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文物概述(共2篇)
1.辽代文物概述 篇一
辽代科技成就略论
辽朝以武功著称,在科技文化方面亦有建树.辽朝在医药卫生、天文历法、书籍印刷、建筑、纺织业和手工业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成就,在科技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作 者:杜成辉 杨文义 作者单位:杜成辉(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北京,100081)
杨文义(雁北师范学院历史系,山西,大同,037009)
刊 名:雁北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ANBEI NORMAL UNIVERSITY年,卷(期):20(2)分类号:N09关键词:辽代科技 天文图 辽历 佛宫寺释迦木塔 契丹藏 鸡冠壶
2.辽代文物概述 篇二
关键词:戏曲文物,数字化,台湾,文化遗产
一、戏曲文物数字典藏的目的与意义
“数字典藏”是指文化遗产以数字形式储存、维护及检索获取的过程。戏曲文物数字典藏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戏曲文物数据的持久性、可用性以及智能整合性,其意义在于:一是,保存戏曲文物遗产。传统方式保存文化遗产,其典藏成本高,生命周期有限,知识传播受时空限制,而以数字化方式保存的典藏品可以永久保存且具环保及经济效益,其传播不受时空限制。二是,有利于戏曲文物的加值应用。经过数字化的文化遗产,可以通过建档、整合汇集同一主题内的各式典藏内涵及知识,往往会产生新的发现,鼓励使用者及其它产业对于典藏内容的再制与加值应用,增加内容的附加价值。三是,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戏曲文物数字典藏不仅是为了保存重要的文化遗产,更是为了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戏曲文物数字典藏已被视为信息社会文化全球化时代国家文化与信息竞争力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台湾地区戏曲文物数字典藏成果
台湾地区十分重视戏曲文物的典藏数字化工作。台湾各典藏机构结合相关商业模式将台湾丰富的戏曲文物典藏数字化,同时也将台湾丰富的戏曲文化内容推向世界舞台。
(一)昆曲文物数字典藏
台湾“中央大学”戏曲研究室是台湾地区收藏昆曲文物最多的机构之一,也是昆曲文物数字典藏实施的主要机构。20余年来戏曲研究室对戏曲文物、文献、影音资料进行全方位的搜集、整理,目前共收藏文物近1000种、书籍1万余册、期刊3100余册、影音资料1万余件。戏曲研究室所典藏昆曲剧本线装古籍计有千余册,传统昆剧戏服等文物更为丰富,为有效保存古籍及让珍贵的昆曲文物,通过数字化有效保藏,减少调阅对原件所造成的损害,戏曲研究室于2008年开始将该室收藏的昆曲古籍与珍贵手抄本进行数字化,实施《从苏州昆曲到台湾昆曲数字典藏》(http://kunopera.lib.ncu.e du.tw/Kun Ope ra/inde x.js p)计划。
《从苏州昆曲到台湾昆曲数字典藏》全部计划分为三期完成。第一期计划旨在对戏曲研究室典藏昆曲文物数字化;第二期计划完成戏曲研究室收藏与研究成果数字化;第三期计划正在进行中,其最终目标是将台湾地区昆曲演出影音数字化。《从苏州昆曲到台湾昆曲数字典藏》目前已完成昆曲文物数据库网页架构。《从苏州昆曲到台湾昆曲数字典藏》网页程序建构,主要语言为HTML及JSP,以数据查询方式和浏览方式(类型分类)两种方式查询。目前已完成的有昆曲文物资料查询、昆曲文物影像浏览、昆曲古籍资料查询、昆曲古籍影像浏览,昆曲影音资料查询和昆曲影音影像浏览正在计划建置中。[1]详细网页数据内容见表1。
作为“人类口述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已是全人类的共同遗产,“中央大学”戏曲研究室典藏品及学术成果数字化后,通过互联网推广培养观众及学术研究人才,使台湾成为昆曲演出和学术研究的重镇,并间接提升其它剧种的演出水平。《从苏州昆曲到台湾昆曲数字典藏》更是突破时空障碍,以数字化及网络化的方式创新展现,不仅保存了昆曲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更利于昆曲推广教育与学术研究。
(二)京剧文物数字典藏
台湾戏曲学院是台湾惟一的一所戏曲专业学府,校内保存的戏曲相关文物及史料,都极具教育及研究的价值,因此数字博物馆的建立一直是台湾戏曲学院和社会各界长久以来的愿望。京剧学系是台湾戏曲学院最早设立的系科,自2003年黄一峰先生便构想从京剧相关文物着手进行数字化典藏。2008年台湾戏曲学院《京剧文物馆》数字化计划开始实施。
《京剧文物馆》典藏作业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置作业及选定作业标准规格,第二阶段为文物数字化及典藏管理系统开发,第三阶段为研拟收费机制及开放使用。计划完成后可建制具有台湾本土特色的京剧数字博物馆,并开放外界使用。
《京剧文物馆》数字化计划已完成,其成果网站《京剧文物》(http://digiarc.tcpa.edu.tw/top01.html)已对外开放。《京剧文物》内容除介绍京剧的历史渊源以及相关知识外,也提供典藏文物检索功能。由京剧行头收纳分类规划检索方式,主要分为大衣箱、二衣箱、三衣箱、盔帽箱、包头桌、旗把箱及脸谱,使用者可于各分类下拉选单挑选所欲查询的藏品或于检索字段输入关键词查询,典藏文物详细功能与细目见表2。
在功能种类之下,再依照行当角色的穿戴与使用来进行分类:例如大衣箱中的蟒,会依照不同的角色使用,而分为不同颜色,如红蟒、古铜莽等等。又如盔箱中的盔头也会因角色使用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出现,例如九龙冠、学士巾等。[2]《京剧文物》著录项目甚为详细,以红女蟒为例,详细著录见表3。
《京剧文物》介绍各式京剧服装、行头、道具及脸谱,并提供文物搜寻功能,让使用者更加了解京剧的博大精深,发挥京剧教育学习的功用。
(三)布袋戏等数字典藏
除了昆曲、京剧之外,台湾本土也流传诸多戏曲品种,其中较重要的剧种有布袋戏、歌仔戏、傀儡戏、皮影戏、布袋戏南管戏、九甲戏、乱弹戏、四平戏及车鼓戏等。台湾各地都有布袋戏及歌仔戏,台南、高雄一带,是民间小戏的大本营,高雄不但是皮影戏的故乡,也有最具神秘色彩的傀儡戏。屏东的歌仔戏剧团在台湾家喻户晓,东部的宜花莲则以布袋戏为主。对于这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地方戏曲,台湾各文化教育机构也不遗余力地搜集、保存并数字化。下面我们以布袋戏为例来管窥台湾本土戏曲文物典藏数字化情况。
布袋戏是台湾重要的传统表演艺术之一。布袋戏为兼具传统戏曲、雕刻、刺绣之美的艺术活动,自19世纪由中国大陆传入台湾以来,民间的布袋戏团和艺师不断地改良创新,终于发展出台湾独特的布袋戏表演艺术。古典布袋戏在近年来已经逐渐式微,为了传承细致典雅的古典布袋戏,探索出传统文化的生机及其对当前整体文化的发展与影响,台湾交通大学与西田社布袋戏文教基金会联合建置《掌中乾坤布袋戏数字博物馆》(http://folkartist2.e-lib.nctu.edu.tw/collection/palm_dram a/)。《掌中乾坤布袋戏数字博物馆》运用图文、影音、虚拟实境、信息检索、互动游戏等技巧,可以重现布袋戏尤其是古典布袋戏中雕刻、美术、文学、掌技、音乐、口技之美。台湾师范大学建置的《戏梦人生———李天禄珍贵文物与影音数据数字馆》(http://ltl.gac.ntnu.edu.tw/)为台湾布袋戏知名表演艺术家李天禄先生珍贵文物及影音数据数字典藏成果。网站中收录李天禄先生及“亦宛然”戏班相关文化遗产,内容包括李天禄生平介绍、演出与排演录像带、照片、头盔制作手绘稿、口述剧本、布景、戏台等资料。更多台湾传统戏曲数字化资源参见表4。
三、对大陆地区戏曲文化遗产传承的启示
戏曲文物数字典藏是实现我国戏曲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途径。加速戏曲文物数字典藏是大数据时代的重要课题。台湾地区的戏曲文物数字典藏工作开展较早,其在戏曲文物数字典藏的数字典藏与加值推广方面有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地方。台湾地区戏曲文物数字化工作的最大的特色在于数字典藏与加值推广并重。台湾地区戏曲文物典藏数字化工作一开始即确立了“典藏多样台湾,深化数位学习”的核心目标,积极推动数字典藏的加值推广。
戏曲文物数字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传统戏曲文化的加值和推广。随着戏曲文物数字化典藏基础建设的完成,为开拓传统戏曲创意领域,加值和推广已成为戏曲文物数字化重点发展的目标。加值和推广的核心价值即在于文化创意的产生,而戏曲文物数字化典藏的丰厚成果,不仅为传统戏曲加值和推广提供丰富的文化内涵,典藏的内容更常常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应用的最佳素材资源,并最终产生高附加价值与高水平的加值和推广效果。以高雄市文化局建置的《高雄皮影戏馆》为例,高雄县文化局与民间团体已针对皮影戏的数字典藏推广项目有:实体典藏通过博物馆网络展示;深入中、小学进行皮影戏的推广与教学;历年举办中、小学皮影戏竞赛;出版皮影戏相关文化产品;定期邀请民间剧团至高雄进行演出观摩。[3]
在传统戏曲艺术没落的今天,振兴与发扬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艺术,甚至将其推向国际舞台,是刻不容缓的工作。戏曲文物数字化是实现传统戏曲艺术振兴与发扬的绝佳契机。因此,如何利用好戏曲文物数字化成果,并进一步将数字内容结合文化创意产业,进行加值和推广,是值得学术界和艺术界共同思考的课题。
注释
1[1]从苏州昆曲到台湾昆曲数字典藏计划[EB/O L].[2015-11-05].http://kunopera.lib.ncu.edu.tw/Kun O pera/abstractch.jsp.
2[2]京剧文物典藏计划工作组.台湾戏曲学院数位博物馆:京剧文物典藏后设数据功能需求书[Z].台湾戏曲学院数字博物馆,2008.
【辽代文物概述】推荐阅读:
文物保护法10-15
文物价值评估方法10-13
文物采集工作室06-15
文物鉴定与保护专业07-26
文物申报技术服务07-27
文物安全保护长效机制08-16
文物安保人员工作职责08-04
馆藏文物安全管理系统08-27
湖南省文物鉴定中心11-23
文物艺术品司法鉴定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