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2024-11-22

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13篇)

1.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一

一、周边群众对园区的认可度:通过对周边三个村750户群众的调查,有80%的群众认为,园区成立近十年来,对周边群众的影响是积极的,群众种田的科技意识因园区得到了一定提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有17%的人认为,园区的建立对周边群众影响不大,是可有可无的;3%的人对园区的存在持否定态度,他们认为园区占用群众的土地,又拖欠地租,使个别承包主得益,使多数群众的利益受损。

二、对园区现有项目结构的评价:调查中,多数人认为,园区现有的项目结构对周边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园区的项目示范性很好,但是,群众由于技术、市场等原因无法效仿。园区项目的建设应考虑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三、群众参与园区建设情况。

1、发展与园区相关的项目情况:在调查的三个村750户群众中,依托园区发展与园区相关的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等项目的有48户,这些户人均年收入均在1**元以上,高出普通户一倍多。如,崔营村群众陈书法,利用嫁接技术种植菊花和培育海棠等盆景,结合植物造型技术,每年净收入4**元;闫庄村群众阎遂山,依托园区发展绿化苗木,每年净收入近5**万元;阎敏山依托园区发展草坪,每年净收入2**多元。

2、服务园区建设情况:调查中发现,周边三个村的群众,在参与园区建设,为园区项目户不定期做零工的人约占三个村劳动力总数的10%以上,尤以妇女为多。如,崔营村六组,全组有60户人家,232人,常年在园区干零活的有40多人,月均工资300元,单此一项,该组人均年增收近600元。

3、通过园区学习技术并发展家庭产业情况。通过近几年园区项目户的用工培训,周边三村有30%以上的人掌握一至几项农业先进技术。如闫庄村李金华等六位妇女,通过新天地公司组培中心用工培训,目前已成为组培方面的技术骨干,被新天地公司聘用后,月工资400元。再如,通过市林业局杏李育苗用工培训,崔营村有200多人掌握了嫁接育苗技术,部分人员利用这项技术繁育其它苗木,形成了家庭支柱产业。通过调查发现,有5%的人员通过在园区学习技术后发展起了自家的家庭支柱产业,大部分人员虽有技术但没有派上用场。

四、群众对园区发展的建议和期望。

群众盼望园区有大的发展,并有好的项目引导他们发展家庭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1、希望园区能发展与群众互动的项目,即由专业公司牵头,实行公司加农户的方法,带领农民一起发展项目。

2、希望园区各项目户与群众之间能信息互享,实行帮带活动,帮助农民与市场接轨,减少群众生产的盲目性。或由园区成立信息服务中心,指导农民发展项目的方向。

3、希望园区能引进一些适合群众在家中操作的小型项目,并能定期培训技术,统一回收产品。

4、希望园区能够发展好旅游业及餐饮服务业,特别是农家乐性质的服务业,让农民能够共同参与。

5、建议园区在公路边建一个花卉、苗木、种子、化肥、农药交易市场,以便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客户。并设置醒目的广告标牌,让客户从路边过一趟就知道园区内有什么东西。

6、建议园区能从群众方面考虑,协调项目户提高一下地租。

五、园区发展与群众发展的思考

园区发展十年,虽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许多限制园区发展的因素。具体表现在:

1、土地问题:园区发展需要扩大面积,如果仍实行“租赁”形式,就形成了园区发展与农民争地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群众参与园区建设,象鄢陵、潢川等地一样,由政府引导,园区做示范,按照某一模式,让群众自愿发展,共同形成某一优势产业。

2、市场问题:园区发展至今,某些技术及产品在国内领先,但是就是形成不了市场,有些即使形成了市场,但市场范围很小,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就是缺乏跑全国市场的专业经纪人。因此,培养市场经济人非常重要。

3、项目结构问题:项目配备要考虑因地制宜,在考虑本地群众能否接受的同时,兼顾外地市场需求,避免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现象。

4、导向问题。要想让群众参与,关键在于市场引导,正确的引导可减少群众的盲目性。如崔营村五里堡群众金建玉等人,前几年由于对市场调查不够,盲目种植楸树60亩,树尽管长的很好,可就是卖不出去。这样,就打击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2.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二

关键词:湖南区域经济,高职商务英语,企业调研

1 关于湖南商务英语相关企业调研及调研设计

研究背景。高职商务英语培养新型商务英语人才、服务本土区域经济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湖南高职商务英语发展及其教学理应立足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服务区域经济, 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培养服务湖南区域经济的商务英语人才。因此, 本课题依托湖南区域内的商务英语相关企业展开问卷调查和调研, 希望在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和高职商务英语发展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其目的在于打通彼此之间的发展通道, 促成双赢的格局。

调研设计和依据。调查组成员由湖南交通职院和湖南财经学院的6位教师组成, 包括副教授4人, 讲师2人, 全部为本科或研究生学历。企业调查问卷和调研对象为湖南区域内商务英语相关的40多家不同规模的公司和企业 (如阿里巴巴长沙分公司、湖南狄邦公司、长沙海关、长沙金悦酒店、茉莉花国际酒店等) 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及员工。企业问卷发放40份, 回收36份, 有效问卷35份, 有效率达到97.5%。本课题问卷调查具有较高效度和信度。同时, 调查组从2011年10月到2013年12月这段时间内分别对湖南区域经济内相关商务英语的40多家中小型企业和公司进行了若干次企业和行业调研, 由此获得湖南区域经济内商务英语相关企业的数据和信息。

2 湖南相关商务英语的企业调研分析

2.1 湖南商务英语企业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湖南区域经济内相关商务英语的企业和行业问卷调查给出了如下几组数据, 这些数据为探索湖南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商务英语专业教学调整及其区域经济服务能力的提升等提供新的参考。

企业问卷结果表明, 82%的被调查企业为湖南中小型企业, 其中, 只有4%的企业调查对象认为商务英语专业发展实现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目标, 15%的调查对象认为根本没有实现这一目标, 81%的调查对象认为仅部分程度的实现了商务英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而关于区域内企业、行业的校企联合的几项问卷调查发现, 100%的企业调查对象认同湖南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商务英语人才, 其中63%的企业调查对象认为公司的中长期发展需要区域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合作和支持。62.5%的企业缺乏同区域内高职商务英语合作的体验, 仅仅25%的企业接触和了解校企联合, 12.5%的企业开始了浅层次的校企联合, 而深层次校企联合的企业比例为0。

相关区域经济发展的调查数据显示, 五大因素阻碍湖南高职商务英语服务湖南区域经济发展。第一, 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同区域内经济发展存在着供需不一致矛盾;第二, 湖南高职商务英语人才流失严重, 主要流向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第三, 湖南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薪资水平低;第四, 校企之间互动不足和缺乏深度联合;第五,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所培养的毕业生达不到企业要求。实际上, 这几个因素互为因果, 由于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 工资水平远远低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 最终导致人才严重流失;商英课程设置不合理、校企联动不足导致了人才供需的矛盾, 难以实现高职商务英语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这一目标。因此, 高职商务英语如何发展才能更好地服务湖南区域经济发展是我们亟需探讨的课题。

关于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调查分析发现, 企业普遍认同当前的商务英语人才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前项为:踏实肯干、能吃苦, 有责任感 (94%) , 商务翻译、谈判、沟通、交际、合作、公关等技能 (78.5%) , 商务及电子商务营销技能 (57%) , 而商务英语语言技能名列第四 (56%) , 商务秘书、跟单、电脑、普通话、驾照、四六级等各级证书列于最末位 (25%) 。数据结果还表明, 湖南区域内公司和企业亟需的商务英语人才首先是电子商务及营销, 其次是商务助理、秘书、翻译、沟通及公关类人才, 然后是涉外商务从业人员, 而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次之。这也是湖南地区同东南沿海经济发展的一大区域差异。关于企业建议的问卷项显示, 91%的公司和企业管理人员认为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应该加强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主要集中在具体商务实践、贸易实操、语言实践 (尤其是口语和写作) 这三方面。可见, 公司、企业和行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的迫切要求。

总之, 企业问卷数据分析给我们如下启示: (1) 湖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的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明显不足, 表现在商务英语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的宽度和深度不足、商务英语人才培养同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之间人才供需矛盾、商务英语人才严重流失等方面。 (2) 区域内公司和企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商务英语人才的非智力因素和应用实践能力, 诸如踏实肯干、吃苦精神, 责任感、交际、公关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以及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自动化实践能力、国内外市场开拓实践能力、中英文商务谈判、沟通和合作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操作能力等方面的应用实践能力等等。 (3) 电子商务和营销发展迅速, 成为当前区域经济发展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由此可见, 当前湖南区域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当前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相应的调整。

2.2 湖南商务英语企业调研的案例实践分析

调查组从2011年底到2013年底这段时间内深入湖南区域经济内相关商务英语的40家企业和公司, 进行了若干次企业和行业调研和专家研讨, 表1以几个公司和企业的调研实践为例对湖南区域经济内相关商务英语的企业和行业进行案例分析。

3 由企业调研带给湖南高职商务英语发展的启示

企业和企业与院校的联合调研给湖南高职的商务英语教学、教研及其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由此, 也给湖南高职商务英语教师及专业人士带了带来新的思考和启示。

(1) 在教学、教改和教研方面, 湖南高职商英教学应以当前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为立足点, 考虑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趋势, 变革商英教学, 即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质量监控、人才培养、教学评价和考核等方面实施变革, 以提高商务英语服务湖南区域经济能力为目的, 培养符合企业和行业需求的商务英语人才。

(2) 在校企联合方面,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应加强同企业的合作和联系, 尝试在校企之间建立不同层次的多元化校企合作, 尽力缩小商务英语专业和企业、社会的距离, 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不同形式的企业实践、实训、实习的机会 (如企业实践、企业实习、实验实训室、实训基地、顶岗实习等) , 从而真正实现商务英语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现实目的。

(3)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当前商务英语的发展及其湖南商务英语企业的现实需求迫切需要一批既有企业实践经验又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 甚至跨专业、跨领域的双师型师资, 以适应当前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需求。这是高职商务英语发展瓶颈, 也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和目标。

(4) 湖南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同当前湖南区域经济的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方向背离, 直接导致其区域经济服务能力明显不足。无论是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师资的建设、还是其教学、教研和改革都必须依托湖南区域经济的发展, 惟其如此, 高职商务英语的发展才有源可溯, 有本可托, 才不会背离其为当地区域经济服务的初衷。

4 结论

当前湖南商务英语及区域经济内企业的发展都面临着一个变革的时代, 湖南区域内的经济活动趋向活跃, 对高职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更为具体和迫切, 因此商务英语的发展潜力较大。在此形势下, 湖南高职商英应服从湖南区域经济实际出发, 趋时而动, 以适应并推进湖南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 把商英的教学内容、人才培养、师资建设同企业需求、企业经济活动和企业实践等结合起来, 推动商务英语专业教学、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方面的变革, 从而开创湖南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数据来自湖南区域经济相关企业、行业的深入调查和调研所得.

3.循环经济的思考与工业园区规划 篇三

【关键词】循环经济工业园 政府

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资源与环境的问题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问题,不时地被国际组织乃至各个国家提到议时日程上来。面对资源日益减少的压力和环境日益严峻的形式,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到挑战,国家与地区纷纷提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解决这种紧张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

1、循环经济的实质

循环经济是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即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突出强调循环发展这一经济增长方式。国内外学者把循环经济总结是3R原则的经济,即Reduce(减少耗费量)、Reuse(再利用)、Recycle(再循环),强调这种经济模式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同时,它也被认为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解决资源环境制约问题的最佳途径,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工具。

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同时,由于循环经济将“减少消耗量”原则贯彻到从生产到消费的经济全流程,对西方古典经济学“节约导致衰退,奢侈浪费带来繁荣”的理论倾向构成挑战。

2、循环经济对企业的影响

人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而企业则是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现代社会中,人的活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是采用通过发展科技的方式,一直是从自然资源中直接获取甚至是榨取资源,通过企业生产转化为人类的所需物品,然后将加工和消费过程中的废弃物又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但是,大量的社会事实已经说明了这种经济的发展模式是行不通的,它的严重弊端已经暴露出来,对资源、环境以及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导致它们的严重失衡。

发展循环经济,从企业层面看,从污染排放最小化,到通过企业间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一种耦合的关系。这就可以改变以前企业之间各自为政的发展态势,通过企业之间合作发展,继而达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

二、循环经济在工业园区的运用

1、循环经济工业园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论而规划、设计和建设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是多个或多种相关工业组合聚集的场所,并把工业扩展到自然、社会的地域性综合体。它把具有产业关联度的不同企业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的产业共生组织,使得上游产业环节的废气物成为下游生产环节的原料或能源。循环经济工业园不同于产业集聚群,它不强调单个产业的发展,而是把有关联的产业聚集到一起共同发展。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是建立在循环经济基础上的,因此它与传统的经济园区有根本区别。传统园区将废物和环境问题置于次要的地位,而现在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中的企业要将废料增值给予同样的重视,要同销售产品一样组织企业所有物质与能源的最优化交换。另一方面,传统的园区在企业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激烈竞争的关系,而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要求企业间除竞争关系外,还必须进行保证相互间资源的最优化利用的合作。因此,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被誉为继经济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区之后的第三代工业园区建设模式。

2、国外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发展状况

上个世纪以来,世界第一个模仿自然循环经济系统的“工业共生”系统——丹麦卡伦堡循环经济工业园开始建立起来。此后,各种生态工业园项目在发达国家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规划建立了一批循环经济工业园示范区,逐渐取得了成功经验。

丹麦卡伦堡是一个仅有2万居民的工业港口城市,位于北海之滨。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可称为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其方式是把不同的工厂连接起来,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使得一家工厂的废气、废热、废水、废渣等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该园区的主体企业包括4个行业,即电厂、炼油场、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些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量和处理的费用,还得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政府在园区建设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制定了相关的法律制度促进循环经济工业园的建设。如,德国于20世纪90年代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办法》、《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办法》,规定对废弃物管理的首选手段是避免生产,然后才是循环使用和最终处置。

总的来说,国外的循环经济工业园正逐步走向成熟,通过企业自身的发展,政府的规划指导以及园区全体居民的参与。

三、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规划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以企业效益和社会服务功能为目标,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保及能力建设与生态建设纵向结合,将不同行业工艺与运行方式横向耦合。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基本包括园区规划的原则、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类型、政府在园区建设中的作用等方面。

1、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的原则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由于不同于传统的工业园区,因此它建立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首先,园区内应有必须的产业优势以及多类别的产业结构,这样才能形成核心产业,形成生态工业链中的主导链;其次,各类别产业间应具备产业关联度或潜在产业关联度;第三,核心企业应有发展前景,这样才能保证建立起来的生态工业园持续发展。

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工业园体系的建立要依托技术单位,预先进行产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的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作出循环发展工业建设设计和规划。

2、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的类型

按照当前的建设状况和园区企业之间关联程度的差异,循环经济园区的规划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①改造型。此类园区是存已经具有较好工业雏形的工业区城或园区基础上,通过适当的技术改造,建立起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配置。

②新建型。此类工业园区还在规划中,从无到有进行开发建设。建设的重点是以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建没一个新的工业园区。

③虚拟园区型。其园区企业在地理位置上分散,建设重点是从废物循环利用、资源梯级利用人手,遵循市场价值规律,规划建设循环经济工业网络,建立企业间稳定、持久的物质和能量流动关系。

3、政府在园区规划中的作用

政府在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

以说,政府对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支持力度直接决定着园区的成败。首先,政府应该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搞好工业园区的统筹规划。集聚具有互补、配置功能的企业和项目,形成产业链或产业群。这就需要政府做出观点的改变,从以前那种只要有投资就欢迎的思维转变为适合该园区建设的企业才可以进入的战略转变。其次,构建基础设施,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借鉴国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做法,完善水、电、气、路等基础设施;制定税收、信贷、进出口等优惠政策;提供产权、分配、劳动人事和社会等制度条件。最后,还应该大力发展中介服务组织,协调、指导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部,园区内外和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物资的交流,提升园区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湖北省仙桃市循环经济工业园区规划的实践

1、循环经济园区规划前的状况

仙桃工业园区属于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第一种类型,即改造型。以高技术项目为龙头,实施的是园中园战略,目前已形成了六大园中园及六大板块的发展战略。

经过5年的发展,仙桃市在一些行业开展了循环经济的探索。到目前为止,园区现已初步形成了以衡德环抱设备制造、城市垃圾处理厂为核心,以瑞图机械制造、金丰环保制品为关联的环抱产业链;以及金威麦芽厂为核心,以燕京啤酒厂、小南猪场、台扬生物为关联企业的生物产业链。

仙桃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突出在“水”上,坚持“以水治水、以水生财、以水富民”,收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水产业成为仙桃市支柱产业之一。同时,又通过养殖牲畜,大力发挥江汉平原的农业优势,逐步形成了“饲料-牲畜-肥料-作物(饲料)-水产”的循环。

总的来说,仙桃市构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工作以展开。2004年以来,政府相继推出了《关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鼓励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有关规定》、《全社会广泛开展绿色消费、争创节能先锋的有关意见》等文件,加大了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除组织企业认真学习循环经济的有关理论和市政府的有关文件以外,还在电视上开展了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市民论坛。

2、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拟解决的问题

减少消耗量是指用较少原料和能源的投入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在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重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仙桃工业园区在土地资源的减量化方面已取得较好的成绩,水资源的减量化在大多数企业也取得成效,但是,土地、水、能源仍然是制约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

再利用是指有上一个生产环节产生的残值通过修理、洗洁和刷新等措施,将其投入到下一个生产环节,目的是防止物品过早成垃圾。就仙桃工业园区来说,由于彼此的配合不是很完美,要在园区全面展开是有一定的困难。

再循环是指回收的产品将其重新生产出原产品或次产品。对仙桃工业园区而言,关键的问题是如何集成资源化工作,使之取得规模经济效益,同时,对生物材料、医药化工板块的资源化工作还要从小处着眼,深入展开。

3、园区规划的内容

仙桃市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项目规划和投资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点企业清洁生产项目规划。如,仙桃市蓝天化工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2000吨有机硅交联剂,每年需要循环冷却水1.7万吨,产生废水2万吨。对废水进行处理后,用于冷循环可以极大地减少对附近造成污染。

二是建设园区内共享设施项目。正在建设中的园区污水集中处理和中水回用工程,采用的是国内成熟技术。湖北衡德环保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通过对园区及城市的垃圾回收处理,生产出肥料、再生塑料和地砖等。

总的来说,仙桃市生态园区建设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市场化程度不高,园区在建立之处得到了政府的帮助,但是企业要面向市场还需增强自己的竞争能力;社区参与程度不够,在仙桃的生态工业园区实践中,最初的规划和整个建设运营过程中就基本上没有居民的活动。

五、小结

循环经济理论在指导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建立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的过程中必须考虑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同时,在建立初期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而企业的积极参与是关键。同时,也需要广大居民踊跃参与进来,这样不仅能够增强人们的环抱意识,更重要的是为实现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由于仙桃市的工业园处于建设初期,各方面都不是很完善,需要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应地制宜地制定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

4.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四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各类园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园区开放型经济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全国其他兄弟省市相比,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工业园区相比,河南省各类园区在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一、园区发展基本情况

(一)园区基本情况

据初步摸底调查,目前河南省共有各类工业园区275个,占地面积为3028.91平方公里。通过国家核准并公告的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共27个,其中国家级开发区4个(包括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合计规划面积31.99平方公里;省级开发区23个(包括1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4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4个省级工业园区),合计规划面积180.46平方公里。

截止2006年底,全省275个园区已入驻各类企业17302家,园区生产总值达到2953.02亿元,占全省23.7%。其中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生产总值达到568.74亿元,占全省4.56%,有 23个开发区实现产值超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418.75亿元,占全省6.9%,有10个开发区超10亿元;财政收入20.71亿元,占全省3%,有6个开发区超亿元。2006年经济总量排前10位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依次为: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漯河经济开发区、濮阳经济开发区、安阳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经济开发区、濮阳工业园区、南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驻马店经济开发区、河南新乡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二)园区已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河南省各类园区加大工作力度,积极为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注重围绕特色产业、龙头项目进行产业链招商,依托以商招商,强化对现有企业的跟踪服务,使新进园区项目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显提高。据统计,2006年,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批准外资项目129个,合同利用外资额9.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其中,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0万美元的开发区有6个,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00万美元。截止2006年底,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引进企业8034家,其中外资企业620家。共引进省外资金260.63亿元,各开发区实际进区内资额均超过1亿元,其中超10亿元的开发区达到5个,商丘经济开发区实际进区内资超过50亿元。

在今年由河南省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上,各类园区的招商引资也取得了较大成绩。其中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共签约外资项目24个,合同外资95573万美元。如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加拿大J&J国际投资有限公司签约的河南安大略红枫工业园高密度工业标准厂房项目,投资总额6450万美元,合同外资2000万美元;开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深国投商用置业有限公司签约的沃尔玛百货项目,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商丘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澳门纺织品有限公司签约的纺织服装项目,合同外资2000万美元;河南新乡小店工业区与泰国华彬国际集团签约的红牛食品生产基地项目,合同外资19230万美元;河南鹤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与澳大利亚客商签约的年产5000吨硅晶环保涂料项目,合同外资1000万美元等。

2006年,全省各类园区出口总额23.14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34.1%。其中,省级以上开发区出口10.61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15.6%。出口总额超1000万美元的开发区达到15个,洛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许昌经济开发区的出口总额超过1亿美元。

(三)园区自主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河南省园区,特别是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着眼于持续发展,加强了自主创新能力培育,逐步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品牌的企业。濮阳经济开发区内的濮耐高温材料有限公司,拥有国家级实验室和省级研发中心,高新技术产品12个,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6%,2006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9亿元,出口1038万美元,利税8560万元,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70%,综合实力位居同行业首位。新乡市长垣起重工业园区已入驻企业200多家,其中有30%的民营科技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发机构,骨干企业的主导产品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区内有9家企业获全国著名品牌企业称号,6家

企业获省、市著名商标企业称号,15家企业获省、市AAA级信用企业称号。平顶山郏县广天园区作为全国最大的铁锅生产基地,成立了中国郏县铁锅研究所,实现了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产品不仅打进了大城市的饭店、酒店和居民的厨房,还大量出口海外。平顶山市汝南工业园区以龙头企业天瑞集团为主成立了省级技术中心,并对引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创新,产品结构不断升级,档次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预计到2009年,天瑞集团的水泥生产能力将达到4500万吨,巩固了全省第1、全国10强的行业地位。

(四)集聚效应初步显现,产业特色逐步形成,协作配套能力增强

近年来,河南省一些具有鲜明产业特色的园区稳步发展,特点逐步凸现,形成了一些新的产业聚集群体。南阳市西峡县汉冶钢铁工业园区轧钢厂、球团厂、石灰厂、喷煤站等工程项目布局有序,齐头并进,形成了集制氧、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一体的钢铁生产联合体。濮阳县利用当地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以商招商,设立了两个台商投资工业园区,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入驻并不断增加投资,现已成为全国新兴的玻璃及电光源产品生产基地。邓州市穰东服装工业园区现已拥有3座服装城、8个服装市场,年可加工服装500万件(套),销售额达12亿元,市场辐射周边5个省的12个县(市),被誉为邓州市的“小香港”。巩义回郭镇的铝工业园区,铝精深加工能力已占全国市场的40%。荥阳市的建筑机械工业园区,现已人驻企业280家,所生产的搅拌机已占全国市场的48%,初步形成了优势比较突出的集聚效应。

(五)园区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效果突出

近年来,各地在新建园区中坚持按照“集中、集聚、集约”的园区建设思路,科学布局入园企业,实现各种生产要素的高度聚集和优化配置,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不少园区在设立伊始,为减少公共成本,节约用地,就对园区内公用的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行统一建设,使入驻企业减少了在公用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节省了生产成本和资金投入。一些园区还充分利用园区产业聚集的优势,集中组织进行污染治理,不仅降低了污染物排放总量,还降低了企业环保成本。平顶山石龙区通过集中发展洗煤、炼焦、化工、煤气发电产业,转变了过去单纯采煤的经济增长方式,拉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变废为宝,有效节约了煤炭资源,保护了环境。镇平县工业园区把热电公司的煤渣直接运到水泥厂循环使用,就地转化,节省了大量运输费用,降低了材料成本,减少了环境压力。登封市阳城工业园区在龙头企业登电集团的带动下,已形成了煤变电、电变铝、粉煤灰变水泥的产业链。巩义市豫联工业园以河南豫联集团为龙头,初步形成了电-铝锭-碳素的产业发展链条。

二、园区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南省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虽然有了较大进步,但与东部沿海工业园区相比,与中部地区其他5省相比,在开发模式、产业定位和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园区”是指政府或企业在划定的区域内,通过招商引资,集中形成产业集群,发挥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内和省内的一些园区的发展实践充分证明,园区已成为吸引国内外投资最为集中、经济增长最快、市场最具活力、投资环境最完备、运行体制最新、经济效益最好的区域之一,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从河南省来看,园区和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还相对比较滞后,部分地方政府尤其领导干部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快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对调整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加快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认识对缩小与沿海发达地区差别,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更多更有效地利用外部资金、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载体作用,没有认识到大力发展园区开放型经济对加快中原崛起步伐,实现全省经济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园区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数量明显偏少

目前,全国共有国家级开发区222个,省级开发区1346个。河南省现有国家级开发区4个,省级开发区23个,仅占全国总数的1.8%和1.71%。而山东有省级以上开发区171个、江苏有136个、浙江有116个、广东92个;在中部省份中,湖北有134个、江西有92个、安徽有89个,湖南有72个。就开发区地域布局延伸看,很多省份,尤其是沿海发达地区省份,省级以上开发区已达到每个县(市)均有一个以上。

河南省园区尤其是省级以上开发区数量严重偏少,不仅压缩了开放型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制约了园区整体水平的提高,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三)园区规模小,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

2006年,河南省省级以上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3.27亿美元,占全省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17.8%;出口10.61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15.7%。而在同期,江苏省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8.8亿美元,出口达到1138.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79.6%、70.9%。2005年,湖南省的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株洲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3个国家级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8463、13417、4545万美元,合计达到2.64亿美元,出口达到7.49亿美元,而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洛阳高新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级开发区同期实际利用外资才8961万美元,不及湖南1个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仅占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的33.9%;河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合计出口4.43亿美元,仅占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出口的59.0%。2006年,河南省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完成出口10.5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4亿美元。而广州经济开发区2006年出口就达到了75.1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达到7.92亿美元。与中部地区相比,今年1-5月,江西省南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1.01亿美元,而同为国家级开发区的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实际利用外资只完成4900万美元,差1倍以上。可以看出,河南省园区经济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所占比重相对较低,园区在全省开放型经济发展中的带动、辐射和影响功能有限。

(四)缺乏统一有效管理,职责不清,情况不明

由于历史原因,河南省各类园区,迄今没有明确统一的归口管理部门,既没有统一的发展规划,也没有一个部门掌握准确、详实的全省园区基本情况,仍存在园区管理混乱、情况不明、家底不清的问题。在园区自身管理体制和内部运作机制方面,职能授权大多不到位,其授予的权力与各相关职能部门相抵触。有些园区被当地政府设置成一个独立的行政区域,行政管理机构按照政府机构设置方式进行设置,承担了较多的社会管理职能,管理不活,机制不畅。有的园区,包括个别国家级开发区,多种类型的园区分别设置,机构并列,各自为政,难以集中有效管理,再加之一些人员素质不高,办事效率低,严重制约了园区发展。

(五)土地制约,矛盾突出

河南省园区发展缺乏前瞻性,全省最大的鹤壁经济开发区规划批准面积只有17平方公里,大多数只有3—5平方公里,起点低、水平不高,预留发展空间过小。目前,全省27个省级以上开发区规划用地基本用完,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限制,已无法及时补充入园项目建设所必需的土地资源,土地问题已成为影响河南省园区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由于用地指标不足,供需矛盾大,不少地方已出现了因土地紧张而导致项目无法进区或正常施工的情况,如在刚刚举办的第二届中部博览会上,某市签订了总投资8.6亿美元的利用外资物流业项目因土地问题已经搁浅。

(六)科学规划滞后,产业布局不合理

河南省大部分园区前期规划不尽合理,缺乏科学论证,功能区分不明确。一些园区建设与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部分园区选址缺乏多方案的比较和分析,园区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比较大。有的市县设有多个园区,各园区紧靠相连,相互越界,园区密集和交叉发展,造成无序竞争。同时,为尽快启动建设项目进而形成经济效益,一些园区没有把握好规划定位与项目引进的关系,项目进区门槛低,类别分散零乱,园区内的企业之间多数属空间聚集而不是以其内在的机制和产业的关联为基础的组合,缺乏强烈的根植性,企业间相互支撑、相互依存的专业化分工协作关系没有建立,产业网络尚未形成,无法培育产业群,难以形成产业特色和产业链,发挥不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人才集中的带动优势。

(七)部分园区投融资难度大

园区一般是按照开发土地、举债经营、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进行开发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支持,融资渠道不宽,导致开发经费不足。特别是县级以下园区,自身可用财力很小,资金来源渠道少,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影响了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企业、新项目的入驻。资产负债

率高、土地开发成本增加、财政压力越来越大,资金极度紧张已成为制约河南省园区发展的主要因素,同时由于入驻园区的企业多为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融资难的问题更加突出。

(八)园区产业雷同,产业链短,结点少

园区之间产业雷同现象较为严重,特别是县级以下园区,由于外来资金大都来源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中小资本以及沿海地区的被转移产业,其项目也多属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加工制造项目,基本上处于产业链的末端,生产过程主要集中在一般加工组装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品牌。河南省23个省级开发区仅有2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国家级开发区仅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有4家世界500强企业,而广州、江苏、天津等国家级开发区入区世界500强企业都在100家左右,安徽省合肥市的两个园区已进入27家,湖南省3个国家级开发区进入13家。有的园区片面追求进区企业数量,忽视项目规模和技术含量,进区的项目产业层次相对较低,有的甚至是污染环境的项目,专业性和特色性不突出,龙头带动和示范辐射作用不明显。

三、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当前,河南省正在强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争取尽快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作为对外开放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的园区,如何在在顺应国家宏观调控情况下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前必须尽快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进一步提高对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

园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主要经济形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集约利用土地,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是扩大对外开放、吸引外资、承接转移、聚集生产要素的最佳载体;是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实现产业集聚的主要手段;是搭建招商引资平台,拓展发展空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抓手;是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关乎中原崛起和跨越式发展。因此,我们必须正视河南省园区发展的差距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加快园区对外开放、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营造和利用各类园区已有的优良的投资环境、优惠投资政策、完善的基础设施、良好的区位优势,调动各方面的力量,着眼于扩大开放、承接产业转移,着眼于壮大经济总量,强化园区功能,创新模式,优化结构,努力增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优势。

(二)建立统一的园区管理协调机制,加强对园区的管理。

为解决河南省园区管理职责不明晰的问题,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议省政府建立全省促进园区发展联席办公会议制度,搭建相关管理部门共同促进园区发展的平台。联席办公会议由省政府领导牵头,主要负责:研究制定全省园区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加强全省园区的调研,统一指导协调全省园区发展。要明确各类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发展方向。要建立园区优胜劣汰竞争机制,鼓励产业特色突出、带动作用明显、集聚效应强的园区发展,对乱占基本农田、落户企业少、产业层次低、无序开发的园区,大胆引入退出机制。各省辖市政府要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采取“授权委托、备案监督”的方式,明确园区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构建“精简、高效”的园区管理体制和“封闭管理、独立运行”的园区运作机制。园区管理机构自身要精简机构,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和中介服务,延伸政府服务职能,推行项目代理制,推行“保姆式”服务,真正做到园区内的企业与相关管理部门“零接触”。要按照市场化、社会化、规范化原则,建立园区开发体制,探索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协作园区运行模式,采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元投入、业主开发、以商招商”的办法,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法规建设、服务体系建设和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用人机制,坚持“效率优先”原则,全面提升园区的服务层次,为兴办实业提供安全舒适的生活条件和良好的生产环境,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和现有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

(三)有计划、有组织的广泛开展调研,研究制定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

建议由省政府牵头,组织有关部门组成调研组,通过发放统计表、实地调研、召开座谈会等多种方式,深入细致的对河南省园区基本情况进行全面深入调查摸底,详细了解当前河南省园区的类型、发展总体水平、影响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制约因素、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同时,组织有关人员赴沿海及周边园区发展

较好的省份调研,学习兄弟省份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在省内外调研考察的基础上,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研究出台《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河南省园区对外开放,大力发展园区开放型经济的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以及保障措施,把园区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河南省对外开放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着力点,认真努力抓好、抓出成效,充分发挥出载体和平台作用。

(四)研究编制园区发展规划,加强分类指导。

为适应当前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和园区发展要求,促进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建议尽快编制《河南省园区发展规划》,对全省园区布局进行调整,明确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中长期发展目标,进一步用规划规范和指导园区建设和发展。要结合各类园区发展水平,进一步明确组织定位、发展定位、产业定位、功能定位,加强分类指导和培育。对省级以上开发区,按照“转型、提升、优化、创新”方针,采取综合措施,强化技术创新功能和“孵化”功能,成为承接跨国公司服务外包的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园区发展,以外资带动内资,以区内带动区外,着重提升规模和水平,推动“二次创业”或“三次创业”;对各省辖市工业园区,要以吸收国内外中小企业为主要目标,加强规范性管理,围绕培育科技创业园、台胞投资园、产业转移园等特色园区,优化结构,增强创新能力,壮大骨干企业,发展配套和关联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充分发挥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对县及县以下工业园区,要按照“规划、整合、培育、提高”的原则,重点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行业特色,发展劳动密集型行业,办成特色小区。

(五)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着力解决好制约园区发展的突出问题。

完善的基础设施是促进园区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吸引外来投资的首要环节。建议建立园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园区的城市建设维护税新增部分,地方财政获得的园区工商税收增量分成部分,划出一定比例集中用于园区,以加快配套设施建设,为外来投资者创造快捷、方便、舒适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加大对园区重点投资项目的产业指导,对外商投资研发中心、投资地区(区域)总部和高新技术产业给予适当的奖励,对减免税、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的比例适当放宽。

高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园区土地开发要由外延式开发向集约式开发转变,全面提高单位面积的项目投资密度和产出率。在统筹使用土地的基础上,应建立必要的土地储备和科学用地机制,省、市两级计划用地指标要向成长性好的园区倾斜,同时预留一部分用地指标集中用于园区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成长性工业项目。搞活用地,节约用地,要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倡导园区工业项目使用多层标准厂房,严格限制单层厂房和绿化面积;加大土地置换力度,对超过规定时限,批而未用的项目进行清理、调整和收回。

建立和完善园区投融资体系,多渠道解决资金问题。建立专项资金,鼓励发展高新技术项目、循环经济项目、特色产业群核心项目,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和强势产业发展;支持园区吸纳社会各方面力量组建具有投融资功能的开发公司,鼓励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增加对园区成长性好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积极引进外资和吸引民资建立投资创业基金,鼓励支持民营科技型企业进入园区。

(六)进一步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环境

5.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五

固定资产总投资=建设投资+预备费+投资方向调节税+贷款利息 拟建项目总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产投资 应收帐款=产成品=年经营成本/年周转次数 现金=(年工资福利+年其他费)/年周转次数 存货=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在产品+产成品

流动负债=应付帐款=外购原材料燃料=外购原材料燃料动力费/年周转次数 销售税金及附加=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税率 所得税:(销售收入-销售税金及附加-总成本)*所得税率

年折旧费=(固定资产原值-残值)÷折旧年限=(固定资产总额-无形资产)(1-残值率)÷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总额应包括利息)

固定资产余值=年折旧费*(固定资产使用年限-营运期)+残值

动态投资回收期=(累计折现净现金流量出现正值的年份-1)+(出现正值年份累计折现净现金流量绝对值/出现正值年份当年折现净现金流量)FIRR=i1+(i2-i1)×[FNPV1÷(FNPV1+|FVPN2|)]

总成本费用=经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维简费+摊销费+利息 未分配利润=全部税后利润(不计盈余公积金和应付利润)未分配利润=(该年应还本金+上年亏损)-折旧费-摊销费费 盈余公积金=(税后利润-上年亏损)*10%

税后利润=该年利润总额-(该年利润总额-上亏损)所得税率 应付利润=税后利润-盈余公积金-未分配利润 摊销费=无形资产/摊销年限 年平均利润总额=∑各年利润÷n年

年平均利税总额=年平均利润总额+∑各年销售税金÷n年

投资利润(利税)率=年平均利润(利税)总额/项目总投资(包括自有资金)资本金利润率=年平均利润总额÷项目资本金(包括全部自有资金)各年利润总额=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年销售税金及附加 各年利税总额=年销售收入-年总成本费用

6.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六

一、申请廉租房的条件?

(三)享受廉租住房保障的进城务工人员,需同时符合以下条件:

家庭人均月收入低于400元;在我区用工连续1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申请廉租住房保障由用工单位统一组织申报。”

二、如何申请廉租房?

二、对进城务工人员申请廉租住房实行两审两公示制度。申请程序:

(一)申报、(二)初审并公示、(三)复审并公示。”

三、申请廉租房需要提供的材料?

二、进城务工人员申请廉租住房保障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廉租住房保障申请表。

(二)家庭成员户籍证明;家庭成员身份证明。

(三)家庭收入证明,用人单位出据的收入证明。个体工商户由所在地村、居委实地调查出据证明,所在地民政部门核实,报街道办事处或镇乡人民政府确定。

(四)在我区用工证明,提供连续用工1年以上的用工合同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的社会保险缴费证明;

(五)申请人住房情况证明(租赁公房的提供租赁协议或租赁合同;租赁私房的提供租房合同、被租房屋产权证,出租房屋无产权证的由所在村、居委出据证明,所在街道办事处或镇乡人民政府核实,签注意见;借住私房的,由出借人出据证明,所在地社区居委、街道办事处或镇乡人民政府核实并签注意见)。

7.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七

一、要素集聚与扩散

要素集聚与扩散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经济园区作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对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强烈的辐射和带动作用。集聚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趋向与过程 (李小建, 1999) 。聚集经济是园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 各种要素资源和经济活动在特定空间集聚, 主要源于外部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范围经济效益等效益的吸引;扩散是指资源、要素和部分经济活动等在地理空间上的分散趋向与过程 (李小建, 1999) 。扩散主要源于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创新等的促进作用, 也由于土地价格上涨, 生活费用攀升等外部不经济的推动作用。

要素集聚与扩散既是园区经济产生的根源, 又是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基本动力。园区是生产要素和产业活动的聚集高地, 能够产生强大的外部经济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 吸引各类企业及相关机构聚集在一起。园区内产业集聚一旦形成, 就会产生强大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 促使该地区经济加速发展。在园区产业集聚的初始阶段, 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 促使周边地区人口、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发展;当园区产业集聚发展到高级阶段时, 生产要素和经济活动的集聚达到一定规模, 就会产生外部不经济效应和拥挤效应, 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或夕阳产业逐渐向周边地区转移。此时, 扩散效应占据主导地位, 主要表现为:生产要素、产业、人口等向周边地区的转移和扩张, 构筑更大空间的经济协作体系以及扩散了园区的资金、技术、管理、加工体系等优势, 从而确立园区经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直接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与扩散

技术是在商品生产和劳务生产中所积累的知识、技巧和熟练程度, 而技术创新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 因有效的技术变化而提高技术系统在经济生产中的总体效能的动态过程 (从林, 2002) 。20世纪50年代, 瑞典著名学者哈格斯特朗 (T.Hagerstrand) 从空间角度对技术创新的扩散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由于一项创新的优势, 使在创新者与周围的地理空间中产生“位势差”, 为了消除这种差异, 一种平衡力量会自动促使创新活动向外传播和扩散。

在社会生产网络化的环境下, 园区内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和企业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创新和成果, 会被迅速地被周边地区共享和仿效。知识和信息迅速而大规模的流动, 会产生一种技术的自溢出效应。技术创新形成后, 随着其不断的成熟, 就要开始向周围地区传播扩散。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主要表现为企业之间的技术关联关系, 这种关联关系的形成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垂直技术关联, 即由上游企业的创新技术向下游企业扩散;另一种是水平技术关联, 即由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间相互模仿形成的联系。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其他的非正式互动关系成为知识流动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形式。由于这种技术关联性, 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出现后, 会在不同企业甚至不同产业之间进行扩散, 导致其他企业利用或模仿这项新技术进行相关的创新, 那么在一定的时期内, 围绕这项特定的创新技术就会形成一定的技术创新知识链, 从而产生强大的关联创新效应。技术创新与扩散不仅带来区域竞争力的提高, 而且进一步强化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联系, 有效地推动了园区经济与区

三、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产业结构是指各类产业及其内部各部门的比例关系与相互联系, 社会生产各产业部门及产业细分内部依一定的生产技术联系互为供给和需求, 从而构筑了既定的产业联系链条即产业结构 (杨万钟, 1994) 。同样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的分配比例不同, 经济效率存在较大差异, 产业结构决定着经济活动主体参与产业分工和接受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辐射的程度, 对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各不相同, 进而制约和影响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的过程。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能实现资源在各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是促使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可以使各个产业之间紧密联系、协调发展, 具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 进而增强经济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增强, 促进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产业结构的升级加速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产业结构的升级意味着产业的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而合理的产业布局为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提供了物质基础。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的主要内容就是各产业部门生产的产品, 因此, 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的内容和形式。

四、经济空间结构网络化

经济空间结构网络化指的是使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 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经济空间结构网络化使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网络设施完备, 产业内在联系密切, 要素流转通畅, 组织功能完善, 并构成一个维系园区与区域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过程。园区内产业的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的持续扩大和产业竞争力的日益增强,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的转变, 进而推动产业功能布局的调整, 促使地区经济空间结构发生转变。经济空间结构由初期的地区低水平平衡阶段, 逐渐发展成为典型的“核心—外围”二元结构,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加剧, 地区差异拉大;进而随着园区经济辐射和带动作用的加强, 核心和外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逐渐缩小, 经济空间表现为“核心—城乡边缘区—外围”三元结构;最后, 随着扩散作用的进一步加强, 区域经济空间将逐步实现一体化, 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处于高水平的均衡状态。园区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载体, 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对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演进产生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 区域经济的空间结构演进又反哺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五、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整合

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建立在产业联系的基础上, 产业联系息和知识联系。产业整合是指为了谋求长远的竞争优势, 按产业发展规律, 以企业为整合对象, 跨空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重新配置生产要素, 调整和构筑新的资本组织, 从而形成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为核心的优势主导产业和相应产业结构的过程 (吕拉昌, 2004) 。产业整合包括横向整合、纵向整合和混合整合。产业的横向整合是指产业链条中某一环节上多个企业的合并重组;产业纵向整合是指处在产业链中, 上、中、下游环节的企业合并与重组。基于产业链的产业整合改变了产业的区域布局, 同时, 产业整合的过程也就是产业集聚的过程, 这一过程必然导致产业空间分布与区域关系的改变, 加强了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因为产业整合有利于加强区域分工深度, 在园区与园区之间、园区与区域之间, 通过市场配置形成垂直和水平分工的产业整合, 可以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 形成网络化的复合分工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密切园区与区域之间的联系, 使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相互作用强化, 更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六、制度变迁与创新

制度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 它的基本功能是提供人类相互影响的框架, 这种框架制约着人们的选择集合, 从而构成社会经济秩序中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以罗纳德·H.科斯 (Ronald.H.Coase) 和道格拉斯·C.诺思 (Douglass.C.North) 为代表的西方制度经济学派认为, 制度是重要的, 它对经济行为的相关行为应该居于经济学的核心地位。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制度因素, 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促进经济发展, 无效率的制度安排则会抑制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的有效互动, 同样与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密切相关。如果缺乏有利于各类资源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制度安排, 则不能形成这两者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财税、教育、户籍、就业、社保等制度对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制度创新也就是指在这些方面的改革。在制度创新的推动下, 人口、资本、技术、信息等经济要素更健康、高效地在园区与区域之间流动和重组, 促进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七、结论

通过分析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动力机制, 我们可以看到:园区内生产规模的扩大, 带动了生产要素的流动, 促进了产业集聚发展, 提高了产业竞争力。而伴随着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园区能够吸引集聚更多的生产要素, 获取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促进园区内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因此, 通过动力机制的作用, 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有助于园区经济与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向世聪.园区经济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李培祥.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3]李敦瑞.产业集群发展与区域城市化的互动作用[J].经济导刊, 2007, (10) .

[4]吕拉昌.关于产业整合的若干问题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 2004, (8) .

[5]道格拉斯·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3.

8.产业园区如何应对经济变局 篇八

一、中国的经济变局

中国正在发生的经济变局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速换挡;二是经济结构转型;三是经济增长动力转向。

首先,经济增速在换挡。

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从2010年的10.3%下降到2014年的7.4%,2015年一季度下降到7%。在稳增长措施推动下,2015年二季度经济可能小幅反弹,但第三、第四季度将继续面临下行压力。如果产能过剩等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新的增长点不能及时形成,2016年经济可能继续探底。只要经济真正探底,且通过改革、转型、创新及时将新增长点培育起来,则中国经济长期总体是乐观的:2016-2020年间将保持6-8%的中高速增长,当然不排除个别年份增速低于6%;2020-2030年间保持4-6%的中低速增长;2030年后则中国将成为发达国家,保持与当今发达国家大致相当的经济增速。总的来看,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三十年那样维持9.8%左右的高速增长了,而将逐步换挡到较低的增长平台上。

其次,经济结构在转型。

一是要素投入结构在转型。从一般性生产要素,如土地、资源、劳动力等,转向迈克尔.波特说的高级要素,如技术、人才、信息和知识等。二是排放结构在转型。增加氧气、水蒸气等好的排放,减少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不好的排放,即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循环发展等。三是产业结构在转型。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品牌产业的比重将提高,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模仿型产业、农业和工业的比重将下降。四是区域结构在转型。新型城镇化在推动,统筹城乡发展或城乡一体化逐步推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日益缩小。五是收入分配或财富分配结构在转型。由原来偏重国富转向偏重民富,由少数垄断行业富裕起来转向更多行业公平发展,由原来少数人暴富转向多数人共同富裕。六是发展目标结构在转型。由原来主要追求GDP数量增长转向强调经济的效益和质量,由原来主要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转向追求有形财富和无形财富的协调增长,由原来主要追求大国,转向主要追求强国。

再次,经济增长动力在转向。

经济增长的动力,由原来主要依靠凯恩斯说的出口、投资、消费“三驾马车”,转向供给边的“三大发动机”——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很多人动辄将“三驾马车”说成是经济的基本动力,这是值得商榷的。我们不否认“三架马车”是经济增长需求边的短期动力,但它们主要表现为GDP的三大组成部分,只是经济下行和经济危机时期用以抚平经济波动的非常举措,而非常规经济政策。若硬要将其作为持续的常规经济政策,一定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泡沫和后遗症。只有“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增长健康、可持续的动力,其中制度变革即是指改革,结构优化包括工业化、城镇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型升级等,要素升级包括技术进步、人力资本提升、信息化等。经济增长从逻辑上看,包括“三驾马车”需求边动力、要素投入动力、生产率提高动力(“三大发动机”动力)、中国特色动力(以GDP为导向的价格制度、土地制度、财税制度、金融制度、政府管理制度等)四组。这四组动力,只有“三大发动机”才是通过效率提高带来经济增长,因而是我们今后必须主要依靠的增长动力。它们正好对应着新一届中央领导反复强调的改革、转型、创新。故经济增长动力正在转向。

二、经济变局下的园区定位

部分决定成败,如果定位错了,则细节做得越好,在错误的道路上就走得越远。第二句话是“定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企业家和定位能形成第一生产力,因为定位定准了,就可少走弯路,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形成生产力。

园区怎么定位呢?定位可分以下几个层次。一是总体定位。总体定位要用一个词概括出来,它是高屋建瓴的,可以统率其他各个层次的定位。二是功能定位。包括经济功能定位、文化功能定位、生态功能定位、制度创新功能定位,支撑前面的总体定位。三是主导产业定位。园区的现代产业体系包括主导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三个方面。其中最需要定位的是主导产业,因为主导产业定了,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就好定了。四是重大项目或项目群定位。通过一个或几个重大项目或项目群的形成,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五是空间布局定位。即将园区中的“园中园”、功能区等都进行特色定位,以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形成合力。六是品牌形象定位。即对园区设计独特的文化精神、标识、宣传口号和节会活动等品牌形象。七是发展模式定位。发展模式设计一方面要反映本园区的特点,另一方面要有某种典型和示范意义。八是运行机制定位。即通过运行机制设计,理清与园区有关的各个主体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减少内耗、形成合力,向着前面的定位方向前进。

园区定位经常会出现三个误区:一是定位不分逻辑层次;二是定位经常变化,换一个领导就换一套定位;三是定位与后面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属于“两张皮”,没有很好地衔接起来。

三、经济变局下园区转型升级的方向

第一,园区产业高端化。即发展高附加值产业或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什么要高端化呢?一是消费结构在升级,不高端化,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要;二是“高成本时代”悄然到来,不高端化就消化不了高成本。

第二,园区特色化。即依靠园区的特色资源,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特色竞争力。只有有特色,才能形成优势,只有有优势,才能形成竞争力,只有有竞争力,才能可持续发展。

第三,园区集群化。产业集群反映了产业发展的核心奥秘。产业集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营销成本、信息成本、学习成本、交易成本等,可以产生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集聚效应等。如何推进园区的集群化?一要善于培育和引进产业集群“种子企业”,通过种子企业开花、生根、结果,形成一片产业集群;二要高度重视行业组织的作用,因为行业组织非常有利于产业集群的发展;三要高度重视园区中中小企业的分工协作关系。

第四,园区品牌化。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品牌意味着竞争力。因而要大力发展品牌园区、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家。与企业一样,园区也需要塑造独特的品牌,而不能都是地名加高新技术开发区或经济技术开发区之类。

第五,园区绿色低碳化。即要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园区。绿色低碳乃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故在园区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和基础设施等。

第六,园区信息化。信息化的威力大家都已经感受到了。园区本身、园区内面所有的产业、企业都必须信息化,舍此别无他途。特别是要利用“互联网+”的政策机遇,加快推进园区信息化。

第七,园区城区化。即推进产城融合。在园区中仅有工业、工厂是没有生命力的,一定要形成多种产业的协调,一定要有较好生活设施的配套。

第八,园区市场化。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企业进行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园区工委和管委会要简政放权,重点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包括基础设施环境、生活设施环境、生态环境、要素交易环境等硬环境,以及法治环境、政务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等软环境。

第九,园区人本化。首先要满足人,要满足顾客、员工的各种需要。其次,要依靠人,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c

9.经济园区总结规划汇报 篇九

经济园区总结规划汇报

年在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经济园区党支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重点,抓住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个契机,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为完成以经济工作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任务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目前,工业园区党支部共有党员34人,预备党员2人,入党积极分子2人,党支部设支部书记1名,党务干部1名。回顾一年的工作,我们主要在以下

几个环节做了努力。

1、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实现经济总量的新突破。

年,工业园区完成工业产值亿元,工业销售亿元,完成年计划的%,协议注册外资2043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752万美元;新增500万元销售企业17家,达到42家,新增68%;全年引进批地企业17家,其中三资企业4家,区外内资企业4家,总投资超过1亿元的企业有5家;入驻科技创业园企业14家,标准厂房出租率超过70%。全年共有晶石新型能源、华锋车业、昊辰塑业等22只项目开工建设,竣工11只,竣工率为50%。在7个重大奠基项目及1个金秋招商月重点项目中,已有7个项目顺利开工建设。

2、抓责任落实,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

党支部高度重视党建工作,召开会议进行了专题研究,对党建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了全年党建工作的目标

和任务,从而把党建成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健全了党支部党建工作目标责任制、绩效考核制。科学设定目标体系,层层分解,细化量化,责任到人,严格考核,逐项兑现。形成了上下贯通的责任体系,构建起了上下同心共抓党建成的良好运行机制。

3、抓好班子建设的“龙头”工作,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党支部委员会是园区的政治堡垒和战斗核心,其成员的综合身份决定了支委会的政治凝聚力和功能辐射的重要作用。只有领导班子建设好,才能巩固和发展安定稳定的政治局面,才能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用,推动园区各项工作向前发展。根据本支部的实际情况,一年来,支委一班人通过专向学习、主题教育、自学等形式,带头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定,并结合本区域实际情况,确定本支部的工作部署;在党委的正确指导下,我支部于8月份顺利开展“八荣八耻”

专题学习,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4、以创建支部新风为中心工作,大力加强党支部思想作风建设。

首先,思想作风建设重在教育。一年来,我支部的教育活动主要有:⑴高度重视做好一年一度的党训工作。冬季党训做到党员参训面广、参训时间长的精神要求。⑵每年都按照党委的安排,足额订购《党员生活》等党刊党报,供党员教工自学,还增建了一个宣传栏,及时发布党建信息,丰富党员的业余生活。⑶开展“两个率先”等主题教育,组织开展义务捐款和党员帮扶活动,积极为社会献爱心。⑷积极响应党委的号召,组织党员参加普法教育活动。按时开展党员交流活动,及时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了解党员和职工的心理需求和工作思路,采纳他们的有益建议,努力为他们办实事。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公仆意识、廉洁从政意识和拒腐防变能力。

本以来,经济园区党支部高度

重视政务公开工作,订立了规范的实施意见和细则,对实施细则规定的有关项目均予以长期公布;定期召开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会议,了解党员干部的反馈意见,确保从源头上杜绝腐败现象,创建部门新风。对工程建设等重大项目,坚持公开招标,透明办公;同时,党支部坚持实行民主生活会及民主评议党员等有关制度,健全组织生活,发挥组织监督、群众监督等其它监督渠道的作用,建立廉政、勤政、清明的优良党风。

10.蓝山经济开发区园区规划情况 篇十

一、产业发展

积极推进以“三高两低一自主”(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投资密度、低耗能、低污染、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通过产业招商、靠大联强、延伸产业链等措施,做强毛针织产业、制鞋产业、机械电缆电子产业三大产业基地。同时以现有的规模企业为基础、产业集群为主线,加快配套和关联企业的发展,构筑产业平台。力争至2015年全区规模工业企业毛针织企业达 20 家,制鞋企业达 8家,机械电缆电子企业达6家。

1、主导产业

⑴ 承接境外和沿海加工制造业转移,吸引“有技术、有品牌、有市场”的国际知名品牌来园区兴办加工贸易企业。

⑵ 重点承接劳动密集型产品加工贸易产业转移,重点引进纺织服装业、制鞋业、玩具业、五金电子业、竹木加工业、机械设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充分利用国际市场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发展地方特色的产业核心集群。重点建设好永州飞地经济工业园引进十二个重大的纳税企业落户工作。加大对奔腾彩印投资控股集团、湖南天龙米业有限公司、湖南湘君面业有限公司、东莞市炫彩服装有限公司、永州市环线恒丰机械有限公司、佛山南海欣威皮革制品有限公司、磁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加大对永盛工业园区、纺织工业园、创业工业园区引进的重大项目的落户工作。

⑶ 承接现代化物流业和现代服务业,以及第三产业。即打造服务核心带,建设湘粤物流中心、海关快件监管中心、新政务中心和广场文化娱乐中心、毛织会展示中心、商业金融中心等等大型企业的落户工作。加大对意向合同广州德晟纺织厂、北京普拉德汽车改装有限公司电动汽车项目的引进工作。

2、总体布局

⑴ 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市场运作、园区管理”的原则,以新工业园为中心,开发区远景建设规模达30平方公里。

⑵ 立足长远,适当超前,按照“开发区、城市新区”的要求,将开发区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主攻永盛产业园、归雁创业园、飞地经济示范工业园的基础上,按照产业集群要求,建设一批“园中园”、“产业小区”等特色产业园,力争形成2-3个全省领先的特色产业。加快园区水、电、路、通讯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园区产业承载能力。同时,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充分考虑吃、住、行、学、商、医等综合功能因素,打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创业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园区平台建设,完善“一区多园”。围绕把蓝山建设成为全省加工贸易示范园区,着力承接产业转移提供园区平台支撑。按照循环环保经济理念,创建生态园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成为我省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典型。

1、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

实现园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征地拆迁10平方公里,五年内完成5平方公里建设任务。

基本实现“五通一平”,即通路、通电、通(给排污)水、通讯、排污和土地平整,且所处位置要交通便利、通讯便捷,区位优势明显。完成新六路(即丽宏大道、五里大道、龙泉大道、创业大道、兴蓝大道、永盛大道)的建设。抓好六园(市飞地经济工业园、永盛产业园、湘威工业园、宏泰工业园、归雁工业园、纺织工业园)的建设以及立亚达电子厂、三和盛矿山投资有限公司、七一八矿总部大楼、新招商大厦的建设工作,形成道路网络和井字结构及一园多区发展结构。

完成永州建宏环保有限公司,投入使用和污水处理配套使用。新增一座环卫所、一个垃圾转运站和多个景观公共厕所及沿途果皮箱。工业园区内水和地下水Ⅱ-Ⅲ类水质能满足给工厂取水要求,改造排水设施,规划好生产生活用水主要由扩建好的二水厂供应,通过改造原有城市供给水主体管接入工业园。二水厂要达到日供水能力26万m3 /日。工业园区电网全面融入全省大电网,为全县工业的加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供电巨大动力。

2、通信、信息、交通建设

⑴ 工业园区建成六大网络即数字程控交换、长短农话、无线寻呼网、语言信息电话自动网、移动通信网、数字数据通信网,新增电信分局1处、邮政支局1处。建成好开发区、新政务中心、商务局、商品检验检疫、外汇核销等综合招商大厦和海关快捷报关电子中心和电子商务中心。

⑵ 工业园区开通好公交车、出租车和物流免检直通车辆,确保工业园区内畅通无阻免检安全运输货物。

⑶ 工业园区新建液化气站、石油加油站、人防消防站、防洪带,新增煤汽供应管道,确保燃气供应。

3、绿地和景观规划

11.扎根产业园区 服务区域经济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合作; 服务; 办学特色

教育部职成司高职高专处范唯处长在《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一文中这样谈到高职院校的发展:“高等职业学校要想体现出经济性和社会性,学校就要建在有“气场”的地方,要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这样一来,学校才能方便直接提供服务,企业、居民也方便接受服务、享受服务。”

中山市地处珠三角经济圈核心地带,是全国少有的不带县的地级市,全市共有15个省级产业镇、2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借助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把职业教育办在产业园区,把服务送到企业单位,使办学“有人气、企业气、产业气”。办学仅6年,其“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布局、“政校企行合作”育人模式就受到教育部及广东省教育厅高度关注与好评。

一、有人气:把学校办到产业园区去

高等职业教育特性,就是培养高级专门技能人才,培养掌握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工人是它的根本任务。地方高职院校的根本任务就是为地方产业升级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如果远离产业群去发展职业教育就是无源之水。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在2011年11月校庆之际分别与中山南区办事处、中山古镇镇以及知名企业雅居乐地产控股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南区电梯学院”、“古镇灯饰学院”和“雅居乐学院”。“十二五”期间,学院还计划成立“沙溪服装学院”、“大涌红木家具学院”、“小榄管理学院”……把根深深地扎于镇区、企业的沃土。

把职业教育办到产业园区依靠什么?依靠政府政策的支持,依靠校企合作,依靠受企业欢迎的人才。中山南区是国家火炬计划中山(南区)电梯特色产业基地,包括日本三菱电梯、德国蒂森克虏伯等多家世界500强在此落户;中山古镇镇素有“中国灯饰之都”之称,全国60%以上灯饰产品来自古镇,并大量出口国外;中国休闲服装名镇——中山沙溪镇休闲服装行销全国等。在广东省、中山市加快专业镇转型升级的背景下,产业园区及其特色的产业基础成为中山职院办学、兴学的基础,学院则成为政府促转型和企业谋升级的智库与人才摇篮。于是,政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顺理成章,并在短短五年间取得了服务转型升级、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与整体办学水平的累累硕果。2011年2月,广东省教育厅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纳入省职业教育改革试点方案。扎根产业园区、紧跟产业园区、服务产业园区的职业教育,让政校企合作变“两头冷中间热”为“三热”和“多赢”,增强了中山职院的底气与人气。

学院与政府、企业的合作,还在于创新,去创造“人气”。政校企合作专干就是聚集“人气”的一大创举。2011年2月,学院从专业教师中选拔6名“政校企合作专干”和56名科技特派员(总数位列全省高职院校之首)分别派驻小榄、古镇、黄圃、南头、东凤、三角、港口、阜沙、大涌等9个镇区。教师深入市场一线,既能够及时了解政校企的需求,传递合作意向;又能实地适时帮助企业开展科技攻关和为政府建设共性生产服务平台及制定相关发展规划出谋划策,使产学研平台更加灵活与实用,也使政校企合作更加丰富和牢固,“人气”更加凝聚。

二、有企业气:让高技能人才造福社会

政校企合作奠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那具体的路径是什么呢?先看一组事例:2012年6月,学院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广东赛区总分第四名;6月29日,学院三支代表队代表广东省高职院校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天津大赛,获得3个三等奖;7月初,学院选手获得获2012年第四届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并获全国决赛资格;7月9日,教育部高职高专工商管理类全国大学生企业经营管理沙盘模拟大赛在学院举行,学院3支代表队从全国102所高职院校的155支参赛队中脱颖而出,分获二、三等奖;7月10日,广东省总工会、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单位举办广东省第一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学院郑琦老师获人文社科组二等奖,被授予“广东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能手”称号…… 。

这一串串荣誉仅仅是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成果一个缩影,是学院把企业竞争理念引入办学机制的结果。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手段是竞争,人才培养依然是如此。中山职院坚持“育人为本、工学结合、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竞赛,突出高职学生职业技能培养,实践“以赛促建(学科专业建设)、以赛提质(学生素质培养)、以赛创新(办学理念更新)、以赛助聘(帮助学生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逐渐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得到夯实。在2011年12月由广东软件行业协会、东软集团主办的第六届“东软杯”网络攻防大赛上,本、专科学校63支代表队参赛,中山职院代表队力挫群雄,摘得大赛冠军,3名选手在比赛现场就被知名企业相中,成为比赛现场的“明星”。

企业气,还意味着为企业培养转型升级的创新人才。“将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创新创业型高技能人才”。学院积极探索名师工作室、企业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生工作室四位一体的“校中厂”教学模式,大力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全面构建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平台,开设《创业实务》国家精品课程和《知识产权》课程,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论坛讲座;不断夯实创新创业实践环境,建设可容纳二十余家企业进驻的创新创业教学工场和1000平米的校内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区,牵头建设13000平方米的中山市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发挥教师、企业家的传帮带作用,组建由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创业讲师组成的“三师型”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等,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根据麦可思公司(MyCOS)的调查报告,中山职院2010届毕业生自主创业率为3.2%,明显高于全国平均1.2%的比例,也高于广东省高职院校平均1.8%的比例;2011届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现状满意度为59%,比全国高职院校2011届(44%)高15个百分点。学生专利申请和授权量近3年连续位居广东高职院校前列。很多学生带着专利成果到企业就业,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甚至还没有毕业就被企业争抢一空。

三、有产业气:“一镇一品一专业”的布局

一镇一业是珠三角地区经济的一大特色,被人们称为“专业镇经济”,而中山又是广东省专业镇经济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逐步形成了一个镇区一个或则多个支柱产业的经济发展布局。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最直接的方式是培养的人才符合地方产业的需要,而学生凭借学习的技能也能顺利就业,做到“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基于这种思考,2010年春天,学院明确提出了“一镇一品一专业”的专业发展布局,在人才培养上以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服务区域特色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为目标,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专业教学改革。目前学院开设的33个专业、55个专业方向几乎涵盖了中山所有的产业形态,电梯维护与管理、灯具设计与工艺、创业管理等专业是全国高职院校首开专业,动漫、社工、物流等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也颇具影响力。

在紧扣区域产业布局专业的同时,学院也时刻注意与时俱进,前瞻性地预测产业发展趋势,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如根据中山市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学院及时开设了LED 设计的专业方向。正是学院面向市场办专业,使专业有效对接产业,为镇区产业的优化升级培养了高技能人才,使得镇区、企业纷纷向学院伸出橄榄枝,表达合作办学、共同培养人才的强烈意愿,吸引了30家市内行业协会进驻学院,数十家企业与学院联合开办人才培养订单班。

2012年5月、6月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连续转载了《中山职院数控专业学生驻扎企业学习》《中山职院加入广东“圆梦计划” 助一线工人轻松实现大学梦》《高职院校更多的是服务地方产业经济发展——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特色观察》三篇文章,引起了职业院校关注。其中“厂中校”建设的成功案例一时间反响热烈。在珠海市旺磐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学生融入真实生产现场,亲身体验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及项目组织、实施和管理全过程,迅速掌握了专业核心技能,并深度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厂中校”跳起校企无界合作培养学生的双人舞,这就是产业气,就是“产业—职业—专业—学业—职业—事业”的无缝对接。

瞄准中山特色产业所需技能型人才的规格办学,走政校企合作之路,助力中山经济转型升级和幸福和美家园建设,是学院打造特色、提升效益的基础,也使学院的办学凸显人气、企业气和产业气,既为自身找到了发展的土壤和营养,也为地方性高职院院校的成长与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当前,高职院校既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按照省教育厅的要求,中山职院必将进一步加大“政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为全省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特别是建设广东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作者单位: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范唯.发掘高职学校不可替代的生命力和竞争力[N].中国青年报,2012-2-13(10).

[2]郭广义.高等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0-7-12(3).

12.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十二

要实现我国工业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必须从各级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别是国家级开发区的生态化建设和改造入手,率先在这些园区探索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逐步发挥其示范和辐射作用,这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破解资源环境瓶颈的重要途径,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突破口。

1 园区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1.1 工业园区生态化布局的局限性

据统计,目前全国拥有国家级园区共计6类315个,其中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31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88个。省级各类开发区则达到了1 241个,地、市、县一级的开发区数量更是庞大。截至2010年底,经国家公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及各类功能区、集聚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的60%以上。

工业园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先进生产力较为集中、资源能源利用率相对较高、管理体制机制比较灵活高效的地方。不过,也应注意到的是,无论国家级还是省级各类园区以及园区里的企业,其发展模式、成长路径与手段,大多数依然是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和路数。这些在园区落脚的企业,多年来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尚未显示出明显变化。而正是由于其自身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没有明显进步,当然也就谈不上对其他企业发生影响[1]。

从1999年开始,原国家环保总局在全国率先进行了推进生态工业、促进区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推进的速度比较缓慢。截至2012年11月,3部委(环保部、商务部、科技部)已组织专家论证通过66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建设规划,其中17家已通过验收并正式得到了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命名。目前已批准建设和通过验收的66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区中,国家级经开区为30家,国家高新区为15家,约占总量的70%,在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建设工作中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探索中国特色的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必要了解产业生态化以园区布局为基点的局限性:一是园区产业生态化循环系统完全依赖于作为产业生态链上的各个企业。一旦生态链上的某个企业瘫痪,整个产业生态化循环链条将会中断;二是要进入产业生态化园区,企业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技术条件。当企业运营成本上升到超过园区内优惠政策所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园区产业生态化链条就会因企业退出而产生断裂;三是园区模式的产业生态化所形成的闭环产业循环系统,不利于园区与园区之间的关联度、聚集度的建设,间接降低了聚集性、关联性给企业带来的正外部效应的效果,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1.2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必要性

通过对园区产业生态化误区的分析,大致知道了工业园区的产业生态化模式行为限制了产业发展的空间。与此同时,园区内企业的迅猛发展,对转变发展方式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是要对所有园区有序进行循环化改造,促进其转变发展方式,成为探索走工业新型化发展之路的带领者的基本理由,即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必要性所在。

工业园区是多种能源资源消耗的集中区域,也是节约潜力较大的区域。通过园区循环化改造试点,探寻采用多种行之有效的项目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等关联措施,构建园区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改变粗放型资源利用方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提升园区企业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因而越来越体现出园区循环化改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必要性包括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从国家统筹全局层面考虑,把各类园区循环化改造与加快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适度融合。从园区存量资源(含技术、人才资源)实际状况出发,借助循环经济咨询机构的智力资源,突破一家一户的企业界限,本着有利于改变发展工业的传统模式,探索拓展工业新型发展道路,重新规划园区发展蓝图。

生态经济型产业园区是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的主流方向。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核心的园区循环化改造,是要用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不是方式方法的简单改变,而是要从循环经济理念出发,遵循3R原则,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实施园区的循环化改造,是转变发展工业传统方式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资源产出率、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 促进生态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2.1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意义重大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园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构建园区企业内部、企业之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实现生产过程耦合和多联产,物尽其用,变废为宝,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园区的物耗、水耗和能耗。改变粗放的能源资源利用方式,切实提高园区的资源产出率,降低企业运行成本,对于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提升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园区循环化改造注重企业间废物交换利用、能量梯级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共享资源,共同使用基础设施,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能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达到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污染物,实现园区废物“零排放”,进而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入园后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造园区新形象。

用生态经济理念统筹规划园区空间布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改造存量、构建增量,有效引导园区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集聚发展,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园区迈入创新驱动、自主增长的发展轨道,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资源高效利用、生态环境改善的有机统一。

2.2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任务

产业园区是生产的集中区域,也是各类污染物集中产生或排放的区域。由于多方面的原因,目前一些地方的产业园区成为污染物集中排放场所,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很大压力,有的甚至已对当地生态环境乃至群众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循环经济促进法》提出,“各类产业园区应当组织区内企业进行资源综合利用,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工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重点企业和各类园区的循环经济改造。

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变末端治理为源头减量、全过程控制,实现园区废物“零排放”,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入园后集中生产的环境负荷,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降低区域环境风险,减少园区与周边居民的环境纠纷,促进当地社会和谐稳定。

国家对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工作提出了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和运行管理规范化的具体要求。被确认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的园区,不仅能在项目审批、政策倾斜等方面获得支持,还会获得资金支持。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的主要任务,一是开展园区布局总体设计或进行布局优化,体现产业集聚和循环链接效应,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二是结合本区域的产业和资源的比较优势,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按照“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循环链接”原则,实行产业链招商、补链招商,建设和引进产业链接或延伸的关键项目;四是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优先的原则,推行清洁生产,促进源头减量;五是加强污染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及升级改造,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排放水平;六是对园区内建筑和环保等基础设施进行绿色化、循环化改造,促进各类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集成优化;七是建立园区循环化改造指导协调机制,强化对园区内企业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执法监管。

3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

3.1 生态经济的重要原则与基本特征

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资源合理利用和物质循环再生的3R原则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原则,但不是全部原则。循环经济不只是物质的闭路循环,而且是一场技术、体制、行为领域有关生产要素、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革命,以及结构、功能的优化组合[2]。

生态经济是与人类同时存在的基本经济范畴,是地球上最原始,也是最重要的课题。课题研究的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循环经济发展中,生态平衡规律、生产力发展规律和社会进步规律这三种规律相互协调、相互平衡、相互促进,形成持久发展的和谐社会。探索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必要了解生态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是全面性。生态经济统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中全部领域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将地球上全部资源的利用与开发、生产与消费、再利用与多次循环等诸环节,组成一个封闭的系统,是一种以资源为核心推进社会发展的大战略。

二是系统性。生态经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种系统性的基本要求是将经济向前推进。这个特征要求人类必须高度重视和热爱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每一个具体任务,因为它们都具有战略意义。与此同时,循环经济每发展一步,都具有强烈的实践要求。这个特征要求人们必须重视实践,勤于操作,力求实效。

三是可测性。发展生态经济的每一项具体措施,都可以定期获得效果回报。每一个行为者,比如国家与地方政府,企业与个人,产业与行业等等,他们都可以采取科学可行的办法对自己的行为的结果进行预测。这就意味着循环经济行为者可以多次修正自己的行为计划,从而获得优秀的业绩。这个特征有利于提高人们的行为素质,也能促使循环经济获得最优绩效。

3.2 构建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模式

工业园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的含义一是“原料→产品→废物(副产品)→原料”的循环过程是开放式的,这种循环既可以在园区内循环,也可以在园区之外循环。二是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的另一层含义就是以园区为核心,在行业内部通过政策优惠,鼓励企业加大绿色科技创新,推进相关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技术的更新。三是园区生态化发展新模式需构建废物资源化与无害化处理系统,在资源循环利用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变“废物”为宝的专业化机构,建立一个协作网络,将企业的生产剩余或副产品变为其它企业的资源或半成品。

要实现园区与园区之间的产业生态化发展模式创新,首先需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数字化园区、数字化智库、电子政务、数字化商务)与研发中心及物流信息平台中心。电子商务系统可以从虚拟空间上提升园区与园区之间的聚集度、关联度与功能互补性,降低园区之间因信息流动不畅而带来的企业运营风险,降低企业以搬迁促聚集、促关联、促互补的非市场行为而带来的高成本以及由土地的稀缺性而产生的企业搬迁成本过高等问题。

其次,借鉴丹麦卡伦堡工业互利协作网络先进的发展模式,建立一个关联企业研发中心、协作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中心,形成不同园区关联产业的人才集中,有利于促进产业信息和技术的交流。关联企业电子商务与研发中心及综合信息平台中心的建立及运作涉及到各园区关联企业的切身利益,企业只有主动参与到这些平台的建设上来,才能凭借此类平台提供的强大的资源信息流、产品信息流、技术信息流等优势资源为企业在今后的发展中赢得竞争优势。

第三,综合信息平台中心的建立,有利于解决企业生产要素的跨园区流动困难的问题,从而间接地提高不同园区之间企业的聚集度与关联度。电子商务与研发中心及综合信息平台中心的建立有利于促进各园区相类似的、关联性的、功能互补性产业的合理分工与产业协作。这对加大区域经济关联产业的聚集度、关联度以及对构建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新模式都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4 结语

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是园区发展生态经济的主要手段,是园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未来在产业发展方面的转型升级,工业园区发展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生态经济理念贯穿园区循环化改造始终,是循环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变有为为无为,无为而治,不是无所作为,也不是无所不为,而是无形之为,重点在为“无”而不是为“物”,即改造、设计、规划、建设与管理好那些看不见的生态资产、经济潜力、社会行为和系统关系,维持工业园区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循环、整合、高效、和谐发展与自然生态服务活力[3]。

摘要: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俗称,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园区循环化改造列为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在论述了园区循环化改造的必要性和生态经济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探索了构建工业园区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新型模式,认为软环境建设不可或缺。同时,提出了创新设立专门的电子商务与综合信息平台中心的思路与建议。

关键词:园区,循环化,模式,对策

参考文献

[1]王岩,王舟,徐锡华.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新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3(1):12-14.

13.园区经济相关的调查报告 篇十三

尖山区经济园区管委会(2011年10月9日)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工业抓园区”的总体要求,尖山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园区建设,超前谋划,园区管委会积极做好园区发展规划和征地工作,通过近4年的开发建设,尖山区经济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园区总规划面积约1900公顷,“四大园区”格局基本形成。按照园区产业定位,规划建设四个园区,即城南生态工业园区、长安煤电科技园区、中心物流园区、双兴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

一、基本情况

尖山区经济园区主要以重点发展矿山机械、机械设备配件、煤化工、物流等特色产业为主,通过这些产业的成立,能够缓解全市矿山设备紧张,物流紧张、煤炭使用单一的作用,打破全市没有大型矿山设备加工、推进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作用,推进全省煤化工建设步伐等作用。

二、园区发展现状

一、基础建设情况。尖山区经济园区以努力打造省级示范园区和国家级示范园区委总目标。遵照园区规划和开发方案实施通水、通电、道路硬化工程。区委、区政府按照“优化一期,建设二期,筹划三期”的总体建设思路,投入大量资金兴建园区基础工程,促使园区早日实现“七通一平”。截止2010年10月,园区已完成开发12.2平方公里,累计投

入资金19250余万元,主要用于园区 “七通一平”。其中城南工业园区累计投入资金2884.7余万元,主要用于园区修建园区硬化水泥路面1000余延长米,铺设了上下水管道和“三纵四横”的园区内部道路管网,修建了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园区大门,正在建设具有4500平米的现代化园区办公大楼,园区基建工程已实现“七通一平”;双兴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一期拓建工程已经完成,累计投资已超过1.8亿元,修建了道观、佛母山中道寺,硬化水泥路面1000余延长米,铺设了上下水管道和“五纵六横”的园区内部道路管网等,园区基建工程已实现“五通一平”。长安科技园区和中心物流园区采取依托企业建园,合计投资100余万元,主要进行场地平整和硬质道路,园区内分别已形成“二纵四横”“三纵三横”的道路管网。

二、土地利用情况。城南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用地位于窑地通达桥以南、岭东区政府以北、安邦河以东、矿林业处树林以西,总面积约500公顷。目前园区规划已完成。重点发展矿山机械、机械设备配件、农副产品加工、生化制药等项目,全力打造市级装备制造业园区。一期已批复规划并征用土地约20公顷,已全部被项目所占用。二期已调整规划预留建设用地21公顷。长安煤电科技园区规划用地以顺达驾校以东到四方台边界之间山坡地为主,总规划面积160公顷,用于国电盛世煤电乙二醇项目一期工程。通过国电盛世煤电乙二醇项目的带动,产业链的纵向延伸、横向拓展和就地循环,逐步形成横向成群、纵向成链的煤电产业集群,努力打造省级科技园区。中心物流园区以原长安砖厂为主,向东规划调整预留建设用地63公顷,重点发展物流、仓储、制砖、煤炭洗选等项目,努力把中心物流园区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物资储运中心。双兴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是集生态旅游、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健身娱乐、商务会议、宗教文化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园区,占地面积12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华商总会、北京商会、山东商会分时度假基地。聘请了国家农业部规划设计院专家对双兴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园区二期进行产业规划设计,该园区2010年已列入国家农业部100个示范点之一,努力打造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区。

三、现有企业情况。园区现有企业19户。2010年项目总数量6个。分别是总投资2亿元的美国杜邦风筒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果蔬批发市场和总投资1亿元的蓬盛建材项目,总投资5000万元鑫达水泥、总投资5000万元的液化石油气储配站和总投资5000万元的三诚机械加工。2011年新上项目共计13个,固定资产投资达6.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个。总投资1.6亿元的中心物流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6000万元,预计2011年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0000万元,税金500万元。总投资70亿元的国电盛世煤化工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4亿元,预计20115年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26810万元,税金70580万元。总投资5亿

元的中广核风力发电项目,现已完成投资7900万元,计划今年完成投资1.7亿元,预计2011年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28000万元,税1680万元。总投资1亿元的桂嘉洗煤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4000,预计2013年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56800万元,税金7081万元。总投资15亿元的原鲜民族风情园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6000,预计2012年底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8000万元,税金450万元。总投资36亿元的联丰滨河国际城市综合体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1亿元,预计2013年底竣工投产。总投资10亿元的时代新城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1亿元,预计2013年底竣工投产。5千万元项目4个:总投资5000万元的天佑机械加工,现已完成投资4510,计划今年完成投资5000万元,预计2011年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税金80万元。总投资8775万元的跃晟机械设备制造项目,现已完成投资4300万元,计划今年完成投资8000万元,预计2011年底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9500万元,税金600万元。总投资5224万元的顺泰建筑材料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3000万元,预计2011年底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税金180万元。总投资5000万元的鸿基米兰散热器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预计2011年底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000万元,税金3000万元。2个2千万元项目:总投资2046万

元的金力物流公司项目,计划今年完成投资2000万元,预计2011年底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50万元,税金153万元。总投资2100万元的天亿矿山设备制造项目, 现已完成投资1500,计划今年完成投资2100万元,预计2011年底竣工投产,竣工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850万元,税金153万元。

四、发展规划。

1、指导思想。按照建设“高新产业集聚区、第三产业发达区、近郊观光农业示范区、生态文明宜居区、诚信和谐首善区”总体要求,区经济园区以建设“一区四园”为目标,全面贯彻“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元投入、滚动发展”的方针,着力提高市场运作水平,提升产业层次,壮大经济总量,培植支柱财源,增加就业岗位,真正把经济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

2、任务目标。园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将园区打造成为功能齐全、配套完善、特色突出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旨在建成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区,市级低碳经济示范区,成为我市经济快发展的引擎,实现工业园区化、园区园林化。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发展的目标,到2015年底,园区累计开发面积达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20户,实现年产值50亿元,利润3亿元,安排劳动就业3000人。建成优质、高效、文明的新城区,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以低碳经济、机械加工、物流、煤化工、热电联产等产业为主的主导产业。

三、园区发展环境

1、队伍建设。尖山区按照“精干、高效、统一、快捷”的原则,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指挥长、区长为副指挥长的园区建设指挥部。下设尖山区经济园区管委会,任命一名副处级领导担任管委会主任,并在全区范围内抽调懂经济、会管理、工作能力强的优秀人员充实到园区队伍。现有工作人员13人,其中专职人员6人,兼职人员7人。园区管委会下设综合部、招商部、规划建设部、城南生态工业园区办公室、长安煤电科技园区办公室、物流园区办公室和双福低碳园区经济开发有限公司。采取政府投入的方式,截至目前也累计完成投资6186万元,基础设施实现“七通一平”。经济园区

2、机制、体制建设。成立由发展改革局、工信局、商务局、环境保护局、统计局、财政局等部门领导为成员单位的联席协会,对园区的发展实施指引和监督。建立 “项目包保制度”,制定项目包保分工明细,区委、区政府处级以上领导亲自挂帅,深入到园区调研,对重点项目、园区建设进行一周一调度,一帮一联系帮办制度,对园区的重点项目实行“一事一议”,成立园区企业协会,对入园企业实行“调度例会制度”。帮助企业解决建设过中遇到的突出问题,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通过热情周到的服务,使每户入园企业感受到了尖山区的真诚。

3、自身建设情况。

一是建立有效机制。为了使园区更加规范,尖山区建立并不断完善各项机制,未雨绸缪制定制度,并根据经营中遇

到的各种问题不断建立完善各项机制。成立了企业管理协会和部门联席协会,建立了主要领导联项目、主管领导抓产业、部门领导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先后制定出台了《尖山区经济园区管理暂行办法》、《尖山区经济园区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尖山区经济园区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调度例会制》、《项目包保制》,把项目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制定科学的《奖惩办法》,年终兑现奖罚,把园区全体干部职工推到促进园区经济发展这个重要战场上来。

二是加强自身管理。尖山区高度重视园区的管理工作,坚持构建规范化园区的目标,全力做好园区内部管理和园区企业管理工作,让园区内部成员树立服务园区、经营园区的“主人翁”精神,切实提高发展园区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让园区企业提高服从意识和自我管理意识,切实让企业感受到他们就是园区大家庭的一份子,自觉的形成“以园为家”、努力构建和谐大家园的意识。自身管理。

1、大力提高干部素质。在园区工作人员中,开展集中学习、短期培训、考核评比、述职点评等活动,提高园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2、抓好干部作风转变。园区管委会出台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工作规范纳入了制度化的管理轨道。针对园区艰巨繁重的任务,园区干部拿出“一当十”的工作干劲,提出了“苦干、实干、拼命干”口号,锻造一支敢打硬仗、勇打苦仗、善打

胜仗的坚强干部队伍。

3、狠抓奖惩落实。根据园区工作目标任务完成情况,尖山区将依据奖惩规定,真奖真罚,重奖重罚,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设一支注重实干的干部队伍。

4、搞活用人机制。对园区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随时淘汰不胜任本职业务的工作人员。

5、抓好廉政建设。出台了廉政制度,园区干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不得随意接受企业宴请和馈赠;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应该下发到群众手中的资金;公开办事程序,树立一支良好形象的干部队伍。

三是强化服务职能。

1、申报扶持资金。积极为企业向中央、省、市申请项目扶持资金,尖山区已经成功的为两户企业申请到共计200万元的扶持资金。

2、出台优惠政策。为了让园区更加富有 “诱惑力”,尖山区出台了《园区优惠政策》,先后给予铁路物流项目“55332”的优惠政策,跃晟机械加工项目“53211”、土地出让金全部返还企业和农民征地补偿费用由区政府负责的优惠政策入,给予入园项目大力支持和强有力的资金扶持,真正的将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为项目的早日竣工打下了政策性基石。同时采取“一事一议”、“特事特办”的方法给予入园企业更加优惠的条件。

3、落实奖惩办法。对年度投资额度最高、投资强度最大、上交税收最多、年度安全无事故企业进行物质奖励,鼓励其加快建设步伐,形成“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良好态势。

四、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虽然经济园区工作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园区在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受尖山区地理位置影响,园区规划面积小,可用作开发建设的发展空间较少,土地短缺成为当前制约当前项目推进的重要瓶颈

二是入园项目审批环节繁杂,严重影响园区企业建设开发进度。

五、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加大对土地的放宽力度,对财源型重大项目实行市级领导包保,确保排除用地瓶颈带来的不利问题,确保项目早日竣工投产。

上一篇:做人要大方的名言下一篇:驳回申请回避决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