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

2024-07-13

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共13篇)(共13篇)

1.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 篇一

啊,故乡的芦苇!因为你给过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所以我一直对你怀有一种特殊的亲切之感.每每想起你,我就会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之中……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对故乡的芦苇,又逐渐加了一层钦佩以至崇敬——

它几乎无所不在.凡有人烟之处,就有它蓬勃的生命.

它不喜欢单个儿独处,而总是集丛而生.无论什么时候,总是根根相连,叶叶相依,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结成一个绿色的集体,因此,再猛再烈的风也刮不倒它.

它所求甚少.它从不占良田,不需要给它特别施什么肥.即使在十分贫瘠的土地上,它也能挺干抽叶,顽强地生长.

对故乡农民来说,它是取之不尽的建筑材料:常用它搭瓜棚豆架,打篱笆,编苇席、苇帘子;用芦笆盖的房子,冬暖夏凉;把芦苇秆锯成一截截后,可以做织布用的纡子轴,笔套,抽烟的又可做烟嘴;它还是造纸的好原料;每年春节,给孩子做花花绿绿的马灯、八角灯,少不了要用芦苇做支架;芦篾又可做风筝、编制各种工艺品;散发着特有的清香的芦叶,可以用来包粽子;雪白的芦根,又脆又甜,可以食用,还可以治病;芦花可以做枕芯,贫苦人用它做的芦花鞋,既保温又御寒;芦苇还可以当柴烧,芦灰又可做肥料……

故乡的芦苇真是一种极其普通但却有极大用途的植物.

从它身上,我们不是可以悟到某种有益的启示吗?它那种风格,那种乐于献身的精神,不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吗?

想起故乡,就想起芦苇.

啊,我爱故乡,我爱故乡的芦苇!

评 赏

故乡——芦苇,一支热情的赞歌.

芦苇,童年时悦耳的哨音,扬帆远航的小船,亲密无间的伙伴.

芦苇,叶叶相依,团结友爱,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人类的贡献最大.

作者就是以这样的几幅典型的画面,从形到神,从功用到品质,热情赞颂了芦苇的奉献精神,并进一步启发人们学习芦苇的互为提携、相亲相爱的风格以及乐于奉献的精神,在今天,这种精神尤为可贵,以此激起读者的共鸣.

结构多变,长短句灵活运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在行文时,作者避免那种长段大论,而是将其化为小段短句,这样结构明快,便于吟读,便于理解文段的`要旨.

阅读思考:

1.故乡,值得人记忆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偏偏说故乡的芦苇“尤其令我梦牵魂绕,永远不能忘”呢?结合课文作简要回答.

2.第五段写芦苇,主要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说说第七段中“探”一词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第五段写长大的芦苇,第七段写初春刚长出的芦苇.有人说两段的顺序调换一下,更合逻辑.你同意这种看法吗?

5.第十段作者写芦苇的人称发生了变化,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参考答案:

1.因为故乡的芦苇给我不少童年的欢乐,想起它就沉浸在童年美好的回忆中;故乡的芦苇还能让我悟到人生的启示.

2.比喻.

3.写出芦苇在初春季节刚刚露出嫩芽时的情态.“探”有拟人的色彩,写出了作者对芦苇的喜爱.

4.不同意,因为第八段“到这时候”和第七段是衔接在一起的.

5.改用了第二人称,更便于作者抒发对芦苇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6.故乡的芦苇.

2.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 篇二

时间去哪了?我们时常这样问自己。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 人们大多习惯于在公交车上、上下班的路上, 课堂上、宿舍里、上班的电脑桌旁, 默默地玩着手机, 盯着电脑屏幕;大家也更愿意从互联网上获得更快、更便捷的信息和知识, 即便如此, 真正的阅读者、读书者并不是很多。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第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揭示:2009年网民阅读习惯中, 前三名是“网上聊天”“阅读新闻”和“查询各类信息”, 只有18.1%的网民将“阅读网络书刊”作为上网的主要活动之一。

生活节奏的加快, 即使是生活在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 虽然人们更容易接触社会文化知识的新潮, 但是真正静下心读书的年轻人不多。2007年贝塔斯曼书友会携手新浪网举行的“当代读者最喜爱的100位华语作家”票选中, 前20位获得票数最多的作家中, 既有鲁迅、巴金、曹雪芹这样的文学巨匠, 也有金庸、古龙这样的武侠文学代表, 甚至还有韩寒、郭敬明、安妮宝贝这样的青春文学写手, 而且他们的票数超过苏轼、李清照、朱自清、徐志摩等人。

2012年, 一些高校图书馆公布的借阅排行:在武汉, 网络小说《步步惊心》《美女图》在短短几个月中就跃进了很多高校图书借阅排行榜前列;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图书馆引进的网络小说《极品戒指》, 一个月内就被借了61次, 成为借阅冠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学院图书馆里最抢手的是电视剧《裸婚时代》的原著小说《裸婚》。在上海, 2010~2011年度, 复旦大学图书馆单册借阅排行榜上, 文学类图书中借阅最多的是东野圭吾的《宿命》等推理悬疑小说;上海交通大学的某单月单册排行前三名则分别是《明朝那些事儿》《大唐双龙传》和《苍龙转生》。在网上, 一项通过对大学生“床头书”种类的调查发现:现在大学生看的书除了专业课本外, 就只是外语、电脑、经济类书籍和如何面试、如何社交等方面的书。

我们惊讶地发现, 我们的读书习惯变了, 我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拓宽了, 我们的阅读内容也由枯燥的文史经典、诗词名著变成了通俗快餐式的网络小说。那么, 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 我们如何开启知识和智慧的心灵窗户, 获得精神的慰藉呢?

二开启知识和智慧的窗户, 让读书热起来

1825年, 普希金在《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写道:“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须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心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2001年7月9日, 中央电视台第十套 (CCTV-10) 开播“百家讲坛”, 于是, 2010年有学生这样写道:“于老师让我知道了什么是勇者不惧, 于老师让我懂得什么是智者不惑, 于老师让我知道什么是仁者不忧, 于老师在我心中的这三种身份, 时时刻刻伴随着我成长;有了这三盏明灯, 路再远, 夜再黑, 我也能够勇往直前地走下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2013年, 央视频道开启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栏目, 获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同年, 我国作家莫言从瑞典归来, 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全国兴起读《丰乳肥臀》《红高粱》《蛙》的“莫言热”。

读书的热潮仿佛又回来了, 人们看到有着五千年文化底蕴的中国, 新时期的阅读者没有丢弃知识带给人们精神世界的平静和温暖, 新时期的阅读者们依然具有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制意识,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梁启超说过:“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智则国盛。”这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繁荣昌盛的精神所在。周恩来发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温家宝在2009年世界读书日 (4月23日) 会上说:“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 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 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 不读书的民族, 是没有希望的。”2014年5月1日, 上海市两名“90后”消防队员不幸在救火过程遇难, 而他们在遇难的瞬间两个人紧紧握着手。我在想, 是什么精神支持着可爱的年轻战士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又是什么精神让全国人民为他们而感动呢?应该是新时期文化知识开启了人们善良的智慧, 有了心灵的开启, 国家才能更加团结强大, 才更有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 这就是新时期新文化阅读的力量, 也是我心中新时期阅读者的精神之所在。打开知识和智慧的窗户, 让我们集聚社会的正能量, 让爱来得更加猛烈些吧!

三读书的启示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人相约到山上去寻找精美的石头, 甲背了满满的一筐, 乙的筐里只有一块他认为是最精美的石头。甲就笑乙:“你为什么只挑一块啊”乙说:“漂亮的石头虽然多, 但我只选一块最精美的就够了。”甲笑而不语, 下山的路上, 甲感到负担越来越重, 最后不得已不断地从一筐的石头中挑一块最差的扔下, 到下山时, 他的筐里只剩下一块石头!

3.在孩子心中播撒阅读的种子 篇三

先瞧瞧孩子手中的课处书吧《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xx公主故事》《作文指导大全》……从孩子会看书开始,抱的是这些书,到了六年级还是这些书最多,学生的书非常的匮乏。因此我建议学生看些中外名著,扩大阅读范围,对学生的习作和语言的表达有一定的帮助。为此我向孩子们推荐了一些中外名著,通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孩子能认真看完名著的寥寥无几。有的学生凭着兴趣,走马观花读读有生动情节的内容;有的学生读了好文章,却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

怎么办?怎样才能引起孩子阅读的兴趣呢?能不能以上课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去看书呢?这一系列问题久久困挠着我,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要读得更好更有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选择适合孩子、内容新颖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描写童年生活的经典作品《窗边的小豆豆》这两本书,大胆尝试、设计名著导读教学活动,并进行公开课教学。通过这两堂课的教学效果来看,尝试名著导读课堂教学是有效的,不仅仅是引起孩子的读书兴趣。我就《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谈谈我的教学反思。

一、推荐作品的原因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自1981年出版以来,在全球引起极大的反响,80年代就曾在中国引起轰动。其日文版销量至今已累计938万册,被译为33种文字,英文版仅在日本国内销量就高达70多万册,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种描写童年生活的经典作品值得推荐给学生。

二、设计此课的前期准备。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是日本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一段真实的经历。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指导下,让一般人眼里的“怪怪” 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书中的每个故事都讲述了作者童年的趣事,这让孩子们读起来不那么枯燥乏味。

一个文本是一个整体,其中可解读的点有很多个,深入阅读,一般可从哪几方面入手,从哪里入手可以找到突破整体的入口,必须教会学生文本解读的方法,并且教给学生的解读方法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在设计上一开始遇到了很多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让学生从文本中积累知识、吸取技巧?怎么将一堂课呈现给学生呢?名著导读课与我们所教的课在设计上是完全不一样的。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最终要达到学生阅读的兴趣。最后我是这样设计的:1、出示作者成年后了不起的地方和作者小的时候让学生进行对比。提出疑问:这样一个捣蛋、调皮、怪怪的,一年就被退学的孩子怎么就成了了不起的人呢?2、出示巴学园中特别的大门、特别的教室、特别的运动会。这时引起学生对巴学园的好奇。想象巴学园还有哪些特别之处呢?又是一个怎样的运动会呢?这样的教室学生是怎样学习的呢?等等抛出一系列的疑问。3、最后进入这本书一个有趣的故事《放回原处》其实这个小故事讲的是:小豆豆把心爱的钱包掉入粪池里,最后她把粪池的赃物全掏出来找自己的钱包,最终也没有找到。但是,校长却成了她最信任的人。在设计思路上我是:(1)想让学生先说说这个故事的内容。(2)了解这是一个怎样的钱包,让学生学会积累好的语句。(3)学会分析人物。了解小豆豆的调皮和小林校长的宽容和理解。在这环节我还想让学生自己到文本中感受语言的魅力。4、带着疑问去读完整本书,同时又推荐小豆豆的一系列课外书。以引起学生读更多的书。

三、课堂教学的优缺点,

想象和实践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堂课我让学生说说作者长大后是什么样的,小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其实我是让学生进行对比、提出疑,学生说的很好,但是没有我想要的答案,我开始引导学生向我的答案靠近,学生很配合我。过后想想我有点太追求实际答案,这样就太限制学生的思维发展。我出示特别的门、特别的教室、特别的运动会。这三张图片在这本书里也很特别本来要好好利用一下,在环节上没有处理好,显得我说的多学生没怎么说,蜻蜓点水的就过了,没有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感觉是在给自己上课,没有完全考虑到学生的想法和感受,这说明我在备课时没有考虑到学生。自己铺垫的太多,学生说的太少,毕竟他们没有上过这样的课,有时不知道如何说起。一堂课老师的引导也是很关键的,总觉得自己没有引导到位欠缺。

这节课我认为上的最成功的地方就在阅读《放回原处》时,让孩子们感受到小豆豆虽然很调皮让其他老师都无法忍受,但小林校长却能一笑了之。如果说,小豆豆的调皮是她真性情的体现,那么,小林校长的宽容和理解更让我们感动。并引导学生从校长先生的所说、所做中感受他对学生的那份宽容。我从学生的回答和眼神中可以体会到学生读懂了。从而又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其读而乐,乐而读。

4.心中的芦苇初一作文 篇四

记得在我四年级上半学期的一个星期天,爸爸受朋友的邀请,带我一起去丹江水库. 坐在小艇上向江中的一个小岛(景区)驶去.展现在我眼前的不光是飘忽不定的浮云,蓝得让我有些害怕的江水,还有那一片片的芦苇.

她们像一群自由的精灵,在江水的淡泊处独守一片瘠土.伴着风舞蹈,却有几分潇洒倜傥之姿,将生长在江边野地的清苦和宁静浓缩成永恒的沉默.不愿做声 芊芊芦苇,在土岸上扎根,蓬蓬勃勃.小艇慢慢的离开滩岸,芦苇便也从苍翠的湖绿,化作凝重的黑点,却依旧亭亭玉立,倩影婆裟, 坐在艇上的我忽然想起了芦花,翻越季节的山峦,静候白露降临,那满目的芦花与天上的白云融为一体,在冰冷的纯洁里面化上生命的句号.剩下的只有心里头的冰凉,

那一片苍茫的绿在我的眼前忽现忽隐,是樵夫柴担上悠然飘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丝妩媚,像衣香倩影的女子涉水而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弄蒿荡舟的少年,在水一方的窈窕少女,映衬着茂密的芦苇,成了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最优美的诗行。

易水之滨,悲凉的旋律中,荆轲告别燕太子丹,踏上刺秦的不归路,他身后的芦花,一定在萧萧寒风中轻扬,芦苇摇摆,意为挽留还是柔肠寸断的悲伤

汨罗江边,披发行吟的屈原,掩涕叹息,仰天长问。奸臣专权,楚王昏庸,生命中的大寂寞郁结于心,奔涌于胸,诗人纵身跳入大江,荡起的涟漪诗芦苇的泪滴,在湿湿的`夜色中流淌,青青的生命的枝叶包裹起千千万万人民的思念,成为端午节最深沉的思念。

浣纱溪边,心如梨花不染世俗的西施。故然不会想到以后的命运,复国的大计怎么会担在一个区区小女子的肩上?生逢乱世,身不由己,有谁会想到西施在会稽城告别越王告别越国的子民转身踏上马车时眼角的泪滴,又有谁饱览过心中怀着坚定信念的西施踏上姑苏台的那份壮美。

人是脆弱的,就像一根芦苇,但人又是坚强的,从柔弱中焕发出无穷的韧性,可以承受人世间的辛酸,痛苦,孤独,苦涩,失望.........

停住想象归于现实,岸边的芦苇早已不见了踪影,四周只剩下蒙蒙胧胧的青山与一片茫茫无边的大江,我不禁朝芦苇飘荡的方向忘去,思绪万千,只化做一丝察觉不到的浅笑。

5.心中的卧虎阅读答案 篇五

【采访1】

柴静:你不怕失败吗?

李安:怕,怕才有劲儿。怕,人才会提高警觉。就像那个少年跟那个老虎漂洋过海,他后来发现没有那个老虎他活不了,没有那种恐惧,就没有让他惊醒的感觉,他对老虎的恐惧提了他的神,增加了他的精气神。所以那种提高警觉的心理状况,其实是生存、求知、学习最好的状况。所以有时候我也需要一点刺激。如果自己也惰怠了,很容易陈腐,很容易被淘汰,我当然不希望这样。

柴静:以你在现在电影界的这个地位和大家对你的敬重,你还有这种担心吗?被淘汰的恐惧……

李安:会,对于观众,对于期待你的人,也要有个交代,也要很诚恳。一直在不知道的状态,一种很新鲜很兴奋的状态,给你最好的一个发挥。这是你作为一个有天分的人,欠观众的一个人情。

【解说】少年派的挣扎,也是李安内心的挣扎。他曾经一事无成。他说那时的自己,唯一能和绝望对抗的,就是对电影的幻想。而即使现在已经功成名就,在电影之外,他说自己仍然是一个无用的人。

【采访2】

柴静:你觉得你在现实中是一个无用的人,为什么用“无用”这个词?

李安:我不会用电脑,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不是我现在做大导演了,我才不管这些琐事,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这样的,迷迷糊糊的,所以我想我可能是活在另外一个空间的人吧,跟这个世界好像若即若离,不太容易专注了。

柴静:在电影里的时候,你是什么状态?

李安:好像换一个人,魂回来了。我的工作人员觉得我是很有主见,蛮坚强的,而且很专注。他们任何大大小小的事我都管,controlfreak(控制狂),事情从大到小每个细节我都管。而且我对很多东西都不懂,但如果跟电影有关的话我一下就懂了。

【解说】电影里的故事,该如何收尾?老虎的存在到底是真实的,还是少年派在海上漂流中为了对抗绝望、为了活下去而制造的幻觉?这是李安必须回答的问题。

【采访3】

柴静:也许制片方会劝你说,你不要管它了,你就给一个通俗故事,一个冒险的故事,不就够了吗?

李安:对,可是那就是不够好。我做电影,职业入行二十年,就是脑子喜欢编东西,很喜欢幻想,做梦。我很重视精神力量。

柴静:在这个片子里面,你的态度是什么?

李安: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从一个男孩变成男人。

柴静:你想传达的是什么?

李安:一种情怀吧,我这个人比较多愁善感。所以说我觉得【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

柴静:好像你的大部分电影都在讲纯真的丧失?

李安:对,纯真不光是丧失,你对纯真的怀念本身是一种情怀,我觉得那种怀念不能够丧失,我觉得纯真应保存在内心深处,那里有你最珍惜的友情、跟人的关系,我觉得这些都要保留住,那是种精神状态,那是种赤子之心,我希望人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都一定要有纯洁的心。我希望在那个方面我永远不要长大。

【采访4】

柴静:你原来说过一句,说电影不是去拍已知的,在拍电影过程当中你会发觉自己的未知,这个电影让你发现自己的什么呢?

李安:很难讲,真的很难讲,我发觉就像派一样,我觉得我对信仰还是有一种向往,可是心里面还是有那头老虎,还是搞不定。

柴静:这个老虎对你来说是什么?

李安:这个不能讲。

柴静:那种咆哮的欲望吗?

李安:说不出来,像野兽一样,有一种野性。我常常会拍一些跟我完全没有关系的,拍女人,拍《绿巨人》,拍这个东西,我自己也说不上来,只有在拍电影这种精神状态里面我会有一些体验,我很想这个真的层面,这种情怀能够传达给观众,希望也能够引发他们心里面的卧虎藏龙吧。

柴静:表面看上去大家都觉得你是一个好好先生,你甚至不愿意说得罪人的话。但是你的电影当中,充满了不安,挣扎,甚至是愤怒,或者是……那你觉不觉得你会有点矛盾?

李安:我想每个人都有,只是说我比较有天分,我具体化,我能够拍成电影,而他不见得有能力表达出来。(选自《柴静的博客》,有删节)

【问题】

11.根据访谈内容,李安自己所说的“无用”具体指什么?(2分)

12.李安把“绝不可能拍成电影”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拍成3D电影,获奥斯卡金奖。他取得成功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4分)

13.如何理解李安在【采访3】中说的“成长的痛苦,也就是纯真的丧失。”这句话。(3分)

14.这篇访谈为什么以“心中的.卧虎”为标题,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11.(2分)一指李安不会用电脑;二指李安不管生活上的琐事。(如答“我不会用电脑,一般生活上的事情我都不太灵光的”这句给分。)

12.(4分)(1)富有电影天赋(天分);(2)有不怕困难,勇于挑战,敢于冒险的精神;(3)做事很专注;(4)拍出自己的精神情怀;(5)心中要留有一些“纯真”,对电影艺术的美好追求。(意近,写出其中两点即可,每点2分)

13.(3分)大多数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失去纯真的人性,丧失纯真的人性是一种折磨,一种心灵上痛苦的煎熬。而李安希望不管生存环境怎么样,人一定要有纯洁的心,保留住赤子之心。所以人在成长过程中一定要把纯真应保存在内心深处,留一份怀念。(意近即可)

6.温度对芦苇生长发育的影响 篇六

芦苇能充分利用温度, 在北方晚霜还没有结束, 土壤冻层还没有完全融化的时候, 经过休眠一冬的苇芽, 就能够利用早春日平均温度5℃左右的低温慢慢的发芽生长, 直到秋末早霜以后苇叶才枯黄, 芦苇生育日数一般都超过当地的无霜期20~30天。

苇芽在包叶保护下, 能够在土壤表层-10℃以下的低温休眠越冬, 随温度上升达到5℃以上时, 苇芽萌动钻出地表向上伸长, 此时, 能抵抗短时间晚霜袭击, 但不能抗拒较长时间的冷冻。积温高, 无霜期长, 有利于芦苇生长, 各地芦苇都是充分利用当地的生育季节, 来增加体内物质, 增大植株体积 (表1) 。

从表1中可以看出, 积温高、生长期长的地区, 不论植株高度、粗度或单位面积产量都有所增加。在观察中, 东北地区尚处在冰冻未化的三月, 而江南的芦苇已高达1米左右。就是在河北芦台和辽宁盘山两地, 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在4月27日调查芦台的芦苇均高已达50厘米左右, 4月29日盘山芦苇仅有20多厘米。

在生长前期, 一般地区气温多半低于生长所需要的适宜温度。因此, 七月份以前较高的温度, 是成为促进芦苇早发快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7.芦苇的修养 篇七

说起芦苇,或许你不认识,或没听说过,但要是说起他的作品,你肯定很熟悉。他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编剧,代表作有《赤壁》《霸王别姬》《活着》《图雅的婚事》《西夏路迢迢》《红樱桃》《黄河谣》《秦颂》等二十几部剧本。芦苇在编剧方面的天赋是相当高的,他编的剧本在国际上获过许多大奖,如戛纳电影节的“金棕榈”奖、评委会大奖,柏林电影节的“金熊”奖,瑞士国际洛迦诺电影节的“青年评委会奖”,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的“评委会特别奖”……这些都是十分厚重的奖项,说起来响当当的。

既然能获奖,这些作品当然都是有可取之处的,作为它们的编剧,芦苇也是有非凡之处的。有一天我们在一起吃饭,我问他:“怎么才能获奖?”他笑了,说:“那你要问那些买彩票的人,看他们是怎么中奖的?”

我向来以机敏自诩,但那天哑然。回来后不服气,想了再想,似乎想出了一个答案,那就是他的剧本大都经名导演导出,芦苇这是“借势”啊。然而我很快又否定了自己,名导演也不是傻瓜,也不是见一个剧本就拍啊!他们也是再三比较,优中选优,“强强联合”。而要形成这种“强强联合”则并不容易。

我认识芦苇时,只知道他是学美术的,后来又见过他临的柳公权,甚至也看过他的摄影,但他为什么能编出那么多的好剧本,为什么能获那么多的国内国际大奖,我还是存有好奇之心的。

这种多年来存有的好奇之心,一直到我写这篇文章的前几天才得到了答案。

那天是山西民歌歌手杨仲青来陕西,“九音唱片公司”请客,朋友打电话通知我参加,并说先在芦苇家集合。芦苇喜欢民歌我是知道的,也知他喜欢收集民歌资料,他想朋友了,就把朋友叫到家中听民歌,我因此在他家中听过许多次的民歌。这次杨仲青来了,有了一个具体人,也就有了一个坐标,芦苇又借机将这些民歌“大师”的代表歌曲分别拿出来比较,详述特点。

以前,我也知道这些民歌之间的区别,并领略了它们的不同韵味。但令我惊奇的是,芦苇在介绍这些民歌的时候,还拿出自己多年来收集的民歌资料,说到高兴处,把他十几年前在新疆花1800元买来的维吾尔12木卡姆磁带在空中摇晃。十几年前的1800元可不是个小数字,而且所买并不是他编剧的急需,他竟然能够舍得出手。谁知芦苇说:“谁说不是我的急需?我搞编剧,什么都得懂一点儿,有些是未雨绸缪,有些是临阵磨枪……但不管怎样,都得准确。好的剧本特别讲究细节的真实。只有这样,导演才能在导的时候有所依托。在国外,编剧的地位很高。简直可以说是一部影片的灵魂。”

我高兴了。这正是我多年来对“芦苇之谜”的答案。近年来流行“细节决定成败”的口号,这口号在芦苇这里得到了印证——真正的编剧是严谨的学者,是忠于生活的“摄像”,是勤奋酿造的“蜜蜂”……

芦苇要做导演了,他要导《白鹿原》。我向他祝贺,说:“你现在也成了‘全能’了,又编又导的。”芦苇却很谦虚,他说:“我修养还不够呢!”

“修养”二字让我深思,我忽然想到许多成功之人,他们的成功秘诀不都是与“修养”相关吗?抛去所谓的专业、所谓的技术,修养才是内在的因素。

8.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 篇八

母亲活了一百零二岁,没有想到她离开我们以后,她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母亲小时候缠足,痛苦;没有让她上学,更痛苦。到了老年多次跟我们说,她没能拗过封建礼教,旧社会坑害的人太多了!

母亲没受过学堂教育,但对文化有一种天然的膜拜。她要我喜爱书,不许我们浪费纸张,看到带字的东西,她总要收起来。

母亲不识字,更不识外文,可是她总愿意陪我座功课。到了老年,她常常伏在桌前看我写字,看我写信,总想帮我一把,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有一次,母亲吐露了大概在她心中积蓄了很久的一句话:等我死了,你们在我心口上放一本书我听了很不是滋味,可是小外孙立刻表示:不行,太太,您看不懂,还是放本字典吧!母亲脸上的皱纹似乎都笑了:对,对,还是我重孙懂事,给我放本字典

母亲发现我翘尾巴时马上敲打我。她让我写出人贵有自知之明几个字,然后自己一笔一画地用毛笔照样写在宣纸上。说:给你留着!那一年我五十岁。我还记得她当时对我说:人要有自知之明。记住,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切不可骄傲自满记住:永远有比能干的人更能干的人。

母亲做任何事情都精益求精,有始有终。她说:答应人的事一定要完成,而且要尽量力争完成好。不能马马虎虎,更不能半途而废。

我想起她九十岁时我为她缝制衣裤的教训。为了庆祝她的寿辰,我亲自裁剪,为她老人家做了一套便服。那天,妈妈接过我缝制的衣服说:一辈子都是我给你做衣服,没有想到,我九十岁能穿上儿子给我做的衣服她满意地微笑。那天,我满怀幸福地睡了。

半夜醒来,我发现一条灯光从妈妈的门缝里泻出来。是妈妈没有睡?是妈妈忘记了熄灯?我下床走向门缝,往她的屋里观望。她正坐在床上,围着被,戴着老花镜,手中拿着我缝制的衣裤,在细细地观看。她慢慢地摸来一把小剪刀。她要干什么?我屏住呼吸。天哪!原来原来她用颤颤抖抖的手开始拆卸我为她特意缝制的新衣服。我的心顿时凉了!妈妈,这是您六十岁的儿子亲手给您缝制的新衣服呀!为什么不穿,反而拆成片呢?

过了几天,我实在憋不住了,便问妈妈。妈妈盯着我的眼睛,过了半晌说:你缝的不合格!线扎得不直、不匀,有些粗糙干活儿可不能这样!她说衣裤都拆了,想背着我重缝,可是手不听使唤,缝不成了。妈妈看着自己那双枯手,叹了一口气。

妈妈劳动一生,无论干什么事,从不曾让人有些许挑剔。如今,她不能劳动了,可是对儿子的劳动成果,也绝不放松。

我心想:妈妈教给我的,岂止是不应该缝制不合格的衣服?

随着岁月的流逝,母亲的腰弯了,背驼了,身材变矮了,眼睛也昏花了。母亲好强,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每次我出差,特别是出国,母亲都情不由衷地说:你回来也许就见不到我了母亲把自己最担心的.事,说出声来,是舍不得我离开她。其实她并不希望那会成为事实,她期盼的恰恰与此相反。这是母亲的牵挂,是母亲的依恋。

母亲病重时,我叫来救护车送她去医院。她躺在担架床上已经不能说话。我摸抚着她那苍白的头发、瘦削的脸庞,心中阵阵酸楚。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自己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地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我细细观察她的表情。她眯缝着眼睛,盯着我,只是微微地在笑。她已经不能说话了。这是母亲对我的最后的一次抚爱。

老人一生都是为了别人,为了自己的孩子。她把自己全部献了出来,自己没有保留任何东西。母亲去世以后,我根据她的遗愿,火化时在她胸口上放了一本字典。我后悔她在世时没有教她识字。现在不知道她在冥府读到字典的哪一页了。

我已年及耄耋,母亲的形象在我的记忆中越来越感明亮,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

1、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哪三方面内容?(2分)

(1)____________→(2)__________→(3)母亲对我的牵挂、依恋和爱抚

2、文中说母亲伸出枯槁的手,握住我的手,把我的手指横放在她的嘴里,用牙齿轻轻咬动。我想,母亲也许想说些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说说母亲此时想对我说些什么(2分)

3、请从下面两个细节中选择一个,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2分)

(1)我在翻译普希金的诗,俄文书的封面是深蓝色的硬皮,上边印着黑色的普希金侧影,她以为我把书弄脏了,便不声不响地把书拿到盥洗间去擦拭,结果把书皮擦得一塌糊涂。

(2)她年老时即使眼睛看不清,手发抖,也很少让别人帮助她修剪脚指甲,指甲都长进缠着的小脚心里去了,她自己常常把脚抠得血淋淋的。

4、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说说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2分)

5、结尾说她是我心中的一盏明灯,永远为我照亮前进的路,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你母亲(或父亲)在某一方面对你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

1、母亲重视文化教育母亲教我怎样做人做事

2、例:孩子,你们都有出息了,我也可以放心地走了。

3、(1)对母亲重视文化教育的赞美之情。 (2)赞美母亲的好强品格。

4、热爱文化教育;重视子女教育;做事精益求精,有始有终等。

9.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 篇九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设计的思考

语文新课程实施后,“新课标”已不再是个新名词,它的到来对语文教学的冲击与影响却是与日俱增。身为一线教师,总是在处理有限的教学用时与丰富的教学内容的矛盾中徘徊,如何扩展教学广度、深度达到培养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奋斗目标。特级教师余映潮先生提出的主问题阅读教学手段为教学思路提出了一个新方向。《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告诉我们“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独特看法和见解”。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主问题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现谈谈自己在教学中对主问题教学的思考。

一、认识“主问题”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首先是相对于课堂教学中那些零散的、短暂的浅层的问答式提问而言的。它能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支撑作用,能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思索、讨论、理解、品析、创造的重要提问或问题,具有让学生共同参与、广泛交流的凝聚力,具有指向语文学科的向心力。这种作用是以往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读型阅读教学、问答式教学所不能达到的。讲读型教学是将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泯灭了学生的阅读创造,违背了学生阅读的心理规律,而主问题式教学则是在主问题的引领下让学生科学有序的去寻找距离目标最近的路。从而得到答案,这个过程中学生如同海绵能主动吸收水分一样掌握知识。问答式教学是在连串的追问、碎问中步步为营的走入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模式中,同样桎梏了学生创造思维的手脚,只是服务于教学流程,而主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研读的主要问题,着眼于整体带动对课文的理解品读,着眼于引导学生长时间的深层次的课堂学习活动,每一次问题的设置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板块,能使学生思维能力在有限时间内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

二、主问题的设计

(一)在教学实际中进行主问题的设计的两点考虑 其一,针对教材潜心研读设计出含金量高的教学主问题。以题目为主问题,抓住文眼,感知全文;以中心为主问题,摄取灵魂,突出主题;以思路写法为问题,训练思维,培养语感。

其二,问题的设计者避免单一化。教师的设计要在了解学生学况的基础上,必须对学生构成吸引力,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教师是主问题的主要设计者,但决不能忽视学生的力量。教师应根据教学让学生立足于课文或单元进行提问,然后对问题进行分门别类、择优汰劣,将学生提问的焦点始终引领到教学重点上。问题从学生中来,教学时就有很强的针对性,能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学习第四单元时就采用了此方法。该单元四篇演讲词风格各异但都富有感染力,旨在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科学、社会、人生等的有益启示。在学习之前要求学生以“我选择,我喜欢”为主题立足于整个单元进行整体阅读,横向联系,选出个人最感兴趣的课文并相应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教师对学生的意见进行统计。根据统计结果,首先按学生的兴趣程度安排这几课教学的先后顺序,然后针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筛选,拟定几个主问题并注明该问题的提出者,当学生在课堂上看到自己所提的问题时,学习的主人翁感觉油然而生,积极性自然随之高涨,整个单元的学习如行云流水,自然投入。

(二)有关主问题设计几点探究性的设计方法

1、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可从文章的结构脉络方面入手设计。

任何一篇文章,都有着作者的一种写作思路,并在文章的结构脉络中加以体现。所以在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过程中,首先要从文章的结构脉络入手设计,以此设计的问题,有助于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和写作思路,提高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能力。

2、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主题思想方面入手设计。

每一篇文章的写作,都蕴含着作者一定的写作意图:或抒发作者的爱国情怀,或高扬人性的美好品格,或表达对人情冷暖的关注,或表达作者对人生的感悟,或蕴含对世人的警示,或揭示某种社会现实,等等。这些蕴含在文章深层的主旨,有待于教师设计出各种阅读问题加以引导点拨,帮助学生进行理解,以此培养学生把握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

3、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文章的语言特色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方面入手设计。

语言是文章的外壳,是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表露。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体现了作者一定的语言风格,或生动形象,或清新自然,或通俗易懂,或含义深刻,或幽默风趣,或富于人生哲理,或引经据典,或化用名诗名言等等,从而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为此,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有关的问题设计,对学生加以引导,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风格,领悟生动的语感,品味、赏析、学习、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4、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的设计,可从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方面入手设计。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一般的思维分析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这部分的问题尤其要加以重视,并设计恰当的问题予以引导。

5、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还可以从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入手设计,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思想,增强人文思想意识。

10.开花的芦苇 篇十

以前,我也只是在电视里看到过芦苇,对于芦苇还是有点陌生。我从贵州来到江苏,听说这里离芦苇荡没有多远,此时正是九月中旬,正好是芦苇开花的季节,我坐上车,满怀激情地往芦苇荡赶去。一个多小时后我来到芦苇荡的下游。这里是一条四季流淌着清澈的河水的小河,这条河流是从渭北高原过渡到这里来的一条河流,分东、西、南、北、四条沟荡,清水河流域呈“Y”字型,刚到这里,看这四条河流是否不起眼,可是,河流两旁的物产丰饶,各种杏树、梨树、柿子树和枣树散乱成林。这条清水河流,却是南宋时期商贾往来和这里的鱼民打捞鱼虾为经济来源的主要生存的河流。它逆水而上的源头在黄山脚下的太平湖,这湖水天然而未受污染,保持着千百年来原始的状态缓缓的流过,哺育着沿江两岸一代又一代的祖祖辈辈鱼米之乡的人们,这方水土颇有灵气,却养育了一方有志之士,清秀、聪惠的江南人;还滋生着在浅水滩下的隐隐约约、打捞鱼虾,随波逐浪在水草间生活情景,也滋润着河两岸依水而生的茂盛的芦苇。

金秋的季节,河两岸有些枯黄的小草,芦苇间偶尔看到有几只野鸭在水面上游过,只要是人一出声音野鸭子在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芦苇长有人多高,苇叶儿细而长,苇缨探出了头,阵阵秋风吹过,芦苇发出沙沙的声音,舞动着纤维的细腰,在河岸边蹁跹,婆裟而妩媚。我随着河流来的方向一直往上游而去。越走流水越来越宽阔,芦苇也布遍了所有的河面,再往上走半个小时,就是一个宽阔的芦苇湖了,此时,我正想这肯定就是电视剧里在芦苇荡里撽杀日本帝国浸略者的“芦苇战场”了,是那么宽阔无边。水很平静,是否看不到水在流动,只见芦苇一缕缕,一丛丛,在湖水间蜿蜒。芦苇间到处都是一条条划船通过的水港,只要是钻进芦苇湖里就很有可能找不到路出来。湖水四周,辽阔空旷,各种鸟儿在芦苇间欢唱,和风吹动芦苇发出的声音奏响成大自然的一曲曲动听的奏鸣曲。我站在芦苇岸边,看那清澈的湖水,看那在风中飘浮的芦苇,看那芦苇花开的样子。眼前的一片芦苇花开真的是诗词里的意景,此时我突然想起了唐代诗人王贞白写芦苇的诗,我随口念道:“高士想江湖,湖闲庭植芦。清风时有至,绿竹兴何殊。嫩喜日光薄,疏忧雨点粗。惊蛙跳得过,斗雀袅如无。未织巴篱护,几抬邛竹扶。惹烟轻弱柳,蘸水漱清蒲。溉灌情偏重,琴樽赏不孤。穿花思钓叟,吹叶少羌雏。寒色暮天映,秋声远籁俱。朗吟应有趣,潇洒十余株”。就在这时,从芦苇里传来一阵清脆的歌声,这歌声是那么的清幽动听,很显然,这声音是一个美丽的姑娘。顺着歌声传来的方向望去,在不远处的芦苇中划出一条小般,一个十分漂亮的姑娘,她站在般头撑着竹篙,正向我游来。长长的发丝在秋天的阳光下透着棕黄,一条长长的裙子把她的身体勾勒成丰满的曲线,一阵秋风吹过,裙子轻轻飘起,就像是一朵绽放在水面上的荷花,是那么的优雅、是那么的清纯,是那么的迷人可爱,她那一曲曲歌声就像是天空上划过的流星滑落在我的心里漫漫流淌。刹那间,她的小般便是划到了我的面前。

她微笑着对我说:“老板!你去哪里?”

我看着她笑着说:“美女,我来这里玩的,来这里看芦苇,真美啊!”

“是说这里的芦苇美啊!还是说我美啊!”

我又笑着说:“这里的芦苇美,眼前的这位美女更美。”

她看着我惬意一笑,白色的脸上泛起一丝丝红云。

她笑了笑说:“上来吧,我带你去玩玩。”

我上了她的小般,她说一声你坐好,只见她手中的竹杆往水中一点,小般轻快地游进了芦苇林的深处。芦苇婀娜,迎风摇曳,姿态迷人,坐在小般上,芦苇花的摇曳和水草花那阵阵清香味以及美女身上散发出来的淡淡香水味,在我心里弥漫。小般游到湖中心停了来下,她坐在般头,面向着我,甜甜的笑容里藏着一种思念,她内在的气质和文静很有涵养。在聊天中知道她叫韩弦,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韩弦今年21岁,是江苏大学中文系的学生,长得美丽动人,细细的枊叶眉下嵌着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一张十分性感的嘴唇,嘴角还微微的向上翘,棕黄色的头发在秋天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微风吹来,她那长长的裙子就像是破浪行驶呈鼓起的风帆,时而紧紧褒住她那修长的而又丰满的身躯。如丝如缕的秋霞把她衬托在芦苇和湖水的影子里,宛如写在湖面乐谱一个有力的音符。她的身上有一种飘逸洒脱的气质,她和我聊天时有几分少女的娇羞和腼腆,可是,我们一谈到人生和理想,谈到文学,她就会滔滔不绝,她的气质里饱含着一种深情,隐藏着一种赤热与渴求。我说我喜欢芦苇,也喜欢芦苇的花,我告诉她我们贵州是山区,是见不到芦苇的,只有在小说里和电视剧里才能看到芦苇的美丽,平时构思中的芦苇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的。说到这里,只见她从一个小包里拿出一本书来,我接过一看,是一本长篇小说,叫《开花的芦苇》。我看着里面那些青涩而又浪漫的爱情故事,看着那描写芦苇花开的景色,我兴叹、幽思......

她也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对写作也是十分的痴迷。她家住在离这不远的一个村寨,她只要是回家都会到这芦苇湖来寻找写作的灵感。她走到我的身边,从我手里拿过那本《开花的芦苇》,她坐到我的身边来,翻开书,读着小说里那些缠绵的爱情故事,此时,她的脸泛上点点红云。她用羞涩的目光看着我,眼眸里充溢着一种奢望。秋天的金阳依然很热,开花的芦苇在秋风中飘摇。我们坐在小般上聊着天,她把小般漫漫地驶入芦苇的最深处。小般在湖水上随风漫漫摇晃,我们坐在小般上,听她给我讲这芦苇丛林中的故事,讲那烽火狼烟的战争场面,讲那芦苇湖中的侠女豪情。芦苇在秋风中摇曳,它择水而生,河岸边、湖水里,秋季开花,花为淡白色,不鲜艳,不夺目,绽放没有丝毫的淡淡幽香,蜂、蝶飞过不见栖息,水鸟蜗居繁衍而无食寻觅,颖果不能充饥。古往今来无数贤人雅士没有一人为她吟诗作赋,这因为她是生长野河边、野水中,荒芜的沼泽里、广袤的湿地里是她生长野性十足的地方。芦苇虽然她不像其他的花种那么引人夺目,少有人对她亲近,但是她的朴素无华、无比的坚强。她群居丛生,她的生命力极强,她在艰苦的岁月里能抗击狂风恶浪,鸟儿选择她作为栖息安身的场所;在战争时期,游击队和人们一般都会选择芦苇湖作为藏身避难的地方;其时,芦苇的用处很多,可以用她编织帷席,也可以用她制作成丝,做成现在人们用的棉被,她鲜嫩的枝叶牛马都不吃,使她一直在湖水中生长和蔓延……

nlc202309031755

芦苇一般在八九月分开花,她开出的花就像长长的鹅毛,洁白而发亮,也有灰白色的芦苇花,她在秋风中起伏着,一直伸延得看不到边。仰望着远方,悬在半空中的芦苇花与秋天的阳光交相挥映,不知疲倦地和秋风拍打着音乐的节奏,在蹁跹中思索着那些如烟如灰的往事……

我喜欢芦苇,也喜欢芦苇开的花。也许,可能是我们家乡没有的原因才会对她产生好奇?还是她的原始自然激发了我的灵感?不是,是芦苇的花引发了我的思绪。

一声清脆的鸟鸣从芦苇的深处传来,把我的沉思拉了回来。抬头望去,在秋风中飘浮的芦苇花密密实实地倚靠着,温柔地而紧坚强地挺立着,挺立着芦苇花飘浮的梦,梦很长,开满了从远古到现在的每一个脚印。

我们坐的小般在秋风中的芦苇里穿来穿去,我也不知道这芦苇湖游了多少,这宽阔的芦苇湖把我们的风情珍藏,珍藏一个富有童话的世界。梦里的情感时常凝眸在那块丰满的遐想里,那个神秘的思绪总是跌宕起伏,等消失殆尽,梦里却残留着一缕芬芳,那是一缕温润,韩弦那块空旷的心灵也许是我放牧的地方,也许,我们能在那里倾谈对语,也许,这片开花的芦苇湖是我最难以忘怀的地方。

芦苇花沉醉在秋天的阳光里,我们也沉醉在这芦苇的花丛中。我喜欢诗词里的那种缠绵,看这蒹葭苍苍,秋光的色彩,让我看到这一片白灿灿的芦苇花垂露成霜的样子。韩弦看我对芦苇花的赞美,她在秋阳下唱起了印青抒写《芦花》的歌曲:只听她轻轻的唱道:“芦花白,芦花美,花絮满天飞。千丝万缕意绵绵,路上彩云追。追过山,追过水,花飞为了谁?大雁成行人双对,相思花为媒。情和爱,花为媒,千里万里梦相随,莫忘故乡秋光好,早戴红花报春归。”唱着歌儿,用赤热的目光看着我,目光里是否充溢着一种渴求呢?还是我没有读懂她的目光!韩弦那美妙的歌声就像一股春天里的暖流流到我的心里,访佛就是一支美妙的琴弦在我的心里弹响。看着芦苇花的婀娜柔曼坚韧而纯美,看到身边的妙龄少女是如此清纯美丽,我的心中沐浴着甜蜜与温馨。

或许,我喜欢芦苇花那一缕温柔,或许,我喜欢这湖水的清悠,还是更喜欢这个美丽如花的少女?此时我的心绪迷茫在这遐想中,于是,芦苇花便成为我心中的一种追忆,一种期盼和渴求。

夕阳渐渐西沉,我们的小般驶出美丽的芦苇湖,抬眼高望,空旷高远的蓝天下,那一蓬蓬、一簇簇、一片片洁白的芦苇花,清雅飘逸,漫舞轻扬,像仙子洒落在湖水上倩影,又像月光写在湖面上的诗行。秋风吹过,芦苇杆互相撞击发出悉悉索索,絮絮叨叨的声音,像恋人在湖面上相相互倾诉衷情。“西风又转芦花雪,故人犹隔关山月。”飒飒秋风里,那一丛丛的芦苇花编织成我心中缠绵的情感,也萌生了我多情的爱恋……

我们站在湖岸上,再听听远处水鸟鸣叫,再听听秋风吹起芦苇花飘浮的声音,再看看鱼儿在湖水下穿梭的影子,再看看秋阳后芦苇花开的模样,再回味一下今天在芦苇中的情景。一群群水鸟若一支支翎羽振翅飞起,挟带风声从我们头顶飞驰而过,猛地又落入芦花丛中。然后是一片寂静,只有无边无际的芦苇花在风中簌簌作响。远处,此时已是帆影点点,渔歌频传,一望无际的芦苇花在水上映出倒影;蓝天、白花、碧水构成一幅色彩明丽、意境清新的独特画面,衬得芦苇花的美丽和潇洒。

一阵秋风吹来,芦苇花飘浮着孤独的醉意和清冷,我们朝着洒满残阳的小路往回走,再回头看看咏叹漫卷着的这个季节。是芦苇花的飘渺扬起我千思万缕的情思,还是那份柔情绻缱浸润着诗魂的风韵?此时,我承载着对伊人的思念与忧伤……

11.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 篇十一

水是人类生命之源,生存之本。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口的不断增加,水环境问题成了限制人类发展甚至生存的严重问题。因此,寻找有效的污水净化途径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了关注的热点。铬是危害环境的元素之一,印染企业将含铬的印染污水排入水中,会使水体受到污染,严重危害生态系统。传统的含铬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电解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活性炭吸附法、电沉积法、反渗透法等物理化学方法。当水中铬浓度较低时这些处理方法去除效果不好而且在经济上也不合算。微生物处理方法占地大,耗时长,也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芦苇人工湿地除铬是目前最佳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之一,连绵成片的芦苇林具有强大的抗逆性和“吸污”能力,在不少水生动植物被严重恶化的污水“毒”死的情况下,芦苇却以污水中的有机物和重金属等“毒”物为“食”可过滤、渗透、吸收和沉积60%~80%流向水体的污染物。通过芦苇湿地把被污染的河水引到芦苇湿地,发挥芦苇湿地对污染物的降解作用,有效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而芦苇抗逆性强,具有良好的净化活力和很强的耐污、耐碱性,由于它是挺水植物,可与多种微生物共生,促进净化作用。据初步统计我国现有芦苇分布面积在1200万亩以上,因此,利用芦苇湿地去污在我国大有可为。

意大利科学家在意大利城市普拉托通过芦苇人工湿地对印染工业废水处理厂排出的废水净化过程进行了近10年的研究,研究期间除了分别对流入和流出的废水进行多次取样,也在不同深度和离进口不同距离的地方对水中的固体悬浮物和植物的不同器官取样,对铬的总含量进行分析。六价铬和三价铬的清除率分别为72%和26%。出口处六价铬的平均浓度为1.6±0.9μg/L,符合意大利对重利用水的要求。铬在固体悬浮物中主要以三价形式存在,表明在去除过程中六价铬先被还原成三价铬,而三价铬在芦苇床中聚集。铬在不同的植物器官中的纵向分布趋势与在固体悬浮物中的分布一致,但远低于后者,表明金属在芦苇体内的富集量很低[1]。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人工湿地概况

该人工湿地处理来自普拉托地区的印染污水20000000m3/年和城市生活污水18000000m3/年。人工湿地的主要设计参数详见表1。人工湿地的进口流量约为1m3/h,对应的水力负荷率为13.3cm/d。流量每天用电磁流量计检测,并在必要时作出相应调整。

2.2 采样分析

2.2.1 污水采样

从2008年9月到2010年10月,两个自动取样机在进口和出口处分别采集24h综合污水。每周收集3~5组进口和出口样本。

2.2.2 固体悬浮物采样

固体悬浮物在距离进口分别为3m、9m和16m的地方采样,每个采样区收集5个样本,每个样本相隔1.5m,离边界约1m。样本在2008年~2010年每年的11月在60cm深处采集。

2.2.3 植物采样

2009年和2010年的10月,在每个研究固体悬浮物的横断面上(3m、9m和16m处)选3个1m2的采样区收集样本。在每个采样区,对叶、茎、花、根状茎和根各采集5个样本,研磨并在60oC干燥至恒重。干燥的器官称重后,用以下方法对每个等分试样进行总铬分析(CrTOT)。

2.2.4 空白对照及定量分析的下限

Cr(VI)和Cr(III)总铬分析的空白对照为不加废水、植物组织或者固体悬浮物的样本,用同样的方法分析。废水空白对照总铬含量和三价铬含量的范围均为0.8~1.1μg/L,六价铬含量为0.15~0.24μg/L,因此总铬和三价铬定量分析的下限约为2μg/L,六价铬定量分析的下限约为0.5μg/L。用这种方法检测,六价铬比三价铬更灵敏,所以分析废水主要用六价铬含量。植物空白对照总铬含量为0.05~0.15mg/kg(干重),所以检测下限约为0.3mg/kg(干重)。固体悬浮物空白对照的总铬含量为0.06~0.14mg/kg(干重),对应的检测下限约为0.3mg/kg(干重)。固体悬浮物空白对照中六价铬的含量小于仪器的测量限度,所以设为12mg/kg(干重),也就是仪器的测量下限。

3 结果分析

3.1 废水中铬离子的去除

进口处Cr(VI)、Cr(III)和CrTOT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8~15.8,bql~27.9和5.4~43.2μg/L,因此进口处总铬含量符合意大利对可重复利用水的水质标准,而Cr(IV)浓度又高于自来水中所允许的最大值(5μg/L),表明在重复使用前必须进行处理。高浓度的六价铬离子是进入人工湿地之前在废水处理厂用臭氧分解偶氮染料和三价铬配位化合物的结果。通过对进口处经过滤和未经过滤的废水进行分析,发现六价铬主要以离子状态存在于水中,而三价铬也存在于固体悬浮物中,尽管80%溶解在水中。高三价铬离子浓度可能是由于偶氮染料复合物在臭氧处理时没有完全被分解。值得注意的是固体悬浮物中的铬浓度几乎可以忽略,平均为271mg/kg干重(范围为197~256mg/kg干重)。出口处的铬浓度明显低于进口处,Cr(III)和Cr(VI)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和72%。不同的去除率主要是因为六价铬离子先被还原成三价铬,而三价铬被沉积或吸附在河床上,或者被植物吸收,因此三价铬的实际去除率大概有43%。根据以上结果,该人工湿地尽管已经使用了7年,仍然能有效减少六价铬离子和三价铬离子,使废水的毒性大大减小。7年来平均水力负荷率高达13.3cm/d。废水中六价铬离子的浓度范围为bql~4.6μg/L,可以说该人工湿地成功地减少了Cr(VI)的浓度,使水可以重复使用。

在不同年份和深度,跟含量都随离进口距离增大而减小。确切的说,离进口3m处的铬含量是9m处的两倍多,而16m处相对于9m处减少的就没那么明显。表明7年以来,Cr(VI)的还原和Cr(III)的沉积、吸附和吸收主要发生在离进口3m内的地方。在离进口相同距离处收集的不同深度的样本并没有太大差异。这种水平分布和纵向分布符合表1所示水力条件。

比较不同年份的结果,发现铬含量随时间略有增加,表明铬的存储过程还在继续。尽管Cr(III)的去除处要靠沉积和吸附,因此对人工湿地的使用时间更敏感,铬含量的水平分布和纵向分布表明经过7年以后芦苇床还远远没有饱和,而13.3cm/d的水力负荷率比常见人工湿地高2~3倍[2]。这些发现对于今后对废水进行后处理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含Cr(VI)的废水。

3.2 铬离子在植物体内的积累

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的芦苇中根、根状茎、茎以及叶中总铬含量(CrTOT)。采样2009年和2010年芦苇不同器官中总铬含量随离进口距离的分布,根据所在器官、采样点以及采样年份,浓度为0.66~41.6mg/kg(干重)不等。积累在植物组织中的铬含量远低于固体悬浮物中的含量。根部铬的积累多于其他器官,表明铬比较倾向于在根部聚集,主要因为Cr(Ⅲ)易与根部细胞壁结合[3]。铬在其他器官中的分布为根状茎>叶>茎。这个趋势与其他文献中提到的水生植物相符根据其他研究,湿地植物,包括芦苇能将六价铬还原成毒性小很多的三价铬,既能在体内同化作用时进行,有能通过根的分泌物在体外进行。最后只有三价铬在植物器官中积累。这种机制减小了湿地成为污染源的可能。在这项研究中,嫩芽中的铬含量为0.66~4.62mg/kg(干重),在叶子和茎中的含量为1.12~2.83mg/kg(干重)。因此可以假设动物几乎不可能因以该芦苇为食而中毒。

另一个可能的污染源,之前从没被考虑过,是风力传播的花粉。2010年收集了沿人工湿地长轴分布花粉,平均铬含量在3m、9m和16m处分别为1.59±0.17,1.32±0.16和1.22±0.08mg/kg干重。根据每个采样区所采集的花粉量,估计该芦苇的花粉产量约为232g干重/m2,年总产量约为42kg干重。因此整个开花季节该人工湿地周围的花粉中约含铬60mg,对应的湿地上方2m内空气中铬含量为0.3mg/m3,实际情况下,花粉散布更远,浓度稀释更多,而且不可能一次性全部散布到空气中,因此这个值远被高估。人体吸入Cr(III)的阈值为0.5mg/m3[4],所以花粉吸入不会导致中毒。

3.3 结论

结果表明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可以有效地去除废水中的六价铬离子和非复合的三价铬离子。第一次在实际应用中验证了六价铬离子首先被还原成三价铬离子,而后者累积在湿地中完全沉积,或者被吸附在固体悬浮物中,证明了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去除废水中铬离子的重要作用。

根据铬离子的分布情况以及随时间的变化,离进口最近的区域吸附了大量铬离子,在净化过程中起到了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表明了尽管历经了7年,芦苇床还远没有达到饱和,净化还可持续进行,即使最终芦苇床会不可避免的饱和。嫩芽中铬的浓度极低,以该湿地植物为食的动物不会因此中毒,人因吸入花粉而中毒的风险也可忽略不计。

4 结语

人工湿地系统具有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人工湿地处理后的出水水质较好,可再利用于农、林、牧、副、渔业,亦可用于娱乐业,湿地植物也可回收利用,如用其造纸、生产沼气、生产饲料等,人工湿地可利用荒废的山沟地、低洼地改造而成,在合理地开发利用土地的同时,给环境增添了绿色,为野生动物增加了栖息场所,从而提高了区域景观价值,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人工湿地还可作为环境教育与宣传的基地,有助于改变人们的生态观念,提倡节约水资源、重复利用可再生资源的理念,使人们建立起尊重自然的崭新生活观。

摘要:研究了芦苇人工湿地对印染污水中铬离子的去除和吸附作用,采用了意大利城市普拉托用芦苇人工湿地对印染工业废水处理厂排出的废水进行后处理的净化过程的近10年的研究数据,结果表明:六价铬离子和三价铬离子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2%和26%,这是一个投入实际使用并且可持续发展方案。

关键词:人工湿地,芦苇,六价铬离子

参考文献

[1] D Fibbi,S Doumett,L Lepri,el al.Distribution and mass balance of hexavalent and trivalent chromium in a subsurface,horizontal flow (SF-h) constructed wetland operating as post-treatment of textile wastewater for water reuse[J].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2012(199):209~216.

[2] L Krofelova,J Vymazal,J Svehla,et al.Removal of trace elements in three horizontal sub-surface flow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he Czech Republic[J].Environ Pollut,2009(157):1186~1194.

12.心中的芦苇的阅读答案 篇十二

第一次尝试教《孔乙己》时, 电视正在热播《笑傲江湖》, 我设计了这样一段导语:电视中的独孤求败一生罕逢敌手, 他练剑经历了四个层次, 一、年轻气盛时练剑, 手使一把削铁如泥的宝剑, 锋芒毕露, 到处找人比拼。当他达到第二境界时, 是举重若轻阶段, 锋芒开始内敛, 手拿一把重剑应对一切战斗。比举重若轻更高一个层次的是举轻若重。这一阶段手中是一柄木剑, 无锋无刃, 把一切细微的事看得很重要, 注意细节, 此时他已经没有对手了。而最高境界是手中不拿任何剑了, 他可以以树叶、飞花各种东西为剑, 达到了自由境界。而我们文坛的鲁迅先生也堪称这样一位英雄, 青年时期锋芒毕露发出“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呐喊;中年时期举重若轻在《自嘲》中发出“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声音, 不论形式多么严峻依然坚持用笔战斗, 后来开始关注民众的思想, 写下了《孔乙己》这样光彩夺目的小说。有人评价先生的作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当学生听完这段导语后, 阅读课文就迫不及待了。

时隔四年我又一次教《孔乙己》, 不少学生已经不熟悉《笑傲江湖》中的独孤求败了, 我就换了一种方式。此时学生特爱看电影《英雄》和《十面埋伏》, 我设计了一节鉴赏课, 没想到效果出奇得好, 学生的热情一下被调动起来了。课一开始我调侃了一句:“大家知道张艺谋导演的启蒙老师是谁吗?我告诉大家吧, 是鲁迅先生。”学生一脸疑惑。因为他受到了《孔乙己》的启发。我于是在黑板上写了“思想与实际相矛盾, 存在多余, 悲剧产生”。

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问题在于思想不受约束, 当这个人想的是“我”一定要进入火里这类思想时, 那么由于芦苇一燃烧就会消失, 这就产生了思想与实际的矛盾, 这种矛盾对于人来说是痛苦的, 思想与实际矛盾就意味着悲剧的产生。如果事情如此就得改变, 以人为例, 要么改变思想, 要么自己不是芦苇, 变成其他, 当此种情况不能改变, 这样人的存在就多余, 当人的存在多余时就意味着将被取代而消亡。大多数影视剧中的悲剧人物皆如此。拿《我的兄弟叫顺溜》中的顺溜的结局来说, 当顺溜下定决心为姐报仇时, 日本投降即意味着杀姐凶手坂田不能杀, 可决心已下的顺溜却跑进军营, 此时他是一名复仇者更是一位军人, 因为他是军人就得以民族大义为重, 因为他是复仇者就要杀仇人, 此时他的思想与其自身产生了矛盾况且他并不想改变, 所以悲剧就必然产生。

第三次教小说《孔乙己》。我更加注重小说本身的艺术魅力和学生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初读《孔乙己》感到小说比较有趣, 真正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我们初步认为孔乙己可以当“笑星”了, 因为他一出现, 人们便有了欢笑。孔乙己还是一个好顾客, 不拖欠酒店的账, 诚实守信。孔乙己还好善乐施是一个“慈善家” (孔乙己还是个偷书的人, 是一个“贼”) 。可是我们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孔乙己的笑和笑星的笑完全是两回事, 笑星生活在追捧之中, 而孔乙己生活在嘲笑当中。孔乙己一进酒店所有喝酒的人都对他笑, 这时人们嘲笑他的外貌:乱蓬蓬的花白胡子, 十多年没洗的又脏又破的长衫。接着人们故意拿他的短处进行讽刺“你脸上又添新伤疤了”, 见孔乙己不回答, 进一步讽刺揭短“你偷了人家的东西了……”这时人们开始笑孔乙己的语言神态了。如果这时孔乙己依然不答, 人们或许不笑了, 可是孔乙己偏偏想清白做人, 拿出读书人的架子, 事实上他又偷了, 这样就更加显得迂腐可笑, 把人们的嘲笑推向了一个高潮, 如果说外部伤痕被嘲笑就已经刺痛了孔乙己的心, 那么下边的嘲笑更是伤口上撒盐了。孔乙己靠“读书人”的称号支撑自己的精神生活则彻底被摧毁。当人们问道“你怎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的自尊扫地, 人们在取笑他时得到了一种满足, 但这种满足是短暂的, 虚无的。而当孔乙己给孩子们茴香豆时, 孩子们的笑是真正的笑, 孔乙己才得到些快乐。

残疾的孔乙己再次来到酒店喝酒, 掌柜的明知故问, 人们哄笑声连起, 充满着悲凉的意味。看来孔乙己周围的笑声除了孩子的笑外全是嘲笑, 如果孔乙己能成为“笑星”也只能成为被取笑的明星。

如果孔乙己只生活在嘲讽之中是不至于消失的, 那么他在结尾为什么消失了呢?原来孔乙己一出场时就已经预示了他的悲剧性, 文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由此可以看出在咸亨酒店这个小社会中他想成为“长衫”, 经济地位又决定他是而“短衣帮”。没办法只好穿长衫做短衣帮喝酒的事, 而“短衣帮”谋生的手段一样不会, 这样一个畸形人产生了。他的思想与实际严重矛盾, 他成了一个“唯一”的多余人, 他又迂腐到不想改变的地步。这种人短衣帮不容, “长衫”看不上, 他处于悬空状态, 社会的生存法则是不许这样的人存在的, 所以他的消亡是必然的。小说结尾写到“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孔乙己死亡是必然的, 可为什么加一个“大约”呢?真正的孔乙己死了, 可类似于孔乙己的“矛盾体”古今中外依然存在, 这是鲁迅先生警醒世人啊!

孔乙己死是必然的, 但小说要用形象的语言说话, 所以孔乙己是如何走向死亡的, 我们还有必要向小说探究一下。小说是通过几处对比实现的。

一、前后两次外貌描写的对比变化。前者是“身材高大, 站着喝酒”, 后者是“坐着用手走路, 双腿盘着, 脸色黑且瘦”, 孔乙己身材高大时且不会营生, 弄得愈来愈穷, 况且现在双腿被打断, 哪里会有什么谋生本领呢?

二、当时的天气状况与孔乙己的穿着。中秋时节一天比一天冷, 小伙计靠着火炉尚且穿着棉袄, 而孔乙己穿着破夹袄, 全身已瘫痪, 还经常处于饥饿当中, 且处于那个冷漠的社会谁还会同情这个多余人呢?

三、孔乙己三次“辩”的不同。孔乙己唯一的精神支柱就是“我是读书人, 我高人一等”。当别人问他是否偷书时, 他有词去争辩, 当别人问他是否识字时, 他不屑置辩。当他被打折腿后, 不能做读书人时, 别人问什么, 他都不争辩, 他的精神就已经在他的躯体里死了, 精神支柱已没有了, 他能不死吗?

四、“排与摸”的动作。前者在哄笑当中“排”出九文大钱, 而后者“摸”出表明四文钱藏得多严实, 经济何等窘迫, 生活何等艰难, 下一步到哪里找这四文钱?一个被打折腿的人, 拿什么医治自己的伤, 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条。

他和无名一样无名无姓, 可都在告诉人们一个事实, 当思想和实际不一致时我们要改变, 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13.秋风中的芦苇 篇十三

秋月来到我们小村的时候,正是夕阳西下时分。

村西边楝树林梢的夕阳像醉酒的画师,打翻了手中的调色盘,一切都浸润在丰盛的色泽里,一切都涂上了浓浓的油彩。

三奶奶精心侍弄的栀子花,也凑热闹似的开得沸沸扬扬,浓郁的香气在小村上空弥漫着。

如同一枚石子投进清澈的池塘,顿时激起圈圈涟漪,秋月给宁静的小村带来了活泼的生机,给我们这些乡下伢子带来了鲜有的新奇。

秋月是从很远很远的城里来的。三奶奶和三爷是她的外婆和外公。三爷的脸上长满了麻子,村里人都叫他三麻子。他听着,总是嘿嘿笑着,乐呵呵地答应。一到寒冬腊月,三爷就一手拎着铜锣,一手持着棒槌,哐哐哐地打更。

三奶奶是个很勤快的人,头上盘着很好看的倭螺髻,插着一枚银簪子,走起路来,簪子顶端的穗儿一晃一晃的,让人看了很舒心。

三奶奶叫秋月喊人,秋月就逐个地喊,声音细细的、脆脆的,如秋夜的虫鸣拂过心尖,不像我们满口的土话。她梳着一对麻花辫,辫梢上扎着红绸子蝴蝶结。小脸儿姣好,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如草屋后的清水塘。一笑起来,两腮就现出一对豌豆大的酒窝。

打从第一次见到秋月,我就爱看她那双汪着水的眼睛和那对迷人的小酒窝,爱闻她身上弥漫着的芦苇水草般的清香。

一天下午,我和根宝、忠华、豁嘴、二旺在我家院子里打六砖,玩累了,我就捧出家中的小人书让他们看。我们伏在院中的破桑木桌上,哗啦哗啦地翻着卷起边儿的小人书,老远就听见三奶奶的声音:“秋月啊,到了明亮家,要逸逸当当的,要听明亮的话。他爸爸可是咱村里的老师,学问大着哩!”

“嗯,外婆。您就放心吧!”

说话间,她们祖孙俩已经跨进我家门槛。三奶奶把秋月拉到我们跟前,柔声柔气地说:“噢,你们在看画书呀。明亮,秋月刚从城里来,你要带着她玩,不能让她被大头欺负呀!”

我抬起头,看见秋月的眼里含着期盼,就连声应允:“行啊,行啊,三奶奶,您保管放心,我会带着她玩的。”

待三奶奶走后,我就去屋里的橱柜里捧出几本崭新的小人书给秋月看,有《武林志》《偷拳》《血溅津门》等。秋月的眼里放出迷人的光彩。她边看边用眼睛睃我,我觉得耳朵根子有点燥热。根宝和二旺说我偏心,还藏着好书舍不得拿出来。我支吾着说:“我没、没……唉,反正我没有偏心,偏心是小狗。”秋月见我窘迫的样子,“扑哧”一声笑了,洁白而整齐的牙齿在阳光下,显出珠贝的光泽。

一阵风调皮地从门外闯进来,一股幽幽的栀子花香钻进我们的鼻孔。原来,秋月的辫梢上插着一朵粉白娇嫩的栀子花。

二旺翕动着鼻翼,用手捋了捋蓬乱的头发,说:“明亮,我不想看书了。我妈还叫我到田里剐猪草哩。我家的大白猪婆肚子早就饿得像个瘪塘了。”

我说:“好,都回家去拿篮子,下田割猪草。”

我又对秋月说:“秋月,你也跟我下田割草吗?田里可好玩了!”

“嗯,好呀!”秋月说着,小巧的麻花辫一甩,眼角泼出几缕粼粼的波光。

2

我们挎着竹篮子,蹬着破布鞋,握着小锹子,一路上蹦蹦跳跳的,来到村后的田野里。秋月穿着洁白的球鞋,泥地上留下清晰的鞋印。大头和豁嘴悄悄地跟着我们,忠华呸一口,说:“惹祸精,真晦气!”

田埂斜坡的泥土酥松松的,踩上去软绵绵的,到处都是我们的脚印子。麦田里的麦苗已齐膝高了,躲在里面谁也看不见。油菜花黄灿灿的,蚕豆也开满了蝴蝶花,不久就要结荚了。

我们走在草地上,秋月不时地翕动着鼻翼,尽情地吮吸着土地和草木的香气。

秋月好奇地打量这一切,深深地吮吸着田野里醉人的芳香。清纯的眸子里映着蓝的天、青的草、黄的花。

大头和豁嘴跟在我们后面指指点点,不时扔一块土坷垃,惊得路边矮树上的麻雀叽叽叫着仓皇逃窜。秋月不时回过头看他们,我和忠华都说:“不用理他们,跟路精,不害臊。”

正当我们剐草到兴头时,突然听到秋月惊叫一声:“妈哟——”我们循声望去:秋月捂住眼睛,连连后退,在她脚前有一条小赤练蛇,正昂着头,冲她示威,随时都会发动攻击。我见状,一个箭步冲上去,猛地一踢,那条蛇“嗖”地在空中划了道弧线,扑通一声掉到远处的麦田里。

我对秋月说:“没事了,蛇已经被我踢飞了。”这时,豁嘴他们哈哈大笑起来,叫嚷着:“好玩吗?害怕吗?”噢,原来是他们搞的恶作剧。我气得脸色铁青,想冲上去,跟他们干仗,被秋月拦住了,“明亮,算了吧,大家都是好伙伴,他们也是开玩笑!”我嘴上虽然不吱声,但心里却嘀咕:秋月呀,你太软弱了,对这些人不能客气,他们就会欺软怕硬。

见我们没有反应,豁嘴他们也就悻悻地去那座荒废坍塌的土窑坡上玩滑梯、打仗去了。

惊魂甫定的秋月跟着我们来到澛汀河边的浅滩上。河面上漂浮着水葫芦、菱盘子和水花生。几只红蜻蜓敏捷地点了几下出水很高的荷叶,便飞入远处的草丛中。一只小巧的翠鸟嗖地飞过,秋月惊呼:“啊——鸟,鸟!”我们都哈哈大笑。秋月也羞红了脸。

我们在河滩上挖芦根、扯水花生、掐水蓼。我把芦根洗净了递给秋月,她放到嘴里一嚼,说甜津津的。又折下一半递给我,我嚼着,心里一阵一阵地甜。

我们有时还拾到鹁鸪蛋、野鸭蛋,逮到小野鸡什么的,都有秋月的份。篮子里草装满了,我们就下河捞龙须草和猫舌头,还摸些螺蛳和河蚌,给爸爸和三爷做下酒菜。

割草饿了,我们就在圩堤上用瓦片挖一眼土灶,溜到河边扒一个大蚌壳做锅。桂花和秀芹摘来蚕豆,忠华和二旺点上茅草,不多会儿,便豆香扑鼻了。大家狼吞虎咽地饱餐一顿,最后相互瞧瞧,个个成了大花脸。秋月的脸显得更加妩媚、好看了。

第二天,秋月用棉线把蚕豆串起来,煮熟后送给我。我挂在脖子间,学济公和尚,哼着“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样儿滑稽可笑,根宝、忠华见状,也纷纷效仿。

nlc202309022118

秋月总躲在我们后面偷偷地笑。

一天晚上,月亮当头照。妈妈和爸爸谈心,我听到妈妈说:“唉,秋月这孩子也怪可怜的。父母离婚了,当爸的什么也不管,一走了之。这是给三奶奶伤口上撒盐哪!”

爸爸说:“嗯哪,没办法的事。孩子送到乡下来,条件比不上城里,但好歹还有两个老人照料。我们今后也要多多关照秋月。秋月太懂事了,毕竟在城里生活了好多年。”

我听了这话,心里暗下决心,要对秋月好些,不让大头和豁嘴那帮坏小子欺负她。

3

三奶奶的草屋,土坯垒墙,麦秸苫顶,如一条灰色的小船。土墙上有许多蜜蜂洞,我和秋月常常拿着药瓶子,掏洞里的蜂蜜,然后把小嘴吃得通黄,小脸成了秋日的向日葵。这时,三奶奶总是望着我们甜甜地笑。

“秋月,你外婆望着我们笑哩。”

“哦,笑我们俩嘴馋呗,想吃蜂蜜哩。”

“你以前在城里也会掏蜂洞吗?”

“不会。城里找不到蜜蜂洞的。都是硬硬的墙,硌手。”

“那你喜欢我们这儿吗?”

“当然喜欢呀,我愿意一辈子就生活在外婆家,再不回城里了。”

“……”

三奶奶家的竹桩码头上,只要有人淘米,就有很多小柳条鱼争相抢食。这时,三爷总是在码头外围张下丝网,等着鱼儿自投罗网。晚上,一碗清香的炖小鱼,就够他喝下几盅老麦烧了。我们几个小馋猫总能饱饱口福,连三奶奶养的那只小花猫也有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三奶奶喜欢在草屋的四周种上扁豆、丝瓜、韭菜之类的蔬菜。秋天里,紫红的扁豆和细长的丝瓜一簇簇、一条条,悬挂在亮绿的叶片间,让人感到欢喜。

傍晚时分,我就用一根长竹竿,在顶端绑一把镰刀,仰直了脖子钩藤上的丝瓜。秋月在旁边等着捡落在地上的丝瓜。有时我会被洋辣子辣到手臂,又红又痒,秋月就用碘酒帮我搽,还不时吹气,嘴里喃喃着:不疼哟,不疼哟。我的心顿时像洒满阳光的河水。

三奶奶栽的栀子花、月季花、太阳花在夏日里花香浓郁,传遍半个村子。

她总是叫我和秋月、秀芹几个捡拾地上的花瓣,然后装在竹匾里晒干,说是用来填枕头,人睡着又香又舒坦。

三奶奶常说栀子花像小媳妇一样怕羞。每逢人家办喜事,贴着大红“囍”字的彩船从小河上经过时,她总是当着我们的面,寻来一块干净的布片,盖在栀子花上。她说栀子花怕见到比自己更美丽的新娘,不然就会不开花。

我和秋月听了,只是暗暗地笑,笑三奶奶迷信。

三奶奶常常念叨秋月的妈,眼泪时时像断了线的珠子,簌簌而下。

秋月有时就蹲在澛汀河边呆看,直看到水面被夕阳染成一片绯红。我偶尔会看见她的眼里噙着晶莹的泪,我知道,她又在想她妈了。我远远地看着,不忍惊动她,直到一轮黄月冉冉升起。

4

菱熟时节,我们就到小河边采菱。

我撑着小船。秋月和秀芹她们赤着脚,捋起袖,裤管绾到膝盖处,露出小腿和戴着银镯子的胳膊。

小船一进菱塘,她们就忙碌起来。此时菱叶下坠着沉沉红菱,弯弯的角,带着湿润水汽。咬开,红壳白肉溢满清凉的脆甜。她们不停地摘,清脆地笑。不一会,小船的一端,就堆起高高的红菱。

这时,秋月唱起好听的歌儿:“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

听着听着,我的心如菱叶一样在水中散开。

有时,豁嘴只穿着一条小裤衩,纵身跳进菱塘,把河水溅得水花四散,船儿剧烈颠簸,秋月和秀芹不时惊叫。我和忠华、二旺指着豁嘴说:“再不停止,就把你上次偷供销社连环画的事报告老师。” 豁嘴连声告饶:“我停,我停,我是跟秋月开个玩笑。”接着,豁嘴就在河里不停地摘菱往船上扔。秋月很感激地朝他笑笑,他的脸居然红得像涂了胭脂。

晚上,暮色像一张巨大的渔网,慢慢地合拢。几只乌鸦流星一样扑向三奶奶屋后的楝树林。天上的星星像秋月衣襟上的纽扣,藏着小小的秘密。

乡亲们撂下晚饭碗,搬着小杌子,摇着蒲扇,三三两两地聚到桥上乘凉。而我们早已抢占了有利地形——桥北头,上风。

三奶奶头上盘了一个倭螺髻,再插上一朵栀子花,显得十分干练。她亮出了沙哑的嗓门,唱起了家乡名歌《杨柳青》:“早啊晨下啊田露啊水多,嗬嗬依嗬嗬,点点露水润麦苗啊……”

秋月听着听着,眼里有一滴清泪汪着。我知道,她又在想远方的妈妈了。

5

冬天的乡村,黄昏很短,一下子就被黑暗吞没。房前屋后的楝树、榆树、桑树、梧桐树一下子成了剪影,有的面目狰狞,有的疏影横斜。

一到天黑,村里人撂下饭碗,就听到村尾三爷敲着铜锣“哐哐哐”的打更声。他每走几步就用力敲一下手中的大锣,边敲边喊:“各家各户,门窗关好,火烛当心哟——” 尾音拖得长长的,在暗夜凝滞的空气里震颤,凄厉地擦过人的心头。

一年四季,只有冬天才打更。三爷打更时会在大队部里的穰草铺上休息。到更点时,便一手提着黢黑的马灯,一手拎着锃亮的铜锣,步履蹒跚地穿行于凹凸不平的泥土路上。倘若下雨天,那路上粘稠稠的,像糯米粥,三爷的套鞋上满是乌黑的泥,像爬了好多泥鳅。上半夜一般喊“火烛当心噢——”,下半夜则喊“平安无事喏——”。每隔百米左右敲一回锣,直敲得人沉沉睡去。

晴朗的冬夜,没有风,月亮早早地蹲上榆树梢。我们搁下晚饭碗,兔样窜出来,三五成群地来到大队部等着三爷。

我们跟着三爷跑东跑西,一路上吵吵嚷嚷好不快活。三爷戴着发黄的雷锋帽,套着露絮的大棉袄,像一只体形臃肿的猩猩。我们一齐吆喝着“关好门窗哟——火烛当心噢——”,惹得狗们狂叫,惊得屋檐下夜宿的麻雀扑棱棱乱飞,那架势有如鬼子进村了。疯过头了,三爷便吆喝几声,赶我们回去。

有时,三奶奶会烙几块小面饼,叫我和秋月一起给三爷送去。三爷吃一块,把剩下的几块面饼让给我和秋月吃。我们嚼着香甜的面饼,脸上漾满快乐。

nlc202309022118

回来的时候,我总是牵着秋月的手。她的手好柔软、好暖和,我总有一种说不清的愉悦。

6

那个冬日的午后,太阳恹恹的,像一只温顺而忧伤的懒猫,眯缝着眼,把浑黄的光洒在这个宁静而寥落的小村里。

我正趴在桑木桌旁看小人书,妈妈推门进来,告诉我三奶奶走了。

我乍听异常惊讶,只觉阵阵悲痛猛袭心头。

三奶奶久病卧床,终日蜷缩在一间阴暗潮湿的小屋里。她躺在低矮的床上已经整整一个冬天了,偶尔有阳光斜射进来,给她带来些许暖意。三爷和秋月都说,三奶奶是静静离开的。离开时,她紧紧地抓着秋月的手,硬是不松开。秋月的眼泪像放开闸门的水,滴在三奶奶干枯的手指上。三奶奶的眼角流下一行黄浊的泪珠。

听妈妈说,三奶奶十八岁就当了妈妈。她不分昼夜地干活,硬是风里来雨里去地把女儿拉扯成人。她从泥土里刨食,挑河工、罱河泥、拾荒,什么都做过。

三奶奶静静地躺在她的小屋里,身上盖着白布,十分的刺眼。她带着一辈子的辛劳、怀着无限的眷恋走出了小屋,踏上了永远不会回来的旅程。

秋月跪在三奶奶的灵柩前,不住地啜泣,瘦弱的肩膀不时地抖动,脚下的泥土被眼泪濡湿了,染成了一朵墨荷。伯伯婶婶们都在一旁抹眼睛,不停地叹气,说秋月这孩子命苦,不知今后的日子怎么挨。

从此,冬天里三爷再也不打更了。伴随我们好多年的更声就这样喑哑了。三爷变得沉默寡言,眉头总拧成一个疙瘩。秋月变得更勤快了,洗衣、烧饭、割草、放羊、纺棉,三爷望着秋月娇小的身影,有时也会露出苦涩的笑。大头和豁嘴他们再也没有捉弄过秋月,隔些日子,还送来螺蛳、蚬子什么的,换来秋月一脸的感激。

秋月的妈妈一连几年杳无音信。

秋月的思念如澛汀河边的芦苇,在风中不停地摇曳。

7

日子如村东的澛汀河水,不紧不慢地流着。

一晃,我们就小学毕业,升入中学了。

三奶奶家庭院里的栀子花依旧开着。只是少了三奶奶的精心侍弄,枝叶横陈,毫无章法。秋月、秀芹、桂花她们一有空就来到庭院里,摘上一朵栀子花,用鼻子嗅,对着太阳照,然后别在辫梢的皮圈里,在阳光下醒目地白着。

一天黄昏,我和根宝、忠华他们一起凿钱礅。大头和豁嘴风风火火地奔过来,嚷道:“喂,赶快去秋月家看哟,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要把秋月带走。秋月正在家里哭,围了好多人哩!”

我们一听,立即收起铜板,拔腿就往秋月家跑去。一路上,鸡们咯咯咯地尖叫着,纷纷逃窜。

一到秋月家,我看见门口站着好多人,都一脸的诡异和同情。我挤进堂屋,看见秋月的眼睛红肿得如熟透的水蜜桃,桌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包。三爷铁青着脸,拼命地吸着旱烟。

眼前的女人就是秋月的妈。她烫着卷发,眼圈涂着黑,嘴上搽着口红,一双高跟鞋把泥地戳了一个个小圆坑。男的一脸络腮胡子,眼睛细长,鼻梁高耸,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蛮话,还不停地递烟,香烟盒子我们从没见过。

秋月的妈妈给我们都分了糖果,像观音菩萨似的。可我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情绪:是喜?是悲?反正说不清。

第二天,我在床上就听到妈妈跟爸爸说:“唉,秋月这一走,不知啥时才会回来。这姑娘真水灵,真惹人疼。”

“秋月不会回来了,到了大城市还会再回来吗?”

“秋月也不能老跟着三爷过呀。三爷年纪也大了,还要人照料哩!”

我脑中一片空白,几滴泪珠顺着脸颊流下来,洇湿了枕头。

秋月是在天麻麻亮的时候走的。

三爷说,秋月走时还带走了一捧沾露的栀子花和几根洁白的芦根。

三爷还说秋月临走时,托他把几本崭新的小人书给我。我打开一看,每一本的扉页上都画着两颗心,还写着:送给好伙伴明亮,真想和你一起上初中,还在一个班。我今后一定会回来的。别忘记我!——秋月。

我的眼里立时下了一场大雾,忙别过头去,怕被三爷看见。我发现三爷头上的白发如深秋的菱塘,一片萧瑟苍凉。

秋月就这样悄然离开了我们栀子花飘香的草屋,离开了青苇簇拥的村庄。

每当夕阳西下时分,我总是站在清亮的澛汀河边,如一株风中的芦苇,思绪像一朵洁白的云,飘向那遥远的南方……

发稿/沙群shaqun2010@163.com

上一篇:初中法制教育课教案集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句子复习题(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