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2024-08-30

生物地理学复习资料(14篇)

1.生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篇一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高中生物复习攻略:高考状元“私房”复习

笔记:生物篇

估算就是不算,估算法是通过推理、猜测得出答案的一种方法。

罗远航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理科状元)

对于生物的学习记笔记,是有效的学习方法。在生物学学习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

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资料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

下载更多高中生物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生物 gaozhongshengwu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

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

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

(2)听讲笔记.课堂听课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

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

(3)要学会总结.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

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下载更多高中生物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生物 gaozhongshengwu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张晨光

安徽理科状元的高考战略

我认为学习关键就是掌握正确学习方法。就我的体会有这么几点:一要认真学习,二要善于归纳总结,三要勇于创新。

认真学习,主要是指课堂上老师讲课时要高度集中,要绝对100%掌握老师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我的课堂笔记是的“双栏笔记”,笔记下载更多高中生物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生物 gaozhongshengwu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的每页分为左右两栏,右栏记录的是老师讲授的课堂内容,标注重点,左栏记录的是及时的自我领悟及易错易混的提醒等,比如,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等。

在保证课堂 45分钟效果的同时更要学会自学,每天要根据自身情况抽出时间,有针对性的自学,主要为课前的预习和课后巩固加深。善于归纳总结,从大的方面,要及时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冷静思考,认真地找出自身学习方法还存在哪些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

以具体细节上,要认真找出自身知识短缺处,并采取实效的方法及时改进,我的经验做法就是自己总结归纳整理出三个“宝典”。

宝典一:易错题集锦。

就是平时注意归类整理,把一些自己学习、考试中易错题集中到一起,仔细分析好错因,记录好题目正误的两种做法,特别注意将错因相同、相似的错题认真分析。

宝典二:好题索引。

将平时学习考试中,遇的好题(对自己启发比较大,考试可能性很大的题目)集中归纳整理,并用单独的本子标明页码、题号,以备查用和学习。

宝典三:试卷分析汇总。

下载更多高中生物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生物 gaozhongshengwu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在线1对1 家教网

三好网中小学辅导http://

我把生物学分为10专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每一次试卷都是对自身所学知识一次检验,因此我平时就养成总结每次考试得失的好习惯,考得好主要得益什么原因,考得不好失利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并归纳整理各个专题之中,用时随时可以找到,方便快捷,也节约时间。

通过每总结一次,就能更提高一步。勇于创新。勇于创新可以说是我的主要特点,解题时不能拘泥于老师讲的老方法,有时要勇于突破常规思维,转换视角解析。

这种另辟蹊径逼近目标的方式和做法,可能一时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也可能会造成平时考试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但却能提高我的思维品质和钻研求证能力。要找出适合自身的思想方法,特别要注意将思想渗透到解题过程中,从多解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下载更多高中生物学习资料、高考绝密复习总结资料,请关注微信账号:高中生物 gaozhongshengwu100 ;北京高考 bjgk010;打开微信搜索关注一下账号你就可免费获取

2.生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篇二

一、综合分析近三年来江苏高考生物实验试题的考查形式与特点

从考纲规定高考生物的实验、教材经典实验、设计与探究实验三个方面,对近三年(2009、2010和2011年)来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做一个比较直观的对比。通过比较发现,在近三年的高考实验试题分布中,考纲规定的实验、教材经典实验在选择题中考查较多,而设计与探究实验在非选择题中考查比重大、分值高。再者,从高考对学生能力要求层次分析,近三年来高考实验试题主要考察了独立完成实验的能力,验证简单生物实验,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对一些简单实验方案作出恰当评价和修改的能力。

二、生物实验复习的建议及应对策略

(1)重视教材的基础实验。

目前高考非常重视对实验内容的考查,它包括实验仪器的使用、实验的原理、过程、结果以及对实验的分析、解释与表达。尤其重视探究性试验和对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在复习中除加强动手操作的训练外,主要是精炼实验试题,培养实验题的解题能力,逐步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分析能力,最终达到“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的目的。在复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罗列教材中的显性实验提高实验技能。所谓显性实验是指教材中明确注明的分组实验、演示实验、研究性实验或实习。②收集教材中的隐性实验,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我们所提到的实验,一般是指上面提到的显性试验,实际上,课本上的知识点往往都由实验引入或加以实验验证的,这些在课本中虽未明确注明,却是科学家研究过程的再现,我们称之为经典实验。除经典实验外,还有诸如观察、验证、应用等类型的实验,这类实验不仅包含在课本的正文中,在课本的小资料栏目以及复习题中也有,将它们找出分析,这样可以扩大视野,从多个角度重新组合新的实验板块。③充分利用新教材探究性实验较多的特点,以此作为实验设计及课题设计的训练材料。

(2)分析和研究教材经典实验,总结和体悟解决问题的科学过程和方法。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经典实验非常丰富,如光合作用的发现、酶的发现、溶液培养法、生长素的发现、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等,这些实验蕴藏着极为丰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技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深刻领悟。通过经典实验体会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并将这些总结用于解决生物学问题。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命题素材,运用生物学原理进行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重视例题解析和专项训练。

首先,复习实验内容可以将高考对实验部分的要求分解开来进行专项训练。在高三实验复习时候可以按照下列板块进行复习:科学实验理论、实验基础知识、排除实验干扰、实验设计、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方案评价等,最后再进行实验部分的综合训练。例如,我们在进行“实验干扰因素的来源和排除”专项训练时,曾经根据干扰因素的来源进行分类复习。①来自实验材料:所采用的生物材料在实验前的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代谢产物对实验所要展开的研究存在干扰,或生物材料本身的活动状态与实验的要求不相符合,从而影响实验的现象及相关的生理过程的发生。那么,在实验前要通过一定的实验步骤消除先前的代谢产物,或者将实验活动状态调整到符合实验要求上面来。②来自实验环境:实验的外部条件环境,如温度、氧气、二氧化碳、光照等诸多因素,都与可能对实验过程产生干扰,或对实验数据的检测发生影响,从而干扰实验的现象发生和实验因变量的检测。为了做到实验的科学、准确,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消除来自环境中的干扰性因素。③来自先前的操作:在实验中有时前面的操作步骤,可能会干扰后面的实验过程,从而影响实验现象和结果。如:“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在解离后进行充分漂洗以洗去解离液,有利于进行染色。④来自实验设计:有些实验产生的干扰性因素来自实验者设计的实验方案本身,比如实验样本数少,偶然性因素显著干扰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而有些实验由于实验生物的个体差异,无法通过上述方法消除干扰,而为了确保实验的科学性,需要通过实验生物的巧妙搭配,来消除干扰,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其次,全面提升生物学探究能力,发展综合运用能力。新高考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十分注重对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查。复习备考时候,可以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会确认变量、作出科学的假设和预期、设计可行的研究方案、处理和解释结果、作出科学的判断;要通过动手操作,综合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升综合运用能力;要通过典型例题的学习,结合一定量的规范训练题,总结解答生物实验试题的规律和方法,培养在新情境下独立解决新问题的综合能力。

(4)重视复习方法,循序渐进完成实验复习。

实验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坚持科学训练与循序渐进相结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逐步提高实验题的解题能力。先从教材入手,再拓展到课外;先多分析一些验证性实验,再分析探究性实验;先就问题的提出、实验的设计、对实验结果的假设、对假设的验证、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观察记录、对实验结果的表达等基本环节逐项逐点落实,然后再尝试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和客观计划的制订。生物学科本身既是实验性学科,又是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解决生物学问题,往往要涉及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甚至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因此学习中应有的放矢注意相关的知识积累,拓展视野,提高能力。

3.高中生物如何复习 篇三

关键词:知识梳理;思维方法;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复习应注意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注重基础知识梳理,形成知识网络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如,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帮助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并形成联系的观点,活跃思维。

2 贴近生产、生活,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方式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更贴近生产、生活的问题,尽量避免纯知识性题目的立意。这样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否则无法解决高考综合能力问题。

当前的生物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老观念、老方法,应该以发展人的品质和智力为目标,应该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问题融入生物课堂教学中,以增强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教学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能以扼杀学生的能力来换取有限的教学成果,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从生产和生活中发掘生物学知识来开拓学生的思路和人文精神的培养。高三生物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现象、生命规律并用生物学知识来解释。例如,植物施肥过多的“烧苗”问题的分析、CO中毒原因的解释、生长素可以作为除草剂的原理剖析、无籽果实形成的特点分析等。

3 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的培养。如,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图解、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图解、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图解等。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1)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2)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高营养级低能量,(3)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4)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

高三复习应加强对学生认识知识的迁移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建立图表图解——基础知识之间的思维转换模式,促使学生思维活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分析图表、图解的能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因此,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对图表、图解问题的分析能力的培养,但是往往学生对此类题目存在着分析能力较差,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能力不足,对题目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等不良的审题习惯,对此教学中可以用顺向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的导向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审题并形成思维迁移能力。

4 突出比较法的运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

选择运用比较法,把课本中相关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有利于学生将知识系统化,并形成知识结构网络。如,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帮助学生对教材中有联系的前后知识加以比较,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因此,生物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等,指导学生进行比较法的学习。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比较、植物吸水和吸收矿质元素离子的比较、新陈代谢基本类型的比较、育种(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的比较等,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5 强化给材料题的复习,利于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

教学中我们没有忽视给材料题、给信息题的复习,精心选题目,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始终要求学生必须细心阅读给出的材料,围绕问题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和解决问题,这种复习充分体现了认知规律,利于学生积极思维。这种创设情景、提供信息的材料题,打破了只重视知识定论、死记硬背的教学格局,改变了传统的只注重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教学。

课堂教学必须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带着学生走向教材、切不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主导和主体作用的有机结合,可以避免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的盲目性和偶然性,使学生具有较明确的指向性和受控性,久而久之,能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在教师的启发下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包括:思维的广泛性、深刻性、逻辑性、批判性。教学中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同时,设置问题梯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更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6 增强实验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复习教学中不断总结近年高考的实验设计题,认为实验在高考中仍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复习时加强了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要求的专题研究,要求学生学会根据给出的条件,自己设计实验合理科学的步骤。如,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这样的专题复习,更具有开放性,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更大的空间,让学生顺着题意发挥思维想象,进而得出相应的答案。符合创新思维的要求和学生思维活动、认知水平,更有利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学中,应善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质疑思维不断深入,形成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灵活性,并指导学生对语言组织的逻辑性、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培养。课堂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实验教学,教师应有计划、有步骤地从演示实验、教师指导下的验证性实验过渡到学生的自主性实验,进一步给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和材料的设计型实验;从教师指导下的实验现象观察、学会分析和解释现象,过渡到自己发现问题、讨论并解决问题。在实验中让学生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为学生创造一个展示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进而为学生形成创新思维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长期的灌输式教学,使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养成了等、靠、背的“恶习”,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对生物学知识的学习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忽视问题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在学习生物高考大纲的基础上,突出能力的培养,在选择题目时,立意于能力,注重学生对知识分析和运用,但有不忽略基础知识的复习,生物教学中始终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出发点,改变教法,消除了以满堂灌、简单地重复知识来扼杀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以题海战术来泯灭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的传统复习方法,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赵雅玲.浅谈新课标下高三生物复习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8)

2 胡晓华.引导反思——有效组织高三生物复习[J].中学生物教学,2009(8)

3 张明刚.怎样做好2010届高三生物复习[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6)

4 王华.高三生物二轮复习教学的一些思考[J].成功(教育),2011(12)

4.生物地理学复习资料 篇四

【】高三生物知识点复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查字典生物网为您整理的最新考试资讯,请您详细阅读!名词:

1、过度繁殖: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表现为过度繁殖。

2、自然选择: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作自然选择。

3、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间彼此交配,通过繁殖将自己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4、基因库:种群全部个体所含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其中每个个体所含的基因只是基因库的一部分。

5、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整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6、物种: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互相交配,并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7、隔离:指同一物种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包括:a、地理隔离:由于高山、河流、沙漠等地理上的障碍,使彼此间不能相遇而不能交配。(如:东北虎和华南虎)b、生殖隔离:种群间的个体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语句: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四方面: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2、达尔文认为长颈鹿的进化原因是:长颈鹿产生的后代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过度繁殖);它们都要吃树叶而树叶不够吃(生存斗争);它们有颈长和颈短的差异(遗传变异);颈长的能吃到树叶生存下来,颈短的因吃不到树叶而最终饿死了(适者生存)。

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内容也有四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改变基因频率;隔离导致物种形成。

3、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原因:基因突变、基因重组、自然选择。生物进化其实就是种群基因频率改变的过程。

4、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都可称为突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生物个体间出现可遗传的差异。

5、种群产生的变异是不定向的,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种群的繁殖使有利变异基因不断积累,不利变异基因逐代淘汰,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因此,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实例桦尺蠖在工业区体色变黑:a、从宏观上看:19世纪中期桦尺蠖的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属于保护色,较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不能适应环境,易被捕食者捕食,因此,突变产生后,后代的个体数受到限制。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由于地衣死亡,桦尺蠖栖息的树干裸露并被烟熏黑,使得黑色性状与环境色彩相似而大量生存,浅色性状与环境色彩差异很大,易被捕食者捕食而大量被淘汰。表现为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B、从微观来看:19世纪中期以前,由于黑色基因(S)为不利变异基因,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受到限制,因此,当时种群中浅色基因(s)的频率为9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为5%。到20世纪中期由于黑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能适应环境而大量生存并繁殖后代,浅色基因(s)控制的性状不能适应环境而大量被淘汰,使后代数量大量减少。浅色基因(s)的频率下降为5%,黑色基因(S)的频率上升为95%。结果是淘汰了不利变异的基因并保留了有利变异基因,通过遗传逐渐积累。)

6、物种的形成:物种形成的方式有多种,经过长期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是比较常见的方式。(如,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14种地雀的形成过程,就是长期的地理隔离导致生殖隔离的结果。)

7、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是:突变和基因重组提供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决定进化的方向。隔离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8、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①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例如,从某种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A基因频率=(230+60)2100=60%,a基因频率=1-60%=40%。②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子频率与1/2杂合子频率之和。例如:AA基因型频率为30/100=0.3,Aa基因型频率为60/100=0.6;aa基因型频率为10/100=0.1;则A基因频率=0.3+1/20、6=40%。③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1,种群中基因型频率之和等于1。

5.沪教版生物复习资料 篇五

(1)藻类植物主要生活在淡水或者海水中,没有真正的根茎叶

代表植物:衣藻、水绵、紫菜、海带

(2)蕨类植物植株较小,没有维管组织。有类似茎叶的分化,但没有真正的根。

代表植物:葫芦藓、地钱

(3)苔藓植物有根茎叶、有维管组织、孢子繁殖

代表植物:卷柏、肾蕨、蕨、鹿角蕨

(4)种子植物是植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大类群,以种子繁衍后代。根据种子裸露还是有果皮包被的,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两大类。

裸子植物:松、柏、杉、榧、银杏、铁树

被子植物:大部分蔬菜、观赏的花、大部分树木、经济作物

(5)被子植物通常具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大器官

前三个称为营养器官,后三个成为繁殖器官

(6)叶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

(7)具有叶片、叶柄、托叶三部分的完整叶称为完全叶。

(8)一个叶柄上有许多小叶称为复叶,复叶分为羽状复叶、掌状复叶、三出复叶

(9)叶片有三个部分组成:表皮、叶肉、叶脉。

(10)表皮有保护作用。上面有气孔,是叶片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门户。

(11)叶肉组织位于上下表皮之间,接近上表皮的是排列整齐、圆柱形的细胞的栅栏组织。

(12)接近下表皮的是排列疏松、排列不规则的细胞组成的海绵组织。

(13)叶脉有疏导水分、养分、支持叶片的作用

(14)花由花柄、花托、花萼、花冠、雌蕊、雄蕊组成

(15)雄蕊由细长的花丝、膨大的花药组成,花药内有花粉粒,里面有生殖细胞精子。

(16)雌蕊顶部膨大的不分叫做猪头,中间细长的部分叫做花柱,下面粗大部分为子房。

(17)子房内有胚珠,子房壁发育为果皮,胚珠发育为种子,子房发育为果实

(18)果实的果皮由单纯子房壁发育来的为真果;花被、花托、花序轴共同形成的为假果。

(19)食用根的植物:萝卜、胡萝卜、山芋

食用茎的植物:土豆、藕、甘蔗

食用叶的植物:破财、洋葱、大蒜

食用花的植物:黄花菜、花菜

食用果实的植物:刀豆、豆角、茄子

食用种子的植物:豌豆、玉米、蚕豆 二.动物

(1)无脊椎动物体内没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2)原生动物体型微小,结构简单,是原始单细胞动物。

代表动物:变形虫、草履虫、疟原虫

(3)腔肠动物营水生生活,身体辐射对称,具有原始消化腔,有口无肛门,有刺细胞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蜇、珊瑚虫

(4)扁形动物身体扁平,不分节,两侧对称,有口无肛门

代表动物:涡虫,血吸虫,绦虫

(5)线形动物呈圆柱形,体长两端尖细,不分节,雌雄异体。

消化道不弯曲,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多数营寄生生活。代表动物:蛔虫、丝虫、蛲虫

(6)环节动物身体呈圆筒形或扁平,体长分节,消化道发达,有口有肛门。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

(7)软体动物身体柔软,不分节,身体可分头、足、内脏囊等不分,多数种类有贝壳

代表动物:鹦鹉螺、蜗牛、河蚌、乌贼

(8)节肢动物由前、后连接的体节组成,结构与功能不同的体节构成身体不同部分。体表有外骨骼,附肢分节。

代表动物:蝗虫、蟹、虾、昆虫等

(9)蝗虫适应陆地生活的特点:有外骨骼;感觉器官发达;运动能力强;生殖能力强。

(10)棘皮动物生活在海中,幼体两侧对称,成体辐射对称,有内骨骼,突出体表形成刺。

代表动物:海星,海胆,海参

(11)鱼类营水生生活,以鳃呼吸,用鳍游泳、维持身体平衡。体表覆盖鳞片,体温不恒定,生殖方式大多为卵生。有侧线可感知水流水温。

(12)鱼类适合水中生活的特点:身体呈流线型,减小水流阻力;有侧线可感知水流水温;用鳃呼吸、鳍游泳;有鳔、有黏液

(13)两栖动物幼体用鳃呼吸,没有附肢,适于水生;成体用肺呼吸,出现前肢、后肢,体表皮肤裸露,富有黏液,有辅助呼吸的功能,体温不恒定,卵生。

(14)爬行类体表覆盖鳞片、骨板。用肺呼吸,体温不恒定,体内受精,产羊膜卵。卵生或者卵胎生。

(15)鸟类体表被有羽毛,呈纺锤形,前肢成翼;用肺呼吸,有气囊进行双重呼吸。体温恒定,产羊膜卵。

(16)鸟类适合空中飞翔的特点:身体呈纺锤形;前肢成翼;有气囊进行双重呼吸。

(17)哺乳类动物体表被毛,体腔由膈分为胸腔和腹腔。用肺呼吸,体温恒定,胎生,用乳汁哺育幼崽。

三.微生物

(1)微生物包括真菌、细菌、病毒及其他等。

(2)酵母菌是单细胞生物,出芽生殖(环境差的时候也有孢子繁殖)。

(3)酵母菌呼吸方式:

(无氧)将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放出的能量少;

(有氧)将葡萄糖和氧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放出能量多。

(4)微生物的无氧呼吸称为发酵。

(5)青霉是多细胞生物,孢子繁殖,有菌丝组成,腐生。

(6)真菌有细胞核,无叶绿素,孢子繁殖。

(7)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三部分组成;细胞中没有成型细胞核,没有叶绿素。应腐生和寄生生活。分裂繁殖。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8)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由蛋白质衣壳和内部核酸核心两部分组成。不能独立生活、依靠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生活。

四.生物的分类

(1)生物种都有两种名称,一种是本国人、当地人的称呼,成为俗名;还有一种是国际上对每种生物规定的世界通用的名称,成为学名。

(2)瑞典生物学家林耐提出双名法。用拉丁化文字,由属名、种名、定名人组成。属名为名词,首字母大写;种名为形容词,首字母小写。

(3)分类有7个基本阶元:界门纲目科属种。

6.高一上册生物期末复习资料 篇六

构成ATP、DNA和RNA的化学元素相同(C、H、O、N、P);且结构中都含有“A”。简式如右:

2、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生理特性

结构特点:

流动性(其原因是组成细胞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多是可以运动的)。体现细胞膜流动性的事实有:白细胞的吞噬作用、神经元突起(树突、轴突)的形成、动物细胞质的分裂、“小泡”的形成、细胞融合、神经递质的分泌等。

生理特性:选择透过性(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目有关)。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自由扩散和主动运输均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3、赤道板和细胞板

①赤道板是在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整齐排列在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是一个虚拟、无形的空间。②细胞板是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上出现的真实结构,之后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

注:从细胞分裂所处的时期以及是否真实存在上进行辨析。

4、染色质、染色体和染色单体

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细胞中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时期的两种不同形态。

染色单体是染色体经过复制(染色体数量并没有增加)后由同一个着丝点连接着的两个子染色体(姐妹染色单体);当着丝点分裂后,两个染色单体就成为独立的染色体。如右图所示。

注:①不管一个着丝点是否含有染色单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都是以着丝点的数目来确定的。

②染色体在分裂间期以细丝状的染色质状态存在,有利于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在分裂期以螺旋状的染色体状态存在,有利于专题2理清易错易混易混知识汇总染色体的平均分离和遗传物质的平均分配。

5、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①同源染色体的概念:大小、形状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的一对染色体。

②同源染色体的实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发生联会。如人体细胞的X、Y染色体,大小、形状不同,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故也属于同源染色体。再如水稻单倍体(N)经秋水仙素处理后,染色体加倍的水稻(2N)中大小、形状相同的一对染色体,不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但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能联会,也可称为同源染色体。

③同源染色体的判断:依染色体的数目、大小和形状。

④同源染色体的存在(针对二倍体生物):从细胞角度,同源染色体存在于体细胞、精(卵)原细胞、初级精(卵)母细胞;从细胞分裂角度,同源染色体存在于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

6、呼吸作用类型的判断

①如果某生物产生的二氧化碳量和消耗的氧气量相等,则该生物只进行有氧呼吸。

②如果某生物不消耗氧气,只产生二氧化碳,则只进行无氧呼吸。

③如果某生物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比吸收的氧气量多,则两种呼吸方式都进行。

④如果某生物没有氧气的吸收和二氧化碳的释放,则该生物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物为乳酸)或生物已死亡。⑤无氧呼吸的产物中没有水生成,如果在呼吸作用的产物中有水生成,一定进行了有氧呼吸。

7、真光合作用与净光合作用

真光合作用就是植物的光合作用量(只是光合作用,不包括呼吸作用)。体现了植物有机物的制造量。净光合作用是指真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差值,体现了植物有机物的积累量。二者的关系:真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可借助曲线图加以理解:在右图中,当光照强度为0时,实线表示的CO2吸收量为负值,可知实际表示的是植物净光合作用强度,则虚线表示真光合作用强度。

8、杂交、自交、测交、正交和反交

①杂交:是指基因型不同的生物体之间的交配,常用于杂交育种。

②自交:基因型相同的生物体之间的交配。在植物中,自花受粉是一种常见的自交方式。通过自交可鉴定植物的基因型并提高纯合体所占的比例。

③测交:让F1与隐性个体杂交,用来测定F1的基因型。常用于孟德尔遗传规律的验证以及动物基因型的鉴定。

④正交和反交:若甲作父本,乙作母本,称为正交;而乙作父本,甲作母本,就是反交。二者是相对的,若把前者称反交,后者就是正交。常用于细胞质遗传和细胞核遗传的判断以及常染色体遗传和伴性遗传的判断。

小编推荐:高中生物必修一知识结构框架图

9、遗传概率求解范围的确定

在解概率题时,需要注意求解范围:(1)在所有后代中求概率:不考虑性别归属,凡其后代均属于求解范围;(2)只在某一性别中求概率:需要避开另一性别,只看所求性别中的概率;(3)连同性别一起求概率:此种情况中,性别本身也属于求解范围,因而应先将该性别的出生率(1∕2)列入范围,再在该性别中求概率;(4)对于常染色体上的遗传,由于后代性状与性别无关,因此,女性或男性中的概率与子代中的概率相等;(5)对于伴性遗传,需要将性状与性别结合在一起考虑,即在具体某一性别中求某一性状所占的比例。

10、系谱图中遗传病类型的判断

通常先判断显隐性,后判断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常染色体遗传还是伴性遗传)。

(1)识记典型图例,直接确定遗传病

亲代正常,子代有患病者,必为隐性遗传;若子代为女性患病,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图甲)。亲代患病,子代有正常者,必为显性遗传;若子代为女性正常,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如图乙)。

(2)熟记判断口诀,简便快速巧断定

无中生有为隐性,隐性遗传看女病,父或子正非伴性。

有中生无为显性,显性遗传看男病,母或女正非伴性。

Y染色体上,直系男子均患病。细胞质遗传,后代性状同母系

11、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的比较

无子番茄是利用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的特性,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受粉的番茄花蕾,刺激子房发育成果实。其遗传物质未改变,属于不可遗传的变异。

无子西瓜是秋水仙素引起染色体变异的结果,属于可遗传的变异。由于植株是三倍体,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联会紊乱,不能形成正常的生殖细胞,从而导致果实无子。

12、个别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在正常减数分裂过程中将产生X或Y染色体的精子,以及含有X染色体的卵细胞。但偶尔也会出现异常精子和异常卵细胞类型,各种情况及出现的原因大致如下:

13、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比较

单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凡由配子发育而来的个体均属于单倍体。

多倍体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

对于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还是三倍体,要从其来源上判断。若直接来自配子,就为单倍体;若来自受精卵,则为三倍体。

15、调查某遗传病发病率和调查某遗传病遗传方式的比较

①相同点:(1)调查的群体应足够大,以保证实验数据和结论的准确性。(2)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的单基因遗传病进行调查。因为多基因遗传病易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不便于分析。(3)要注意保护被调查人的隐私。

②不同点: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的调查对象是某区域内整个群体;调查某遗传病的遗传方式的调查对象通常是患者的家系。另外,遗传病遗传方式的调查结果一般采用系谱图形式直观表现患病个体之间的关系,以便于分析可能的遗传方式(如显隐性遗传、是否具有伴性遗传的特点等)。

16、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①种群中某基因频率=种群中该基因总数/种群中该等位基因总数×100%。

②种群中某基因型频率=该基因型个体数/该种群的个体数×100%。

③在某种群中,有一对等位基因(A、a),假如种群中被调查的个体为N个,基因型(AA、Aa、aa)在被调查对象中所占的个数分别为n1、n2、n3,则A基因频率为(2n1+n2)/2N,a基因频率为(n22n3)/2N,且A基因频率+a基因频率=1。

④在一个有性生殖的自然种群中,当只考虑一对等位基因(A、a)时,设p代表A基因频率,q代表a基因频率,则(p+q)2=p2+2pq+q2=1,其中p2是AA2基因型频率,2pq是Aa基因型频率,q是aa基因型频率。

17、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与DNA连接酶(如右图)

图中a处表示的是脱氧核糖与磷酸之间的化学键,即磷酸二酯键。切割a处的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连接a处的是DNA连接酶。

图中b处表示的是碱基之间的氢键。切割b处的是解旋酶;连接b处遵循的原则是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注:DNA聚合酶和DNA连接酶作用生成的化学键相同,但DNA聚合酶是将单个的脱氧核苷酸连接成DNA分子,而DNA连接酶是将DNA片段连接成DNA分子。RNA聚合酶的作用是催化DNA的转录;DNA水解酶是DNA分子水解成单个脱氧核苷酸。解旋酶在常温下能使DNA双链之间的氢键断裂,在DNA复制和转录过程发挥作用。

18、横向运输:是由单向刺激引起的,发生在胚芽鞘、芽和根的尖端,与植物形态学方向无明显关系的运输方式。如在单侧光的影响下,生长素从胚芽鞘向光侧移向背光侧。单侧光引起生长素的横向运输纵向运输(极性运输):是指生长素只能由植物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如图2所示,茎尖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下运输;根尖分生组织合成的生长素向上运输。生长素的极性运输不受重力影响,可由图3所示实验加以验证。

19、生长素与植物的向性运动

植物的向性运动与外界单向刺激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有关。常见的几种向性运动产生的机理如图所示:

注:①生长素的合成部分在尖端;②尖端是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单侧光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向光侧少,背光侧多);③生长和弯曲的部位在尖端下面的一段。因此,植物的生长和弯曲情况就依尖端下面一段的生长素分布来判断;④根的向水性是由于向水侧细胞中所含自由水较多,代谢旺盛,生长素由背水侧更多地移到向水侧,而根对生长素较敏感,较高浓度的生长素抑制其生长,故使向水侧生长慢,背水侧生长快,从而表现出根的向水性。

20、在捕食数量关系图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断依两条曲线的关系判断。两种生物个体数量变化不同步,先增先减少者为被捕食者,后增后减少者为捕食者。如图中A先达到最多,B随后才达到多,即曲线B随着曲线A的变化而变化,故B捕食A。依最多个体数判断。被捕食者的个体数通常多于捕食者的个体数

21、腐生和寄生

腐生是从死的生物体中获得有机物的营养方式。腐生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寄生是从活的生物体中吸取有机物来生活。寄生的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注:从有机物的来源上辨别。来源于活的生物体为寄生,来源于死的生物体为腐生。

22、在生态系统中,某种生物数量增减的判断

①在食物链中的分析

若某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增加,必然引起该营养级的前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减少,而其后一营养级种群数量将增加。

②在食物网中的分析

(1)以中间环节少的那一条食物链作为分析依据,考虑的方向和顺序应从高营养级到低营养级。

(2)生产者相对稳定,即生产者比消费者稳定得多,当某一种群数量发生变化时,一般不用考虑生产者数量的增加或减少。

(3)处于营养级的种群,其食物有多种来源时,若其中一条食物链中断,则该种群的数量不会发生较大变化。

23、能量传递效率和能量利用效率

能量传递效率: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逐级减少,若以“营养级”为单位,能量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0~20%,可用能量金字塔来表示。其计算公式: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同化量÷该营养级同化量)×100%。

能量利用效率:通常考虑的是流入人类中的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营养级能量占生产者能量的比值;或考虑分解者的参与,以实现能量的多级利用。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食物链越短,能量利用效率越高;同时,生态系统中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强,能量利用效率越高。

注:从研究的对象上分析,能量传递效率以“营养级”为研究对象,而能量利用效率则以“营养级”或“人”为研究对象

24、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实验结果是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或收集到的数据,是实验反映的客观事实。

实验结论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而得出的定性表述,是对以后实践活动具有指导作用的“规律性”认识。

7.谈高二生物会考复习 篇七

一、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

1. 会考的性质。

高中生物会考是检查省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只是学业水平测试, 不追求区分度。只针对基础性和均衡性, 不针对多样性和选择性。

2. 题型及分数比例:

单项选择题70分, 非选择题包括填空、识图、分析和实验题共30分。

3. 内容比例:

必修一30%, 必修二30%, 必修三30%, 实验10%。

4. 难度控制:

试卷包括基础题、中等难度题和难题, 其占分比例大约为7∶2∶1。

二、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

会考大纲是学生参加会考的重要依据, 在会考复习中一定要用好它。我的做法是:会考系统复习前利用大纲先让学生了解考试的时间、题型和分值, 会考复习时根据大纲重建知识网络帮助学生回顾每一单元的知识内容, 其中可以考虑用不同的方法对知识进行整合, 归纳出它们相互的联系, 用图解表示, 可加深理解和记忆。

三、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

1. 重视“双基”复习, 总结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

生物学科应把精力放在“双基”教学和能力培养上。第一, 充分使用好能体现生物学学科特点的“双基”题, 通过“双基”题的训练和测试, 及时发现问题, 查缺补漏, 以扎实的“双基”教学使学生打好牢固的基础。第二, 注重生物学科的内在联系, 将相关的知识通过一定的方式有机地组合起来, 形成知识的结构和体系是总复习的重要方法, 这种复习方法的运用必然有对知识的综合分析和分析的综合, 有利于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的提高, 也有利于知识的记忆和迁移能力的培养。

2. 抓好章节复习, 指导学生归纳知识点。

在进行章节复习时, 我们采取的方法是启发学生归纳本章的知识结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我们常以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归纳某一章或节的知识结构, 学生感觉这样归纳, 使知识条理清楚, 记忆深刻, 而且还能发现并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 从而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3. 运用比较法, 化繁为简, 找出知识联系。

比较法就是对有联系的事物, 同一事物的相关面进行类比, 以达到同中求异、异中存同, 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事物的本质, 从而提高正确运用知识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 比较法可帮助学生感知、识记、理解、综合运用生物知识、突破难点, 抓住要点, 化繁为简, 变难为易。包括基本概念的比较, 找出相互联系。可以利用图表比较, 分析异同及知识的联系。高中生物的内容中, 很多知识点都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进行比较, 如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的比较等。

4. 强化训练, 提高能力。

练习是提高复习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选择难度适中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可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然后采取矫正补救来确保目标的实现。在练的基础上进行讲评, 可培养学生解题的技巧, 巩固与深化所学知识。在复习过程中, 充分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思维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练习、讨论、讲评可巩固知识与发展思维能力。选择适当情境、联系实际、开拓性强、难度较大的题目, 能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

5. 注重教材插图, 可以帮助学生对抽象知识进行理解。

插图是教材中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具有增强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理论知识的作用,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重视插图, 学会利用插图, 做到以图解文, 以文理图, 复习效果往往有明显的提高。

摘要:从明确会考的性质、命题要求;巧用会考大纲, 提高复习效率;采取有效的方式搞好复习等方面探讨了会考复习的要求。

8.初中生物复习方法探析 篇八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复习方法    系统复习

初中生物学知识处于较简单层面,但涉及的知识很广泛,加之初中生本身认识能力有限,概括归纳能力尚在不断发展中。所以教师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至关重要。以下是笔者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出的初中生物复习方法。

一、回归课本,重基础

对于初中生物的复习,第一轮复习就是回归课本,重现基础知识。课本可以说是知识最原始的模板,应加强关注。学生回归课本,基础知识得以重现,学生在复习中许多问题都有了追溯。基础知识是地基,夯实基础,学生在后期复习过程中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观察和实验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其中学习“科学探究及其基本方法”又是学生掌握的重点。

学生在进行知识运用之前,首先应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一定了解,若连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一无所知,就谈不上应用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

课本上以著名的巴斯德实验为例,为学生展示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复习过程中,将巴斯德实验彻底弄明白,就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提出问题:煮沸的肉汤会变质,是因为肉汤中出现了细菌。这些细菌是从哪里来的?

作出假设:细菌是从空气中来的,也可能是肉汤本身产生的。

制订计划:准备两个大小完全相同的烧瓶,每个烧瓶中放入等量的肉汤,加热煮沸。将其中一个瓶口加热,弯成鹅颈状。

实施计划:将两个瓶中的肉汤煮沸,静置数天。未做处理的圆底烧瓶中的肉汤变质,而鹅颈状烧瓶中的肉汤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变质。

得出结论:煮沸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进入。

通过课本上这个经典的探究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在探究实验中,要注意的是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巴斯德的实验中,其中圆底烧瓶那组是对照组,而鹅颈状烧瓶那组是实验组。探究实验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在这个实验中,唯一的变量就是瓶口的大小,一个瓶口大,一个瓶口小。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不仅锻炼了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且提高了与人合作的能力。

不难看出,课本上选取的生物实验都很经典,具有概括性与说服力。涉及的一些生物概念和专业名词,诠释的也都简洁易懂。所以,学生在复习中回归课本,将基础知识夯实,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一定基础。

二、理解内容,重体系

在熟识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如何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分类,建构完善的知识体系,也十分必要。

苏科版的初中生物复习,在复习过程中划分为十二个专题,分别为“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生物体内物质的运输”,“植物体内物质的转化”,“生物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有性生殖”,“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生物与环境”,“健康地生活”,“生物技术与显微镜”。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按照十二专题的知识体系,将知识细化,归类,学习的效果好。

例如,专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中的“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构建如下知识框架。

生物体相同的基本结构

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动物和植物细胞结构相同点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不同点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液泡、叶绿体

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主要作用

构建知识体系,可以将知识系统化,明了化,学生能提纲挈领地了解初中生物学知识。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找到知识储备。

三、加强练习,重综合

学生掌握了基础知识,并不代表能很好地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还需要通过一定的习题加强练习,在练习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1:酒香醇厚、面包松软等,都离不开酵母菌的功劳。请你解释一下原因。

分析:学生在学习单细胞生物体时,学习过酵母菌的发酵作用。作为真菌,酵母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

酵母菌的发酵作用即是无氧呼吸,直接利用有机物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产生了酒精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热就会膨胀,生出许多小孔,所以面包就变得松软了。

学生拿到题目不能盲目地做出选择,而是要进行知识重现,分析题干,与掌握的知识进行整合,进而得出正确答案。

四、紧扣热点,重应用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特别是与生命疾病有关的问题,信息传递更是迅速。无论是艾滋病、炭疽病、手足口病、狂犬病,还是尿毒症、糖尿病等,这些热点话题,在初中生物的中考中层出不穷。紧扣热点,学会分析问题,学会应用,方能出奇制胜。

例2:某初中生物兴趣小组,正在积极讨论一个问题:某人患有糖尿病,注射胰岛素后,昏迷,如何让病人尽快苏醒?

分析:这是一道典型的社会热点问题,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一般情况下,学生知道注射胰岛素可以治疗糖尿病。那么注射胰岛素后,出现休克现象,是什么原因导致。这就要明确胰岛素的治疗病理,胰岛素可降低血糖,但注射过多是不当的,导致体内血糖过低,就会出现休克现象。所以应适量注射葡萄糖,患者就会尽快苏醒。

实践证明,上述四种复习方法的制定遵循初中学生自身发展和生物学科特点,在具体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作一定的选择和改进,力求复习能高效、有序进行。

参考文献:

[1]喻小华.浅谈初中生物复习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0-12-08.

9.微生物工程考试复习资料 篇九

筛选抗生素产生茵的方法包括抑菌圈法、稀释法、扩散法、生物自显影法等。在这些方法中,试验茵的选择是成功的关键,它直接与检出的灵敏性、抗茵素的活性的抗茵谱有关。除使用高灵敏度的试验茵外,采用专一性很强的筛选技术也可检出新的抗生素。主要是利用与生长素作用机制相关的酶、酶抑制剂、激活剂、抗体等建立起来的高灵敏度、专一的筛选技术。

含微生物材料的标本采集的要求

采集菌种标本遵循的原则是材料的来源要广泛,标本预处理的目的?

提高菌种分离的效率

自然选育的定义、原理?诱变育种的原理、方法理论基础。

定义:不经人工处理,利用微生物的自然突变进行菌种选育的过程叫自然选育。原理:多因素低剂量的诱变效应和互变异构效应。多因素低剂量诱变效应,是指在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低剂量的宇宙射线、各种短波辐射、低剂量的诱变物质和微生物自身代谢产生和诱变物质等作用引起的突变。互变异构效应是指四种碱基第六位的酮基或氨基的瞬间变构,会引起碱基的错配。自然突变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一种是菌种退化面导致目标产物产量或质量下降;另一种是对生产有益的突变。为了保证生产水平的稳定和提高。应经常地进行生产菌种的自然选育,以淘汰退化的,选出优良菌种。诱变育种的理论基础是基因突变,突变主要包括染色体畸变和基因突变两在类。诱变育种就是利用各种被称为诱变剂的物理因素和化学试剂处理微生物细胞,提高基因突变的频率,再通过适当的筛选方法获得所需要的高产优质菌种的育种方法。诱变育种一般包括诱变和筛选两部分,诱变成功的关键包括出发菌株的选择、诱变剂种类和剂量的选择,经及合理的使用方法。筛选部分包括初筛和复筛来测定菌种的生产能力。诱变育种是诱变和筛选过程的不断重复,进到获得高产菌株。

基因工程的稳定性(提高稳定性的方法,质粒不稳定产生的原因)

基因工程茵在传代中常出现质粒不稳定现象。质粒不稳定分为分裂不稳定和结构不稳定两种情况。质粒不稳定常见的是分裂不稳定,它主要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含质粒茵产生不含质粒子代的频率;二是这两种茵的生长速率差异的大小。工程菌的培养一般采用分成两阶段培养法来提高质粒的稳定性。第一阶段以增加菌体的生长达到一定密度为目的个源基因不表达;第二阶段再诱导外源基因表达。

突变菌株的筛选方法?

筛选营养缺陷型突变菌株是通过解除协同反馈调节,可使另一分支代谢途径中的末端产物积累。而是遗传障碍不完全突变是一种酶活性下降的突变,不是完全丧失活性,因此不会过量积累末端产物,可避免反馈调节作用,大量积累中间产物,这种突变菌株在不添加相应物质的莱西培养基上长成很小的菌落。抗反馈阻遏和抗 反馈抑制突变菌株是通过抗 结构类似物突变的方法筛选出来的。也可从营养缺陷型的回复突变菌株获得抗反馈突变株。通过改变菌种的遗传特性筛选组成型突变株。

微生物代谢类型和自我调节部位?许多化合物代谢的部位是受抑制的有哪些方法?

微生物生长繁殖主要依赖两种代谢途径: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分解代谢是从环境中吸收各种春风碳源、氮源等物质降解,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源和小分子中间体。合成代谢是利用分解代谢的能量和中间估合成氨基酸、核酸等单体物质,及蛋白质、核酸、多糖等多聚物。微生物小分子物质的合成和降解是由其自我调节的。许多化合物的代谢部位是受到控制的,有三种控制方式。首先,细胞膜对大多数亲水分子起一种屏障作用,但 又存在着某些输送系统即通道。这些通道是输送某些化合物的系统,其中有些是需能的。它们受ATP的影响,并受透性酶的调节。其次,在原核生物有两种 控制通量的方法,即调节现有酶量和改变酶分子的活性。对酶量的调节可以通过增加或减少关键酶的合成或降解速率进行。其三,限制基质的有形接近。

酶激活作用与抑制作用(概念)

酶的激活作用和抑制作用是机体内存在的两个矛盾着的过程,并且普遍存在于微生物生物的代谢中。酶的激活作用是指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某种低分子质量的物质加入后,导致原来无活性或活性很低的酶转变为有活性或活性提高,使酶促反应速率提高的过程。酶的抑制作用是指在某个酶促反应系统中,某种低分子量的物质加入后,导致酶活力降低的过程。酶活性调节的机制

酶活性调节的机制研究得最清楚的是酶的变构理论和酶分子的化学修饰调节理论。某些物质能与酶分子上的非催化部位特异地结合,引起酶蛋白的分子构象发生改变,从而改变酶的活性,这种现象称为酶的变构调节或称别位调节。受这种调节作用的酶称为别构酶或变构酶,能使酶发生变构效应的物质称为变构效应剂;如变构后引起酶活性的增强,则此效应剂称为激活变构剂或正效应物;反之则称为抑制变构剂或负效应物。变构调节在生物界普遍存在,它是人体内快速调节酶活性的一种重要方式。

酶分子肽链上的某些基团可在另一种酶的催化下发生可逆的共价修饰,从而引起酶活性的改变,这个过程称为酶的酶促化学修饰(chemical modification)。如磷酸化和脱磷酸,乙酰化和去乙酰化,腺苷化和去腺苷化,甲基化和去甲基化以及-sh基和-s-s-基互变等,其中磷酸化和脱磷酸作用在物质代谢调节中最为常见。

酶活性调节和酶量调节的概念和区别

酶量调节与酶活性调节在调节方式上是不同的。酶活性调节不涉及酶量的变化。酶量调节中不涉及酶活性的变化,主要通过影响酶合成或酶合成的速率控制酶量的变化,最终达到控制代谢过程的目的。酶活性调节的效果是即时而又迅速的;而酶量调节涉及到酶蛋白合成,所以调节效果较慢。分支生物合成途径的调节。

同工酶调节、顺序反馈调节、协同反馈调节、累加反馈调节、激活和抑制联合调节和酶的共价调节等。

温度对发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是多方面而复杂的,主要表现在对细胞生长,产物形成,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和生物合成方向等方面。发酵热的概念,微生物产热的特点

发酵热是微生物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以J/(m3*h)为单位。

生物热产生的大小有明显的阶段性,在孢子发芽和生长初期,生物热的产生是有限的,当进入对数生长期后,生物热就就大量产生,成为发酵过程热平衡的主要因素。此后生物热的产生开始减少,随着菌体的逐渐衰老、自溶,愈趋低落。

PH对发酵的影响,不同微生物生物最适PH和产物形成最适PH的情况及控制

影响细菌体的形态;产物稳定性;某些生物合成途径等。

最适发酵温度选择根据

选择最适发酵温度应该考虑两个方面:微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和产物合成的最适温度。当二者处于同步时应以敏感最强的一方面控制温度。

耗氧速率、摄氧率、溶解浓度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耗氧速率:单位质量的细胞(干重)在单位时间内消耗氧的量。摄氧率:单位体积培养液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氧量。细胞浓度直接影响培养液的摄氧率,培养基的成分和浓度显著影响微生物的摄氧率。PH 温度等也有影响。

空气除菌设备?

空气的除菌必须配备一定量的空气压缩机和空气除菌设备。空气除菌设备流程。包括粗过滤器,空压机,空气贮罐,空气冷却器,空气分离器,空气加热器,空气过滤器。标准发酵罐的结构?

标准发酵罐是既有机械搅拌又有压缩空气分布装置的发酵罐,主要部件包括罐身,搅拌器,挡板,冷却装置,空气分布装置,轴封等。

高温快速灭菌设备。答:加热器中,培养基与蒸汽混合,迅速上升到130—140度。连消

塔式连续灭菌设备有套管式和气液混合式两种。

不同发酵动力学类型特征?

发酵类型即动力学模型是为了描述菌体生长,碳原利用与代谢产物形成速度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之间的动力学关系。第一型特点:菌体生长,碳源利用和产物形成几乎都在相同的时间出现高峰,即表现出产物直接与碳源利用有关。第二型特点:在发酵的第一时期菌体迅速增长,而产物的形成很少或全无;在第二时期产物以高速度形成,生长也可能出现第二高峰,碳源利用在这两个时期都很高。第三型特点是:产物形成一般在菌体生长接近或达到最高生长时期,产物形成与碳源利用无准量关系,产量远低于碳源的消耗量。

空气溶胶过滤除菌的原理?

微生物并非一种简单的几何形状,介质空间隙往往远大于颗粒直径。微粒随气体通过过滤层时,滤层纤维所形成的网格阻碍气流前进,使气流无数次改变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饶过纤维前进,这些改变引起微粒对过滤层纤维产生惯性冲击,阻力,重力沉降,布朗扩散,静电吸引等作用,而将微粒拦截。高温短时间灭菌原理?

温度超过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上限时,微生物细胞中的蛋白质会发生不可逆的凝固变性变化,在很短时间引起微生物的死亡。吸附作用力?

它是范德华力,它是一组分子引力的总称,包括三种力,即定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

吸附过程基础理论?

固体表面的分子或原子与液体表面分子一样,处于特殊的状态,具有不饱和的剩余力,即存在着表面力,所以它们能够吸附外界物质如分子,原子或离子使这些物质在吸附剂表面附近形成多分子层或单分子层,而降低表面能,使自身达到稳定状态。分配常数,分离因素?

K为分配常数,在常温下C为常数,单位为MOL/L。条件是必须是稀溶液;溶质对两溶剂的互溶度没影响;必须是同一种分子类型,即不发生缔结和解离。

泡沫产生的原因,泡沫稳定性因素及对发酵的影响 ?

原因但是由于几方面造成的,包括外力,微生物代谢及培养基的成分等。泡漠的稳定性主要与液体的表面性质对如表面张力,表面黏度和饱漠的机械强度有密切的关系。影响有泡漠生成过多,会引起“逃液”,使得发酵体积的减少,直接影响了收率。泡沫升到罐顶,顶到轴封或逃液,都增加了杂菌污染的机会。

发酵液处理的目的?

目的是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加快悬浮液中固形物沉降的速度;尽可能使产物转入便于以后处理的相中,能够除去部分杂质。COHN方程是?

log(S/S0)=-Ks*I式中S—离子强度为I时的蛋白质的溶解度;S0表示纯溶剂[既I=0]时,蛋白质的溶解度;KS——盐析常数,与温度和PH无关;I——离子强度

有机溶剂沉淀法,溶剂萃取原理,有机溶剂的选择?答:是利用与水可以互溶的有机溶剂使产物沉淀的方法。原理是这种沉淀作用是多种效应的结果,但其主要作用是降低水溶液的介电常数。当有机溶液浓度曾大时,水对蛋白质等分子表面上荷电基团或亲水基团的水化程度降低,或者是说溶液的介电常数降低,因而静电吸引力增大。最好的的是乙醇和丙酮。

12.酶合成调节的诱导作用、阻遏、机制

10.七年级生物下册总复习资料 篇十

1、血液的成分: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2、血液的功能是运输营养物质和氧,同时将产生的废物及时运走。

3、血浆的成分:由水、血浆蛋白、葡萄糖、氨基酸、和无机盐等组成。

4、血浆的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5、三种血细胞:红细胞(RBC)、白细胞(WBC)、血小板(PLT)。

6、红细胞:两面凹的圆饼状,数量最多,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Hb)。血红蛋白是一种含铁的蛋白质,呈红色(血呈红色的原因)。功能主要是运输氧和部分二氧化碳。缺少为贫血症状。

7、白细胞:数量最少,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功能主要是吞噬细菌。增多表现为炎症。

11.如何引导学生复习高中生物 篇十一

一、引导学生学会“读”

1.学会“读”课本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高考强调素质和能力,但并不忽视基础知识的重要作用,离开了知识的积累,能力很难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能力,首先要掌握好基础知识。而“读”课本是夯实基础知识的最直接途径,这个“读”不单纯让学生阅读课本,而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完成对知识的归纳、疏理,弄清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通过阅读,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的记忆得到加强,对基本原理和规律的前因后果、适用条件的理解更加透彻,同时还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2.学会“读”资料

目前,社会上普遍关注的焦点、热点问题,许多是与生命科学密切相关的,这些成了每年综合能力测试的热门话题,如基因工程、酶工程、胚胎干细胞的应用等。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做生活的热心人,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学会多观察、广搜集、勤记录,把从报刊、杂志、广播等新闻媒体和网络系统上阅读到的与学科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如吸烟、酗酒、吸毒、减肥、疾病的预防、人口与计生、粮食、资源和环境等及时记录下来。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扩大阅读视野,又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引导学生学会“思”

综合科测试把考查学生思维能力放在核心位置,因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成为复习教学的重点,通过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精选例题,引导学生分析,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在解题时,务必让学生每解一题完成四项任务:一是弄清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寻找解题的突破口,理清解题思路,得出答案;二是弄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属于考纲要求的哪一层次;三是进行变式练习;四是归纳总结,通过做一道题归纳出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以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学会“用”

“用”是指学生能够应用有关原理和规律解释自然现象和解决与生产实践和生活实际有关的问题,综合能力测试正是以现实立意命题,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读”和“思”,能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分析现实问题。

(工作单位:贵州省安顺市关岭县第一中学)

12.高三生物复习之我见 篇十二

关键词:高三生物复习,高考方向,复习计划,主体作用,因材施教

我担任了几届高三生物教学工作, 在高三生物学总复习过程中, 依据“3+X”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和我校高中生物教学及学生实际, 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采取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把握高考方向, 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

为了提高高考命题的透明度, 满足高考变革的新需要, 国家考试中心每年都要出版发行《考试说明》和《教学大纲》, 为高中生物学教学和高考命题提供依据。在高考生物学科总复习过程中, 首先要对《教学大纲》和理科综合《考试说明》进行认真学习和分析, 明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与课本之间的关系, 把握好复习内容和方向, 认清生物学高考命题思路。我们学校的做法是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写出学习的心得体会, 特别是找出与往年《考试说明》相比有增加或减少的知识点, 或有所改变的内容, 然后组织高三老师在会上交流。在复习过程中, 应重视引导学生抓住主干知识, 找出基本知识考点, 构建单元知识网络, 掌握难点, 重视联系实际, 关注知识热点。

二、制订周密的高考复习计划

在高三总复习前, 我校就要求每一位老师都制订复习计划, 将整个复习过程从时间上、教学内容上体现出来, 然后教务处组织跟踪、落实, 检查各个阶段复习任务完成的情况, 及时反馈并提出相关措施。我把高考的复习计划分为三个阶段, 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如下:

第一轮复习以章节进行系统复习, 狠抓基础知识。这个阶段是最重要的复习阶段。时间从9月初至1月底, 时间比较长, 复习应以学生为主, 主要是清理单元知识点和夯实基础。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先引导学生清理章节知识点, 弄清基本概念和原理, 明确相关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构建章节知识网络, 在主干知识横纵向延伸和扩展, 实现对基本概念和原理的进一步掌握和应用, 并配合学校每个月进行一次主考, 做好质量分析, 对复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此外, 复习中, 要注意理解重点知识, 突破难点, 为进一步培养综合能力、灵活应用知识奠定基础。

第二轮是复习专题形式复习。这阶段是全面提高、综合应用各种能力的阶段。从2月初至3月上旬, 主要是加强学科内综合, 使知识系统化, 在第一轮以章节进行系统复习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进行归类和重新组合, 达到熟练掌握知识的程度。因此, 我们依据高中生物知识板块特点, 结合我校学生学习掌握的情况设置的若干问题。通过每个专题的讲解, 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接触高考试卷的各类题型, 掌握解题思路、方法和技巧, 让学生对重点知识进一步加深理解,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而为进一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基础。此外, 在这阶段要注意回归课本, 在练习、讲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随时拿出课本, 找出教材中的句子进行对照。

第三轮复习主要是理科综合模拟测试阶段。从3月上旬到6月初, 在这个阶段安排适量的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 规定时间内完成综合训练或模拟测试题, 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选择的讲评, 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解决问题, 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技巧、解题速度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以适应高考卷中综合应用能力的考查。同时, 加强物理、化学、生物三个学科老师的相互联系和教研, 在教学活动中把握学科间相关知识的交叉点, 引导学生跨学科多角度思考问题, 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复习。

复习课内容对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 甚至认为已掌握全部, 只是简单重复,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我让学生归纳、讲述基本知识点, 在学生讲解不当之处再加以修改补充, 以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学生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进一步巩固所学基本知识, 另一方面活跃课堂气氛, 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2. 精心设疑, 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根据自己对教材的掌握和教学经验, 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就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提出几个问题, 激发学生的兴趣, 引导他们积极地进入问题情景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如复习“光合作用过程”时演示叶绿体结构图, 提出以下问题: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被绿叶的那一部分吸收了, 为什么?接着提问:这一部分利用了什么物质?产生了什么物质?再提问:基质部分利用了什么物质?产生了什么物质?最后小结。这样光合作用的过程就容易掌握了。围绕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 相互交流、争论, 充分发展思维能力, 基础知识掌握了, 学生就能较快地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3. 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归纳。

课堂结束前, 让学生进行课堂知识总结、归纳,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更好地突出重点, 解决难点, 加深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及逻辑思维与口头表达能力。

4. 加强课堂训练, 注意精讲精练。

完成了第一轮复习, 学生对学过的内容重新唤起记忆, 在第二轮学习时, 我每节课让学生完成五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 模拟高考内容和体量, 完成时间是三十五分钟, 然后利用十分钟时间, 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有选择地进行点评。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多接触各种题型, 提高解题能力, 又能及时解决出现的问题, 加深对知识应用的印象。

四、因材施教,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13.高考生物复习资料知识点 篇十三

【解析】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非生物物质和能量及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其中生产者是属于自养生物,能制造有机物,为生态系统提供物质和能量来源,在生态系统中有着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作用。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解析】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生物生产、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交流等方面。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的动力。

3、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有五个“主要”环节

【解析】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有五个主要环节:①生物体内有机氮的合成,植物吸收NH4+ 或NO3- 进行同化作用合成自身蛋白质等有机氮,动物以植物为食经同化作用合成动物蛋白质等有机氮的过程;②氨化作用 ;③硝化作用;④反硝化作用;⑤固氮作用,包括工业固氮、高能固氮和生物固氮。

4、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解析】通常情况下,碳元素以CO2的形式通过绿色植物、光合细菌、蓝藻等的光合作用及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从无机环境进入到生物群落,又可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以CO2的形式由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无机环境中的碳会以HCO3-的形式被植物根吸收而进入到生物群落。

【补充】碳循环过程:

①碳在无机环境中的存在形式是CO2和碳酸盐

②在生物群落中的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

③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④在生物群落内部的流动是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

⑤CO2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自养型生物完成的

14.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篇十四

2、病毒比细菌小得多,只能用纳米来表示它们的大小,只能用电子显微镜来观察。

3、病毒不能独立生活,必须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根据寄生的细胞不同,可以将病毒分为植物病毒、动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4、病毒离开了活细胞,通常会变成结晶体。

5、病毒的结构简单,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没有细胞结构。

6、病毒的繁殖方式: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里,靠自己的遗传物质中的遗传信息,利用细胞内的物质,制造出新的病毒(复制)。

7、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有害方面:(1)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2)危害经济作物、家禽家畜。

上一篇:适合母亲节发的文案下一篇:正能量演讲稿三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