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师资建设

2024-07-31

职业院校师资建设(精选10篇)

1.职业院校师资建设 篇一

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职业素质 教师

【论文摘要】职业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本文在对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分析,论述了如何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职业化的师资队伍,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具有的与从事具体职业相关的、对职业活动起关键作用的内在品质和能力。职业素质要素除了包括职业岗位直接要求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还应包括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所在行业的行业眼光、知觉能力、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及较好的专业智能和创新潜能等。面对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职院校在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更加重视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这是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决定性因素。

1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职业素质培养不仅是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也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凸显高职教育特性、发挥高职教育作用、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1.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具有较高技术理论水平和较强开发能力,能够学习和运用高新技术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生产经营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能熟练掌握某一特定职业技术,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应定位于职业技能的培养,以学生的职业发展为核心,培养学生基本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使其成为新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1.2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属性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需要。现代生产的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培养一种新型劳动者,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应该具有较强的胜任力、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有可能生存、持续发展下去。否则培养的学生职业素质不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就业率低,则会严重影响学校声誉,那么学校的发展必定会受到影响。

1.3高职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是高职学生适应岗位要求、与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高等院校学生错位就业和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最能反映和体现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内在的特征,也是区别于其他高等教育所培养人才的重要特质。只有通过加强学生职业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水平,才能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与其他大学毕业生在就业中的错位竞争,也才能满足高职院校学生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的内在要求。

2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高职院校教师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考者,主导整个职业素质教育的方向。

2.1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高职院校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职业道德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操守与行业道德规范的对接。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培养,要溶入到职业所要求的道德操守中。一方面应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职业道德知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正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基础;另一方面应在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行业实习实践等方面融入行业特色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直接的或间接的、讲授式或渗透式教育,帮助学生成长为一名有较高职业道德修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同时以纪律意识教育为核心,严格纪律约束,根据职业道德规范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自强、自立意识。 2.2指导学生夯实职业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阶段,高职生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能力成为谋职必备的重要条件,高职生比普通大学生的优势在于高职生具备适应某一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立足社会发展的关键,通过职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明确岗位的.技能要求,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使学生对职业形成感性认识。职业能力中的基础是岗位技能,它是直接影响学生能否顺利顶岗、胜任岗位资格的基本素质要求;对岗位技能的举一反三、学习创新等应用发展能力反过来又提升了岗位技能的水平,形成基本职业能力,这也是学生从业后企业进一步要求的,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转移性;随着学生向岗位的深度、广度发展,企业要求其有更强的适应社会职业转换、推动企业发展的综合能力要求,这也是企业所期待职业人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职业核心能力。

2.3帮助学生融入职业文化。不同的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会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该文化又被企业的职业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断演化,有些被职业人内化为职业文化。高职院校在培养不同行业的职业人时,应将各行业特有的企业文化作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内涵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将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适度融合、有机培育,使高职毕业生走上岗位时自觉地认同所在企业的价值理念,模范地遵守其规章制度,快速融入到所在企业的文化环境中。

3加强高职院校职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主体,他们对职业素质教育的态度及实施能力,直接决定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高教师的职业素质,建设高素质、高水平的职业化师资队伍,是全面推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3.1多渠道多方法,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按照高职院校教学的要求,积极创造有利的条件,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应用各种有效方法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一是,以高职高专教师“双师素质”培训基地为平台,有计划地选派中青年教师参加培训,提高专业教师专业实践能力,加速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步伐。二是,选派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到发达国家和地区进修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和职业技能,将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带回学校。三是,定期安排中青年专业教师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锻炼,使教师了解自己所从事专业目前生产、技术、工艺、设备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在教学中及时补充讲解生产中的新技术、新工艺,并要求获得相关的中级及以上专业资格证书。同时还可以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与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探讨,从而提高推广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四是,在专业实践中运用“产学研”结合跟踪高新技术,以科研促教学及双师素质的培养。

3.2创新学校机制,激励优化教师队伍。高职院校需要对教师培训工作进行精心设计、科学安排,同时创新学校机制,让优秀教师“脱颖而出”,从而提高全校教师的职业素质。一是,安排专业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指导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在建设专业实验室、教学工厂过程中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贯彻以老带新的组合方式,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二是,定期开展以教学研究和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校本培训。根据本校本专业的实际需要,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训计划,定期聘请有关专家对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方面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操作能力,在教师间开展观摩课、专题讲座和研讨活动,让其掌握教学、实践的基本技能和教材教法研究的基本方法。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部分教师取得某些相应等级的职业技术资格证书。

3.3聘用企业或科研单位优秀人才,充实兼职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对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不再是一项权宜之计,而是一项改变学校教师结构、适应人才培养和专业变化的需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科研单位联系必须长期坚持的任务。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在企业、科研单位和其它院校聘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方面有高超技术应用能力的人员,作为高职院校的兼职教师,并与其签订聘用合同,鼓励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中不仅指导学生,而且大幅度的推进兼职教师指导学院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促进本校专任教师双师素质的培养。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还要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一是改革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借鉴发达国家高职课程设置开放性的先进经验,做到职教界和企业界密切结合,听取企业界对课程设计的意见,合理定位课程目标,适时修订课程,更新课程内容,保证高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能及时反映科技成果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并保证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零距离”适应。二是,强化高等职业院校职业实践活动。教师在传授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各种机会参与职业实践活动,通过抓好各专业课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组织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或设计大赛、开展第二课堂以及做好毕业生的实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搞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实践锻炼的机会。(基金项目:本文是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基金指导项目《高职院校基于学生职业化发展的实效性研究》(09SJD880073)成果。)

参考文献

1谭满益等.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9(13):38~41

2盖晓芬.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要义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8):82~83

3黄志纯等.构建工学结合三级平台拓展校企合作多维空间——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11):130~132

2.职业院校师资建设 篇二

一、铁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现状

(一) 学院对师资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学院的发展关键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队伍始终是第一竞争力, 有了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准确的办学定位, 如果没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竞争力也很难形成。如果学院科研硬件设备缺乏, 就不能很好地为教师提供科学研究项目工作。教师搞科研即能为现场解决实际问题, 又能提高教师水平, 提高教师在社会上的知名度。教师授课工作量很大, 整天埋头于繁重的课堂教学, 没有时间去现场实践调研。学院评比出来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固然很重要, 但摆设在学校里就算完了?如何培养他们非常重要, 应该让他们成为在区域或行业中叫得响的教学名师。一所学院有几位、几十位在外界有影响的专业带头人就可以把整个教师队伍带动起来, 并为学院带来良好的品牌效益。

(二) 教师素质不高。

原铁路职业学校的教师很多学历不高。有的第一学历还是中专, 后进修为本科, 理论功底浅, 自学自悟能力差, 可塑造可上升的空间小。有的虽然本科毕业, 但多年安逸享乐, 不思进取, 知识陈旧, 现场经验缺乏。总体表现为:一方面教师存在师德问题, 如有的教师缺乏责任感, 合作精神较差, 有的为人自私, 收取学生贿赂, 辱骂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教师的综合能力不高, 部分教师的知识面偏窄, 观念落后, 实践能力不足, 知识结构单一的矛盾日益突出, 缺乏现场工作技能, 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差, 科研能力差。真正的双师型教师少, 对专业性强的理论课教学往往难以胜任, 在教学过程中照本宣科的现象比较严重。

(三) 教师数量不足。

由于历史的原因, 铁路职业院校教师队伍面临着学科梯队后备人选不足、高级职务教师高龄化等问题, 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队伍的新老交替形式严峻。由于师资队伍数量不足的矛盾仍十分突出, 不少学校引进大量的应届毕业生, 一到学校就上课, 没有助教经历, 并且上多门课程, 没有现场实践经验, 教学效果很差。专任教师普遍超负荷工作, 无暇顾及业务提高, 这无疑不利于教师创新精神的培养, 并且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提高。学校中青年教师流失严重, 学校不能给有能力的教师好的待遇, 愉悦的工作环境, 当然很难留住人才, 中青年教师流失一方面表现为显性流失。

(四)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历结构, 具有博士学历的没有或很少, 具有硕士学历的不多, 这几年刚招来毕业生才有所增加, 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硕士学历教师真是太少了。另外好多教师攻读在职工程硕士, 虽然有学位, 但是硕士的含金量是不一样的。学院应该加大引进力度, 从高校中引进知名人才。第二年龄结构, 学校35岁以下的年轻教师的比例偏高, 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越来越少, 教师队伍年轻化的特点十分突出, 以老带新的问题很重要, 老教师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也很严重。第三职称结构, 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不足, 或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都担任了学校领导级别的工作, 基本上已经不上课了, 中级职称以下的人数比例较大。

(五) 教师教学团队精神差。

所谓团队精神, 简单来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核心是协同合作, 最高境界是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凝聚力, 反映的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 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学校高学历的人才汇聚, 本来是件好事, 但也隐含了潜在问题:第一, 业务素质都较强, 各怀“绝技”各自为战, 容易造成教师合作意思的缺失;第二, 教师待遇、地位差异, 难免情绪低落, 不思进取, 产生惰性。一些教师开始萌生安逸享受的念头, 觉得人生目标渺茫, 奋斗的热情开始减弱。

二、改进铁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现状的策略

(一)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作用。

一般来说, 人的激励程度越高, 发挥的效应就越大, 也就是说, 激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有效手段。首先, 要挖掘教师的内在潜力, 有针对性地运用不同的激励手段, 激发教师的积极性, 使教师浅在的能力得到很好的发挥。其次, 要建设一支稳定的、强有力的教师队伍。采取多种激励方法, 恰恰能在很大程度上消除教师的不满情绪, 增进对学校的满意感, 增强学校对教师的吸引力, 最终达到稳定教师队伍的目的。第三, 公平对待每一位教师, 要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对不同的人运用不同的激励方法, 可以使先进的人受到鼓励, 也可以使表现一般和较差的人受到鞭策。

(二) 加强师德建设, 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高职教师素质的高低, 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高低。因此, 必须采取各种形式和措施, 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教师的素质应侧重于五个方面:一是必须有爱心 (热爱集体、敬业爱岗、关心学生、尊重学生) 。二是有高尚的人格 (性格开朗、为人正直、谦虚和蔼、大公无私) 。三是有渊博的学识 (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研科研能力) 。四是有良好的口才 (语言标准、形象生动、流畅幽默) 。五是有健康的心理 (乐观向上、待人热忱、自信自强) 。要做到这些, 首先要把师德建设纳入学校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三) 转变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 因此, 要求教师必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如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哪?一是在指导学生的岗位实习, 这是最直接, 也是见效最快的一个途径;二是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 解决实践问题, 要求顶岗的时间最好在一年以上;三是鼓励教师参加相关专业的职业职业资格考试并获得鉴定资格,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实践能力, 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开展职业资格培训。四是建立产、学、研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 通过研究科研项目, 使教师的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五是积极聘请企业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学院实践技能教师, 通过实际授课, 提高在职教师实践能力。

(四) 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

青年骨干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是学校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青年骨干教师是学校教学、科研领域的中坚力量, 是学科带头人的后备军, 是教师队伍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能每学期都让青年骨干教师忙于学院授课, 要培养他们必须加大力度, 可以通过挂职锻炼、现场协作、高校进修、顶岗工作、课题研究等方式提高青年骨干教师素质。

三、结语

高职教育的发展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 是与我国的经济命脉紧密相关的。加强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 是高职教育发展的保证。铁路职业院校开办高职教育起步很晚, 如何才能在强手如林的教育竞争中占有强势的一席之地, 自身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思考。

摘要:加强铁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学校办学竞争力, 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要做好这项工作, 首先要对它有清醒的认识, 同时要对师资队伍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 并寻求具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铁路,高职院校,师资建设

参考文献

[1].课题组.面对21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吴雪平.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3.浅析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 篇三

【关键词】师资队伍建设;现状;对策

高水平的职业院校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建设,优良的师资队伍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优秀的教师更是工程师当中的佼佼者,优秀教师的培养与发展与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息息相关。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高度,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基础,也是优秀人才培养的根本,更是稳固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领域中重要地位的保障。

1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

1.1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人员素质有限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很多高职院校都是由中职或是中专院校合并而来,这就毋庸置疑的会存在教师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加之也没有相应的选拔措施,这种状况严重阻碍着高职院校一线教育工作的有效进行。首先,学生渴望获得有品质的教育,而品质教育的关键是拥有优秀的教师,有了优秀的教师作为基础,即使其他硬件设施投入相对薄弱,对于教育的成果也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但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其他条件再丰富也都等于面子工程;其次,教师队伍中一些人员很优秀,另一些则相对较差,尤其是其中一些教师没有动力更新知识,造成了知识体系滞后、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情况。第三,从师德的角度来考虑,教师的首要任务就还是要回归职业本质。我们应当把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去看待,首先就要解决教师和学校之间、教师职业发展空间以及缓解教师压力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教师这种职业富有吸引力,然后再通过这种职业吸引力解决只也规范的问题。但是现阶段我们在建立职业规范时并没考虑教师职业吸引力的因素,因此造成了现在的教师队伍更多地面临非教学的压力,职业道德同时也被抛在脑后。

1.2高职院校对内部管理的投入有限

目前很多的高职院校在对很多内部管理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造成了在管理方法、考核手段、公平待遇等方面的种种问题,这就导致了在对教师队伍的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漏洞,无法全面地调动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很多教师在获得自己认为满意的职称后便停滞不前,认为只要工资到了口袋里,其他就无所谓了,于是便产生了的消极怠工的思想甚至是默默无为的行为,不再关心学生、教学,提前进入了准退休的状态。而另外一些刚进入学校的新生力量,一方面受到滞后的管理模式的影响,不能更好地调动积极性,觉着努力与不努力所得到的结果差不多,存在“与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想法;加之对老教师的上行下效,进一步阻碍了他们努力前进的脚步。因此,对内部管理投入的限制必定会造成对教职工积极性的打击,进而无法保障高职院校培养出人才的质量,甚至会给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打上大大的问号。

1.3高职院校对双师型人才培养重视程度有限

现阶段,对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来说,除必须具备完整的专业理论知识体系外,还应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操作经验。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便是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层面。相反,现在的很多高职院校以及高职的教师非常的重视理论的教学,将理论内容研究的非常透彻,甚至是炉火纯青,然后却对实际的操作技能并不重视,有时候的动手实践能力还不如学生,这就与高职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而有些院校虽然组织教师进行各类学习、培训以及下场实践,但对于成果的考察却忽略不管,造成了很多教师草草了事的心态,有的甚至只是找企业给开份证明,根本没有进行下厂锻炼,对实际的操作技能并无很大帮助。管理上的漏洞以及思想上的疏漏导致了高职院校对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培养空间十分有限。

2解决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2.1提高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政治素质和师德修养与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更影响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进程,因此教师应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一方面,要建设好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就必须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必须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教育路线,坚持正确的方向,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教师除了要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外,还应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应忠于职守、敬业爱岗、爱护每一名学生。每位教师应在政治思想、精神境界、道德品质、学识学风等方面时刻做学生的榜样,热爱教育事业、树立牢固的职业道德观念、加强育人意识、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忠诚地为高职院校的教育事业奉献终身。

2.2优化管理手段,合理调动师资队伍积极性

俗话说,管理是质量的基础,管理是效益的保障。只有通过高效全面的管理,建立一支优秀、积极、阳光向上的师资队伍,才能在突飞猛进的发展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一所高职院校是否能出成绩,主要取决于是否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教师的聪明才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这就要求学校必须优化管理体制内容,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使新老教师都有压力、危机感,增强竞争意识。例如:1、建立健全全员考核制度。教务部门严格把关教学检查,坚持教研组长以上人员的听课制度并形成机制,定期召开领导和老师的评教会和学生评教座谈会,将学校和学生的评定意见与教师本人见面。2、关心教职工生活。工会部门要对教职工的工作和生活充分关怀,做到將心比心,要让教师们心里感到温暖,才能够安于教学,将心思全身心地投入到学校。总之,加强高职院校的内部管理,合理制定政策,尽力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生活、学习、工作条件和环境。

2.3走出校园,开阔视野,多方合作,共同进步

具备理论教学素质以及实践教学素质的教师,是高职院校实现其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体现。高职院校在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时,应采取多种手段,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不仅要对本校专任教师进行双师素质的培养,还要拓宽渠道,广泛从社会、企事业单位聘任行业专家、教授到学校进行专业知识指导;与此同时,还应鼓励专任教师下基层、到一线企业挂职锻炼,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也可利用假期时间,外出参加一些学术会议、研讨班和到其他高校去观摩教学。通过步出校园来获取先进的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脚步。对于双师型人才的培养,高职院校应将眼光放长远,不仅要与企业之间进行关联,同时还应与各兄弟院校互通有无,更需要将眼光放眼国际,与国内外有先进经验的学校进行相互沟通交流,开展多方合作,共同努力,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金丽荣,加强师风师德建设优化高校教师队伍[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6。

[2]王宇苓,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职业化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6)。

4.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漫谈 篇四

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蓬勃发展,我国原来的很多中专技校纷纷升格为高职院校,大多数成人教育学院也转制为高职院校,在服务地区经济发展、培养技术型人才和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升格或转制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的不合理影响了学校的发展,建设一支什么样的师资队伍和怎样去建成为此类院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级应用技术型人才,即高职院校的教育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教育,这是因为应用技术可以学习,技能、技艺要培养,技能、技艺是在掌握技术的基础上,对技术深入实践,达到熟练运用技术的专门能力,它需要一个实践化过程,甚至较长时间的实践活动才能达到。高职院校仅是为学生进一步成长为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构建一个技能型、技艺型发展的平台。这也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适应这一目标,也就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2002年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高等职业(高专)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高职院校必须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观念新、改革意识强、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强实践能力、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

“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的本真体现,是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目标。“双师型”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特殊要求,即要求专业课教师具备两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能力和素质;二要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一定的组织生产经营和科技推广能力,以及指导学生创业的能力和素质。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职教教师专业化发展追求的理想目标,是实现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提高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需要,是推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实现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根本保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目标和战略目标。

下面从以下几个途径探讨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优化及整合现有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学院按照各系专业设置的情况,调整教师队伍梯次,对现有教师进行提高培训和转岗培训,陆续选派骨干教师去中国石油大学、天津科大学等大学培训进修,与兄弟院校

师资交流合作培养。为了使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应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技术,对所有教师进行了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培训,转变教师的观念,使他们早日达到高职教育教学的要求。

为了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把企业技师、专家等请进校园,来我院开展培训工作,手把手教,面对面学,改善教师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和教学自信心。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教师必须能够将一些实用的新技术引进课堂,让学生跟上所学专业的发展步伐。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另外,学院围绕营造大学氛围,全面提升教师的教学及科研水平,采取多种措施推动教育、教学及科研活动的开展。

二、积极引进专业人才,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面向社会选聘教师,加大学术带头人和教学骨干的引进力度,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作为重点。作为学校发展的骨干力量,让他们来挑起学校专业教学的和指导教师的重任,显著增强了学院的实践教学力量,改善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引进年轻教师,注重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的考核,建立导师制,形成老带新、一帮一的机制,积极给新进教师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并对引进的专业人才进行精心培养,形成教师队伍的合理梯度。

三、校企合作,大力发展专兼职教师队伍

通过合作,专业建设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专业向企业提供智力和人力的支持,在专业技术人才使用方面建立共享机制;专业教师直接参与企业生产、科研、营销、服务等活动,及时掌握企业最新技术,增强了生产实践和科研能力,同时又能把生产实践紧密嵌入教学过程中;企业负责学生顶岗工作安排及指导教师选派,也培养了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同时,高素质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可选聘为专业兼职教师。通过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企业成为“双师型”教师培养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成为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源地。

加强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下几个方面:

(1)建立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教师脱产或半脱产到企业挂职顶岗,在合作企业担任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指导学生实习和培训。学院选派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轮训,合格后返回教学一线,充实学院的教师队伍,加快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进度。

(2)招聘兼职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从企业委派的指导教师中有目的选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加以培养,帮助其提高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

(3)充分利用企业学校的科研力量,合作研发,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积极组织学院相关教师参与企业应用技术研究,提高学院教师科研创新能力。

(4)鼓励教师到企业去兼职,根据专业的不同可担任经理、营销人员、技术员、技术助理等职务,在企业可以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通过自身实践反哺教学工作,提高实践教学能力,进一步成为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教师。

四、以人为本,科学管理

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学院的师资管理必须注重运用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高职教育师资管理呈现新的局面。教师管理模式、机制和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优秀人才的引进,有利于教师潜能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教师队伍的合理流动。

我们知道,办学需要人才,并且需要各类优秀人才。但是,引进优秀人才必然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因此,要科学定位,实事求是地选录人才;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要客观合理地组合、优化教师结构,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优势。

激励机制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助于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激励机制包括对教师个人和集体发挥潜能和特长、承认事业成就、提高地位、扩大影响、提高待遇等方面的措施和政策。约束机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学院对教师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以及行为的规范约束;二是教师对学院行使对教师合法权益保护监督权力的约束。约束机制要求学校建立对教师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教学质量等方面考核评价的规章制度,使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有章可循。对教师,尤其是重点培养的教师要加强契约管理,维护学院和教师双方的权益。

5.职业院校师资建设 篇五

——物流实训场所教学化的探索与实践

陈百建

(上海石化工业学校 上海 200540)

摘要:论文分析了职业院校物流专业实训教学现状,针对物流专业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实训场所教学化的观点。结合筹建学校物流实训中心的实际情况,较为详细阐述了职业院校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目标、物流实训场所教学化的实现途径。关键词:物流实训工作场所教学化途径

一、职业院校物流实训教学现状

职业院校物流专业需要建设物流实训中心已经达成共识。根据《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得到的数据资料,占调查总数的91%的学校希望得到专业实训设备。由此可见,技能实训在物流专业教学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大部分学校为实现“理实结合,教、做、学为一体”行为导向型的教学模式,纷纷建设了物流实训中心,主要包括仓储配送实训室、运输管理实训室、国际货代实训室、物流信息管理实训室和物流营销实训室。这些实训设备是根据学校实训教学要求,由生产厂家提供的。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设计思路,一般是按照物流企业的工作场所现状来布置的,也就是说是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实景来布置实训设备,布局实训区域,通过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来达到教学目标,称之为课堂教学与实训地点一体化,也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学地点的工作场所化。但是,由于学校需要班级化教学,面向全体学生,现有的实训内容则要求完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没有将工位数少、单个学生完成工作任务转换为适合班集体或分组完成的学习任务,或者是物流实训室设备布局整体设计的先天不足,没有做到工作场所的教学化,势必影响到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二、无法实现实训场所教学化的原因分析

目前物流实训教学只能做到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而没能实现工作场所教学化,究其原因分析如下。

(1)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一般比较容易解决。物流实训设备的生产厂家依

据自己的调研和设计,选取物流企业的一些典型的先进设备,加以改造成为物流的教学实训设备。例如自动立体仓库模拟系统、电子标签辅助管理系统、RF无线终端、自动搬运车、流利货架和托盘货架等硬件和软件,学校只要有足够的财力加上有一定的实训场所,就可以实现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

(2)工作场所教学化比较困难。要做到工作场所教学化需要做很多的前期工作,第一,需要进行物流岗位职业技能分析,根据现有的物流专业学生就业岗位技能训练的需要,选购设备种类和数量,装备物流实训室;第二,需要把典型的工作任务转化为合适的学习任务。何谓合适的学习任务,就是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技能方法作为学习任务,而不是将工作场所环境的演示作为学习任务。例如叉车操作技能需要一定时间训练保证才能掌握,可以称为学习任务,而传真机的使用,通过一次演示就能掌握其使用方法,可以作为工作任务而不能称之为学习任务。第三,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任务还要考虑适合班级化教学组织和课时的安排,让全体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得到完整的训练。

(3)物流很多岗位操作是由个人完成的。考虑到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根据现行物流实训中心设备配备和区域布置,很多实训工位数只有1`3个,图1是某校物流实训中心平面布置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自动立体仓库计算机出入库系统控制岗位,电子标签辅助拣货软件操作岗位,RF无线终端出入库拣货操作岗位只需要1-2人,无法在有限的课时内实现让全班学生轮训一遍。班级化教学组织难以实现,教学效率较差。

(4)生产厂家在实训室布置设备,只考虑作业流程,没有考虑教学的过程组织,也没有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学任务,造成教学效果和效率低下。

(5)生产厂家一般只提供硬件设备和物流软件,以及硬件设备和软件操作的使用说明书,没有涉及实训教学资源的开发,很少厂家开发面向学生的物流实训指导手册和提供物流企业典型真实的业务资料。

(6)现有的物流实训设备和装置很多都是一种环境的演示,系统重叠或系统堆砌,系统功能肤浅,只能达到理解概念的效果。例如自动立体仓库出入库系统操作,自动导向小车等,只能演示工作环境,与学生掌握技能关系不大。很多软件功能模块重叠,如配送软件与仓储管理软件、运输管理软件的订单处理模块

雷同,没有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整合在一个综合系统软件之中。

图注表示为一人岗位;

图1 表示为两人岗位

(7)物流教学软件一般是由企业实用软件转化而来,没有考虑多班级教学需要,例如一个班操作完成教学任务后保存,另一班继续操作软件就会覆盖掉前一班学生保存的数据,这主要是数据库设计有误。还有的软件安装在服务器上,一次操作完成后,再次开机数据全部丢失,无法继续接替操作。

(8)凡是软件和硬件结合操作的实训设备,一般只提供一套软件装在一台电脑上,只有一个工位,无法让全体学生集体同时练习软件。

针对上述情况,结合我校物流实训中心建设中采取的一些改进措施,供同仁参考。

三、职业院校校内物流实训中心建设的目标

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就是要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建设模拟性、生产性、开放性的“多环节、多岗位、多流程”校内实训基地。拥有集专门化、现代化、教学化和多功化以及集运作、信息管理、管理决策于一体的校内模拟实训室,建成后校内实训中心可同时容纳学生进行各项目的专业技能训练。所以,物流实训基地的建设,应该基于物流专业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紧扣职业院校物流专业教学标准对实践技能的要求,结合毕业生就业方向,全面系统考虑。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应该除有关硬软件外,还包括开发物流实训实验教学标准、实训指导书、物流业务空白表单及物流企业真实的业务资料等整套方案,为老师提供全面、系统的实验实训教学资料,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此外,还要考虑合理教学组织和师生配比,让全体学生在有限课时内,得到系统的指导和培训。可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1.科学性

物流实训室建设要总体科学规划,通过就业市场调查,根据《物流专业教学标准》中规定的以工作任务为线索——转化为学习内容;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载体——设计教学(实训)活动,选取物流专业各专门化方向学生应重点掌握物流操作技能模块进行培训,选购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

2.适用性

目前,现代物流业在我国还刚刚兴起,物流业的业态较多,包括物流运输、城市配送物流、制造业物流、第三方物流和口岸物流等。实训基地应配备这五个方面的应用软硬件,在实训方式上实行多模式操作,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不同类

型物流运作的业务流程和单证制作,掌握物流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此外,鉴于我国大部分仓储企业还处在机械化和半自动化阶段,货物的进出库主要用叉车操作,实训室的建设也要包括这部分内容。使学生学用一致。

3.教学性

教学性表现为实训场所教学化,就是在实训设备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增添视频演示设备和调整实训教学组织,尽可能地多开发工位数,让更多的学生能同时接受操作训练或单项训练,来提高实训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实训场所的操作,既考虑到单个岗位学生技能的掌握,也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学生的班级化教学,做到教学组织和实训课时安排合理,提高实训设备的利用率。

四、实现实训场所教学化的途径

1.精心设计实训项目,根据实训项目建设物流实训中心

我校在建设物流实训中心时,前期进行了物流专业学生就业职业岗位群调研,确定主要职业技能要素,设计教学化的实训项目,依据实训项目选购实训中心的装置配备,避免只能接受生产厂家提供物流实训设备,被动型建设物流实训中心的局面。

2.物流实训中心的建设要考虑教学组织的合理性

既要考虑物流企业工作流程布局,基于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来布置实训场所,又要考虑实训过程中的教学组织合理性,对于那些实训工位数较少的岗位,可以采取多配置一些设备和器材,如我校采购数量较多无线手提终端,叉车和打包机,这样可以增加工位数,同时训练更多的学生。对于自动立体仓库模拟操作系统和电子标签拣货操作系统,在主控制电脑上连接移动投影仪,操作过程投影到屏幕上,让小班化教学的全体学生都能观看到每一步操作过程,缩短软件操作训练时间。同时我们在不与硬件连接的多台电脑上安装同样的软件,与主机同步练习,避免一个学生在操作,其余学生看不到操作内容,只能等待的尴尬局面。

3.对于工位数很少演示性设备,采用3D教学软件替代

对于那些演示性物流硬件设备,如自动立体仓库模拟系统,我们同时选用3D教学软件在屏幕上演示,全体学生都能操作,避免工位较少,教学组织困难,此外还可以解决自动立体仓库这样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困难的矛盾。

4.与生产厂家合作,开发物流实训教学资源

在建设物流实训中心的同时,我们与生产厂家合作,开发物流实训教学资源,包括物流实训教学实施计划,教学组织安排,实训教师的配备,实训教学教案和课件的开发,物流实训指导书的编写等。据了解,全国已经有不少厂家开发这样的资源,如北京络捷斯特公司,既生产物流实训设备和软件,也开发物流实训实验配套教材,尤其是开发了3D仓储管理系统、3D运输管理系统,可以在节约资金情况下,使物流专业实训教学效果更好。

5.合理安排教学过程时间组织

实训教学过程可以通过平行交叉作业模式,让更多的学生同时操作,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如货物出库流程操作:操作电子标签软件→拣货复核→打包贴标签→运送货物到达指定地点的,可以让四组学生平行交叉训练,第一组学生在拣完货后,第二组学生可以操作电子标签软件,与第一组拣货打包的学生平行作业,依此类推,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如果顺序作业,一个课时只能完成两组,而平行交叉作业,一课时可以完成4组学生实训任务。

五、结论

在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强化实训教学软件和设备投入的今天,更要考核物流专业实训的教学效果。通过探索与研究,努力做到教学地点工作场所化与工作场所教学化的统一,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实训效率。

参考文献:

(1)编写组:教育部物流管理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学指导方案(J).中国职业教

育,2005(12)

(2)协作组:全国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状况调研报告(M0.北京:高教出版社,2010

(39)

作者简介:

6.职业院校师资建设 篇六

第一章

第一条 为加强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建设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建设计划顺利实施,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关于实施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的意见》(川教〔2010〕4号),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建设计划以提高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为目标,以推进改革和实现优质资源共享为手段,支持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的高等职业院校(以下简称项目院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发挥项目院校的示范作用,带动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质量优良、人民满意、具有四川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更好地为四川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

第三条 建设计划专项资金由省、院校举办方和项目院校共同承担,按照统一规划、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的原则,实行项目管理。

第二章

申报与评审

第四条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按照建设计划,组织申报评审工作。工作程序包括:推荐、预审、评审、公示、公布结果五个环节。

(一)推荐。由举办方(市、州政府、省级行业主管部门、企业等,下同)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建设计划项目申报通知,组织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进行申报,并组织有关专家对所推荐院校的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形成论证报告。通过论证的院校填写《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项目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确定推荐院校名单,上报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

(二)预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根据资格审查标准,对申请院校进行资格审查。对通过资格审查的院校,组织专家组进行实地考察。专家组依据预审标准,结合实地考察情况,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对各申请院校进行投票表决;根据各校得票的高低,按照建设名额,遴选出参加评审(答辩)的院校名单。

(三)评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遴选出的院校进行评审。评审采用申报院校现场陈述并答辩、专家评审的形式进行。

(四)公示。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申报院校的优势特色、产业类型、区域分布,确定立项建设院校名单并在相关媒体予以公示,公示期为7天。

(五)公布结果。公示期满后,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确定并公布立项建设院校名单。立项建设院校填报《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和《四川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任务书》(以下简称《任务书》)。

第五条 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根据已批准项目院校的重点建设任务等因素,下达省财政专项建设资金预算。项目院校举办方根据省财政支持的重点专业和预算资金,组织项目院校修订《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切实落实《推荐书》对项目院校所承诺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责任。

第六条

项目院校举办方组织专家对学校修订后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进行论证,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审核批复后,正式启动项目建设工作。

第七条 项目院校按照批复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建设方案》一经审定,应严格执行,在建设过程中一般不得进行调整。如确需调整的,项目院校须报经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核准后方可实施。

第三章

管理职责

第八条 省教育厅、省财政厅负责统筹指导建设计划的相关工作,起草相关政策文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组织对项目院校建设情况开展绩效考评和检查验收。

第九条 项目院校举办方是所属院校项目实施的主管单位,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负责组织专家对学校修订后的《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进行论证;

(二)负责指导、检查、监督项目院校的建设进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三)负责统筹落实项目院校的建设资金,对建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确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四)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报送项目院校项目完成的阶段进展报告和总结报告。

第十条 项目院校法人代表是项目建设主要责任人。项目院校应成立专门机构,具体负责本校项目建设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检查等工作,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按照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及本办法的要求,编制、报送项目建设方案和项目任务书,并对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二)按照批复的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确定的建设内容,组织实施项目建设,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建设投资和预期目标。

(三)统筹安排各渠道建设资金,按照有关财务制度及本办法规定,科学、合理使用建设资金,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四)每年3月底将上项目建设进展、资金使用等情况形成报告,上报省教育厅、省财政厅。

(五)接受教育、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进行监控、检查和审计。

第四章

资金管理

第十一条 建设计划的资金包括省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院校举办方安排的建设专项资金、院校自筹资金、以及其他(行业、企业)投入的专项资金(以下简称专项资金)。省级财政年初预算安排专项资金,在评审结果公布后下达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应统筹安排各种来源的专项资金,可优先使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

第十二条 省财政专项资金下达后,项目院校举办方的专项配套资金须与省专项资金同步足额拨付到项目院校,院校自筹资金也须按计划及时到位。第十三条 项目院校应统筹安排使用专项资金,科学、合理编制本校建设项目的总预算及预算。项目预算作为项目院校综合预算的组成部分,须纳入学校总体预算。第十四条 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项目院校重点建设专业内涵建设与体制机制创新。建设院校要严格遵守有关财务管理规定,专款专用,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不得用于基本建设和人员支出,不得用于项目院校偿还贷款、支付利息、捐赠赞助、对外投资、抵偿罚款等支出。第十五条 建设资金支出主要包括:

(一)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费:是指项目院校建设过程中购置、调试、改造、维护实验实训设备以及相关实训制度建设、规程设计发生的费用。

(二)专业和课程建设费:是指项目院校按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对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和特色专业进行教学研究,调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相关课程教材和教学课件等发生的费用。

(三)师资队伍建设费:是指项目院校用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聘请专家所需经费。

(四)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费:是指项目院校用于支持基础性强、需求量大、覆盖面广、共享程度高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平台开发、资源库建设以及项目公共管理平台建设费用。

(五)其他费用:是指除上述费用支出外,其他与项目院校建设相关的“对口支援”等非基本建设类费用支出。

(六)基本建设费:是指与建设任务相关的教学基础设施、教学基本建设支出,按照现行有关的投资管理办法进行管理。

第十六条 项目院校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本办法的规定,确保专项资金使用计划按期完成。专项资金当年结余,按照《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加强省级财政支出预算管理的意见的通知》(川府函【2008】337号)相应的规定管理。

第十七条 专项资金按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支付,纳入项目院校财务机构统一管理,集中核算,确保专款专用。

第十八条 凡纳入政府采购的支出项目,必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经过招投标、集中采购等规范程序后方可列支。

第十九条 项目院校应将项目收支情况按预算科目纳入单位决算统一编报。

第二十条 凡使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均为国有资产。项目院校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加强管理,合理使用,认真维护。

第五章

检查与验收

第二十一条 建立省级监督检查、举办方监管和项目院校自我监测的三级监控考核体系,对项目院校建设计划的实施实行事前充分论证、事中监控管理指导、事后效益监测评价的全过程监控和考核。

(一)省教育厅、省财政厅依据项目院校的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负责检查和监督项目院校的建设进展情况,组织专家对项目院校进行绩效考核和检查验收。

(二)项目院校举办方负责领导项目的实施,及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问题,确保项目实施的质量与进度。

(三)项目院校负责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

第二十二条 在检查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可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中止或取消项目等处理。

(一)项目执行不力,未开展实质性的建设工作;

(二)擅自改变项目总体目标和主要建设内容;

(三)项目经费的使用不符合有关财务制度的规定;

(四)无正当理由未完成项目总体目标;

(五)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第二十三条 项目完成后,项目院校应会同其举办方撰写项目总结报告,向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申请项目验收。项目总结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项目建设基本情况,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和成效,重点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效,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示范与辐射成效,以及专项资金预算执行情况和使用效果,资金管理情况与存在问题等。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组织专家对项目院校建设与完成情况进行检查与验收。

第二十四条 对于按项目总体目标和项目内容如期或提前完成,通过验收,成绩突出的项目院校,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将给予表彰。

第六章

附 则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三十日以后实行,各项目院校应会同其举办方按本办法的规定结合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管理办法。

7.职业院校师资建设 篇七

1 我院教师队伍现状

1.1 教师队伍构成

我院教职工的构成包括三大类:第一类是专职教师, 即专门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教师;第二类是行政兼职教师, 即有教师编制、承担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又在系部或学院其他职能部门担任行政职务的教师;第三类是行政人员, 即属于行政编制的教职员工。

1.2 教师结构

我院教师绝大部分是师范背景出身, 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和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与职业教育对教育教学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

我院教师的年龄结构基本趋于合理。但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偏低, 研究生以上的高学历人才缺乏;就职称结构而言, 我院教师中副教授所占比例较大, 职称结构比例失调;就专业结构而言, 绝大多数属于师范类专业, 不能适应我院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1.3 教师进修、转型培训、企业锻炼情况

为适应学院转型高职教育的师资需求, 我院组织大量教师参与了双师资格证书培训、专业课程培训和职业资格考评员培训, 并组织了部分教师到企业锻炼。我院对教师的专业转型非常重视和支持, 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大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高职教育对专业课教师的一种特殊要求, 而我院的“双师型”教师离职业教育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教师在转型培训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2 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2.1 部分新开设的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尽管我们已经有相关的老师在朝新开设的专业方向转型, 但是, 总体而言, 各个专业的教师数量仍然是不够的, 甚至有的专业只有一二个人。另外, 积极参与转型的教师能否完全胜任该专业的基本教学和实习实训任务, 教师教学的实战性如何还有待于进一步检验。这种教师队伍现状会严重制约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步伐。

2.2 教师职业教育能力不足

由于还有部分教师不具备“双师素质”和“双师能力”, 教师在教学上有“偏理论、弱实践”的特点, 教师教学的“职业”性不突出, 专业性不强。

2.3 师范专业教师“多”与职业教育教师“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一些相对比较成熟的专业, 基本形成了这样一个格局: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由我院教师担任, 专业课及实习实训课程由外校聘请的教师担任。这就形成了我院有些教师分配不到教学任务, 有些教师的教学任务很少, 而实际上我们又很缺乏能用、好用、能胜任职业教育课程的教师, 这是我们师资队伍建设中亟需解决的一对矛盾。

2.4 教育资源亟待优化整合

部分专业的学科归属不明确或不太准确, 这就需要进一步明确各专业及方向的归属问题。另外, 要进一步整合和优化教育资源, 避免专业设置上的交叉和重叠现象, 努力做到相关的专业及师资整合到一个系部, 发挥集体和团队的作用, 就会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 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

3.1 促进教师思想观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

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要想把职业教育办好, 办出特色, 全体教职员工首先要更新和转变教育理念, 树立职业教育的意识和观念, 明确职业教育与师范教育的差别, 从而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可以通过让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积极参与市场调研, 从而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和城市发展的特色课程, 根据企业运作和管理模式制定工学交替的课程计划。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发特色职业教材。教师带着任务参与开发特色课程和特色教材、制定具有职业特色的课程计划的过程, 就是其主动适应市场需求不断学习的过程, 也是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法的过程。

3.2 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为依据以确定教师需求

在明确办学思路的前提下, 根据市场需求以及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基本情况, 确定急需哪些专业、具备哪些技能和素质的教师。

3.3 以专业教师团队建设为载体锻炼教师, 促进教师转型

教师团队建设既是高职教育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的需要, 也是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发展、加强专业建设、提升办学实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更是高职教师队伍自身建设、提高水平、凝聚内力、培养人才的需要。

教师个体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团队的交流和合作, 一个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团队可以快速地培养和锤炼出一批有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个体。新转型职业院校急需这样一批能帮助教师迅速成长、促进专业建设和专业发展的团队。

3.4 以精品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等为契机, 培养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技能名师

职业院校要得到长足的发展, 在办学上就一定要有特色、一定要有自己的品牌。而学校的特色和品牌是要靠精品课程、名师、大师等软件做支撑的。软件相对于硬件的建设更为复杂、周期也更长。而新转型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正处于起步阶段, 恰恰最缺乏的就是这些软件。我们应该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契机, 尽快推动精品课程建设, 在加强专业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培养和选拔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楚天名师和技能名师, 从而创出职业教育的品牌和特色, 为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契机。

4 教师队伍建设的方法

在明确思路的基础上, 可以通过“挖”、“转”、“招”、“聘”的方法来加强和完善新转型职业院校的教师队伍建设。

4.1 挖一批:从专业发展成熟的职业院校挖一批“领头羊”

新转型职业院校要“挖”的是具有科学职业教育理念、丰富职业教育经验、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人才。也就是“挖”一批专业的“领头羊”, 他们在专业上可以独当一面, 并能带动相应专业教师团队迅速成长的高层次人才。

4.2 转一批:推动教师尽快转型, 培养一批骨干教师

新转型院校绝大多数教师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但是, 有些教师对转型持观望态度, 有些教师的转型是盲目的,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我院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情况以及教师自身的专业背景从宏观上进行指导, 帮助教师准确定位, 鼓励和支持和动员具有相关专业背景而又具备转型条件的教师积极参与职业转型, 并帮助老师顺利完成转型, 同时可以缓解或解决部分专业师资紧缺的问题。

4.3 招一批:引进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应届毕业生, 形成专业梯队

新转型职业院校定会开设一批新职业教育专业, 这些专业的发展和课程的实施都需要一批年轻、有干劲、有知识、有能力的教师。我们可以引进一批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的应届毕业生。他们可以更快地融入学校文化, 并为我院发展带来新鲜血液和更多的生机。应届毕业生与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楚天名师、技能名师等形成专业梯队, 这样, 教师队伍结构就更加合理。

4.4 聘一批:聘用一批急需而又十分紧俏的专业教师或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8.职业院校师资建设 篇八

【关键词】 校企合作 技工院校 教师队伍 建设

·G715.1

中国教育如何改革,中技职业教育成为重要切入点之一。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京举行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关于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部分,明确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目前我国产业的发展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劳动力结构也处于高级化转变过程中,尤其一线劳动力对先进技术的适应能力日益成为产业和企业升级的人力资源瓶颈。我国教育界人士指出:解决这一矛盾是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战略切入点之一,关键的举措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而推动整个教育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贯穿体系建设全过程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征之一。职教体系的建立,就必然关系到各校师资队伍的建设。那么如何推动、加强校企合作中的师资队伍建设,以满足我国产业升级的需求,解决人力资源瓶颈问题,也是一个重中之重的话题。

一、校企合作的定义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教育的简称,它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是学校与企业在资源技术、师资培养、岗位培训、学生就业、科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合作,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资源和环境,以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下,可以实现学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为人才培养提供最好的条件。

二、中技教育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校企合作的深度不够,不利于师资培养。

目前大多数校企合作仅停留在表层,即学校为企业提供劳动力,企业提供少量的生产前实践指导。比如我校正在和长城汽车公司合作的机电班以及与金迪有限公司合作的地勘班。从学校来讲,学生分配了,有了意愿的工作,利于扩大学校的声誉,利于学校明年继续招生;从企业来讲,技术含量并不高,少培训,即可参加劳动力较强的一线工作,加之现下劳动力的匮乏,有学生能上班已经不错了,对质量要求不高;从社会层面讲,学校及企业都没能立足民族发展的角度,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未能从人才培养及人才成长的长期规划角度出发培养学生,追求眼前短小利益。加之职校生源质量不高,学生缺乏自身发展的长期规划,随遇而安,到单位不合适就辞职,因此企业长期处于劳动力缺乏,学校成为实际上的短期培训营地甚者成为了过渡的场所。因此在以上的各种原因的相互交织下,教师的培养就搁置了。学校和企业流通的是学生,教师没有按计划的培养,学生已经流通的很好了,那么企业和学校何必还要花费人力、物力的去培养教师呢?随着国家转型升级的发展,教师所具有的技能及理论就越来越脱轨了,学生质量必定高不起来,形成恶性循环。其次二者追求的目标不同,使得企业与学校之间有一道鸿沟,中技院校师资培养有一定困难。

(二)师资来源单一,结构不完善。

各中技院校师资来源主要是普通师范院校毕业生,虽个别有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相应工种等级证书,但均是理论较强,缺乏生产实践经验。也有部分学校为解决技术问题,留校部分成绩优异的学生,成为师资力量的一部分,可这部分教师理论基础远远不够。这些教师一是技术不足,一是理论不够,都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校企合作的效果,更达不到产、学、研的境界。

(三)职校的资金力量不足、设备落后、吸引力差、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教师掌握的前沿技术匮乏,甚至不足以给生产一线提供科研能力。

大部分职业院校具有一定的实习实践场所,但其设备远远落后于生产一线设备。生产设备引进动辄百万,那个学校在没有直接经济投资的情况下有能力引进此种设备?企业引進了设备能产生经济效益,可学校只培训学生,不产生效益。因此要引进设备,钱从哪来?企业要的是效益,学校从教师到学生均不能为其产生效益,那企业当然离得越远越好,还谈什么合作。那么我们教师一没有场地,二没设备,如何让教师们掌握前沿技术?如何为生产一线提供科研成果?

三、加强中技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强校企合作现代教育观的推广

教师是职教改革中全面推动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主力,因此推广校企合作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转变任职教师的观念。现今为止,大多数教师对校企合作的认识均停留在表面上,对其内涵、意义及实现的途径、方法了解不够,甚至存在误区。因此,要把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及意义提到一定的高度加以推广,加强人才对于我国转型、社会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宣传,明确师资力量对于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重要性,明确校企合作是实现教师人生价值的重要平台。使职教院校教师积极参与校企合作,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当下国家转型升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二)积极建设兼职教师队伍

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兼职教师队伍,对技工院校的发展至关重要。学校应聘用有丰富工作经验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做实习指导教师,有选择的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企业引进的优秀人才作为兼职教师,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还能将企业的最新生产技术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安排上,考虑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的分工合作、优势互补,有效解决“双师”不足的突出问题。

(三)国家出台相应政策、确实深入落实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问题解决的关键是彻底解决校企合作不深的问题,国家需从政策角度入手引导、督导、协调,使校企合作交流沟通顺畅,加强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建设的社会保障体制。要求企业发展、生存就必须与学校深度合作,以解决学校由于经济能力不足带来的后果。学校及企业只有立足民族角度,共同为国家培养德能全面发展的师资力量,才可能确实可行的为国家转型升级培养技术人才。在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等方面,企业有专职的部门或人员参与;学校立足长远发展,确保教师利益的前提下,送教师参加生产实践培训,确实可行的提高教师操作技能。

综上所述,本文以中技教育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剖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希望以此来提高职业教育界对于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构建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培养适合国家转型升级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杨杰.校企合作模式下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研究[J].中国商界,2010年11月总第210期.

[2]黄一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中国职工教育,2013年14期.

9.骨干院校建设心得 篇九

所谓骨干院校就是,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教育部、财政部决定继续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扩大国家重点建设院校数量,新增100所左右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在培养高素质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了推进高等职业院校的建设,教育部财政部实施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按照“地方为主、中央引导、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原则。遴选100所高职院校进行重点建设。该计划旨在推进地方政府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推进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增强办学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增强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与高等职业教育和谐发展。

为成为骨干院校,经学校申报、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荐、专家评审,我校于20__年_月_日被教育部财政部正式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我校骨干院校建设包括以下几个项目:1、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及基础平台建设 2、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建设 3、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建设 4、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建设 5、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同时,我校国家骨干院校建设方案的特色体现在以文化为引领,素质为体,专业为用;机制创新,重在特色;重练内功,见精见强。通过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形成“二四三”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完善学院队伍建设制度,建立校企合作五个信息沟通基础平台,形成“厚德重技、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成为骨干院校,我校建设的基本思路为: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形成校企合作的办学新机制;深化学分治改革,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优质核心课程,构建工学结合课程体系;以“三进”为途径,建设“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创新实训基地建设思路,适应多学期分段式教学;创新服务途径与方式,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立质量标准体系,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引领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

10.浅议职业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篇十

关键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训;建设

针对我省职教专业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以机电专业为参照,围绕专业负责人情况,专业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术结构等项目,对**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具有机电类专业的13个分院和14个办班点进行了广泛的调研。

一、目前专业师资队伍状况分析

(一)机电类专业负责人情况

表1 专业负责人情况统计表

地区 负责人总数 专业对口率平均年龄 本科率 高级职称 行政

管理 专业年限 发表论文 编写教材

副教授 高讲 百分比

苏南 19 100% 40 100% 8 6 73.7% 11 16.7 2.4 1.2

苏中 14 93% 39 100% 0 3 27.3% 8 12.2 2.2 0.8

苏北 7 100% 39 100% 4 1 71.4% 6 16.7 3.1 1.2

合计 40 98% 39.4 100% 12 10 59.5% 25 15.2 2.6 1.1

由表1可知,专业负责人的专业对口率和本科率基本符合要求;负责人的平均年龄39.4岁,从事本专业的平均年限15.2。

(二)专职专业教师数量与学生比

表2 专业教师数量与学生比情况统计表

地区 学生数 教师数 师生比

苏南 8759 461 1:19

苏中 6352 201 1:31.6

苏北 12236 206 1:59.4

合计 27347 868 1:31.5

表中数据显示:苏南地区为1:19基本达到良好标准;苏北地区为1:59.4,专业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或招生数量明显过多),制约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三)专业教师年龄结构

表3 专业教师年龄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专业教

师人数 30岁

以下 比例 31-39岁 比例 40-50岁 比例 51岁

以上 比例

苏南 461 123 26.68% 214 46.42% 110 23.86% 34 7.38%

苏中 201 57 28.36% 97 48.26% 30 14.93% 17 8.46%

苏北 206 59 28.64% 82 39.81% 47 22.82% 18 8.74%

合计 868 239 27.53% 393 45.28% 187 21.54% 69 7.95%

表中数据显示:教师队伍年轻化的趋势明显,活力增加,但队伍的培养、提高的任务也很艰巨。

(四)专业教师学历结构

表4 专业教师最终学历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专业课教师 实训指导教师

教师

人数 大专 本科 研究生

及以上 教师人数 技校(中专)大专 本科

苏南 461 8 429 24 170 21 67 82

苏中 201 2 191 8 54 16 19 19

苏北 206 7 184 15 45 15 15 15

合计 868 17 804 47 269 52 101 116

由表4可知,实训指导教师占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为31%,实训指导教师的学历偏低的现象仍然严重。

(五)专业教师的职称结构

表5 专业教师职称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人数 教授 副教授 比例 高讲 比例 中级 比例 初级 比例

苏南 461 0 22 4.77% 105 22.78% 233 50.54% 101 21.91%

苏中 201 0 14 6.97% 16 7.96% 108 53.73% 63 31.34%

苏北 206 0 22 10.68% 25 12.14% 96 46.60% 63 30.58%

合计 868 0 58 6.86% 146 16.39% 437 50.19% 227 26.56%

由表5可知,专业教师高级职称的比例为23.5%,符合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中专任教师结构合格的要求,但地区不平衡现象严重。

(六)专业教师的技术结构

表6 专业教师技术结构情况统计表

地区 教师

人数 高级工程师 工程师 高级技师 技师 高级工 中级工

苏南 461 8 23 14 49 140 174

苏中 201 4 4 2 34 84 57

北 206 4 4 0 48 58 36

合计 868 16 31 16 131 282 267

由表6可知,实现全面培养学生成为高技能人才的要求比例略显不足,加强具有中级工技能职业资格的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

(七)专业教师近三年的教科研成绩

表7 专业教师2004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区 04年完成课题 04年出版教材(论著)04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规划 教育部规划 其他 核心刊物 省级刊物 市极以上获奖

苏南 3 5 7 1 9 11 63 118 15

苏中 0 3 1 0 0 6 18 17 8

苏北 1 2 3 0 0 2 5 37 12

合计 4 10 11 1 9 19 86 172 35

表8 专业教师2005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5年完成课题 05年出版教材(论著)05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

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

规划 教育

部规划 其他 核心

刊物 省级

刊物 市极以

上获奖

苏南 4 10 13 5 11 17 77 175 24

苏中 0 0 1 0 4 1 10 25 21

苏北 0 4 4 0 4 2 6 48 13

合计 4 14 18 5 19 20 93 248 58

表9 专业教师2006年教科研情况统计表

地区 06年完成课题 06年出版教材(论著)06年发表获奖论文

国家级 部(省)级 市级 国家

规划 教育部

规划 其他 核心

刊物 省级

刊物 市极以

上获奖

苏南 2 5 8 1 16 29 64 83 6

苏中 2 1 1 0 1 4 9 22 7

苏北 0 4 4 0 3 7 10 45 0

合计 4 10 13 1 20 40 83 150 13

表7~表9显示了机电类专业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情况,结果显示,专业教师教科研的能力逐年提高(2006年只有统计到7月份)。

(八)专业优质师资情况

表10 专业优质师资情况统计表

地区 双师型教师 市学科带头人以上 市骨干教师 市教学能手 市教坛新秀

人数 比例

苏南 323 70.07% 18 30 31 31

苏中 131 65.17% 7 17 1 4

苏北 73 35.44% 5 30 3 0

合计 527 60.71% 30 77 35 35

由表10可知,地区间的不平衡现象十分严重,优秀教师特别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以上的优秀教师存在数量不足。

二、目前专业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课教师缺乏

1.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职业教育教师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未根本改变。有些学校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两者比例为1:0.5左右,与国家教育部规定的1:1的要求相距尚远。由于师资结构不合理、专业教师缺乏,使得在职的专业教师超负荷工作,只能穷于应付书本教学,无法更新知识和研究、讲授新技术,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校因没有专业教师干脆不开专业课,使职教普教化。

2.随着教师数量的增多,高职称、高技能教师比例明显不足;教师队伍过于年轻化,30岁以下青年教师比重偏高;同年龄层次教师中,成绩突出、具有一定声望的学科带头人偏少。

(二)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素质不够理想

目前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队伍素质尚不够理想。以专任教师的学历为例,职业高中专任教师中学历不合格者占比例偏高。专业课教师来源紧缺,有些职业学校“饥不择食“,采取若干应急措施,从而影响了教师队伍素质。

(三)目前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也存在着不稳定的倾向

优质师资“东南飞”。从地域看,苏北地区教师流失严重;从专业看,一些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热门专业(如数控、建筑、英语等)教师流失严重;从人员看,流失的教师以中青年骨干居多;从流向看,多是朝向苏南经济发达地区及经济效益更优的企事业单位。此外由于职业学校条件差,还存在隐性的流动危机,一部分教师虽然身在学校,但心里却想找一个更好的去处或把部分甚至主要精力放在校外的有偿社会兼职活动上。教学不安心,不用心,人心思变又青黄不接。

(四)实训课指导教师和实验员缺乏

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同,实践性很强,有的学校没有专任实习课指导教师,出现“在黑板上种田、开机器”的现象。②[1]由于受人事制度和经费的限制,即使学校从企业和社会上录用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到校担任专业课教师或实习指导教师,但学校无进人指标,只能按临时工待遇,虽长期工作,晋级、职称等难以解决。

(五)专业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不够活跃

教研组作为教师集体从事教学研究活动的小组,经常开展各专业课的教研活动是专业课教师教学水平提高的方法之一。然而从现有的情况来看,由于职业中学各专业的专业教师数量极少,其教学往往是“单枪匹马,孤军奋战”。专业课教师未能及时交流信息。有的专业虽已成立中心教研组,但未能充分发挥教研组的职能作用。有的是有名无实,形同虚设。有的偶尔活动一次,工作也未落到实处。

(六)职教师资培训机制不健全

教师进修提高的受制因素过多,不少学校办学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完成教师的进修提高任务。教师编制过紧,一线教师负担较重,不少教师想进修又难以脱身。

三、加强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现有教师在职培训

针对现有教师的专业结构和自身特点,有计划的利用寒假、暑假,对他们进行在职培训,可有效地缓解师资力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使用,积极推荐和放手让他们大胆参与校内外的科研活动和学术交流,不断锻炼提高。

(二)广开校门向外界吸引人才

学生人数的巨增,使我们必须向外界招聘人才。我校近几年通过[2]优先招聘年有余力的原技校退休的专业教师;择优招用原企业退休或下岗的专业技术岗位上的工程师或技师;从高等院校吸收优秀的毕业生来校任教等方法,为我校教师队伍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充实师资队伍的后备力量。

(三)师资队伍建设要结合学校专业设置的实际情况

[3]学校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引进一定要立足实际,结合学校现有专业的设置情况。对于有发展后劲和潜力的优势专业,可以大胆引进;对于新开办的专业,没有经过市场的检验,一定要慎重引进,否则,一旦该专业生源紧缩,必然会导致该专业师资闲置。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

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走专兼结合的道路。兼职教师由于有专业实践技能的专长,有利于专业教师队伍“双师”结构的构建,是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五)师资队伍建设必须注意师德培训

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时,必须加强师德培训,学校要把师德培训纳入学校的重要工作日程,结合实际提出师德建设的具体要求,做到目标明确、措施具体,防止在教师队伍中出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

(六)加强岗位管理,完善人事及分配制度

根据专业建设的要求,合理设岗,控制数量,改革以往教师岗位进人必进编的做法,确立新的用人机制。完善教师教学与科研业绩考核与奖励办法,改革分配制度,建立较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创设有利于优秀人才尽快成长和发挥才干的制度环境。

(七)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炼就教师实践操作本领

为了使教师更好地适应现代职业教育需要,了解行业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鼓励教师进企业挂职锻炼,参与项目开发与建设,为企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等活动,要求进企业挂职锻炼的专业教师在实践期内必须接受所在企业考核,并以此作为学校奖惩依据。

(八)校本教研,引领教师走进课程改革探究领域

教研活动是一门艺术,首先精心策划教研活动,使活动真正成为解决教学过程中实际问题的主阵地,每次活动都能解决一、二个问题,使教研活动富有针对性,讲求实效性。其次精心组织教研活动,按照学校制定的教研活动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所有专兼职教师都必须参加教研活动,并严格考勤,以保证教研活动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活动。

(九)师徒结对,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为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充分发挥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作用,要求专业(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帮带1-2名大学毕业进入学校不满5年的青年教师或从企业调入不满三年的教师,以学科(专业)相同或相近为原则。受带教师在师傅的指导和帮助,尽快适应了角色和环境要求,实现了跳跃式发展。

上一篇:企业短信平台客服文档下一篇:他的心是属于她的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