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堂小游戏(精选11篇)
1.心理学课堂小游戏 篇一
心理测试小游戏 性格测试,您会选择坐在哪个座位上?
----------------------答---案---在---后---面----------------------1 1 号座位
性格分析: 您的外在与内在反差很大,您可静可动,可虚可实,您很会瞧情况做事,您常常让人摸不着头绪,您甚至有很强的第六感,可以注意到细节内可能会发生的情况,就是团体中不可缺少的灵魂决策者,您也有很高的应变力,可以木讷也可以很热情,延展性很强。
感情分析: 您最重视的就是两人的兴趣与感觉合不合,您比较欣赏重视自己工作,拥有自己专业能力的异性,希望对方不管就是人事物都要有一番鉴赏的品味。对事物持有敏感性,心思单纯、外在行为成熟,这样简单不浮夸的人,才就是最适合与您一起厮守终生的人。
2 号座位
性格分析: 您就是一个很善于意会的人,好像能瞧透每个人,朋友有困惑也会主动找您诉苦,您就是一个很有情感洞察力的人,在各种场合中,总就是能随与地展现自我,善解人意,瞧尽人心,游刃有余,就是一个很好的聆听者以及情感开导者,暖暖的,非常
能瞧透人心。
感情分析: 您在爱情的表现上显得有点笨扭,常在喜欢的人面前就会装出一副很坚强的样子,这样喜欢逞强的您,正需要一个比您强悍、可靠的伴侣,最好就是那种带点粗鲁,但性格开朗又成熟懂事的人,最适合您,让您不必再逞强,彼此相容相辅,您们就如天雷勾动地火一样,简直绝配到不行,幸福到老。3 号座位
性格分析: 您具有多面性的人格,就是一个思想丰富的人,但就是您很能隐藏自己,只会在适当时机展露自己的本能,神秘又极具吸引力,除此之外,您就是一个直率的人,随与又重义气,也就是一个能为自己所爱的人受苦受难也在所不惜的人。
感情分析: 您就是一个很容易一头栽进所爱里的人,这样的您需要一个可以尊重您的兴趣与工作,百分之百支援您的伴侣,您虽然渴望两人幸福的依偎,但您也不喜欢老就是天天腻在一起,希望彼此能保有适当的空间,所以具有这种成熟胸怀的人,一个弹性一个理解,一个呼应一个体贴,就是最适合与您厮守终生的人。
4 号座位
性格分析: 您就是一个外在安静,内在丰富的人,您享受一个人沉静思考的感受,也喜欢与大家同乐,您有时候会让人猜不透您在想些什么,具有着一些神秘感,让人摸不着抓不到又想试探,您很能够专注在某一件事理上,不管就是生活上还就是感情上,虽然有时作风上瞧似有些特立独行,但其实很能带给人安定感,不自觉让人感到信任。
感情分析: 您最重视的就是两人的兴趣与感觉合不合,您比较欣赏重视自己工作,拥有自己专业能力的异性,希望对方不管对人还就是对事,都要有一番鉴赏能力。
2.心理学课堂小游戏 篇二
【时间】10~20分钟。
【人数】不限, 人数较多时, 最好将队员划分成若干个由5~7个人组成的小组。
【道具】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个乒乓球、一段约30厘米长的管子 (管子的内径比乒乓球稍微大些) 、一个较大的活动扳手、一把木工锯、一根绳子、一小瓶蜂蜜、两张能写字的纸、两支钢笔、一个放大镜、一听未开封的软饮料、一个塑料防雨屏风、一个网球、两卷卫生纸、一瓶未开封的酒、两个瓷杯子、四个新气球、两个生鸡蛋、一株小辣椒树。
要把上述所有东西都准备齐全, 不太实际。可以给每组复印一张清单, 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
【概述】这是一个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有趣游戏, 目的是使学生配合工作。
【准备】替各组把管子埋在地上后, 扶直。管子的地上部分长约25厘米。如果你想在场地上多次开展游戏, 可以把管子固定在地面上。每次做完游戏后把管子盖起来, 以防止绊倒人。
【步骤】
1.向各组展示埋在地上的管子。
2.每个管道里放一个乒乓球。
3.让各组尽量想出多种办法取出乒乓球。但不能破坏乒乓球、管子和地面。只能利用上述道具完成任务。
4.游戏结束后, 引导学生就相关策略和方法展开讨论。
【讨论问题示例】
●你们想出了多少种办法?这些办法都有效吗?
●你们是如何想出这些办法的?除一种办法外, 各组还有其他方案吗?
●如何将这个游戏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安全】游戏结束后把管子移走, 以防止绊倒人。
【变通】
1.发挥想象力, 采用其他道具取出乒乓球, 而不仅仅局限于上述器材。
2.起初, 先让学生独自想办法, 然后再组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
【答案】
1.将软饮料或酒倒入管子, 使乒乓球飘上来。
2.在绳子一端沾少许蜂蜜, 然后把乒乓球粘上来。
3.爱情的心理游戏 篇三
有一次,我问男孩:“你喜欢她吗?”
“不知道,”他说,“但是我知道她喜欢我,有时看到她为了我吃醋、妒忌,我好像……很享受。”
其实,对于“不知道”自己是否喜欢对方的回答,往往可以理解为“不喜欢”。因为装作“不知道”,就可以继续享受对方的付出。即使无法负责任,也不太愿意放弃别人对自己的好,这是人性共通的弱点,尤其在男女关系中更明显。
不玩了
终于有一天,女孩忍无可忍了,求助于我。
“我觉得自己被卡住了,多努力,都走不近。离开,又不甘心。”这种关系僵持了几年,她已经很焦虑了,“我该怎么办呢?” 最后,她说了一大堆对男孩怨恨的话,但是仍然不想离开他。
从世俗的角度,这个男孩是典型的“不主动、不拒绝、不负责”。但道德层面的是非判断,往往让人看不到问题的实质。
如果一个人被钩子钩住,其身上肯定有一个跟这个钩子相吻合的入口。为什么被这个“三不主义”的男孩吸引的是她,而不是别人呢?因为她身上有这样的一个“入口”。
女孩告诉我,她出生在一个多子女的家庭,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照顾弟弟妹妹。所以,她爱的方式是照顾别人,而且,她能从照顾别人中得到快乐和价值感。
两个人之间的关系,就像是一场游戏,往往是双方的合谋。他们两个就是这场暧昧游戏的参与者,无所谓受害者。
我把这些告诉女孩,并且提醒她,“怨恨对方只能让你更难以解脱。要为你负责的人是你自己,能不能从这个困境中走出来也取决于你自己。如果你们之间是一场游戏,你看清楚了,不想玩了,他一个人就玩不成了。”
几个月之后,女孩很高兴地告诉我,当她不再给男孩做饭,开始疏远他的时候,男孩竟然前所未有地对她好起来,而且,对她比以前热情很多。显然,男孩施展自己的魅力希望继续抓住她,并不想游戏结束,但是女孩此时已经“不想玩了”。
现在,他们变成了很好的朋友,女孩开始寻找新的幸福。至于男孩,如果他觉察不到自己的“游戏模式”,并自己走出来,最大的可能是,吸引了另一个女孩,继续玩同样的游戏。
不能自拔
上一个故事中的女孩非常聪明,也足够幸运。她有能力看清楚他们关系中的要害,并有力量从纠缠中走出来。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缺乏这种能力。很多人陷在一段痛苦的关系中不能自拔,一辈子都走不出来。
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个案例。
一位中年男士写信告诉我他婚姻生活中的种种痛苦与缺憾,长篇累牍地叙述了他的情感历程。
他的老婆是读书时的同学,他们在学校就开始恋爱了,毕业后结了婚。其实,结婚之前,他已经发现自己并不爱对方,但是他仍然跟她结了婚。
因为,他说,婚前他们已经同居了一段时间,他曾经提出分手,但是女方哭哭啼啼不愿意分手,所以,为了承担责任,他结了婚。
请注意,有些人声称自己为了某种高尚的理由,比如责任,才跟自己并不爱的人结婚。一般情况下,这个理由只是自欺欺人的借口。跟自己不爱的人结婚,本身就是对自己和对方最大的不负责任。而那个借口背后,往往有非常隐秘的心理动因。
婚后,很多年他都不想生小孩。他的老婆质问,你不肯跟我生小孩,难道是不爱我?于是,他们生了小孩。
30多岁的时候,他出轨了,对方是他的同事,老婆被蒙在鼓里,他的婚外关系保持了两三年,最后不欢而散。到40多岁的时候,他第二次出轨,又与一位女同事发生婚外恋。他打算跟老婆离婚,然后,跟后者结婚。为了表示打碎婚姻的决心,他把后者带到家中,与老婆见了面。老婆确认他出轨之后,悲痛欲绝,但仍然不肯离婚,并威胁道,“孩子考上大学之前,我不会离婚的,熬死你!”
这一次,为了孩子,他又选择了不离婚,放弃了那位他视为真爱的同事。
为了对女方负责,他结了婚;为了维护婚姻,他生了小孩;为了孩子,他又放弃了重新选择婚姻的机会。如果这是一个电视连续剧,看到这里,观众一定对男主人公充满同情。
隐秘的真相
在读完他的长信之后,我们约了面访。几次面访之后,我找到了这个故事背后的真相。真相就是他并不想离开老婆,虽然他真的不幸福。
问题起源于他的原生家庭(即父母的家庭)。他父母的婚姻并不美满,妈妈经常在家中大吵大闹,他的童年在责骂中度过,所以,他一直渴望自己的爱人是位贤妻良母。他的老婆正是一位世俗层面的“贤妻良母”,她很爱他,能把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条,对丈夫和孩子也照顾有加。但是,从心灵层面看来,如果明确知道对方不爱自己,仍然坚持跟对方在一起的人,本质上出于自私,很难称得上“贤良”。
所以,在他的婚姻关系中,母爱的成分超过了性爱。在现实生活中,恋母、恋父模式的两性关系很常见。这样的关系,有两种发展可能性,第一,双方一直满足于这种关系,其乐融融。第二,随着心智的成长,一方或者双方不再满足于恋母或恋父的模式,需要更平等的两性关系,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他们或调整,或分手。第二种可能更常见。
这位男士的麻烦在于,他的心智不满足于恋母模式的关系,但他的人格仍然没有成熟,虽然当时他已经人到中年。通俗地说,他既明白自己并不爱老婆,但是又放不下她对自己的照顾。正是这种本能的自私,让他痛苦不堪,而且,我相信,他的老婆孩子过得也并不幸福。
他的故事中有一个细节,他拉着第三者去家中与老婆见面。他的解释是,为了让老婆同意离婚。但其真正原因是,他没有足够的力量离婚,所以要借助第三者的力量把他从不幸福的婚姻中拯救出来。因此,在这种情形下,很难说他对于第三者有真的爱情。身陷痛苦婚姻而不能自拔的人,对于第三者的感情,往往像一个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稻草。
中国近代史上,有位因爱情故事家喻户晓的人,叫胡适之。他的婚姻来自封建家庭包办,婚后,他有过几段著名的婚外恋,其中,分别有中国和美国的两名女子为了他终生未嫁。这样的一个人,现在,竟然被人当成坚守婚姻的道德楷模。别忘了,胡适生活在一百年前,中国封建文明尚未瓦解的时期。虽然在现代文明的道德中,以人的幸福感为评价标准,而不再是外在的社会伦理。但是,我看到很多人的心理意识仍然停留在封建时代。
一个自己不幸福的人,很难给对方带来幸福;如果对自己都不负责,也称不上为别人负责。
在最后的一次约谈中,我把这些实言相告,并告诉他:“现在的生活是你自己选的,别把责任推给别人;将来你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现在的选择,你要对自己的幸福负责。”
他沉默良久,悻悻而去。
4.星座心理测试小游戏 篇四
2.你曾经养宠物吗? 有→7 没有→3
3.你有打工过的经验吗? 有→7 没有→4
4.你的运动细胞很好? 是→9 否→6
5.你现在正在减肥? 是→9 否→10
6.你认为去看电影的时候,一定要吃喝东西才过瘾? 是→9 否→10
7.你觉得地球上不曾出现过外星人? 是→11 否→8
8.你有很多异性朋友? 是→12 否→9
9.你很少看漫画? 是→13 否→10
10.你到KTV就会唱个不停,很难罢手? 是→13 否→14
11.你喜欢吃三明治? 是→14 否→12
12.你很会自创不同的料理? 是→15 否→13
13.你很会画插图? 是→16 否→14
14.你满喜欢格子的图案? 是→16 否→18
15.你很想到国外去读书、工作? 是→19 否→16
16.你曾经参加过某个明星的影迷俱乐部或流连于明星的网站? 有→20 没有→17
17.你常被感动而哭泣? 是→21 否→18
18.你曾经处在脚踏两条船的感情状态? 是→21 否→22
19.你觉得生活中没有手机会非常不便?戡K,也很困扰? 是→23 否→20
20.你很注意理财和财经信息? 是→24 否→21
21.你喜欢看恐怖片? 是→25 否→22
22.你不喜欢喝咖啡? 是→25 否→26
23.你喜欢擦香水? 是→A 否→B
24.你有5瓶以上的保养品或化妆品? 是→C 否→D
25.你是一个不怕麻烦的人? 是→E 否→F
26.你常被别人邀请去参加活动? 是→G 否→H
趣味心理测试小游戏答案
A.很会照顾别人的领导派
不管是在熟悉或陌生的环境你都会主动的和别人打招呼,有问题发生时,你也总是毫不犹豫地冲向前去解决,喜欢享受别人“叫你第一名”的得意滋味儿。你天生就具有领导的性格,在团体中常处于指挥的地位,容易被别人信任。
B.不知道烦恼为何物的乐天派
你是属于自来熟那一型的人物,没事儿也会找事儿做,没话也会找话讲,有你在的地方就有笑声。你的人际关系不错,大家都满喜欢和你相处,而你也总是开朗大方,所以朋友很多,常常有参加不完的聚会,让你疲于奔命。
C.择善固执的坚持派
你很注意流行信息,只要有人和你聊这样的话题,你一定可以马上和他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你是很有原则的人,只要不和你的原则冲突,你什么事儿都好商量,可是如果一旦违背你的原则,那就什么也没得谈了。
D.积极努力的认真派
你是一个很守规矩的人,自我要求很高,相对的,对别人也不会放松,你喜欢自我约束力高的人,个性随兴慢的人是无法和你成为朋友的。你非常的努力,是别人眼中的乖宝宝,常因为太过专注于在学习,而忽略了人际关系。
E.开朗没心机的奇檬子派
你对人没有什么特别的好恶,不过,如果有人能和你聊聊有兴趣的话题,你会欲罢不能的和他马上聊在一起。别人和你相处的感觉都会觉得很舒服,所以你很容易交朋友,就算你不积极的拓展人际关系,它也会不请自来。
F.洞察人心的神秘派
在团体中,你的话并不多,甚至别人对你的印象都是“神秘”。其实你并不是不喜欢和人群在一起,只是你喜欢躲在一边观察,所以你非常能看出别人心里在想什么。你也喜欢和别人讨论命理、星座、占卜之类的学问。
G.无忧无虑的天真派
你是一个没心眼儿的人,想法单纯,凡事都不会有计划或想太远,属于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类型。原则上,你的朋友都会满喜欢你,只是有时候你的天真可能会为别人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只是你常常自己都搞不清楚。
H.和善亲切的自然派
你是一个很nice的人,不会带给人压力,对朋友很体贴,具有同情心。任何人来找你帮忙,你都会尽其所能的提供自己可以付出的力量,不求回报,也不会不耐烦,所以你的人际关系很好,是许多人的情绪垃圾桶、心灵急救站。
5.八种著名的心理学游戏 篇五
注:这里所说的心理游戏,其实是我们在生活中常出现的一些思维和行为方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本周分享内容摘自许宜铭的著作《重塑心灵》,感谢许老师的智慧与分享。
在谈到八种著名的心理游戏之前,先介绍一下在这八种心理游戏中经常会出现的三个重要角色——“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我们将这些角色称之为卡普曼(Karpman)三角形(生命潜能所出版的《自我对话的艺术》一书中曾提及卡普曼三角形的理论)。
卡普曼在美国是一位非常著名的心理学博士,他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所有的心理游戏中都有迫害者、拯救者与牺牲者这三个角色,而每一个人都在这三个不同的角色中不停地互换位置。其实,如果你仔细回想过去你曾读过或看过的童话故事、电影或连续剧,就会发现所有的故事几乎都有这三个角色。几乎所有的故事或连续剧里都具有同样的情节,其实,那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就不断地在玩这种心理游戏。
跳脱游戏陷阱
在这个卡普曼三角形里面,你会不断地在这三个角色中跳来跳去,却总离不开这三个角色。除非你具备了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你才能够真正从这个不断重复上演的心理游戏中走出来。
在这八种经常玩的心理游戏中,表面上我们常常以牺牲者和拯救者这两种姿态出现,事实上却施加给别人很大的负担与压力。所以当你在进行心理游戏分析的时候,请你特别注意自己身上这个部分,看看自己是不是也从父母那里学会了这样的模式,以至于你总是用牺牲者的角色来遮掩自己迫害者的行为,或是你早已变得习惯用拯救者的角色在迫害你身边的人而丝毫不自觉。
下列是八项心理游戏,值得你去察觉自己是否在玩这些游戏,怎么玩、跟谁玩,玩的过程如何、结果有什么感觉,落幕时一再重复的原¬始创伤又是什么?你对这些心理游戏的觉察可与之前驱迫令、禁止令的自我剖析联结在一起,你会看到自己在舞台上一幕幕地演出熟悉的剧码。
1.是的……可是
第一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Yes...but”,就是“是的……可是”。这个玩法是有人会带着无助的脸孔向人求助,于是一些热心助人、喜欢给人建议的人就出现了。
就像有的学员经常对我说:“许老师,我跟先生一天到晚吵架,我到底应该怎么办呢?”我回答她:“那就离婚呀!”接着她又说:“可是我要是离婚了,那小孩子要怎么办?如果真要离婚的话,我就没有办法照顾孩子了!”我回答她:“如果你真的想要得到小孩子的监护权,你可以Ѭ法律途径解决!”她说:“这样不太好吧?如果走上法庭,这样以后我要怎么去面对我的公婆和亲戚?”
如果各位仔细看看以上的对话,你就会发现在这样的对谈里,其实早在玩这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这位学员表面上好像很需要别人给她建议和帮助,但是当别人真正给她建议时,她却又一直找理由回绝。事实上,她根本不是真正需要别人的意见,因为在她心里早就有了自己想要的答案。
总是有一些比较热心帮助别人的人,会一再地掉入救援者这种心理游戏中,并一再地上钩。但是,在这样不断重复的交谈里,那个真正想要帮助别人的人会变得愈来愈沮丧、愈来愈挫折,而那个去寻求他人帮助的人,到了最后他又会再一次沉溺在自己童年时受创的经验里,于是,被他深埋在心中那个“没有人可以帮得了我”、“我总是求助无门”的声音,又再次地被唤醒。
在日常生活中,被这个心理游戏困住的人,可能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学会不断用牺牲者的角色,得到父母的注意和帮助,这样的人一直让自己扮演牺牲者,以吸引喜欢拯救别人的人出现,但是那个企图帮助你的人到了最后反倒成了一个被迫害的牺牲者,于是,在这游戏终止之前,两个人都带着很无奈、很沮丧的感觉,而且彼此所得到的回馈都是十分负面的。游戏后得到的都是褐色点券。
2.都是你害的!
“你看啦!你把我害成什么样子!要不是前几天你给我出的什么鬼主意,我今天也不会把自己搞得这么惨¡……”看到这种对话,你一定会发现这个“都是你害的”的心理游戏,比起之前那个“是的……可是”的心理游戏来得更高级一点,因为在这段对话中的主角也是向别人求助,不同的是,他会欣然接受对方给他的意见,而且他回去之后也会照着对方给他的建议去做,但是,当他失败时,他就会把所有的过错都推到那个好心给他意见的人身上。
所以,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必须一个人承担责任时,他的内心会有巨大的担心和恐惧,因此,在他的人生里,他会纵容自己一次又一次地去玩这个心理游戏,而到最后却又将所有的过错都推到别人身上,只因为这样子他可以不必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责任。他所搜集的是白色点券,表示自己是无辜的。
3.挑拨离间
这是一种间接性攻击,例如:“志明我告诉你哦,舜子经常在你的背后说你这个人很不够意思!你看他表面上好像对你不错,但事实上他心里是很讨厌你的。”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里,处处都可以看到像这样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们不断地在背后议论别人的是非,但却不直接表达自己心中对那人的不满。事实上,在对话里的那个人他心中真正想要对志明表达的是:“志明,其实我一直都是很关心你的,而我也很想要和你成为更亲近的朋友,但每次我看到你这么信任舜子,我就对你感到很担心,你知道吗?其实真正关心你的人是我而不是舜子……”
此外,在这个“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中,还有一种更高明的玩法就是“放狗互斗”。这个“放狗互斗”挑拨离间的心理游戏所运用的伎俩就是:让他因为你的建议而变得更挫败,然后就在他心里十分沮丧的时候,你又给他十足的鼓励和安慰。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见一个喜欢挑拨离间的人,他的内在是很需要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的,很可能在他童年的时候父母就经常鼓励他玩打小报告的游戏,以至于在往后的人生里,他就会不断地用这种挑拨离间的方式来建立自己与他人的亲密关系。
4.让我逮到了
第四个我们常玩的心理游戏是:NIGYSOB(Now I got you son of bitch)我将它翻译为:“终于给我逮到了,你这狗娘养的!”
会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一般来讲他童年时期的愤怒受到压抑、否定。在他的价值观和心里深处,一直认为愤怒是不好的,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会很害怕自己对别人的攻击性、侵略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有冲突。经常玩这种心理游戏的人,通常在童年时期,父母亲之间常有争执和冲突,而这样长期不断地争吵使他十分恐惧、害怕,于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决定自己长大时一定不要像父母一样,因为愤怒的情绪对他的生命而言,曾经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经验。所以他通常会累积许多次的事件,一而再、再而三地容忍,当内心积压许多无法对人表达出来的愤怒或不满的情绪,到了最后忍无可忍时终于一次爆发出来。
5.官兵捉强盗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你想做某件事时,心中隐约知道别人不认同,你明明知道自己做某些事情会让身边那些爱你、关心你的人失望、伤心,可是你仍然会忍不住偷偷地做。你以为自己一定可以把这件事情隐藏得很好,但是,因为你这个强盗或小偷并非专业,所以你总是会留下些蛛丝马迹被身边的人发现……
在这个“官兵捉强盗”的心理游戏中,因为我们隐藏的技术并不是一流的,所以当我们终于被身边心爱的人逮到的时候,会纵容自己童年时的感觉再度浮现,并陷入强烈的自责、悔恨或是“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的念头中而无法自拔。很多人承诺戒烟、戒酒、忠于婚姻,却一再打破承诺、自责不已。
如果你发现自己也经常在玩这个心理游戏,可以试着回想小时候父母是不是也这样对待过你,他们是否时常对你说:“你看看!爸爸、妈妈这么爱你、这么关心你,可是你却总是让我们失望……”
当孩子很自然地表达出自己内在的需求却遭到父母的禁止时,他会开始背着父母偷偷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而当他满足了自己的需求却被父母发现时,父母又让他觉得他这样的作为是很不对的,于是,当他长大以后,在人际关系或待人处事中就经常会出现“我总是让爱我的人受伤”这样的念头。
凡是心理游戏最后通常会出现两种极端不同的结局:一种是将全部的责任都往自己身上揽:“都是我不好,都是我的错。”另外一种则是将所有的过错都推给别人:“都是你不好,都是你的错。”而事实上,只有真实地面对自己,坦诚面对自己的需求,才是唯一能终止这个心理游戏的方法。
6.挑衅
这个心理游戏的玩法是不直接表达自己的感觉,而用一些肢体语言或双重信息向对方传达自己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例如有位先生晚上应酬到三更半夜才回来,当他回到家里时,为了怕吵醒太太,便蹑手蹑脚、偷偷摸摸地走进了大门,这时竟然发现太太正坐在沙发上眼露凶光在瞪着他,其实在这个时候,这个“挑衅”的心理游戏就已经开始上演了。后来,这位先生进了房间看见床上摆了两条棉被,先生因为知道自己晚回家使太太非常不高兴,所以也就默不做声地接受了太太无言的抗议。第二天早上起床时,这位太太还是一如既往地到厨房准备早餐,当她端了一盘早餐过来并很用力地放在先生桌前,这时先生仍不敢多说什么。到了第三天、第四天,这对夫妻之间的冷战仍继续进行着,直到先生终于受不了太太这般无言的挑衅而大声地说:“你到底要怎么样嘛!我都已经对你低声下气了,你还不高兴……”这时太太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挑衅终于达到目的,非等到两个人开始冲突,这个心理游戏才会落幕。
直到最后,这位太太终于可以证明:“先生之前对我的温柔体贴都是假的,他不是真正的爱我。”当然,这个“你不是真正的爱我”更深一层的声音是:“我是不值得被真心对待的。”“我真是一个命苦的人,没有人会真心对待我。”这些声音都是我们在童年时与父母互动中所存放于内心的感觉,事实上我们早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这样的人生决断了。
7.法庭 当冲突或挑衅的游戏开始时,有时候会发展成第七个“法庭”的心理游戏,游戏中的主角会试图去找一个类似法官的人来评断,在这个游戏中究竟谁对谁错,当然在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自以为很公平、公正的人特别容易上钩。之所以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最主要目的,在于当事者希望通过权威者或更多人的力量来支持自己的立场,他认为自己本身并不足以表达内在那股受委屈或不舒服的感受,他总是需要借由更多人的力量来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这个游戏最主要的目的只是为了要证明:“我没有错,一切都是由你造成的。”
当然,会玩这个心理游戏的人,他的父母或老师在他童年生活发生的许多事件里,一定经常扮演着法官和法庭的角色,很快就介入孩子与孩子之间或与他人之间的争执,于是他们习惯找寻更强的力量,找权威来证明自己是对的。
有时带领团体课程,现场有人迟到了,就会有人挺身而出,表示心中的不满意,但大多数人会说:“你迟到了,耽误了‘我们’的时间,‘我们’很不高兴。”企图用团体的压力来抗议,我往往会告诉发言者,你只要用我即可,因为这是你的感觉,并不见得代表其他人共同的感觉;其次即使只有你一个人,你也有权利表达个人的愤怒。有些人童年时因为自我价值感低落,没办法证明自己是对的,习惯找一些权威者来撑腰,长大就常玩法庭的心理游戏。
8.捕熊者
在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中,因为熊是一个庞大、具危险性的动物,所以猎人如果只是用猎枪捕杀,很可能一枪打不死,而熊在受伤以后兽性大发,反而使捕熊者的生命更加危险,因此,捕熊者在要捕熊之前必须设下许多陷阱,猎人会在熊必经的道路上挖一个大洞,在洞里面放个竹架和熊所爱吃的食物,然后再把泥土恢复原状。当熊肚子饿时一闻到食物的味道会马上跑过来,接着便扑通一声掉下去,就在这个时候猎人出现了,他一面听到熊发出哀号、痛苦的声音,一面开枪将落入陷阱中的熊打死,这就是“捕熊者”心理游戏的玩法。
你会发现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到处都在玩这个“捕熊者”的心理游戏。而通常会玩这个游戏的人,在小的时候父母只允许他表现出好的一面,对于不好的部分都一律否定。当他长大之后,会觉得只要一表现出负面的自己就不会被爱、被喜欢,会很敏感地察觉到别人对他的期待和需求,而不允许自己真实的情绪或情感流露出来。
6.团体心理游戏 篇六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理论工作者和实践探索者热心研究体验式学习,积极尝试体验式学习。人们对体验式学习做过多种多样的界定,有的关注体验式学习的意义,有的重视体验式学习的过程,有的强调体验过程的结果,有的从人与环境互动的角度下定义,有的从人类学习的综合性特征下定义。时至今日,体验式学习仍然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研究领域,各行各业的人们在体验式学习的平台上探索丰富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的可能性。
近年来,很多理论工作者对体验作了研究:认为体验是一个人对愿望、要求的感受,是一种情感①;认为体验是意义的建构、价值的生成,指向于对世界的理解与超越②;认为体验是主体内在的知、情、意、行的亲历、体认与验证③。据此,我们认为体验是指个体通过某种真实的或虚拟的情境经历,获得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方面意义建构和价值生成的一种活动和心理感受。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对象,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能动的回味、反思与体味。
“体验式学习,就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让人们体验或对过去进行再体验,引导体验者审视自己的体验,积累积极正面的体验,使心智得到改善和建设的一种学习方式。”④这不仅仅是“教师传授一学生聆听”的过程,更是一个学习者在研究与思索中领悟知识,在个性化的探究活动中理解知识的过程。简言之,就是让学习者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提高思想认识的学习方式。20世纪80年代,美国
研究体验式学习的著名学者大卫·库伯(DavidA.Kolb)出版了他研究体验式学习的专著《体验式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该书中,库伯教授没有急于给体验式学习一个简洁的概念,而是提炼出体验式学习的6个典型特点,以此比较全面、深刻地回答了体验式学习的含义。
第一,体验式学习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结果。体验贯穿于整个学习(成长)过程的始终,我们形成的观念、思维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通过体验不断被重构,学习被描述为一个起源于体验下不断修正并获得观念的连续过程。我们的思维、观念像一个不断变化的物体,当它吸收了一下养料(体验),就会将“养料”消化并把原有的结构打破,重新整合为一个新的物体。所以我们不能从学习结果的角度去评价体验式学习,以及只关注知识数量的积累,而应该重视知识过程的重构和组合,即伴随着体验变化而变化的成长重构的过程。
第二,体验式学习是以体验为基础的持续过程。每个人都是带着或多或少态度倾向进入学习情境的,教育过程开始于学习者原有的观念和理论。通过检测新观点和新理念,使新的观念更精确地于个人原有观念系统相结合。再学习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协助学习者认识原有观念,输入新观念,引起旧观念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观念的架构,同时也将新观念的结构打破,使得两种观念相互匹配、渗透,最终集合成为一种能被个体识别并掌握的适应性更强的观念。学习者是一个拥有已有经验的人,总是带着已有经验进入学习情境,教育者首先要弄清楚学习者已有的思维图式,才能明白如何与其共同建构新的学习
模式。
第三,体验式学习使用辩证的方法不断解决冲突的过程。库伯认为,冲突的解决产生了学习,学习是经历自身零常本性的紧张与充满冲突的过程。在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有四种能力是必须的,具体体验、反思观念、抽象概括和行动应用。即学习者必须能够充分地开放以及没有偏见地参与到新的经验中去;必须能够从多种角度去反思观察他们的体验;必须能形成概念,能结合他们的观察而形成逻辑语言理论;必须能够使用这些理论作出决定并解决问题。从行为者到观察者,从特定参与者到一般结论者,整个学习过程都会充满冲突,包括情绪冲突、角色冲突、价值观冲突、知识基础冲突,而要获得新的成长,就必须突破这些冲突。
第四,体验式学习是一个适应世界的过程。“他发生在所有人类环境,从学校到工厂,从研究实验室到管理会议室,也存在于私人关系和某地杂货店的过程中。它体现在人生的所有阶段,从童年到成年、中年和老年”。学习即适应,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个体全部功能的整合--—思维、感受、理解与行为:“学习是人类适应的主要过程,„它包含了比其他概念更多也更为关注的适应性概念,如创造、问题解决、决策以及态度改变等等。”
第五,体验式学习是个体与环境之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体验式学习强调的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象征着体验这一术语的双重意义。一方面是体验涉及到个体的主观内部环境,另一方面涉及到客观外部环境。这两种环境进行着相互渗透相互联系的互动。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的接受知识。学习过程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力求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使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于创造性的。
第六,体验式学习是一个创造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由客观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的过程。所谓客观知识是指历史上积累下来的客观存在的一些文化与意识形态。而个体知识是个人主观经验的长期积累。体验式学习的关键在于实现社会知识和个人知识之间的转换,并且把知识定义为“体验的转换并创造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一直伴随着我们的心理过程,尤其是体验与感受。(二)体验是一种产生情感且生成意义的活动。
体验,既是一种活动的过程,也是活动的目标,他强调的是亲身经历后,对事物独特的、具有个体意义的情感和领悟。
体验和学习二者关系非常紧密。“学习是一个根植于体验的连续过程。知识不断从学习的体验中产生,并且在体验中加以检验。”因此,体验和学习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从某种意义来看,体验和学习之的是同一件事情,学习可以被视作通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内化我们自身观察到的活动而获得的学习,这些都建立在我们过去体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我们发现撇开了体验来谈学习,是没有意义的,体验不可能被绕过,它是所有学习的核心事件。学习建立在体验至上,并且是体验的结果。无论有多少学习的外部线索———教师、材料、有趣的机会---学习只能在学生又卷入的体验时才发生,至少要有某
种意义的卷入,这些外部影响只能通过转换学生的体验才能发挥作用。
学习基本可以分为直接学习间接学习两种路径。直接学习之的是学习者切身参与、身心投入,在对学习对象体验,认知、接触的基础上,达到对学习对象的认识,反思和抽象,并且将结果付诸行动。直接学习必须从体验中开始。近代以来,随着人类知识积累的递增,青年一代的学习不再需要事必躬亲,亲身经历,间接学习成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相对而言,间接学习效率高、速度快、过程简洁。然而,当学习被简化为只认识结果,忽略过程,只重目标,忽略目的,只看形式忽略本质的时候,学习的本质被遗忘了。学习的本质是促进人类成长,促使生命的变化,没有生命的亲自参与,不可能达到生命的变化。当代学习理论在一次关注体验式学习,标志着人类向间接学习的回归。
南京师范大学朱小蔓教授在(体验教育,共青团,少先队最适应的教育模式)一文当中这样写道:“许多教育家、许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很多事情,很多书本知识离开学校就会忘记,但有些东西忘不掉的,忘不掉的是那些最值得纪念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毕业以后很多年,学校里教的知识渐渐忘了,还有一些东西是忘不掉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才是教育。这是很有哲理的。这些忘不掉的东西其实是最刺激、最冲击你的人物、事件、感情,它们和知识一起沉淀下来,构成、内化为人的素质。素质教育是一个过程,它是把过程的东西渐渐积淀、渐渐内化、渐渐变成稳定的品质,朝着
一定的方向强化、积淀、内化、然后稳固为品质。
(三)成长是通过体验学会适应的过程
人类基本的适应能力不仅存在于他独特的身体形态、技能之中,也使其在生物进化过程中拥有一个适当的位置,即善于学习。我们是学习的物种,我们的生存取决于我们的适应能力,我们不仅要顺应自然世界和社会世界,更要对创造和改变这个世界做出积极地反应。“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协助学习者认识原有观念,然后输入新的观念,引起新旧观念的冲突,从而打破原有观念的架构,同时也将新观念的架构打破,使得两种观念相互匹配、渗透,最终整合成为一种能被个体识别并掌握的适应性更强的观念。”
体验式学习认为学习本身就是适应,就是适应新的生活。体验式学习注重引导学习者调动身体的全部机能,充分感受和体悟身边的世界、心中的世界、他人的世界、自己的世界。使自己与外界环境形成积极互动,彼此融入,交互作用,这既是一个体验过程,也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一个适应的过程。
今天的青少年生活在一个不确定是世界中,变化不拘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生活观,容易使青年人思想动摇,价值多元,加大了青年人探索人生、选择人生的责任与代价。从积极意义来说,每一个年轻人都必须做出生活的选择,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对他们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保持一份不竭的追求与期待。体验式学习强调从积极意义方面协助学习者适应环境的改变,改变自己就有的模式,适应各种可能性,让自己潜力得到发挥。
体验式人的生命体验。饮用海德格尔的话语:“体验是一种非规定性的思”,是个体周遭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的一种思维图式。以“体验之思”审视学习,体验式学习就是一种生命活动或历程,是学习者以完整的生命投入体验与学习之中,在与自我、他者和世界的互动中感受生命、发展生命。
(四)团体心理游戏为体验式学习搭建舞台
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物记忆犹新,刻骨铭心或者希望继续去探究,往往是该事物引起了我们情绪的波动,伴随着我们某一种情感的体验,也许事情过去了,但是那一刻的情绪感还在。体验式教学就是唤起学习者对相关知识或者理论的体验,而不是直接作用于其认识层面,强迫其了解、理解,记忆。而是使学习者伴随着某一种体验,产生感情,触动心灵,感受冲突,引发思考,自主探究,获得成长。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做游戏、角色扮演、影视鉴赏、实践学习、实地调查、鼓励学习者分享自己的故事等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团体心理游戏,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搭建体验的舞台。游戏的场景、形式、主题、环节、玄机、冲突等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设计的源泉来自于人类实践生活。人们将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缩影、聚焦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心理游戏。借助于心理游戏的开场、演绎、冲突,将学习者带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通过游戏的发展,引领学习者体会生活状态,面对社会冲突,遭遇人生挑战,激发生命机能,感受情感起伏,运用人际方法,化解生活矛盾,获得自我成长。这一系列心理活动的开展,就是漫长人生经历的演练,也是过往人生经验的反省,促
使学习者不断融入生活,反复思考人生,积极探索生命,自觉把握未来。哲人说:人生没有彩排,生活的每一天都是现场直播。我们认为:人生离不开思考,心理游戏是借助于回放、重播别人的、自己的过往人生,强化对生命的探索与反思,以此保证我们今后的人生脚步更坚实,更有力。【我的“角落”】 游戏目的
1.启发组员思考自我对理想和目标的探索。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每个人总有着不屈的生命动力,总会为自己的生命存在进行力量的彰显,这些是通过我们对自我理想和人生目标的追求来表达的。
2.引发组员思考自我的价值选择。我们每一次不同的选择背后都隐藏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自我意念,什么是我们选择的?什么是我们认同的?而我们又是怎样为自身的选择和价值进行承担的? 3.激发组员思考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我们要致力于达到我们的目标但是达到目标并不是唯一的目的。为了达到目标而达到目标并不是我们的追求。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都有美丽的风景。游戏导入
有没有人想过,这个房间的每个“角落”属于你。有没有人想过,这个房间里有多少个“角落”。有没有人想过,房间里的某个“角落”与你的人生有关,与你思考人生的模式有关,与你习以为常的行事方式有关,与你的未来有关,与你的生命状态有关。不是我故弄玄虚,我们需要切身体验,体验之后,每个人会找到自己的答案。人员与场地
20—30人,大组完成,活动中可分组,15人一组为宜,室内为宜。游戏道具 无 规则与程序 1. 2. 所有组员在室内随意走动,注意观察室内的一切陈设和现象。一定时间后,导师喊“停”,组员停下来,手拉手围成一个圈,每个组员都记下自己左右两边的人,并环顾室内环境,在自己心目中选取一个中意的“角落”。3. 这个“角落”可以是室内的一个地方、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其他有形的东西等,形式不限,只要是在室内,自己觉得中意。选定好以后默记在自己心中,不要告诉别人,不要与人交流,游戏始终不能说话。4. 导师询问大家,保证在场的每个组员都有了确定的“角落”,要求每个组员尽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去够到自己选定的“角落”,条件是不能与两边的人松手,即全组成员仍然要保持刚才的牵手状态。导师喊“开始”。5. 够到自己“角落”的成员,务必要占领自己的“角落”,不能轻易走动。6. 没有够到自己“角落”的人,要继续想办法尽量够到自己的“角落”,但是仍然不能松手,仍然不能说话。
7. 活动时间大约15分钟。
【盲人与“拐杖”】 游戏目的
1.引导组员对自我进行深思与感悟。通过“盲人”与“拐杖”的角色扮演和体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以及在人际交往中,自身的人性假设、价值观、信念和行为等多方面的自我状态。
2.让组员认识和领悟自助、求助与助人关系的重要性。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困难和厄运,如何有效地克服障碍和困境,达到与环境的良好整合,我们不单需要自助,同时也需要有效地求助。另外,在当他人遇到困难时,我们是否要施以援手并真诚相助,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让组员体验与感悟信任与被信任的感觉。信任是我们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积极的人性假设,当我们对他人持有信任的态度时,表明我们对他人是肯定、相信,而且愿意开放自我的。同样,被信任也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积极因子,被信任意味着对他人的承诺、责任,甚至是付出,贡献和牺牲等。规则与程序 第一轮:孤单的盲人
1.每位组员都扮演盲人,单独穿越室内预先设计好的盲道,体验盲人的无助、艰辛、担忧、恐惧等情绪。
2.每位组员派发一个眼罩,戴上眼罩,扮演盲人,开始活动。
3.在组员活动的过程中,播放适合该场合和气氛的轻音乐。4.在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不能交流、说话的等。5.此轮活动的时间15分钟左右。第二轮:盲人与“拐杖”
1.组员中的一半继续扮演盲人,另一半脱下眼罩,扮演盲人的“拐杖”。两人一组,由拐杖帮助盲人完成穿越室外预先设计好的盲道。2.完成一次任务后,两两组员彼此交换角色,分别体验当盲人和当“拐杖”的感受。
3.在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之间不能交流、说话等。4.此轮活动时间20分钟左右。第三轮:相伴的盲人
1.所有组员都戴上眼罩,组员两两一组,扮演盲人,相伴穿越室外预先设计好的盲道,体验有人相伴和相互帮助的感觉。
2.在活动的过程中,彼此不能用语言交流,通过肢体语言传递信息。3.此轮活动时间20分钟左右。
三轮活动全部完成后,所有组员回到室内,进行分享和交流:在三轮活动中我的所思、所想、所感悟和体验到的事实、情感、发现和一些延伸的感触等。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的?是怎样开始信任他人的?是如何给予他人帮助的?得到 【找变化】 游戏目的
1、为组员提供一定的时间、场地和情境,让他们回想自己家人的过
去和现在的摸样。
2、带领组员观察,发现和感悟家人近些年来的变化,尤其是在身体和精神状态上。
3、引导组员提回家人对我们的无私付出,鼓励组员多去关注、问候、关心、陪伴家人,加强彼此间的情绪联结。人员与场地
30—50人,活动分小组进行,每组10人左右为宜;室内较好。游戏道具 A4纸、彩笔。规则与程序
1、导师发给每位组员两张A4纸,发给每个小组两盒彩笔。
2、每组组员独立完成两幅画,内容是自己父母(若不方便可以选择其他家人)过去和现在的摸样,分别画在两张A4纸上。时间是15分钟。
3、完成后,请组员自己比较两幅画之间的差异,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之处。
4、请组员们分享找到的变化或未变的地方,并结合这些内容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清扫亲情“垃圾”】 游戏目的
1、引导组员重新梳理、认识与亲人之间的隔膜和障碍。通过有效倾谈与家人之间发生过的不愉快或是未解决的隔膜,进一步澄清这些隔
阂和不快,用积极和健康的态度来处理这些潜埋在心中的亲情“垃圾”。
2、帮助组员积极、主动地与家人进行有效和良好的沟通。积极、主动地与家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可以帮助组员产生和树立与家人情感隔阂的勇气,主动创造机会使自己和家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3、进一步帮助组员融合亲情关系。不断消除和解决组员与家人之间的隔膜、障碍,有助于进一步融合组员和家人之间的亲情。人员和场地
小组完成,每组人数8人左右,大组人数不限;室内。游戏道具
A4白纸、签字笔、长柄扫帚和簸箕各一个,轻音乐。规则与程序
1、每位组员派发一张A4白纸和一支签字笔,没人在白纸上写出一个自己和家人之间存在的不愉快或是问题等。
2、这些“不愉快”或是“问题”是组员认为困扰自己和家人关系的。
3、待小组成员完成后,组员围坐成一圈,在小组内进行分享和反馈,当组员分享时,导师要积极引导其他组员进行支持和鼓励,建设性地表达建议和意见,防止进行批评、责备和攻击等行为。
4、带每个小组组员分享完成后,每人将自己写在白纸上的“不愉快”或“问题”撕碎并用扫帚和簸箕清理,接下来再换另一个组员进行分享。
5、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导师可以播放适合该场景和气氛的轻音乐。
6、总体活动时间大约40分钟。【巧过地雷阵】 游戏目的
1、建立组员间的相互信任。
2、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培养组员的责任意识。
3、培养组员的表达能力和倾听技巧。
4、学会从细节处观察别人,体会到他人的需要。人员与场地
人数不限。室内室外都可以,但要保证周围空旷,没有障碍。规则与程序
1、在一块地面平坦、没有障碍的空地上划出一片区域作为“雷区”,雷区面积不宜太小,应在10平方米以上。
2、在“雷区撒上各种物品充当“地雷”。
3、组员分为两人一组,一人蒙住眼睛进入“雷区”,另一人充当指挥员。
4、由指挥员发出指令,指挥被蒙住眼睛的同伴通过地雷阵。其间“盲人”不能踩到任何东西,否则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开始。指挥员只能站在线外,不能进入地雷阵中,也不能用手扶伙伴。
5、指挥员和“盲人”角色互换,在进行一次此游戏。【瞎子提灯笼】 人员与场地
人数不限。室内室外都可以,但要保证周围空旷,没有障碍。
游戏道具
充当“地雷”的障碍物若干。注意最好是质地柔软,没有安全隐患的物品。规则与程序
1、在一块地面平坦、没有障碍的空地上划出一片区域作为“雷区”,雷区面积不宜太小,应在10平方米以上。
2、在“雷区”内撒上各种物品充当“地雷”。
3、组员分成两人一组,一人蒙住眼睛进入“雷区”,另一人充当指挥员。
4、由指挥员发出指令,指挥被蒙住眼睛的同伴通过地雷阵。其间“盲人”不能踩到任何东西,否则就要回到原点,重新开始。指挥员只能在线外,不能进入地雷阵中,也不能用手扶伙伴。
5、指挥员和“盲人”角色互换,再进行一次此游戏。【疯狂一分钟】 游戏目的
1、让组员们意识到生命是有一分一秒的时间组成的,要珍惜时间。
2、体会如何有效利用时间。在有效的时间单位里创造更多的价值。
3、通过讨论,促进组员间的相互学习,学习他人如何利用时间的技巧,利用集体智慧寻找更好的时间利用方式。人员和场地
30人左右,分小组活动,6人左右一组,室内为宜。游戏道具
无 规则和程序
1、分组。因为本游戏主要活动都在与讨论,分组时,倒是要有意将平时性格活跃或内向的组员均匀分到各组,保持各组平衡。
2、每组5—6人。组内选出小组长和记录员。
3、进行游戏导入部分。对导入部分的故事做简单总结,然后引导大家讨论,如“大家听到这个故事有何感想?你们觉得一分钟可以干些什么呢?”
4、分组讨论。讨论中要求记录员做下记录,并在讨论结束候选代表发言,发言内容为小组讨论成果。
5、大组分享交流。大组交流时,请大组导师注意引导,关注组员们的新奇想法。【穿绳游戏】 游戏目的
1、引导组员体会并发现自身的潜能,包括:潜能的特点,比如:擅长进行逆向思维,自己平时是怎么对其加以开发和利用的。
2、鼓励组员采取具体的行动,将这些钱能落实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扬长避短,是自己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实现良好的发展与成长。人员和场地
30—50人,大组或小组为单位进行均可,室内。游戏道具
60厘米长的绳子人均一条。规则与程序
1、导师将已准备好的60厘米长的绳子依次发给组员,每人得到一条。
2、到时告诉组员分别用自己的两只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绳子的两端。
3、要求:组员在不松开大拇指和食指的前提下,想办法将这条绳子打一个死结。
4、整个游戏过程中,组员不能借助其他手指及身体的其它部位完成打结动作。
5、整个游戏过程中,组员之间不能相互交流,个人独立完成、一旦有组员破解了答案,找总导师离开人群演示,验证答案正确与否。答案获准的组员不得公布答案,以免干扰其他组员的探索过程。
6、此问题至少有三种方法,鼓励组员不断突破。【传球游戏】 游戏目的
1、让组员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到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在失败面前有“再试一次”的态度。
2、让组员通过简单的游戏体会到每个人都有着无限的潜力和能力,在一定的压力条件下,能够发挥出更多的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3、发展组员的创造性思维,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思考,不断探索。集合集体的智慧共同探索,我们会发现智慧碰撞时发出的魅力火花。
人员与场地
30-50人,活动中有分组,8人左右一组;室内,适宜活动的开阔场地。游戏道具
网球每组一个,秒表一个。规则与程序
1、游戏最重要的原则是,网球要经过每位组员的双手,但不能在相邻的两个组员之间传递。看哪个组用的时间最短。
2、务必做到球在组员之间传递。
3、最后球不能落地,从谁的手里出发,还要回到谁的手里。
4、本组组员之间可以交流,小组之间不可以交流。
5、各组决定本组的时间极限,任何一组打破刚才的记录后,原有记录即告作废。最终时间极限就像百米运动员打破世界纪录一样,一次次的被刷新。看哪组笑到最后。
6、为了增加游戏的气氛,导师可以利用黑板或白纸做记分牌,每有一个新的记录,就记录下来。记录下团队不断战胜自己的过程。【勇于面对】 游戏目的
1、通过游戏,引导组员认识到有时候错误的发生难以避免,即使我们再小心也会有错误出现。
2、引导组员正视错误,在面对错误的时候,不是逃避而是勇于承担。
3、让组员意识到勇于面对错误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
游戏道具 无 规则与程序
1、组员在空旷的场地围成一个圆圈,导师站在圆圈的中心。
2、站好以后,组员之间不得再有言语的交流。
3、游戏开始,由导师发布命令。组员按照导师的命令来做相应的动作、例如,导师喊向左转,组员们就要向左转;导师喊蹲下,组员们就要蹲下。
4、当有组员出错时,出错的组员要主动报告,然后走到圆圈的中央,向其他组员大声喊:“对不起!”
5、出错的组员退出,游戏继续,直到下一个组员为止。【万能的口香糖】 游戏目的
1、通过互相交流,使组员彼此启发,开阔视野,充分发挥大家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通过“头脑风暴”,引导组员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思考同一问题,培养组员的发散思维、独特思维、全面思维,客服日常生活中的思维定式,从而使组员的思路开阔,妙法顿生。
3、使组员尊重彼此的想法,看到差异存在的价值,保持异想天开和奇思妙想的热情。人员与场地
30-50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举行,每组6-8人为宜;室内。
游戏道具 口香糖;纸;笔。规则与程序
1、把全体组员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各组推选一名组长。
2、请组长到导师处领取一枚口香糖,一张白纸,一支笔。
3、小组成员在5分钟内讨论:口香糖到底有多少用途?讨论结果记录在纸上。导师提示:(1)不准有任何批评意见,只考虑想法,不考虑可行性。(2)想法越古怪越好,鼓励异想天开。(3)可以寻求各种想法的组合和改进。
4、各小组轮流到大组汇报讨论结果推选出各组中最新奇、最疯狂、最具有建设性的主意,想法最多、最新奇的组获胜。
5、大组内交流分享;你是否会惊叹于人类思维的奇特性,惊叹于不同人想法之间的差异性?“头脑风暴”对于解决问题有何好处,它适于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共建未来城】 游戏目的
1、引导组员深入了解自己长期居住和生活着的环境。
2、鼓励组员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发现并体会自己家乡的美。
3、增加组员的亲社会联结和参与意识,促进其更好的完成社会化。
4、培养组员广阔的胸怀、开放的视野、高尚的情操和远大的志向。
5、提升组员的社会责任感,敢于担负起重任,努力为国家作贡献。人员与场地
30-50人。活动先分小组开展、后进行大组分享,每组8人左右;室内。活动道具
A4纸;彩笔;透明胶条;文具剪刀。规则与程序
1、游戏设定的情景是:投资商决定建造未来城,要求由不同承包商建造未来城的不同建筑,每个小组代表一个承包队,选定一位负责人领导小组商讨方案,并负责与投资商洽谈项目方案与设计理念。投资商可请一位小组导师或活动助理担当。
2、小组导师交叉到不同的小组,作为观察员。观察各小组的施工过程,做记录,分享阶段发表观察感想。
3、正式开工前,各组组员有15分钟时间来充分讨论利用上述材料可以创造出什么样的建筑,符合“未来城”的主题,同时具有美观性、实用性、现代性、可行性。
4、各组方案初定后,需要跟投资商谈判,解释项目设计规划,以争取资金支持。如果一次没有达成一致,需要各组组员继续协商,直到获得一定数目的资金为止,时间控制在20分钟以内。
5、分发给各组A4纸10张(或有一定的数量限制)、一盒彩笔、一卷透明胶条、一把剪刀。不能再用其他资源。
6、各组组员根据与开发商谈好的方案共同建筑一所未来城市所需要的建筑,要求整个过程在无声的状态下进行,总共30分钟。
7、各组完成自己的作品后,由开发商检验工程质量,方法是用较硬 的纸板向建筑物扇风,如果建筑物被扇倒,则为不合格,否则即通过验收。
8、各组派一名组员做代表,向其他各组介绍本组建筑物的名称、创意、功能、特点等等。除此之外,还要说明本组组员的分工情况、过程进展以及最后的结果。
7.游戏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 篇七
一游戏影响幼儿的运动能力
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身体的生长发育, 几乎所有的游戏都有身体运动的参与, 使幼儿身体的各种器官得到活动,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骨骼和肌肉的成熟、内脏和神经系统的发展。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爬、跑、跳等体育游戏, 锻炼了幼儿大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眼手协调的能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积极、互动、富有挑战的游戏,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幼儿的思维能力在游戏中得到发展
幼儿在参与游戏时要不断地思考, 要在思维中解决一个一个的问题。游戏活动发展了幼儿的基本动作和基本技能。爬、跑、跳等体育游戏, 锻炼了幼儿大肌肉的活动能力和眼手协调的能力。教师应为幼儿创设积极、互动、富有挑战的游戏, 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 使他们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如“好玩的彩泥”, 我为美工区的活动做准备——自制彩泥。孩子们看到桌子上的原料和量杯纷纷围了过来。“老师这是什么?”“你在做什么呀?”望着他们好奇的眼神, 我立刻决定把这些原料交给孩子们去做, 孩子们兴高采烈的卷起袖子, 和老师一起商讨如何调配原料 (两大杯面粉, 一大杯水, 一小杯食用油, 两匙盐, 再加少许色素) , 并在操作中练习搓、团、压等基本技能。原本教师的准备活动, 现在通过孩子们的参与, 变成了美工区的活动内容。我发现孩子们非常热衷于玩汽车玩具, 我让孩子们把不同的汽车车轮沾上各色颜料, 在纸上滚出相互交错的轨迹, 还有的孩子用自制的彩泥为汽车制作车轮。孩子们不仅为色彩斑斓的画面而欢呼雀跃, 还争着表达自己的感受, 展开丰富的想象……由于这些活动是幼儿感兴趣的, 所以他们会一直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
在探索过程中, 孩子们不仅掌握了一定的技能, 同时也学会了如何去获得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和实践, 我发现幼儿对区域活动的兴趣明显提高了, 美工区再没有闲着没事做的孩子了。在指导中, 我深切地体会到, 只有细致地观察幼儿的需要, 进行个别指导, 为每个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 掌握好教师帮助的时机和程度、帮助的方法等, 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真正意义上的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的形成。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
在游戏中, 幼儿在与父母或同伴玩游戏的交流也是语言组织及表达能力的锻炼过程。通过语言进行计划、设计, 完成对游戏内容、角色、玩具或材料、规则、背景的安排。游戏为幼儿语言的实践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贪玩心理的作用下, 练习了发音、训练了表达、丰富了词汇、理解了语义。在区域活动之前, 我向孩子们介绍了“迷宫”的游戏规则。我发现班级里不少孩子说自己玩过, 但我还不能确定他们是否真的会玩。
终于可以开始玩迷宫游戏了, 孩子们非常兴奋。可是只能两个孩子同时玩, 益智区的几个孩子好像都跃跃欲试。“不急, 我们可以轮流玩!”我这样安慰孩子们。
从刘×的表现可以看出, 他很会玩, 而且还很熟悉游戏的规则。看到这一情况, 我就让刘×做“小老师”, 负责这些孩子们。“如果有谁不会玩, 你就教他怎么走?如果有谁不明白的, 你就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走, 好吗?”刘×很高兴地答应了。而我也放心地走到别的区域去了……
等我在别的区域转了一圈之后回来, 我看见刘×正在很认真的“检查”其他两个小伙伴走迷宫, 而且还很有心地给这两位同伴介绍为什么这样走的原因, 伙伴们也十分愿意去聆听、去尝试、去改正、去接受。我想刘×真是一个称职的“小老师”。
当有孩子走出迷宫到达目的地时, 刘×还引导正在旁边观看的好朋友为他俩鼓掌, 孩子们果真十分配合!就今天的区域活动来说, 孩子们当中只有一到两个孩子是会玩迷宫游戏的, 但老师首先学会了放手, 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 也许这样才是最能让孩子接受的有效方法。一方面可以让孩子们感受“谦让”, 另一方面也是对能力强的孩子的一种很有效的鼓励及锻炼, 一举两得!
四游戏有利于幼儿克服困难, 锻炼意志品质
幼儿对外界事物有一种好奇心理, 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想法, 幼儿不模仿其他小朋友所做的模型, 自己能够有所创新、有所发现。对于幼儿的这种独创行为,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 得到老师和同伴的认可, 并为此去寻找答案, 这样能不断提高幼儿的自信心。鼓励幼儿大胆创新, 勇于说出他们的想法。在此基础上, 教师再进行反思、构思、创设, 满足幼儿的游戏需求。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个问题上, 并积极思考问题, 这是任何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游戏的组成部分, 游戏的魅力正在于它对幼儿构成的挑战性。通过游戏过程幼儿动手动脑解决问题, 又可克服困难, 锻炼意志, 还可以发现和体验自己的能力, 产生胜任感与成就感, 更进一步利于幼儿自信心与进取心的培养。
8.心理游戏在心理健康课中的应用 篇八
[关键词]心理游戏;心理健康;课堂
一、心理游戏概念和内涵
心理游戏(Psychological Game)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运用心理学的原理以期达到某种成果的游戏。通过心理游戏能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或者来访者存在的自我意识、学习潜能、情绪调控、沟通交往、生存意志、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困惑,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个人成长中面对的如环境适应、成功激励、合作竞争、感恩责任、创新拓展等难题。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它是基于心理学的知识系统之上,通过一定的媒介来表达心理规律的手段。
二、心理健康课与心理游戏
心理游戏主要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参与者重新体会当事人的心理状态,观看者以第三者的角度来重新认识当事人的情绪反应,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使大家都有收获。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目的是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来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
在讲授心理课的过程中,心理游戏的运用,使心理学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学生能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并能把这些知识正确应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中。由于心理游戏极具启发性和操作性,无论是参与游戏的人还是观看游戏的人,都有收获。这样会提高心理学知识的应用性,使我们交给学生的方法更具操作性,更加强知识的实用性。
三、心理游戏的原则
心理游戏的设计不能随意,必须坚持以下三方面原则:
1.服务学生,体现正面引导、积极性与普适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发展性教育,这就决定了心理游戏是为大多数人创设的。因此,心理游戏旨在以人的发展为本,优化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心理机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格。
2.基于学生实际需要,体现生活性、现实性与发展性原则
对于不同的课型,心理游戏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这就需要我们恰当运用心理知识引导和发展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做到因材施教。
3.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体现趣味性、活动性和开放性原则
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通过恰当、生动的情景再现,使教学尽可能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多样性、差异性。
四、常见的心理游戏的类型
心理游戏根据不同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主要介绍根据游戏的形式进行分类,可分为大型的运动类游戏、静态的创作类游戏、还有需要互动的沟通类游戏。
1.运动类游戏
这种游戏需要人体各个部位共同参与活动,有的游戏需要身体的平衡能力作为支撑。这样的游戏可以让学生的肢体充分发展、情绪得到发泄、不同的身体器官得到锻炼,能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精神的紧张和放松体验身心舒适,同时得到收获,学生更愿意参与。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游戏看起来有一定的风险性,需要跨过一定的心理负担才能参加。这样的活动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身体协调能力、人际合作能力、有的还可以体现出领导力。这样的活动有:高空断桥、盲行、全民动员、渡船、情有千千结等等。
2.创作类游戏
创作类游戏主要是静态类游戏,有的需要集体参与,有的一人可以完成,这类游戏大多在室内进行,更需要思维的转换速度和思考的多角度。创作类游戏可以让学识进行深刻的自我认知、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专业特长、在小组中充当的角色,可以锻炼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这样的心理游戏有:撕纸、数字传递、即席连诗、心灵相通、指鹿为马、传递点播等等。
3.沟通类游戏
这种游戏在团体累游戏中出现,看团体成员的沟通能力和个人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共同完成任务。这种游戏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学会合理释放自己的情绪。这种游戏往往运动量不大,也不单单是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学生往往更愿意参与这样的游戏,能体现出团体的凝聚力和每一个人的贡献,这样的游戏更能看出每一个人在团体中的价值,让个人有归属感、有成就感。这样的游戏有:盲人建屋、雷阵、大风吹小风吹、黄金300秒等等。
4.宣泄类游戏
这种游戏更多的是借助心理道具,比如宣泄墙、宣泄沙袋、心理沙盘等,让学生通过身体行为释放自己的不良情绪,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心理沙盘,折射出更多的自己需要发展的地方,通过咨询师的引导,让学生的行为和心态更健康、更快乐。
五、如何在心理课上恰当应用心理游戏
1.选择与主题相关的游戏
主题的确定非常重要,好的主题能吸引学生,发人深省,引发相关的思维活动。因此,科学准确地选题是心理活动课成功的前提。心理游戏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班的具体情况确定。了解学生需要什么,有什么困惑,其共性的问题是什么,有什么个性的问题表现。这样的设计才有针对性,学生在游戏中才能有感悟。
2.不惟教材,多条思路选取游戏
许多老师一开始上心理课,就被课本箍住了,限制死了。盯着一本教材开发资源,结果课没人听,课堂死气沉沉,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惟教材而教。教材课本只是一个参考,要上好心理课,必须要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年龄特征、学生成长经历,还要结合国家形势发展、社会现实状况和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做到教材为我所用,我不为教材所指。
3.心理游戏与学生实际生活要有密切联系
一堂精彩的心理课能使学生多多获益,如何使心理游戏在生活中得以延续,做到课下继续引导学生内心成长,是心理课所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因此,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和课下密切注意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情况,了解学生的爱好,兴趣等,以选择恰当的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
参考文献:
[1] 如何上好心理辅导活动课,张磊 小学科学(教师论坛),2012-10.
[2] 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吴红梅 上海师范大学,2003-04.
[3] 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研究,施丽君,浙江师范大学,2005-03.
[4] 对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几点认识,朱久良 校园心理,2009-12.
9.心理游戏:松鼠搬家 篇九
一、活动目的
1.让学生在游戏中体验竞争和被淘汰的残酷,感受合作的力量。2.开拓学生思维方式,在竞争中体验双赢的快乐。
二、活动时间 大约需要10分钟。
三、活动场地 室内、室外均可以。
四、活动程序
1.参与者每三人为一组,其中两人双手举起对撑搭成一个“小木屋”,另一个人扮“小松鼠”,蹲在“小木屋”里。
2.根据主持人的口令进行变化,如:
“松鼠搬家”——“小松鼠”调换到其他的“小木屋”。
“樵夫砍柴”——搭建“小木屋”的两个人分开,寻找新的“樵夫”搭建新的“小木屋”。“森林大火”——“小松鼠”可以变成“樵夫”,“樵夫”可以变成“小松鼠”。
3.主持人可以不断变化着发出口令,大家作出相应的变化。在活动一开始安排2只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充当竞争的角色,这样在变化中必然会有新的“小松鼠”或“樵夫”被淘汰出来。4.集体分享活动的感悟。
五、注意事项
1.要有足够大的活动空间,便于“小松鼠”、“樵夫”跑动变化。
2.本活动是人数越多效果越好,出现无家可归的“小松鼠”和没有“小松鼠”的“小木屋”均被认为是淘汰。
10.心理游戏1 篇十
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教育问题、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在校园里掀起关注心理健康的热潮,更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心中营造一种学习、普及、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关心、理解、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同学,共同创建心理健康的良好气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以适应新时代、新形势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安全协会举办这次活动,是想让同学们通过活动认识到自己心理所面临的问题,从而主动有意识地去改善完善自己,调整自己的心理以更好的状态来面对自己大学生.本次活动采取游戏的形式,让同学们积极参加进去,会场的布置也别出心裁,几乎占一食堂广场的一半,规模很大。
11月6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开幕活动由安全协会策划并在一食堂广场组织举行。本次活动月的全部活动旨在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心灵、和谐校园”。
早上8:00,安协组织部成员准点来到一食堂广场准备活动的材料,道具。8点半,安协成员到齐,并按照活动前安排开始布置会场。虽然天公不作美,飘着扰人的纷纷细雨,也骤减了气温,但安协人澎湃的激情和高涨的乐趣却丝毫不减半分。踊跃地承担任务,积极地响应安排,打气球,摆展板,拉路线……不亦乐乎。
11:00会场布置完毕,11:10活动正式开始。安协人热情地邀请过往的同学参加活动,详细地为他们介绍活动的主题和意义,耐心的为他们讲解各式各样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把内心最美丽的祝福小心翼翼的贴在“心灵寄语”板上,放飞心灵的祝福。中午12:00活动达到最高潮,整场气氛较为热烈,广大同学参与其中,感受心灵健康的美丽与快乐。
13:00,活动结束,“心灵寄语”板上贴满了五彩缤纷的祝愿,“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也随之深入广大同学心,相信通过本次活动月的系列活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将会备受关注,“共同构建健康、和谐校园”不再是一个口号!
11.心理学课堂小游戏 篇十一
一、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内涵
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指的是以足球游戏为载体,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游戏活动。积极心理学家认为:培养积极人格品质的最佳方法之一就是增强个人的积极情绪体验。足球游戏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适合幼儿从中体验积极情绪,它的锻炼几乎涉及身体体能的每一个方面,并能够增强人们的团结合作意识,磨炼人们的意志品质,该运动具有活泼性、多样性、对抗性、竞争性、不可预知性等特点,可以引导、激发、培养幼儿产生积极的心理倾向,使幼儿获得心理滿足。幼儿的足球游戏与成人的足球运动的唯一区别在于,幼儿足球游戏更注重游戏性,有目的弱化它自身的规则性与原则性。
二、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活动的开展
相比起成人的足球游戲活动,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的设计在注意体育技能发展的同时,更需要老师注重情感态度目标的达成,换言之,教师在活动前就必须对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做好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的预设;在活动中的指导要以积极心理品质目标为重点;活动后及时帮助幼儿提炼积极心理品质。
1、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前期准备工作不但指的是物质的准备,更重要的是经验准备。要有效开展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幼儿足球游戏活动,必须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做好目标预设、做好经验的铺垫工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协调好幼儿足球游戏各方面。
第一,掌握幼儿的心理状态,做好目标预设。在开展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活动之前,我们更应该考虑幼儿的心理发展情况,如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心理发展情况与规律,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到了什么程度等。只要掌握好幼儿的实际情况,才能做出合适的目标预设。而这里提到的目标预设,指的应该是情感态度的目标预设,也就是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目标。制定培养目标必须循序渐进,切忌操之过急,只有通过一次有一次有目的性的游戏活动才能帮助慢慢积累出良好的积极心理品质。
第二,做好经验的铺垫工作,提高游戏趣味。
案例:中C班老师在毫无经验铺垫的情况下让幼儿玩起足球对抗赛。结果班上幼儿并不感兴趣,有的幼儿在球场中发呆对球视若无睹,有的幼儿与同伴玩起追逐游戏,甚至有的幼儿直接回到自己位置上。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孩子的兴趣和热情一开始就得到发展的话,大多数孩子将会成为英才或天才。”案例中的老师忽视了对幼儿兴趣的激发,毕竟中班孩子的认知水平相对于大班来说要低,他们对足球的认识更是陌生。因此,在游戏的前期准备工作中,教师应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幼儿对足球的兴趣。
第三,调整游戏的各项规则,顺从幼儿发展。
案例:大班D老师对于足球有很深入的了解,她所设计的足球对抗赛无论是人数、时间、还是规则几乎都完全参照正规的成人足球赛。活动中她不停地吹哨子提醒幼儿犯规,幼儿听到哨子声马上终止了激烈的对决重新开球,使得对抗赛反复被打断。
著名足球教师尹志义认为“幼儿足球应针对幼儿的身心特点缩小场地,简化游戏规则,强调游戏性”。案例中的老师过于强求比赛的公正性和完整性,忽略了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身体发展水平。我们应该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简化游戏规则,其原则为“让球留在场内”便可,即便足球出界了只要不是太远 也无伤大雅。
2、活动中的指导策略。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的指导应遵循“兴趣为主、和谐为要、幼儿为本”的原则,并以发展幼儿的积极心理品质为目标和指导重点。
第一,创设游戏形式多样性,目标循序渐进。对于刚开始接触足球的幼儿来说,可以先进行一些与足球相关的游戏,幼儿可以以小规模的形式进行足球争夺赛,以训练他们的反应能力、控球能力以及抢球能力等。除此之外,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可以组织足球运动性区域游戏,设计若干个足球游戏摊位,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当幼儿已有一定的玩足球经验时,可尝试开展足球对抗赛,对抗赛可以是班内的,可以是同级的,也可以是全园的。
第二,尊重幼儿发展差异性,坚持因材施教。幼儿毕竟不能与专业球员划上等号,他们个体与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有的幼儿可能对守门会感兴趣些,而对进攻却无法把控;有的幼儿喜欢参与足球运动性区域,而不擅长与同伴一起进行足球对抗赛;有的幼儿只有在班级对抗赛中发挥出色,而在全园对抗赛中无所适从等等。教师在开展足球游戏活动的过程中必须观察到每一位幼儿的发展情况,掌握他们的心理倾向,根据观察及时对活动计划进行调整。
3、活动后的延伸工作。安排好活动后的延伸工作,对幼儿的足球兴趣维持,技能巩固,以及积极心理品质的延续有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一,生活延伸。生活延伸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延伸足球游戏活动。大多数男性家长都对足球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的男性家长是足球的资深粉丝。教师发动家委会成员组织亲子足球联赛,鼓励感兴趣的家庭积极参与;又或者发动幼儿周末教爸爸妈妈踢足球等等。教师可以以照片、手抄报、自制相册等方式了解各家庭的开展情况。
第二,同伴延伸。在众多活动后延伸工作中,最常见也是最容易被忽略掉的就是同伴之间的延伸。同伴之间的延伸形式有很多,但是唯一途径就是同伴之间的相互影响。3-6岁幼儿都存有从众心理,利用幼儿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可以采用同伴之间延伸的方法激发幼儿相互交流足球经验的兴趣,从而带动部分对足球感觉比较慢热的幼儿。
由此可见积极心理视野下幼儿足球游戏的活动是经过一系列的相关工作配合下才得以有效开展,老师在活动中的角色至关重要,只要老师把握好活动的重点,及时对幼儿经验进行点拨和提炼,相信幼儿在游戏中定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心理学课堂小游戏】推荐阅读:
12个经典心理课课堂互动游戏06-25
心理游戏教案10-12
心理活动热身游戏07-08
幼儿心理团体辅导小游戏09-13
团体心理辅导游戏09-06
旅游心理学活力课堂教学反思07-30
8种著名的心理游戏06-25
游戏与幼儿心理健康08-16
心理游戏网络成瘾测试题09-14
心理小组第二课堂工作计划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