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整组

2024-11-28

单元整组(共9篇)

1.单元整组 篇一

数学学科整组单元备课思路

乌鲁木齐市第八十三小学

一、教材版本:北师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二.教材的编写理念及特点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

体现“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这套教材遵循“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在深入研究国内外数学课程、教材的基础上,试图建立旨在促进学生发展、反映未来社会需要和时代特征的数学课程体系,充分地反映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对公民的数学要求。

以新的课程标准为依据。在教学方面,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师生关系方面,强调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中推进素质教育。数学的知识、思想和方法必须由学生的现实的数学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而不是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本教材将大量采用操作实验、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这样的课程体系,为确立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创造了良好的课程条件。

以建构主义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对学生来说,获得数学知识需要经过对知识的再创造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说,学生从“数学现实”出发,在教师帮助下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并作类比、分析、归纳,渐渐形成自己的数学知识。

(二)、教材的基本特点

以学生的“数学活动”为主线,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革,发展习题的层次性、思考性、有趣性、生活性。教材突破了以往的教材以知识为主线的设计方式,强调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数学活动是学生为主体、1 在教师引导下的积极的学习活动,着重强调学生的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思想及估计意识的发展,通过数与计算、图形与空间、统计与概率及实践活动等方面内容的安排,突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发展。教材精心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课程渠道。实践活动渗透在教材的正文和习题中,努力形成实践活动系列化、多样化。习题的设计,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的基础上,考虑到了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注重情境的创设,密切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教材试图形成“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叙述模式,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和获得发展。教材题材选择力图广泛,包括奥运、环保、星球世界、微观世界、探险、商店、学校、童话、乡村、城市等方面,将德育教育渗透到平时的学习与活动中。教材从一年级开始就渗透了解决问题的要求,让学生在情境中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在丰富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到数学的有趣与有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建立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的丰富多彩,信息呈现多样并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唯一等。所有这一切都为了形成学生的探索性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如,教材设计了“整理与复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在一个学习阶段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及情感等方面进项归纳总结与反思。这部分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一你学到了什么?“,这是对所学的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二是”我的成长足迹“,这是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情感的总结与反思。又如,教材设计了”问题银行“,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暂时不能解答的问题存放在”问题银行“中以后解决,这些做不仅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重新整合知识内容,体现数学学习内容之间以及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教材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特点和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习的内容进行重新研究与整合。

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在设计课程内容时,我们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心理规律,尽可能以他们乐于接触的、有数学价值的题材,如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趣的数学史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等,作为数学学习的素材。教材引入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如淘气、笑笑、智慧老人等),设计”数学故事“ ”数学万花筒“"你知道吗”等栏目。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有趣,而且学生通过讲数学故事等活动形式,增强数学与语文学习的联系和综合。

三.使用本套教材的几点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培养学习数学的愿望

学生刚入学时,教师应该主动与每个学生交谈,尽快成为每个学生的好朋友,打消学生对学校生活的陌生感,要注意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了解每个儿童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抱着美好愿望上学的,因此,保护并激发这种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是每位教师应考虑的首要目标。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关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或语言是否完整,教师可以延缓评价,要多鼓励学生良好的行为。教师要注意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了解某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特别注意的是不宜用统一规范性的语言来训练学生。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首先喜欢上课、喜欢教师,进而喜欢学数学。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教学中教师不要急于求成,对学生过早地提出统一的、硬性的要求,而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只是要求学生上课坐好、举手发言等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要逐步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

3.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

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要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童话、故事、卡通等形式,丰富学生的感性积累,发展学生的数感和初步的空间观念。教材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以“说一说”“做一做”“数一数”“比一比”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教师应充分地利用这些活动素材,创设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加以指导。

4.结合学生实际进行教学

由于学生本身存在着差异,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进度做适当的调整,创设丰富有趣的学习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出发组织教学。

5.鼓励算法多样化

在计算内容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鼓励算法多样化,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是十分必要的。

6.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材安排了一些实践活动。教师应注意学生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与空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认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学生的数学数学学习重点在于经历有关的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数学知识,并获得对有关知识的体验。

7.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本教材只是提供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线索。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安排了一些教学案例片段及点评,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研究课题。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教学,进行反思,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做到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二)评价建议

1.注意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时,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2.注意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教师可以利用平时课堂考察、课后访谈、作业分析等方法以分析与诊断学生的学习情况,也可以通过建立档案袋的形式记录学生的学习学习历程,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要特别注意对评价结果的定性描述,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为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

3.要注意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是评价的基础和起点,教师对刚入学的学生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包括了解他们思维的特点,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和习惯,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在这三个方面刚入学的学生也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教师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不同情况,给出恰当的评价。对学生基本情况的评价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基础。教师可以运用观察、谈话等方法了解学生,并作适当的记录。可以采用下表进行记录,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

二、主题单元设计及单元体系结构特点

1、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主题单元的特点

教材编写为了落实四个奠基,采取一种新的主题单元结构,这种主题单元,不是思想主题单元,不是知识主题单元,也不是文体写作能力主题单元,它是以文化性或者说是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识字、阅读、习作,以及促进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和学会学习的主题单元。

2、主题单元包含的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12册,大约设计了150个主题单元。低年级每册15―16个单元,中年段10―12个单元,高年段8―10个单元,年级越高,程度越深,内容越丰富,越具有综合性,因此单元数量相对减少。那么,这150多个单元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根据21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的生存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新的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教材从这三个方面,选其有奠基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单元。在人与自然维度,六年级上册有《母亲河》、使学生通过这些单元的学习,热爱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保护自然,建立起处理发展与保护环境关系的意识。从人与社会的维度,设计了《战争》《美与丑》《地球家庭》《岁寒三友》等单元,力图通过这些单元培养爱亲人、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思考和文化选择能力,为处理好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不同文化的关系奠定基础。在人与自我的维度,设计了《往事》、等单元,通过这些单元,使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个人意识,使孩子的心里健康成长。

3、主题单元的整体结构安排

空间上,遵从孩子的生活实际,着眼于孩子的现实经验和想象世界,不断扩展单元的范围。高年段逐步扩展到抽象的社会大空间,比如五年级的奇观、变化、我们去旅行等;六年级的地球家庭、遗迹等;如此设计,符合孩子认识世界的本来规律,即从身边逐步扩展开来、由局部到全局、由已知到未知的拓展。实现了孩子的生活与学习的完全互动,有利于充分利用孩子的生活资源来学习语文,使孩子从小体会到学习语文的现实感、乐趣感、成就感。

思维上,重视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着眼于儿童情感世界发展需求,不断深化单元主题的思想内涵。从低年段到高年段逐步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高年段继续深化,单元主题涉及到人类面临的一些重大的命题,着重在于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比如智谋、方法、面对错误、冲突、战争、英雄、美与丑等等。这些单元的选文力求做到不同问题、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借助于单元主题创设的学习的平台,使孩子从小能够对人生、社会一些重大的问题、基本的关系具有一种奠基性的认识。

1、经典性与现代性结合的原则

2、文质兼美,程度合适的原则

3、多元文化、多种风格、多种体裁的原则 五.本单元教材分析: 总体概述:

回忆往事犹如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往昔的岁月如水般流淌。“回忆过去,每个人都有难忘的故事。亲人的关爱、故乡的明月、儿时的趣事,都珍藏在我们的记忆当中。回忆往事,可以使我们重温欢乐,也可以使我们认识生活,可以提醒我们珍惜今天,还可以鞭策我们更加努力地创造明天。”这是本单元《综合活动》栏目的提示语,当然也是这个单元在人与自我的维度,通过学习,使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个人意识,使孩子的心里健康成长的宗旨所在。

《往事》这个单元共有五篇课文。主体课文有三篇,即周晔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冯骥才写的《花脸》和《荷塘旧事》。这三篇课文都是叙述往事的记叙文,都是从孩子的视角看待生活中的人或事,以孩子的口吻叙述情节。孩子的视角单纯而清澈,孩子的口吻亲切而通俗,因此文章显现出一种清新活泼的风格。童年虽然单纯美好,但作者生活背景差异,使这三篇文章风格各异。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作者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给自己留下的印象深刻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热爱之情。文章风格比较严肃诚挚。

《花脸》的作者冯骥才对民间艺术、地方风俗有着浓厚的兴趣,他的作品也多涉及民俗生活的描写。本文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过年,作者将童年的快乐寓于热闹的过年气氛中,使文章呈现出一种绚丽热闹的风格将儿童顽皮狡黠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荷塘旧事》犹如一幅清丽的水墨画,在荷叶田的优美背景下,作者讴歌了大自然和谐的美和人类纯朴的爱。他的生活较《花脸》一文作者的童年生活更轻松、更自由。

拓展阅读课文有两篇,也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报纸的故事》刻画了作者渴望阅读、追求真理的心理。《母亲的纯净水》对读者来说是一篇净化心灵的课文,读后能感受到母爱的温情,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本单元在教材中的作用:

根据21世纪前半期中国人的生存发展,必须面临和解决新的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的关系问题。教材从这三个方面,选其有奠基意义的内容设计主题单元。本单元的维度是:人与自我。按照人与自我的维度,设计了《往事》这个主题单元。学生在前面几个学段里,通过学习《手与脑》、《梦想》、《成长》、《好习惯》、《立志》、《尊严》、《面对错误》、《时间》、《岁月》、《乐趣》、《珍惜》、《收获》等主题单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还将在后面的学段里,通过继续学习《愿望》、《好奇》、《书》、《生命》、《告别童年》等单元。通过这些单元,使孩子逐渐树立正确的个人意识,使孩子的心里健康成长。

根据教材的提示: 它的三维目标是: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的方法,并关注详略的安排。(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体会作品中作者流露的感情,学会使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叙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感受作者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温情,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它的三维目标都体现在哪些文章里?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的方法”:

情感目标:“感受到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体现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里:本文围绕中心精心选材,以内在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将几个并列的生活片断有机结合,尤其是本文恰当的运用了前后照应的手法,匠心独运地将乍看较为松散的内容凝为一个整体,生动地再现了鲁迅先生亲切感人的形象。

2.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体会作品中作者流露的感情,学会使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叙事。”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体现在《花脸》《荷塘旧事》中:〈花脸〉追忆了作者童年时过年的一段难忘经历。文章用细腻的文笔展现了天真而丰富的儿童心理世界。读把课文,读者会情不自禁地打开回忆之门,童年往事不由得一齐涌上心头,勾起无数美好的回忆。《荷塘旧事》回忆了童年时到外祖母家过暑假,在荷塘边度过的一段美好生活。文章中,作者描绘了月牙泡的美好的自然之景,同时也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表现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留恋之情。

3.拓展阅读的两篇文章三维目标的体现为: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围绕中心选择典型事件的方法,并关注详略的安排。” 技能目标:“理清文章的感情线索,体会作品中作者流露的感情,学会使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叙事。”

情感目标:“感受作者渴望知识,追求真理的情感;感受到母爱的温情,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报纸的故事》记叙了作者失业居家后订报纸、读报纸的一段经历,全文笔调低沉、哀婉,叙事线索清晰,是按照筹订报纸、喜读报纸和裱糊房屋三个情节构成文章的。表现了作者对《大公报》的喜爱,反映了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母亲的纯净水》记叙了一位母亲为女儿准备“纯净水”,当女儿发现所谓的“纯净水”原来是凉白开而责备母亲时,母亲对她进行了教育,使她明白了自己思想上的错误。本文的开篇设置悬念,结尾使用了一语双关。

六.学情分析:

六年级是“六.三”学制小学的最后一个学年,又是“五.四”学制初中第一学年,其特殊地位要求六年级教材加强整合性,兼顾小学与初中课本的衔接。

本套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就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词语的能力。随着学习的深入,年龄的增大,每个人都会构建自己的心理词典。就是说,学生彼此之间掌握的语汇的差异将越来越大,以后逐渐形成个人的语言风格。学生通过“我的视角”一栏,收揽学生自学时可能产生的问题、独立的见解、改进的意见,延展性思考与阅读配合的练笔活动、总结的学习方法和策略等等。此栏目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情趣和创造力。学生通过“小资料”栏目,知道了阅读课文所需要的背景资料、作者概况以及其它必要的知识。这些之时,一方面可以帮助阅读课文,一方面可以积累一些文学常识,还可以使学生树立检索资料的意识。语言材料(字、词、、语精彩的句段篇)的积累是中小学语文教学始终一贯的重要任务,“日积月累“栏目贯穿始终。积累什么,怎么积累的问题,六年级学生不宜再由老师硬性指定学习范围,大量的工作由学生独立完成。在单元的“拓展阅读”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课本的学习向外延伸,扩大阅读量。不同程度、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阅读需求,“拓展阅读”开辟了适应每个学生学习的弹性空间。

在习作上,主要从三个途径创造习作练笔的情境,使学生愿意写,有的写。1.日记随笔。从二年级学生就开始写随笔了,现在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情感体验。2.与阅读紧密配合,续写、仿写、改写、想象作文等。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3.与综合性学习紧密配合,写调查报告、小品、广告……习作的选择空间更大。通过综合性学习活动,学生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动手能力、运用语文基本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提高。通过单元小结中“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栏目,学生的评价能力有所提高。

七.教学思路

本单元内容集中,借“往事”这个“题”将五篇课文组合在一起,为学生学习语文创设了一个情境。使学生和教师可以借“往事”这个“题”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

主体课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花脸》和《荷塘旧事》每篇课文各安排两个课时;拓展阅读篇目《报纸的故事》《母亲的纯净水》各安排一个课时。(这两篇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迅速捕捉课文主要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对学生终身学习是必不可少的。)综合活动安排两课时。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教学目标为:

组织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 学习本课生字词.练习概括课文中心思想.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的高贵品质.教学重点为: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理解段与段之间内容上的联系,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为:体会伯父说的含义深刻的话语。《花脸》的教学目标为:

引领学生采用研讨式的学习方式,知道如何通过任务的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明确要展现人物个性特征,需用准确生动的描写方法。通过学习活动,感受童真童趣的美好,珍惜亲人之爱。

教学重点为:通过人物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难点为:理解文章结构的巧妙之处(设置悬念、安排线索、巧做铺垫)《荷塘旧事》的教学目标为:

通过组织引导学生采用质疑——研讨——探究的学习方式,积累字词,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了解比喻句的用法,体会作者赞美自然、赞美人类淳朴的爱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能力和感悟能力。感知自然美和人性美的和谐统一。

教学重点为:景物描写的方法和作用。

教学难点为:对小伙伴们性格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报纸的故事》的教学目标为: 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探究,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作用;学习作者对文学和真理的不懈追求。

教学重点为: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为:文章中的心理描写,注意语言描写对心理描写的作用。《母亲的纯净水》的教学目标为:

组织引导学生在交流探究的基础上,理解课文主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敢于直面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并学习在塑造人物时采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小小说的写作方法,以此作范文进行创作。

教学重点为:开篇设置悬念;生动的比喻、结尾的一语双关等写作方法。教学难点为: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综合活动:故事会

组织引导学生在回忆童年中那些有趣、有意义的往事的基础上,向小伙伴讲述这些故事,并写出文章;提高学生感受生活、口头表达、书面表达、倾听理解等能力。

教学重点为:讲述、整理故事。教学难点为:感悟收获。

根据文章所表述的年代,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章的笔调,以及读后给人的感受,可将下列文章进行整合:

1.《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和《报纸的故事》相整合。2.《花脸》和《荷塘旧事》相整合。3.《母亲的纯净水》单独学习。

4.综合活动《故事会》在学习以上文章的基础上进行。

单元小结中的“自我评价”由学生独立完成。“他人评价”中的同伴评价在学生在个人发言的基础上由伙伴共同进行评价。

2.单元整组 篇二

一重境界:进入文本, 单元导读奠根基

单元导读导得好, 就会对整个单元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上好单元导读课, 教师首先必须潜心会文, 形成自己对单元主题、对单元内每一篇课文独到的认识。其次是引导学生利用文本, 走进主题, 感知学习内容, 明确学习重点 (训练项目) , 对整个单元有整体感知。

一般来说, 单元导读课可以按下面的模式来进行:激情入境, 整体感知, 明确目标。下面以人教版四下第四组“战争与和平”专题课文来具体说明。

1.激情入境

(1) 看第四组课文单元提示上的图片和导读,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这一组课文讲述的都是有关战争的内容)

(2) 人类自出现以来, 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那么战争给人类带来了什么呢?我们来看三张照片, 说说你分别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三张照片分别表现的是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的情景、南京大屠杀的情景以及硝烟弥漫的现代战争场景)

(3) 我们再来看一组照片, 看了以后, 你又想说什么? (分别是罗伯特·卡帕的《空袭警报》、英国摄影家塞西尔·皮顿的《爱琳·杜恩》、日本摄影记者泽田教一拍摄的《逃向安全》、战地摄影记者黄功吾在越南战争中拍摄的一幅令人毛骨悚然的照片以及伊拉克战争中的孩子)

战争, 一个多么残酷的字眼!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 只要有战争, 就有无辜的受害者。战争是一个恶魔, 他使多少孩子失去了亲人, 失去了家园, 失去了童年的欢笑;他使多少幼小的生灵受到残害。这个单元, 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火纷飞的那些年代, 一起感受战争给人类带来的苦难。

(教师精心设计导读课的导入, 引发学生情感参与, 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参与的良好状态)

2.整体感知

(1) 运用多种形式阅读《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四篇课文, 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2) 阅读“资料袋”“阅读链接”“宽带网”, 说说你从中又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

(采取了不同的方法, 形式灵活,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单调、乏味,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从中了解到孩子们迫切想知道的信息, 为阅读推荐打下基础)

3.明确目标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 我们要了解战争给孩子带来的苦难, 聆听他们对和平的呼唤。为了全面地了解战争, 我们还应该去读更多的战争年代的故事, 如杨靖宇、赵一曼、方志敏等先烈的故事, 如《鸡毛信》《小兵张嘎》《海娃》等故事, 还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搜集更多的有关战争的资料, 边读边想:我们能为世界和平做点什么?最后, 我们还要拿起笔, 写一写《一张照片》中那个孩子的不幸, 写一写我们对战争的理解。

(提前搜集有关资料, 充实到预习当中, 可以使预习收效更多, 课堂教学中学生学起来就会更有积极性, 掌握知识会更全更好)

有效教学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 即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 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 即借助一些技巧让学生听明白, 听清楚。上述案例充分利用文本的单元导读课导趣、导学、导读、导行, 为后面的有效学习起到了一个奠基的作用。

二重境界:跳出文本, 多元拓展厚积累

小学语文教材不是语文教学唯一的凭借。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 七分靠课外”, 我们应该调动一切因素让孩子们围绕专题去开展各种课外读书活动、实践活动。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孩子们的情感、知识、能力都在不断地累积着、增长着。只有有了这种累积, 才能有回归文本的底气。

每一个单元的教学, 我们都可以掀起一个课外阅读高潮。例如学习人教版四上第五组课文时, 孩子们建立了“中国的世界遗产之旅”专用资料袋, 其中的资料有的是从书上找来的, 如《世界文化遗产》, 有的是从网上找来的, 有的是从旅游图上找来的, 有的是从导游图册上找来的……真是八仙过海, 各显神通。又如四上第三组的单元主题是“中外童话”, 学习这个单元时的两个星期, 班里又掀起了一个童话热浪, 孩子们阅读了许许多多的中外童话故事, 他们走进了奇妙的童话世界, 了解了童话的内容, 品味了童话的语言, 体会了童话的特点, 感受了童话的魅力。

在教学时, 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的特点, 和其他学科教师合作, 以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如人教版四上第二组的单元主题是“观察与发现”。我们可以和常识教师合作, 提前一个星期让常识教师教孩子们“泡豆子”等实验, 带孩子们去校园内认识各种树和花, 知道它们的一些特点, 这样更有利于孩子们去观察事物, 发现其中的奥秘。又如三上第五组的单元主题是“中华传统文化”, 其中有《赵州桥》一课, 为了体会赵州桥的设计巧妙, 我们可以和美术教师合作, 让孩子们赏桥、画桥, 了解各种各样的桥的特点。

有些知识要放手让学生到课外去自己实践, 自己学习。例如“我国的世界遗产”这个单元, 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搜集相关的图片画作、诗词楹联等, 不断感受我国的“世界遗产”的魅力。又如三下第二组的单元主题是“爱护周围环境”, 可以引导学生在当地开展“环境卫生小调查”。此外, 在单元学习时, 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办手抄报, 举行演讲比赛等实践活动。

三重境界:回归文本, 本色语文显精彩

学生有了对文本相关材料的大量积淀与相关主题的情感积蓄, 再回到教材中, 回到每一篇课文中, 他们的感受就会更深刻, 视角也就更广阔。教师需要引导他们再次走入文本, 进入“看山还是山, 看水还是水”的境界。

例如第八册“战争与和平”这一专题, 学生通过查资料、看课外书、看电影、看新闻、调查访问等, 对战争有了大量的感性的认识。在教学《夜莺的歌声》《小英雄雨来》两篇课文时, 教师就可以抓住课文中的词句, 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学生就能读懂两位小英雄的机智勇敢, 读懂敌人的残暴与凶狠, 更能读懂两位小英雄对祖国的爱是他们机智勇敢的力量源泉所在。同样, 在教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和《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两课时, 由于孩子们有了对战争的认识, 他们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对和平的强烈渴望, 产生心灵的共鸣与震撼。

语文课既不是资料的呈现课, 也不是故事课, 教师应该用好教材, 以文本为本, 加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语文规律, 教会学生读书。同时, 要指导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联系生活, 丰富语言的积累, 在潜心会文的基础上运用语文的规律, 拓展思路、发展思维, 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工具性很强的学科, 学生学语文的目的是用语文。因此, 学生通过单元主题学习后积累的各种知识、各种感受, 最后都可以通过写作来表达, 来倾吐, 来展现。例如四下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诚待人”, 通过单元学习后, 可以让孩子们写写自己对诚信、对尊严的认识。再如学习了“战争与和平”单元后, 孩子们纷纷拿起笔, 写出了对战争的憎恨, 写出了自己对和平的呼唤。

3.单元整组阅读教学策略 篇三

关键词:单元整组;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按主题编排单元内容已成为语文教科书编排的新取向,人教版教材这种特点尤为明显。这种围绕某一主题组织相关内容的设计,突破了以往教科书封闭、零散、乏味的结构体系,也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崔峦老师提出:“要由分析课文内容的教学,转向以策略为导向的教学,注重读法、写法、学法的指导,以提升阅读理解能力、运用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传统的课堂是逐篇教学,每篇课文都要花上好几个课时进行讲解,耗时长,教学过程繁杂又琐碎,往往事倍功半。系统论认为,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以主题在一起的单元教学内容本身就是一个有内在联系和巨大张力的系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教科书这一优势,树立整体教学观,通盘考虑,整体设计,深刻认识并合理运用同一主题下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它们相互支持,互为资源,使教学由分析走向阅读策略指导。

一、利用“求同”策略,整体感知单元整组特点

课文的单元组合往往都是围绕一个共同主题设计的,在教学中,教师只要利用被组织在同一单元的课文之间的联系进行求同比较教学,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引导学生通读完几篇课文后,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总结出它们的共同点,也可以将其中最典型的一篇课文作为范文讲读,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其他课文探求共同点。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教材以“异国风情”为专题,为学生打开一扇了解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所选的四篇散文虽然风格不一,但它们之间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让我们感受到德国奇特养花方式所形成的奇丽景色,《威尼斯的小艇》为我们展示了水上名城的独特风光,《与象共舞》让大家了解泰国大象与人相处的亲密无间,《彩色的非洲》呈现了非洲独特的自然景观与风土人情。这些文章看似毫无关联,实则突出了一个“奇”字。不同城市、不同国家、不同大陆板块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构成了多样化的异域风情,丰富了“异国风情”的内涵。同时,观照课文内容,我们还能发现作者选材的相同之处:都有写花、写动物与人类的活动。教学中,教师只要以这些相同的“奇异之处”作为单元教学的着力点,利用文本间的联系,就可以让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完成大量的阅读任务,提高教学效率,既达到了训练学生的迁移阅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二、通过“比异”策略,深入体悟各篇精妙之处

教材只是粗略地把作品的共性罗列出来,并未涉及作品的深层内涵,远远没有达到阅读教学的要求。因此,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运用“同中求异”的比较教学方法,从共性入手,找到个性之处,体悟各篇文章精妙之处,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走向深入,达到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较高的赏析能力的目的。

仍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为例,同样是写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和《彩色的非洲》却风格迥异。季羡林的文章重在写养花方式,写花的景色却只短短几句话,《彩色的非洲》却极尽笔力,浓墨重彩地描绘了非洲之气势恢宏的花海。前者犹如水墨丹青,淡雅却引人遐想;后者仿佛西洋油画,热烈又不失纯美。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两个不同的文本,思考:同样是写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作者,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作者为什么采用这样的写作手法?通过比较阅读,学生发现,写作是一件特别个性的事情。作者根据自己的表达需要对写作对象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自然会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受。当然,教学这些选材中所表现出的“同”中之“异”,要让学生在了解共性的前提下发现个性,在整体感知之后深入局部体悟,使语文教学变得科学有序,深入扎实。

三、扩展教学内容,提供学生语言实践机会

语文教材是学习语文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然而,仅以语文课本为教材已是远远不够的,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求知欲与阅读要求,不能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由相同主题编排单元的方式,不但有利于加强单元内部内容的勾连,便于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更为基础性、结构性的教学内容与生发性内容的联结提供了可能。所以,教师还应根据教学需要,扩展主题内容,努力开发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各种语言实践机会。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体验课上,教学“街头奇丽景色”语段时,需要引入课外资料,体验季羡林文章语言的张力。课堂上我们可以抓住“山阴道上”一词开展教学:“同学们,季老是语言大师,他写的文字值得我们细细体会,许多词语的运用都很考究,就如这个词语——山阴道上。”先引发猜测,怎样的路可以称得上是“山阴道上”;再解析词语的出处——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最后引导学生动情描述:“山阴道指的是我国晋国时期在会稽城外(也就是现在的浙江绍兴城外)的一条官道。蜿蜒的道路两旁是参天的大树,一路上小桥流水,鸟语花香,使人流连忘返。季老走在德国小镇的街道上,就像走在祖国的‘山阴道上,两旁林立的房屋就像是‘参天大树,满眼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这个词语的出处和来历,而且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和记忆,丰富了文学常识。

四、联系课堂内外,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高效的阅读课堂带给学生的一定是受益终身的影响。学生能把课堂上学到阅读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广泛的课外阅读中,阅读教学才算得上真正的高效。因此,教学时,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将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机融合,让阅读成为学生的爱好。由相同主题编排单元的方式为课外阅读延伸提供了着眼点。

如在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体验课后,教师总结:“德国、威尼斯、泰国、非洲,令人神往的一生中必去的四个地方,今天在文字中领略了它们的风采。你看,每一位作者表面上看似在写花,写小艇,写大象,写景观,其实都在述说着这座城市的历史,描写这个地域的风情习俗,以后我们也可以学着这种方法描绘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为了能让学生领略到更多、更美、更奇特的异国风情及作家风格,教师推荐学生读一本书——《一生要去的六十六个地方》。相信学生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定会带着在课内学到的阅读方法去比较,去感受,去欣赏。还可以利用班队课或导读课进行读书交流,学生肯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总之,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扩大视野、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能力得提升,达到使学生“得法课内,得利课外,受益终身”的学习目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第三单元 整组备课 篇四

---秦艳改

一、单元教学目标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考点

重点:使学生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使学生能对数据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考点:认识复式统计表,会根据复式统计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复式统计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统计活动中认识复式统计表,能根据收集、整理的数据填写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2、使学生在认识、填写、分析复式统计表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统计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的乐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1 考点:目标1、2

1、基本练习(考查目标1)教材第38页练习八第1题。

然后让学生把上面的数据填写在统计表里。学生完成后,提问:你能说出中国哪一届奥运会获得金牌数最多吗?俄罗斯金牌数最少的一届呢?美国获得金牌数在三个国家的排名分别是多少?从上面的统计表中你还能了解些什么?

2、发展练习(考查目标2)

1、某书店2014年第二季度的图书售出情况如下,根据所给数据制成统计表。

四月份:教辅书2631本,文学类图书3452本,工具书302本。五月份:教辅书3689本,文学类图书2478本,工具书352本。六月份:教辅书5634本,文学类图书1953本,工具书427本。

2、下面是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想想怎样填写表中空缺部分。三(1)班同学饮食情况统计表

合计

蔬菜

鱼类

肉类

豆制品 总计

第一组

第二组

0

第三组

0

5.走进鲁迅 单元整组教学 篇五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五组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山东德州跃华实验学校 毕力英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显得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少年闰土》是一篇经典课文,生动刻画了一个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形象。这是本单元“初识鲁迅”的第一篇课文,选编目的是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成就;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情回忆,展现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阿累的《一面》,文中的对话和外貌描写十分传神,字里行间倾注着对鲁迅先生的爱戴之情。三篇文章之后,教材安排了臧克家的诗歌《有的人》。四篇课文都是引导学生潜心研读、感受人物形象的极好范本。“口语交际?习作”中的口语交际,让学生交流“留在心里的印象”,习作让学生根据两则材料选择一个完成,一是写自己的小伙伴,一是续编发生在自己和小伙伴之间的一个故事。“回顾?拓展五”中的“交流平台”一是交流学生心目中的鲁迅形象;二是交流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方法。“日积月累”安排读背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趣味语文”则讲述了鲁迅少年时的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搜集与鲁迅相关的资料,如,鲁迅写的《故乡》、巴金写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周海婴写的《父亲的写作》、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都可以在课堂内外引导学生读读,让鲁迅这一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的烙印。

总体构想

整个单元的教学分四个模块:

模块一:预习。初步感知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初步感知情感。

模块二:理解课文内容,感知课文人物,感知课文情感。

模块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

模块四:施展练习。通过口语交际、习作等,检验学生学习效果。

实施说明

整个教学设计注重整体性,各个模块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前一模块与后一个模块的学习目标层层深入。采用教学流程和板块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只是了教学的基本步骤,是一个大体的路径,板块设计,让每个训练项目凸显出来,对每个内容进行相对深入地思考。

学习目标

认识、了解鲁迅。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精神;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拓展读一些鲁迅的作品或者关于鲁迅的文章,观看和鲁迅有关的影视作品。

模块一:预习初步感知内容初步感知人物初步感知情感

(2课时)

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

2.能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初步感知课文情感。

4.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能说出自己的感受。5.能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学习流程

导入——自由读《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检测字词——概括主要内容——朗读检测——交流鲁迅印象——质疑

板块设计:

板块一:导入(出示一张鲁迅照片。)(1分钟)

同学们,我国有这样一位文豪:他时常穿一件朴素的中式长衫,短短的头发刷子似的直竖着,浓密的胡须成一个隶书“一”字„„他就是鲁迅。对于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我们曾经积累过他的一句爱国格言: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是啊,他挥着如椽大笔,投身唤醒民众的大潮中;他毕其一生,不断对专制社会进行毫不妥协的批判;他坚持为闰土、孔乙己、女佣、车夫、青年代言,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太多的理由需要走近鲁迅先生。今天,让我们怀着敬意,走近鲁迅。

【设计说明:这个环节的设计,是对鲁迅先生形象的一个高度概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有探究学习的动力。

出示学习目标:

1.扫清字词障碍,读通顺课文。

2.能概括地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3.能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解决部分问题。

4.初步感知课文情感。

5.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留给自己印象深刻的地方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说明:学习目标的出示利于学生目标明确,方法清楚,便于学生具体学习,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具目的性,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

板块二:勇闯字词关:

1.学习目标之一:

浏览四篇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方法:浏览四篇课文,小组合作相互检查字词(读准音、互相写给小组伙伴考考他,能理解意思,对读不通课文的同学帮助他反复读几遍难读的句子)。合作学习6分钟然后接受老师检查。

字词闯关(以《少年闰土》中字词为主)

1.字音:读一读追悼挽联正月扭动牲畜逃窜摔垮枯瘦恍然大悟饱经风霜

2.写一写

cìwâichùshengtuánjùzhāngguānlǐdàihúlúntūnzǎo

3.火眼金睛挑错误(每句话一处错误):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有时候我听见他一阵阵接连不断地刻嗽,真替他难受。

他带着奖厉似的微笑,指着那本书说:“„我那一本,是送你的。”

4.换一换

换一个词语,使句义不变。

(1)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

(2)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

(3)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西瓜有这样危险的经历。

(4)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目的性更明确,直接针对预习目标,利于提高学生扎实有效的在预习中掌握基础知识。】

板块三:小组分工合作学习

学习要求: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学习方法: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楚每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事件,然后用一两句概括。

分工合作(一二组《少年闰土》三四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五六组《一面》)

【设计说明:目的是让学生尝试用“主动、探究、合作”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并初步学会这种新学习方式。让教师的角色也发生根本的转变,由单纯意义上的传授者、施教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

板块四:朗读检测

目标:既是检测学生课文难点的朗读情况又是检测学生感知文本情感的情况。

师:给大家一分钟准备时间,自己选出三行读的好的,我找每小组的一名队员起来比比,怎样?看哪个小组最优秀?第二关呢就得我指定片断大家来读了怎样?

【设计说明:引入小组竞争检测朗读,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全体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利于学生感知课文情感。】

出示:(以《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及课后相关拓展语段为主)

个性读

1.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2.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九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3.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4.“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5.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孩子埋下头低声哭了起来,其余的孩子马上低下头来小声抽噎着。——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6.一位拉黄包车的青年人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饱经风霜的脸茫然地望了望前面,又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三鞠躬,几颗泪珠从他那干涸的眼角滚落下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

(齐读)

7.两个老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告了一会儿,脸上挂满泪痕,继而响起了悲痛的哭声。——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师:老泪纵横,那可是历历在目啊!(板书:老人)感谢周晔,感谢巴金,为我们记下了一些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作为一名热血青年,巴金自己也深情地写到——

(范读)

8.我的眼睛是不会受骗的,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好多次,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出来。——巴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有删改)(师深情范读)现在把所有的泪联系在一起,把所有的泪融合在一起,把所有的泪夹杂在一起,把所有的泪糅合在你的心头。

师:同学们,我们从先生的侄女那里了解到了先生的很多事情,现在我们再来读读,我国著名诗人山东籍的臧克家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所写的一首《有的人》,那又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呀!

师生齐读《有的人》

【设计说明:多种形式的朗读,在读中促感受,在读中促理解。】

板块四:交流印象

师: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如同饮一杯香醇,越品越有味道,越品越舍不得放手。现在同学们去尽情地品尝你们手中的这一杯杯香醇。相信一定能咀嚼到它独特的味道。

浏览你初读画出的留给你印象深刻的语段,并写出自己的理解,谈出自己的心得感悟,同时可以参考你认为你的资料中对你理解课文有帮助的相关资料(鲁迅生平,当时的社会背景„)在书上写一写。

针对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跟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或体验。

提示:别忘记从四篇课文来谈啊。

例话:(抛砖引玉)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围绕话题谈,提高学习效率。】

徐雨薇:我心目中的鲁迅先生是慈爱的。“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一个动作“摸”,一个表情“笑”,再现了伯父那慈爱宽厚的形象。

杜涵萌:这句话表面看是鲁迅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他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马虎。所以,我觉得鲁迅先生是幽默风趣的。

吴金港:我认为鲁迅先生是一个不怕挫折的人。“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从这谈笑的话语中我感觉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怕迫害的顽强的人。

你心目中鲁迅是怎样的人呢?

板块五:想象画面,指导背诵《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

【设计说明:运用边想想画面边记忆的方法背诵积累语言。】

板块六:质疑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质疑的能力,对于六年级的学生很重要。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师小结:通过大家的共同学习,相信同学们收获很多,你现在再拿出你们自学是产生的问题看看是不是解决了很多?还有哪些没有解决呢?鲁迅先生就是这节课我们了解到的这点浅浅的印象吗,随着下节课的学习,相信我们会对他老人家的作品人品有更深入的了解。

模块二:理解内容(2课时)

学习目标

感知课文内容感知课文人物感知课文情感

学法指导

朗读课文,读懂文字包含的画面,读懂画面中的人物,读懂作者的心情,读出自己的心情;能给画面命名,把其中人物形象能说出自己的印象和理由,把作者的写作情感和自己朗读情感结合起来。

教学流程

回顾本单元课文主要内容——教师辅助学生学习一个片断——小组分工学习本单元课文——小组交流——全体交流——速读自学《一面》——激情诵读《有的人》——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板块设计:

板块一:回顾预习情况:概括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直接过渡到本节课的要点。

板块二:学习新内容

1.教师辅助学生学习一个片断,也可以说是抛砖引玉:

我来朗读你来听,看看你的眼前会出现什么画面:朗读《少年闰土》第一自然段,让学生闭目倾听,然后给你眼前的画面命名,谈一谈自己的感想并想一想作者写作时的情感。预设:学生们可能会命名为:月下看瓜。自己的感想:敬佩、羡慕等,想想作者的情感:佩服、喜爱„„这样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

给画面命名

谈自己感想

想想作者情感

结合自己感想和作者情感朗读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帮助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引领。给学生一根拐棍,是先扶后放的做法。是提高学生有效自学的捷径。】

然后分组学习:《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有哪些画面?

2.各小组学生交流后分别派代表分别汇报学习情况,教师视情况指导朗读。

情况预设:

《少年闰土》篇——感知内容,感知闰土,感知闰土及作者情感

画面: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看跳鱼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篇——感知鲁迅,感知作者情感

预设:

(一)谈《水浒传》部分

(学生勾到了这段相关的句子,如: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那天临走,伯父送我两本书„„)

师: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子女。)指名读有关语句。

重点理解“囫囵吞枣”“张冠李戴”。

(二)“救助车夫”这件事。

师:谁能说说你课外收集到的关于鲁迅先生的资料。鲁迅先生是什么身份?想想资料上的内容,再看看图中的鲁迅先生,你有什么感受?

师:是啊,鲁迅先生就是这样为别人想得多啊!伯父在救护资助车夫以后并没有轻松,反而变得那么严肃,他在想些什么呢?(鲁迅可能想到千千万万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救助一个车夫不能解决问题,只有推翻旧社会才能解救劳动人民)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鲁迅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三)学习“关心女佣”这件事。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板书:关心穷苦人)女佣阿三的话讲了哪两方面的意思?(一是鲁迅病得厉害还三更半夜地写文章。他对自己的病一点也不在乎;二是关心女佣阿三,劝阿三多休息。)从阿三的话中我们分明触摸到了先生那颗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心啊!)

板块三:《一面》篇——感知鲁迅,感知作者情感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可以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作者与鲁迅见面的全过程。

先写“我”与鲁迅一面之交的背景。

再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缺钱造成的窘况。

重点写“我”与鲁迅的会面。

第二部分:写一面之交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有的人》篇——别人看鲁迅

激情切入

师:同学们,通过对本组前几篇课文的学习,我们对鲁迅先生有了更多的了解。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先生(课件出示,老师朗读或者指名让学生朗诵):“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强、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一连五个“最”,论定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地位。

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自主感悟,自由表达

【设计说明:这篇文章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学习前两篇文章的方法迁移运用。】

板块四:联系实际,总结反思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反思,是学生能比较系统地整理自己的学习所得,扎实地把学生的学习效果落到实处。】

谈谈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感受。

模块三:品味语言领悟表达

(3课时)

教学流程

回顾三篇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出示例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归纳描写方法——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生动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归纳描写方法——全面交流,进一步指导朗读——随文练笔,进行仿说——摘抄四篇文章中的精彩语段——进一步朗读,体会描写人物的方法的妙处。

板块一:回顾三篇课文中主要人物的特点

《少年闰土》——闰土:聪明能干、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一面》——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格

板块二:出示例句,体会好处,归纳描写人物方法

1.出示《少年闰土》中的第一自然段:引出描写人物的方法——外貌、动作描写。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自由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找出描写人物认为最精彩的一段文字,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3.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新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一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显然好久没剪了,却一根一根精神抖擞地直竖着。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

4.进一步梳理描写人物的方法。

作者通过刻画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闰土给“我”讲的稀奇有趣的事,以及“我”与闰土相处时的感受,使少年闰土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作者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

作者通过抓住外貌描写刻画人物

板块三:以《一面》为例,深入探究,进一步深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指导朗读

1.跳读课文,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认真读一读,看能收获到什么。

2.学生读书,划出描写鲁迅外貌的语句,仔细朗读,体会。

指导学生朗读三处外貌描写。

3.这三处外貌描写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出示鲁迅的照片,自己观察,对照课文的描写,对作者的描写作出评论。

引导思考:文中这三次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4.在写人物方面,你收获到了什么?

板块四:随文练笔,进行仿说

1.让学生结合对闰土或《一面》中鲁迅的外貌描写的学习,说一说描写人物外貌要注意什么。(抓住人物的特点)

2.用几句话描写一位同学的外貌。

一位学生读,其他同学猜一猜他写的是谁。

(如果同学们能很快猜出来,就说明他写得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特点)

板块五:积累语言

1.讨论:如果把这一单元中描写人物的词语和句子摘抄下来,应该怎样分类好?(预设:词语、句子按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分类记录。)

2.按照我们讨论的分类方法,把词句分别积累到“读书笔记本”上。

3.交流“读书笔记本”,进行展评。

【设计说明:积累语言落实到写,另外根据归纳描写人物的方法进行分类整理,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思维也具有条理性、系统性。】

板块六:朗读设计

在体会到描写的好处后,进一步认识人物的内涵,用自己的心声读出人物或者作者的情感。再去读四篇课文中的精彩语段。

【设计说明:这一环节中的朗读设计与模块一中的设计有很大不同。模块以更注重平时学生朗读经验的表现,表现出来的是学生在预习中对课文理解的展示。这里的朗读设计更注重方法的引领,是在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后的朗读水平的提升。体现的是朗读的层次理解的层次。】

模块四:口语交际与习作

(4课时)

教学流程:

启发谈话,拓展思路——选定内容,训练表达——激发情感,抒写人物——交流收获,学习总结

板块设计:

板块一:基础检测

1.学习本单元,积累了哪些词语?

2.学习本单元有哪些印象深刻的句子?

【设计说明:通过基础检测,检查学生对本单元字词的掌握情况,提示学生要有意识地记忆重点词句。可以进行听写,也可以学生小组之间互相检查听写、默写。】

板块二:交流学习收获,总结本单元学习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鲁迅在你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可以就课文内容来谈;可结合课外学习的收获来谈;可以将同鲁迅有关的人和事,也可以说说读鲁迅作品的体会。)

2..相互评价。

(1)鲁迅为什么给你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

(2)这些故事讲得生动吗?怎样才能做到更生动有趣呢?

【设计说明:设计这一环节主要考查学生如何抓住人物特点来谈人物,抓人物特点时应从哪些方面着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本组课文中,多数句子一看就懂,但有的句子含着深层的意思,需要认真体会。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和“我”谈起《水浒传》,“我”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着说“还是我的记性好”,“我”听了比挨打挨骂还难受。这是为什么?本组这样的句子还有一些,交流一下,如何理解这样的句子呢?

【设计说明:交流理解含义深刻句子的方法,如,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还可以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去体会含着的意思。便于鼓励学生把习得的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提高阅读能力。这也是对个别句子理解的一个检测,真正把学生的“学”落到实处。】

板块三:启发谈话,拓展思路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新面孔,那么谁给你的第一印象最深?是教课的老师,还是和你学习玩耍的伙伴?是勤劳的清洁工人,还是可爱的白衣天使„„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给自己第一印象最深的人。

学生交流。

板块四:选定内容,训练表达

师:谁给你留下的第一印象最深?他的哪些地方或做的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1.交流经验:你在写人方面有哪些经验?

2.确定人物特点。根据你的经验和交流后的收获,你想写谁?想突出他(她)的什么特点?

3.想想这一单元中写人突出人物特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根据本单元的经验,运用学过的方法,把想写的人物写出来。】

板块五:激发学生情感,让学生写下所交流的东西

板块六:学生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板块七:题目自定,完成习作。

学生完成习作后,先自己评价:你觉得与以往写人的习作相比,这次有了哪些不一样的地方?你对自己哪些方面比较满意?划出写得最棒的词句,并就全文写评语。

板块七:相互评价。

【设计说明:教师用习作讲评引领方向。有意识的引领学生运用本单元所学习到的写人的方法,只要是学生把自己的体验付诸实践就是一种提高,就应该给予肯定。】

师:这节课咱们要进行习作评改,希望同学们虚心学习别人的优秀习作,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因为“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相信修改后的作文会更精彩。

优秀习作赏析

学生毛遂自荐,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语段。提醒其他学生认真倾听。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所读文章,指出优点,点明不足,互评互改.结合讲评,自评自改。

6.《观察与发现》单元整组备课 篇六

《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之《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 教学设计构建思想:

主题单元教学是以主题单元为单位,整合教科书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吸收课外的丰富语文资源,从而真正实现在生活中、在实践中学习语文。从课堂的教学的层面上来看,这是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建立的,是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的,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单元阅读,充分研读文本并积极思考和交流,教师善于把握、判断、重组课堂教学中的有效生成,从而实现积极有效的对话与情感认识的交流。

主要体现为:

一、体现整合意识,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协调发展。在教学设计中,要从整体入手,理解教材,把握目标,领会意图,处理教材,为此单元主题教学环节设计:识字写字、读书感悟、语言积累、小小练笔,语文实践五个环节相互渗透、构成一体。

二、体现学生与文本对话,寻找主题内涵。只有引导学生寻找与文本对话的基点,提炼出它们之间的隐含主题,物化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印象,享受文本带来的独特体验。本单元以“观察和发现”为基点,提炼出《爬山虎的脚》与《蟋蟀的住宅》作者初次观察和连续观察的内在基点。激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

学习过程中,主要采用方法有:

1、循着作者的思路。“文章思有路,遵路识其真”,教学中若能按照作者思路进行,学生会感到有序、有道,对文本进行创造性阅读就有相应的基础。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如《爬山虎的脚》,作者因看见“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

2、领悟文本关键词句。教学重难点就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了解蟋蟀的住宅是怎样建成的?从字里行间中,让我们能感受到作者是通过长期深入观察才发现的。

3、寻找文本中的空白。诱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填补与想象性连接。以“含蓄无限,思致微妙”进行触摸文字背后的韵律。《爬山虎的脚》一文可以用童话的方式,来表达爬山虎与墙依赖的关系,从而使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的爬上墙的。《蟋蟀的住宅》文中已采用拟人的手法,通过整合以蟋蟀为第一人称,来写一写他如何享受生活(坐在平台上弹琴)想象他建造住宅时的辛劳,表现他们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了解蟋蟀的住宅的特点及建造过程。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和兴趣。

3、体会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具体事物的写作方法。

4、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教学过程:

一、整体导入单元,初步感知主题。

1、回顾上一单元,激趣。

2、导入《观察与发现》主题单元

3、整体阅读《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初步体会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二、抓重点词句,领悟作者观察思路。

1、《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作者首先呈现给大家眼前的是什么? 《爬山虎的脚》:叶子的特点主要抓住:叶尖儿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蟋蟀的住宅》主要抓住:不肯随遇而安和住宅的特点(选址慎重、外部向阳、隐蔽、干燥、有门、有平台、内部俭朴、清洁、干燥、很卫生)

三、走进文本,体验作者富有情趣的语言表达。

1、作者初次观察就没有继续了吗?那又是怎样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呢?又有了什么新的发现?

2、小组研讨《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以及与墙的关系《蟋蟀的住宅》:蟋蟀是怎样建造自己的住宅?

3、交流体会:

(1)、蟋蟀用它柔弱的脚,创造了一项伟大的工程;爬山虎用它的有力的脚,一步一步登上了墙顶,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

(2)、如果你是蟋蟀或爬山虎,能否和大家交流一下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回归主题,拓展延伸。

请大家回家以后观察一种你感兴趣的植物或动物,把观察的情况先记录出来,然后整理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观 察 与 发 现

自强不息

爬山虎的脚

叶尖儿一顺儿朝下

触 巴 拉 贴

蟋蟀的住宅

特点

7.谈继电保护装置的整组试验 篇七

1 整组试验的内容

对新安装保护的试验是继电保护调试中进行最全面的一次试验, 现以新安装装置来说明整组试验的内容。在做完每一套单独整定实验后, 需要将同一被保护设备的所有保护装置连在一起进行整组的检查试验, 以校验保护回路设计正确性及其调试质量。

1) 如同一被保护设备的各套保护装置皆接于同一电流互感器二次回路, 则按回路的实际接线, 自电流互感器引进的第一套保护屏的端子排上接入试验电流、电压, 以检验各保护回路间的动作关系是否正确;如果同一被保护设备的各套保护装置分接于不同的电流回路时, 则应临时将各套保护的电流回路串联后进行整组试验。试验时通到保护盘端子排处的电流、电压的相位关系应与实际情况完全一致。

2) 对高频保护的整组试验, 应与高频通道和线路对侧的高频保护配合, 一起进行模拟区内、外故障时保护动作行为的检验。

3) 对装没有综合重合闸装置的线路, 应将保护装置及综合重合闸按相应的相别及相位极性关系串接在一起, 通入各种模拟故障量, 以检查各保护及重合闸装置的相互动作情况是否与设计相符合。

4) 将保护装置及重合闸装置接到实际回路中, 进行必要的跳、合闸试验, 以检验各有关跳合闸回路、防止跳跃回路、重合闸停用回路及气 (液) 压闭锁回路动作的正确性, 每一相的电流、电压及断路器跳合闸回路的相别是否一致。

5) 对母线差动保护的整组试验, 可只在新建变电所投产时进行。母线差动保护回路设计及接线的正确性, 要根据每千项检验结果 (尤其是电流互感器的极性关系) 及保护本身的相互动作检验结果来判断。整组检验中着重检查的内容:

a.各套保护间的电流、电压回路的相别及极性是否一致。

b.各套保护间有配合要求的各元件在灵敏度及动作时间上是否确实满足配合要求。所有动作的元件应与其工作原理及回路接线相符。

c.在同一类型的故陷下, 应该同时动作于发出跳闸脉冲的保护, 在模拟短路故障中是否均能动作, 其信号指示是否正确。

d.有两个线圈以上的直流继电器的极性连接是否正确, 对于用电流启动 (或保持) 的回路, 其动作 (或保持) 性能是否可靠。

e.所有相互问存在闭锁关系的回路, 其性能是否与设计符合。

f.所有在运行中需要由运行值班员操作的把手及连片的连线、名称、位置标号是否正确, 在运行过程中与这些设备有关的名称、使用条件是否一致。

g.中央信号装置的动作及有关光、声信号指示是否正确。

h.各套保护在直流电源正常及异常状态下 (自端子排处断开其中一套保护的负电源等) 是否存在寄生回路。

i.断路器跳、合闸回路的可靠性, 其中装设单相重合闸的线路, 验证电流、电压、断路器回路相别的一致性及与断路器跳合闸回路相连的所有信号指示回路的正确性。

j.被保护的一次设备发生短路故障时, 在直流电源电压可能出现最低 (实际可能最大的负荷) 的运行情况下, 检验保护装置及自动重合闸动作的可靠性, 例如对双回线路的和电流保护, 应检验和电流保护动作将两线路断路器跳开, 接着重合且重合不成功的情况。

单相及综合自动重合闸是否确实保证按规定的方式动作, 并保证不发生多次重合闸。

2 试验方法

2.1 用外部电源供给一次电流法

用外部电源供给一次电流法就是在电流互感器的一次绕组通人大电流, 于是反应电流增大的保护装置就要动作, 将断路器跳闸。由于电流互感器一次侧电流较大, 不但设备笨重, 而且要求接触良好, 尽量减小接触电阻, 否则, 一次侧电流升不上去, 因此工矿企业一般不采用此方法。

2.2 二次电流法

二次电流法就是在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出线端子处通人电流, 使继电器动作, 若在电压互感器出线端子处用三相调压器向电压回路加电压时, 对方向保护、功率表和电能表等接线都能检查。只要互感器的极性和相序正确, 完全能满足实际需要, 因此, 现场普遍采用。

2.3 短接接点法

短接接点法, 即利用钳子或螺丝刀在配电盘后短接启动元件接点。应注意, 切不可将继电器盖子打开直接拨动接点, 因为这样既不安全又容易碰坏接点系统。利用这种方法检查继电器相互动作情况和顺序是很方便的, 在现场最受欢迎, 其缺点是交流回路的接线和定值无法检查。

2.4 打气法

打气法是检查瓦斯保护装置的一种特殊方法。当气体继电器调试、安装完毕, 对瓦斯保护装置进行整组检查时, 拧开气体继电器顶盖上的放气阀, 用打气筒向继电器打气, 油面下移, 继电器动作, 发出轻瓦斯信号。

做整组试验应注意以下事项:在试验前应将相互动作过程中可能引起其他装置误动作的回路、压板断开;如果一种被保护设备有多套保护时, 应按套分别进行。当试验一套保护装置时, 应将其他保护装置的连接片断开;若保护装置的动作与短路故障的类别有关, 应尽量对各种可能的故障情况, 都进行模拟试验;对新安装的保护装置进行整组试验时, 应将直流电压降到80%额定电压下进行, 以检查当母线电压降低时, 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电力工业部安全监察及生产协调司.新编保护继电器检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 1997.

[2]高志勇, 申永红.继电保护装置试验时不容忽视的几个小问题.农村电工, 1997.

8.单元整组 篇八

1.关于“单元整组教学”

教学活动开展的重要依据是教学目标。教师在单元教学中通常以独立的某一篇课文进行讲解,这样的课文独立学习形式不利于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以“组”为单位的语文教学有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整合,教师要对当下的教材进行把握,将单元目标设计进行强化。

根据以上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单元组内课文社会中的主要目标,针对单元的目标也就是某一单元的教材进行整体的把握。避免在单元课文、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教学中出现教学过程和目标不相符的情况。

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中的内容进行简单的组合那么简单,如果只是在单元学习前加上一个“整体感知”,在单元学习后增加设计一个“整体感悟”,单元学习中还是一篇篇相互脱离的教学,这样的教学形式没有真正体现“单元整组教学”的整合性思想,单元整组教学并不是独立的一节节课的堆积,而是在教学设计中对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将所有文本根据不同单元的主体进行相应的整合。以下是“单元整组教学”的具体课堂实践分析。

2.“单元整组教学”课堂实践分析

在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中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学会看病》……整个单元的课文中,每一篇课文中比较重要的是人物的外貌描写,这一单元就以“外貌描写”为主题,在训练学生这一主题中,将4篇文章有效的结合为一个单元。

在《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关于一段母亲的外貌描写是这样的“母亲掏衣兜……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学生在阅读这部分文字时明白了手部描写也是外貌描写的一种。有的同学从别的角度上还提出了外貌描写并不一定是大量出现的。例如,一个眼神可能就是外貌描写,例如在梁晓声对母亲的疲惫状态的描写中——“褐色口罩……疲惫的眼睛吃惊……”《地震中的父与子》中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个小时后,对父亲的外貌进行了描写“他满脸布满灰尘……到处布满血迹”。学生可以体会到外貌描写除了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使用外,在文中抒情的环节使用外貌描写更能表达中心。

以上两个例子很好地说明了单元整组教学中每一篇的学习其实都和单元整组的中心相呼应,并且每一篇文章在外貌描写上的使用都各有特点。组内各文章之间的知识是相互融合穿插的。

3.组内文章类比赏析策略

类比赏析策略是让学生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各种文章中的语言表达,使自己的语言积累更加丰富。在类比赏析中主要涉及的赏析策略有同题和同类鉴赏。

3.1同题鉴赏

在鲁教版三年级上的第四单元中,有两篇文章都是描写的关于“鹅”的文章,第一篇主要采用比较法描写鹅的步态,第二篇主要是抓住鹅的比较细腻的动作来写。通过同类文章的不同描写手法让学生找到写作的不同点。同中求异是同题鉴赏的关键。

3.2同类鉴赏

同类鉴赏在第五单元中的两篇文章《松树》和《鲸》都是关于动物的,但是两篇文章的表达方式不同,可以采用同类鉴赏的策略,同类鉴赏策略的关键在于异中求同。

类别鉴赏策略在文章的行文结构、描写方法、语言风格等几方面进行相应的对比。有利于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迁移和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和文学鉴赏的能力。

4.随文练习写作策略

在单元整组教学中,随文练习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把握整体的写作训练要点,有序的做到训练,很好的避免了学生习作的重复和随意。

例如,在对第一单元的课文进行学习中,采用随文练习写作的策略,重点加强学生描写景物的能力。描写景物的关键在于:1.能体会对景物的特点并实现仔细的观察;2.景物描写有一定的顺序。

在整个单元中安排了许多的训练点,单元整组教学在单元整体上对景物描写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安排。

在《燕子》这一课中,主要训练的是第一点,有的学生在描写《美丽的中心广场》中关于“鸽子”的描写就可以了解学生学会了仔细的观察。

在《观潮》这节课中,主要训练了学生的第二个写作关键。

【结 语】

9.五下第五单元 整组上课反思 篇九

第五单元共有3篇课文,分别是13课《我的老师》、14课《傻二哥》、15课《童年的小花狗》。看到这三篇课文的瞬间,我就萌生了整组一起上的想法。因为像这类写人的文章我操作起来还是比较顺手的,学生到了高年级,也容易学习。

教学目标如下:学习生字词,特别是有些现在用得不多的词,如“吆喝、卜问吉凶、傻灵傻灵”等的理解;学习写人的方法,穿插叙事的方法指导;感受三篇课文中三个人物的主要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学习仿写人物片段与整篇文章的写作。没课时的学习任务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学习单元导读“过去的时光,快乐的童年,都成为美好的记忆。敬爱的老师,亲爱的朋友,慈爱的长辈,让我们永远难忘。学习本单元课文,抓住印象最深的情景和人物,学习写人叙事的方法。”首先让学生明白本单元我们共同学习什么,怎样学习。同样是写人的文章,13课回忆自己的小学老师,14课写卖药糖的傻二哥,15课写卖小玩意的王大爷,三个人物身份不同,个性不同,表现的方式也不同,但都写出了人物的善良,否则不可能多年后还记得那么清晰。于是把三篇课文读完后,完成课后练习二:13课——课文是通过几件事来写蔡老师的?详写了什么事?表达的什么情感?14课——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傻二哥的?为什么说他“傻灵傻灵”的?15课——说一说,王大爷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篇课文的课后练习二基本上都是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层次的。通过问题的思考与整理,学生很快把握了每篇课文的主要表达方法:13课——7件事表现蔡老师的温柔美丽善良,14课——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等突出“傻灵傻灵”,15课——一件具体的事表现王大爷的善良慈爱。内容弄清除了,文章的层次自然也就出来。三篇一起把握内容,学生觉得原来写人的文章都有一定的规律,没什么难的,他们有方法可依。如果每单元的课文都能够这样有规律地安排,老师有意识地对学生展开训练,不愁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不提高。

第二课时:学习13课,感受丰满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表达的技巧。首先让学生对照人物描写的几种方法,自读课文,看看运用了哪些方法(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事写人、侧面烘托)。

交流中,学生找到了人文的外貌描写,在第二自然段:“嘴角边有榆钱大小的一块黑痣。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课前备课中还没想到这个,当学生提到这句外貌描写时,脑海中顿时对作家魏巍钦佩不已。什么叫抓住人物特点写?无需多言,扣住一点,人物的形象就出来了。试想:一块榆钱大小的黑痣,放在现在一个年轻姑娘的嘴角边,美么?可在作者的眼里,老师是温柔美丽的,无疑印证了“因为温柔才美丽”。

关于动作神态描写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这样一件小事中的动作描写,学生抓住了“好像”“落”“轻轻地”“敲”,体会到了老师并没有存心要打我们,所以动作才这样轻。关于以事写人,引导学生区分详写略写以及为什么详写,详写“我”与同学的纠纷,把矛盾的前因后果介绍得清清楚楚,让学生明白交代事件背景的重要性,明白心灵的伤害远胜过身体的伤痛,明白抚慰心灵对孩子成长的关键性。

因为整篇文章透着浓浓的对老师的感恩、怀念,其他的无需多费唇舌,带着感情好好地读出来,自然也领悟了作者的那份感念之情。第三课时:学习14课,重点琢磨文章怎样通过细致的描写把人物写活。首先让学生重温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的句子,再找到作者的评价词——讲究。(“他的吆喝就很讲究”、“斜背着一个很讲究的大玻璃瓶子”)引导学生从讲究入手,结合具体的描写,层层感受傻二哥做事认真负责、乐观积极、勤劳聪明的特点。

外貌描写的学习中,他们对比现在的小摊贩的形象,理解到傻二哥热爱工作、对顾客负责的那股傻劲儿(讲究劲儿)。

语言描写的学习中,学生各种形式的表演读,充分感受到了傻二哥的聪明肯钻研的傻劲儿(讲究劲儿),在学生创编吆喝中,进一步领会到了他的聪明劲儿。

动作描写的学习中,学生直接说出了,如果是自己,根本就不是冲着糖去,就是看傻二哥表演的,他吆喝前的准备动作那么夸张,吆喝一套一套,都能让人感受到这么一个热爱生活的、聪明善良、做事认真的傻二哥。引导学生体会叠词的表达效果,引导仿写。

第四课时:学习15课,充分感受王大爷慈爱、善良、勤劳的手艺人形象。课文虽然是为了表现王大爷对“我”的关爱,但花费了很多笔墨描述“我”对小花狗的喜爱,这其实也是为后来“偷”小花狗作铺陈,有了13课的学习,再学习这里时,学生会觉得很简单清晰。重点探讨上门道歉时,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把人物的转述句变成直述的形式,从中感受王大爷的慈爱。

15课还有需要好好感受的是人物的心理描写,主要是“我”的一系列心理活动的描写。

第五、六课时:完成课后其他的练习,指导学生完成作业;生字的纠正巩固练习;仿写文章交流分享

上一篇:有关后悔高一作文下一篇:给家里老人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