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训资料

2024-09-11

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训资料(共16篇)(共16篇)

1.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训资料 篇一

我国再就业培训中的问题及心理辅导模式优化论文

国际金融危机的暴发,让全球各国的经济都受到了重大的影响,全球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失业高潮,解决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一、我国社会再就业现状。

在国际金融危机中影响尤为明显的是劳动力市场的,全球经济都处于下滑的趋势,对我国实体经济影响也日渐的扩大。一些企业处于半停产甚至停产的状态之中,一部分优势企业大力度的裁员来应对当前压力和国际金融危机下的竞争,这是导致我国失业人员增加和就业岗位减少的必然原因。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重大经济的必然原因,引起了全社会以及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其中包括了“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的实施,在促进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问题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得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成为了工作的焦点。

二、再就业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1.再就业心理咨询的短缺。北京开通了“再就业心理援助热线”,针对失业人员提供再就业心理咨询服务;南京也在市职业介绍中引入了心理咨询服务,再就业心理咨询服务的出现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但是,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全国城镇失业登记群体和低保再就业而言仍然处于极端短缺状态。一种是类似北京、南京这种单向性的心理还不能解决再就业心理问题,像一些低保、失业人员没有积极再就业的意向,他们就不会去打热线咨询;心理只能针对那些有就业意向的群体起到一定作用,而这并非是再就业心理咨询的主攻人群,实践证明,主观上不积极再就业的失业人员才是主要的心理服务群体,这就表现出了在就业心理咨询的“短”.还有就是再就业群体规模、需求程度相比,我国的再就业心理咨询服务的专业人才稀缺和专业型服务机构稀缺,特别是针对性心理咨询互动等规范化服务制度短缺。这方面就体现了再就业心理咨询的“缺”.根据调查表明,失业人员大多数都是通过直系亲属的心理交流、安抚和鼓励而建立再就业信心的。

2.再就业中过度依赖亲朋好友。根据研究表明,失业人员在通过自身努力找工作的过程中,委托亲朋好友找工作的比例占其他方式的58%,这种心理就导致了我国失业人员再就业率过低、再就业不稳定的.原因之一。而通过专业人员的指导,失业人员能更好的定位自己,增强自身的信心,找到适合的工作。通过对两者结构的对比可以看出,亲朋好友及直系亲属的再就业心理咨询效果,不能实现失业人员职业生涯规划。

3.再就业培训层次低。失业培训人员年龄跨度大,20岁到50岁不等,造成文化素质差异大、接受能力、掌握技能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当面对繁多复杂的失业人员时,统一的进行课程培训,不能有效的解决受助者的实际需求。培训课程缺乏灵活性,不能很好的和受助者进行互动和沟通,下岗失业人员对现有工作岗位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素质的掌握不够。而且培训课程还缺乏针对性,很多培训机构只重视技术和知识水平的培训,忽略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没有对受助者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观念指导的培训,使培训出来的受助者无法适应,导致失业危机再次发生。

三、我国再就业培训心理辅导模式的完善。

1.借鉴成功再就业心理咨询服务经验。对失业人员进行服务时可对以往成功的再就业培训资料进行借鉴,根据相关的标准对咨询人员进行详细的分类,帮助其了解自身的能力找到就业的目标,确定适合自己的岗位,并根据失业人员性格及能力进行针对性辅导,有必要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心理咨询,确保再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的有效性。

2.对各项制度进行完善。根据失业人员及有能力就业的低保人员提出的要求及建议对再就业培训心理咨询的相关程序进行完善,使《就业促进法》等与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得到社会及就业人群的认可。相关政府部门也应该针对该地区再就业情况对再就业培训心理咨询服务模式进行改革创新,使其工作更加有效的开展。

3.加强再就业培训队伍的建设。政府部门首先要加强对再就业心理培训队伍建设的重视,加大资金的投入,聘请具有职业生涯规划、再就业心理培训、职业道德教育等与再就业培训相关的技术性人才,建设出优秀的再就业心理培训团队,提高再就业人群的就业率。

总之,在解决失业的问题上,再就业培训就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完善再就业制度直接影响到再就业培训的实施效果。为了有效的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我国只有不断的推广和完善再就业培训工程,才能顺利发展再就业培训。

参考文献。

[1]史册,杨怀印。我国城镇失业群体培训管理的误区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1):23-25

[2]史册,杨怀印,郭天娇。解决我国失业问题的措施研究[J].经济纵横,(5):68-70

2.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训资料 篇二

一、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情况

近年来, 我国大学生在校人数不断增加。据统计, 2002年我国毕业大学生人数只有212万人。【1】2012年底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指出, 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99万人, 比2012年增加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就业蓝皮书《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指出, 从总体就业去向分布来看, 2011届大学毕业生中, 有82.1%的人毕业半年后受雇全职或半职工作。但仍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 10多万人选择“啃老”。【2】由于国际经济低迷,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国内经济进行结构调整, 对大学生的需求有所减少。在社会提供的就业机会增长不明显的同时, 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却在大规模增长。用人单位在对人才招聘的质量把控上更加严格,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同时, 由于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的结构性矛盾不可能完全得到缓解, 再加上随着我国高校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短期内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还会有所增加, 因此从较长的一段时期来看, 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容乐观。

二、当代大学生常见的就业心理问题

(一) 焦虑和失望心理

由于就业人数众多, 所学专业与社会的需求相互脱节, 自身的能力相对不足, 对就业的期望值太高等原因, 当代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很大。【3】当他们真正面对社会的时候, 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特别是当求职屡屡受挫的时候, 或者是看到别的同学找到了一份好工作而自己的工作却没有着落的时候, 那种焦虑和失望心理就更加严重。很多人出现不同程度的恐惧、焦虑、烦躁不安、失眠、茶饭不思、情绪低落等现象。有的大学生虽然找到了工作, 但离自身的期望值较远, 因此也容易产生一种失望心理。

(二) 依赖和等待心理

有的大学生独立能力不强, 从小过于依赖父母和老师, 缺乏独立判断和思考的能力, 找工作时不是从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自身的专业等实际情况出发, 而是完全听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有的大学生觉得自己的父母手中有一定的权力, 他们会给自己找到一份好工作, 因此他们找工作时态度并不是特别积极, 只是等着自己的父母或是老师安排工作。面对各种机会, 不是积极地去争取, 而是等、靠、要, 因而失去了很多宝贵的机会。

(三) 盲目自信和乐观的心理

有的大学生因为在学校或是班里担任一定的职务, 学习成绩也不错, 觉得自身条件很好, 应该在社会上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因而过于自信和乐观。对工作单位挑挑拣拣, 不愿到基层去, 不愿到稍微艰苦的地方去, 总是想着一开始便做一名白领, 眼高手低, 不愿从基层和小事做起。

(四) 从众的心理

有的大学生缺乏对自身求职的明确目标, 只是跟在别人后面人云亦云。对自身今后的发展缺乏规划, 觉得别人去得多的单位就是好单位, 别人喜欢什么我就喜欢什么, 从而产生一种从众心理, 以别人的言行作为自己的导向。这样造成的后果往往是选错了自己工作的方向, 从而后悔不迭, 甚至辞职而导致再失业。

(五) 其他不正确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就业的不正确心理问题还有很多, 比如求稳的心理。很多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还停留在过去, 留恋大锅饭和铁饭碗, 因此一心只想做公务员或者是进事业单位, 不愿到企业工作, 为的就是求一个“稳”字。又比如一次定终身的心理, 有的大学生认为找工作就应该一次到位, 因此就只想找一份稳定和高薪的工作, 而不知道在现代社会中, 人才的优化配置和合理流动是非常正常和普遍的现象。

三、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心理素质较差

现今进入择业就业阶段的大学生, 特别是来自城市的大学生, 基本是独生子女。由于父母的宠爱, 从小很多事情都是由家长包办, 独立性较差。当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往往不能正确对待, 也不知道如何去应对。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会使他们的自信心受到严重的挫伤, 自我评价出现偏差, 从而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容易出现害怕、沮丧等心理问题, 有的人甚至会精神崩溃。在以后的应聘过程中就有可能因为恐惧、紧张、不自信, 不能正常地展现自己的才能, 而错失就业机会。【4】【5】这种情况在那些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中表现尤为明显。因为自卑, 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总觉得自己的能力低人一等。有的人甚至不敢再去用人单位应聘, 从而错失了很多工作机会。

(二) 对自己的期望过高

虽然, 随着时代的变迁, 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 但仍有不少大学生还存在着骄傲和自负心理, 更有甚者甚至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大学更加严重。再加上教育成本的增加, 不少大学生希望高投资能得到高回报, 对未来职业期望值很高。例如不少大学生对月薪的期望值都在3000—5000之间, 有些人甚至要求更高。但现实是, 不少单位开出的月薪普遍在2000以下, 或者更低。当他们发现现实和理想距离太远时, 巨大的心理落差随之而来。有的人十分向往大城市的生活, 觉得只有生活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 活得才有面子。因此只应聘这些城市的工作单位, 对一些中小城市或二、三线的城市不屑一顾。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用人单位往往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较高, 竞争也更为激烈, 对那些自身条件并不是十分突出, 同时也缺乏一定社会关系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 对自身不切实际的期望值往往是他们找到理想工作的绊脚石。

(三) 喜欢和别人盲目攀比

大学生之间特别是同班同学之间往往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攀比心理。有的大学生自尊心和虚荣心较强, 平时就不甘人后。因此导致明明已经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专业和爱好的工作单位, 但看到别的同学找到的工作单位比自己的收入高、工作也轻松时, 心里就觉得不平衡, 产生一种不正常的攀比心理, 非要超过别人心里才舒服。有些人会因此放弃自己原来找到的工作, 这山望着那山高, 到最后反而连一份工作都找不到。当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单位时, 又容易引发焦虑等心理问题。

(四) 不敢面对自身存在的缺点和问题, 不积极主动参与就业竞争

当今社会的竞争十分激烈, 落后就要被淘汰。金无赤足, 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只有勇敢地面对这些缺点和不足, 并且不断地去改正才能使自身的能力得到提高, 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但是很多大学生由于种种原因不愿积极主动参与竞争, 而是等待父母为自己“托关系、找路子”, 也就是俗话说的“拼爹”。有的大学生经过几次失败的求职经历后, 因为害怕失败, 不愿意再去寻找机会, 把求职的事情推给父母或者学校, 期望依靠外部条件或力量促成顺利就业。表现出被动、消极、逃避的迷茫心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有能力帮助自己的子女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而学校除了能给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和指导之外, 不可能包办。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 不少大学生自然就找不到工作。到后来, 有些人甚至会对父母和学校产生一种怨恨心里, 觉得自己找不到工作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没本事、官不够大;或者怪学校不够负责, 因此才没能给自己找到好工作等等, 而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四、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在现实当中,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是多种多样的,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要解决这些问题, 就要具体原因具体分析。根据大学生在就业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结合学校实际和社会潮流, 找准问题的实质,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才能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时也是他们今后人生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针对现在大学生很多是独生子女, 心理素质较差的特点, 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辅导, 特别是加强他们适应挫折的心理训练, 要让他们懂得,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道路上, 每个人都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 关键是要学会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学校要探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 并真正把这项工作作为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认真地抓, 并且抓实、抓好。要及早开设必要的心理辅导课, 从新生入学开始就对他们进行专业心理辅导和训练, 并且将这种心理辅导和训练贯穿整个大学过程。同时, 要引导和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大学生不断纠正他们在就业上的认知偏差, 正确地认识自己, 认识社会, 对未来的工作有一个合理的期待, 在择业就业过程中保持健康的就业心理。能够科学地、客观地面对就业中的压力和挑战, 勇于面对遇到的各种困难和挫折, 消除各种紧张和焦虑等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 勇敢地参与社会的竞争。【6】

(二) 做好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和方向。但由于大学生的思想还不够成熟, 所以他们在进行自身的职业规划时, 往往只是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出发, 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人甚至只是父母逼他们选择了某种职业方向, 自己本身对此职业方向并没有任何兴趣。因此在这方面学校应给学生必要的职业规划指导。首先, 要培养大学生对本专业的兴趣和爱好。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培养了大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他们才能够学得进、学得专、学得快;其次, 要让他们对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一定的了解, 也就是让他们明白, 他们将来要干什么, 他们能干什么;最后, 要让他们知道, 通过这份职业, 他们要达到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当然每个人的理想和目标都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学校在这方面要做十分细致的工作, 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兴趣、爱好, 制定出相应的个人职业规划。职业规划应该切合每个学生的实际, 合理可行, 清晰明确, 使他们能够扬长避短。要建立个人成长档案, 以便对他们的职业规划进行检查和指导。

(三) 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能力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没有一定的能力, 要想成功就业那是不可能的。当前, 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不强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能力包含多方面, 比如心理素质的稳定、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良好的待人接物能力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等等。很多大学生存在自卑心理, 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对自己所学的知识与技能缺乏自信。不懂得如何面对失败, 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 缺乏合作精神, 不能充分地展现自己, 遇到专业技术难题无法解决等等, 这些都是由于自身能力的不足所造成的。因此,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如何提高呢?首先, 要加强专业素质的培养。要把专业知识学扎实, 并且能够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 能够发现和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专业技术问题。要不断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让他们知道,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 要活到老学到老。而创新也是一种能力, 创新是永无止境的。其次, 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古人曾说,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要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建设实验室、联系社会实践点、建立校外实训基地等, 以便使他们能很快与社会接轨, 并尽快融入社会。最后, 要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团队意识、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人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真空的世界里,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 人与人之间十分强调合作, 如果没有良好的与人沟通、协调和合作的能力, 要想取得成功是十分困难的。

(四) 积极进行心理调适并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辅导

当择业就业遇到困难与挫折时, 大学生要积极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转化不良情绪。可以采取自我转化、自我宣泄、自我反省等方法培养理性思维, 消除纠正不正确的想法, 并推动自己向理性观念转化。如果经过这些心理调适还是不能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 就要及时地寻求专业心理工作人员的帮助, 在他们的指导下尝试进行放松训练, 有效培养理性情绪, 及时把自己的心态调整好, 用积极的态度去迎接下一个更大的挑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是有差异的, 学校除了要提供一些公共化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之外, 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 提供个案的具体心理辅导,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咨询要求。

(五)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

对心理教师的队伍建设, 很多高校并不是十分重视, 有些学校认为心理教师是可有可无的。这方面的工作很多都是由辅导员来担任, 甚至由一部分家属工等人员来担任, 这样的人员配置显然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辅导的要求。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很多困难和问题, 都需要专业的心理教师及时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和指导。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 首先, 学校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因为这关系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是他们能否顺利找到理想工作岗位的保障之一, 也是今后能否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要把专业心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 建设一支能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相适应的心理教师队伍。其次, 要注重对专业心理教师的培养。当前在对专业的心理教师的培养方面, 我国高校还存在着许多缺陷, 比如, 开设专业心理课的高校还不多, 使我国的心理专业人才匮乏;培养的质量也不高, 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 高校要有针对性地对专业心理教师进行培训。通过培训, 达到以下目的:提高他们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使他们认识到工作的重要性, 认识到他们的工作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加强他们在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7】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国家的相关就业政策, 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现状, 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总之,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心理教师队伍, 是做好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面对由于日益严峻和复杂的大学生就业形势而产生的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我们一定要积极应对, 学校、社会和大学生三方共同努力,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通过提高大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心理素质, 使他们不断地完善自我, 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 在求职就业过程中找准自己的职业坐标, 并为之努力奋斗, 从而在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的同时, 也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邱文芳.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版) , 2009 (1) :172-174.

[2]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74-74.

[3]范湘云.当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1999 (2) :79-83.

[4]李亚红.大学生就业心理特征及心理辅导策略探讨[J].现代交际, 2012 (1) :5-6.

[5]王刘琦.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 :19-21.

[6]施春华.大学生价值取向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97 (5) :36-40.

3.浅谈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辅导 篇三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心理问题 对策

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加之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恶化,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前所未有。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矛盾、自卑、盲从、焦虑等不良情绪,作为高职教育工作者必须对这些学生加强关注,积极给予干预和疏导,使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最终能够在就业的激流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一)焦虑

大学生担心自己找不到工作,或是找到的工作不适合自己,或是薪酬待遇不理想等等。焦虑心理使得大学对就业产生恐惧感,这种焦虑恐惧的就业心理使大学生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特别是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笔试、面试等,都会感到心慌意乱。

(二)自卑

在求职择业中,这类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心,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大学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自卑型问题人格发生。

(三)压抑

由于学历偏低、就业困难及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较大等因素的长期困扰而产生抑郁、压抑心理。这类高职毕业生频频向其向往的单位投递求职材料,但往往很少接到回音,在漫长的回音等待中,在希望与失落之间,他们的情绪很低落,心情紧张而壓抑,有的甚至对求职失去了信心。

(四)盲目

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毕业生面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才招聘会和求职择业过程中千头万绪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是暂时找个单位上班,以后再调整,还是找不到合适的单位就不就业,是选择专业对口的单位还是挑选单位的地理位置等等问题使他们难以应付。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主客观原因

(一)从社会环境看

一方面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企事业单位减员、政府机构缩编、部队裁员,在短期内为大学生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有限,这就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

(二)从学生自身因素看

首先,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同时伴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适应市场的压力普遍加大。其次,由于大学生社会经历比较浅,心理发展尚不成熟,还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了解社会,理想往往脱离现实,择业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第三,面对初次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心理承受能力差,不能在就业压力面前及时调整自己的就业心态,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容易出现心理失衡,导致心理障碍的发生。

(三)从学校和家庭因素看

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和心理教育相对滞后,也是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不匹配,导致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的脱节。同时,受传统家庭观念“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使得很多的大学生盲目追求公务员的工作,完全不考虑专业对口和个人喜好等因素。此外,家庭背景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会形成依赖心理,不主动积极地找工作,把所有希望寄托在家人身上;没有家庭背景的学生会怨天尤人,觉得社会不公平,形成自卑心理。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一)增加社会关注

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应该构建公正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定良好的就业政策,调节就业岗位分配不平衡的局面,为毕业生提供实习平台;用人单位需要积开展针对高校毕业生的校园招聘活动,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指导。另外,家长和亲友要主动关心毕业生就业期间的心理变化,积极配合学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缓解心理压力,使他们有积极、健康的就业心态。

(二)提升自身能力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前,首先应认清就业形势,了解职业对择业者的要求,同时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从而正确定位,科学地进行人职匹配,并为了理想的职业做好择业的知识、能力、心理准备。同时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通过广泛阅读和专业实践提高专业水平;另外通过一些适当的沟通训练来提高沟通水平提升组织能力。目前很多用人单位都要求大学生个体具备一定的组织能力,所以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积极参与组织各类活动,并善于总结和积累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组织能力。

(三)积极心理调适

高校应该引导大学生做到全面综合地评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正视自己的差距,确定合适的就业期望值。高职毕业生在择业时也不能只考虑工作的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毕业生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应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放平心态,把求职当成一次继续学习的机会,利用这次机会丰富知识、增长经验。对于那些虽然现在工作条件较差,但发展空间大,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单位要优先考虑;对于那些现在经济发展水平不太高,但发展潜力大,创业机会多的工作地点也要重视。高职毕业生要建立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的、合理的职业价值观,实现正确择业。

就业是毕业生的人生大事,因此每个高职毕业生都应该谨慎对待。但在谨慎的同时也不应该给自己施加太大的精神压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确定好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竞争意识,克服焦虑、自卑、自负、依赖、攀比等心理,以一颗平常心面对挑战和挫折。

参考文献:

[1]冉超凤,黄天贵.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北京:科技出版社,2008:23

[2]陈小悠.高职学生求职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205

4.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训资料 篇四

近几年,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深化和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为了解当前就业形势下大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我采访调查了一些学生并做了如下的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总体上是积极和健康的。他们能够科学合理地定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充满自信,对职业前途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能正确面对并积极准备就业。在就业的过程中,有44%的同学树立了明确的就业目标与方向;45%的同学做了人生职业规划;32%的同学看过求职有关方面的书;21%的同学考过与职业相关的技术证书。但调查也反映出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理想性、依赖性、盲目性和思维惯性等不良就业心理特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择业成功率。有88%的同学现实地感受到了就业的压力,有81%的同学对自己的职业前途感到茫然无措和悲观失望,有61%的同学不知道自己适合往哪些职业方向去发展。

大学生的具体表现大致有三种。一种是焦虑急躁心理。就业焦虑是指毕业生担忧自己不能达到就业目标或不能克服困难,从而形成的一种紧张不安、严重时带有恐惧色彩的就业情绪状态。对于就职毕业生来说,适度的焦虑可以增加其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但是过度的焦虑则会导致情绪异常和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毕业生的心理健康,使其在求职过程中无法保持良好的心境和理性的思维,甚至会导致行为失控。根据统计显示,有40%的毕业生存在就业焦虑,这在众多就业不良情绪心理的选项中居于首位。产生就业焦虑心理的原因是多种的,有的毕业生湮没在茫茫的求职人海中,所投的简历石沉大海,杳无回音,因此感到失望和不安;有的毕业生因家庭经济较为困难,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来回报父母而感到紧张和急躁;有的毕业生在就职过程中屡次被用人单位拒绝,因失去了信心和动力而感到沮丧和懊悔。调查还发现,毕业生中女生较男生焦虑倾向更为明显。本科毕业生有焦虑倾向的占50%,而高职毕业生仅占22%,反映出在不同就业期望值下,本科生与高职生在就业心理上所产生的不同的就业心理压力。

第二种是抑郁孤独心理。抑郁是一种过度忧愁的、伤感的、持续时间较长的情绪体验,常伴有孤独、无助等不良情绪反应。“处于抑郁状态的大学生认知灰暗、缺乏兴趣、精力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健忘、思维迟钝,对自我评价偏低,又对前途悲观失望,体验不到生活的乐趣。”就业抑郁孤独心理主要指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因各种原因产生的情绪低落、意志消沉乃至悲观厌世的心理状态。调研中通过和部分学生闲谈,我发现毕业生就业抑郁心理的产生有的是由就业认知的偏差产生的自卑、自负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是由就业利益诉求始终得不到实现的焦虑急躁心理转化而来的;有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我行我素,缺乏同用人单位、学校老师及同学有效沟通,由心理自闭所导致。毕业生的就业抑郁心理必然会产生心灵上的孤独感。调查还发现,有就业抑郁孤独心理的毕业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带着有色眼镜看社会,对待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持怀疑态度,在求职过程中听不进去任何意见,喜欢一厢情愿地行事。

第三种是知行矛盾心理。“知行”首先是一个哲学概念,“知行”更多的被用于德育教育的探索实践中。笔者将“知行矛盾”引入大学生就业心理加以分析,其原因在于“知行矛盾”反映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科学的就业观念与现实的就业实践的矛盾冲突。究其原因,在于大学生在学校接受的是一种纯粹理想化的、传统的道义教化方式,而现实生活中,他们却不得不面对大量的世俗化的价值选择。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与割裂,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冲突与错位,导致了大学生在就业价值认知与就业价值实践中产生了“知行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在大学毕业生中普遍存在。“他们希望自主择业,但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竞争的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眼前现实。职业目标上理想和现实的反差,自我认知上自傲与自卑的并存,职业选择上独立感和依赖感的错位,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就业中感到十分矛盾、迷惘和困惑。”调查中,多数学生对大学毕业后担任服务西部建设的志愿者表示敬佩,但具体到自己的职业选择时却倾向于环境好、待遇高的就业岗位。但是导致岗位空缺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知性矛盾”心理的存在。

导致这些现象发生的原因,我觉得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像自我认识的偏差、知识面过窄等原因;家庭因素,主要是家长对子女寄予了过高的期望;社会因素,当前国际形势不容客观、社会一些单位或企业对应届生存在一定的偏见。

针对目前的情况,我觉得有如下较好的应对措施:

一、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自己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心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大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特别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三、学校应加强全方位的择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择业指导工作是一项系统而科学的工作。学校不但要深化教学改革,更新狭隘陈旧与实际需要脱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而且学校应设专门的择业指导机构,通过专题讲座,心理辅导活动,心理咨询、心理测试、信息咨询等多种形式对大学生的择业能力进行专门和科学的指导。

四、大学生在大学阶段所要重点的努力方向是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发挥主体精神、培育主体人格,大学生作为接受信息的个体在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并不是被动的。之所以会形成就业心理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主体意识的缺乏。因为缺乏主体意识才导致主体目标模糊,自我认识、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独立、能动、创新过程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制约。

5.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问卷 篇五

在这个日新月异发展的社会中,就业问题已经严重困扰着当代大学生。在此,我们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进行调查,以此了解大学生就业心理状况。感谢您在百忙之中抽出您宝贵的时间帮我们填写这份调查问卷,谢谢!

1.您的性别是()

A男B女

2.您所获得的学历是()

A专科B本科C研究生D其他

3.您觉得自己在就业求职过程中,最具有竞争实力的方面是()A学习成绩B专业技能C实习经历D考试证书

4.您认为当前毕业生就业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A择业观B缺乏经验C就业信息D机制不健全

5你最想进入的行业是()

AIT与通讯业B证券C保险业D商贸业E、其他 6如果你进入该企业,你最希望从企业中得到什么(多选)()

A从业经验B良好的专业技术C先进的管理模式D广泛的人际关系E到海外工作的机会F其他

7您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是(多选)()

A北京B上海C沿海地区D港澳台地区

8您对上述地区的选择原因是(多选)()

A生活条件好B有较大的发展机会C创业环境好D回报家乡E其他

9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您对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能否接受?()

A乐于接受B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可以接受C坚决不接受D无所谓 10您进入毕业时期的去向是?()

A、求职B、考研C、出国

11您对求职薪酬的考虑是?()

A、1000-1500B、1500-2000C、2000-2500D、2500-3000E、3000以上 12您对求职形势的看法是?()

A乐观B一般C不乐观

13您对求职渠道的选择是(多选)?()

A人才网B校园招聘会C社会招聘会D朋友E媒体

感谢你的合作

6.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篇六

关键词:艺术; 大学生; 就业心理;

自从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高校在专业设置、规模、数量等多个方面逐步增长, 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随着全球经济形态的变革, 大学生的就业也逐步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由择业, 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情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根据相关数字统计,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签约率不到15%, 初次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 这已经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最近几年, 随着“艺考热”现象的出现, 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所谓艺术, 就是以形象来体现实际的一种社会意识心态, 包含戏曲、电影、喜剧、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2]。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是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其受到了就业调试、就业冲突、就业准备等多个过程的影响, 通常包含社会、心理与认知这三个层次的心理状态, 从具体内容上而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能够分为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教育的需求与评价、对职业与专业相符的期望、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就业途径、就业信息渠道、就业价值标准、就业城市期望、工作单位性质倾向、薪水的期望、就业准备、自主就业意识、对社会的理解、自我认识等方面[3]。当然, 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所体现出的就业心理状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相应的探索,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并出了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建议, 从而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调节状态、提升自我, 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艺术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研究

1. 盲从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经常体现出迷茫与盲从的就业心理状态, 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并不熟悉与了解, 对于自身素养与才能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独立性较弱, 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身在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对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经常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受到打击后经常存在较多的盲从心理, 没有自主的想法, 外在表现就是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会选择其他同学也想去的城市, 追求的.薪水也与其他同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而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 功利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思想与心理, 他们通常会将个人发展、工作所在地以及薪水福利放在就业考虑的前三位。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更期待高薪资的工作, 而且有超过40%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 需要吃苦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去。

3. 矛盾心理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 包括现实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负感与自卑感并存的矛盾。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薪资待遇与工作地点的要求普遍高于大学生就业的普通标准, 对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有较高的向往, 然而对于能够理想选择职业的信心不高,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能够选择满足自身期待的职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较少, 从而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与自身高期望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通常为自己的专长而骄傲自负, 希望在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份能够彻底发挥自身潜力与才华的工作,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挫折, 就可能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丧失信心而自卑,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与自负感并存的一种矛盾的就业心理。

(二)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1. 个人因素

艺术是一门需要具备较高系数底蕴与素养水平的专业, 然而当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仅仅注重课堂文化课的掌握, 知识面比较狭窄, 知识技能水平低下, 一些学生经常缺课、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看课外书籍, 甚至还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 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也缺乏人文艺术精神, 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

2. 高等院校因素

当前, 众多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 促进了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着“大众化”的转变。然而, 高校盲目的扩招却与艺术类专业资深“小众化”的特色背道而驰, 很多高校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投入资金与力度较小, 从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多后果。

3. 就业市场因素

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一般要投入较多, 所以他们一般期许毕业后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 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很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以及文化课水平的要求较高, 而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弱势, 想要转考其他专业也比较困难。

二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建议

(一) 个人方面

1. 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在择业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具备十分关键的影响。在日常练习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应当注意个人修为的培养, 注意专业课与文化课同时抓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理念,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积累更多人脉, 在与他人激烈竞争时养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风格。

2.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还应当多为就业做准备, 多参与社会实习, 将在高等院校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缺点, 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 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去从业就业, 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职业, 充分将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二) 高校方面

1. 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应该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 从入学就应当对学生的就业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与教育,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多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心理教育, 开展合理的就业心理量测活动,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合理规划与选择未来的职业, 通过心理指导的方式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 能够勇于克服更重困难, 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

2. 设置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为了方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予以指导, 特别是有特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年级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和指导, 这是一项长期的、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三) 政府方面

1. 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就业心理,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与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为艺术类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制定优惠政策例如深造、安家费、高薪水等方式, 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工作, 对各招聘单位盲目需求高学历的情形予以控制,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参与招聘的机会,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规范、公平的竞争与就业。

2.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进行控制, 加强对高等院校的监督与调控,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恰当的补偿, 维护艺术类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利益, 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低薪水予以相应的规定, 减少艺术类大学生人才的流失, 进而构建有序、公平的就业体制。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专业独特的艺术类大学生遭遇着更多的就业困难,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主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讨论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所体现出的盲从、功利与矛盾的心理特点, 并从个人、高等院校与就业市场这三个层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开设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从而能够逐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 .

[2]孙婷.就业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

7.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研究 篇七

1.1 过度焦虑与急躁

一些大学生的焦虑过了头,成天都充满了各种不必要的担心以及造成精神上的紧张不宁、忧心忡忡、烦躁不安、意志消沉、行为上反应迟钝、手忙脚乱无所适从。还有一些大学生在就业时显得过于急躁。整个就业期情绪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1.2 消极等待与怀才不遇心理

一些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消极,平时也不参加招聘会,期待着有单位会主动邀请,另外有些大学生自视条件很好,认为满腹经纶,博古通今,学富五车,可以大有作为。但在择业时却常常要么碰壁要么找到的工作不满意,成天闷闷不乐、怨天尤人。

1.3 攀比与嫉妒

一些同学看见或听说别人找到了条件优越,效益较好的单位心理上就不平衡,抱着他能去,我更能去的态度非要找一个条件更好的单位。而不考虑自身的条件、社会需要、特点、职业发展及就业中的机遇因素。一些毕业生对别入所找的工作心存嫉妒,特别是看到自认为条件不如自己的人也能找到很好的工作就更容易出现嫉妒心理,于是有些人故意对别人的工作冷嘲热讽贬低讽刺和挖苦意图打击别人。

1.4 抑郁与逆反

在择业中受到挫折后,一些毕业生同学会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表现为失落抑郁、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消沉,并进而导致抑郁症。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则对正面的职业教育、职业信息存在逆反心理。按自己的一厢情愿去求职。

1.5 说谎侥幸

一些毕业生把别人的获奖证书成果证明等偷梁换柱地复印在自己的自荐书里,在面试时把自己吹得无所不能,结果经过现场实践考核或试用时就马上露出了原形。有的毕业生签约比较早,往往在离毕业半年前或更长时间就落实了单位,这时就容易出现懒散心理,认为工作单位已定,学习没了动力,组织纪律散漫,考试仅仅追求及格,毕业论文只求通过,甚至长期旷课、上网夜不归宿。

2 毕业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 社会原因

供需矛盾突出。传统的接受毕业生的主渠道吸纳毕业生就业的容量减少,下岗待业人员的不断增加,以及农村大量劳动力向非农方向的转移,导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毕业生就业体制还不够完善。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和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还不够配套,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毕业生待业、失业方面的保障体系也有待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的就业环境还未完全形成。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无论在就业需求信息共享方面,还是在招聘活动过程中,都存在着公开、公平不够的问题。社会不正之风对大学生就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2.2 学校教育原因

相对封闭的教育体制。社会实践严重不足,使大学生与社会相脱节,缺乏对不同职业特点的了解,更重要的是缺乏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就业指导是一门学问,但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着就业指导队伍不稳,从业入员素质不高,难以达到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要求。

2.3 毕业生自身原因

心理矛盾突出。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断乳期”,心理发展还不平衡、不稳定,生理与心理的发展有明显的不同步性。自我认识不清。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偏差和心理障碍,主要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

3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3.1 自我调适的方法

(1)自我转化法。

将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它活动中去,如参加一些轻松愉快的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去郊游远足、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能等,

(2)适度渲泄法。

这是指当因遭受挫折造成焦虑、紧张等不良心境时,通过适当的渲泄情绪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如向老师、亲友倾诉自己的强烈感受,甚至痛哭一场,以求得安慰、同情、劝导;也可以通过无破坏性的、大运动量的活动,寻找畅快淋漓的感觉去渲泄情绪,调整心态。

(3)自我慰藉法。

这是指当择业中不能如愿时,不要过分的苛求自己,通过自我安慰来进行自我调适的方法。

3.2 常见心理问题自我调适的对策措施

(1)择业自卑心理调适。

正确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要在客观认识社会和对待他人的基础上,深刻地认识和评价自己的长短优劣,扬长避短,有意识地在现实生活中去寻求成功的因素,体验成功的喜悦。要增强自信心。要经常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学会自我欣赏和自我悦纳,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战胜自我,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失败。

(2)择业焦虑心理调适。

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不断增强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主动化解和转化不良情绪。要转变观念,克服求稳、求顺、怕担风险的思想,树立竞争择业的观念。勇于竞争,果断决策,敢于面对失败的考验。客观冷静地制定求职方案和目标,不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尽量减少挫折。

(3)择业嫉妒心理调适。

首先要认清嫉妒心理的卑鄙性和危害性,做到坦诚磊落,培养高尚情操,遏制嫉妒心的萌发和滋长。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竞争与合作、社会和他人,客观地对待他人的成功与进步。再次要善于及时积极地调整心态。

3.3 择业挫折心理调适

(1)锻造坚强的性格。

在现实的学习、生活、工作中,有意容忍和接受一些日常的挫折,以磨练自己的耐挫能力;有意识地培养不屈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锻造坚强的性格。

(2)正视社会现实。

要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什么都是一帆风顺的,不顺心、不如意是在所难免的。要实事求是地面对求职择业这一现实,客观、冷静地进入求职状态。

(3)投身社会实践。

大学生只有积极地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树立积极的择业心态和择业行为,才能迎接挑战,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目标。

(4)敢于竞争。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为每一个大学生都提供了展示自我、公平竞争的大舞台。只有敢于竞争,才能抓住机遇,在竞争的激流中扬起风帆,博击人生,驶向成功的彼岸。

(5)调整就业心态,促进人格完善。

放松自己的心情、通过对自己在就业时出现的种种不良心态的分析,可以发现自己平时不容易察觉的一些人格缺陷。

(6)开拓进取,勇于创业。

大学生创业肯定是值得鼓励的,关键是要有准确的观念与思路,要对自己有一个合理的规划与定位,要与有市场经验的人合作,要摆脱学生公司的意识。进行科学化职业化的管理。

摘要: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就业矛盾日益突出,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由于心理准备不足,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针对大学生求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心理调适,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于帮助大学生成功择业、主动适应社会、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心理调适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 (3).

[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

8.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研究综述 篇八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压力;综述

1.研究目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随之发展,国内各大高校毕业生数量也不断增多,大学毕业之后,大家都要面对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许多大学生往往在就业时都面临着一系列的心理压力问题,这些问题为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笔者通过收集整理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寻找出适合大学生缓解就业心理压力的应对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问题。

2.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概念

心理压力随时伴随着生活而存在着,余锡祥等认为心理压力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对压力事件反映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紧张的综合性心理状态,即个体心理真正意识到了压力存在而无法摆脱时形成的带有紧张情绪的心理状态,而应激则是心理压力的特殊表现形态。从上述观点来看,不同的心理学家对压力的定义并不尽相同。可见,压力是个普遍概念而非单独概念。【1】

3.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来源研究

大学生在经历了几年的大学生活,刚刚开始走向社会,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上心理受挫能力比较弱,加上自信心不足,给大学生的心理方面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这些心理压力主要来源于社会,学校,家庭以及自身因素。

3.1社会因素

随着毕业大学生数量的增多,加上退休年龄的延长,新增的工作岗位的速度往往比不上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速度,导致部分大学生毕业后不能找到工作,现代社会由于受到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就业市场不够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许多大学生心目中的适合岗位不能够为他们提供各种社会福利以及基本户口问题,这些现象在北上广地区尤为显著,还有许多中西部的地区的工作岗位虽然不存在户口问题,但是由于这些地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许多毕业生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工作。许多大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2学校因素

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往往因为受之前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大学生无法明确自己的人生定位,大學生活也只是简单的接受教育。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时因为受分数的限制,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给以后的就业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许多学校主要对学生主要进行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比如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许多大学生进入学校后不能够全面的发展和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后才会发现这些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加上许多学校缺乏专业就业指导和相关的心理疏导。血多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压力时,往往不能够客观理性的去解决问题。

3.3家庭因素

许多家庭因素是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现在许多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往往会溺爱孩子,导致大学生自身性格比较要强,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往往不能够独立去解决问题。加上中国固有的家庭观念导致许多毕业生在选择工作时受到家庭的制约,就近选择合适的工作。也有部分大学生选择工作由于父母的原因被迫选择了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或者由父母帮其决定工作,往往这部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问题尤为突出。也有一部分大学生因为家庭经济条件问题,为了解决生活而盲目就业, 但是往往在后来会发现专业不对口,兴趣也不对口,导致以后的工作发展受到限制。

3.4个人因素

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觉得自己自由了,再也不会有各种压力,自制力差的大学生往往会受到身边的各种诱惑,迷恋上网络游戏,不愿意参与学生社团以及各种学生活动。有的大学生还是像高中一样努力学习,但是却忽略了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虽然他们可以轻易地解决掉学习上的难题,但是却不能够成为一个独当一面的能人。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没有什么重要,荒废掉了学业,导致了最后无法顺利毕业,自然不能够很好的就业。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都开始寻找自己的情感,在就业时往往会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这也会进一步加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

4.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应对措施研究

就业过程中由挫折和冲突引起的心理压力既不利于毕业生就业,也不利于其个人成长。解决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问题,一方面需要国家和社会采取有力措施,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帮助毕业生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学会客观分析自我与现实,训练求职技能,形成积极主动的就业心态,从而达到顺利就业和健康成长的目的。罗品超提出应该加强就业形势分析的力度,提升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意识和能力,强化大学生求职技能的训练,构建心理干预和危机预防机制。【2】

冯雯指出解决大学生就业压力问题学校应该完善全过程的就业指导,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高自主创业能力,调整专业设置及培养方案,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3】笔者认为大学生应该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学会去正确面对自身的就业压力问题,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余锡祥,汪剑.心理压力研究综述【J】,中国校外教育,2008.08,1353-1354

[2]罗品超.论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的来源及调适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07,117-119

[3]冯雯.大学生就业压力来源分析及对策【J】,新西部,2012.12,149-150

作者简介:张洁(1994-),女,汉族,四川江安县,本科在读,西华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9.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 篇九

我们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同时,另一个与就业有关的问题却被我们忽视了.那就是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或怨天尤人;还有的学生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整日心绪不宁,以至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如何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呢?掌握以下四点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 确立就业目标

确立就业目标是维护良好就业心理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确立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认真客观地分析自己的兴趣特长、性格气质、能力水平等,检查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竞争力如何。现在不少城市成立了人才及职业能力测评机构,大学生不妨去试一试;二是正确认识就业形势,即考虑自己的专业和理想职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竞争强度如何;自己的理想职业与自己所学的专业是否相符,如果不符合,该如何弥补;将要去求职的单位对求职者有何具体要求等等,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立就业目标,就比较符合实际,可以避免过高的心理预期。

第二:树立自信心

自信是对自己的一种积极评价,大学生要相信自己具备某项职业所要求的条件,鼓足勇气,参与竞争。但自信是以充分的就业准备为基础的,即正确地认识自我及就业形势、确立恰当的就业目标、搜寻就业信息以及求职材料准备等等,但自信心并非短时间内所能树立。树立自信的最根本途径还是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大学生只有搞好学业,发展特长,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面对招聘者才可能信心十足。

第三:提高心理承受力

较强的心理承受力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是不可缺少的,它能使人们经受住挫折的打击,依旧保持进取的勇气。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肯定会遭受到求职失败。面对失败,有的人心情烦躁,精神不振,甚至产生自卑感,这显然是心理承受力不强的表现。真正的强者面对求职失败,会认真反思,吸取经验教训,努力去争取新的机会。

第四:增强应变性

10.大学生就业心理调查 实践报告 篇十

[关键字] 大学生 心理 就业 择业

一当代大学生择业心态实现自身价值意愿强,但缺乏艰苦创业精神

大学生择业十分重视自身价值,追求自我实现,愿意根据自己的专业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到他们认为能实现自己“价值”的单位去。可是,同时他们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现实中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到边远山区、到基层去。有实现自身价值的雄心壮志,但对吃苦耐劳有恐惧感,没有充分做好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产生恐惧和彷徨,形成强烈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2择业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竞争力

期望是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是有实现可能性的意向。现代大学生的心理期望值从入校开始就很高。这种高期望值历经四年更加高涨,大学生的择业心理期望值高就是其中一个突出表现。

3.全面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且培养不够

就业竞争是十分激烈的,主要是综合素质竞争。大学生对全面素质重要性的认识十分明确。综合素质在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毕业生都充分认识到。但是有些人大学四年却未得到很好的培养,素质没有得到提高,无法适应激烈的就业竞争.二 大学生择业心态与现实的矛盾

据某网站调查显示,缺乏实际经验是当前大学生认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其次是就业人数过高。因为大学毕业将面临一个从学生到社会职业人的角色转变,而这一过程又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投资。大多数企业侧重倾向于那些有实际技能,以及工作经验相对比较丰富的学生。当今的大学生在这个方面较为薄弱。而社会目前平均就业率不高.产生这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就业人数过多,就业生自身的条件相对不能满足就业单位的要求。另外还有其他的因素,例如部分学生选择出国或者读研究生。

三 大学生择业心态矛盾冲突原因简要分析

自身产生的矛盾心理.大学生择业是在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这些矛盾我们以前从未碰到过,所以很容易产生心理不平衡,甚至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择业心理期望高和心理素质不适应就业市场的变化,独生子女存在的弱点,传统的“一次就业定终身”和“求稳”思想,都是大学生产生以上不同择业心态的重要原因。其他原因包括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大学生量的增多, 社会发展处于转型期,就业指导的缺乏等.择业是人生的一次重要选择,也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的一次检验.面对如此多的就业心理压力,我们应该端正心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也应当正确认识大学生择业心态中的种种矛盾冲突,决不能笼统地认为都是消极心态。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既有积极方面,又有消极方面,但积极方面是主流、本质。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与社会也要加强教育和引导,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

四就业前的心理准备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娱乐都较有规律,但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几年大学生活行将结束,在离别母校,踏上社会之前。就业心理准备,首先就是要转变角色。所谓转变角色,就是要认识自己所处的真实地位和“严酷”的社会现实,实事求是地面对就业这样一个现实。其次是认识自我,对于职业的选择,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 性格与智能也与择业密切有关,不同性格与智能差异往往是在某一职业中能否适应及有所成就的因素。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职业的选择,也往往以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出发,这是在求职择业前必须考虑的因素。

五 择业过程中的心理素质

1.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人们时常把当今的世界称为竞争的时代,大到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小到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竞争冲击着人们的事业和生活,冲击着人们的意识和思想,在求职择业上亦是如此。大学生因初入职场,难免心理上会有压力,有的大学生面对竞争的挑战显得手足无措, 这可能直接导致失去得到工作的机会.所以强化竞争意识是大学生在择业前最基本的心理准备。要想在求职与择业中取得成功,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要做到善于竞争,一定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还要做到在面试时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2.正确对待挫折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3.大学生要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21世纪经济、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主要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应注意自己各方面素质的培养,提前做好择业准备。自觉按照素质教育要求培养自己的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创新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和自信心,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六 女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

随着高校的扩招,女大学生在其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远远大于男生,这就给她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也产生了一些心理障碍。这种心理产生有多种原因:

1求稳心理女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认为到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就等于捧到了“铁饭碗”,不会有“企业倒闭职工下岗”的风险,这些思想导致了女大学生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偏爱心理。

2自负与自卑心理由于性别原因,女大学生在接受用人单位选择中多受冷落,“宁招武大郎,不要穆桂英”这种“性别歧视”的现象严重损害了女大学生的自尊心,挫伤了她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她们产生“女生学习再好,将来也难找到好单位”的自卑心理。

3自我定位错误有些女生很难给自己正确定位,对就业期望值过高,在就业时忽视所学专业特点,忽视自身特长,不从个人发展和事业前途考虑,而是盲目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大单位,一味追求待遇好、收入高的热门职业。

4社会原因传统观念的束缚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后果。虽然重男轻女的观念己被现代社会所摒弃,但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仍左右人们。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对女性的发展起着消极作用,造成不少女生对自身性别的自卑。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思潮影响,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工作范围和社会效果,忽视了才智发挥、事业成就等。

对于这种不正确的就业观,国家和社会应规范就业政策,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制定完善的大学生就业法律规范;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为女大学生平等就业提供法律保障,使女生就业有章可循。在人才选聘上,标准统一,不人为设置性别障碍。

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力度。在就业指导中应加强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抗挫折教育,有针对性地引导她们客观评价自己,增强自我调控能力,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正确对待求职过程中的失败,使其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参与竞争,引导她们正确择业,顺利就业,成功立业。

11.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问题研究 篇十一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障碍 调适对策

通过大学生活的淬炼,毕业生世界观和人生观都有了一定的定位,在知识储备、综合素质和人格个性等方面都有了积极显著的发展,有着强烈的就业意愿和积极的就业动机。然而面对激烈的人才竞争的就业现状,初涉人世的毕业生往往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心理矛盾和心理不适。

一、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

由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寒风瑟瑟,更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凉意袭来。使其就业的心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大学生存在的就业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自负心理

部分学生由于对职业特点缺乏深入的了解,对自身素质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认为自己读了那么多年的书,接受了那么长时间的培养,已具备所必需的条件,自我感觉良好,在选择单位的过程中,总是一副洋洋自得的神情,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走进这种心理误区的学生,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自然不会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2.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自己看不起自己,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如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出身“贫寒”,没有“靠山”,没有社会关系,与用人单位洽谈时缺乏应有的自信;有的学生觉得自己成绩一般,不好意思向用人单位介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相貌平平,没有突出的特长,不会引起用人单位的注重;有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某些方面的缺陷,用人单位会看轻自己,不敢前去应聘等等。这种消极的自卑心理对部分学生的就业会带来严重的影响,使得那些本来可以实现顺利就业的学生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3.大众心理

平时不注重了解就业政策、就业形势、就业信息,而是从主观臆断出发盲目联系工作单位,导致择业效率很低,效果很差。或者不去了解实际情况,而是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听说哪里好,就往那里跑,听说哪里条件差、待遇低,单位找上门来联系也不去。

4.悲观情绪心理

部分同學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自己的信心不足,认为前途“暗淡”事业“渺茫”,往往心灰意冷,看不到就业前景,因而悲观失望。

有的学生则已意识到自己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学到什么真本事,不敢和其他同学去竞争,思想顾虑重重,因而破罐子破摔,产生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悲观心理。

5.焦虑情绪心理

大学生在面对人生中重大抉择时,表现出来的一种焦虑心情。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面临着种种剧烈的心理冲突该如何做出正确的抉择,使这些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们深感困惑。现实中的矛盾更加剧了他们心理矛盾;希望自主择业,又不愿承担风险;渴望竞争,又缺乏勇气;胸怀远大理想,却不愿正视现实;重事业、重才智的发挥,在实际价值取向上重物质、重利益;容易自信,但在遇到挫折之后又容易自卑;既崇尚个人奋斗、自我实现,又有较强的依赖感等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1.大学生要进行择业心态的自我调适

在择业中,大学生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挫折矛盾和冲突,毕业生应学会全面了解社会,客观地分析、评价自我,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统一起来,根据社会需求正确解决自己就业定位问题,确定自己的择业目标,特别要注意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奉献精神,创业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等。

2.树立自己的人生规划

给自己建立目标,客观全面认识自身的优缺点,制定符合实际的人身规划,有远近的奋斗目标方向。当前许多大学生在就业的道路上茫然不知所措原因在于没有给自己定好位,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

3.正确对待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在就业的严峻形势下,偶有挫折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学生应对此心理有所准备,通过多看伟人勉志名著,借鉴前人的经验加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在面对挫折要越挫越勇、不断提高,从失败的地方站起来才能迎合新的机遇取得成功。

4.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5.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2]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12.大学生就业心理辅导培训资料 篇十二

一、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特点

自卑、自负、焦虑、盲目从众等消极情绪。大学生正处于学校与社会相互接轨的时期,由于他们的心智还尚为成熟,还没有一定的经受挫折的能力,所以,使得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危机的情况下,不能很好的调整自己的心境,进而产生了一大堆消极心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比如:许多大学生在面试的过程中,存在着自卑心理,对自己不自信,从而导致应聘失败,更加增加了自卑心理,久而久之,把自己封闭起来, 不敢与其他人进行交流。还有一部分大学生有自负心理,他们因为自己在学校成绩比较优异,所以,心高气傲,常常高估自己, 就业时,对工作的职位、薪酬等提出一大堆要求,自己不愿意降低标准,从而导致不能很好的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焦虑和盲目从众也使得大学生存在着不健康的心理,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原因。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我国各行各业经济都开始下滑,都开始大量削减工作人员,所以他们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 更加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并且,现在有许多用人单位, 随意提高录用标准,从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越来越大。

(二)高校原因。高校为了获取更多的费用以及为了提高自己学校的就业率,急于扩大招生规模,从而使得学生人数大量增加,但是,学校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根本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就使得大学生根本不能得到很好的教育,不能很好的适应职业的需求。并且,现在许多高校的教育机制不合理, 就业指导方式比较单一,专业人员缺乏,这些都使得大学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危机。

(三)个人原因。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学生目标不明确, 缺少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 理想就业期望值较高,而自身素质和能力又不足,在临近毕业求职过程中因屡屡碰壁而产生焦虑情绪。

三、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一)构建长期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大学生就业危机干预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所以一定要构建长期的就业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对大学生进行长期的指导。辅导员平时一定要多与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要及时的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进而及时的采取措施进行解决。学校要选取具备专业素养和良好心理教育的人员,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心理危机干预队伍,对大学生进行及时的干预。其次,还要建立完善的制度,以规章制度的形式进行落实,可以通过建立就业心理健康普查制度和就业心理危机评估体制来对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进行提前预防, 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二)提升辅导员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干预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一定要提升辅导员自身素养和工作能力。辅导员自身要树立起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的工作理念,要尽心尽力的去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自身良好的道德素养来影响学生。辅导员要认真做好日常管理工作,用心去关爱每一个学生,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重新获得自信和勇气。辅导员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对于学生的隐私,辅导员一定要尊重,不能强迫学生,要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很好的去面对所有困难。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学校可以定时的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要深入学生内心深处,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心理情况,从而及时的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很好的锻炼学生,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心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对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 大学生就业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大学生一定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知识技能和素质水平,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便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对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一定要很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变得越来越重要。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的竞争都越来越激烈,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和就业风险,进而导致大学生心理危机频繁出现,这就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且还可以很好的维护高校秩序稳定,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也能够很好的解决我国的人才危机。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直接管理者,他们对大学生有着紧密的联系,能够很好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辅导员,对于大学生就业,心理危机的干预策略

参考文献

[1]成敏.高校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11期.

[2]王慧琳.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S1期.

[3]马坤.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J].思想教育研究,2009年第S1期.

13.大学生就业创业培训总结 篇十三

这两天确实很值,学到了很多很多,明白了好多事,不像以前那么迷茫了,也似乎变得成熟了,我本来浮躁的心,变得平静了许多,有些人有些事也看得更清了,从未有过的理智与自信充实着我。。

一直以为人是可以没有信仰和准则的,还一直羡慕和效仿一些西方的文化和习惯,自以为是好的东西,其实都是虚荣心在做作,知道了中国的儒释道,才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内心真正需要的东西,只是略懂了一点皮毛,就感觉受益无穷,恍然大悟,深深的蛰伏在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当中,我们中国人只有在我们中国文化的土壤当中才能茁壮成长。

懂得了什么是爱,爱原来是那种无私的付出,审视自己才发现离爱差的还太远太远。。。只有有足够修养的人才会有“大爱”。

知道了地位越高责任越重,任何事都不是随随便便成功的,学会团结和谨慎,自己的一点小小的疏忽,可能会给整个团队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哈哈,我确实变了好多,不像以前那么堕落了,谢谢老师和死党们。

14.论当代大学生就业的心理状态 篇十四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面对就业的问题上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情绪,由此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大学生应该积极的面对并且合理的调节自己的心里状态,以面对即将到来并且日益复杂化的社会情况。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

在探讨大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状态前,我们需要首先了解以下一些词汇的含义,何谓“心理状态”以及我们对所谓的“心理状态”是如何定义的。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才能把我们探讨的题目据续下去。

心理状态:是指人在某一时刻的心理活动水平。例如一个人在一定时间里是积极向上还是悲观失望,是紧张、激动还是轻松冷静等。心理状态犹如心理活动的背景,心理状态的不同,可能使心理活动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心理状态是联系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的过度阶段。

如此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些名词的含义后那么把我们探讨的题目继续下去。

在如今社会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地加快,个人和集体的竞争越演越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各种科学技术的不停积累与爆发性的突破,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人类进入了情绪负重压力的时代,人们的观念意识、情感态度复杂善变。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组成部分之一,还处于校园年代的大学生们正介于纯洁的校园和复杂的社会之间,一方面自身的意识还没有做好准备,另一方面踏入社会的时间已经越来越紧迫,这就使得大学生们的心理处于一种微妙的状态,即庆幸与自己处于校园而不必面对社会的复杂从而继续挥洒自由美丽的青春,又憧憬于在面对社会的大潮时对自身的冲刷和洗练。因此由于这种复杂而微妙的心理状态从而衍生出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语言。我们来分析几种常见面对就业时的心理状态状态。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调查

在各种各样的大学应届毕业生心理学状态调查中发现应届毕业生心理状况堪忧,焦虑、抑郁的情绪发生大都高于常规,其中女生心理状态波动高于男生,群体中超过五分之一的毕业生心理状态非常不稳定。

这说明应届毕业生抑郁、焦虑水平较高,需要各方面的关心,并适当地对其进行调适。抑郁是以情感低落、哭泣、悲伤、失望、活动能力减退,以及思维、认知功能迟缓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表现为闷闷不乐或悲痛欲绝,持续时间较长。焦虑是指一种缺乏明显客观原因的内心不安或无根据的恐惧,是预期即将面临不良处境的一种紧张情绪,表现为持续性精神紧张(紧张、担忧、不安全感)或发作性惊恐状态(运动性不安、小动作增多、坐卧不宁、或激动哭泣),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口干、胸闷、心悸、出冷汗、双手震颤、厌食、便秘等)。这两种情绪是个体在应激状态下最具有代表性的负面情绪。

除了以上我在网上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并节选出使用问卷法对河南两所大学应届毕业生进行抑郁和焦虑水平的调查以外,另外结合我所在的江苏省城市职业学院张家港办学点的班级对外出打工的同学对毕业后的就业以及打工钱的心理状态的调查以及我个人面对“打工”、“就业”问题上的看法,我认为大学生在开始面对就业这个未知而陌生的领域时存在一定的恐惧情绪,这算是一种比较正常而轻微的情绪,当进入工作以后这种情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的减弱直至消失。另外我的同学们对打工和就业工作在心理上存在错误的认识,以为闲暇时的的打工与毕业以后面对的就业并没有太多的区别,这种认知上的错误会导致在就业时产生很大的心理误差并且有可能因此产生更多的心理问题。

由以上两则例子的调查情况并结合查阅书籍、资料等大量资料我总结出以上几种心理

状态的成因及其对策。

(二)成因

大学生就业形势供大于求是引发抑郁、焦虑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大学持续扩招,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很大,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年来形成的固有培养模式,理论性强、动手能力差,大学生要融入社会需要一定的时间。另外,吃“公家饭”的就业整理提供观念,使人才市场需求与大学生择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更加大了大学生的就业难度,容易引发学生抑郁、焦虑情绪。

心理误差成因大学生闲暇时的打工与未来的就业毕竟是有区别的,打工充其量是一种社会实践而且往往与就业以后的工作岗位有很大的区别大多是服务员或者货柜人员等等,因此在面对就业时虽然相对的有优势,但也不可避免会产生迷茫不适应等心理状态。

(三)对策

就业抑郁、焦虑以及就业的心理误差,轻者可以使人产生压力,警觉后自己积极行动,主动面对现实。但是严重的会使人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若长期处于这种状态,容易造成生理失常或各种神经症,因此要有效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调适。具体要做到: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正确地认识自我和社会是进行自我调适的基础。大学生要客观地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和发展潜力,了解职业要求,从而确立合理的就业目标,转变就业观念,才能顺利工作,堵上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的源头。帮助大学生学会理性决策。在就业决策过程中,大学生感到困难的是对不同选择方案的评估。我认为,采用以下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权衡各种方案的利弊,选定最优就业方案。这种方法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自我物质方面的得失;他人物质方面的得失;自我精神方面的得失;他人精神方面的得失。此方法可以帮助大学生消除在求职过程中因患得患失而产生的抑郁、焦虑和心理误差。

帮助大学生学会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消除就业焦虑。运用理性情绪方法来减缓和消除就业焦虑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步。(1)找出使自己产生异常紧张情绪的诱发原因。(2)分析自己对它的解释、评价和看法。从理性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信念,并且探讨这些信念与所产生的紧张情绪之间的关系。(3)扩展自己的思维视角,与不合理信念进行思想上的辩论,动摇并最终放弃。

抛却心理学这个沉重的题目,从我个人的角度上看,每个人在面对即将毕业的就业压力时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以上所说的不良反应包括焦虑等等,关键就是调节自己的心态,以及你是否有足够的信心,喝了我调制的心灵鸡汤,做好自己心理上的准备,那么下一步信心百倍的面对阳光灿烂的未来吧!

(四)总结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题目,我在本篇文章中的探讨仅仅是是其中的极少一部分,但是当我在撰写文章时发现仅仅只是者极少的一部分也反映出了现实中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问题的沉重与复杂,但限于我的学识的有限不能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也只能止步于此,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点帮助,也希望能得到老师的指正。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心理状态的定义。

15.大学生就业技能培训研究 篇十五

随着高校扩招进程不断推进,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国家和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高度重视, 通过拓宽就业渠道、传递就业信息、制定政策等途径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就业在国家、社会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的提高、进步。不过大学生就业在个人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改善和提高, 究其原因还是在于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虽然经历了不断地改革和提高, 但是就业技能的培训还是未能引起学生、家长和学校的足够重视。

一、大学生就业技能缺乏的现状

就业是人们实现自我、满足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径。找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对个人而言, 不但有利于自身价值的实现, 还可以愉悦心情、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氛围。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充分的就业不仅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更好发展, 还有助于维持社会的稳定。因此, 大学生就业是国家、社会和个人都十分重视的战略性问题。不过很多时候人们往往看重的是就业的结果, 对就业过程中需要的种种技能缺乏足够的重视。

根据实际的需要, 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主要包括找工作的能力和干工作的能力。找工作能力指的是了解自我、制定规划、收集信息、处理信息、明确目标、积极应对等能力;工作能力则包括:专业技能掌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沟通交际能力、应急处理能力等。

以上能力很多大学生都觉得自我早已具备, 但是现实是每年临近毕业, 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都会出现迷茫和无助的情形, 面对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岗位, 他们明显出现了胆怯、退步的行为, 缺乏正确的就业认识, 不知道就业过程中需要具备哪些技能, 担心自己不能满足招聘方条件, 招聘时的发问头脑一遍空白。甚至于部分同学对就业的根本过程缺乏清楚地认识, 不知道从何着手开始去找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 只是一味的期待别人的介绍和推荐能够不通过面试和考察直接走上工作岗位。究其以上各种行为的原因还是缺少足够的就业技能导致毕业生不能正确应对就业, 对就业缺乏应有的信心。

在学校的教育中, 就业教育课程的开设对大学生就业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 既帮助他们树立了良好的就业意识, 更是帮助他们注重自己的就业能力。本着良好愿望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教育课在实际的教学过中, 还是遇到了很多的问题。很多学生认为大学主要是学习专业知识, 对公共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即使是上课也是没有全身心的投入, 课后更是没有思考过课堂上的相关理论知识。虽然经过几年的就业教育, 仍有部分学生对就业缺乏全面的了解, 只是抱着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想法。面对部分真心渴求就业知识的大学生, 学校就业教育课程开设的过程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的落后又大大制约了大学生对就业课程的兴趣, 理论和现实的差距让部分学生对就业课上的相关内容产生了怀疑, 甚至产生抵触情绪。

二、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途径

在知识不断更新、科技日益发展的21世纪, 大学生的就业技能也要时刻保持与时俱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就业技能不是一个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 不仅要大学生本人积极参与, 还离不开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 学校需要改革就业教育模式, 提高学生的就业知识。

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和领悟能力, 在学校的就业教育课程的过程中, 应该建立老师和学生共同合作, 积极完成有关学习的氛围。在不断完善学校教育资源、丰富教学手段的同时, 学校就业技能教育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学校要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教育。长期以来, 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多停留在对学生毕业阶段的指导, 属于就事论事的指导, 只重视择业问题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切实解决就业指导短期性的问题, 从容应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 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突破只针对毕业班的传统的工作模式, 开展全程化的就业指导工作, 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要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学校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国家的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的定位对刚进校的新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促进在校学生进行科学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不断推动就业指导工作向职业指导工作转变。在指导学生具备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大二学生需要进行科学的职业意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教育, 带动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职业咨询、职业指导教育、职业指导活动、职业指导学科建设活动, 提高他们的就业综合能力。为了帮助毕业生顺利就业,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就业指导专家系列讲座, 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通过就业实习、提供兼职机会等加强学生对就业的直接接触, 做好学校到社会的充分准备。

其次, 加强就业针对性教育、完善就业实践基地建设。开展个性化就业指导及就业深度服务, 有针对的提高学生个人的就业能力。在学生单纯的校园生活中, 学生对即将步入的社会缺乏足够的了解。学校还需要通过就业单位实时讲座、就业技能比赛等多条渠道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明白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和目前社会的就业形式, 利用各种资源有重点地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 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实习, 增加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 掌握就业所需要具备的各种技能。学校在学生实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加强与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的全方位联系, 了解学生在就业单位上的各种变现后务必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协助学生逐渐把学校掌握的就业知识和社会上对就业的要求结合起来,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提高他们的就业技能。

第三, 加强就业后的跟踪和反馈。送走一批毕业生, 很多时候学校都会放松对他们的管理, 加强学生就业后的调查和整理信息, 不仅有利于学校在制定就业政策和就业培训时做到有的放矢, 还能扩大学校的就业资源, 为下届毕业生就业时指明方向。学校招生就业部门应在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指定相关人员及时和他们取得联系, 收集他们的全面信息如:就业满意度、晋升几率、工资收入、就业培训和离职率等等, 科学整理成册进行档案化的规划管理, 并定期进行分批次的回访和不断完善相关信息。同时, 学校的跟踪管理不能仅限于学生个人的信息收集, 还需要收集就业单位和社会对毕业生的反映和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社会和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会不断提升, 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学校要及时参考有关信息, 更加客观和深入地理解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现实, 深化对影响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认识, 制定更加合理的高等教育政策和就业政策, 为毕业生提供更加到位的服务, 使得他们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2. 学生个人和社会的积极参与。

16.大学生择业就业心理分析及对策 篇十六

关键词:大学生 择业就业 心理

0 引言

笔者对浙江财经学院2009届毕业生进行了择业意向问卷调查。旨在了解大学生择业意向及择业心理,并对毕业生择业就业心态和对学校就业工作的期望进行分析,为更好的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供帮助。调查以普查形式展开,根据各学院实际人数发放问卷2399份,实际回收1834份,有效问卷1485份,回收率76.45%,有效率80.9%。

1 毕业生求职形势看法

调查显示有55%的同学对求职形势的态度表示一般,有33%的人对现在的求职形势感到不乐观,只有12%的同学对当前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由此看出大家对毕业以后的前景不太看好,这也反映了当今复杂社会形势下的一个热点问题——就业问题。可见应届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较大,就业问题依旧突显。

2 毕业去向选择分析

2.1 就业种类选择分析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将近74.6%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立即去工作;有12.7%的同学选择考研。这两部份占了很大的比重,尤其是直接去工作的占到了总数的近四分之三,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毕业生想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去,也为自己增加经验,也及早为自己经济独立做准备。当然,还有很少一部分同学会选择出国,创业等其他去向。尽管每个学院毕业生毕业后都是以求职为主要选择方向,但考研的比例存在着明显差异,法学院、会计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学院,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以及各学院的学习氛围有很重要的关系,建议学校各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特点做好指导工作。

2.2 考研和出国专项分析 在对188位想考研的同学的情况分析发现,有41.11%的毕业生希望找到一个好的出路而选择了考研。通过考研提升自己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为将来预定一份好的工作。还有一部分大学毕业生是因为对学术感兴趣、希望在高校工作、专业就业前景不好等原因二选择了考研。更有少部分同学因为害怕求职竞争,对自己很没信心而,选择了考研,来躲避这个竞争压力很大的社会。对于这部分人,学校应该给以一定的关心,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在出国的大学毕业生中,49%的同学选择去美国去留学深造,毕竟美国的高等学府较多,专业涉及面广,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大。还有28%的同学会选择去英国去留学,这两个国家成了毕业生首选的留学国家,占了近四分之三。调查发现,想去日本留学大部分都是日语系的学生,这也跟他们的专业有关,其他还有少部分的人,会选择在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等国家留学深造。至于在通过何种方式出国留学的调查中,很多同学多会选择新东方等中介机构来实现他的出国梦,这也跟靠学校出国的难度大有关系。

3 求职选择

3.1 求职地域选择分析 对于就业地域选择进行分析发现,有55%的毕业生首选杭州,26%的毕业生首选生源地;关于次选就业地域,有33%的毕业生选择生源地,27%的毕业生选择经济发达地区,21%的毕业生选择杭州;很遗憾地看到,不管是首选次选,都只有1%的毕业生选择中西部大中城市,尽管国家和学校积极鼓励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去工作,西部地区也出台了许多吸引人才的政策,但仍难以调动大多数学生的积极性。大部分同学选择在大城市或在家乡工作,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艰巨性。对于为什么选择上述的地域的原因进行分析得出,有近44%的人是因为上述地域有良好的发展机会;21%的觉得该地域生活条件好;而相对来讲,好的人才政策,良好的创业机会以及回报家乡的比例都差不多,占了10%左右。这样看来,将来大城市竞争还是十分激烈的,就业、人口、公共设施以及交通压力都十分大。所以,毕业生们还是要考虑清楚,是否有能力在混乱的大锅中分得一杯羹。

3.2 行业选择分析 在就业首选企业调查中发现,金融、证券、保险业尤受毕业生欢迎,占了41.62%,其次便是政府机关,占40%,首选商贸业的同学也不少。进一步对男女生分别分析可看出,女生的择业趋向大致相同,但金融、证券、保险业稍偏男生,政府机关稍偏女生。今年毕业生的择业趋向于金融、证券、保险业和政府机关,金融、证券、保险业和公务员也是最热门的工作方向。在行业选择调查中发现,选择基于工作稳定考虑的最多,其次是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再次是对行业前途和行业收入的考虑,这正很好地解释了同学们为什么热衷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在对毕业生看重单位哪些因素选项分析发现,薪酬与福利的评分最高,平均4.415分,其次是发展潜力,平均4.367分,第三看重的是培训机会平均4.185345分,第四看重的是激励机制4.172414分,第五看重的是企业规模和名气,平均4.033分。在标准差分析中可看到标准差都不大,比较接近于0,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毕业生的想法都相似,另一方面说明此次调查实施情况比较合理。

3.3 求职薪酬分析 在对1106名希望毕业后就去求职的同学的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第一份工作的薪水要求还是有点高的,有50%的大学毕业生认为他们应该要那2001-2500之间的工资段,有38%的大学毕业生认为刚出来能拿到1501-2000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已经够了,还有少部分大学生毕业生认为刚毕业出来,没什么经验能拿到800-1500的这个工资段的工资就够了。谁都想要高的工资,但要求得合理,适合自己的能力,这样才能找到好的工作。要在充分认识自己能力的情况下,跟用人单位商量具体薪水问题,不能漫天要价,这样很容易到头来变的高不成低不就,没处工作。

同时我们发现,有29%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人才的市场的行情来确定自己满意的薪水标准,这个也是比较合理的,符合市场的供求关系,还有38%的大学毕业生会考虑自身的价值来确定薪水标准,这个虽然也符合现实,但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评价,是很难的,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要确定薪水标准之前要对自己对出客观正确的评价。还有一些人会根据用人单位的实力和老师、父母或同学的建议来确定薪水标准,但这两个方法都很被动,不值得提倡。

4 毕业生对学校就业工作的反馈

4.1 对学校就业指导的看法 学校就业指导是学校为了能使毕业生了解职场形势,找到一份满意工作而特地开设的,但从调查发现,觉得学校就业指导非常有用的学生只占了12%,觉得没多大用的却占了25%,另外还有54%感觉一般,9%觉得说不清。由此可见学校就业指导还没有对学生起到很大的指导作用,学校应加大力度,而作为学生,也应该更加积极主动,遇到职场上的问题,应该多向学校就业指导的老师咨询、沟通。

4.2 最希望从高校就业指导获取哪方面的信息 绝大多数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这间接说明了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在面试时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而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的不足。

4.3 最希望得到学校哪个机构和个人的就业帮助 调查显示,有24%的人希望从所在二级学院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也有24%的人希望从综合导师那里得到就业方面的帮助,这2个方面是学生最希望得到就业指导帮助的。由此看来,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所以,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开展工作的话,如果能通过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间接进行,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我校09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普遍不是很乐观,但在不乐观的态度下,毕业选择直接求职还是占了绝大多数,考研其次。而每个学院的考研风有所差异,法学院、跨及学院、金融学院、经贸学院、数统学院、外国语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多,而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学院、信息学院、艺术学院学生选择考研的比例还是比较低,这跟专业性质和专业就业前景有很重要的关系,这也和各学院的整体氛围有相当的联系。

5.1.2 毕业生首选的行业以金融、证券、保险业及政府机关为主,大家对选择行业主要基于对行业的稳定性和与自己专业对口程度的考虑,这一方面体现了找到一份稳定的又能充分利用自己所学的工作是大部分毕业生的美好期望。

5.1.3 国有企业、银行、保险公司、政府机关、大型外企等成为很多毕业生最想为之工作的企业。

5.1.4 在考虑求职地区时,杭州是最受欢迎的首选地,生源地为最受欢迎的次选地,其次受欢迎的次选地便是杭州,中西部大中城市不管对于首选次选,受欢迎程度都是最低,几乎没人愿意去。当问及如果求职较为困难时,是否接受去小城镇及乡镇单位就业是,绝大多数都表示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接受,显得如此无奈,这与大家都想生活条件好,有较好发展机会有关,

5.1.5 对企业,毕业生最看重的是薪酬与福利和发展潜力,其次是培训机会,再次是激励机制,而对企业的名气、企业规模、领导者风格、经营理念、企业文化、国家化趋势、行业特点,他们尽管也比较重视,但相对来说,并不怎么看重,说明现在毕业生即看重眼前薪酬生计问题又看重未来发展潜力

5.1.6 大部分同学在薪酬标准考虑上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用人单位的实力、人才市场的行情预期他们将来工资在2001—2500元,其中以觉得应该根据自身价值的评价来考虑薪酬标准最多。

5.1.7 一半同学觉得学校就业指导对他们求职成功的作用一般,态度比较中立,但有1/4的同学认为就业指导没有太大作用,而且他们表示获取企业信息大多通过网络媒体。

5.1.8 部分同学希望从就业指导中获取求职心理辅导、职业规划辅导及专业出路,间接说明这部分同学对求职似乎还停留在最初始的阶段,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还不完整,但绝大部分同学最希望得到的信息是关于应聘技巧和用人单位信息,这两方面也是对求职来说最直接的问题,详细了解用人单位信息是应聘者进入该单位最基本的要求,而在了解用人单位信息后,是否能够成为单位员工,面试至关重要,应聘技巧不容忽视。

5.1.9 在学生心目中,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更加值得信赖和依靠,或者说他们觉得和综合导师和二级学院的关系更加密切。其次是辅导员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

5.2 建议

5.2.1 由于对自身价值不能做出准确的定位,很容易高估或低估自身价值,所以建议毕业生首先要对自己做出客观正确的评价,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通常可以利用一些职业测评软件对自我进行测试并取得一份合理的自我评价报告书,为自己准确定位自我价值提供参考。

5.2.2 学校及各二级学院应该针对各自学院毕业生去向类型特点,做好毕业生就业去向指导工作,对选择求职比较多的学院,应主要做好应聘技巧培训、求职心理辅导、及时提供求职信息。对选择考研较多的学院,应为学生多提供考研讲座,并极力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准备氛围,比如开设通宵考研教室、开展考研交流会等等。对一些考研风气比较弱的学院,应增强学术氛围,多鼓励学生考虑考研,毕竟将来的知识社会,多学多钻研是主要趋向。

5.2.3 对于应届毕业生,刚刚接触工作,应聘经历还很欠缺,技巧自然也不足,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应多加重视,同时,就业指导形式要多元化,要会利用名人效应(马云现象),要能够积极发挥榜样的作用,弥补应届毕业生这方面客观能力的不足。

5.2.4 学校应与企业之间建立长久合作与联系,多多建立针对性强的实习、见习基地,加强对毕业生实践经验的培养锻炼,要能够“走出去、请进来”,充分做好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5.2.5 学校要在就业指导方面更深层次的开展工作的话,必须要能够利用二级学院和综合导师的丰富资源经验,就业工作是全校性的工作,一个学校办学是否成功,最后就是看这个学校的学生就业情况是好还是不好,所以作为学校的教职工都应该有这份义务去帮助我们的学生,对于能够得到自己更加熟悉的二级学院的老师的帮助,相信学生将会更加乐于接受,而且效果也更佳。

上一篇:大数据实习生自我鉴定下一篇:发挥民主管理作用 增强企业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