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母亲节经典作文

2024-10-17

小学母亲节经典作文(共14篇)

1.小学母亲节经典作文 篇一

掀开窗帘子,我把夜色揽入怀里,常常会想起彼时的母亲。

彼时的母亲,刚过而立之年。母亲把我往田埂上一放,然后独自走进了水田。她手握着锄镐,举过头顶,再使劲地落下,脚下的黑泥便翻了个身,散开了。山脊吹来春寒料峭的风,薄雾好像要把母亲的样子吞噬去。我站在田埂边感到恐慌,湿冷,不安。我不知道为什么母亲从早到晚都要劳作在水田里,我更不知道父亲的突然离去意味着什么。我只有隐隐约约地觉得,母亲一夜之间憔悴了许多,满手的血泡颇让人痛心。当天色擦黑,母亲走出水田,看我站在田埂边笑着,母亲也笑了,全然忘记了裤脚已被泥水打湿,衣衫却被泪水淋透的事实。母亲紧紧地拽着我的手朝不远处的土坯屋走去,湿滑的泥巴小路上留下一串大,一串小的脚印,即便是夜已深,依旧清晰可辨。

彼时的我才三岁,朦朦胧胧的记忆,让我不知道失去父亲的伤与痛,多少零零散散的枝节已经模糊不清,甚至是枯黄凋零,猝然消逝。迄今为止,我记忆里还有多少关于母亲的细节,还有多少儿时的梦可以重现?我说不清。唯有,夜色里,湛蓝的天空,星辰密布,我看到那是水田的倒影,母亲伫立在水田中央,无奈地向现实屈服。

水田里的母亲为什么要屈服于现实,母亲对我讲过,但那是我长大成人的时候。丧夫的痛苦像一把无情的利剑插入了母亲脊髓里,母亲不能喊痛,泪水漫过了长夜却漫不过生活,漫不过膝下那几张嗷嗷待哺的小嘴。一直到母亲花甲之年,母亲还不能原谅自己的屈服……

_末年。母亲二十一岁。一场不平等的婚姻把母亲推向了万丈深渊。当一个“卖国间谍”的女儿嫁入了雇农家庭,那是多少人羡慕的美事。母亲和父亲谈不上有什么感情,或许,洞房花烛夜才是母亲第一次见到消瘦的父亲吧。母亲摆脱了无数人的欺压,却摆脱不了贫困生活的欺压。幸运的是,那时候,父亲懂得疼人,当父亲把手心的温暖传递给母亲的时候,母亲“咯咯”地笑了。晚上,母亲在煤油灯下缝补衣衫,父亲在编草鞋。父亲还托人为母亲谋得一份差使——到村小学代课。虽然每月只有几元钱,但燃起了母亲求学的欲望,还可以让全家人每月尝到一些肉腥。父亲是母亲唯一的最好的依靠。

那时候,母亲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就像两丘水田,水汪汪的好看。母亲水汪汪的眼睛又好像一盏明灯,点亮那些黑暗的日子。遗憾的是,还没有挨到黎明一刻,那盏明灯就熄灭了,让母亲再次陷入黑暗。夜再黑,母亲也必须醒着,她知道,自己不能痛苦到死去,不能步入父亲的后尘。我和大哥大姐成了母亲新的支柱,只要我们还在,母亲就只能想方设法地活着。母亲彻夜地醒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暗淡了下去,但一直在等待黎明。

母亲在父亲死后第三年,嫁给了我的继父。这成了继父村里人谩骂的话柄。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儿女寄人篱下,这是村庄里多大的笑话啊。母亲和继父走进了同一丘水田,无数的手指在指指点点,戳得人脊背发凉。但母亲顾不得那些,母亲心里,即使自己累死,也不能让儿女们饿死。

我和大哥大姐渐渐长大。大哥大姐也走进了水田,和母亲并肩站在了一起,我为他们送水送饭。因为有了儿女们的长大,母亲的那丘水田越来越宽,似乎想要包括母亲的生命。母亲想要那丘水田出一些余钱,想那些余钱可以让儿女们生活得以改善。母亲的姊妹也常常来水田里帮工,来的时候还会带些糖果,或者一把炒花生。后来,母亲才明白,原来他们是外公派来的,外公每隔一些时日都想知道自己这个苦命的女儿和她的儿女是否还好好活着。于是,那丘水田里还包括了外公。

母亲做梦也没有想到,我的继父除了有一把蛮力外,还好烟酒,还性格残暴。最要紧的是,继父不愿意拿些钱供继子女们读书学习。母亲不得不担起了赚钱供儿女们读书的重担。她除了要打理好那丘水田外,还必须种菜、养猪、从事山里人的副业。母亲愈发的沉默,话语几乎被泪水取代了,甚至是被血水取代。母亲咬紧牙关,就是百来斤的胆子压在肩膀上,母亲依然不能喊苦,打落的牙往嘴里吞。母亲无法穿越那丘自己耕种过的水田,她只有把穿越水田的梦寄托给了儿女,一夜一夜地期盼着。

我上初中的时候,贫寒的家入不敷出,母亲和继父常常打闹。虽然母亲也一直想方设法地节约家庭开支,但丝毫都没有博得继父的同情,打打闹闹一点也没有减少。日积月累,母亲身上因打闹留下的伤疤数不胜数,有些迄今还未痊愈,即使表面外边痊愈了,心里不还淌着血么?再后来,继父老了,继父的父母相继离世,继父才想起自己应该有个依靠了,继父才对母亲好一些。此时,母亲把继父的好不断地唠叨到我的耳朵里,磨得我耳廓生茧。继父的养老问题顺理成章地推到了我的身上,直到继父老去的那一天。

母亲一辈子都伫立在那丘求生存的水田里,无处可逃。母亲想要远离那丘水田,可是水田却越来越宽。母亲为了把三个子女抚养成人,忍受着常人不可想象的痛苦在那丘水田里伫立着,挣扎着。

多年以后,我和母亲再次从儿时的那丘水田田埂边走过,但我们都没有走进那丘水田。母亲深深地知道,既然她的儿女们已经离开那丘水田,就没有再次走进去的道理。但我知道母亲的心依然没有走出那丘水田,母亲满脸的委屈和痛楚,流露了她此刻的心。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的变迁,那丘水田早已干涸,隐隐约约可以看到一些丛生的杂草。母亲的一生无法重来,唯有挨到天荒地老的那一刻,如果母亲还伫立在那丘水田里,无论如何我都要弓起脊背,托着母亲走出去,走得越远越好,即使那时候我也是白发苍苍!

2.小学母亲节经典作文 篇二

一、创设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活动是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克服厌倦情绪的有效手段。实验初期, 低年级学生对经典诗文的诵读不是很感兴趣。那么, 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我们充分利用橱窗、专栏和黑板报办起了经典诵读墙报专刊。无论在校园还是进入教室, 处处洋溢着浓郁的儒学氛围, 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一张张诗词小报、一幅幅诗配画手工作品, 展示了学生诵读经典的点滴收获。浓厚的文化气息使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

针对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 我们通过讲故事引路, 帮助学生对古诗文有较为浅显的了解。如诵读《三字经》前, 我先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 将“孟母三迁”“窦父教子”“黄香温席”“孔融让梨”等运用图片及多媒体等故事讲给学生听。在诵读唐诗宋词时, 我将作者生平经历、写作背景及诗中所描绘的内容提炼成简单易懂的故事先向学生介绍。另外, 我还向学生宣传介绍了古人“头悬梁”“锥刺骨”刻苦勤学的感人故事, 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益处, 为他们树立榜样, 培养他们发奋读书的意志和毅力。

成就感可以提高其兴趣。阅读课上, 教师可引导学生展示各自的诵读成果, 如介绍所读经典篇目、展示摘抄的优美词句、背诵精彩片断, 交流读后感等。这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了每个学生, 使得学生兴趣盎然, 激发了学生学习古典文学的潜在意识和能力。

二、科学引导

三岁到十三岁这一阶段的儿童, 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黄金阶段, 也是培养文化素养和高尚人格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指导学生诵读经典, 既顺应了儿童求知的天性, 也将为其一生的快速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诵读经典, 让学生在有兴趣的基础上来背诵, 让学生在玩中学。这就要求我们会挤时间, 充分利用时间。每天早晨又是记忆力最好的时候, 教师可让学生利用晨读进行“经典诵读”。虽然每天只有短暂的一、二十分钟时间, 但长此以往, 学生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可以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

除晨读外, 我们还利用课前读、课后读、假期读等方式加强经典诵读复习。如让学生在晚上或周末, 在完成作业之余, 和家长一起诵读国学经典。这样做既能培养了亲子关系, 又能把诵读经典的乐趣和好处与家人分享 , 使家长在监督孩子的同时, 也受到了经典的熏陶, 自身素质得到了提高。这样, 以一个学生带动了一个家庭, 让经典走进了家庭, 让家长与孩子一起诵读国学经典, 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使得孩子与家长共同成长。而且, 语文学习不可能立竿见影, 只有日积月累, 才会厚积薄发。

三、建立制度

评价激励机制应立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激发其道德意识, 将人的发展为评价服务转化为评价为人的成长服务。在经典诵读活动中, 我们注重建立“星级”评价机制 , 坚持进行多元化非正式评价、广泛进行展示性评价。

我们建立了经典诗文诵读三个“一”制度。即有一个诵读合作伙伴, 互助互学, 相互监督、相互进步。有一个导读的机会, 即建立学生轮流导读的制度, 每天引读十到二十分钟。学生既可以引读课本内知识, 也可将一些外知识与同学分享, 并由读到讲, 以此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有一个坚持记录经典诗文诵读的习惯。于是, 我将全班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由组长记录诵读情况, 每周总结反馈, 激励促使每个学生进步。除此以外, 我们还应建立学校、家庭、班级相结合的配合协同管理制度 , 建立监督员巡视制度, 建立经典诗文诵读记录卡制度, 以保证经典诵读制度化、经常化。

四、指导方法

我们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时应始终贯彻“只求熟读, 不求理解”“只奖励, 不苛求”“只表扬, 不批评”的态度, 创建一种良好的诵读氛围, 使每一个学生都沉浸在诵读的环境之中, 通过变换多种形式的诵读方法, 如轮读、小组读、拍手读、降音读、唱读等, 让学生喜欢上经典, 爱上诵读, 激发他们诵读的兴趣, 培养他们诵读的语感。这样, 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就把内容背诵下来了, 从而摆脱了教师那种强制性、命令式, 将诵读作为一门功课来进行的枯燥单调方式。另外,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循环联系, 反复诵读, 尽量消除学生那种“三分钟热度”的诵读现象。

书一旦吸引了孩子, 你会发现那种发自内心的喜爱, 是千言万语苦口婆心所难以达到的。如六一儿童节时, 学生在学校操场上现场表演了编排的《满江红》《三字经》等经典诵读篇目。很多学生说, 自从学习一些经典诗词, 懂得了很多道理, 爸爸妈妈、老师邻居们都说我长大了。经典诵读活动实施以来, 我校80%以上的学生均能做到对要求诵读的内容熟练背诵。这一活动同时也受到了社会以及家长广大好评。经典诵读实施一段时间后, 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都有了提升, 精神面貌也好了许多, 自身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和充分的利用, 同时培养了开朗、自信、乐观的性情品德。而且, 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 与圣贤为友”的吟诵乐趣中, 受到了教育和启迪。

五、以身作则, 润物无声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想和学生一起谈古论今, 激扬文字, 教师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万万不行的。苏静老师凭着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喜爱带领她的一群“弟子”走进了古典诗词的王国, 引导学生与诗词亲密接触。我们也应该从基础做起, 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并抒写读书心得, 读书笔记。鼓励教师多读书, 可把读书作为对教师的一种奖励。其中, 《人一生要读的100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等经典书本已成为教师的案头常客。而且, 好书要共享。在课余之时, 我们不少教师经常在一起讨论最近所读的经典篇目, 并通过校园网和大家一起共享。这样, 我们就把读书当成休闲, 当成享受。而且, 师长和学生共读古文经典, 利在百代, 功在千秋。

以前许多家长苦于与孩子沟通的困难 , 孰料每天和孩子一起诵读古诗文, 便可打开孩子的心灵之窗, 真是得来全不费工夫。

3.写我的母亲作文经典 篇三

她为了我,我爸,我弟弟,付出了多少“鲜血”呀!可是我们哪一个说是让她舒过心的?我很悲伤。我妈妈就像一只在笼子里的小鸟,任人摆脱!没有自由?!如果你还想知道的话,那就请你在继续看下面的吧!

有一次,妈妈让我去扫一下地,我生气的说:“你呢?你的手呢?你干过几个活?”妈妈一下子就不理我了。等了好几天,我才认识自己错了,可是不敢和妈妈说,所以就……

4.小学母亲节作文 篇四

感恩妈妈,一直对我无微不至的照顾。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39度高烧,妈妈大吃一惊,说:“高烧这么严重。”她赶紧到药柜那里找药,倒来开水,喂我吃药。妈妈说:“每天吃一包,就会好了。”不管多忙,她都喂我吃药,时刻留意我的体温。在她精心的照顾下,我的病真的好了。

我记得还有一次,哥哥往我肚子里打了一拳,第二天,我突然肚子疼,可是爸爸妈妈要去上班,所以只留下外婆来照顾我。后来,外婆给我喝了一种药,我的肚子不痛了。晚上,妈妈急急忙忙地赶回来,关切地问我还疼不疼,原来,她一直惦记着我呢!

还有一次,是我考试考得不好,在回家的路上,一直闷闷不乐的。回到家后,我把试卷交给了妈妈看了看。妈妈说:“没关系,下次再努力,这一次的成绩考不好,但不代表下次很差。”听了妈妈的鼓励,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

感恩妈妈,她每天帮我煮饭,煮早餐,而且还要出去上班赚钱,好辛苦啊!我将来一定要回报妈妈。

5.小学母亲节经典作文 篇五

2. 您的爱,全天候,昼夜温暖,阴晴难断;您的爱,全覆盖,进退相伴,成败不变;您的爱,全方位,远近灿烂,天地弥漫;您的爱,全频率,强弱俱现,动静皆传。感恩母亲节,对您的祝福一直不变,愿亲爱的妈妈健康平安,快乐无限!

3. 您对我的爱谁也无法代替,您对我的情谁也难以比拟,您对我的意谁也难以取替,您对我的恩谁也无力相比,您就是我心中的女神,我惹您生气您照样把我疼惜,您脸上的皱纹都绽放着花样的美丽,亲爱的妈妈,祝您母亲节快乐,健康幸福好身体!

4. 您的爱护我谨记每秒每分;您的教诲我时时刻刻带在身,您的慈祥是我永远的根;我已经长大成人,对您的爱却越来越深。

5. 上帝说他忙没空照顾你,所以创造了妈妈,母亲节了,感谢这位天使,生下了你还照顾得这么好,让我能有你这个好朋友,祝她永远健康

6. 想念,布满深情的天空!祈祷,在这美丽的季节!幸福,母亲无私的疼爱!祝愿:亲爱的妈妈一生平安,身体安康,母亲节快乐!

7. 轻轻地拨通电话,诉说无尽的想念;静静地发个短信,传递深深的祝愿;深深地说一句“谢谢”,一句问候浓缩了所有的感恩,一份思念携带了所有的深情,一个节日包含了所有的祝福,母亲节,轻轻地道一声:妈妈,节日快乐!

8. 最动听的话语是母亲的呼唤,最美丽的容颜是母亲的面容。当我们回到家,最想见到的是母亲;当我们远离家,最惦记的是母亲;当我们快乐时,最想和母亲分享;当我们痛苦时,最愿向母亲倾诉。母亲节到了,向全天下的母亲致敬!

9. 母亲节到了,送上我最真挚的祝福,感谢生我,育我的母亲,是你的爱,给了我勇气,让我能在孤乏困境中勇往直前,好想对你说,妈妈我爱你!

10. 心儿圆圆圆儿心,甜甜母爱母甜甜;浓浓情思情浓浓,绵绵思念思绵绵;迢迢千里千迢迢,深深祝福祝深深。愿天下母亲永远健康快乐!

11. 世上最伟大的爱是母爱,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在,所有的情和爱,无私的付出和善良的期待。今天我要祝福天下母亲节日愉快!

12. 你是清风我是小苗,你是保护我的桥头堡;你是园丁我是小花,是你精心呵护咱的家;你是大树我是小鸟,你就是我归宿的爱巢;你是大海我是小鱼,是你让我畅游在你的怀抱。祝福我的妈妈母亲节快乐,幸福健康生活美好!

13. 岁月染白了您的黑发,沧桑雕琢了您的脸颊,光阴折射了您的年华,时光书写了您的无价,夕阳下您等我归家,幽灯下您满是牵挂,晨曦里您开始洗刷,一生中您支撑着家。成长点滴,处处是您的苍影香韵,人生轨迹,满满是您的默默给予!母亲节到了,愿您永远快乐安康!

6.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构建 篇六

一、关注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主要的学习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材意义的呈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材内容的价值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以实现教学价值为基础,在与其他价值的相互影响下螺旋式上升。

1.立足于拓展

赫尔巴特提出学习步骤连接链的假定,他认为新知识通过连接旧知识,建立观念团,构成了以连接为基础的形式阶段,促进了新知识的获得。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以课文为基点,从作者、类别、主题等方面进行拓展,跟课文同步,与教材整合,和语文接轨。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用教材”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使课本内容与课外阅读形成知识链,从而提高了诵读的有效性。如我校“拓展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三年级的《关山月》,它是根据本册的第六单元拓展的。这单元主题是感受祖国的美丽,课文有《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明珠———香港》。我们拓展塞北的关山月,意在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祖国的美,既有江南明丽的美,也有北国粗犷的美;既有像香港那样现代的美,也有如塞北那般古朴的美。六年级《天净沙·秋思》是由本册《天净沙·秋》拓展而来的。同为咏秋,由于诗人的境遇不同,表现的意境也不同,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秋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语“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整体性原理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独立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1]把经典诵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让课文阅读与课外诵读有机整合,既符合整体性原理,又体现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要求。

2.聚焦于经典

关于“经典”一词,词典解释为具有权威性和普遍认同性的作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王中江先生对此也作了精辟的诠释:“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观念的更新、读者年龄的特征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不断重新选择、理解和建构,对经典注入新的内涵。诗三百、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是经典;名句、对联、颁奖词,是经典;文质兼美的儿歌、儿童诗,近代和现代的优秀诗篇、美文,也是经典。这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内容选择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任继愈教授的《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一文认为:“如果语、数、外等知识科目是‘药’,可以帮助人治疗无知疾病的话,经典教育应该就是维生素,缺少了维生素,人的机体就会出问题”。[2]

3.凸现于诵读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是通过口诵心惟的方式诵读中国文化经典的。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简明,让学生开开心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润泽”心灵。如我校六年级“拓展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声声慢》《夜雨寄北》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作为六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重在让他们用情诵读。学生借助诗文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注解、作者的简介、诗文的大意、作品的欣赏等特有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诵读。经典教育一旦成为功利的目标,其教育意义便会大打折扣。功利的目标会诱使孩子不再关注经典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会关注利益施予者的态度和喜好。[3]

二、突出经典诵读课堂的特点

国学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的语言而千年不朽。要把准经典诵读的特点,才能让诵读课堂成为学生涵养性情、增长智慧的生命历程,才能让国学经典成为唤醒人性的著作,以实现课堂价值的最大化。

1.以自学为主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认为,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4]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以“自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而经典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学习者自读自悟经典,是一种自我生成智慧的教育。经典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接受,而是智慧和道德意识的自我生成。当然,经典教育也需要引导,但引导的目的重在让学习者学会学习,经典的意义解读则由学习者完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特有的文本资源教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听录音诵读,让经典成为孩子成长的环境。

2.以诵读为主

经典诵读,重在“诵读”。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诗品》中云“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须沉潜涵泳,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教师让学生诵读经典时,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我爱读”或“我要读”,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延续学生的诵读热情。如经典诵读的拓展跟阅读课堂的拓展目标不同:阅读教学,拓展是以理解积淀为主;经典诵读,拓展是以诵读为主。小学生只有诵读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髓,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语言,提高语感。

3.以学会学习为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教师给足学生诵读实践的时间,达到认知结构“量”的扩充,学生用现有图式去吸收新信息时,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这是同化的过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归纳诵读的方法,学生在尝试实践中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的过程。学生在诵读课堂上经历“悟出学法—尝试学法—明晰学法”的过程,逐步学会诵读的方法,并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提高了经典诵读的水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5]

三、凸显不同学段教学的重点

教材的很多知识是以螺旋上升方式呈现的,是以“抽象学生”和“学生应然掌握知识的状态”为假设的。而教学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学生”和“学生实然掌握知识的状态”,因此教学要基于具体的学情展开,建构高效的价值课堂。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差异,经典诵读的侧重点也不同。

1.着力读通读顺

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得把字词读准,把词句读通读顺。低年级识字量较少,阅读经历有限,而古诗文难读,字词较多,诗句跳跃性较大,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视觉能力。儿童心理学把视觉能力分为视觉集中、视觉分辨、视觉广度和视觉记忆。古诗词中有许多难读的字词,让学生把每个音节读准,就是培养学生在视觉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对信息进行区分的能力。低年段提倡指读,有助于提高孩子视觉的专注力,听录音指读,更是做到了手眼协调,达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师借助插图、注音、注解等教材资源,让学生的视觉接受和分辩各种符号的刺激,尝试读通每一行诗句,提高学生的视觉分辨能力。由于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极大,让学生把诗句读顺,培养学生快速的、准确的视觉广度。在注意识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插图、关键词语、诗句意境等进行诵读,是训练学生视觉记忆的最佳方式。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大脑中建立汉字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依赖的是简单性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每个字不是孤立地认读,而是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有理解地记忆,使之音形义有机结合。

2.着重读出节奏

经典古诗文节奏和谐、旋律优美,本身具有诱人的韵律美感。言语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音调、节奏和押韵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恰当处理诗句的语调、语速、语气,形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节奏美。因此读准节奏、把握韵律是感受经典古诗文之美的重要一环。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量的扩大,读出节奏应成为中年级诵读的重点。诗句的节奏按表意划分的居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诗歌大意知节奏、听录音画节奏、在拓展学习中明节奏、在对比中读出节奏等方法,让学生从中悟出常见的五言诗和七言诗节奏的一般规律: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重音一般放在动词上,因为每行诗词的“诗眼”大都通过动词呈现。

3.着眼读出意境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诗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已经记诵了不少诗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诗文的经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他们借助教材通过自读可以达到。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他们读出意境。一是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如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所作的词多体现悠闲的生活;后期金兵入据中原,她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写的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二是抓住“题眼”,明确诗文要旨。诗人的思想和灵魂常常浓缩在一词或一句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斟酌揣摩,自然就领略到了诗文的要旨。三是放飞想象,感悟诗文情感。诗人将生活的太阳浓缩在一滴艺术的水珠里,将广阔的大地囊入寸幅笔墨中;读者是将艺术的水珠恢复为生活的太阳,将寸幅笔墨回归广阔的大地。要实现恢复和回归,读者就得驰骋想象,连缀表象,形成立体画面。四是情景交融,寻觅诗文意境。优秀的诗作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真正的读者,定能由景悟情,由情拓展。

四、构建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朱自清语:“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活动程序、课堂策略进行价值构建,使之形成高效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感受文化韵味。

1.方法:情趣化

对小学生来讲,经典诵读的内容偏深偏难,学生不易理解,背诵起来费劲,背会之后,也忘得快。因此,很多学生对经典诵读望而生畏。如何让经典诵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学生乐意学、学得好又记得住的效果?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6]因此,在经典诵读课中,教学方法力求情境化、趣味化,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带着积极情绪走进诗歌所呈现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心理原动力。如《长歌行》一课,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时光老人的故事,贯穿始终,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中秋月》一课,通过画面再现诗歌所呈现的深邃形象、悠远的意境,让经典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内容:不求甚解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小学生毕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心智还不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加上诗文的意义离他们现实生活久远,对于经典诗文深奥的道理,即使教师点拨引导,甚至灌输,让孩子去理解经典的精深意义,似不合适。但从小对经典的熟读成诵为日后的反复咀嚼打下了记忆的基础。经典所蕴含的意义极其深刻,孩子初读时大多不能领悟,但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反刍经典的意义。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对自己从小读到大的经典有一个个性化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才具有创造性,这就是经典诵读的价值。因此,经典是一种文化,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提倡“不求甚解”,允许“渐得渐悟”,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让民族文化内化到学生的潜意识层面,产生经典诵读的长远效应。因此,运用“模糊教学法”“生活感悟法”等方法促进学生诵读,习得方法,习得能力。模糊理论认为,采取模糊逻辑的思辨方式,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7]

3.诵读:多样化

经典古诗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古代,我们可以听到私塾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现代,我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听到各种配乐诗的朗诵。这些,都非常具体地体现了我们对经典的关注和审视,并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古诗文来说是何等重要。但诵读要把准契机,采取不同读法,诵读的价值才能彰显。从课堂的进程来说,课堂伊始,可用范读法,主要以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范读为主,意在让学生产生阅读冲动;初读阶段,宜用自读法,主要以自读为主,重在以读准读通读顺为主,扫清字词障碍;梳理诗文意后,适用情感注入法,这时学生已把握好情感的基调,教师在连接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心理变化等诵读技巧方面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品读重点诗句时,能用联想诵读法,教师带着启发性的言语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文意境,还原生活;课堂结束,恰用情景交融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已经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运用音乐、录像、投影、录音等创设与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诵读,把教学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关注经典诵读的内容,突出诵读课堂的特点,凸显不同学段诵读的重点,寻觅诵读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构建小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1]苗力.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规律[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1.

[3]袁忠群.经典的教育关乎民族的气运[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3):27-28.

[4]杨干忠.教育理论:专升本教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5]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EB/OL].http://www.ruiwen.com/news/95.htm.

[6]斯托曼.情绪心理学:从日常生活到理论[M].http://www.ruiwen.com/news/95.html.

7.感恩母亲节小学作文 篇七

妈妈,你就像一堵墙,遮住了风雨,挡住了烈日,让我们没有风雨也能茁壮成长;妈妈,你就像一只善良的鸟妈妈,每天用慈爱的手抚摸着我们小鸡的羽毛,鼓励我们在天空中打千里。对我们来说,你每天早起,不知疲倦地工作。是你每天在我耳边敲响警钟;是你教会了我如何诚实守信,每天勇敢地面对困难;每天都是你帮我学习到深夜。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你像山一样守护着我们,像帆船一样和我们一起航行。

亲爱的妈妈,今天是母亲节。虽然没有特别的礼物送给你,但女儿只想对你说:“妈妈,你辛苦了!谢谢你的好意!以后我会更加努力的学习,报答你的恩情!”

8.祝福母亲节小学作文 篇八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言稀密缝,意恐迟迟回。谁言寸草口,报得三春晖。”蒲月的第二个礼拜地是中邦的母疏节己们会用康乃馨来表示母亲的爱,很多我也倡议用记忧草去表现母爱。忘愁应当是盼望妈妈忘却咱们带给她的懊恼吧?!

这么多个母亲节,我都把它该一般日子功,从没想过要给妈妈一个礼物,甚至是多一声问候。往年五月第二个星期的星期天到了,我如平常一样,躺在温暖的`小床上。妈妈来鸣我讫床。这一天,她的语言中包括了暖和,她的笑颜中融进了等待,我却不觉察。妈妈等候着我的节日答候,她认为灵巧懂事的儿子会给她一声问候,可是我却对昨天不以替然,这伤透了妈妈。直到妈妈伴我睡觉的时候她才告知我今天是母亲节,我惭愧地低下头,把脸弄成了“囧”字。

当初,母亲节是多少月几日,我未经牢记在心。昔年的母亲节我必定会让妈妈开心的!母亲节到了我一大早就伏床给爸爸妈妈购早饭,爸爸妈妈皆很启心,还夸我说是贴心法宝。尔又用本人的零花钱买了一束康乃馨给妈妈,还干了弛贺卡,我猜,这是她第一次这么愉快吧!我也很高兴。这是美妙的一天。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走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呀,妈妈对我们恩惠我们现在无以归报,然而我长大了一定要助妈妈作力不从心的事,要让她觉得钝乐。也要实现妈妈对我们的宿愿:长大要有长进。我会绝大家的力气来回报妈妈。

9.小学母亲节经典作文 篇九

一、围绕主题, 精选合适的诵读内容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 以“主题式经典诵读”为核心, 应把诵读的内容主要放在古诗文的诵读之上, 每周确定一个主题, 每天学习一篇古诗文, 一周共五首。在内容、主题的选取上, 可以依据节日、季节以及与语文教材相配合等因素加以综合考虑, 这样学生既学有兴趣, 又能提高诵读的实效。以下是我在开展诵读活动时的诗文安排 (部分) :

第一周, 主题为“秋日私语”, 诗文有:《秋词》【唐】刘禹锡、《秋思》【唐】张籍、《山居秋暝》【唐】王维、《子夜秋歌》【唐】李白、《秋夕》【唐】杜牧;第二周, 主题为“望月抒怀”, 诗文有:《关山月》【唐】李白、《秋宵月下有怀》【唐】孟浩然、《八月十五夜月》【唐】杜甫、《望月怀远》【唐】张九龄、《霜月》【唐】李商隐;第三周, 主题为“依依惜别”, 诗文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渤、《送友人》李白、《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别董大》【唐】高适、《于易水送人》【唐】骆宾王……

二、策略探究, 寻找恰当的诵读模式

在确定内容的基础上, 如何让学生更有兴趣和热情地诵读经典, 是需要研究的重点。因为只有采取合适的策略, 才会使“经典诵读”持续而有效地开展起来, 让它真正成为学生语文学习的辅助, 也能成为教师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晨诵+课省+周课”的经典诵读基本程式

晨诵:每天早间, 把今日要学习的古诗文打在屏幕上, 学生到校后第一件事就是在自己的采蜜本上抄下, 并试着自学。晨读开始, 教师便组织学生诵读, 分别采取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等形式诵读。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 再让学生讲讲古诗文的大致意思, 不要求很精细的字、词、句的理解, 如果学生感到有难度, 也可以由教师讲解。最后仍然让学生继续诵读, 并记在心里。

【诵读古诗《子夜秋歌》晨读片段】

师:谁来试着读一读这首诗? (一生读)

师:有没有读得不正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评点)

师:下面请你自由诵读, 读出诗的韵味来。

(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师:谁能大致说说这首古诗的意思?

生1:“万户捣衣声”应该是洗衣服的声音吧!

生2:这应该是一个秋天的晚上, 皎洁的月光下, 有人在思念着什么?

…… (最后教师大致讲解意思)

课省:即在语文课始, 用2~3分钟抽背当日的古诗文, 然后再集体背诵, 以达到巩固的目的。这一环节主要是及时掌握学生诵读的情况是不是达到预期的目的。另外, 教师选取的故事有很多与课本的主题一致, 所以课前背诵古诗也是为了引出新课的教学。如在教学《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一课时, 我们正好在诵读宋代诗人卢梅坡的两首《雪梅》诗, 其中的“梅须逊雪三分白, 雪却输梅一段香”正好与本课内容息息相关。

周课:在每周五的两节校本课上, 专门安排一节经典诵读课, 对一周来所学习的同一主题的古诗文进行一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 对不同诗人在不同诗歌里所表达的意境、情感等的异同作比较, 从而提升对经典诗文的感知, 并由此衍生再学习一些诗文。下面是我的一堂“周课”设计。

【主题式经典诵读课例《雪花飘飘》】

主体诗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行》《春雪》《观雪》《梨花》

诵读积累:《雪望》《咏雪》《夜雪》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

综合实践:收集咏雪的诗句, 欣赏音乐和图片, 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整体设计: (1) 整体感知—复习旧知

(2) 复习旧知—研读《咏雪》—体验雪意象

(3) 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4) 研读《沁园春·雪》—意象整合—即兴创作

2.“朗诵+吟诵+美诵”的经典诵读基本范式

在“不求甚解”“咀嚼涵泳”的大前提下, 为防止诵读方式单一, 效率低下等问题, 我们在“晨诵、课省、周课”的诵读过程中, 不断变换花样, 用不同的诵读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在众多的方式中, 我提炼出了三种基本的模式, 即朗诵、吟诵、美诵。

朗诵就是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背诵诗文。朗诵式诵读教学设计的五个策略:结合主题, 整体设计教学情境;释词解字, 读正确、读流利;把握节奏, 读出韵律;品词析句, 读出韵味;体验意境, 熟读能背。

吟诵是我校国学经典主题式教学的基本方法。我们引导孩子读诗时不仅要“高声朗读, 以昌其气”, 还要讲究“密咏恬吟, 以玩其味”。在学生能正确诵读、在一定领悟的前提下, 用吟唱的方式诵读诗文, 还可配上音乐, 从而进一步入诗境, 更深切、更具创造性地领悟诗的内涵, 激发学古诗的兴趣。

美诵就是完成一个单元的学习之后, 教师鼓励学生对经典古诗词进行改写、扩写、仿写, 诗配画和诗化作文等, 学生通常会很感兴趣。美诵还可以通过学生出主题诵读板报、手抄报等方式得以体现。

3.“勤劳小蜜蜂+诵读小诗仙”的经典诵读激励机制

任何教学活动都离不开评价与激励, 经典诵读要使学生长久地保持新鲜感和持续力, 就更需要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教师在开展“主题式经典诵读”的过程中, 可以紧紧抓住学生自己创作的采蜜本 (每日积累的古诗文) 和古诗文的诵读两方面进行评价奖励。在学期结束时, 评出“勤劳小蜜蜂”“诵读小诗仙”若干名。其中“勤劳小蜜蜂”的具体要求为:有完好的采蜜本;每篇古诗文抄录清楚整洁;在古诗文的旁边都能配上插图等等。“诵读小诗仙”的要求为:每天及时背诵诗文, 一学期古诗文积累达到100首等等。

10.小学三年级母亲节作文:母亲 篇十

妈妈的声音作文

有这样一种声音,可以让你卸去疲惫,带你走向以前的精彩回忆,那些精彩的回忆会走出不同的声音和过去,那些声音就是沉甸甸的母爱,经历往事后的自己,一定会承载着喜悦与心声。

有这样一种声音,深深地震动着我,那是一个秋高气爽,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在家闲得无聊而感到疲惫不堪,我在相框里找了几张过去的照片和作文,翻来看看,还记得妈妈当时对我说的:“孩子,走自己的路,通向成功的彼岸。”想着想着就入迷了,这时,妈妈进到我的房间,看到我在看照片,妈妈看到我笑了笑,便迅速地走出去了,我感到奇怪,为什么妈妈出去了呢?

我正在疑惑,妈妈端了一杯蜂蜜水到我的房间,对我说:“还记得以前给你弄蜂蜜水吗?”我便迅速回答:“记得,怎么会不记得呢?”妈妈笑了笑,对我说:“你喝着,我跟你讲讲故事。”我便一边喝,一边听。

妈妈跟我讲了一些关于我的故事,告诉了我一些关于我身上以前得过的病和一些童年趣事,脑海中依稀能够回忆起来,但是没有以前记得没有那么清楚了。

妈妈讲了多少,我也就在尽力地回忆,我懂得了妈妈对我的无私的爱,那份爱不仅仅带给了我回忆,也带给了我很多童年的快乐,放下水杯,依旧翻阅着那儿时的照片,妈妈和我一起又回忆了一遍,很多的事情都已不那么清晰,但是听完妈妈的讲话后,我逐渐地回忆了起来,清楚地记得有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一句话:“母爱的伟大比海还深,比天还高。”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这句话却告诉了我,母爱的伟大真得很深,很高。深深地刻在脑海中。

回忆了一番后,妈妈还是陪在我的身边,我便问妈妈:“为什么想到过去,就会感觉有一种感慨呢?”妈妈微笑了一下对我说:“回忆往事都会历历在目,有的人还会潸然落泪,因为他看到这样一种声音——回忆的声音。”是啊,一想到我和妈妈那些事,都不禁有些感慨万分,这样一种母爱的声音,不仅仅体现在成长的回声中,也体现在妈妈对我的爱。

这样就会更加增添一番母爱的伟大,就好像是月明风清的.美景。

有这样一种声音,是回声,是心灵中成功的启示,是母爱和我的“声音”,是快乐,也是无尽的骄傲,是这样一种声音,激励着我——母爱的声音。

给我挚爱的母亲

您的过去我无法参与;你的现在我无力参与其;你的未来,我一定参与!

过去

过去啊,我还有出生,有好多事是我没能参与的,就像你梦中的泪水。那是你为了你的父亲我的姥爷而吧!拮据的经济,使你只能看着姥爷慢慢闭上他满含不舍的双眼。你伤心,你痛哭不已。可是,我却只能为梦中的你擦干泪水,而无法分担你的伤悲。

现在

现在啊,我长高了。可还是那么无力。看着你一天天为生活四处奔波,回家后一脸的疲惫不堪和头上越来越多的花白,我多想替你分担,哪怕一点点。看着时间在你脸上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也真巧为越深,我多想把我的青春分你一半啊!可惜这些仅仅是“我想”,现实中的我只是一个无力的孩子。

未来

未来啊,我长大了,你也老了。老到忘了洗脸,刷牙吃饭,穿衣服时忘了系好扣子,穿鞋时忘了系好鞋带,我陪在你身边叮嘱你的,还会像小时候你教我那样的教你系扣子,系鞋带。甚至等你老到连路走不好了的时候,我仍然陪在你身边,扶着你,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就像 你在夕阳里扶着蹒跚学步的我一样,微笑着,不放手!那会儿啊,我就会成为一棵能随时为你挡风遮雨的大树,一处能让你随停下来休息的港湾,一个永远给你温暖的坚实依靠。

11.小学一年级母亲节作文 篇十一

妈妈,您辛苦了!每天在嘉祥和济宁来来回回,只为我。也许是青春期的叛逆吧,有时我总会和你顶嘴,有时我还会耍一些小脾气,其实我最爱的就是您妈妈!感谢您把我养育大,感谢您对我的教育,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请妈妈放心。

明天是我的生日,也是母亲节,有句话说的好:儿女的生日,母亲的难日。

12.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研究 篇十二

一、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1. 经典诵读课程与小学语文新课改

当前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改革明确指出, 小学生应具备古今一百六十篇优秀诗文的阅读背诵量, 完成一百四十五万字的阅读任务, 但小学语文教材以及语文推荐阅读篇目尚未达到这一量化标准。同时, 小学语文新课改的现代化课程理念, 重点突出了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视界的开阔, 对学生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的培养价值, 力求形成学生知识、智能与审美的阅读源泉, 但是现阶段小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与结构局限也无法满足新课改的质化标准。因此, 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 正是基于新课改对小学语文阅读的质与量的要求, 依托古今中外经典作品, 选择、创编适合小学低、中、高不同年级学生的诵读题材, 旨在丰富、延伸与优化传统语文教学资源, 突破教材瓶颈, 为落实新课改精神打下小学生语言感悟、积累与应用的基础。

2. 经典诵读课程与小学生语文认知

小学生语文认知与语文学科属性有关, 语文是文字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综合, 语文教育的本质是读书。语文学科与逻辑学科的根本不同在于, 语文学习以直接言语和感性经验为主。经典诵读不仅仅是阅读与记忆活动。“诵”字意指语调的抑扬顿挫与情绪激荡。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的基础阶段, 重复、音节以及旋律是他们感受语言与理解语言的支配性力量。一方面, 诵读中的和谐旋律与节奏感有助于增强小学生对书面信息的记忆;另一方面, 语言符号的记忆是产生文本经验的基础, 青少年正是在这种间接经验中体味字词句的情感“内存”, 在感受与理解之上逐步发展个人心灵与精神。因此, 经典诵读承载着小学生语文认知思维发展的基本形式与重要养分, 开发经典诵读课程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的组织实施

1. 经典诵读课程的学段目标与内容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 需建立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体系, 并根据目标设计相关课程内容。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一年级、二年级为低年级学段, 该学段的主要课程目标是识字, 为经典诵读做准备, 因此低年级学段的经典诵读指向了解性阅读, 重在供应小学生感受字、词、句的基础性素材, 激发小学生阅读兴趣, 利用插图与注释达成简单理解。其课程内容可设计为《三字经》、《弟子规》、字理识字小故事以及《小学语文快乐读本》 (一至四册) 等。

小学三年级、四年级为中年级学段, 该学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积累, 即通过经典诵读积累语文材料与语言情感。在此意义上, 中年级学段的经典诵读应致力于引导学生培养更为开阔的阅读视野, 建立阅读与学生的情感共鸣, 促使学生理解经典内容, 并能正确地、有感情地诵读经典。其课程内容可设计为《成语故事》、《论语》诵读、蒙学经典、《小学语文快乐读本》 (五至八册) 等。

小学五年级、六年级为高年级学段, 该学段的主要课程任务是表达, 即基于经典诵读推动学生的习作创造, 唤醒学生自我表达的渴望。因此, 高年级学段的经典阅读是开放的、独立的, 富有鲜明个性的, 旨在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性, 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促使学生具备在作文中恰当引用经典的能力。其课程内容可设计为《论语》系列丛书、《中国孩子好榜样》系列丛书、“浅易文言文”、爱国诗词、《小学语文快乐读本》 (九至十二册) 等。

2. 经典诵读课程的具体实施路径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的开发, 应在课程目标与内容的设计基础上找到合适的切入路径。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 晨读短课路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的实施可利用晨读十五分钟的短课时间开展, 比如单周晨读时间进行简单的古诗词背诵, 双周晨读时间用以组织美文赏读, 可建立班委轮值负责制监督执行。

第二, 课堂教学路径。语文课堂的阅读教学是经典诵读课程实施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在语文阅读课中引入经典诵读课程内容。针对不同学段的课程目标执行相关教学活动, 还可开展专题单元式阅读, 比如“四大名著”专题、“童话文学”专题等, 进行精品鉴赏、比较阅读、书籍交流等开放性教学。

第三, 课外阅读路径。小学语文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课外阅读, 规划与制定学生的家庭阅读时间。比如对于低年级学段要求每日十五分钟的亲子共读, 对于中年级学段与高年级学段分别制定每日二十分钟与三十分钟的自读时间。课外阅读路径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形成有序的教学延伸。

第四, 主题活动路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还需辅助学校相关的阅读活动, 比如建设读书走廊、构建校园网络图书馆、开展经典诵读竞赛等, 重在展示经典, 营造阅读氛围, 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性情, 提升学生阅读品味。

摘要:本文立足于语文课程改革及其学科属性, 论述了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提出了具体的组织实施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语言积累,蒙学文化,学段目标

参考文献

[1]李亮.语文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读书[J].小学语文研究, 2006 (09) .

13.小学感恩母亲节作文 篇十三

那天,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想数学老师的话“给自己妈妈礼物,不一定要花钱买。可以帮妈妈干干家务活,给妈妈讲个开心故事,也可以帮妈妈做一顿饭,……”我想,母亲节那天,我要把老师说的这些,都做给母亲,包括买礼物,嘻嘻……

我先去礼物店挑选礼物。因为我这次是给妈妈挑选,所以我就要买一个好的。我跑了好几个店才挑了一个中意的。我买的是一心形胸针。上面镶着两个金灿灿的大字“妈妈”。虽然我的礼物没花多少钱,但也是我的一片心意啊,妈妈肯定能喜欢!

在回家的路上,我已经策划好了明天母亲节怎么过,从早到晚,精彩不断,安排得满满当当的。

第二天一早,我对妈妈说:“妈妈,节日快乐!这个送给你。”我说着,捧出我准备好的礼物。它是用象征着生命的颜色——嫩绿色(妈妈最喜欢的颜色)包装的。妈妈打开包装,发现里面是胸针时,对我说:“谢谢,谢谢”。我听到这话是妈妈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激动。

快到中午的时候,妈妈要做饭了,我说:“妈妈,让我来做吧!”说着,我已经系好了围裙,我知道妈妈最爱吃的一道菜是虎皮豆腐。我已经偷偷学会了,还做过一两次呢。今天,我就做给妈妈做她最爱吃的虎皮豆腐吧!

我把做好的菜端上桌的时候,妈妈脸上露出惊奇的神情,“你竟然学会了做虎皮豆腐?”“嗯,可不要小瞧我哦!“我得意得说。吃完饭后,我又抢着帮妈妈洗碗,妈妈在一旁欣慰的笑了。

晚上妈妈睡觉前,我又给妈妈讲了个开心的故事,逗得妈妈哈哈大笑。

14.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的策略初探 篇十四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策略

当前, 经典诵读在全国各地掀起了空前的热潮, 这股热潮如一股旋风席卷大江南北, 一时间整个教育界出现了拨反归正, 回归传统的局面。可是, 要使诵读经典真正达到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浸润孩子身心, 为其终生发展奠基的目的, 仅有一腔热情是不够的, 光靠走走形式, 摆摆花架子亦是不行的, 我认为经典诵读的有效开展要走近孩子, 联系实际, 因区域制宜, 因学校而异, 更要因年级不同而有的放矢。下面我将针对小学中年级经典诵读的实施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状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问题, 我在任教学校的980余名三四年级学生中抽取98人 (10%) 进行调查, 结果如下:

(一) 诵读兴趣

(1) 你喜欢背诵、阅读经典诗文吗?

(2) 你对诵读课本以外的经典诗文的态度是怎样的?

调查结果显示21.43%的学生不喜欢背诵、阅读古诗文, 50.24%的学生态度一般, 另有3.06%的学生持厌恶态度, 对诵读课本以外的古诗文有兴趣的学生仅占22.45%, 可以看出我校中年级学生对于经典诵读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 学生诵读经典目的分析:

(1) 你是否主动背诵经典诗文?

(2) 你诵读经典的原因是什么?

调查显示57.15%的学生, 即超过二分之一的学生以应试或应付检查为目的诵读经典, 只有14.28%学生出于喜欢经典的内容 (形式) 的目的。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诵读经典缺乏内在动力。

因此我们要研究探索易于调动学生参与兴趣, 并能取得良好诵读效果的诵读策略。

二、策略探索

(一) 追根溯源, 遵循诵读原则

(1) 辅助性

经典诵读无论是作为校本课程还是兴趣班课程, 都只是语文学科中的一部分,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它不能喧宾夺主。现在, 有些学校或老师本末倒置, 学生校内校外要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诵读古诗文, 晨读课上诵经典, 甚至就连语文课也被挤占, 小学生的精力毕竟有限, 一学期下来, 学生对语文课本上的二三十篇课文生疏至极, 听说读写能力又怎会全面提高?因此, 经典诵读首要的就是找准定位, 合理安排诵读的时间和场合, 由于目前经典诵读课程仍缺乏系统合理的设置, 所以这种不求甚解的诵读不能代替语文课教学, 它在学生语文素养提高上只能起到辅助作用。“辅助性”是经典诵读的导向航标。

(2) 趣味性

现在的经典诵读绝大多数学生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缺乏诵读的原动力, 这动力源自何方?兴趣。研究表明, 任何人都愿意在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上付出时间和精力, 因此经典诵读的实施需在“趣”上做文章。“趣味性”是经典诵读的持久动力。

(3) 差异性

在经典诵读实施过程中, 我们要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 标准的制定, 内容的设置要有层次, 有坡度, 千万不能“一刀切”, 更不能为了得到“书香校园”“书香班级”的荣誉而定硬指标, 下死命令, 强迫学生完成诵读任务, 这样学生会心生厌恶, 对诵读经典产生畏难甚至恐惧情绪, 尤其是在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刚接触经典不久, 这样做会影响他们今后乃至一生的诵读。“差异性”是经典诵读的黄牌底线。

(4) 科学性

经典诵读的开展要遵循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 学校和教师要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思维、记忆力和心理特征, 结合学生实际选择诵读内容, 安排诵读活动, 这样能使经典诵读的开展更加科学合理, 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科学性”是经典诵读的有力保障。

(二) 降低难度, 甄选诵读内容

有人提出, 小学中年级是“学习的黄金时期”。从常识上讲, 三四年级在小学教育过程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科学上讲, 这一阶段孩子的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以形象逻辑思维为主, 在发展过程中完成从形象逻辑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从学习上讲, 中年级的孩子已认识了不少字, 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 但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学习状态不稳定, 这一阶段更是树立学生自尊心的关键时期, 因此, 经典诵读要尽量降低难度, 多让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这对他们自尊心的树立大有裨益。

对于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要以形象为主, 兼顾抽象, 宜少而精, 忌多而杂。大抵来说可分为三类:

(1) 通俗易懂的古诗文

在低年级诵读韵律较强的古诗文的基础上, 中年级可给学生甄选一些节奏清晰明快, 内容浅显易懂的古诗文作品, 如《笠翁对韵》、《朱子家训》、《增广贤文》 (节选) 和《唐诗三百首》等, 不必整本整篇诵读, 教师可和孩子一起选择摘录其中的精彩内容, 整理成自己的古诗文读本。

(2) 故事性强的现代文学作品

现在的许多经典诵读读本多以古诗文居多, 有的读本古诗文甚至占100%, 其实现代文学作品中许多著作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 由于这些作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所以深受孩子喜爱, 适合中年级学生看的有《杨红缨童话》、《一千零一夜》、《郑渊洁童话》、《叶圣陶童话》、《苦儿流浪记》、《海底两万里》、《骑鹅旅行记》和《爱的教育》等。

(3) 浅显直白的儿童诗

儿童诗短小精悍, 节奏强, 读起来朗朗上口, 内容浅显, 表述直白, 这对逻辑思维刚刚开始发展的中年级孩子来说比较容易理解, 我们可以在网络上搜集这样一些儿童诗, 丰富学生的诵读内容, 提高其诵读兴趣。

(三) 务实求真, 找准诵读策略

低年级经典诵读重在外在激励刺激, 而中年级孩子自我意识萌发, 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行为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因此在经典诵读中我们不但要下“外功”, 而且更要用“内功”, 这样才能找准中年级学段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1) 指导诵读方法

小学中年级是孩子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 小学三四年级的反复失败, 就可能导致学生怀疑自己的能力。这是因为十岁左右的孩子的心理发展往往有很大的波动性, 更容易消极地理解失败。也由于这孩子的自我概念更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 所以他们的自我概念更易因为失败而变得越来越消极。为此, 在诵读过程中, 教师要教给学生一些如何记忆所学知识的方法与策略, 如联想记忆法等, 有效地帮助他们提高记忆效果, 获得成功体验, 培养诵读兴趣。

(2) 加强习惯培养

小学中年级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 加强学习习惯的训练培养能提高诵读的效率。如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诵读经典, 研究表明:记忆时只要聚精会神、专心致志, 排除杂念和外界干扰, 大脑皮层就会留下深刻的记忆痕迹而不容易遗忘。如果精神涣散, 一心二用, 就会大大降低记忆效率。

(3) 提倡传统素读

素读这个说法是日本人最早提出来的。日本人把我国古代私塾的授课方式定义为素读。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日本教育学博士七田真也有详细的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 只是纯粹地读。明治维新以前的日本教育就是这样按字面来教孩子素读中国的四书五经的。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 也就是右脑教育法。”既然素读如此有效, 我们在经典诵读中亦可重拾传统教学之精髓让学生在诵读中纯粹地读, 不求甚解。

(4) 营造良好氛围

这里的氛围不单指校园和教师学习环境的布置, 更重要的是要让诵读经典成为校园的“流行曲”, 小学低中年级的儿童最喜欢模仿, 模仿老师, 模仿同学, 如果他看到很多人都读, 就比较有兴趣, 就好像很多低年级孩子不一定喜欢上学, 但人人都上学, 他就非去学校不可了。所以一人读经典较难, 如老师以身作则诵读经典, 调动学生读经典, 甚至召集邻居亲友的小孩一起读, 在学校、班级营造人人争着读经典的良好氛围, 那孩子们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5) 创新诵读形式

学生的兴趣不是搞几次活动, 评几个模范就能培养起来的。我在调查中发现, 为了完成班级布置的诵读任务, 老师们都坚信熟读成诵, 所以各班诵读活动存在着诵读形式呆板、形式化一的缺点。基本上是老师领读, 接着全体学生自己念一遍, 再念一遍或两遍或多遍, 然后或全体一起念, 或部分人一起念, 或个人念, 你念他念, 再跟着念, 再一齐念……总之, 就是反复再反复的多念, 最后是把这些内容背下来, 这样的诵读方式对于天性烂漫、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 变成了一种桎梏。这样诵读经典, 学生又怎么会喜欢?因此日常诵读形式的创新迫在眉睫, 我觉得诵读的古诗文节奏感极强, 可以让学生手脑结合, 边打节拍边读, 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或网络的动画资源, 直观呈现经典的美, 让学生边看动画边诵读或先看后诵, 只有不断创新诵读形式, 才能让学生对诵读经典有持久的兴趣。

(6) 提供展示平台

成就感也是兴趣维持的动力之一, 为此, 我们要给学生多提供展示诵读成果的平台, 除了经常举行交流竞赛活动外, 中年级还可以让孩子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诵读内容, 平时随性而画, 定期交流, 最后整理装订, 为每个孩子建立自己的经典图文集, 也可以让孩子办手抄小报, 将小报贴在教室或校园里供大家展览, 让孩子在诵读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总之, 当前的经典诵读不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 而是怎样做的问题, 身处其中, 我们要加强研究, 不断探索经典诵读的有效策略, 这样才能使经典诵读这条路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上一篇:美丽的春天作文50字下一篇:工商学院社团文化节开幕式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