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巩《说宫》阅读题及答案

2024-09-21

曾巩《说宫》阅读题及答案(9篇)

1.曾巩《说宫》阅读题及答案 篇一

1.本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2分)

3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各从什么角度描写的?(4分)

4、诗的三、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

1.(1)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的壮美景象。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云涌、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2.(1)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2)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打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

3、首句从视觉角度描写了一幅海面辽阔,海浪拍岸,如云翻卷去而复回的壮美画面(2分,角度1分,画面1分);第二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一幅北风劲吹,雷声轰鸣,山雨欲来的雄浑景象。(2分,角度1分,画面1分)

4、暴风雨将要来临,按常理本应当关门闭户躲避,而诗人却把楼四面窗户垂挂的疏帘用钩卷卷起,敞开窗户“卧看”“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表达了诗人雍容的气度、力求上进,欲有所作为的内心世界。(2分)

《西楼》阅读答案二:

注:钩疏箔,把楼四面稀疏的帘子用钩卷起。

①用自己的话描述前两句诗展现的画面:

答:海上的波涛,翻卷如云,前一片刚飘过去,后一片又追上来;天上的乌云,翻卷如浪,前一个刚退下去,后一个又跟上来。北风在呼啸,雷声滚滚来:一场骤雨即将到来。

②品味尾句传达出来的诗人的感情:

答:“卧看”二字,可见诗人胸襟之壮阔;“急雨来”三字,更传达出诗人心中的.期盼。从这尾句之中,不难体会到诗人澎湃的心潮,激越的心绪。

2.曾巩《唐论》阅读答案 篇二

13.D 完善

14. C A第二句说的是汉文帝,B两句都论述唐太宗之“得”,D两句都论述唐太宗之“失”。15.答案 D 文中没有涉及汉文帝“治天下之效”,故D错。

16.(10分)(1)汉朝建立以来,更换了二十四位国君,西汉、东汉两度拥有天下,相传四百年。 (4分) (2)晋朝与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是统一不久就灭亡了,它们的政治措施就不值得评价了。(3分)(3)天下没有谁不认为他是强盛的,但这并不是前代圣王追求的事业。(3分)

3.《宋史·曾巩传》阅读答案 篇三

2.B

3.D《论语》不是“六经”

4.A名闻四方是弱冠之时。强加因果。

5.(1)曾巩请他吃饭并让他穿戴齐整,借给他马匹和随从,用车运载奖赏的金银和丝织品跟随着他,在四方巡行夸耀。(饮食冠裳、假、辇、徇)

(2)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3)曾巩让僧徒们共同推选主持,将推选的人记录在册,按次序补缺。(俾、推择、识、以次)

4.曾巩《送丁琰序》阅读答案 篇四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予既患今之士,而常慕古之人,每观良吏一传,则反覆爱之。如丁君之信于其邑,予于旁近邑之所未见,故爱之特深。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C.人愚也,则愚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D.拒而莫之与也恐年岁之不吾与

【小题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5.曾巩《越州鉴湖图》序阅读答案 篇五

鉴湖,一曰南湖。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至今九百七十有五年矣。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溉山阴、会稽两县十四乡之田九千顷。繇汉以来几千载,其利未尝废也。宋兴,民始有盗湖为田者。当是时,三司转运司犹下书切责州县,使复田为湖。然自此吏益慢法,而奸民浸起,至于治平之间,盗湖为田者凡八千余户,为田七百余顷,而湖废几尽矣。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自此以来,人争为计说,可谓博矣。朝廷未尝不听用而著于法,故罚有自钱三百至于千,又至于五万,刑有自杖百至于徒二年,其文可谓密矣。然而田者不止而日愈多,湖不加浚而日愈废,其故何哉?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近世安于承平之故,在位者重举事而乐因循。而请湖为田者,其语言气力往往足以动人。至于修水土之利,则又费材动众,从古所难。则吾之吏,孰肯任难当之怨,来易至之责,以待未然之功乎?故说虽博而未尝行,法虽密而未尝举,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

今谓湖不必复者,曰湖田之入既饶矣,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夫湖未尽废,则湖下之田旱,此方今之害,而众人之所睹也。使湖尽废,则湖之为田者亦旱矣,此将来之害,而众人之所未睹也。故曰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而非实知利害者也。谓湖不必浚者,曰益堤壅水而已,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也。夫以地势较之,壅水使高,必败城郭,此议者之所已言也。以地势较之,浚湖使下,然后不失其旧;不失其旧,然后不失其宜,此议者之所未言也。故曰此好辩之士为乐闻苟简者言之,而又非实知利害者也。

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取材于曾巩同名散文)

9. 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10.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繇汉以来几千载 繇:通“由”

B.然自此吏益慢法 慢:傲慢

C.孰肯任难当之怨 孰:谁

D.曰益堤壅水而已 益:增加

11.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会稽太守马臻之所为也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B.以待未然之功乎 去以六月息者也

C.说虽博而未尝行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不失其旧 则或咎其欲出者

12.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凡水之出于东南者皆委之

凡是越州东南部的水流都注入湖中

B.每岁少雨,田未病而湖盖已先涸矣

每年雨水少时,农田还没有出现干旱现象,湖就先已干涸了

C.法令不行,而苟且之俗胜也

(制定的)法令不够完善,而且得过且过的.习气占了上风

D.此游谈之士为利于侵耕者言之也

这是一些说客在为那些占湖种田而利己的人辩解

13. 根据文章内容,在下面横线上填写恰当的熟语或成语。(3分)

在本文中,作者驳斥了“湖不必复”“湖不必浚”两种错误论调,认为“谓湖不必复”“谓湖不必浚”的人都具有 ① 的特点。作者看到危害,力主治湖,可见他具有 ② 的特点。

14. 文中说“田之所以日多,湖之所以日废,繇是而已”,请概括此句中“是”所指的具体内容。(5分)

阅读答案

9.(5分)巩初蒙恩通判此州/问湖之废兴于人/未有能言利害之实者/及到官/然后问图于两县/问书于州与河渠司/至于参核之而图成/熟究之而书具/然后利害之实明/故为论次/庶夫计议者有考焉。

10.(3分)B 11.(3分) C 12.(3分)C

13.(3分)①目光如豆、鼠目寸光 ②目光如炬、高瞻远瞩(意思接近即可)

14.(5分)

6.曾巩《饮归亭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六

5.B 本题考查正确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

先,通读文章,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有时可借助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本语段中的“所以.和“亦.等。

6,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A项“教导青年骑射.与原文不符,原文没有提及“骑.;“请我作记命名.,原文只提到让我“作记.,未提及“命名.之事。。

7.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缺.“属.熄.。第(Z)句译出大意,注意重点词语“固“兼“治.。

答案:(1)射技到了三代后衰落,君主治国政策不完备,礼乐这一类事物相继消损殆尽,射礼也都消失了。

7.曾巩《说宫》阅读题及答案 篇七

7、B所,名词,表示处所,地方;其余为所字结构

8、(1)孤单无依,徘徊路旁(角落),没有可以依附(投靠)的亲戚和一面之交的朋友,作 为生活的依托(或把他们作为生活的依托)。(“茕茕”“旧”,“以为”各1分)

(2)而我惟独在这个时候有幸遇到了您!(“遭”、“幸”、介宾短语后置各1分)

(3)只是我心中生出的惭愧,没有一刻停止过。(“顾”、“须臾”、“废”各1分)

8.曾巩《说宫》阅读题及答案 篇八

5.B(A项,都是连词,第一个是并列关系,“并且”;第二个是假设关系,“如果”。B项,都是指示代词“这”。C项,都是连词,第一个是并列连词,并且;第二个是转折连词,但是。D项,第一个“何”是副词,“多么”;第二个“何”是疑问代词,“什么”)

6.B(B项中“未能成才的根本原因”在原文第二段,有两条,一个是教育方法不当,使人的行为放纵;另一个是官员管理百姓方法不当)

7.(1)仁政得不到推行,贼寇强盗案件日积月累,难道不是因为这些吗?(“所以”、”其”、“以”、判断句式,各1分,全句通顺1分)

9.曾巩《论习》翻译及阅读答案 篇九

论习

曾巩

①治乱之本在君之好恶,好恶在所习。

②少习也正,其长也必贤;少习也不正,其长难与共为治矣。不幸而然,则将磨之。孰能磨之?择人焉。朝夕相与俱,出入言动相缀接焉,是则可磨之也。主然而是者助之,主然而违者替之,不释则极论之。勉焉。除其蔽欲而接之以道,不见邪者而变焉,其志素定矣,然后可与共为治。其为大体,不亦艰且勤与?

③然于习之也,有渐矣,古之所以为治者,岂异焉?此众官不有任也,岂必人之不材也?朝夕未尝相与居也,出入言动未尝相缀接也,是焉而不能助,违焉而不能替,不释而莫之极论也。其蔽欲日益固,其为道日益拙,所见寺人女妇邪者也。其志素定矣未也?其可共为治乎?其为大体,不亦怠且忽 ?

④噫!宰相虽尊也,然其见也有间矣。置斯职也,不慎欤!使职此者不尽也,而寺人女妇得其心,其谁曰可也?噫!左右侍从之官,其非所谓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欤!

《论习》翻译

国家安定和**的根本在于国君的好恶习惯,好恶的形成在于他学习的内容。

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也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一定会贤明;年轻时学习的内容不符合正道,他长大以后就很难和他共同使国家安定了。如果国君不幸已经不合正道了,那么必须认真地磨砺他。谁才能能够磨砺他呢?这就得选择正直之士了。正直之士和他朝夕在一起,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互相连接,这样就可以磨砺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对就帮助他,君主这样决策而正直之士认为不对就改变他,如果还是想不明白,就进一步讲清道理,如此以正道去引导他。替国君解除蒙蔽的邪欲的`,就用正道引导他。不被邪恶影响,就会逐渐改变他的“不正之习”,确立治理国家的大志,这样以后就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国君的内心,不也是刻苦并且勤勉的吗?

但是对于国君所习,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古代所以也会发生不能正君之所习,难道和现在不一样吗?这是众多官员不能胜任吗?难道一定是官员没有才能吗?恰恰是与正直的官朝夕不曾在一起,不曾同出同入一言一语,一举一动,互相连接。认为国君这样做得正确,但是不能帮助他做,国君这样做不对,但是不能改变他。国君不能明白,但是不能进一步讲清道理。国君的蒙蔽邪欲,一天天的更加顽固,国君治国的方略一天天更加笨拙,看见的都是宦官、宫妇和邪恶之徒。这样国君就不可能具有治理天下的大志?难道可以和他一起使国家安定吗?国君的心思,不也是懈怠并且疏忽的吗?

哎!宰相虽然尊贵,但是他的见解有时也会出现疏漏。设置这一官职,不能不谨慎啊!假使这一职位的人不能尽职尽责,却让宦官、宫妇俘获国君的心,难道谁能说应该这样?哎!周围侍奉的官员,难道不是所说的常伯、侍郎、给事、谏议、司谏、正言这些正直的谏官吗!

《论习》阅读训练

22.第②段“不幸而然”中的“然”是指 。(用自己的话回答)(1分)

23.第②段运用了假设论证,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可填入第④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欤 B.夫 C.哉 D.焉

25.下列对第④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B.宰相虽然养尊处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C.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他的见识也会有不足。

D.宰相虽然地位高,但是能看到治理国家不足之处。

26.简述本文的观点,并对此加以评价。(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习》阅读答案

22.(1分)国君年轻时的学习不合正道。

23.(3分)作者假设出现了“少习也不正”的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必须施加外部影响使之归正,进而提出“择人”主张。通过假设推进了论述的层次,使论述更加严密,增强了说服力。

24.(2分)A(2分)

25.(2分)C

【曾巩《说宫》阅读题及答案】推荐阅读:

《宋史·曾巩传》阅读练习及答案07-21

宋史曾巩传文言文翻译08-31

上一篇:27 我是猫 教学设计 教案下一篇:给化学老师教师节祝福语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