

4 结语

在大数据时代中, 我国的信息安全管理模式也较过去有了很大改变, 在充分研究探索信息安全新特点以及新要求的基础上, 实现信息安全管理模式的创新转型, 是目前所有业内人士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并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协作来共同完成, 从而推动我国社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吴蓓, 刘海光.浅析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安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 2013, (15) :155-156.

8.安全评价与安全管理的关系论述 篇八

摘 要:在社会文明程度不断上涨的今天,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的意识已有所提高,但是每年我国因矿山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比例却依然不容乐观,这不仅极大的影响了矿山企业自身的发展,同时也给和谐社会的构建带来较大的困扰。因此,本文简单介绍了当前矿山安全的形势,通过对安全事故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安全管理方法,以便于更好的促进矿山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关键词:矿山;安全形式;影响因素;具体方法

1 我国矿山安全形势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1.1 我国矿山安全事故与现状分析

我国矿山事故大多数发生在中小型矿山,约占事故总数的82%以上。在安全事故频发的现状下,各部门的技术人员也做出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不仅加大了安全管理意识的宣传,同时在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健全上也予以了应有的重视,配套的设备更新及采集技术的改进也发挥出了较强的作用,但是这些依然无法满足不同地域下的安全管理需求,需要在后续的工作中持续的加以改进。

1.2 矿山安全的影响因素

1.2.1 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矿山采集而言,周边的地质、水文环境的影响力是比较大的,并且不同地区地质构造及地下水的分布也各具特点,因而极大的提高了对技术人员的要求。如巷道掘进工作中,褶皱、断层的分布对于其工作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如果分析的不够全面或者支护技术应用不当会引发较大的安全事故。同时,矿井作业一般都是在地下进行的,如果水文因素分析的不全面也会给矿井作业造成较大的困扰,如巷道的掘进、通风、支护等,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及时的进行详细的分析,避免倒灌现象的出现。

1.2.2 作业技术的影响。规范化的作业对矿山安全管理也十分的重要,但是各种技术的选用也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就爆破技术而言,该技术的应用在矿山的开采中比较常见,但是其带来的安全隐患也是比较大的,经过剧烈的爆炸必然会给周边的环境带来较大的冲击,影响到周边岩层的稳定性,极易引发各种安全事故。同时,围岩技术的有效性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它涵盖了各个阶段的支护及治理工作,是保障各环节安全的重要措施,因此需要在矿山的管理中予以重视。

1.2.3 主观因素的影响。安全管理制度对于矿山安全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该制度必须非常的细致、全面,并涉及到具体作业的方方面面,同时较强的执行力及配套的奖惩制度也是十分重要的。作业前的安全培训、规范化作业意识的培养及作业护具的质量都会影响到安全管理工作的开展,这些都需要在具体的管理中逐步的落实下去。

2 矿山安全管理的具体措施

2.1 全面考量企业资质,严格控制开采权限的发放

受客观环境的影响,我国矿产资源的分布非常的不均匀,因而在矿产资源的开采中存在较多的困难,所以政府将部分小型矿山的开采权进行下放,允许企业进行资源的采集,但是受企业自身实力的影响,在缺乏系统性采集技术的前提下无法保障矿山资源的充分开采,同时也无法保障施工的安全性。部分企业在相关证件过期之后依然持续营业,极大的降低了作业的安全性。因此,需要相关部门加强资质的审核,并且不定时的进行安全质量的抽查,并将其作为企业信用度的审核标准之一,以此来确保矿山开采行业的有序发展。

2.2 做好开采前的准备工作,确保施工的安全性

加强对矿山自然环境的考察与勘测,为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较为全面、真实的数据分析,也为各项作业技术的选择提供相应的指引。详细的地质分析必须准确的估算出岩层的分布及走势,同时也要包含该区域周边地下水的含量及分布,为施工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供有力的支持,要做好系统性文件档案的整理,为安全事故的分析提供详细的资料。

2.3 重视安全施工意识的培养,建全企业安全管理制度

受矿山工人文化程度的影响,其安全意识较差,且部分中小型企业将效益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因此在安全意识的培养上存在较大的漏洞,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制度也存在些许的不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无法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要求企业必须要重视岗前培训,重视专业性人才的引进与设备的更新,通过多种途径将安全意识贯彻到具体的工作中,确保各项工作的标准化、秩序化,可以通过技能竞赛及模拟演练来提高工作人员的应变能力,重视护具的采购及管理,为作业人员的安全施工营造良好的环境基础。

2.4 加大安全投入,引进先进技术装备

2.4.1 泄漏电缆通讯。同轴电缆是一种特制的电缆,由内导体和外导体两部分组成,外导体嵌套在内导体的外边,并与内导体处于同心圆(同轴)状态。这种新型的电缆传输衰耗小,抗干扰能力强,在信息传输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泄漏同轴电缆是一种在同轴电缆外导体纵长方向,以一定的间隔和不同形式开槽的特制同轴电缆。该技术非常适用于矿山作业,并且在该技术的支持下可以极大的便利日常的通讯,帮助管理者第一时间获取作业人员的动态,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同时在系统维修及数据的传送上也具有较大的优势。

2.4.2 网络视频监控系统。监控系統在各行各业的应用中都展示出了较强的实用性,同样对于矿山企业而言也是如此,在监控系统的使用下可以便于进行工作中的调动,实现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实时的记录各环节的作业情况,这对于确保其作业的规范化也十分有利,同样对于安全施工的管理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可以进行广泛的运用。

2.4.3 微地震监测技术。采用微地震系统监测矿山围岩状态,可以分析生产活动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确定顶底板围岩稳定性等开发的微地震三维模型,并能显示信息,合理预测前方的地压情况。通常在矿山周期来压或即将发生岩体失稳事件时,都会在局部区域群发大量的微地震事件,通过微地震监测就可以及时预警,撤出井下人员、设备,确保安全。因此,微地震监测技术可用于研究事故发生的时空演变过程及其在外加干扰条件下的响应过程。

3 总结

在和谐社会价值观的引导下,矿山企业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安全才是保障社会稳定的首要前提,人们开展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创造更加便利的生活环境,如果人的安全得不到保障,其他的更无从提起。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需要矿山企业及时的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及相关制度的更新,重视人才的引进及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提高其生产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的位置。

参考文献:

[1]赵叔刚.实施安全许可制度加强矿山安全监管[J].科技信息,2010(01).

上一篇:社团协会规章制度下一篇:桂花飘香的夜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