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电运维一体化的趋势和创新(共2篇)(共2篇)
1.配电运维一体化的趋势和创新 篇一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摘要
摘 要
作为机电系的一名学生,将来工作学习都会以机电为主,所以必须掌握好各种机电的专业知识。机电一体化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我会本着认真的态度对待专业课的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接下来我将介绍一下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基本概要和发展背景,综述国内外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现状,分析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前景。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制造技术;发展趋势;微电子技术;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Abstract
Abstract As a student of Electromechanical College, we will devote ourselves to mechanical and electronic, s so we should grasp all kinds of mechanical professional knowledge.The resul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s Mechatronics.I will study my specialized courses with serious attitude, and improve my professional attainments.Then I will introduce the basic overview of mechatronics technology and its development background, review its present situ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finally, we will analyze its trend of development and prospect.Key words: Mechatronics;Manufacturing technology;Trend of development;Microelectronics technology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目录
目录
1.引言………………………………………………………………………....4 2.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概要………………………………….…...………5 3.典型机电一体化产品………………………………………………………7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8
4.1智能化………………………………………………………..…….…9 4.2模块化………………………………………………………….……..9 4.3网络化……………………………………………………………….10 4.4微型化……………………………………………………………….10 4.5绿色化………………………………………………………….……10 4.6系统化………………………………………………………….……11 4.7柔性化………………………………………………………….……11 5.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12 6.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13 7.结语…………………………………………………………………….…15 参考文献…………………………………………………………………...…16 致谢………………………………………………………………….………..17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1章 引言
1.引言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推动了不同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导致了工程领域的技术革命与改造。在机械工程领域,由于微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向机械工业的渗透所形成的机电一体化,使机械工业的技术结构、产品机构、功能与构成、生产方式及管理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使工业生产由“机械电气化”迈入了“机电一体化”为特征的发展阶段。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2章
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概要
2.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概要
自从电子技术一问世,电子技术与机械技术的结合就开始了,只是出现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尤其是出现了以微处理器为代表的大规模集成电路以后,“机电一体化”技术之后有了明显进展,引起了人们的广泛注意。
“机电一体化”这个词是日本安川电机公司在上世纪60年代末作商业注册时最先创用的。当时及70年代,人们一直把机电一体化看作是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国内早期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机械电子学”并用,近年来“机电一体化”更流行使用。
80年代,信息技术崭露头角。微处理机的性能提高,为更高级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所采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如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和汽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等。微机作为关键技术引入了飞行器系统后,使机械-电子系统在高度控制、排气控制、振动控制和保险气袋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关于“机电一体化”这个名词的起源,说法很多。早在1971年,日本“机械设计”杂志副刊就提出了“Electronics”这一名词,从图2-1可见它是融合机械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新兴的技术。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设计和制造出的产品,称之为机电一体化产品。
图2-1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机电一体化产品又可称之为机电一体化系统,它是集机械元件和电子元件于一体的复合系统。
信息技术驱使机械系统在不同程度上利用数据库,连洗衣机和其他消费品也用上了数据库驱动系统。这样,对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方法的探索、成型 5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2章
机电一体化发展历程及概要
和系统集成以及并行工程设计和控制的实施日显重要。此外,光学也进入了机电一体化,产生了“光机电一体化”的新领域。
进入90年代,通信技术进入了机电一体化,机器可像机器人系统那样遥控和虚拟现实多媒体等技术紧密联系的计算机控制的网络化机电一体化日益普及。有些机电一体化机械可两用,有的在性能上更是多用途的,尤其是微传感器和执行器技术的发展,和半导体技术以光刻为基础的方法以及和传统机电一体化微型化方法的结合,开创了以精密工程和系统集成为特点的机电一体化新分支“微机电一体化”。虽然微加工方法尚未成熟,但将逐渐成为集成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之后,机电一体化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而日益发展,稳步进入了21世纪。
机电一体化发展至今也已成为一门有着自身体系的新型学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但发展,还将被赋予新的内容。但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机电一体化是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综合运用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测控技术、电力电子技术、接口技术、信息变换技术以及软件编程技术等群体技术,根据系统功能目标和优化组织目标,合理配置与布局各功能单元,在多功能、高质量、高可靠性、低能耗的意义上实现特定功能价值,并使整个系统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技术。由此而产生的功能系统,则成为一个机电一体化系统或机电一体化产品。
因此,“机电一体化”涵盖“技术”和“产品”两个方面。只是,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基于上述群体技术有机融合的一种综合技术,而不是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以及其它新技术的简单组合、拼凑。这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加电气所形成的机械电气化在概念上的根本区别。机械工程技术有纯技术发展到机械电气化,仍属传统机械,其主要功能依然是代替和放大的体力。但是发展到机电一体化后,其中的微电子装置除可取代某些机械部件的原有功能外,还能赋予许多新的功能,如自动检测、自动处理信息、自动显示记录、自动调节与控制自动诊断与保护等。即机电一体化产品不仅是人的手与肢体的延伸,还是人的感官与头脑的眼神,具有智能化的特征是机电一体化与机械电气化在功能上的本质区别。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3章
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3.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
机电一体化产品分系统(整机)和基础元、部件两大类。典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有:数控机床(图3-1)、机器人(图3-2)、汽车电子化产品(图3-3)、智能化仪器仪表、电子排版印刷系统、CAD/CAM系统等。典型的机电一体化元、部件有:电力电子器件及装置、可编程序控制器、模糊控制器、微型电机、传感器、专用集成电路、伺服机构等。这些典型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技术现状、发展趋势、市场前景分析从略。
图3-1 图3-2
图3-3 7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4章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4.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3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前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称为初级阶段。在这一时期,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利用电子技术的初步成果来完善机械产品的性能。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战争刺激了机械产品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这些机电结合的军用技术,战后转为民用,对战后经济的恢复起了积极的作用。那时研制和开发从总体上看还处于自发状态。由于当时电子技术的发展尚未达到一定水平,机械技术与电子技术的结合还不可能广泛和深入发展,已经开发的产品也无法大量推广。
20世纪70~80年代为第二阶段,可称为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型计算机的迅猛发展,为机电一体化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这个时期的特点是:①Mechatronics一词首先在日本被普遍接受,大约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比较广泛的承认;②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得到了极大发展;③各国均开始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和产品给以很大的关注和支持。
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了机电一体化技术向智能化方向迈进的新阶段,机电一体化进入深入发展时期。一方面,光学、通信技术等进入了机电一体化,微细加工技术也在机电一体化中崭露头脚,出现了光机电一体化和微机电一体化等新分支;另一方面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建模设计、分析和集成方法,机电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和发展趋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同时,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神经网络技术及光纤技术等领域取得的巨大进步,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开辟了发展的广阔天地。这些研究,将促使机电一体化进一步建立完整的基础和逐渐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在这方面研究和应用。国务院成立了机电一体化领导小组并将该技术列为“863计划”中。在制定“九五”规划和2010年发展纲要时充分考虑了国际上关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动向和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许多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及一些大中型企业对这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做了大量的工作,不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与日本等先进国家相比仍有相当差距。
机电一体化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4章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综合,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机电一体化的主要发展方向如下:
4.1智能化
智能化是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今后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全息”特征越来越明显,智能化水平越来越高。人工智能在机电一体化建设者的研究日益得到重视,机器人与数控机床的智能化就是重要应用。这主要收益于模糊技术、信息技术(尤其是软件及芯片技术)的发展。这里所说的“智能化”是对机器行为的描述,是在控制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人工智能、运筹学、计算机科学、模糊数学、心理学、生理学和混沌动力学等新思想、新方法,模拟人类智能,使它具有判断推理、逻辑思维、自主决策等能力,以求得到更高的控制目标。诚然,使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与人完全相同的智能,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但是,高性能、高速的微处理器使机电一体化产品赋有低级智能或人的部分智能,则是完全可能而又必要的。除此之外,其系统的层次结构,也变简单的“从上到下”的形势而为复杂的、有较多冗余度的双向联系。
4.2模块化
模块化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程。由于机电一体化产品种类和生产厂家繁多,研制和开发具有标准机械接口、电气接口、动力接口、环境接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单元是一项十分复杂但又是非常重要的事。如研制集减速、智能调速、电机于一体的动力单元,具有视觉、图像处理、识别和测距等功能的控制单元,以及各种能完成典型操作的机械装置。这样,可利用标准单元迅速开发出新产品,同时也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这需要制定各项标准,以便各部件、单元的匹配和接口。由于利益冲突,近期很难制定国际或国内这方面的标准,但可以通过组建一些大企业逐渐形成。显然,从电气产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带来的好处可以肯定,无论是对生产标准机电一体化单元的企业还是对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企业,规模化将给机电一体化企业带来美好的前程。
4.3网络化
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技术等的突出成就是网络技术。网络技术的兴起和 9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4章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飞速发展给科学技术、工业生产、政治、军事、教育义举人么日常生活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各种网络将全球经济、生产连成一片,企业间的竞争也将全球化。机电一体化新产品一旦研制出来,只要其功能独到,质量可靠,很快就会畅销全球。由于网络的普及,基于网络的各种远程控制和监视技术方兴未艾,而远程控制的终端设备本身就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现场总线和局域网技术是家用电器网络化已成大势,利用家庭网络(home net)将各种家用电器连接成以计算机为中心的计算机集成家电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appliance system, CIAS),使人们在家里分享各种高技术带来的便利与快乐。因此,机电一体化产品无疑朝着网络化方向发展。
4.4微型化
微型化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指的是机电一体化向微型机器和微观领域发展的趋势。国外称其为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泛指几何尺寸不超过1cm3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并向微米、纳米级发展。微机电一体化产品体积小、耗能少、运动灵活,在生物医疗、军事、信息等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微机电一体化发展的瓶颈在于微机械技术,微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加工采用精细加工技术,即超精密技术,它包括光刻技术和蚀刻技术两类。目前,利用半导体器件制造过程中的蚀刻技术,在实验室中已制造出亚微米级的机械元件。当将这一成果用于实际产品时,就没有必要区分机械部分和控制器了。届时机械和电子完全可以“融合”,机体、执行机构、传感器、CPU等可集成在一起,体积很小,并组成一种自律元件。这种微型机械学是机电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4.5绿色化
工业的发达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一方面,物质丰富,生活舒适;另一方面,资源减少,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污染。于是,人们呼吁保护环境资源,回归自然。绿色产品概念在这种呼声下应运而生,绿色化是时代的趋势。绿色产品在其设计、制造、使用和销毁的生命过程中,符合特定的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的要求,对生态环境无害或危害极少,资源利用率极高。设计绿色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机电一体化产品的绿色化主要是指,使用时不污染生态环境,报废后能回收利用。
4.6系统化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4章
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
系统化的表现特征之一就是系统体系结构进一步采用开放式和模式化的总线结构。系统可以灵活组态,进行任意剪裁和组合,同时寻求实现多子系统协调控制和综合管理。表现之二是通信功能的大大加强,一般除RS232外,还有RS485、DCS人格化。未来的机电一体化更加注重产品与人的关系,机电一体化的人格化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最终使用对象是人,如何赋予机电一体化产品人的智能、情感、人性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对家用机器人,其高层境界就是人机一体化。另一层是模仿生物机理,研制各种机电一体花产品。事实上,许多机电一体化产品都是受到动物的启发研制出来的。
今后的机电一体化装置对信息的依赖性很大,并且往往在结构上是处于“静态”时不稳定,但在动态(工作)时却是稳定的。这有点类似于活的生物:当控制系统(大脑)停止工作时,生物便“死亡”,而当控制系统(大脑)工作时,生物就很有活力。仿生学研究领域中已发现的一些生物体优良的机构可为机电一体化产品提供新型机体,但如何使这些新型机体具有活的“生命”还有待于深入研究。这一研究领域称为“生物——软件”或“生物——系统”,而生物的特点是硬件(肌体)——软件(大脑)一体,不可分割。看来,机电一体化产品虽然有向生物系统化发展趋,但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
4.7柔性化
未来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控制和执行系统有足够的“冗余度”,有较强的“柔性”,能较好地应付突发事件,被设计成“自律分配系统”。在自律分配系统中,各个子系统是相互独立工作的,子系统为总系统服务,同时具有本身的“自律性”,可根据不同的环境条件做出不同反应。其特点是子系统可产生本身的信息并附加所给信息,在总的前提下,具体“行动”是可以改变的。这样,既明显地增加了系统的适应能力(柔性),又不因某一子系统的故障而影响整个系统。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5章 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5.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机电一体化工作主要包括两个层次:一是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其目的是节能、节材,提高工效,提高产品质量,把传统工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一步;二是开发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机电产品,促进产品的更新换代。
(一)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面临的形势
1.我国用微电子技术改造传统工业的工作量大而广,有难度。
2.我国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加速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呼声高,有压力。
3.我国用机电一体化产品取代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耗能、耗水、耗材高,污染、扰民产品的责任重,有意义。在我国工业系统中,能耗、耗水大户,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还占相当大的比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结构、产品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由于多种原因,成效一直不够明显。这里面固然有上级领导部门的政出多门问题,有企业的“故土难离”“死守故业”问题,但不可否认也有优化不出理想的产业,优选不出中意的产品问题。上佳的答案早就摆在了这些企业的面前,这就是发展机电一体化,开发和生产有关的机电一体化产品。机电一体化产品功能强、性能好、质量高、成本低,且具有柔性,可根据市场需要和用户反映时产品结构和生产过程做必要的调整、改革,而无须改换设备。这是解决机电产品多品种、少批量生产的重要出路。同时,可为传统的机械工业注入新鲜血液,带来新的活力,把机械生产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实现文明生产。
(二)我国“机电一体化”工作的任务
我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的任务可以概括为两句话:一句话是广泛深入地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一句话是大张旗鼓地开发机电一体化产品,促进机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总的目的是促进机电一体产业的形成、为我国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作贡献。
总之,机电一体化技术既是振兴传统机电工业的新鲜血液和源动力,又是开启我国机电行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大门的钥匙。12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6章 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6.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一)加强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计划
目前,我国从事“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及生产的单位很多。各自都有一套自己的发展策略。各单位的计划由于受各自立足点、着眼点的限制,难免只考虑局部利益,各主管部门的有关计划和规划,也有统一考虑不足,统筹安排不够的问题,同时缺少综观全局的有权威性的发展计划和战略规划。因此,建议各主管部门责成有关单位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统管全局的“机电一体化”研究、开发、生产计划和规划,避免开发上重复,生产上撞车!(二)强化行业管理,发挥“协会”作用
目前,我国“机电一体化”较热,而按目前的行业划分方法和管理体制,“政出多门”是很难的。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一个“机电一体化”行业的统管机构,根据目前国家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以及机电一体化行业特点,我们建议,尽快加强北京机电一体化协会的建设,赋予其行业管理职能。“协会”要进一步扩大领导机构——理事会的代表层面和覆盖面,要加强办公室、秘书处的建设;要通过其精明干练的办事机构、经济实体,组织“行业”发展计划、战略规划的拟制;指导行业布点布局的调整,进行发展突破口的选择,抓好重点工程的试点和有关项目的发标、招标工作„„
(三)优化发展环境、增大支持力度
优化发展环境指通过宣传群众,造成一种社会上下、企业内外都重视、支持“机电一体化”发展的氛围,如尽快为外商到我国投资发展“机电一体化”产业提供方便;尽可能为兴办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开绿灯;尽力为开发、生产机电一体化产品调配好资源要素等。
增大支持力度,在技术政策上,要严格限制耗电、耗水、耗材高的传统产品的发展,对未采用机电一体化技术落后产品限制强制淘汰;大力提倡用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对有关机电一体化技术对传统产业有机改造,对有关技术开发、应用项目优先立项、优先支持,对在技术开发、应用中做出贡献的单位领导、科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等。
(四)突出发展重点,兼顾“两个层次”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第6章 我国发展“机电一体化”的对策
机电一体化产业覆盖面非常广,而我们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是有限的,因此我们在抓机电一体化产业发展时不能面面俱到、平铺直叙,而应分清主次,大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要注意抓两个层次上的工作。第一个层次是“面上”的工作,即用电子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在传统的机电设备上植入或嫁接上微电子(计算机)装置,使“机械”和“电子”技术在浅层次上结合。第二个层次是“提高”工作,即在新产品设计之初,就把“机械”与“电子”统一起来进行考虑,使“机械”与“电子”密不可分,深度结合,生产出来的新产品起码正做到机电一体化。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结语
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一体化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然,与机电一体化相关的技术还有很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技术相互融合的趋势将越来越明显,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广阔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李建勇.机电一体化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黄勇 陈子辰.机床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浙江大学,2003.[3]李运华.机电控制.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3. [4]高钟毓.机电控制工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5]刘助柏.知识创新思维方法论.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致谢
致谢
三年的读书生活在这个季节即将划上一个句号,而于我的人生却只是一个逗号,我将面对又一次征程的开始。三年的求学生涯在师长、亲友的大力支持下,走得辛苦却也收获满囊,在论文即将付梓之际,思绪万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伟人、名人为我所崇拜,可是我更急切地要把我的敬意和赞美献给一位平凡的人,我的指导老师。我不是您最出色的学生,而您却是我最尊敬的老师。您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雄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常常让我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感谢我的爸爸妈妈,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你们永远健康快乐是我最大的心愿。在论文即将完成之际,我的心情无法平静,从开始进入课题到论文的顺利完成,有多少可敬的师长、同学、朋友给了我无言的帮助,在这里请接受我诚挚谢意!
这三年中还得到众多老师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谨向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感谢学院为我提供良好的做毕业论文的环境。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毕业论文中曾经帮助过我的张艳老师和同学,以及在设计中被我引用或参考的论著的作者。
焦作大学机电系毕业论文
评语
2.配电运维一体化的趋势和创新 篇二
为了贯彻“配电网一张网”管理理念, 落实配电网标准化建设的各项要求, 实现配电网建设的集约化、专业化管理, 统筹协调从规划到施工验收的全过程, 莆田供电公司不仅成立了一体化运作的柔性机构, 还成立了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改造办公室 (简称“配改办”) , 负责开展日常管理协调工作。根据专业管理的需要, 办公室要下设规划设计评审、安全质量监督、项目管控3个工作小组, 以此作为办公室支撑机构, 统筹协调日常工作。在日常工作中, 采用集中办公的方式, 落实统一管理, 过程管控, 定期协商, 常态培训, 规范评价的工作机制, 实现配电网建设的垂直管理。
2 主要做法
2.1 抓项目储备评审立项管理
实行部门领导挂片管理模式, 建立以运维班组为单位的配电网工程项目管理责任制, 明确职责, 督促各相关单位、部门、班组负责人为工程项目立项的必要性、及时性, 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可实施性、工程质量、进度负责。
开展阶段性运维检修情况分析和研判, 分析配电网建设成效, 深入指导项目储备, 不断优化项目方案, 杜绝将成效不佳的项目列入建设计划中, 以实现项目规划、立项、设计和建设的紧密联系。
设计工作重心前移, 加强配电网规划立项储备的前期管理。在此过程中, 主要工作包括以下2点:①实行“1+1”模式强化项目储备工作, 即由1名配电管理专责加1名设计人员挂点运维班组, 设计人员驻点运维班组, 实现运维与设计的实时联动。由专责组织设计, 并与运维人员现场勘察, 制订建设改造方案, 同时, 由配改办组织开展储备项目现场评审, 提高技术方案书的编制质量和施工图的设计深度, 提升配电网项目的立项储备质量。②配电网项目前期管理工作要责任到人, 10 k V线路和配变台区“三定”责任人承担项目需求上报责任, 运维班组分管生产副所长 (或技术员) 承担项目申报必要性和储备质量的责任, 片区驻点设计责任人为工程项目设计方案的合理性负责, 对于设备主人提出的违背设计原则的技术方案, 有责任提出修改意见。
2.2 抓工程设计管理
全面推广应用《国家电网公司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 积极推进“配电网工程标准化设计软件系统”的应用工作。所有设计必须使用标准化设计软件和预算软件, 以真正落实“三通一标”成果应用, 同时, 还要严格项目节点计划刚性管理, 实现项目建设的科学管控。
2.3 抓工程施工管理
实行领导片区挂点, 严格落实管理人员“到岗到位, 同责同罚”的规定, 加强工程进度和安全质量管理。在此过程中, 要注意以下3点:①依托项目管控平台加强对项目建设进度的管控。由配改办组织每周五下午定期召开工程进度协调会, 通报进度, 解决疑难杂症, 安排好施工交底、物资申报、物资采购、施工准备、停电计划等工作, 所有工作都要环环相扣, 无缝衔接。②运维班组应积极配合施工队伍做好停电审批和施工受阻协调工作, 挂片领导要实时关注工程进度, 并定期下基层督促、指导。③严格施工过程质量管控, 每天开展工程建设过程事中督查, 一旦发现工程缺陷和施工工艺方面的问题, 要及时整改。对于当天无法完成整改的工作, 要按照工程缺陷管理流程实施闭环跟踪。
2.4 抓工程验收管理
严格实行配电网工程的标准化验收。在工作过程中, 要使用省公司统一的配电网各分部、分项工程的标准化验收卡, 各责任部门要严格落实材料和设备检验、隐蔽工程验收、施工单位三级自检、监理初检、工程中间验收、工程竣工验收责任制, 重点管控工程质量、工程量等方面的内容, 每个工程都要出具验收报告, 对发现的工程缺陷和施工工艺问题提出整改要求、限期, 并跟踪落实, 避免新设备投运即“带病”运行。
2.5 抓标准化建设培训管理
建设标准化建设实训基地, 持续开展业务技能、标准规范的常态化培训和考核, 不断提升工程管理人员、参建人员的业务水平。
试行施工队伍施工工艺评价和考核制度, 推行施工人员实操技能准入机制, 让施工队伍练好内功。同时, 要制订对施工单位现场施工工艺的评价和考核方案, 促使施工队伍自找差距, 理清思路, 拟定改进措施, 不断提升队伍标准化施工工艺水平。
3 实践效果
随着“一体化”管理的有效运转, 运维、检修、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全过程工作流已经形成, 具体实践效果如下:①全面开展配电项目方案审查工作, 使用统一的标准化技术方案书, 落实配电网标准化建设方案, 在符合规划的前提下不断优化方案, 做到配电项目方案审查率100%, 配电网工程项目计划与规划一致性大于等于80%, 配电网工程项目方案准确率大于等于90%.2015-10, 全面完成了《莆田市“十三五”配电网滚动规划》。②在逐步提升工程建设质量的过程中, 配电项目标准化竣工验收率达到了100%, 基本实现了工程零缺陷移交。2015年, 全年共开展督查198次, 发现问题192项, 当天督促整改179项, 整改率达93%.分析各月份督查发现的问题可知, 各月份发现问题的数量逐月减少, 督查成效明显。③通过配电标准化建设技能常态化培训, 促成了“三通一标”全面落地, 通用设计应用率——配电站房类100%, 电缆管沟类大于等于80%, 架空线路类大于等于80%, 施工和管理人员上岗培训及通过率100%.在省公司的各项竞赛中均获佳绩, 2015年莆田市电力工程有限公司荣获省公司配网标准化台区施工工艺竞赛一等奖, 荔源电力勘察设计公司获得省公司10 k V架空线路设计竞赛第三名。
4 结束语
随着配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客户对优质服务期望值的不断提高, 对与客户密切相关的配电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配电网运维、检修、施工一体化管理, 实现“配电网一张网”模式, 不仅是提升电网供电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还是新时期配电网发展的需求。电力企业的工作人员应当落实“配电网一张网”管理理念, 做好各项管理工作, 全面提升配电网的管理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莺.配电电气系统中的运维一体化管理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 2015 (18) :105-106.
【配电运维一体化的趋势和创新】推荐阅读:
质监和安监一体化办公11-28
机电一体化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10-25
关于配电春季检修的情况报告08-31
配电设施建设预算的请示报告01-17
10kV配电线路接地故障的措施探析07-15
施工现场配电系统的漏电保护应如何设备?07-24
配电技术总结07-11
配电工程08-01
低压配电工程小结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