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2024-08-27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共12篇)

1.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篇一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小结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学习,我更加深入地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这段时间来,克服种种困难,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集中精力参加培训的各项活动,顺利完成了培训预定的各项任务。

一、通过本次培训,我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从无到有,从浅到深。使我认识到: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任何疾病,而且是能正确了解和接纳自我,能正确地感知现实并适应现实,良好的适应及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平衡过去。在专家们的讲课中,很多都是具有实际操作方法的,更多的注重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培养。在这次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中,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而且还学习到了老师的人格的力量。

二、通过培训,自身有了提高。我对心理调适的技能,提供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个别典型的案例的分析学习,对认识与识别心理异常现象有了认识,而且有了一定的辅导思路。教学活动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心理素质良好的教师,会凭借自己的语言、行为和情绪,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感召下,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体验到愉悦、满足的情感,并流露出对教师的尊敬和爱戴。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提高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

三、教师自己保持乐观的心态

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一个成功的教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人格健全的教师,能在课堂中创造一种和谐与温馨的气氛,使学生如沐春风,轻松愉快,反之则使学生惶惑不安。所以,教师自身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非常重要。通过学习,我知道了教师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调节及保健工作,了解自我,辩证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

(一)学习心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心理调节的方法,学会缓解心理压力,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二)调整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

(三)善于选择自己心情愉快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乐于为工作奉献,并合理安排时间,张弛有度。

(五)培养多种兴趣与爱好,陶冶情操。

2.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篇二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 整个社会, 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 面对机遇的增多, 竞争的激烈, 使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越来越成为现代人才教育的一个重点。通过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多种方式的教育, 帮助每一位大学生成为善于适应环境、关爱生命、感恩生活、幸福快乐的人, 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对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生犯罪的情况时有发生, 据本人对一高校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随机抽样, 以问卷形式调查。发放问卷1000份, 收回954份, 有效问卷95.4%, 其结果有44%的同学认为学习对其本人造成很大的压力, 63%的学生常常感到孤独, 有27%的被调查者感到不想和老师、同学交流, 有386份问卷对“你遇到困难或不开心的事情会找老师、同学帮忙吗?”40.5%的大学生选择了否定的态度。由此可见,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并极其重要。如何维持和提高大学生心理向更好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是学校、教师、家庭、以及社会的共同责任。

2 影响学大生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

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在20岁左右, 对周围事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比较单一, 容易主观片面, 脱离实际。他们往往精力比较充沛, 思维敏捷, 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比较强, 通过在校期间系统的学习掌握了较多的专业知识, 有了较高的智力水平, 对自己有较高的自我评价往往是心理发展滞后于生理发展;大学校园是年轻人的世界, 异性的频繁接触, 人际关系、恋爱问题、性心理困惑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学校的教育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除了对其教师的工作、生活有直接关系和影响外, 还会影响人格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更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和认知态度家庭也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 其父母的处世态度, 生活方式, 是否和谐的家庭气氛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

3 如何在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3.1 关注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引导大学生自

我加强和调试

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我们要正确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自我加强和调试。个人良好的心理素质最主要靠有意识的自我修养和调试来获得, 即便是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只有通过自我意识的内化才能起到作用。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创办了一所学校, 在这个学校的门口立着这样一块牌子:“认识你自己”。当我们避开外界的喧嚣, 静下心来, 常常发现令我们困惑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宁静的夜晚, 仰望着深邃的天空, 我们会经常问自己:“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在大社会里、小环境中我究竟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别人怎样看待我呢?”、“我应当成为怎样一个人呢?”通俗地说, 这些就叫做自我意识。大学阶段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 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进而走向完善的重要时期, 大学生要客观的认识自我, 正确的评价自我, 积极地悦纳自己, 能控制自我, 科学的发展自我, 建立健康的自我形象, 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3.2 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环境

大学生其主要的活动范围还是在学校, 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均要合理、公平, 要考虑到每个学生, 疏漏之处要敢于承认, 及时补救。许多高校开设的专业课程较多, 大学生心理的课程有时只是选修课, 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有许多学校都开有心理咨询室, 但由于各种原因, 工作开展的不尽人意, 前去咨询的学生寥寥无几。当然, 我们还应该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平时维持其心理平和、积极顺畅上面, 营造良好环境, 建立和谐班集体, 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温暖和关爱, 尽量避免出现对学生不利的因素。

目前, 不少学校也认识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但却简单的认为开设这门课程就行了。其实并不是这样, 真正的心理教育, 培养健康的学生并不是一两天的事情, 而是要贯穿到日常生活中去, 落到每个学生的每个细节, 在点滴的生活实践经验中积累而成。在日常学习中, 可以举办一些心理沙龙, 针对一些有心理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也可以在校园里进行问卷调查, 汇总出结果, 找出问题所在。适时举办心理讲座或活动, 给大学生一个可以释放压力和负性情绪的正确渠道。

3.3 教师及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大影响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虽然智力发展达到高峰, 但是自我概念、认知能力发展还不协调, 情绪情感丰富而不稳定, 这些都需要教师、辅导员的正确引导, 使其形成良好的品质, 促进心里健康。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 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对其进行心理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一个班集体里, 每位学生的人格品质、认知态度、处事方法、情绪情感不尽相同, 教师或辅导员要照顾到每个学生, 考虑事情要尽量全面。有些违规违纪的孩子也不要轻易的给他们贴上标签, 要耐心细致的寻找原因, 进行心理干预及时的给以疏导和帮助。

3.4 家庭、社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往往以小时候的经历和见识为基础。家庭生活环境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心理;宁静、和谐、上进的生活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 高效学习。另外, 家庭的教育方式也对大学生的心理有着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 在生活上溺爱, 在学习上又有着较高的期望, 一方面使他们养成了任性、懒惰、自私的心理, 又让他们面对父母“望子成龙”的目光感到恐惧、焦虑, 影响心理的正常发展。这就要求在家庭父母要帮孩子树立健康的行为品质, 应该明白“成人”比“成才”更重要, 多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客观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认识他人,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正确认识大学生心理状况, 对引起大学生心理困惑的外界因素加以分析, 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指导他们保持身心健康, 预防各种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蒋晓雷.大学生心理健康[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2]刘桂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7.

3.关注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公德教育 篇三

心理健康是个体各种心理要素整合的综合表现,主体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积极向上,自我感觉良好,不仅能适应当前的环境而且能主动发展自我,成为身心健康的人。

综合各种标准及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大多能够符合以下条件:智力正常,智商在80以上;情绪稳定,能协调和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有意志力;反应适度;自我认知良好、了解自我、悦纳自我;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人们面临难以招架的知识更新和日益激烈的竞争,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既是每个人正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必要条件,也是发挥个人潜能,激发创造力,适应社会竞争的必备条件。

社会公德是指一定社会公共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和社会成员必须共同遵守的最基本、最简单的生活准则,它是人类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最低层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社会公德作为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成员有道德舆论监督和精神感召作用。它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基本规范,是社会生活稳定发展的基本条件。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一致性

1.目的上的一致。德育大纲明确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教育。”可见两者均为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成学生健康成长方面,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只是前者更加侧重于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而后者侧重于社会精神文明的道德风尚的建设。

2.内容中有重合交叉。社会公德教育中的不少格言、警句,如“人在社会,敬业乐群,同舟共济,自重敬人”“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等,就与心理健康教育主张的“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具有同情心”是一致的。

3.工作原则的一致。两者的对象都是有知识、有感情、有独立人格的活生生的学生,因此都必须遵循做人的工作的一些基本的原则和方法。如满腔热情、循循善诱的启发性原则,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疏导性原则等。

4.效果是彼此协调的。由于人的生理、心理、精神三个层面的完美整合,才能构成完整的人格。因而心理健康与精神高尚、行为规范是密不可分的。马斯洛说过: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基本哲学与道德原则。心理健康的人应具备进步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责任感、正义感等。事实上,一个遵守社会规范的人常常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其心理一般是健康的;同样,心理健康的人一般能使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

心理健康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的差异性

1.具体目标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人与自身、人与他人关系,重视个体的自然属性,其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力图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信自强、自控自律,情绪稳定,适应社会,即“使当事人发展成为一个健康、成熟而能自我实现的人”。社会公德教育则着眼于社会、国家和时代的任务,强调个体的社会属性,其目标侧重在形成个人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品质和习惯,其本质仍是一个内化过程。它使教育者认同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从而成为一个有社会感和责任感的社会的人。

2.制约因素的不同。两者都是一种全民性的活动,但前者更多地受民族文化背景的影响,后者阶级色彩较浓厚。西方文化强调和鼓励自我奋斗,重视个人的自由、权利与成就。中国传统文化更注重集体,认为个人的幸福应建立在集体幸福的基础上,比较重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强调与社会保持一致。可见,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受文化观念的影响。

3.方式和手段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一般是由下而上,主要是帮学生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通过个体心理素质的培养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来增进整个社会的心理健康水平,其主要方法是团体辅导,个别咨询、讨论、心理训练等,在尊重、理解的基础上,推动个体积极思考,自我反省,促进成长。社会公德教育一般有统一的规划,采用自上而下、层层下达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和舆论潜移默化地影响个体的行为规范和生活准则。

4.核心问题的不同。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幫助学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环境,克服在成长中面临的形形色色的困难,增强承受挫折能力,充分发掘自身潜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其核心问题是学生的成长。社会公德教育则力求使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中处理好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的关系,摒弃浮夸虚假、狭隘自私的观念,形成相互尊重、相互帮助的行为规范。

4.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反思 篇四

海宁路小学陆媛媛

3月6日,我有幸参加了我区教师进修学校组织的到海港区兄弟学校听课、交流、参观、考察的活动,受益颇多。

感受之一:要提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在活动研讨过程中,老师们关于在本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进行了认真讨论,通过互相学习帮助,我提高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它不但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经之路,同时也是全面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而且还是社会、家长、教师、学生的共同需要。

感受之二:要加强心理专业书籍的学习。在与做课教师交流过程中,我深知要想上好心理健康课,必须多阅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学习专业的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有关心理学方面的系统知识,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课才能够符合心理学的规律,才能够内容丰富,才能够发挥心理辅导的功能。

感受之三:行动上增强了信心。听领导与老师们讲,现在的学校发展趋势很需要有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工作者。我们学校没虽没有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但我们要加强自身学习,边学习边实践。现在的心理健康活动课,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这也相应地增强了我们的责任感与挑战自己的信心。使我们认为要下定决心,多读书,多学习,多请教,多实践,争取在心理健康教育这个领域,发挥自己的优势,创出自己的特色。

感受之四:观摩课对教师成长起着巨大促进作用。通过观摩心理健康活动课和脱敏疗法的训练课,让我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基本模式与风格,这对自身成长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在场领导的指导、引领下,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就会有更多的收获,更大的进步。思路就越来越清晰,越明了。

感受之五:要探索适应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我校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相对集中的学校,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性格差异较大,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这是多年困扰我们的问题。而白塔岭小学和我校的基本情况差不多,学生的整体素质却明显高于我校学生水平,我想:这与学校心智并育的心理健康教育特色的深入推进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借鉴白塔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经验和做法,探索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一定能够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感受六: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渗透渠道。对于处在生长发展阶段的小学生来说,他们不仅要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他们的素质潜力和智能还需要合理的教育和诱导才能得到迅速发展,而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学科教育所能达到的,需要心理教育和学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合理渗透才能收到效果。传统教育模式的存在使学科教学的重点偏向于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忽视了心理教育的渗透比重。因此在学校教学工作中,我们不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对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而应该作为一项心理问题的防治工作,作为一项学生素质潜力和智能发展的辅导工作来抓,以心理教育的方式,对各个学科教学、各个项目的课内外活动进行有计划目的的、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地进行渗透,使心理辅导成为一个全员、全方位的渗透教育工作。如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意志培养、在数学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等,既能使学生的潜在素质得到发挥,又能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另外,多开拓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渠道,是使学校的心理辅导工作得以更全面开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感受之七: 要做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教师要有一颗健康的心理。要做一名德才兼备的教师,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另外,教师要明确心理健康的内容和方法,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时时刻刻认识到:心理健康问题是学生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心理健康教育以预防为主,兼顾全体学生,为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作好辅导,真正做到助人自助。

通过学习,在回到工作岗位后,我将结合本次学习到的知识,在不断地学习中逐步改进和完善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首先,建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阵地,采用不同的形式把心理问题造成的危害和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知识根植于全体师生意识之中。

2.其次,改造和完善心理咨询室。使得这一硬件设施符合心理辅导工作的各项要求,能够真正的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挥真正的作用。

3.协调各方关系或引进外援,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业化。

4.在进一步学习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和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

5.在此基础上协调动员,教师全体参与开展团体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5.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有感 篇五

震撼 喜悦 沉重——赴重庆参加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培训有感 作者:符美珍

【内容摘要】

震撼——参加此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培训最深的心得,颠覆了原有观念;喜悦——培训的内容,最新理念;沉重——对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概念、内容、意义、方法;学校实施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学科渗透、团体辅导 回顾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历史,绝大部

分学校都简单划给了思想品德教育和班级管理工作,由于缺乏理论支持和科学方法,还存在很多不足。通过这次培训活动,一些学校的领导反响强烈,各校老师也深受启发。大家都认为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搞得好、落到实处,引导干预及时、方法正确,那么孩子们就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否则就可能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产生这样那样的心理咨询或行为问题,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关系到青少年一生的成长和发展。现将本次学习情况汇报如下: 【震 撼】

通过此次学习,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许多知识和教授们的很多观念对于一张白纸样的我们是有颠覆效果的,让我非常震撼!

一、不要在稀里糊涂的状态中教书了 传统的应试教育阴影下的素质教育提倡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使青少年在片面的应试教育中

产生了角色的片面性,误认为自己就只是一个学生;加之家庭教育出现偏差,导致青少年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实,科学文化素质、审美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生理心理咨询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的全面提高都要看是否能够全面发挥人的心理咨询潜能。因为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心理咨询支配下完成的,而心理咨询素质是人的各种素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关系到学生整个素质的提高,然而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原来我在半梦半醒、稀里糊涂的状态中教了十年书!

二、健康原来是这么回事 人们在为别人祝福时,经常会祝福他健康、快乐,许多人理解健康时,常常会认为它只是指身体的强健和没有疾商,当然也包括参加学习前的我。事实上,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948年有成立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是指身体上、心理咨

询上和社会上的完美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一个人必须具备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个性,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健康原来是指生理健康、心理咨询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

三、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能做什么

心理咨询健康是指持续积极发展的心理咨询状况.,主体作出良好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说得通俗点,心理咨询健康是人的一种心理咨询功能状态。作为一个老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掌握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做一个身体健康、心理咨询健康的学生。有的学生离开家就感到害怕;见了生人就脸红,不敢说话;遭受一点挫折就承受不了;每天一到学校就感到紧张、不自在,见到某些老师就感到害怕;一写作业就心烦,一考试就心慌……这些现象都是适应水平偏低的表现。还有厌学、迷恋网络、自杀等等都是较严重的心理咨询问题。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就是要调节学生心理咨询机能;开发学生心理咨询潜能,维护和增进学生心理咨询健康;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咨询素质,帮助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人,完成自我实现。

四、育人者先育己

教师作为教育实施的主体,担负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其自身的素质对开展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然,社会的力量也是举足轻重的。而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教师本身也要注重自己的心理咨询健康。教师心理咨询不健康就不能正确理解学生的行为,更无法巧妙地处理学生问题,轻则影响师生关系,重则可能伤害学生心灵。因此,育人者先育己,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教师自己首先必须是心理咨询健康的人。

五、神经病不是精神病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那些令人生气的无法理解的言行,给予一句简单的评价:神经病!然而在心理咨询学的字典里,没有神经病,只有变态心理咨询的

精神病和神经症。区分正常与变态心理咨询的三条原则是: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2.心理咨询活动内在一致性原则(情绪与认知一致);3.人格相对稳定性原则。也可以概况为五字区分原则:多;少;不恰当。或者是八字区分标准:1.有无;2.多少(频度);3.长短(持续时间);4.轻重(对正常生活的影响等严重程度)。

若遇到变态心理咨询的学生要及时采取送医,那是教师能力所不及的了。

六、面对校园危机,我们能做什么 随着时代的进步,不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校园危机不断上演。痛心疾首的同时,我们能做什么?首先,应明确解决危机心理咨询障碍的最好办法是时间。不然就会越忙越乱。危机干预的目标是恢复,只是化解危机心理咨询障碍,使之恢复到危机前的状态。其次,危机干预最重要的是对遭遇危机人群心理咨询健康状况的评估,评估远胜于措施。最后,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基本的解决方

法和技术。【喜 悦】

通过二十天的学习,听了教授们的精彩讲课,遨游于心理咨询学的神秘海洋,我无比喜悦。

一、关于心理咨询健康教育 1.内容

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包括学习心理咨询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人格教育、人际关系的教育、心理咨询卫生教育和升学与择业的心理咨询教育。2.影响因素 3.学校因素:教师自身的心理咨询健康问题;教师教育方式的不恰当;师生关系对立。家庭因素:家庭结构;教养方式(提倡民主的温暖理解型);

二、关于心理咨询咨询与治疗的理论流派与方法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性本恶,人本来就是变态的。它的创始人是弗洛伊德,其研究对象是潜意识论,把无意识现象和

内容作为主要对象。其分析方法有自由联想;梦的分析和对日常生活的分析。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超我与原我之间,原我与现实之间,经常会有矛盾和冲突,这时人就会感到痛苦和焦虑,这时自我可以在不知不觉之中,以某种方式,调整一个冲突双方的关系,使超我的监察可以接受,同时原我的欲望又可以得到某种形式的满足,从而缓和焦虑,消除痛苦,这就是自我的心理咨询防御机制,大多数防御机制在起作用时,人们通常意识不到。包括压抑、否认、投射,退化、隔离、抵消转化、合理化、补偿、升华、幽默、反向形成等各种形式。精神分析法是心理咨询咨询和治疗中最常用的方法。精神分析法认为来访者早年生活的心灵创伤及其遗留下来的被压抑至潜意识的矛盾冲突就成了心理咨询疾病产生的根源。其治疗原理就是把压抑在潜意识中的童年创伤和痛苦经历挖掘出来,成为意识的东西,启发来访

者重新认识这些经验。其治疗方法有梦的分析、阻抗分析、移情、解释。2.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性是空白的,是由后天环境决定的,人是学会了变态的。他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行为主义理论把可观察的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它将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其研究方法有观察法、条件反射法、言语报告法、测验法、社会实验法。行为疗法强调当前环境事件的重要性,不重视过去事件的影响。适应于治疗:神经症(焦虑、恐怖、强迫、PTSD);成瘾行为(酒、药物、网络等);心身疾病(高血压、偏头痛、发烧、头疼、胃疼);社会技能(表达自己、有效互动);人格障碍(冲动等)、口吃、挤眼、咬指甲等不良习惯;精神发育迟滞等。(1)(2)(3)(4)教学过程中要多用正负强化来使学生形成一种良好行为并巩固。如正强化:鼓励、表扬;负强化:冷处理、隔离。

惩罚能使行为消失,但是惩罚一定是所有办法中所使用的最后一招。3.人本主义心理咨询学 人本主义认为人性本善,是环境使人变态的。其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

三、关于心理咨询咨询

心理咨询咨询是咨询师运用心理咨询学方法和咨询技术对在心理咨询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援助,使其自强自立的过程。学校心理咨询咨询原则:保密性原则;时间限定的原则;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原则;保持中立的原则;情感限定的原则;量力而行的原则;

学校心理咨询咨询室应是一个私密空间,让来访者感觉安全、温馨的空间。布置应相当讲究,弗洛伊德说过:在这间屋子里,任何一个东西都具有象征意义。,室内应有沙发、挂钟、饮水机、资料柜、纸巾、茶几、绿色植物、风景画。咨询过程是:(1)建立咨询关系。应做到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

(2)制定个体心理咨询咨询方案。首先确定咨询目标,然后进行判断。判断正常不正常;属于哪种类型;心理咨询问题严重不严重。选择优先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确定从哪个问题入手。最后做到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的整合。(3)制定方案。(4)实施咨询和评估效果。采用何种理论技术将使其具体情况而定。【沉 重】

审阅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层出不穷的新现象、新问题,学生的不良心理咨询的成因,既包括学校因素,如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也包括家庭、社会因素,如家庭的生活环境、抚养环境,社会风气等。那么今后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将如何实施和发展呢?虽然我们无力挣脱社会风气的困扰,我们也只能劝说学生家长有科学地教育子女,但是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能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一、创设和营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咨询健康的学校环境

1.学校环境熏陶,渗透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地也是学生求学生崖中呆的时间最长的场所。校园环境美化、绿化结合励志、进取的格言警句,将会达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成才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左右一切,自信走向成功。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按时吃饭就得吃药了。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等等。

2.教师自己必须是心理咨询健康的人。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达到新的教学要求,才能寻求新的发展,也才能真正拥有心理咨询上的安全感。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也能使自己站在更高的角度看问题,以更平和的心态对待生活和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更少地体验到焦虑和挫折,对维护心理咨询健康有重要意义。调节自己的欲望观;改变自己的学生观

和教育教学方式,要建立多元学生观,看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有教学幸福感;关心尊重所有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提供面向全体学生的心理咨询辅导(1)建立心理咨询健康档案

心理咨询健康档案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学生的智力情况及其教育建议;学生个性特点分析及培养建议;心理咨询健康状况及辅导对策;学习适应性。(2)开设心理咨询健康课程

心理咨询健康课程包括知识讲授和专题训练。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可以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来进行。如团体心理咨询辅导、小组心理咨询辅导、个体咨询、专题讲座、学科渗透、校园文化活动等。要让这些活动真正鲜活起来,要有基本的保障。首先心理咨询辅导活动课和心理咨询讲座要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必须是学生需要的,因此对学生信息的收集很重要,班级设立心理咨询委员、各种形式的调查问卷(纸质的或电子的)都

是必须的,而要对各种数据信息进行分析则是一个巨量的工作,有条件的在校生多的学校可配备相应的设施;其次是场地要求,心理咨询咨询室、心理咨询活动室的配备不可缺少,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建立校园网站,学校心理咨询咨询室建设、学校心理咨询咨询员工作准则、学校心理咨询咨询员工作规程等要有统一具体要求。1 2 3 4

(3)中学生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团体辅导包括:学习心理咨询辅导;人际交往辅导;青春期心理咨询辅导;情绪调节与心理咨询保健辅导;自我意识辅导和就业心理咨询辅导。

4.注重学科渗透,润物无声

二、心理咨询健康教育要与学校外部的环境相结合,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齐抓共管。

在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体,家长也是主体。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应该成为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助推器,成为连

接学校、家长和学生的纽带。学校对家长进行亲职教育,使父母成为合格的称职的家长,提倡父母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会分享和放弃,乐观、自由、快乐地成长。

三、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需要教育管理部门的管理评价做保障

改革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评价制度和管理方法是推进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重要保障。定期对学校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的组织建设、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工作进程、师资培训、咨询室建设等进行检查,采取检查、调查、与师生座谈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学校的心理咨询健康教育工作起到监督、促进作用,从而有效完成各项常规工作。总之,我们应该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心理咨询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全部教育教学活动之中,与其他各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好青春期卫生课、心理咨询健康辅导课,开展心理咨询咨询,搞好心理咨询训练,以预防和发展

6.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计划 篇六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全体在职教师。

三、培训形式

1、选派1名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的老师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

2、在继续教育中心的指导下组织校本培训,主要采用听讲座、教研组研讨和实践的方式,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并进行测试。

3、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活动,由骨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4、由骨干教师在全校教师集会上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开设心理咨询室。

四、组织与管理

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属全员培训,培训内容、学分和考核列入教师继续教育系列,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

1.组织者和责任者

分管校长直接领导,由教导处主任组织实施。

2.培训工作分工

教导处是开展本次培训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具体负责包括培训教师、发放资料、学分登记、检查考核等各项组织、检查和评价工作。受培骨干教师负责培训实施工作。学校将妥善安排好本学点教师的培训时间,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即教学工作与培训学习的关系,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的关系,理论学习和教育实践的关系;做到四个落实:即组织工作落实,培训计划落实,制度措施落实,考核总结落实;做到五个到位:即思想动员到位,教材到位,培训时间到位,督查措施到位,完成任务到位;建立并管理本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项业务档案,确保培训活动有序、有效地开展。

五、考核评价

考核分过程评价和成果评价两部分,各占总学分数的50%。

1. 过程评价

以学校集中培训实际活动为基础,(要求在24学时以上),主要通过对其平时学习表现、学习态度、作业情况、出勤等的观察记录,给出恰当的培训过程评价。

2.成果评价

要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将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依据。

7.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篇七

一、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素质教育的各项素质培养中,心理素质是其他素质的核心和基础,心理素质的全面优化是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条件。学生中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体现为智力片面发展、能力欠缺、个性不良、行为不佳、内在发展动力不足等现象,迫切需要加强心理教育。

从全面的素质教育来看,人的全面、主动发展需要心理健康这一奠基工程,德育的高效化、行为的自觉化、智育的科学化、健康的全面化、美育的内在化、劳动教育的主动化都离不开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奠基工程。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重要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开展会推进素质教育开展的步伐。

(一)心理健康教育对学校其他诸育有积极作用,主要表现为:

1、基础和中介作用

学生德、智、体、美、劳诸种素质的提高都必须以其心理素质为基础中介,学生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要以必要的心理发展为前提,没有学生必要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没有学生必要的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态度、能力及性格等因素的参与,任何学习都将失去基础和中介而化为乌有。

2、激励与增效作用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或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都能使学生在接受德、智、体、美、劳诸育活动过程中始终处于被激励状态,保持学习上的积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增效作用表现为:

(1)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智能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

(2)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3)通过情感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情绪,调节和消除不良情绪,保持愉快的心境。

(4)通过人际关系,个性以及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心理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周围环境,使学习更加富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扬长避短,提高学习效率。

3、操作和动力作用

学生的心理素质可以分为智力性心理素质和非智力性心理素质两大类。智力性心理素质好比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加工处理器”,一切信息对都要经过它的加工处理后而被内化,所谓人的素质也就是这种加工处理后的“积淀”。非智力性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具有动力功能。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感、意志等非智力性心理素质的激励和推动下完成的。一个人的整体素质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非智力性心理素质。非智力性心理素质甚至可以弥补智力性心理素质的不足。

(二)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和保障。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开展是素质教育开展的重要保障,保证了素质教育中其它部分的顺利开展。首先,我们先论述一下心理健康教育对提高教育质量的促进作用。

1、心理健康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产生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任何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建立在学生全部心理活动的基础上的,只有学生将全部的心理活动都积极参加到整个学习活动中时,才会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除了学生要有健康的心理外,教师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校的教学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心理健康的老师,可以通过言传身教使学生在其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健康发展,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相反的,如果教师心理不健康会极大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从而影响了教育效果。所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在学校中开展针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2、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校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呼唤着对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有效培养,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素质,较强的道德判断力,较好的社会道德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目标。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培养,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是由知、情、意、行即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四种心理因素构成。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这四种心理因素,成功的道德教育必须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已有的道德认知能力出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保证学校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

3、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了课外活动的顺利开展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现在一些学校的课业负担太重,心理压力很大,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容易产生其他方面的问题。减轻学生在学校及家庭中的课业学习负担,增加学生的开外很大时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有效的推进素质教育的步伐。

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让学生在“减负”的环境下以健康的心态去参与社会活动,不断的提高学生自身心里免疫力,增强社会是非辨别能力,协调自己的课内和课外学习,充分利用好课外活动时间,将“减负”之后的时间和精力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适当的分配,不断的充实自己,完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起到素质教育的应有效果。

三、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的开展做出了保障

1、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人格的养成

人格是人的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的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拥有一个健全的人格对一个人的正常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能根据周围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出现适应不良的情况。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指导保证他们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随时都可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这样对学生的人格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

2、心理健康教育能促进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养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生观的形成包含许多心理因素,只有学生对社会和自身有了正确的认识,对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有了正确的评价,有了坚强的意志,他们才能正视现实,对社会现象有客观的认知和判断,从而更积极的参与社会发展,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学生时期是他们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主要时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便客观的认识社会的形形色色的姿态,增加辨别是非的能力,因此,要开展素质教育,树立起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容忽视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发展迅速,竞争日趋激烈,优胜劣汰的社会,具有高节奏,高风险,高压力等特点,对人的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说来,个体经常处在不平衡状态甚至是不健康状态,就有可能会发生损害自我的异常行为,影响社会安定。即使不发生外部的不适应行为,处在不良状态的个体也因长期处在情绪的困扰之中或形成不良的道德品质,或导致低劣的心理素质,上述情况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才都是非常不利的,反之,个体处在正常的心理健康状态,则容易适应社会,内心平和,维持内外平衡,得到社会与他人的认可,自我充分反之,学习获得进步,进而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所以素质教育要成功地开展,必须加强学生良好心心理素质的培养,以适应社会的要求。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健康的含义也发生了变化,主要包含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它有助于促进学校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顺利进行,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8.浅谈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篇八

一、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状况及其成因

近年来,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随机抽样调查,发现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小学生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约占总数的10%,初中生约占15%,高中生约为19%。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河南、重庆、浙江、新疆等五个不同地区抽样选取16472名中小学生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到了20.6%,初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占17.1%,高中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和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比例是17.3%。他们普遍存在着嫉妒、自卑、任性、孤僻、焦虑、逆反心理、情绪反常、神经衰弱、社交困难、学习不良、学校恐怖、吸烟酗酒,乃至自杀、犯罪等心理行为问题。在一项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压力事件的研究中。发现有30%属于学习方面,40%属于人际关系方面,其它方面的占30%。可见,学习、自我、人际关系、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是中小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主要表现形式。

二、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机理

音乐教育本质是审美教育,同时又具有现实效用。这种现实效用性体现在音乐能够通过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影响促进人的现实行动上的改变。马克思说,艺术是“对世界进行艺术掌握的实践精神性质”。音乐是人的精神的产物。它首先也主要是在精神领域发挥独特作用,它为人的精神(心理)而存在,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说,音乐是“唤醒各种本来睡着的情绪、愿望和情欲,使它们再活跃起来;使一切有教养的人或是无教养的人都能深切感受到凡是人在内心最深处和最隐秘处所能体验和创造的东西。”著名美学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可以深入生活,影响生命,“与其说艺术影响了生命的存在,倒不如说它影响了生命的质量,无论如何,这种影响是深邃的。”

音乐教育能够促进中小学生心智协调健康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功能不仅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素质,还包括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发育等育人价值。它通过对学生的心灵和智慧产生综合性的影响,使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以一种较为平衡协调的心理结构去对美的形式作出正确反映,从而间接地影响其智力发育和品行养成。通过艺术教育,既训化和影响学生的感官和心理,增强其创造力,同时又促使学生心理方面的压力得以释放并趋于平衡,从而实现心智协调发展,并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音乐教育能够在改善学生一些已有的心理问题上发挥独特作用。优美的音乐使学生紧张疲惫的大脑得到休息,缓解学习上压力与焦虑,并促进左右脑的平衡发展。音乐教育不为升学,也不为名次,生动活泼的授课形式,大方优雅的老师,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优美的音乐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蕴含的乐思给学生心灵的启发,提供新的视野,分散他们的心理注意力等,都将让学生摆脱学习压力,逐步调节心理状态于正常。在以审美为主要目的的音乐课上,学生学习压力导致的焦虑、忧郁将无立身之所。

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主动正确地利用这些优势,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每一个音乐教育者的重要责任。

三、在音乐教学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和措施

音乐教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由于音乐内在的特性和内在感染力而产生的,它自然地实现于音乐活动的过程当中。因此,要善于挖掘现有音乐教育内容中潜在的心理教育资源,充分利用音乐教育的各种形式,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第一,要增强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传统的中小学音乐教育内容中本来就有着各种形式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东西,比如谦让关爱、幸福美好、积极向上、达观快乐等主题。但是,在实践的层面上,教师往往更偏重于作品中的音乐意义,而忽视了对主题的进一步的深入的理解和挖掘,这无形中也就造成了大量教育资源被白白地浪费掉了。即使在看似艰苦枯燥的音乐技巧练习中,教师也可以通过演唱和演奏的训练过程,培养学生坚强、自信、合作等优秀的品质,引导学生良好的行为心惯,而不应仅仅注重儿童技能技巧的提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强化主动寻找、发现音乐教育中蕴含的心理教育价值的意识,这是能否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融合的根本前提。

第二,要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音乐修养。如前所述,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艺术,其愉悦身心、调整情绪的作用要通过欣赏者对音乐的欣赏和理解来实现。教师自身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和欣赏水平,直接影响教师能否引导学生感受音乐力量的效果。也就是说,如果教师不具备高度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就无法通过引导学生的欣赏活动实现音乐的内在感召力。因此,要使得音乐教育与中小学生心理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本身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水平就必须提高,这是能否实现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的重要基础。

第三,要科学确定音乐教育的内容。中小学音乐教育所选用的音乐作品,应当包含着真诚的人生体验,反映生活的意味和生活的真实,表达人类对理想的追求和向往,代表时代的共同心声。如《歌唱祖国》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英雄》等军营歌曲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奉献精神,《百鸟朝凤》可以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的魅力,《爱的奉献》等歌曲颂扬友爱和关怀,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情不自禁地受到感染和熏陶。而合唱(奏)与舞蹈等教学内容则强调成员之间的合作,学生在感受到别人的合作的同时,也会主动地与人合作,从而培养其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通过科学确定音乐教育的内容,能起到比品德课上的简单说教更好的感化作用,教育效果也更稳定和长久。

第四,要精心设计音乐教育的方法与过程。首先,教师要在音乐课上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音乐。一种方法是依照学生的情绪给以同样格调的音乐,以加深学生对此类情绪的体验;另一种是依照学生的情绪给以相反风格的音乐,以改变学生的情绪。教师希望达到的效果不同时,音乐的选择也应是有所不同的。其次,要选择表现力丰富而有和谐感的音乐,不选择嘈杂、刺耳的音乐。在学生欣赏音乐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受到外界强烈声音的干扰,选择安静的环境。欣赏音乐前,让学生作好相应的心理准备,聆听音乐的效果会更好。再次,要注意避免长期、重复使用同一首乐曲,以免学生产生腻烦、厌恶的情绪。另外,音乐课上还应注意掌握好乐曲的音量。一般在70分贝左右,不超过80分贝的音量为最佳音量,让学生听起来悦耳动听,既不能嘈杂刺耳,也不要微弱到听不清楚的程度。

9.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总结 篇九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总结一

积极心理学课程就要结束了,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这是一门教会我们学习生活的学科。在我以前接触的心理学知识中,都是一些关于负面事物的研究比如说,抑郁,心理变态,精神分裂等等。弄得我一直以为心理学就是和这些负面的东西打交道,所以我对心理学印象不大好。直到接触了这门课,它说的是人性中积极的东西,我一直认为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了解积极的事物远比关心那些消极事物有用,所以我对这门课很好奇。只有研究积极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如果我们心理出现问题,也只有学习那些积极的东西才有助于解决问题。

积极心理学,顾名思义就是以积极的、建设性的心态,去认识世界、发现规律,进而去掌握规律来改造世界。积极心理学并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强调病态、问题,而是在努力探索普通人在良好的环境下如何达到满意幸福的生活。积极心理学以不同于以往的全新角度诠释了心理学的任务,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对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生活,具有天赋的人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充分地发挥等方面进行研究。深入理解人的成长所需要的条件和环境,充分发掘人的潜力、潜能,促进我们的心理发展,有积极的心理特征去面对生活。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里,似乎每个人都在想方设法的洞察他人的内心,但只有极少数人愿意以那种方式来观察自己。我们总是想知道是什么是他人动怒,但我们又不愿去分析是什么让我们自己坐立不安。我们不想让任何人,包括我们自己,看到我们实际的样子-深怕看到丑恶的自己。不幸的是,在这当中必定会遗失一些必需且有价值的东西,比如,以看待别人的客观眼光来视察我们自己。我们把一切都颠倒了,就像那些名言说的:反省自己,即使上帝不关注你;认了最应当审视的就是自身。要知道自我,是一种勇气;认识自我,是一种智慧;认识自我更是一种途径。

这门课程中老师教会我们要学会感恩,感谢身边的人,感谢发生在你身上的事,不论它是好是坏,我们都应该感谢,它让我们学到了更多懂得了更多。永远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生活给了我们酸甜苦辣,让我们活的更充实更有意义。不仅要有感恩,我们还需要宽恕。宽恕那些你一直耿耿于怀的人或事,这不但宽恕了别人,同时也是宽恕了自己,让自己不再那么计较,也让自己变得更轻松,这不是更好吗。

我们需要接纳自我,接受子己的不完美性。对于先天给予我们所无法改变的东西,我们需要学会接纳。比如说,我们的出生、我们的高度胖瘦、我们的性别、我们的爸爸妈妈等等,这是先天的,不管我们是否喜欢,但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对于这些我们需要学会坦然接纳。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喜欢和尊重自己,只有喜欢自己才会由衷地欣赏他人。这样你就拥有了自信和乐观的心态。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就是“乐观就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因为乐观,因为自信,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会保持前进的动力。

曾几何时,幸福似乎是距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至于幸福是什么,亦是无法言说的。毕淑敏说有意义的快乐就是幸福。我发现幸福就来自健康的心理。心理健康的人比较积极乐观,而乐观是对生命的远方充满了期待,觉得自己是有能力一步一步地朝着那个既定方向去迈进,尽管在这个过程当中有顿挫,有失败,有遭人误解,你虽然不能保证你一生将会有怎样的困窘出现,如果你心理健康,你就能够学会乐观地看待这些事情,你就能找到前进的动力来。理健康的人也比较善于积极思维,对事物永远能找到积极的解释,然后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最终得到解决的结果。

幸福其实是一件特别简单的事情,而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既要做对生命有意义的事情,也要让自己的内心感到快乐,如是,便离幸福很近。只是,这其中需要很大的勇气,因为坚持自己的初衷与梦想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辛苦,留下更多的汗水与泪水。幸福没有比较,只有自己的感觉,不是拥有了什么才是幸福的。人生偶尔也有悲伤,也有失落,但悲伤失落之后,阳光依旧灿烂,幸福的感觉依然存在。简单的生活、给自己一个微笑,也是一种幸福!所以让自己学会快乐,不要悲伤包裹自己!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总结二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

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学习心得总结三

1、我们从外界所获得的信息或者学到的知识必须在生活中合理应用才能显示它们应有的力量。知识本身无法决定我们的幸福感,我们的成功和自尊水平等,可见光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充分的理解它,能够合理的解读它,同时对知识应用所涉及的现实情况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知,两者相结合就为我们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2、我们应该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主动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充分理解所学知识,至少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或文字把所学内容的实质表达出来,也就是说出来或者写出来,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表明我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程度。在学习的过程中把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感觉可以应用的地方写下来,进行重点的挖掘和探索,让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和充分。第二阶段是制定知识的应用方案,安排练习时间,通过实践检验自己的构想,检验自己对于知识的解读是否合理,对解读的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思考纠正,重新修改应用方案进行验证,在这种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升华,只有完成了这两步才算达到了我们学习知识的目的。

3、我们应该学会在学习或工作的过程中主动安排进行积极心理休息,积极心理休息和拖延的区别在于,积极心理休息是有规律的,受自我控制的,目的是为了通过一小段时间回顾总结经验,或者调解心情,缓解疲劳以便以更好的状态投入下一段工作或学习中。而拖延是顺从自己内心的分心冲动而失去控制,占用了本该用来学习或工作的时间。

4、安静的力量:

4.1我们通常都是在遭遇了挫折,感受到了自身的消极情绪的时候才被动的进行反省,在这种反省中,我们很可能进入一种叫做自我倾注的状态,也就是说我们把注意力投向了自己的内部,反复回忆分析引发消极情绪情境的一些细节,使这种消极情绪被加强而不是消弱,容易沉陷在这种消极感受和导致消极感受的想法中。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主动的反省,在自己心情平静的时候进行反省,以便把注意力集中在客观现实上,针对面对问题进行反省,这时总结失败的经验教训就可以减少错误归因,得到比较合理的答案。

4.2当某种经历正在进行时,人生经验的获取是在你尝试分辨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应该舍弃什么应该保留的时候,也就是进行分析思考的时候,这些一般发生在经历之后,进行安静的自省的时候,有时候急着做事反而不如做完一件事后稍事休息,让心情平静下来认真的反思一下效果好,也就是说我们最好养成经历、享受安静和反省的行为模式。安静为我们进行内省提供了一个可靠的环境,让我们有机会反省我们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情,这也可以说是一种深层次的学习,因为这种反省重现可能形成一种学习记忆机制,包括学习、理解、记忆、保留。当我们进行思考时,我们在脑海中重放素材时,我们更容易保留和记住之前的经历,积累对人生有益的经验。

5、快乐是由我们的精神状态而定,也就是说是由我们对事物积极的思维方式和主观感受而定,而不是由社会地位、银行存款等外部条件所决定。幸福是一种终生的追求,是一个连续统一体,幸福没有客观标准,只是某种比较方式下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否幸福也取决于我们采取哪种比较方式,我们只能追求更幸福。

10.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篇十

如需问道,道在心间.西泉建福学校 魏海云

金秋十月,我有幸赴北京师范大学参加了孝义骨干教师心理健康教育高级研修班的学习,能与北师大的教授以及北京的精英教师零距离接触,聆听他们的讲座,学习他们的经验,我感到十分的荣幸。其次还实地考察并参观了北京市奋斗小学,这些真是让我茅塞顿开,豁然开朗,简直就是一次全新的洗脑。每一位教授的发言,都让我心里激起一圈圈浪花。犹如涓涓细流滋润着我的心田,恨不得把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经典事例都记录下来,唯恐自己的笔尖太慢不能全盘复制下他们每一位精彩的讲座。我可以用四句词十六个字概括一下我此行的收获“京师悟道,道在何方?如需问道,道在心间”。

通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在田万生教授的讲座中重点讲到了“只有改变自己,才能拯救他人”,他还说到身为教师,自己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学生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教师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启发灵感的媒体。教师能让学生丢脸,也能教学生开心,能伤人,也能教人学生受到的任何教育全部决定都在于我们自己。与此同时田教授还举了一个生动具体的例子,田教授通过“生命”给我们讲了一堂很好的心理健康课,通过心理测试还彼此分析了我们属于什么样的人,它主要是教育我们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成长,才能更好的教育别人。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不可有私心,要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天空,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哪怕是涂鸦;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中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中小学生的情操,充实了中小学生的生活,激发了中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中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教育中越来越重要。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成功与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

一、抓认识提高

随着现在社会日新月异的急速发展和变革,各种不良思潮和矛盾使在校学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由于学生正值成长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辨别能力和社会实践经验,加上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所以中小学生易发生心理行为偏差。近年来,中小学生常出现妒忌、自卑、孤僻等不健康心理行为,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存在心理偏差,是由于在学习和生活中碰到问题和困难时,缺乏解决矛盾,应对挫折和处理危机的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对此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只注重分数而不管学生是否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人才而不是废才,更不是害群之马,因此,我们全校上下形成共识:要下足功夫,正视心理健康教育,促使学生的健康发展,健全他们的人格,为21世纪培养合格的人才。

二、抓学科渗透

课堂是学校进行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不仅是科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过程。我们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上好心理健康课的同时,要求教师在各科备课时注意挖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因素。思品课,抓好心理疏导的教育;语文课,以教材中大量的优秀文字形象,从这些人物身上体会和感悟良好的心理素质;数学课中研究重点是观察、注意、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英语课则要求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使之敢于表现自我,增强学生群体交往意识,发展能力和个性;音乐、美术等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体验,给人以美的熏陶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有关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处处都感受到真、善、美的教育,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且作为教育的主体,教师不仅在知识上影响着学生,而且教师的人格也会在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中起潜移默化的作用,这就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抓课题研究

探索了一系列针对中小学生的关爱教育的内容及途径,探索并形成了优化学生情感体验、人格发展的一系列的方式方法。主要是在教师以身示范下,对中小学生开展“关爱自己、关爱他人、关爱社会”三个方面的教育。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抓陶冶、抓体验、抓渗透等展开教育,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情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优化。在校内、班级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关爱、团结帮助蔚然成风,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学生合群,积极参与,团结协作,自尊自信,创新精神等得以充分体现。在家中,社会上,学生都能从小事做起主动关心、爱护、帮助他人,富有同情心。多次主题队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自身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心理素质明显加强。

四、抓家庭教育

由于学生家长与学生固有的血缘关系,感情和伦理道德上的内在联系,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效果,也是学校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一种力量。父母在关心子女的生理健康的同时,还应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父母认为孩子长得壮,不生病就是健康,这是不全面的认识。事实上,有一些青少年身上存在心理障碍,如说谎、无理取闹、妒忌、自卑、不合群等行为。然而,认识的片面性,不少家长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甚至采取违背心理保健的教育方法,这是不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在发现他们心理有缺陷时我们就及时与家长联系做到及时矫正,并在学校上对家长开展如何对子女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引导家长科学地教育孩子,从而培养孩子关心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责任感、独立性和自制力,养成乐观进取的精神。

在沈教授讲的生存焦虑与人生幸福中重点讲到了生存焦虑的表现:

1.时间紧张。现在的时间是条分缕析化的时间,单元化的时间,是高效率的时间。在单元的时候里你经常感到没有成就感。在单元中没有整体。时间的迁徙,不同时间单元里的迁徙,感觉每个人都像在救火一样。未来的时间对现在时间的侵蚀。现在是未来的时间决定现在的时间。比如超前消费,按揭。现在就必须努力工作。

2.空间压缩。生存空间越来越小。强调肯定是因为没有做到。网上的人肉搜索。路况监控。身体写作,但现在身体也越来越不由自己了。比如整容。这取决与社会的标准。人格——面具,前台后台。化妆——我要开始上台演戏了,不是给老公看的,没有把老公当外人。现代社会已经几乎没有前台后天了。生的伟大,活的憋屈。

3.欲望膨胀。需要和想要是有区别的。Need Want 人往往不满足于需要,而是更多的是欲望。人的欲望太强烈。人的想要是从想象来的,想象是一个无底洞。很多人把想要的东西说明成需要的东西——把想要说成需要。现代的机制是挖掘你的想要,然后把想要变成需要。人的欲望不断升级。新一代出品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东西不是最好的。一日三餐是需要,但有良田万顷是想要。问题是人们都关注在良田万顷上。欲望膨胀就会焦虑。老和别人比。

4.选择和判断的疲劳。自由意味着选择。选择的多样性。现在自由太多了,因为选择太多了,所以有人在逃避选择。物质的超市,思想的超市。以前是垂直传播,现代是横向的传播。知识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选择的疲劳。九三学社——当代的大学生。面对多样选择——跟着感觉走,抽到段水水更流;咨询父母老师,咨询也是有风险的;

5.风险的忧虑。未来不确定性的极端增长。就连结婚也要来个财产公正,因为有可能将来还要离婚。司马迁——差之千里,谬之千里。做好事不一定有好报,原因和结果不一定是一个线性的关系。文明越发展,风险越大,坐在文明的火山口上。文明的发展也带来了脆弱——若一周停电会是什么样子?有学业就有工作了吗?有工作了就有好的生活了吗?保险业——再保险业。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风险是死,我们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死。坐飞机买保险单。和朋友的任何一次道别都有可能是永别。珍惜每一次道别。

6.自我认同的危机。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万物皆流不长在。你始终记住你自己是谁。你以往你是谁?——说明你出现了认同危机。极度的自恋也是一种认同危机。芙蓉姐姐——过度的自恋。阿克索斯(水仙)之死——自恋之死。

7.意义的危机即信仰的危机。(瞎忙。混呗。给个理由。郁闷。活着的理由没几条,死去的理由很多,所以就自杀了)跳楼自伤不仅仅是心理的问题。心理和心灵是有区别的。身心灵。心灵是管意义的。心理不能解决意义问题。有时我们的生存焦虑是时代给予的。许三多的话语——要好好活着,就是做有意义的事。意义是在生活中表现的。有人活着是为老师活着,为师长活着。高官,大钱,美女——获得这些就是目的吗?拿到这些的目的是为什么?挣钱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人生的目的只是为了幸福,它是不作为手段的,幸福是一个至高的目的。快乐和幸福不是划等号的。

11.融心理健康教育于小学语文教育 篇十一

一、充分利用小学语文学科教材中蕴藏的心理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即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会有效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极情感,体察与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并进行相关技巧的训练。这是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多种小学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明显不同于品德教材,品德教材的德育渗透意图几乎是直述给学生的。单从课文标题上看,就十分明显。比如《做人要正直》、《热爱祖国》等等。而小学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内容却深深地潜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不采取直接表达的方式。在新课标安排的每一册语文教材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当中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优的名家名篇,其中都洋溢着对祖国、对人民、对同志亲友、对大自然的深挚情谊,字里行间洋溢着或优美典雅、或清丽委婉、或崇高悲壮的美感。例如:第二册中《吃水不忘挖井人》教育了学生要学会感恩;第六册中《她是我的朋友》培养了学生对朋友要真诚无私奉献的品质;第九册中《慈母情深》则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深深的母爱……因此,在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作品中,我们不能仅仅传授语文知识,而必须要进行情感传递和情感教育。小学生的情感正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其情绪状态带有很大的情境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赋予的人物的积极情感因素,引导学生体验、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最后还可以练就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其实,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心理渗透不仅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的过程,也是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过程。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有赖于相应心理知识的掌握,更需具备一定的自我心理修养能力。这样,个体才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心态,保证心理健康,发挥心理潜能。因而,语文教学中,还应注意结合教材与教学,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修养的能力。比如调控情绪、自塑性格、主动磨炼意志等等。

二、精心设计教学,展现学生活力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使全体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并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教师只有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走进儿童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才能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适应学生的好动心理。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机会,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主动愉快地学习语文。如低年级的教材中有许多儿歌和类似儿歌的小短文。这种课文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小学生喜闻乐见,若再加上动作表演,手口并用,学生必然会兴趣盎然,对学习语文产生愉悦心理,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适应学生的好奇心理。小学生的年龄一般处于7-12岁之间,处在感性的“好奇”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的内容,有机地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趣闻、典故或逐渐向学生展示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境,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适应学生的好胜心理。好胜心是指敢于竞争、力求取胜、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受到有效激励后的学习与工作的效能是激励前的三到四倍。例如在阅读中,当人的身心处于激活状态时,大脑会把意识的、潜意识的一切与文字内容相关的储备充分提取起来,勾连贯通,进行意想融会和意会整合。在这种状态下人最容易产生顿悟和灵感,言语的、思想的创造性浪花常常会不断飞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抓住学生的某一与众不同之处,及时赞扬,乃至介绍给全班学生;要给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经过自己的一番努力就能达到的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三、在作文、日记、周记的批改中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的作文既能检验他们掌握知识的熟练程度,也最能及时反映出他们的心理动态。所以在作文批改中,教师应该随时注意各种苗头,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并不失时机地进行心理教育,这样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学生作文的评语里,教师恰当地应用一些“悄悄话”,能在思想上更好更深刻地去启迪、引导学生,使他们的身心更健康地成长。如有一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经常不完成作业。在一次《老师,我想对你说》在作文中他说:“老师,其实我也想像那些成绩好的同学一样得到你的表扬,但是有几次我把手举得很高你都没有叫我。每次考试差了回家妈妈又会骂我的。老师,其实我学习那么差我也很不开心的。老师,我怎么办呢?”读了他的作文后,我的心被深深的震撼了。在评语中我先承认了自己对他的疏忽,并承诺以后会多提问他的。接着我就写了很多鼓励他的话。以后,我就在每周的周记中耐心地与他进行书面交流,了解他内心的苦恼和思想的变化,进而对症下药,作深入的心理疏导,以使他重新振作起来。事实证明,利用作文、日、周记评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很显着,既能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稳定学生情绪,还融洽了师生关系。

四、拓展教学空间,塑造学生健康完美的品格

语文学习不能把眼光死盯在有限的课本上,把学生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内,我们应当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进生活,开展各种语文活动,使语文教学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比如我的一堂作文课是这样上的:我把孩子们喜欢的生活引入课堂,利用学校组织“我和小树共成长”活动,先让学生畅谈自己给小树挂牌、认养小树的喜悦心情,接着,要求学生分阶段讲述活动过程,最后让他们用笔把这个过程记录下来。不知不觉中,一篇作文出来了。这样做既激发了孩子们的写作热情,又很自然地消除了孩子对作文的畏惧心理,语文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就不再是枯燥的知识与能力的训练,它因为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形式的活跃而多彩,学生学习也会变得轻松快乐起来。又如像我们学校在阳光书吧进行的课外阅读指导课,既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创新了阅读教学的模式,让学生在开放式优美的环境中体会阅读的乐趣,同时也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学科学习的双赢目标又一有效途径。而在小舞台开展的童话剧表演课,则是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分工合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12.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篇十二

无论从个体和社会层面看, 性都是极其复杂的现象, 既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内容, 也涉及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及法律的意义。性健康的内涵当然也就十分丰富。按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定义,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 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1]性健康则是指与性相关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它要求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对待性和性关系, 能够获得安全和愉快的性体验, 而没有胁迫、歧视和暴力。澳大利亚健康服务网络HealthInsite则提出, “性健康内容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 理解青春期、怀孕及老年期身体、社会与情绪方面的变化;保护自己及他人的性安全;出现问题时寻求帮助和支持”。[2]

性健康教育应该是贯彻人生全程, 并且应当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本文关注的是步入社会之前的各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 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 因此本文所称的性健康教育其范围也是学校性健康教育。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学校健康教育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目的,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 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英国PSH E课程的阐述, “性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性与关系方面为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3]国内也有学者强调, “性教育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了解异性, 确立正确的性角色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 具有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 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男人和女人”。[4]综合多方面观点, 我们认为性健康教育的目标, 应该既包括防止不健康的性行为, 以符合卫生安全、伦理和法律的要求, 也包括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 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具体说, 前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认识过早性行为的弊端、无安全措施性行为的危害、未婚生育的风险以及如何自我保护等等, 后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适应自己的身体变化、加强性别角色的认同、了解性活动在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学会承担责任和尊重他人等等。在学校教育中, 它涵盖了体育和健康教育、生物生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社会和法律教育等多个领域, 由于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性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就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本文试图对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做初步的分析。

性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关注的原因主要在于, 越来越多青少年过早开始性行为, 且多缺乏安全措施, 导致性疾病传播和意外妊娠增加, 青少年受到性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性健康教育, 有效地减少这些负面现象的发生, 然而任何促进健康的行动, 都应该坚持三级预防的理念。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行素质教育, 二是针对有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风险的部分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辅导, 三是对已经遇到问题的个别学生进行补救性的干预。性健康教育的任务, 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教育, 二是对一部分具有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三是对少数出现不健康性行为或受到侵害的学生, 给予及时帮助使伤害最小化。在以上各个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教育当中, 有很多内容对形成性方面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建设性作用。例如, 如何在做出行为选择时理性考虑长远需要, 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冲动, 如何发展和异性的健康友谊等。促进发展的教育途径主要是心理健康课程, 而在自我了解自我接纳的主题中, 性心理发展本身就是其重要部分, 学生的自我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从整体上对不健康性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事实上, 如果性生理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能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到一起, 有可能更容易让学生觉得贴近自己的需要, 而更愿意主动接受。

其次, 对部分存在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二级预防工作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一是识别风险较高的学生群体。根据已有研究, “学生中引发不健康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 (1) 已发生其他不良行为, 如吸毒酗酒、频繁违纪等, 其自控力缺乏, 并往往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 (2) 长期学业不良, 对前途缺乏信心, 可能为排解压力寻求刺激; (3) 家长关心与支持不够, 或对学生期望过度与监管过严, 容易过度依赖于异性关系, 从中寻找慰藉; (4) 与个别有不健康性行为的学生有密切的同伴关系, 出于模仿或同伴压力, 较可能尝试; (5) 与老师或同学关系紧张, 在学校中比较孤立, 对学校持排斥态度, 积累较多愤懑情绪又无处发泄等”。[5]二是对这一部分学生的风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比如对学业不良的学生, 一方面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 挖掘自身潜力;另一方面帮助其探索未来职业方向设立合理的目标, 同时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对面临同伴压力的学生, 训练其决断力, 使其学会肯定而有效地拒绝他人等。在方法上视情况可以运用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

再次, 对于身心已受到直接伤害的少数学生, 心理援助是必不可少的。生理方面问题应对的指导和转介 (如终止妊娠) 可以由校医等提供, 而面对重大变故适应 (对意外妊娠) 或创伤后应激 (对性骚扰或侵害) 等问题, 则需要心理教师的咨询帮助。对于极少数可能涉及性方面的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学生, 心理教师的鉴别和转介, 更是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有涉性问题的学生不大愿意求助, 身心两方面的问题能在同一位专家那里得到帮助是更有益的, 心理教师如能够扩展生理和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则可以胜任。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对家长的辅导改进家庭教育, 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性健康教育而言,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首先性成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差异大, 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学生在接受性教育上的需求差异也大, 学校要照顾这些个体差异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其次, 就性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需要以很密切和有安全感的关系做基础。家长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教育, 让孩子随时主动了解需要的知识和可参照的经验, 是再理想不过的性教育方式了。然而,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提供性方面的指导时感到非常艰难, 有的甚至完全回避, 任由孩子“自然成熟”。针对此现状, 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可以先从家长抓起。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的活动把性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孩子交谈的一些方法, 传授给家长, 时间上可以比学校的有关课程开始更提前一些。国内一些地区如杭州市在这方面就做出过有益的实践, “对家长的辅导、性健康教育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可以结合的。例如亲子沟通, 这是家长较为普遍缺乏的技能, 虽然教育的意图不错, 但家长单向输出缺乏倾听共情的方式往往引起孩子排斥, 或对家长把自己封闭起来”。[6]在性问题上的交流当然就很困难。亲子沟通能力的培训会显著提高家庭性教育的质量。对于少数家庭关系疏离或冲突严重的情况, 则可能需要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家庭咨询, 家庭关系的改善将减弱上面说的学生不健康性行为的风险程度。至于为受伤害的学生提供专业帮助, 也需要对家长作必要的宣传介绍, 提高孩子和家长的求助动机。

此外,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的同伴咨询, 在性教育中也有独特作用。对于性方面的问题, 青少年特别愿意从自己的同伴处获取知识和情感支持。而对提供咨询的学生的选拔、培训和督导等, 有许多专业性的工作要做, 需要心理教师与生理教师的合作。自学也是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来源。设计提供符合学生搜索习惯的性教育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时避免过度沉溺等, 也都是心理教师可以有作为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与性健康教育在思路上有一致, 在实施上有合作。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 二者加强融合很有必要。更进一步, 对整个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整合, 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的《学校健康》杂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一个专辑, 讨论全面的学校健康概念, 其提出的“全面的学校健康计划, 包括八个组成部分: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咨询与学校心理学、学校—社区合作、体育教学、学校饮食服务及教工健康服务”。[7]全面开展学校健康计划不仅将促使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健康行为、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也会改善学习状况, 提高学业成就。这样的思路是颇值得我们参考的。在我国, 教育部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 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并列为健康教育的内容领域, 同时也强调了在实施上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作。全面健康教育的概念有了初步体现, 但在实践中, 如何从课程设置、服务体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推进, 则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题目了。

参考文献

[1]http://www.who.int/topics/sexual_health/en/.

[2]http://www.healthinsite.gov.au/topics/Health_and_Wellbeing.

[3]李茂.英国加强中小学性教育[J].教育, 2010 (9) :60-61.

[4]古晓.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性科学, 2006, 15 (4) :32-36.

[5]Karen Bogenschneider, Risk-Focused Prevention of Early Teen Sexual Activity: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R].Wisconsin Family Impact Seminars Briefing Report, Wisconsin, 1996:10-27.

[6]韩似萍.让每一个学生懂得性健康——杭州市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践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4) :74-76.

上一篇:科学我们都是科学家下一篇:年度考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