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精选14篇)
1.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一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对策
2011级计算机 袁玉干
摘要:当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存在问题主要有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学校专职老师少、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学生对信息技术缺乏正确引导等。这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这些都给信息技术教学造成相当大的困难,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必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是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任务。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果,探索适合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提高有效教学成为了当前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
关键词: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分析,对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速度的加快,社会各界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西部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信息技术教育软硬件环境建设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农村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面临着前所未有机遇,但随之而来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
一、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分析
如今,信息技术课已纳入中学的必修课。主要内容由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能力两大部分组成。但由于实际条件的限制,落后的农村学校可能还存在硬件设施不完善,课程设置不合理,时间安排不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发展。同时由于学生地处乡村,大多数学生到了初中后才有机会接触到计算机。而现在我国2亿3千多万中小学生中,农村就有1亿4千多万,所以农村学校如何更好地开设好信息技术课,缩短与城镇中学的差距成了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根据了解,我将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一)对于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视不够
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多数基层干部、教师以及家长都认为信息技术课不是升学考试科目,没有必要大力发展。他们都是以提高升学率为教学工作的中心目标,对于这一目标有利的方法措施就实施,而其它的则无关紧要。以这种偏颇的目标来作为教学工作的导向,学生也会受其影响。会使学生只去学习升学科目,而不会去发展自己的特长,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符合国家提出的素质化教育。近年,中国教育部作出了“从2001年用5到10年左右的时间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的决定,而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关系到信息技术教育能否全面普及,由此可以看出,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
(二)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有限的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资金是困扰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经了解得知,经济条件差的地方,无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而能够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地方,绝大多数是硬件设施不齐,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建设信息技术设施,但还是不能保证学生每人一台机器,因为这很不利于开展学生上机操作部分的教学工作,还有部分学校已经初步拥有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条件,修建了诸如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等硬件设施,但学校在课程安排上限制了学生只能在上课时才能用得上这些设备,以至于这些设备除了上课以外的大部分时间就被闲置起来,没有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特别是这几年,原来校校通工程实施时,国家配备的TCL电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它的硬件设备与现在的主流设备的性能差距很大,很多软件都无法正常的安装使用。近两年,在我们江苏地区,又实施了一个大的工程,龙芯工程,我们江苏每一个学校都安装了一个龙芯机房,但说实话,这次配备,国家虽然投入了很多资金,但实际作用是不好的,龙芯电脑的CPU是我国自主研制开发的,龙芯电脑CPU的主频也只相当于2002年左右当时奔腾处理器的主频,电脑的整体运行速度不够理想,在这里我用一个例子来对比一下,用我校的老式的TCL电脑来打开WORD软件需要5秒左右,而用我校的刚配的新的龙芯电脑打开类似于WORD的一个软件需要25秒左右,这种对比是很明显的,另外,龙芯电脑由于架构的原因,所安装的系统是linux系统,与目前主流的Windows xp在使用方面格格不入,特别是linux系统支持的软件不多,安装一个新的软件也很麻烦,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没有windows xp使用方便。所以说,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没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教师专业素质水平不高
经了解,目前在职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分为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其中信息技术专任教师中八成是自学成材,还有部分是经过培训半路出家的。这些教师在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方面还比较薄弱,由于认识的肤浅,而容易片面地认为信息技术课就是计算机课。还有些信息技术教师自身对计算机及其操作就是一知半解,在教学中往往会把知识讲错使学生理解错误。实际上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计算机的优秀用户,还应懂得一些原理,并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不仅信息技术教师需要提高专业素质水平,所有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及素养还有待于提高。
(四)社会引导不当
目前,农村家庭中拥有电脑的还是少数,计算机及网络在学生们的心中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学校又认为这不是统考科目,与自己的升学无关,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读、背书本知识上,即使有时老师让他们上网查查资料都无从下手。教师上信息技术课时,怕学生误操作会在网上感染病毒,自身又不懂计算机维护,只好将网络切断。再由于目前网吧的违规经营,有些家长误以为孩子上网不能学好,不让自己的孩子上网查找信息资料。还有一些家长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成瘾,这样就给学生造成了不良影响,使其也痴迷于网络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
(五)学生基础较差,教材与课程设置不合理
经了解,农村小学近两年才开设信息技术课,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而中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机会也很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计算机术语及一些操作的理解能力较弱。而教材的选定相对偏难,更适合于城市里的学生。课时的安排又较少,学生的基础差,导致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有一定的难度。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总之,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与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观念、资金、技术、师资等诸多困难。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解决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领悟新课标教学精神
首先要正确认识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不要只强调“计算机学科”教学,还要注重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以及德育和情感教育,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指导和帮助,再由学生通过与周围学习环境进行交互得到新知识,让学生站在教学的主体地位上。
(二)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信息技术水平
由于地区差异性,发达地区早已开展多年的信息技术教育,而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目前还没有解决基本的信息技术教学条件问题,很多学生小学阶段都没有很好地接受信息技术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交谈等多种方式收集所有学生的真实情况。通过了解后,一个班往往只有二、三个学生有家用电脑,并且电脑应用水平并不高,只能进行一些常规的电脑操作。了解后做好登记,便于以后的教学。通过以上的工作,可以让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制定相应教学计划。
(三)正确引导,端正态度
建立绿色网站和适合于青少年年龄阶段特点的网站,彻底净化网络,给学生上网创造良好的条件。利用好网络可以纯洁人的灵魂,拉近沟通的距离,增长见识,培养信息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但上网一定要适度,不能成天流连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等,这更需要社会、家长、教师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
(四)灵活处理教材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信息技术是一门更新换代非常迅速的课程,其发展的速度几乎与时代同步。而现在农村中学用的教材多是老教材,内容偏繁、偏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某些内容对农村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范例和操作偏难,吸引力不够。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可以大胆创新,对教材重新整合,适当进行增删,重新设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使课程内容适应农村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应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
(五)深入研究教法学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掌握基本技能和获取基本知识离不开课堂,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特殊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很大不同,即它的操作性很强。
1、作为教师来说,必须提高专业技能、紧跟时代发展,加强科研能力,完善教学评估。要重视教学设计,要处理好教学目标——内容——过程——效果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设计中,应用系统分析法,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协调、控制,使课堂教学系统的整个功能达到最优化。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目标,深入领悟信息技术教育内涵。教师要利用自身优势、资源,积极参与赛课、论文评比、各类制作比赛,积极参加本地区教研活动,加强交流,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
2、在教学过程中
(1)要激发兴趣,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化因素,有兴趣的学习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在教学中要活用教学形式,比如游戏学习法、竞赛学习法激发学习兴趣。对于农村的中学生来说,“电脑”是新奇的“玩意儿”,所以学生刚接触时兴趣非常大,老师这时可以对计算机的神奇功能进行介绍,使学生对计算机有了一种神秘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捕捉机会,恰当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2)要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培养合作精神。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学活动不光是学生个人对学习任务的完成,它离不开学生团体的共同参与。由于农村学生智力因素的差异,其认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参与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对于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气的学生,教师要肯定他们的能力,经常有意识地引导、鼓励他们增强自信,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之主动参与合作。对于农村学生来说,合作表现尤为重要。在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个别的辅导,一个班中往往只有几个学生水平较高,接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受速度较快,很容易就掌握。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好为人师的特点,采取分组教学法,让学生教学生,事半功倍。
(3)教学形式要求讲练结合,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要精讲多练,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操作性特别强的学科,学生只有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掌握信息技术,培养信息技能,探究新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规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这种讲练结合的教学形式一方面使课堂教学动静结合,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节奏,符合农村学生的认知规律;另一方面,注重学生上机实践的时间安排,为农村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解决了农村学生因对信息技术接触过少而产生的神秘感和陌生感。
(4)尊重农村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由于农村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情况不一,以及学生家庭经济环境、曾经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的起点是参差不齐的,在学习过程中也会分化很快,这会给教学带来诸多不便。这就要求在教学时必须注重基础教学,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针对学生操作水平和接受能力的差异设计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内容,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个体发展差异,对差生应耐心指导,并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勤作尝试。既要因材施教,又要因生施教,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
(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有效利用已有资源
加强专业人才实际教学能力方面的培养,是实现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之一,教师一定要经常参加业务培训,及时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自觉地能动地研究信息技术,掌握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并从中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探究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从而有效地推进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在农村教育中,学生机房是信息技术课的主要场所,因此要确保教学效果,还要保证机器的完好率和使用率,教师要解决好维护与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维护方法,如用GHOST对系统分区做镜像等,以便适时快速恢复。
要让信息技术更有价值,教者就应更多的关注学生,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不能仅停留在练习的层面上、满足于基本技能的掌握,要在学生动手操作、主动建构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适时适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科整合和综合应用的能力,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实现教学成果最大化;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需要教师精心营造教学情境,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吸引住所有的孩子,仿佛他们就是情境中的人物,让他
扬州大学继续教育毕业论文
们在一个温馨的、舒适的情境中学习,在玩中学、在学中练,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创造的舞台。我们坚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信息技术教育这朵花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地上开得更加鲜艳。
主要参考文献
[1]冯玲玉,天水地区城镇中小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 [2]宋万女,甘肃省中师学校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 [3]肖红艳,张小莉,信息化社会教师的信息素养[j],中国远程教育,2003 [4]丁欢,张慧,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j],技术与市场,2010,(5)
2.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二
1 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相关问题
1.1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较落后
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原有的硬件设施较为薄弱,要对此进行相应的完善,目前还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此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与软件发展的不平衡现象也较为明显。可以说,由于前期高职院校对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不重视以及投入力度有限,目前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相对落后,同时相应的网络设施也有待完善。再者,由于东西部地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投入存在的差距,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出现严重的地域不平衡现象,这不仅给教育信息化的推广带来一定的难度,同时也阻碍了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间的共享。此外,各区域的城域教育网在建设过程中很少能够考虑到与高职院校校园网的协同,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两者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的不协调。
1.2 有关的教育信息资源缺乏
可以说,教育软件的研发与制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实施和推广效果有着重要影响。而就目前来看,高职院校教育软件不仅在数量上存在不足,同时其质量也不能有效满足高职教育信息化的相关需求。就目前市场上存在的软件而言,其面向群体更多的是普通中小学学校,同时网络版相对较少,其运用也主要针对于课堂教学。就软件的形式和涵盖的内容而言,除拥有大量相关题库外,软件内容更多的只是单纯对相应教材的复制,可以说,软件大多数时间演变成了课堂教材的电子版。这不仅造成了多媒体教学中本应具备的声音、动画以及图像等元素的缺乏,同时也阻碍了教育软件教育性及艺术性等相关特性的完美融合。总结来说,软件问题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1.3 信息技术未能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目前来看,尽管通过相应的努力,一些高职院校已购置了很多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教育设备,但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这些设备的使用频率却有待进一步提高。换言之,信息技术设备的增加并不意味着教育信息化改革取得良好效果,因为被闲置的相关教育设备发挥的作用极其有限。现代信息技术未能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实现完美融合,这不仅降低了信息技术设备的利用率,同时也不利于高职教育信息化改革进程的推进。具体而言,信息技术未能与高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来看,其教学仍旧围绕课堂展开,可以说,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极其微弱;(2)就教学内容而言,目前众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仍旧以传统教育意义上的课本为主体,这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3)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在由传统教学模式向教育信息化转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教师的依附性依旧较为严重,这难免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自身主体意识的发挥。此外,一些高职院校出现过分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从而忽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引导作用,这不仅不利于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影响了学生对于新教学环境的适应性。
1.4 有关教师的信息素养仍待提高
在高职院校进行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过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对于整个教学改革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进一步提高高职教师的信息素养已成为高职院校进行教育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目前来看,我国高职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素养仍旧较低,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能完全适应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要求。造成以上现象的原因主要体现在:(1)教师的教育思想及相关理念在多年教学积累过程中已根深蒂固,为此要切实使广大高职教育工作者转变以往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2)教育信息化对于高职教师在知识构成、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为此,教师只有在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基础上不断将信息化相关知识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其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逐步适应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要求。
2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及相关途径
2.1 逐步更新教育观念
要切实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就需要逐步提高高职院校对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从而使其从根本上转变教育理念。与其他类院校相比,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责任和使命,可以说,其不仅要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出信息意识和信息运用能力较强的人才,同时还应积极努力推动整个社会的信息技术运用。在教育信息化改革过程中,高职院校只有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才能够体会到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进而对学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更多重视。此外,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处理好学校信息系统中硬件与软件之间的关系,只有确保两者的平衡协调发展,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效。
2.2 加强高职院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校园网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其在整个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容小觑。为进一步确保校园网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作用,高职院校在构建校园网过程中应注重对其超前性和可靠性的把握,从而使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适应大流量数据的交换需求。此外,在建设校园网过程中,有关人员及部门还应考虑到信息点分布方面的数据密度问题。最后,良好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也是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一个必备条件。
2.3 不断开发高职教育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信息本身的不断重组和加工整理,另一方面则是对信息来源的开拓、信息渠道的挖掘等。要切实发挥信息资源使用价值,相关人员或机构在使用信息的过程中就需要不断转换思路,以尽可能释放出信息的最大潜能。就网络教育信息而言,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信息的共享性上,为此,在教育权相对集中的情况下,应积极致力于教育信息资源的统一规范、开发和整合工作中。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教育信息应尽可能融合现代的先进教育理念,从而使最终的教学内容能够以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在逐步开发教育资源的过程中,政府及有关部门应积极统筹信息和教育改革之间的工作,通过相应措施和方案的落实来改善高职院校信息基础设施落后的现象。此外,高职院校应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大力支持和鼓励教师与相关管理人员在开发和制作教育资源方面的积极性和独创性。最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标准,以进一步促进信息资源的整体共享程度,提高其利用率。
2.4 进一步加强对高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与其他类院校教师不同,高职教师最大的特点就是其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平衡。而在高职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乎着高职教育的最终成效。为此,高职院校在招聘教师过程中应严格依照相关要求选拔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聘请一些行业内的权威人员或是信息技术专家,与此同时,院校内的一些全职教师也可以定期去企业内部进行锻炼,以逐步提高其在专业方面的具体实践能力。可以说,只有广大高职教师工作者积极自觉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环节中来,学生对于信息的运用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切实有效的提升,从而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才能落到实处。具体到高职教师的培训工作上,教师队伍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应先在骨干教师队伍中展开,进而通过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来发挥其成效。在对高职教师进行培训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提高其对计算机运用的综合能力,同时还应注重传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只有这样,教师在教学环节才能将信息意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逐步提高他们的信息处理技能。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引入一些有计算机专业背景的教师,通过他们的加入来进一步提高高职信息教育的质量。
2.5 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
目前来看,高职院校的经费普遍紧张。为此,除国家可以进一步加大投入外,高职院校自身也应积极寻求相应的融资渠道,以尽可能加强院校自身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
3 结语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可以在具备相关人才和科研优势的基础上,逐步推动院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使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进入到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中来。可以说,这样不仅有利于加快高职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进程,同时也有助于保证教育信息化的持久稳定发展。
摘要:教育信息化不仅是高职院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其也是积极适应社会信息迅速发展的必经之路。下面笔者就围绕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以及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展开分析和论述。
关键词: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教育信息资源缺乏,更新教育观念
参考文献
[1]曹大有.Google云计算在高职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6).
[2]徐娟,梁称福,李现.依托世界大学城空间云平台实现高职教育信息化新跨越——以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5(2).
[3]欧阳波.仪尹长源中职与高职教育信息化失衡问题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5(5).
[4]袁铭.“后示范”时期高职教育信息化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5]高凯虹.高职教育信息化手段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教研版),2015(21).
3.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三
一、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2010年,研究人员先后对靖远、景泰、会宁、平川等县区中、小学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学校信息化建设与城市学校相比,相对滞后,其主要表现为:
1.硬件设备不足,设施利用率低
目前大多数农村学校都不具备学校信息化建设的硬件条件,尽管近几年在各级政府协助下,县、镇、村各级学校先后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脑等信息化教学设备,但学校计算机人均占有率相对较低,即使教师制作了课件,也因缺乏设备而无用武之地,因此仍无法做到保障信息技术课程的全面开展。另外,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较落后,许多地方网络铺展还未到位,这就严重影响了教学信息的交流。尽管网络平台提供了许多优秀的教学资源,可师生却因为没有有效途径而无法吸纳、接收这些资源。
2.对现代化教育建设认识不足
农村学校教师,甚至校领导以及一些基层教育领导者在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认为开展信息化建设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学校的一种包装,可以起到吸引生源的效应。他们认为,如果全面深入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会因教学模式的改变而影响到升学率。因此,他们仅仅对信息化设备进行了大量投入和建设,却没有制订出促进信息化资源利用的具体有效措施,信息化设备成了橱窗里的展览品,以至于农村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仍是传统的课堂教学。
3.实用的教学资源匮乏
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应配备有丰富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然而农村教师能够接触到的软件多是面向城市教育的,找不到适应农村教育的本土化教学资源,再加上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较少或配置低下,教师无法及时得到最新的教学信息,因此很多多媒体素材都需要教师自己开发,不仅耗时耗力,课件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结果往往事倍功半。这些客观因素就决定了课堂教学大多只能局限于传统教材。
4.师资力量严重短缺
农村学校具备信息技术专业知识的人员严重短缺,掌握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方法的教师比例尤其低,具备信息化综合建设能力的人才几乎没有。而且由于师资配备率低,教师课时多、任务重,导致教师没有充足的业余时间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以糜滩乡的中小学为例,只有初中的一般学科教师实际运用水平接近城市教师的平均水平,而村小的一般学科教师实际运用水平都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因此,即使学校拥有信息化设备,由于师资力量配备的问题,信息化设备利用率仍然很低。
二、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探讨
1.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切实改善办学条件
首先,加大對贫困地区的教育建设投资并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避免资金的浪费和流失;其次,通过相应政策,采取多种策略,吸引企业或单位增加对教育资源建设的投资或者捐助,以保持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性发展;再次,学校根据经费情况,分年度、有计划地购置信息化教学设备,以增大信息化设备的覆盖面。
2.引导教师找出差距,学会求知,逐步转变教育观念
首先,教育管理者应具备正确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以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教师素质的唯一评价标准的做法。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机制,以激励教师的自身发展;其次,广大教师应加强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学习,掌握完善的现代教育技术理论知识。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思想和方法作为指导,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改善农村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相对低下的现状,从而促使农村信息化教学从量的积累逐渐到质的飞跃。
3.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首先,应加大对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资金投入,没有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基础后盾何谈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的优质建设?其次,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成立一支专门负责教学资源库建设和管理的队伍,统筹规划,对教学资源库进行分门别类、综合整治。同时,为了更有效地进行教学资源库素材建设,避免重复建设,促使教学资源库建设能有计划、按步骤地实施,根据专业特色和学科设置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切合实际需要的学科教学资源库是十分必要的。
4.分层培训,逐步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组织业务熟练的专业人员,以讲座、多媒体等形式对教师进行深入浅出的培训。针对年龄大、接受能力差的老教师,可以开展一些简单的应用技术培训,如开、关机的基本操作,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简单资源的下载及修改等;针对年轻教师要提高标准,在熟练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还应要求掌握幻灯片、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方法。
总之,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基础信息化教育建设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必定会遇到方方面面的困难,面对这些难题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正确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找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创新,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才能在不远的将来实现农村信息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号:GS[2010]G285。
(作者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育才学校)
4.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四
2018年8月3日
按照省局深入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部署和鞠波局长关于认真深入调研我省市场监管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指示,应急管理处坚持问题导向,树立问题意识,“走出去”、“下深水”、“沉下去”,赴江苏、广东等先进单位实地学习调研,深入基层走访多个地市州,分别与总局信息中心、中电科、航信集团、浪潮集团等具体负责同志开展深度交流,拜访省内信息化建设相关主管部门,对标先进、查找差距,深刻剖析原因,根据**省实际,提出关于加强我省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基本情况
全省市场系统在用信息系统有90多个,原市场总局及直属单位部署系统30个,省局建设部署系统11个,省局直属单位自建系统13个,市州局自建系统40余个。
省局信息化建设工作于2013年启动,总投资仅1100万元左右,其中省局综合平台建设约900万元。省局综合信息平台一期于2016年底验收交付使用,二期目前在建,建成后共有10个业务系统可用。
准规范编制,项目建设见子打子,标准混乱。缺乏顶层设计是造成“信息孤岛”、低水平重复建设的主要原因。
(三)经费投入不足。省局从2013年启动信息化建设以来,投入经费与发达省份和省内信息化建设较好的厅局的投入存在数量级差距,广东省局近5年在信息化建设上的投入达到1.92亿,江苏、山东等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的省份,近五年的资金投入都是上亿元的规模,重庆、海南、甘肃、内蒙等省市投入也是几千万或上亿元。
(四)信息化专业队伍力量薄弱弱。受体机构约束等多方面因素,我局信息化建设队伍力量不足,尤其是缺少既懂技术又擅管理、既熟悉电子政务又了解业务的复合型人才,现有体制机制也制约了信息化建设人才的培养和更替,建设队伍难以支撑庞大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五)项目管理水平亟待提升。信息化建设管理制度欠缺,对项目承建商的约束和惩戒制度不完善,对项目建设单位、需求单位缺乏考核;系统集成项目与网络运营服务捆绑采购、项目转包分包等极大的影响项目建设效率,应用系统与基础数据库捆绑采购导致“巨婴系统”,加重了后期系统扩展成本;如何盘活整合原有系统资源和新建项目调研不够,既损失了数据资源又提升了后期建设成本。
三、外省经验
(一)三分技术、七分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较为成熟
对内整合国家、省、市、区系统业务数据,向外与部分政府部门实现数据交互共享,各类数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初步实现“一企一档”、“一品一档”、“一人一档”目标。
(四)存量和新增资源有机融合,在信息化建设中利旧融新。江苏、广东两省都注重盘活原有老系统,与新建数据中心和业务系统实现合理整合,从根本上解决了纵向一致,横向互通的瓶颈问题,有效避免了系统建设构架上下不
一、互不兼容的问题。广东省目前最老的业务系统是2002年药监局成立后组织开发的,完整保留了历年的信息数据,为监管工作积累了一笔宝贵的数据。
(五)省市共建,试点带动,分步推进。江苏省局以常州市局作为江苏省局信息化建设的试点单位,在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2015年以来,常州从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深化阶段到信息化大数据阶段,历经了四个阶梯式发展过程,积累了丰富宝贵的成功经验,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信息化建设模式。江苏省以常州经验为范本,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山东省在2013年出台信息化重点项目规划时,也是把信息化重点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建设。
四、对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领导。信息化建设是关系政府治理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工作,是一项涵盖所有业务领域、工作量浩大的系统工程,组织领导是信息化工程成败的关键。强
建设目标。首先建设数据中心,解决系统内各类基础数据、业务数据归集和交互共享,消灭信息孤岛、数字鸿沟;同时,从满足基本业务需求出发,建急用系统,在行政审批(备案)方面查漏补缺,补齐日常监管、稽查执法、监管资源方面短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信息获取范围,实现跨部门数据交互共享,并试点接入企业数据;最后,在获得充分数据的基础上,实现“大数据”风险分析、监测预警等决策功能。
(四)加大保障力度。一是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部门的支持,加大市场监督管理信息化重点项目投入力度。要多方筹措资金,坚持省、市、县配套联动,统一规划、分级投入;可考虑通过政策引导、合作共建等方式,在确保安全可控的前提下动员社会力量、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公众服务类信息化建设;二是着力建设人才队伍,建立健全信息化人才培养机制,尤其要重视培养一批掌握信息技术、熟悉监管业务,愿干事能干事的复合型人才。
五、建设步骤
信息化项目建设步骤可在新的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后,按照五年时间规划为四步走,第一步实施顶层设计;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工程;第三步实施业务系统工程;第四步大数据运用。四个步骤可以前后交错推进。
第一步:顶层设计(2019-2021)。
顶层设计工作量巨大,尤其是标准规范需要分类分批分期完
和总局标准制订一套统一的监管数据标准规范。
管理体系(2019)。也叫管理架构,包括领导机构、工作机制、管理制度(项目管理、安全管理、绩效评价、监督管理)等。
编制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2019)。通常在上一年完成项目编制,获得发改委批准立项后才能实施工程建设。
第二步:建设数据中心(2019-2022)
数据中心是信息化建设的骨干工程,按照数据供给侧改革的任务要求,将数据中心逻辑划分为4个分中心,分别为:数据资源中心、数据资产中心、数据交换平台和数据应用中心。
数据资源中心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存储等模块,主要涵盖各类基础数据库,包括产经营主体数据库、从业人员数据库、信用信息数据库等;按照数据所有权划分,分为内部数据区和外部数据区;按照数据类型划分结构化数据、非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等。
数据资产中心是对数据资源中心的源数据进行“提纯”将大量原始数据进行清洗、分类、加工等操作后形成可以使用的数据资产,此过程称之为数据资产化过程;该中心主要包括数据分类、主体数据、行业数据等模块。
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是跨部门、跨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交换的核心,在该区域内涵盖数据交换系统、数据共享系统、数据调度服务等模块,通过各系统和数据调度服务的支撑形成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该平台是实现不同数据库、不同数据格式之间进行数据
统建设可以通过购买已经运用成熟的系统来快速建成,优点是可以缩短建设周期,节约资金,但是往往会带来系统版本升级所带来人工维护成本、跨业务系统数据接口调用、业务系统并发访问性能瓶颈、机构改革业务融合等诸多问题。利用新一代微服务架构可将现有业务系统进行元服务化拆分,通过拆分形成业务系统的各个微模块,跨业务系统通过微模块的API调用方式实现,系统自动完成数据调用,避免传统数据接口调用耗费大量人工维护成本的问题;同时,我省具备创新性、实用性、推广性的业务创新微模块(容器)可申报国家局进行全国推广、复制,无形中带动行业发展与业务的创新。
第四步:大数据运用(2021-2023)
大数据技术较为复杂,工程投入大、周期长,目前全国市场监管系统还缺乏成功案例或成熟模型,但部分经济条件较好的省局已经在先行先试,到2021年启动大数据工程,时机较为合适。
大数据运用主要是建设风险分析、应急管理方面的大数据分析模型,为监管工作提供预警研判和决策参考,提升监管的预见性、靶向性、时效性。
提升监管的预见性,就是通过数据自动采集、自动汇集、自动清洗、自动计算,从而自动产生预警信息,抓早抓小,防患于未然。
5.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五
校园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学校校园环境、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品牌教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
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状况仍不容乐观,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种倾向:
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目的“功利化”。据调查,大部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针对合格学校、特色学校创建等工作而进行的;有60%以上的校长纯粹把它作为学校的形象工程和自己的一项政绩工程,因此,不惜人力、物力、财力,修校园“文化墙”、立校园雕塑、搞硬件建设等。这样的建设具有明显的功利化倾向,偏离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奠基学校育人品位的目标。
二是校园文化建设内容“片面化”。笔者对一些农村中小学校调查得知,有大部分学校只注重了学校硬件、校容校貌、校园绿化等物质文化建设,但制度文化建设弱化,精神文化建设一片荒芜;有些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顾此失彼。其实,校园文化建设仅从某一方面着手,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主张从更为广阔的角度来充实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
三是校园文化建设形式“庸俗化”。目前,农村中小学校园文化普遍缺乏核心校园文化理念,大多数学校依然存在生搬硬套,特色不突出的现象。有的学校“文化墙”内容杂乱;有些学校张贴的名人像、警句、格言过多,属于师生自己创作的内容很少,导致师生熟视无睹,形同虚设;有的学校上墙的制度太多,但落实不力。这样的校园文化既不能体现学校特色,又无法保证学校文化品位的提升。
四是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激进化”。现在,由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热”盛行,一些学校为顺应要求急功求利,“大跃进”态势十足。这实质上与校园文化形成的过程是相违背的,不利于学校精神文化的提炼和形成。
五是校园文化建设主体“骨干化”。据了解,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数学校的参与者主要是学校骨干;教师中对此持观望或反对态度的不少,热情不高;学校活动不多,学生参与少,几乎呈被动的接受状态。显然,这样的校园文化无法让全体师生认同,难以形成共同的价值观。
二、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
先进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包括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三个方面的工作。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校园文化的最高层次。那么,如何实现以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建设,打造学校文化品牌呢?
一是理念统揽,形成合力文化。校园文化实际上就是校长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校长要从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根据学校发展的规律,综合社会各方面对教育的要求,对自己的学校做出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并将这种考虑以学校发展目标的形式描绘出来,从而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用理念去统率和指导学校的一切,形成一种具有鲜明理念内涵的文化整体合力,产生强大的教育冲击力。
二是个性塑造,彰显特色文化。有专家说:“有个性的东西才是最有生命力的。”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因校制宜,不要盲目攀比,力求突出特色。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注意以下三点:一要正确处理好校园文化建设与特色学校建设的关系,形成各自独特的学校文化气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二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个性塑造一定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切不可照搬,避免千校一面;三是特色设计应凸显学校办学理念,凝练学校的文化精神,形成新亮点。
三是继承拓展,弘扬传统文化。据了解,许多中小学校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时代在发展,老校也不能一味的躺在传统上睡大觉。最好的方法是在传统中融入新内容,在新内容中又折射出传统的光芒,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协调。因此。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珍惜学校传统,认真撰写校史,开辟校史展览室、让师生了解校史;二是科学谋划学校远景,向教师介绍学校的未来前景、办学方向,增强校兴我荣的使命感;三是举行校庆等有意义的活动,以传承学校的价值观和信仰,引领师生为价值而人生;四是多宣传杰出校友的典型事迹,以弘扬其精神。
四是分布推进,构建过程文化。校园文化的形成是学校办学者的办学理念形成——人员选拔——中层干部的影响(新入者的社会化过程)---师生认同吸收的过程。众所周知,校园文化建设需要财力、物力等一定的条件。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不少农村中小学还很难满足这些条件,那么就需要科学规划,整体设计,分步实施,分步推进,保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性和统一性,实现文化建设的长远规划和现实可能性的机结合,从而稳步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6.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六
目前,就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而言,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主要是教师教,学生模仿和记忆),手段落后(主要是粉笔和黑板),课堂缺乏双向互动,缺少师生沟通交流,部分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由此影响着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所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已经变得非常重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师在发展学生的同时也要发展自己。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
以我们周边乡镇的小学为例,小学教师整体上出现了队伍的“老龄化”现象,特别是撤区建镇时的区工所所在地的中心小学尤其突出。农村教师老龄化趋势令人担忧。因为这部分年纪较大的教师,大部分是接班补员和民办转公办教师,只有少数受过专业教育,大部分凭借自己日积月累的教学经验开展工作,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面对新形势下的素质教育、改革后的义务教育新课程,往往觉得力不从心,教学可谓“老虎咬刺猪-无处下手”。
原因分析: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趋势明显,急需补给“新鲜血液”。然而却一时不能如愿。其主要原因如下:
①“进口”难。一是60、70年代“两条腿”走路,把学校办到家门口,大批未经培训的人员走上讲台当起了教师,80、90年代就陆续转成了公办教师,特别是2007年代招工教师、文化素养、知识基础、教学理论、教学艺术80%以上是一塌糊涂。二是实行计划生育、经济发展促成人口的自然移民(经济不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高山向平坝、农村向城镇移民)等原因,逐步出现小学教师“超编”现象。编制的硬性规定把“进口”卡死,新教师难以充实。所以造成了,农村小学教师的结构一直没有很大改观。
②“留不住”。农村小学条件艰苦,教学设施落后,即使有年轻教师分配在那儿从教,又因为种种原因,留不住“人才”。年轻教师也许通过自身三五年的努力,成熟了、成材了便调往条件好的小学或初中,或调往县城或离县城近的小学任教。
2、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水平不高,教育教学水平低、教学效果差。
农村小学青年教师学历较高,大部分参加专科或本科的自考、函授,中老年教师参加学历进修提高的不多。更为突出的是高学历低水平。专业水平12%左右的教师不适应目前的教学工作,52%处于适应期教师,专业较好的教师占31%左右,骨干教师严重缺乏,仅占5%左右。
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观念陈旧,仍受传统思想束缚,主要是在传授书本知识,“一言堂”现象仍然较普遍。基本教学模式仍是“灌输——接受”式,学生学习主要是“听讲——记忆——练习——再现”,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没有形成;课堂缺乏双向互动,师生缺少交流。许多教师仍然没有学生意识、问题意识,离开教材教参无法上课;部分教师对课程标准、材料作用认识不清,理解不深,备课上课抓不住重点,突不破难点,开发课程资源能力缺乏,大部分教师工作兢兢业业,但大都以完成教学进度为主要目标,对学生是否有真正的发展关注不够,“严而不活”、“灌而不思”、“教而不启”是大部分课堂的真实写照。
原因分析:①随着教师年龄增大,对继续教育缺少内在动力,因而教育教学观念转变较慢或没有转变;②教学工作负担沉重,事务缠身成了大部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巨大障碍。农村小学一般按主干学科配置教师,一般来说语数教师都要兼任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个别学校包班上课。备课、上课、批改、辅导以及应付各种提升专业为名的培训、考试,让很多教师疲于奔命,繁忙事物占据了教师大量时间,教师自主活动,自我发展时间欠缺。教师的日常事物又常常缺乏专业性,对教师专业自主性,专业判断要求较少,甚至根本不需要教师“像教师一样思考”。在这些事务活动中,教师的专业决策、判断等专业特性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贬低和抑制,从而影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影响整体素质的提高;③教师自己忽视了自身的发展。学校一直都被当作促进学生发展的工具,日积月累,长期被当作工具的教师就真的把自己当作工具对待,把全副精力用在学生的学业上,忘记或忽视了自身同样有发展的需要。长此以往,就完全失去了自身发展的意识和愿望,只能在外力的驱使下亦步亦趋。
3、农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差。
农村小学教师能熟练操作电脑的只占6%,一般的占19%,不会用的占75%,能熟练利用多媒体软件制作课件的更是少之又少,大部分教师不会制作,对网络的利用能力不强。除了要参加课堂教学等比赛活动外,很少有教师为平时的教育教学上网搜索查阅资料。
原因分析:①对网络学习没有引起重视,部分教师用网络去娱乐的时间多于用来学习的时间。②缺乏必要的设备设施。
4、教师教科研意识淡薄,能力不高。
多数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不大重视教育科研,或者不知道怎样从事教育科研;很少有教师写教后记或教学反思,校内公开课没有开或开得也不多,即使开课,效果也不高;教师自己或学校订有部分教学书刊,平时阅读较少,大部分教师只在写论文时作为资料查阅,更多教师在长年的教学过程中墨守成规,安于现状,工作无创新。
原因分析:
①农村学校教研组工作瘫痪或教研实效低,没有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或缺少相应的指导,个别学校几乎没什么教育科研活动。有些学校即使有教研活动,也只是组织教师在校内上公开课,组织教师听课、评课,因为理论水平不高,所以评课也常流于形式,学校有教研课题,但研究力度不够,不深入,出不了真正的成果,教研活动缺乏实效,教师积极性也不高。
②教师阅读的空白。没有反思的习惯,种种原因,教师没有参与阅读或阅读很少,科研意识、捕捉教研问题的意识能力便随之弱化。
③另外,教师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明显的保守主义文化,教师职业在许多农村教师眼中是一个安定的、平稳的缺乏挑战性的可以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重复的职业。教师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去重复习惯了的行为方式,却很少分析自己行为背后所隐含的信念和价值观,更淡不上对之进行批判性的反思。
④经费紧缺,由于保障制度的改革,加之学校“普九”时的举债建设,经费紧张,校长分之无术,无法保障教研经费。
⑤缺乏农村教师展示的舞台。
5、教师群体团队意识、合作意识不强。
农村小学教师参与各项比赛常被视作是教师个体的事,群体协作意识与能力不强。
原因分析:教师群体中流行着一种中庸的潜规范。许多教师发展的动力源泉在于教师之间的竞争,而对绝大多数农村教师来说,他们所期望的并非超过同事,而是不要被同事落下。与此同时,他们更希望同事群体停留在与自己相当的层次上,所以教师群体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6、教师外出听课、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
由于经济、信息等方面的原因,农村教师外出听课、培训的机会较少。除了县里组织的主题构建、新课程培训等全员培训外,外出听课、参加培训的教师是极少数。对于外出听课与培训,较多的中老年教师显得无所谓,反正听完课、培训完回到学校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他们用的大多还是旧方法、老经验。但大多数中青年老师和部分老教师对培训与听课较为赞成,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农村教师们对新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转变方面的知识技能培训比较需求和渴望。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几点建议:
1、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设施。
加强农村教育投资,改善办学条件,创造有利于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环境,如配置电脑、多媒体教室、阅览室等,为提高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2、加强培训,研训一体。
农村小学,因教育信息闭塞,缺少必要的指导,导致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手段单
一、老化等等。所以上级培训机构要派出教师对他们进行培训指导。培训指导要落到细处、实处。同时,学校可结合县级的培训,在本校开展“校本教研”、“信息技术培训”、“教师基本功培训”、“终身学习与发展培训”、“课堂教学、教科研能力培训”等等。
通过“岗位练兵”、“研训一体”的方式方法,让老师转变观念,形成技能,扎扎实实提高专业素质,以适应新型教师职业需求。同时,农村学校开展教研活动要讲求实效,要突破教师个人备课的模式,形成集体备课氛围,突破课后“形式主义的评课”,形成同伴真诚互动评价模式,突破走过场,形成“专业引领”、个人积极反思、写案例的好风气。同时制定“走出去、请进来”的教研思路。
3、减轻负担,提高待遇。
充实农村小学教音、体、美、英语、科学、心理健康等专职教师,从而减轻教师因包班、兼课等带来的繁重课业负担,从而保证教师业务学习时间,同时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待遇,使学校能“留住”优秀教师。
4、文化熏陶,形成氛围。
每个学校都有自己多年的文化积淀。它是一股力量,有一种内在的精神引领着老师,学校领导应利用送文化传统营造氛围,让教师感受、传承文化,吸收其精髓,如营造文化氛围,开展多层次的活动。在活动中,让教师展示自己的才艺、舒展情绪,增加全体教师凝聚力,增强群体合作意识、团体意识,消除教师群体“中庸规范”带来的消极影响。
5、学会反思,提升素质。
在促成教师专业发展众多可能途径中,教师工作实践的“反思”因为有着独特的优势,而受到较大重视。可以说“反思”已成为当前推进课程改革和教师自我完善的重要方法。
我们觉得农村小学教师要学会反思,学校就必须对教师提供相应的组织或帮助,解决多种困难,建立、完善一系列制度,如集体备课制度、听课制度、听课笔记公开制度、教研学习制度、师徒结对“传帮带”制度等等;每一阶段后,学校要提醒教师将资料进行收集、梳理,挖掘有价值的教育资源,进行归档总结,提供教师回顾自己的实践的素材,帮助教师提升评价素养,提高理论水平、反思水平,推动教师发展,促成教师反思日常化,从而有效提升教师的业务素质。
6、个别辅导,分层对待。
教师的气质类型及能力均会有较大的差异,老、中、青年教师因为经验、阅历的不同,教育教学能力也存在着差异。所以学校在推动全体教师进步的同时,也应该关注到教师的差异性。对年轻教师的情感度、控制度、个性、沟通方式等进行个别化的指导,让每位教师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知道自己教学特点,养成正确“归因”品质,使教师能扬长补短,促进教师个性化地成长,同时也应关注到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在身体状况、能力、阅历等方面的不同,在制定目标时应考虑到这一差异,“分层对待”对不同年龄层次或年龄段的教师提供不同的目标,形成科学合理的老中青学术梯队,使中老年教师也要明白自身所面临的压力,树立终身学习、接受继续教育的观念,保持、优化自身素质和能力。
7、考核评比,制定细则。
镇中心校应制定客观公正的教师评价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管理目标;考核奖励的“优惠政策”,引导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
8、建立合理的人才流动制度。
建立向农村流动的教师人事制度,建立“支教”制度。(“支教”制度已在我县实行)同时,对农村小学建立稳定的供给渠道,并出台政策,鼓励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流”入农村小学,同时让农村小学“留”住自己培养的骨干教师。
7.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七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信息化
一、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现状及问题
目前国家对教育信息化越来越重视, 在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 国家加大了投入, 并陆续发布了一系列文件规范指导教育信息化建设。各高校对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也有很清晰的认识, 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信息化建设, 特别是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 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硬件设备的建设和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但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信息化管理水平参次不齐, 缺乏统一的规划
随着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推进, 高校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有了较大发展, 大部分院校已建立起了相当规模的管理系统。但除了少数管理人员具有计算机专业知识背景, 能够自己开发或改进适用于本职工作的管理信息系统, 具有较强的管理功能外, 大多数学校的管理系统从信息处理和信息利用深度看, 只能应付于上级管理部门上报数据等的需求。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较低, 信息管理能力不足。多数管理人员只能进行简单的系统应用操作和报表处理, 对信息收集、整理、处理、应用等仍采用以手工为主的传统信息管理方式, 对网络技术、数据仓库技术没有基本的认识, 更不能应用于实际管理工作中, 管理人员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很难提出建设性建议, 使得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难以提高, 阻碍了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从整体上看, 各学校自己开发的管理信息系统的水平差异较大, 有些信息系统只具备简单的事物处理功能, 缺少较高层次的决策分析支持功能;有些学校设计的信息系统标准, 不符合现有的教育信息标准;有些学校的管理软件之间互不兼容, 各部门数据不能共享与交换。而且目前的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 不是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 而是管理观念不到位, 简单认为信息化建设是纯技术问题, 而使信息化建设工作没有统一规划。
2、多头管理, 信息标准难以执行
教育部1995年就已经公布了《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生管理基本信息集》, 到1999年, 教育部专门成立了专家组、顾问组和课题组, 历时三年, 于2002年9月正式颁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配合《标准》的实施, 教育部办公厅于2002年11月发布了“《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实施办法”和“《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应用示范区建设实施办法”, 对《标准》的实施工作作了明确要求。2003年6月,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向各省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贯彻《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工作的通知”, 对有关《标准》工作进一步作了明确部署。但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这一块信息标准化似乎并没有执行的很好。
研究生教育包括招生、培养、学位、就业等主要环节, 但实际管理上却包含了招生信息管理;研究生选课及成绩管理;学籍信息管理;学位答辩及学位信息上报、就业数据统计、上报、导师信息管理等众多比较繁杂的内容。
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按对应归口上级管理部门来看, 国家级的是国务院学位办和教育部的对应主管部门, 学位办负责学位点的申报管理和学位、学籍信息的管理, 教育部负责招生、培养、就业等环节的管理和监督;省一级的则包括省级学位办, 高招办和就业办等主要管理部门。这些不同的管理部门只考虑自身管理的需要, 不遵照《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或则不知道有《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 而建立自己的数据标准 (或格式) , 培养单位在进行信息化管理过程中, 不同的环节面对不同的群体, 由不同上级管理部门归口管理。这样就出现同一个单位同样一批数据, 由于处于不同环节, 以不同的形式表现, 没有一个统一的格式和标准。招生的数据不能传递给培养, 培养的数据不能传递给就业和学位, 每个系统都需要重新录入一遍研究生的信息, 既增加了许多额外工作量, 又容易产生差错。[1]
3、软件开发水平不高, 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 计算机产品种类繁多, 硬件设备已经不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而软件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但目前各高校应用软件的开发状况令人堪忧, 大部分系统都是由不熟悉具体业务的计算机专业人事开发或则直接由业务熟悉的非专业人事自己开发, 开发出来的系统要不就是对教育管理规律不熟悉, 开发出貌似不错实际上用处不大的信息管理系统, 要不就是很好用, 但系统开发的高度不够, 没有考虑到软件的后续发展和扩展问题。
除了软件开发的深度外, 在推广或普及方面也有不少问题。各个高校之间, 由于管理体制不尽相同, 开发的管理系统相对分散独立, 相互之间很少交流, 这样就造成开发一套软件只用于一个单位或一个部门, 为了实现同样的功能, 其他学校或部门又要自己再开发一个相同功能的软件。同一个高校由于管理人员的变更, 原来的管理软件由于人员的调整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不能被新的管理人员使用, 新的管理人员在积累工作经验的前提下再重新开发一套功能基本相同的软件。这种校际与校内的这种管理软件的重复开发现象非常严重。[2]
二、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与思考
当前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中问题还有很多, 但如果能够解决上述三个问题, 会对整个信息化建设进程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本人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以来, 一直致力于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 参与开发了研究生招生信息管理系统、招生调剂系统, 学位答辩管理系统等, 也使用了很多由教育部、国务院学位办或其他管理部门开发提供的管理软件, 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不断思考及总结, 认为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要提高, 要有质的飞跃, 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改进。
1、强制执行统一的信息标准
前面所讲的问题中, 实际上最关键的是信息标准化的问题。在信息标准化方面, 只能依靠国家的强制执行, 但目前最大的障碍反而是来自于研究生教育管理的最高层。上级管理部门之间给出的信息标准都不一致, 没有完全统一, 是造成当前很多教育管理环节数据不能共享, 管理软件之间无法对接的主要原因。我们要分析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问题在哪, 是国家颁布的信息标准推广宣传不够, 还是颁布的信息标准还有欠科学, 不符和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如果是颁布的信息标准不完全符合研究生教育管理规律或习惯, 可组织专家进行讨论, 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信息标准;如果是宣传推广不够, 那就一定要率先在最高管理部门之间强制推广, 按统一的信息标准来开发管理软件。从上到下逐级推进, 才能实现信息的标准化, 以利于数据之间的共享。
2、做好规划, 建设全国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平台
虽然高校之间情况各异, 管理模式不尽相同, 但研究生教育管理总的流程及基本规律还是一样的。全国范围内在研究生教育信息化管理方面, 可以根据研究生教育管理的特点及流程进行统一规划, 建设一个从国家到省再到高校三位一体的通用的信息管理平台。平台内包括了研究生教育管理的各主要环节所需要一些基本的功能, 国家、省级管理部门提供信息的查询、浏览、统计、上报等功能并将学历、学籍认证、就业服务等功能融合进来;对于高校可以采取提供组件的方式, 把一些功能打包, 供不同高校选择使用, 高校也可以在平台提供的功能基础上, 根据自身办学需要或办学特色, 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平台, 各高校可以进行信息录入、处理、维护及上报数据等工作。
全国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平台一旦建成, 不但可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避免各种不必要的重复建设, 节省大量人力物力, 还可以规范地方院校的管理程序, 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 促进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3、加强管理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培训
进行信息化管理离不开管理人员的参与。管理人员可以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具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的, 这部分管理人员不但是信息平台的使用者, 也是信息平台开发设计的参与者;第二类是单纯的管理人员, 不熟悉信息技术;信息平台的开发设计只有充分征求一线管理人员的意见和建议, 才能真正具有实用性。对于有信息技术知识背景管理人员要创造机会让他们之间加强交流, 促进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优化;对于一般管理人员要加强培训, 提高信息平台的操作能力。[3]
三、结语
随着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 管理过程中问题会越来越多, 本文列出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 提出采取强制统一信息标准, 建设通用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信息管理平台, 加强管理人员的交流与培训等措施, 以能提高研究生教育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促进研究生教育管理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伊宝玲.规范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 (7-8) :64-65
[2]韩刚, 沈伟哉.论高等学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建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5) :95-97
8.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八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改进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331-01
信息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了人们的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技能,所以实行信息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小学是形象思维的形成时期,各方面能力有待提高,只有重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
1.教师所交学科和自己的专业不对口。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很多信息技术教师都是从其他科目中转过来,很多学校因为要开展信息技术课,只用从比较感兴趣年轻教师中选拔信息技术教师,于是出现了身兼数职的现象。
2.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呈现年轻化。信息技术和其他科目相比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师资力量明显不足,缺乏有一定操作技能的教师,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学校很少开展信息技术教研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信息教学活动的开展。
3.信息技术教师角色没有一定的转变
在小学信息教育中很多教师都是专业水平欠缺,实际操作能力不强,教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和其他科目是不同的,不能像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教师面对的教学压力是很大的,他们除了要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外,还有花费大量的时间对机房进行维护。这种巨大的精神压力,严重挫伤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4.教师和家长对信息教育课程没有正确的认识。对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还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得到充分的落实
5.学校教学设施配备不到位。在很多学校中虽然开设了信息教育课程,但是电脑的配备却是明确明显不足。
二、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含义
(一)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和互联网有关的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技术教育不是单纯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不能以计算机操作为教育原则,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进行互相融合是信息技术的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对学生实行素质教育的保证,可以有效的推进学生发展。
(二)实施信息技术教育的原则。目前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信息技术已经涉及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部分,和学校的教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面对这种情况,在课程改革中指出了要大力推广信息教育课,在小学课堂中实施信息教育课,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模式,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行。
三、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对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作用
(一)迫使教育工作者转变观念
利用“数字化校园” 的教学模式进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可以使学校的教师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不断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例如在某市小学中利用数字化教学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学校从改善教学环境出发,着重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在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出了保证。
1.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提高认识,不能把信息技术当作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学科,教师在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产生的影响,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可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获取的自己需要的信息。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终身学生的手段,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2.提高对信息技术教师的认识。信息技术教师不仅承担着正常的教学活动,还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成果,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信息技术知识,也要保证“数字化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
(二)迫使信息教师角色转变
要逐步落实“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树立信息技术教师的形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环节,会涉及到教师、班级、科室,信息技术教师是保证数字化校园的根本,有重要的作用,从教学方案的拟定到数字化平台的安装都要在信息技术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四、针对小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改进措施
(一)家长和教师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紧跟时代的发展。目前有很多学生都沉溺了网络,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杜绝学生使用电脑,这样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沉迷于网络。学生的家长应该意识到在当今社会孩子适当的接触网络是很必要的。(二)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活动。孩子的学习成绩虽然重要,但是孩子也需要全面发展,所以要实行信息教育,教师要有针对性的选择教学内容对学生要正确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切实体现素质教育。(三)要改进教学条件,保证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就要保证良好的硬件措施,只有教学设施得到了满足,教学活动才能正常开展。
参考文献:
[1]熊锦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现状的研究[J].文教资料,2012
[2]黄建军,杨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3(3)
9.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九
2.1提高对科学教育的认识:
作为学校的领导应该首先正确认识到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高度重视小学科学教育。其次,选择适合科学教育的教师担任科学教学工作,严格要求教师按照课程表的安排上课,而不是让其只存在于课程表上面,只有采取一些强制性措施才能保证科学课程的有效开展。消除主课、副科的思维,把科学课程放到正确的位置上面,让学生也意识到科学课程的重要性,让他们也加强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在高校的招生工作中扩大对小学科学教师的招生工作,解决目前专业科学教师缺乏的现状,加强对小学科学课程教育的宣传力度,让人们正确的认识科学教育。
2.2加大对科学课程的教育投入:
科学课程的开展不同于其他课程,它需要一定的实验仪器开展一些实验课程,这就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的投入,没有这些实验器材的辅助学习小学科学课程就很难有效的开展,正是由于没有实验设备使得很多老师及学生很少进行科学实验,导致教学的质量严重降低。因此教育部门应该加大经费的投入,同时加强对经费的监督工作,使这些经费可以得到有效的利用,在配备实验仪器的同时还应该订购一些实验教材。学校在购买实验仪器后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保障科学教学的质量,寻找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科学管理,保证老师及学生可以随时进行科学实验。
2.3加强教师的培训力度:
目前的小学科学教师很难承担新课改的教学工作,就职前教育来看职前与职后的教育工作严重脱节,当前教师培训的效果不佳,很多教师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只是停留在口头理论理解上,并没有转化为教师的职业经验,因此就要求我们应该加强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科学教师的培训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挖掘科学教学的资源,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给任课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条件和机会,多于高校合作,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及学者针对性的对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是任课教师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把课程的新理念应用到科学课堂当中。
2.4小学科学教师应提高自身科学素养:
科学课程的教学是多学科的一个集合体,由于科学是一个随时发展的,对科学教师来说要求比较高,对任课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人们常说科学教师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又与时俱进的通才,这个形容毫不夸张。因此科学教师需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做好终身学习的准备。为适应新课改的需要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广泛的学习相关理论和方法,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时还要加强科学教学的理论研究工作。当今我国的科学教育工作需要科学教育研究的学术理论作为支撑,从而不断地提高科学教育的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刘林,彭蜀晋.科学教育专业所面临的问题和发展策略[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9):18—20.
[2]基础教育司.九年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3—6年级)[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段佳.浅谈小学科学教师素养[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1)33—34.
10.中小学舞蹈教育现状分析与对策 篇十
一、舞蹈教育现状
1.舞蹈教学成为深化美育的有效手段。平凉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摇篮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北线东端之重镇,作为秦陇文化代表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教育内涵丰富。秧歌、舞狮、花儿等民间艺术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舞蹈作为健身、娱乐和美育的载体已扎根校园多年,小到班级主题活动,大到参加国家、省级展演,舞蹈都是教师、学生喜闻乐见,实践最多的艺术形式之一。
2.舞蹈师资器材力量有所加强。随着“两基”国检,我市艺术师资和器材配备得到补充,舞蹈专业毕业并从教的教师不断增加,加之部分幼师毕业具备舞蹈特长、有舞蹈选修经历的教师兼任舞蹈教师。各学校高度重视舞蹈器材、场地配备、部分学校固定舞蹈教室,落实基本的把杆、镜子和地毯,为舞蹈教学正常开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3.以课外活动形式开设舞蹈课程。各学校均以兴趣小组、社团和选修课等形式开设每周1―2节舞蹈课程。由于舞蹈课教学尚未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学内容、教材组织仍然依靠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与学生的条件在课前安排,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教学深度难以推进。
4.全面普及与特长生培养相辅相成。素质教育的全体性原则决定了舞蹈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一些文艺活动和校园集体舞的普及带动更多学生去了解舞蹈,接触舞蹈。同时,更多的学校偏重舞蹈特长生的培养,实践中,特长生教育是舞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补充,它不仅满足了舞蹈普及教育中一部分学生的强烈兴趣要求,并带动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加快校园舞蹈文化建设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1.缺乏认同,舞蹈教育没有课程地位。由于“舞蹈”没被列入正式课程,在一些县区和学校,舞蹈教育实际上是一片荒地,为了提高升学率,舞蹈是和中考、高考无关的科目就得让路。学校将舞蹈认为是活动,对教师的课程设计、工作量和教学效果没有足够的认同和对待。
2.舞蹈师资、器材设施亟待加强。舞蹈教师绝大多数为兼任,其专业教学水平与专业舞蹈教师有一定差距,尤其是舞蹈这门不以语言阐述擅长,而以身体感知、表现的艺术而言,教师的切身体会和亲身示范与教学水平高低有直接关系。兼职教师专业水平偏低,导致教学质量不高;部分舞蹈教师教学及课外活动缺乏系统性和有效组织,舞蹈设施简单落后,舞蹈教育流于形式的问题比较普遍。
3.舞蹈教育缺乏科学管理和规范运行。部分学校片面认为舞蹈教育是为了排练几个精彩的节目获奖,或完成某种演出任务;有的则是为了培养少数舞蹈尖子;一些学校在传统美德教育观念影响下,习惯于把舞蹈教育依附于音乐教育,淹没了舞蹈作为独立艺术形式的自身特点;一些学校在“舞蹈是一种形体律动”的观念支配下,视舞蹈为广播体操一类的肢体动作组合形式,忽视了舞蹈自身内在的美的艺术本质。
三、解决当前舞蹈教育存在问题的对策
1.更新观念,确立舞蹈教学在学校中的学科地位。要学习借鉴舞蹈教育先进经验,深刻把握素质教育内涵,做好中小学校舞蹈学科建设和舞蹈教学工作。在现有选修课的形式下,落实课时分配、教学内容和师资、及时检验教学效果。各学校要大胆普及舞蹈教学,探究建立包括舞蹈鉴赏与舞蹈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在审美体验中的丰富情感和完善人格,使舞蹈教育真正发挥育人作用。
2.拓宽渠道,提高舞蹈教育师资水平。解决舞蹈专业师资是促进舞蹈教学水平的关键因素。因此,拓宽渠道,加快引进舞蹈师资,结合各级培训,对现有中小学有一定舞蹈基础的艺术教师进行在职进修培训,不断提高舞蹈师资,培养他们知识广博,一专多能的本领,提高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能力。
3.加强保障,改善舞蹈教育教学条件。要在学校公用经费中抽取一定比例用于改善舞蹈教育设备设施、举办校园艺术活动等经费。学校要根据舞蹈教学的需要提供条件,支持、鼓励、引导舞蹈教师用好教学光盘、农村远程教育网资源等多媒体设备,不断丰富网络舞蹈教育资源。同时可以依托社会文化场所免费或优惠开放的条件,充分开发利用地方和社区的舞蹈教育资源,丰富学校舞蹈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11.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小学教育;问题和对策
G623.58
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作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我们面对信息时代到来采取的有力措施,做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我国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地区差异、学校或者教师教学理念上的不同造成了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出现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程度限制了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需要我们加大研究力度,采取针对性措施。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与社会需求以及学生成长息息相关,同时也是国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
1.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如果能够针对这一点加以利用就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魅力,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展现出来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也是做好信息技术教育工作的关键,学生拥有兴趣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生活中也更好的去练习,逐渐对今后的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国家迫切需要信息技术方面的高端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做起,小学教育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可以说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关系着我国信息技术今后的发展。
2.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信息技术,小学阶段普及信息技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认识和了解信息技术,并学会使用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这个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知识被学生应用,为其融入社会做基础。同时信息技术在使用中有一定的道德规范,通过信息技术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到一些网络文明规范,为网络文明进步发展创造条件。学生利用计算机、手机等设备了解社会、查阅学习资料,这也是信息技术教学的一大特点,促进其它学科发展,扩充学生兴趣爱好。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逐渐受到重视,但是存在其中的很多问题仍没有得到解决,从而阻碍教学水平提升。
1.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实践性学科,注重学生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知识的记忆和背诵。现阶段的教学中,教师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较大,在教学中有‘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一现象的存在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理念相违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数时间内都在进行理论教学,即使是‘上机,也是学生盯着电脑屏幕看教师的教学演示,自己动手实践摸索的机会和时间很少,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信息技术课程得不到重视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了解和普及性学科,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眼中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对语、数、外这些学科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信息技术,学校没有针对信息技术教学制定专门的教学要求,同时在资金、政策上经常被忽视,认为信息技术学科不重要,在教学设备的配置、维修等方面得不到保障,这给信息技术教学带来不便。其次从教师角度而言,信息技术在学校的‘地位较低,学校没有提出特殊要求,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学压力较小,在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实际教学中往往会流于形式化,不去追求教学效果,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得不到保障。最后从学生角度而言,由于高考的重要性,在教师、家长的影响下,从心理上逐渐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在日常学习中对语、数、外学科更加重视,忽视了对信息技术探索研究和应用。
三、提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措施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技术性、应用性学科,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了解和运用信息技术,同时由于其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我们要予以充分认识,通过问题研究采取一定措施,提升其教學水平。
1.注重实际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制定特色化的教学方案,注重对学生兴趣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体会信息技术的便利性,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辅助其他学科学习,提升实践能力的同时促进其他学科学习。另一方面要注重教学理念创新,以新课标要求为基础进行创新,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做好人才上的储备。
2.提高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
信息技术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作为一门通用性学科却有着特殊意义,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和了解,认识到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对学生今后的成长的重要性,而不是以以局限性的眼光对待教育,要着眼于未来,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创造更多机遇。学校要增强信息技术的宣传教育工作,让教师、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对教师教学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引入更加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师,改革创新教学体系,形成一套适合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专项教育体系。同时学生也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发展对自身的重要性,增强对信息技术的重视,日常生活中加强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培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发展。
四、总结
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引领着时代潮流,小学阶段学生正是出于认识社会的开端,加强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能够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加深刻的了解,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并运用信息技术,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现阶段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以创新的理念对待,采取措施进行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徐燕红. 当前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 教育观察(下半月),2016,04:129-130.
[2]乔潇. 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 学周刊,2015,08:118.
12.金融信息安全建设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二
1.金融信息化水平不断地提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对于银行系统, 电子商务系统运用的人越来越多, 金融信息化市场得到很大的发展, 金融信息化技术具有方便、快捷以及安全等的多方面的优点, 人们对于金融信息技术的运用越来越多, 金融信息系统运用的普及程度越来越广泛, 出现了很多的金融信息系统, 有农村金融信息系统中的农村信用社, 地方金融投资机构, 地方银行系统, 电子银行系统, 自动的ATM机存储系统, 刷卡POS机系统等等, 这些都属于金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表现。同时对于金融信息系统的维护人员方面呈现出了高质量, 高数量的趋势, 出现了一批专业的维护金融安全的技术人员, 这些都体现出了金融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这一方面。
2.金融信息安全建设的问题
(1) 网络平台中的金融信息存在可能性危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我国的电子信息系统得到迅速发展, 金融业依赖于电子信息时代的大背景而得到迅速地发展, 金融被运用到网络中去,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安全的风险性, 金融在网络中进行信息的传递, 信息的修改以及金融资产的交易, 这些都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进行的, 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信息的情况的泄露的可能危险性;同时我国的网络平台监管力度还不完善, 一些病毒及黑客入侵以及恶意的盗号者经常会根据网络来盗取私人以及公司的金融信息, 从而对个人及公司企业, 甚至国家金融造成危害。
(2) 金融信息安全管理上存在缺失
金融信息安管理方面我国一直是比较薄弱的, 对于金融信息安全的管理缺乏法律上和一些法规上的明确的保护, 同时还缺乏技术方面的支持以及保护作用, 缺乏保卫方面的管理, 我国对于金融信息安全的管理技术上是比较落后的。
(3) 金融信息安全意识的缺乏
将金融放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 金融进入到电子商务, 进入到网络平台, 进入到虚拟的交易场所之中, 的确为我们提供了方便, 但是也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提供了不便, 那就是金融信息泄露问题, 金融信息的泄露往往是因为个人的安全防范意识薄弱造成的, 往往是因为疏忽大意而为一些不法分子进行其非法行为的提供了可能。
(4) 金融信息安全的机制不健全
金融业随着经济的发展业逐渐被提起到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金融业的发展不再仅仅局限在金融中心的大都市以及发展比较快的城市之中, 金融业在农村中也得到一定的发展, 金融信息在农村也得到应用。但是农村往往是基础设施比较落后, 关于金融方面的一些措施更是不足, 对于金融信息的安全观念方面也没有引起太多农村人的重视, 农村金融信息方面的竞争机制以及竞争观念都不太健全, 都会导致一些金融信息安全方面的问题的出现。
金融信息安全的对策
1.国家方面的努力
对于金融信息安全方面, 国家应该相当的重视, 将目光放在金融信息安全上面来, 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对金融信息安全提供一个法律保障的大环境。同时国家也应该加大对于金融信息安全建设的技术方面的努力, 进行金融信息安全技术的创新以及技术的开发, 使技术部门与保卫部门紧密相结合, 共同去保护金融信息安全。同时对于各金融信息安全监管机构进行监督, 使各金融信息管理部门及机构有效的实行其金融信息保护的职责。除此以外国家也应该建立一些完善的金融安全模式, 从而保证金融信息安全机制更加安全有效运行。国家对于信息安全方面也应该加大宣传力度, 引起更多人的重视, 提高个人及企业公司的金融信息安全保护方面的意识。
国家除了提供法律环境、法律支持以及法律宣传等法律保障外, 还应该在一些基础设施以及金融信息安全技术方面提供一些资金援助及技术的指导, 我国的金融信息安全机制是不健全的, 金融信息安全发展方面每个地方是不同的, 沿海等东部发达城市的金融信息发展比较快, 所以对于金融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方面是比较先进的, 与此相对应的是广大的内陆以及西部地区金融信息安全发展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相对来说城乡金融信息安全方面也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的, 城市的金融信息安全措施比农村来说较先进, 农村近些年金融信息业有所发展, 但是金融信息安全机制以及基础设施都存在很大问题, 这就需要国家对于内陆以及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金融信息安全的基础设施以及安全技术方面给予支持。
2.客户个人方面
对于金融信息安全的维护不仅仅需要国家方面, 也需要个人的努力, 个人的自身金融信息安全保护意识淡薄也是金融信息安全遭受到威胁的一大因素, 客户对于自身的隐私资料保护不当都会泄露金融信息, 对金融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所以客户个人应该做到妥善的保管好自己的有关身份的隐私, 对于有关身份识别的证件进行合理有效的保管, 对于一些银行密码, 以及一些网上购物密码和电子商务密码进行一些中介控件保护, 对于自身的金融信息不轻易透漏, 不轻易去向别人提及自身的金融信息, 做到自我防范意识的增强。对于印有个人信息的凭据等要进行保护或者及时销毁, 以防被不法分子利用, 窃取金融信息, 对金融信息安全造成侵害。
3.信息系统或者网络系统方面的努力
金融放在了信息化以及网络的环境中去, 对金融自身来说既是一种发展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 金融在网络中以及信息化中发展了电子商务, 为金融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更为宽阔的发展平台, 让电子信息系统完善保护客户的隐私的制度, 在电子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采集以及传输和处理方面进行严格的监护;有些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进行网上交易, 这就需要完善交易双方的交易的形式以及交易的方式, 进行第三方以及安全控件的保护;同时电子信息系统及网络系统也应该加强自身安全保护技术的开发, 开发新的安全保护的防护系统, 保护自身以及客户的金融信息安全。
4.各方面结合努力完善金融信息安全机制
在金融信息安全方面, 国家、客户个人以及金融信息安全系统这方面的努力是不能分开的, 是紧紧的结合在一起的, 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注意的, 国家为客户以及金融信息系统提供一个安全的大的环境, 提供一个法律的保障, 同时也为客户以及金融信息系统提供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政府支持。客户个人应该在国家提供的法律环境下去合法的保护个人的金融信息隐私, 同时在法律的环境下去认清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勇敢的去用法律武器来保护个人的金融信息安全, 同时个人也应该遵守金融信息的一些法律条例及法规, 也应该增强自己的自我金融信息安全保护意识。金融安全信息系统以及互联网方面要在法律的范围内来严格进行自己的金融信息安全交易行为, 同时在也应该建立一些网络机制以及运用一些新的技术来保护个人的金融信息或者企业的金融安全信息, 努力在技术上进行安全防护系统的开发, 去完善金融信息安全的传输以及交易体制。
无论是国家、客户个人还是金融信息安全机制本身或者网络机制本身, 这些为金融信息安全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要完善金融信息安全机制, 为了使金融信息安全在更加有保障的条件下进行。
结语
13.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 篇十三
姓名:段永宏
工作单位:西秀区大硐口小学
摘要: 自2005年全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在学校实施以来,学校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大为改善,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有所提升,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的互动方式有了可喜的变化。但在如何有效利用远程教育模式和校本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本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关键词:提升问题建议
如何有效利用远程教育三种基本模式和校本资源,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校本资源库,实现区域性资源共享,深化教育改革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大致有:
①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认识不够。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处于学校教育教学主力军和生力军地位的一级教师这方面的能力和积极性也很低。
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普及程度即在不同学科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往往参与考试学科好于非考试学科。
③资源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及用途非常原始。大多数教师只能在自己上公开课或研究课时参考一下示范课,或参加信息技术考试时学习一下计算机操作,在学科教学中大多是教师演示给学生观看,从学生学习方式上去研究资源应用的很少,根据学 1
生学习需要将资源整合应用的比例不大。
④学校软硬件环境较差,远程教育资源传输、共享效果差,资源储存与应用管理不配套,教师不方便使用。
针对以上问题,本人从远程教育资源与课程改革、资源应用环境、教师培训与指导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开展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建议:
1.将信息技术课和学科课统筹编排。
教师素质和教学需要是远程教育资源用于学科教学的关键。结合学校师资严重不足,教师任务繁重、工作头绪多,缺乏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实际,学校教务处在编排教师课程时,可以根据学校实际条件和师生实际情况,将有关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要求及教学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目标、要求之中,加以有效的、系统的、明确的课程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让教师大胆尝试在开放式学习环境中,引导学生使用优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研究,这样任课教师在完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完成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迫使师生不断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改变教学方式。
2.创建教师方便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
(1)、加强硬件设备的配备与管理方式。就我校目前情况看,当务之急是加大硬件环境建设投入,同时注意设备管理方式,合理规划计算机的分布,提高教师和学生课内、课外使用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提高计算机利用率,为远程教育资源在教学中的应用
创设有利环境。
(2)、创建便捷的远程教育资源库传输通道。一方面,在学校现有条件下,对学校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和资源传输途径等进行严格管理、统一规划和分层指导,特别是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建立“学校资源中心”管理模式建立远程教育资源库,通过INTERNET联结,实现资源共享,加强交流,促进发展; 另一方面,创设利于教师使用资源进行自我学习与工作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如: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应该让资源信息进入校园网,使师生在任何时候、任何能上网的地方都能方便地浏览到资源;使远程教育资源进入学生课堂,刻成光盘或打印成文档供教师使用的,尽量刻盘或打印,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优势,提高教师素质。
(3)、建设校本远程教育资源库。教学资源用于教学是发挥远程教育资源效益的核心问题。因此,我们要求学校及时获取并收录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并建立使用的管理机制,对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分类和存储,同时用配置的光盘刻录机,有计划地收集整理存储远教资源。重视教育教学信息、优秀课件、示范课、同步课堂等资源的收录。
3.加强师资培训与指导的针对性。
(1)、学校根据事业和教师发展需要制定培训规划,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让教师结合自己工作,按自己的时间安排进行个别化的培训学习;在学科教学能力方面的培训可以让有经验的骨干教师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相互观摩、反思评价培训学习;与其
他学校教师交流资源应用方法、经验;特别加强教师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和教学能力及自我培训学习能力的培养。每一阶段对教师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能力都有不同的要求,最终达到教师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求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14.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 篇十四
(1)语言环境缺失。
农村学生由于受到地域限制,从小受周围特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影响,与城市学生相比,往往会显得更加胆小拘谨、不善言谈、缺少自信,因此羞于说英语,也不太敢说英语,害怕说错被老师批评,英语学习遇到困难后更容易放弃。
(2)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
一方面,部分农村青壮年为了生活,纷纷涌入城市打工,他们的孩子则留在了农村,成了“留守儿童”。这部分孩子长期缺少父母的关心、照顾,以及身体力行的示范,学习习惯和思想意识较之城里孩子都有很大差距。另一方面,一部分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小学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学习英语是初中的事,小学只要学好语文、数学这样的基础科目就足够了,更不愿意投资为孩子买录音机、磁带等学习用品,致使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因此学习效果也大打折扣。而有的家长虽然也能认识到英语的重要性,但自己本身没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对英语也是一窍不通,也无法在家中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3)学校缺乏必要的软硬件条件。
农村由于受到经济条件限制,教学设备缺乏,上课仍然是一张嘴巴、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有些学校的录音机也已年久失修,不能满足正常的英语教学需要,更谈不上放映机、幻灯机、VCD机、电视机等。这就导致农村小学的教学手段落后于城市小学。而这种“满堂灌、英译汉”的教学方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而且根本不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和年龄特征,也无法满足他们的学习兴趣,以至于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愿意继续学习英语。农村小学英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素质参差不齐,课时负担过重也是导致教学效果得不到强化的又一原因。
2.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1)创造语言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农村小学没有适合学生学英语的环境,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环境。为此,每节课我先安排5分钟的自由交谈,有时是老师示范,学生做;有时是根据情景让学生找自己的朋友交谈,让他们在课堂上尽量地都动起来。英语课上,教师指着书问:“What’s this?”学生齐声回答:“It’s a book.”教师表示赞许之后,又指着远处的门问:“What’s that?”小手争先恐后地举起来。这是复习环节的`一个片断。这样的现象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已不足为奇。两组对话有明显的共同点:没有信息差,明知故问,属于假交际,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起非常重要的积极影响。
(2)新授表演,快乐简单易学。
学习新内容是整节课的重要部分。一般把教学过程安排得过分严肃,教师反复讲解,学生认真听讲,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假如在传授中穿插一些小型表演,如:老师说Ears,ears,学生说Listen,listen.(Eyes,eyes――Look,look.)教学就会显得特别的精彩、灵活,更见成效,活跃了课堂气氛。
(3)操练表演,巩固应用拓展。
课堂上操练的形式是多种多样、层出不穷的。目的都是使学生掌握学过的知识,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在操练中加入一些动作、场景表演,给学生创设一定情境,效果就不言自明了。
在操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把新旧内容串起来,在情景发展中适当地应用所学语言,从而让一些尖子生脱颖而出。
对话在情理之中不断推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还炼了学生的胆量,重点是学生学会用英语自如交际了。另外在拓展练习时,学生为了增进友谊,经常创造性地加入一些问候性的语言进行铺垫。
【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对策的教育理论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0-12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7-07
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现状、成因与对策07-30
中小学田径教学的现状和对策研究论文07-10
浅谈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与对策09-0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培训体会10-06
都安县基层工商所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思考12-02
明德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五年发展规划08-10
(论文)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模式及策略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