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之行体会

2024-07-29

杭州之行体会(精选15篇)

1.杭州之行体会 篇一

杭州极地海洋公园之行

407林欣婕

今天,我们去了位于萧山湘湖的杭州极地海洋公园。在车上,赵

老师给我们听了《狼图腾》。赵老师说,《狼图腾》讲述了一个老人

和一只狼的故事。

到了极地海洋公园的里面,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只只小企鹅和一头

大约有五六米长的鲨鱼,还有一头大海狮屹立在旁边呢!

在馆内,我首先看见的是一只大大的,胖胖的北极熊,第一次能

够近距离的观赏北极熊!如果有北极熊的话,那么就会有雪狼了!在看完北极熊之后过了很多的鱼和动物后,雪狼你就会看到了!

在许多我看过的小鱼当中,有一种小鱼最特别,叫做“红绿灯”,看了这个名字,你一定会觉得很奇怪:它是不是马路上面的红绿灯

呢?其实,这种小鱼只是在嘴巴这里会发出红和绿的灯!

我们还观看了很多场演出呢!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海狮的表演。

主持人让现场一位观众跟海狮现场互动,我们都举起了手,可是因为

人太多,所以又把范围缩小到满18周岁的女观众,我们只好放下了

手,因为我们还没满18周岁!那个女观众跟海狮亲密的接触环节使

我们捧腹大笑。

这次的极地海洋公园令我终生难忘!

2.杭州之行体会 篇二

绿色营销的产生与发展

随着气候条件的恶化、水资源危机、矿产资源耗竭、土地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等,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全球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世界各国经济纷纷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强调经济发展应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逐渐认识到追求物质享受,过度地消费自然资源将加深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的危机。

在我国已经有相当多消费者的绿色消费意识正在被唤醒,产生了主动消费绿色产品的强烈愿望。面对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企业以及企业家必须及时转变经营观念,开展以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保为中心的绿色营销战略。企业通过绿色营销,为消费者提供绿色产品,满足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可以扩大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最终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绿色营销存在的障碍

与世界各国相比,绿色营销在我国起步较晚,市场上商家和消费者都只是关注近期和微观利益,这使得我国在绿色营销方面从客观上面临着不少问题和障碍。

1. 企业本身的绿色营销理念不成熟。

目前,大多数企业对消费者潜在的绿色需求导致的消费需求变化引起企业竞争能力的差异,和环境问题所需开拓的新市场机会等缺乏应有的认识;还有一些企业尽管意识到绿色营销可以开辟新的市场,但由于需要花费较大成本,并且要冒一定的风险而不敢冒然行事。

2. 绿色营销需求尚未形成。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形势非常严峻。由于国民的整体素质还不太高,加之宣传、引导比较滞后,至今了解并接受了绿色营销的仅是少数消费者,绝大多数消费者还不懂得绿色营销的深远意义。

3.绿色营销手段尚未成熟。

过硬的绿色产品现在还很少, 而企业也缺乏紧迫感, 现在仅有的绿色产品中绿色含量也有待提高, 如:我国的产品包装至今还是追求精美、豪华, 很少考虑所用材料的环保性, 是产品与包装的性价比不成比例。

4.政府干预力度明显不足。

相关政府部门没有采取足够措施来促进绿色营销的发展, 由于没有一个权威性的统一组织, 凭借分散的环保措施来执行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政府也未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积极推进绿色营销

1.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培育绿色企业文化。

在绿色营销浪潮蓬勃发展之际,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其可持续的竞争力, 而绿色营销通过促进企业绿色革命, 对企业可持续竞争力具有较大的提升作用。绿色营销观念的树立, 要求企业的产品从生产到消费全过程, 从外包装到废旧品的回收, 都要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持续发展, 有利于环境保护和改善。

2.提倡绿色消费意识, 大力进行绿色宣传。

绿色消费是绿色营销的前提, 要利用各种媒体进行宣传, 传播环境保护和绿色消费知识, 积极引导广大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从只满足自身利益扩展到顾及自然界生态环境及整个社会范围, 加强公众的环保意识, 激发全社会的绿色消费。

3. 注重绿色产品开发,广泛运用绿色营销手段。

绿色这个时尚前卫健康的观念,正在激起许多国家制造商的热情,并已经认识到,以制造“无害环保”产品为前提,开发出清洁工艺,推出无污染产品,并加强废物的回收利用。发展绿色产品,在产品设计时,即要做到原料与能源的充分节约,又要充分考虑在材料选择、产品制造、功能定位及包装方面尽可能减少对人体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不利影响。

4. 强化政府调控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

为了促进企业营销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企业有效地实施绿色营销,政府必须强化宏观调控职能。进一步建立健全绿色法规;提高全民绿色意识;对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实行统一管理;加强绿色营销实施的管理, 保证绿色产品和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 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关注程度会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而不断提高, 他们是绿色营销活动的受益者, 因此, 消费者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是主动的。只有政府、企业、消费者三者共同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绿色工程。

3.穆青的苏南之行 篇三

“干事业的人哪个不是‘疯子’”

穆青说,他的苏南之行,目的有两,一是看看苏南经济发展的新气象。改革以来,苏南农村从“造田”“造厂”到“造城”的“三步曲”,引起穆青浓厚的兴趣。凭着高度的新闻敏感,他决心好好总结一下苏南农村建设的经验,写一篇题为《苏南农村第三波》的通讯。二是趁到苏南采访之便,要为他的《彩色的中国》一书拍一些照片,拍摄的重点是菜花,因为菜花最能代表江南的春色。

春日,汽车在苏南公路上行驶,视野所及,到处是油菜花的世界!清清的渠水,被她们的倒影染黄了;新绿的丛林,被她们的光彩照亮了;高耸的烟囱、整齐的楼房,也被她们团团围住,紧紧拥抱。菜花,无穷无尽的菜花,铺天盖地;她们衬着一碧无垠的麦苗,就如绿色的潮头卷起的金色浪涛,多么迷人的春色!

素来酷爱大自然的穆青,被这江南的阳春美景深深地吸引住了。在奔驰的汽车上,他久久地凝望着窗外,望着那璀璨的阡陌,锦绣的田畴,深邃的眼睛里闪出孩子般欣喜的光芒。“快,停下!”他时不时会突然高喊一声,不等汽车停稳,便急不可待地打开车门,抓起照相机,大步朝田间走去。他一阵风似地朝前闯,目光灼灼地望着远处的菜花,精神抖擞,健步如飞,以至于陪同的人全被他远远地抛在后面。此刻,望着他那矫健的背影,谁会相信这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老人!

“瞧,这儿多美!--这么好的菜花,还有小桥、流水!”他眯起眼睛,指着眼前的景色,不胜陶醉地说。一种孩童般的天真和兴奋倏然洋溢于他的眉宇之间……

给菜花照相,看似平常,其实并不简单。以菜花之多,可谓洋洋乎盛哉!然而丰盛离开了精心的选择和提炼,仍然免不了平淡和浅薄。对此,穆青的体会似乎更为深切。浩翰的花海,是那样的使他激动和欢欣,但举起了相机,他的神情却变得异乎寻常的沉静和冷峻。几天下来,照片拍了不少,却没有一张使他满意。

“这次来苏南,我就怕拍不到一张像样的照片,闹个‘全军覆没’!”他常常忧心忡忡地说。此话出自于一位业已出版了好几部摄影集的老记者之口,其追求的“苛刻”,使人不禁肃然起敬。

一路上,大家都身不由己地卷进了“摄影圈”,自告奋勇地给穆青当参谋,跟他一起找镜头,选角度,就连司机也主动配合,每当引人注目的镜头掠过窗外,穆青的“停”字才出口,汽车便戛然而止,稳稳当当地停在路边。多情的江南大地,仿佛也善解人意,向远道而来的客人敞开了胸怀,奉献出一幅又一幅绚丽多姿的图画。

一个雨天的午后,汽车经过镇江市郊,眼前是连绵的丘陵,坡上、坡下,以至沟壑里到处长满了油菜花。比起平原地带,这儿可谓别开生面。车子过了一座公路桥,突然,一个幽深的峡谷扑到眼前。“哦,这儿太美了!”车上的人不由得同声呼起来。透过密密的雨帘望去,这儿的油菜花娇艳水灵得简直教人睁不开眼睛,峡谷四周的风景也清丽秀媚得令人叫绝。

车子在这儿停下了。

“走,咱们到山坡上去看看!”还没有等大伙儿从车上下来,穆青已端起相机,一头冲进了风雨之中。土岗上,茂密的青草被雨打得水淋淋的,又软又滑。穆青便踩着青草,探着身子,一摇一摆地朝前迈。斜风细雨打在他的脸上、身上,打湿了他的风衣,但是,他耸起修长的眉毛,一任风吹雨打,笑呵呵地只顾往上爬,不一会就爬到了岗顶。秘书从车上找来一把雨伞,赶上去给他挡雨。他举起相机,屏息凝神,把一腔热情全倾注到镜头上。在他眼前,成片菜花从坡上蔓延开去,一直铺展到几十米外的峡谷之中。婆娑的烟柳,映衬着郁郁葱葱的林莽;林莽背后,群峦迭翠,一抹远山笼在烟雨之中,与迷茫的天宇融成一片。

“好,好,太美了!”望着这幽美的景色,穆青连连叫好,雨水顺着他的额头、脸颊涔涔地往下淌,一件风衣几乎全被雨水淋湿了。从岗上下来,坡陡草滑,两个人好容易把他架了下来。回到公路上时,他的裤管上、鞋子上全沾满了泥巴。

公路上过往的车辆,都用好奇的目光打量这一群雨中的摄影师。

“看,他们一定以为我们在这儿发疯了。”有人笑着打趣。

“哈哈,干事业的人,哪个不是‘疯子’!”穆青抹着额上的雨水放怀笑了。

“记者,应当是美的使者”

凡是把美奉献给人民的人,人民也会把尊敬和爱戴奉献给他。

事实正是这样,穆青的苏南之行。在苏南激起了一股不小的热浪。对这位新闻界的前辈,许多人表示出由衷的敬仰和热忱,这并不是因为他曾经当过我国权威的新闻机关--新华社的一把手,而是因为他写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震动华夏、脍炙人口的好报道。一些年高的宣传工作者动情地说,多年来,他们一遍又一遍地读“焦裕禄”,自己读了,儿子读了,如今孙子也读了,一个愿望在心里萌动:要是有朝一日能见一见这篇报道的作者,该有多美!如今,“焦裕禄”的作者终于来到了面前。

最令人感动的是苏南一些报社的年轻记者,获悉当年写焦裕禄的穆青、冯健来到了苏南,千方百计找到他们的住处,向他们请教。年轻记者们有的从南京赶来,连饭也顾不上吃,就直奔穆青的住所;有的找穆青采访了一次,意犹未尽,又来第二次、第三次;有的见穆青晚上有事,不便打扰,便在外面悄悄等候,到夜深人静,才轻轻叩开了穆青的房门。穆青一行天天外出采访,日程表如同鞋匠的楦头,排得紧而又紧,有时一天要跑三四个乡镇,到晚上已十分疲惫,但是他仍然振作精神,春风满面地接待这些年轻人。陪同人员怕他身体吃不消,有时不得不提醒记者们注意控制时间。而穆青却一再叮嘱陪同的人:“人家诚心诚意跑上门来,咱们可不能怠慢人家。同年轻的记者谈新闻传统,是好事嘛!”每次,他总是尽量满足记者们的要求,十分认真地回答他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话匣一打开,他的话便滔滔不绝,有时一谈就是一两个钟头。

在溧阳市天目湖渡假区,穆青接待《溧阳报》一批年轻记者的情景,令人难忘。这是一个春雨潇潇的晚上,湖边一幢小楼上,灯火明亮,四五个20岁出头的记者,围在穆青的身边,向他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们有的刚刚从学校毕业,有的当记者才两三年,初出茅庐,涉世未深,不免带有几分天真和稚气,人人心头都在编织金色的憧憬。穆青,这位在新闻舞台上驰骋了几十年的赫赫老将,此刻仿佛也一下子年轻了几十岁,他与年轻记者们在一起无拘无束地说着,笑着,慈祥的眼睛闪烁着兴奋、热烈的光芒。

“新闻记者究竟是干什么的?”在年轻记者面前,穆青不惜从最基本的原理谈起,“有的人认为,搞新闻报道,就是把人家不知道的新鲜事反映出来,起一个信息作用,其实这是不完全的。我们的新闻还要求传播经验,指导工作,教育群众,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新闻记者应当起到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谁是创造历史的主人?是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新闻的主体,他们的活动、想法、创造、发明、奉献,都是新闻的资源。因此,只有到第一线去,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抓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本质、主流。”

深入到实际中去,怎样才能准确地抓住时代的脉搏?穆青说,这要靠记者作认真的调查研究,抓住群众最主要的活动,抓住那些最有典型意义、能推动社会前进的人、事和群众中急待解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报道。像天灾、车祸、一胎生四个孩子之类的新闻,属于生活中最表层的东西,在社会上屡见不鲜。而那些体现时代精神的有价值的人和事,则要靠记者到生活的深层去开采、发掘。

话题很自然地集中到穆青笔下的一些人物身上,像焦裕禄、吴吉昌、“老坚决”、这些人物一个个都是栩栩如生,亲切感人,令人难忘。青年们都迫切想知道,穆青在写作上到底有哪些秘诀。穆青微笑着,坦率地说:“哪有什么秘诀?我只是崇敬他们,他们的事迹太使我感动了,如果不写出来,就对不起人民。对自己写的人物,由于敬重和热爱,就有共同的语言,容易发掘出闪光的东西。因此,要写好一个人,首先要熟悉他,敬重他,热爱他。”他告诉年轻人,要真正写好一个人物,光凭一两次采访是不行的,而要长期地同他们交知心朋友。他与吴吉昌就有二十多年的交情,与“老坚决”的交往有三十多年。至于在写作上,同样要舍得下功夫。“焦裕禄”这篇通讯,曾经七易其稿;“吴吉昌”的通讯,前前后后也修改了四五遍。

“不要急于发表,不要急于成名。”穆青的话诚挚而恳切,“要写自己非写不可的东西,不要想通过一篇文章一鸣惊人。我自己的文章常常是这样,写好了放着,不断地修改,一直改到满意了才拿出来发表。要注意积累;积累材料,积累感情……”

推心置腹的话语,娓娓不倦的教诲,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个年青人的心;青年人沉思着,相互交换着会意的目光。

“年轻记者怎样才能成长得快一点?”望着这一批可爱的青年,穆青的目光变得异常的慈爱和深沉,“我觉得,组织上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自我培养。领导上可以加紧‘浇水’‘施肥’,但就怕苗木自己身上长虫。有才华的人不一定都能成才。要当一名有作为的记者,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条件:一、对党对国家对社会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二、对人民群众一定要有非常深厚的感情。新闻记者应该是一支非常健康的建设性力量。记者的本事就是发现美,特别是发现人民群众的美--精神的美,智慧的美,创造力的美,把这些美反映出来,再用来教育人民、武装人民,推动时代前进,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美好。从这个意义上说,记者应当是美的使者……”

“美的使者”,多么闪光的称号!这是党的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自我写照,也是老一辈新闻记者对年轻一代的殷切期望。青年们默默地记下了这“金玉之言”,深深地感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是何等的光荣和艰巨!

“赤子情深终未改”

“赤子情深终未改”,这是穆青的词《金缕曲》中的一句话,在新闻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风云变幻,沧桑人间,如今步入了桑榆之年,他有多少动人心魄的事值得追怀啊!

这次南来,一到金陵,穆青就提出,到了常州以后,他务必要去看望延安时代的老战友普金。提起普金,江苏新闻界的同志对他并不陌生。这位颇有一点传奇色彩的老记者,是常州市武进县人,中学时代便向往革命,投奔延安。他曾先后担任过新华社国际部负责人、新华社志愿军总分社副社长和新华总社党委书记等要职。1959年,他因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受到审查,以后又被遣返原籍,管制劳动。1979年平反改正时,他已年过花甲。他谢绝了组织上给他安排的领导职务,自愿当一名普通记者,长年累月,风尘仆仆,深入基层,到处为群众说话,在大江南北名重一时。离休后,他不愿留在大城市,与老伴双双回到了武进县……

普金的事,勾起了穆青深深的回忆。一路上,他缅怀战友,纵谈延安,心情十分激动。穆青说,他初到延安时,与普金住在一个窑洞里。其时,两人都风华正茂,志同道合,壮怀激烈。革命的熔炉,使他们经受了血与火的严峻考验。然而,延安整风后开展的清查运动,由于“左”的影响,大批知识分子遭到了伤害。在他们工作的《解放日报》,受到审查和怀疑的人很多,普金也未能幸免。普金禀性十分刚烈,无端蒙受了冤屈,一时难以辩白,竟气得双手痉挛。穆青含着泪,一面安慰普金,一面给他摩手腕,掰指头;摩啊,掰啊,好容易将他蜷曲僵硬的指头,一个一个掰开,拉直。同志爱,战友情,如同汩汩的春水,温暖了一颗受伤的心灵。

没有多久,各单位清查中的问题通过多种渠道反映了上去。党中央发了文件,很快纠正了“左”的倾向,普金和解放日报的许多同志也都获得了解放……

往事如烟。如今,穆青和普金都已进入了“古稀”之年。阔别多年,能在这改革开放的火红年代聚首江南,这将是一件多么令人欣慰的事呵!

这年4月10日,车到常州,当晚,穆青就驱车前往武进县湖塘镇普金的住地。春雨,在悄悄地飘洒;江南的春夜氤氲着和煦、湿润的气息。宽阔的柏油路上闪耀着霓虹灯斑斓的光影。车子在一幢普通的居民楼前停下了。一行人踏着昏暗的楼梯和过道,走上三楼,敲开了普金的门。当普金发现站在眼前的不速之客竟是多年来一直远在首都的穆青,在仓卒中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凝神端详,终于嗬嗬地笑起来;接着,两双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穆青被让进一个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间,坐在一张很陈旧的长沙发上。普金修长的身子站在他的面前,尽管年事已高,身板依旧结实挺拔,瘦削狭长的脸上,两条漆黑的剑眉,一双炯炯发亮的眼睛,依然焕发着当年的神采。也许是过于激动的缘故,他点了几次烟,都没有点着;好容易点着了,因为急于说话,顾不上吸,那烟头终于又熄灭了。

穆青的心情也无法平静。他眯着眼,久久地望着眼前这位曾经患难与共的老战友,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你身体好吧?”他问普金。

“还可以。最近在做香功,感觉很不错。不过,年岁不饶人呀!”普金张开嘴巴,用手指着,笑道,“你看,这牙齿,已掉了18颗,剩下的不多了。”

“哎,都一样!”穆青也笑了,“你看我这头发,也掉得差不多了。牙齿,也掉了9颗。”

此刻,陪同的同志见普金桌上摆的是一包“三连冠”牌香烟,颇感惊讶,忍不住问:“怎么,你抽这种便宜烟?”

“这烟,要八毛钱一包呢!”普金说,“比我从前在农村抽的五分钱一包的无牌烟,要好多了!”说着,他给穆青递了一支。

穆青接过烟,点着了,深深地吸了一口,缓缓地吐出来,说:“哦,还挺不错。还记得吗,咱们在窑洞里抽的那种延安的土烟叶,用咱们《解放日报》的报纸,撕成纸条,卷成喇叭筒……”

“是啊,那烟一抽,就有一股新鲜的油墨香。”普金说。

回顾延安,两个人的心情都分外激动。他们忘不了,是延安这个革命摇篮,哺育了党的成长;党的优良传统,是在延水河畔生根发芽的;党的新闻路线,是从宝塔山下发轫起步的。半个多世纪以来,在这一条漫漫长途上,留下了先辈们多少闪光的脚印!“回首平生履迹,中原塞北江南,豪迈海西东。坎坷人间路,跋涉自从容。”(注二)是的,他们这一代人,曾经豪迈地战斗过,他们无愧于自己的一生。如今,他们告别了昔日的岗位,把肩上的重担交给下一代了,但是那一腔战斗豪情,却依然在胸中奔腾激荡!普金说,他身在基层,接近群众,在有生之年,要为党风的好转不遗余力,战斗到底。穆青说,他退下来,是人生道路上一个新的起点。在今后的岁月里,他要跑遍过去想去而没有去过的地方,用笔和照相机,绘出锦绣中华的新风采。

“鬓堆霜,丹心在。”(注三)这,就是老一辈新闻工作者的赤子之情。

注一:穆青的诗句

注二:穆青词《水调歌头》中的话

4.挑战杯杭州之行有感 篇四

挑战杯杭州之行有感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从九堡回到了绍兴,结束了四天三夜的在杭州的挑战杯创业竞赛之行。回到学校已是晚上9点多了,本来沙哑微痛的喉咙、疲惫至极的身体,却久久不能进入休息状态,心里一股迫切想诉说的冲动,打在心房,只能打开本本,敲打出这段难忘的经历。 挑战杯的比赛已经准备了将近一年之久了,作为主持人,其中付出的汗水和努力都深深的印在心里,刻在脑中。到了杭州,美丽的下沙,可爱的同学,帅气的光夫同学,虽然后面一直没有出现,但是还是谢谢你的服务。 我不知道这篇文章是写成游记还有总结,拍了很多照片,大家有兴趣可以去我相册看,应该可以说就是游记了,有说明标签,总比看流水账好吧!所以,这里我还是写下一些心得吧。 但是,说到心得,还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我不是个逻辑思维很好的人那。 一是身体劳累,心里很充实。四天日程,每天都是6点多就起床的,比赛场地、餐厅、宾馆之间经常又是相距甚远,要走路坐车,我又会晕车,整个过***的是痛并快乐着。享受比赛的过程,享受一餐两荤两素一汤水果,享受有热水器和空调的生活,偶尔偏离平常的生活,来到另外一个世界生活几天还是不错的,和大家在一起也很开心,疲劳消除了好多。 总结:团结就是力量。 二是出发点不同,结果不同。高校之间的差距,学生本身能力之间的差距,最后体现在作品上的差距。不去说那些所谓的暗箱操作,这些评委与评委之间、评委与各个学校团委之间的各种纠葛是我们不能去揣测的,但是单单说到作品质量,我们的确是存在差距的。丽水学院的书韵青瓷,人家直接搬了几个古色古香的青瓷到比赛现场,说是专为本次比赛制作的杯具,厄,的确是杯具,甚至在现场,他们的技术人员在做毛坯。温州大学做的是家电老化检测器,产品已经运用于生产销售,有企业支撑,并且有专利保护。然后要说到浙江大学美女姐姐的项目,那个姐姐长的.好气质,但是她做的是一个烤肉的项目,评委很犀利的说,浙大的高材生去卖街边的羊肉串,的确是很奇怪的事情。可是,他们已经有五家连锁店了,更重要的是已经盈利,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总结:我们是为比赛而找项目,人家是为项目而去比赛。 三是细节决定成败。这不是一句放在嘴巴上说说的话啊,是我们真正体会到的。首先KT板的制作,整个作品展示会场、真个赛博成果转化会,我们的KT板是内容最简单(只有项目名称、学校、团队成员),没有项目介绍,没有项目优势,没有专利的照片等等,这些可以说是政策解读错误,但是也可以说的不细心。大家可以在我相册看到,一个作品的KT板展示上花了大部分篇幅复制上了他们的产品专利、公司注册书、产品获奖证书,基本每个作品,都有作品优势,展示板的排版也很好。其次是服装,不是说我们的不好,丽水学院的同学一下车就吸引眼球,他们做了统一的T恤,感觉上就很和谐,很有气势,有团队的感觉。这些总是在我们觉得太忙了来不及做的时候,别人却做到了,准备的时间是一样的,好像这个也不是借口。 总结:时间是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特别在一些重要事情上,不得马虎。 四是学校多出台些实质性的政策。一直以来,我就觉得我们文理学子和别人也没有什么差距的,大家在智商上不存在多少差距,我们学校也不乏牛人存在,但是在很多事情上,比如科研、竞赛组织、创业实践上,总是困难重重的。学校难以作出实质性的政策来服务学校,推动学生这方面的工作。当然,学校也是在不断努力的,曾经我跟应书记、王部长也提过类似的意见,他们都很重视这方面的工作,具体的政策也需要时间来制定。曾经有一次,学校与工商局一起组织淘宝商铺注册执照,因为我开了淘宝,工商局免费给我注册了,学校的政策、老师的支持,我也很乐意接受,但是当我注册之后,就不断有一些骚扰电话打来,不是要钱就是要手机开通什么业务,竟然还有谎称是工商局的人来跟我直接要钱的,我差点就骂人了。前些天真正的工商局王主任打来电话要我去续约,不要钱的,但是我真的是不愿意了。

5.香港之行体会 篇五

——香港之行个人体会

此次香港之行,确实让我看到、听到、学到、体会到了很多。我的专业是政治经济学,我喜欢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史和当前社会经济现状。我认为,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是多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肯定也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对于香港而言,世界公认的原因就是香港是自由经济体制发展的典范。因此,在香港的学习和参观过程中,我一直带着一个问题,即香港为什么被世界公认为“自由经济体制”的典范。

我不知道用什么指标或者方法去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自由度,但这14天我的所见所闻,确实让我看到了香港经济自由的一面。首先,在香港,贸易不设置关税壁垒,除对烟、酒、汽油及柴油、化妆品和若干不含酒精饮品这6类商品征收进口关税及消费税外,对其他一般商品的进出口均不收关税。另外,进出口手续极为简便,甚至有些商品在航运出口后再办理手续。其次,香港是以市场竞争为主导的经济发展形式。在香港,政府只直接经营一些港口、机场、道路、邮政等公共事业,以向社会提供一定有益的公共服务,而其他绝大多数投资领域的进入及经营均是由投资者自我决策的。同时,企业进入及经营门槛低,并且在香港设立并经营企业,不管资金来自本地还是海外,资产所有制为集体或私人,均一视同仁,不因身份不同而受歧视或偏袒,经营环境相当公平。最后,香港外汇管制宽松,金融市场开放,金融企业开办自由。同时,黄金在香港也完全自由进出口,自由买卖。

事实上,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自由的经济发展模式维持了香港近60年的经济持续增长,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香港自由经济体制的形成,我有两点感受。其一,香港是一个缺乏资源的岛型经济城市,山多平地少,山地占总面积的70%以上,并且自然资源贫乏,导致了香港不可能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但是,香港地理位置优越,位处亚洲中心地带,还拥有世界少有的深水港——维多利亚港,航运便利。如此的地理环境,注定了香港必然走上服务业发展的道路,而倡导自由竞争、自由贸易和多企业并存,是服务业发展的趋势,因此香港逐渐形成了自由竞争的市场体制。

其二,英国自由经济模式对香港的影响。我认为,在香港辟建自由港是英国

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措施之一。同时,香港作为自由港也为英国带来了巨额的贸易利润。而维护香港的自由港地位和巨额贸易利润,英国就需要在香港实行自由经济政策。

如今,香港已回归中国,而我也产生一点疑问?英政府的离开带走大批的资源,包括管理模式、市场资源等等。同时,世界各国的很多投资者对中国政府的认识一直不是很清楚,认为香港回归中国后,会被内地政府过多的干预,而失去自由竞争的经济市场。因此,这些投资者会因为对香港的信任度降低而不在香港投资。那么在这样的环境下,回归后的香港为什么还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发展? 通过学习和参观,我发现,香港社会是一个“小政府,大市场”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做到“大市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市场一定要有足够多的竞争者,这样,价值规律这双“看不见的手”才可以对市场自动加以调节。而在香港,贸易发展局和投资推广署在维持香港的“大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推广署通过宣传,使得世界各地投资者更加了解香港,使投资者重拾了香港是自由港的信心,为香港招揽了世界各地的投资者。贸易发展局则为在港企业的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为香港创造了十分优越的营商环境。因此,这两个机构为香港回归后持续的经济增长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诚然,这次学习让我体会到了香港经济自由的一面,但我同时也发现香港对内地市场的依赖在不断扩大,这也成为我的一点担忧。自2003年6月29日,《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简称“CEPA”)签署以来,每一次中央领导出访香港时,又会签署更多类似CEPA的协议,而这些协议使得香港对内地的贸易在所有对外贸易份额中的比例不断扩大,香港如今的繁荣似乎是由内地经济总量增长来维持的。因此,我产生了担忧。总之,很庆幸自己能够参加此次香港之行,很感谢---和----为我提供如此好的学习机会。香港这个东方之珠的魅力确实让我感受颇多,以上也仅仅是对香港经济的浅薄之言。希望自己以后还有机会更深入地去了解香港。

6.长坑之行学习体会 篇六

3月9日中午,季校长带着我们综合组的全体成员到缙云县长坑小学参观学习。长坑小学带给我的是一次次的感动,一次次的惊喜。感动于他们的敬业奉献精神,感动于他们对学生的关爱情怀,惊喜的则是长坑小学以艰苦的办学条件,落后的硬件设施,却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运动员和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

长坑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平安学园、舒心家园、成长乐园”。在校的每一个学生,人人都会演奏一种乐器,学校紧紧围绕打造“快乐校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欢声笑语,每一个角落都有学生在学习。“快乐校园”,开展得别具特色、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每位全周住宿学生,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生活的乐趣。

1、读好书、唱好歌。学校专门把每周三下午的课外时间定为读书时间,要求学生人人有一本读书笔记,还定期举行读书心得交流与探讨活动,促使学生主动从书籍中获取精神食粮。学校通过广播,每天播放优秀的少儿歌曲,学生放学排队唱着歌回家,让学生在歌声中自然接受各方面美德的教育。

2、全方位的兴趣活动。学校建立了民乐、棋类、书法、美术、唱歌、舞蹈、鼓号、乒乓球、篮球、科技等兴趣活动小组,让所有学生根据自身的特长和爱好选择参加,每天早、晚抽两个时段进行训练,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有兴趣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3、校园“四节”、趣味竞赛。根寄宿制学校的特点,利用学生的学余饭后时间,组织学生举行风筝放飞、踢毽子、跳绳、拔河、乒乓球、棋类等多种类型、多个项目的比赛,让学生在趣味盎然的游戏中得到教育。校园四节活动为:每年十月的体育节、十二月的艺术节、四月的读书节、六月的游戏节。

特别是体育这方面,获得的成功真不少,如该校的国际象棋队曾获得全国首届“大红鹰”杯国际象棋比赛女子团体第六名;学生乒乓球女子单打曾获省比赛第七名,篮球队的成绩也较突出,每一次县里比赛都是第一名。围棋、中国象棋在市里的比赛中也是第一名。这些成绩在我们学校还没有听说过,在他们硬件条件那么差的情况下,培养出这么多运动员和艺术人才是多么值得人们去敬佩呀?我是一个从体育学校出来的教师,还没有培养出几个学生参加市运动会,心里真不是滋味。带的学生参加县运动会的也不少,他们获得的成绩也比较好,可是这一点点成绩同他们相比,相差太大了,在以后的教学中,一定要学习长坑小学那种用最古老的练习方法去培养学生,长坑小学用“平安学园、舒心家园、成长乐园”去培养学生,去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去培养一批又一批的体育人才,在那种学习环境下学习,是一种美的享受。

7.佛耳山之行 篇七

在一个深秋的中午,我和几个同学相约,信步来到佛耳山下,抬头望去,虽没有泰山那样俊秀挺拔,高耸入云,但也令我们望而却步。陡峭的山路,杂乱丛生的野草,似乎要阻止我们前行。一阵山风吹来,勇气倍增,继续前行。

行走半山腰,眼前豁然开朗。最引人注目的是那经霜的枫树,在风中摇曳,泛着微红的叶子,在空中飘飘摇摇,好像有一种叶落归根的归宿感。我拾起一片枫叶,细细端详,似乎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漫山遍野的满山红,点缀在野草丛中,正在养精蓄锐,等待来年再展新姿。

爬上峰顶,已是太阳西斜。啊!在这悬崖峭壁中,竟然还有一棵迎客松,它扎根于崖缝之中,傲然挺立,苍翠欲滴。近处的山峰个个成了矮子。

该回家了,我们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还带回一路余晖。

8.计程车之行 篇八

Twenty years ago, I drove a cab for a living. It was a cowboy’s life, a life for someone who wanted no boss. Because I drove at night, my cab became a moving confessional2. Passengers climbed in, sat behind me and told me about their lives, though I didn’t know their names at all. I met people whose lives amazed3 me, ennobled4 me, made me laugh and weep5. But none touched me more than a woman I picked up late one August night.

I was responding to a call from a small brick house in a quiet part of town. I thought I was being sent to pick up some partiers, or someone who had just had a fight with a lover, or a worker heading to an early shift6 at some factory for the industrial part of town. When I arrived at 2:30 a.m., the building was dark except for a single light in a ground floor window.

Under such circumstances7, many drivers would just honk8 once or twice, wait a minute, then drive away. But I had seen too many poor people. They depended on taxis as their only means of transportation. Unless a situation smelled of danger, I always went to the door. This passenger might be someone who needs my help, I reasoned to myself. So I walked to the door and knocked.

“Just a minute,”answered a weak, elderly voice. I could hear something being dragged9 across the floor. After a long pause, the door opened. A small woman in her 80s stood before me. She was wearing a print10 dress and a hat with a veil11, like somebody out of a 1940s movie. By her side was a small nylon12 suitcase. The house looked as if no one had lived in it for years. All the furniture was covered with sheets. There were even no clocks on the walls. In the corner was a box filled with photos and glassware13.

“Would you carry my bag out to the car?” she said. I took the suitcase to the cab, and then returned to help the woman. She took my arm and we walked slowly toward the curb. She kept thanking me for my kindness. “It’s nothing,” I told her. “I just try to treat my passengers the way I would want my mother treated”.

“Oh, you’re such good boy,” she said. When we got in the cab, she gave me an address, and then asked, “Can you drive through downtown?”

“It’s not the shortest way,” I answered quickly. “Oh, I don’t mind,” she said. “I’m in no hurry. I’m on my way to a hospice14.” I looked in the rearview15 mirror. Her eyes were glistening16. “I don’t have any family left,” she continued. “The doctor says I don’t have very long.”

9.贵州之行心得体会 篇九

--运行支部贵州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当和平安逸的生活取代了战火纷飞的年代,战争的喧嚣与残酷、革命者的壮烈和伟大,显得如此遥远而陌生时;当物质条件越来越优越,我们已习惯于在平淡而碌碌无为轨迹上走完人生时;有一种东西正离我们越来越远,那就是内心的信仰和对理想的执着、坚定。而这一次,当我们随公司党员活动踏上贵州这片红色的土地,重温当年革命先烈们走过的历程,从息烽集中营到遵义会议会址,一处处满载历史沧桑的旧址,一幅幅鲜活生动的照片,一篇篇内容翔实的史料,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心灵的荡涤和思想的净化。而那种久违的对生活的热情和对理想信仰的坚持也开始悄悄萌发。

息烽集中营是我们红色之旅的第一站。息烽集中营,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统局设立的监狱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所秘密监狱。息烽集中营从1938年11月建立至1946年7月撤销的7年8个月间,先后关押共产党人、进步人士1220余人,共杀害和折磨致死600余人,下落不明者400多人,而释放的仅有140多人。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及家人、小萝卜头(宋振中)等一千多名爱国志士被囚禁于此。虽然这里满眼绿色、树木葱郁,但当时就是人间炼狱。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厚实的城墙,随处可见的岗楼,阴森的地牢,骇人听闻的刑具,歪理邪说的宣传标语。其中一个关押和杀害共产党人的点,称之为“猫洞”,当局刑讯采用“吃汽水、喷鼻香、坐飞机、半边吊、老虎凳、点天灯、披麻带孝”等酷刑,手段之残忍,无不用其极。在“猫洞”外,虽然听不到一点声音,好像每一块石头每一个牢笼都在讲述着一个个催人泪下的血与火的故事,每一个革命先烈的影子都浮现在我们的眼前,那种感觉如果不是亲临现场其实不会感受到的,我们的心情压抑得几乎窒息,我们仿佛真切地感受到当年革命先烈们忍受着非人折磨和身心煎熬;仿佛听到了先烈们发自内心的呐喊声,这声音里浸透着怨愤、忧伤与不甘,但更多的是豪情、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集中营里的一切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对先烈们的崇敬,更多的是对我们自己当今的信仰和未来生活的冷静思考。

遵义,我们红色之旅的第二站。遵义是一座转折之城、会议之城,在中国革命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位臵,在历史的教科书中永远有它的一页。遵义会议会址历经岁月和风雨的洗礼,几经修缮,依旧保存得非常完好。陈列观里的史料、照片记载着我们党发展、壮大的历程;红军当年留下的一纸一物,破烂的棉衣、磨黑的算盘、装谷的簸箕,则默默传递着当年红军与老百姓的鱼水之情,也在述说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艰辛。特别是那些写在门板上各种字体的标语,当年红军就是用这种方式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播下革命的火种,让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燎原。当我们走进遵义会议纪念馆内,心里不免肃然起敬。看着一幅幅珍贵的照片和一篇篇翔实的资料,我们的思绪随着讲解员的解说,飘向了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遥望1935年1月在遵义的普通会议室,举行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它结束“左”倾错误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使红军在极端危险的境地得以保存下来,胜利地完成长征,开创了革命的新局面。它证明中国共产党完全具有独立自主解决自己内部复杂问题的能力,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开始确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以毛泽东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力挽狂澜,扭转乾坤,出奇制胜,突破乌江天险、四渡赤水,将中国革命的航船引向黎明。而毛泽东遗物展则刻画了一代伟人在这里崛起的经过,让我们对毛主席卓越的领导和军事指挥才能更加钦佩。我们感受到毛泽东这个一代伟人在这里崛起的经过,对“是历史选择了毛泽东”这句话有了更深的共鸣,令人不得不为毛泽东的高超智慧和用兵的神奇所折服。

在随后的红色之旅总结会议上,大家交流了此行的感想和学习心得。通过参观学习我们意识到:我们生活在条件优越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很多人的人生都是在一条平淡的轨迹上行走,最需要的但却是最缺少的恰恰是革命先辈们的这样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个人活得有热度、有深度,才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我们学习革命精神,不仅要学习他们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豁得出去,用智慧、鲜血维护国家独立、尊严的英雄举动,更要学习他们在干事业中沉得下身子、耐得住性子、守得住清贫的高贵品格,学习他们面对困境坚忍不拔、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要不断参与实际事务的协调处理,提出主张与观点,不能怕犯错误而不敢做,不能怕担责任而不想做,不能怕受批评而不愿做。即使遇到棘手的事、没有把握处理的事,也要积极思考,提出处理意见供领导决策,绝不能简单地把问题汇报了之、上交了之。要积极提倡团队精神,在工作中各司其职、各尽其力、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在急事、难事、重大任务面前互相帮助,共同面对。

10.延安之行心得体会 篇十

我的家乡在陕西丹凤县,贾平凹《商洛初录》里的龙驹寨,《秦腔》里的清风街便是我的故乡。然而虽说同在陕西,秦岭一隔,对于延安的了解便不那么多。每次车到西安便感觉到家一样的温馨。耳朵里全是乡音,眼睛里全是乡人,心里全是乡情。

天下着小雨,很快就遇到了前来接应我们的刘君利团长。我们要去的地方延安市吴起县是他的老家。然而虽说同在陕西,秦岭一隔,对彼此的了解便不那么多。我和大多同学一样只知道延安是在陕西北部,有大片大片的黄土地,干旱缺水。不过也就是这地方,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居住和战斗在这里。

通过这次延安之行,我对陕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离开吴起的时候我就在日记里写道“吴起的热情,吴起的淳朴,吴起的历史都深深吸引着我。如果有机会。我愿意再回到这里来。”

我们来到吴起走访的第一个地方是王洼子乡。在这里我第一次离窑洞那么近,第一次坐在那么宽阔的炕头,第一次吃自己压出来的荞麦面。老乡们对待我们很热情,不停地在那里揉面,我们吃的满头大汗还是兴致不减。对于在农民家里看到的什么都稀奇,面吃了一碗又一碗,相片照了一张又一张。我们还在院里的井台上亲自试着打水。

当然玩的同时不能忘记任务。马老师给我们分小组派任务,大家分头行动。携带着我们制作的农村问题和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情况的调查问卷以及艾滋病的预防等知识开始走进农家,访问农户。乡亲们很支持我们的工作。上年纪的农民不认识字,我们便一字一句的念给他们,解释给他们听。询问他们对当地政府的满意程度,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了解情况,以及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有什么意见和建议。从他们的回答看来农民对基层党政机关的工作情况是相当满意的。同时对于我国最近几年所取得的成就也给予相当肯定。一些小孩子也协助我们完成了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调查问卷。从他们的回答来看,绝大多数农民以及他们的小孩都知道“八荣八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时事政策。现在的农村青少年基本了解国家大事,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初步认识法律问题,是社会注意建设新时期下成长起来的健康一代。许多人说:贫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他们落后,但是仅仅表现在经济上——吃的穿的,他们的思想却是紧紧跟着时代的,他们追求和向往知识。许多农家都养羊致富,并且父母们都教育子女念高中读大学。其中有一户人家的小孩还作为吴起县的优等生被推荐往西安一所中学读书。

在参加我校师生与王洼子乡政府领导干部座谈会时,我问道在这样的环境下乡政府是如何发展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薛书记笑呵呵的从拉电说起。去年月王洼子乡才做到全村家家通电,农民有了电就买电视,通过广播和新闻每体了解外面的世界和大政方针。同时结合教育部门对农民扫盲以及小学初中实现学费全免普及知识,提高农村人口素质。而我们这些整天生活在光明里、出没于网络世界里青少年是不是该好好的反思,珍惜当前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服务社会,服务农村,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记得走访完一户农家出来时候一家老小送我们特别远。他们对自己的小孩说:“看看人家大学生!有知识就是好。”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我们带来的是他们对于未来的希望和对于知识的认可啊!那一刻我们是多么自豪,也让人意识道我们担负的责任有多大……

后来来到延安,我们还参观了枣圆、杨家岭、宝塔山等革命胜地。看到了毛主席、周恩来,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年领导居住的地方。革命的环境是艰苦的,可是我们党克服了困难,在这里领导革命最后走向成功。而在延安的标志性建筑宝塔山下,我有幸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了党员宣誓仪式。铮铮誓言里是我们对我党和国家的信心。作为未来的一代,我们愿意付出我们的青春,将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我们还参观了延安新闻纪念馆。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延安清凉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新华通讯社、解放日报社、延安新华广播电台、中央印刷厂等众多新闻出版单位的所在地。当年,老一辈新闻出版工作者在党中央领导下,积极传播马列主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央的战斗号令、抗日前线的胜利捷报等喜讯就是通过清凉山的红色电波和一张张报纸,传向祖国的四面八方,传向大洋彼岸的。我们学习中文的同学如果以后能在新闻单位就业,更是要学习和发扬这种精神,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群众呼吸相通,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为人民服务。

11.难忘的美国之行 篇十一

感受就业权平等

我所访问的大学位于加利福利亚州州府Sacramento。去的时候,需要先从上海飞往美国西岸城市旧金山,再从旧金山转火车前往目的地。当初预订的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的班机,机票到手后,便有同事不无戏谑地对我调侃道:“美联航的空姐一定漂亮无比,你小子这一路要看得眼睛发花了。”我虽未予回应,但想到一路12个小时的航程,都会有金发碧眼的美女“伺候”,心中禁不住窃喜。确实,在我们的印象中,国内航班的空中服务员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孩,他们身材颀长,容貌姣好,声音甜美,举止妩媚,着实讨人喜欢。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我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有了欣赏美女的爱好,因而每逢开会出差或外出旅游,坐在飞机上,我都会习惯性地默默打量从身旁走过的俏丽身影,专注于她们的举手投足,醉心于她们的一颦一笑,旅途的疲劳自然就会抛到九霄云外。

还记得出发那天的情景。当我拎着大包小包、气喘嘘嘘地步入机舱时,站在舱门口迎接我的不是金发碧眼的空姐,而是一位身材稍胖、年龄在五十开外的黑人阿姨。我正纳闷不解,她笑容可掬地送给我一个响亮的“hello”,看我带的行李颇多,便快速地“抢”去一个包,然后热情地把我送到座位上并把我的行李安顿好。说实话,刚上飞机,没有得到美女“伺候”,心中未免有点失望,但毕竟黑人阿姨的服务热情周到,也就感到了些许安慰。

稍息片刻,我的“老毛病”就犯了,于是瞪大眼睛在机舱里“扫描”起来。此时乘客已经各就各位,有的低头窃窃私语,有的开始闭目养神,只有几位服务员在过道里前后忙碌。一眼“扫描”过去,机舱里的服务员便能尽收眼底。令人遗憾的是,看到的服务员除了那位黑人阿姨外,剩下的不是大妈就是大嫂,年纪最小的估计也在四十岁上下,更让我感到诧异的是,其中居然还有一位棕色脸庞的矮小男人。压根就没见到年轻貌美、金发碧眼的空姐的影子,实在是出乎我的预料。

邻座的张先生是上海人,已移居美国多年,见我一直盯着几位服务员并露出惊讶的神色,便问我何故,我如实相告,他笑而作答:“在美国,就业权是平等的,空中服务员并不是年轻貌美女孩的‘专利’,相反,很多航空公司更愿意雇请年长一些的服务员,他们更成熟,更体贴,更热情。”确实如他所言,在随后的航程中,机上的几个服务员,不管是黑人阿姨,还是矮小男人,都显现出了极强的敬业精神。他们面带微笑,忙忙碌碌,不断地穿梭于机舱的过道中,及时地向乘客提供细心周到的服务。那种心地的真诚,那种态度的友善,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是啊,空中服务也是一种服务,追求的应该是服务的质量。空姐的年轻貌美并不意味着服务质量的上乘,有时甚至成为她们傲慢的资本。由此看来,只要让乘客能够在万米高空这个临近上帝的地方,真正享受到“上帝”般的待遇,那么即便这种服务的提供者是老阿姨、老男人,又有什么关系呢?

越战的阴影

12.梁静: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篇十二

做“实在”人。

这是我对自己的人格要求。人格即一个人的为人,它包括一个人的心情胸怀和德行事业。教育家理想人格的传统内涵包括:天下为公的终极关切,四海一家的博爱情怀,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品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责任感。这样的境界是不可能一步达到的,但理想的人格就像是一个方向,指引我前行,我要先从“实”做起,做一个追求本真、实事求是的实在人。朴实地面对生活,踏实地面对事业,真实地面对每一个人。从小我就立志做一名幼儿教师,当自己如愿以偿地成为幼儿教师后,我发现给幼儿最优质的教育才是对幼儿最深的爱,每一个孩子都像一张白纸,我要在上面画上最绚烂的一笔,为他今后拥有精彩的人生奠基,无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快速成长,做教学园长也好,做教研员也好,对孩子的热爱,对幼教事业的初衷没有改变,以后也不会变。

做“实在”事。

就是想实实在在地为孩子们、为我热爱的幼教事业做一些事。当今的社会,功利、浮躁的现象很多,作为一名幼教教研员,是教研员队伍中的极少部分人群,一个区县,幼教教研员最多的两三个人,一般都是一个人,所以,我们自己要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要时刻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样去做。我们面对的更多是幼儿园的教学园长和骨干教师,提高教学园长和骨干教师的专业水平就是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水平、办园质量,因此,我要实实在在地带着教学园长们搞些研究,解决一些问题,澄清一些观念和认识,从小处着眼,从困惑入手,切实提高专业水平。

说“实在”话。

教研员的工作就是“传播”性质的工作,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纽带,在教师们实践中出现了问题或者感到困惑的时候,当我们需要更新一种观念或理念的时候,需要的是教研员做好上位与下位、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培训引导工作。这也是教研员的职责与价值所在。“实在”的话是指接地气、有操作性、引导性的经验性语言,如果作为一名教研员不能够说出“实在”的话,那么,自己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做培训也好,做点评也好,组织教研也好,一定要说“实在”话,给予教师切实的帮助,让教师得到经验的提升。当然,说“实在”话的前提就是深挖理论内涵,实践先行,由此而提炼的经验之谈才为“实在”话。华东师范大学的崔教授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理论的一吨相当于经验的一盎司。”所以,我要不断地提炼“每一盎司”的经验与大家共享。

13.余杭之行的心得与体会 篇十三

-------余杭之行的心得与体会 中级班 梅溪中学 国荣

11月7日、8日我有幸参加了以“初中数学高效教学与教学设计”为主题的安吉县数学教师90学时培训的实践活动。短短两天的时间,虽然时间仓促,但收获颇丰,受益匪浅。这次实践活动,开设的课程内容丰富多彩,有优秀教师的示范课,也有学员的实践课,课型多样化,有新课,有复习课,有专题课;课后学员的小组内研讨、小组间的交流、以及高建成专家精彩点评。令人难忘的是高建成专家的精彩讲座。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好的教学方法,还进一步增加了以学中心的数学课堂教学的理解,解决了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疑难困惑,收到很大的启发。

首先,高建成专家的《基于学为中心的教学实践与思考》的专题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自然生长式(生长-变式-反思-结构)。找准生长点,课前思考,着眼于整体的知识结构,把握知识的脉络;课中探究,切准合适的开放点、拓宽概念的生长点;第二部分:导学式。导学式的教学范式,包括四个过程:学导学案—先学后教—训练前移—当堂巩固,这个过程又给课堂的时间分配提出具体的分配模式101515模式。每一部分的理论讲解有都相应的课例,自然生长的知识构建以《矩形》为案例进行分析,从四边形到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方法自然地迁移到从平行四边形到矩形的研究方法,让人耳目一新,豁然开朗。高老师的讲座中提到从以教为中心到以“教与学”结合到现阶段的“以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功能进一步强化,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当然除了听讲座,我们走进了课堂听课,学员之间互相研讨,小组之间发言踊跃。临平十三中的罗金香老师的《整式》,整堂课的设计思路清晰,注重情景引入,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探索归纳并注重对概念的理解和辨析,并及时巩固练习。使学生从乐学、善学走向会学。临平三中的胡敏老师与高禹中学的何郑蕾老师的同课异构《二次函数的复习》的课堂展示,风格迥异、各有千秋。胡敏老师的开放型课堂,形式新颖。从二次函数图像的性质到二次项系数的讨论,都是学生自主构建的学习过程,在自我设计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维容量大,复习针对性强,真正做到放得开收得拢,缩放自如,有的放矢。适时引入对几何画板的应用,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对认识定点问题。何郑蕾老师的二次函数的复习是以面积专题为专题的复习课。何老师的教学设计符合自然生长式教学范式。从二次函数图像关键点的坐标,再由点构成线,构成三角形等系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通过抛物线上点的变化,让学生感受不同的三角形的面积求法,再通过三角形和四边面积的求法让学生体会割补法和转化的思想。在学生有充分的感受和认识之后,何老师设计了几个相关的面积问题,顺势给出了“导弹公式”并强化了水平宽和铅锤高的认识,使学生能熟练使用公式。整堂课的教学与设计,何老师非常注重每一个节点的衔接,能够让学生的思维过程及时搭建“桥梁”,整堂课就像从开始的“点”生长出“线,最后生长出“面积”,顺水推舟,学生在无形中获得完整的知识建构。

14.井冈山之行心得体会 篇十四

井冈山回来已经许久,这份总结本该早就写好,不能说没有时间,再忙的工作,时间总是可以挤出来的,何况每天班车回来的那一刻,也是自己可以放松的起点。也许与工作性质有关,下班后只想着休息,很少上网,很少打电话。可爱的团队,似乎渐渐走远,逝去的岁月,远离的笑声,感觉真的很遗憾。好怀念,难以忘却我们曾一起缅怀先烈,曾一起登高望远,曾一起举杯狂欢。

还清晰的记得那五天多相处的日子里,在衢州的矿井下,在火车的卧铺间,在井冈山的每一条街道,每一个烈士纪念碑前,我们一起留下了各自的足迹与心声。井冈山之行令我感慨万千,这是我第一次上井冈山,心目中它一直是那么原始、那么艰苦,似乎离现代化很远很远。当客车到达的那一刻,我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井冈山太美了,加上现代化设施的配衬,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那么祥和。随后的日子里,感觉自己就像是在仙境一般,只有面对那些抗战遗址的时候,才真正意识到这里是革命的发源地,是现在中国的摇篮。一路走来,最难忘的要数黄洋界,不仅因为它地处湘赣边界,道路险要,更因为那一部3D版的黄洋界保卫战,完美的呈现了当时红军在条件极其简陋的情况下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的场景。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当过分的依赖先进武器的时候也许就忘却了大自然给予的一切。同是中国人,我军与敌军力量悬殊,但结局的胜败,也许正是取决于我党那种最纯的“土”气息,树枝、竹干、铁桶、鞭炮,这些在枪支大炮面前逊色极其的东西,却成了红军手中的有生力量。“土”,也许就是毛主席当年在井冈山留下的最深刻也最浅显的品质。正因为如此,井冈山的老百姓才能如此的贴近毛主席,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的革命也正是在无数普通老百姓的大力配合下走向成功的。似乎从这部电影里读懂了很多,加上衢州矿井下我们的“寻根”一行,突然感觉自己似乎应该多过一段那样的井下生活。

很荣幸参加了此次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感觉受益匪浅,感谢公司给我的这次机会,使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里无法学到的东西,更感谢身边的每一个人,没有彼此的关心照顾,也就没有这次完美的旅程。

15.李齐贤的中国之行 篇十五

(一) 时代背景

李齐贤 (1287-1367) , 所生活的时代正是朝鲜高丽王朝的衰危时期, 同时又是中国元朝的鼎盛时期。此时, 高丽虽名义上是一个独立国家, 其实它已经成为元廷控制下的一个附属国。元仁宗延祐元年, 高丽忠肃王元年 (1314年) , 高丽第二十六代国王忠宣王王璋以太尉身份留元大都。李穑《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云:“忠宣王佐仁宗定内难, 迎立武宗, 故于两朝宠遇无对, 遂请传国于忠肃, 以太尉留京师邸, 构万卷堂, 考究以自娱。因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 吾府中未有其人, 是吾羞也。’召至都, 实延祐甲寅正月也。姚牧庵、阎子静、元复初、赵子昂闲游王门, 公周旋其间, 学益进, 诸公称叹不置。” (2) 《高丽史·李齐贤》本传云:“忠宣佐仁宗定内乱, 迎立武宗, 宠遇无对, 遂请传国于忠肃, 以太尉留燕邸, 构万卷堂, 书史自娱。因曰:‘京师文学之士皆天下之选, 吾府中未有其人, 是吾羞也。’召齐贤至都。是时, 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頫等闲游王门, 齐贤相从, 学益进, 燧等称叹不置。” (3) 当时的时代背景和政治格局促使李齐贤至元大都陪伴忠宣王。

(二) 李齐贤的自身才华与家庭背景

李齐贤被召至大都, 之所以能够成为陪伴忠宣王左右的最佳人选, 除了时代背景之外, 更重要的原因便是其自身才华和家庭背景。

1. 自身才华

李穑《鸡林府院君谥文忠李公墓志铭》云:“公自幼巍然如成人, 既知为文, 已有作者气。大德辛丑, 公年十五, 郑常侍僐试成均, 举首负其能相颉颃, 闻公所作, 消缩莫敢争先, 公果为魁。……戊申, 选入艺文春秋馆, 馆中人推让不敢论文。……所居称职, ……公为之无难色, 人曰:‘李公可谓不器君子矣。’” (4) 李穑用“所居称职”对其进行评价, 足以说明李齐贤在至元大都以前, 就已经才华横溢, 仕途辉煌。柳成龙《益斋先生文集跋》亦有云:“高丽五百年间, 名世者多矣。求其本末兼备, 始终一致, 巍然高出, 无可议为者, 惟先生有焉。” (5) 李裕元《玉磬觚賸记》云:“李益斋为忠宣器重, 从王居上国最久, 故得与元四学士游处。视易听新, 磨砺变化, 固已极其正大高明之学。而又奉使川蜀, 从王吴会往返万余里, 闳博绝特之观, 包括无余, 踈荡其奇气, 敛而东归。问学之士, 仰之如泰山, 去其靡陋, 稍返尔雅, 皆先生之化也。” (6) 李德懋《清脾录》云:“余尝读《益斋集》, 断然以益斋诗为二千年来东方名家。其诗华艳韶雅, 快脱东方僻滞之习。虽在中原, 优入虞、杨、范、揭之室。成慵斋所谓‘益斋能老健而不能藻者’, 非铁论也。以益斋而不能藻, 何者果能藻乎?今世之人, 甚至不知益斋之为李齐贤者, 可悲也。” (7) 足可见李齐贤的自身才华, 以及在韩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与卓越贡献。

2. 家庭背景

李齐贤出身于书香门第, 其父李瑱属于进步的两班文人, 是“后耆老会” (8) 的组织者兼领袖。自幼年时期, 即受家庭熏陶, 广泛阅读各类经卷, 博览群书, 为以后的文学创作和仕途征程都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眉州》诗中这样写道:“吾大人三昆季, 俱以文笔显于东方。伯父、季父相次先去。唯公无恙, 年今七十有奇。若使北来, 得与中原贤士大夫, 进退词林间, 虽不敢自比于苏家父子, 亦可以名动一时。顾水陆千里, 干戈十年, 所处而安, 无慕乎外。故天下莫有知之者。”眉州即苏轼父子之故乡, 初到此地, 有感而发, 作诗一首。诗中将伯父、叔父和父亲的才华比做苏轼父子, 足可见李齐贤对其家世颇为自豪。同时, 这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其文学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二、李齐贤与元朝文人的文学交游

李齐贤至元大都之后, 所交游的文人都是元朝著名诗人。诸如:赵孟頫, 著有《松雪斋集》;元代鲜卑人后裔元明善, 著有《清河集》;张养浩, 著有《归田类稿》;朱德润, 著有《存复斋文集》, 还曾将一幅《燕山晓雪图》赠与李齐贤。李齐贤与元朝友人将文学交游作为诗歌创作内容的一部分, 为中韩两国文学的互相交流作出了贡献。同时, 在交游唱和过程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 成了中韩历史上流传的一段佳话。《益斋先生集》本传云:“延祐中, 忠宣王留元, 构万卷堂, 姚燧、阎复、元明善、赵孟頫等诸学士咸游王门, 齐贤周旋其间, 学益进, 诸公称叹不置。” (9) 由此可以看出, 李齐贤与元朝当时文人群体的交流甚为广泛。

赵孟頫作《留别沈王》赠与忠宣王和李齐贤;朱德润作《别后怀权赞善、李仲思二宰》、《送李益斋之临洮》赠与李齐贤, 同时也表达了对忠宣王流放的依依不舍之情。在《益斋乱稿》中, 也不乏李齐贤与元朝文人的交游唱和诗篇。如:《张希孟侍郎见示江湖长短句一篇以诗奉谢》、《奉和元复初学士赠别》、《二陵早发》、《和呈赵学士子昂》、《吴江又陪一斎用东坡韵作》、《和郑愚谷题张彦甫云山图》、《雪》等。这种文学交游都极大地促进了其诗歌的发展。

三、中华文化对李齐贤诗歌的影响

李齐贤作为高丽时期最重要的汉诗人之一, 其诗歌创作与汉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华文化的重要因素渗透于其诗歌的方方面面。中华文化对李齐贤创作的熏陶主要表现有四点:

(一) 李齐贤诗歌中的中国儒学因素

李齐贤生于高丽从属于元朝的时期, 此时正值元朝学术界极度推崇新儒学的初期。高丽受到中国儒学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 儒学便成为高丽学者趋之若鹜的热点, 儒学在高丽的地位极其重要。李齐贤自幼学习四书五经, 学习儒家维护“礼治”, 提倡“德治”, 重视“仁治”的思想。《易东书院记》云:“白颐正, 蓝浦人, 天资纯厚, 有公辅器重, 封上党君, 安文成门人。时程朱之学, 未及东方, 颐正在元, 得而学之。李齐贤、朴忠佐, 首先师受。” (10) 因此, 他也是新儒学 (程朱理学) 在高丽最早的传播者之一。同时,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思想, 这种思想贯穿了其整个诗歌创作之中。

如:《沁园春·将之成都》、《江神子·七夕冒雨到九店》、《题华州逆旅》、《题长安逆旅》、《思归》等诗篇, 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促织》等诗中, 反映了人民的疾苦, 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统治者对人民的虐政和罪恶;小乐府诗歌, 更是风格新颖、内容生动、大放异彩, 这些作品以民歌为基础, 描写了民不聊生的生活和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 这些对朝鲜古典诗歌的发展起了较大的作用;《巫山一段云》等诗歌表现了对中国儒、道思想的欣赏, 其中对道家老庄思想的赞赏集中体现为对超然精神的追求和对山林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二) 李齐贤诗歌中的中国名山大川

李齐贤至元大都之后, 先是陪同忠宣王游历江南;忠宣王被流放吐蕃之后, 在西蕃远谒忠宣王的途中, 足迹遍布了川、陕、青、甘、苏、浙等地, 中国广袤大地上的名山大川更是让李齐贤震撼。因此, 这些风景名胜都成了其诗歌中的素材。如:《黄河》、《蜀道》、《登峨眉山》、《潇湘八景》、《松都八景》、《水调歌头·望华山》、《大江东去·过华阴》等, 这些诗篇真诚地歌颂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雄伟气魄和自然秀丽的风景。

(三) 李齐贤诗歌中的中国历史人物

李齐贤自幼熟读四书五经, 中国历史典故烂熟于心, 对于这些历史人物更是有一种敬佩之情, 这种感情通过诗歌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如:《竹林七贤》、《则天陵》、《诸葛孔明祠堂》、《比干墓》、《陈胜》、《项羽》、《刘向·刘歆》、《韩信》、《张良》、《夏侯婴》、《刘敬》、《白乐天真赞》、《苏东坡真赞》、《洞仙歌·杜子美草堂》、《满江红·相如驷马桥》等。

(四) 中国古诗对李齐贤诗歌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蔚为大观, 对李齐贤诗歌创作也有重要影响。主要表现为两方面。其一, 宗唐学宋现象和韵诗的运用。如:《吴江又陪一斋用东坡韵作》、《姑苏堂和权一斋用李太白韵》、《游道场山陪一斋用东坡韵》、《读李义山集和蜂诗》。其二, 对唐宋之前诗歌的模仿。《栎翁稗说》后集一云:“予独爱, 池塘生春草, 以为有不传之妙。” (11) 而“池塘生春草”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 此为中国诗歌史上广为流传的佳句。

中韩两国相互交往的历史源远流长, 中韩古代文人的学术交流在两国学术界正被广泛关注。其中, 对于李齐贤的研究是一个较新的课题, 也是一个日益受到中韩学术界关注的研究领域。本文浅谈了李齐贤的中国之行, 即真实、客观地再现了其整个游历过程与中华文化对其诗歌的影响。李齐贤的中国之行, 其在元经历成了《益斋乱稿》的原始素材。《益斋乱稿》中多数诗篇便是创作于至元大都之后, 从这些作品中, 可以看出李齐贤对中华文化的熟悉与热爱, 以及内心深处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与喜欢。徐居正《东人诗话》云:“唯益斋备述众体, 法度森严, 先生游学中原, 师友渊源必有所得者。” (12) 足可见中华文化对其影响深远。分析李齐贤的在元经历对于其诗歌研究和中韩学术界来讲, 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与历史价值。

摘要:李齐贤, 字仲思, 号益斋、栎翁, 谥文忠, “益斋乃高丽三大文豪、韩国四大汉诗人之一”①, 著有《益斋乱稿》、《栎翁稗说》, 曾多次往返于高丽与元朝之间, 居住时间约为26年, 是在元朝居住最长久的高丽文人。因此, 探讨李齐贤的中国之行对于中韩学术界来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历史价值。

关键词:李齐贤,诗歌,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邓绍基.元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2]韩儒林.元朝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3]韩国学文献研究所编.益斋乱稿[M].韩国:亚细亚文化社, 1972.

[4]韩国文集丛刊[M].韩国:民族文化推进会, 1990.

[5]韦旭升.朝鲜文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6.

[6]许世旭.韩中诗话渊源考[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1979.

[7]赵孟頫.松雪斋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0.

上一篇:县域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情况调研下一篇:3-7岁儿童睡前故事狐狸想学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