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2024-07-15

激励机制调研报告(精选10篇)

1.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篇一

关于建立乡镇干部激励机制的调研报告

周元军王鹏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六枝特区乡镇干部的现状,对怎样建立乡镇干部激励机制提出了对策建议。

〔主题词〕乡镇干部激励机制

〔作者介绍〕中共六枝特区区委办公室

乡镇是最贴近人民群众的基层政权组织,乡镇干部是党在农村各项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直接落实者。随着农村综合改革不断深入,各项惠民利民政策不断实施,乡镇的工作任务越来越重,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化、精细化。构建乡镇干部激励机制,是推动基层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六枝特区党委组织相关部门对全区乡镇干部现状进行了调研。

一、基本现状

六枝特区共有干部职工11181人(教师4748人),其中乡镇干部职工5748人(教师3789人),占全区干部职工的51.4%。乡镇干部长期面对“上头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繁重工作,为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倾注的心血。但他们处境艰难,待遇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机构不对称。2007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人大主席团、纪委、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工、青、妇等机构和组织按有关规定和章程设置,不设办事机构,其具体事务由党政办公室或其他办公室承担,领导实行交叉任职或兼职。在领导职数上,乡镇定党委书记1名(兼任乡镇人大主席)、乡镇长1名,党委副书记2名(其中1名同时担任乡镇长,一名担任纪委书记),乡镇副乡、镇长根据乡镇的实际进行设置,政法委书记与武装部部长实行一肩挑,人大专职副主席1名。根据乡镇的实际,综合设置4—5个(有的乡镇设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如平寨镇)办事机构,将人事关系由乡镇管理的事业单位合并调整为8—9个(有移民工作任务的乡镇成立移民工作站),相对特区55个部门单位来说,乡镇每个单位和机构都承担着上级多个部门的业务工作任务。加上教育、农业、畜牧等单位人员上划管理后,乡镇对上划人员看得见管不着,机关是管得着,看不见,出现了既没达到技术业务管理的要求,又没有把技术业务从乡镇工作中脱离出来,导致相互推诿、争权的现象发生,减弱了乡镇抓工作的力量。

(二)权责不一致。一是乡镇有责无权。在乡镇一些具体工作中,如乱搭乱建工作整治,由于没有主体执法资格,存在着不管有责任,要管是违法的现状。由于有责无权,严重束缚了乡镇工作的手脚,给基层干部落实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带来困难。二是机关有权无责。从机关部门来说,为了减轻责任,对业务工作采取以责任书,或者拟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把工作任务和责任直接分解到乡镇。由于权责不一致,导致乡镇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降低,工作中不能放开手脚,工作难于打开局面。

(三)工作压力大。经济上,乡镇干部没有乡镇工作津贴,大部分是两地分居和单职工家庭,回家探亲、赡养老人和供孩子上学等都是靠工资支出,乡镇干部在背负繁重工作压力的同时,还要背负较重的经济压力。对于少、边、穷的乡镇来说,业务经费最多能勉强维持工作运转,由于没有税源,无超税收返还经费,导致干部职工出差不能报销、下村没有生活补助。政治上,由于机构改革,领导职数减少,干部交流多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加之上级下派任职干部较多,乡镇干部提

拔较少,积累了大批优秀干部。面临这种升迁无门、调动无门的境况,乡镇干部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了得过且过、拔一拔动一动的被动工作局面。

(四)待遇不对等。勿庸置疑,机关与乡镇从工作环境、工作量和待遇上来说,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是工作环境有差距。在机关工作的同志,不受风吹雨淋,不用走村窜户,按国家规定的时间上下班,享受“双休日”、“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不用担心因工作会带来安全威胁和扣工资的风险。二是待遇有差距。在工资待遇一样的情况下,乡镇干部多承担着到城区办事、探亲、走村窜户工作的费用;事业人员职称的评比聘用比例比机关低;乡镇干部提拔的机率比机关少。三是工作量上有差距。在机关个别部门是上班签到、上网、看报,而乡镇干部不仅要从事自身的业务工作,还要围绕中心工作包村联系等。有的乡镇仅有2人包一个村,如牛场乡、毛口乡、箐口乡等。由于乡镇与机关的反差大,边远乡镇工作的同志想方设法向机关调、往中心乡镇调,无形中在社会上造成了重机关、轻乡镇的心理。导致领导干部等“改非”、一般干部等退休现状,缺乏工作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以上情况看出,乡镇机构改革中,乡镇作为最基层的政权组织,领导职数、机构和职能减少,权力弱化的现状,与工作重心越来越下移,工作要求越来越规范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

二、对策建议

(一)完善机构职能,确保权责一致。一是增加乡镇领导职数。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有关事宜的通知》(黔组发[2010]23号)文件中“可专门配备乡镇人大主席”的规定,在乡镇专门配备乡镇人大主席,解决乡镇正科级领导少、工作繁重的情况,进一步增强乡镇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政法委书记和武装部长应实行分开任职。乡镇党委委员统一享受副科级待遇,解决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二是针对乡镇工青妇等群团组织职能并入党政办的实际,明确人员从事相关工青妇群团工作,享受股级干部待遇;三是将教育、农业、畜牧人、财权划转为乡镇管理,解决上划人员管理上的空档问题;四是加强乡镇依法行政职能,下放行政权力,或者从有执法权的相关部门派人员下驻乡镇,解决乡镇无执法权的问题。

(二)建立激励机制,关怀乡镇干部。一是建立乡镇工作年限与级别待遇相配套的激励机制。在乡镇担任副科12年、股级干部15以上的,在组织、人事部门考核为优秀的基础上,相应享受上一个级别的政治待遇;二是加大基层干部的提拔使用。如乡镇领导干部空缺时,从机关与乡镇的后备干部中按3:2的比例进行选拔任用;三是加大干部交流力度。乡镇一般干部工作10年以上、考核称职的,交流到条件较好的乡镇工作;考核优秀的,调入机关工作;考核不称职的,交流到边远乡或到村工作。实行干部“上挂”、“下挂”制度;四是由组织、人事部门采取统一调配、竞争上岗的形式统筹解决乡镇超、空编的问题。同时,对乡镇空编的岗位及时招人员,缓解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状;五是狠抓机关作风建设。机关单位尤其是有行政执法权的部门一定要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心系基层、心系群众的服务理念。对机关作风差的干部,一经查实,实行曝光,并调整其工作岗位。

(三)倾斜经济政策,构建和谐乡镇。一是针对乡镇工作任务重、经费支出大的实际,业务经费向乡镇倾斜;二是落实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绩效工资,充分调动乡镇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落实好“双休日”、“节假日”和“带薪年休假”制度,对因工作需要确实不能休假的,按规定给予加班补助,并将此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四是弱化经济指标的考核,引导乡镇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

2.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篇二

海港经济开发区作为河北沿海开放开发和唐山湾“四点一带”的重要支撑点,经济和社会事业迅猛发展,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精品钢材、煤化工、装备制造、新型能源和港口物流等五大产业。全区注册企业583家,国内生产总值80多亿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的高度聚集吸引了大量科技和管理人才。通过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确立了“抓队伍、聚人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建立“定向引进、培养锻炼、服务保障、政策激励、选拔使用”五项工作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类人才的工作激情,开发区的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的活力不断增强。然而,按照创建国家级开发区的要求,实现区域经济高速度、跨越式发展,必须坚定不移的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人才高地,建立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广纳群贤、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为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1 人才状况及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推进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中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懂经营、善管理、高技能的各类人才。目前,全区人才分布情况是:从总量上看:党政人才304人,占人才总量的1.52%;专业技术人才3557人,占17.78%;企业经营管理人才102人,占0.51%;从学历结构上看:研究生学历22人,占0.11%,大专、大学学历2940人,占14.7%,中专学历4200人,占21%;从年龄结构上看:35岁以下10200人,占51%,36-45岁4400人,占22%,46-54岁3600人,占18%,55岁以上918人,占9%;从专业水平上看:高级职称78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2.92%,中级职务225人,占8.44%,初级职称2165人,占81.2%;教学人员197人,占7.39%,其它专业人员486人,占18.2%;这些人才已成为我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但是,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现有的人才队伍与经济发展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才供给严重不足。(2)人才结构不尽合理。(3)人才引才渠道单一。(4)人才服务机制不够健全。(5)人才资源开发机制、薪酬分配激励机制与奖励机制有待完善。

2 主要原因

人才问题受经济实力、人才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前人才队伍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乏吸引、培养人才的经济基础。一个高度密集、门类齐全的人才群,必然促进一个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一个地区经济的大发展又必然会吸引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类人才。海港开发区区位优势虽然明显,但由于建区时间短,远离大城市,不能形成吸引人才需求的大环境,既不能吸引外地人才来这里施展抱负,又使得本地现有一些人才因“英雄无用武之地”而被闲置。一些专业人才,为求发展、实现个人价值而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二是缺乏激发人才活力的激励机制。由于市场配置人才机制尚未建立,还没有形成区域性人才市场,人才合理流动渠道不畅,缺乏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管理机制;一些专业人才住房条件,医疗保健条件不高,子女升学就业无保障,这些实际问题,耗费了一些人员的大量精力。在问卷调查中,认为缺乏拴心留人的软环境和保障机制占43.1%;绩效挂钩的有效机制尚未健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力度不够,尤其是干部正常退出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出口"不畅,难以实现优胜劣汰。三是缺乏人才管理创新。一些单位往往对项目和资金情有独钟,对人尽其才、用其所长认识不足。有的只看人才弱点、不看人才优势,在对一些有个性的人才使用上,谨小慎微,不能用其所长,造成人才的闲置和浪费;有的只重视人才拥有、不重视人才开发,或是只重视使用人才、不重视培养人才,对一些骨干人才,只知道使用,不注重培养提高;有的认为外来的“和尚”能念好经,对引进的人才关心有加,对原单位的现有人才则关心爱护不够,影响了本地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引来女婿气走儿”的现象。导致人才综合开发使用效益还不高。

3 应对措施及主要工作

3.1 创新观念,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建立与时俱进的引进培训机制,搭建锻炼和培养、发现人才的工作平台。一是认真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实现刚性和软性两种引进模式,做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二是实施素质提升工程。首先,坚持全员培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不断丰富学习形式和内容,增强学习效果。其次,坚持专题培训。三是大力实施“创业引领计划”,通过创业锻炼人才,鼓励和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31号)和唐山市《关于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的通知》的有关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对部分有创业愿望、符合规定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和失业人员的自主创业给予资金支持,使人才在创业中提高素质。

3.2 完善工作机制,稳定人才队伍,建立优化配置的使用机制,确保优秀人才用得好、流得动。

一是量才就位。分门别类建好各类人才信息库。根据不同对象的素质优势和智力专长,把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其优势的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按照人力资源优化原则,建立开放灵活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把市场对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与党和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有机结合起来,改变过去那种将人用户口、用档案、用学历固定的人事管理模式,打破了人才的部门、地域壁垒,鼓励人才向重点行业和部门以及基层一线流动。引导人才由党政机关向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流动,改变专业技术岗位和企业人才及技术力量薄弱状况,使各类人才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各得其所,各展所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3 建立健全人才选拔使用机制,促使更多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一是建立和完善人才选用机制。二是建立健全干部监督管理和考核考评制度。三是改革现行职称评审制度。

人才工作事关区域经济发展和实力的提升,创建国家级开发区,人事部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狠抓各类人才工作任务的落实,统筹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二是搞好服务,搭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三是创新方式,拓宽引才渠道。首先由人才中心牵头,用人单位为主,广泛开展组团式的招聘活动,深入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类学校开展校园专场招聘。其次,以重大项目引才。此外,以服务环境引才。四是加强培训,建立人才自生机制。

开发区将抓住国家和省、市有关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政府在创建国家级开发区活动中的政策扶持力度,更好地鼓励和吸引人才,加强人才引进,加快资源整合,营造良好的人才服务软环境,推动海港经济开发区尽早实现向国家级开发区的跨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恬.人力资本流动与技术溢出效应——来自我国制造业企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科学,2008(04).

[2]张书凤,沈进.21世纪江苏人才经济价值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0).

[3]邱建伟.重视区域经济中的“人才经济”现象[J].资料通讯,2005(01).

3.新媒体时代检察工作机制调研 篇三

关键词:基层检察院 新媒体 工作机制

近年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工具迅猛发展,基层检察院也要随时代建立起新媒体的检察工作方式和方法。

一、新媒体在基层检察工作中的运用现状

(一)以基层检察院为对象的调查分析

对杭州地区13家基层检察院作了问卷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1.新媒体运用类型逐步完善

图1

调查发现,微博和微信在基层检察院中使用最为广泛,调查的13家基层检察院中同时开通微博和微信的已有12家,开通比例为92.3%。从微信的使用功能来看,目前主要为检务公开、案例宣传和电话号码查询等信息发布功能,而对于案件信息查询、已办结案件文书查询、法律咨询、办事预约等服务类功能尚未使用。从微博的使用情况来看,各基层检察院发微博的数量和粉丝数量均少于100,且更新频率不高。官方网站位居第三,已开通11家,开通比例为84.6%,主要用于检务公开、职务犯罪预防、检察宣传、案件信息查询、在线举报等。手机短信平台、触控屏和QQ在各检察院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使用。然而,其他新媒体工具,诸如博客、论坛、APP客户端和手机报在基层检察院鲜有应用。

2.新媒体处理涉检舆情增多。问卷对基层检察院利用新媒体进行涉检舆情的处理的次数进行了统计。结果发现,选择3-4次选项的最多,一共有7家基层检察院,超过一半调查对象。其它选项依次是1-2次(4家),0次(1家)和5次以上(1家)。由此可见,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使用以来,处理涉检舆情问题的情况开始增多。

3.新媒体专职管理人员较少。调查发现,从管理人员情况来看,13家基层检察院均配备的是兼职管理员,管理人数大多为1人。管理人员基本都有一定的专业背景。其中,8家检察院管理人员具有计算机专业学历背景,另外5家检察院管理人员具有新闻传播专业的学历背景。但从管理人员的培训情况来看,其中9家均表示没有对管理人员进行过专业的培训,只有4家表示对管理人员进行过培训,但次数不多,只有一次。管理人员一般都具备一定的专业背景,这对新媒体工作的开展是有帮助的。

4.新媒体发布审核机制不完善。问卷对13家基层检察院的新媒体内容发布的审核机制情况作了数据统计。调查结果发现,13家基层检察院中有10家表示在新媒体内容的发布上目前没有完善的审核机制,只有3家表示已经建立了审核机制。不可否认的是,审核机制的不完善将会影响信息发布的质量,从而给基层检察院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以检察干警为对象的调查分析

对回收的100份检察干警的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发现如下情况:

1.检察干警运用新媒体类型较为广泛。问卷对检察干警运用的新媒体类型进行了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普通干警使用最多的两项新媒体是当前主流的新媒体工具微信(32%)和微博(22%);中层及以上干警使用最多的两项新媒体为手机短信平台(36.8%)和手机报(21.1%)。

2.检察干警接受新媒体运用技巧的培训不足。问卷对检察干警接受新媒体运用技巧方面的培训情况进行统计。结果显示,高达88%的干警均没有接受过单位关于新媒体运用技巧方面的培训;其中只有9%的干警接受过单位1次培训,3%的干警接受过2次培训,竟无一人接受过3次以上培训。

(三)以群众及律师对象的调查分析

对回收到的100份群众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其中30份来自与检察工作密切相关的律师,其余70份来自其他行业,基本情况如下:

1.群众对检察机关的了解程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38%的受访群众表示对检察机关完全了解,44%表示了解很少,完全不了解的比例占到18%。同时,有86%的群众表示愿意通过新媒体工具来了解检察机关;从希望了解的内容上看,主要集中在案件办理进展及信息公开这一项上,达到了55.9%。

2.新媒体在检察工作中的服务功能尚未有效开发。调查发现,当问及受访群众是否愿意通过新媒体工具向检察机关进行举报、申诉、控告、投诉时,10%的人表示愿意通过微博的方式,13%的人表示愿意通过微信的方式,18%的人表示愿意通过网站的方式,而愿意通过传统的电话或者写信方式的比例占到了59%,超过了一半受访人数。

二、基层检察院运用新媒体工具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在新媒体工具的使用领域上,目前仅限于信息发布,缺乏服务功能。新媒体工具应用,不同于面对面交流、纸质流转等传统方式,应充分利用其信息传播快、沟通便捷、统计分析能力强等优势提高管理实效。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基层检察院利用新媒体工具实现内部管理和沟通的比例较低,当调查中问及原因时,除了有观点认为新媒体运用于内部效果不大外,其它观点集中在认为检察工作大部分涉及保密问题,新媒体工具运用过程中可能遭到黑客攻击从而导致泄密。

2.对使用新媒体可能产生的舆情问题应对能力不足。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新媒体工具的特点决定了当一些涉及检察机关的公共事件发生时,稍有不慎就可能形成舆情热点或引发检察机关“舆情危机”,给基层检察机关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目前检察机关应对能力仍有不足,原因主要有:(1)新媒体相关管理人员配备不到位。调查显示,13个基层检察院中负责管理微博、微信、官方网站的管理人员数量为1-2人,均是兼职管理人员,而且目前对管理人员关于新媒体运用技巧方面的培训不足,管理人员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能充分满足新媒体发展的需要。(2)在信息的审核、发布机制上,目前各基层检察院中普遍存在信息审核、发布机制不完善的情况,导致管理人员在信息内容的筛选和发布上没有具体标准可以参照执行,不能有效开展工作。

三、对基层检察院运用新媒体工具的建议

(一)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的新媒体协作机制

1.整合资源,综合各方资源打造新媒体资集群效应。建议各基层院先建立自己的新媒体阵地,可以涵盖网站、微博、微信、触媒等新媒体类型。再由省、市级检察院将全部资源整合在一起,创新各种形式,以全面、统一的集群式新媒体做好法治宣传和服务工作,以集群效应打造检察系统的“金名片”。

2.细分重点,根据各类新媒体特点开展检察工作。根据各类新媒体的不同特点,建议在各类新媒体资源的运用上也有所侧重。如网站可侧重各类工作服务信息,为受众提供案件办理工作、控告申诉、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等服务性内容,方便受众在线咨询、查询、办理;微博可侧重于与受众的沟通交流,可根据情况建立微博值班制度,每天由专人负责,如遇突发情况及时向上级汇报;微信可侧重于每日信息推送,各类服务在线办理,既注重信息宣传也致力提升检察系统的服务能力。

(二)创新新媒体工具对外服务的工作机制

1.建立案件信息公开发布机制,服务当事人及律师。建议检察机关内部联合侦监、公诉、反贪三大部门,确保信息通畅,并研发开设客户端,对外提供检察文件查询、在办案件期限查询、律师阅卷预约等服务。同时可借鉴上海检察的做法,推出案件流程信息查询推送服务,以短信的形式及时告知律师案件进展,从而更大程度地为律师和办案人员提供便利。

2.建立新媒体犯罪预防机制。新媒体为犯罪预防理论提供了更宽阔的交流平台,建议检察机关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形式,定期向受众推送最新的法律法规、案例等。建议预防部门一改以往的有限固定时间查询行贿犯罪记录方法,创新方式、增加查询时间,通过新媒体研发创建新的行贿犯罪记录查询工具,方便公众查询。

(三)探索新媒体工具对内服务的工作机制

1.建立专门从事新媒体运用管理机构。为提升新媒体的应用能力,建议检察机关对新媒体给予足够的重视,以设立专门从事新媒体运用的管理机构作为平台,全面提升基层检察机关的新媒体运用能力,以使得检察业务能够通过新媒体工具得到充分、合理的宣传,更好的与社会对接。

2.运用新媒体工具服务日常检察工作。为规范管理,营造科学、智能化的办公环境,可以将新媒体工具运用到日常工作管理层面。比如通过开发智能化的APP客户端,实现电子考勤、简化会务工作,检察干警通过登录客户端能够轻松实现会务签到、会议资料下载等功能。再比如为方便工作,凝聚干警之间的凝聚力,检察系统内部可以通过开发内部联系通讯录APP,方便干警日常工作联络,同时还可以利用微信,以图文形式每日向干警推送院内新闻动态,推送系统内重大事项和活动预告。这样不但节约了资源,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四)完善新媒体网络舆情的掌握、分析、应对机制

1.完善信息发布机制,规范“把关人”[1]程序。建议检察机关优化统一的信息发布机制,从新闻发布的三个阶段进行调控。第一准备阶段,由省、市一级检察院打造信息发布审核专业小组,对直属管理的下级院(基层院)提交信息进行删选、过滤、润色、核查等一系列的进行专业审核。第二发布阶段,发布阶段则可以运用各种新媒体作为辅助手段,并根据发布内容的性质选择以何种形式发布更具效果。第三后续阶段,持续跟进信息反馈,关注新媒体上受众对信息的态度与意见,对偏离价值观的言论以网评员评论疏导的形式予以引导。

2.制定舆论评估方案,用好“议程设置”[2]。建议检察机关在发布重要信息的前期阶段,都需要做一个风险评估与效果预测,出台一套标准化的舆论评估方案。在信息发布后,按照发布前预期的信息发布影响、反馈的数据做比对,优化信息发布的方式方法,逐步科学完善舆论评估方案,并推广使用。

3.建立意见领袖参与机制,巧用“沉默的螺旋”[3]。在当下这种新媒体时代良好的媒介环境下,受众可以通过新媒体在第一时间关注检察动态,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这便给检察系统建立新媒体参与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在对外的新媒体环节下树立典型的意见领袖、新闻发言人,让检察人员在与受众互动中加强沟通对话与理性协商,不断推进检察系统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建议每个基层院组建3-4人的舆情应对骨干小组,定期给系统内优秀的干警培训,提高干警的舆情应对能力,力争将干警培养成新媒体洪流中的意见领袖。

注释:

[1]“把关人”:这个词是由卢因在《群体生活的渠道》的文章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在那里,或是根据公正无私的规定,或是根据‘守门人的个人意见,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或继续在渠道里流动做出决定。”

[2]“议程设置”:议程设置是大众媒介的功能之一,意为大众传媒愈是突出某命题或事件,公众愈是注意此命题或事件。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

4.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篇四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管理,不断提升全院职工主动报告意识和行为,从而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同时也可使相关人员能从他人的过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的发生,确保医院安全。

1、全院各科室要按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将发生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通过口头、书面报告及院内网络直报三种形式,及时上报给相应的接收报告职能部门。

2、科室设立医疗安全(不良)事件记录本,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相关信息,并进行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3、党委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药剂科、器械科、后勤服务科、保卫科接到各科室上报所属范围内的不良事件后,要进行调查、核实、整理、分析,并制定防范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改正,进行追踪反馈。

4、每月30日前,上述接收报告的部门按照质控办下发的“不良事件登记表”,以书面形式上报不良事件相关信息。

5、质控办接到相关部门不良事件上报登记表后,将上报的数据统一整理、分类、审核、汇总,并进行“卫生部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网络直报,同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分析、制定整改措施,督促相关科室限期整改,实现医院质量与安全持续改进。

6、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较好的科室,按照医院有关规定给予奖励;对未能按时上报、漏报、瞒报的科室,将按照医院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1)对不良事件上报实行非惩罚制度,鼓励医院职工主动报告医疗安全(不良)事件,对及时主动上报Ⅲ级、Ⅳ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和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并每报告1件奖励10元,当月兑现。

(2)对及时主动上报I级和Ⅱ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科室或当事人,给予每件奖励30元。

(3)对发生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的科室和个人,能够做到及时整改和持续改进的给予全院通报表扬。

(4)当事人或科室未及时报告Ⅲ级、Ⅳ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给予每件处罚60元;未及时报告I级和Ⅱ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将依据事件性质、情节轻重给予每件处罚300一500元。

(5)对故意隐瞒不报Ⅲ级、Ⅳ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视情节轻重给予科室或当事人每件处罚100-200元;对故意隐瞒不报I级和Ⅱ级医疗安全(不良)事件的,将依据事件性质、情节轻重等按国家及医院相关规定执行,同时取消当科室或个人的评优、评先资格。

(6)对未报告的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最终形成医疗纠纷的科室或当事人,将依据事件的级别、性质和情节轻重等按照国家及医院相关规定执行,并取消当科室或个人的评先、评优和职称聘任资格。

7、每月由质控办对医疗安全(不良)事件上报情况进行核实、审核后上报财务科,按照医院有关规定实现奖惩兑现。

5.国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调研报告 篇五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今年,国家税务总局把“着力完善部门内控机制”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全国税务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四项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如何对“两权”进行有效监督控制,是当前各级国税部门高度关注、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国税的工作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进行调研探讨。

一、准确把握部门内控机制建设的概念和内涵

内控机制是由各级国税部门的领导班子、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共同参与,通过明确权责分配、规范权力运行程序、强化风险管理、健全规章制度,使权力运行实现分权制衡、流程制约、风险管理、信息化运行,从而在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各项权力运行中,形成内生的制约力的管理机制。在推进过程中,要准确把握内控机制建设的四个内涵。

(一)建设基础是明晰的权责体系。“明确权责分配、正确行使职权”是内控机制的核心思想。内控机制建设的关键在于权力和责任是否匹配。内控机制建设要求各级国税部门分解细化工作职责,通过对岗位职责的规范和完善,明确各岗位在处理有关业务时所具有的权力和责任,实现权力、岗位、责任、制度的有机结合,形成完备的权责体系。

(二)主要内容是规范权力运行。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权力运行为主线,通过内部控制,使税收管理权、税收执法权、行政管理权的运行,以及重点部门、重点岗位、重大事项、重要环节的权力运行都有章可循、有律可依,保证权力运行不出轨、干部队伍不出事。

(三)本质要求是促生内在的制约力。推进内控机制建设,要准确把握监督与制约的关系。监督是对特定主体的监视和督促,制约是对权力的控制和约束。内控机制建设强调以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和责任的落实度为重点,通过规范权力的运行,使部门之间,以及部门内部行为主体之间,由于分工和责任的不同而相互约束和牵制,形成内生的制约力。

(四)表现形式是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通过内控理念培育、岗位责任机制、风险排查机制和评价考核机制等,对权力行使实施有效制约、规范、约束和评价,引导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各个行为主体的互动,使对权力制约的要求与税收征管、内部管理的各种制度规范相适应、相融合,形成有效制约、全程监控、高效运行、超前防范的管理机制。

二、当前国税执法内部监控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来,市国税系统严格按照省局提出的找准税收执法“风险点”和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要求,结合当前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需要和干部队伍的实际,树立预警在先、防范在前的理念,认真排查税收执法风险点,规范税收征管执法行为,防范税收执法风险,在保障全市国税系统队伍的平安、和谐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在看到成绩的同时,通过全市国税系统的税收执法检查和内控机制执行情况检查发现,当前税收执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控机制的建立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执行与控制难对称,执法行为的复杂性、广泛性、时效性与监督控制的局限性和滞后性之间不对称

从执法内容来看,税收执法涉及很多个业务流程,适用税收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更是纷繁复杂;从执法客体来看,每个县区局管辖的纳税人成千上万,每个纳税人的经营纳税情况千差万别;从执法主体上看,除了综合管理部门和信息技术部门,其他人员均具有一定的执法权,均是执法的主体。因此,不论从执法的主体、客体和内容上看,税收执法贯穿于税收管理实践的自始至终,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广泛性和时效性,它客观要求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手段对其进行全覆盖、全过程监督,但从目前税收执法内部监控的运行情况来看,监控存在着局限性和滞后性问题。一方面是计算机监控的局限性。目前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监控点多为逾期办理、应办未办等程序容易监控的点进行了监控,并未全面涵盖每项业务各个环节的执法监控点,尤其信息系统无法对虚假信息进行识别,只能对执法行为进行表面和形式上的控制,难于对执法行为进行深层次控制;另一方面是人工监控 的滞后性,目前执法检查是对税收执法进行人工监督的重要手段,但这种手段主要为事后检查,并且多采用抽查,只检查了既成事实的结果,且监控面窄、不深入,对税收执法行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难以执行到位。

(二)监控难统筹,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工作职责不清、要求不一

随着税收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的上线运行,初步形成了科学化、精细化的“人机结合”监控新模式,但在工作实践中,税收执法内部监控却因各种原因难于统筹,主要表现在:一是监控职责不明晰,监控职能难统筹。从目前部门职责定位上看,对税收执法进行监督控制的职责主要定位于政策法规部门,其他部门虽然对职责范围内的税收执法行为进行了监控,但在日常工作中,各业务部门执法监控处于各自为政状态,难于实施统筹管理,不能形成监控合力;二是管理要求不统一,执法监控难操作。各业务部门之间在平时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在任务下达、标准设定、业务衔接、资料流转等方面未能及时进行统筹规范,致使基层执法人员难于操作,执法监控也难于实施。

(三)内控制度未能得到全方位的贯彻落实

市局在前期深入调研,全面收集相关材料,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关于印发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的通知》,分别对加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税收管

理、加强出口退税管理、加强稽查系列管理和加强发票管理等五方面提出了防范制约措施,从各环节存在的风险点、可能引发的问题、加强管理和防范的措施、责任追究等方面作了规定;同时,还出台了《关于在税收管理和组织收入工作中实施干部问责的意见》,以确保上述五项措施的落实。但在执法检查中发现,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制度执行不到位,图形式、走过场等问题,特别是在“两权”运行过程中的某些岗位、某些环节还存在某些风险隐患,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进一步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就是通过深入分析查找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容易发生问题的风险隐患,有针对性地制订防范措施,加大管理力度,完善内部控制,在日常管理中做好预防工作,从而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工作过错以及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这是建立健全惩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深化和具体化。针对存在问题,加强国税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的宗旨,以统一思想认识为基础,以强化组织领导为关键,以落实工作制度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为保障,进一步加强“两权”监督,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把对权力的制约贯穿于部门权力运行的全过程,扎实有效地推进内控机制建设,保证权力规范、透明、高效

运行。

(一)统一思想认识,树立风险防范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要进一步统一思想,让全系统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加强内控机制建设对防范风险、强化源头治理、推进惩防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树立“防风险、抓管理、促规范、上水平”的工作理念,强调认真履行职责,把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融入业务线条管理工作中,把监督贯穿于国税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牢牢把握行政执法风险和廉政风险这两个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重点开展工作,积极探索,构筑各种违法违纪“不能为”的堤防,努力形成大监督的管理格局。同时,创新内容,不断丰富预防教育的内涵,把法纪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培训班、辅导报告会、编印《廉政手册》、组织廉政知识考试等方式,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风险意识、纪律观念和党员权利保障意识。各县区局和各基层分局要建立廉政文化活动室,把廉政文化素养教育作为预防教育的拓展内容,积极探索预防教育和廉政文化的联姻,重视发掘和弘扬优秀廉政文化,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人,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

(二)强化组织领导,为内控机制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要抓住加强内控机制建设、防范执法风险点的关键环节,在全局建立起“坚持党组统一领导,齐抓共管,纪检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运行机制,把风险防范工作提上党组 的重要议程。要明确具体组织牵头部门和各相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对内控机制建设各项具体工作任务做好部署和安排;要落实岗位责任,确保该项工作有专人落实;要把好查找风险点和制订防范措施的审核关,保证风险点找得准,制订的措施能切实解决问题。基层要把内控机制建设贯穿于税收工作的全过程,科学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和工作要求,强化落实措施,使工作有序推进,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三)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执行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制度 1.贯彻落实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度。落实好加强税收执法监督若干意见,继续对照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机构改革,对各部门的权力事项,特别是税收业务管理权,人、财、物管理权,税收执法权等进行全面梳理,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着力规范权力运行机制,抓好各项工作制度的贯彻落实,优化权力运行机制,明确具体权力事项的业务操作程序,坚持制权与增效相结合,简化办事程序,减少不必要的环节,建立起职权清楚、责任明确,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制衡机制。

2.科学实施风险管理。从分析权力运行风险入手,对税收管理、税收执法和行政管理中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信息进行识别,并根据不同风险度和风险成因,采取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防范、控制和化解。

3.加强对权力运行的信息化监督管理。将权力行使过程变为

信息处理过程,增强程序的严密性,弱化人为因素。依托ctais2.0征管信息系统,逐步将以审批事项为重点的各类权力运行纳入信息化管理,实现实时监督、控制和综合分析;进一步整合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管理系统,使各类信息互融互通,便于沟通和监控;进一步运用好现有的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切实掌握各类事项的受理、承办、审核、批准、办结等信息,做到实时监控,全程制约。

4.不断深化政务公开。认真落实省局关于政务公开的部署和要求,严格执行公开办事制度,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建立健全网上政务公开平台,把部门权力事项的执行主体、执行依据、执行程序等内容向内部和社会公布,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四)严格监督检查,保证内控机制建设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

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促进各部门真抓实干,防止任务不落实、推诿塞责等现象发生。一是分解内控机制建设任务,确定每个项目的牵头负责人,明确要求和时限,实行目标管理;二是采取定期督查、综合考核、适时点评等办法,加大落实力度,切实提高内控机制的执行力、遵从度和落实度;三是对内控机制建设推进不力的部门,要严格问责,确保部门权力事项应控尽控,保证部门内控机制建设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五)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提高内部控制监管的效果

1.加强力量,成立基层税务分局纪检监察小组。加强税收执法监督、防范执法风险执行落实在基层,为此,要注重加强基层纪检监察队伍的建设,注重充分发挥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的风险防范作用,严格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分局纪检监察队伍管理的若干意见》,在各基层分局各配臵一名专职纪检监察员和两名兼职纪检监察员组成纪检监察小组,明确各专兼职纪检监察员的工作职责,加强对基层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夯实基层税务分局党风廉政建设基础。2.加强培训,提高专职纪检监察员综合素质。要定期开展纪检监察业务培训,并根据统一部署,每年开展不少于2次的各基层分局专职纪检监察员交叉执法监察。落实定期汇报制度,县局纪检监察部门每季度要组织各基层分局专职纪检监察员召开1次工作例会,听取各基层分局的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情况,从而拓宽视野、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6.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篇六

通过报告不良事件,及时发现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有效避免医疗差错与纠纷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 不良事件的全面报告可以使相关人员能从他人的过失中汲取经验教训,有利于发现医院安全系统存在的不足,提高医院系统安全水平,促进医院及时发现事故隐患,不断提高对错误的识别能力,从而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每月由质控办对不良事件报告中的突出个人和集体提出奖励建议并报请院办公会通过。

1、定期对收集到的不良报告进行分析,公示有关的好建议和金点子,并给予表扬。

2、对提供不良事件报告的科室给予奖励及表扬: 对个人报告者保密的前提下给予奖励,并给予不具名的公开表彰,上报一例予奖励100元,每科室每月至少上报一例,未完成科室予处罚200元,对不良事件隐瞒不报的,一经发现每例予罚款500元。

4、对立即发生并主动报告重要安全(不良)事件和隐患,避免严重不良后果发生的医务人员,给予个人通报表扬,考核加分、奖金等激励措施。

5、医院相关职能部门,设立专人负责,把各方面报告的信息最大限度地予以收集、整理、分析,医院予以汇总并在适当的场合交流,全院共享安全信息。

7.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篇七

创新机制, 整合资源, 强化文化区域化建设, 是戚家山街道近年来文化建设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在探索实践中, 我们结合实际, 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路子, 获得了一些初步经验。主要做法是:在“社区文化”的基础上, 把区域内企业或行业, 作为建立文化基地的基本单元, 对街道内基层文化组织、文化活动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从初步实践探索来看, 这一文化模式有力地推进了街道文化建设, 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构建了新的群众文化形态, 促进群众文化大繁荣。

一、社区文化建设蓬勃发展, 展现出勃勃生机

当前社区建设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在人们日益关注文化生活质量的今天, 也得到了广泛关注, 获得了长足发展, 戚家山街道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着十分喜人的形势。

(一) 各社区居委会对社区文化建设高度重视, 普遍建立了社区文化领导机构, 健全了社区文化的工作机制。

社区文化建设成为社区整体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社区文化工作有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并根据“1+5”社区建设模式, 即建立一套社区组织管理体系, 初步构筑起以街道为中心、以社会事务科为依托, 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的社会文化活动网络, 发展了一批集教育、卫生、文体、娱乐、休闲等为一体的功能齐全的新型社区服务中心, 受到了老百姓的欢迎。

(二) 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建设了一批设备先进、功能齐全的社区文化服务设施。

每个社区都有“一校四室” (市民学校、棋牌室、健身室、娱乐室、图书室) , 新购置了室内所需的桌椅、电视、DVD等乐器及音响、灯光等, 建设了多组健身路径, 为推动社区的文体活动和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供了物质条件;一些重点企业如逸盛石化、三星重工等企业都有比较齐全的文化体育设施和文化体育队伍, 经常参加社区的各项体育活动;一批教育部门的体育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 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三)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不断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是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陶治情操, 增加社区组织亲和力的有效载体, 社区充分用文体活动站, 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渡头社区成立了20人组成的合唱团, 东升社区有在区域较有影响的京剧、越剧联谊会, 蔚斗社区组成了100多人的武术队, 并定期活动。另外, 社区还居民自发形成的舞龙、舞狮、秧歌、太极队进一步发展壮大, 由过去的50多人发展到300多人, 成为社区文体活动的骨干。这些广泛开展的社区文化活动, 不但丰富了社区群众的文化生活, 也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素质, 促进了社区文明程度的提高。

(四) 在打造特色社区文化品牌上下功夫。

有特色才能有吸引力, 有特色才能保持生机和活力。一是在内容上要求“新”。社区文化活动的内容要新颖、鲜活, 要有时代感, 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二是在形式上要求“活”。社区文化活动要不拘泥于某种形式, 只要是群众需要, 任何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体现地区特色, 发挥自己优势的形式和方式, 都应积极采纳和借鉴。三是在作品上要求“精”。抓创作, 出精品, 如今年我们举办了“十大歌星大奖赛”、“廉政戏曲演唱专场”, 受到群众欢迎。这是戚家山街道社区文化区域化建设中体现特色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文化区域化建设面临的难题

当然, 在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中, 我们也发现, 以社区为主角的文化区域化建设也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

首先是社区文化建设主管部门不明确。社区文化建设的管理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和职责范围, 没有一个较为规范的管理模式。文明办、文化、民政、科技、教育、妇联、老龄办等单位都在介入社区文化建设, 但都是各管一段, 缺乏统一规划和协调。

其次文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不健全, 缺乏必要的保障措施。目前社区文化活动经费、人员等问题都无法可依, 工作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其次社区文化发展不平衡。当前社区文化设施建设不平衡, 活动开展也不平衡。条件好的社区, 设施建设好, 活动开展也好;条件差的地区, 发展相对较慢。还相应地缺乏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

另外, 与企业的文化互动也缺乏有效的机制保障, 多以文艺骨干或负责人个人之间的关系, 维持文化活动。更重要是, 政府在社区文化建设中, 要发挥启动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宏观指导作用, 加大对社区文化的投入, 用公共财政直接投资文化, 用产业政策扶植文化, 用政府采购支持文化。这些还大有文章可做。

三、文化区域化工作的机制构想

实践证明, 社区文化有时会冲出本社区, 与兄弟社区的亚文化以及社会的主导文化进行交流、渗透、碰撞和融合。这恰是社区文化的活力所在, 是出现新文化的前兆。文化区域化建设的重要性就在于, 将为这种未来新文化成长创造良好的内生长机制, 也建立了文化纠偏机制。我们的机制有这样几点:

(一) 以社会事务科、文化站为街道文化区域化的协调机构, 建立完善组织网络。

建立文化区域化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理事会制度, 组织成员由街道范围内各社区、村、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学校的相关负责人和文化体育团体骨干成员组成。承担的功能主要有:一是组织成员单位和文化团体文化活动管理, 开展经验交流和理论研究活动, 探讨文化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 提出有关建议;二是加强各成员单位、文化团体之间友好交流与联系, 学习先进工作理念, 有效促进文化区域化工作的整体创新。三是协调区域文化活动, 改善文化人才封闭式成长结构, 促进文化人才互动。

(二) 建立完善区域化的志愿者服务机制。

要整资源, 积极探索建立区域化的文化志愿者人才库, 进行分类管理, 向区域内各组织单位开放, 形成依托文化的各项重点工作, 动员广大青年参与文艺志愿服务的机制, 推动青年志愿者工作的规范化、机制化、社会化。要建设文化区域化青年人才培养基地, 如教育基地、实践基地等, 形成特色化, 形成系列化。

(三) 建立文化区域化工作激励机制、活动保障机制, 保证工作的长效推进。

文化工作激励机制激励有两种, 正面激励和负面激励。考虑到文化区域化的实际情况, 如在对社区、村、成员单位人才等方面可考虑设置一定的奖项, 进行评比, 对在各项比

浅论《浪街》的民间传承与舞台尝试

郑洪明 (浙江省武义县文化馆浙江武义县321200)

2010年的初冬时节, 正是武义县各乡镇文艺百花会鼓乐喧天之时。当地昆曲传承地的桃溪镇陶村党支部书记带着宣传委员找上门来, 请我帮村里辅导《浪街》节目。我知道《浪街》是当地流传的民俗活动, 其演奏的民间器乐曲, 曾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浙江卷》;金华电视台教育频道专门录制过专题片, 我县作者还专门为专题片创作了同名插曲, 深受观众欢迎, 《浪街》歌词也专门在国家级的《歌曲》“歌海觅词”栏目上发表;近年来《浪街》已被列入金华市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备受各界重视。

一、《浪街》在民间的传承

浪街, 顾名思义, 即在大街小巷边行走边演奏民间器乐的民俗活动。据武义县桃溪镇陶村的老艺人介绍, 浪街在陶村流传已百余年。是流行于传统节日——除夕和元霄之夜的一种非常独特的丝竹演奏活动。说它独特, 一是它有别于一般的节日喜庆演奏, 不追求火爆喧闹的轰鸣效应;二是它有异于一般的迎神赛会、婚嫁迎娶、凯旋庆典等游行演奏, 而刻意于文静幽雅的效果。

浪街的演奏, 可简可繁, 人数不限。少则四、五人, 多则十余人, 均可成行。简则一盏纱灯引路, 繁则数盏灯笼齐明。吹拉弹击, 一路笙歌妙曲, 满镇韵味元穷。浪街以笛子主奏, 二胡、三弦等伴奏, 间以梆竹和锣鼓。每年除夕和元霄夜狂欢喧腾之后, 夜阑人静之时, 艺人们方始结伴成行, 穿街走巷, 循环往复演奏。据当地老艺人介绍, 《浪街》原先共有十首曲牌组成, 曲调近似昆曲又非昆曲, 概因当地乃武义的昆曲之乡, 原武义昆剧团建团于此, 是为民间乐曲与昆曲异曲同工之故吧。由于年代久远, 如今尚有《文路》《插花饮酒》《小令》三首曲牌经老艺人将工尺谱译成简谱, 传之后辈, 才不致失传。

二、《浪街》在《昆曲辞典》中的记载

据苏州市兰芽剧团编校的《昆曲辞典》曲社行话0601回目录记载:“浪街, 昆曲唱班的活动方式之一, 意思是在街上或路上吹奏昆曲, 边走、边吹、边唱。例如浙江宣平民间旧俗, 闹元宵三天三夜迎神赛会, 舞龙灯、鱼灯, 唱班也参加吹打, 穿过市镇和村庄。出奇的是灯会结束后, 人们都回家去睡了, 更阑人赛、演出中的优胜者予以奖励;志愿者工作方面可考虑设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结果进行表彰。建立活动保障机制主要是建设包括各种工作制度建设以及人财物等方面的保障, 如建设区域化的文化中心, 学校的文化设施等方面实现区域文化体育设施的共享, 积极创新, 走出一条新路。

四、文化区域化工作的目标和任务

伴随着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大量频繁流动、公民自由选择居所等, 新型城乡社区正在兴起。人们以多种多样的身份从不同的社会空间进入社区, 也把不同的思想、需求和问题带到了社区, 使社区成为各种社会问题和思想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在此情况下, 社区文化区域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就是促进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

(一) 形成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

市场经济愈是发展, 愈是应该突出文化。市场经济的一个负作用是带来一部分人的异化:把人变成“非人”。不应该局限于“文化搭台, 经济唱戏”的片面性上, 还应该看到文化确有经济功能。文化能使得经济如虎添翼。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要做到“优势互补、服务互为、利益互与、资源互享”, 努力打造具有戚家山特色的民工艺术团、新戚家山人艺术团或戚家山新世纪工人艺术团, 形成社区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良性互动。

(二) 促进移民文化与本土文化交汇、融合和优化。

社区中总会有移民, 移民文化是一种亚文化。亚文化既能丰富主流文静, 皓月当空, 而唱班却开始浪街, 吹奏着各种幽雅的昆剧曲调、曲牌, 甚至唱上几段。常奏的是昆曲《思凡》中几段经加工的悱恻缠绵的曲子, 婉转轻柔的乐音, 回荡在街巷深院和乡村幽谷之间, 把人们渐渐引入甜蜜的梦乡。又, 如遇到村民婚嫁喜庆和庙会节日, 亦有夜间浪街之举。”《昆曲辞典》提及的“浙江宣平”正是指的桃溪一带, 桃溪原属宣平的一个小镇。民间流传的情况与之记载可谓不谋而合。又如《昆曲辞典》对“坐唱班 (太子班) ”的记载亦可为证:金华昆腔的业余组织称为“坐唱班”, 简称“唱班”, 因其中唱曲者大多是乡老的子弟, 所以俗称“太子班”。如宣平县桃溪镇 (陶村) 的唱班儒琴堂 (翕如堂) , 其中三名主要成员, 都是该堂创始人徐文鳌之子, 故群众誉称该堂为“太子班”。每当浪街之时, 小镇上的人们或则推窗倾听, 或则卧床凝神, 无不为之而倾倒, 为之而痴醉。

三、《浪街》的舞台尝试

把《浪街》搬上舞台, 奉献给大众是我多年的愿望, 这次陶村之邀, 将圆我多年之夙愿。因此, 在编导节目之前, 我对《浪街》的文化历史背景作了较为详细的了解, 并作了充分的节目构思。首先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浪街曲调, 然后考虑舞台调度和演唱效果。先挑选8名女童, 各执纱灯, 似众星捧月般引出浪街的民间艺人, 浪街曲调则由二支竹笛主奏, 两把二胡伴奏, 再加一个鼓板、一个司锣, 一个小锣。敲小锣的身后背鼓, 高挑一盏纱灯, 纱灯上书“浪街”二字, 活泼泼显示出浪街的韵味。民间艺人们在舞台上边走动边演奏《插花饮酒》等曲牌, 吹奏着清脆悦耳的曲调, 击打着平安无事的梆竹, 把民俗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然后在欢乐祥和的乐曲声中隆重推出歌手, 深情地演唱《浪街》歌曲:“一支竹笛, 两把弦乐, 三五个艺人踏破朦胧月色;吹拉弹拨, 亦步亦曲, 一路笙歌欢奏元霄佳节的喜悦。小镇推开门窗, 聆听这悠扬的乐声绕粱三日。一盏纱灯, 两声梆竹, 三五更浪街频传安怡祥和;乡风俚曲, 盎然成趣, 一首小令缠绵插花饮酒的传说, 小镇如痴如醉, 酣然入梦这国泰民安的岁月。”在委婉、缠绵的伴奏声中, 在演唱者亮丽的歌声中, 演唱者和浪街队伍一起把气氛推向高潮, 使《浪街》这一民俗活动与舞台艺术得到了有机的结合。这是本人执导生涯中一次新颖的、成功的尝试。

化, 又与主流文化相冲撞。这就要求社区善于整合, 化冲撞为融合, 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移民文化是新鲜血液, 徽剧变成京剧的历史告诉我们, 只要我们用宽容的姿态, 让外来民工展现自己家乡的独特的文化形态, 认同他们的文化题材, 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和文化生态, 输入新的新鲜血液后, 也有利于形成新的文化形态, 相得益彰。

(三) 提高社区文化多元化程度, 吸引年轻人的参与。

我们要想办法改变社区文化是俗文化的传统观点, 在文化的大众化基础上提升高雅化。要常常成立文学协会、读书会、书法美术协会、摄影协会, 举办一些书画、民乐、交谊舞、读书会等高雅文学艺术活动。社区文化要同家庭文化相结合, 把家庭文化推荐给社区。社区文化要同广场文化相结合, 社区也不妨办点节日文化, 从而多视角地满足居民求知、求乐、求新、求健、求友、求助的需要。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不同的社区应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有了各个社区的特色, 便有了区域文化的绚丽多彩。

总而言之, 文化区域化是戚家山街道今后的一个时期的重要文化工作, 还会有不少困难和挑战。这一点, 我们也有清醒的认识。今后我们要在构建开放性、联合动性、多元化、多功能的文化区域化大框架、大文化方面多用心思, 多做实事, 用先进文化改造落后文化, 抵制腐朽文化, 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从而赢得区域文化发展的比较优势。

摘要:笔者认为, 把区域内企业或行业, 作为建立文化基地的基本单元, 对街道内基层文化组织、文化活动进行通盘考虑、统筹谋划、成片推进的文化区域化模式, 提高了基层文化工作的整体水平, 构建了新的群众文化形态, 促进群众文化大繁荣。

8.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篇八

关键词:城市社区;管理体制;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1—0159—03

前言

本调查以某街道(简称A街道)为个案,以其所辖各社区为对象,采用资料搜集、抽样问卷、实地访谈等方式,对社区的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进行专项调查。A街道办事处成立于2001年5月,辖区面积120.8平方公里,辖区居民约33 547户124 600人。下设社区办等8个科室,辖5个社区,现有正式职工55人,聘用人员22人,退休人员9人,共86人。

一、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特点

1.街道是政府在社区行政管理系统的核心。市政府已将许多社会管理权力下放、转移给街道,实行行政部门的专业管理与街道办事处的综合管理相结合,以后者为主的管理模式。A街道办事处的主要职能:负责本辖区社区党建和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民政、武装、文化、再就业、统战、宗教、华侨事务、残联、老龄、人民防空和爱国卫生工作,辖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指导社区居委会工作等。

2.在街居层面上构建社区的社会服务系统。A街道在这方面做了积极的尝试。首先,在各社区通过居委会对各物业公司工作的引导、监督,提高社区服务的水平。例如,在某社区居委会的敦促下,物业公司在该社区增设减速带,进一步消除安全隐患;其次,通过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社会组织,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再次,由街道倡导、居委会牵头,引导居民成立各种互助性、公益性服务组织,切实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需求。

3.积极构建社区居民的自治参与系统。首先,进一步完善社区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等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机制;其次,以培育各类社区活动群体为契机,带动广泛的社区参与和互动。以某社区的宏扬合唱团为例,此合唱团的成立过程虽一波曲折,但经过三年的发展,现在团员的参与程度无论是对团内事务还是对社区事务都已明显提高。

二、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A街道各社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探索出颇具特色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社区建设与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应有作用,为中国社区建设与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得到了广泛的赞誉。2010年,国家领导人来视察时,作为社区建设样板单位的A街道作了重点接待工作。即便这样,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依然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角色的转换不到位。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A街道,承担了大量的政府职能。所谓的政府角色转换,在实际工作中,就是将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大量职能由市、区政府,进一步下放到了派出机构即街道,却没有放权给社区。以往是市政府、区政府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现在则由街道来扮演以往上级政府所扮演的角色,依然是管了许多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务。

2.街道管理体制的问题日益突出。当前,街道管理体制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街道与居委会的关系错位。二者名义上的指导关系被实际的领导关系所取代。长期以往的这种工作关系,使得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也认为自己是“政府工作人员”。在调查中,某社区居委会主任说:“我们作为最基层的政府工作人员,理应为老百姓办实事。”A街道的书记似乎是开玩笑而又认真地说,下面的工作人员(指居委会正式工作人员)考核权在街道,他们的工作内容能不向上吗?

3.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服务管理体制。由于社区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各有关方相互合作。但由于各方主体的工作着眼点不同,在工作过程中就会存在着矛盾、甚至会有冲突。由于缺乏统一协调的服务管理体制,对于居民需求的满足不到位、不及时。

4.社区中非政府、非盈利组织发育迟缓。社区工作主要由街道“指导”下的居委会来做,其他的非政府、非盈利组织有些社区根本没有,即便有些社区有,发育也很迟缓、甚至先天不足,严重影响了社区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社区运行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具有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A街道的工作方式依然是过去的行政命令一条龙式。工作的开展完全以上级的命令为指挥棒,指到哪儿,下面打到哪儿。下面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用工作人员的话讲,考核权在上面,能不听从命令吗?

2.缺乏规范有序的民主管理机制。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已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并对民主的具体内容进行过理论的探讨,但苦于缺乏有效的实施策略和实践基础,“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很多内容只是流于形式。

3、缺乏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居民的参与意愿低、参与频率低、参与积极性差,更有一些居民对社区事务是不闻不问。究其原因,概述起来有两方面:一是参与途径短缺。由于街居的工作不是很到位,许多居民对于需要居民參与的社区事务不知情,于不知中丧失了参与权;二是参与动力不足。有些较关心社区事务的活跃居民,通过有限的途径曾有过自己意愿的表达,但收效甚微,甚至倍受打击,严重影响了居民的参与积极性。

4.缺乏稳定可靠的财力筹集机制。社区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充裕的资金做后盾。从A街道资金的筹集来看,名义上有三种途径:一是政府的资金投入;二是社会捐助;三是社区服务的收入。但从实际工作的开展来看,由于受到历史、文化、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加之受到人们收入水平的限制,社会捐助所筹资金非常有限;由于社区服务的非营利性,限制了其收入所得。这样,社区工作所需的绝大多数资金依然来自于政府投入(在调查中,有些社区所需资金完全由政府投入)。由于缺少对社区建设资金投入的硬性规定,导致收入多少无定数、弹性浮动较大等情况,影响了社区建设步伐。

三、完善社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策略

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社区提供了社会事务管理的基层平台,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如何完善社区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在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作用,意义深远。

(一)完善社区管理体制的策略

1.要切实转换政府角色。首先,要明确政府角色定位——宏观管理,即制定、完善有利于社区工作开展的各项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引导社区中介组织的有序、健康运作,公正、合法地保障社区成员的公共权益。其次,在角色定位的基础上,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宏观规划,信息、政策引导,行政协调,财力支撑。最后,应切实地转变政府职能,做到简政放权,从大量社会事务中解脱出来,将一些服务职能交给或归还给社区去做。把政府部门的精力用在研究社区发展的方针政策上来,推动社区开展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指导、支持和帮助社区开展工作,培植社区的造血功能,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发动引导广大居民和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

2.完善社区自治的相关法律制度。以法律或规章等形式,明确社区内包括居委会在内各权利主体的活动,确定社区组织的职能定位,将街道与社区关系给予法律定位。发达国家的经验告诉我们,让社区居民真正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效果会更好。当然,由于法律出台的烦琐性,在国家层面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各地可以从实际出发,先行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社区自治的法律地位、自治章程、产生程序等,以及自治组织的权限、工作程序等。这样,便于摆正街道与社区的关系,使得居委会不再是街道的腿,让居委会等自治组织自己走路。

3.建立市级统一协调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建立具有权威性的市级社区领导机构——社区管理委员会,制定本市社区建设中、长期規划并指导实施;发挥市级政府资源整合优势,做好协调工作并实现区域内部的资源共享,为社区建设提供财力支持;实行街道办事处与社区管理委员会“双轨并行”的管理模式,支持与配合社区管理委员会探索社区自治管理的有效途径。这种高层领导机构的建立,便于统筹、协调、处理各方主体之间的关系,避免资源浪费、能量内耗,更好地促进社区发展,更到位、及时地满足居民的需求。

4.构建新型的组织体系。A街道各社区内部组织结构最重要的三个组成部分是社区党组织、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民委员会,还有依托于社区居民委员会在社区成立的各类社区服务载体,如社区志愿者、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中介等。新型组织体系的最大亮点是有发达的社区中介组织。政府的职责依然体现在宏观层面上。社区居民委员会负有对社区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综合管理和协调的职能,社区工作者应当从依赖政府“等、靠、要”的姿态中解放出来,确立居民自治、自强不息的意识,积极主动地将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和服务机构的繁重任务承担起来,主要包括:调查研究、制定计划;民主协商、科学决策;深入发动、组建到位;检查指导、发挥作用;民主评议、登记备案等,在工作过程中,一定要合理分工、责任到人。

(二)完善社区运行机制的策略

1.建立具有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首先,作为政府派出机构的街道,其功能应主要是围绕推进社区的动力而形成,政府与社区居民目标越一致、越协调,运行的推动力就越大。变“你们”为“我们”,改变工作作风,秉承“一心一意和居民交朋友,千方百计为居民办实事”的服务宗旨。其次,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居委会,其功能应主要是围绕社区的聚合力而形成,促进社区运行的规范有序。此外,还要引进市场运作机制,其功能主要是围绕社区经营与服务的活力而形成,保障社区运行的可持续性。三者之间互为联系、互为制约,形成具有活力的领导动员机制。

2.建立规范有序的民主管理机制。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积极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使社区居民切实享有对社区自治组织的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加强社区建设与居民自身利益的关联度和参与渠道的通畅,提高社区居民的民主自治水平。

3.建立便捷有效的社区参与机制。社区参与机制的构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居民的参与平台。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以社区志愿者队、服务队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第二,在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分别建立“民意调查”、“居民议事会”等制度,加强与社区居民的交流与沟通,赢得居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第三,实施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政务、财务、服务等内容全部公开,建立社区居民直接评议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工作和街道和居委会干部制度,千方百计地激发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

4.建立新的财力保障机制。以往街居组织为增加收入,以解燃眉之急,也自办了一些经济项目,虽然取得了一时的经济效益,但却带来了一系列的麻烦,甚至引发了关于街居组织职能的社会大讨论:是解决社会事务、还是达到经济目标。街居组织应该从经济项目中全身而退,转向创造优良社区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大力发展,以此丰富社区税源,把社区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来源,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这样既可降低对政府投入的依赖性、又可缓解社区服务收入有限的问题。同时,政府财政资助应更加灵活与多样,避免规定的太死、限定的太多。

尾声

调查结束之际,作为主要的调查人员,心中是喜忧参半。喜的是社区建设的步伐加大了、社区发展的速度加快了、居民对社区的认知度提高了;忧的是居民自治还远未实现。A街道的书记直言不讳地讲,“居委会的自治程度应该在三分之一左右”(据笔者看,这是个乐观的估计)。当然,对于居民的自治程度,这种表述并不一定科学,但它却表明,我国城市社区建设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居民自治,任重而道远。

9.流动人口计生管理机制调研报告 篇九

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现状

近年来,我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人口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把常住人口和那一世小说网 http://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呈现出平稳、健康、有序的良好发展态势。加强领导,实施齐抓共管。区级成立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长为副组长,人口计生、公安、工商、卫生、民政、劳动等有关部门和重要单位为成员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共管部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乡镇级成立由计生办、派出所、工商、劳动、卫生等相关人员组成的流动人口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层层签订了责任书,从上至下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网络,逐步形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的大格局。加强整治,开展专项行动。今年以来,开展了多次针对出租屋流动人口的全面的宣传、登记、查验证专项行动。全区计生干部与民警、平安服务队员及流动人口协管员联合,在白天、晚上分批到各村开展地毯式登记。登记以“村不漏屋、屋不漏户、户不漏人、人不漏项、项不出错”为要求。今年,全区新登记、查验证流动人口15000余人,其中已育龄妇女6099人,并且已经及时录入wis信息,全区进入微机管理的育龄妇女达到20433人,工作取得了重大成效,为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加强指导,抓好“两个”平台。加强了日常检查、指导、通报和督促,使国家和省内两个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在双向管理服务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自2007年9月21日至2008年8月20日,国家平台全区共接收信息714条,已反馈713条,信息反馈率均为 99.86%。

二、存在问题

虽然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

1.对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还存在一些死角和漏洞。个别地方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没有真正做到属地管理,而是认为流入人口计划外怀孕,赶走了事,流出人口在外地计划外生育按统计口径哪生哪报,不影响计划生育责任状指标完成。现如今流出地不允许收取抵押金,也没有有效的约束手段,更有甚者,外来即不办理《婚育证明》又不让你知道去向,即流出地知情不知人,没办法,流入地知人不知情,没措施。从而导致一些偷生人员有机可乘,这严重地影响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

2.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核发力度以及对违反计生政策人和事进行处理较难。对流入我区各乡镇的人员,大多是家境较贫寒,对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人员进行处罚,即无物又无钱,起诉到法院,法院也无力执行。有的“三无”人员,在你查证时以各种借口搪塞你,又无具体制约措施,让计生工作人员左右为难。对流出人员说话无人听,调查了解无人在,兑现处理好似“纸上谈兵”,更有甚者偷偷以外出打工为由,实际是躲生,但怎么调查打听就是不知去向。各地管理规定不一致,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不到位,所以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后不回原居住地接受处理,也未受到现居住地处理的现象较为突出和明显。

3.工作要求的不断变化,管理措施的不断推陈出新,个别干部对这一变化仍然很不适应、不习惯。以往的那种“株连政策”已经被废除,现在强调文明执法、正确执法、优质服务。个别人对计划生育“七不准”规定不理解,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管理与服务服务弱化。

4.综合治理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建立了“综合治理、齐抓共管”机制,但是有些部门应付了事,认为我没有义务为你开展工作,还有的部门只做表面文章,应付检查,造成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出现空档现象。

三、对策及建议

1.强化宣传,提高各乡镇对抓紧抓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认识。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公朴意识服务群众。在宣传的形式上一定要推陈出新,在抓好广播、电视、文艺宣传的基础上,还可以办一些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生殖健康、青春期教育等专栏,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内容。同时还应进一步加强城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领导,协调公安、民政、工商、税务、卫生、劳动、城建等部门,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真正发挥职能作用,切实把工作抓实、抓牢、抓好、抓到位。

2.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划定归属、明确职责。为了杜绝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沾轻怕重”、你推我争的不利局面,使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不断档脱节

10.激励机制调研报告 篇十

——县纪委驻佐龙香山村“三民”活动工作组

村级组织肩负着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要使命。加强和改进村级组织建设,规范村级组织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村级组织作用,是新形势下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年永丰继续开展了“三民”活动下基层进万家工作,活动中县纪委监察局在佐龙乡香山村采取座谈会、个别访谈、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形式就这一课题开展了专门调研,通过对香山村村级组织换届后村“两委”班子运行实践的调查,探索分析换届后村干部的教育与管理,旨在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理顺村“两委”关系,不断完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

一、香山村基本情况

佐龙乡香山村位于县城结合部,地处恩江河堤边,紧靠永丰县城,现有村两委干部5名,村支委3名、村委3名,其中村两委交叉任职1人、新进村班子2人,37名,全村8个村小组农户479户,人口1697人,人均收入元/人,耕地面积1571亩,其中蔬菜500亩,外出务工人数达1000余人,农民收入以水稻、蔬菜、务工等收入为主。近年来村党支部按照“建设秀美幸福香山”的要求,认真深入贯彻上级会议精神,创先争优,先后荣获

二、换届后村级工作运行成效

佐龙乡香山村“两委”班子换届完成后,新产生的村级班子

为乡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村级工作也体现出了新的形势:

1、村“两委”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班子成员素质能力明显提高。在换届选举中,乡党委坚持以提高素质,完善结构,增强活力为重点,注重把懂经营、会管理、年寡味力强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把“经济强人”推上领导岗位,进一步扩大了选人用人视野,健全和完善了选人用人机制。2名乐于奉献、善谋发展、清正廉洁、群众拥护“双带”能力强的优秀人才被选进入了村级班子队伍,为村级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45岁以下具有高中以文化程度的有3人,达到了60%和70%,保证了1名妇女成员。

2、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增加。按照“政府主导、农民主体、部门主扶、干部主动”的原则,换届后村“两委”班子带领广大群众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产业致富,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收入显著增加,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元,比上年增长%。全村蔬菜产业达500亩,成立蔬菜专业协会1个,发展专业大户5户,外出务工人数达1000余人,完成新农村建设示范点3个,完成农村饮水1500多户,通水泥路()公里,实现了村组通水泥路和户户通自来水2个全覆盖。农村面貌呈现了喜人变化。

3、基层民主进程加快,村民参与管理的积极性提高。随着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深入推行,村里的大事都由群众

直接参与讨论和决策,拓展了党务村务公开形式,消除了群众对干部的各种猜疑,畅通了基层民主的渠道,落实了群众的民主权利,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明显提高。通过实行民主管理和民主决策,改变了过去由村“两委”甚至是村党支部书记拍脑袋决策集体事务的状况,有效解决了一些阻碍农村发展,影响干群关系的棘手问题,维护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目前群众对村里的事情了解的多了,怀疑的少了,埋头勤劳致富的多了,上访告状的少了。

4、基层组织建设水平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增强。依托村级组织换届选 举,村妇代会、共青团、民兵连等群众组织得到了调整充实,一批年富力强、作风正派、村民信任的同志走上了村级领导岗位,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保证了村级组织的正常运行。新一届村“两委”班子在想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时,小事先沟通、大事会上定,各司其职、各负共责,坚持以发展村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千方百计发展村集体经济,指导村民根据自身的特长发家致富,组织党员“一帮一”扶贫助困,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农村三个文明建设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上一篇:应对-议论文作文700字下一篇: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