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2024-10-13

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17篇)

1.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一

有一家不太景气的餐馆举办了一个为期一周的活动:免费请顾客吃夜宵。结果一周过后,这家餐馆每天晚上都坐满了人。这是为什么?因为顾客已经养成了吃夜宵的习惯,即使不免费也会自己花钱去买,否则就饿了。这就是习惯的力量。习惯的力量是极其强大的,它能够改变人的一生。

一个好的习惯能够使一个人成就一番大事业。幼时的鲁迅因为给父亲当东西买药而迟到被先生训斥,便在书桌上刻下一个“早”字,从此再不迟到。当时养成的勤奋好学的好习惯,对鲁迅日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终使他成为了一个大文学家。

相反,一个坏习惯同样能毁掉一个人甚至一个时代。例子数不胜数:张飞好饮酒,脾气暴躁,最终被自己手下之人杀死;唐玄宗改年号为天宝后,荒废朝政,养成了贪图享乐的坏习惯,使得安史之乱爆发,酿成了盛唐的灭亡;法国国王挥金如土不问民生的坏习惯,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爆发,最终被人民的愤怒推翻了波旁王朝。无数英雄好汉,无数强大鼎盛的国家王朝,就陨落在一个坏习惯的手中。

因此,养成好习惯而改掉坏习惯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建国期间的伟人富兰克林每天晚上都把这一天的情况回想一遍,发现自己有十三个很不好的坏习惯,于是富兰克林决定一个礼拜选择一个缺点来搏斗,并把每一天的输赢做成记录,下个礼拜再选另外一个。富兰克林与坏习惯的战斗持续了两年多。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他能成为美国史上最受人爱戴、最有影响力的人之一了。

凯恩斯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改变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改变命运,从习惯做起。改变习惯,从每天做起。

2.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二

一、搭建家校桥梁, 争取家长支持

在孩子入学第一周的家长会上, 精心准备“给家长的一封信”发放给家长, 做好家校间的沟通、协助工作。并告知年轻的爸爸妈妈们, 孩子进入一年级后, 要及时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作为家长, 做好这一阶段的教育引导工作, 让孩子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

二、开展主题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进门读书的习惯

在开学的第一天, 就告诉孩子们:进门读书, 会读书的同学可带领大家大声朗读。第一周检查时教室里安安静静, 孩子们小手背后, 坐得直直的, 桌子上什么也没有。我利用学前教育课, 告知他们早上进教室后先摆放好学习用品, 就要读书。提醒他们, 明天早上我要来检查。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提醒、检查, 再提醒、再检查, 有一些孩子开始在读书了。再经过一段时间拼音的学习, 孩子们可以借助拼音读书上配的儿歌了。这时, 我再挑选一位胆大、识字多或是拼音学得好的孩子, 每天早上带领他们早读, 并对当天早读表现好的孩子进行奖励。慢慢地, 孩子们早上进入教室后, 会掏出书来, 坐在自己的座位, 小手指着字或是拼音, 大声朗读或是跟随领读的同学朗读了。

三、建立班级公约, 培养学生整理书包的习惯

一年级的小孩, 习惯好的, 一下课就会把自己的铅笔、橡皮装进铅笔盒, 书本整理好收进书包。可多数孩子经常是丢三落四, 不是少了铅笔就是找不到橡皮。针对这种情况, 每天下课铃响, 我先提醒他们整理好书本再下课。大约持续一周后, 我让班干部利用下课的时间检查整理情况。一周下来, 孩子们都会在铃响后, 先收拾书本, 再摆放好书本才离开教室去玩或是上厕所。

四、立足课堂教学, 渗透听课习惯教育

小学生喜欢表现自己, 总喜欢别人听自己说, 而不喜欢去倾听。课堂上都争着得到发言机会, 而不会去注意听别人的发言。别人说什么, 对与错, 他们都不会听。针对以上情况, 我从细微入手, 要求学生注意三点:

1. 回答问题时要说别人没有说过的, 别人说过的不再重复。

2. 要求把别人回答不完整的, 补充说完整。

3. 指出别人说错的地方, 并能纠正。

这样一来, 他们要想说好, 说对, 说完整, 就必须认真听, 以此训练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和思考习惯。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听”的技巧, 养成了“听”的习惯。

五、采取激励措施, 规范学生的书写习惯

在开始教学生字时, 我在画好的田字格里, 一笔一画, 工工整整地书写, 要求孩子们认真地观察老师的一笔一画, 然后进行书空, 再在书上进行描写, 再临写。在这个过程中, 老师要走近孩子帮助他们纠正不良的握笔姿势。写得非常好的孩子, 要及时表扬。批作业时, 我在他们的本上画苹果作为奖励。写得好的可得两个大苹果, 次一些的可得一个大苹果, 写得乱脏的不得苹果。一周内本上如果得到10个苹果, 可换得一颗星。督促学生规范书写,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六、坚持检查激励, 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从开始学拼音起, 我就根据孩子情况, 让孩子每天在家写一点点作业, 要求家长检查签字。我每天都会批阅, 并当面表扬奖励。没完成或完成不好的, 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我认为, 给孩子培养习惯的同时, 其实也是在给年轻的家长们培养习惯。让家长们意识到, 他们应该对孩子所担负的责任, 而不是送到学校, 交给老师, 就没他们的事了。

3.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三

【关键词】有效挖掘 教育价值 生活技能 习惯培养我园地处农村,受其社会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幼儿的生活卫生习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方面,我园大多数幼儿都是留守儿童,长时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们又过分地娇宠和溺爱孩子,很多事情都大包大揽,使得这些“小皇帝”“小公主”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一旦独立面对,就什么也不会了,这对幼儿的全面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另一方面,家长的卫生习惯意识比较淡薄,他们对幼儿教育中的生活教育不以为然。

一、改变观念,增强生活即教育的意识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也就是说,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纲要》对幼儿在健康领域方面提出了十分明确的教学目标:“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指南》也突出强调了“珍惜童年生活独特的价值”这一教育理念,指出: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一日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这些都充分说明了生活环节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教师要充分发挥好教育、示范的作用,在实际生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比如,对于刚刚学会自己吃饭的幼儿,进餐时,经常会将饭菜撒落或弄翻,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千万不能责备幼儿,也不能为了省事而喂幼儿食物,这样会挫伤幼儿自己做事的信心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依赖成人的坏习惯。我们应该抓住这一教育契机,引导幼儿自己掌握吃饭的方法:身体靠近饭桌,一手扶住小碗,另一手拿着小匙,用手捏住匙柄,勺起一小匙送入嘴巴,再闭起嘴巴多嚼嚼。随着幼儿动手能力的提高,再提醒幼儿不让自己的饭菜撒落在桌上和地上,真正使生活环节成为培养幼儿生活技能的教育环节。

二、保教结合,挖掘有效的教育价值

(一)教学活动,培养良好的生活技能

简短、通俗的儿歌能提高幼儿学习生活技能的兴趣。以学习洗手这一生活技能教学活动为例: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冲一冲,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活动前,拍摄一些幼儿不正确的做法,如:洗手时没有卷袖子、肥皂泡没有冲洗干净等。活动中,请幼儿观察讨论。教师再组织幼儿一起来学一学正确的洗手方法。活动后,我们还可以将洗手的步骤图张贴在生活区,督促他们在一日生活中反复进行练习,这样能力偏弱的孩子也能很好地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了。

(二)环境创设,巩固生活技能的方法

有价值的环境创设,能直接引领孩子的行为。因此,我们非常注重生活环境的创设,特别是生活区的创设。我们可以在生活区粘贴叠衣服、穿脱裤子、戴手套、卷袜子、扣纽扣的图片或照片,并投放衣服、裤子、手套、鞋袜,纽扣等材料,让孩子在这里巩固穿裤子、叠衣服、卷袜子、扣纽扣等生活技能,提高手眼协调能力,同时还能为那些还没有掌握方法的幼儿提供帮助。如:幼儿出现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脱衣服的现象时,就可以到墙饰上看一看上面的照片,根据图片上的步骤提示,然后再自己动手尝试,逐渐熟悉并掌握其方法。

三、家园合力,提升幼儿的良好习惯

《纲要》明确指出:“要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指南》的教育理念也明确指出:“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

而如今,有很多家长对孩子的培养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特殊技能的培养,一味追求“拔苗助长”式的超学前教育和强化训练,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忽视了孩子家庭教育中生活习惯和生活能力的培养。

针对以上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园地、专家讲座正等方式,向家长宣传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育儿观,和幼儿园保持同一理念、同一方法。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达到“事半功倍”效果。

幼儿园的生活环节是具体的、琐碎的。幼儿生活能力的获得和生活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教师做“有心人”,善于捕捉一日生活环节中的每一个教育契机,充分发挥它所蕴含的教育价值,并经常督促、检查、提醒幼儿。吃饭、穿衣、盥洗这些看似简单的生活内容,却关系着幼儿一生的健康发展。所以,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需要从小开始培养,需要幼儿教师、家长密切配合,使幼儿良好的习惯得到不断的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行为,从而满足幼儿探索和自我服务的需要,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宋文霞,王翠霞主编. 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的组织策略[M].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2.

[2]朱家雄主编. 教师参考用书·生活活动(试用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3][日]谷田贝公昭著,刘龚译.0—6岁幼儿生活自立手册[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5] 李季湄,冯晓霞主编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 篇四

培根曾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能够主宰人生。”

好习惯能够让人终生爱益,坏习惯则让人追悔莫及。要想养成好习惯,得从小事做起。

我有许多好习惯,如:读书,写作,随手关灯,早晚刷牙,洗脸,诚实守信,对自我有信心,干事利索果断。

我也有许多坏习惯:一到放假就喜欢睡懒觉,睡得昏天黑地,生活习惯邋遢,帮房间搞得一团糟,也不想收拾,还有丢三落四的毛病。

我的好习惯当中,最好的就属读书。

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能够医愚。只要一本好书到我手中,我能读到东方红,读完后,能把书的主要资料讲给你听,精彩片段及好词好句,我都会记录到笔记本上,写下自我的感受。要是遇到十分精彩的书,能够用如饥似渴,凿壁偷光,废寝忘食这样的成语来形容我,边读这样的书,边标记号,像《香菲儿的魔法书》,《狐狸列那的故事》,《QQ兄妹》,《一条杠也是杠》,《震动》,《深海鱼的眼泪》……都是我的最爱,它们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无穷的奥秘,如磁铁一般仅仅吸住了我,真是一发不可收拾。

5.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五

眼睛,是我们心灵的窗户。如今,有多少孩子因为与电脑电视接触过多或坐姿不对等,而为这扇窗户套上了一层厚厚的玻璃!我就是这其中一个。小时候我的视力很好,很远的地方什么都能看见。后来,家里有了电脑,网上的各种小游戏使我每天都不得不去“蹭一顿”。渐渐地,我的眼睛开始不对劲了——我发现原来坐在第四排的我看黑板上的字有些模糊,吓得我赶紧告诉妈妈。妈妈说我玩电脑的次数与时间都太多了,于是让我少玩电脑。可是问题又出现了!我觉得坐在第四排已经完全看不清了!可是那段时间我并没有玩电脑看电视啊!这令我陷入了惊慌与不解的漩涡之中……

一天正在上课,我低着头做笔记,老师突然轻轻地拍了拍我的后背,温柔地说:“何怡娴,以后写字时可千万不能趴着写作业,这样既对你的骨骼生长不利,又对你的眼睛有害!可要注意哦!”老师的一席话终于解开了我的疑惑。从那开始,我不再趴着写作业,而是开始挺直腰板,眼睛离书本有一定的距离。

现在早已配上眼镜的我后悔莫及,可我决心要将视力好起来!所以我每天坚持做眼保健操,坐正确的坐姿……自从养成了这个好习惯,度数增长的越来越小了。

6.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1200字 篇六

当我们一直往前走的时候,总是习惯低着头,忘却了身边的风景,忘却了身后的呼唤,忘却了前头的目标,一心想要习惯,将自己伪装成貌似很老成的样子,在一张又一张虚伪而沉重的面具下,会是怎样呆滞的面庞,是否还能记起当初的梦想。幼年,涉世未深的我们,稚嫩的脸上还带着鲜活的笑颜,偶尔几句天真的话语惹得旁人哭笑不得。年少的我们,还不懂察言观色,还不懂顾及颜面,我只知道那时的生活是自南自在、无拘无柬的。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人们开始抑制我们的天性。他们借口“玉不琢,不成器”,堂而皇之地把我们禁锢在家中。梦里那片碧蓝的天空蒙上了一层阴影。望着窗外嬉闹的小伙伴们,我们对自己说:“习惯就好了。”

少年时代理应洋溢着青春的色彩,描绘着明艳的图画。可我们早已肩负学习的压力和上辈人的厚望。扇动着羽翼未丰的翅膀,就要去搏击所谓的风浪。成堆的书本,没有尽头的作业,早起晚睡的作息时间,无不重重地砸碎了幻想中的美好生活,交织成只有黑白灰的青春。

在一个又一个的规则下,我们被束缚得像个小木偶,没有了叛逆的行动,没有了张扬的青春,怎么能称得上青春呢?我们本应成为自由翱翔的雄鹰,却为何变成了圈养的小鸡。既然被圈养,又怎么能担当在苍空中搏击的重任呢?从书山中抬起架着眼镜框的苍白面庞,我们对自己说:“习惯就好了。”成年后该是自由发挥的时候了吧?想要大展身手的欲望在心中蠢蠢欲动,可是刚鼓起勇气,满怀抱负地走进社会,我们就被迎面泼了盆冷水。社会与我们当初的想象大相径庭。

于是我们强迫自己适应种种规则,可不知不觉早已沉湎其中,失掉本心,在污浊的游戏中挣扎,还心存侥幸,认为自三可能是千万人中的幸运儿。在深夜勉强支撑起疲累的身躯,我们对自己说:“习惯就好了。”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多少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我们只是凡人。

于是,不停地对自己说:“习惯就好了。”这到底是安慰,还是借口?正是因为我们仅仅是个凡人,我们只要做到不被利益左右,不被规则束缚,不被社会异化就好。

别让生活摘掉你的标签,别让习惯成为一种习惯。佳作点评这是一篇哲理散文,文章开篇一句“有时习惯未必是一件好事”,令人深思,然后概述人们在人生不同境遇的感慨“哎呀,习惯了就好了”,进一步发问:“习惯了就真的好了吗?”振聋发聩。

7.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七

一、明确重要意义

课间大活动不仅是反映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指标, 是增强学生体质和落实学生“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的具体体现, 而且是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和集体主义观念, 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展现良好班风、校风的重要途径。利用课间大活动这一平台进行养成教育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意义深远而重大。

二、确立发展目标

(1) 开发课间大活动, 推广、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 创建阳光校园。

(2) 发展学生身心, 激发学生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锻炼习惯, 享受体育运动的乐趣, 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发展。

(3) 创新课间大活动, 力求以活动保安全, 以活动强身体, 以活动励志气, 以活动促团结, 以活动促氛围, 以活动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

(4) 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 提高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和交往能力, 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 提高班集体凝聚力。

(5)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营造积极向上的学风。

三、遵循基本原则

1. 教育性原则

开展课间大活动, 以达到对学生的促德、健体、益智、审美等教育功能, 重视活动过程的教育。

2. 自然性原则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及特点, 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 科学合理地安排课间大活动的内容。

3. 普及性原则

师生全员参加, 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达到全体健身的目的, 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和谐关系。

4. 安全性原则

在课间大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 班主任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 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四、精选活动内容

1. 安全教育

通过课间大活动中入场、集合、出场的训练, 从速度与整齐度入手对学生进行紧急疏散演练, 要求学生30秒内在教室走廊集合, 成两路纵队站好;1分钟内跑步到达指定地点, 要求整齐、有序、精神饱满;30秒钟内体育委员整好队并清点好人数报告主席台。

2. 爱国主义教育

利用课间大活动中的升旗仪式以及国旗下的讲话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行为规范教育, 利用课间大活动中的武术节目及爱国主义题材的武打电视剧主题曲为武术节目伴音, 对学生进行“强我体魄, 爱我中华”的爱国主义教育。

3. 集体主义教育

学生矫健的步伐, 统一整齐的服装, 昂扬、挺直的身躯, 优美、整齐的动作无不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 集体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学生的阳光朝气。班级间的体育竞赛更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赛技能和集体主义精神。

4. 感恩教育

播放歌曲《感恩的心》, 学生边欣赏边做手语操, 让学生播下对社会、对亲人感恩的种子, 与平时的感恩教育相得益彰。

5. 行为习惯教育

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可以概括为“三别”, 即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即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无”即地面无痰迹、室内无纸屑、桌凳无刻画、墙壁无脚印、出言无脏话。在课间大活动中可以集体呼号, 让学生天天铭记。

6. 特长教育

课间大活动既可以集体统一活动, 也可以分组练习, 可以安排学生跳绳、踢毽子、短跑、跳远、打篮球、打排球、打羽毛球、打乒乓球, 充分体现“我锻炼、我健康、我成长、我快乐”的主题精神, 促进学生特长发展。

8.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八

针对初中山区学生口语能力薄弱,不愿开口讲英语的现状,学习英语方式单一,记单词、背课文,忽视说、写的能力,不符合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要求。如何把英语对话教学引入到生活中,达到学以致用?我平时教学中也进行了思考,在课堂中注重学生对对话的理解和实际运用,充分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比较真实的情境,尽量让学生自由交流,多开口讲英语,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情景描述】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接受能力较强。经过一学期的英语课堂的熏陶,他们对课堂上的英语活动已经习惯,对英语的兴趣较浓,课堂表现积极活跃。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设计了一堂七下Unit3 Why do you like koalas?第一课时。

开始让学生观看一段animal world的影像资料,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询问学生Do you like this program?What can you see in it?学生会很兴奋地谈论着各种动物,从而很自然导入了学习新词汇这一环节,而且还通过视觉刺激,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接着,用课件出示一些小学英语中学过的动物的图片,要求学生尽量记住所见到的动物名称,播放完毕以后,请学生用英语说出它们的名称。

另外展示一些学生不会表达的动物名称。(将这些单词投放在大屏幕上,出示图片,让学生猜。呈现单词后,展示一些来自生活中常见动物的图片,让学生操练句型:What animal do/don't you like?Why do/don't you like it?师生先对话练习,A:Are you free this Sunday?B:No,I'm afraid I have no time.A:How about tomorrow?B:OK,I have time then.What's up?A:Let's go to the zoo.B:Sounds great.A: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est?B:I like lions.They are strong.A:How about you?B:I like pandas,they are cute.(学生先通过图片的示范演练,再进行分组练习。而且不要局限在图片中的动物,要用其它的动物替换之,既学习了语言知识,又培养学生的实际语言应用能力,还让学生表达了自己对不同动物的观点。同时还可采用自由选同伴的操练方法。)通过添加日常对话,增加对话情境真实性,趣味性。避免学生操练句型单一、固定,太死板,紧紧盯着课本内容,范围太狭窄,视野不开阔,思维不够灵活。

操练完对话后,我设置了一个游戏,让每一个小组描述并让本组另一名学生表演他们最喜欢的动物,但不要说出动物的名称,让其他小组来猜,说得准,猜得多的小组为获胜组。活动结束后,要加以总结鼓励,并进行恰当表扬。这一活动既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策略,又能够培养学生小组团结合作意识和精神。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为了更好地增加口语对话练习,让学生进行口头描述自己收集来的动物资料和图片,或对自己喜欢的动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在说的过程中可以引出很多形容词,描述动物的特点,进而学习本单元重点描述性词汇。设计了这活动,是进一步给学生开口说英语的机会,来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问题与讨论】

对于初中学生本身缺乏一定的语言知识,口语锻炼机会极其缺乏,生活经历经验不够丰富,这些都限制了口语水平的发挥,抑制了学生开口说英语的积极性,散失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如何发挥课堂有效活动,充分利用师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精心搭好“活动之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学生的发展不是外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实践活动实现的,课堂活动要以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在需要为基础,在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的活动中求知,以达到实现学生主体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的目的。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人文因素,“教学永远具有生活的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课堂话题结合生活经验,可以使话题更具真实性,更具趣味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参与讨论话题的热情,从而提升多开口讲英语机会,从而锻炼学生口语能力水平。

【教学反思】

针对课堂中的现象,我认为创设情景,营造英语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至关重要的。从单词教学到对话独立运用,整个过程处处注意创设情景,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充分发挥道具和肢体动作,进入角色对话。在操练过程中,充分注意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改变按照固定座位进行操练的传统做法,让学生自由搭配,这样就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让好学生做示范,反复操练,这样就避免了会出现好学生越好,差学生越差的现象。“每节课堂五分钟,英语口语带回家”,短短的五分钟,不但让学生张开了嘴,还让他们争先恐后的去尝试,去演练,去表演,极大地帮助他们树立了学好英语的信心,创设机会让他们去体验成功的快乐。“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

9.以习惯为话题的优秀作文600字 篇九

空气中的尘埃肆意的挥洒着,就像无数的忧伤和寂寞永远漂浮在空中,洒满每个角落。压力更像血液似的流淌在我的身体里。为了那个所谓的高等初中,我差点儿休克了。我有时候会莫名的流泪,也许是压力太大了吧,我承受不起。但我大多数都强忍着内心没由来的累——两万人中,没考上西区的人多了去了,我若考不起,遭白眼、遭骂的非我莫属。

最近我特迷阿狸,是我太空虚了吧,总觉得缺少点什么。我把阿狸的图片都贴在了墙上,形成一个巨蟹座星象图,失眠的时候看着它,会觉得一种没由来的寂寞感在我身上蹿上蹿下。在梦里,每次都是我孤身一人走在清冷的大街上,周围安静的如同墓地,我每次都知道自己是在做梦,挣扎着醒来,打开灯,就会觉得灯光好刺眼,不然我怎么会热泪盈眶呢?也许我习惯了这种寂寞,终究被人遗忘的人,怎不会有此感想?

我总是在星期六趴在窗台上看天空,他那么湛蓝,那么高傲,但却挂满了我无数的回忆。我是那么努力伪装自己的坚不可摧,但也抹不去内心的脆弱。我就是一直穿行在两个角色中的人物,很卑微,很渺小。

10.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十

以“习惯”为话题的高中看图作文:不该错过的风景

三月的春风,吹散了心中的惆怅与阴霾。春天,一个励志的季节,悄悄走入了心扉。

人生是一条长长短短的路,有的人一直奔跑,有的人走马观花,有的人苦苦在原地守候,也习惯了守候,一辈子,直到轰然倒下的那一刻。

苦苦在原地守候,回望来时的路,尽管高高低低,竟然没有激起自己的半点涟漪。那些逝去的,那些曾还记忆着的,什么时候像风,吹去无踪?也好,没有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便没有了焦灼、无奈、绝望与痛苦。想活如老子,如水,道法自然,处下不争。然而,大多数的情况是:不是不争,是无法争;不是不痛,是不想让自己痛。春天的花、夏日的荷、秋天的月、冬天的雪,赏不够,自然也忘不掉。从老子到庄子,从陶渊明到林逋,谁又能真正淡泊,真正清静呢?

苦苦在原地守候,守候什么?守候从前,从前是你已消耗掉的岁月;要么回望,可来时的路飘浮已不可寻。守望未来,一个没有过去的人,拿什么来守望未来?见过云的风涌,一定也见过云的点点消失。云散天开,天上便是蔚蓝的一片,让人向往。有人说,云是天上的龙,永远也别想呆在原地。是呀,如果习惯了守候,将看不到春天的花儿,如何从这头开到那头,白白红红,粉粉黄黄;看不到流淌的河水如何欢唱着从上游奔泄到下游,山岭逶迤,水流腾浪。“人间四月苏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些,永远成为别人眼中的风景。

错过不该错过的风景,生活已然苍白。

人,毕竟不是牛,不会傻傻地等到树都不在了,束缚自己的绳子已然解开,还眼巴巴地守在原地,等着天上掉馅饼。生活,原本不是如此无趣!

世上有了老子,便一定会有孔子。纷繁的世界不可能只是一种颜色,河流也不是条条清澈。这世界,注定大多数人做不成老子。行动,可以装扮这个世界,将它装扮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可以收拾好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心情收拾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世界是可以主宰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李世民玄武门一变将自己推上皇帝的宝座。孔子积极入世,让一部《论语》成为人们心中的圣典。无论是成功了的李世民,还是失败了的李建成,无论是开中华盛世的毛泽东,还是逼去台湾的蒋介石,在我眼中,都是英雄。英雄,不管成败。

11.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十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 根据要求作文。

繁星 (三四) 冰心

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滚滚的波浪, 却是它低下细小的泥沙。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全面理解材料, 但可以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 确定文体, 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 不少于800字。

二、技法导航

(一) 读懂材料, 把握主旨

写作中依托立意的材料都是短小的现代诗歌, 所以当审读材料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现代诗歌的特点和一些理解鉴赏的方法。这些材料一般都是形式短小、思想深刻的几行现代小诗, 虽没有太浓烈的情感抒发却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往往托物言志, 借助一两个事物体现作者的思想。因此, 理解诗歌首先要抓住关键的词语, 主要的事物 (作者依托的对象) 的特征, 然后思考分析诗中事物间的关系, 借助想象联想得出诗歌的内涵主旨。诗中如果只有一个事物, 就分析该事物的特点, 然后结合平时积累, 利用联想渗透主旨;如果诗中的事物是两个或多个, 就要分析其中的关系, 是并列、对比还是包含或其他。并列的类型就从事物共同点得出主旨;对比类型主要从相异之处得到主旨;包含关系的看范围大的事物的特点, 代表着一般、典型, 从中理解主旨。

如阅读冰心的《繁星 (三四) 》, 这是一首典型的微型哲理诗。找关键词“新陆地”“波浪”“泥沙”, 是诗中借以表情达意的事物。看事物特点和关系, “滚滚”和“细小”, 事物间是对比的关系, 表明诗中情感倾向的词语“不是却是”很容易得出诗歌的主旨:“创造新陆地的”, 或者说, 创造伟大事业的, 究竟是什么呢?诗人在“波浪”和“泥沙”的鲜明对比间, 揭示出深刻的人生哲理:创造新事业的, 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二) 全面理解, 最佳切入

材料作文忌貌合神离, 偏离材料主旨。不能把枝叶当成主干同时也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造成审题失误, 导致行文脱离题意。因此, 全面理解诗歌材料, 不仅要抓住关键还要看到细微。还要看清“要求语”, 有的要求中明确了话题, 指明了写作的方向, 而有的则要依据诗歌的内蕴含义, 自己确定话题, 确定恰当的写作方向。

这首微型诗包含了五个方面的对比, 其一, 波浪滚滚惊天动地, 泥沙细小不屑一顾;其二, 波浪滚滚而来风光无限, 泥沙深埋地下默默无闻;其三, 波浪常在动态中喧嚣, 泥沙似在静态中沉积;其四, 波浪借风乘势奔涌, 泥沙靠内力凝聚;其五, 波浪滚涌激情阵阵, 泥沙淤积历经沧桑。总之, 波浪是外在的现象, 泥沙是内蕴的力量。“创造新陆地的”, 不是那种看似有着滚滚气势的波浪, 而是这种微细但却坚韧的、在悄无声息中奋斗的泥沙。

全面理解了材料之后, 就要选择合适自己写作的角度, 进入到构思环节。要善于化大为小, 使用以小见大的手法, 从小处入手会使文章更充实而深刻。从本诗的主旨出发写创造新事业的不是波浪般的豪言壮语, 而是细小的泥沙坚持不懈的积累, 这固然是最为稳妥正面切入, 也可以从浮躁、喧嚣造成失败的反面例子入手, 然后正面写那些默默积聚获得成功的例子。也可以写景切入, 如写浮云、写雾气、写沙滩上的足迹……切入最好简短、有新意, 但不要离材料太远。

(三) 善于缝合, 消化使用

试题所提供的材料是写作的引子, 全文的中心、观点、论证都是由此材料生发出来的, 写议论文不能“过河拆桥”, 抛弃试题材料, 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离所给材料。写议论文时开头应概述材料, 结尾还应回扣材料。可把材料变成作文内容的一部分, 也可在原材料基础上加以挖掘和提炼, 使文章高人一筹。这样还可以避免作文信马由缰、脱离话题的弊病。本则材料可以用在开头或结尾, 以此诗的句子为主干, 写几个排比的句子, 这样既彰显了你的文采又扣住话题, 同时还增加了作文的思想内涵。此外, 材料中的“陆地”“波浪”“泥沙”, 也可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出现, 深入准确地赋予其比喻含义就可以。

(四) 准确为文, 开拓创新

现代作文鼓励个性张扬, 激励创新思维, 要缝制新的形式外衣, 力求结构形式超乎常规, 别具一格。文章有好的内容, 还需要好的形式来“包装”。可以摆脱一般的结构形式的束缚, 写成日记、书信、演讲稿、寓言、童话、网络论坛等等, 使文章生动活泼, 摇曳多姿。如果把这个试题写成寓言应该是很容易出彩的, 通过正反方面的叙述达到吻合中心话题的目的。同样写成议论文可以找到很多成功在于默默积淀、点滴积累的事例论据, 如课本内外、古今中外、社会各个行业的例子。写记叙文可以用小小说的体裁, 欲扬先抑, 注意安排情节, 使之波澜起伏。写书信的体裁可以从反面写, 如一个失败的人物思考回忆自己的往昔故事。写成演讲稿, 则要角度换位, 以一个成功者的身份追述自己奋斗的历程, 叙述中注意详略和线索。

总之, 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三、模拟练习

阅读欣赏下面这首诗歌, 根据要求作文。

《故乡》杨孟芳

李白的霜, 染白, 一条小路。沿着小路, 我, 走回去, 走到母亲床前才知道, 我是她的故乡。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和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 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思路点拨

这首诗的“诗意”和“哲理”在最后的三句, “故乡”的含义在这里又有了新的诠释。平时, 我们常常会这样问自己:我的故乡在哪里?出生地?父亲的出生地?祖父的出生地?是, 又似乎不是。然而当我吟诵着“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的时候, 我们似乎都在心灵的深处呼唤着“我的故乡”。对母亲来说, “故乡”就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游子来说, “故乡”就是梦牵萦绕的故土。这时, 我们才知道“故乡”只是每一个人的心灵寄托。

摘要:以现代新诗为材料的话题作文, 写作中除了遵循材料作文写作的原则外要注意:主旨是关键, 理解要全面, 缝合与消化, 创新务为念。

12.我的习惯为话题的作文 篇十二

比如像我,我习惯洗了脸,不倒洗脸水。常常让爸爸妈妈倒。

我做数学作业的时候,总是粗心大意。而且不爱检查,所以常常出错。我一定要把这些坏毛病改掉,我在家不大爱看课外书籍,不好意思和爸爸妈妈交流,还常常迷恋电脑游戏。

生活上不爱吃饭,喜欢吃零食,我决心今后一定要把这些坏习惯全部都克服改正,努力做一个好孩子。

13.以好习惯伴我成长为话题作文 篇十三

劳动果实:随着年龄增长,我再也不愿做”小皇帝“了。一洗完澡,顺手把自己的衣服洗干净。看见家里的地脏了,我就拿起拖把拖地,开始拖得不好,拖把不听指挥,擦出来的地是一道一道的;后来我掌握了技巧,地板擦得油光瓦亮。

礼貌果实:有事外出时,向父母告知去向,不能不辞而别。对父母的忠告和教训,虚心接受,恭敬有礼。

体育果实:按计划锻炼身体。走步、打球、骑车是我的必备项目。我增强了体质,掌握了技能。

最漂亮的一颗果实,是求知,要勤思、勤记、勤运用。每读到文章精彩处,养成了自己问自己:如果不这样写是不是不精彩了?起什么作用?比如:锲而舍之,锲而不舍的意思是什么,我就从词典一直查到辞海。养成一看书,就动笔的好习惯。好脑子不如烂笔头。像名篇、精彩片段都要背下来。在脑子里构筑知识的殿堂。在阅读中汲取的营养要与写作结合起来,让阅读和写作比翼齐飞,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我们受益终生。

不健壮的果实也有些斑点,我要告诫自己:性格决定命运,习惯是后天养成的,自己要行动起来,让它越来越成熟,越长越香甜。

14.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十四

随着智能手机的流行, 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APP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并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捧。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已经进入全民时代。截至2015年12月, 中国网民规模达6.68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在网民上网设备中, 手机使用率达90.1%, 超越传统PC整体80.9%的使用率, 移动终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媒介, 占据了人们越来越多的时间, 成为用户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90后的大学生们是智能手机的消费主力, 也是中国最具时尚潜力的典型代表, 他们对APP需求大, 且多样化。通过此次调查了解大学生对APP的各种不同偏好以及使用行为习惯。现针对这些问题, 我们在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展开了有关大学生智能手机APP使用行为习惯的调查, 主要针对大一到大三的学生, 对手机属性的要求以及APP使用行为习惯等多方面展开了深入的调查、统计、分析。

2 调查的概述

2.1 问卷设计

问卷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信息、手机使用情况、APP使用情况。具体见表2.1:

2.2 问卷的调查组织

为了更好地了解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学生的手机使用情况, 我们先对一部分人进行了预调查, 改进问卷中的不足, 然后开展了全学院的调查。为了全面真实地反应学生对使用智能手机以及手机APP的现状, 问卷调查过程中采用的是分层抽样方法, 按照各个系别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确定每个系别发放的问卷, 通过同学关系及寝室走访等方法进行调查, 共发放问卷1025份调查, 回收问卷935份, 其中有效问卷达887份, 无效问卷48份, 问卷有效率达到94.87%。

3 调查情况分析

3.1 被访者基本信息分析

被访者中男生占42.2%, 女生占57.8%, 这一比例也基本符合本院的男女生比。主要调查学生主要为大一、大二、大三的, 并且大二大三学生是本次问卷主要调查的人群, 大四人数较少, 主要可能是调查的时间范围内, 大多数大四学生已经离校实习。因采取的是分层抽样, 调查的学生系别数量的比例基本和系部的学生数量比例相当。

3.2 智能手机选购情况分析

(1) 苹果手机最受欢迎, “CPU运行速度”和“内存大”是受欢迎的主要因素

在品牌选择上, 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苹果、三星、小米, 苹果占据相对优势, 三星和小米不相上下, 而其它品牌相对比较分散, 竞争力相对弱一些。购买手机时有近三分之一的被访者认为“CPU的运行速度”和“内存高低”是手机属性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并且, 有34.4%被访者把CPU的运行速度当做对属性的三大首选因素, 可见速度与存储的重要性。这也不难看出苹果为何在被访者中如此受欢迎, 苹果在智能手机行业在技术上一直属于领头羊之列。

(2) 4G网络是未来趋势, 但流量消耗大成主要矛盾

数据显示, 使用3G网络的被访者占据半壁江山, 但4G的人数也后来居上, 近乎达到三分之一。可见, 大部分人还是比较在乎上网速度, 敢于尝试的也不在少数。月平均流量使用超过600M的大学生高达22.2%。4G网络的普及速度是迅速的, 随之而来的是流量快速消耗的问题, 未来网络运营商如何解决该问题是值得关注的。

3.3 移动APP使用习惯情况分析

(1) 第三方平台为最主要下载渠道, 娱乐性APP下载比重最大

从图3.2可知, 35.5%的豌豆荚和32.7%的手机助手告诉我们第三方下载平台是下载主要方式。第三方下载平台因为其便利性, 深受被访者的欢迎。由图3.3可知, 被访者使用的APP偏娱乐性, 其中影音类APP高达54.1%, 而社交通讯类也有44.5%。智能手机除了手机通讯的基本功能外,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 其他的功能也在逐渐的被开发出来。

(2) 智能手机与大学生的生活形影不离

每天各个时间段中, 社交类和娱乐类APP使用最为频繁, 生活类次之, 学习类相对较少;社交类在20~23点、7~11点、14~17点这三个时间段使用频率较高, 尤其是夜间, 手机成了大家重要的沟通手段;娱乐类在20~23点、17~20点、11~14点这三个时间段使用频率较高;从7~17点是学习类使用较为频繁的时间段, 也就是白天学生会有选择的进行学习, 但总的数量不大。由图3.4的分析我们可知, 大部分学生选择用手机APP去打发无聊时间, 丰富枯燥生活和方便沟通, 这也成为了学生选择APP的重要原因。59%的大学生沟通联络朋友的主要方式就是社交类APP, 说明社交类的APP是学生朋友所喜爱的, 甚至可以说超越了短信和电话的沟通方式。“机不离身”, “低头族”等情况的出现引起了大学教学工作者们的重视。

(3) 提高用户体验是APP发展的目标

根据图3.10可知, 37.9%的被访者把不得不卸载APP的首要原因投给了程序, 因为其不稳定性导致的闪退问题伤透了使用者的心。紧接着的是万恶的广告, 不高的安全性和繁琐的注册登录步骤, 这也是让他们忍痛卸载APP的几大重要原因。使用手机APP的理由是什么?当然是实用性, 时尚性和易操作性并存, 这样才能更吸引广大想要体验APP的受众。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根据调查反馈的数据显示, 大学生手机消费要求比较高, 苹果手机成为首要选择对象, 而且购机时对CPU和手机内存的要求比较高。这也很好的呼应了学生对手机娱乐性能的依赖 (看电影、玩游戏及社交) 。根据APP类型和使用时间段的交叉数据显示, 学习时间内使用智能手机进行社交聊天和影音娱乐的学生很多, 智能手机导致了大学生课堂“低头族”这一现象的出现。

4.2 相关建议

大学生在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如果让智能手机占据了太多的时间, 学业如何能做好。此外, 智能手机上的学习多数是碎片化的信息, 不利于大学生构建应有的专业知识体系。于是, 笔者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1) 教学要多一些互动

虽然不能控制学生在教学时间外的学习时间, 但是必须要掌控学生在教学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学生上课的效率不高, 多半是认为上课无聊, 没有趣味性, 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 应该多一些互动环节, 让学生积极的参与进来。

(2) 提倡无手机课堂

课堂应该是一个讲秩序的地方, 大学生在课堂上远离手机, 是对他人的尊重, 更是对自己负责。应该积极提倡“无手机课堂”, 让大学生们有更多的注意力关注课堂学习。

(3) 把手机变为一种辅助学习的工具

要让手机成为学习进步的工具, 不能让自己被其捆绑, 成为手机的奴隶, 多关注新闻、学习类APP, 注意合理分配自己学习、娱乐的时间, 要做一个即会学又会玩的好学生。在手机消费方面要考虑自己的经济实力, 不要盲目攀比。

此外还可以构建积极向上的读书氛围, 鼓励学生多参与书籍阅读, 从阅读中丰富自己, 增强自信。

参考文献

[1]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1/t20160122_53271.htm

[2]周博, 大学生手机依赖帮控对策的研究及策略[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 (10)

[3]贾会杰,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 2014 (03) .

[4]孙婷婷, 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的研究—以智能手机为例[J].今日中国论坛, 2013 (19) .

15.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十五

我从上幼儿园就不爱读书,家长在三告诉我要读书,书可以学到丰富的知识,开阔视野,可我怎么也听不进去,仍然对书没有兴趣,妈妈给我买了很多书,可我却没看完几本。

我上了小学,仍然不爱读书,所以作文和阅读水平不高,每次考试都是这两项失分,然而,我虽然找到了问题所在,但仍然不重视读书。

直到有一天,我在家看一本百科全书,我随便翻了翻,无意间看到了鸡蛋的构成,我开始认真地看,看完了,就印在脑子里了。在这之后,一天,老师上课提问道:同学们,谁知道鸡蛋的构成?顿时,教室里安静了,没有举手的,这时,我把手一举,老师看见了,就把我叫起来回答,我把鸡蛋的构成一一说了出来,老师听了,说我回答得非常好,还一个劲的表扬我,我心里美滋滋的。我心想:幸亏那天看了鸡蛋的构成,今天才能答上来。

从那以后,我开始理解家长的话,喜欢读书了。果真,一段时间后,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别人不懂的事有的我懂。我还了解到国内外动植物的样子……丰富了我的视野。而且,我的习作和阅读也随着读书的增长,不断的提高,以前我的作文写得不尽人意,扣分较多,而现在作文水平明显提高了,语文成绩也随之提升了,老师家长经常夸我有进步,我心里也别提多高兴了。

我知道,这是读书所得的收获,这也是爱读书的好习惯伴我成长。

16.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十六

朋友,当灯光在无人的教室亮着时,你是立即关掉还是让它继续长明?

时间观念和节约风气是生活中良好的习惯。习惯成自然。习惯有好有坏,好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坏习惯却能毁掉一个人。

早起早睡,刻苦学习,尊敬师长,勤俭节约,这些都是好习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不讲礼貌,挥霍浪费,这些都是坏习惯。

好习惯对我们有好处有帮助,我们要大力培养和发扬;

坏习惯对我们有危害有影响,我们要坚决抵制和克服。

俗话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从我做起,从小做起,好习惯要从现在就开始培养,涓涓细流汇成江海,只要日积月累,好习惯就会成为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受用无穷。

养成了好习惯,学习就会取得进步;

养成了好习惯,生活就会变得充实;

养成了好习惯,理想就会顺利实现;

养成了好习惯,人生就会创造辉煌。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同学们,为了我们的未来和祖国的明天,让我们告别一切不良陋习,养成众多的好习惯吧!

17.以习惯为话题的议论文 篇十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习惯法及其演变

彝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长河中, 蕴育出一套赋有本民族特色的法律习惯及文化, 它是彝族人民在各个时期智慧的总结, 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迁, 不断的与国家法进行互动, 两者间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

先秦及秦汉时期: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文化起源均来源于神话故事及传说, 彝族也不例外, 这一时期彝族还处在奴隶社会, 此时彝族地区大多以神话传说规范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了解彝族的神话故事, 我们可以找到彝族文化习惯的来源, 包括婚姻、解决纠纷的机制以及服饰习惯等。随着秦朝一统天下, 汉朝在西南地区设置郡县, 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管理逐步加强。这时, 彝族地区已经开始形成较为完善的习惯法制度, 不再单纯依靠神化传说来调整社会秩序, 另外彝族人民还喜欢通过盟誓来确立条约、规定权利与义务。

唐宋时期:自公元8世纪中期, 南诏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建立起南诏地方民族政权, 到13世纪中期元军入云南结束大理段氏的统治, 南诏、大理作为与唐王朝、宋王朝相对独立的政治、经济、文化实体, 在历史上持续了近5个世纪。这一时期一方面官方法更加完善, 另一方面由于实行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部落制, 更多的是以习惯法来调整彝族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最后大理国是以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段氏所建立, 标志着彝族社会由封建领主阶段进入封建地主制阶段。

元清时期:元明清时期是云南彝族社会发展的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随着元朝实现全国统一, 建立全国性的封建政权, 推行行省和土司制和改土归流政策,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 “官方法”在调控社会秩序上享有更高的地位。土司统治时期, 元明两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逐步加强, 随着明朝提刑按察使司的建立, 习惯法的调整能力相对弱化, 官方法开始积极的介入彝族社会纠纷的解决, 彝族社会开始被纳入国家统一的司法体系。改土归流的实施直接导致官方法在彝族社会取得了空前的优势地位, 彝族习惯法仅存在于民事领域和朝廷特许例外的刑事领域, 彝族的法律体系仅仅是清朝中央法律的组成部分, 而不再是一个独立的法律体系。

民国至今:辛亥革命以后, 新思想不断涌入, 彝族习惯法并没有随着中原大地思想的逐步解放而发生改变。解放后, 局势逐渐稳定, 且中央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相对灵活的民族政策, 少数民族得意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开放程度不断增加, 以及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 这一时期彝族习惯法又有了新的变化:等级制度已不存在;在惩罚制度上, 封建残酷的肉刑逐渐被更加文明的财产刑、资格性所取代;祭祀活动因地而异;丧葬习俗独具特色;在继承制度上, 女儿依然没有继承权。

二、彝族习惯法发展变迁的历史规律

罗平地区作为彝族的发祥地之一, 对于彝族法律文化的发展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罗平州志》、《罗平州乡土志》及其他历史文献的分析, 我们大致梳理了罗平地区彝族法律文化从先秦时期到清朝的一系列变迁规律,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 从生产力的发展上来看, 彝族的法律经过了奴隶社会时期到封建领主时期再到封建地主时期的变迁, 在不同时期的法律制定者因其代表不通的利益, 因此法律的表现也不通。在秦汉时期, 即奴隶社会时期, 这一时期的彝族社会不再仅仅依靠神话来调整社会秩序, 奴隶主通过制定法律来维护其统治, 法律表现为比较残酷的刑法, 多身体刑;到了南诏国时期, 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 彝族社会进入封建领主时期, 法律的表现形式较之前相对温和, 由于本时期战事频发, 所以军法较为发达, 但本时期的法律缺乏系统性, 较为散乱;大理国建立以后, 彝族社会进入封建地主时期, 以血缘宗法为基础的部落是典型的社会组织结构, 这为后期家支的形成奠定基础, 这一时期的法律文化开始受到“官方法”的影响, 但在部落内部, 习惯法仍具有较高的地位;元朝一统天下后, 随着土官土司制度代替羁縻制度, 以及明末清初的改土归流, 中央王朝对彝族的地区的控制一步步加强, 到了清朝时期, “官方法”已享有绝对权威的地位。

第二, 从内容上来看, 整个彝族的法律文化经过了形成→发展→高潮→汉化的过程, 即在原始社会形成, 奴隶社会逐步发展, 封建社会达到高潮, 从清朝至今逐步被汉化的过程, 而罗平地区彝族的法律文化在遵循这个规律的基础上, 又表现出自己的特色, 即趋同→特殊→再趋同的过程。从法律文化的起源上看, 罗平彝族和其他地区都是大同小异的, 都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阶级划分以后, 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而使用的工具, 但随着生产力和文化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南诏国末期和大理国时期, 居住在云南不通地区的彝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各部落之间又相对独立, 罗平彝族较之其他地方开始渐渐出现差异, 最为明显的是彝族在各个地区的名称大不相同, 但解放后统称为“彝族”, 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日益重视, 彝族的文化逐渐复兴, 此前生活习俗相异的彝族之间也在不断影响、相互融合。

三、现代社会彝族习惯法的创新发展

人类跨入21世纪后, 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 文化间的交流、碰撞也更加激烈。“现代社会许多变迁都源于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变迁又引起其他部分文化变迁。在很多情况下, 都是物质文化变迁在前, 所引起的其他变迁在后, 有时这种滞后所引起的失调时间很长, 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因此, 在现代社会少数民族地区习惯法文化如何适应新的社会变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习惯法的创新发展是一个社会群体根据社会的发展规律及趋势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构建及合理调整的一个过程, 其目的是使习惯法传承优良传统的同时, 又适应新的社会需要起到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笔者认为罗平彝族地区习惯法的创新发展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去粗取精, 即将原有的习惯法文化进行整合,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扬弃某些习惯法文化要素;二是促进文化转型, 即将演变了的习惯法和新出现的习惯法予以接纳, 承认其进步性, 而不认为它是对旧有文化的冲击和遗失。

(一) 去粗取精

首先保留习惯法中优秀的文化要素, 优秀的习惯法文化犹如一盏明灯指引人们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与人生观, 教导村民应该具有勤劳、勇敢、诚实、质朴、坚韧、温顺等品质, 在维护少数民族地区和谐中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在罗平彝族地区, 祭祀文化是传统习惯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除少部分被汉化的彝族外, 大部分彝族会在农历新年举行大型的祭山活动, 祭祀选在农历正月的第一个龙日, 在神山树下集体祭祀, 祭祀后大家席地而坐, 不分长幼, 饭自带肉共食, 是一种大规模的集会。另外还有农历六月二十四的“火把节”, 彝族人认为农历六月二十四为一年的一半, 因此这天又称为“过小年”或“过半年”, 彝族过火把节时, 一到夜晚, 各村寨即点燃火把, 举火把散布游动于田野山乡, 颇为壮观。彝民用火把照田, 占岁丰收, 民间传说, 过火把节是要引谷穗出来看火把, 耍火把是为了扑灭秧苗的病虫害。火把节期间还有各种社交文化娱乐活动, 各村寨举行唱歌、跳舞、摔跤等。这些祭祀活动不仅仅表现为庆祝了某个节日或进行了某项程序, 更重要的是它在潜移默化的传递集体意识, 凝聚并规范着民众的文化心理、道德规范及宗教信仰。除祭祀活动外, 还有丧葬、婚嫁等习俗, 这些仪式不仅是彝族文化的表现, 更有着深厚的历史特色和地方特色, 因此应该予以保留、传承和发展。

其次扬弃习惯法中落后的文化要素。在历史的发展中, 已经有部分落后的习惯法要素被扬弃, 例如:身体罚和等级制度。我国法律的规定儿子和女儿的继承权是完全一样的, 如果说有什么差别那就是谁对父母尽得义务多, 谁就可以适当多分, 谁不尽义务可以少分或者不分。但在彝族社会依然恪守着“嫁出去的闺女泼出的水”, 认为女儿没有继承权, 在分房产、分土地时将女性置之不理, 更难以理解的是即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彝族女大学生, 清楚了解自己在法律上拥有继承权, 也不会去争取这份权利, 而会遵守家里世世代代留下来的规矩, 即“家规大于国法”, 另外在彝族社会, 妇女地位极为低下, 无论酷暑或严寒妇女均要地里干活, 男人则可在家休息, 如果家里来了客人, 女人 (客人除外) 一定不能上桌吃饭, 而是拿着小碗蹲在一边吃, 或者等男人和客人们吃完了再吃。这不仅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保护, 更是对法律精神的违背, 也不符合和谐社会中“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除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 司法机关也应该积极介入, 避免少数民族妇女因畏惧“家法”“夫权”“父权”而损害自己的权益。

(二) 促进文化转型

“过去的生活方式是现在的传统, 当活动主体重新使文化传统成为现实, 成为他们生活方式一部分的时候, 他们必须创造性的克服传统作为抽象形式或符号的局限性, 那么传统自然会适应新的形势, 发生变通。现实的人借传统的名义, 在传统之中获得一定的合法性, 而传统借人的活动成为现实文化, 获得了新的存在。”在少数民族社会中, 习惯法不是一成不变的沿袭古老的传统, 而是根据社会的变化不断的创新发展, 只要有利于习惯法的现代化, 并不改变其性质和文化精髓, 都可以在发展中创新, 并作为新的习惯法被吸收到民族传统文化中。根据上文总结的少数民族习惯法演变规律, 习惯法的文明程度与社会的发展相一致, 因此彝族习惯法应符合社会主义的精神和市场经济的要求。

促进文化转型就是要承认新的习惯法表现形态。火把节不仅是彝族的传统节日, 罗平旧屋基彝族乡政府也将此节日作为旅游项目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在广场区架起篝火, 组织大型的集体舞蹈吸引游人参与。不少学者认为, 传统文化已逐渐沦为敛财的工具而丧失其淳朴的本质, 而笔者认为这是文化随时代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习惯法作为文化之一, 必然会经历这个过程。因此, 面对习惯法的市场化, 我们不要去苛责它丢失了传统的意义, 而应该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 在建设市场经济的今天, 习惯法市场化就是新的表现形式, 它虽然有别于传统, 但对于未来而言, 它只是对于传统的变通, 因此我们应该承认。

综上所述, 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创新发展是一个运动的过程, 它以不断创新的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形势和环境, 我们在保持文化精髓的同时要摒弃其落后的部分, 还要积极促进习惯法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时代转型, 使之成为传统习惯法和现代习惯法的过渡桥梁, 这样经过创新重组后的习惯法必定能适应社会新的要求与挑战。

最后, 目前国内学者在对彝族法律文化的研究中, 对于民国之前的历史时期, 其研究对象还具有多样性, 也较能反映彝族社会在不同地域的特点, 但在研究民国至今这一时期的彝族文化变迁及特征时, 基本上均以四川凉山彝族为对象进行研究, 因此现存资料中, 关于四川凉山彝族的社会文化、等级制度、刑事惩罚、丧葬嫁娶等方面研究成果颇多。笔者认为, 虽然凉山地区较好的保留了彝族的文化传统, 但凉山彝族文化仅为彝族文化中的一个支脉, 不能以其代表整个民国时期至今的彝族文化的发展和变迁。罗平地区作为彝族的发祥地之一, 同样也蕴含了丰富了彝族文化, 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处于空白和起步阶段, 还有更多的挖掘空间。对于罗平彝族法律文化的研究, 可以打破目前研究对象的单一性, 使民国至今的彝族法律文化更具有多样性。

摘要:少数民族社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 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习惯法也随之改变。本文通过分析云南罗平地区彝族习惯法在不同历史时期所起的作用及其演变方式, 并根据这些特点和变迁的规律, 为现代社会少数民族习惯法的创新发展提出自己的意见, 使之与时俱进, 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更好的维护少数民族社会的稳定与团结。

关键词:彝族,社会发展,习惯法,创新

参考文献

[1]张晓辉, 方慧著.彝族法律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5.

[2]高丙中.居住在文化的空间里[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9:47.

[3][美]W.F.奥格本.社会变迁——关于文化和先天的本质[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9:144.

[4]罗家云.大理国时期的彝族习惯法[J].云南大学学报 (法学版) , 2007, (05) .

上一篇:新兵脚踏实地训练教育下一篇:作业抽查小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