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

2024-11-08

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13篇)

1.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 篇一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总结

——七台河市第五小学

我校积极响应市教育局统一部署的“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让广大未成年人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光辉历程和巨大成就,展望美好未来,立志成才报国。为了使其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我校紧紧围绕“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读书教育活动,使之寓教于读书、寓教于活动。

我校从2008年11月开始就有计划的制定市五小学“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读书活动方案,并要求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读书活动中。下面根据活动具体安排进行总结:

一、2008年11月到2009年1月为读书阶段

要求1-5年级学生积极认真阅读“改革开放三十年”等有关书籍,了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倡导先进的科学思想,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感、远大的志向、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推动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建设书香校园。从教师假期家访的情况了解,我校的学生都能认真阅读这方面书籍,并从电视、广播、电脑以及家人那里学习并了解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要内容,极大地激励了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转化为自觉行动,养成了良好地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

二、2009年2月-3月为撰写体会文章、上交体会和征文阶段 我校3-5年级将读书征文活动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要求学生紧扣“改革开放三十年”这一主题,开展“我把幸福告诉你” 征文活动。让学生细读书本中的各个主题、文中的某一个细节,深入的写出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用笔描述自己身处的大好时代,记录发生在身边的天翻地覆的变化,讴歌社会主义国家的辉煌成就。以参加这次读书活动为契机,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

三、2009年2月—5月为开展活动,总结表彰阶段

我校根据具体情况,在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读书活动的基础上,参考读本提供的活动建议,又相继的开展了各种活动,使主题读书教育活动开展得有内容有特色、有质量、有内容、有效果。

1、与语文学科综合实践学科相结合,渗透爱国主义、荣辱观教育。学校以综合实践课程带动各学科活动,特别是与语文学科及学生品德教育相结合,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渗透并适当创编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校本课程,推进课堂教学活动化,课外活动课程化,闲暇活动教育化。

2、开展了“缅怀革命先烈、誓做时代新人”清明节扫墓活动。4月3日,我们带领了一百多名学生来到了烈士陵园进行扫墓,站在烈士墓前,队员们心潮起伏,听着一段段烈士的感人故事和英雄事迹,让队员深受烈士精神的震撼。在烈士墓前队员们发表了深刻而又真挚的内心感言:在生活中、学习上同学们总是为一点点小小的困难而愁眉不展、止步不前,让我们想想这些英雄吧,面临着最危险最艰难的环境攻克一个又一个山头,我们怎么能不惭愧呢?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做个自立自强的儿童,将来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3、开展“改革开放三十年”主题队报制作活动。

学生们争着阅读“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书籍,用心去摘抄小资料,小小的心灵一次又一次的得到了洗礼,激发出内心的情感,这种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活动形式,使本次读书教育活动成为少年儿童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生动课堂。

4、开展以“改革开放三十年”故事会、演讲会、知识竞赛活动。学生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让我们感动;慷慨激昂的演讲让我们振奋,知识竞赛的大比拼让我们感慨,使我们看到少年儿童的道德品格和行为习惯在不断提升和养成,树立和弘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5、各中队召开以“改革开放三十年”为主题的队会。

在队会上,看到了辅导员的精神风采,为少先队员提供了展示平台,深化了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张扬了个性。

6、全校通过黑板报、宣传板、广播站、革命教育宣传片、社会实践等开展宣传活动。

7、结合重大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引导、激励广大少先队员继承和发扬少先队的光荣传统,增强光荣感和使命感,开展了系列活动。

A、评选表彰2009年学校“星级少先队员”、“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再推选代表参加七台河市“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的评选。

B、举行一年级入队仪式。在庆祝中国年先锋队建队60周年之际,我校大队部举行隆重的新生入队仪式。学校近300名学生戴上了鲜艳的红领巾,正式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入队仪式上,新队员们在队旗

下高举右拳庄严宣誓,作为新队员,他们将跟老队员一起,以少先队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项有意义的活动,努力为红领巾增添新的光彩。

C、开展“节能环保我争先”节约发明创意大赛。

为了促进学生提高对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认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我们开展了“节能环保我争先”节约发明创意大赛。

D、组织学生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校艺术节活动,学生在比赛中锻炼了身体,锤炼了意志,并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

8、切实抓好 “改革开放三十年”读书教育活动,深入开展“礼仪”常规教育。

A、结合《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开展学生的“在校礼仪”常规教育。“在校礼仪”常规内容包括进校礼仪、课堂礼仪、尊师礼仪、仪容服饰礼仪、集合礼仪、环卫礼仪、课余礼仪、同窗礼仪。它是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的基本概括与显性勾勒,是讴歌学生文明形象的“新童谣”,是指引学生正确行为的“航向标”,是考察学生综合素养的“晴雨表”。为了营造良好的创建苏州市现代化小学的氛围,我们更新了走廊里的橱窗。把以前少先队活动的图片经过筛选分“电脑作品显风采”“课余生活添欢乐”“社会实践助成长”等版块展示。

B、将读书教育与雏鹰争星活动有机结合,并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宣传、导向作用,每月评比表彰一批“星级少年”、和“常

规管理优胜班级”,逐步规范学生的在校行为,使学生的精神面貌和思想道德水平发生积极的转变。

C、为了加强少年儿童爱祖国爱家乡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国防教育、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少年儿童自主自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敢于探索的精神。如:到特殊学校体验生活,到农村学校感受学习环境,消防疏散演习,防地震安全演习,我是小小炊事员等一个个拓展训练活动让我们的学生更好地融入团队,放开约束,知道如何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体验群体生活的乐趣,掌握生存方法,明白团队精神的真谛。学会通情达理、关怀别人、服务他人、学会分享与感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群的均衡发展的目的。

多种教育活动形式使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了解“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变化,通过多种体验教育和道德实践活动,内化学生的行为,洗涤学生的心灵。通过这项活动,帮助青少年学生深刻认识到祖国的强大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性,引导他们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爱国主义教育。

愿“改革开放三十年”这种爱国主义教育、荣辱观教育的号角永远在五小校园奏响,愿五小的学生成为具有自强不息的新时代少年。

2009年6月

2.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 篇二

逐渐扩大的办学规模, 不断创新的办学体制, 不断增强的办学活力, 万人学府重庆一中以“学校的一切为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办学理念和“让每一个学生发展得更好”的办学思想为引领, 把“创全面发展之优, 示素质教育之范”作为学校的发展方向, 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创新化课程为经, 以发展性课堂为纬, 始终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 全面实现高升学与高素质相结合。80年的风雨兼程, 重庆一中以其丰富的实践展现出教育最优美的姿态和最完善的内涵, 也开辟了一条人本素质教育之路, 享誉中华大地。

发展沿革——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核心提示:重庆一中课程改革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80年来, 学校课程改革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以人为本, 尊重个性是学校课改的宗旨, 与时俱进, 勇于创新成为学校课改的突出特色。】

第一阶段:设置多元化课程, 推进教育的生活化与平民化

1931年, 市立中学 (重庆一中) 成为当时重庆唯一一所由国民政府批准成立的公办中学。

1933年秋, 学校推行教育改革。设想以“教育即生活, 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的理念, 达到培育“好人”的总目标。市立中学的教育理念彰显出与同时代的其他中学志趣不同的生活平民化与科学人文性。主张采用“避免消极的责罚, 注意积极的指导, 教师循循善诱, 以身作则, 师生打成一片”的教学方法。学校课程分为必修与选修两大类。采用学分制。必修科为遵循国民政府教育大纲所规定的科目而开设, 选修科为培养学生素质和个性, 满足社会现实需要而开设的科目。必修课:语言科的国文、国语、英文;数学科的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社会科的中国历史、地理, 外国历史、地理;自然科的植物、动物、化学、矿物、物理;艺术科的图画、音乐、手工;体育科的体操、生理卫生等。同时也开设薄记、珠算、工业常识、农业常识、商业常识等实用性选修课程。因学校理化实验设备充足, 故上课时学生可以人手一份, 这在当时中学中极为难得。为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学校建成了重庆最早的足球场, 组织了重庆最早的中学足球队伍, 当时驻渝的英国、法国水兵经常组队前来学校与学生球队比试球艺, 学校球队常获胜利。

同时, 学校教育也是借鉴和反思的教育, 在《训育旨趣》还可看到, “我们要学生:在生活中求学问, 在学问上用功夫, 在秩序中讨生活, 并使生活合理化”。在教育中学会生活, 在生活中求得教育, “明理崇德, 知耻力行”。市立中学教育之旨既吸收了当时较为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 也为重庆一中今日的“发展性教育”进行了最早实践性的摸索和探寻。学校还注重学生的生活实际技能和生活体验的培养, 每天要求学生到学校开设的工厂和农场进行技能培训和生活体验, 时间不能低于两个小时, 并把它作为学生升留级的必要指标。

第二阶段:学习模仿苏联教育经验, 实施教学改革

1953年, 重庆市掀起学习苏联教育的热潮。过去的中学教育基本上采用美国中学教育的模式。当时西南文教部聘请苏联教育专家普希金来渝讲学, 学校教师认真听取了普希金系统介绍的苏联教育理论、教育行政管理组织、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同时参照凯洛夫教育学进行学习, 全面推进学习苏联教育经验。教学方法采用“五个教学原则” (即量力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 , 各个教研组大力开展教学科研改革, 并且推广“五个教学环节, (即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解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 。在成绩考核上以“五级记分法”代替百分制”。学校教师学习和探讨教学原则和方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改变了解放前和解放初课堂教学基本无规范的状况, 教学质量得到空前提高, 深受各界人士好评。

1956年, 学校教师向全市教师介绍教改经验有:语文教师许安本的《纪念刘和珍君》, 语文教师黎见明的《教“弱”的一些体会》, 语文教研组的《我们的单元备课》, 地理教师唐谦池的《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对地形岩石地下水的野外实习工作》, 历史教研组的《我们是如何绘制历史图志的》, 数学教师但功函的《我在算术四则应用题教学中的体会》, 物理教师周忠域的《我对球面镜的一些点滴体会》, 化学教师杨大烈的《氨氧化成硝酸的实验的改进》等等。

第三阶段:率先探索教学改革, 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

黎见明先生 (1920年—1991年) 是全国著名的语文教育改革家, 早年在西南联大受业于闻一多等名家, 学问渊博, 治学严谨。1981年, 他针对灌输式教学严重阻碍学生发展的弊端, 提出了“导读”的语文教学思想与做法。在教学中, 他潜心研究, 倾力实践, 以《读写新编》、《语文导读》、《语文导读与创造方法》、《语文导读艺术》等著作, 成为全国著名的语文流派之一, 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语文教师茁壮成长, 对重庆市语文教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同时也带动了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改革, 学校教学走上了全方位的学科导学之路。语文导读理论继承了古代语文教学启发诱导的优良传统, 汲取现代教学理论的精华;语文导读法强调了给学生以充分的尊重, 以学生素质发展为目的, 符合先进的教育理念。在语文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学关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均有所发展和创新。

它引起的变革, 不仅体现在语文这一学科, 而且辐射到其他学科。学校以“导读”为龙头, 在各学科全面实施教学改革。理科教学抓实验、重实践, 着力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体现五个并举:“知识传授与自然辩证法并举;计算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并举;理性知识与实验操作并举;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并举;辅导中差生与培养优生并举。文科教学改革抓“四结合”, 即智能培养与思想教育结合, 智能培养的近景性和远景性结合, 智能培养与电化教学结合, 智能培养与课外活动结合。黄惠灵老师提出的政治课“六字教学法”:“读、讲、议、看、写、用”六环节构成, 改革理论脱离实际的注入式教学, 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时间增多, 教师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90年代以来, 全国基础教育进入改革时期, 学校把握机遇, 开展中学全面素质发展教育研究。1990年, 学校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代表, 加入了全国名校组织的教改研讨会。1991年, 学校承办了全国基础教育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名校——北京景山学校、北京八中、清华实验学校、天津南开中学、东北师大附中、华东师大二附中、上海控江中学、南京师大附中、华南师大附中、广州开发区实验学校、深圳中学、深圳实验学校、海南中学等聚集一堂, 共同研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研讨会, 学校加强了与全国各地名校的交往, 扩大了学校在全国的影响, 学校教育教学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教学质量也大大提高, 社会反映强烈。

第四阶段:创新课程模式, 为学生成长奠基

近年来, 学校在钱学森先生大成智慧教育思想和鲁善坤校长发展性教育观的指导下, 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三·三模式”课程结构。

“三·三模式”课程结构以“三大课题”、“三种课堂”、“三类汇展”作课题统领, 其中, 三大课题包括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注重从课程的基本内容培养学生对自然社会、历史的认知度, 从而客观认识自我、获得健康发展;“三种课堂”则从班级小课堂、学校中课堂、社会大课堂等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和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三类汇展则通过媒介、实物、言语等方面培养学生对各种现代美的认知, 开发学生脑力, 提升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引领教学改革

【核心提示:科学性与知识性相结合, 继承性与创造性相统一, 个性与共性相融合, 立足于发展性教育, 重庆一中课程改革既满足了学生理想升学, 又满足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赢得未来发展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需求。】

立足于多年课改经验的坚实土壤, 近年来重庆一中再出重拳, 调整和改革学校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 构建了符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教育课程, 实现了课程功能的转变, 体现了课程结构的综合性、选择性, 密切了课程内容与时代生活的联系, 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重庆一中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 通过对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调研评估, 充分利用重庆的教育资源开设了多样性、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既是对国家、地方必修课程的深化、拓展和延伸, 也是学科综合、专题学习、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的校本化。重庆一中继续实行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实践课四个板块教学的有机结合, 呈现出科学性、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互动性、实践性的特点。

目前, 学校基于培养学生人文类的校本课程有:新闻与写作、传记名作选读、中国古代诗歌鉴赏、中国古代散文鉴赏、中外当代诗歌欣赏、中外名剧选读等;基于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有:宇宙与地理、海洋地理、旅游地理、城乡规划、重庆地理等;培养学生技能的有: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陶艺制作、时装设计等;培养学生文体类的有:中国古典音乐鉴赏、唱读讲传系列活动、田径、武术、击剑、瑜珈、跆拳道等。综合类的有:家政与生活、茶艺、医药常识、个人理财、烹调制作、园艺栽培等152门。

校本教材是校本课程的物化载体, 一中根据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 组织教师编写了相应的校本教材。一中至今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基础上已编写了校本教材30余种, 正式出版的校本教材有10多种, 为学校有效实施校本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聚焦课堂——构建发展性课堂教学

【核心提示: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重庆一中对“发展性教育”的教育观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性的实践, 逐步形成了“学校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存在”办学理念。在实践中, 学校把这一办学理念融入到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中, 找到了多种实施发展性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 取得了显著成果。】

长期以来, 重庆一中在坚持发展性教育这一核心理念的基础上, 将其与具体学科结合起来, 倡导在不同的学科教学风格下实现了学生的不同发展。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一学生发展的主渠道, 学校在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内容、课堂教学策略、师生关系、课堂教学评价上的一系列改革, 共同组成了学校发展性课堂教学的整体构架。

语文课堂, 注重言语生命体的生成, 语文课堂教学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数学课堂, 注重在课堂生活情境中体验, 将数学与学生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实现学生的积极体验;英语课堂, 注重培养全球文化视野的主体, 主张“开放式立体外语教学”, 创新了一系列英语语言文化的教学策略, 让学生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学会了语言;物理课堂, 注重在情境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倡导“在生活中学习, 让生活走入课堂, 让物理现象进入课堂、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现象转化为物理问题”, 增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 人与自我”的意识;历史课堂, 注重在感悟中传承民族文化, 进行了讲故事、编写表演历史剧、将研究性学习纳入课堂教学等探索;化学课堂, 注重基于问题基础上的引导;地理课堂, 注重审美之径与人文素养的培养, 把地理课堂呈现的美与千姿百态鲜活生动的地理世界之美紧密联系起来, 让学习者在地理环境美、人地和谐美的追求、探索、创造中获得更多的发展自由。

特色盘点——四大特色闪耀教改光芒

【核心提示:从课程改革入手, 构建一种既有共性——保证基础教育质量和基础性学力, 又有个性——让学生在各自不同领域里充分学习、卓越发展的弹性课程体系。丰富、多元、立体的弹性课程体系建设, 不仅为每一个学生得到更好发展提供平台, 更奠基了学生幸福、美好的未来。】

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

学校通识教育从最初只有两名教师, 一间教室, 仅开设了木工、金工等机械制作课, 发展到专兼职教师6人, 专用教室4间, 以创造发明为龙头, 以电子技术为基础, 面向全体学生。

在通识教育中, 学校选择与小发明、小制作联系密切的信息技术、通用技术作为基础课程, 增设了制图、摄影、摄像、造型设计、缝纫、烹调、茶艺等兴趣类课程, 并开设了发明创造课、汽车模拟驾驶课。学生连续5年荣获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市长奖, 成为重庆市唯一的获奖学校, 市级以上创造发明奖20余项, 国际银奖3项, 国家金奖100多项, 获国家专利6项, 有3项已被厂家开发生产。

学校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新学习与研究实验学校、国家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现代教育实验学校、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机器人能力风暴创新实践基地、首批重庆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重庆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先进集体、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等称号。

科技教育提升学生创新能力

多年来, 科技教育从最初的学生课外活动兴趣小组, 发展到现在已经成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 进入课堂教学。

学校的《科技四小活动》被教育部列为面向全国中小学推广的四种研究性学习多样化模式之一。在中央电视台“异想天开”活动中, 学生用一节五号电池驱动一个玩具小电机, 拉动了一辆熄火的长安之星汽车, 在规定的20分钟内移动了145厘米, 成为比赛中结构最巧、花钱最少、效果最好的设备, 在全国引起了轰动。学生多次获得央视“三星智力快车”周冠军、月冠军。学生获得各级各类科技比赛奖项达8000多个。学校荣获四川省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重庆市计算机教育先进单位、重庆市电化教育工作先进集体、重庆市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示范校、重庆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集体、重庆市创新学习研究先进集体、重庆市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一等奖等称号。

艺术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学校校园文化异彩纷呈。学生自办了校报《四月风》和期刊《心檐滴雨》、《零度风格》;校广播站、新闻摄制组为学生搭建了空中舞台。文化节、艺术节, 学生建立的60个自己的社团:鲁迅文学社、话剧团、曲艺团、舞蹈团、民乐团、管乐团、合唱团、通讯社、书画社、摄影协会、党建协会、四月风杂志社、辩论与演讲社、现代视觉研究社、中韩文化交流社、火箭模型社、街舞社、魔方社、设计社、弦音吉他社、国球社、动漫社、锦瑟、书友会、航模协会、海模协会、车模协会、无线电测向协会、天文爱好者协会、绿色环保协会、各种球类协会、武术协会、健美协会、棋牌协会……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和全面素质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学校舞蹈《山野小曲》、《竹韵》、《春蚕》、《烛光》连续四届荣获中国艺术节暨全国群众艺术最高奖“群星奖”金奖, 学生在参加各级各类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摄影、动漫设计等比赛中获奖达6000多个。学校荣获全国艺术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百佳艺术教育单位、全国校园环境文化艺术建设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重庆市首批创建艺术教育示范校, 书香重庆、和谐教育示范学校等称号。

体育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学校创办并坚持了30年冬季象征性百日长跑活动, 春 (秋季) 运动会现已举办了69届。还坚持“两操一课”, 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以上。经常举办学生各年级的广播操、健美操、跳绳、迎面接力、拔河、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等比赛, 举行教职工体育运动会。

1994年, 学校成功举办了全国中学生田径运动会, 多次承办省市田径、篮球比赛。学生男子篮球队曾多次获得省市冠军、全国中学生男篮冠军、世界第八名的好成绩。多年来, 学校培养了运动健将7人、一级运动员86人。学生在各级各类体育比赛中取得全国金牌10块、银牌6块、铜牌7块, 省市级金牌239块、银牌261块、铜牌273块。学校荣获全国体育传统项目先进单位、全国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四川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北京2008奥林匹克教育示范校、重庆市学校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教育是座神圣的殿堂, 需要用崇高的信念去追求;教育是块希望的田野, 需要用辛勤的劳作去耕耘;教育是一部春秋长卷, 需要用一代代有识者的生命去书写。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平民教育, 到80年代的导读法教学, 90年代的分层教学, 再到新世纪的激活课堂教学, 重庆一中始终坚持教学改革与创新, 以学生发展为本, 每一次探索都有成功经验火花的闪现, 并成为新征程的起点。

3.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三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取得了更大的成就。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经济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经济总量迅速扩大,财政收入连年显著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升。在迅速发展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人民生活福利整体上有了巨大改善,改革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

与过去相比,经济体制变活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市场起到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大大消除了传统僵化体制的消极影响,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大力推进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加快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向集约的转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我们对这三十年所取得的成就,无比欢欣鼓舞,成绩不容否认。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一面,要看到成绩。同时,也要看到问题和潜在的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运行机制逐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推动我国经济生动活泼地向前发展。在全部商品流通总额中,目前市场调节部分已占到90%以上。几年前有人估计,我国市场经济在整体上完成程度已达到70%左右。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初步建立。

但是,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够充分、不够完善,市场经济还有一些不到位的地方,如资源要素市场、资本金融市场等,都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到位。也有因经验不足、犯了市场幼稚病,从而导致过度市场化的地方,如在教育、医疗、住宅等领域不该市场化的部分也搞市场化,以至于发展到对市场迷信的地步,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

市场经济初步建立之后,市场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充分展现出来。市场经济在发挥激励竞争、优化资源配置等优越性的同时,其自身固有的缺陷经过三十年的演变,也逐步显露出来了。特别是在总量综合平衡上、环境资源保护上,以及社会公平分配上引发的问题,在我国不是市场经济本身能够解决的。因此,三十年的结果,一方面经济发展取得很大成绩;另一方面社会经济出现新的矛盾,资源环境、分配民生等矛盾越积越多。这与国家宏观计划调控跟不上市场化的进程,有一定的关系。

本来,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就是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一根本点在1992年就明确地写入了党的十四大文件。这些年来,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在不断前进,我们在短期经济波动的控制上,先后取得了治理通货膨胀和治理通货紧缩两方面的成功经验。但是,国家计划对短期和长期宏观经济发展的导向作用明显减弱,计划本身多是政策汇编性的,少有约束性问责的任务,计划的要求与执行实绩相差很大,国家计划控制不了地方盲目扩张行为。总之,国家计划失之软弱,变成可有可无的东西。这影响到宏观调控的实效,造成国民经济发展许多方面失衡。

现在是到了继续坚持市场取向改革的同时,需要加强宏观计划调控的作用,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指导作用的时候了。针对国家宏观计划调控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的状况,十七大提出“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提高宏观调控水平。”十七大重新强调多年未提的发挥国家计划的导向作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大家知道,宏观调控有这么几种主要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计划手段。只有少数市场经济国家设有计划机构,并编有预测性计划,一般不用计划手段。但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有必要在宏观调控中利用计划手段。至于产业政策,则属于计划手段。规划也是一种计划。所以,主要就是上述三种手段。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财政、货币、计划三者关系中,计划应是财政货币政策的指针,财政、货币政策要有计划的指导。国家计划与宏观调控不可分,计划是宏观调控的主心骨。国家计划有年度计划,还编制五年、十年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包含经济增长速度、投资总额、财政预算、信贷总额、外汇收支、失业率、物价上涨率和人口增长率等指标。每年都由国务院提出、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应当是有法律和行政效力的。这些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都应该在宏观调控中起导向作用,具有约束力。关键之处还应问责和追究法律责任,这样的国家计划才能对宏观调控起到导向作用。

在市场经济初步建立,市场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都充分展现之后,目前在“市场化改革”口号下,迷信市场成风,计划大有成为禁区的趋向。在这种氛围下,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也要加强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看来十分必要。

十七大重新强调了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并不是如某些人所歪曲的那样,“要回到传统计划经济模式”。重新强调国家计划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不同于过去“传统计划经济”,而是计划与市场这个问题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结合。其主要表现:一是现在的计划不是既管宏观又管微观无所不包的计划,而是只管宏观层面,微观的事情主要由市场调节。二是现在资源配置的基础性手段是市场,计划是弥补市场缺陷与不足的必要手段。三是现在的计划主要不再是行政指令性的,而是指导性、战略性、预测性的计划,同时又要有必要的约束和问责的功能。

国家计划导向下的宏观调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应有之义,不能把“计划性”排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有计划的”。我们要依照这个精神,努力改进国家计划工作和宏观调控工作,使之名副其实地起导向作用,指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市场与计划的更高层次的综合。

4.麻陇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总结 篇四

麻陇中心校 2011年10月

为了有效推进课改工作,促进本校教师迅速将先进理念转化为课堂教学改革行为,在新课堂改革的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促进学校教学管理理念的革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已制订了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一、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质。

学校要求每个教师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等资源,积极自学、反思。通过学习,大家对课堂教学改革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对课堂教学改革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对如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有了清晰的认识,为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动力支持。

二、完善教学管理工作

我校实施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目标,依据本校课堂教学的实际,挖掘各学科教师的潜能,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管理的优势,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采用边推进边改进的方式,努力在新课堂教学改革的“新”字上有所突破。深入各班对各学科教学进行全面的听课诊断,在评课研讨中,形成共识,从而推进新课堂教学的改革。

我们觉得各学科新课堂教学要求作为规范化的教学文

件,给各科教师初步指明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深入学习领会,仔细对照,努力实践,在实践的基础上再加以修改和完善。开学初,教务处能抓住有利时机,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堂教学要求,要求各学科组在学习基础上,组织教师讨论反思,联系自身情况,谈谈各项要求执行的情况,最后由教研组长归纳汇总,提出一些有效方法。通过学习交流,使新课堂教学要求内容,在全体教师的心目中产生了较明确的印象,为顺利推进我校新课堂教学改革打好了基础。

我们认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单靠教师的个人行为还不够,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要紧紧跟上。为此,学校党支部、校长室、教务处及学科组有关人员凝成一股绳,有计划、有目的地深入各班级,开展了听课研讨活动。每学期做到听完每个教师的课,对所听的每堂课进行评议交流,及时揭示上课老师的成功点,并指出不足的地方和合理化建议。学校还将听课调研情况通过教师大会形式向全体教职员工作出情况反馈,鼓励教师树立“教”为学生“学”服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式的“学”是教师“教”的出发点的教学理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广大教师的课改积极性和责任心。

三、创设教学特色工作

1、在深入各班听课研讨的基础上,教务处组织教研组长完成了各学科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工作。在分析报告

中,能将教师基本情况,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分析,思考与对策这三个方面较详细地作出论述。这项工作为我校推进新课堂教学改革打好了基础。在听课研究中,教务处专门设计了“麻陇学校课堂教学观察表”,要求听课者着重关注执教老师教学中的成功点和不足点,并要求听课老师帮助揭示成功点的依据和对不足点的改进意见。我们想,只要坚持探索和积累,就可以帮助教师提供大量的鲜活的课例研究素材和灵感,为教师开展教育科研作好充分准备。

2、在总结反思工作的基础上,我校有新的要求,有新的思路,更有新的目标,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过程是这样的:

(1)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制订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学校“双为、双乐、双成”的办学理念,即为每个孩子拥有美好的童年服务,为每个孩子拥有幸福的人生奠基;让孩子快乐,让教师快乐;让孩子成功,让教师成功。还确立了“立足规范,有所突破,谋求发展”的办学思路。

(2)依据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确立了相应的课改和教学工作目标为:不断优化教学质量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课堂教学改革更深入。构建稳定的、开放的、动态的、生成的学校课程体系,倡导成功教育课堂,为每一个学生充分而又活泼的发展提供保证。学校教学综合评价居区同类学校中等偏上地位。

3、实施新课堂教学改革,除了要发挥教师积极性外,我们觉得还要紧紧依靠科学和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来规范教学过程中各环节的工作。俗话说,没有规矩就不成方圆。在新学年中,我校根据县教育局实施精细化教学管理的工作要求,我们重新审视了以往的教学常规制度,对一些不合理的内容和项目作出必要的修订。前段时间,重点对教师备课工作制度进行反思与修订,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将教师备课工作在形式、内容、数量、层次、评价指标等方面加以完善。从而促进各科教师进一步重视备课工作,提高备课工作的有效性,使新课堂教学改革有了重要的保障。为促进学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评价机制,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我校修订了教学工作奖励方案,课堂教学奖励方案等奖励制度,运用激励手段,科学的评价措施,进一步推进学校新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

4、我校将继续发挥校级骨干教师的作用,组织他们在自己个体研究的基础上,勇于承担校级公开教学活动,为学科教师提供教学研究,互相交流的机会,达到相互促进和提高的目的。继续有计划地安排部分骨干教师上课,介绍课改经验和实践体会,让校内教师共享优质资源,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5、加强新课堂教学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和总结,争取汇编学校新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案例、论文、经验总结等

文献。通过总结、反思,扩大研究成果,在教学实践的分析过程中获得理性思考,从而逐步形成本校新课堂教学的特色。

四、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新变化

首先,是教师的思想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改革之初,很多教师存在着怀疑、观望、排斥的态度,一是对原来的教学方法深信不疑,不相信新的教法能取得好的收效;二是担心课堂教学改革耽误时间、影响学生成绩。学校一方面实行了强力推进的政策,要求大家要认识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必要性,每个教师在上课时必须使用高效课堂的模式,逼大家上路。

其次是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课堂,教师是绝对的权威,教师围绕教材转,学生围绕教师转。在现在的高效课堂,教师不再是绝对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成了学生学习的引路人。学生站在同一个高度和老师展开对话、合作和交流,真正形成了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之间变得更加和谐了。

五、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下一步,我们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进行探索: 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学习是无止境的。伴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会不断遇到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强理论学习,通

5.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 篇五

一、取得的成就

1978年开始的土地经营制度、农产品价格放开、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农业经营体制改革,将利益传给贫困人口,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贫困人口生活有了明显改善。1986年开始的对救济式扶贫进行改革,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措施,经过8年的努力,农村贫困现象大幅度缓解,农村贫困人口减少到16万人(人均纯收入320元标准)。1994年《××县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制度实施,1996年开始实施农田水利扶贫攻坚。2002年《××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10)》制订实施,进入了新一轮扶贫阶段。

1996年至今的十二年,共投入财政专项资金(含国债易地扶贫)17184万元,实施:

1、连续五年的12个省级攻坚乡、4个地级攻坚乡农田水利扶贫攻坚。

2、安居工程6714户。

3、温饱村建设47个。

4、村委会为单位省级重点村建设19个,村民小组为单位省级整村推进村194个,市级整村推进村25个,市级整村推进配套项目村21个。

5、民居地震安全工程2500户。

6、西川特困民族乡综合扶贫开发。

7、科技产业扶贫三项。

8、易地开发搬迁安置12923人。

9、温饱示范村建2个。

10、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200人。

11、小额信贷1300万元。通过以上项目实施,解决6321户27722人用电困难;解决2472户11370人通路困难;解决54232人、93716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39066亩、改善灌溉面积26784亩;6714户30884人告别了祖祖辈辈居住的破烂茅草房、杈杈房;2500户11250人住上了抗震住房;解决12923人基本生存条件;按人均纯收入320元标准,九三年至二000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6.3万人,按人均纯收入785元标准,二00一年至二00七年绝对贫困人口减少2.55万人。

二、作法及经验

三十年改革开放创业历程,三十年扶贫攻坚,特别是“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的十四年,在实践中,主要作法经验是:

1、始终把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农业、农村工作全局的中心任务来抓。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扶贫开发,解决群众温饱温问题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认真贯彻中央、省、市提出的各项扶贫方针、政策,切实加强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实行了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建立健全各级扶贫目标责任,层层明确任务,确保完成各项扶贫开发工作。

2、加强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严格按“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要求,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落实到贫困地、户,项目资金统一科目,封闭运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坚持扶贫资金和项目的审计、监察制度,实行了资金报账制。县、乡、村全面推行了扶贫项目资金公示制,广泛接受社会监督。

3、扶贫先扶智,切实搞好科教扶贫。在实施扶贫项目的同时,安排一定比例的科技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群众性农村适用技术培训,使项目区户均有1人掌握了1—2项农村适用技术。

4、针对我县贫困人口居住大分散、小集中,分布环境基础条件、社会发育程度等各有不同的实际,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县情出发,分类指导,实事求是地确定扶贫目标和任务。

5、各级各部门密切协作,坚持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改变贫困面貌。实施“七一六”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成立了县乡两级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把县乡各部门纳入成员单位,形成了全县上下相互配合,各负其责,真抓实干的扶贫开发工作机制。在整个扶贫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从思想上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树立“勤劳脱贫”的光荣思想,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96年至今的十二年全县广大农民群众累计投工投劳267万个工日,全面参与实施扶贫开发项目,成为扶贫开发的投入主体。

三、存在问题

三十年卓有成效的扶贫开发工作,贫困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极大地缓解了贫困现象。但是,因原有起点低、地理气候条件差、投入标准不高的原因,目前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与解决温饱、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很大差距。2007年底,全县粮食单产仅143kg,农民人均有粮296kg,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905元;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还有16.59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达1.89万人;农村5.46万人、2.17万头(只)大牲畜饮水困难

6.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 篇六

TEM-4十年改革与高校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

从制定的<高校英语专业四级考试大纲>开始,TEM-4经历了近十年的`变化.期间又出现了考纲变化,使TEM-4试题改革呈现三大趋势.由此反思当前专业英语精读课教学的现状,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

作 者:黄洁 作者单位:重庆工学院刊 名:理工高教研究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CHNOLOGY COLLEGE EDUCATION年,卷(期):27(2)分类号:H3关键词:

7.我校体育改革的十年探索 篇七

关键词:体育教学,教学改革,十年探索

随着十八大三中全会的胜利闭幕,改革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校的体育教育改革一直在按《新课标》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的要求稳步、有序、深入地进行。我自2001年8月参加工作至今已经13个年头,一直从事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认真研究《新课标》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的内容和要领,并用它指导实践。在学校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组同仁的共同努力下, 我校的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取得一些令人欣喜的变化,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方面谈谈我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变化。

一、教师业务能力的变化

我校一直保持“青蓝”工程的优良传统,就是学校规定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必须拜师学艺。为了将这份工作落到实处,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学校将开展行政领导听课月,这其中教研组长和师傅们都要先上示范课, 接着徒弟们再上回报研究课,我校老师们的教学能力就在师徒帮带、师徒相长中不断提高。近十年来我体育组在学校校长室的领导和关怀下,在各科室的指导帮助下,全组同仁团结一致,群策群力,大力挖潜,取得骄人的成绩。我校体育组(共9人)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学科组,我体育组积极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为确保课堂教学的效率,我们组内组织听课、议课、评课的活动,通过共同努力有7人次获得南通市高中体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和二等奖,6人获得如皋市高中体育优秀课评比一等奖。

二、上课模式的变化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照《新课标》和《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标准》的相关要求进行教学改革,在确保学生体质获得全面发展和高中生应掌握一至两项专项技能的前提下, 学校领导要求我们体育组做到“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我们抱着一切从实际出发,在不打破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基础上,我校的体育课教学模式采用每周一课时选修模块教学和一课时体质测试项目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进行教学, 选修课教学时利用在同一次课出来上课的班级, 按照学校现有的场地器材进行合理选项编班教学。合理分配教师资源,把传统的体育课变为基本技能和专项提高课,通过我们的努力,学生们已经越来越喜欢体育课,学生的体质状况和技能水平都有了一定的提高。

三、小型竞赛的多样化

学校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和激情, 培养学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及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进一步巩固提高模块选修教学的成果,让学生有展示自我的平台,以赛促学。同时我们会让各班组织拉拉队营造一定的赛场气氛,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例如:高一年级举行迎“元旦”男子篮球联赛;高二年级举行“五四杯”男子篮球联赛;高三年级迎“元旦”拔河比赛;三个年级足球对抗赛;其他,羽毛球、乒乓球等还会以社团的形式举办友谊和挑战赛。为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我们对规则做了一定的修改。比如:篮球比赛将四节改成三节,要求一、二两节为两套完全不同阵容,第三节为混合阵容等。总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越来越高,参与面越来越广,学生对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体育课越来越好上。

四、学校田径运动会的变化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每年一次的秋季田径运动会, 我校的秋季田径运动会将在十月中下旬举行。为把运动会办好,学校将十月份称作“运动月”,所有活动均以运动会为中心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除了体育课和活动课外,还会有专门的运动会项目训练时间及开幕式的彩排。我校运动会有三点变化:(1)开幕式的变化 ,我校运动会开幕式的改革是运动会的一大亮点,不再是统一队形单一地喊喊口号过过场,变成给每个班级在主席台前两分钟以内的展示, 在这两分钟内学生可以按照自己设计的队形, 结合学生的才艺尽情地展示自我和班级形象,从而大大增强班级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操场上真正成为学生欢乐的海洋。 (2)报名方式的变化。原有的报名方式是按照国际田径规则进行的, 以这样的方式报名参加比赛有的班级总分会是零分。为避免这样尴尬的情况,我们在报名方式上做了这样的改革,每班最多可报20名运动员,报满20名就可以获得20分,不足20名的每少一名扣1分。通过这个改变大大提高各班报名的积极性,更好地体现运动会“重在参与”的精神。 (3)长跑项目规则的变化。大多数学生都不喜欢长跑项目,更不要说参加比赛, 因此在运动会上男子3000米和女子1500米两个项目的报名时人数不足, 或者即使报了名也会在比赛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不参加比赛。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在这两个项目的规则上做了细微的修改, 在保持判定名次录取前八名不变的前提下, 对参加比赛且能坚持跑到终点的运动员均可为班级获得0.5分。观看奥运会时,有句广告语我印象特别深刻:“我们不是来看你起跑的,而是来看你冲过终点的。”一个细小的变动,让许多学生向终点冲刺发出挑战,操场上运动会前后甚至平时活动课练习长跑的学生增多,运动会上的长跑运动员们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很多学生因此爱上长跑。

8.学校课程体系改革阶段性成果总结 篇八

近年来,我校一直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贯彻和执行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在不断加强管理,扩大办学规模的基础上,注重学校的内涵建设。坚持以学生为本,在全校范围内推进课程改革。以改革促质量,以质量求发展,努力形成优势,办出特色,树立“品牌”,提高“品位”,力求在 “做优”的基础上,把学校“做大”、“做强”。将我校几年来推进课程改革的一些做法以及取得的初步成效总结如下:

一、通过学习培训,更新了观念建立了机构

实施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转变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是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我校把培训工作放到课改工作的重要位置,贯穿于课程改革的始终。

(1)加强校本培训,确保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

校本培训是学校全员参与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为加强校本培训工作,学校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改革的理论,帮助教师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评价观,实现教育思想现代化。首先,我们坚持每周业务学习的制度,采用集体学习的方式。邀请有关专家为全体老师做有关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拓宽教师的视野。其次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通过开设示范研讨课,让教师切实感受课程改革带来的效果,增进对课程改革的感性认识。

(2)加强业务培训,确保教师技能的提高

为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我们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是狠抓学历达标活动。要求任课教师的学历必须是本科,学历不达标的责成参加进修。目前我校任课老师学历达标率95%,已达标的教师我们鼓励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二是开展长短培训,到施工现场锻炼,狠抓专业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要求专业教师分期分批到现场、到公司广泛参加社会生产实践,了解本专业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同时拿到较高的等级证书,成为“双师型”教师。

(3)成立课改领导小组,确保课改的有效运行。

面对课程改革的全新要求,建立了学校课改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该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指导、协调整个课改的实施。学校成立了以教学副校长为组长的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并明确由专业部具体组织实施。课程改革领导小组除负责统筹、组织课改工作外,原则上每月集中一次,对在课改过程中的成效、存在问题、面临的困难进行总结、交流、研讨。领导小组对课改工作实行全程监控,并针对教师们在课改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引导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对课改工作进行针对性的调整,确保课程改革工作的有效运行。

二、通过深入调研论证,制订了方案确立了目标

学校紧紧围绕省职教课改要求,经过认真酝酿,确定了学校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课程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运用现代化课程观,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几个方面推进改革。建立了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新培养目标中素质和能力基本要求和就业、创业发展方向,本着夯实文化基础、提高文化素养,强化技能训练,实现一专多能;拓宽就业方向,增强适应能力的改革,以模块化课程体系为基本模型,以全面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作为运作载体,推进课程改革,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三、通过初步实践探索,取得了实效,形成了特色

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需要分阶段、分层次逐步实施,稳步推进。近年来我校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改革:

1、调整课程目标——以职业需要和学生发展为主要目标

传统的课程教学以知识学习为目标,往往不顾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过于强调课程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学生的学习缺乏动力。我校在课程改革中,把职业的需要和学生的发展作为课程改革主要目标。

2、优化课程体系——以能力为本位职业实践为主线初步形成模块化课程体系

近年来,我校对主干专业的实施性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各主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初步形成了模块化的课程体系。课程由基础平台、选修课平台组成。基础平台由德育模块、文化课模块及专业课模块组成;选修课平台主要包括人文拓展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两个模块组成,以满足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需要。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基础平台中的德育模块开设有《道德法律与人生》(劳动版)、《经济与政治常识》(劳动版)、《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劳动版)等课程;文化课模块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专业课模块(职业群基础课程)开设有《机械制图与识图》、《机械基础》、《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等课程。通过这两部分课程的学习,学生在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岗位群的要求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选修课平台为任选课程,是我校根据学生在兴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性开设的课程,这部分课程为学生提升人文素养、横向拓展或纵向延伸专业知识及技能服务,具体课程主要有汽车美容与装潢、汽车喷涂技术、汽车钣金工艺。

3、整合课程内容——以项目课程为目标整合课程内容形成综合化课程(1)职业群专业基础课的综合,以实用够用为度,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对专业基础课程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有机综合。删繁就简,避免学科型课程因过于强调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造成的单科教学周期长和课程间的交叉与重复。

(2)多种素质教育的综合,把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劳动实践教育结合到教学中,努力培养中等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高尚品德修养和吃苦敬业的职业道德。

四、通过实践,师生教学相长,取得了明显成效。

1、通过课改,教师转变了教育理念,开发了多门校本教材或讲义。汽车材料、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实训指导等校本教材。

2、通过实践,教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无论在论文发表、课题研究、教学比武还是技能竞赛都获得了喜人的成绩。

3、通过课改实践,学生的心理素质获得了极大的改善。为了让学生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学习与生活,更好地推进项目课程的落实,我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了研究。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内心深处大都受到过来自方方面面的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然而,同时他们又都有着积极进取不甘落后的愿望,渴望有一个崭新的自我,希望被老师和家长认可。

9.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总结 篇九

2008年8月,新城办事处中心小学进行了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校共有5个教学班,按编制应聘用教职工25人,其中行政人员2人,科任教师21人、后勤服务1人。学校对编制情况进行了压缩,原上岗人员刚好与本学年新聘用人员多一人,作为试聘人员。为做好今后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特对本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工作进行总结。

一、准确把握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精神实质,科学制定方案我们在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法律法规基础上,认真对照教育局和处教工站下发的《学校2008年学校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学习,结合我校实际科学制定我校《2008年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在校委会讨论的基础上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保证了学校细则的科学性、实效性、严肃性。本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本着充分发挥调动学校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针对农村小学教职工年龄老年化结构特点,最大限度地挖潜人力资源,做到人尽其用,才尽其能,让每一个教职工能在适合的岗位上努力工作。

二认真做好内改精神宣传,搞好工作动员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运行了有几年了,大家也在逐步适应,顺应改革的要求,在本年的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中,我们将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细则印发至每一个教职工人手一份,组织学习,召开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宣传动员会,让教职工领会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精神实质,积极参加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工作。

三严格按程序实施聘任,做好人文关怀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到教职工切身利益的一件大事,必须稳妥操作。在聘任前,我们对我校教职工年龄、学科结构、身体状况进行了全面分析,对学校设岗情况进行了精确核算,科学设臵,在以编定岗、以岗定责的基础上,在实施聘任过程中全面兼顾教职工个体综合情况,以达到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将人力

需求矛盾降低到最低限度。对因年龄大需转岗的做好细致思想工作,对中青年教师全面收集志愿信息,对不能满足的做好沟通交心工作,让教职工在和谐的环境中应聘,愉快地走上新学期的工作岗位。

四全面落实责权一致,提高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效益

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的重头戏是岗位责任制,它是学校过程管理的一个重要体现。我们按照责权利一致性的原则,教职工聘任上岗后,按照与聘任责任人签定相应管理责任目标合同履行职责,学校依据合同约定的内容和学校的管理制度对聘任的教职工实行奖惩。

2008年8月

10.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 篇十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市教育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我们认真探索,大胆实践,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通过实践,我校的课程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些困惑,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思考。

一、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全面动员,全员参与

我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组长:XX,副组长:XX,组员:XX。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方案进行科学、合理规划,制定了课改实施规划、课改实施方案、校本培训制度、领导干部听课、研讨制度等。在平时的工作中,他们身先士卒,深入课堂,与教师面对面的交流与研讨,指导教师领会各学科课程标准的理念和教材的编写特色,共同研究教学改革问题。在校领导积极参与、具体指导和耐心帮助下,课改工作积极稳妥地向前推进。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树立新课程理念

建设一支精干的教师队伍,是课改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校将教师队伍建设问题放在了首位。

首先,我校经常组织教师外出学习、听课,让他们接受外界的新思想,把握课堂教学新脉搏。同时,要求每次学习后都及时撰写培训总结或反思。

其次,集体备课,定期教研,把教研活动时间安排到教师的日常学习活动中。

通过培训、交流,强化了教师素质,锻炼了教师队伍,让教师进一步确认了自己的教学身份,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3、深入课堂,进行跟踪听课、评课

为了进一步了解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情况,领导小组深 1

入课堂,掌握教师课改的一手资料。并能与相关教师进行及时沟通,对纲要精神的落实,课程理念的把握、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以及存在的困惑、疑虑进行平等、民主的交流。同行认真倾听教师的反思,共同探讨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

二、问题与思考

课改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所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少。

1、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需要一专多能的教师。如何充分挖掘教师的潜力,提升广大教师的综合素养,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难题。

2、学校地处农村,可开发的社会资源相对较少,也可能是学校前期排摸、宣传工作做得不够到位。

3、地方、校本课程,一般一门课程由一位老师担任教学,因为专课专上,当老师外出培训、学习等请假时,对代课工作带来不少难处,虽然也备了机动课,但如何保障课程质量,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和落实。

三、努力方向

1、学校要坚持推进课改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研、学风浓、校风正。

2、在课改中,教师既是教育研究者,又是教学实践者,要引导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3、加强督导检查,每学期对课改进行全面的评估检查,评选出一批课改先进个人,为全校的课改树立典型。同时也要及时发现课改中的问题,为下阶段的课改提供决策的依据。

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但这是教育的必经之路,唯有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坚持不懈的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课改的实施和推 2

11.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十年总结 篇十一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十分迅速。1978-2007年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从94%提高到99.5%;初中毛入学率从20%达到98%;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0%提高到66%;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不到1%提高到23%;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很低水平起步,达到44.6%。目前我国15岁以上人口和新增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接近8.5年和10.5年,人力资源开发处于发展中国家较好水平。

作为80后的年轻人,我们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一代,因为我们是与改革开放共同成长的一代,也是享受着改革开放成果而成长起来的一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办学条件的改善、师资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普九”的实施,学校校容校貌发生了彻底地改观,一改过去“土房子、土台子、土孩子”的“三土”面貌,实现了“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学生人人有桌凳”的目标。不仅如此,投影仪、录音机等越来越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被运用到了教学中,教学质量得到了极大提高

记得在我刚开始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学校的教育的中心和关键就是升学考试,也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时期。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是小学生也被淹没在大量的功课习题里,对于兴趣的培养不够重视。当时我参加的小学兴趣班也都是那些非常流行的奥数、英语等学科类,而那些艺术类的参加的学生并不多。考试的指挥棒效应非常明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于小学生减负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而我也正是赶上了这样一个改革点,小学升初中的升学考试取消的,那年我免试就近分到了中学。这确实从形式上为小学生减了负,但由于高考这个命运的指挥棒始终还是存在,其实从小学生到中学生,从老师到家长,大家都不敢轻易地减负。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在初中升高中的那年,又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教育体制发展的成果。为了减轻大家的升学负担也为了给大家更多地机会,我们有了两次升学考的机会,有幸我在第一次的推荐考中就完成了中考,早早地就开始了自己的悠长假期。进入高中阶段已经是两千年了,社会上对于素质教育的重视日渐显现,课业的学习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学习内容,各类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活动越来越多,比如参观考察、校际交流等,这些都丰富全面了我的知识结构。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使更多的年轻人有了走进高等学府的机会,高校的扩招可以说是真正有效地为中小学减了负,虽然高中的学习是比较紧张辛苦的,但相比十年前的高中生活,无疑是轻松的。近10年来,教育改革不断推进,招生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布局重新调整,大学已从1997年的1000多所,发展到现在的2000多所,大学毛入学率从9.1%上升到23%,在校学生人数从680万上升到2600万,高等教育正进入大众化时代,我国也已步入了高等教育大国的行列。在大学阶段,学校的培养重点已经从以前的学习成绩发展到要培养适合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如今的校园里,除了课堂,各类社团、讲座、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都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的身影,我就深切地从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其提高素质和技能的效果。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现在走进了社会,各种适应上班族的教育培训琳琅满目,各种国有的、外资的、中外合资的教育培训机构百花齐放,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可以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成就自己的梦想。

12.改革开放三十年 篇十二

今天,好多同学都说到了给个开放的纲领,成就,弊端以及前景还有自己对改革开放的认识。就像他们说的那样,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也进军超级大国之列,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我们拥有太多太多的成就,经济,文化,政治,军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我们都能举出无数的例子来证明改革开放的实施是一件多么英明的举措。我们做得很优秀这毋庸置疑,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改革开放已经做到了极限,我们仍有许多地方可以改进当然也需要改进。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改革开放的简要历程:改革开放逐渐终结了生产效率低下的计划经济体制,开始逐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确定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的发展方针,以及一切以经济发展为中心的发展策略。开放特区,开放沿海城市等...借着一系列政策的实施,中国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但是同时也产生了很多的问题,比如自然环境破坏,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科技含量低下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导致资源浪费严重,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权利寻租,贪污腐败不断恶化等...当然,这些问题也不是我国的个案,很多发达国家也同时面临同样的问题,甚至比我们还要严重,但这并不能作为阻止我们更好的改革开放的借口,归根究底,我们还是谋求发展的,就向毛主席说的那样,落后就要挨打。

今天同学们说的很全面,在好多方面都有自己的观点,在大多时候我的观点与他们并不相左,但是就科技的落后而言,我还是比较揪

心的,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果没有科技的建树,那么发展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纸空文。

按现在的趋势,好多国内大型企业把自己的资金都用来购买美国债券来作为一种稳定的外汇储备,在讨论这个举措的利弊之前,我们先讨论一下美国为什么要发动那么多的战争,他们崇尚绅士就像我们崇尚君子一样,显然,他们发动“劳民伤财”的侵略战争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我们就以伊拉克战争为例:美国为什么要打伊拉克?答案是为了石油。那么,为什么美国占领了伊拉克后却不从伊拉克免费拉走一桶石油?美国普通百姓为什么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价的煎熬?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答案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与美元挂钩。

当美国大侠伊拉克时,首先出现的就是去求油价飙升,而油价的飙升又以美元结算,这就意味着油价的飙升拉高了全球对美元的需求。当全世界的人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购买石油时,最高兴的除了产油国,当然就是美国政府了。因为这样一来,美国政府就能以给全世界提供流动性的名义,开动印钞机,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国政府不是慈善家,不会白白把美元给你,你必须拿你自己的东西去换,从而再依次加入食物换绿纸的游戏。此时美国政府印钞行为可以说是名正言顺,而用不着向金融危机的今天,明目张胆而又失信于人的在全世界没有需求的情况下增发美元。

如此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国家的手中流到了产油国的手

里,也流到了需要购买石油的国家的手里。这么多的美元攥在这些国家的手里处理作为财富的符号让人开心外,变为废纸的前景也很让人担心。因为美元正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贬值,天天在贬值,在一步步变为废纸。这个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美国人早就为你准备好的选择,购买美国的国债。

由上面的讨论,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我们其实是中了人家的圈套,在不知不觉的做一场赔本的买卖。有人就说了,既然不划算,那我们就不给他借钱了!答案是,在当今世界,除了美国国债,还真没有什么能够吸纳中国的外汇储备。

我们在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就有些相形见绌了,我的意思并不是全盘否定我国的科技方面的投入,而是对比上面的情况而言。那我们为什么不买些欧美国家的高科技呢?事实是,我们想买,但是人家不卖,怕我们学会了,他们更没得过。

就像溶血们说的那样,目前,政界以及学界都意识到了,出口导向战略是有问题的。我们费了很大的劲生产玩具、衣服,挣得辛苦钱,最后又借给美国人去花,我们这是图什么呢?以前我们穷,人家老是用外汇卡我们的脖子,所以我们要多挣外汇,但是现在中国外汇世界第一,我们是否还有必要把出口换汇视为目的?

面对我们的科技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事实,我觉得我国国内的大型企业有必要在科技创新以及培养人才方面加大投入,把中国生产不了高新产品的尴尬事实终结,真正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完美过渡。

加大客气方面的投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藏富于民的手段,同时也拉动了国内的需求,扩大了国人的消费,通过新产品的发明与投入生产以及后来的流通市场,来让老百姓生活的更好更幸福。我个人认为,这才是平衡繁荣之道。

13.学校人事改革工作总结 篇十三

为深化中等职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学校环节干部 队伍建设,提高学校教职工队伍整体素质和工作水平,促进学校改革和发展,根据内政字[2003]229号《关于进一步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呼机编发[2005]7号文件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呼伦贝尔工业学校2006年上半年进行了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现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成立呼伦贝尔工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学校人事制度改革是政策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工业学校在人事制度改革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方案多种途径征求意见。在改革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对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对待,切实处理好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证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工作顺利进行。

工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以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中心,以体制创新、改革发展为动力,以结构性调整、用人制度改革和骨干教师培养为重点,实现教师队伍建设的两大转变:即从以数量为主的发展向注重教师整体素质提高的转变,从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二、指导思想明确,工作科学、规范

工业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始终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理论指导,不断深化学校人事改革。通过聘用制度的全面实施,建立和完善了符合学校特点、又能够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事管理制度,为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学校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经过广泛的讨论、征求意见后,经学校人事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讨论,在经校务会通过,最后报市人事局和市经委批准实施。

三、狠抓落实,稳步实施

首先,按照公开平等、择优和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的原则,把那些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修养、能认真学习和贯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自觉执行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遵纪守法、廉洁自律、办事公道,有较强的敬业精神和工作能力,热爱教育事业,具有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精神,能够将自身的进步融入到学校的发展之中,具有一定的组织和管理能力,以及相应岗位要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身体健康、年龄符合要求的同志选拔到环节干部的岗位。共有28名同志经过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竞聘演讲、民主推荐,测评、组织考核、集体研究等程序走上环节干部岗位。

其次,进行了全员聘用工作。教职工的全员聘用工作是 在环节干部竞聘上岗的基础上,在核定的编制数内进行的。教职工全员聘用实行二级聘任,由分管校长和各科室负责人根据竞聘条件和岗位要求,结合教职工演讲、测评、考核情况提出拟聘人选,学校教职工全员聘用工作领导小组研究确定聘用人选,各分管副校长与被聘用人签订聘书。

教职工的全员聘用工作是按照“按需设岗、公开聘用、平等竞争、择优上岗、严格考核、”原则进行的。通过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质量进行评价,考核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实现人员能进能出和多劳多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激励机制。

四、通过人事制度改革,搞活了机制,合理配置了资源

通过全员聘用工作,一方面,使学校紧紧围绕呼伦贝尔市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大力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合理配置了教育人才资源,使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通过调整、优化教职工队伍的结构,使人才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广大教师在提高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的同时,以德治教,教书育人。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更好的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及终身学习观念。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创造性、主动性不断增强,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校对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选拔、培养、考核的力 度。在人事制度改革的基础上,学校建立了人才培养竞争机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进修,通过在职培训、脱产进修、自学考试等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加速培养一批能够领导本学科领域达到一定水平的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促进了广大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根据学科前沿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市场需求,建立适合中等职业教育自主调整、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和专业设置的机制,不断增强教师的综合适应能力。

上一篇:跨年发朋友圈的精美句子下一篇: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