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2024-09-17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共10篇)

1.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篇一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小知识

1、什么是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指面对农业方面突然发生自然灾害的应急管理、指挥、救援计划等。它一般应建立在综合防灾规划上。其几大重要子系统为:指挥系统;保障体系;协调系统;救灾的应急队伍等。

2、为什么要制定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农业自然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灾害损失而事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方案。应急预案是在辨识和评估潜在的重大灾害类型、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事故后果及影响严重程度的基础上,对应急机构与职责、人员、技术、装备、设施(备)、物资、救援行动及其指挥协调方面,预先做出的具体安排。

3、朝阳市农业病虫害方面有哪些应急预案?

我市农业病虫害方面已经制定的应急预案有:《朝阳市农业重大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朝阳市农业重大有害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4、农业应急预案的编制目的?

规范和强化对突发农业灾害事件应急工作管理,提高对农业灾害防御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损失,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5、农业应急预案的工作原则: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协调抗灾。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负责和部门分工负责,协调动作,全社会积极参与的原则。

6、如果发现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了,如何报告?

发现有重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应立即向当地政府应急办公室报告。灾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害后果,已经采取的措施,存在的问题等。

2.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篇二

1 气象预警信号的种类、等级、发布流程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 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 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气象灾害预警信号的级别依据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紧急程度和发展态势一般划分为四级:Ⅳ级 (一般) 、Ⅲ级 (较重) 、Ⅱ级 (严重) 、Ⅰ级 (特别严重) , 依次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表示, 同时以中英文标识。

国务院气象主管机构负责全国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预警信号的发布、解除与传播的管理工作。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可以主动拨打12121或当地气象局咨询, 或通过电视、广播等手段获得预警信息。

2 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灾害来临前, 首先不要恐惧、紧张、惊慌, 要镇静, 更不要对外来救助失去信心。提早准备防灾物品, 如准备清洁饮用水、食品、常用药物、雨伞、手电筒、收音机、手机、绳索、御寒用品和生活必需品等。积极参加意外伤害保险, 以减少生命和财产损害。

2.1 台风

2.1.1 台风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1) 关紧门窗。

(2) 如果房屋是危旧房屋, 应组织马上转移避险。

(3) 应及时停止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 并做好人员的疏散工作。

(4) 不要到台风可能经过的地区旅游或海边游泳, 更不要乘船出海。

2.1.2 台风来了的应急措施

(1) 关好门窗, 尽量不要外出。可在窗玻璃上用胶布贴成“米”字, 以防玻璃破碎伤人。

(2) 如果在外面, 千万不要再临时建筑、广告牌、铁塔、大树等附近避风避雨。

(3) 如果你在水面上 (如游泳) , 则应立即上岸避风避雨。

(4) 如果又遇上打雷, 应采取防雷措施。

(5) 强台风经过期间的短时风小雨停, 可能是台风眼经过, 此时一定要在房子里或原来的藏身处等待一段时间, 不要急于到室外。

2.2 暴雨

2.2.1 暴雨来临前的准备工作

(1) 如果是危旧房屋, 或处于地势低洼地方, 应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

(2) 暂停室外活动, 应立即组织人员到高处暂避。

2.2.2 突发城市雨涝的应急措施

(1) 尽快撤到楼顶避险, 立即发出求救信号。

(2) 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 过马路要小心。

(3) 雨天汽车在低洼处抛锚, 千万不要在车中等候, 要及时离开汽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4) 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 也不要爬到泥房的屋顶。

(5) 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 一定要迅速远避。

(6) 如果已被洪水包围, 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或学校、老师、家长等取得联系, 或直接拨打110、119求救电话, 报告自己的确切位置和险情, 积极寻求救援。

2.2.3 突遇山洪的应急措施

位于山区的人员, 在暴雨期间一定要提防山洪灾害。

(1) 山洪暴发时, 不要沿着沟谷往下跑, 而要向两侧高处快速躲避。

(2) 山洪暴发时, 千万不要涉水过河。

(3) 被山洪困在山中, 应及时拨打110、119电话, 或发出求救信号, 寻求救援。

2.2.4 山区旅游如何躲避泥石流

雨季到山区旅游, 要提防泥石流带来的危害。

(1) 在泥石流多发季节 (比如夏季) 内, 尽量不要到泥石流多发山区旅游。

(2) 野外扎营时, 不要在山坡下或山谷、沟底扎营。

(3) 发现泥石流袭来时, 千万不要顺沟方向往上游或下游跑, 要向与泥石流方向垂直的两边山坡上面爬。

(4) 千万不要在泥石流中横渡。

(5) 在泥石流发生前已经撤出危险区的人, 暴雨停止后不要急于返回沟内住地收拾物品, 应等待一段时间。

(5) 尽快与当地政府、防灾部门取得联系, 或直接拨打110、119求救电话, 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 积极寻求救援。

2.3 暴雪

2.3.1 遇暴雪天气的防范措施

(1) 注意添衣, 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2) 尽量不穿硬底或光滑底的鞋, 要当心路滑跌倒。

(3) 路过桥下、屋檐等处时, 要小心观察或绕道通过, 以免因冰凌融化脱落而被砸伤。

(4) 如房屋是危旧房屋, 应迅速撤出。

(5) 提防煤气中毒, 尤其是采用煤炉取暖的学校或家庭。

(6) 遇暴风雪时, 应暂停室外活动。

2.4 沙尘暴

2.4.1 沙尘暴来临之前的准备

(1) 关好门窗, 可用胶条对窗户进行密封。

(2) 如果是危旧房屋, 应马上组织人员转移避险。

(3) 露天集体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应及时停止, 并做好人员疏散工作。

(4) 准备口罩、纱巾等防尘防风物品。

2.4.2 对付突然袭来的沙尘暴的应急措施

(1) 尽量减少外出, 待在门窗紧闭的室内。

(2) 如果在室外, 要远离树木和广告牌。

(3) 遇沙尘暴看不清路时, 不要乱跑乱窜, 可背向沙尘暴来向蹲下, 等待沙尘暴过去。

(4) 一旦发生慢性咳嗽伴咳痰或气短、发作性喘憋及胸痛时, 应尽快到医院检查、治疗。

2.5 高温

2.5.1 遇高温天气的防范措施

(1) 收到高温预警信号后, 要及时采取防暑措施。比如准备防暑降温饮料和常用防暑药品。

(2) 安装的空调、电扇不要直接对着头部或身体的某一部位长时间吹。

(3) 白天避免或减少室外体育活动, 尤其是10~16时尽量不要在烈日下运动。

(4) 外出旅游, 应采取防护措施, 如打遮阳伞, 穿浅色衣服, 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暴晒。

(5) 不可过度吃冷饮, 不要暴饮暴食, 避免肠胃不适。

(6) 浑身大汗时, 不要立即用冷水洗澡, 应先擦干汗水, 稍事休息后再用温水洗澡。

(7) 不宜在阳台、树下或露天睡觉, 适当晚睡早起, 中午宜午睡。

(8) 要留神蚊、虫咬伤, 避免开水、滚油烫伤等, 因为高温时伤口易发炎, 不易愈合。

2.6 雷电

2.6.1 室外防雷

(1) 如果遇打雷、下雨, 不要奔跑赶路, 应迅速寻找并躲入有防雷设施保护的建筑物内。如正在汽车内, 不要下车, 要紧闭车门车窗。

(2) 应远离树木、电线杆、烟筒等尖耸、孤立的物体。

(3) 在旷野里没有合适的避雷场所时, 可找一块地势低的地方蹲下, 双脚并拢, 身向前屈。

(4) 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 不要把羽毛球拍、网球拍等物品扛在肩上。

(5) 万一发生不幸的雷击事件, 同行者要及时报警求救。

(6) 不要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运动。

2.6.2 室内防雷

(1) 关好门窗。尽量远离门窗、阳台和外墙壁。

(2) 不要靠近, 更不要触摸任何金属管线, 包括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

(3) 尽量不要使用家用电器, 如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电话等。建议拔下所有的电源。

(4) 在雷雨天气不要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洗澡。

2.7 冰雹

遇冰雹天气的防范措施如下。

(1) 关好门窗。

(2) 暂停户外活动。

(3) 遇冰雹来临时, 不要在高楼、广告牌、烟筒、电线杆或大树底下躲避冰雹, 尤其是在出现雷电时。

2.8 大雾

遇大雾天气的防范措施如下。

(1) 有晨雾时最好不要开窗。

(2) 尽量不要进行露天集会。

(3) 穿越马路时, 要看清来往车辆, 遵守交通规则。

(4) 外出时可戴上口罩。

(5) 骑车要减速慢行, 听从交警指挥。

(6) 乘车 (船) 不要争抢;遇渡轮停航时, 不要拥挤在渡口处。

2.9 道路结冰

从秋末到春初, 如果地面温度低于0℃, 道路上会出现积雪或结冰现象, 易使车轮打滑, 行人跌倒, 造成摔伤, 因此要注意防范。

(1) 注意添衣保暖, 出门最好穿防滑鞋。

(2) 人员和车辆在路上, 要小心慢行。

(3) 听从交警指挥, 出现绿灯信号后, 才能从斑马线穿过马路。

(4) 不要在有结冰的路面或空地上玩耍。

2.10 龙卷风

2.10.1 室内防范

(1) 在室内, 务必远离门、窗和房屋的外围墙壁。

(2) 在楼上, 应立即转移到一楼, 暂避到比较坚固的桌子底下, 抱头蹲下, 或躲在厨房、卫生间里。

(3) 如房屋是危旧房、活动房或其他的简易临时房屋, 应立即撤出。躲避龙卷风最安全的地方是地下室或半地下室。

2.10.2 室外防范

(1) 迅速向龙卷风前进的垂直方向逃离, 就近寻找低洼地面趴下。

(2) 要远离大树、电线杆, 以免被砸、被压或触电。

(3) 如在车上, 立即离开汽车, 到公路旁的低洼地躲避。千万不要待在汽车里。

(4) 在公共场所, 要服从指挥, 有秩序地向指定地点疏散。

3 结语

遇到气象灾害危机生命安全时, 或遇其他紧急情况, 可拨打110、119或120求救。

以上是几种常见气象灾害的基本知识和面临灾害时应急避险的基本方法, 旨在提高大家的自我保护和防范能力。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 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越来越大, 突发性气象灾害问题变得更为显著。本文以气象科普的观点阐述气象预警信号的种类、等级、发布流程及常见气象灾害应急防范措施。

3.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篇三

【关键词】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状况;灾害应急管理机制; 多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3-01

1 我国灾害应急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由于受分门别类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的限制,形成了单灾种、分部门、分地区的单一灾害管理模式。然而,突发自然灾害往往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从而使得任何一个部门,有时甚至是一级政府,即使水平再高,能力再强,也难以单独应对大规模的突发自然灾害。”当前我国的灾害管理应急体制仍旧存在很多的问题:

1.1 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和沟通

我国目前灾害应急管理各级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不平衡,由中央到省,到地方处理突发灾害事件的能力逐级下降,同时各部门之间的灾害应急管理力量没有统一规划,而形成了“分灾种、分部门”的灾害管理模式。不仅不同灾害归不同的部门管理, 而且同一灾害的管理也被分割了,灾害各阶段的管理也被拆得支离破碎,最后导致职能交叉、职能缺位、职能分散的管理缺陷。

1.2缺少灾害的社会动员机制

杨马俊在《我国灾害管理模式的构想》中提到我国一直以企事业单位为组织、从上到下层层“行政动员”或“政治动员” 的人民战争形式应对灾害事件。但是,这种曾长期使用的动员方式存在反应速度相对滞后、应对成本高、容易造成社会恐慌、易遗留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等弱点。特别是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和各种经济组织的出现,大量人员脱离了国家和集体单位控制成为了自由的社会人,使这种计划经济条件下曾行之有效的动员模式受到很多的制约。另外,由于我国公众素质教育、公务人员培训、灾害意识和实际应对能力的训练都十分匮乏,灾害的应对大都依赖于本能的自我反应。社会、民间和志愿者在灾害时能够发挥的作用很小,特别是在国外行之有效的社区救援组织在我国基本处于空白。

1.3 灾害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

灾害管理的所有工作应当以法规和计划为准,需要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法规作保障。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发生重大灾害时救援救灾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及时反应第一线的要求,灵活地调度分派救灾资源,不至于因太多层级的官僚体系而导致救灾工作效率低下。但是在目前我国的灾害管理的法制建设中,尽管我国出台了不少相关法律,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传染病防治法、戒严法等,但都是单灾种防灾法,但缺少能够驾驭减灾系统工程全局的综合性法规,以至于“综合减灾” 等重大减灾对策改革缺少法律依据。

1.4 灾害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

要对各种灾害作出快速反应,有关灾害的信息能够在各个组织机构间有效沟通,一个综合性的国家灾害管理体系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政府近年来虽然开始筹建国家灾害管理体系,并且已经完成了几项任务,但是很多内容还存在缺损的现象,无法快速的覆盖灾害管理的全部系统,仍然需要通过不断调整建立起一个更加综合有效的体系。

2 建立和完善多位一体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

国际减灾会议2007执行主席认为“防灾减灾必须在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国务院各部门共同参与下的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中央政府灾〖LL〗害管理机构主要是对全国防灾救灾实施全面的宏观管理,具体的防灾事务主要通过地方灾害管理体系来实施,从而将中央政府从忙于灾害应急救灾中解放出来,从宏观上实施有效的灾害管理。

为了确保中央政府灾害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首先必须建立一个能够指挥和统合各部门各地方政府的灾害管理的最高权力机构组织。中国的防洪、防震、防疫、救灾和重建分别由水电部、国家地震局、卫生部和民政部负责实施。然而灾害的发生将涉及到社会的多个领域,这时需要一个跨越各部门的权威组织或机关来统筹,制定统一的应急规划,并实施统一的灾害管理。王绍玉教授建议组建国家紧急事务管理署,统一管理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紧急救援救济工作,其職能除了实施紧急救援和救助外,还应承担防灾、减灾、救灾的相关研究、培训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此外,中央灾害管理体系,除了在灾害发生时,启动应急机制外,更主要的还在于通过平时防灾救灾机制的正常运行,实施系统有效的灾害管理。中央政府灾害管理体系中的主要职责是:实施全国灾害特征、灾害规模以及灾害发生机理等调查研究,制定与防灾救灾有关的国家法规和相关制度;开展与防灾有关的基础研究、防灾教育、专业人才的培训,培养一批国家和地方需要的灾害管理人才;指导地方政府和公共行政机关的灾害管理,协调各部门、各省市之问的关系,明确各自的防灾责任,努力推动中央政府灾害管理体制下的地方防灾规划和灾害管理的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波. 灾害管理学——中国灾害研究丛书[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P283-P287.

[2]李学举.我国自然灾害和灾害管理[J]省部级干部灾害应急管理研究报告[R]2006.

[3]Dugkeun Park.韩国的灾害管理体系[R] .2006.

[4]袁丽.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灾害管理体系[J]减灾论坛 2004(7) P18-P19.

4.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篇四

应对恶劣天气及突发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为了有效提高我校应对恶劣天气及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我校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恶劣天气及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应急预案是恶劣天气及突发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施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实用于地震、洪涝、台风、雷电、暴雨、冰雹、大雪、高温等自然灾害。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组

长:樊彬

副组长:董静 刘攀 郑怀玉

成员: 黄滔 邓天文 杨晓红 冯好芸 周萸

各班主任 各年级组长

事故处理组:樊彬 董静 刘攀 郑怀玉 宣传教育组:杨晓红 冯好芸 后勤保障组:黄滔 医疗救护组:校医 现场保护组:邓天文

三、工作目标

1、加强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故的报告,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四、工作原则

1、预防为主,常抓不懈。

2、以人为本,民生优先。

3、依法管理,统一领导。

4、快速反应,整体联动。

五、恶劣天气、自然灾害事故的预防

1、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电线等开展自查,发现问题(隐患)及时排除。

2、在恶劣天气、自然灾害事故发生前做好人员疏散安排工作。

3、增加投入,加固好基础设施,储备必要的应对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的物资。

4、开展应对恶劣天气的逃生知识学习和演练活动。

5、恶劣天气来临时,严格按照规定停止教学活动,必要时放假,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

6、根据政府和气象部门信息,科学开展预警。

六、恶劣天气、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反应(处置)

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的情况及种类,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故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预案启动后,各类人员迅速到预定岗位,确保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人员安全。

(一)恶劣天气、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时各类人员的岗位

1、学校应急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立即到达第一线,设立指挥部,指挥处置各种情况。

2、各中层干部在第一时间到达分管年级或部门,指挥处置现场情况,并将现场情况及时报告指挥部。

3、所有教师在第一时间到达所在班级,立即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4、学校全体后勤工作人员在第一时间到达所在部门,立即开展现场处置工作。

5、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时不在学校的教师员工,要以最快的速度赶回学校开展工作,对暂时不能到校的要通过各种方式报告学校。

6、所有人员不得在自然灾害事故发生时独自离开工作岗位和离校。

7、预设的应对自然灾害事故工作小组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开展工作。

(二)实施紧急疏散撤离的处理

1、发紧急撤离到安全地集中的信号。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和职员参加救援和疏导。在上课时由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指定线路指定地点疏散和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到年级集中。老师在确认没有遗留需疏散的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3、任课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应急逃生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若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另行转移到相应安全的区域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听从老师指挥,互相照顾,帮助弱小和有病的同学撤离。撤离中防止拥挤,不能推、撞他人。如果在睡觉时发生紧急疏散,不能穿拖鞋,紧急时无需穿鞋。女教师在紧急疏散时不能穿高跟鞋。

5、听到紧急撤离信号时,严把门卫关,防止学生独自出校门,同时按照分组到达预定岗位实施警戒、疏散、营救等工作。

6、校园应急领导小组及相关人员迅速作出反应,到达指定位置开展工作。校领导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

(1)事故处理组: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清点人数,统计人员伤亡情况,报指挥部总指挥。安抚管理好学生,不使学生走失、走散。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或就地对伤员开展救护,并就地取材开展营救尚未脱险的师生。

(2)后勤保障组:保障人、财、物及时到位,尽最大可能保证师生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3)教育宣传组:在总指挥的安排下,将相关情况通知各有关部门,联系公安、卫生、教育等部门到场开展工作。

(三)突发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1、学校在暴雨、雷击、地震、泥石流等突发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突发自然灾害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

(四)不同自然灾害的特殊处理

1、地震来临时:遇特大地震,必须先就地避险,保护好身体,防止空中坠落物击伤头部,在主震结束时实施有效撤离危险房屋。一般情况6级以下地震,避险结束后,若房屋无危险,可以不疏散撤离。

2、台风、暴雨、雷电灾害时:在无重大险情时应在室内避险,关好门窗,切断照明以外的电源,关闭照明以外的用电器,拔下插头。如房屋进水或漏水,要有序转移室内人员和贵重物资设备。若暴雨造成校园积水,应联系人员疏通校园积水,用水泵排水等。积水退后要及时对校园进行清洁和消毒。后勤部门要为师生提供雨具,食品,衣物及药品等。要根据情况对校园设立安全警戒线,把人员活动限制在安全区域,并不断进行巡视,发现险情立即报告。

3、冰冻雨雪天气时:尽量在室内活动,正确使用取暧设施御寒。冰冻和大雪后。⑴迅速发出紧急警报,组织滞留在各种危险建筑物内的所有人员撤离。

⑵迅速关闭、切断输电、燃气、应急照明系统和各种明火,防止雪灾后滋生其它灾害。⑶迅速开展以抢救人员为主要内容的现场救护工作,及时将受伤人员转移并送至附近救护站抢救。

⑷加强对重要设备、重要物品和历史文物的救护和保护,加强校园值班值勤和巡逻,防止各类犯罪活动。

(五)自然灾害发生后,根据灾害情况,需实施停课的,紧急上报教育局,并在局指挥部的部署下,可以让学生回家避险,实施临时停课或放假。

5.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五

一、处置灾害的组织:

学校领导,学校值周教师,班主任教师,学校任课教师。

二、报告程序:

1、学校校长。

2、XXX教育局。

3、本镇党委政府。

三、处置措施

1、在自然灾难发生后,学校必须立即向社事局和相关部门报告情况,启动灾难救助应急预案。灾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灾难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灾难后果,救灾工作和受灾师生生活安排情况。

2、灾害事故处置领导小组和应急小分队进入工作状态,研究确定救灾工作事宜。

3、迅速组织受灾师生按照预案,紧急转移,安排他们的学习、生活,做好食品、饮水、衣物等救灾物资的调集和发放工作。

4、根据救灾工作的需要,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救助申请。

四、注意事项

1、学校应密切注重气象、地震和灾难预告部门发出的灾情预警。

2、及时向社事局汇报灾情和救助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处理日常事务。

3、做好救灾物资的登记、收集、保管和分配工作。

4、负责灾后防疫和校园卫生整治工作,联系防疫部门进行传染病的预防。

5、落实灾后校园各项安全规范和措施,监督检查灾后学校饮水,食品卫生工作。

6、做好危困教职工的救助和校园灾后重建工作。

6.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六

为了有效提高我校自然灾害应急反应能力和救灾工作整体水平,建立和完善灾害救助应急体系,确保广大师生员工的生命财产和校舍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是灾害发生后对校园受灾师生学习、生活进行救助的紧急行动方案。本预案适用于大风、洪灾、旱灾、地震、冰雹暴雪等因素而造成学校校舍倒塌、校园淹没、道路阻塞等的应急救助反应。

二、灾害救助应急机构

成立校园自然灾害救助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全校救灾工作。

组长: 齐万军

成员: 侯德刚

张国凤

周亚芳

姜立新

陈志玉

刘佳平

孙平平

张国芝

事故处理组: 侯德刚

张国凤

刘海千 王少青

马曜

王冰冰

韩喜军

班主任教师

教育宣传组: 周亚芳

陈志玉

陈凤兰

李士侠

范大勇

贾如梦

李金辉

王思维

后勤保障组: 孙平平

姜立新

李敬东

王桂侠

三、工作目标

1、加强自然灾害危害性的教育,提高学校和广大师生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2、完善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网络,做到早预防、早报告、早处置。

3、建立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机制,及时采取措施,确保不因自然灾害而危及师生安全和财产损失。

四、自然灾害事件的预防

1、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自然灾害事件的领导和管理。将预防自然灾害事件的工作纳入学校目标管理考核,并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检

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2、经常性地对校舍、场地、围墙、水沟、电线、树木等建筑开展自查,尽早发现问题,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3、学校应在自然灾害事件发生前做好师生员工的疏散安排工作。

4、增加学校投入,切实加固好自然灾害事件易发生的基础设施。

5、不乱拉乱接临时线路,不违章使用电器,严格控制易燃易爆物品的使用及管理。

6、开展火灾自救、恶劣天气自护逃生知识演习活动。

7、暴雨、雷电、大风等恶劣天气,严格按规定停止教学活动,请家长配合接送学生放学。

五、自然灾害事件的报告

1、学校在大风、暴雨、地震等自然灾害期间,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并设立和开通值班电话。

2、严格执行学校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报告制度。对发生的事件做到按程序逐级报告,并以最快的通讯方式报告有关部门,确保信息畅通。

3、不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4、建立自然灾害事件举报制度。任何部门和个人有责任和权力向学校举报自然灾害事件的隐患,有权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或上级政府部门举报有关学校不履行自然灾害事件应急处理规定和职责的情况。

六、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反应

根据自然灾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结合学校的特点,启动相应的自然灾害事件的应急预案,作出应急反应和处置。保证组织落实,人力落实,财力落实,以最快、最高效的办法,处置事件,确保师生的安全。

(1)发紧急撤离、集中信号。

(2)立即停止一切教学活动,所有在场教师参加救援和疏导。在上课时由各任课教师带领学生按指定线路到指定地点集中,班主任立即到班,老师在确认没有学生时最后一个撤离。

(3)课任教师、班主任应按照平时演练逃生的路线有组织、迅速地疏散学生,地震、火灾发生时等其他灾害如安全通道被破坏无法安全撤离时要稳定学生情绪,并引导学生转移到相对安全区等待救援。

(4)紧急撤离时,学生应停止一切活动,不得携带书包,迅速离开现场,听从老师指挥,互相照顾,帮助弱小、有病同学撤离。

(5)门卫听到信号后就打开所有大门,总务处工作人员立即检查应急通道是否打开畅通。

(6)工作时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除119、110报警外,迅速报告学校领导,校领导应立即指挥工作人员关闭电源;夜间发生火灾时,发现者要大声呼救,立即打119、110报警电话,并报告学校领导。

(7)发生漏水现象危及学生安全的应立即切断水源(消防用水源除外)。

(8)在报警的同时校领导应立即到一线进行指挥,校园应急领导小组迅速作出反应,指挥各小组迅速到达指定位置。

教育宣传组:将相关情况通知各有关方面,向局和镇领导汇报,联系110等相关部门到场扑救,联系医疗部门实施医疗救护。

事故处理组:引导学生安全撤离到安全的疏散集中地,并要安慰管理好学生,不使学生走失、走散。将受伤师生及时送往医院救治或就地对伤员展开施救护,并就地取材开展,营救尚未脱险师生。

后勤保障组:保障人、财、物及时到位,尽最大可能保证师生生命安全,使损失减少到最小。

(9)除不可抗力的地震等自然灾害外,人为引起的灾害应保护好现场,协助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事故现场分析,查明原因。

(10)协助相关部门作好善后处理工作。联系电话:

中心校:83844046

教育局:043183618086(安全科)齐万军:***

张国凤:***

周亚芳; ***

侯德刚:***

刘家镇中心小学

7.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措施讨论 篇七

1农业气象灾害的产生原因

农作物能不能健康的生长是由几个重要的因素决定的,包括温度、水分、光照、营养物质等。一旦它们中的1种或者几种生长条件发生改变,达不到农作物生长的最基本的条件,农作物就会停止生长,甚至死亡。使产量变少甚至绝产。而这种影响农作物生长,从而致使产量不足的气象灾害就是农业气象灾害。它一般包括干旱、暴雨洪涝、冰雹冻害、低温冻害等。做好它们的研究与防治工作影响到了国计民生。

2几种农业气象灾害的特点

2.1干旱灾害

干旱在我国是最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土壤含水少,气候条件炎热干燥的北方是最容易出现的。干旱会使土壤中的水分明显减少,农作物的生长需要的水分不足,满足不了生长过程中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使叶片发黄、干瘪,严重的使农作物死亡。

2.2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与干旱是2个极端,水分严重不足;降水过多。暴雨洪涝灾害多发于雨季,降水过多使地表的土壤被雨水大量的冲走,农作物不能够扎根生长。与此同时,大量的降水使农作物的根系长时间浸泡在水中影响正常的生长。暴雨洪涝的形成在山区一般都会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冲毁农田,影响生命财产安全。

2.3冰雹冰冻灾害

冰雹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气象灾害,多出现在春夏两季。冰雹是一种固体,从云中直接下降落到地面,危险性极大。它可以直接砸在农作物的上面,打断幼苗,打破花朵,击碎果实。春季遭遇冰雹灾害影响来说相对较小,幼苗处于生长期,灾后易恢复,夏季农作物遭遇冰雹灾害后,农作物不易恢复,严重的话会颗粒无收。

2.4低温冻害冷害

低温冻害也是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在农作物的自然生长环境中突然出现的连续好几天的低温,使农作物的自然生长受到严重的影响。冻害的时间长短决定了农作物受害的严重程度,另外也与农作物自身的生长周期,生长环境条件有关系。

3防范的措施与方法

3.1干旱灾害的防灾措施

根据本地区的自然环境与气候条件,选择相对来说耐旱的农作物,选择适宜本地区生长的品质;通过兴修水利,采用节水的灌溉方式,做好农田水利工程的基础建设,使农作物能够在不同的时期得到灌溉,合理的安排的农业生产活动;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的活动,响应国家号召,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来使土地中的水含量减少流水;根据气候条件与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利用科学技术来进行人工降雨,最大限度的减少干旱带来的影响,尽可能的开发空气中的水资源。

3.2暴雨洪涝灾害的防灾措施

修建蓄水设施,如水库,水坝等来减少洪涝的影响;及时的掌握天气信息,在雨季时特别关注灾害信息,及时的做好清理退水渠、河道的清淤工作;要做好农田房屋的加固工作,尽可能洪涝灾害发生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发生洪涝暴雨灾害后一定要及时把农田地里的水排走,减少农作物根部的浸泡时间。

3.3冰雹冰冻灾害的防灾措施

关注天气预报,在秋季农作物成熟以后一旦有冰雹天气的出现要及时的抢收农作物,同时也要做好人身安全的保护工作;在农作物的选择上要选择抗冰雹打击能力强的作物,同时在灾后能够及时恢复的农作物;利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打散冰雹的云层。

3.4低温冻害灾害的防灾措施

要在农作物的选择上选择耐寒抗冻的农作物,根据季节的不同温度做好合理的播种;依据当地的温度情况做好防冻工作,覆盖上保温物品,使农作物能够安全的度过低温冻害时期;运用科学方法培育新的农作物,来培育出更加耐寒耐冻的幼苗,并不断推广出去。

4总结

在农业气象灾害的防灾过程中首先是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兴修水利,开展科学防灾的教育培训,使广大的农民能够做到心中有数,提前防灾;要改善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入手来减少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改变创新,做到提前防灾,灾害出现能科学治灾,灾后能够迅速恢复。

参考文献

[1]金鑫,刘勇.农业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对策[J].北京农业,2014(36).

8.农业自然灾害应急措施 篇八

摘要: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存在诸多“物流短板”现象。根据自然灾害发生的本质特点,极有必要构建一个高教运作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多层次、多环节和多要素的复杂特性,而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尚存在着很多薄弱和空白之处。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构建中的现状,亟需展开系统的研究,从技术操作和战略运作层面解决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分级和分阶段管理、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应急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构建方法和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机理等重大问题。

关键词: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F252.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3/j.issn.1671-6477.2009.01.004

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为了实现在突发自然灾害环境下对应急物资、人员、资金等进行有效组织和保障这一目标的需要而建立的综合体系。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涉及到政府、行业组织、物流企业、社会团体、志愿者等不同层次的机构或个人,也涉及采购、仓储、调度、运输、配送、回收等不同功能环节,还涉及到信息、人才、政策、法规、理论、技术等不同的组成要素。在我国,对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只有理论概念的提出,实践中并没有形成。2008年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的救灾实践暴露了由于缺乏系统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导致的诸多问题,因此应尽早建立高效、合理、科学运作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而其中的主要问题必须从理论层面予以综合研究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

一、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迫切性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对世界各国进行及时而有效的应急物流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科学的管理体系是应急物流有效组织的重要保障。目前,无论是从战略运作层面还是从技术操作层面来看,我国都缺乏科学、系统、高效、经济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来支撑灾时应急管理体系的有机运转,因此,急有必要尽快建立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一)自然灾害的本质特点要求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由于自然灾害具有频繁发生,难以预测及其影响与规模与日俱增等特点,因此,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更应从战略层面来思考如何构建一个高效运作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1、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近年来,世界各国地震、海啸、台风等自然灾害频发,这些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例如2005年初在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爆发的海啸夺取了十几万人的生命,并造成数以亿计的财产损失。我国在2008年上半年就发生了两次巨灾:1月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8级地震灾害。其中,元月份的雨雪冰冻灾害,涉及14个省份约7786.2万人。“5·12”汶川地震到6月底时已遇难6万9千多人,受灾4555万人。因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自然灾害的难以预测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大多数自然灾害的发生是很难预测的,如地震、火山爆发、山洪、泥石流、大面积食物中毒、突发性传染病等等,即使有时可以预测,因为预报时间和发生时间相隔太短,用于赈灾的应急物资难于实现其时间效应和空间效应,物流过程难于实现。因此,灾时救援物资保障是灾害应急管理的关键工程,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构建刻不容缓。

3、自然灾害的损失性扩大特点决定了亟需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随着自然灾害规模与影响程度的与日俱增,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造成的经济和社会损失呈几何级数递增。在自然灾害救助应急管理体系中,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担负着独特的重要使命。在战争时期,战斗和战役打响前后勤保障物资必须有充足的储备,而且有一套完善周密的物流系统和物流计划。突发性重大自然灾害,也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解决或处理死者安葬、伤者救助、卫生防疫、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恢复秩序等问题,否则受灾面积、人员、损失将会扩大,灾害有可能会演化为灾难。为使灾害造成的损失极小化,亟需对应急物流的规律、保障机制、运作管理及实现途径进行研究。

(二)2008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救灾实践的“物流短板”现象要求构建应急物流管理体系

2008年年初爆发的冰雪灾害与5月份汶川地震灾害的救灾实践暴露出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管理中存在诸多“短板”问题。根据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是由那些长板决定的,而是由那块最短的板决定的。因此,自然灾害的应急物流,如果不能准确地识别出这些“短板”并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加长这些“短板”,那么整个应急物流管理的效率将会降低,应急物流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而应急物流的组织协调也将受到牵制,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然灾害的抗灾救灾管理工作必须从实践操作层面总体上来加以把握,研究如何构建一个没有“短板”的应急物流管理体系问题。

1、应急物流存在“组织保障短板”。首先,物资保障量大,涉及面广。如汶川地震救灾的面积达10万多平方公里,单仅保障一日三餐频度很高的食品,应急物流任务就非常繁重。其次,由于交通、通信、电力的中断,对应急物流的组织带来极大威胁。

2、应急物流存在“组织时效短板”。雪灾爆发初期出现湖南、广东等重要交通干线上受困的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后勤供应不足。抗震救灾的时效是72小时,在72小时内能不能把食品药品以及工程设备运送到位,拷问着应急物流的效率。民政部第一时间从合肥、郑州、武汉、南宁等中央10个物资储备库紧急调拨救灾帐篷,24小时内这10个库15万顶帐篷即全部调空,四川灾民对帐篷需求存在极大缺口,8天后仍然存在80万帐篷缺口。另外,汶川地震中还出现了救援物资运送迟迟不能到位,到位后食品已变质,药物已过期等现象,暴露出了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本身的缺陷。

3、应急物流存在“组织协调短板”。首先救灾物资来源复杂,地区捐助、军队支持、国家调拨、国际志愿;承担物流的实体,既有企业也有部队;既有国家控制的物流资源,也有志愿者自己组织的。同时几百万人流向灾区,这种无序的流动更增加了应急物流的难度。

由此可见,应急物流供给不能及时送达,会给灾害救助、给社会生活带来系列问题。首先,将增加应急物资的运输时间,增加运输成本和运输压力。其次,灾害救援物资和日常必需品的供应短缺或过期变质,更将增加受灾者痛苦,加剧人们对灾害的恐慌心理,给社会安全造成隐患。第三,没有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保障下的应急物流,将会成为灾害应急管理的重大阻碍,不仅严重浪费了宝贵的物资和运输资源,而且一旦次生灾害连锁发生,救灾物资的补给难度加大,受灾范围、灾害损失将向纵深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在我国,应急物流在我国尚属一个新兴概念,我国应急物流管理体系尚待建立,应急物流管理理论研究尚未纵深开展。从已有研究来看,应急物流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包括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与动员,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与配送,应急信息平台的运行与辅助决策,应急物流中心的构建,应急物流支援能力建设,应急保障机制等。但这些研究只限于较为宽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的搭建,缺乏基于实证案例的针对性纵深研究。

(一)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与决策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在理论研究方面,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的指挥、组织、协调与决策的机制和体系问题,缺乏系统的研究。薛志杰等从应急物流指挥这一角度分析了我国应急物流组织指挥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由于没有建立一个信息发布和共享平台,无法准确掌握紧急情况详细资料以及所需物资的生产和分布情况,对运力的数量和状况不清楚,分析判断不准确,就无法制定出正确的应急物流决策。邓伟等强调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也提出了要制定各类突发性灾害的应急预案并组织演练等应对措施。

(二)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少见针对自然灾害应急物资管理体系的系统研究,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微观的应急物资管理上。曾文琦认为我国应急物资管理的采购、储存、运输等环节存在着诸多问题。姜玉宏和颜华提出了应急物资的管理要求和流程,阐述了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但对应急物资的筹措、采购、储备、运输和配送等的研究未涉及。赵林度在系统分析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和应急管理网络模型的基础上,面向城市重大危险源,重点研究了城市应急管理体系中由紧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应急配送构成的城市应急物流网络的结构。郭瑞鹏研究了不确定动员环境条件下应急物资动员决策及优化问题。

(三)应急物流信息管理体系和平台建设的研究现状与不足

信息流的通畅是应急物流有效运行的基础。当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使用一些先进的信息系统来处理非常规情况下的各类数据和信息,例如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署(NOAA)避难所危险事件应急物流数据库系统,是一个以因特网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以为美国国家海洋水族馆及其合作者提高偶然事件的计划和应对能力。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平台,既缺乏统一的应急信息共享机制,各个城市的应急指挥平台也不能进行信息共享;我国的应急物流信息化程度还偏低,难以满足应对紧急状态的要求,加强应急物流信息系统建设是提高我国应急物流水平的重点所在。

在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方面,我国也是近十年才开始,当前研究文献显示,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一,对区域和城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其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目标、原则、作用的研究;其三,设计物流信息平台的总体框架与结构模型;其四,分析物流信息平台的关键技术、运行机制和实施策略等。从实际运用情况来看,无论是军队还是地方,都还没有成熟的物流信息平台可以借鉴,上海市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也将在近日才正式运行,武汉市的物流信息平台功能仅限于发布和简单查询。而应急物流与普通物流相比,灾害发生后救灾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四面八方向灾害发生地涌来,对救灾物资的装载、运输、配送,对物资供需的协调和调配等,在灾害应急的时间约束下,对物流信息的时效、准度、真实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物流信息平台由于灾害对交通、通讯等造成巨大破坏而实现的难度更大,因此,灾时物流信息平台的实现是一个非常具有挑战的研究课题。

(四)应急物流风险管理体系研究现状与不足

国内外鲜见对应急物流风险的研究。最新的研究是赵勇等学者于2006年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的概念,对应急物流风险进行了分类,即包括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及操作风险四大类,概括出隐蔽性、动态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四个特征,进而依据应急物流风险辨识、风险评估和风险等级划分这三个过程提出了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的框架模型。总的来看,目前对物流风险管理的研究,有突出的两个特点:第一,主要从物流风险因素识别、物流风险评估和物流风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二,研究对象主要是大型制造企业、生产企业、零售业、海关、第三方物流企业和第四方物流企业等。虽然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该项领域的研究成果还不够全面,尚没有形成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没有构建系统、完整的物流风险管理理论框架;第二,风险因素缺乏完备性,也缺乏一套完整的物流风险因素识别的方法;第三,物流风险评估方面,没有建立一个完备的物流风险源和物流风险后果的评价指标体系,也没有创建或选择一个合适的评估方法;第四,物流风险控制方面理论较薄弱,而且,没有构建完备的物流风险整体解决方案。

三、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构建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有很多现实问题和理论问题尚待解决。例如:自然灾害发生后,应急物流管理系统应以何种模式运行,谁来组织?谁来参与?不同级别的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是否相同?在自然灾害发生后的不同应急阶段,物流的组织机制与运作模式如何?自然灾害物流如何在实时、准确的信息流支撑下达到最经济状态?在自然灾害形势下,如何有效预防和规避原发性和继发性物流风险的发生?等等。这些都是影响救灾与应急管理工作成败的关键问题。

(一)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分级和分阶段管理原理有待深入研究

第一,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的规模和危害的范围和程度都是不同的,有必要进行不同级别的应急物流管理研究。目前我国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体系是分类分级的,而其中单独的物流管理体系尚缺乏,更需要进行分级的构建。第二,每一个自然灾害从酝酿、爆发到扩散直至最后的消失,都会经历几个不同阶段,每一阶段对物流的需求从物资种类到物资数量都有不同要求,这些物资亦有轻重缓急之分。例如在救灾最初阶段,紧急生命物资能否及时发放到位,对灾民生命的及时挽救、救援工作的有效开展等意义重大。在随后的灾害应急中,需继续对灾民提供衣、食、住等基本生活物资的补给,如何快速有效地解决灾民的临时民生问题,仍然拷问着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有效组织。但从这两次灾害的应急物流实践,特别是汶川地震的救灾物流保障体系的运作过程和效果来看,暴露出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专题研究。第三,汶川地震中暴露出了某些关键物资如帐篷供应不足、筹措不力的问题,提示如何科学有效地对社会应急物流资源进行快速评估和分类分级调用,将是有价值的研究命题。

(二)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的政府和社会资源的协调机制理论有待进一步讨论

目前我国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如救灾物资需求缺口的应急筹措与采购管理、应急物资运输与配送的管理、应急物流信息的有效管理、应急物流人员的合理调配等,均需要高度协调而有效的组织才能实现。务实、高效的政府部门是应急物流组织指挥成功的关键,应急物流的组织指挥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职能的发挥。同时,一些社会团体,如红十字会、慈善组织、物流协会、志愿者等。还有军队、民兵组织等社会救援力量的重要性亦日显突出,例如汶川地震中,军队对公路生命线的抢修抢通、物流企业对紧急物资的运输与配送等都保证了救灾物资在第一时间迅速、安全地送达到灾民手上,显示出社会力量对政府应急物流管理的有效补充。但是汶川地震救灾实践也暴露出我国应急物流管理混乱无序的状态。缺乏专门的应急物流管理部门,社会团体筹集的救灾物资找不到发放的渠道,志愿者们热情而盲目地进行救援甚至帮倒忙等,不仅造成了救灾人力物力的极大浪费,也暴露出政府管理和社会资源调动中的不协调问题。因而必须着力探讨如何在政府主导下充分协调广泛的社会资源以实现应急物流的通畅、快捷、无误地进行。

(三)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信息体系的应急物流公共平台的构建方法研究有待取得新的突破

在应急物流管理体系中构建一个能够发布实时动态信息的应急救灾物资需求公共信息平台的意义重大。自然灾害特别是巨灾发生后,在现有物流运作体系下,很难迅速得到灾时应急物流需求的准确信息,这对有效展开应急物流供应带来很大障碍,供应什么物资、供应给谁、谁来供应、供应多少、需求实现多少等等都成了“盲区”。而在当前应急物流的供应链中,供应方是被动的,难以预先知道需求方的要求;需求方也缺乏沟通平台将需求信息即时或者提前反馈给供方。灾害紧急形势下,供需信息如果能借助公开、高效、现代化的公共应急物流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对应急物流需求信息进行甄别、生成、统计、分类、发布、更新等,进而有效地组织救灾物资筹措、运输和配送工作,灾害形势在一定程度上将能够被有效地缓解与控制。

(四)自然灾害应急物流风险预警管理体系的构建机理研究有待全面展开

自然灾害一旦产生将在瞬间对社会、经济和生命产生巨大威胁,而应急物流管理本身也具有风险性特征,因此,有效地实施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的风险管理成为应急物流管理成功运作的关键之一,应开展预警管理研究以切实增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预防,增强灾时应急物流风险因素的预防和控制,从而减少灾害损失,缓解后续应急物流需求,使应急物流组织指挥工作准备充分,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而当前对应急物流风险及其预警管理的研究非常薄弱。首先,对应急物流风险的基础理论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包括应急物流风险的准确内涵、风险类别和特征;第二,未对灾害中影响物流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尤其是巨灾发生后应急物流风险的发生和转化机理,应建立应急物流风险的分析模型;第三,需要建立一套完备的应急物流风险指标体系以实现对应急物流风险的监控准备;第四,应建立一套科学的灾害应急物流风险的动态预警与处置管理体系,实现风险辨识快速、风险评估准确、风险处理及时、风险监控实时的目标。对自然灾害应急物流管理体系运行的科学预警将是一个全新课题,选定恰当的预警对象,设置科学的预警级别,实施准确快速的风险分析,进行正确的预警决策,遵照预设的应急物流预案进行有效地协同救援等,都是重要的管理问题。

9.自然灾害应急预案 篇九

事故类型为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洪涝、干旱、台风、冰雹、暴雪等气象灾害;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等海洋灾害;树林草地火灾等。

常见的危害高校人员及财产安全,影响正常的教学、科研秩序的主要自然灾害有:台风、暴雨、高温、大风、雷电、雾霾、地震、滑坡等。

二、应急处置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提前准备

各类自然灾害具有不同的预警时间,必须在政府及有关部门指导下,根据预警等级,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灾害发生之前的疏散、转移、避险等预防及各项准备工作。

2.统一指挥,协同应对

一旦发生灾害,做到及时上报,果断处置,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的紧密衔接;学校各部门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应对,系统联动,形成统一指挥、协调有序的应急管理机制。

3.科学决策,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和专家的作用,科学决策,合理安排。坚持以人为本,在第一时间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确保受灾人员基本生活。

4.政府主导,社会互助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互助、灾民自救,充分发挥学校组织和公益性社会组织的作用。

5.加强保障,控制损失

加强灾前、灾中、灾后的保障工作,在组织队伍、经费、物资、信息等救灾措施方面提供全面有力的保障。研判灾害发展态势,及时采取防范措施,避免次生、衍生灾害发生。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现场指挥、突发事件处置组、安全(保卫)疏散组、宣传联络组、后勤保障组、医疗急救组、善后处理组。

2.人员分工

总指挥:学校主要领导或分管校领导

副总指挥:分管校领导或牵头部门负责人

成员:党政办、宣传部、校园管理与保卫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院、国有资产与实验室管理处、基建处、医院、国际交流合作处、国际教育学院、后勤服务中心、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处等主要负责人组成,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

3.组织机构职责

(1)指挥部实施应急工作的指挥任务,执行上级部门有关指示要求,组织自然灾害应急预案的实施。

(2)协调各应急小组及配合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应急救援组织的抢险、救灾、医疗、救护、消防、安全保卫、物资供应等工作。

四、预防与预警

灾害类别预警级别采取的预防措施一、台风(四级预警)蓝色: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受热泪盈眶带低压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1、做好防风准备并注意有关报道和通知;2、把门窗、围板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室外物品。黄色:24小时内可能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1、建议幼儿园停课;2、处于危险地带和简易房中的人员应到避风场所在地避风,户外作业人员停止;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其它同上。橙色:12小时内可能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强热带风暴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1、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密切监视灾情,落实应对措施;3、停止室内大型集会,疏散人员;4、加固易受破坏的房屋和设施;其它同上。红色:6小时内可能或者已经受台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2级以上,或者已达12级以上并可能持续。1、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业、停课(除特殊行业);2、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3、当台风中心经过时风力会减小或静止一段时间,应继续留在安全处避风;其它同上。二、暴雨(三级预警)黄色:6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家长、学生、学校要特别关注天气变化,采取防御措施;2、收盖露天晾晒物品,相关单位做好低洼、易受淹地区的排水防涝工作;3、驾驶人员应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4、检查排水系统,降低易淹校园湖泊水塘的水位。橙色:3小时降雨量将达5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5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暂停在空旷地方的户外作业,尽可能停留在室内或者安全场所避雨;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密切监视灾情,切断低洼地带有危险的室外电源;3、交通管理部门应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4、转移危险地带师生到安全场所避雨;其它同上。红色:3小时降雨量将达100毫米以上,或者已达100毫米以上且降雨可能持续。1、户外人员应立即到安全的地方暂避;2、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3、已有上学学生和上班人员的学校、幼儿园以及其他有关单位应采取专门的保护措施;4、处于危险地带的单位应停课、停业,立即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暂避;其它同上。三、高温(二级预警)橙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37℃以上。1、尽量避免午后高温时段的户外活动,对老、弱、病、幼人群提供防暑降温指导,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2、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电线、变压器等电力设备负载大而引发火灾;3、户外或者高温条件下的作业人员应当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4、注意作息时间,保证睡眠,必要时准备一些常用的防暑降温药品;5、媒体应加强防暑降温保健知识的宣传,各相关部门、单位落实防暑降温保障措施。红色:24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40℃以上。1、注意防暑降温,白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2、有关部门要特别注意防火;3、建议停止户外露天作业;其它同上。四、大风(除台风、雷雨大风外)(四级预警)蓝色:24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6级以上,或阵风7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6—7级,或阵风7-8级并可能持续。1、做如防风准备;2、注意有关媒体报道的大风最新消息和有关防风通知;3、把门窗、围板、棚架、临时搭建物等易被风吹动的搭建物固紧,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黄色:12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8级以上,或阵风9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8—9级,或阵风9-10级并可能持续。1、进入防风状态,建议幼儿园停课;2、关紧门窗,危险地带和简易房中的人员应到避风场所避风,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人员停止作业;3、切断霓虹灯招牌及危险的室外电源;4、停止露天集体活动,立即疏散人员;其它同上。橙色:6小时内可能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可达10级以上,或阵风11级以上;或者已经受大风影响,平均风力为10-11级,或阵风11-12级并可能持续。1、进入紧急防风状态,建议中小学信课;2、居民切勿随意外出,确保老人小孩留在家中最安全的地方;3、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落实应对措施;4、加固易受破坏的房屋和设施;其它同上。红色:6小时内可能出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的大风,或者已经出现平均风力达12级以上的大风并可能持续。1、进入特别紧急防风状态,建议停业、停课(除特殊行业);2、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其它同上。五、雷电(三级预警)黄色: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工作;2、密切关注天气,尽量避免户外活动。橙色: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落实防雷应急措施;2、人员应当留在室内,并关好门窗;3、户外人员应当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物或者汽车内;4、切断危险电源,不要在树下、电杆下、塔吊下避雨;5、在空旷场地不要打伞,不要把农具、羽毛球拍、高尔夫球杆等扛在肩上。红色: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1、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雷应急抢险工作;2、人员应当尽量躲入有防雷设施的建筑或者汽车内,并关好门窗;3、切勿接触天线、水管、铁丝网、金属门窗、建筑物外墙,远离电线等带电设备和其他类似金属装置;4、尽量不要使用无防雷装置或者防雷装置不完备的电视、电话等电器;5、密切注意雷电预警信息的发布。六、大雾(三级预警)黄色: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0米、大于等于200米的雾并将持续。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准备工作;2、加强校园交通管理,保障安全;3、驾驶人员注意雾的变化,小心驾驶;4、户外活动注意安全。六、大雾(三级预警)橙色: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米、大于等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工作;2、学校加强交通调度指挥;3、驾驶人员必须严格控制车、船的行进速度;4、减少户外活动。红色: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50米的雾并将持续。1、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做好防雾应急工作;2、学校按照行业规定适时采取交通安全管制措施;3、驾驶人员根据雾天行驶规定,采取雾天预防措施,根据环境条件采取合理行驶方式,并尽快寻找安全停放区域停靠;4、不要进行户外活动。七、霾(二级预警)黄色:12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3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1、驾驶人员小心驾驶;2、因空气质量明显降低,人员需适当防护;3、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橙色:6小时内可能出现能见度小于米的霾,或者已经出现能见度小于2000米的霾且可能持续。1、驾驶人员谨慎驾驶;2、空气质量差,人员需适当防护;3、人员减少户外活动,呼吸道疾病患者尽量减少外出,外出时可带上口罩。八、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三级预警)按照未来24小时内,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地质灾害分别为:三级(可能性较大),二级(可能性大),一级(可能性很大)。三级预警:排查阶段1、迅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重点针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宿舍、教室、食常、办公楼等人员聚集区;2、在专业技术队伍的指导帮助下,依靠基层政府组织,发动广大师生,认真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确保不留死角;3、通知监测人员注重点区域;4、全面普及预防、避险、自救等地质灾害防御知识,提高师生的临灾避险和自救互救能力。二级预警:预报阶段1、各有关部门要紧急行动,对发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要逐一登记造册,纳入群防群测体系,加强监测预警,落实防范和治理措施;2、公开防灾责任人和监测责任人,切实落实工作责任。3、要强化临灾避险和应急处置工作,制订落实人员撤离转移预案,做好监测责任人、撤离信号、撤离路线、安置地点四落实。一级预警:警报阶段1、无条件紧急疏散、转移学生和教职工;2、对危险区域设置警戒线,防止群从再次进入,坚决避免群死群伤事故发生;4、密切观测,做好灾害到来之前最后一分钟的准备工作。

五、信息发布

1.发布原则

(1)授权发布,及时准确

学校应急领导小组授权自然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时上级主管部门和辖区政府汇报灾害的时间、地点、级别、范围、损失、救灾、保障等情况。

灾害应急指挥部授权通讯联络组,定时向新闻媒体通报灾情及救灾的基本情况。

(2)宣传归口,强调纪律

对新闻媒体的信息发布必须进行归口管理,由学校宣传部部门统一发布,其他部门无权发布消息或接受采访。

2.信息发布机构及人员

(1)汇报

由学校党政办负责人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辖区政府汇报情况

(2)宣传

由宣传部门负责向新闻媒体通报灾情及救灾的情况c

六、后期处置

1.救灾保障

学校多渠道落实救灾资金和物资,确保受灾学生就餐、饮水、住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2.抢救伤员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组织人力,解救被困人员,抢救受伤人员。组织专业人员对受灾学生进行集体或个别的心理辅导。

3.环境治理

在政府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做好受灾现场的卫生防疫、环境清理工作,防止污染源引发次生、衍生灾害。

4.调查统计

对灾害造成的人员及财产损失进行详细的统计,为后续的救助安抚以及校园恢复重建工作提供准确数据。

5.恢复秩序

全力以赴抢修受到灾害破坏的电力、给水、道路、房屋等基础设施,确保学校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教学、科研秩序。

6.评估总结

对预警、应急、救灾、信息管理、后期处理等工作进行全面的评估,总结成功的经验,发观问题和不是,为以后的防灾、救灾工作提供经验和教训。

7.修订预案

根据灾害评估总结报告,修订灾害应急预案,使预案更加合理有效。

8.奖惩

10.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篇十

一、总则

1、编制目的

建立健全应对突发重大自然灾害紧急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紧急救助行为,提高紧急救助能力,迅速、有序、高效地实施紧急救助,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损失,维护灾区社会稳定。

2、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2)政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3)部门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和公益性社会团体的作用。

3、编制依据

依据《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及国家有关救灾工作方针、政策和原则,制定本预案。

4、适用范围

在我乡区域内发生的洪涝、台风、暴雨、干旱、冰雹、雪、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及其他突发公共事件达到启动条件的,适用于本预案。

二、启动条件

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启动本预案

1、发生水旱灾害,台风、暴雨、干旱、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乡行政区域内,紧急转移安置1千人以上;倒塌房屋100间以上,或者在全乡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

2、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乡行政区域内,死亡3人以上;紧急转移安置2千人以上;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100间以上。

3、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4、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救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5、乡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三、自然灾害救助组织体系及工作职责

1、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及职责

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是乡自然灾害教助工作的领导机构,乡长任总指挥,乡政府分管民政、国土的分管领导任副总指挥,对应灾害神类乡直主管单位是成昆单位乡民政办是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机构,在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开展各类灾害的救助、救济工作,指导灾区开展灾后倒塌民房恢复重建工作;相关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参与乡自然灾害救助工作。

2、自然灾害救助工作任务

(1)做好非常态下自然灾害的救助、救济综合协调工作。

(2)会商、分析、评估灾区形势,提出对策;协调落实对灾区的支持措施。(3)听取灾区救灾工作汇报。

(4)收集、汇总、报告、评估灾害信息、灾区需求和救灾工作情况,通报灾情,向上争取支持。(5)、协助、知道开展救助工作。

3、相关成员单位及职责

民政办:组织开展防灾减灾、备灾救灾和灾后救助救济、恢复重建、社会捐助等工作。经济发展办:协调安排并积极争取重大救灾基建项目,帮助落实项目建设资金,争取省以工代赈资金。

供电所:负责灾后电力供应恢复工作。

中、小学校:帮助灾后恢复正常教学秩序,帮助做好校舍恢复重建。派出所: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工作,协助组织灾区群众的紧急转移工作。财政所:负责救灾资金安排、拨付和监督检查。

国土资源所:负责地质灾害预警;指导地质灾害点监测;地质灾害抢险救灾;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城建站:帮助、指导灾后房屋和基础设施的抗震鉴定、修复、重建等工作。协助制定灾后恢复重建规划。

公路站:负责交通运输综合协调;负责救灾人员、物资的公路运输、组织提供转移灾民所需的交通工具,组织指导抢修被毁公路。

水务站:掌握、发布汛情。旱情,组织。协调、指导全乡防汛、抗旱、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水库实施调度,负责组织指导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农技站:负责组织重大农作物病虫害草鼠害,帮助。指导灾后农业生产恢复和灾后自救。畜牧兽医站:负责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养殖人员的安全转移和救援工作。帮助、指导灾后畜牧水产生产恢复和灾后自救。

卫生院:负责抢救伤病员;开展传染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监测,做好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实施疾病控制和卫生应急处理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扩散和蔓延,保证饮水和食品卫生;组织心理卫生专家赴灾区开展心理危机干预。

林业站:负责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森林火灾的监测和防范工作。广电站:负责灾区广播。电视系统设施的恢复工作。

安全生产办:负责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协调、指导工作。统计站:协助分析灾情统计数据。

电信、移动代办点:负责组织协调灾区通信的恢复重建工作? 人武部:根据县人武部和乡政府指令,组织协调民兵和应急分队参加抢险救灾。主要担负解救、转移或者疏散受困人员,抢救、运送重要物资(重点是救灾物资)和森林防火等任务。

各村委会、有关单位应负责落实由乡政府制定的帮助灾区恢复重建的各项优惠政策。

四、应急准备

1、资金准备

乡财政所根据乡财政预算和乡财政预算。安排本级救灾资金预算,并督促各村、乡直各单位加大救灾资金投入力度。

(1)、按照救灾工作分级负责、救灾资金分级负担的原则,乡村两级应安排救灾资金预算。

(2)、乡级财政建立自然灾害救济预备金制度。乡、村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安排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资金,专项用于帮助解决严重受灾地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困境。

(3)、乡村两级应根据财力增长。物价变动、居民生活水平实际状况等因素,逐步提高救灾资金朴助标准-

2、通信和信息准备 通信运营部门应依法保障灾害信息的畅通。自然灾害救助信息网络应以公用通信网为基础,合理组建灾害信息专用通讯网络、确保信息畅通。

(1)、加强各级灾害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建立覆盖乡村两级的救灾通讯网络。(2)、充分发挥各类灾害监测预报系统的作用,建立基于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灾害应急辅助决策系统。

3、救灾设备及物资准备(1)、乡直有关单位应配备救灾管理工作必需的救灾物资和设备。(2)、乡民政办应配足救灾必需的设备和准备。备足救灾必需的救灾物资,建立救灾物资商家名录,必要时签订救灾物资紧急购销协议。

4、人力资源准备(1)、加强自然灾害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2)、建立健全与军队。公安、武警、消防、卫生、地震等专业救援队伍的联动机制。(3)培育、发展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队伍。

5、社会动员准备(1)、建立和完善社会捐助的动员机制、运行机制、监督机制,规范突发自然灾害捐助工作。

(2)、建立完善救灾捐赠制度,规范组织发动。款物接收和分配以及社会公示、表彰等各个环节的工作。

(3)、建立社会捐助接收站、点,健全经常性社会捐助接(4)、完善社会捐助表彰制度,为开展社会捐助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5)、建立健全未受灾区地区对受灾地区。轻灾区对重灾区的对口支援机制。

6、宣传培训和演习(1)、开展社区减灾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宣传灾害知识,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避灾、自教、互救、保险的常识,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乡民政办负责组织各村灾害信息员的集中培训。(3)、自然灾害多发地区,每年应根据灾害发生特点,适时组织演练,检验并提高应急准备、指挥和响应能力。

(4)、有关单位根据各灾害种类的特点参与或自行组织培训和演习。

五、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

1、灾害预警预报(1)、根据县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县水利局的汛情预警信息、县水文站的洪水趋势预报和水质监测信息、县地震部门的地震趋势预测信息、县国土资源局的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县林业局森林火险和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预警信息、县农业局的重大农作物病虫害草鼠害的预警信息;重大动物疫情预警信息,相关单位要主动及时向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并按有关规定发布预警预报。

(2)、乡政府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预警地区的自然条件、人口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可能受到自然灾害威胁的相关地区和人口数量及时提出灾情评估意见,向县政府和县有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告,同时向有关部门和各村通报。

(3)、乡有关单位和各村应根据自然灾害可能造成严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大量人员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的预警预报。提前做好应急准备或采取应急措施。

2、灾害信息共享

乡民政办及时、收集、汇总灾害信息,向有关单位和各村通报;各有关单位和各村应主动及时向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送各类灾害信息。

3、灾情信息管理(1)、灾情信息报告内容:包括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灾害造成的损失(包括人员受灾情况、人员伤亡数量、农作物受灾情况、房屋倒塌、损坏情况及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巳采取的救灾措施和灾区的需求。

①灾害损失情况包括以下指标:受灾人口、因灾死亡人口、因灾失踪人口、因灾伤病人口、紧急转移安置人口、饮水困难人口;农作物受灾面积、绝收面积、毁坏耕地面积;倒塌房屋、损坏房屋、直接经济损失、农业直接经济损失。

②因灾需救济情况包括以下指标:需口粮救济人口、需救济粮数量;需衣被救济人口、需救济衣被数量;需救济伤病人口;需恢复住房间数、需恢复住房数。

③已救济情况包括:投亲靠友人口数量、借住房屋人口数量、搭建救灾帐篷和简易棚人口数量;已救济口粮人口、已安排口粮救济款、已安排救济粮数量、已救济衣被人口、已安排衣被救济款、已救济衣被数量,已救济伤病人口。已安排治病救济款,已安排恢复住房款、已恢复住房间数、已恢复住房户数。

(2)、灾情信息报告时间

①灾情初报。各村对于本行政区域内突发的自然灾害,凡造成人员伤亡和较大财产损失的,应在第-?时间了解掌握灾情,及时向乡政府和乡民政办报告初步情况,最迟不得晚于灾害发生后2小时。对于造成死亡人口(含失踪人口)2人以上或其他严重损失的重大灾害。乡民政办在接到各村报告后,在2小时内完成审核、汇总灾情数据的工作。向乡政府和县民政局报告。

②灾情续报,在重大自然灾害灾情稳定之前,乡、村执行24小时零报告制度。各村每曰9时前将截止到前一天24小时的灾情向乡民政办报告,乡民政办每日10时前向县民政局报告。

③灾情核报。各村各有关单位在灾情德定后,应在2个工作B内核定灾情,向乡民政办报告。乡民政办在接到报告后,应在3个工作曰内审核、汇总灾情数据,将全乡汇总数据向县民政局报告。

(3)、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台帐。倒塌房屋台帐和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乡民政办在灾情核定后要建立因灾死亡人口、倒塌房屋和需政府救济人口的花名册,为恢复重建和开展救助提供可靠依据。

六、应急响应

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救灾工作以乡政府为主。灾害发生后,乡政府根据灾情,按照分级管理、各司其职的原则,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做好灾民紧急转移安置和生活安排工作,做好救灾、灾害监测、灾情调査、评估和报告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损失。

根据突发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因素,设定三个响应等级。启动响应等级建议和终止建议,由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相关专项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根据响应等级的需要,切实履行本部门的职责。

(—)一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况

①在我乡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5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5000人以上; 倒塌房屋1000间以上,②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3人以上; 紧急转移安置5000人以上; 倒塌房屋500间以上,③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人员重大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④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教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⑤县政府及乡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2、响应工作

①由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主持会商,相关成员单位参加,对灾区救灾的重大事项作出决定。

②由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率有关部门赴灾区慰问灾民,指导救灾工作? ③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相关成员单位每日12小时前向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报告救灾情况。

④乡民政办全局动员,实行24小时值班,并做好救灾有关工作,接到灾害发生信息2小时内,向乡政府、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负责人报告,并向县民政局报告;灾害发生后12小时内,乡财政所提出拨救灾应急资金建议报乡政府,同时向县政府报告争取支持;协调交通等部门紧急调运救灾物资;组织开展全乡性救灾捐赠活动,统一接收、管理、分配救灾捐赠款物;协调落实上级和乡党委、乡政府的有关指示。

(二)二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况

①在我乡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3人以上,5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3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倒塌房屋500人以上,1000间以下。

②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2人以上,5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3000人以上,5000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间以上,1000间以下。

③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i:、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④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教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⑤上级政府及本级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2、响应工作

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议,分析灾区形势,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听取受灾情况汇报。

乡民政办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①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由分管领导带队的救灾联合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的救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灾区开展救灾工作。

②根据灾区的申请,灾情发生12小时内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经审批后及时下拨到灾区,同时向上级报告争取支持;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制定并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及时协调交通等部门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工作;监督灾区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使用;随时落实上级和乡党委、乡政府紧急救助工作指示。

③每2小时与受灾地区联系一次,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息;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报送县民政局和乡政府及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

④向社会发布接受救灾捐赠的公告,根据《救灾捐赠管理暂行办法》,组织开展全乡性救灾捐赠活动;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定期把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向社会报告。

(三)三级响应

1、灾害损失情况

①在我乡行政区域内,发生台风、干旱、暴雨、冰雹、雪等气象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一次灾害过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的:

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00以上,3000人以下; 倒塌房屋100以上,500以下,②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出现下列情况之一: 死亡1人以上,2人以下;

紧急转移安置1000人以上,3000人以下;

倒塌和严重损坏房屋500间以上,1000间以下。

③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其他突发公共事件造成大量人员伤亡、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或生活救助,视情况启动本预案。

④对敏感地区、敏感时间和教助能力特别薄弱的贫困地区等特殊情况,上述标准可酌情降低。

⑤上级政府及乡政府决定的其他事项。

2、响应工作

1、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及时与有关成员单位联系,沟通灾害信息;组织召开会商会,分析灾区形势、研究落实对灾区的救灾救助支持措施;组织有关部门共同听取受灾情况汇报;协调有关部门向灾区派出联合工作组。

2、乡民政办实行24小时值班,开展以下工作:

①灾情发生后12小时内,由分管领导带队的工作组赶赴灾区慰问灾民,核查灾情,了解救灾工作情况,了解灾区的教助能力和灾区需求,指导开展救灾工作。

②根据灾区的申请。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制定救灾应急资金补助方案,报乡政府批准后及时下拨;灾情发生后24小时内完成向灾区紧急调拨救灾储备物资工作,协调交通等部门落实有关救灾物资的紧急调运工作;监督灾区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款物的使用。

③每2小时与受灾区联系一次,及时掌握灾情和救灾工作动态信悤;接到灾害发生的信息后2小时内报送乡政府和县民政局、并向县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通报;同时向县级部门报告争取支持;乡相关专项指挥机构办公室组织召开群众代表会议,对外通报灾情和救灾信息。

④不定期向社会公布灾情和灾区需求情况;公布接受捐赠单位和账号,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救灾捐赠;设立救灾捐赠热线电话。受理捐赠事宜;及时下拨捐赠款物,对救灾捐赠款物进行调剂;定期对救灾捐赠的接收和使用情况进行公告。接受社会监督。

七、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

1、灾后救助(1)、灾区每年9月(1月)下旬开始调查冬春灾民生活困难情况,建立需政府救济人口台帐。乡民政办将需政府救济人口等灾民生活困难情况报顺昌县民政局。(2)、乡民政办组织有关单位赴灾区开展灾民生活困难状况评估,核实情况。制定冬春临时救济工作方案。

(3)、根据灾区的申请报告,结合灾情评估情况,乡民政办会同乡财政所提出自然灾害救济补助费分配方案,经乡政府同意后下拨,专项用于帮助解决冬春灾民吃饭、穿衣等基本生活困难。

(4)、向社会公布各灾区救灾款下拨进度。确保救济资金在春节前发放到户。(5)、通过开展社会捐助、对口支援、紧急采购等方式解决灾民的过冬衣被问题。(6)、经济发展办、财政、农业等部门落实以工代赈政策、灾歉减免、粮食部门确保粮食供应。

2、恢复重建

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坚持“依靠群众,依靠集体,生产自教,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工人方针,灾民倒房重建由乡政府负责组织实施,采取自建。援建和帮助相结合的方式,以受灾户自建为主。建房资金通过政府救济、社会互助、邻里帮工帮料、以工代赈、政策优惠等多种途径解决。房屋规划和设计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充分考虑灾害因素。

(1)、组织核査灾情。灾情稳定后,各灾区立即组织灾情核定,建立因灾倒塌房屋台帐。乡民政办在灾情稳定后7日内将全乡因灾倒塌房屋等灾害损失情况报县民政局。

(2)、制定恢复重建工作方案。根据全乡灾情和各灾区实际,制定恢复重建方针、目标、政策、重建进度、资金支持、优惠政策和检查落实等工作方案。

(3)、乡民政办定期通报各地救灾资金下拨进度和恢复重建进度,乡政府向灾区派出督查组,检查、督导恢复重建工作。

(4)、民政部门商有关部门制定优惠政策,简化手续,减免税费,平抑物价。(5)、卫生部门做好灾后疾病预防和疫情监测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宣传卫生防病知识,指导群众搞好环境卫生,实施饮水和食品卫生监督,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6)、经济发展办、经贸、教育、财政、乡建、交通、水利、农业、卫生、广播电视等部门以及电力、通信等企业做好救灾资金、物资安排,组织做好灾区学校、卫生院等公益设施及水利、电力、交通、通信、供排水、广播电视设施的恢复重建工作。

八、附则

1、名词术语解释

自然灾害: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险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洪涝、台风、干旱、冰雹、暴雪、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风暴潮、海啸、森林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

灾情:指自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情况,包括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

灾情预警:指根据气象、水文、海洋、地震、国土等部门的灾害预警、预报信息,结合人口、自然和社会经济背景数据库,对灾害可能影响的地区和人口数量等损失情况做出分析、评估和预警。

2、预案管理与实施时间

上一篇: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下一篇:爱心与教育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