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2024-08-08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精选12篇)

1.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一

浅议普通中学生体育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的论文

【关键词】中学生 体育厌学 分析及对策

【摘要】目前,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现象较为突出。体育课中的学习气氛不太活跃,学生完全按照老师的安排和规定进行练习,忽视从学生个人特点和爱好出发,教学方法死板,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厌恶”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通过研究分析,改进教学手段,克服学生各种不良心理影响,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正确认识,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观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主观原因

1.对体育运动的认识存在偏差

体育活动与劳动的区别就是体育运动的娱乐性与让人心情愉快的特点。这容易使得学生把体育理解成为一种欢乐的“玩”,这是他们头脑中的“想象”,现实的体育课是教育,会有一些比较规范的内容,如队列和一些较正规的技术学习。如果此时教学勉强生硬就会使这种落差突然加大,使学生一开始就会感到生疏和失望,从而播下“厌学”的种子。

2.灰心自卑、腼腆

中专学生的体育素质普遍较差,有极少数学生甚至连一些体育器材都不认识。因此,在练习信心不足,灰心自卑,怕丑退缩,这是体育教学中造成一些“笨”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体育运动还与学生的身体形态有密切关系也会造成―些学生因身体形态的不适而产生的一些尴尬。

3.怕苦、怕累、怕脏、意志薄弱

体育运动却需要有一定的运动量,有不少的学生(尤其是女学生)上课时怕苦怕累。体育教学目的最重要一条就是锻炼学生坚强 意志品质, 勇于拚搏的精神,一个动作的掌握往往要通过无数次的练习。这样就需要有坚强的毅力,不厌其烦的精神,但在体育课练习中,有些学生意志薄弱,敷衍了事。

二、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客观原因

1.教学内容“低水平重复”的原因

由于教学条件所限和某些教学理论的偏差,在体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反复重复的现象,这和其它学科形成比较明显的反差,也和学生对不断提高技能的要求不吻合。因此,“低水平重复”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各年级所教的内容重复太多,水平相似:只教单个技术没有实战自主权:只教技术不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

2.教学缺乏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的原因

学校体育和大众体育的最明显区别是:学校体育课是教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因此学生会感到和课外体育很不一样,即感到缺乏可选择性、探究性和自主性。如果在体育教学中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对本来不多的可供学生自主性学习,有选择地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空间再抹杀掉的话,那么学生就会更加感到体育教学的强制,则逐渐产生厌倦。

3.学校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目前,中专学校还存在体育场地、器材等设施的严重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太差,器材器具太少,造成体育教材选择方面缺乏多样化,而使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三、消除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对策

学生厌学体育的现象直接影响和削弱教学效果。但厌学的心理并非不可改变,只要教师耐心指导,采用诱导性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运用亲切、鼓励的语言,形象、生动的讲解以及优美、准确的示范,就能够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的对策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教材,激发兴趣要使学生对体育课感到兴趣,必须要有好的教材

若教材难度大,容易造成学生可望不可及,失去学习信心;若教材太容易,容易造成学生举于可得、不求上进的心理。所以教材安排上要循序渐进,因人施教;对于难度大的教材,重新组合成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并感到兴趣的项目;对素质较好和掌握动作快的`学生,可有意提高部分学生的学习难度和热情,激发和带动其他学生学习兴趣。

2.正面宣传,提高认识,培养学习动机

体育教学中,体育锻炼对人身体、心理利智力的良好影响,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运动对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不只是个人的需要也是社会的需要,把个人与社会的需要联系起来,把学习目的与生活目的统一起来,激发学生锻炼身体的良好动机,从而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3.改革教学方法

在教学上,首先要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一个生动活泼、和谐的教学环境,需要老师发挥其主导作用,老师要了解学生心理活动规律,善于从心理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成不变的命令式教学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使课堂气氛缺乏活力,这种教学环境会让学生望而生“厌”。其次,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下段。适当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所谓“放羊”式教学,就是体育课上让学生想“选”什么项目就“选”什么,这种“选”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选”,是有调控的“选”.调查结果表明 喜欢“放羊”式体育课的学生占90%。实践表明,“放羊”式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和运动习惯,是培养学牛的终身体育的有效方法。

4.还要掌握合理的运动负荷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安排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学牛的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合理地安排每堂课的练习次数、时间、距离、速度和重量等, 把难度大的与难度小的、熟悉的与生疏的身体练习方法交替进行:

5.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

要建设―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学专业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的教师。因为学生的直接感觉对象是教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如果教师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和修养,就会导致学生对体育厌学。因此,教师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优秀的心理品质是获得威信,密切师生关系,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也有助于厌学体育的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改消极应付为积极参与。

总之,消除普通中学生厌学体育的心理以及如何培养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兴趣是体育教师的一项费时、费力的艰巨工作,特别是在新的体育教改模式下,更是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

【参考文献】

[1] 赵立:论体育厌学与素质教育[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5(4)

[2] 夏峰: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j],中国学校体育,.5

[3] 李世荣、马莉、赵金林:体育厌学学生的成因与矫正策略[j],教学与管理,.3

[4] 白雪、令狐昌琴:学生对体育厌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5] 史克才:浅析农村高中女生体育厌学的原因及辅导策略[j],新课程研究,.1

2.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二

一、原因分析

1. 部分学生来校就读并非自愿。

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初中时成绩很差, 就已经有了不想继续读书的想法, 有一部分学生甚至连中考都没有参加过 (就是所谓的“分流生”, 初中学校为了不影响升学率而只给其毕业证, 不让其参加中考) , 但迫于家长的压力, 不得不选择一所职业学校就读, 自己所学专业有时也是家长为其选择, 根本谈不上喜欢。所以来不来上学根本“无关紧要”, 甚至犯了错误学校劝退正中其下怀。这部分学生就成了“逃课主力军”。

2. 学生文化基础差。

由于近几年大学扩招,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值也日渐升温, 从而导致了“普高热”的出现。成绩好的与成绩一般的学生全都挤进了普高, 甚至连成绩较差的学生都想方设法去了普高, 给职校留下的就只有差生中的差生了。

3. 学生自律能力差。

中职学生没有了初中那么大的学习压力, 思想开始放松, 家长也认为他们没有考上好的高中, 所以对其要求也有所放松。当前学生大部分是90后, 独生子女占大多数, 从小生活条件比较优越, 在家人的溺爱中长大, 使其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 自律能力差。

4. 社会环境变迁, 客观上“恶化”了教育的外部氛围。

5. 课程设置理论性太强, 实践操作太少。

二、解决措施

1.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往往会偏爱“表现好、成绩佳”的学生, 对他们寄予厚望, 教师积极正面的暗示会极大地提升学生的自信, 引导他们取得更好的成绩, 形成良性循环。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细微进步, 并及时予以赞扬, 帮助他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一些困难, 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要坚信“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 不是批评出来的”。

2. 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建设。

班主任是学校最直接的学生思想工作者。一个班的班风和学习风气如何,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班的班主任。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 聘任有一定学历且富有思想工作经验的人才担任专职班主任, 用所有的精力去做学生工作。

3. 健全与家长的联系制度。

要在学校与家庭之间建立合理而有效的沟通机制。首先在学生入学时, 班主任要留下家长的联系方式, 要不定期地与家长沟通。在沟通方式上也应注意方式方法, 最忌只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才与家长联系, 而更应及时向家长反馈学生进步的信息。这样才能取得家长的信任, 才能让家长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

4. 适当降低文化课难度。

笔者观察发现, 逃课最严重的现象往往发生在文化课上。这主要是中专的文化课较初中难度提高了, 可学生特点却是初中知识掌握得也不是很好。有的学生中考时“语、数、外”三科考不到100分, 更别提令其头疼的物理、化学了。在文化课教学中就会出现“学生听不懂, 教师教得累”的现象, 最后导致“学生不愿学, 教师不愿教”的情况发生。如果适当降低文化课的难度, 将学生初中没学会的知识抓重点进行补充, 学生就不存在学不会的现象, 教学就更容易开展, 学生也更容易接受。“厌学逃学”现象当然会减少很多。

5. 注重实验实训教学。

职业学校是培养应用性人才的地方, 过多过难的理论教学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在学科设置中, 更应注重实验实训的教学, 这就要求学校投入更多资金来完善硬件设施。学校可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建立自己的校办工厂, 采取边学边实践的教学模式, 以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课的兴趣。

6. 拓宽就业渠道。

由于人才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就业难”已成为职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须主动出击, 帮助学生联系用人单位, 学校专业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尽量做到校企合作, 入学就签订就业合同, 学习成绩合格可到企业就业。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树立正确的终身学习的观念, 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 真正需要和看重的是素质, 而不仅仅是学历、文凭, 教育学生要树立信心, 把握在校的时间, 掌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学习, 为将来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 我们要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力量, 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一切, 为了一切学生”的教育理念,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 把学生从“课外”引进“课内”, 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 积极探索新时期、新形势下职业学校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积极探索新思路、新举措, 立足现实, 面向未来, 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在我国建设进程中做出新的贡献。

摘要:由于“普高热”的产生, 中职所招学生素质越来越差。“厌学逃学”现象在中职学校越来越严重。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合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力量, 采取正确的教育放式, 纠正“厌学逃学”学生的偏差行为。

3.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三

关键词:高等职业学校;厌学体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03-0125-02

1问题的提出

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厌学体育是指对体育活动的一种消极行为。现阶段高等职业学校体育出现了令人担忧的局面,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上体育课,从而引发有的学生找出种种理由请假或逃课或者上课出勤不出力等现象,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接受这样教育的学生出现这样的反常表现,其影响因素是什么?体育教师应采取如何对策?应值得体育工作者深思。本文从分析我校学生体育厌学原因入手,对造成学生体育厌学的原因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深入分析,挖掘出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望与有关人士共同探讨,努力改善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2高职学生厌学体育的成因分析

2.1缺乏学习兴趣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不喜欢体育课有其自身原因,61.7 %的学生认为自身基础差,由于身体素质不好,导致在上体育课时,不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和标准完成锻炼任务,在学习中被其他同学逐渐落下或无成就感,使其自信心受到打击,从而引起体育课兴趣的降低;思想不够重视,有76.9 %的学生认为自己怕跑步、怕苦、怕累。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文化成绩,对体育不重视,缺乏必备的体育常识和基本技能技术。

2.2选用教材内容陈旧、重复、单调

调查结果表明,82.0 %的学生认为选用教材内容陈旧、重复、单调。教材缺乏新颖性、系统性、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学内容重复太多,水平接近或相似,或者只教给学生单个技术而无实战应用与相关的理论。在新授内容上,现有教材的课时安排不能让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造成学生完不成学习任务,逐渐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渐渐失去学好体育的信心,导致厌学情绪。

2.3教学方法简单,组织形式落后

调查结果表明,67.8 %的学生认为教学思想注重教法,忽视对学生的区别对待,71.5 %的学生认为教学组织不好,缺少生动活泼的形式。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些体育教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停留在“灌填式”与“强制命令式”阶段,过分强调“教师中心”而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体育教学中“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千人一面,一样的要求,一样的负荷。这种重技能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助长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兴趣的激发,造成许多学生喜欢体育活动,而不喜欢体育课。

2.4成绩考核评价单一

调查结果表明,78.6 %的学生认为现在的体育成绩考核评价单一,不切合学生实际,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在体育考核中,有的学生不用怎么练习单凭身体条件先天优势就能取得优异成绩,有的学生无论怎么认真学习、刻苦锻炼都无法达到较好的成绩,体育成绩变得与学生学习努力的直接关系越来越不明显,这在某种程度上使体育考试失去意义。这种只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而忽视体育教育的过程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以分数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严重挫折,影响了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甚至产生厌学的情绪。

2.5教师因素

调查结果表明,有58.6 %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信心以及乐观豁达的态度等逐渐冷淡,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兴趣较差的原因,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

2.6器材设施陈旧、简陋

调查结果表明,86.4 %的学生认为学校的体育设施陈旧简陋。本校体育硬件设施与在校学生比例远达不到国家要求,这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学校经费实力的差距所引起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锻炼身体陶冶情操的场所和保证,场地器材的陈旧、简陋,使学生对活动项目的选择受到了限制,各种体育器材的贫乏,常常导致教学内容的单调,学生自然不愿意学习。

3高职学生厌学体育的对策

3.1培养兴趣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个感性的东西,是广义的,和快乐是分不开的。当人们从从事的事物中能得到快乐的时候,才会产生兴趣。

3.1.1沟通

学生是有感情需要的,从上第一堂体育课开始,他们就需要从教师那里得到尊重、友爱、温暖、情谊和教诲。当这种情感需要得到满足后,他们便会以更大的激情上好体育课。这种情感建立在师生情感交融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两个方面,感情融通了,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感。信息融通了,可以增进彼此了解。为培养兴趣埋下伏笔,针对性的改进教学方法乃至教学形式。

3.1.2体验快乐

兴趣是以快乐为基础的,它是培养兴趣的前提。要“受之以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教师要和学生共同学习,引导得到快乐和成功的情感体验。摒弃教师传授,学生练习的模式。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使其达到在快乐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快乐的目标。这种目标无疑是最先进的理念。

3.1.3激发兴趣

“未见乐处,必不我学。”可见任何一门课程要获得成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怠倦厌学行为。相反,如果教师教学中,语言风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并结合教材内容,根据课堂实际,讲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现活泼的局面。

3.2因材施教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跨栏教学中,素质好、跨栏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跨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跨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要因人而异,对跨栏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栏架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栏架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

3.3结合专业选择教材内容

在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对教材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考虑较少,往往只从项目的搭配上作些简单的调整。从目前实施的体育教学大纲中,我们不难发现,所安排的教学内容重复的比较多,针对性、特殊性不明显,这势必会影响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特别是中专生阶段,随着学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种综合实用的体育价值观在学生中逐渐形成,兴趣广泛而讲求实效。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在体育项目和课时搭配上就不能简单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丰富多彩而又适合学生特点的项目,来满足学生对体育的各种不同需要。在体育项目的配置上,作些灵活而有效的安排。

3.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目前也是改变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现状看,学生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消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

(1)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2)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和兴趣。

(3)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课外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体育的传统。充分发挥体育的窗口作用。

(4)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

参考文献

1 鲍冠文.体育概论[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

Analysis the Countermeasure of Professional Student

Tires of Study the Sports Phenomenon

Hong Xiangkuan, Huang Congmin

Abstract: Presently, in the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 exists tires of study the sports student a substantial number. This article from transforms the student to the sports the manner, according to the student individuality characteristic, teaches students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differential treatment; Unifies the specialized characteristic, adjusts the teaching material content, the reform teaching method; Take th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as the breakthrough, the reform teaching form and so on several aspects, proposed the enhancement tires of study the sports student’s study enthusiastic measure.

4.小学生厌学情绪的分析及解决对策 篇四

摘要:掌握了学生厌学的心理规律。我们就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矫正,针对不同的心理现象,采取有效的教育对策。把尊重与爱撒给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健康顺利地走完成长的厉程。

关键词:小学生 厌学情绪

一、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分析

(一)来自小学生自身的因素小学生因心理不够稳定。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而发生变化,对不良刺激反应敏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就教师批评这种事而言,在我们看来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却是莫大的打击。批评往往使得他们不能很好地学习和生活,常常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其他人也用异样的眼光去看他们。他们极易产生不健康心理,必然造成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这类学生比例很少。

(二)来自家庭的因素

1.家庭教育过严。有的家庭,父母对子女过于严厉、粗暴和专制。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过高,琴棋书画样样学,英语电脑门门通,考试名列前茅……却忘记了孩子作为独立的人有自己的需求与爱好。在父母与孩子的愿望、要求发生冲突时,孩子往往会产生厌烦、抵触情绪。在不断的冲突中,孩子在达不到自己目标的同时,对父母的目标产生深深的厌恶之情。

2.家庭教育过于溺爱。父母视子女为掌上明珠。生活上百般呵护,不愿让他们受一点委屈,经历一点风雨,甚至在子女犯了错误时,父母也不说一个“不”字。天长日久。子女自然形成了“唯我独尊”的心理。当他们走进学校。感到学习不是轻松的事,不能轻易就有收获感,所以从心理上排斥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3.家庭气氛不和谐。父母经常争吵会疏于对孩子的教育,使子女缺少约束,形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心理。在经常发生冲突的家庭中,孩子心灵受到伤害,有恐惧感。加上父母彼此问生活观、价值观存在差异。很容易造成孩子对世界认识的片面性,学习动力不足,诱发厌学心理。

(三)来自学校的因素

1.学习负担过重 由于案质教育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重智轻德。重分数轻能力,重书本轻课堂的现象依然存在,使小学生疲于应付题海战术,心理极度紧张,导致他们用脑过度,皮层机能降低,从而影响学习效率,造成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产生焦虑 苦闷、压抑、恐惧等不良心境。

久而久之.部分人就会不同程度地产生心理障碍。

2.教师教育方法失当。小学时期,小学生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理解和爱护。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知识更新加快,有些孩子就跟不上学习进度 成绩一直下滑。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和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学生指导和帮助。反而横加指责 学生则会感到失望,产生消极情绪,导致. . 14..师生关系淡漠,学生学匀的信心与动力消失。产生厌学情绪。

二、小学生厌学的解决对策

(一)改变厌学学生内部环境

1.唤醒心灵,激发动力。厌学的`学生在学习上悲观失望、自暴自弃,要耐心细致地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及时鼓励。在爱抚和激励中帮助学生树立乐学的信心,给予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勇气和内驱力。从而唤起学生心灵深处的自我向上意识。

2.培养兴趣,树立信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厌学学生对自我价值有了新的认识后,随即就要开始自我实践。这种尝试结果的好坏是他们能否彻底改变自己的关键。要尽量创造环境,让厌学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品尝到学习的成功感和趣味感。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树立信心、坚定信念,彻底矫治厌学的心理障碍。

(二)建构帮扶的外部环境

1.让学生感受关爱。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倾听他们的心里话。在摸清情况的前提下,进行分析归类,制定相应的帮扶措施,找到师生心莲心的通道,赢得学生的信赖和配合。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经常鼓励他们进步,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尽快从厌学情绪中挣脱出来。

2.树立科学的教学观。孑L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倡导轻松愉快的学习,变苦学为乐学。要降低学困生的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教学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低目标学生易达到,就能察觉到自身的进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进而愿意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闻题3.学校、家庭相互配合。学校、社会、家庭形成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要通过教师的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并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勇气。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作出表率,尽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5.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五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家长的关注,学生在智育教育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加之,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状和农村留守儿童的频增,使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呈上升态势。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我国农村学生的厌学率保守的统计数据是在20%到30%之间,单就我校来看,学生的厌学率比这个数字还高。厌学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解决学生的厌学问题,就无法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为此,我们学校开展《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及克服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很是迫切需要。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厌学的成因,对其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对策,降低学生的厌学率,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另一方面,就是通过对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与研究,引起学校及教师对学生厌学现象的高度关注,让每一位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积极应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厌学现象,提高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的有效率。

二、研究目标

1、分析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2、研究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对策。

三、研究内容

1、对农村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现状进行调查统计。

2、分析农村小学生产生厌学现象的各种原因。

3、根据分析的原因进行研究,探索出解决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途

径和方法。

4、通过校内外各项活动的开展,减少学生的厌学现象。

四、研究的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校一到六年级学生。

2、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辅以经验总结法、调查法。

五、研究过程

(一)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为2010年9月---2010年10月

1、进行课题申请立项工作。

2、研究讨论,编写课题实施方案。

3、进行积极的宣传,使师生清楚这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4、进行学习培训,掌握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

5、制定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6、成立课题组,加强对课题实施的组织管理,具体组织课题的实施工作。

(二)第二阶段:(启动阶段)时间为2010年11月---2012年6月

1、设计课题研究调查问卷(小学生学习压力状况调查问卷、家庭教育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调查问卷等),开展课题研究问卷调查工作,并撰写相应的问卷调查报告,为具体实施操作做好准备。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培训工作,提高研究意识和研究水平。

3、修缮课题研究实施方案,使实施方案更完善。

4、贯彻课题研究工作制度。

5、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三)第三阶段:(提高阶段)时间为2012年9月----2013年6月

1、举行课题阶段研究报告会、交流会。

2、进行课题研究成果展示评选活动(论文、案例、研究记录)。

3、撰写课题阶段研究报告。

4、进行中期问卷调查研究工作。

5、利用区域校本教研组织,与其他学校进行交流研讨。

(四)第四阶段:(总结阶段)时间为2013年10月---2014年4月

1、进行课题研究资料的整理工作。

2、撰写终结性研究报告。

3、召开学校课题研究总结会议,表彰先进。

4、申请课题结题验收。

六、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分析了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形成原因

1、家庭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1)和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联系。

①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大多数农村家长由于平时农活忙,平时根本不关注孩子的学习,只有考试后,关注孩子考了多少分,是班级第几名。久而久之,孩子似乎成了考试的工具,成绩好了日子还好过点,如果成绩不好就面对着家长的“狂风暴雨”,长此以往,在孩子的世界里,学习成了为家长考好成绩的痛苦事情,厌学情绪由此滋生。

②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太严。孩子们晚上回家完成作业后不是玩耍而是看书做家长布臵的“第二作业”。周末也被家长安排得满满当当,孩子们

缺少玩耍的时间,对学习产生负面情绪。

③家长疏于对孩子的管教。随着打工潮,许多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老人照顾,老人只能照顾孩子的生活,无法关注孩子的学习。加之部分老人对孩子溺爱,平时孩子根本不听老人的管理。而另外有些家长由于过分埋头于自己的事情,从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情况,既不督促也不检查,任其发展,结果使得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2)社会和家庭不良现象的影响。

家庭的环境塑造着孩子的心灵,社会的不良风气走进了校园。在学校里,同学之间互相攀比,家庭条件差的孩子就会消极对待学习。也有些农村家长认为知识不重要,知识够用就可以了,认为社会上一些大老板没文化,照样赚大钱;有些博士生,也不过当个工人,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参加工作,去闯一闯,说不定能干出大事业来。一些人学有所成,但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一些人只要有关系、有背景,就算没有文凭,照样能在条件优越的岗位上活得逍遥自在。社会上这些不良现象和观念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2、学校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

(1)师生关系的不融洽导致小学生不喜欢老师而产生厌学。

多数小学生都是崇拜和依恋老师的,老师的态度对其起着重要的影响。但有些老师对学生却抱有偏见,认为好学生就什么都好,认为后进生就什么都差,使不懂事的差生一开始就不喜欢上这门课,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还有部分教师,他们的教育观有些问题,他们把教育教学活动看作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过程,把学生视为没有自尊心、没有个性,可以随意塑造 的泥人,因而一切“听我讲”成为天经地义的“真理”。他们恰恰不懂得和谐、友好、平等的气氛是教学成功的催化剂。对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有些教师从未让他们体验过学习成功的喜悦,学生最终导致厌学。

(2)小学生的自尊心受到打击。

有些教师对学生缺乏耐心和爱心。有一部分学生是由于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而导致厌学。教师虽然对他们做了一些教育工作,但不能持之以恒,或因顾及多数学生的教育教学,不可能在他们身上花很多精力,往往把他们丢在一边不予理睬或训斥一顿,在课堂上有意无意地讥笑训斥学生,说他们“真笨”。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成长过程中,他们身上发生的问题大多是由于无知、好动、自控力差等原因造成的,而一些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对学生上纲上线,当作严重的品德问题来对待。这样不但收不到教育效果,反而使学生的厌学心理越来越严重。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所遭受的心理伤害,比什么都大,因为这是对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全面摧残,而自尊心受到挫折的人,又会出现多种心理障碍。(3)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是教师,为什么有的教学效果好,而有的教学效果差呢?这与教育者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感染力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例如:声情并茂的朗读,能把无声的语言变成既有声音、又有情感的语言,是撞击学生心灵,产生共鸣,激发学生“乐学”、“爱学”的课堂教学艺术手段之一。目前,某些教师仍只是机械地向学生灌输枯燥的书本知识,这种强制性教学无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致使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把学习当成一种负担。

3、自身的因素导致小学生厌学。(1)许多学生自制力不强。

现在的小学生不仅有传统的玩具,还有电子游戏机、变型金刚等等,电视频道也越来越多,节目越来越丰富。这些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当然远比学习活动更为吸引人。这就意味着,现在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受到的“诱惑”,使之分心的事物越来越多了。许多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沉溺于玩耍之中,而有意无意便“忘”了作业,或者把今天的作业留到明天完成。(2)学生受错误的行为评价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父母抱怨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好是因为不用功、贪玩,作业老不做。教师评价成绩差的学生时,也常说这个学生又笨又懒,不喜欢学习,经常不做作业。根据调查,有一些学生正是因为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而越发助长了厌学情绪。心理学对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对别人的评价和自我评价,大多是重复父母、教师的评价。当成人把儿童学习成绩不理想,简单地归究于儿童的懒惰、厌学时,儿童大多会接受这种归因,觉得自己真的又笨又懒。这就要求成人特别是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归因时,一定要慎重。有实验证明:当学生有进步时,如果把原因归于他自己的努力,而不是一定要把它归因于某一外部因素时,那么他的进步将会是持久性的。当儿童成绩不理想时,应尽量避免做简单的归因。

(3)许多学生缺乏自信心。

自信心的匮乏,也会造成许多孩子在学习上不求上进。他们常常把自己想像得极为迟钝,低估了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环境,无力争

取成功,因而缺乏争取成功的勇气和动力。他们表面上争强好胜,但细加分析就会发现,他们实质上很害怕失败。他们把自己孤立起来,拒接任何检验自身实力的机会。

(二)研究出消除农村小学生厌学现象的措施与对策

厌学心理的产生与学校、家庭、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人格品质形成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消除学生的厌学现象,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1、建立平等、友好、民主的师生关系。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友好和睦的教育氛围是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条件。法国教育家欧文曾经说过:“教师对学生的爱和关心,比他的学识和才能更重要。”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的兴趣。对待每位学生,从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等方面发现他们的长处,利用学生的每一点细小的进步加以表扬和鼓励。尽量避免因批评过多而带来的负面效应,杜绝与学生产生对立情绪,而对他们的缺点应采取循循诱导的方法,同时处理“量”与“度”的关系,千万不能产生拔苗助长的想法。

2、切实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出发,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教师的教学是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直接而重要的介质和土壤,课堂教学应重视师生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通。教师不要一讲到底,也不要一问到底,不要强迫学生怎样做。要让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自然,让每个学生在活泼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去寻求知识。这样,学生的兴趣就会产

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就会发挥出来,厌学情绪也就难以产生了。

3、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作业要做到当堂完成,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学生,对于学业较差的学生更应在课堂上给予帮助,辅导也应以感情引导为主,加以适当的学法指导,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训练过程中应有差异意识,实施分层教学。作业要做到少而精,使之既具有掌握基本知识的功能,又具有培养技能的一面。

4、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对少数厌学心理较强的特殊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引导他们健康发展。同时,对老师、家长及学生自身发现的心理问题探讨解决方法。

5、丰富课外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生可以在课外活动中解决许多在课堂学习中搞不懂的问题,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另外,学校还可以利用兴趣课、活动课等教学阵地,让学生在自由、活泼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知识,逐步培养求知欲望,从而减轻或消除学生的厌学心理情绪。

6、加强家长培训。

农村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缺少耐心、缺少经验和方法。所以,学校就必须抓起家长培训这个薄弱环节,针对孩子的特点、问题介绍一些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聚力,共同改善学生的厌学情况。

消除学生厌学心理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措施和对策可以多种多样,而且还要随着环境条件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

七、研究效果及思考

(一)研究效果

1、学校重视了对厌学学生的教育管理。

通过该项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了解了当前学生厌学的现状,认识到了对厌学学生教育的重要性,成立了关爱厌学学生工作领导小组,有专人负责,同时制定了《堎底下中心小学关于厌学学生的德育工作制度》和《堎底下中心小学关爱厌学学生工作计划》,向厌学学生和家长发送了《给厌学学生的一封信》、《给厌学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受到了学生及家长的热烈欢迎。

2、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加关注厌学学生。

首先,教师认识到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胜过知识教育,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教师能及时疏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分析原因,施以对策。其次,教师在想方设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兴趣,提高课堂实效。再次,教师更加注重师生间的关系。师生关系的融洽,是搞好教育教学的关键。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人格,通过交心谈心,主动改变师生关系。

3、学生的厌学情绪得到缓解,厌学率在不断降低。

该课题的研究,引起学校和教师对厌学现象的高度重视,学生的厌学情绪得到缓解,厌学率在不断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主动性得以调动,自信心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上升。

4、精彩的课外活动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学校开展兴趣小组、寒暑假组织少年宫等,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校园中歌声动听、舞姿

优美、乒乓打得精彩,让孩子们真正喜欢上了学校,爱上了学习。

(二)思考

1、教师心理学理论基础差,对学生的心理疏导能力不强,这就要求教师的心理学知识急需加强,不断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

6.师范生厌学心理现象的原因及对策 篇六

1. 学生自身的原因

(1) 学业基础较低与学校要求高有矛盾。我校招收的师范生大部分均为女生, 且是家居住在县城以下的, 家庭多不富裕, 没有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我校已有百年以上的建校历史, 在大连地区是一所比较有名气的师范学校, 教学质量一直很高, 但目前生源的质量却不是很高。这就是说学校要求高, 而学生基础较低, 这就产生了较大的矛盾, 特别是学制是五年比高中要长两年。学生刚入学一、二年级较好, 大部分学生积极努力、刻苦学习, 但当入三年级以后, 学习进程到了关键时期, 学习难度加大了, 学生学习劲头又减退了, 接受力降低了, 学习刻苦精神又不够强, 学习成绩下降就可想而知了。于是在缺乏自律的部分学生中出现了厌学现象, 而且这类情况有不断增强的趋势。

(2) 学生积极上进情绪不足。由于近年来各区市县所有小学校都处于人员饱和状态, 毕业后也很少有人能分配到县城学校, 这就使一部分本来学习尚佳的学生也懈劲, 再由于学习紧、学习难、学习苦, 故逐渐产生了厌学的情绪。

2. 学校方面的原因

毋庸置疑, 厌学现象的产生固然有学生的自身原因, 但与学校的教育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教师素质也不无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模式创新性不突出。从教学方法上看, 各种课程仍停留在传统的普通中学“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上, 对于文化基础本来就不够高的学生而言, 显然, 这种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并不合适。

(2) 课程设置的先进性不足。在辽宁省内像我校这样形式的师范类学校是独一无二的, 所以没有校际间的互相促进及交流, 加之我省师范院校调整之后, 省教育领导部门已取消了辽宁省师范教育处。在这种形势下, 我校坚持实施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虽然我校积极努力, 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 根据国家对师范类学校的要求精神, 制订了完整的教学计划, 制定了教学实践证明有很大特色的《师范生十四次基本功考核方案》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 但与国家其他院校学科体系比较, 特别是和国家整体教育发展的要求相比, 其课程设置的内容和训练学生的模式, 先进性还显得很不足。这就难怪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

(3) 教师现代化综合素质欠缺。根据国家对师范院校教师要有更高的综合素质的要求, 学校教师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有较好的教师, 才能更有利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 运用新颖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助于克服学生的厌学情绪。

3. 社会方面的原因

(1) 封建残余传统观念仍存在。千年来我国一直流传着的“家有二斗粮, 不当孩子王”的封建观念, 也还影响着师范生的思想。他们感到自己毕业后也就当个小学教师, 感觉比不上其他的高中的同学。

(2) 迷恋上网情况较严重。当前网络特别发达, 部分学生迷恋上网的情况很普遍。这些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劲头, 乃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学习。

二、克服厌学现象的对策

厌学现象的蔓延, 严重地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 发展下去会严重影响学校的声誉, 导致教育教学质量下降, 故改变这种现象迫在眉睫, 它是教学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1. 要抓住师范院校教育改革的着力点

教育部长袁贵仁同志说:“当前师范院校的工作任务很多, 很重, 但着力点主要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要加强学科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 加强教材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因此, 我们首先要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 坚持科学发展观, 用创新意识指导教改行动。要处理好改革与创新的关系, 要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处理好历史经验与教育的形势与新鲜经验的关系。从中找出新思想, 找出新措施。其次, 要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促进教师综合能力素质的提高, 使每位教师都成为研究型的教师。第三, 要把我校全面发展与教育改革实际紧密结合起来, 在教育改革中针对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实际, 全面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及综合素质水平, 激发他们积极发挥正能量。

2. 要开展良好心理品格修养教育活动

厌学现象属于心理疾病, 故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品格修养的教育。培育良好个性心理素质是提高人才质量的需要。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稳定的心理特点, 这是形成个性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生基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征。由于学校不断实施教育, 经过学生主观努力, 就会使他们有鲜明的特征, 诸如热情、积极、直率、敏捷、亲切、和谐、开朗等良好的个性心理。为实现人才质量的不断提高, 必须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除了用正常的教育手段, 利用图片资料开展集体活动外, 主要应根据实际进行个性品质、情感、意志性格等直接因人而宜的教育。这种教育对每个学生个性心理素质提高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是其他教育活动替代不了的。它不仅对教育对象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而且证明是培养良好个性心理, 提高人才质量的较佳途径。

3. 要加强对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

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及生活方式都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经济的改革, 市场的开放搞活既然是一场革命必然会引起经济活动、社会活动、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各种因素的变化。人们消除守旧的传统心理, 而形成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健康心理。这就要求学校进行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和品质, 克服某些消极的传统心理;抵制不健康心理的腐蚀, 培养学习的正确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所以, 师范学校学生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来适应改革的形势。

4. 要大力改革教育方法, 加强实训性教育

应该把传统的枯燥的文化课堂变成“教、学、用”相结合的兴趣课堂, 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生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看, 能摸, 能操作。做到在学习中做, 学习中学, 边做边学, 教学做合一, 手、口、脑并用, 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5. 要加强实验实习基地的建设

要利用我校是大连市小学教师培训基地的良好条件, 把学生领出去, 到各小学进行教学实践活动,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增强将来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光荣感。进而建立起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舞台, 不断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三、结语

总之, 解决学生厌学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 在于教育者本身。师范学校的教师, 是培养教师的人, 素质应该更高, 责任也更大, 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对学生存在心理障碍要想法设法加以解决, 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使他们顺利地成才, 成人, 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发挥教师教育优势, 加快师范院校发展[N].中国教育报, 2005-06-17.

7.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七

农村中学尤其是职业中学学生旷课严重,流失太多,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笔者从1999年9月开始对我校高一年级两个班追踪调查,结果发现每班均有学生流失情况,历经六个学期,共有44人失学,流失率达35%。本人执教20多年来,走访、劝导次数无法统计。据调查,学生流失最根本的原因是厌学。由于厌学而旷课、逃学是中小学生特别是职高生中常见的、带有普遍性的不良行为,是学生学习心理障碍中最具危害性的问题。现就学生由厌学而辍学问题谈我的一孔之见。

二、厌学学生心理的外部表现

学生一旦产生厌学心理,便会毫不掩饰地在行动上予以充分流露。作为教师,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其外部表现大致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放纵

主要指学生对学业的放纵。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学生学习成绩低下,另一方面他们压根儿也未存心搞好学习。因此,他们上课不认真听讲,东张西望,无精打采,甚至影响他人学习:对作业敷衍塞责、马马虎虎,或干脆置之不理。这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往往认知活动水平差,在课堂学习、处理课外作业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的应付状态。对于学习他们普遍有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讲不专心,心不在焉,没有良好的记忆方法和学习习惯,加之缺乏学习兴趣,学习目的不明确,所以往往学习的动力不足,学习效果不好。由于这些学生不愿学、不会学而学不会,必然导致学习成绩差并形成恶性循环。

2、说谎

学生厌学后的最大希望是脱离学校的“樊笼”。为达其目的,在家里他们对家长撒谎,在学校里对老师撒谎,表现为没病装病,谎报病情。调查中发现,经常旷课的学生自尊、自信水平特别差,他们很少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的关注与重视,刚开始表现为惭愧、内疚、掩饰自己,继而发展为满不在乎、不以为然和自暴自弃,失去了应有的自尊和自信。同时,他们会积极地寻找其他的途径来寻找自我认同,表现为不守纪律,爱出风头,与老师对着干,直至旷课、逃学,出没于校外游戏厅、舞厅、网吧等青少年不适宜的场所,寻找刺激,混日子,消磨时光。

3、对抗

其表现为故意找茬子或钻牛角尖以对抗老师,致使班级某些工作难以开展。如碰上那些在班级颇具影响力的学生则更难对付,其后果也更严重。这些学生人格特征大多是内向、情绪不稳定型。经常旷课的学生内向型的明显多于外向型的,情绪不稳定的明显多于稳定型的。这些学生往往表现出孤独、反应缓慢、适应性差、焦虑、忧郁、情绪反应强烈、性情古怪孤僻、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4、奢望

这些厌学的学生常奢望天天是周日,学校天天有意外情况而放假。他们甚至希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天天生病或有事出差。这些学生往往还表现得特别小心、谨慎、敏感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态度。

三、厌学心理原因分析

造成学生厌学的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生活的压力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那么学生厌学思想的产生也源于此。学生一迈进学校的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紧张而有序的空气,有的甚至是超负荷的重压!此时,按照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说,一部分学生自然被淘汰了,但他们又不能不上学,那么他们将永远是班级的后进生,更可怕的是,强烈的自卑感由此衍生,时间一长,这些后进生又怎能不厌学呢?

事情还不仅仅如此简单。那些暂时过了“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竞争中,仍然难免有差异,这主要针对班级中的中等生及优生而言。那些中等生呢,除极少部分能通过努力而跻身于优等生的行列外,大部分就似乎永远只是中等生了。虽然他们有使自己成为优等生的想法,他们也曾为之努力,但由于自身素质、学习方法等因素影响,始终难以如愿以偿。一个人竭尽全力还是不能满足愿望,那他的原动力和上进心就会丧失。一部分中等生因此成为后进生进而厌学也正因如此。个别优等生也会成为后进生。这主要是心理负担的作用。优等生不愿因自己的松懈落伍让师生产生不好的看法。因此,他们时时处处严于律己以保持现有地位,无形之中,他们背上了“保优秀生”的包袱。在学习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下,他们那本来就很脆弱的意志是容易受到伤害的,往往一次的失利即会令他们一蹶不振。长此以往,这些优秀生也会加入后进生的行列。而且他们一旦厌学,其后果更严重。

2、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本应是学生在校学习的加油站,但往往由于部分家长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欠妥,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影响也不容忽视。那些家庭条件优裕的家长往往失之于偏爱或溺爱,他们生怕亏了自己的孩子,常常有求必应。殊不知适当的教育是应该而且是必须的,过分的“撒手”却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有害。因为这助长了孩子的优越感,使他们丧失了进取心而不思学习、厌弃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富兰德森所推断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是导致学生讨厌学习,甚至于产生旷课、逃学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心理学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等。相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尤其是人际敏感、敌对、强迫、焦虑等心理状态,极易导致厌学的情绪和行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特别是情绪情感)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敏捷性、精确性和灵活性,影响学生智力水平的正常发展,以致于课堂上不能积极思考,作业、考试错误百出,学业成绩不良。加之在当前激烈的升学竞争背景下,他们一直处于失败的心理体验中,进而产生不良的自我意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良好动机,更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这种低自尊的心理水平会进一步加重其厌学的情绪,进而导致旷课、逃学行为的发生。

3、社会生活的诱使

社会生活的大门时刻向学生敞开着,学生所面临的是五花八门的社会生活景象。社会生活中那些不良的风气,错误的舆论导向,特别是随改革开放而来的追求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浊流,无时不在摧折着学生那经不住诱惑的意志。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势力下,学生在汹涌而来的厌学潮流面前更显得力不从心,无形中学生形成了不良人格的特征。学生不良的人格特征对其旷课逃学行为有影响。与一般的学生相比较,那些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神经质型个性的学生更易产生厌学情绪和旷课行为。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神经质的学生的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不灵活型。由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其高级神经活动的

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學生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到阻碍,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导致他们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时极易分散注意力,极易疲劳,反应迟钝,学习效率下降,进而产生丧失学习兴趣,讨厌学习,害怕上学的旷课行为等。

4、偶然因素的作用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偶然性。作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我们不能否认因为某些偶然事件的发生而给学生带来的厌学的消极影响。这主要表现为我们对某些事情的思维过于简单,处理方法过于粗暴。试回想一下,我们对待学生是否公正,对学生的违纪处理是否粗暴,言辞是否偏激等等。虽然这些事件在我们的头脑中一晃就过去了,但它们留给学生的印迹也许永远抹煞不掉。但正是这些“疏忽”,导致了后进生难以“医治”的厌学情绪。

5、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世界观对其旷课逃学行为有影响

有的心理学家将厌学旷课的学生分成多种类型,不管哪种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缺乏“自我能动性”。他们往往不能积极主动地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不能自觉排除来自环境的各种干扰,不能自觉主动地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而是采取消极的旷课逃学行为来逃避学习上的困难。究其本质,还在于他们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和远大的人生理想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加之来自当前社会现实的影响,他们学习目的性已经越来越实际和功利化,学习目标也越来越现实、具体,这就必然导致了明显的学习、品德两方面的两极分化现象。一些学业基础好的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并形成良性循环,他们就会乐意去上学。相反,一些学业基础差(特别是职高生)的学生,他们感到学校生活很无聊、乏味,甚至是痛苦,他们就不愿意上学,更愿意躲在家里或校外娱乐场所寻找乐趣,获得精神寄托。这也正是职高生旷课比例相对高于初中生和普高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何有效地防止和矫治学生的旷课、逃学行为,促进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呢?我们认为可采取以下一些心理教育和矫治的策略: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和人格特征与旷课、逃学行为高度相关,且大多数旷课逃学的学生都缺乏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因此,矫正中小学生的不良心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培养其自尊心、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培养其健全人格。

1、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培养他们的自尊心

教师需要更多地采用赞许、表扬、奖励、给予信任性委托等方式唤起心理不良学生的自尊心,并利用自尊心进行教育,正确对待和热情帮助心理不良的学生,防止一切伤害其自尊心的做法和事件的发生。

2、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养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并非一味地强调个人的自尊心。如果片面强调个人的自尊心,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顾个人利益而不考虑集体利益。因此,在培养学生个人自尊心的基础上,还应注意激发其集体荣誉感。教师要为心理不良学生提供和创造集体活动的条件,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努力与国家、学校、年级、班级等荣誉的关系,使自己为损害集体荣誉的错误行为而产生内疚感,并激励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挽回集体的荣誉。

3、去掉自卑感,恢复自信心

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去掉自卑心理,引导他们从正确的方面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另一方面则要恢复其自信心。为此教师应做到:(1)“一分为二”地看待心理不良的学生,既要看到其消极的一面,更要看到他们过去的表现,还要看到后来的变化和现在的表现。(2)扬善弃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引导心理不良的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鼓励他们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觉地反省,开展必要的思想斗争。

二、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这主要指对学生进行理想、意志、学习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可通过主题班会、讲座的形式,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顽强的意志,告诉学生不能因一次偶然的失利而丧失进取心。

三、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多向联系

开家长会、家访和赴社会实践基地开展社会调查是加强联系的好方法。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做好家长工作,为学生解除后顾之忧。对于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可组织讨论,以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四、丰富校园生活

学生能力有别,兴趣各异,文化成绩差,但并不能代表其它也差,爱好、特长也许更容易培养,音乐、体育、美术、科技制作不妨是他们选择的项目。学校应丰富学生生活,抓好音、体、美特长生训练,成立各种兴趣小组,常开展形式各异的课外活动如体育赛事、歌咏比赛、书法展览等都能给他们以展现的机会,让他们领略成功的喜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五、从情感教育入手。密切师生关系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教育学生亦然。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说:“同情心,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实施的血和肉,教师不能是一个冷淡无情的人,教育没有情感,就成了无水之池。”可见,情感教育对于密切师生关系是不可或缺的纽带。现在的中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急剧发展的时期,特别是独生子女,具有非常强的自尊心。他们希望教师能理解他、关心他、尊重他。教师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归根到底是对学生人格的肯定和尊重。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应有的权利,使他们能够在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生活。处处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缺点、错误和不足在所难免,关键是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过错。对学生严格要求是对的,但一定要严而有理,严而有方,严而有度,严而有爱,千万不能严而无当。教师要注意自身素质的培养,要严于律己,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尽力消除因老师自身原因而给学生带来厌学的消极影响。一般地讲,厌学的中学生,很大部分是学习没兴趣,对家长不满,对老师不信任,对学校有戒心的人。为此,教师除了加强自身思想文化修养,提高教学水准赢得学生信任外,还要遵循德育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尤其对双差生.更要关心、理解他们,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与他们交朋友,做知音,放下教者的架子。切不可动辄教训、讽刺、挖苦,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爱是教育成功的一半。”只要师生关系密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成绩的提高,思想的进步,对教师和学校的留恋还会远么?旷课还会不减少吗?

六、从耐心细致入手,常抓不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厌学学生这种厌学情绪的形成,非一日之功,并且反复性很大。目前,有的班主任采取呵斥、处分、罚扫地、罚作业等办法,致使他们或软拖硬抗,或无所谓,或当面顶撞,结果是双方都下不了台。这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只能激发矛盾,使对立情绪升温,这是不可取的。教育工作者要讲究教育艺术,少罚多导,大禹治水,成功就在于“掘之使导”,要反复抓,做深入持久、耐心细致的工作。既要像教练那样从难从严要求,又要像慈母那样关心理解。“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花够了心思,用尽了心血,即使厌学学生是一棵铁树,开花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8.学生厌学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八

青少年是祖国的的未来。小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部分小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特别是在学习上经历了挫折后,便灰心丧气,失去了学习的自信心。有的学生课上无精打采,不认真听讲,课下不能及时、认真地完成作业,有的学生考试成绩较差,却不以为然,甚至还有的学生出现了“逃学”这你现象,这些严重都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和身心发展,日益突出的小学生“厌学“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校教育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应当大力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那么是那些因素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至使他们产生了“厌学”心理呢?为此,我进行了调查研究,想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真实心理,并根据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改进,并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借鉴。

二、研究方法

本人选取了我校三、四、五、六年级14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发出问卷140张,收回140张。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性别、年龄、年级)和22道选择题和一道问答题。答题时没有让学生填写自己的姓名,目的是让学生没有顾虑,能够如实回答。22道选择题,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目的、学生的作业表现、对教师教学方法、家庭对教育和科学指导情况的调查,一般可供选择的答案有四至六个,一个问答题是:不愿意学习的原因吗?答案没有明确的导向性,目的就是要学生实话实说,了解影响学生学习的真实原因,掌握形成“厌学”心理的主要因素。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我对问卷的分析,及自己平时工作中的观察,我认为现在小学生中存在的“厌学”心理,主要受以下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1、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

通过调查显示,有10%的人认为不读书也能挣大钱,还有12%的人不知道为什么要读书。没有明确的目标,当然缺乏奋斗的动力,久而久之,也就觉得学习索然无味,出现了厌学心理。

2、作业布置缺乏层次性,形式单一。

调查中我发现,在140张调查问卷中有25人不喜欢做作业,占总人数的18%。还有74人有时喜欢有时不喜欢做作业,占总数的58%。在22名长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中,有13名同学认为业太多完不成,说明作业量多。有9名同学是因为不会做才没完成,说明难度大。学生不能轻松完成。长期以来,这些学生畏惧学习,出现自暴自弃现象,导致23%的同学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不集中,甚至有69%人对考试紧张害怕。经调查统计有28人喜欢口头作业,39人喜欢书面作业,73人喜欢动手操作的作业,看来学生还是喜欢作业形式多样化,我们平时的作业还是以书面作业为主,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

3、部分教师对学生关爱太少,特别是对“学困生”关心则更少。

被调查的140名学生中,有12人因学习成绩不好而经常被批评,有4人认为,因自己学习不好,老师不喜欢自己。有45人认为课堂上出错或成绩不好遭到同学的耻笑。他们认为自己不如别人,主要原因是自己的学习太差。由于这部分学生基础较差,又不能及时得到老师、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任课教师的关爱、指导,所以他们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产生了畏难、怵头心理,久而久之,出现了“厌学”心理。

4、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被调查的对象中,有50%学生喜欢游戏,讨论式教学方法,认为自己不喜欢某些老师的课,对部分老师的课没有兴趣,希望老师讲得生动。有12人认为,在考试没有取得理想成绩时,受到教师的严厉批评,甚至会被罚作业。特别有52%的人反映某些学科课业负担过重,每天自己能自主支配的时间,这说明,我们在现实工作中确实有一部分教师,教学态度不认真,教学方法陈旧,不能吸引孩子们,使学生们认为学习就是被动听老师讲课,机械地重复地完成老师布置的大量作业,应付数量繁多的考试。

5、家长对孩子们的学习不重视,缺少科学的指导。

调查统计,有54名学生认为,父母对自己的学习漠不关心,他们只顾在外打工挣钱,很少过问自己的学习,占总数的39%。只有15名学生认为,家长关心自己的学习,占11%,但缺乏必要的科学的指导,认为上学认几个“眼前字”就行,不必要学到什么程度,反正自己就一个孩子,将来考不上大学,也能谋生。学生在学习上有了成绩不是加以正确的引导,而是只重视物质奖励,一旦学生的学习成绩出现了下降,他们更是采用简单的处理方法,对学生的学习缺乏科学的指导。

6、个别家庭经济收入较低,难以负担孩子的上学费用。

9.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九

马龙二中 唐丽英

摘要:高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他们承载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使命,理当把握住学习的大好时机。但是,现实却不容我们如此乐观,本文从学生厌学的一些具体表现入手,针对中学生的厌学现象进行分析,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据此简单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学生厌学;厌学的具体表现;厌学原因;解决对策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知识化时代,中学校园本来应该是学生学习知识的最好场所,但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学习没有丝毫的兴趣,他们整日无所事事,厌学情绪非常严重。我校由于生源基础薄弱,学生厌学表现更为明显一些,个别学生甚至中途辍学。厌学不仅会造成学生不求上进的消极心态,导致厌学学生的学业失败,而且还将影响他一生的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厌学,简单的说就是厌恶学习,具体的讲就是:学生对学校的生活失去兴趣,并逐渐产生倦怠情绪,对校园生活持冷漠态度等心理感触及其在行动中的一些不良表现方式。本文将从我校学生厌学的具体表现,学生厌学的原因,探寻解决的策略三个方面经行阐述。

(一)我校厌学学生的具体表现:

(1)上课时懒懒散散的,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走神、发呆、讲小话、玩手机、看课外书,爱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常违反课堂纪律,精神不振,爱打瞌睡,一般不愿做作业,或者抄作业或找别人代抄。经常迟到、早退、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故意拖沓,有的甚至抵触对立。

(2)学习效率低下,毫无兴趣,总是感到学习非常的枯燥。一到上课,或是拿起书本就无精打采,精神萎靡不振,一下课走出教室就精神抖擞,神彩飞扬。平时要是老师、家长不催促,他们是不会主动去了解其他的学习内容的。只要一打开书本,他们就会以各种理由推搪。不是说头疼就是说疲劳,甚至一些学生干脆与老师、父母做起了交易,自己完成了一件学习任务,老师、家长就要给以一定奖励。

(3)在校园内故意张扬自己的“个性”。男生故意留长发,理奇异发型,抽烟,说脏话。女生故意着另类服装,他们在校园里乱交朋友,谈恋爱,甚至出言不逊,顶撞老师,甚至个别学生还会殴打老师。我校就曾经有一个女教师因教育学生而被该学生踢了几脚,最后由于各方面原因导致孩子流产。

(4)欺骗老师,蒙蔽家长,对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考试时,一些厌学要么直接不参加考试,参加考试的要么只做主观题,要么在考试前几分钟随便把试卷做起来,然后的绝大部分时间在睡觉,情绪重的学生,甚至交白卷,以此来展示他们内心的厌恶。但是,迫于家庭和外界压力 又不得不重新踏入校园。可是,内心深处却极其不满,最终可能会辍学回家,极端者甚至会离校、离家出走。(二)中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的原因 :

厌学,有客观原因,客观原因涉及教育评价制度,家庭教育、社会大环境方面的消极影响,还有学生自身的原因。

1、而我觉得教育评价制度主要是对其他几方面的影响是根本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在评价内容上比较单一,仍然过多倚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其二在评价标准上注重总结性评价,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其三在评价方法上仍以传统的纸笔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分数这个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的评价手段与方法;其四在评价主体上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其五在评价重心上仍过于关注结果,忽视被评价者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因为存在以上评价的弊端,导致现在一般都是学校通过考试获得学生的成绩,教育部门或是学校通过成绩来评价学生,教师、家庭、社会都围绕提高学生的成绩来开展工作。所以常常有“分分分,学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师的法宝”这样的说法。

2、家庭原因:家庭和学校一样,是孩子成长的主要环境。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除了知识的传授,家庭对孩子的影响远超过学校,而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父母不管教或不善于管教,导致了学生的厌学心理形成。体现在:放纵型家长对子女的放任自流,导致了子女懒学勤玩;宠爱型家长对子女百般溺爱,过度迁就,助长了他们养成依赖性和懒惰性;强制型家长对子女期望值过高,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子女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当孩子达不到标准时,干脆放弃追求,从而造成厌学;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使学生情感孤独,缺乏温暖,从而导致厌学现象的产生。

3、社会原因: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独立意识在不断的增强,开始寻求脱离父母的依赖。他们的活动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家里或校园内,因此,社会上的一些形形色色的人与事也开始更广泛的影响他们的生活。(1).不正当价值观及不良风气诱发中学生厌学。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钱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愈发显得重要。这时,社会上的一些不正当价值观开始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社会上流行着这样几种观点: “书读得多不如挣的钱多”、“读书无用”。一部分学生受到这些消极价值观的影响,误以为文化知识在逐渐贬值,而花花绿绿的金钱才是实实在在的。于是,这些自制力差,学习成绩也不好的学生就产生了厌学的情绪。他们觉得既然上学无用,还不如干脆辍学去挣钱来的实在。另外,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转型 的基础时期,各项法律法规都还不够尽善尽美,漏洞很多。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就钻了这些空子,逐渐渗透到中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严重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比如,当今社会中,有很多人他们的文凭很低,水准差,但是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正当手段来获得各种发展的机会。这些不良现象使得学生们对学习的重要性更怀疑了。处于家庭环境比较好的学生,就会更加依赖家里,不思进取;而从小就生活在贫困家庭的学生,会认为自己根本升学就无望,或者是考上了大学会因没有关系而找不到好工作,学了也是白学,因而就不想再学习了。

(2).社会低俗文化的侵蚀。现在社会上各种大众媒体,网络报刊等发展很快。而社会上监督机制还不是特别完善,一些网络游戏、黄色书刊,黄色视频在中学生中开始泛滥,青少年对于事物接受快,也就很容易受到影响。使得他们不可能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慢慢的开始放松了对学习的追求。

4、学生自身原因:

(1)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学习的目标,只觉得别的同学来学校,自己也应该来。或者是被家长逼着在学校的,这些同学极易产生厌学的情绪。(2)基础太差,难以适应。相当部份的学生由此而厌学。(3)学习过程中方法不当。因方法不当,影响成绩,因成绩不佳而失望,因失望而厌学。(4)、抗挫能力低下。不少学生对考试成绩的高低缺乏正常心态,常因一次失误而一蹶不振,失去信心、失去动力,缺乏屡败屡战的抗挫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由此而生厌学情绪。

(三)改变学生厌学的策略:

1、对改进教育评价中弊端的策略

针对前文中提到的教育评价中存在的五方面的不足之处,笔者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其一,从侧重一元评价转变为注重多元评价。人类的才智是多方面的,绝对不仅仅是学业成绩所能反映的。在具体的评价活动中,以测验成绩为主要或惟一的尺度,这样的评价模式就是一元评价。现代教育评价倡导多元评价思想,也就是从多视角,采用多种方法评价学生。(1)重视高层次认知能力的考察。为了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教师应设计一些小课题,让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如新闻调查、科技报告等。(2)重视对学习过程的检测。要关注学生的平时表现,把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自学、课堂提问、作业、单元测验等活动中考察学生的学习表现。特别要关注中下学生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帮助其树立学习自信心。(3)注重对各种活动表现的检测。收集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表现,如演讲、朗诵、书法、文体活动、智力竞赛中的表现等。对那些虽然学业水平偏差但却有自己特长的学生,尤其要注意充分肯定他们在课外活动这个舞台上所展示出来的才能,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4)用多种方法收集评价信息。采用多种方法,从多方面收集评价信息,如观察、家访、轶事记录法等,不要只着眼于测验。

其二,从侧重总结性评价转变为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形成性评价已经是比较主流的评价方法,形成性的评价评定时间要包括平时、期中、期末,高

一、高

二、高三,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语,同学间的互评等多项内容。实施形成性评价应当注意下列问题:(1)考试与考查相结合。减少总结性考试次数,多进行“低起点,小步子,快反馈”的形成性测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不断提高。(2)评分与评语相结合。考试评分不能只给简单的一个分数,而应采用评分与评语相结合的方法,用评语把分数反映不出来的问题提出来。(3)允许考第二次、第三次。考试不是为了难倒学生,而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考得不好,可以适当采用暂不计分的方法,鼓励学生再做努力,最后取得好成绩。(4)自评、互评与师评相结合。让学生参与评定过程,能增强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促进学生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控能力的发展。

其三,从侧重区分性功能转变为注重激励性功能。中生正处在心理和智力飞速发展的阶段,可塑性很强。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智特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间的个别差异,不能对学生过于苛求。特别是对厌学的学生,只要他们取得了一点进步,也要给以表扬。学生喜欢既有赞赏又能巧用批判的评价,要尽量减少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负面评价。每一次月考之后,同时表彰学业进步学生与学业优秀学生,从而使受到学校表扬不再是学习好的学生的专利,激发了厌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对家庭教育让学生厌学的策略

(1)上文中提及各种类型的家长不要总是重视孩子的最后结果,更要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和苦恼,随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平时多抽出时间与孩子进行交流与辅导,不要让孩子养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不良习惯。尤其是中学生在思想意识上已经有了自己的见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要多听听孩子是如何思考的,看看他的想法。如果发现孩子的想法有不正确的地方,家长再加以讲解和辅导。对孩子的关爱和体贴会减弱孩子的厌学现象。(2)、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帮助孩子正确认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的竞争会更加激烈,没有文化,没有知识,今后就难以在社会上生存和发展。父母应以自身正确的言行为榜样,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另外,父母除了给孩子一个温馨美满的家庭环境外,还应在家中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孩子在书香的熏陶下吸收知识的蜂蜜。(3)、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等形式使家长尽可能主动与学校联系,交流子女学习生活情况,把握子女成长发展脉搏,同时,教育方法上更宽严结合,注重技巧,让子女感觉到家的可爱,父母的可效可敬,从而增添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3、对社会不良因素让学生厌学的策略

(1)、各级党政府要狠抓党风和廉政作风建设,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精神文明。下大力气坚决清除社会上那些影响极大的丑恶现象,从而改善广大学生生活的外层空间,减少那些不良风气对学生们的侵蚀。

(2)、加大整治营业性舞厅、电子游戏室、台球室及网络、书刊、音像制品等力度。为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凶杀、恐怖等不健康 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

(3)、形成合理的人才评价,各级党政府、社会有关人士等在对教育投资的同时,既注重学校的外在形象,更应注重学校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学生在校有空间学,有东西看,有条件玩。

4、对学生自生因素产生导致厌学的策略:

从中学生自身来说,应该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并采取措施。(1)学会以积极的心态做事、做人。心理学家说:“伟人之所以与众不同,其决定性的因素不是身体条件,不是技能,也不是智商,而是他的心态。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忽视心态这个关键的因素。”因此一个人要想获得快乐、成功和幸福的人生,就必须积极地来认识、调整和把握自己的积极心态。(2)学会管理与克制自己。我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认人之初性本恶。他认为性恶是天生的,性善是后天人为的,人自自然然地为自己,经过教化他才被培养成为人。所以,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全靠自己选择;他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他做了些什么事。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他才能驾驭他自己,驱动他自己,他才是他自己的主人。(3)学会做好过程,淡化结果。老子说聪明的学生更重视平日的学习和积累,更重视日常的勤奋和刻苦,这样的学生就像哲学家说的那样“把每一天都当成了生命的最后一天”来珍惜注重过程与细节。(4)学会高效学习。时间加效率等于好成绩。没有时间,就没有一切;但只抓住了时间,还是不够的,还要提高学习效率。所以,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效果为准则来制定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只有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学习方法。(5)学会善待自己,直面挫折。生活就是竞争,生活之中绝不是一帆风顺的,一定会有失败和挫折。所以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了挫折和失败,请不要过于自责,寻找失败的原因是必需的,但不是惩罚自己,更不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6)学会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一个拥有感恩的心的人,就会爱父母,爱老师,爱学生,爱社会,这样的学生的学习就会进步,他就能够在困难、挫折和失败面前具备人们希望他具备的勇气和力量,这样的学生的人生就是成功和幸福的。

参考文献:[1]《高中生》 2006年13期《厌学的主要表现》

[2]韦尚远.当前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分析及对策[A].2010-08-10:3-5.[3] 邹颖君:《学生厌学原因分析及对策》《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第77期

10.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十

【关键词】中学生 厌学 心理原因;对策

近年来,厌学已经成为了中学生群体存在的一种流行病,严重影响着中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妨碍着中学教育目标的实现。正确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改变和杜绝这种现象,对促进教育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中学生厌学心理产生的原因

(一)学习本身的局限性

学习是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付出很大的心智努力。而这种需要心智努力的事情,都伴随高度的精神紧张,久而久之必然会产生心理疲倦感。同时,学习也是一个长时间的周期,并非一朝一夕就可完成。所以,学习本身存在的局限性就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从而导致厌学。

(二)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或不明确

中学生动机不足或不明确的现象极为严重,其原因有:一、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社会不良风气也走进了学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二、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受到家长及社会上“脑体倒挂”现象的影响,误认为知识不重要,花钱读书不合算,认为知识够用不如早点参加工作或经商赚钱好。三、学生本身对为什么学习不明确。学习是为了应付家长或者只是有书读就可以,而没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三)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缺乏兴趣

造成学生学习情感淡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学生学习时间长,导致学生兴趣下降。其次,教师教法陈旧、师生情感不良。中学生学科情感的产生往往源于他们对学科教师的情感。学生长时间不喜欢某一学科的老师很难说不产生厌学情绪。

(四)学生意志薄弱,耐挫力差

许多学生虽然主观上有学习的愿望但学习毕竟是一项艰苦的事情需要一定的时间及毅力。目前的中学生都是父母的宠儿,生活中的任何困难几乎都是父母帮助解决。因此很多学生坚持性差,意志薄弱,一旦碰到困难便打退堂鼓,害怕去学、去动脑,长期下去便产生厌学情绪。

(五)来自各个方面的消极评价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鼓励和被肯定,尤其是中学生还处在心理发展的不成熟阶段,更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积极评价。而在实际生活中,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均以考试分数为标准,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这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不容忽视的原因。

二、避免和消除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一)创建优良的学校教育环境,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素质教育的首要标志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以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都要勇于克服情感障碍,真正厚爱厌学学生,注意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努力挖掘他们的潜能和学习以外的闪光点,改革不符合素质教育的一系列做法。

(二)培养厌学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让学生悦纳老师。如果学生讨厌某一老师,他也会讨厌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所以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形象,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并给予满足,使学生乐于接受老师的教诲。

其次,帮助学生获得寻求知识的新奇感。教师既要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又要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学生逐渐学会从知识中寻找到可令他们感到新奇的、喜欢的内容,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再次,促使学生的兴趣向学习转移。厌学学生并非没有其感兴趣的知识,只不过是兴趣中心不在所学习学科知识上。老师在了解学生的兴趣中心和特点后,要引导学生扩大兴趣范围,并把兴趣中心转移到学习上来。

第四,改善教学方式方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通过对教学方式方法的改善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另外角度解析,使深奥的、逻辑性强的知识变得通俗易懂便于接受;给学生创设取得成功的机会和阶梯,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功感,在不断的满足中不断提高。

(三)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特别是成就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是促使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一个有强的学习动机的学生绝对不会产生厌学的情绪。通过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成功教育,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学校也可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比赛,在比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欲望。

(四)加强学生心理能力特别是抗挫能力的培养

当前学生多为顺境中成长的独生子女,抗挫能力低,但外界的刺激与压力却很大,教师要时常注意对他们进行对挫折的认识与抵抗的教育。在教育方式上,教师可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设置一些挫折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或者通过主题班会、活动课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知识的讲授,引导他们积极锻炼自己的意志。另外,还可通过心理咨询机构,为学生提供抗挫的心理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梁斌明. 大学生厌学的原因及解决对策.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5).

[2]张柱银,李硕. 学生“厌学”现象浅析及对策. 职教论坛,2004(6).

[3]杨芳丽. 中学生厌学原因及其对策. 河池师专学报,2003(12).

[4]陈静,张珊云. 中学生厌学心理及原因分析. 职业与安康,2001(8).

11.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篇十一

当今社会各种竞争非常激烈, 特别是就业难, 找一份好工作更难。人们更加重视教育, 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师不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 片面追求分数;学生自身能力的限制……致使有些农村小学生开始厌学, 特别是语文学科比较难学。如低年级的汉语拼音、识字, 课文朗读和背诵。主要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 听课走神, 心烦意乱, 坐不住, 没有耐心, 尤其是对书写、背书有厌烦心理, 作业拖拉, 有的干脆就不写。虽然接受了教育, 但收效甚微, 说谎、逃学。针对这一现象, 进行调查分析, 我发现学生的厌学心理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 周围环境的影响

“打工热”的兴起, 使一些人认为“与其花钱读书, 还不如打工赚钱”。有些打工者确实赚了点钱, 使一些人更加坚信这一点, 所以“去打工赚钱, 无本多利”的思想在许多农民的头脑里占据了相当高的地位, 而且逐渐影响到学生。学生不想学习, 家长也无心过问, 更谈不上对其进行指导。有的学生还经常进网吧, 打游戏, 成了网迷, 不能自拔。

2. 家长的原因

一是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家长的心愿。可谓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是, 孩子是有个性差异的, 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 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提出适当的要求, 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期望值过高, 使孩子无论怎样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 渐渐就失去信心, 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造成厌学的严重后果。

二是家长“顺其自然”的观念。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 无暇顾及孩子, 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溺爱孩子, 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 孩子长时间看电视、打电脑也较少过问。孩子毕竟是孩子, 需要成人的引导和关爱, 如果父母听之任之, 不重视, 放任不管, 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 最终导致厌学。

三是单亲家庭和留守儿童。在单亲家庭中, 孩子缺少父爱或是母爱。一个不健全的家庭, 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 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 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

3. 来自学校教学质量的压力

现在提倡“减负”, 但是“教学质量”在无形中影响着教师, 片面地追求分数、重复机械的作业、题海战术在教师中还存在, 学生被分数、作业压得抬不起头来。同时, 部分教师教育教学方法不当, 导致儿童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 甚至厌学。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 对于学生成绩不好, 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 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地辅导、真诚地去鼓励。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怎会起激励作用呢?这些厌学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 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这些行为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反感, 于是, 冷落他们, 不把他们当作集体的一员, 不跟他们交往。这种态度深深地伤害了厌学学生, 严重地挫伤了厌学学生的自尊心, 使他们陷于不能自拔的状态。

4. 学生自身的原因

许多厌学的孩子, 并非是由于对学习不感兴趣, 也不是由于性格中具有不能吃苦的品性, 而是由于在学习方面存在着某一种或多种严重的落后。如:听写生字词不过关, 课文读不熟, 不能说完整的句子, 等等, 从而影响语文学习的成绩, 成为后进生。此外, 儿童如果患有“多动症”, 就会对学习成绩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如戴某就是这样一个好动的孩子, 上课时他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 晨会时没站一分钟就开始玩沙子, 下课铃一响他就已飞跑到操场去了, 玩得满头大汗, 上课时坐不住, 写作业敷衍了事, 字迹马虎, 学习成绩一直不理想, 对学习无兴趣。其家长带他到儿童医院去看, 通过吃药加以控制。

总之, 问题是多方面的, 但结果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生落后了、厌学了。

二、矫正措施

1. 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教师应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巧用各种媒体, 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 让每个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心境, 快速进入最佳思维状态, 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主人。

(1)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回归生命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应该是生机盎然、妙趣横生、充满“体温”与人文精神的, 而在这样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轻松, 学生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的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 就急于传授知识, 那么这样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筋, 劳动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中恰到好处地激趣, 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状态, 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教师来说, 除了必备的教学基本功以外, 还要善于创设一些教学情境, 利用必要的媒体, 巧妙导入新课, 让学生怀着轻松好奇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

(2) 创造自主学习机会, 夯实学生基础知识。从儿童的实际情况来看, 许多语文知识并不是家长和老师教会的, 而是他们自身探寻得到的。如果教师能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 留给他们以空间和自由, 让他们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寻找规律, 那就一定会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和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的小学生理解抽象的知识会有一定难度, 为缩小形象思维和抽象知识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 教师除了利用具体实在的教具外, 还应创造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与感知, 从而促进学生理解力的发展和知识的内化,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 尊重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自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要在很长时间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面, 他想些什么, 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 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让每一个学生成功是语文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学生, 给每一个学生机会, 发掘每一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 让他们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和发展。

2.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

厌学学生大多没有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学习缺乏内在动力, 学习上缺乏坚韧不拔的意志。组织好学习心理辅导活动, 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 端正学习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合理地选择自己的课余生活, 禁止学生上网吧、游戏室等娱乐场所。可以召开“我的课余生活”、“做文明的网络使者”等主题队会, 使学生受到启迪和教育, 并引导学生参加学校的语文阅读兴趣小组, 鼓励其多读书, 读好书。

3. 发挥家庭的作用

加强教师家长的联系, 做到联手共管, 使学生有个引导和支持。教师要及时把学生在校内的表现反馈给家长, 而家长要把学生在家的情况提供给教师, 共同针对学生的问题一起想办法解决。

(1) 唤起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孩子愿做什么不愿做什么, 往往由兴趣而定, 兴趣的产生是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家长希望孩子有怎样的兴趣, 就应提供相应的环境, 要使他们的兴趣持久, 更需要家长对他们的成功有所关注, 小小的赞赏也能激发他们百倍的热情。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挖掘教材的兴趣点, 这是激发兴趣的源泉。孩子如果对语文课缺乏兴趣, 就不容易学好。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每一个正常的孩子来说, 要求学习本来就是一种需要, 但学习枯燥无味, 必然压抑其求知欲望, 挫伤其学习积极性。家长应帮助孩子创造一个生动有趣的学习环境, 变枯燥无味的学习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学习,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多给孩子讲讲古今中外的名人有关学习的故事, 给孩子树立榜样;也可以经常带孩子去参观、旅游, 边玩边学习。

(2)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要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识水平, 要使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自身的需要。认识的逐步提高, 有助于孩子学习情绪的逐渐稳定,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要从小抓起。不少好习惯, 只有从小抓起才能养成。要从点滴抓起。如写字姿势要坐端正, 握笔姿势要准确;对学习仅作指导, 绝不包办代替。要不断提出要求, 对孩子的学习应勤检查, 勤督促, 及时鼓励。一旦发现孩子有不良的学习习惯, 如做作业马马虎虎, 就要及时指出纠正。

(3) 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厌学, 不要过于着急和焦虑, 否则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用处, 家长要营造宽松温暖的学习氛围, 改变不科学的教育方法,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目标。平时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 努力去了解孩子, 去弄清问题的原因, 与孩子一道去解决, 不要一味地批评与责骂。批评与指责正是造成孩子厌学的一种途径, 家长越是逼迫孩子拼命学习, 反作用越大, 问题愈加严重。家长应该主动体贴、安慰孩子, 帮孩子克服心理的挫折, 面对现实地多给孩子支持、疏导和鼓励, 还可以送孩子去心理咨询。此外, 家长还要合理安排孩子的学习、休息、娱乐和活动的时间, 不要加重孩子的学习负担, 也不能让孩子无休止地看电视、玩电脑。

三、成效

1. 厌学的学生想学习了

通过我与家长的共同努力, 我班厌学学生都基本消除了厌学情绪, 对学习表现出较大的热情, 语文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虽然这些学困生的成绩并没有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可他们确确实实进步了。一位学生还常来信感谢我的帮助:“我现在很喜欢学习语文, 老师也经常表扬我上课专心听, 作业认真完成, 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 我好高兴呀!您的耐心……”看到学生的进步, 我感到无比的欣慰。

2. 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合理有效

我转变了教育观念, 不再以分数来衡量学生, 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 关爱和呵护他们, 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特长;教学方法变得灵活多样, 让学生对语文课产生浓厚的兴趣。

3. 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得到优化

12.中职学生厌学情况分析与对策 篇十二

摘 要: 当前中职学生厌学已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各类职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它严重影响到学校、班级的管理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本文以当前我校学生中存在的厌学情况和作者自身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实践,对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厌学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找准原因,落实对策,遏制学生厌学情绪的漫延,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 中职教育 中职学生 厌学心理 产生原因 消除对策

中职学生作为青少年中既相互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和行为有许多突出的特点,也有很多特有的矛盾。如何促进中职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快乐地掌握知识,完成学业,已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有必要对中职生的厌学心理的成因和教育对策进行进一步的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消除不良心理,更好地完成学业,促进教育人才质量的提高。

1.中职生厌学心理的表现

1.1自卑的心理

自卑失落,是我校学生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问题。调查发现,有53%的学生认为,没有考上理想的高中,成为“天之骄子”、上大学的梦想破灭了,对上中职学校信心不足或毫无信心,来到职业学校就是本着一种“混”的态度,拿个文凭,将来好找工作。有的学生说:“虽然现在中职学校有对口升学的机会,可以报考高职院校等,但由于社会的偏见,总感觉我们低人一等,内心有一种自卑失落感,无心学习。”有的学生甚至说:“我们考不上高中,没有希望读大学,只好到中职学校来混三年。”这种自卑失落的心理,使学生精神不振、学习缺乏动力,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也影响了学习效果,造成了学生厌学。

1.2紧张焦虑的心理

中职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也有一部分高中毕业生(成绩相当差),学生年龄普遍较小,缺乏生活经历和实践锻炼,尤其是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接受的是基础教育,进入中职后转为职业教育,知识结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对于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和实践锻炼的中职生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考验。

另外,中职学校更重视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专业技能的训练与培养,学生感到心理负担很重。调查中发现,有68%的学生认为专业课太难,自己基础差,根本学不进去,对完成中职学业感到焦虑,没有信心,特别是学生对参加高新技术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会计证、会计电算化考试、普通话证等专业技能等级考核非常惧怕,加上对将来的就业不抱希望,这种焦虑紧张的心理,使中职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在和学生的访谈中发现,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对自己的这种心理表现说不出所以然,“我也不知道怎么了”是最普遍的一种回答。

1.3嫉妒自私的心理

调查发现,在对待某同学取得好成绩受到表扬这一问题上,有一部分的学生选择了“不屑一顾”,有的甚至对模范、先进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这部分学生或多或少也有行为问题和违纪现象。这种自私嫉妒的心理为纯洁的同学关系投下了阴影,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校风和学生的学风,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

1.4消极逆反的心理

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要求独立,脱离成人的怀抱,走向社会的成长要求,但又离不开家长、老师的心理。在平时表现为:独立承担学习、活动的能力差,不会协调,不会合作,甚至个人生活方面,严重依赖家长。在教学中,老师常常发现有部分学生“不听话”、“不受教”,总喜欢与老师“顶牛”、“对着干”。这种与常理背道而驰,以反常的心态显示自己“高明”的行为,往往来自逆反心理。

2.中职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原因

2.1社会原因

2.1.1经济腾飞,城乡一体化的逐渐形成,对那些厌学的学生来说,这精彩的“外面世界”无疑是对他们的一大诱惑与刺激。

2.1.2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近年来,一些陈规陋习甚至丑恶的东西死灰复燃。譬如封建迷信,哥们义气、一切向钱看,事不关己、见死不救或见危不助等,党政机关的不正之风影响,如贪污腐化,行贿受贿,拉关系,走后门,舞权弄术,以谋私利等,产生了负面影响。

2.1.3不少企业、公司等招工招干,重人情而轻人品,看文凭而不看水平。学生因此而产生“有钱能使鬼推磨,大学毕业又如何”等错误认识。

2.2家庭原因

2.2.1由于家庭的富有,居住住宅条件、交通,通讯工具等的现代化,生活水平的小康,外加独生子女或二孩家境的优越等,不少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习惯,因此对学习知识技能的劳心劳力且枯燥单调的生活自然就有一种畏惧感。

2.2.2不少学生的父母往往异地经商或赴港台打工,平时难得与子女团聚,对学生的思想、学习等关心甚少,如此家庭教育方面就显得十分欠缺。

2.2.3一些家长教育子女不得法,“严”、“宽”失当。平时对子妇百依百顺,一旦有了缺点毛病,轻则破口大骂,重则加以痛打,学生领教惯了,于是变得固执或自卑,这对学习极为不利。

2.2.4不少家长因本身工作劳动原因,平日很少主动到校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一旦子女出了问题,不得不被动与校方或教师联系,“急性子吃热粥”,效果难佳。极少数家长因对儿女就读学校建校作过资助,于是对学校便有一种施恩感,希望校方对自己子女宽容而不是进行严格管理。如此对学生管理十分不利。

2.3学校原因

教学体制陈旧、教学方法呆板,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禁锢、被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逆反心理便随之产生。学生管理上,“严”的多,“宽”的少;课余活动单调死板的多,生动灵活的少。这与学校的教学设施和教的方法亦有很大关系。教师队伍(特别是乡镇一级中学)素质参差不齐,教学水平不高,等等,与学生的期望值相去甚远,无形中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厌倦感。

3.消除中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对策

针对当前中职学生厌学的现状及成因分析,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方面努力,消除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

3.1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新的职业教育理念。

3.2深化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3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4强化基础知识教学,注重能力训练。

3.5强化技能训练,突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6齐抓共管,净化环境,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要适应职业教育文化课教学,就要更新教学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成长需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求真务实,步步为营,扎实有效地提高中职生文化课素养,进一步丰富学生知识,扩大学生视野,使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刘守旗主编.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4.

上一篇:江苏省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浅议高层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试题下一篇:七夕的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