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体育精神征文

2024-07-02

弘扬体育精神征文(精选16篇)

1.弘扬体育精神征文 篇一

弘扬雷锋精神征文

纪念雷锋

毛泽东同志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50多年了,可50多年来活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那位年轻可爱的战士,他一生度过的日子却只有22岁。50多年来,每一代少年、青年心中的雷锋,都有着同样一张年轻的脸;雷锋,无声地帮助我们明白:人应该怎样生活;雷锋,给我们人生的早晨,添过了一抹温暖的颜色。

学习雷锋,纪念雷锋,50多年来从没间断。这,就是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持久的生命力;这,就是几十年来在中国人民心中长久珍存的一个真善美的人格理想;这,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

50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多少事,我们的生活和思想观念经历了多少变化。但是,我们心中的雷锋没有变。这是因为:我们心中对人的美好道德情操的基本标准没有变,我们对好人的渴求没有变。

美好的情操和美好的事业是不会止于个体范围的。在今天,我们不只需要一人雷锋,一个美好的人格形象。我们还需要一种规模化、社会化的公益服务形式。

我们需要雷锋,也需要青年志愿者,我们不仅需要永远铭记英雄典范,也需要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无声奉献。从雷锋到志愿者,从计划经济的社会生活到市场经济的社会生活,社会公益活动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人们对社会公民道德标准、对民族精神的渴求是永远不变的。

我们怀念雷锋,因为我们在追求更加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因为我们需要这样的民族精神。

同学们,就让我们学习雷锋那样,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让千千万万个小雷锋涌现在中国的大地上。

永恒的雷锋精神

雷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雷锋出生在湖南长沙望城县简家塘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雷锋出生的时候,正是抗日战争时期,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在那时,雷锋就把这血海深仇铭记在了心中。雷锋的家人被日军杀害,他不满七岁就成了孤儿。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乐役局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雷锋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他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对于雷锋叔叔的牺牲,我们深感痛惜,但是,雷锋叔叔的精神却永存于我们的身边。如在车上给老弱病残的人让座,在路上扶行动不方便的老奶奶过马路,在平时学习中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是啊,不要以为某件好事太小而不做,想要做大的好事,就必须从小事做起。但也不要以为某件坏事很小就去做它,倘若现在做一些小的坏事,那长大后必定会成为社会的危害。我们一定要学习雷锋叔叔,多做好事,不做坏事。做好事那也是需要发自内心的,而不能因为想要赢得他人的赞扬而去做。

雷锋精神在我们身边,雷锋精神与我们同在,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雷锋车

“有在新浦汽车总站转乘的旅客,‘雷锋车’为您提供免费服务!”类似这种普通的服务用语,已经在我们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回响了45年。在这45年间,雷锋精神,在这片土地上以“雷锋车”为楷模,实实在在地得以传播。

第一代“雷锋车”组的成员李保英说,45年前的这个春天,连云港市新浦汽车总站长途服务组的第一代服务员在工作中发现,好多旅客要到500多米外的火车站转车,而火车站的旅客又要到汽车站来转车,那个时候,汽车、火车的班次都比较少,很容易误车,特别是一些携带行李较多或行动不便的老弱病残旅客。“当时全国都在学雷锋,但是我们想,光学不干不行。”66岁的李保英说。于是她们几个服务员拿着三条小扁担和绳子,前往火车站接送旅客并为旅客免费运送行李,就像雷锋同志当年的雨夜送大娘、工地送砖瓦那样干了起来,后来车站领导专门为她们购置了一辆平板车,而这辆小板车,风里来雨里去,送旅客至车站、到住地,就被旅客们亲切地称为“雷锋车”。

颜怀英是一位大连工人。1994年夏天,56岁的颜怀英在连云港转车的途中不慎摔倒,见此情景,车站服务员郝芳萍、沙常梅、董凤珍等立即把她抬上“雷锋车”,紧急送往医院抢救。经检查,颜怀英膝关节粉碎性骨折,必须马上手术。是“雷锋车”组服务员为她签了字,垫付了手术费,还特意炖了鸡汤、排骨汤并悉心照料。

与颜怀英的经历相比,今年72岁的单兴惠和“雷锋车”的缘分则是另一种传奇:他家四代他自己以及他母亲、儿子、孙子都在不同的时间受过“雷锋车”组的帮助。

第一代“雷锋车”组服务员郝芳萍如今已经是汽车总站党支部书记了。据她介绍,45年来,“雷锋车”的车型由开始时的人力平板车、铁板车、脚踏三轮车发展到现在的电动旅游观光车,车子换了9辆,服务员也换了8茬,从最初的7个人到现在的176个人,已免费运送老弱病残旅客30万人次,义务运送行包达40多万件,行程7万多公里。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重温和弘扬“雷锋车”精神,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以及在更广范围内营造奉献精神和助人为乐、和谐融洽的良好风尚。雷锋精神不是一时的,我们要代代传下去。改革开放之后更需要雷锋精神,它鼓励人们互相帮助,能够增加人和人之间的感情

雷锋精神在我心中

春风拂面,阳光普照,大地到处一片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三月-大地复苏。新的年代里,我们健康成长,旧的岁月里,无数英雄在出现。

题记

3月5日,相信有许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一个英雄,也是一个模范,一个永垂不朽的名字雷锋!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湖南省长沙望城县简家塘一个贫苦农民家里。那时人民都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雷锋的爷爷就是被地主逼死的。雷锋在不满七岁时就成了孤儿。邻居家的六叔奶奶收养了他。他为了帮助六叔奶奶家,常常上山砍柴,可是,当地的柴山全都被地主婆霸占了,不许穷人去砍柴。有一天雷锋到蛇形山砍柴,被徐家地主婆看见了,这个地主婆指着雷锋破口大骂,要雷锋把柴运到她家,并抢走了柴刀,雷锋哭喊着要夺回砍柴刀,可那地主婆竟举起柴刀在雷锋的左手背上连砍三刀,鲜血顺着手指滴落在山路上。雷锋赶忙捂住伤口,忍住疼,两眼瞪着地主婆,心想:“总有一天,我要报仇!”从此,雷锋手背上留下三条伤疤。支。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的党支书供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

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

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辽宁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参加人民解放军后,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任班长。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只要是对人民有利的事,他都心甘情愿地去做。他曾多次立功,被评为节约标兵和模范共青团员。1960年11月入党,并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因公殉职。

雷锋的一生,都在为这国家、为人民所工作着,他应当我们去学习,去记住,去怀念。雷锋,这个熟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必将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他那不可磨灭的美好形象,将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雷锋平凡而又朴素,伟大而又崇高。当有人在花天酒地时,他在艰辛地工作,当有人在欺压人民时,他在为人民得自由而奋斗,当有人正在享受家庭的温馨时,他在为逝去父母而哭泣。

雷锋在那他那人生的道路上,闪出不类的火花!

2.弘扬体育精神征文 篇二

1 体育精神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面旗帜

1.1 奥林匹克运动萌发了爱国热情

体育源于人类生产与生活, 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体育已经成为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文明社会的普遍道德价值取向。

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 历经千百年的发展、演变、融合, 成为全人类的宝贵遗产和共同财富, 其旺盛的生命力, 不仅仅来自强健体魄的现实需要, 更源自人类对其精神文化价值的深刻认同和不懈追求。《奥林匹克宪章》开宗明义:“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起来, 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 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的生活方式。”奥林匹克运动的一系列口号、格言如“更快、更高、更强”、“团结、友谊、进步”、“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更干净、更人性、更团结”、“公平竞赛”等等, 从不同角度, 引导、激励、教育人们奋斗进取, 团结协作, 恪守规则, 摒弃偏见, 放弃暴力, 公正平等地交流、竞争, 释放和表现人类最美好的品行, 促进建立基于崇高道德水准之上的人与人、群体与群体、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1.2 社会的发展加强了体育精神的国家意义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 体育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我国, 体育事业历来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激励着人民群众勇敢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迎接挑战的品质和意志, 培养着人民群众的竞争意识、协作精神和公平观念。特别是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 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方面更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2 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体育精神的现实意义

2.1 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群众体育蓬勃开展, 有效发挥了强身、健心、益智、乐群的积极功效, 为移风易俗、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竞技体育屡创佳绩, 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巨大荣誉。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 义勇军进行曲雄壮地奏响时, 澎湃的爱国热情就会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汹涌而起。“团结起来, 振兴中华”、“胸怀祖国, 放眼世界”、“人生能有几回博”、“从零开始”等一系列鼓舞人心的警句、格言和故事, 被人们经久传诵, 成为宝贵的社会精神财富。许许多多全国人民耳熟能详的优秀运动员和英雄集体, 表现出的顽强斗志和良好道德风尚, 创造并诠释了“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中华体育精神, 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 增强了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激励着全国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工作。

2.2 审视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

体育运动不仅受到大众广泛喜爱, 热情参与, 而且其积极、健康的思想内涵也代表了进步的价值观, 所以成为大众精神寄托和道德追求的特殊载体。正因为如此, 那些优秀的体育人物成为社会公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楷模, 那些激动人心的体育故事令人热血沸腾, 感染、浸润着人们的道德情怀。但是, 我们也必须对一些负面的问题高度警觉, 形形色色的社会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也渗透到体育领域, 侵蚀着体育的肌体, 伤害着大众的感情。在各种利益的诱惑之下, 个别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无视国家、集体的荣誉和群众的利益, 见利忘义、虚假比赛, 不择手段、寻衅滋事, 甚至铤而走险、使用兴奋剂, 产生了恶劣的影响。这些违背体育精神、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不但破坏了体育秩序, 损害了体育形象, 更严重败坏了社会风气, 对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这时刻提醒我们务必警钟长鸣, 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把体育道德作风建设摆到重要位置。

2.3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体育工作要始终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放在第一位, 心系群众, 服务人民;要高举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旗帜, 激励运动员团结协作, 努力拼搏, 为国争光;要尊重知识、尊重科学, 倡导科学健身、科学训练, 把握规律、积极创新;要坚持诚实守信, 遵纪守法, 文明参赛, 公平竞争。要坚决打击弄虚作假, 徇私舞弊;努力克服娇骄二气, 抵御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要高度警惕、坚决打击愚昧、腐朽、落后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借体育之名迷惑群众, 戕害百姓。我们要在体育实践中, 知荣辱, 明是非, 坚决纠正体育行业的不正之风, 夯实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道德根基, 并在维护社会公德、净化社会风气的过程中, 切实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3 实现现实意义的措施

第一, 完善竞赛制度, 弘扬体育精神。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组成部分, 大型体育赛事应当成为外树形象, 内聚人心的社会活动。全运会作为我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体育赛事, 在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的同时, 必须承担起服务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第二, 要充分认识公平、公正是体育的灵魂。第三, 要充分认识体育在培养健全的人格和精神, 树立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第四, 弘扬团结协作、公平竞争的社会风尚中的作用。

总之, 认真研究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 立足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体育工作的任务, 进一步完善竞赛制度。要坚持一个原则, 就是不管什么竞赛制度, 不管什么样的记分办法, 其宗旨都是弘扬体育精神, 提高竞技水平, 培养新人, 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竞赛原则。任何与此相背离的行为都是错误的, 我们都是坚决反对的。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竞赛制度, 使国内竞赛更好地调动全国的积极性, 更好地为体育事业服务, 更好地弘扬团结协作, 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 为建设小康社会, 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 2001, 6.

[2]王蔷.组织行为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 7.

3.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 篇三

关键词:民族精神;和谐社会;精神家园

中图分类号:G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4-0152-01

中华民族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它积千年之精华,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1]党的四代领导集体在中国的特定时期,都高度重视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并把它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多次强调民族精神对国家的重要意义。邓小平指出的:“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否则我们就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就会被种种资本主义势力所侵蚀腐化”。[2]江泽民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与世界民族之林。”[3]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民族腾飞的重要思想保障。

一、民族精神的现代化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提供动力

民族精神从其产生开始就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发展,它本身是动态开放体系,所以其中必然包含着时代新内涵。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包含着矛盾的辩证统一体,那么它的展现就只能是一个历史过程。”[4]要用历史的来看待民族精神,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发展的。某个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民族精神不一定完全适应另一个时代的需要,因此,传统的民族精神的种子要想在新时代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就必须走与时俱进的现代化之路。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民族精神在其与时俱进的过程中也必然会促使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吸收更多的现代成果,注入更多的现代思想,使之由传统形态转换为现代形态,而这个过程促进了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进程。

二、民族精神为树立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提供精神保障

科学发展是全面的发展,是追求综合质量、效益最优的发展,而这个最优,没有爱国主义、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等民族精神的推动和保障是不可能实现的。民族精神是进行所有工作的基础,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基础的作用。如果没有以优秀民族精神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科学文化就会异化成危害人民的工具。例如“毒奶粉”、假疫苗、 “毒大米”、“皮革奶”等。要提高现代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就要用时代精神振奋人,用民族精神凝聚人心,从而保障科学发展观的顺利践行。

三、民族精神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资源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全球化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我国面临着“西化”、“分化”的危险,民族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的入侵,只有充分运用伟大的民族精神,尤其是其内在的凝聚力、向心力,将中华儿女拧成一股绳,才能消除内忧外患,合力抵御各种破坏民族团结与阻碍民族发展的力量。

追溯中华民族的历史渊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华夏儿女在创造辉煌历史的进程中不断的培育形成的,它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除此以外,传统的儒家 “仁爱”精神和忠恕之道,认为人与人的交往应该达到相亲相爱的和谐状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生活态度、传统的诚信观、孝道等思想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精神资源。

四、弘扬民族精神,共建精神家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优秀的民族精神正是这个精神家园的基石,没有牢固的基石作支撑,那么再美丽的精神家园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一)“古为今用” 与“洋为中用”相统一

在当代,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要继承传统的民族精神,继承并不是死板的采用,不是单纯的“拿来主义”,而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选择,有所发展,应该继承并创新。当代民族精神并不是传统民族精神的副本,而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独立创新等传统文化精神在当代都可以表现为“两弹一星”等精神,除此以外,还有我们抗击“非典”精神、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抗击泥石流精神等,由此可见,传统的民族精神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古老的中华文明也受到了外来因素的强烈冲击。可口可乐、肯德基、耐克等一些欧美的商品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有些产品的广告词宣传及时行乐,充分自由等思想,带来很大负面影响。一些形形色色的西方思想涌入我国,并挑战着我们的民族性。面对此情况,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民族精神的精华,促进中国人民族意识的集体苏醒。此外,我们要重视中外交流的重要性。我们应该采取“海纳百川”的态度,中外优秀文化思想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洋为中用。中国思想文化博大精深,但本身又是开放的,不拒绝外来的优秀的思想文化,它是不断吸收外来优秀思想文化并逐步发展壮大至今的。

(二)开发红色资源,共建精神家园

革命先烈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红色资源,形成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如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沂蒙山精神等等,这些红色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胡锦时强调:“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过去是,今天仍然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5]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老区鲜活的先烈事迹深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大力弘扬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等伟大民族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等思想和精神,推进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进程。从自强不息到2010年的抗击泥石流精神,从顽强拼搏到“两弹一星”精神……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既是一部红色文化史,又是一部中华民族奋斗史。开发利用这些红色资源,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效途径。大力弘扬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助于我们建设出风景秀丽的中华民族精神家园。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政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学习出版社,2000:14.

[2]鄧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369.

4.弘扬法制精神征文 篇四

‘‘弘扬法制精神,放飞青春梦想’’。这短短几个字中蕴藏着法律的重要,梦想的可贵。我们少年儿童要时时刻刻遵守法律,做一个守法的小公民。学习上努力、努力、再努力!才能完成自己的梦想。

那一次,我就看见了一个不遵守法律的人。‘‘红灯停,绿灯行,黄灯……’’我头头是道的说着安全标语。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马路边。理所当然的抬起头,‘‘是红灯,不能过’’我说着,刚迈出去的脚又收了回来。这时,一个阳光、帅气、风度翩翩的青年男子出现在我面前,只见他穿着整齐的西装,程亮的皮鞋,双手插兜,戴着墨镜,刚要闯红灯,却被我叫住了;‘‘哥哥,闯红灯很危险,请您等一会再走吧!’’只见那个人慢条斯理地转过头来,轻蔑地看了我一眼,说;‘‘小毛孩,别多管闲事!’’说完,便扬长而去。听完这句话,我非常气愤‘‘现在的人怎么都这样!好言劝说不听,真搞不懂。虽然闯红灯看似是一件小事,却关系到自己的生命,俗话说的好;‘‘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他这一次多过去了,但下一次就不一定了,意外总是意想不到的。’’心里想着,我无奈摇了摇头,我一直严格要求自己,遵纪守法,因为我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去完成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绿灯亮了,我迈开大步走到马路边……

我打小就想当作家,从上幼儿园起,我就读了好多书,比如;《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童话故事》……上了小学,我又读了四大名著。再加上妈妈每天辅导我,我的作文水平提高得很快,我觉得我离我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我们要遵纪守法,爱护自己的生命,让梦想起航!

5.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篇五

梦想是驱动进步的动力,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需要有自己的梦想。靠什么来支撑和实现我们的梦想呢?工作之余,我阅读了付守永著的《工匠精神》,也许我们可以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线索和答案。

用工匠品质照亮前行的道路

坚持、乐观、勇敢、目标明确并为之努力,这就是工匠品质。前行的道路上,从来都是布满荆棘,从一开始的勇往直前,迎风奔跑,到路上的跌倒和周遭的嘲笑,工匠们都会接受,他们用耐心化解忧伤,用坚持战胜孤单,用快乐笑对过往,用忍耐支撑梦想。因为他们明白,不管经历快乐还是痛苦,都只为在通往梦想的路上多一些风景欣赏。

工匠的品质告诉我们,要始终坚信自己选择的道路,不论是生活上的还是事业上的,我们要将懦弱和胆怯遗忘,用坚强的身躯和无穷的力量去飞翔。当我们身心疲惫时,找个僻静的角落细细思量,将喧嚣纷扰暂忘。“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是跌倒最多的人;世界上最勇敢的人,是每次跌倒都能爬起来的人。”当我们实现梦想时,会发现所经历的一切其实就是我们实现梦想的翅膀,我们所有承受过的痛,会换来实现梦想时的硕果馨香。

用工匠精神传承经典的厚重

很多人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很机械的阶段,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也许,现在我们正在戴着瑞士的.手表,开着德国的汽车,回家时享用着日本的家用电器。这些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到的产品是如何传承至今的呢?我想答案每个人都应该很明了,这些产品的生产企业多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员工大多具有工匠精神。

其实,我们也能具备工匠精神的品质。我们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更要热爱自己的企业,要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不能单纯地把工作当作是一种赚钱的工具,而是要树立一种对工作的热情和执着精神,对所从事的事业和生产出的产品及服务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要形成一种与企业文化想匹配的价值观,并由此更深层次地推动企业的内在动力,不断超越自己,将自己与所从事的事业、企业建立起一种难以割舍的情怀。

用工匠智慧雕刻我们的未来

学习使人进步,改变使人更加睿智,反省会让人站在更深远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我想,没有什么比“学习、改变和反省”更好的词汇来形容工匠的智慧了。

我们所在的行业,正在进行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不想被历史的洪流所淹没,就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方向,尝试新的发展模式。能力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件艺术品都需要工艺师的精雕细琢,每一顿可口的饭菜都需要厨师的合理搭配,每一件舒适的衣服都需要设计师的匠心独运。他们用自己的技艺去雕刻着自己的人生蓝图,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6.弘扬工匠精神征文 篇六

每次当我看完大国工匠的宣传片后,我就一次次的问自己,到底什么样的工人,才是大国工匠。一定是高端科技吗?一定是独一无二吗?一定是奢华卓越吗?都不是!

那大国工匠都是什么样的工人?他们都是在第一线辛勤工作的平凡工人,他们有钳工,有捞纸工,有研磨工等等,无一例外,都是平凡的普通工人,他们不是领导,不是富翁,甚至不是高学历,但他们每一个人都靠着对职业技能的完美追求,靠着对技术的忠实传承和钻研,靠着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坚守,与平凡的工作中掌握不平凡的技能,成为国家国宝级的顶级技工,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人才。

我们在工作中也是一样,有时候我们忙,我们会累,我们会烦,我们会厌倦,可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大国工匠们他们难道不累吗?难道不厌倦吗?胡双钱守着台虎钳就

是二十年,至今,他都是一名工人身份的老师傅,周东红守着又冷又潮湿的捞纸池就是十几年,錾刻大师孟剑锋师傅在研究新工艺的时候,失败一次又一次,他们并不是不累,并不是不厌倦,而是有工匠精神在支撑着他们,当他们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成就感和荣誉感袭来,所有的`疲倦都不值一提了

7.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 篇七

传承并不意味着守旧。时代在发展,需求在变化,“匠人精神”显然也需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农业领域,因水资源的匮乏而采用的滴灌设施,因科技的发展而引进的新品种等都属于这个范畴。唯一不变的,便是那份对于农事的执着与追求。

当然,“匠人精神”也不是一句浪漫的口号,其发扬和培育显然是需要条件的。那么在当今社会,拿什么来激发农业领域的“匠人精神”呢?

制度的保障首当其冲。在整个社会被功利主义风气所侵染的环境下,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建设,“匠人精神”显然只能停留在个人的绝技和修为上,且往往不可持续。这也是日本的“人间国宝”制度一再被提及的重要原因。当然,除了制度保障,要想在农业领域弘扬“匠人精神”,最根本的还是要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弘扬“匠人精神”最根本的目的是指引农民生产出好的产品,满足社会消费的结构性需求,让生产者藉此过上更好的生活,进而提升整个农业的品质和竞争力。然而目前社会呼吁的“匠人精神”,更多的还是指向个人,也就是“匠人”或者“匠农”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和精益求精。但是放眼全球,农业的竞争力,乃至农业生产者的价值体现都不是靠哪个育种家或者哪个农民单打独斗能够实现的。

传统乡村一个老师傅带着几个徒弟,磨砺手艺、口口相传就有饭吃的时代已经结束了。农民们在面对更加广阔的市场的时候,需要靠的更多是一种组织模式。

8.弘扬铁军精神 篇八

平阳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环境宜人,风景秀美。历代名人辈出,有《富春山居图》作者黄公望、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晚清思想家宋恕、数学泰斗苏步青、“百岁棋王”谢侠逊等一批杰出人才。平阳旅游资源丰富,是集蓝色、绿色、红色、古色于一体的旅游胜地,其中“蓝”有南麂列岛,“绿”有南雁荡山,“红”有浙南(平阳)抗日根据地旧址,“古”有顺溪古建筑群。

近年来,平阳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产业提升、中心集聚、生态优化、开放带动、城乡统筹、和谐构建”六大战略,以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为主基调,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全力推进平阳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2014年平阳进入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和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行列。

平阳是光荣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丰富。新形势下,中共浙江省平阳县委副书记、县长黄敏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传承铁军精神,发扬优良传统,将红色理念融入发展当中。2014年12月2日在福建省龙岩市古田召开的中国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上,黄敏被评为“弘扬铁军精神,改变老区面貌的县乡好领导”。

传承铁军精神 凝聚发展力量

平阳是一个地位突出、作用显著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浙江延安”,曾是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红军挺进师活动中心。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平阳就是隶属中共中央领导的中共温州独立支部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重要活动地区。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后,平阳先后爆发农民武装起义“三打平阳城”。1932年在平阳成立了中共浙南委员会和浙南红军游击队。抗战爆发后,刘英、粟裕、曾山在这里创建了浙南革命根据地。平阳这片土地,哺育出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他们为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为党和国家做出巨大的贡献。

县长黄敏出生、成长、工作在这片浙南红土地上,对平阳革命老区的光荣历史深感荣耀。他在平阳工作三年来,非常关注新四军和抗日根据地历史的研究,重视对新四军铁军精神的挖掘和传承,坚持用铁军精神教育党员干部、引领精神文明、凝聚发展力量,推进老区建设。

一是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平阳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本县丰富的红色资源,以多种形式对党员干部进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弘扬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廉政教育。

二是强化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无数革命先烈的光辉足迹,在雁山鳌水间留下了一大批珍贵的革命遗址。为了将丰富的红色资源转变为鲜活的革命历史教材,发展红色旅游,平阳县委、县政府积极筹措经费,加强纪念馆、烈士陵园、革命遗址建设和保护,并加快全县红色旅游公路建设。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省一大陈列馆;投资1000多万元,建成了以新四军出征门、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碑、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同志部分骨灰敬撒处为核心的红军公园;投资1500万元,建成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陈列馆和廉政教育馆、干部学校;并于2014年4月在平阳县革命烈士纪念馆新建平阳新四军烈士纪念碑;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了连接省一大会议旧址冠尖和马头岗的红色旅游交通专线。另外,尚有总投资达4.6亿多元的3条红色旅游专线正在建设中。

三是积极举办重大纪念活动。邓小平同志曾说过,“用革命的事迹教育我们的子孙后代”。平阳县委、县政府十分注重结合重大纪念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2014年5月12日是粟裕同志部分骨灰安放平阳30周年纪念日,县委邀请粟裕子女重回平阳老区、祭扫英灵,走访粟裕战斗过的老区乡村,并看望了山门粟裕小学的师生。纪念活动使干部群众受到革命传统教育的洗礼,缅怀历史、振奋精神,激发了大家推进革命老区跨越发展的信心。

四是强化组织领导、深入开展学术研究、全力抢救革命史料。平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革命历史的挖掘、保护和研究工作。2007年8月1日,平阳成立了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成员以新四军老战士和根据地老同志为主体,并邀请热心研究党史、军史、积极宣传革命传统的老同志及中青年参加。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县新研会等单位牵头开展了挺进师进驻平阳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新四军北上抗日、中共浙江省一大等重大课题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丰富和完善革命史料,2005年县委组织了《追寻挺进师北上抗日足迹》大型采访活动,采访组沿着平阳北上、抗日新四军“老三营”及传承部队参加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的战斗足迹,搜集到大量鲜为人知的战斗故事和珍贵资料、老照片等。2009年和2013年,县委又两次组织人员走访了新四军“老虎团”、“老三营”、“红七连”、“红八连”,对挺进师传承部队的光荣战史有了新的认识。2014年县里还专门成立了新四军老战士史料征集小组,从9月18日开始,在本县和外地寻访了近30名新四军和抗战老战士,给他们送去县委、县政府的慰问信,并征集到一批珍贵的抗战回忆文章和历史资料。

注重做好扶贫开发 推动老区跨越发展

一直以来,平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区扶贫工作,围绕“共同跨越六大行动”,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改善老区人民生活、促进县域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

增强老区群众的“造血”能力。县委、县政府坚持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理念,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打造区域特色经济,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从2011年起,由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配套相关政策,扶持老区来料加工业。截至目前,全县老区乡镇已有140多个来料加工点,2013年农户加工收入达500多万元,人均月收入在2000元~3000元。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县委、县政府积极鼓励老区因地制宜开发绿色、生态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集中力量加快马蹄笋、蛋鸽、早香茶、食用菌等特色基地发展。现已形成平阳县全盛兔业有限公司等30家国家、省、市级扶贫龙头企业。2014年,县里共安排3500万元省山区经济发展资金,重点扶持老区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加工业和休闲旅游业等项目。

加大社会帮扶力度。他们建立县领导挂钩帮扶机制,县直部门和全县160家龙头企业与153个低收入集中村(基本属于老区村)进行捆绑帮扶,积极向上争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和社会帮扶。积极为老区募集善款,2013年共筹集善款1.254亿元,其中用于老区、贫困地区的助学、助医、助残、助困、救灾款共达5530万元,同时做好优抚工作。

以切实改善老区人民生活环境为宗旨,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县委、县政府按照“集中扶持、分批促进”的原则,每年安排财政性资金5000万元,以项目化运作方式,统筹推进中心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农村文化礼堂等设施建设。2014年县里拨出专款,给400个老区村颁发了村牌,同时要求在老区村文化礼堂建设中要增加“红色记忆”的版块。其次,大力实施“五水共治”工程。以治污水为重点,全面推进平原、河网水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水源地保护。启动实施“水乡建设百亿工程”,其中,投资超12亿元的顺溪水利枢纽工程已经下闸蓄水;投资9.3亿元的鳌江干流治理中段防洪工程进展顺利,全县城乡污水处理将于2015年实现全覆盖;尤其是为保障农村、偏远老区山村居民饮用水安全,全县从2010年开始实施“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先后投资2亿多元,到2012年底共解决了400个村、4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三,加大搬迁力度。坚持“整村搬迁”和“插花移民”并举,引导老区群众向中心镇、中心村集聚搬迁,促进异地致富,仅2013年就搬迁老区扶贫重点村农户1226人到集镇落户。

9.弘扬雷锋精神征文 篇九

雷锋,这个光辉的名字,在我们的心中闪烁着不灭的光辉。他把自己旺盛的青春全部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他的高尚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在我们青少年一代身上不断发扬光大。如今,在我们的学校,处处都有“小雷锋”的影子……

有一天,我去上学,看到操场上有几个一年级的小朋友在玩“老鹰捉小鸡”,她们玩得可开心了。突然,站在最后的那只“小鸡”被石头绊倒了,她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小伙伴们不知所措。我正想跑过去,这时,一个六年级的大哥哥已经跑在我的面前过去了。只见他把小妹妹扶了起来,并帮她拍拍身上的灰尘,小妹妹用她那葡萄般水灵灵的双眼,静静地注视着大哥哥做这一切,当她做完时,她用银铃般清脆的声音对大哥哥说:“谢谢你,大哥哥。”顿时,我心里涌现出一个人物:雷锋叔叔。这位大哥哥就是名副其实的“活雷锋”啊!

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学习雷锋精神,并将它发扬光大。让我们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送上爱的热情,伸出爱的双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我相信,在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学雷锋做好事将成为家常便饭的事,雷锋精神将是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10.弘扬唐山抗震精神征文 篇十

正确处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义与利义,指道义。是一种精神信念和理想追求,是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利,指利益、功利。义利之辨是我国哲学史上的一大争论焦点。关于两者的关系,我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观点。儒家旗帜鲜明地倡导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主张关键时刻可

以“杀身以成仁”。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孔子孟子主张义利对立,尚义排利。董仲舒也认为“利以养其身,义以养其心”。墨子认为:“义,利也。”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第三表是“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之利”。墨家认为“义”在世间万物的价值中,是最宝贵的;而“义”的内容不是别的,正是“利”,是国家百姓的大利,即“义”也就是“利”,“义”、“利”二者在根本上是统一的。宋代程颢也有义利之辨,他认为:“大凡出义则人利。[文章-http:///找范文,到]出利则入义,天下之事,惟义利而已。”

虽然人有与动物一样的“趋利避害”本能,但人之所以为人,就是有高于“利”之上的“义”,即不以“利”为最终追求,而以精神的高尚为最高追求;不是所有的“害”都一概回避,而是以“义”为准绳,遇到合于道义、应该做的事,就勇于去做。因此传统道德观视“义”为一种精神信念和人生的最高价值标准。我国传统道德价值取向的形成是围绕“义利”关系的争论而展开的,因此,“义利之辩”的过程,就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道德行为以及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反映和缩影。

中国传统道德观规范引导着人们的行为和精神追求。受几千年传统道德的熏陶,国人崇尚以义为重,主张先义而后利,甚至在关键时刻能舍生而取义,见义勇为是体现义利之辨的精髓和典范。荀子说:“重死,持义而不挠,是君子之勇也。”见义勇为,源于《论语·为政》。孔子也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意思是“见到应该做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没有勇气”,从另一方面讲就是“见义勇为”。见义勇为从大的方面来讲是一种民族气节,体现在个体身上,它是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人生修为。古往今来,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的英雄不胜枚举。古有义不辱节的苏武,守死不屈的颜真卿,“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近有为抢救国家财产与大火搏斗而光荣献身的向秀丽,舍生忘死热血忠魂的郭钗等。他们为了民族大义和公共利益而不惜牺牲个人性命,是舍身取义的楷模。

为弘扬中华民族见义勇为传统美德,匡扶社会正义,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我市于1997年批准通过了《唐山市奖励和保护公民见义勇为条例》,对见义勇为行为给予奖励和保护。另外,为了鼓励倡导见义勇为,我市还专门建立了见义勇为奖励基金。所有这些都为弘扬正气、维护社会公平、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见义勇为的良好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中华民族重视义、追求义,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风格与民族气质,是民族精神宝库中一笔非常珍贵的财富,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当下处理好义利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义利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是:人生在世,要以义取利、以利济世;平时不因“利”的诱惑而改变人格和节操;身处两难抉择时,应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甚至怀义去利。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都有了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强化了人的竞争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但是,以逐利为目的的市场经济,更滋长了人们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甚至有人见利忘义,为一己之私利而不择手段地弃大利(即义)于不顾。这既有社会的原因,更是自身道德修养欠缺造成的。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更应树立人们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在全社会树立“以义取利、以利济世”的良好风气,倡导人们的公德意识,引导人们将公共利益放在首位,将义也即大利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传统美德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它是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所以,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必须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主义新时期,传统的义利关系不只表现为大是大非面前的舍生取义,如为正义而牺牲、与歹徒搏斗、舍己救人等等,还表现在一般问题上的敢作敢为,比如抵制假冒伪劣、制止商家的缺斤短两、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等等。社会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折射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只要是为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为了公共利益,将应该做的付诸了行动,就是“见利思义、以义制利”这种传统道德观在现实生活中的完美体现。

11.弘扬钱学森精神 篇十一

1.2011年12月8日,纪念錢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出席座谈会并讲话。贾庆林强调,纪念錢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就是要深切缅怀他为我国科学事业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建立的卓越功勋,追思和学习他为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不懈奋斗的崇高品德和革命精神,进一步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开拓进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在錢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錢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上海交通大学建成开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对錢学森图书馆建成开馆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建立錢学森图书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要充分发挥这个图书馆在开展思想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培养优秀人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年教师和学生,努力学习錢学森同志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共同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不懈奋斗。

【热点解读】

一、弘扬錢学森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

1.有利于发展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极为重要的任务。錢学森同志身上所体现的崇高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厚精神资源。大力弘扬錢学森精神,有利于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全国人民正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科技进步和创新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撑作用日益凸显。学习錢学森同志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有利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3.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当前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弘扬錢学森精神,有利于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衔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增强人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集体主义观念,激励人们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不懈奋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4.有利于坚持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勇于承担历史使命。錢学森同志自觉把个人追求融入全民族的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把实现个人价值与为国家作贡献紧密结合起来,以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感,创造了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光辉业绩。

二、錢学森精神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认真学习、大力弘扬錢学森精神?

1.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錢学森同志崇高的民族气节,对祖国和人民无限忠诚,始终把爱祖国、爱人民作为人生的最高境界,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把个人志趣融入民族振兴的宏伟事业,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2.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錢学森同志敢为人先的豪迈气魄、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努力克服改革发展进程中的艰难险阻,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创造新的辉煌。

3.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我们要认真学习、大力弘扬他的高尚品质,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作风,在各自的岗位上创先争优,交出无愧于先辈、无愧于时代的人生答卷。

三、弘扬錢学森精神,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肩负着振兴中华的崇高使命,必须自觉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继承和弘扬錢学森精神,树立远大理想,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习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12月11日是中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和“火箭之王”的科学巨星_________诞辰100周年。 ( )

A.錢伟长 B.季羡林 C.吕正操 D.錢学森

2.錢学森在青少年时代就怀抱科学救国和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发奋学习;在美国学习工作期间,始终心系祖国,最后冲破重重障碍回国效力;回国以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为我国的航天和国防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不辍耕耘,直到晚年还为国家的创新人才培养问题献计献策。这主要体现了錢学森具有 ( )

A.忠于祖国、奉献人民的爱国精神

B.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

C.严谨求实、淡泊名利的高尚品格

D.与人为善、团结合作的全局观念

3.在生命旅程的最后几年,錢老曾说:“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这启迪我们 ( )

A.努力创新,没必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

B.要大胆地试,大胆地创,做别人没做过的事就一定能成功

C.国家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

D.我国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4.我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錢学森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概括起来就是“争”和“让”:“争”是争先的争,争光的争,争的是国家和民族的荣誉和地位;“让”是谦让、辞让,让的是个人名誉、地位和金錢。錢老身上体现着 ( )

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③敢为人先、敢于突破的创新精神 ④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②③④

二、材料分析题

5.材料一:在中学时代,錢学森看到祖国交通事业落后,立志报考交通大学,将来为祖国交通事业作贡献,改变交通落后的面貌。上世纪30年代,日军大举进攻上海,飞机接连不断地轰炸。他看到中国航空业落后,立志报考航空专业,远赴美国留学。1950年他开始争取回国,坐牢、软禁、恐吓、跟踪,美国反动势力的迫害和打击,无法让錢学森屈服,激起的只是勇敢、无畏的斗争。他排除种种困难,历经5年于1955年才回到祖国。

材料二:1956年,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成立,錢学森出任院长。在没有充分资料可查、没有现成模式可依的情况下,以錢学森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军事科技人员锐意创新,仅用不到10年时间就成功地研制出了中国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导弹。

材料三:錢老(錢学森)晚年最为关注和忧虑的是,改革现行教育制度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近年,他和中央领导多次面谈,谈的更多的不再是科技而是教育,是从娃娃抓起。錢老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所谓优秀学生就是要有创新。死记硬背,没有创新,考试成绩再好也不是优秀学生。”

材料四:錢学森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为中国国防尖端科技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錢学森曾几次将国家奖励的巨额款项捐献出去,宁肯过着清贫的生活:几十年不变的相机,穿了一辈子的中山装,用了50多年的破提包……他曾说:“我姓錢,但我不爱錢。”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对你有什么启示?

(2)材料一、材料二、材料四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这种精神的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錢学森为什么要强调创新?

(4)錢学森同志生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曾四次看望他;2011年,我国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錢学森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建立錢学森图书馆等。这说明了什么?

(5)向錢学森学习,立志报效祖国,我们青少年应如何做?

参考答案:

一、1.D 2.A 3.C 4.D

二、5.(1)个人的理想必须与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利益和祖国的需要联系在一起。我们应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报效祖国。(2)民族精神。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科技创新能力已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创新精神是一个现代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具有创新精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说明国家重视高科技人才,努力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或说明国家重视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积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5)略。

12.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文化 篇十二

人类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铭刻在石柱或铜表上, 但铸鼎未必传世, 勒石未必长存, 真正流传下来的是“铭刻”在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历史发展表明, 只有法律成为人们自觉遵守的规则,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法的意义、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现出来, 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终落地。因此,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 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要达到“全民守法”的目标, 必须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进法治社会的发育, 以司法的严谨、执法的严格来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觉性。这就要求我们, 一方面要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司法公正对于社会公正的引领作用, 并在此基础上, 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 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只有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件具体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对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权威, 他们对法律的态度才能由认识到遵守, 由信任到信仰。

守法需要自觉, 自觉守法要靠各行业、各领域的自我管理来培育。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同时, 也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深化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 支持各类社会主体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发挥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行业规章、团体章程等社会规范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 使各行业、各领域的从业者, 真正在实实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 一点一滴培养起社会责任意识和法治精神。

推动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设, 离不开类型多样的宣传与教育。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 我国已经完成了以全体公民为教育对象的五个法治宣传教育五年规划, “六五”普法规划正在进行中, 普法内涵不断丰富、领域不断拓宽, 已经成为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我们要在全民教育基础上, 继续推进针对不同领域、不同群体的法治教育, 不断创新宣讲和教育方式, 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以精准滴灌和春风化雨的形式, 将法治教育送入街头巷尾、百姓人家。只有经过多管齐下的法治教育、培育, 遵法守法的意识才能蔚然成风,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才能在广大人民群众中落地生根, 并为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夯实坚实的社会基础。

13.弘扬西柏坡精神征文 篇十三

弘扬西柏坡精神、振兴民族伟业

大厂一中王伯伟

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在西柏坡这个农村指挥所里,党中央,毛主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吹响了彻底埋葬蒋家王朝,建立新中国的号角。在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召开。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地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从此,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激励着全党和全国人民,在“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伟大征程中,不断地从胜利走向胜利。

在西柏坡,中共中央不仅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全国胜利,而且为实现党的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从战争到建设的转变,为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开辟了通途。西柏坡时期,毛泽东思想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包括军事思想、战略战术思想,特别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以及从国情出发,走中国式的建设道路,通过建设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思想,都得到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党中央在西柏坡时期的辉煌历史和成功经验,铸就了伟大的西柏坡精神。这是一种代表历史性转折的革命精神,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发展的新阶段,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的延续和发展。西柏坡精神,不仅是我们党,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特别需要我们发扬光大。

继承和发扬了的革命精神,发展创新的革命精神,结合起来构成西柏坡精神的全部内涵。西柏坡精神是党直接从事武装斗争20余年积累了丰富斗争经验的产物,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的一次大检验、大总结、大发展,是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锻造的革命精神的一次大升华,西柏坡精神是全党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它的内涵十分丰富。西柏坡精神可以概括为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服从大局、严守纪律、自我牺牲的大公无私精神,密切联系群众、坚持团结统一的民主精神,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革命精神是一笔财富,具有凝聚党心、军心、民心的巨大作用。西柏坡精神具有永恒的魅力、具有指导现实、昭示未来的不朽意义。凝结在西柏坡精神中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包含了我国传统美德——如艰苦朴素、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等;包含了中华民族精神——如爱国主义、维护国家统一等;更多的则是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的汇集和发展,如坚定信念、敢打必胜、求真务实、艰苦奋斗、服从大局、联系群众等。这些精神对夺取三大战役的胜利,对

解放全国,对顺利实现工作重心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对建立和巩固新生政权,对恢复国民经济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由于这些精神并非一时一地的产物,而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财富,因而能够产生广泛影响,具有强大生命力。

大力弘扬西柏坡精神不仅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党中央和各级领导的共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新时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弘扬以“两个务必”为核心的西柏坡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新的伟大复兴的根本要求,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去年由美国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对前进中的我国经济也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严峻的国际金融危机、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国内繁重艰巨的改革、建设任务,如何确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越是在面对困难、应对挑战的时候,越要团结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越要深入扎实地做好惠民生、谋民利、聚民心、促民和的工作。”这也正契合了西柏坡精神的军民团结、同舟共济精神。西柏坡时期是我党历史上最团结的时期之一。当时,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这五大书记之间相互体贴、相互尊重、团结一心、生死与共,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战斗指挥部,为全党同志树立了榜样。同时,在这一时期,党中央还根据新

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制订了一系列政策,广泛依靠和发动群众,积极团结工农和革命知识分子,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使军民空前团结,各地出现了一切为了胜利、全民支前的生动场景。正是靠着这种空前的团结,才形成了无坚不摧的力量,取得了革命的最后胜利。

14.弘扬嘉庚精神征文 篇十四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庄荣文、中国侨联副主席康晓萍,省市领导张昌平、陈桦、王蒙徽、邓力平、李红、郑兰荪、刘可清、郑道溪、陈修茂等,厦门高校领导杨振斌等,部分省市离退休老同志,陈元济等陈嘉庚先生的后裔、亲属以及参加纪念活动的境内外嘉宾出席。

李海峰在讲话中追忆了陈嘉庚先生一生中许多“第一”的创举。她说,陈嘉庚先生是华侨史上,第一个把东南亚各地华侨团结在一个统一的爱国团体之内的杰出领袖,第一个“赤手空拳走出去”的东南亚工商巨子,第一个“发了财而肯全部拿出来”的热心教育事业的楷模,他的一生蕴育了伟大的嘉庚精神。

李海峰指出,嘉庚精神的内涵集中体现在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体现在重义轻利、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诚实守信、嫉恶好善的重德精神,刚健果毅、坚韧不拔的自强精神,艰苦朴素、勤勉节俭的清廉精神,与时俱进、革故鼎新的创新精神。

李海峰强调,我们共同纪念陈嘉庚先生,就是要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未来;就是要培育和践行与嘉庚精神高度契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政府的侨务政策,进一步凝聚侨心、汇集侨智,珍惜侨力、维护侨益,进一步发挥好海外侨胞在促进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是要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让海内外中华儿女携起手来,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早日完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省政协主席张昌平,国务院侨办副主任庄荣文、中国侨联副主席康晓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蒙徽,陈嘉庚先生后裔代表陈立人等先后在座谈会上发言。

张昌平说,嘉庚先生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也是八闽儿女的骄傲。纪念嘉庚先生,要继承和弘扬他的爱国爱乡的精神,共同致力于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以迎难而上的担当,加快改革发展步伐,以家乡建设骄人的业绩告慰嘉庚先生。要继承和弘扬嘉庚先生参政议政的热情,共同致力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进程,高举嘉庚先生这面光辉旗帜,坚持人民政协大团结大联合的优势,更好地发挥海外华侨华人的纽带作用,合力书写中华民族发展新篇章。要继承和完成他的国家统一的遗愿,共同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遵循“两岸一家亲”的理念,以政协特有的平台和渠道,推动闽台深度融合,促进海峡两岸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王蒙徽指出,嘉庚精神体现了早年海内外炎黄子孙内心深藏的最朴素的中国梦,我们要坚持用嘉庚先生热爱祖国、心系家乡的精神,教育、感召、团结全市人民和广大海外华侨华人,汇聚起同心协力建设美丽厦门、共圆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要大力弘扬嘉庚先生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精神,锐意开拓创新,切实加快转型发展步伐,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排头兵。要秉承嘉庚先生“教育为兴国之本”的理念,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大力发扬嘉庚先生克己奉献、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切实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形成敢于奉献、勤俭创业的良好社会风气。

集美校友总会负责人、厦门大学和集美大学海内外校友代表等,分别在座谈会上作了发言。

15.弘扬民族精神,引领学生成长 篇十五

我们的教育对象———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求知欲旺、接受新事物快、辨别能力较差的特点。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响并经过主体内化过程才形成的。”因此对小学德育工作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结合学生思想发展特点, 把握学生道德行为的心理要素, 采用多种途径, 加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 让民族精神在小学生心中深深扎根, 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一、加强师德和党风建设, 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教师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 每一位教师的思想观念、道德觉悟、价值取向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 因而教师应该成为民族精神教育的倡导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要做到这一点, 学校应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中, 将树立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教师考评的基本前提和重要指标。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还必须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教师要加强党性修养, 身体力行, 率先垂范, 发挥先进性, 起好模范带动作用。

二、学科有机渗透, 感悟精神境界

传统的观念认为, 弘扬民族精神, 仅仅是德育教师的责任, 与其他教师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 但细究之, 不难发现, 我国之民族精神, 是完整地贯穿于小学教育的全过程。特别是小学思品、语文、科学等学科的课程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因此, 每一位教师都是德育工作者, 都应挖掘蕴含在各类课程中的民族精神教育资源, 立足课堂活动, 根据各科教学自身的性质特点, 把培育民族精神有机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 使学科教学变单纯的传授知识为文道统一的教育。如思品教师可结合教学, 讲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 讲祖国雄伟壮丽的美好河山, 讲中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 讲中华民族对人类的贡献等, 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科学教师可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同时, 更可介绍中国历史上优秀科学家如詹天佑、王选、袁隆平等的先进事迹, 培养学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语文教师则可以结合课文如《长征》、《延安, 我把你追寻》、《向往奥运》、《詹天佑》、《一定要争气》等课程资源, 培养学生自尊、自强、自立和吃苦耐劳、仁爱宽容、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以及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引导自主体验, 内化精神品格

实践活动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教育资源。除了在课堂教学中培育民族精神外, 还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如, 充分利用“六一”、“七一”、“八一”、“十一”以及学雷锋纪念日、助残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少先队建队纪念日, 传统节日、历史人物纪念日、重大事件等, 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系列主题教育活动;通过组织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展览、影视, 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演出、书画展、征文等活动, 举办纪念会、演讲会、座谈会等主题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在实践活动中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实践证明, 几年来, 我校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载体, 以少先队活动为途径, 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坚持学用结合, 以学促用, 重在行动的原则———我们开展了争做“学习小能手、道德小公民、环保小卫士、家庭小帮手、文明小使者、民族小精英”等“六小”活动, 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践化、生活化。我校组织学生按“生活新变化、社会新气象、农村新面貌、科技新发展、国际新形象、未来新蓝图”等主题, 开展爱国寻宝大行动, 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中捕捉新时代主流文化的片断。还召开主题班会, 紧紧围绕活动主题, 让学生畅谈、交流自己在学习、教育和在社会实践中的体会和收获, 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开展“六个一”活动, 即读一本好书、看一部优秀电影或电视片、学唱一首积极向上的歌曲、走访一位英模人物、举行一次主题班队会、组织一次主题演讲, 以弘扬进步思想, 促进品德提升。举行校园艺术节、科技节, 既给每位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 又为他们营造了一个爱祖国、爱集体、关心他人、团结合作的氛围, 使得民族精神在活动中逐步渗透、逐步形成。

这些系列活动的有序开展, 使民族精神教育存在于每一个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中, 学生的心灵在自然和生活环境中得到熏陶而逐步深化, 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深远意义。

四、深化传统教育, 传承历史文化

我国一年有许多民族传统节日, 如:妇女节、植树节、清明节、中秋节、重阳节等, 学校可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我校十分重视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的现代浓厚气息, 通过晨会、课堂教学、少先队活动等多种途径开展活动。例如妇女节, 通过文化积累升华女性诗情。大队部充分利用唐诗、宋词的相关内容, 通过调查妈妈、姥姥、奶奶的生活事例, 讨论分析她们共有的优秀品质, 筛选合适的3首诗词, 让学生分别送给自己的这3位亲人, 并充满感情地进行诵读。实践的理解, 诗歌的解读, 让学生的情感由外及内地得到升华。又如中秋节, 秋高气爽, 借助明镜般的皓月, 托物言志, 是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良机。中秋节之际, 少先队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品月饼, 知来历”、“观明月, 听传说”、“吟诗歌, 盼登月”的活动, 巧妙地把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灿烂文化和开拓创新、崇尚科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营造校园氛围, 弘扬传统美德

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来营造德育氛围, 使学生置身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美德的熏陶之中。校园广播站、校园宣传栏、班级板报、警示标语及适于作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每一环节都可作为弘扬民族精神的阵地, 要让每一面墙壁说话, 每一个角落传情, 每一个景点启智。让学生通过“从现在做起, 从小事做起, 从我做起”等宣传标语时时刻刻想到自己应该努力学习, 为祖国争光。伟人警句、伟人画像及雕像,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校园宣传栏, 也担负起宣传时事, 宣传美德的重要阵地, 为学生营造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氛围。

在我校的校园里, “古今中华民族文化长廊”是我校校园科技文化建设的特色之一, 学校的每一面墙、每一个装饰、每一个橱窗都成了弘扬民族精神的最好场所, 使之润物细无声地注入学生心田。每个课间, 不少学生都在阅读数十块展板上那些生动活泼的故事、传记, 了解文化传统、文明历史、英雄人物、历史事件、伟大成就, 从中了解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艰难曲折的奋斗历史, 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焕发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

六、巧用突发事件, 维系情感纽带

突发事件对于弘扬民族精神教育, 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因为民族精神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建设和谐社会的牢固纽带。比如抗击非典、全民抗灾、关注弱势群体等, 都可以作为中小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有效载体。以往的实践证明, 每当面临国难, 国民的爱国热情往往会被极大地激发出来, 这也恰恰是在小学生中弘扬民族精神、培育民族精神的最佳时机, 学校通过升旗仪式、晨会、德育活动课、校园广播等渠道, 传播突发事件中引发的英雄壮举, 寻找学习榜样, 树立人生坐标。并利用身边的感人事例, 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号召和引导学生们积极投身到突发事件中去, 使其在参与中体验和实践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一致、敢于胜利的伟大的民族精神。如:在突如其来的四川汶川地区大地震后, 人民解放军、武警战士以及全国各族人民众志成城、齐心协力投入到抗震救灾的行列中去, 这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一次大好机会, 我校开展了系列活动, 如:为在地震中死去的同胞下半旗致哀、献小白花;为灾区人民捐款献爱心活动;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 向灾区小朋友送去节日的问候———动手制作节日贺卡、写上节日祝福等。焕发起学生的强烈爱心和民族责任性。

16.弘扬体育精神征文 篇十六

中华民族虽然仅仅是一个政治概念,并非人类学社会学里的民族。但全球华人在“中华民族”这一大背景、大前题下团结奋进,气壮山河的历史却堪与天地同寿,日月同辉!从洪秀全的金田起义、康梁的维新变法、何子渊的教育革新,再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无不得益于炎黄子孙始终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敢为天下先、善为天下先、屹立潮头、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期发展当中,所孕育而成的精神样态。它是种族、血统、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哲学思想等等所熏陶、融汇而成的文化慧命,也可说是一个民族的内在心态和存养。民族精神表现在一个民族的节操、气度、风范和日常行谊上。尤其表现在一个民族处于逆境中,所呈现出的镇定自若、奋发有为、自强不息、不屈不挠的志节和心情上。民族精神也是一个民族的生命魂;是一个民族的独特人格的彰显;是一个民族的慧根。同一民族之间,必须其有相同的文化意识、生活习俗、道德规范、忧患心态,与哲学思想;否则必形成民族间的分歧。因此,民族精神乃是一个民族的命脉所系,是民族同心、同德的关键,更是民族绵延、发展的重要枢纽。礼运大同篇、易经的时中观、大中以正的思想,春秋的夷夏之辨和王道精神,先秦儒家的仁道、忠恕、博厚的思想,道家的博大真人、寥天一的开矿胸次,墨家的刻苦耐劳、实践笃行,以及文天祥的正气歌,张载的西铭,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慧命,也是构成我中华民族精神的资产。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奋斗,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杨靖宇等,是其中杰出代表。

上一篇:九下历史,《第三次工业革命》评课稿下一篇:县广播电视局行风建设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