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优质课教案

2025-01-03

醉翁亭记优质课教案(精选6篇)

1.醉翁亭记优质课教案 篇一

《醉翁亭记》

一、导入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给学生读的书。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指古文的精品都已选入,不用再看其它的书了。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222篇从先秦到明末的精品散文,其中就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这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非凡魅力。

二、感知

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首先请大同学们自读课文。并参照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大体疏通文意。

2、疑问之处全班交流。

3、投影反馈翻译效果。A、重点字词解释。

(1)环滁皆山也 环绕(2)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3)翼然临于泉上 象鸟张开翅膀一样(4)饮少辄醉 就

(5)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6)山行六七里 沿着山路 在山上(7)名之者谁 命名

(8)杂然而前陈者 在前面 陈设,摆放(9)非丝非竹 弦乐器 管乐器(10)射者中 射中(11)临溪而渔 钓鱼(12)颓然乎其间者 醉醺醺地(13)树林阴翳 遮盖(14)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以……为乐 B、一词多义。

(1)谓 太守自谓也 称呼 太守谓谁 为,是(2)秀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 佳木秀而繁阴 草木茂盛(3)归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离去 C、句子翻译。

(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解析:第一句判断句,第二句省略句,第三句倒装句。

三、研读

听读,带感情,谈感受。由浅入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写的“乐”的主要内涵。

在疏通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我们的“绊脚石”也搬了,下面我们带着感情听课文录音,并请同学们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

(2)、太守以何而乐?

有说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宴酣之乐等等。

那么这山水之乐在欧阳修笔下是如何描述的?有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12个字就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作者运笔色调、气氛也不同。太阳出来了,树林中的雾气消散了,感觉宁静、清新;云聚拢了,山谷洞穴昏暗了,感觉一片阴沉,这就是变化之美景啊!

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这里写到春季发出幽香的野花,夏季苍翠的绿树,秋季洁白的霜色,冬季露出水面的石头。一切都那么恬静简朴,淡雅自然。“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前句使人恍如既看到空气中闻到了鲜花的幽香,后句则使人象在酷暑烈日当空时置身于横柯上蔽的浓荫之中,顿觉凉爽。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读读。

下面我们来看宴酣乐:那么这太守的酒宴有什么特点?所有宴会上的原料都是就地取材,十分简朴;而且场面气氛热闹、和谐。

你为太守他没有高高在上,而是和游人们一起置身于快乐之中,这叫做与民同乐。

说到这个游人,除了和太守一起喝酒的宾客,还有哪个城的游人?文章中是怎么写的?“至于负者歌 2 于滁,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咱们先一起读读。这么爽的游乐。那么

(3)、从滁人游这一内容可以看出当时滁州城的百姓时怎样的一种生活状况?(太平、安定、幸福),散文中描写了在年事已高的太守管辖下,众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太守自己生活的一个片断,呈现的是一派闲适快活、安详和平的景象,而这些都是欧阳修的功劳,因为他作为太守励精图治,政治清明,让百姓轻轻松松做人,自己也痛痛快快潇潇洒洒地做官,于是整个滁州城境内一时大乐,乐翻了天,我们来看文章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谁能如此轻松地把滁州治理得这么好啊!除了我庐陵欧阳修还有谁呢?哈哈,我欧阳修既是文人又是好官哪!

所以他还有更深层的一份快乐,那就是因自己政绩而乐。

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这里的“每”是常常的意思,“了”是解决的意思。小结:这似乎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欧阳修啊!享受着这么美的山水,感受着这么和谐的人际关系,以至于他醉了,其实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困此点到了全文的核心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2、走进太守:(背景插入:欧阳修写本文时只有39岁,被贬前曾任朝庭的四大谏官之一,欧阳修等人一声奏言,对上至宰相的所有官员都可提出罢免官职等军政大权。当时欧阳修满腔热情支持新政,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人家皇上不听哪,把欧阳修贬了,被贬后落去朝庭职位,贬谪安微滁州。滁州地处偏僻,内心才华无法施展。)

现在我们静下心来,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出太守别的情绪?请你从文中找到这种情绪的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A、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为何以39岁号“醉翁”,隐藏了他对岁月磋砣的感慨,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以“醉”自号,实则是感慨功业未建、韶华已逝。

B、苍颜白发,颓乎其中者,太守醉也。乐中含悲,当时他政治失意,仕途落魄,内心世界很复杂,只好借酒浇愁,所以心力憔悴,苍颜白发。

C、醉能同其乐,醒能述其文者,太守也。这什么要在“醉”的时候“同其乐”,为什么醒了就只能用文章写写乐事?(在这样的情况下还把滁州城治理得政治清明,反衬出太守的大材小用,但又三其位谋其政,在打理政事之后写写文章,这种自我排遣的方法,在无奈之下也算是一种乐事。)

经常喝酒,酒量应该不错,为什么饮少辄醉?

这里我们齐读一下,感受感受他的心情。(然而禽鸟知山林这乐……)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一种隐喻。好似与心情有关。

小结:所以说,文章中表露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一丝无奈,但欧阳修并没有沉沦,他在努力找乐,于是与民同乐。这是一种何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3、品味:“文为心声”,当他醒来之后自然用笔流露出内心的想法。

有可能正是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使这篇《醉翁亭记》轻松选入《古文观止》中,可是老师也发现这篇散文的虚词特点多,比如?(也或而等),古人文字表达向来惜字如金,能用两个字表述的绝不用三个字。为什么欧阳修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难道这几个虚词有特殊作用,我们以第二、四节比较读读看,两者有什么不同?咱们班朗读水平最好的同学大家推荐一下。好,咱俩比一比。

“也”字的使用:使文章语气更舒缓。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那为何要舒缓语气?这么高兴的事情直接写下去不就得了?

“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如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与“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都是六字一句,但“而”字的位置不同,句子结构节奏也随之产生变化,不显得呆板。“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如“朝而往,暮而归”,若去掉“而”,成“朝往,暮归”,就显得紧迫短促,有早上匆匆而去傍晚急急而归之感,插入两个“而”字,就把游玩者欣赏山水之乐的从容之态、欢乐之情、悠雅之兴全表现出来了。

小结:欧阳修以“醉翁”自称,旷达自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在这远离都市的山水之间,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闲适、恬淡的情境里,获得了一种平衡、和谐的感受。这种感受渗透在《醉翁亭记》的字里行间,使文章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

小结:这就是《醉翁亭记》的魅力,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情感旷达,积极乐观。让我们学到许多,让我们懂得许多,这就是它选入《古文观止》的魅力所在啊!

4、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能像欧阳修一样于失意中不消沉,与寂寞中积极入世的中国文人有许多,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

有可能:A、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B、欧阳修:随遇而安的乐观,“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C、刘禹锡:自我牺牲的慷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昂扬气概。D、李白:自我肯定的洒脱,“天生我才必有用” 的潇洒豪迈。

E、龚自珍:重振精神的希望,“不拘一格降人材 ”的求贤愿望。

同为政治家文学家,同样遭贬之厄运,虽情感、心境千差万别,但儒家精神实质上相通的——积极入世。

四、拙见

其实在没上此文前,老师对欧阳外长也是略知一二,但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后,才觉得他这一生走得很不易,他的人生遭遇很曲折,这种大起大落的官场遭遇,以一般人的心理来揣磨,肯定悲痛欲绝,我们都知道“人生识字忧患始”,“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欧阳修虽处处被贬,仍“志气自若” “超然独骛”(宋史《欧阳修传》)不改忧国爱民的初衷,不改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

小结:这就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笔笔写醉,处处谈乐,却又融入忧患,有条有理,让我们带着崇高的心境把文章齐读一遍。(注意文章的舒缓,把带有一种淡淡的醉意、以及淡淡的惬意朗读出来)。

五、共勉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教书之意不在鱼,在乎授之渔也。

2.优质备课:上好优质课的前提 篇二

一、选好课题,事半功倍

准备一节优质课,首要是选好课题。选择一个合适的课题,上课就有了正确的方向,就向成功迈进了一大步。在选择课题时,要紧扣新课程标准,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

每位音乐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如器乐、声乐、舞蹈等,在选择课题时,教师应该尽量选择易于发挥自己优势的课题,这样更容易驾驭课堂,也更容易出彩。同时,教师对选择的课题应有着发自内心的喜爱。试想,如果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都没有感触的话,凭什么让学生产生火花?只有当教师自己沉浸其中,深深被那种音乐之美吸引时,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步入其中,去感知美、体验美。

课题要有广度、有深度,可对比、可挖掘。优质课与常规课的评价是不一样的,优质课的教学内容要丰满并厚实,要有可讲之处,能够对比体验,可以从各个角度切入。比如,人音版高中教材第二单元中的第三课《独特的民族风》,介绍了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的民歌。教材的设计是要引导学生感受、体验三个民族民歌的民族风格。如果教师在整合教材时,只选维吾尔族的民歌这个课题来教,就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是过多强调与音乐无关的生活经验,如新疆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等;二是强调音乐经验,对维吾尔族民歌中的爱情歌曲、劳动歌曲、历史歌曲、习俗歌曲等体裁进行学习认识。但实际上,这两种情况都不符合新课标的理念。高中音乐教学应强调音乐本体即音乐经验,而非生活经验;对维吾尔族民歌的各种体裁进行感受、认识,是强调了音乐经验,但这些民歌体裁并不是学生作为“社会人”必须掌握的知识。如果课题选择出现偏差,那么不管教师教学流程的设计如何流畅精彩,课堂教学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二、目标精准,有效引领

新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分成三个维度,教师们都知道要从三个维度出发去设定教学目标,但在常规教学中却容易将三个维度混淆,导致定下的目标大而空。如,在执教《走进舞剧》一课时,我刚开始把教学目标定为:

1.愉悦地聆听舞剧音乐的片段、感受舞剧舞蹈的肢体语言,从而感受舞剧的魅力;2.运用对比、试唱、体验等方法感受音乐,对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有所了解;3.能积极参与各项感受、讨论活动,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舞剧的相关知识。

随着磨课的深入,我慢慢领悟到,“对音乐在舞剧中的作用有所了解”出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其实这应该是“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舞剧的相关知识”这一点未落实,在课堂评价中实际上是不可测评的。经过几次试讲,反复琢磨后,我把教学目标改为:

1.能愉悦地欣赏舞剧《天鹅湖》的片段,通过欣赏,能感受到舞剧魅力并喜爱这种艺术形式;2.运用体验、实践、比较、合作等方法,获得对舞剧形式、芭蕾舞风格及音乐与舞蹈关系的理性认识;3.了解芭蕾舞剧特点及其音乐与舞蹈的关系,并能准确地唱出白天鹅的主题旋律。

经过这样修改后,整体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更加具有可操作性,上优质课就有了目标保障。

三、过程精细,重点突出

教师准备的优质课应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就是这些理念的载体。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详细备课,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流畅,节奏控制得当。一节优质课的教案往往非常简洁,这是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后所显现出来的简洁,是高效课堂的特征之一。通过有效聆听、巧妙提问、合理拓展,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获得审美体验。

备课时要注意调动一切形式让学生关注音乐。高中的音乐课主要是让学生关注音乐本身,但这绝不仅仅是“提问——聆听——回答”的过程,而是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去感知音乐。如,让学生通过线条去感知旋律,通过踩踏舞步去体验节奏,通过画图案来表达感受等。教师要充分发掘有效的教学形式去引领学生体验、感知音乐。

责任编辑 严 芳

3.醉翁亭记优质课教案 篇三

周敦颐

廖欢

2016.3.6

爱莲说

周敦颐

教学目标:

1.朗读和背诵本文,并把握重点字、词、句的读音和含义,疏通文意。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道德品质。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辅助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知道在我们衡阳有个西湖公园,“西湖夜放白莲花”曾是著名的衡州八景之一。莲花,又叫荷花,芙蓉。盛夏的时候,盛开的莲花白里透红,红里透白,红白相映,十分可爱,热风吹来,缕缕清香,沁人心脾。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爱莲说》便是非常有名的一篇。

古人常常把莲花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爱莲说》,全文虽然只有119个字,却是千古传诵的名篇,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爱莲说》,看看作者是如何展现莲花之美。(板书课题)

二、走近作者:(周敦颐与衡阳的渊源)

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周敦颐与衡阳颇有渊源。周敦颐有个舅父居住在衡阳,小时候周敦颐便寄住在舅父家。周敦颐从小天资聪颖,又勤奋好学,深得舅父喜爱,他十分喜爱白莲花,于是舅父就在现在的西湖公园里种了大片的莲花,夏秋之交,莲花竞相怒放,十分美丽。周敦颐常常漫步于西湖塘畔,在欣赏美景的同时研究学问,思考人生。莲花的高贵品性也影响了周敦颐,陶冶了他的情操,这为《爱莲说》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三、体裁点击:

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马说》,复习“说”的特点: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那么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爱莲说”的意思是论说一下喜爱莲花的道理。

四、感知莲之韵:(外在美)

1.听录音,然后朗读:注意听准字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听读效果,(大屏幕出示生字),学生读出它的音

蕃(fán)

颐(yí)濯(zhúo)淤(yū)涟(lián)

蔓(màn)亵(xiè)

噫(yī)鲜(xiǎn)有闻

3.齐读课文。要求:读正确字音,读通课文,声音响亮,精神饱满。4.请同学朗读。

5.参考课下注释,自主翻译课文,领悟文章大意。(检查下列句子的翻译情况)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6.思考下列问题。

(1)请从课文中找出描写莲花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作者具体从哪几方面来描写莲花的?找出相对应的句子。

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风度气质: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作者通过外形的描写,用一句话概括了莲的内在气质,请同学们找出。

莲,花之君子者也。

五、探究莲之魂:(内在美)

1.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本文作者借莲花喻人,揭示了莲花中蕴涵的君子品质,请把描写莲花的句子与揭示君子品质的句子连线。

君子

出淤泥而不染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濯清涟而不妖

不攀附权贵

中通外直

独立高洁 不蔓不枝

美名远扬

香远益清

纯真自然不显媚态

亭亭净植

内心通达行为正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自尊自爱令人尊敬

2.本文的题目是爱莲说,为什么还要提到其他两种花呢?作者对这几种花持什么态度?有何用意?(学生分组讨论)

象征

感情

作用

莲花

花之君子者

赞美

主旨(周敦颐)菊花

花之隐逸者

惋惜

正衬(陶渊明)牡丹

花之富贵者

讽刺

反衬(世人)

托物

言志

高洁志趣 小结:

作者周敦颐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做一个隐逸者,更不愿像世人那样贪慕富贵,追求名利。他要在当时浑浊的世间, 特立独行,洁身自好,永保高洁正直的情操,做一名君子。这样的追求,今天对我们仍有积极的教育意义。3.学了本文后,你愿做以上哪一类人呢?

我们应该像周敦颐那样,保持高尚的情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六、拓展延伸:

仿照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爱------,因为它------”的句式造句。

4.中班优质课教案 篇四

文章来源: 文章作者:

收藏本页

活动目标:

1、练习走跑动作,提高走跑动作的协调性。

2、学会在走跑活动中保护自己。

活动准备:

1、场地四周挂有小狗、小猫、小兔标志各一个,小猫、小狗、小兔头饰若干。

2、欢快的音乐磁带。

3、幼儿用书第3册第36页。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导入:随音乐进入场地

今天天气真好啊!徐老师带你们去动物园玩,宝贝们跟我一起来。

二、基本部分:

1、认识小动物的家

师:宝贝,瞧!大森林里小动物盖了很多漂亮的房子,我们来认识是谁的房子

(幼儿参观小猫、小兔、小鸭的家)

2、准备活动

师:大森林的空气真新鲜啊!宝贝们我们一起来活动活动筋骨,请起立

(幼儿跟师随音乐做热身运动)

3、我们玩变变变的游戏

师:今天徐老师带来一个神奇的魔术棒,魔术棒告诉我要把听话的宝贝变成可爱的小动物来玩游戏,请宝贝闭上眼睛

变变变,变成可爱的小花猫(师帮幼儿戴头饰,幼儿演示小花猫走路)

变变变,变成可爱的小白兔(师帮幼儿戴头饰,幼儿演示小白兔走路)

变变变,变成可爱的小鸭子(师帮幼儿戴头饰,幼儿演示小鸭走路)

4、带领幼儿玩“小动物找家”的游戏

(1)师:小动物们快快来啊,我们一起玩找家的游戏

A、幼儿随老师做运动

师:轰隆隆,轰隆隆,小动物们天要下雨了,我们回家吧,瞧!我们回家的路上要过独木桥,要爬过草地,哪个勇敢的小动物能演示给我们看怎样过独木桥和草地(表扬勇敢的小动物)

B、幼儿尝试过独木桥、草地的方法

谈话:你们觉得过独木桥、草地应该注意什么?

师小结:过独木桥时可以把胳膊平举在身体的两侧,这样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推,不要跑,不要挤我们分成两组一个一个来要注意安全,过草地膝盖要触到垫子上,小心注意安全,我们回家吧

C、小动物们雨停了,太阳出来了,我们一起去山坡看太阳啰,过草地独木桥时要注意安全啊,火车要开动了,小动物们要跟上啊

师:呼呼呼,呼呼呼,山坡的风很大啊,小心着凉我们回家吧,哎!小动物们回家的路上要钻过山洞,我们应该怎样钻山洞啊?(表扬勇敢的小动物)

师小结:钻山洞时,要把双手放在头上,保护头部不要碰伤,不要挤不要推我们分成两组一个一个来,注意安全,回家吧!

玩了一天都累了,我们回幼儿园吧,回家的路上宝贝要注意安全啊

6、放松活动:

教师和幼儿一起听音乐模仿小动物跳舞。

(小动物回到家以后高兴极了,它们还跳起了舞。我们大家来学一学,它们是怎样跳舞的?“小猫洗洗脸、小兔蹦蹦跳、小狗摇尾巴……”

三、结束部分:

5.优质课教案 篇五

第四课

画坛巨匠(活动一)

教学目标: 了解画坛巨匠齐白石、毕加索相关生平故事及艺术风格。

能让学生自主地从多角度欣赏、感受其代表作品,并能用语言描述、分析、评价作品。分析、探讨在过程中渗透的相关美术术语,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了解齐白石和毕加索的生平及其艺术风格,并能简单评述作品。

教学难点:评述美术作品。

教学准备: 课本、笔、纸等,如果要体验国画,还应准备国画相关绘画材料。

教学过程:

一、出示的作品,学生欣赏。(5分钟)

提问:仔细观察作品,画家画了些什么?请你描述。看了作品你有什么感受?(分组讨论,指定学生说一说。)

二、了解画家及生平。(20分钟)1.教师对齐白石生平作简介。3 2.讲讲有关齐白石的故事。6(1)齐白石画虾。《群虾》

最初,齐白石画的虾,长臂和躯干变化不多,长须也大多画成平摆的6条长线。他自己很不满意。于是,他在家中案头摆了一只大海碗,碗里养着几只活蹦乱跳的小虾。齐白石每天都在碗旁仔细观察小虾的活动。从此,他画的虾就更加神态多变,活灵活现了。河虾与对虾的结合,创造了艺术中的“虾”。

(2)齐白石画花鸟鱼虫的小故事。

一天,齐白石跟师傅出去做活,在顾主家见到了一本乾隆年间翻刻的《芥子园画谱》,他如获至宝,与顾主好说歹说借了回去。回家后,他跟母亲商量好,从每月工钱里拿出一点钱来买纸和颜料,一笔一画地临摹起来。白天干活晚上画画,常常画得两眼酸痛,连鼻孔也被照明用的松明子熏黑了。半年后,一部《芥子园画谱》全部被他临摹了下来。从此,这本画册成了他的美术教科书他知道自己年纪大了以后画工笔画会很吃力,于是就趁年轻时画了很多张工笔的小虫,但是并不添加其他内容。年纪大了以后,只在每一幅画中添加写意的花草即可完成每日自己规定的绘画量。

3.教师小结并引导学生再次欣赏作品。3

尝试用一句或几句话对画家或作品做出评价,也可谈一谈自己的感悟或收获。4.齐白石不仅是一位画家,还是一位书法家、篆刻家和诗人。3

他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炼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论画谓“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篆刻布局奇特有力。5.分组研究(欣赏、学生模仿分析)5

(1)书中其他作品的特点(意境、表现方法、画面效果等)(2)选一幅你最喜欢的作品,谈谈它给你的感受。

三、评述过程10

1.帮助学生进行评述归纳。2.对自己喜欢的一幅作品进行评述并用书面的形式写下来。

四、拓展过程5

6.浅谈数学优质课 篇六

关键词:数学优质课存在误区

剖析一堂成功优质课的范例,这项工作无论是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师自己,还是学生,都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好的方法和经验,或者找出当前工作中的症结所在,以便指导和改进教学工作,达到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那么,优质课成功的原因何在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

现代教学模式论认为:教学是一种环境的创造,创造这种环境的方法就是教学模式。创设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它将对学生的心理进行催化的作用,特别是现代教学技术进入课堂,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必然。数学学科的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这无疑增加了数学学习的难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将抽象的问题形象化,生动化。

二、营造数学教学氛围

营造数学教学氛围,这是优质课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而学习积极性又是学习动机伴随学习兴趣完成的,并在情感状态中反映出来。因而,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成为数学教师所关心的问题。成功的优质课,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无不是以创造数学教学氛围,作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那么,氛围是指什么呢?氛围是指情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具体场合下,师生的情绪、心智活动以及所产生的气氛的总和。

良好的数学教学氛围,是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感兴趣的前提,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学生的情感才易受到影响和感染,自觉地进入到数学学习之中,在数学知识的迁引下,不断地探索、追求,发现新的知识。教师在讲台上,要使学生形成和谐的局面,达到知识与能力的高度结合,没有良好的氛围,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一堂成功的优质课,首先是上课教师对所教的内容充满激情才能感染学生,进而形成良好的氛围。例如:异面直线的概念,对于一个数学教师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在课堂上绝对不能流露出这种情绪的,相反,一开始就要兴致勃勃,首先展示图片公路的车道(平行直线)与十字交叉路口(相交直线),并且在十字交叉路口设置一个行人与一辆高速行使的汽车(方向成垂直),教师指出:相交直线与平行直线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但是,十字交叉路口存在安全隐患,那么,如何既要使交通通畅又能避免事故发生呢?学生会回答修建立交桥。教师追问:立交桥的桥面与桥下的公路这两条直线有何特征?(答:既不平行也不相交)于是引出异面直线的概念。这样引进异面直线的概念,学生会觉得很自然、直观,更重要的是对异面直线概念的理解更加深刻。

教师只有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潜移默化地把学生引导到数学学习中来,营造数学学习氛围,把所讲数学材料的抽象性,化成新奇的学习内容。既然营造数学学习氛围如此重要,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如何营造这种氛围呢?这已经超出本文的范围。这里就不多谈。

三、数学优质课的几个误区

目前,数学优质课存在三个误区:个体化,形式化,偏向化。本来,优质课是一种集体教研活动,应共同努力,对优质课的内容,事前应就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集体讨论,特别是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更显得必要。而实际情形是越来越个体化,变成了上课教师个人的事,失去其本来意义,反而形成了评估教师水平的课程,成为了教师个体或一个学校或一个地方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同时,个体化倾向会导致优质课的形式化,很不利于优质课的正常进行。应该说,优质课主讲教师的失败,是集体的失败,而不能是个体的失败,因为主讲教师是共同方案的实施者,目的是想通过它解决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同时,随着现代教学技术进人课堂,引起了教学手段的深刻变革,但是,计算机能否完全代替人呢?答案应该是明显的,而现在的情形是:无课件就不是好的优质课。我们应当认识到:计算机只能起到辅助教学的工具的作用。比如:去年,重庆市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有位教师用多媒体演示椭圆的形成过程,就不如传统的一根细线两颗图钉更形象更直观。学生既动手又动脑。

以上个体化,形势化,是两个比较明显的误区,本文不在深究。下面着重谈一下优质课评价中的偏向性问题,因为它尚未被相关人员引起重视。

由于数学教学目的,常常被人们简单地理解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致使在评价优质课时,只注重知识传授的正确性,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分散,安排是否合理,而忽视了数学教学应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问题。何谓良好的个性品质呢?它是指: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興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在优质课中普遍重视不够,或者找不到合适的途径和方法。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良好的个性品质比知识和能力更为重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目标与认识目标组成有机整体,它们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互为因果,互相促进。学习目的决定了为什么学,学习意义何在?有了正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因此,良好的个性品质是一个动力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知识和能力势必落空。由上看出,评价系统出了偏差,自然会给教学带来不良影响。为此,在今后的教学工作和经验评价中,应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曹才翰,蔡金法.数学教育学概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教育技术学考研笔记下一篇:下班后的美好心情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