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知识框架整理(精选11篇)
1.初中化学知识框架整理 篇一
高二化学知识点比较杂乱,而高二阶段又是化学难度和广度都在增加的时候,这个时期化学科目一定要按照章节,掌握各个掌握的知识点,归纳整理出来,本文整理出高二化学前五章节的知识点,提供出来,方便同学们查看复习。
一、元素化合物:
类别 序号 问题 答案
卤族元素 1 遇淀粉变蓝的物质 I2(碘水、碘酒)使淀粉—KI溶液变蓝的物质 Cl2 3 最强的含氧酸 HClO
最稳定的气态氢化物 HF 描述下列实验现象:(1)铜丝在氯气中燃烧(2)H2在Cl2中燃烧(3)CH4与Cl2混合光照(1)产生棕黄色的烟(Cucl2是棕黄色的)四氯合铜络离子[CuCl4]2-,该离子的颜色为黄色。水合离子[Cu(H2O)4]2+的形式存在的,水合铜离子呈蓝色(2)产生苍白色的火焰(3)黄绿色变浅,瓶内壁有油状液滴 漂白粉的有效成分 Ca(ClO)2 Ca(ClO)2+2H2O=Ca(OH)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要短时间内收到漂白的效果,必须除去Ca(OH)2或加入少量弱酸。检验Cl- 先加稀HNO3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有白色沉淀.(先加稀硝酸,若不出现气泡,证明原溶液中无CO3-(碳酸银也是白沉);再加硝酸银证明溶液中有氯离子)
氧族元素 1 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的气体 O2 能使品红褪色的气体 SO2(颜色可复现)SO2的褪色是可逆的,加热后生成的化合物分解,SO2逸出,溶液又变成红色。Cl2,O3(颜色不可复现)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CO2、SO2
Ca(OH)2+CO2=CaCO3↓+H2O Ca(OH)2+SO2=CaSO3↓+H2O Ca(OH)2+2HF=CaF2↓+2H2O 浓硫酸的特性 吸水性、脱水性、氧化性、难挥发检查肠胃用作“钡餐”的 BaSO4 检验SO42-先加稀盐酸酸化,再加入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某溶液加入盐酸产生刺激气味气体(NH3,SO2,HCl),该溶液中定含有: SO32- 引发酸雨的污染物 SO2
氮族元素 1 常用作金属焊接保护气、代替稀有气体填充灯泡、保存粮食水果的气体 N2,N2分子是已知的双原子分子中最稳定的。2 在放电情况下才发生反应的两种气体 N2与O2(N2+O2===2NO)遇到空气立刻变红棕色的气体 NO ,NO2 4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造成光化学烟雾的污染物 NO2 6 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NH3、HCl 7 NH3喷泉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红色喷泉NH3的空间结构 三角锥形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 NH3 11 两种气体相遇产生白烟 NH3遇HCl 某溶液加入NaOH溶液产生气体 气体一定是NH3;溶液一定含NH 检验某白色固体是铵盐的方法 加入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刺激气味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的气体,则固体为铵盐。某溶液加入H2SO4的同时加入Cu.铜溶解溶液变蓝,该溶液中含有: NO3-(加入稀硫酸后,溶液中的硝酸根与稀硫酸电离出的氢离子组成了稀硝酸溶液,故能使单质铜氧化成铜离子,同时还有一氧化氮气体生成。)浓硝酸的特性 不稳定易分解、强氧化性、易挥发 王水的成分及特性 浓硝酸与浓盐酸1:3体积比混合具有极强的氧化性(溶解金、铂)能使蛋白质变黄的物质 浓硝酸火柴盒侧面的涂料 红磷
碳族 1 制造光导纤维的原料 SiO2 不能贮存在有磨口玻璃塞的玻璃瓶中的是 NaOH、KOH、(Na2SiO3)
碱金属 1 Na+的焰色K+的焰色 黄色紫色(隔蓝色钴玻璃观察)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钠漂浮在水面上,熔化成一个银白色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发出咝咝的声响,反应后滴入酚酞溶液变红。能与Na2O2反应的两种物质 H2O、CO2
2Na2O2+2H2O===4NaOH+O2
2Na2O2+2CO2===2Na2CO3+O2 治疗胃酸过多的药品 NaHCO3 碱金属单质与盐溶液反应(无法置换金属)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6 碳酸钠的热稳定性比较 碳酸氢钠受热易分解 碳酸钠、碳酸氢钠的相互转化 NaHCO3加热生成Na2CO3Na2CO3溶液中通入过量CO2生成NaHCO3
AlMgFe金属 1 常用作净水剂的物质 明矾 Al(OH)3 常用作耐火材料的物质 Al2O3、MgO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4 红褐色的沉淀 Fe(OH)3 5 红棕色的固体 Fe2O3 能发生钝化现象的两种金属 两种酸 Fe、Al浓硫酸、浓硝酸
有色物质 1 有颜色的气体 Cl2(黄绿色)、NO2(红棕色)、淡黄色的固体 Na2O2、S、AgBr、AgI(黄)水溶液显蓝色的 含Cu2+的溶液(如CuSO4溶液)水溶液显黄色的 含Fe3+的溶液(如FeCl3溶液)
*******气体小结 1 有毒的气体 H2S、Cl2、SO2、NO2、;CO、NO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HCl、Cl2、SO2、NO2、NH3、在空气中产生白雾的气体 HCl 不溶于水(能用排水法收集)的气体 H2、O2、N2、NO、CO、CH4、C2H4、C2H2 不能用排气法收集的气体 NO(氧化)、C2H4、CO(密度与空气
KAl(SO4)2·12H2O、近似)溶于水显酸性的气体 HCl、SO2、NO2、H2S、CO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Cl2(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溶于水显碱性的气体 NH3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 NH3(HI、HBr)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不能用碱石灰干燥的气体 NH3酸性气体(HCl、SO2、NO2、H2S、CO2、Cl2)
与酸碱和水反应小结 1 金属与酸反应产生气体情况:(1)与酸反应产生H2(2)与酸反应产生SO2(3)与酸反应产生NO2(4)与酸反应产生NO(1)活动性顺序H以前的金属与盐酸、稀硫酸(2)Cu以前(含Cu)的金属与浓硫酸(3)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浓硝酸(4)Ag以前(含Ag)的金属与稀硝酸 常温下与水反应产生H2的产生O2的产生C2H2的 K、NaNa2O2、F2CaC2 既能溶于盐酸又能溶于NaOH溶液的物质 Al、Al2O3、Al(OH)
3、NaHCO3、(NH4)2S 既不溶于水、又不溶于强酸的白色沉淀 AgCl、BaSO4 不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能与水反应的酸性氧化物 SiO2CO2、SO2、SO3等 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不能与水反应的碱性氧化物 K2O、Na2O、BaO、CaO(MgO)CuO、Fe2O3、Al2O3
其它 1 敞口放置质量会增加的溶液敞口放置质量会减少的溶液 浓硫酸(吸水)、碱溶液(吸CO2)浓盐酸、浓硝酸、浓氨水(挥发)常采用电解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还原法冶炼的金属常采用热分解法冶炼的金属 K、Ca、Na、Mg、AlZn、Fe、Sn、Pb、CuHg、Ag 3 合金的定义和性质 两种或以上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硬度比组分金属高,熔点比各组分低 与环境保护有关的知识:(1)酸雨(2)温室效应(3)光化学烟雾(4)破坏臭氧层(5)白色污染(6)水体富氧化(藻类疯长)(7)能保护环境的最好燃料(1)SO2(2)CO2(3)NO2(4)氟氯烃(5)塑料袋(6)含磷洗衣粉(7)H2 常见的漂白剂(1)将有色物质氧化的:氯水(实为HClO)、Na2O2、H2O2、O3(2)SO2(与有色物质结合成不稳定无色物)
二、有机化学: 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水 无水CuSO4,变蓝能使溴水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的 烯、炔(苯、烷不能)能发生加聚反应的 含C=C双键的(如烯)能发生消去反应的是 乙醇(浓硫酸,170℃)能发生酯化反应的是 醇和酸燃烧产生大量黑烟的是 C2H2、C6H6 8 属于天然高分子的是 淀粉、纤维素、蛋白质、天然橡胶(油脂、麦芽糖、蔗糖不是)属于三大合成材料的是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常用来造纸的原料 纤维素常用来制葡萄糖的是 淀粉能发生皂化反应的是 油脂水解生成氨基酸的是 蛋白质 水解的最终产物是葡萄糖的是 淀粉、纤维素、麦芽糖能与Na2CO3或NaHCO3溶液反应的是 乙酸 有毒的物质是 甲醇(含在工业酒精中);NaNO2(亚硝酸钠,工业用盐)能与Na反应产生H2的是 含羟基的物质(如乙醇、苯酚)能发生水解的是 酯、油脂、二糖、多糖、蛋白质能还原成醇的是 醛 能作植物生长调节剂、水果催熟剂的是 乙烯 能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石油化工水平的标志的是 乙烯的产量通入过量的CO2溶液变浑浊的 C6H5ONa溶液不能水解的糖 单糖(如葡萄糖)能发生银镜反应的(或与新制的Cu(OH)2共热产生红色沉淀的)醛、葡萄糖、麦芽糖 不溶于水的有机物 液态烃(苯、汽油等)、乙酸乙酯易溶于水的有机物 甘油、乙醇、乙醛、乙酸 27 可用于环境消毒的 苯酚皮肤上沾上苯酚用什么清洗 酒精 写出下列分子中含有的官能团的名称、结构简式:乙醇;(2)乙醛;(3)乙酸;(4)硝基苯(1)羟基—OH(2)醛基—CHO(3)羧基—COOH(4)硝基—NO2 写出下列有机反应类型:(1)甲烷与氯气光照反应(2)从乙烯制聚乙烯(3)乙烯使溴水褪色(4)从乙醇制乙烯(5)从乙醛制乙醇(6)从乙酸制乙酸乙酯(7)乙酸乙酯与NaOH溶液共热(8)油脂的硬化(9)从乙烯制乙醇(10)从乙醛制乙酸(1)取代(2)加聚(3)加成(4)消去(5)还原(6)酯化(7)水解(8)加成(或还原)(9)加成(10)氧化
加入浓溴水产生白色沉淀的是 苯酚
加入FeCl3溶液显紫色的 苯酚
能使蛋白质发生盐析的两种盐 Na2SO4、(NH4)2SO4
写出下列通式:(1)烷;(2)烯;(3)炔(1)CnH2n+2;(2)CnH2n;(3)CnH2n-2
三、化学实验: 能在酒精灯火焰上直接加热的仪器 试管、坩埚、蒸发皿、燃烧匙需要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 烧杯、烧瓶、锥形瓶 用固—固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液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用固—固不加热装置制取的气体 O2、NH3Cl2、C2H4H2、CO2、C2H2 4 制取以下气体需要加热的:制取以下气体不需要加热的:(1)用MnO2与浓HCl制Cl2(2)用乙醇和浓H2SO4制C2H4(3)用KClO3和MnO2制O2(4)用Cu和稀HNO3制NO(5)用NH4Cl和Ca(OH)2制NH3(1)用Zn和稀H2SO4制H2(2)用CaCO3和稀HCl制CO2(3)用CaC2和H2O制C2H2(4)用Cu和浓HNO3制NO2 需要保存在棕色瓶中的物质 氯水、浓硝酸、AgNO3 一元强酸与一元一元强碱恰好中和的计算公式(求未知碱浓度)C(酸)V(酸)==C(碱)V(碱)
四、物质结构:
序号 问题 答案 原子核内无中子的原子 氢(H)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碳地壳中含量前三位的元素 O、Si、Al 4 大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N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2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3倍的元素(或次外层电子数为最外层1/3的元素)CO 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2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次外层电子数1/4的元素 Li、Si、Mg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NF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3个的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多5个的元素 PAl 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3:2的元素核外电子总数与其最外层电子数之比为4:3的元素 CO X、Y两元素可形成X2Y和X2Y2两种化合物(或形成原子个数比2:1与1:1的化合物 Na2O、Na2O2H2O、H2O2
五、俗名总结:
序号 物质 俗名 序号 物质 俗名 甲烷 沼气、天然气的主要成分 11 Na2CO3 纯碱、苏打乙炔 电石气 12 NaHCO3 小苏打乙醇 酒精 13 CuSO4•5H2O 胆矾、蓝矾丙三醇 甘油 14 SiO2 石英、硅石苯酚 石炭酸 15 CaO 生石灰 甲醛 蚁醛 16 Ca(OH)2 熟石灰、消石灰乙酸 醋酸 17 CaCO3 石灰石、大理石三氯甲烷 氯仿 18 Na2SiO3水溶液 水玻璃NaCl 食盐 19 KAl(SO4)2•12H2O 明矾NaOH 烧碱、火碱、苛性钠 20 CO2固体 干冰
2.初中化学知识框架整理 篇二
一、联系实物, 模拟教学
学习原子结构时, 我让学生把汉堡想象成原子, 当然把汉堡上的芝麻想象成核外电子, 在学习原子内部结构时, 把原子核想象成苹果中的种子。课堂上我还拿了汉堡、苹果、刀子, 让一学生把苹果切开, 为了渲染气氛, 我对大家说:“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我们把‘原子’打开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他们, 苹果中的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讲到这, 我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 他们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我接着讲述: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核外电子作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核的体积虽小, 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为了增加感性认识, 我做了一个比较, 如果拿原子与乒乓球比, 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十层大楼相比。学生听了很惊讶, 感叹自然界之微妙。
二、结合化学史知识, 再现微粒发现过程
刚才讲到切开苹果后, 同学们发现了种子, 我问学生种子能否被分开呢?同学们回答能。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原子核能否分开、它是如何构成的呢?接着讲述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 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它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67页, 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质子、中子的实验过程。同学们好像身临其境, 参与了实验与探究过程, 仿佛“看到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由感性到理性, 让微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 不要把概念强加给学生,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结合化学史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揭开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
三、利用化学教具, 培养想象能力
化学以研究物质为基础, 而物质又是由微粒构成的。讲授微粒知识时, 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具、模型。学习生物知识时, 有标本、模型, 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化学实验室里有各种物质结构的模型, 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呢?我让他们先观察, 再拆拆装装, 拆的过程是分解, 装的过程是结合。不要小看这一拆一装, 它恰恰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反应。例如, 学习化学反应实质时, 我就借助教具让学生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氢分子、氧分子的过程。同时启发小组讨论:这分分合合的过程, 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学生回答后, 我进一步总结:本过程体现的知识有: (1)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还能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作铺垫。
四、结合科学成果, 培养学生信服度
教师单纯的说教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对微粒的存在仍有疑惑。虽然教师说了我们走到花园附近闻到花香, 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听的遍数多了, 能记住这句话, 但还是不能感知分子的存在。课堂上我结合科学成果, 用多媒体放映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的图像, 以及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铜的表面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同学们看了图像后, 心服口服, 感知微粒是客观存在的。再结合生活实际讲述每天喝水、吃菜, 不知道吃进去多少个水分子、钠离子。学生在生活中建立起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不再感到陌生, 不再感到化学知识的枯燥无味, 同时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化学。
五、通过实验, 验证猜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猜想, 增加感性认识。例如, 学习分子性质时, 了解到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我鼓励大家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有的同学把一滴红墨水滴到水中, 观察扩散过程, 感知分子运动;还有的同学利用体温计测体温, 感知微粒之间的空隙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通过亲手做实验, 学生参与了科学探究, 增加了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 不再感到微观知识那么深奥, 仿佛“看到了”微粒的真实存在。
六、归纳总结, 整理思维过程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学生对微观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还教会了学生总结、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 理清思路, 把知识串成线, 理性归纳, 以树状图或其他列表形式呈现出来的技能。课后同学们把第三单元1、2两节知识进行了总结, 我看了几个同学的作业, 整理得很有条理性。不光学习微观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整理, 学习其他知识也应该这样。
3.初中语文知识卡片整理 篇三
八年级第一学期
1、形容词的重叠形式 p4 形容词是表示性质、状态的词。为了准确、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性质和状态,我们常常使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表示语义程度加深或传达喜爱的感情色彩。
单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式,如:高——高高,红——红红,慢——慢慢,ABB式,如:红——红彤彤,滑——滑溜溜,亮——亮晶晶等。
双音节形容词重叠有AABB式,如:老实——老老实实,清楚——清清楚楚,漂亮——漂漂亮亮;ABAB式,如:冰凉——冰凉冰凉,滚烫——滚滚烫滚烫等。
少数双音节贬义词重叠还有“A里AB式:,如:慌张——慌里慌张,糊涂——糊里糊涂,小气——小里小气等。
形容词还有一些生动的组合形式,如:黑——黑不溜秋,傻——傻不楞登等。
冰心非常善于运用形容词的重叠形式,语言活泼而情意深长。你注意到了吗?请用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2、动词的重叠形式 p10 动词是表示动作、行为、心理活动或存在、变化、消失等的词。一部分动词可以重来,表示“动作时间短暂“或”“尝试”的意思,是动态的一种表示法。
单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A式(后一个音节念轻声),如:看——看看,想——想想,试——试试;A一A式,如听——听一听,问——问一问,唱——唱一唱;A了A式,如算——算了算,摸——摸了摸,跳——跳了跳。
双音节动词重叠形式有ABAB式(后两个音节念轻声),如:学习——学习学习,讨论——讨论讨论。
此外,两个意义有关联的单音节动词也可以使用重叠形式AABB,表示这两个动作重复进行,如:拆洗——拆拆洗洗,缝补——缝缝补补。
我们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有选择地使用动词的重叠形式,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推敲 p34 《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 手作推敲之势。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遂并辔而归。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注:【辔】(pèi)驾驭牲口用的缰绳。
4、孟子语录 p37(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
【译文】富贵不能乱我之心,贫贱不能变我之志,威武不能屈我之节,这才能称之为大丈夫。
(2)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离娄下》)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得到正义,帮助的人就会多;失掉正义,帮助的人就少。
(4)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5、典故 p44 陆游的《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一句用的是班超的典故。《后汉书》记载,班超为人有远大志向,在家孝顺勤谨,辛苦操劳。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长 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扔下手中的笔,感叹道::“大丈夫应该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一辈子在笔砚之间忙碌呢?”“投笔从戎”的典故即出于 此。陆游借用班固希图封侯的理想来表达自己年轻时报效国家的壮志。在诗词中引用历史上的故事,或借用古籍中的词句,叫作“用典”,这些被引用的历史故事或 古籍中的词句,就叫作“典故”。
使用典故,是古诗词常用的一种手法。使用典故能够增加表达的内涵,增添语言的厚重感和趣味性。
6、科学小品 p69 科学小品是文艺性的说明文,它以文学的语言传播科学知识。科学小品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篇幅短小精炼,语言通俗生动,把科学的道理融于艺术表现之中,富有情趣,引人入胜。科学小品常撷取自然界的一些现象,揭示其生存、发展的规律,以小见大,提高人们的科学认识。科学小品能紧跟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及时普及科学知识,让人们了解科学与社会、生活、文化的紧密联系。
7、哲理诗 p92 哲理诗是诗人表达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感悟与理解的一类诗歌。它往往把发人深省的哲理同富有特色的生活情趣及新颖鲜明的艺术形象熔铸一体。如王之涣《登 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王安石《登飞来峰》(“莫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 在最高层。”)、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等等,都是含有哲理的有名诗句。
8、孔子和孟子 p101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 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相传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 《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孟子曾游说诸侯,企图推行仁政的政治 主张。当时的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孟子的学说没有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9、颜氏家训 p104 《颜氏家训》是我国南北朝时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传世代表作。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颜氏家训》是我国历史上第 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全书共20篇,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 的早期教育,并对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具有一种独特的质朴风格,对后世 的影响颇为深远。
10、台词 p122
台词是构成一个剧本的基石,是剧本不可或缺的因素。没有台词,就没有剧本,没有人物冲突,更没有剧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剧中的人物,或称之为角 色,必须通过台词才能表达各自的身份、地位、性格、特点等。可见,台词在剧本中的重要性。《陈毅市长》的故事情节就是在台词中展开的,陈毅和齐仰之的性格 特点也是通过台词表现出来的。
还有一些台词,演员没有直接说出,但观众能领悟得到它的含义,这就是“潜台词”。潜台词含有丰富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准确地传达出人物潜在的心理动机和 真正的话语目的。形成强烈的戏剧效果。《陈毅市长》中齐仰之身上的“酸性”说法与陈毅口中的“碱性”说法就有着丰富的潜在意义。“酸性”、“碱性”除了化 学学科术语的含义外,还表达了某些知识分子自命清高的弱点和共产党人能团结一切力量的气概。后一层意思就潜含在“酸”、“碱”的言谈中。
11、戏剧冲突 p130 戏剧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戏剧冲突的表现方式主要有:首先,表现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或称外 部冲突。《虎门销烟》中林则徐与义律的冲突就属于此种类型。其次,表现人物自身内心的冲突,或称内部冲突。第三,表现人同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
戏剧冲突要求尖锐、激烈;高度集中;曲折多变。戏剧正是通过戏剧冲突,让矛盾的双方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进行激烈的斗争,使观众一直处于期待之中。
12、话剧 p137 话剧是以对话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欧洲各国统称戏剧。中国早期话剧产生于1907年,当时称“新剧”或“文明戏”,新剧于辛亥革命后逐渐衰落。五 四运动后,欧洲戏剧传入中国,中国现代话剧兴起,当时称“爱美剧”、“真新剧”或“白话剧”,1928年由戏剧家洪深提议定名“话剧”。
13、小评论 p154 读完一篇作品,你会为其深刻的主题、优美的语言、精巧的结构、鲜活的形象所感动,有时你也会向同学或朋友推荐这些作品,这就自然要谈到对作品的评论。对初中学生来说,能从感想出发,自选一个角度、一个细部发表看法,就已经符合要求,姑且称之为“小评论”。
要完成对一篇作品的小评论,首先应认真阅读作品,力求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特点。理解是评论的前提。其次,评论一篇作品要学会选取角度,评论的点不妨 小一些,但要集中、鲜明,不必面面俱到。评论的角度可根据个人的感受来定,要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点进行议论。如《变色龙》一文,人物、动作、对话、情节 发展都可以选作评论的角度。我们还可以对其进行细化,如“评奥楚蔑洛夫的脱衣与穿衣”、“评奥楚蔑洛夫的语言变化”等。第三,小评论要紧密结合作品,以作 品为例阐述观点,不要泛泛而谈。
14、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p160 在小说中,作者戏剧性地设计情节,埋下伏笔,作好铺垫,激化矛盾,最后出现一个出人意料的结局,却又符合生活实际,使读者感到豁然开朗,既在意料之外,又 在情理之中,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构思效果,因为打破了固有的思维轨迹和条条框框,给读者一种拓展、想象、认同的愉悦感觉。欧·亨利是擅长于创作这类故事结局的能手,如《二十年后》等。其作品被称为“美国生活幽默的百科全书”,得此殊荣,得益于他的构思奇巧而又顺乎自然的结尾 艺术。
八年级第二学期
1、小说的细节
小说一般以塑造人物为基本目标,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心理活动及事物的细微环节进行具体、细致的刻画,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典型意义的细小动作或细微的生活情节,往往可以深刻地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这就是“细节描写”。
小说的细节,是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场景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有人把小说的主题比喻成小说的“灵魂”;把结构比喻成小说的“骨 骼”;把细节比喻成小说的“血肉”。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细节就没有小说,成功的细节描写造就了小说“丰满的躯体”。《最后一课》中对韩麦尔先生的衣着描 写就是一个细节:“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个细节表现了人物在特定情境中郑重其事的心理活动,刻画了人物 坚贞爱国的生动形象。
2、散曲 p61 曲是继诗、词而兴起的一种文学体裁。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进入戏剧的唱词,是戏剧,或称剧曲;另一种是散曲,是属于广义的诗歌。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只供 清唱吟咏之用,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如《一枝花·不伏老》,含四支曲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如《四块玉·别情》。小令以一支为 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
4.初中《道德与法治》整体知识框架 篇四
2017-10-11孙春雷 快步学习
《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对人教版原教材的修编完善,而是在框架 结构、编排立意上全部重新设计。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并将之贯穿始终。以七年级上册为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 准则无不渗透在教材的字里行间。在“少年有梦”中,将少年的梦想和中国梦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爱国情感和爱国主义教育;“感受生命的意义”,从敬业的角度引导学生感悟平凡中闪耀的伟大;“网上交友新时空”则隐含着诚信及其复杂性的探讨;同伴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生命之间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落实友善这一价值观教育……教材在党和国家的要求与青少年生命成长之间找到联结与契合,让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之光照亮生命,引领青少年的精神世界。教材按照落实、落细、落小的原则,显隐结合、由近及远、渐次展开,从而使核心价值 观的学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二,德与法治课有机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的学习内容,不强调各自学科本身的严密逻辑与自成体系,不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而更加重视整合不同领域的知识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服务,重视运用知识来感受、解释、理解社会现象、生活经验,处理和解决生活和生命成长中的困惑与道德与法治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知识学习与行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进行整合。教材超越知识传递性的学习,通过精心设计的材料和问题,激发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碰撞。教材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入话题,改变了以往简单告知的方式,用问题创设了交流与对话的空间,让学生的问题得以呈现,思维得以展开,情感得以表达,从而逐步走向道德成长。
第三,教材以栏目来精心搭建教和学的脚手架。
学生道德与法治水平的发展,从观念认识、体验内化到践行反思相融合、循环,是一 个复杂的过程。遵循这一思路,每一框内容的展开都包含着一条引领生活经验的线索。
综合课程强调情感态度、行动能力和知识认知都是学习,它们的学习是有机地融整在一起的,这种综合要求道德与法治教育特别强调学习的过程性和实践性,强调要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知情意行的全部投入。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成长的节拍 第一课中学时代
(一)中学序曲
(二)少年有梦 第二课学习新天地
(一)学习伴成长
(二)享受学习第三课发现自己
(一)认识自己
(二)做更好的自己 第二单元
友谊的天空 第四课友谊与成长同行
(一)和朋友在一起
(二)深深浅浅话友谊 第五课交友的智慧
(一)让友谊之树长青
(二)网上交友新时空
第三单元
师长情谊 第六课师生之间
(一)走近老师
(二)师生交往 第七课亲情之爱
(一)家的意味
(二)爱在家人间
(三)让家更美好 第四单元
生命的思考 第八课探问生命
(一)生命可以永恒吗
(二)敬畏生命 第九课珍视生命
(一)守护生命
(二)增强生命的韧性 第十课绽放生命之花
(一)感受生命的意义
(二)活出生命的精彩
七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青春时光 第一课青春的邀约
(一)悄悄变化的我
(二)成长的不仅仅是身体 第二课青春的心弦
(一)男生女生
(二)青春萌动 第三课青春的证明
(一)青春飞扬
(二)青春有格
第二单元 做情绪情感的主人 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
(一)青春的情绪
(二)情绪的管理 第五课品出情感的滋味
(一)我们的情感世界
(二)在品味情感中成长 第三单元 在集体中成长 第六课“我”和“我们”
(一)集体生活邀请我
(二)集体生活成就我 第七课共奏和谐乐章
(一)单音与和声
(二)节奏与旋律 第八课美好集体有我在
(一)憧憬关好集体
(二)我与集体共成长 第四单元 走进法治天地 第九课法律在我们身边
(一)生活需要法律
(二)法律保障生活 第十课法律伴我们成长
(一)法律为我们护航
(二)我们与法律同行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走进公共生活 第一课我们的公共生活
(一)我与社会
(二)在社会中成长 第二课公共生活新平台
(一)网络改变世界
(二)合理利用网络 第二单元 遵守公共规则 第三课秩序与规则
(一)维护秩序
(二)遵守规则 第四课与规则同行
(一)尊重他人
(二)以礼待人
(三)诚实守信 第五课心中有法
(一)法不可违
(二)预防犯罪
(三)善用法律
第三单元 维护公共利益 第六课我们的公共利益
(一)我对谁负责谁对我负责
(二)做负责任的人 第七课心系公共利益
(一)关爱他人
(二)服务社会
第四单元 践行公共精神 第八课学会共处
(一)国家好大家才会好
(二)坚持国家利益至上 第九课 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
(一)认识总体国家安全观
(二)维护国家安全 第十课 建设美好祖国
(一)关心国家发展
(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维护宪法权威 第一课 我是中国公民 第二课 捍卫宪法尊严 第二单元
理解权利义务 第三课 公民权利 第四课 公民义务
第三单元
人民当家作主 第五课 我国基本制度 第六课 我国国家结构 第四单元
崇尚法治精神 第七课 尊重自由平等 第八课 维护公平正义
九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改革与创新 第一课 感受经济改革 第二课 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单元
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 追求民主价值 第四课 全面依法治国 第三单元
文明与发展 第五课 守望精神家园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八课 中国人中国梦
九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我们共同的世界 第一课 同住地球村 第二课 走向和平与发展
第二单元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第三课 展现中国风范 第四课 奏响中国乐章 第三单元
少年的征程 第五课 少年的担当 第六课 我的毕业季 第七课 未来在召唤
5.初中化学知识点 篇五
西安市教材初三化学执行粤教版(广东教育出版社),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共九章内容,上册五章内容,下册四章。
学习进度:第一学期 上册五章 下册一章 共六章
第二学期 下册两章模块复习专题训练模考训练
注:陕北榆林有的用的是人教版,与粤教版相比上下册的知识内容相同,知识的编排顺序不同。
一.教材结构
上册: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1社会生活与化学1.2化学实验室之旅
1.3物质的变化1.4物质的性质
本章重点:化学实验室常见仪器的操作方法;化学实验操作;物质的性质(化学性质)、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
计划课时:1.1、1.2一节课(2h)1.3、1.4一节课(2h)本章目标:建立化学体系,确定化学的研究范围。
第二章:认识空气、保护空气
2.1空气的成分2.2保护空气的洁净清新2.3物质的构成微粒[难点]
本章重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原子、离子)计划课时:2.1、2.2一节课(2h)2.3两节课(4h)复习一节课(2h)
本章目标:了解空气是混合物及其各种成分的含量、空气的污染;理解化学变化中的现象描述;理解有气体的反应可以利用气压差来观察现象;掌握物质的构成中的微观概念(分子特性试验、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
第三章 :维持生命之气——氧气[重点、难点]
3.1认识氧气3.2制取氧气[重点]3.3燃烧条件与灭火
3.4辨别物质的元素组成[难点]
本章重点:常见物质在氧气、空中的燃烧现象及其文字表达式(化学变化特有的);物质、化学反应的分类;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及其注意事项;元素的概念、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
计划课时:3.1、3.3一节课(2h)3.3一节课(2h)3.4一节课(2h)第三章总体复习一节课(2h)
本章目标:掌握氧气的性质、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及其变化的文字表达式的书写;了解燃烧与灭火;掌握实验室制气的研究方法(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中注意事项、分解反应); 理解并掌握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物质的简单分类。
第四章生命之源——水[重点、难点]
4.1我们的水资源4.2饮用水4.3探究水的组成4.4表示物质组成的化学式[ 难点]
4.5化学方程式 [ 难点]
本章重点:水的电解实验、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质量守恒定律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计
划课时:4.1、4.2一节课(2h)4.3 一节课(2h)4.4两节课(4h)4.5 两节课(4h)第四章复习一节课(2h)
本章目标:了解水的净化;掌握水的电解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会书写物质的化学式;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会书写化学方程式及其计算。
第五章燃料
5.1 洁净的燃料 ——氢气5.2组成原料的主要元素——碳[重点 ] 5.3 “古生物的遗产”——化石原料
本章重点:碳单质的性质(不同碳单质的物理性质、碳单质的化学性质);物质分类与元素的关系;一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
计划课时:5.1、5.3一节课(2h)5.2 两节课(4h)第五章总结一节课(2h)
本章目标:了解三大化石燃料、氢气的性质及其燃烧;掌握碳单质的性质(物理、化学)掌握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掌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下册:第六章:金属[重点]
6.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6.2金属的化学性质
6.3金属矿物与冶炼6.4珍惜和保护金属资源
本章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金属的冶炼;置换反应;含杂物质的化学方程的计算
计划课时:6.1、6.2两节课(4h)6.3、6.4两节课(4h)第六章复习一节课(2h)
本章目标:掌握金属的物理性质、合金(生铁和钢)的特性;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的应用);掌握含杂物质的化学方程的计算
第七章 溶液[重点、难点]
7.1溶解与乳化7.2物质溶解的量
7.3 溶液浓稀的表示7.4结晶现象
本章重点:饱和溶液;溶解度;溶解度曲线的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计划课时:7.1溶解与乳化一节课(2h)7.2 两节课(4h)7.3、7.4三节课(6h)溶解度曲线的理解第七章复习两节课(4h))
本章目标:理解溶液的概念、乳化、溶解的热量变化;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理解溶解度概念的理解及其简单计算;会进行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会利用溶解度曲线分析问题。
第八章:酸、碱、盐[重点、难点]
8.1 重要的酸8.2 重要的碱8.3 溶液的酸碱性 8.4 常见的盐8.5 化学肥料
本章重点:酸碱盐的性质(俗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盐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分类(复分解反应、中和反应)
计划课时:8.1 两节课(2h)8.2 两节课(4h)8.3 一节课(2h)
8.4 两节课(4h)8.5 一节课(2h)第八章复习l两节课(4h)
本章目标:掌握常见酸碱盐的性质,会判断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及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化学 9.1有机物常识9.2 化学合成材料9.3化学能的利用9.4 化学物质与健康
本章重点:有机物(甲烷、乙醇)、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人体的六大营养素 计划课时:一节课(2h)建议:通过典型习题的方法
本章目标:了解有机物的分类;常见的有机合成材料;知道人体六大营养素
二、考试范围包括身边的化学物质(空气、氧气、水、金属、酸碱盐)、构成物质的奥秘(分子、原子、离子)、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三、试卷结构
1.题型:选择题(9—15)、填空题(17—20)、实验探究(21—22)、计算题(23题)四大题型。2.题量:选择7个、填空5个(第一题为二选一)、实验探究题2个(实验一个、探究一个)、计算1个,共计16个题。3.试卷各部分知识比例:
(1)身边的化学物质占32 %(2)物质的化学变化约占24%(3)科学探究约占22%,(4)物质的构成奥秘约占12%(5)化学与社会发展 约占10% 4.题型所占分值(50分)
(1)选择题7个,每个2分,共14分,占总分28%(2)填空题5个19分,占总分38%
(3)实验探究2个共12分(实验5分、探究7分),占总分24%(4)计算题1个5分,占总分10% 5.难度分布
容易题:较易题:较难题:难题==4:3:2:1,难度系数0.65左右。
四、中考分析:
近几年中考的重点:①身边的化学物质,包括二大气体的性质、制取,溶液的考查(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溶解度及其曲线,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金属活动性探究及其冶炼,生活中常见化合物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②物质构成的奥秘:原子、分子、离子化学式的相关考查。③物质的化学变化,包括四大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计算。④科学探究:实验探究的考查,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⑤化学社会与发展:能源、合成材料、营养元素。
学生的弱点:实验探究都是学生的难点。第一题实验部分的考查一般是实验室常见气的制取及课本中小实验的考查(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燃烧条件的判断、分子的运动、金属锈蚀的条件。第二题是学生真正的弱点,主要考查:金属活动性探究(三种金属)、碱的变质问题、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探究、酸碱中和反应的探究、盐的性质的探究、气体成分的探究。
6.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六
本WOED文件是采用在线转换功能下载而来,因此在排版和显示效果方面可能不能满足您的应用需求。如果需要查看原版WOED文件,请访问这里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文件原版地址:http://pdfword2.com/8bd573a19be1c63334c7fc75.pdf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PDF转换成WROD_PDF阅读器下载
初中化学知识总结(识记部分)
一、物质的学名、俗名及化学式 ⑴金刚石、石墨:C⑵水银、汞:Hg(3)生石灰、氧化钙:CaO(4)干冰(固体二 氧化碳):CO2(5)盐酸、氢氯酸:HCl(6)亚硫酸:H2SO3(7)氢硫酸:H2S(8)熟石灰、消石灰:Ca(OH)2(9)苛性钠、火碱、烧碱:NaOH(10)纯碱:Na2CO3 碳酸钠晶体、纯碱晶体:Na2CO3・10H2O(11)碳酸氢钠、酸式碳酸钠:NaHCO3(也叫小苏打)(12)胆矾、蓝矾、硫酸铜晶体:CuSO4・5H2O(13)铜绿、孔雀石: Cu2(OH)2CO3(分解生成三种氧化物的物质)(14)甲醇:CH3OH 有毒、失明、死亡(15)酒精、乙醇:C2H5OH(16)醋酸、乙酸(℃冰醋酸)CH3COOH(CH3COO-醋酸根离子)具有酸的通性(17)氨气:NH3(碱性气体)(18)氨水、一水合氨:NH3・H2O(为常见的碱,具有碱的通性,是一种不含金属离 子的碱)(19)亚硝酸钠:NaNO2(工业用盐、有毒)
二、常见物质的颜色的状态
1、白色固体: MgO、P2O5、CaO、NaOH、Ca(OH)
2、KClO3、KCl、Na2CO3、NaCl、无水 CuSO4;铁、镁为银白色(汞为银白色液态)
2、黑色固体:石墨、炭粉、铁粉、CuO、MnO2、Fe3O4▲KMnO4 为紫黑色
3、红色固体:Cu、Fe2O3、HgO、红磷▲硫:淡黄色▲ Cu2(OH)2CO3 为绿 色
4、溶液的颜色:凡含 Cu2+的溶液呈蓝色;凡含 Fe2+的溶液呈浅绿色;凡含 Fe3+的溶液呈棕黄色,其余溶液一般不无色。(高锰酸钾溶液为紫红色)
5、沉淀(即不溶于水的盐和碱)①盐: : 白色↓: CaCO3、BaCO3(溶于酸)AgCl、BaSO4(也不溶于稀 HNO3)等②碱:蓝色↓:Cu(OH)2 红褐色↓:Fe(OH)3 白色 ↓:其余碱。
6、(1)具有刺激性气体的气体:NH3、SO2、HCl(皆为无色)(2)无色无味的气体:O2、H2、N2、CO2、CH4、CO(剧毒)▲注意: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盐酸、硝酸、醋酸。酒精为有特殊气体的液体。
7、有毒的,气体:CO 液体:CH3OH 固体:NaNO2 CuSO4(可作杀菌剂 ,与 熟石灰混合配成天蓝色的粘稠状物质――波尔多液)
三、物质的溶解性
1、盐的溶解性 含有钾、钠、硝酸根、铵根的物质都溶于水 含 Cl 的化合物只有 AgCl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 含 SO42- 的化合物只有 BaSO4 不溶于水,其他都溶于水。含 CO32- 的物质只有 K2CO3、Na2CO3、(NH4)2CO3 溶于水,其他都不 溶于水
2、碱的溶解性 溶于水的碱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钾、氢氧化钙、氢氧化钠和氨水,其他碱不溶 于水。难溶性碱中 Fe(OH)3 是红褐色沉淀,Cu(OH)2 是蓝色沉淀,其他难溶性 碱为白色。(包括 Fe(OH)2)注意:沉淀物中 AgCl 和 BaSO4 不溶于稀硝 酸,其他沉淀物能溶于酸。如:Mg(OH)2 CaCO3 BaCO3 Ag2 CO3 等
3、大部分酸及酸性氧化物能溶于水,(酸性氧化物+水→酸)大部分碱性氧化 物不溶于水,能溶的有:氧化钡、氧化钾、氧化钙、氧化钠(碱性氧化物+水→ 碱)
四、化学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2、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
3、空气中含量最多的物质是氮气。
4、天然存在最硬的物质是金刚石。
5、最简单的有机物是甲烷。
6、金属活动顺序表中活动性最强的金属是钾。
7、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水。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 CH4
8、相同条件下密度最小的气体是氢气。
9、导电性最强的金属是银。
10、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是氢。
11、熔点最小的金属是汞。
12、人体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
13、组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是碳。
14、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泛的金属是铁。
15、最早利用天然气的是中国;中国 最大煤炭基地在:山西省;最早运用湿法炼铜的是中国(西汉发现[刘安《淮南 万毕术》“曾青得铁则化为铜” ]、宋朝应用);最早发现电子的是英国的汤姆生; 最早得出空气是由 N2 和 O2 组成的是法国的拉瓦锡。
五、初中化学中的“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
3、氢气作为燃料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发热量高、燃烧后的产物是水不污染 环境。
4、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5、黑色金属只有三 种:铁、锰、铬。
6、构成物质的元素可分为三类即(1)金属元素、(2)非金属元素、(3)稀有气体元素。7,铁的氧化物有三种,其化学式为(1)FeO、(2)Fe2O3、(3)Fe3O4。
8、溶液的特征有三个(1)均一性;(2)稳定性;(3)混合物。
9、化学方程式有三个意义:(1)表示什么物质参加反应,结果生成什么物质;(2)表示反应物、生成物各物质问的分子或原子的微粒数比;(3)表示各反应物、生 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化学方程式有两个原则:以客观事实为依据;遵循质量守恒 定律。
10、生铁一般分为三种:白口铁、灰口铁、球墨铸铁。
11、碳素钢可分为三种:高碳钢、中碳钢、低碳钢。
12、常用于炼铁的铁矿石有三种:(1)赤铁矿(主要成分为 Fe2O3);(2)磁铁矿(Fe3O4);(3)菱铁矿(FeCO3)。
13、炼钢的主要设备有三种:转炉、电炉、平炉。
14、常与温度有关的三个反应条件是点燃、加热、高温。
15、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有两种方法:(1)升温、(2)加溶剂;不饱和溶 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降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注意:溶解度随 温度而变小的物质如:氢氧化钙溶液由饱和溶液变不饱和溶液:降温、加溶剂;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溶液有三种方法:升温、加溶质、恒温蒸发溶剂)。
16、收集气体一般有三种方法:排水法、向上排空法、向下排空法。
17、水污染的三个主要原因:(1)工业生产中的废渣、废气、废水;(2)生活污水 的任意排放;(3)农业生产中施用的农药、化肥随雨水流入河中。
18、通常使用的灭火器有三种: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 器。
19、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可分为三类:(1)大部分固体物质溶解 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2)少数物质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很小;(3)极少数物质 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20、CO2 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 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21、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 稀有气体单质。
22、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矿物燃料是:煤、石油、天然气。
23、应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
24、氢气和碳单质有三个相似的化学性质:常温下的稳定性、可燃性、还原性。
25、教材中出现的三次淡蓝色:(1)液态氧气是淡蓝色(2)硫在空气中燃烧有微弱 的淡蓝色火焰、(3)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有淡蓝色火焰。
26、与铜元素有关的三种蓝色:(1)硫酸铜晶体;(2)氢氧化铜沉淀;(3)硫酸铜溶 液。
27、过滤操作中有“三靠”:(1)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的末端轻 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待过滤液的烧杯边缘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28、三大气体污染物:SO2、CO、NO2
29、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30、取用药品有“三不”原则:(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 体的气味;(3)不尝药品的味道。
31、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 器
32、工业三废:废水、废渣、废气
34、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
35、质量守恒解释的原子三不变:种类不改变、数目不增减、质量不变化
36、与空气混合点燃可能爆炸的三种气体:H2、CO、CH4(实际为任何可燃 性气体和粉尘)。
37、煤干馏(化学变化)的三种产物:焦炭、煤焦油、焦炉 气
38、浓硫酸三特性:吸水、脱水、强氧化
39、使用酒精灯的三禁止:对燃、往燃灯中加酒精、嘴吹灭 40、溶液配制的三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前三种元素:O、C、H
42、原子中的三等式: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43、构成物质的三种粒子:分子、原子、离子
六、、化学中的“一定”与“不一定”
1、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物理变化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2、金属常温下不一定都是固体(如 Hg 是液态的),非金属不一定都是气体或 固体(如 Br2 是液态的)注意:金属、非金属是指单质,不能与物质组成元素混 淆
3、原子团一定是带电荷的离子,但原子团不一定是酸根(如 NH4+、OH-); 酸根也不一定是原子团(如 Cl--叫氢氯酸根)
4、缓慢氧化不一定会引起自燃。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爆炸不一定是化学变化。(例如高压锅爆炸是物理变化。)
5、原子核中不一定都会有中子(如 H 原子就 无中子)。
6、原子不一定比分子小(不能说“分子大,原子小”)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是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7、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也可能是几种单质的混合物。
8、最外层电子数为 8 的粒子不一定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也可能是阳离子或 阴离子。
9、稳定结构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一定是 8。(第一层为最外层 2 个 电子)
10、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粒子不一定是同一种元素。(因为粒子包括原子、分子、离子,而元素不包括多原子所构成的分子或原子团)只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单核粒子(一个原子一个核)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11、(1)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对不同溶 质而言)(2)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不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因为温度没确 定,如同温度则一定)(3)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某物质的饱和溶液。饱和 溶液降温后不一定有晶体析出。(4)一定温度下,任何物质的溶解度数值一定 大于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数值,即 S 一定大于 C。
13、有单质和化合物参加或生成的反应,不一定就是置换反应。但一定有元素 化合价的改变。
14、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中不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置换 反应中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复分解反应中一定没有元素化合价的改变。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
15、单质一定不会发生分解反 应。
16、同种元素在同一化合物中不一定显示一种化合价。如 NH4NO3(前面的 N 为-3 价,后面的 N 为+5 价)
17、盐的组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如
NH4+是阳离子,具有金属离子的性质,但不是金属离子。
18、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离子。如 H+、NH4+。
19、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的组成中,一定含有氧元素的是氧化物 和碱;不一定(可能)含氧元素的是酸和盐;一定含有氢元素的是酸和碱;不一 定含氢元素的是盐和氧化物;盐和碱组成中不一定含金属元素,(如 NH4NO3、NH3・H2O);酸组成可能含金属元素(如:HMnO4 叫高锰酸),但所有物质 组成中都一定含非金属元素。20、盐溶液不一定呈中性。如 Na2CO3 溶液显碱 性。
21、酸式盐的溶液不一定显酸性(即 PH 不一定小于 7),如 NaHCO3 溶液显 碱性。但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NaHSO4 =Na++H+ +SO42-),所以能电离出氢 离子的物质不一定是酸。
22、酸溶液一定为酸性溶液,但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H2SO4、如: NaHSO4 溶液都显酸性,而 NaHSO4 属盐。(酸溶液就是酸的水溶液,酸性溶液就是指 含 H+的溶液)
23、碱溶液一定为碱性溶液,但碱性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NaOH、如: Na2CO3、NaHCO3 溶液都显碱性,Na2CO3、而 NaHCO3 为盐。碱溶液就是碱的水溶液,碱性溶液就是指含 OH-的溶液)
24、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如 Mn2O7 是金属氧化物,但它是酸氧化物,其对应的酸是高锰酸,HMnO4)即 ; 记住:碱性氧化物中只 K2O、Na2O、BaO、CaO 能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碱。
25、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如 Mn2O7),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 是酸性氧化物(如 H2O、CO、NO)。★常见的酸性氧化物:CO2、SO2、SO3、P2O5、SiO2 等,酸性氧化物大多数能溶于水并与水反应生成对应的 酸,记住二氧化硅(SiO2)不溶于水。
26、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是中和反应。
27、所有化学反应并不一定都属基本反应类型,不属基本反应的有:①CO 与金 属氧化物的反应;②酸性氧化物与碱的反应;③有机物的燃烧。
28、凡是单质铁参加的置换反应(铁与酸、盐的反应),反应后铁一定显+2 价(即生成亚铁盐)。
29、凡金属与酸发生的置换反应,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一定 增加。凡金属与盐溶液反应,判断反应前后溶液的质量变化,只要看参加反应金属的相 对原子质量大小与生成的金属的相对原子质量的大小。“大换小增重,小换大减 重” 30、凡是同质量同价态的金属与酸反应,相对原子质量越大的产生氢气的质量 就越少。
31、凡常温下能与水反应的金属(如 K、Ca、Na),就一定不能与盐 溶液发生置换反应;但它们与酸反应是最为激烈的。如 Na 加入到 CuSO4 溶液中,发生的反应是:2Na+2H2O =2NaOH+H2 ↑; 2NaOH+CuSO4 =Cu(OH)2 ↓+Na2SO4。
31、凡是排空气法(无论向上还是向下),都一定要将导气管伸到集气瓶底部。
32、制备气体的发生装置,在装药品前一定要检查气密性。点燃或加热可燃性气体之前一定要检验纯度.33、书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不一定都写在左边。如 NH3、CH4 34、5g 某物质放入 95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一定等 于 5%。可能等于 5%,如 NaCl、KNO3 等;也可能大于 5%,如 K2O、Na2O、BaO、SO3 等;也可能小于 5%,如结晶水合物以及 Ca(OH)2、CaO 等。◆相同条件下,CaO 或 Ca(OH)2 溶于水后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最小
7.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篇七
1、酸为什么具有类似的性质呢?碱为什么具有类似的性质呢?导电实验会告诉你这一切。浓酸和浓碱除了具有通性,还具有一些特别的性质,如强氧化性,腐蚀性等。
2、你能用酸碱指示剂来简单区分日常生活中的酸碱吗?酸碱指示剂并不是很难寻找,很多植物的花都可以做酸碱指示剂,但是,千万别随意采摘公共场所的花呦!
3、早在公元前,人们就知道醋的存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较为系统的研究酸碱的性质,创建了经典的酸碱理论。现在人们已经知道,酸和碱之间能发生中和反应,而且,中和反应在实际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溶液的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人们用酸碱度来衡量溶液的酸碱性。并用pH试纸来检验溶液的酸碱度。
8.初中化学知识点复习 篇八
①有四种碱性氧化物跟水反应生成碱,其他的碱性氧化物不溶于水跟水不反应
Na2O+H2O=2NaOH
CaO+H2O=Ca(OH)2
K2O+H2O=2KOH
BaO+H2O=Ba(OH)2
②酸性氧化物:大部分非金属氧化物都是酸性氧化物,跟水化合生成同价的含氧酸。
CO2 +H2O=H2CO3
SO2 +H2O=H2SO3
SO3 +H2O=H2SO4
盐酸和硫酸用途:硫酸和盐酸可除去金属表面的锈,都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盐酸(氢氯酸,HCl气体的水溶液,无色液体)浓盐酸有挥发性,会挥发出HCl
硫酸(H2SO4) 浓硫酸有吸水性,可作气体的干燥剂
浓硫酸的稀释: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把浓硫酸沿着容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拌,使产生的热量迅速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盐酸(或氯化物)和硫酸(硫酸盐)的不同方法:最好用可溶性钡的化合物氯化钡(硝酸钡或氢氧化钡),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硫酸(硫酸盐),无现象的是盐酸不可以用硝酸银溶液,因硝酸银跟硫酸反应有硫酸银白色沉淀生成。
硝酸(HNO3 )有酸的通性,但跟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
磷酸H3PO4
氢氧化钠(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 化学式:NaOH)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且放出大量热,有吸水性,易潮解氢氧化钠易潮解,称量时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NaOH会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又会跟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必须密封保存用途:作中性或碱性气体的干燥剂,不可以干燥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氯化氢,可干燥H2、O2、N2、CO、NH3 、CH4等;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等工业化学性质:(KOH的化学性质跟NaOH相同)
①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分别通入氢氧化钠溶液里(无明显现象)
CO2 +2NaOH=Na2CO3 +H2O
SO2 +2NaOH=Na2SO3+H2O
SO3 +2NaOH=Na2SO4 +H2O
②硫酸和硝酸分别跟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无明显现象)
③氢氧化钠跟盐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跟氯化铁、硫酸铁、硝酸铁溶液的现象和方程式:
现象有红褐色沉淀生成
6NaOH +Fe2(SO4)3=3Na2SO4 +2Fe(OH)3↓
氢氧化钠溶液跟氯化铜、硫酸铜、硝酸铜溶液的现象和方程式
现象有蓝色沉淀生成:
2NaOH CuSO4=Na2SO4 +Cu(OH)2↓
氢氧化钠溶液跟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铝溶液的现象有白色沉淀生成方程式:
2NaOH+MgSO4=Na2SO4 +Mg(OH)2↓
氢氧化钙(俗名:消石灰、熟石灰 化学式Ca(OH)2 )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用生石灰跟水反应制得。用途:与硫酸铜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可用来降低土壤酸性,制建筑业的三合土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不同点: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碳酸钠、碳酸钾反应有白色沉淀生成,氢氧化钠则无沉淀生成。
CO2 +Ca(OH)2=CaCO3↓ +H2O
9.初中化学实验知识总结 篇九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的内壁
“二低”:(1)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口(2)漏斗内的液面低于滤纸的边缘
“三靠”:(1)漏斗下端的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2)用玻璃棒引流时,玻璃棒下端轻靠在三层滤纸的一边
(3)用玻璃棒引流时,烧杯尖嘴紧靠玻璃棒中部
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可能原因有:
①承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②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滤纸破损
(二)、(1)在加热过程中,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作用:加快蒸发,防止由于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2)当液体接近蒸干(或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剩余水分蒸发掉,以避免固体因受热而迸溅出来。
(3)热的蒸发皿要用坩埚钳夹取,热的蒸发皿如需立即放在实验台上,要垫上石棉网。
(三)、1。液体:a、用干抹布擦拭试管的外壁;b、管口不能对着自己和旁人;
c、试管夹从管底套上和取下;d、试管与桌面成45-60度。
2。固体: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试管口应略向下(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试管),先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2、注意事项:
a、被加热的仪器外壁不能有水,加热前擦干,以免容器炸裂;
b、加热时玻璃仪器的底部不能触及酒精灯的灯心,以免容器破裂。
c、烧的很热的容器不能立即用冷水冲洗,也不能立即放在桌面上,应放在石棉网上。
(四)、1。“三不准”原则:不尝、不闻、不接触 即:
a、不准用手接触药品
b、不准用口尝药品的味道
c、不准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气味
2。用量原则:严格按规定用量取用;无说明的--液体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即可
3。剩余药品:不放回原瓶、不随意丢弃、不带出实验室,要放入指定容器
(五)、1、使用方法:加热先预热,后对准液体和固体部位集中加热;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热源,用外焰加热。
①给液体加热可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
10.初中化学溶液知识点总结 篇十
一、溶液和乳浊液
1、定义: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形成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
2.溶液的特征:均一性:指溶液形成以后,溶液各部分的组成、性质完全相同。如溶液中各
部分密度、颜色等完全一样
稳定性:指外界条件不变时溶液长期放置,溶质不会从溶液里分离出来
注意:(1)溶液的关键词:均
一、稳定、混合物。均
一、稳定的液体不一定是溶液,如水。
(2)判断某物质是否为溶液,一般看以下两点:①是否为均
一、稳定的混合物;②
一种物质是否溶解于另一种物质中。
(3)溶液是澄清、透明的,但不一定是无色的。如CuSO4溶液为蓝色。(4)一种溶液中可以含一种或多种溶质,但只有一种溶剂。
3、溶液的组成
①从宏观上看,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②从微观上看,溶液的形成过程是溶质的分子(或离子)均一地分散到溶剂分子之间。③溶液、溶剂和溶质之间的量的关系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体积 ≠质体积+溶剂体积
4、溶液中溶质、溶剂的判断
①根据名称:溶液的名称一般为溶质的溶剂溶液,即溶质在前,溶剂在后,如植物油的汽油溶液中,植物油为溶质,汽油为溶剂;当溶剂为水时,水可以省略,如食盐水中食盐是溶质,水是溶剂;碘酒中碘是溶质,酒精是溶剂。
②若固、气体与液体混合,一般习惯将液体看作为溶剂,固、气体看作溶质 ③若是由两种液体混合组成的溶液,一般习惯上量多的作为溶剂,量少的看作溶质。④两种液体混合且有水时,无论水多少,水一般作为溶剂
• 注意:a一般水溶液中不指名溶剂,如硫酸铜的溶液就是硫酸铜的水溶液,所以未指明溶剂的溶液,溶剂一般为水。b、物质在溶解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那么在形成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反应后且溶于水的生成物,如将足量的锌溶于稀硫酸所得到的溶液中,溶质是生成物硫酸锌,而不是锌;
5.影响因素溶解的因素有:①温度 ②溶质颗粒大小 ③ 搅拌
6.乳浊液
定义:由小液滴分散在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牛奶和豆浆。
基本特征:乳浊液是不均
一、不稳定的混合物,静置后,两种液体会出现分层现象。乳化剂:能使乳浊液稳定的物质。如洗涤剂、洗洁精。乳化作用:乳化剂所起的作用。7.溶解时吸热或放热现象
溶解时吸热的物质:氧化钙(CaO)氢氧化钠(NaOH)浓硫酸(H2SO4)溶解时吸热的物质:硝酸铵(NH4NO3)
二、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能再继续溶解某种物质的溶液。
注意:①首先要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在一定温度下和一定量的溶剂里,对某种固态溶质来说饱和了,但若改变温度或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不饱和。②饱和溶液是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但对于其他的物质就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③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达到了最大限度,不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能”则指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还没有达到最大限度。
2、判断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温度下,是否能继续溶解该溶质(一般来说,可以向原溶液中加入少量原溶质,如果溶解的量不在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饱和溶液,如果溶解的量还能增大则说明原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3、与浓溶液、稀溶液的关系
同一溶质:在相同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浓。不同溶质: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4、转化
一般规律: 饱和→不饱和:加溶剂、升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降低温度
特殊规律(熟石灰):饱和→不饱和:加溶剂、降温
不饱和→饱和:加溶质、蒸发水、升高温度
三、溶解度(符号S)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注意:溶解度四要素:“一定温度、100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溶解的质量”是同时存在的,只有四个关键词都体现出来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应用才有意义。
2、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 ①内部因素:溶质和溶剂本身的性质 ②外部因素:温度(与其他量无关)
3、溶解性
定义:根据物质在20摄氏度时的溶解度大小,人们把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叫做溶解性。(0—0.01g:难溶)(0.01—1g:微溶)(1—10g:可溶)(10g以上:易溶)溶解是绝对的,不溶解是相对的
4、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得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这种曲线叫溶解度曲线。(1)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①溶解度曲线表示某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或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 ②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个点表示该溶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溶液必然是饱和溶液 ③两条曲线的交叉点表示两种溶质在同一温度下具有相同的溶解度。④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是不饱和溶液
⑤在溶解度曲线上方靠近曲线的点表示溶液时过饱和溶液(在较高温度下制成的饱和溶液,慢慢地降到室温,溶液中溶解的溶质的质量超过室温的溶解度,但尚未析出晶体时的溶液叫)过饱和溶液)
(2)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①大多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表现在曲线 “坡度”比较“陡” 如KNO3 ②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很小,表现在曲线“坡度”比较“缓”如NaCl③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表现在曲线“坡度”下降,如Ca(OH)2(3)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①可以查出某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 ②可以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 ③可以确定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状况
④根据溶解度曲线确定怎样制得某温度下的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5、气体的溶解度
(1)定义:某气体在压强为101.3kPa和一定温度,溶解在1体积水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气体体积(2)影响因素
温度:在压强不变的条件下,温度越高,气体溶解度越小。压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压强越大,气体的溶解度越大。
四、溶液浓稀的表示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值叫做溶质的质量分数。
2、表达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
3、关系式:溶质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质质量分数
注意:①溶质的质量分数一般用百分数表示②溶质、溶剂、溶液量均以质量为单位表示,单位要统一③溶质质量是指全部溶解在溶剂中的质量,不包括未溶解的或结晶析出的物质的质量④某温度下,溶剂或溶液中加的溶质超过饱和状态时,所得溶液的最大浓度可以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求,溶质的质量分数=(S/S+100)*100%=【已溶解的量/(溶剂质量+已溶解的溶质质量)】*100%
4、溶液的稀释和增浓问题
(1)关于溶液的稀释计算:因为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浓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水稀释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的稀溶液Bg,则Ag×a%=Bg×b%其中B=A+m水
(2)溶液增浓的计算
①向原溶液中添加溶质: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加溶质Bg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Ag×a%+Bg=(Ag+Bg)×b% ②将原溶液蒸发掉部分溶剂:因为溶液蒸发溶剂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所以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蒸发Bg水后变成溶质质量分数为b%溶液,则 Ag×a%=(Ag-Bg)×b% ③与浓溶液混合:因为混合物溶液的总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溶液的质量之和。混合后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等于两混合组分的溶质质量之和。所以设原溶液质量为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浓溶液的质量为Bg,溶质质量分数为b%,两溶液混合后得到溶质的质量分数为c%的溶液,则Ag×a%+Bg×b%=(Ag+Bg)×c% 注意:溶液的质量和体积换算:密度=质量/体积
五、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1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签 2误差分析:
(1)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小:天平使用不正确,如药品砝码放反;量取水的过程中仰视读数;烧杯不干燥,原来内部就有一些水;固体药品中含有杂质或水分,固体转移时损失。(2)导致溶液质量分数偏大:砝码生锈;量取水的过程中俯视读数,使水量取少了;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中时,一部分洒在外面等。
六、结晶现象
1晶体:具有规则几何形状的固体 结晶:形成晶体的过程
2结晶的两种方法:蒸发结晶(蒸发溶剂):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不大的固体
• 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适用于溶解度随温度变化较大的固体 注意:结晶后得到的滤液是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七、混合物的分离:
1过滤法: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或除去混合物中的不溶性杂质 基本操作: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结晶法:两种固体都是可溶的
注意:①过滤的操作要点: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滤纸紧贴漏斗内壁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滤液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烧杯紧靠在玻璃棒上;玻璃棒靠在三层滤纸上;漏斗颈靠在烧杯壁上
②在蒸发过程中要用到玻璃棒不断搅拌,防止液体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当蒸发到出现大量晶体时,应停止加热,利用蒸发皿余热蒸干
11.初中化学基本化学反应知识点 篇十一
1、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CO2 +Ca(OH)2 ==CaCO3↓+ H20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用澄清石灰水可以检验CO2,也可以用CO2检验石灰水)
2、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硫反应:SO2 +Ca(OH)2 ==CaSO3+ H20
3、氢氧化钙和三氧化硫反应:SO3 +Ca(OH)2 ==CaSO4+ H20
4、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除去二氧化碳):2NaOH + CO2 ==== Na2CO3 + H2O
5、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硫反应(除去二氧化硫):2NaOH + SO2 ==== Na2SO3 + H2O
6、氢氧化钠和三氧化硫反应(除去三氧化硫):2NaOH + SO3 ==== Na2SO4 + H2O
注意:1-6都是:酸性氧化物 +碱 -------- 盐 + 水
7、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 + 2O2 点燃 CO2 + 2H2O
现象:发出明亮的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8、酒精在空气中燃烧:C2H5OH + 3O2 点燃 2CO2 + 3H2O
现象:发出蓝色火焰,烧杯内壁有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9、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CO+ CuO 加热 Cu + CO2
现象:黑色粉未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0、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3CO+ Fe2O3 高温 2Fe + 3CO2
现象:红色粉未变成黑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冶炼铁的主要反应原理)
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亚铁:FeO+CO高温Fe+CO2
12、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Fe3O4+4CO高温3Fe+4CO2
13、光合作用:6CO2 + 6H2O光照C6H12O6+6O2
【初中化学知识框架整理】推荐阅读:
初中化学基本知识06-11
初中化学知识点版11-09
初中化学知识点填空题06-21
初中化学酸碱知识点总结10-05
初中化学走进化学世界10-18
初中化学-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8-08
初中化学听课心得06-25
初中化学学科介绍06-28
说课初中化学08-09
初中化学重点概念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