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2024-11-04

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精选8篇)

1.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一

提升大学生社会服务能力方案

社会服务能力是现代大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能力之一。我们的动手能力或许不会怎么缺乏,但是走出社会时社会实践能力、服务意识可能会相对较弱。所以现在我们要把握在校时的每次机会,努力提高自身的社会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

一、主题(分为四个)

1、心灵殿堂

2、爱心护航

3、知识海洋

4、让爱同行

二、活动对象:云山社区

三、方案设计

因为是与社区合作,结合系部、班级等,我觉得可以进行这四方面的活动服务。活动都是志愿义务性的,需要的人员也相对会比较多,也希望会提供更多机会给大家去体验服务他人的感觉,大家要勇敢“走出去”努力提升自我的服务能力。

1、义务捐书结合进社区表演

先在学校内向各班同学倡导捐书,大家所捐赠的书籍可以是杂志、报刊、文学等。因为是进社区去,所以觉得就是单纯的将书籍送出去并无多大意义,我想可以结合心理话剧表演来进行(可与心理信息站合作,招募各班志愿者配合)。在社区内进

行表演,当然最关键是要与大家多做些互动,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提升交流服务能力的目的,可以提问问题、做游戏等将书籍作为礼品送出。虽然礼品不会多贵重,但是代表了我们一颗热情的心,而且也会相对节约经费。做表演花费的时间、精力会相对较多,所以不能经常性的去做。

2、义务家教

事先与社区内需要家教的家庭联系好,在系里招募好义务家教志愿者,定期进行、社区进去义务家教。有条件的同学也可以辅导绘画、书法等。

3、帮社区进行文化等方面知识宣传

如果社区有需要进行文化、医疗等宣传时,我们可以一起帮忙。志愿者要提前准备好宣传材料,并进行宣传知识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大家。如果是利用宣传栏,这就需要有绘画、书法、设计等这方面能力的志愿者参与帮忙了。

4、关爱社区老人与心理辅导相结合先招募一批志愿者进行相关心理辅导的培训,然后定期进社区与老人交流沟通。

总的来说,做这些活动要与人交流的机会会很多,所以礼节方面一定

要做到位。我认为可以对所招募的志愿者进行一些礼节课的培训。毕竟走出去的时候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我们学校的形象。这是我们的方案,希望确实能对大家有帮助。

经贸系青年志愿者策划队2012/3/9

2.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二

1、比照村镇宅基地管理规定, 当业主需要物业装修施工时, 其中包括增建或改建围墙施工, 必须到物业服务中心备案并办理相关施工手续, 假如本项目小区的《业主手册》《装修指南》《业主公约》《物业服务委托合约》等文件中明文规定不得增建围墙时, 则物业管理单位将不予接待办理相关施工手续。

2、对既有围墙的改建, 也必须以原来的围墙基线、高度为原则进行改建、维修或翻修, 施工之前必须提供围墙改建之施工设计图纸, 拆除旧围墙之前, 必须使用定位桩定位原围墙基线坐标, 物业服务单位需要聘请第三方对相关基线坐标进行勘测定验, 拍照取证, 并需要业主方、业主授权委托施工单位、物业服务中心和第三方定验勘验单位代表签字确认。

3、根据本项目小区的《业主手册》《装修指南》《业主公约》等文件, 物业服务单位需要对业主装修落实全程管理服务, 其中包括施工图纸审核、现场基线坐标勘验、现场施工安全管理以及与相邻物业业主的协调管理服务等。

4、施工图纸审核主要包括:

(1) 宅基地基线坐标

1) 宅基地面积;

2) 物业总建筑面积;

3) 宅基地基线坐标;

4) 物业基线坐标。

(2) 外立面形制、限高及其装饰

1) 外立面高度限制, 与原规划设计一致性判定;

2) 外立面装饰, 反光限制判定;

(3) 围墙形制、限高及其装饰

1) 围墙的通透性;

2) 围墙高度限制;

3) 反光限制;

4) 宗教文化限制;

5) 建成之围墙的维修、巡检和安全保障责任方是该围墙业主, 如年久失修、结构性安全隐患、施工质量等导致围墙坍塌危及或伤及所有可能的路过人员, 该围墙所有人——业主将承担一切相关责任, 其中包括伤残乃至死亡的所有一切费用和责任。

(4) 给排水

1) 供水

原规划设计之供水系统为住家生活使用之规格, 一般不得增容, 居转非需要得到本小区业委会、专业委员会及其相邻业主的书面签字同意方可报备实施;

2) 排水。

(5) 供用电

1) 增容;

2) 防雷接地;

3) 工作接地。

(6) 安防系统是否存在导致小区业主意外受伤

1) 不得在小区内增装电网;

2) 自设电视监控摄像机不得对准相邻业主, 使用限位装置, 截屏保留勘验原始资料证据。

(7) 燃气和废气排放

1) 燃气进户管是原规划设计之住家使用目的, 一般不得增扩容;

2) 燃气进户管之出地面管道及其附件属于业主自行承担安全检查责任, 其中包括黄色的警示油漆翻新、采用肥皂水涂抹找漏等;

3) 包括卫生间、厨房的废气外排装置和管道, 一般不得正对相邻物业通风窗口, 宜采用向上排放的模式, 并增加防雨和防风帽的结构。

(8) 交通

1) 无论原规划设计和交房状态如何, 业主驻泊车辆进出自家院落之交通动线需要考虑安全和交换车通勤等一切便民利民之措施, 不得占据公共土地、绿地或场地;

2) 业主需要考虑应急救护、救灾等情况下的交通通勤方便, 比如门扇朝向、大小以及可能的高度;

3) 无论是露天还是室内汽车间设置, 汽车尾气排放都可能导致危及自身和相邻物业使用人或所有人居家生活安全, 故需小心安排, 以便于有效规避所有这些可能潜在的危及自身和他人人身安全的隐患。

5、物业服务单位可以根据业主装修施工现场产出的建筑垃圾量 (出渣量) 以及运进小区和装修施工现场的物料量来分析业主及其受托装修施工单位是否违反小区《业主守则》《装修指南》《业主公约》《物业服务委托合约》等文件的相关规定中规定受限的装修行为, 并及时采取有效的规劝、限制以及强制性措施:

(1) 违规挖深宅基地建造地下室、鱼塘、游泳池等;

(2) 违规搭建或增建阳光房等违章建筑等。

6、业主装修施工现场管理规定:

(1) 噪音管控;

(2) 扬尘管控;

(3) 围挡管理;

(4) 建筑垃圾的收集和存放。

7、业主装修、再装修、维修和改建等施工图纸需要由物业服务单位驻场机构组织业委会专业委员会以及被施工物业前后左右相邻物业业主代表一起审核确认。

(1) 业委会下辖之专业委员会是一个由业委会领导下的, 由业主大会比照业委会选聘出来的承担本小区民事协调的民间组织, 专业委员会分为装修改建委员会、民事纠纷协调委员会等。

(2) 物业服务单位驻场机构收到业主装修、再装修、维修和改建等施工申请之后, 需要将所收集的施工申请连同图纸资料一起交由物业服务单位驻场机构组织下的装修管理委员会以及被装修物业前后左右相邻物业业主代表一起审核。

(3) 主要审核内容

1) 宅基地确认不变;

2) 建筑高度确认不变;

3) 建筑外立面无影响相邻物业采光、通风和精神上的困扰和阻碍, 其中包括宗教信仰方面, 比如不得在建筑外墙上出现可能反光的玻璃镜面、不锈钢镜面、铜质镜面等等;

4) 不得将卫生间排风管、厨房脱排油烟管等废气管道向不利于相邻物业的方向排放或导致小区范围内空气污染等。

(4) 审核结论

1) 由物业服务单位驻场机构出具有专业委员会以及相邻物业业主签字确认的审图意见书;

2) 由物业服务单位驻场机构出具准予施工的批复文件;

3) 在审核意见书中, 除了物业装修施工批复之外, 还需要约定施工计划时间表、施工作业现场防尘、防异味和防噪音的技术措施和要求;

3.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三

摘 要 武汉将对离休人员的管理方式作何调整,有关人士表示将持保守思路,至于对关闭、破产企业离休人员的安置会否引起整个离休人员管理模式的调整,依然不得而知。养老设施捉襟见肘据有关部门统计,武汉市政府承办或由社会力量办的养老院,里面入住的以退休人员居多。如武汉市老人院入住的643位老人中,退休的孤寡老人占65%强,主要靠政府助养;一些社会力量办的养老院,退休人员也占相当比例。

关键词 管理 企业退休人员 组织 目标

为加快建立和完善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纳入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现提出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实施方案如下:

一、目标任务

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的工作目标是:按照《关于进一步推进我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市委办〔2004〕6号)文件要求,2004年,目标六个老城区要在档案移交、管理内容、服务经费、组织保障等方面加以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以真正实现企业退休人员交由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服务;汉口、武昌区和有条件的县(市)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移交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要达到90%左右。2005年底前,全市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街道(乡镇)和社区管理服务,基本建立起规章制度完善、服务程序规范、服务内容丰富的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

二、组织领导

为加强对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工作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领导小组。由盛继芳常务副市长任组长,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市计委、市人事局、市财政局、市劳动保障局、市民政局、市经委、市贸易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体育局、市信息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老龄委等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

各区、县(市)要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区、县(市)党委政府负责组织实施。可以比照市委市政府领导小组配置,成立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辖区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领导。

各成员单位要积极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各项工作。

三、管理機构

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应按照“两级政府”(市、区县两级)、“三级管理”(市、区县、街道三级)、“四级服务”(市、区县、街道、社区)的管理模式,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为加强对这项工作的指导,市、区两级成立专职管理部门:

1.成立市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在原市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基础上,组建杭州市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中心,隶属市劳动保障局领导。所需人员编制由市离退休职工活动中心划转。该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的具体实施;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档案移交工作的业务指导;负责服务经费的日常管理;负责市企业退休人员活动中心的管理及组织企业退休人员全市性活动。

2.各区设立企业退休人员服务中心。为区劳动保障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负责辖区内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具体工作。街道、社区劳动保障站、室具体承担本街道(乡镇)、社区的企业退休人员管理服务工作。

四、明确各单位、部门工作职责

1.街道(乡镇)、社区要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的领导下,搞好企业退休人员进社区的接收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与企业签订移交协议,对接收的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关系认真验收,并将企业退休人员人事关系转入社区。加强退休人员档案入库管理,做好基本信息的登记工作,建立企业退休人员台帐,并录入计算机,健全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数据库。同时,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日常管理服务。

2.企业单位要加强政策宣传,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思想认识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做好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关系移交工作,对移交的人事档案进行分类整理,装订成册,做到材料齐全、完整。同时,做好有关经费的筹集缴纳工作。加强与退休人员所在街道(乡镇)和社区劳动保障机构的联系,密切配合,共同做好企业退休人员的移交工作。尚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的企业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医疗费及有关福利待遇等,继续由原渠道支付;统筹外项目未实行代发的继续由企业支付。不得以社会化管理为由随意减少退休人员的福利待遇。企业现有的用于退休人员活动的场所、设施,要继续发挥作用。

3.劳动保障部门负责研究制订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有关政策并组织实施,指导企业和街道(乡镇)、社区做好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移交工作,负责企业退休人员服务经费的管理核拨,加强对街道(乡镇)和社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对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申请核准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的范围。

4.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四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鲁发〔2018〕9号)、《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鲁政发〔2018〕7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教计字〔2018〕1号)等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理念,立足山东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工作思路,服务“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依托,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学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促进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学校通过五年的建设,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引育高端人才等方面获得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形成全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办学格局。

——对接十强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加强优势学科培育,新增或重组一批新兴交叉专业,优化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培育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

——服务十强产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标新旧动能转换人才需求,坚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和招生数量。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计划。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契合度,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针对十强产业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攻关,实现一批关键技术、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突破,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科研质量和成果产出水平,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社科研究,服务社会进步。加强社会治理研究,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化经济建设法律保障,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跨学科创新研究,为政府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服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引育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和“高精尖缺”人才,建设高端智库,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所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青年拔尖后备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撑。

到2028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形成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体制机制,成为山东省创新发展的强力支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到2035年,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面向能源和海洋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成效显现,力争全部优势和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有一批原创标志性学术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成效显著。

三、主要举措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十强产业布局 1.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方向,加大高水平学术团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和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等5个学校一流培育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研究方向的学科优势,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新需求、新目标、新理念,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牵引,逐步建立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考核体系,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学科、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两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品牌与特色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自筹经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三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出台相关激励与保障措施,到2022年,所有专业通过国家质量标准认证,不少于20%的工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2.优化完善学科体系

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实施学科增长点培育工程,在新增学位授权及动态调整中,突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导向,重点培植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引导各学科拓展面向新经济、新产业的研究方向,使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争取到2022年,打造4-6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培育和建设3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调整目标,构建能上能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学校三校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办学历史、发展潜力等,重新布局三校区的专业(含专业方向)设置。

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交叉和优势工科强强融合,加快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培育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海洋技术等新兴工科专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云计算等新产业相关的交叉专业。加强对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增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或方向等方式,引导各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优化过程中,进一步凸显我校“一黑一蓝”办学特色,争取到2022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20%以上,为高新产业培养储备2000名以上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1.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兼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种类别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并结合产业发展前沿,把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标准要求引入教学内容。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与平台。适应新工科工程实践新要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落实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争取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立项、专利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依托学校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务训练,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氛围,选育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十强产业自主创业。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2.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以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保持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长,2022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8500人以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保持60%左右。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培训工作,引导研究生导师主动适应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校内导师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接触了解行业实际,强化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引导校外产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新工科及涉海学科建设,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快速提升。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及高层次办学机构的合作力度,每年选派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生赴海外访学研修,并逐渐实现研修层次和访学比例的稳步提高。扩大来华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多样性,力争到2022年在校留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50人。

(责任单位: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合作处)3.实施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面向十强产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硕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针对本硕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学分确认机制。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发展路径。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4.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在做好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产教融合项目的基础上,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鼓励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契合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选聘一批产业教授,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与新技术研发、教育链与产业链、教学改革与生产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协同育人的培养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500个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研究生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基地达到40个左右。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合作发展处)

(三)加强重点科技领域研究,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

(1)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加强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研究。利用学校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引进阿里云ACF基础认证和ACP专业认证,结合山东省不同地域和行业特色,在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挖掘和可视化等方面,积极为行业提供完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加大在海洋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军民融合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2)依托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新技术研究。与腾讯集团等企业在人工智能和信息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从计算智能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的演化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等研究前沿的新视角,大力推进具有创新和就业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3)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和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共建山东省煤炭系统大数据分析中心,构建山东省煤炭大数据体系,推动煤炭大数据运用,实现绿色开采,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加强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元信息挖掘分析技术研究。基于数据融合技术优势,实现面向煤矿动力灾害预警的多源数据的特征保留、简约传输和存储、灾变前兆信息模态的自动构建与更新,建立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精确预警方法和基于云技术的远程预警平台。——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研究。研发矿山云交互式服务平台,搭建以智能云交互数据管道为核心,以矿山物联网全息感知数据为接入端,以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执行资源为管控对象,以矿山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矿山物联网综合应用为服务目标的矿山物联网云交互服务平台。

——加强矿山安全监测技术研究。突破“监察信息实时高速处理网关、典型违章行为自动识别量化评判、高可靠高性能煤矿安全管控云平台架构”三大关键技术,制定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等标准体系,研发“互联网+”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等系统,构建面向地方与国家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融合的云平台,提升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的可信性、智能性、精准性和协同性。

(4)依托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卫星大地测量及应用、遥感技术与资源调查、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等工程领域开展研究,实现空间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地理数据处理与自动综合、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库模型与结构等技术综合运用。

(5)依托青岛市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太赫兹功能器件、时域光谱技术、光学太赫兹源、光电传感技术四个方向开展研究,推动该技术在卫星通信、公共安全、传感器等领域广泛应用,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测绘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电子学院)2.加强高端装备研究

(1)依托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机协作型工业机器人和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发基地,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机器人开发研究,服务高端装备产业。

加强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面向装配作业的人机协作型双臂七自由度机器人的开发,形成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工作基本规范,建立工业机器人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业机器人整机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与方法,提高工业机器人高可靠性,重点突破生物技术产业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提升智能装备水平。

(2)依托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矿山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加强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研究,提升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技术水平。

——加强煤矿智能化无人化开采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开展超大功率智能电牵引采煤机、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机电液协同智能调姿技术及装备、液压支架放顶煤智能控制决策系统及装备、矿用设备健康状况智能检测及诊断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煤矿开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化水平,以装备升级推进生产方式变革。

——加强矿山喷浆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形成矿山喷浆粉尘控制的成套技术及装备,降低喷浆区域呼吸性粉尘浓度,提高矿山喷浆职业健康防护水平,降低喷浆作业职业病风险。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3.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研究

(1)依托铝离子动力和储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金属离子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电催化技术、氢能技术、纳米功能器件研究,以构建创新电化学电池体系,促进高效电催化材料、氢能应用为目标,服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加强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研究。推进高性能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制备与产业化,尽早实现取代高成本锂离子电池与高污染铅酸电池,并广泛应用在分布式储能、电网储能、电动运输工具等领域,助推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发展。

(2)依托山东省高校海洋耐磨腐蚀材料与表面改性重点实验室,开展涉海高品质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进行海洋极端环境下的耐磨蚀材料、海水淡化膜材料研发。

加强耐磨蚀耐热涂层材料设计制备技术研究。建立粉末高温合金、单晶高温合金热障涂层和石化炉耐热合金损伤失效行为及寿命预测的模型和方法,实现耐热合金、耐磨蚀耐热涂层的高效制备、性能优化与示范应用。设计耐磨蚀涂层体系,建立耐磨蚀涂层数据库,开发耐磨蚀涂层在海洋工程、矿山机械等领域示范应用。

(3)依托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重点实验室和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地下和海底矿产资源综合勘探,实现热干岩、可燃冰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加强地热开发技术研究。根据山东省地热分布情况,开展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勘查准确度,攻克浅层地热能供暖与制冷关键技术,大力开展孔隙热储、孔隙-裂隙热储回灌技术研究,及完善管理体制研究,促进产业化发展,全面服务于山东省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

(4)依托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强矿渣微粉、碱性激发剂、低成本胶凝材料和可膨胀充填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实现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水泥熟料、矿渣微粉、石灰、石膏、膨胀剂、早强剂等复合材料为胶结充填料,大幅度降低充填材料成本,显著提高充填效率,解决因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及建(构)筑物损坏等问题,同时对塌陷地进行注浆加固和生态修复,为煤矿绿色开采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持。

(5)加强重点耗能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关键开发技术研究。以矿山行业为切入点,对工程机械能量回收与利用关键技术进行开发与应用,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及设备,实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

(责任单位:科研处、泰安校区、矿业学院、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4.加强智慧海洋研究

(1)依托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和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发展海洋空间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海洋测绘设备检测技术与方法以及海洋空间数据管理、分析与表达技术,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基础测绘、海岛礁测绘和海洋维权提供技术服务,拓展测绘学科的服务领域。

——加强海洋测绘、海洋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为船舰精密导航、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划界、海面和海底各项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及研究海底地壳动态和潮汐变化等提供各种数据,进行海洋科学研究。

——加强海底探测、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信息模型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应用方法研究,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军事应用、海况和天气的监测及海洋预报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加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进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维权执法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采用天基、空基、岛礁基、船基及浮标、浮台基的多种手段组网协同监测,为全海域的权益岛礁和海上构筑物业务化监测、重点岛礁自身变化和免受破坏的实时监测等方面提供关键技术,并建设应对侵权行为的决策模型和业务化系统,实现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的快速、准确监视监测和维权执法的科学决策分析。

(2)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优势,精心培养一支高水平科研攻坚团队,积极开展海洋能源勘探、海洋资源开采、港口航道与海岸建设、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山东省海洋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测绘学院、地科学院、土建学院、化工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5.加强高端化工研究

依托山东省煤制甲醇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从煤化工、生物炼制、重油加工、分离装备、反应装备五个方向,立足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在煤气化制氨、制甲醇、合成烯烃等方面,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煤制甲醇耐硫变换工艺及其所用催化剂,实现煤炭能源的安全清洁利用,助推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化工学院)6.加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

(1)依托地下工程研究院、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全监测监控及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研究城市地下工程科学规划开发利用和安全运营控制新技术,培养高层次地下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促进山东省城市地下公共安全,为山东省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在地下工程规划与施工及长期稳定性监测监控技术,地下管线探测、探伤和全生命周期规划管理,地下工程施工智能装备研发,地下工程各类灾害预警防治成套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优势,针对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及稳定性、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技术、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试验技术进行研发,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为山东省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2)依托交通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为交通领域全方面和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研发。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开展ATIS、ATMS、APTS、AVCS 等方面的先进交通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智能交通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计算机学院、交通学院)

(四)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加强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发挥学校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矿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基地、城市与区域经济系统实验室等平台作用,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山东省重点学科,拓展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技术研究所、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职能,重点围绕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低碳生态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服务山东省“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经济发展策略。

(责任单位:科研处、经管学院)2.加强社会治理研究

围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落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研究。开展健全社会矛盾多方式处置和多主体化解机制研究,以及仲裁、行政复议、调解等方式与诉讼的协调衔接研究。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运用大数据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甄别和筛选标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对安全生产规律和安全事件的分析研究,提升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促进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促进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数学学院、文法学院)3.加强经济建设法律保障研究

围绕山东省“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夯实动能转换支撑”要求,紧盯社会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面向法治建设、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围绕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构筑法律保障等开展社会服务。

依托知识产权学院,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加强海洋战略与法治研究,在海洋权益保护、海岸带管理、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事司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海洋战略与法治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文法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4.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依托山东省科学与哲学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对山东省文化资源特征、历史与现状研究,深化孔孟文化精神研究和传承,促进墨子文化创新精神、鲁班文化工匠精神、董子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传承,挖掘始祖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忠义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内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文化软实力。

立足学校教育资源,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加强与时俱进的海洋文化建设,依托海洋工程研究院以及相关海洋专业,开展文化教育、科技博览、专家讲坛等活动,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发挥外国语言学研究、英美文学研究、应用翻译学研究等优势,围绕语言能力提升、异域文化交流、思维方式碰撞、国际视角锻炼等领域开展国际文化普及教育。依托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等平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依托地球科学馆、机器人中心、文体场馆等科普文体基地,面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文体活动,展示科技成果,宣传文化魅力,激发学习动力,引领社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加快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智力支撑 1.引进高端专业人才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求,实施“山海英才工程”,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与管理办法,加大引进力度,精准引才。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国际性重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外籍院士、国际著名学术组织成员、全球自然指数最新排名前100位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技术官。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到2022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高精尖缺”人才15人,学校省部级以上人才不少于40人。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2.培育青年“菁英”人才

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施“菁英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培养力度,加快人才成长速度,营造使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促进青年技术骨干成长,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构筑“菁英”人才集聚高地。对于与十强产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强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和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引进,改善师资学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海外经历、工程背景等人员占比,建立合理的梯次结构。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承担领导小组日常综合协调工作。各校区、各学院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组,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二)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学校新旧动能转换研究中心,凝聚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十强产业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现代信息系统,加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关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和行动方案。

(三)加强督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

聚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任务,建立专项督导考核机制,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等方面进行督导考核,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提高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宣传引导,浓厚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报纸、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宣传,重视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对各部门、各单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进行宣传,浓厚舆论氛围,着力提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

附件: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罗公利

副组长:尹

王少鹏

周东华

姚庆国

曾庆良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以功

孙鹤汀

李克周 吴正龙

赵向东

侯贵生

诸葛福民

曹茂永

程卫民 樊铭渠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吴正龙兼任办公室主任。

山东科技大学办公室

5.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五

活动方案

各分团委、直属团总支,各级学生组织(社团):

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今年的3月5日是第55个“学习雷锋纪念日”,也是第19个“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为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弘扬雷锋精神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按照《关于在全省开展青年志愿者“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月”活动的通知》的要求,校团委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2018年“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具体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学习雷锋好榜样,青春奉献勇担当

二、组织单位

主办: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

承办:武汉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

三、活动时间

2018年3月

四、活动内容

(一)“我为雷锋精神点赞”网络宣传活动

3月5日至3月31日,校团委将在“青春珞珈”“wHU青年志愿者协会”等微信公众平台上发起“我为雷锋精神点赞”网络宣传活动,同时鼓励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他各级学生组织(社团)以多种形式开展网络宣传雷锋精神的工作。

(二)“雷锋精神我来讲”百人讲师团进支部宣讲活动

3月5日至3月26日,校团委将从校、院两级青年志愿者协会及其他各级学生公益组织(社团)中挑选100名志愿者,组成百人讲师团,深入各院(系)团支部,以雷锋精神为主题,开展小品话剧、主题演讲、感悟分享等形式的宣讲活动,以加强广大青年对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理解,为我校青年志愿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基础。讲师名额分配详见附件1《“雷锋精神我来讲”百人讲师团讲师名额分配表》,具体活动内容及要求另行通知。

(三)“我为雷锋精神代言”志愿服务月活动

3月5日至3月30日,各单位要组织广大青年志愿者深入农村、社区、学校,广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为基层群众送医送药送健康、污染防治和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网络安全知识宣讲、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等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文明风尚。3月31日,校团委将以嘉年华的形式,举办“学雷锋志愿服务月”闭幕式暨成果集中展示。

五、工作要求

.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应充分认识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活动的重要意义,精心设计适合实际情况的活动方案,切实加强工作指导,形成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整体合力。要广泛动员“本禹志愿服务队”“十佳志愿服务集体”和全国、全省、全校青年公益项目大赛获奖项目团队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2.完善机制、保持常态。各单位要完善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并调动广大志愿者参与学雷锋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创造性,形成常态化、规范化的志愿服务工作格局。要精心组织好活动,反对不求实效的“轰轰烈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服务的实效上,尽可能地多开展精准服务、小众服务和专业化服务。

3.加大宣传、营造氛围。各单位要积极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网络宣传活动,充分发挥志愿文化的引领作用,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相结合的宣传方式,实时报道本单位开展的学雷锋活动。要加大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的宣传推介,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志愿精神,培育志愿文化,形成示范导向。

六、材料报送

.各单位请于3月6日、3月16日、3月23日、3月31日四个时点报送《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行动月活动统计表》电子版(见附件2)。

2.各单位请于4月3日22:00前,报送“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总结材料及相关资料电子版,邮件以“单位名称+学雷锋活动总结”命名。各分团委、直属团总支的该项工作将纳入2018基层团委工作考核。

七、表彰办法

6.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六

为进一步引导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的有关文件精神,以西部计划实施五周年为契机,推动西部计划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2008年西部计划实施方案如下。

一、工作内容

2008年由中央财政支持的全国项目实施总体规模保持2007年水平。除2008年申请延长为2年期的志愿者外,按照公开招募、自愿报名、组织选拔、集中派遣的方式,新招募7000名左右的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乡镇一级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继续实施支教、支医、支农、区域化推进农村共青团工作和建设(以下简称“农村区域化”)、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西部基层检察院、西部基层法律援助、西部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和西部农村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完善2008年延长为2年期和2008年新招募志愿者的管理服务工作。努力做好2006年2年期和2007年1年期志愿者的就业服务工作。

二、主题口号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三、工作步骤

(以下时间均为参考时间,具体进度将根据实际需要作适当调整)

(一)岗位申报

.申报原则

4月上旬,服务省项目办按照相对集中原则,根据全国项目办确定的本省(区、市)计划派遣名额以及已经明确的各专项行动的服务岗位,根据《关于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县管理服务工作的通知》(全国项目办发【2008】1号)的要求,在充分考虑服务县的工作业绩、志愿者的服务成效以及当地党委、政府对西部计划工作的重视程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审定西部计划服务县资格,确定志愿者名额,并报全国项目办审定。曾因管理不力导致志愿者重大安全健康事故的服务县,2008年不再派遣新招募的志愿者。

2.有关专项行动服务县、服务岗位的确定

需要申报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岗位的市、县(区)级实施单位需填写岗位申报表(2008年西部计划服务岗位申报表见附件1),并由同级团委确认盖章后报到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省(市、区)专项行动实施部门汇总后与省项目办充分沟通,确认盖章后统一上报全国项目办和相关部委审核确认。全国项目办将据此招募和分配志愿者。上述专项行动的岗位设置应在现有西部计划服务县范围内。

3.申报审核服务岗位

服务岗位的确定采用申报制度。各服务县项目办在本县开展服务岗位申报工作。岗位类别原则上从教育、医疗卫生、农业科技、农村区域化、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和其它中选择。各服务单位申报岗位时,要详细填写岗位信息,岗位需求要切合实际,不应过于局限专业要求。

服务县项目办在确定服务岗位时,尽量选择岗位需求说明详细、后勤保障得力的单位,其中农村区域化、现代农村远程教育、基层检察机关、基层法律援助、基层人民法院、开发性金融、西部平安建设等专项行动的岗位按照省项目办分配本县计划名额100%的比例确定服务岗位,支教、支医、支农等专项行动按照120%的比例确定,县乡机关、企业等其它类岗位,数量不得超过申报岗位数的10%。服务省项目办严格审核岗位信息和数量。确定服务岗位特别是教育岗位要尽可能保持连续性,形成接力机制。服务岗位原则上在服务县的乡镇一级(西藏、新疆、青海单独确定)。4月初,各服务县项目办将服务岗位详细信息报服务省项目办。

4.录入并分配服务岗位

4月10日前,服务省项目办将审核合格的服务岗位信息,按一岗一人的原则,录入“招募信息管理系统”。同时按照本省服务人数再次核实服务岗位数量及比例,按照对口招募省的招募名额分配相应的服务岗位,并及时向对口省项目办通报分配情况。

(二)宣传动员

3月下旬起,各级项目办要按照《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等中央有关文件精神,通过举办新闻发布会、现场说明会等招募宣传咨询活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各类媒体,以新闻、专题、公益广告、招贴画和校园广播、校园网、黑板报等多种形式面向高校毕业生发布志愿者招募信息。着力宣传西部计划的制度规范和成功经验,努力树立西部计划科学发展的良好形象。继续组建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事迹报告团,着力宣传扎根西部基层就业、创业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和在西部基层服务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典型,努力在校园形成良好导向,唱响“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强音。

(三)招募工作

7.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七

某行政管理服务中心由六幢办公及服务用房(一、二、三、四、五、六号楼)及东西两个开放式庭院和方圆三个会议厅组成(见图1),总建筑面积83017m2,地下一层建筑面积18974m2,地上九层,建筑高度51.4m(含屋架高度)。

地下层主要安排机动车、摩托车停车库,以及各类设备用房。设备用房主要包括冷冻机房、变配电房、排风机房、水泵房及消防水池等。

一层布置入口大堂、办公门厅、接待室、接见大厅、文件交换中心、会计审算中心、有线电视机房、通信机房、安全消控中心及办公用房。

二层布置文印中心、应急指挥中心,通往北侧后期工程门厅及办公用房。

三层布置电子政务机房、涉密机房、红线机房及相关配套用房、中型会议室、办公用房。

四层至九层为一至五类各标准办公用房和会议室。

机房层为电梯机房、卫星电视接收机房、微波及卫星通信机房。

2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总体要求

(1)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总体设计原则是系统具备灵活的结构化模块体系,以确保系统配置时具有足够的扩展能力,可根据监控对象的数量、监控范围的大小及控制功能的要求进行优化组合,并能与消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等进行集成,满足消防联动、安全防范系统技术规范要求。具体如下:

◆设计合理——为系统以后的升级预留空间,对系统的维护可以很简捷的完成。

◆经济性原则——在满足系统基本需求情况下,保证较优的性能价格比。

◆先进性原则——能够充分适应现代和未来技术发展,满足大厦日益变化的需要。

◆开放性原则——充分考虑所有设备对有关最新国际标准协议的支持,保证不同厂商、不同型号的系统和产品具备相互连接和相互操作的能力。

◆灵活性原则——系统软件功能模块可以完全根据用户的实际需要和控制逻辑来编制,系统系统可方便的扩展。

(2)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计采用集散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三层网络结构。

第一层为管理网络层,它是中央管理站与上位管理机之间建立联系的通道,还用作建筑设备监控系统与第三方系统的沟通渠道,通过以太网、BACnet技术、OPC技术,完成有关系统信息的综合。

第二层为控制网络层,它由通信总线和控制器组成。本工程控制网络层采用RS-485方式的现场控制总线。

第三层为现场网络层,它由通信总线连接微控制器、分布式智能扩展模块和传感器、执行器、阀门等现场仪表组成。本工程现场网络层分别采用RS-485和BACnet通信总线。

(3)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由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空调系统、新风系统、送排风系统、给排水系统、供配电系统、公共照明系统、电梯系统等组成。

3 系统监控要求

3.1 冷冻水及冷却水系统

(1)设备情况

(2)监控内容

◆冷水机的电机、压缩机、蒸发器、冷凝器等内部设备的自动控制和安全保护均由机组自带的控制系统监控,机组应提供开放的数据通信接口,并接入BAS系统平台;

◆监测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压力及冷冻水流量;

◆监测冷却水总供/回水温度;

◆监控冷冻水循环泵启停控制、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及手/自动状态;

◆监测冷冻水循环泵水流状态指示;

◆监控冷却水泵循环启停控制、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及手/自动状态;

◆监测冷却水循环泵水流状态指示;

◆监控冷却塔风机启停控制、运行状态和故障报警及手/自动状态;

◆监控冷却塔进出口蝶阀控制、蝶阀开关状态;

◆监测冷却塔、膨胀水箱高、低水位;

◆监控冷水机组冷冻水水流状态指示、蝶阀控制、蝶阀开关状态;

◆监控冷水机组冷却水水流状态指示、蝶阀控制、蝶阀开关状态;

◆监控冷水机组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及手/自动状态;

◆调节冷冻水旁通阀门开度;

◆屋顶膨胀水箱高、低水位监测。

(3)监控功能

◆冷冻水压差控制

BAS系统监测冷冻水的供、回水压力,计算压差,将它与预先设定值(用户可设定)作比较,通过DDC的PID计算,输出控制给旁通阀,调节其开度以维持冷冻供回、水压差平衡。冷冻站系统停止运行时,旁通阀门关闭。

◆冷却水温度控制

冷却塔以回水温度来控制自身风机的启/停或开启台数,回水温度低于设定值时减少冷却塔运行台数,反之则增加。

◆冷水机组群控

BAS系统据冷冻水供、回水温度及冷冻水流量,计算实际负荷,并与冷冻主机的制冷量进行比较,决定冷冻机组应运行台数,并自动启/停冷冻机组以满足实际冷负荷需要,达到最低能耗目的。

同时设备的优先启/停次序,由各设备的累计运行时间所定,运行时间短的设备先投入运行,反之后投入运行,同设备互为备用,使设备组运行时间基本相等,从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如果设备发生故障,备用组别自动投入。

设备间的启/停顺序为:

启动:冷却水电动阀-->冷却水泵-->冷却塔风扇-->冷却塔电动阀-->冷冻水电动阀-->冷冻水泵-->冷水机组;

停止:冷水机组-->冷冻水电动阀-->冷冻水泵-->冷却塔风扇-->冷却塔电动阀-->冷却水泵-->冷却水电动阀。

冷水系统内的水泵、风机、冷水机组可按时间启/停,亦可依据室外温度实现季节变换。

3.2 空调系统

(1)设备情况

(2)监控内容

◆监测回风温度;

◆监测风机两侧压差,监视风机运行状态;

◆监测过滤器两侧压差,压差超限报警;

◆控制新风、回风的风阀开度;

◆控制冷冻水二通阀开度;

◆监控风机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及手/自动状态;

◆监测室外温度及室内重要场所的温度。

因本工程地处南方,故不设加湿器。

(3)监控功能

◆回风温度控制

DDC通过监测回风温度并与预设的温度值(用户可设定)作比较,进行PID运算,通过调节冷冻水二通阀的开度,使回风温度保持在设定值范围内,当送风机/回风机都停止时,冷冻水二通阀将会关闭。在夏季工况,当回风温度升高时,调节冷冻水二通阀开大,反之调节二通阀关小。在冬季工况,当回风温度升高时,调节二通阀关小;反之调节二通阀开大。

◆新风、回风风门控制

DDC通过监测新风、回风温度,进行新风、回风焓值计算,并根据新风、回风的焓值比例,输出相应的电压信号,控制新风、回风风门的开度比,使系统达到节能效果。

◆工况自动转换

根据室外温度计算焓值,按三种工况转换(夏季、冬季、过渡季节)运行;在满足室内空气质量的基础上,按最小新风比运行;过渡季节尽量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

◆通过过滤器两侧压差开关,监视过滤器状态,压差超过设定时报警,提示过滤器须进行清洗。

◆通过风机两侧压差开关,监视风机运行状态,并记录风机累计运行时间。

◆空调机组可按预设的时间表来进行启停控制。

3.3 新风系统

(1)设备情况

(2)监控内容

◆监测新风机送风温度;

◆监测风机两侧压差,监视风机运行状态;

◆监测过滤器两侧压差,压差超限报警;

◆控制新风阀门开度;

◆控制冷冻水二通阀开度;

◆监控新风机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及手/自动状态。

因本工程地处南方,故不设加湿器。

(3)监控功能

◆送风温度控制

DDC通过监测送风温度并与预设的温度值(用户可设定)作比较,进行PID运算,通过调节冷冻水二通阀的开度,使送风温度保持在设定值范围内。当新风机停止时,冷冻水二通阀将会关闭。

◆通过过滤器两侧压差开关,监视过滤器状态,压差超过设定时报警,提示过滤器须进行清洗。

◆通过风机两侧压差开关,监视风机运行状态,并记录风机累计运行时间。

◆新风机可按预设的时间表来进行启停控制。

3.4 送排风系统

(1)设备情况

(2)监控内容

◆监控送、排风机启/停控制、运行状态,故障报警及手/自动状态;

◆监测排烟机运行状态、故障报警;

◆监测地下停车库室内空气质量。

(3)监控功能

◆可根据地下停车库室内空气质量,启/停送、排风机,从而改善停车库空气质量;

◆与消防合用的排风排烟机、送风机平时由BA时间程序控制,火警时由消控中心控制;

◆送、排风机可按预设的时间表来进行启停控制。

3.5 供配电系统

(1)设备情况

(2)监控内容

◆监测10k V进线断路器、馈线断路器和联络断路器分、合闸状态及故障跳闸报警;

◆监测10k V进出线回路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功率因数、频率及历史数据记录;

◆监测0.4k V进线开关、重要的馈线回路开关分、合闸状态及故障跳闸报警;

◆监测10k V、0.4k V进出线回路电流、电压及历史数据记录;

◆监测功率因数补偿电流及历史数据记录;

◆监测变压器线圈温度、超温报警、运行时间累计及强迫风冷风机运行状态;

◆监测柴油发电机工作状态及故障报警;

◆监测柴油发电机蓄电池电压、日用油箱油位及超高/超低油位报警。

(3)监控功能

◆高低压变配电系统

本工程高低压变配电系统设置一套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OPC接口接入BAS系统平台,实现在安全消控中心内对变配电系统各电量参数(电流、电压、功率因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等)、开关状态、变压器状态等进行监视。

◆柴油发电机组

柴油发电机组通过标准开放接口,将发电机组的开关状态和各种电量参数(电流、电压、功率因数等)传输至BAS系统主机。

3.6 公共照明系统

(1)监控内容

◆监控照明回路开/关状态,手/自动状态及开关控制。

◆对室外的照度进行监测。

(2)监控功能

◆对大厅、各层走道、电梯厅等公共部位的照明采用时间控制方式。

◆对地下室停车场照明采用时间控制和分区控制二种组合控制方式,深夜进出车辆少时开1/3方式(可进行1/3、2/3、全开三种方式控制)。

◆对室外道路照明、庭院照明采用分区、分时段时间表程序开关控制和光电传感器控制二种组合控制方式。

◆对建筑物的景观照明采用分时段时间表程序开关控制方式。

3.7 给排水系统

(1)设备情况

本工程地下室设有108台排水泵以及2台生活给水泵,1个生活水池;屋面设有1个生活水箱。

(2)监控内容

◆监视屋面生活水箱高、低水位及溢流水位。

◆监视地下室生活水池、集水坑高、低水位及溢流水位。

◆监控排水泵启/停控制、手/自动状态、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

◆监控生活给水泵启/停控制、手/自动状态、运行状态及故障报警。

(3)监控功能

◆根据屋面生活水箱低水位启动生活给水泵,高水位停止生活给水泵,溢流水位报警。当给水泵故障时,备用水泵自动投入使用。

◆根据集水坑上限水位启动排污泵,下限水位停止排污泵,溢流水位报警。当排水泵故障时,备用水泵自动投入使用。

3.8 电梯系统

本工程共有16部电梯,设置一套电梯综合监控系统,实现在安全消控中心内对电梯的运行方向、楼层显示、开关门状态及电梯故障报警等进行监视,可实时统计被监控电梯的运行时间和运行次数。通过开发通信协议,通过API接口将被监控电梯的信息接入BAS系统平台。

4 系统节能控制要求

据统计,暖通空调系统能耗约占现代建筑物总能耗的40%以上,特别是本工程属于行政办公大楼,面积大,空调冷源主要采用地下室冷冻站的集中冷源,在一般办公室、接待室、休息室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在球形、矩形会议厅采用全空气低速管道系统(空调机组);在一些重要办公室设置变频变冷媒多联空调系统。因此,如何提高冷源设备及其水系统的效率、优化空调机组、新风机组及风机盘管的控制方式,将对建筑物节能起到重要作用。本设计方案在暖通空调方面的节能上采取了如下措施:

(1)冷负荷计算

综合从厂家得到的冷冻机电能消耗和工作指标,由冷冻水的供回水温度和流量,计算出制冷量Q=F×△T,根据系统实际冷负荷,控制冷水机组数及水泵的运行台数,以达到节能效果。

(2)冷却塔控制

根据冷却水温度调节冷却塔风机的开启数量。

(3)焓值控制

通过监测新风、回风温度,进行新风、回风焓值计算,调节新风与回风的比例,控制新风与回风风门的开度比,最大限度地利用室外空气进行室内温度控制,使系统达到节能效果。

(4)温度设定值应随室外温度自动调节

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自动改变新风机和空调机的送风或回风温度设定值,尽量扩大空调对象的温湿度控制范围。例如:夏季温度设定值每升高1℃,约可节省8%的冷量,对减少建设投资与节约能源均有重要意义。

(5)提高控制精度

采用自适应控制与模糊控制等高级控制软件,提高控制精度;在设置PID控制模块的各个参数时,为了避免温度变化很小时动作缓慢或温度变化很大时积分饱和,采用积分压制:在PID输出量<25%或>85%时,禁用积分,从而进一步扩大温度允许控制范围,达到优化节能的目的。例如:一般舒适空调要求夏季最高室内温度不超过26℃,假如控制精度为±1℃,则设定值为25℃,如果控制精度为±0.5℃,则设定值可提高0.5℃,从而可节省投资和运行费用。

(6)最优起停控制

除一些必须连续运行的空调系统外,最直接的节能方法就是停机。由于空调区域的热惯性较大,可以自动根据室外气候条件和负荷大小及运行统计数据等,在满足舒适度的条件下,使上班前空调机组启动最晚,下班前空调机组停机最早,实现最优启停控制,最大限度节约能源。

(7)夜间冷却

在凉爽季节,用夜间新风充满建筑物,以节约空调能耗。

(8)间歇运行

在满足舒适度与卫生度的前提下,使用设备合理间歇运行,以减少空调能耗。例如在炎热天气,新风机、排风机间歇运行:当CO2浓度超过上限值,风机启动,当CO2浓度低于某一设定值,风机停止。这样既保证了室内空气质量,又将对室外热空气的冷处理量降至最少,节省了能源。

(9)风机盘管控制

通过对办公室风机盘管配电回路的监控,可以实现上下班对风机盘管的统一控制,以节约电能损耗。但对于使用要求高的场所,可采用专用的风机盘管微控制器控制,通过微控制器以太网或现场总线通信接口接入BAS系统,实现控制中心远程监控。

(10)变频变冷媒多联空调系统

变频变冷媒多联空调机组由室外机和室内机自成冷媒流量控制系统,配置一套智能化管理工作站,可以实现对变频变冷媒多联空调机组各种运行模式的控制(如节能运行模式、温度再设定等),从而达到在保持室内舒适度的同时最大程度地节约能源。BAS通过工作站通信接口可读取包括各室内机运行状态、故障显示、各室内机运行温度显示、室外机运行状态、故障显示等信息。

5 结束语

建筑设备监控系统(BAS)是实现智能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之一,智能建筑BAS控制方案的优化是整个智能建筑节能优化方案实施的具体体现。因此,科学合理的设计BAS运行管理程序,针对性的采取各种节能策略,最大限度地降低建筑物能耗。

参考文献

[1]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 16-2008)

[2]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 50314-2006)

8.大学物业管理服务方案 篇八

关键词:社会管理;大学生群体;服务供给

中图分类号:C9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07(2012)10—0052—04

收稿日期:2012—07—20

作者简介:尹辉(1977—),男,河南信阳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公共政策。

一、问题的提出

“社会管理”是2011年全国两会的热词,年度“关键词”之一,政府工作报告、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对此都有所阐述。社会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1]作为一个时代课题,社会管理日益凸显其挑战性、紧迫性,适时地摆在了中央高层的决策案头。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社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2]

大学生群体是社会群体的一部分,也是社会管理和服务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管理和服务问题应该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小平认为,社会的运行不是孤立的,每一个要素都在里面发挥自己的作用。[3]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国家、社会、家庭与高校的主要职能有三点:一是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队伍对学生实施教学和传授知识来实现;二是管理。主要是通过学工队伍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奖惩来落实;三是服务。高校固有的官僚化、行政化以及长期与社会的分割状态导致国家、社会、家庭与高校对大学生群体的服务职能在现实生活中一直处于弱化的状态。不少高校虽然也提出了服务学生的理念,但一方面由于学生的学业荣誉及行为评价等一直掌控在高校教学及行政的两条线上,大学生群体难以真正地拥有主体地位而充分享受应有的服务;另一方面,国家、社会、家庭如何协同高校共同有效地参与大学生群体的服务供给还是个崭新的课题,相关理论与实践还处于初始阶段。笔者搜索知网发现,专门研究大学生群体社会管理方面的文章仅有三篇:一是学者张小健, 陈匡明2010年发表的文章《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未就业大学生的社会管理》;[4]二是学者胡琦2011年发表的文章《社会管理视角下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发展策略探究》;[5]三是学者黄少华2011年发表的文章《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的社会管理对策》。[6]三篇文章都是近两年发表的,可见大学生群体社会管理的问题引起学者们关注的时间并不长,其理论研究也仅限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少数个体或者部分行为,因此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管理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地研究与探讨。

二、调查情况

学者陈振明认为,社会管理主体应从传统的国家或政府扩展到所有的公共部门(国家或政府、第三部门、非盈利组织、中介组织等)以及公民个人。[7]那么,在社会管理视角下,国家、社会、家庭以及大学生自身这些主体如何参与大学生群体的管理与服务供给呢?本文认为,首先应该全方位地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各个社会管理主体的需求,以便对症下药,切实有效地供给管理与服务。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在《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就提出民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的需求归结为五个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8](p25)大学生虽然身处学校,但社会发展也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和产生更高的需求。[9]本文通过调查问卷及座谈的形式对武汉市部分高校的大学生群体进行随机抽样调研,了解大学生群体对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五个方面不同层次的需求,力图为大学生群体的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科学的依据与参考。为保证数据资料选取的均匀性,笔者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抽查了武汉市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共计12所,调查的基本情况见表一。

表一 武汉市大学生群体调查问卷基本情况一览表

三、问卷分析

对回收的1101份问卷,通过整理分析发现,大学生群体比较关注国家的公平、社会的历练、学校的育人、家庭的情感及自我的管理,思维活跃,积极上进;高校层次不同,大学生群体也存在个体需求差异。不同层面的具体需求调查结果见表二:

表二 武汉市大学生群体需求调查结果一览表

国家层面的需求。笔者设计了安全保障、公平环境、经济资助、教育政策、腐败惩治及其他需求六个选项,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在国家层面上最关注公平环境(92.2%),其次是教育政策(88.2%)、经济资助(81.3%)、腐败惩治(80.4%)及安全保障(73.2%),其他需求方面,部分独立院校的学生希望能与公立院校的学生一样享有公费医疗(2.4%)。从结果来看,公平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对国家最基本的需求,独立学院学生希望享有公费医疗其实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三本大学生群体不愿受到歧视与区别对待的心理。

社会层面的需求。笔者设计了实践锻炼、就业机会、人文关怀、良好风气、帮扶救济及其他需求六个选项,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在社会层面上最关注实践锻炼(95.1%),其次是人文关怀(83.2%)、就业机会(83.1%)、良好风气(82.8%)及帮扶救济(72.6%),其他需求方面无人填写。从结果来看,实践锻炼是大学生群体对社会最基本的需求,人文关怀也成为超越就业机会的关注点,说明社会与高校之间的分割现状急需改变,一方面大学生群体到社会历练的机会不多,时间不长;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群体的成长关注度不够,大学生群体基本还处于象牙塔内部封闭式管理与教育的状态。

学校层面的需求。笔者设计了基础设施、名师大家、人格塑造、素质教育、教学质量及其他需求六个选项,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在学校层面上最关注人格塑造(93.2%),其次是素质教育(89.7%)、教学质量(86.8%)、名师大家(79.7%)及基础设施(68.3%),其他需求方面,部分独立学院及高职高专的学生填写了希望学校多柔性育人少刚性处分(1.4%)。从结果来看,学校的教、管、育三个方面大学生群体最需要的是育,希望在转变为社会人的高校过渡期间提升自我人格魅力。

家庭层面的需求。笔者设计了经济来源、情感依附、心理健康、成长指导、和谐氛围及其他需求六个选项,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在家庭层面上最想得到的是情感依附(87.1%),其次是和谐氛围(85.2%)、成长指导(84.7%)、经济来源(84.6%)及心理健康(72.3%),其他需求方面部分高校的学生希望家长与自己的沟通交流应该多于与学校的联系(4.4%)。从结果来看,家庭是大学生群体的情感依附归属地,他们希望有和谐的家庭氛围,家长能经常与自己沟通并关注自己的成长。

个人层面的需求。笔者设计了自我管理、自立自强、承受能力、自尊自爱、贡献精神及其他需求六个选项,结果显示,大学生群体在个人层面上最需要的是自我管理(97.8%),其次是自尊自爱(93.5%)、自立自强(92.6%)、承受能力(85.3%)及贡献精神(83.4%),其他需求方面,部分高校学生希望能戒掉网瘾(3.3%)。从结果来看,大学生群体在个人层面上最想提升的是自我管理能力,希望自己能在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关怀与帮助下,严以律己并逐步完善自我。

四、相关建议

大学生群体在不同层面的需求不同,需求侧重也存在差异,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个人如何有效的为大学生供给服务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国家要采取合理的宏观政策调控措施,全力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与社会环境。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与访谈了解到:大学生群体认为当代中国社会及教育环境有待优化,阶层固化是社会最大的不公平。一生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区分,一是起点的区分。生来不平等,出生标签“农民工二代”、“贫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垄二代”等奠定了各自不同的起点;二是成长的区分。受教育时,城乡教育资源的差异化,重点初、高中与高校录取政策区域、城乡的区分对待,高昂学费等使“农二代”、“贫二代”们难以跨入名牌大学。从古至今,“读书受教育”一直是底层人士实现向上流动,改变自身命运的一种方式,[10]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靠读书改变命运已成记忆。[11]三是就业的区分。在现实社会中,择业时,干部子女成为干部的机会是非干部子女的2.1倍多。[12]就业后,同样的工作由于身份不同,公务员编制、事业编制、合同工、临时工不同身份使同工不同酬变为合理,区分较大;四是退休的区分。退休双轨制使“机关事业单位退下来的人员”和“企业退下来的人员”享受的养老金待遇完全不同。笔者认为,国家应该勇于担当不公平的责任,积极采取合理的宏观政策调控措施,譬如征遗产税、加大乡镇教育的投入、公务员与事业单位采取阳光招聘、提高企业退休人员的待遇等,使人的一生在一个较公平的环境下成长,使不同阶层能够合理流动。

其次,社会企业全程参与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新路径。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与座谈了解到,联合育人还是个新的概念、新的趋势,大学生群体一致认为在高校的理论学习远远多于社会实践,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外学分仅仅是通过各种途径找校外单位盖章来获得,自身没有真正地参与任何社会实践,但学校对此却毫不理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笔者认为社会组织及企业应该全程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当中,社会组织可以通过高校团委联系学生会干部或者协会组织,社会企业可以通过院系学工办或者专业老师联系相关专业的学生,给予学生参与社会组织发展、企业建设的机会,减少学生日后入职的培训投入,为后续储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办班、教师下企业、企业高管入校授课、创建实习基地等多种方式共同服务于大学生群体的社会实践经验的需求。

再次,高校变“教”为“育”,积极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为人处事。笔者通过座谈了解到:高校一贯以教学为中心,狠抓落实理论知识的传授,专业知识的讲解,对于大学生的为人处世之道引导的不够,人格魅力的塑造指导不多,但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与否往往却是取决于他的为人处事以及人格魅力等。笔者认为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群体的整体人文素养的提高,通过写规范字、讲普通话、礼仪育化等方式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人格魅力,要大学生明白做人远重于做学问,真正体现育人为本的理念。

第四,家庭要成为大学生群体的精神家园,关注大学生群体的情感成长。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与座谈了解到:大学生群体远离父母,家人往往很关注他们的学习与生活,有的学校还建立了相应的辅导员与学生家长联系制度,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得到了加强,但学生学习与生活之外的情感一直是沟通的盲区,关注的远远不够。在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个人的成长一直处于家庭的呵护与照顾中,上大学才是第一次远离自己的家乡和父母的视线,个人情感还相对比较脆弱。笔者认为大学生的衣食父母不仅仅要在物质上满足他们的生活需要;不仅仅要联系学生的辅导员,不时了解其学习状况;还要通过QQ、电话、短信等方式与学生本人沟通,了解她们的心灵健康与成长,还要构建和睦的家庭氛围,让家庭成为他们的精神寄托与牵挂。

第五,大学生群体要加强自身的管理与完善,积极做好自供服务。笔者通过调查分析与座谈了解到:很多大学生自控能力较差,虽然也能分清是非,但往往身不由己,如迷恋上网、贪玩早恋等。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在社会管理活动中,社会管理主体与客体同样也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辩证统一的关系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因素上。社会管理归根到底是人对人的管理、对人的行为的管理。社会管理主体与客体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辩证统一,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大学生群体自身既是社会管理的主体,同时也是社会管理的客体,应该做好自供服务。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一定要独善其身,学会时间管理、生活管理、学习管理、行为管理以及情绪管理,适时调节各种心情,释放各种压力,为自己、为他人、为学校、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自供服务的同时才能享有来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以及他人供给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学举.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 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J].求是,2005,(07).

[2]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N].人民日报,2011—02—19.

[3][4]张小健,陈匡明.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未就业大学生的社会管理[J].赣南医学院学报,2010,(05).

[5]胡琦.社会管理视角下大学生流行文化的发展策略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09).

[6]黄少华.加强网络社会管理提升网络道德素养——大学生不道德网络行为的社会管理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09).

[7]陈振明等.强化我国政府社会管理职能的对策思考——《”政府社会管理“课题的研究报告》之四[J].东南学术,2005,(04).

[8](美)亚伯拉罕·马斯洛.动机与人格(第3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9]朱林.我国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2,(03).

[10][11][12]杜安娜.我们向上流动的路越来越窄?[N].广州日报,2010—11—03(A9).

上一篇:双节棍协会成立申请书下一篇:教研类项目立项申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