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学案学生版(共14篇)
1.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篇一
《边城》导学案
执笔人:赵晓丹
【教学目标】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情境导入】
在中国大地上有个名不经传的小城——凤凰城,因为一个作家的一篇小说而成为旅游圣地,他就是沈从文和他的《边城》。
说到《边城》这个故事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件事:1933年夏,沈从文同未婚妻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起水”的古***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来写一个故事。沈从文不久到北京结婚后,就开始写起跟未婚妻说过要写的故事《边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
民风和人性的美来表现自己所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3)沈从文名言名句
1.因为我活到这世界里有所爱。美丽,清洁,智慧,以及对全人类幸福的幻影,皆永远觉得是一种德性,也因此永远使我对它崇拜和倾心。2.凡事都若偶然的凑巧,结果却又若宿命的必然。3.宁可在法度外灭亡,不在法度中生存。
4.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4)关于人性的名言
1.世上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但教育和习惯却使它们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必须隔着各种外衣对它们加以认识。(切斯特菲尔德)
2.爱情、希望、恐惧和信仰构成了人性,它们是人性的标志和特征。(勃朗宁)
3.人是最名副其实的社会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马克思)
4.人的野性无异于橡树林中的各种野兽。(本·琼森)
5.只要有可能,人人都会成为暴君,这是大自然赋予人的本性。(笛福)
6.人就像藤萝,他的生存靠别的东西支持,他拥抱别人,就从拥抱中得到了力量。(蒲柏)(5)沈从文和他的小说
1.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素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2.沈从文的作品有一种忧郁气质,有一种淡淡的伤感基调。沈从文以温和的心境,尽量看取人性的真与善。
沈从文写的是下层社会人的日常生命状况,就是他探寻的是关于人的最为根本意义上的爱、真、美,他的小说才具备了生命力。他有一句名言,说他的作品是建一个希腊小庙。通过对淳朴的爱恋的风土人情的描摹,营造一个特殊精神空间,这个精神空间与作者所身处的特性空间形成强烈对照,这精神空间就是“希腊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一种充实人性和神性的爱。一方面是经营希腊小庙,一方面现实却是人欲横流,红尘滚滚,这样就必然产生孤独和悲凉,他的作品又温馨又哀伤是自然而然的。
【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1)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我国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
他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他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主要著作有《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中篇小说《长城》,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代表作。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2)沈从文是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新世界的渴望,从荒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他生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特殊的深厚感情。于是,他便用自己的笔勾勒了一幅幅湘西风俗画,以自然、【自主学习】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①蘸酒()②泅水()③老鹳河()④傩送()⑤氽着().....
⑥鞶鼓()⑦踹水()⑧欺侮()⑨碧溪岨()⑩茶峒().....
⑪喧阗.()⑫糍粑..()
2、成语释义
(1)平淡无奇:
(2)插科打诨:
(3)不假思索:
(4)张冠李戴:
(5)信口开河:
(6)礼轻仁义重: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1、简述《边城》的情节故事
2.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篇二
一召唤学生主动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营造一种愉悦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抛物线”时, 将体育课上“掷铅球”的故事讲给学生听, 当抛射角与水平方向成多大角度时, 铅球掷得最远?通过这样的生活实例, 触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参与到定义的建立过程。
二初中数学导学案重心应放在合作交流上
导学案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案, 对于学生来说是实现自主学习的工具, 是对学生进行当堂达标检测的卷案。能否高效的利用导学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结合我校数学科课堂教学情况, 可以把数学导学案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是自主学习, 第二部分是合作探究, 第三部分当堂检测, 第四部分是拓展延伸。
第一, 自主学习。很多学生不会预习或不预习, 很大程度上是学生根本就不会预习或不知道预习什么。有了导学案, 学生在课前的自学过程中就不再茫然, 学生思路清晰, 可对数学知识点的形成和其中的重难点、目标, 借助导学案完成课前数学学习。因此, 将导学案提前发到学生手中, 让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目标, 并在学案的指导下对课堂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带着问题看书, 找出重点和难点, 独立完成导学案中预习自测部分, 并勾出不明白的问题, 带着问题进课堂, 久而久之, 可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自学方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 合作探究。笔者根据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及学生预习中所暴露出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典型例题, 展示给学生, 主要是以分析、点拨例题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力求做到: (1) 例题要能揭示同类型习题的解题规律。 (2) 例题要能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尽快找到尽可能多的解题方法。 (3) 既要知识覆盖面大, 又要能突出教材的重点。每道例题一定要经历自主探究、组内讨论、课堂展示三个阶段。最后进行要点归纳, 可以是学生小结、教师小结或师生共同小结。
第三, 当堂检测。在选择练习题时,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现状分层次练习,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档次的练习,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使学生全员达标。当堂检测题应由基础题、拓展题、提高题组成。
第四, 拓展延伸。以兴趣为依托, 实现后进生的转化, 成绩优秀的同学加入高难度的练习。拓展延伸也是由基础题、拓展题和提高题三部分组成, 让学生在课外自主完成。老师要于当日全批全改, 或抽查部分批改, 并及时发回给学生, 让学生对自己做错的题目及时订正, 如果学生个人不能自行解决, 可以在小组内通过“兵教兵”的形式解决, 做到“日日清”。
三使用导学案教学的好处
1. 实现了向数学课堂45分钟要质量
导学案, 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使用说明和学法指导;课堂探究、当堂检测、回顾反馈、归纳小结;课后练习、能力拓展。从导学案本身就能看出一节课的知识点有哪些, 学生一目了然。在选择例题时, 都是经过多次反复的探究后设计的。
2. 实现了后进生的转化
每一个班级都不可避免地会有一些后进生, 这些后进生在课堂上无心听课, 做练习极慢, 拖拖拉拉, 一堂课的时间往往被这几个人浪费了大半, 他们会这样, 是因为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利用导学案, 可以慢慢减少这种现象甚至完全消灭。原因是在“当堂检测”中, 教师可以采取竞赛的形式, 提出在规定时间内要完成的内容。有了竞争意识, 后进生在好胜心的驱使下也能提起精神来学习, 每一节课学生们的学习兴趣都很浓, 学习效果就更明显了。
3. 有利于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利用导学案, 基本上是在生生互动探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下完成的, 然后通过达标检测, 进行师生互动, 教师将普遍出错的知识点在全班进行讲解, 个别出错的问题则化解在小组的合作探讨中。学生之间在讲解时比较容易沟通, 同时讲解的同学也加深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运用。由于导学案设计考虑到学习的各个阶段, 这样就强化了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每一阶段都不能忽视, 这样有助于学生数学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4. 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绩
自主互助课堂不但减轻了师生负担, 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成绩, 每节课的当堂达标,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答题速度, 而且学生还总结出了考试答题技巧, 使学生面对大型考试不再紧张, 能从容合理地安排时间, 从而提高成绩。
四使用导学案的注意事项
第一, 教师必须将导学案在课堂教学的前一天发给学生, 学生预习后根据需要抽批或全批, 以了解学情, 二次备课, 进一步优化教学结构, 最好不组织学生代批。
第二, 学生使用导学案时坚持主动性和独立性。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学生都要主动根据导学案进行自学探究, 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要求学生不可抄袭他人, 弄虚作假。
第三, 课堂上要求教师随时把握学情, 灵活进行调控, 教师只讲疑点,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提炼做题方法, 以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和训练。课后教师要及时填写“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教学情况形成教师的“错题集”。
第四,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实施“周周清”和“月月清”或“单元清”等巩固措施。
3.学案导学和学生一起成长 篇三
一、精心设计学案,为有序的教学奠基
在初四英语话题复习模式研讨中,我曾执教了区级公开课----《单元话题复习》,体现出话题复习的课前预习导学案的重要性,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也制约着我们上课的效果。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把大量的知识输入放在课前进行。以第四章的教学为例,基础课的预习方案一般设计为五项作业。第一项是把本章的重点词汇及常用短语在听力材料中标出,并朗读、翻译该句。实现了在语境中复习单词和听力材料。第二项是在听力材料中找出有关本话题的n个特殊疑问句,列举出来,并给出答语。这是话题句的呈现、记忆、运用,同时疑问句也为补全对话,答语为书面表达做准备。第三项熟读并翻译本章的交际用语,分析本章的功能,分析对应的中考真题,也为补全对话服务。实现了在语境中复习话题和功能句。第四项是课本短文的复习,大多采用多项填空,进行了知识的迁移。第五项是难点的复习,大多给出课文中的难句子,让学生分析、理解。学生通过自学及合作学习围绕话题再次对基础知识进行了梳理、理解、记忆。为课上的综合训练做好了语言上的准备。
为了让学生学好一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教师将知识点进行分析、组合、设计成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在知识学习上形成明确的学习思路。例如,我设计的七年级下Unit 1《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A的学案中的【课前准备】环节,共分为四个层次:I. 在朋友的晚会上,你打算出什么节目?请回忆所学过的动词及短语。(包括音乐、体育、美术等方面)
I like English. I can sing English songs. I can dance. I can play the guitar……
II. 列举出你的一些课外活动。
play the guitar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
III. 你能猜出下面活动的汉语意思吗?借助手中的词典或p70的词汇表,试一试,译一译:
go to the doctor ____________have a piano lesson______________
help my parents ____________visit my aunt ___________________
study for a test _____________ go to my guitar lesson____________
have too much homework____________ another time ____________
IV. 想一想:如果你的朋友周六举行一个party, 根据你的日常安排,你愿意去该如何表达?尝试着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不能去,又该如何拒绝呢?
这个学案,针对重、难点,创设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两两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掌握、运用所学,突破重、难点,达成学习目标。
二、教师的引导,让学生学的更深入
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由于学生的课前自主学习比较充分,所以,课堂上我不必再像以往一样担心学生“冷场”自己不知如何引导,我所做的是更多地关注对学生的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引导学生往纵深方向思考。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Unit 1《Can you come to my party?》SectionA (1a—2c)时,通过学生完成【课前准备】部分,在课堂内,我便以“Can you …?”为知识线索,运用Flash动画创设真实的语言环境,将教材中的1b和2a/2b两个听力材料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让学生整体感知有礼貌邀请他人,有礼貌接受邀请以及有礼貌拒绝邀请并能够说明理由。针对重、难点,创设一些启发性问题,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两两合作、小组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体验、感悟、掌握、运用所学,突破重、难点,达成学习目标。在学案中的【学习过程】环节,我创设了以下问题如:
1.通过和同伴的探讨,现在能理解“Can you do…?”的意思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听录音,听对话中出现了______ 次“Can you …?”
这就使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想,有所学,有所得,能真正参与、体验学习过程,真正做到以学生的“学”为核心,凸显其学习的主体地位。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为实效了。
三、学案导学,让师生一起成长
回首与学案导学相伴的日子,不管是我还是学生们,都感到无比的欣慰,心中也充满了自豪——学案导学,让师生都得到了成长。
(一)、学生的成长令教师感到欣喜
1、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学会了主动学习。
在采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后,学生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他们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2、通过学案导学,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知道了,要解决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看书不行,看书不看详细也不行,光看书不思考不行,思考不深不透也不行。在学案导学中,学生学会了从教师设计的问题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了看书,学会了自学,也学会了与他人合作探究学习。
此外,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中,也获得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思辩能力等各方面能力的发展。看到学生的长足进步,我感到十分欣喜。
(二)、教师自身的成长让我们备受鼓舞
1、通过学案导学,教师学会了如何更好的挖掘教材。
经常听市、区教研员在评课时讲课堂结构的整体性,如何将授课思路以一条线的形式展示出来等等,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和琢磨着这些问题,自己也尝试着去突破,可每每总是以失败而告终。在2009年10月,通过参加市教研室组织编写的学案式教学辅导系列丛书----《同步学习》,感觉这学案里的内涵太多了,使我自身的教学理念又一次得到升华,尤其是我们一起讨论的过程。书中的“观察与思考”栏目,对学生的自学和自主探究发挥了许多作用,让学生通过查找,把语法知识进行了整理和梳理,教师不用在课堂上一一,反复讲解。还有一些语言点的反复呈现,在编写时,我还真没想到这一环节的巧妙之处,而真正应用起来,体会到:我们在备课,编写学案时,对每一节课的知识目标的处理一定要达到让学生感知,认知,应用。着实下了一番功夫后,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确实是对我们的教学是一种引领。
2、通过学案导学,教师提高了教学机智,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采用学案导学模式后,学生课前准备比较充分,我对教学流程早已了然于心,心中少了许多的顾虑,自然就有更多的精力关注提高自身教学机智的问题了。我在课堂上,已经能有意识地倾听学生的发言,并迅速作出判断,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指导了。当我发现,学案导学让我在以上两方面收获很大时,真的是备受鼓舞,因为这两点进步使我向自已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又前进了一步!
4.学生版《唐诗五首》导学案 篇四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
2、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透过字面,把握作者含蓄隐晦的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欣赏 小组讨论 当堂训练 【文体知识积累】
关于近体诗:唐代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称为近体诗,它是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绝”或“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个字或七个字,称为“五律”或“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
近体诗与古体诗的主要区别是:古体诗没有固定句数的限制,没有固定的句式,没有固定的平仄和韵律。近体诗则与之相反,有十分严格的格律。
预习案
一、基础知识
1、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1)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2)万里悲秋常作客:
...(3)艰难苦恨繁霜鬓: ..(4)青海长云暗雪山: .
二、初步感知
1、诗人写了那些山居之景、山居之人?山中之境的特点是什么?(可适度展开)《 山居秋暝》 答:
2、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登高》)答:
3、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集中表现在哪句诗句上?试作分析。(《登高》)答:
探 究 案
一、小组合作探究,再次诵读品悟诗歌内涵。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山居秋暝》)答:
2、《登高》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答: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3、反复诵读,比较课文中五首诗的感情基调和风格,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答:
【知识链接】
王维其人其诗:王维,字摩诘,“维摩诘”合起来是佛教一部重要的经典。王维的一生可以以四十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早期他有积极的政治抱负,但几经沉浮厌倦官场斗争,便归隐终南山,开始寄情山水,醉心禅理。徘徊于隐仕之间,过着半官半隐、恬静悠闲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反映他后期归隐生活的一首名作。他的诗继承了陶渊明和谢灵运的长处,使山水田园诗的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他的诗风清新淡雅,意境恬淡,优美如画,同时他还是杰出的画家,苏轼评价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派是盛唐诗坛两大诗歌流派之一,作品以题咏山水景物和田园生活著称,使前朝的山水诗和田园诗紧密结合,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会;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摒弃了谢灵运等的艰涩,语言清新,诗情画意更浓。作品较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色彩清淡,意境深幽。这一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等。
王昌龄其人其诗:王昌龄,字少伯,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的美誉。他的诗以多种题材对玄宗后期的黑暗政治和**社会作过一些揭露和反映,能以极短的篇幅概括极丰富的社会内容,不少成为当时乐府歌词中的绝唱。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为边塞诗的名作。
杜甫其人其诗:杜甫(721-770),字子美,原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寄居巩县(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出生于“奉儒首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着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身受深重的时代苦难,因而能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生活,后世称为“诗史”。在诗歌艺术上,他能够吸取和总结前人的成就,融合众长,兼备诸体,并形成特有的“沉郁顿挫”的风格。
刘禹锡其人其诗:刘禹锡(772—842)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现在河南洛阳)人。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谋夺宦官兵权,失败后被贬为朗州(现在湖南常德)司马。元和十年(815年),3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被召至京,游玄都观,写诗讽刺新权贵,复出为连州(现在广东连县一带)刺史。长庆元年调任夔州刺史,三年后再调为和州(现在安徽和县)刺史,在任两年复罢去,与白居易相会于扬州。路经金陵时,写下组诗《金陵五题》,《石头城》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李商隐其人其诗:李商隐(813年1-约858年),字义山,号玉谿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河内怀州(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郑州)。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占廿二首,数量位列第四。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与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最后抑郁寡欢而死,死后葬于郑州荥阳(今荥阳苜蓿洼村)。【当堂练习】
1.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百年多病独登台
(一生)...B.潦倒新停浊酒杯
(衰老多病)此情可待成追忆
(岂待)....C.夜深还过女墙来(古代指为女子经过而筑的墙)山居秋暝
(晚)...D.竹喧归浣女
(竹林中声音喧哗)黄沙百战穿金甲
(磨穿)...2.下列诗句中,朗读节拍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C.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D.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3.下列加点的词语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竹喧归浣女 B.莲动下渔舟 ..C.青海长云暗雪山 D.艰难苦恨繁霜鬓 ..4.下列对诗歌的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山居秋暝》中“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等意象均以直接描写的方法来刻画。B.《从军行(之四)》中第三、四句是直接抒情,嗟叹战争艰苦,归家无日,情感低沉压抑。C.刘禹锡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带凉意的潮声,朦胧的月色中来描写,尤显故国的没落与荒凉。D.《登高》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四联各自对仗,以雄阔之景写壮心不已之情。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鸟鸣涧
王维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用花落、山空月出、鸟鸣这些动态的描写,来反衬出春山月夜阑无人声的幽寂。B、第四句中诗人用“时”来修饰“鸣”从听觉上给人动静的对比,起了更生动的烘托作用。C、全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淡雅而意境幽远的春山月夜图,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全诗语言清新自然,不堆砌典故,但却细致地表现出自然界光色和音响的变化。
(2)诗人将静与动巧妙地统一在本诗中,共同构成动人的意境,颇有艺术辩证法,下列唐人诗句没有运用动静相称手法的一项是()
A、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许浑《夜归丁卯桥村舍》)B、炉火照天地,红星乱子烟(李白《秋浦歌》)C、寒树鸟初动,霜桥人未行。(刘禹锡《途中早发》)D、鹤鸣楚山静,露白秋江晓。(柳宗元《与崔策登西山》)【拓展训练】
1、(2009·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答:
2、(2009·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
务本求实 自强不息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方修芦碍月生。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答: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答:
3、(200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山居即事 王维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1)简析“遍”字在颔联中的表达效果。答:
(2)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 答:
5.祝福导学案学生用 篇五
编号:gswhywbx3---002
文华高中高一语文必修3
《祝福》导学案
编制人:喻胜华审核人:王安章编制时间2014年3月5日
【学习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会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4、学会倒叙手法的运用。
【重点难点】
1、准确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学习方法】
朗读法讨论法
【学习过程】
一、预习指导
1、知识链接
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环境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小说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旧中国黑暗的社会现实,通过祥林嫂的艺术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旧社会在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摧残下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及多种戏剧。这也是《彷徨》小说集选入教材的唯一的一篇。
3、封建思想
(1)贞节
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越加保守、僵化、反动。此时理学出现了,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甚至未婚夫自杀殉葬,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封建思想已经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2)三纲
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任何人都不允许破坏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在鲁四老爷这样的理学拥护者看来,像康有为那样的改良,1
都是洪水猛兽,更不要说变革了。祥林嫂的再嫁,破坏了封建夫权秩序,鲁四老爷自然是无比仇恨,斥为“谬种”。
(3)三从
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违背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4)三权
“三权”是指夫权、族权,神权。祥林嫂的丈夫祥林死后,婆婆强迫祥林嫂再嫁是夫权赋予婆家的权利;贺老六和阿毛死后,大伯来收取本属于祥林嫂的房屋,是族权的力量在作祟;祥林嫂“一女侍二夫”,不干不净,逼得她花去所有积蓄“捐门槛”,但依然不能获得参加祭祀活动的自由,这是神权在弄人。
(5)祭祀
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思想文化的一个方面。血缘制也是封建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这种人,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4、字词注音
瓦楞()朱拓()陈抟()悚然()
踌蹰()清燉()俨然()形骸()
谬种()醉醺醺()捺上()草窠()桌帏()讪讪()宽恕()荸荠()
蹙缩()窈陷()惴惴()歆享()牲醴()镯子()
5、词语解释
寒暄尘芥堆
淡然俨然
咀嚼赏鉴沸反盈天
不更事《四书》
6、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二、整体把握
1、主要情节概述
情节内容
序幕
结局
开端
发展
高潮
尾声
2、这种把结局放在文章前面来写的写作顺序叫。
三、环境描写
学生朗读课文第1—2段
1、课文是怎样描写鲁镇祝福景象的?哪些语句带有作者的感情或有特定的思想内容?
2、学生朗读“冬日雪短„„反而渐渐地舒畅起来”一节(第17页第二自然段),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怎样理解其中的一些语句?
3、学生朗读课文最后一段,思考其作用和特色。
四、人物分析
鲁四老爷
1、学生阅读第1—2段有关鲁四老爷的部分,讨论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刻画鲁四老爷的?从中可以看出鲁四老爷是个怎样的人?
2、鲁四老爷对雇用祥林嫂最初是什么态度?
3、祥林嫂被抢走时,鲁四老爷反应如何?两次“可恶”,“然而”是什么含义?
4、祥林嫂的死,引起什么反应?特别是鲁四老爷的态度是怎么样的?
5、学生讨论归纳鲁四老爷这一人物。
祥林嫂
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是怎样的状态?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肖像:
眼睛:
表现:
变化:
2、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时肖像有哪些变化?从中反映出什么?
肖像:
眼睛:
3、祥林嫂临死前的肖像描写及其作用。(课文第三段)
4、比较几次肖像描写,讨论作者刻画人物的特色。
5、祥林嫂改嫁说明什么?祥林嫂“闹”得出格又反映什么?这部分的结果怎样?
6、原来不爱说话的祥林嫂为什么反复讲阿毛的故事?人们的反应怎样?
7、祥林嫂为什么要花那么大的代价去捐门槛?捐门槛后祥林嫂有哪些变化?
8、学生朗读“冬至的祭祖时节„„那我可不知道”。
使祥林嫂受到致命的打击是什么?接着祥林嫂发生了什么变化?
9、祥林嫂的疑问反映了什么?应该怎样认识?
10、祥林嫂形象的归纳及其意义
6.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篇六
编写人:韦小宁审稿:二年级语文组执教人:韦小宁
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体验丑小鸭的不幸、可怜,以及变成白天鹅后的高兴、兴奋的心情。
2.尝试揣摩丑小鸭在外流浪时的遭遇,及变成白天鹅后的心理。
3.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认识自己。
学习重点:
尝试揣摩丑小鸭在外流浪时的遭遇,及变成白天鹅后的心理,及懂得要善待他人,互相尊重,同时要认识
自己。
一.复习反馈
说说丑小鸭的样子丑在哪里?:毛()嘴巴()身子()
二.交流反馈
1.丑小鸭来到这个世界上,他的处境如何?()
自由读3.4自然段,边读边画:都有谁欺负它?是怎么欺负他的?
(1)请你从这些人物或动物中找出一个,你扮演一下它是怎么欺负丑小鸭的?
(2)欺负丑小鸭的他们会说些什么呢?
被欺负的丑小鸭哭了,它会想些什么?会对哥哥姐姐们说些什么?
(3)为什么大家都讨厌它,只有鸭妈妈疼爱它?
(4)把丑小鸭悲伤的心情通过你的朗读的语气告诉给大家。
(5)小组讨论:如果你是他们,你会怎么对待丑小鸭?
2.丑小鸭真可怜!只好一个人过日子。一天晚上,他看到了什么?在哪一段,找出来读读。
3.(说话训练)此时此刻,你想到了什么?想对丑小鸭说些什么?
4.如果它回到了自己曾经住过的地方。它的兄弟姐妹都不知道它是谁,他们会说些什么?
5.白天鹅听了这些话,它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现在想对鸭妈妈说什么------()
对它的哥哥姐姐说什么-----()对小女孩说什么------()对农夫说什么-----()
三.总结
1.如果是一只普普通通的小鸭子,它会不会变成白天鹅呢?为什么?
2.学习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课后作业: 读读写写(照样子写)
雪白的羽毛漂亮的影子嘴巴大大的身子瘦瘦的()()()()
五.课后延伸
安徒生简介:
安徒生(1805——1875)
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世界文学童话创始人。他生于欧登塞城一个贫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学校读过书,当过学徒工。受父亲和民间口头文学影响,他自幼酷爱文学。11岁时父亲病逝,母亲改嫁。为追求艺术,他14岁时只身来到首都哥本哈根。经过8年奋斗,终于在诗剧《阿尔芙索尔》的剧作中崭露才华。因此,被皇家艺术剧院送进斯拉格尔塞文法学校和赫尔辛欧学校免费就读。历时5年。1828年,升入哥尔哈根大学。毕业后始终无工作,主要靠稿费维持生活。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安徒生终生未成家室,1875年8月4日病逝于朋友——商人麦尔乔家中。
安徒生文学生涯始于1822年。早期主要撰写诗歌和剧本。进入大学后,创作日趋成熟。曾发表游记和歌舞喜剧,出版诗集和诗剧。1833年出版长篇小说《即兴诗人》,为他赢得国际声誉,是他成人文学的代表作。
“为了争取未来的一代”,安徒生决定给孩子写童话,出版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此后数年,每年圣诞节都出版一本这样的童话集。其后又不断发表新作,直到1872年因患癌症才逐渐搁笔。近40年间,共计写了童话168篇。
安徒生童话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即诗意的美和喜剧性的幽默。前者为主导风格,多体现在歌颂性的童话中,后者多体现在讽刺性的童话中。
7.利用导学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浅探 篇七
一、利用“疑问式”导学案,引发学生质疑,使之积极参与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既是学生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学生对原有认知的否定,可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索。“疑问式”导学案会在学生心中建立一连串的“为什么”,引导他们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分析,讨论问题背后蕴含的化学知识和规律,有效地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
比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时,学生在初 中就对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原有认知出发,设计“疑问式”导学案,加深学生对原子结构的理解。笔者是这样设计导学案的:
1.写出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原子由哪几部分组成?原子核带___电,核外电子带___电。
3.思考下面的问题:
(1)既然异种电荷之间具有吸引力,为什么核外电子没有被核内质子吸进原子核里?
(2)钠原子核外的11个电子,是集中在核外的某一处运动,还是分散在核外不同的区域?
(3)为什么其排布不是2、7、2,而一定要是2、8、1?
这几个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思考,清晰地认识了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疑问式”导学案的建立,引发学生对原有的知识体系产生了质疑,并积极勇敢地参与到新知识的讨论中。随着探究活动的不断深入,新知识在学生的心中逐渐清晰起来,学生对其掌握得更为扎实牢固。
二、利用“递进式”导学案,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递进式思维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深入知识的内部,发现其中的奥秘。“递进式”导学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大问题拆分成若干个小问题,而且每个问题都建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有效地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学生知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
比如,在学习“电解”时,在学生细致观察“电解氯化铜溶液”实验的前提下,笔者精心设计了递进式导学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究。
导学案:1.氯化铜溶 液中存在哪些离 子?2.通电后,阴阳离子之间 是如何运 行的?3.在阴、阳两极 上分别聚 集了哪些 离子?4.为什么在 阴极铜离 子先放电,而不是氢离子?为什么阳极上氯离子先放电,而不是氢氧根离子?5.阴、阳两极上 发生了什么反应?其电极方程式和电解的总反应式应如何书写?
在这些问题的驱动下,学生逐一地 进行了思 考、讨论,他们利用离子之间的氧化性、还原性解释了其中的放电先后顺序,对电解原理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得出了离子在阴、阳两极间移动的结论,达到了良好的课堂效果。
“递进式”导学案逐级分解了课堂教学的难点,给学生的思考建立了台阶,每个学生都可以顺藤摸瓜,找到解决问题的契合点。这种形式的导学案,在降低学生思考难度的基础上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谓一举多得。
三、利用“开放式”导学案,尊重学生个性,使之领悟创新
激励、唤醒和鼓舞是教学评价的核 心,开放的教 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得每个学生都可以从自己的个性思维出发,建立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开放式”导学案的形式,也旨在尊重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激发他们思维的敏捷性,进而顿悟现象背后的化学奥秘。
比如,在学习“乙酸乙酯的制备”时,很多学生 难以静下心来听教师讲解注意事项,我们不妨结合“开放式”导学案,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边操作,边总结整理,引导他们深入研究具体的实验步骤,考虑怎样做更为合理、科学。
导学案:1.实验对加入浓硫酸、乙醇、乙酸的先后顺序有什么要求?2.会不会产 生倒吸?应该如何 处理?3.制得的乙酸乙酯中有何杂质,应该如何除去?
在保证安全的基础上,笔者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他们大胆地去操作,对自己的操作程序进行反思和交流,在顺序、防倒吸和除杂方面获得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和技巧,选择出了最可取、最有效的方法,使得学生对实验的理解更深刻。
“开放式”导学案的建立,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实验探索,逐步地掌握其中的规律和技巧,加深了对知识的领悟,也张扬了学生的个性,为导学案 的创新添 上了浓墨 重彩的一笔。
四、利用“分层式”导学案,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分层式教学有利于照顾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帮助学生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构建适合自己的知识网络。针对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采取“分层式”导学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比如,在学习“弱电解质的电离”时,学生对溶 液的导电性、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以及影响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因素有了一定的了解后,笔者便设计了“分层式”导学案,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再次进行了深刻地分析反思,为今后的灵活运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导学案:根据右图回答问题:1.为什么“0”点时溶液不导电?2.a、b、c三点中醋酸的电离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3.为什么导电性随着加水量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 减少的变 化?4.为了增加 溶液中的CH3COO-,可以采取什么措施?
这几个问题 的难度各不相同,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进 行了讨论 回答。在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悄然 构建了自 己的知识体系,深入了解了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层式”导学案的建立,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身学习的切入点,将学生零 散的知识 有效地整 合在了一起,使学生牢固掌握了知识之间的联系,全面地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更为科学合理的知识网络。
8.学生自编数学导学案,自成小老师 篇八
关键词:导学案;新课程;自学能力
导学案是教师在授课前准备的教学方案下帮助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辅案,是教育者引领学生分析、探究、处理、整合知识信息的指导和组织方案,让学生能够明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往往我们大家认为:导学案,必然只是教师编撰的导学案例,与学生唯一的联系就是老师编写下来以后带到课堂上,帮助老师很好的组织课堂的教学。然而,导学案能否成为学生群体探求知识奥秘追求美好未来的学习策略呢?众所周知,教案当中出现的实例,比如数学上的例题,必然要老师会做而且能够全方位地阐释该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是教学之前老师必须要准备好的,而导学案则是带到课堂上,让学生伴随着课堂的进行而完成的,是发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那么,如果我们也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能够按照一名老师的标准和方案,自行地为自己或者他人制订一套学习方案,
并且也能够像老师一样探究出新课内容的解题方法和策略,是否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能力呢?是否会大大减少老师上课时的说教,而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和探讨呢?既然教师编写导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均是为了学生,何不把这一项所谓老师的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有意识地站在一名老师的角度,去整体把握一节新课内容,让学生提前对内容进行预习、学习、探究和整理,从中梳理出新课内容的讲解思路,改变原来老师引领学生完成新内容的学习的模式,而换成学生自己教会自己甚至教会身边的其他同学。若全体学生都行动起来,当存在意见分歧的时候,通过交流最终达成共识,不仅能够把老师要说的内容从学生口中说出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而且学生自己有了足够的成就感,进而促进他们对知识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中提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我认为还不够,应该真正还原学生的主体性,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和意识。
所以,让学生自行编写导学案,让其成为自己的老师,在教学中是一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原因我将阐述在我所设计的学生编写学案的过程中。
在学生着手设计学案之前,我将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一个学案的构成,让其按照一个完整的导学案规格进行编写。
第一,教材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教学内容分析,即让学生学会自行阅读教学内容,找到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为什么要学习新内容,新内容的地位和作用。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举一反三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的能力。
第二,学习目标:在整体把握新授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目标,即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达到知识、能力及情感上的什么目标,使学生找准并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增强学生的目的性,才能够很好地引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
第三,重难点:在把握了学习目标的前提下,对教材进行再提取,找出本知识的重、难点,从而使学生明确所要研究的重点难点,从而促进学生的再认识。培养学生一往无前的探索精神。
第四,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己换位思考,老师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讲授新知识,才是自己或者其他同学易于并乐于接受的方式。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可能制订的学习方案是多种多样的,对老师来说何尝不是一种学习和借鉴呢?这样做既能够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又能够改进完善和丰富自己的教学方式。
第五,学具准备:一百个读者,一百个哈姆雷特。那么对于不同的学习方式,学具的选择因人而异。
真实案例:
有一次我收齐了学生的同类项化简的导学案,我惊奇地发现学生用了很多形象的类比来说明同类项的判别,其中还涉及许多互动游戏,如找同类、找好朋友,等等,很生动又很有趣,着实让人欢心悦目。那堂课,我就用了学生用的方法来引导课堂,真是妙趣横生。绝大多数学生可能在想问题的时候直接运用教材上的例题或思考题目作为本堂课的引导,但是也不乏有一些思维开阔的学生会想到其他的新点子,比如他们用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者现象,这就打破了老师的思维局限。在本堂课看来,每一个学生对同一个事物的认识角度不同,也能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能够窥探出学生的认知及需求。
在例题讲解,练习提高这一个环节中,有的学生会按照教材上的例题进行编写,简单易行,然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已经不能满足于教材内容,而要从其他的资料入手,比如教材总复习的相关题目,练习册上相对复杂的题目或者其他参考书籍的题目。这类同学的需求在提升,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提高,这就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节省了老师的分层教学时间。
在新课程改革提出来许久的今天,相信课程改革中还原学生“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不是喊口号,而应该从不同的方面实现,也可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实行。真正的课程改革还应该在改变原来教学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策略,优化课堂设计以及呈现方式,同时也改变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机制,这才是全面的课程改革,优良的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9.导学案学生情况调查报告 篇九
一、调查目的
目前学校正在推进“前置式预习导学案”教学模式改革,我校七、八、九三个年级已经全面实施,为了更好地发现改革中出现的问题,便于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教研处从学生利用“导学案”的角度出发,设置了:对“导学案”的认知态度、实施的学科、如何利用、喜欢的学习方式、“导学案的作用与效果、以及改进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进行了问题设计与调查问卷。
二、调查方式:
为了便于调查研究,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每班选取5名同学作为调查对象,共发出调查问卷150份,收回问卷150份。
调查时间:中午自习时间。 调查人:教研处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1、你喜欢做预习吗?
2、你经常做课前预习吗?
从调查数据来看,学生对课前预习有是明确的认识,这也和我校实行的“前置式预习导学案教学模式”相吻合,体现出前置性预习的目的;但也能看出,学生习惯的养成方面,还需要加强,偶尔的概率还是比较大,说明加强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共同努力。
3、你每天要做“预习导学案”的`学科是
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普遍集中在语、数、英、物学科上,个别学科还没有引起学生的重视,或者学生表现得不是积极,建议个别学科加强导学案的引导、检查力度。
4、你认为目前使用的“预习导学案”是( )
5、你的“预习导学案”的完成情况是:
从导学案的功能上看,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并独立完成,体现出“导学”的功效来,能够指导学生进行课交预习,并对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6、课堂上教师如何使用“预习导学案”的
7、你觉得“预习导学案”使用情况是
8、目前课堂教学方式主要是哪一种?( )
1、 从教师层面上来看,对于导学案的使用能够有所设计,个别学科可能存在问题,需要改进,学生的认同效果来
看,还存在较大差距。
2、 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上来看,学生趋向于小组学习、教师的积极引导和共同探究问题。
9、你在课堂上对“预习导学案”的学习常处于什么状态?( )
从学生学习状态上来看,教师的课堂氛围有待于提高,教师应该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提供更多地动手、动脑的机会,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讨论中来。
个别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加强学习指导,明确学习目的。
10、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方式你最喜欢哪一种(可多选)?()
从学生的活动方式上来看,学生更喜欢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讨论,也需要更多的丰富自己的课外学习,这也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保障,建议老师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指导,大胆、放手、相信学生的能力,适当地设置研究性、开放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11、以“预习导学案”的形式展开学习,你觉得相对传统课堂,效果是( )
从“导学案”效果与传统教学相比,学生有了明确的主观判定:“前置式预习导学案教学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能够调查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要注意量的把握,质量的提升,这也告诫我们部分教师,在学校改革的浪潮中,也要努力转变自身的教学思想,传统教学已经不得“民心”了!
12、对于老师编写的“预习导学案”中探究题,你是怎么完成的?()
13、对于“预习导学案”的检测、巩固内容你在课堂上都能顺利完成吗?()
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产生了兴趣,能够采用正确的方式、方法来完成,但是,也不难看出,还有部分学生的能力、方法存在差距,需要老师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有些困难需要老师分别对待,这也为我校准备实施的“分层导师式教学机制”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学生能力和基础存在差异,需要更多的分别指导和差异化教学对待。
14、课堂上能否保证“讲练结合”()
10.25《河中石兽》复习导学案学生 篇十
25.《河中石兽》复习导学案
一、课前展示用下面的词语另写一段连贯的话,至少用上其中的两个。
扬鞭策马 倔强 海阔天空 坚韧
二、复习目标(树标)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2. 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3. 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三、习题训练(学标+解标+检标)
(一)基础知识应用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 募()金重修 棹()数小舟 曳铁钯()....木杮()湮()没 啮()沙 溯()欤().....
2、本文作者,字,是 朝的、家,也是《 》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 》一书,这是一部 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 二石兽并沉焉 ..棹数小舟 曳铁耙 ..是非木杮 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 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逆上 可据理臆断 ...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 译: 二石兽并沉焉 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 译:
(二)知识提升训练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是非木柿 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 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 果得于数里外 ..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
3、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颠;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四、课外古诗词默写回顾
1.,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2.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五、名著导读回顾
11.利用导学案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篇十一
一、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预习能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接受新知识,独立阅读和思考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阅读教科书时,只有经过独立思考,才能搞清思路,抓住要点,解决难点。传统教学中虽然教师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但由于没有有效的检查预习效果的手段,所以使得大部分学生无法做到自觉去预习,即使有预习的学生也仅仅是看看教材,走马观花,没有对内容认真思考。并且,很多学生认为这些内容教师在第二天上课会讲授,有预习与没预习差别不大。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预习的热情。导学案的出现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契机,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供了一个载体。以人教版八年级等腰三角形性质第二课时的导学案为例,学习目标是:(1)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2)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解决相关问题。而本节课的重难点为:“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理解及其应用。在上课前将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这一课时学习目标、重难点,需要用到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课前明确学习本节内容要达到的目标,预习时目标明确,能结合学习目标进行思考,利于学生深入钻研教材,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效果显著提高。预习后有相应的习题对预习的效果进行检测。通过完成这些检测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果做到心中有数,使学生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能带着问题参加第二天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大多数学生能根据要求提前预习,取得较好的效果,有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习惯。
二、培养学生课堂积极思考的习惯
古人认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不深思而得者,其得易失”。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传统课堂教学中,大部分的知识是教师讲授的方式传给学生,受教学时间限制的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有限,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深入思考,教师就急着把结果呈现出给学生。慢慢养成了学生思维的惰性,只要记住教师的授课内容就行。因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动手记笔记的多,动脑思考的少,有的甚至根本不思考。造成号称思维体操的数学学习变成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学案导学过程中,由于有预习作基础,对本节学习相关联的知识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而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具备了探究的基础,所以绝大多数学生能积极参加探究,并在数学活动中有所收获。如课前预习,我们让学生复习了轴对称的知识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一,预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二,并让学生完成相应的预习题,所以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等腰三角形性质二探究的基础知识,为将要进行的探究活动铺平了道路。课堂教学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学生必须认真思考才会有所得。同时,我们在设置探究性问题时采用低起点、多层次、多梯度进行,使全部学生都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并能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的热情。导学案教学中为学生的思考留出足够时间和空间,加上教师适时的指导,让学生参与整个数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生成的全过程。不仅掌握了数学知识,也积累了相关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由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手脑并用。学生由课堂中听众、观众变为课堂的主角,角色的改变,学生在课堂学习习惯也隨之改变。
三、培养学生复习的习惯
数学学科的特点之一是系统性强,知识的链条前后衔接,环环相扣。若在中间缺失一环,那么对新知识的学习便会极为困难,甚至无从下手,因此加强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复习显得极为重要的。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大都是以大部分学生所掌握的基础为起点来安排教学,所以不可能对关联知识进行全部复习。对知识有缺漏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会觉得困难,如果没有及时解决,会对数学的学习逐渐失去兴趣和信心,慢慢就成为学困生。导学案非常重视学生复习习惯的培养,在导学案中专门设置复习环节,复习的内容包括前一节学习知识和与本节课相关联知识的复习。在关联知识的复习中,我们列出与新知识学习相关的知识点,复习的重点。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我们在导学案中列出与本节相关知识有:三角形三边关系知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三角形中三条重要线段等。然后,我们有针对性地列出几题相关复习检测题,让学生自我检测。通过这些有针对性的复习,学生能顺利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同时,教师也对复习的方法进行指导,在导学案中针对新知识的学习专门设置了复习关联知识的板块,逐步培养学生及时复习的习惯,最终达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境界。
四、培养学生总结反思的习惯
总结反思的过程是融会贯通、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的过程。通过反思可使自己在学习中少走弯路,提高学习的效率,达到做一题通一类的效果。导学案中为加强学生反思能力,培养反思习惯对反思的内容和方法进行了指导。学案编制的每一个环节都给学生提出回顾反思的问题,给时间让学生进行反思,反思解题过程的习惯,拓宽思路,优化思维方式;反思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反思解题途径,使解题经验得到及时的提炼和概括;反思解题规律;反思数学思想方法,并对反思的结果进行交流,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题后反思的能力和自觉性。每节课后,教师应要求学生反思本节课学习的得失,明确努力方向。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从中尝到反思带来的效益,学习效率提高了,成绩进步了。渐渐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乐于反思了,逐渐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
导学案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抓手,不仅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积极反思,还为学生营造了浓厚的主动学习的氛围,形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到“乐学”的转变。
12.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篇十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获得课堂的知情权、参与权和质疑权,我们将导学案分成“目标与方法”“学习与交流”“检测与反馈”三大板块,其中“学习与交流”包括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享交流三个环节,把“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的理念贯彻始终。
导学案中明确的“目标与方法”还学生予知情权。传统教学中我们对老师 课堂的评价经常是“教学目标明确,方法得当”, 但没有进一步思考课堂中学生是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 学习时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导学案的第一模块就是“目标与方法”。在编写“目标与方法”时,我们将一节课的每一个知识要达到的层次及采用的方法向学生告知。例如《尝试 对生物进行分类》一节的“目标与方法”是:首先通过自主学习,能够说出生物分类的概念及依据,然后小组合作回顾课本P81图片中几种生物的特征,尝试对这些生物逐一分类,再总结植物的分类依据,最后将分类的方法运用于生活实践中。从中学生可以知道本节的知识目标是说出生物分类的概念、尝试对生 物进行分类、总结生物分类的依据,能力目标是将分类的方法运用于实践。并且知道要达到这些目标分别应采用什 么样的方式。明确的目标与方法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有备而来、有的放矢,对于课堂每一环节的设定拥有充分知情权。
导学案的设计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导学案的设计可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因材施教, 要让优等生看到挑战, 中等生看到激励,学困生看到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无论在哪 个层面上,都要让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去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导学案的设计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学习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不在于教会了学生什么,而在于让学生知道怎样学习。特别是在实验分析中,让学生学会如何分析实验、如何设计实验才是最重要的目的。例如在“探究种子萌 发所需的环境条件”的实验中,教材以几段文字的形式将实验的步骤进行描述,但这些描述不利于学生全面地分析实验,所以在导学案中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将实验的过程以图、表等形式进行整理,再在对图、表进行对比的基础上层层递进地提出问题:实验中哪几组之间可以形成对照实验? 每一个对照实验中对照组是哪一组? 每一个对照实验探究的是哪一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这样学生不仅全面理解了这个实验,而且再碰到探究实验时也知道应该按照怎样的思路分析每一个探究实验。只有引 导学生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式,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 让学生感觉到学有所用。
导学案教学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与讨论的时间。我们导学案的“学习与交流”每一个环节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展 现出来的。特别是在“合作学习”“分享交流”这两个环节中,我们所设定的问题都是极具讨论价值的。而且在课堂组织中老师会引导学生先思考再讨论。 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与小组同学进行争论。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成了学生大胆展示自我的舞台。 学生在争论中不仅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训练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导学案教学给学生提供了展示的舞台。每一位学生都有表现欲,都希望将自己的优点展示出来。导学案中“分享交流”板块是建立在合作学习基础上 的全班性的展示。这一板块除了要求大家积极讨论之外, 还要求分工合作,有的同学要负责记录、有的同学要负责板书设计、有的同学要负责代表本组阐明观点、有的同学要负责补充发言……这 就给每一位同学提供了展示的机会。每位同学为了展示出自己最好的一面,都会对自己负责的“工作”尽心尽力、不断完善。
导学案教学给予学生质疑权。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敢对知识质疑是因为这些知识是由老师传授的,在学生看来老师讲的就是真理,所以从根源上扼杀了质疑的念头。但在导学案的教学中,所有的结论都是学生通过讨论得来的, 而对于同学的观点他们敢于质疑、善于质疑,所以学生可能对任何一个结论质疑。其实学生的质疑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意识,表明了对知识深层次的思考。例如在探究生态系统的组成时,学生通过讨论总结出“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 细菌真菌能分解动植物的遗体,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但在课堂中突然有人提出: 秃鹫和蚯蚓都是动物,秃鹫以动物遗体为食、蚯蚓以植物遗体为食,它们都是分解者还是消费者呢? 这一问题提出后引发了全班的大讨论,虽然学生无法得出统一的答案,但通过这一讨论学生对消费者、分解者的理解更深一层了。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就得让他们在课堂学习中大胆质疑。
13.《边城》学案设计 篇十三
【学习目标】
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课前预习】
一、 关于作者:
1、生平: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笔名有休芸芸、凤哥、小兵、炯之、上官壁等。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1927年在上海从事文学活动,参加新月社,先后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的教授。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其巨著《中国服饰史》为学界所重。文学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70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对他有过一句评语:“除了鲁迅,还有谁的文学成就比他高呢?”1988年病逝于北京。
2、代表作: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长篇小说:《边城》、《长河》
二、关于《边城》:
1、 湘西地域小说:
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湘西为背景的小说。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将表现一种“优美讲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这类小说兼以抒情诗合小品文的优美笔触,表现自然、民风和人性的美,提供了富于诗情画意的边城风俗画幅,充满牧歌情调和地方色彩,形成别具一格的抒情乡土小说。他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
2、《边城》内容精要
川湘交界的茶峒附近,小溪白塔旁边,住着一户人家。独门独院里,只有爷爷老船夫和孙女翠翠两个人,还有一只颇通人性的黄狗。这一老一小便在渡船上悠然度日。
茶峒城里有个船总叫顺顺,他是个洒脱大方,喜欢交朋结友,且慷慨助人的人。他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天保,像他一样豪放豁达,不拘俗套小节。老二的气质则有些像他的母亲,不爱说话,秀拔出群,叫傩送。小城里的人提起他们三人的名字,没有不竖大拇指的。
端午节翠翠去看龙舟赛,偶然相遇相貌英俊的青年水手傩送,傩送在翠翠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巧的是,傩送的兄长天保也喜欢上了翠翠,并先傩送一步托媒人提了亲。兄弟两人都决定把话挑明了,于是老大就把心事全告诉了弟弟,说这爱是两年前就已经植下根苗的。弟弟微笑着把话听下去,且告诉哥哥,他爱翠翠也是两年前的事,做哥哥的也着实吃了一惊……
然而此时,当地的团总以新磨坊为陪嫁,想把女儿许配给傩送。而傩送宁肯继承一条破船也要与翠翠成婚。爷爷自然是晓得孙女的心事,却愿让她自己做主。兄弟俩没有按照当地风俗以决斗论胜负,而是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从中选择。傩送是唱歌好手,天保自知唱不过弟弟,心灰意冷,断然驾船远行做生意。碧溪边只听过一夜弟弟傩送的歌声,后来,歌却再没有响起来。老船夫忍不住去问,到了城里,人们却告诉他:原来老大坐下水船出了事,淹死了……码头的船总顺顺也忘不了儿子死的原因,所以对老船夫变得冷淡。老船夫操心着孙女的心事,后终于耐不住去问,傩送却因天保的死十分怪责老船夫,自己下桃源去了。船总顺顺也不愿意翠翠再做傩送的媳妇,毕竟天保是因她而死。老船夫只好郁闷地回到家,翠翠问他,他也没说起什么。
夜里下了大雨,夹杂着吓人的雷声。爷爷说,翠翠莫怕,翠翠说不怕。两人便默默地躺在床上听那雨声雷声。第二天翠翠起来发现船已被冲走,屋后的白塔也冲塌了,翠翠吓得去找爷爷,却发现老人已在雷声将息时死去了……
老军人杨马兵热心地前来陪伴翠翠,也以渡船为生。翠翠在渡口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傩送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三、认真阅读课文,,感受其语言特点。
四、完成下列两题。
1、字音
茶峒( ) 蘸酒( ) 泅水( ) 氽水( )
踹水( ) 悖时( ) 喧阗( ) 怏怏( )
角隅( ) 歇憩( ) 碧溪岨( ) 棕榈( )
2.字形
(1) (2) (3)
【自主学习】
小说情节的归纳
1、小说要写的是一件什么事情呢?主角是谁?还有那些相关人物?
[参考]
14.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篇十四
一、【学习目标】2分钟
1.我能说出说明对象和说明的顺序。
2.我会弄明白本文结构和掌握多角度说明事理的方法。
3.我要尽力推敲本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二、【自主学习】5分钟
1.字音互填(我已预习)。
()镜萎()谢灼()伤
蜜腺()分泌()并蒂()
2.解释词语(我已理解)。
烂漫:颜色鲜明而美丽。
蓬勃:繁荣、旺盛。
效应:物理的或化学的作用所产生的效果,如电效应、热效应、化学效应等。
显著:非常明显。
充沛:充足而旺盛。
灼伤:烧伤、烫伤的意思。
杰作:超过一般水平的优秀作品。
三、【合作探究】20分钟,(选做1、2题,必做3、4、5、6题)
老师解题,学生介绍作者。
(1)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3)本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由小组推荐一人将讨论成果说出来)
(4)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由整个小组将讨论成果读出来)
(5)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由举手学生站起说出)
(6)本文“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由小组推荐人在黑板上书写)
四、【当堂检测】13分钟,
(1)本文的说明对象:、说明的顺序是:逻辑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顺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阳光经过三棱镜或水滴的折射,会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种颜色。
(3)本文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4)本文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构来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5)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
(6)本文“大自然的杰作”和“人工培育的成果”两者位置能否调换?为什么?
。
五、【小结】4分钟
六、【课后作业】1分钟
改正词语中的错别字
不可明状()别出新裁()永往直前()
声色俱利()大声急呼()谈笑风声()
阴谋鬼计()席以为常()静影沉壁()
雷真民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推荐阅读:
大学生边城三读后感06-29
《短文两篇》学生导学案10-27
边城落日,边城落日骆宾王,边城落日的意思,边城落日赏析11-15
边城独望,边城独望马戴,边城独望的意思,边城独望赏析07-22
《廉颇蔺相如列传》学生用导学案09-16
边城阅读答案08-05
《边城》节选赏析08-12
浅谈《边城》08-21
漫水与边城09-05
沪教版《边城》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