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物的歇后语(精选15篇)
1.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篇一
1、猪八戒的法名——悟能;无能
2、见了武松问妻小——没话找话
3、招亲招来猪八戒——自找难看;自讨难看
4、猪八戒卖炒肝——这是哪道肺
5、张飞摆屠案——凶神恶熬(杀)
6、猪八戒见了泔水桶——猛吃猛喝
7、武松打猫——小意思
8、武大郎的包子——七大八小
9、刘备惊怀——天公作美
10、白骨精扮新娘——娇里妖气
11、白骨精打跟头——鬼把
12、武松路投十字坡——进了黑店
13、唐三藏立墓铭——空费了碑
14、关公门前耍大刀——显能;献丑
15、孙悟空保唐僧——忠心耿耿;降妖拿怪
16、唐僧和尚念佛经——一本正经
17、猪八戒耍钉耙——有两下子
18、诸葛亮娶媳妇——才重于貌
19、孙悟空打跟头——十万八千里
20、孙悟空翻跟头——一步十万八千里;拿手好戏;一步登天;出不了如来佛的手心
21、猪八戒三十六变——没有一副好嘴脸
22、诸葛亮的扇子——远点儿扇着;不离手
23、包公铡皇亲——法不容人;六亲不认
24、张飞卖虎钳——人硬货咬渣
25、孙悟空听见紧箍咒——头痛
26、孙悟空去掉金箍帽——轻松自如
27、猪八戒生孩子——难住猴儿哥儿了;难死猴哥儿;难住猴哥了;难死猴哥
28、孔夫子背书箱——里面大有文章;尽是输;尽是书
29、猪八戒胸后挂钥匙——开心
30、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一年一度
31、猪八戒摔进溲水桶里——又吃又喝
32、张飞的胡子——满脸;硬碜;满脸都是;硬茬;硬岔;楂楂子;乱安
33、诸葛亮治蜀——顺应民心
34、属刘备的——爱哭
35、关羽打喷嚏——自我吹嘘
2.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篇二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 是一种具有强烈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它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和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 具有诙谐、形象的特点。关于歇后语的研究有很多, 他们大多是从歇后语的来源、结构、语法、功能、修辞作用及其所蕴藏的文化等角度进行论述, 但很少有人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单独而具体的阐述。本文尝试以隐喻理论为基础, 从语音隐喻的角度出发, 在总结归纳前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谐音歇后语进行分析, 以找到对谐音歇后语的新的理解机制。
二、理论概述
美国语言学家Lakoff和英国哲学家Johnson, 在其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1980) 指出, 隐喻是我们谈论或思考抽象事物的一个认知过程, 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根据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事物”, 即“conceptual domain (A) is conceptualdomain (B) ”, 也就是从“始源域” (sourcedomain) 到“目的域” (target domain) 的影射 (map) 。概念域之间的认知影射是隐喻的核心成分。在这一过程中, 认知主体通过推理将一个概念域影射到另一个概念域上, 从而使得语句具有隐喻性。
在Lakoff隐喻理论的基础上, 学者们从不同方面对隐喻理论进行研究。Ivan Fonagy (1999) 在其论文“Why Iconicity”中首先提出“语音隐喻”, 主要从语音 (或发音方式) 与其所表达的意义这一角度进行论述。但他所说的“语音隐喻”, 实际上是关于语音与其所指对象之间象似性的问题。因为象似性主要讨论语言形式在音、形和结构上与其所指 (客观世界、经验结构、认知方式、概念框架、所表意义) 之间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现象 (王寅, 2001) 。可见, Fonagy的“语音隐喻”似乎与Lakoff等学者的“隐喻”存在较大差异。
虽然Ivan Fonagy没有给“语音隐喻”下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义, 但这一术语的提出还是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兴趣。他们有的对语音隐喻做了初步分类和论述, 如李弘、魏万德和伊慧;有的从文学或诗歌欣赏的角度来论述语音隐喻, 如谭姗燕和黄曙光、周锋。国内最早对语音隐喻进行介绍且较为全面探索的学者是李弘教授。受Fonagy和Lakoff等的影响, 他主张将“语音隐喻”视为能指与所指之间相似性的问题, 认为可将Fonagy的语音隐喻归“语音相似性”来讨论, 且主张按照Lakoff等对隐喻的定义, 把语音隐喻看作是从语音层面来论述“跨域喻指”的隐喻现象。
三、谐音歇后语
歇后语是汉语中所特有的语言现象, 而谐音歇后语又是其中一种独特形式。歇后语前半部分的喻体是始发域, 后一部分的本体是目标域, 对歇后语的理解离开了任何一方都会有困难。而在谐音歇后语中, 本体只要根据音就能猜出其意来。这种跨域的映射借用了喻体和本体之间音的相似性。比如, “猴子学走路———假惺惺 (猩) ”中, 人们对猴子学走路产生的联想是猩猩, 但这又是假的猩猩, 于是有了“假惺惺”的谐音。
基于单词音形义三者同异关系, 谐音歇后语中的语音隐喻可分为音同形异义异类隐喻, 音近形异义异类隐喻和音同形同异义类隐喻。下面将以此为依据对谐音歇后语进行详细论述。
1. 音同异形异义类歇后语
音同异形异义是指语音形式相同, 而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歇后语便在这种相同的语音形式基础之上, 进行不同词汇之间的意义转换。例如:
[1]吃饺子不吃馅———调皮 (挑皮) 。调皮和挑皮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本歇后语用喻体“挑皮”来跨域喻说本体“调皮”。该歇后语通过“挑皮”与“调皮”的谐音构成, 并通过“挑皮”来突出“调皮”。这种谐音歇后语具有信息功能和美感功能, 且具有诙谐性。
[2]外甥打灯笼———照旧 (舅) 。“旧”和“舅”属于不同的认知域。本歇后语用喻体“舅”来跨域喻说本体“旧”。“照舅”意为“打灯笼照舅舅”, “照旧”意为“按照原来的样子”。该歇后语正是通过“照舅”与“照旧”的谐音构成双关的, 并通过前者来突出后者。
音近形异义异类歇后语
音近形异义异词是指发音形式相近, 书写形式和意义不同的字或词。汉语经常运用语音的相似性来构建语音隐喻 (魏万德, 伊慧, 2006) 。歇后语就利用汉语的这一特点进行了不同意义之间的相互转化。例如:
[1]蛤蟆跳水—卜咚 (不懂) 。卜咚是拟声词, 原指蛤蟆跳进水里的声音, 与“不懂”发音听起来相近, 指不明白、不理解的意思。用“卜咚”跨域喻说“不懂”十分生动、形象, 并且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增加了语言的趣味性, 使谈话显得俏皮可爱。
[2]飞机上吊邮筒—高信 (兴) 。“高兴”和“高信”得发音相似, 由歇后语的前半部分我们可以联想到“高信”的画面, 再由此画面激活“高兴”的谐音联想,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3. 音同形同异义类歇后语
音同形同异义词是指发音方式和书写方式相同, 但意义不同的字或词, 也就是语音或语义双关词。这类词语出现在歇后语中便构成一种双关歇后语。双关歇后语都包含两层意思, 一层是根据喻体得出的字面意思, 另一层意思就是实际意思。双关歇后语的实际意义比其字面意义还要重要, 其双关意义主要是在本体部分。例如:
[1]棺材板上画老虎—吓死人。“吓死人”是根据前面的喻体得出的理解———在棺材上画老虎, 当然只是吓到死人。但是其另一层意思是某件事都能把人吓死, 是“恐怖可怕”的意思。所以对双关歇后语的跨域映射要再结合语境进行联想。
[2]串起来的螃蟹—横行不了啦。“横行”指 (螃蟹) 横着爬, 实际上这里是将“横着爬”作为喻体, 跨域喻说本体的“蛮横”。用来讥讽坏人或恶势力胡作非为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达到一语双关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 隐喻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可谓是我们认识世界, 进行交际不可或缺的重要认知工具之一。语言始源于语音, 隐喻又无处不在, 因此语音隐喻就必然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语音现象, 不容忽视。本文从语音隐喻角度对汉语中的谐音歇后语进行了分析, 藉以给人们提供一个新的方式去理解这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语言现象。希望本文能帮助读者对歇后语, 特别是谐音歇后语有一个新的理解。
参考文献
[1]Fonagy Ivan.Why Iconicity[A].In Nanny Max&Olga Fischer (eds) .From Mining Meaning-Iconicity i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1999.
[2]Lakoff G, 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李弘.语音隐喻初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5, (5) :70-74.
[4]谭姗燕, 黄曙光.《红楼梦》中的语音隐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2) :29-30.
[5]魏万德, 伊慧.语音隐喻探析[J].惠州学院学报, 2006, (4) :61-65.
[6]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3.说说歇后语的使用 篇三
歇后语具有幽默感,好的歇后语会使人忍俊不禁,无疑是一种小小的艺术享受。
歇后语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比喻性歇后语,其中前一部分是打比方,后一部分则是揭示这个比方的含义。如:铁公鸡—一毛不拔。“铁公鸡”本来是没有的,但这是为了后一部分的“一毛不拔”所设定的比喻。前一部分似乎在情理之外,后一部分却又在情理之中。这样前后两部分互相映衬,要比直接说“一毛不拔”有力得多。像“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兔子的尾巴—长不了”“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做梦娶媳妇—净想好事”“八百斤的大寿桃—废物点心”,等等,都属于这一类。
另一类歇后语,属于双关歇后语,就是歇后语的前一部分说出一件具体事物,后一部分则要借助同音或近音的字词将所要说明的意思表达出来。如:佛堂长草—荒(慌)神了,因为“荒”与“慌”同音,表面是说“荒神”,实际上是说“慌神”,意思是“神经紧张”了。双关歇后语利用谐音,比比喻类歇后语多拐了道弯,因此也叫谐音歇后语。
有的谐音歇后语,后一部分的字全是谐音。比如:“青蛙跳水—扑通(不懂)”“龙王爷搬家—离海(厉害)”。有的则是后一部分的某个字是谐音。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打鱼人回家—不在湖(乎)”“老虎拉车—谁赶(敢)”“对着窗户眼吹喇叭—鸣(名)声在外”,等等。
4.人物的歇后语 篇四
白骨精扮新娘——娇里妖气
白骨精唱歌——怪腔怪调
白骨精打跟头——鬼把
白骨精的饭食——碰也不要碰
白骨精给唐僧送饭——假仁假义;没安好心
白骨精化美女——人面鬼心
白骨精见了孙悟空——现原形了
白骨精开口——不讲人话
白骨精骗唐僧——一计不成又生一计
白骨精说人话——妖言惑众
白骨精想吃唐僧肉——痴心妄想
白骨精遇上孙悟空——原形毕露
白骨精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白骨精装新娘——妖里妖气
放了血的肥猪——软瘫了;软做一堆
唐僧相信白骨精——人妖不分
唐僧遇见白骨精——敌我不分
猪八戒调戏白骨精——自上圈套
5.神话人物的歇后语 篇五
有关阎罗王的歇后语:
棍捅阎王殿 —— 捣鬼
断头台上吹口哨 —— 给阎王爷报信
当着阎王靠判宫 —— 没有好下场
大白天碰见阎王爷 —— 活见鬼
大白天见阎王爷 —— 活见鬼
从阎王殿下过 —— 九死一生
病鬼碰着阎罗王 —— 还有甚么希望
半夜阎王殿 —— 暗中搞鬼
半夜闹阎王殿 —— 暗中搞鬼
拜了观音拜阎王 —— 上下讨好
有关雷公的歇后语:
雷公拉稀屎 —— 谢天谢地;泻天泻地
雷公进庙堂 —— 万念俱灰
雷公和土地婆亲嘴 —— 差天远
雷公喝了酒 —— 胡劈乱打;胡批乱打
雷公喝酒 —— 胡劈;胡批;胡劈乱打
雷公放屁 —— 不同凡响
雷公殿里求子 —— 找错了庙门
雷公打土地庙 —— 上神压下神
雷公打架 —— 差天远;闹得天翻地覆
捷胜雷公 —— 一日响三遍
有关玉皇大帝的歇后语:
玉皇爷出征 —— 大动干戈;尽是天兵天将
玉皇大帝做媒 —— 天作之合
玉皇大帝娶土地婆 —— 惊天动地
玉皇大帝讲天书 —— 空谈
玉皇大帝打跟头 —— 天翻地覆
玉皇大帝吃稀饭 —— 装穷
玉皇大帝拜财神 —— 有钱大三辈
土地女儿嫁玉皇 —— 一步登天
土地奶奶和玉皇爷结婚 —— 远亲
土地老打玉皇 —— 犯上作乱
有关土地公的`歇后语:
雷公和土地婆亲嘴 —— 差天远
雷公打土地庙 —— 上神压下神
雷打土地庙 —— 上神压下神
狼当土地神 —— 吃人的鬼
篮子里装土地爷 —— 提神
口吞土地庙 —— 满肚子鬼
扛着?头上土地庙 —— 糟蹋神像
扛着钁头上土地庙 —— 糟蹋神像
酒坛里的土地爷 —— 醉鬼
较场坝的土地爷 —— 管得宽
有关王母娘娘的歇后语:
遇见王母娘娘叫大姑 —— 想高攀
王母娘娘走亲戚 —— 腾云驾雾
王母娘娘伸手 —— 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王母娘娘开蟠桃会 —— 聚精会神
王母娘娘缝花袄 —— 神聊(缭)
王母娘娘的棒槌石 —— 经过大阵势
6.经典的神话人物歇后语 篇六
2、姜子牙算卦——好准
3、姜子牙取媳妇——老来喜
4、姜子牙卖笊篱——没捞着啥
5、姜子牙卖面——折了本;折本买卖;赔了本钱;蚀了本
6、姜子牙卖灰面——倒担回家;倒霉;倒担归家
7、姜子牙买面——折了本
8、姜子牙开算命铺——生意兴隆
9、姜子牙开算命店——买卖兴隆
10、姜子牙开酒馆——卖不出去自己吃
11、济公治勃——主动上门
12、济公趴梁——没位置
13、济公和尚的毡帽——随便扣
14、济公和尚——疯疯癫癫
15、济公出家——吃荤不吃素
16、属济公的——疯疯癫癫
17、上吊的遇上济公——想死死不了
18、济公走路——疯疯癫癫
19、济公治病——主动上门
20、济公过日子——只讲吃不讲穿
21、济公的装束——衣冠不整
22、济公的扇子——神通广大
23、济公当和尚——不吃素
24、济公吃狗肉——不管清规戒律
7.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篇七
美国心理学家Kenneth Craik在其著作“The Nature of Explanation”中首次提出心理模型 (Mental Model) 的概念。他认为, 心理模型是一种知识的表征图式, 是心智对真实的或想象的情景和事态的表征, 人们运用这样的表征来理解、解释已发生的现象并对未发生的情景加以预测和推理, 用以达到认知世界之目的。随着研究的深入, 心理模型理论又出现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是Gentner和Stevens提出的心理模型是长期记忆中的知识表征;另一种是Johnson-Laird等学者所关注的短期工作记忆任务在心理模型理论中的作用。随着理论的发展Johnson-Laird也在不断修正自己对心理模型理论的认识。
二、汉语歇后语的模型推导机制
一般来说, 歇后语的认知结构可以总结为如下两种观点:
第一, 凝聚了人们的观察方式和存在经历。歇后语来源于真实的日常生活, 作为一种认知图式存储于人类知识结构中, 并逐渐转变为一种认知模式。它们凝聚了人们如何认知这个世界以及他们现存的认知经历, 这些经历不仅是固有的, 也是习俗化和高度集中化的。作为人们以认真观察世界、详尽地区分和反复确认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习语, 歇后语隐约地反应了数量庞大且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 显现了深奥的逻辑与因果。比如,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一滴水在石头上打出一个洞———不是一天的努力) , “地球围着太阳转———周而复始” (地球围绕着太阳转动———一圈又一圈) , “兔子尾巴———长不了” (一条兔子的尾巴———不会一直变长) 。
第二, 帮助将新经历带入到旧的语境概要中。一旦歇后语概念性的概要在人的思维中构建, 它们就成为一种认知模型。人们使用歇后语的过程就是认知的过程:人们充分利用存储于长期记忆中的固有的、高度集中的、包装的存在经历来解决新事件和新经历, 把新经历导入固有的模型中, 这样不仅新事件和经历可以被开始了解, 思维的浪费也可以减少。因此, 事件通常这样发展:当人们打算介绍小说、奇怪的事件, 或者想要传达十分抽象的概念时, 人们会诉诸于歇后语。这样, 不仅让说话者清楚容易地表达他们的想法, 也使听者毫不费力地就能理解他们。例如, 一个人想要强调事情正变得越来越好, 可能会在他的表达中使用“芝麻开花——节节高”来实现交流的目标。
我们将以上两点概括为:第一部分作为一系列的概要存储于人类的长期记忆中, 这是理解歇后语的基础。第二部分由短期记忆决定, 然后人们可以创造并扩展他们所需要的。在理解的进程中, 当长期记忆补全了各自小型模型的第一特征的全部信息, 短期记忆开始匹配这些信息用以获得真实的社交意义, 用一句话来说, 就是重新组建新的大型的心理模型。
歇后语还有两种较特殊的模式变化:“同样的导入部分, 不同的解释部分”;和“不同的导入部分, 同样的解释部分”。不论是普通的歇后语还是以上两种特殊的歇后语。我们研究的关键都是模型之间的认知匹配的建构。
三、应用心理模型推导特殊认知结构的歇后语
在相同的概要中, 存在许多突出的特征。因此, 在认知的过程中, 人们会有不同的结论或评论;结果取决于短期记忆如何匹配不同的突出特征或者根据交流目标的需要或蓝本的影响。
对于大多数汉语歇后语来说, 一个“介绍”搭配一个“解释”。只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说汉语歇后语的结构是稳定的。但对有的汉语歇后语来讲, 一个“介绍”可以很好地搭配若干个“解释”, 反之亦然。在这样的关系下, 我们说汉语歇后语的结构是灵活的。对于第二种类型, 我们会在下文中加以讨论。关于一个“介绍”, 但是有多个“解释”的歇后语, 选择哪一个“解释”取决于当时的情景, 换一种方式来说, 它是情景决定的。出现在“介绍”中是对象有不同的属性, 因此“解释”的选择也是取决于发言人给出的具体情景。
首先, 我们先研究歇后语“同样的介绍, 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例子用下列的插图来说明:
例 (1) “他呀!嘿, 能文能武, 文章写得很流畅, 还会刻写一手好字。”编辑部主任呵呵笑道:“人们都说他是张飞穿针———粗中有细哩!”
例 (2) 几句话, 把个马连福说得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后脊背苏苏地冒凉气。
例 (3) 李锁龙凭着两手和肩膀, 指挥水面配合, 好容易地把铁销对准了洞孔, 开始穿销。但是潜水员上不着水, 下不着地, 中间无依靠, 全凭浮力, 一使劲就东晃西摇, 弄得李锁龙象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同样的“介绍”“张飞穿针” (张飞将线穿过针眼) 可以搭配三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为什么同样的“介绍”可以完美地搭配三种“解释”呢?这是因为使用者强调并巧妙地关联了“张飞”和“穿针”这个行为的不同的特征。在第一个例子中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 这个著名的莽夫精明、耐心的一面———穿针得以被突出。
与第一则例子相比较, 第二则例子 (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增强表现了张飞的一对大眼睛与细小的针眼。第三则例子 (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强调了张飞的巨大力量和穿针所需的熟练经验。在中国, 有许多这样的歇后语。要是事物的分类特点在“介绍”中的排列能够联合在一起组成明显的语义完全和连贯的整体, 那么这则汉语歇后语就成了“一种介绍, 多种解释”的歇后语。
这就是所谓的汉语歇后语结构灵活的一面。下面我们会探究汉语歇后语结构灵活的另一面。我们来研究汉语歇后语“不同的介绍, 同样的解释”的情况。
与上诉所讲的汉语歇后语结构的灵活性相反的是, 一个“解释”可以搭配歇后语灵活的“介绍”, 这是另一个结构特点。考虑到汉语歇后语在思维上承载了厚重的中国文化和俗语, 我们不应对此过度地大惊小怪。文化会受到语言的冲击, 特别是在这种文化关联语言学形式上。汉语歇后语被人们从繁多的地域和不同的行业中创造出来。从相同地域来的人们有相似的基本社会经历, 共享了许多非语言学知识。相对比的是, 从不同地域来的人们表达相似的概念有形形色色的方言。结果就是, 同样的“解释”可以和许多“介绍”相关联, 这赋予了汉语歇后语多种变化, 与此同时, 增加了译员在解释方面的困难。下面列举了几个例子:“三月的蚕豆———黑了心”、“花椒熟了———黑了心”、“吃了木炭———黑了心”。由于区域的不同, 同样的“解释”可以有多种“介绍”。
专业差别是另一种因素可以来解释多种“介绍”—种“解释”。从不同行业来的人们更愿意用他们所熟悉的术语或专业词语去实现他们想要的形象化、幽默化的表达。例如, “商鞅变法———自作自受”、“木匠戴大枷———自作自受”、“铁匠戴镣铐———自作自受”。对那些专业词语不熟悉的人来说, 很难感受到汉语歇后语的幽默和生动效果。使事情变得更糟糕的是, 对他们来说, 不大可能从“介绍”中分析出“解释”。因此, 这样的汉语歇后语的使用一定要小心谨慎。最好使用人们所熟知的专业用语, 否则人们会感到困惑, 一点也感受不到相呼应的幽默和一语双关的效果。
摘要:会话含意在语用推理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能否正确建立心理模型决定着语用推理的成功与否。同时, 会话含意也是交际过程中的一个复杂因素, 为了达到不同的交际目的, 不同的语篇常会有意无意采用各种策略间接的表述;其中歇后语就是具有相当难度的语料。因此, 本文以认知语用学中的心理模型理论为工具, 研究推理过程中歇后语的会话含意的生成和理解机制。
关键词:心理模型理论,模型构建,歇后语
参考文献
[1]徐盛桓.语用推理的认知研究[J].中国外语, 2005 (5) :10-11.
[2]蒋向勇.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 2006:12-13.
[3]王晓娜.歇后语与汉文化[M].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23-24.
8.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篇八
关键词:语用效果;顺应现象;语境因素;语言选择;动态顺应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101(2009)04-0061-05
An exploration of pragmatic effects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ZHANG Cong-yi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Xiam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Xiamen,Fujian 361024,China) Abstract:Based upon pragmatics as a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by Verschueren,an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adaptation and pragmatic effects of a number of Chinese two-part allegorical sayings used in and picked out from some Chineseliterary works is made from a 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y factoring in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structural objects ofadaptability,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and salience of the adaptation process.Then the pragmatic purposes and communicative effectsachieved by such adaptation phenomena explained hereby are also discussed and justified by some evidence in support of thegeneral functional perspective by Verschueren in his theory of linguistic adaptability.
Key words:pragmatic effects;adaptation phenomena;contextual correlates;language choices;dynamicadaptability
歇后语是汉语熟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俗、生动、形象、幽默、含蓄、风趣,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历来为民众所喜闻乐见[1] 。歇后语作为交流思想的固定造句材料,同成语、谚语和惯用语一样,是汉语词汇体系中的特殊成分[2]。语用学是关于语言使用 的实用学,主要研究话语在使用中的语境意义,或话语在特定语境条件下的交际意义,包括意义的产生与理解,也包括交际中语言形式或 策略的恰当选择与使用[3]。维索尔伦认为,语用学应该研究语言的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4]70。变异性作为语言的 一种属性,决定语言结构的各个层次可能选择的范围;商讨性指的是语言选择不是机械性做出来的,或是按照严格的规则或固定的形式—— 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进行的;顺应性作为语言的一种属性,使人类能够从各种变异可能选项中做出商讨性选 择,以满足基本的人类交际需求[5]。从顺应论的功能性视角出发,维氏还认为在预设使用中反映出来的各种顺应性才是语用学应 该关注的核心问题,语用学并不是语言学的任何独立分支学科,它所需要回答的应该是“语言资源如何被使用”这一实质性问题。从这个意义 上讲,语用学不可能构成语言学理论的另一组成部分,而仅能提供一个截然不同的理论视角。语用学没有具体或特定的语言外部现实作为 其对应的研究对象,因此它在维氏眼里只能是一种功能性的视角或综观,凡是涉及语言的方面都有可能成为语用学的研究对象[4]79 。鉴此,根据维氏顺应论的核心概念及其语用功能视角观,笔者力图从汉语歇后语在特定语境中的运用这一视点出发,试就歇后语在汉 语交际中的语用现象与效果略作探析。
一、歇后语的语用现象及其语用效果剖析
权当把语用学视为一种功能性视角,或许就会发现下列事实:关于语言使用现象的研究可以发生在语言的任何结构层次上,换言之,语用 学与任何类型的形式——意义关系都是相关的。就语言顺应而言,维氏认为应该综合考虑语境因素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过程和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程度等各项内容。
语境是指与话语相互顺应的一切因素或影响话语处理的一切因素,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作为语境的焦点,无论是话语的产出或是话 语的解释都离不开交际双方,但更重要的是交际双方的社会角色而不是生活中的具体人物,因为生活中的人们往往具有多重的身份,而且 在不同的情境中还扮演着多元的角色,在交际各方的身份之间也会不断地进行转换,甚至从听话人角度估摸或监控自己即将讲出的特定话 语的效果。此外,交际者的重要性还可体现在他们从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中选择相关物充当语境成分[6]。既然语言是 人类的交际工具,那么语言的选择与语言的顺应必然密不可分,选择通常只是手段,顺应才是真正的目的。人类之所以在语言交际过程中 不断做出选择并顺应语境,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在语言运用过程中,人们都会不断地进行语言选择,这种选择既可 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选择的原因既可来自语言内部本身,也可来自语言的外部。顺应的阶段总会涉及交际的时间维度或动 态过程。顺应的动态过程是指语言过程在时间维度上的发生、展开和结束。维氏认为,交际动态过程的原料是时间,如果说存在任何交际 普遍性的话,那么很明显,所有交际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7]。交际总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因此,顺应过程的最佳考察途 径便是研究语言如何顺应交际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一方面,每个交际者的个人心态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另一方面, 言语行为中某些高度动态的因素如知识或信念等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某些相关概念也有可能根据交际的时间维度来加以区分,例 如:“预设”是说话人假定听话人共享的知识(即属于说话人和听话人在交际前就共同知道的东西),“会话含意”在说话前属于说话人的知识 世界,说话后如果表达与理解成功,也就成为听话人的一部分新知。若从语义或命题内容层次上看,话语的明说与隐含、已知与未知等总 是随着交际的推进而变化,一个信息结构中的新信息在下一个信息结构中变成了旧信息[4]96。从某种意义上讲,会话推理取决于 交际过程,同时也对交际进程施加重大影响。由于顺应程度不同,这一过程必然存在较大差异,顺应程度对这一过程发生的速度也产生很 大影响。交际双方会对这一过程进行评估,再对错误的推理实施修正。生活中涌现的具有较高凸显程度的会话修正现象往往体现了交际者 的动态顺应过程。意识凸显程度是一种相对概念,并非所有选择都在同样意识程度或带有同等目的情形下进行,有一些选择是自然发生的 ,另一些则是带有明确动机的。由于选择语言的意识程度不同,人们顺应整个社会思维的方式也将随之变化。就某些凸显度低的表达方式 而言,听话人在理解过程中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此时却是说话人传递某种特殊信息的关键时刻,正因如此,辨清“明说和隐 含的信息”尤显重要。
现在我们不妨试从语用功能视角出发,结合文学作品中遴选出来的若干歇后语例,对语境因素和语言选择等方面的语言顺应现象和交际语 用效果进行探析,从中或许能够发现,语言很多层面的现象都有可能在这一独特而神奇的语用功能视角下得到合乎情理的解释。下面试举 数例略加分析。
例:韩玉德一抬手,指着石玉堂说:“往下说,说呀!”黄满囤也说:“把憋气话都掏给老杨听听。”苍大娘说:“今儿是初一吃饺子 —— 没外 人。”(阎乐丰《县委书记》第一部第八章)
例分析:语言学家认为,语言的本质功能就是充当交际工具,用来传达信息[8]。为了达到传递信息、表达信念或思想、阐明情 感或态度等不同的交际目的,说话人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语言手段或策略。从例这一特定的语境中不难看出,说话人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 形式,借助歇后语这一言语行为,构建并维护了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在成功的交际中,交际者(苍大娘)不仅仅只是依赖如词汇、语 义等语言知识,她还运用了民俗文化、交际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各色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推进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 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苍大娘选择了歇后语“今儿是初一吃饺子—— 没外人”这种汉文化独有的语言形式(歇后语从形式上看是由前比喻后解释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是形象的比喻,能够说出一个完整的意思 ,现成话语可被人们理解,后半部分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说明乃至推理,后半部分话语的明说事实上已经指出了该歇后语的本意),而 且坚信这句话不至于造成与听话人(石玉堂)之间在语言上的交际障碍,让其接受“面对熟人,无需顾虑”的信息,并且明白这一道理。作者 在句子、段落或语篇的信息推进过程或信息结构安排中,基本实现了强调、衔接、焦点凸显和话题导入等功能,使得整个段落或语篇衔接 ,也使语义更加清晰,从而保证信息的传达前后连贯、自然流畅。众所周知,我国北方地区,传统习俗农历正月初一吃饺子,家家如此, 因此这句歇后语在句中的灵活运用其实就是苍大娘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有意识选择,这种做法不仅使人倍感亲切,而且易使对方赞同自己 的观点,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又顺应了现场交际语境。特定的语言群体往往具有其特定的语言选择,从而使得交流更具文化内涵、更富 生活气息。该例中的歇后语同时体现了“通俗、生动、风趣”等特点,而且具有一定的表义功能。
例:三姐儿听了这话,就跳起来,站在炕上,指着贾琏冷笑道:“你不用和我花马掉嘴的!咱们‘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提着影戏人子 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你别糊涂油蒙了心,打量我们不知道你府上的事呢!这会子花了几个臭钱,你们哥儿俩,拿着我们姐妹 两个权当粉头来取乐儿,你们就打错了算盘了。”(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例分析:从该例中也可看出,为了实现传递信息和思想、表明情感和态度等交际目的,交际者(尤三姐)有意选择并连用两个不同的歇后 语这一独特语言形式,通过借助歇后语“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和“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的言语行为,在语言交 际中灵活运用社会文化知识以及交际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本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实施以及语篇信息 结构安排或推进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尤三姐 选择歇后语“清水下杂面——你吃我看”和“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的恰当语言形式,让听话人(贾琏)明白“你干你的 ,我看得清楚”和“不要戳穿了,露出真相会令人难堪”等隐含之意,表达了说话人有意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选择,传递了说话人的“愤怒”和“ 讥讽”情感,表明了说话人刻意“反驳”与“警告”的心态,旨在迫使对方认同与接受自己的态度与观点,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又较好地顺应 了现场的交际语境。作者在向读者进行思想传递过程中同时还发挥了强调部分信息、保持句式平衡、保持推进连贯性以及保证信息准确性 与严密性等多种作用。该例中的歇后语主要还体现了俏皮、通俗、生动、形象、含蓄等特点,说话人也正是通过这种有意识的选择并灵活 连用上述两个具有较强表义功能的歇后语,才有可能达到如此的交际语用效果。
例:白莉雅一把揪住他的衣襟,把他拖到鼻子底下,满脸嗅了一遍:“满身的胭脂花粉气,还想来哄骗我。哼!破棺材改风箱——风流了半 辈子了,还像馋猫似的,见一个沾一个。”(隋发升《剑与盾》二十二)
例分析:该例显示,交际者(白莉雅)为了达到传递信息和思想、表明情感和态度等交际目的,通过有意或无意的语言选择,借助一句俗 不可耐的歇后语 “破棺材改风箱——风流了半辈子”这种罕见的言语行为,在交际中运用通俗的社会知识以及交际时间、地点、人物、场景 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推进还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 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白莉雅下意识地选择了这一歇后语,应该说这是一种极端粗鲁的语言形式,然而,这种不文明 、不礼貌的非凡做法不仅使人倍受刺激和教育,而且易使听者或对方感同身受,领悟言者自己正在经历的一种非同一般、苦不堪言的人生 体验,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又顺应了现场交际氛围或语境。一般而言,会话推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往往取决于交际过程,同时也对交际 进程施加重大影响。例中凸显程度较高的这种语言现象还体现出交际者的动态顺应过程。意识如此凸显的语言选择既是自然发生的也是带 有动机的,听者在理解中还得花费心思去琢磨言者的本意,真正理解对方话中隐含的信息。该例中的歇后语体现了“通俗、生动、形象”等特 点,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交际者(白莉雅)通过有意或无意地选用这一歇后语,的确达到非同一般的语用效果。
例:“这两道门,让我进去容易,让我出来就要费点神。不注意这一点,你要后悔的哟。”这时候,外面有一个人大步跨入,接腔道:“哟, 这是什么人,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呀!”(何祚欢《杨柳寨》第十四回)
例分析:从该例中后半部分的话语中可以看出,从外面大步跨入并接腔的那个说话人为了达到传递信息、表明态度或立场等交际目的,通 过使用不同的语言策略,他(话语发出者)选择并借助歇后语“癞蛤蟆打哈欠——好大的口气”这一言语行为(此处“口气”语义双关),在交 际中运用百科知识以及交际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信息推进还体现了说话人 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话语发出者选择了歇后语“癞蛤蟆打哈欠——好 大的口气”这一恰如其分的语言形式,让听话人接受这样一个信息:必须清楚自己的身份,此刻此景容不得你在此处放肆,否则……。同时 也表达了搭腔者有意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选择,传递了搭腔者的“不爽”和“讥讽”情感,表明了搭腔者“反驳”与“威慑”的心态,目的在于迫使 对方赞同或接受自己的立场与观点,这一歇后语的运用既符合搭腔者的身份,又较好地顺应了现场的交际氛围或语境。该歇后语还体现了 俏皮、通俗、生动、形象、幽默、含蓄、风趣等特点,而且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该歇后语的恰当运用使搭腔者达到了语言的真正语用目 的。
例:话音未落,就听得黑影一声喝道:“狂徒休得胡说,你胜姑奶奶在此,要扫你的威风,灭你的邪气,看箭!” 唰——,一溜寒光直奔朱 疤痢眼的顶梁。朱疤痢眼叫声“不好!”赶忙把头一偏,那头发早削去了一片,惊得他猴子吃芥末——直了眼。”(姜元溪等《鲁中奇险传》 第七回)
例分析:从该例特定的语境中不难看出,作者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即借助了歇后语“猴子吃芥末——直了眼”( 也说“猴子吃芥末—— 干瞪眼”)这一言语行为,在与读者构建人际关系(如:更好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深思)的同时,使得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 拉近、信息沟通和思想交流更富成效。在成功的交际中,作者还运用了百科知识以及交际人物、场景等非语言知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 人物之间的交际实施与信息推进也体现了作者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 作者选择了歇后语“猴子吃芥末——直了眼”这一恰当的语言形式,让读者明白(朱疤痢眼在万分危急之下像猴子吃芥末似的辣得他)瞪直了 眼,意即他(朱疤痢眼)此时此刻“惊得目瞪口呆,只能干着急而别无他法可施”,此话不易于给读者造成语言上的理解障碍,可以说这也是 作者有意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选择,这样一种描写手法易使读者赞同或接受作者自己的观点(宛如身临其境),较好地顺应了当时现场万 分危急的交际语境。作者在向读者进行思想传递过程中同时也实现了强调信息、衔接信息、保持信息推进的连贯性以及保证信息的准确性 和严密性等功能。该歇后语并且体现了通俗、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含蓄、风趣等特点。恰当运用这个具有极强表义功能的歇后语使 作者达到选择语言、顺应语境等目的,并在其笔下生辉的语言描述中产生一种良好的语用艺术效果。
例:(关公)谓关平曰:“庞德刀法惯熟,真吾敌手。”平曰:“俗云:‘初生之犊不惧虎。’父亲纵然斩了此人,只是西羌一小卒耳;倘有疏虞 ,非所以重伯父之托也。”(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
例分析:从该例特定的语境中我们不难觉察:说话人(关平)通过选择恰当的语言形式并借助了歇后语“初生之犊不惧虎”(也作“初生犊— —不怕虎”)这一言语行为,并在与听话人(关羽)构建和谐关系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必胜”的信念、传递了其因年轻气盛而“不服”的情感或 流露了其因少不更事而“轻敌”的思想或意识。说话人(关平)虽然年纪不大,但在交际中却能运用百科知识以及交际人物与场景等非语言知 识的相关语境信息。例中父子两人之间的交际实施与推进也体现了说话人在交际中根据语境信息做出语言形式和策略选择的能力以及语境 顺应的能力。为了表明特殊的含义,关平选择了歇后语“初生之犊不惧虎”这一恰当的语言形式,让听者(关公)明白“(关平)年轻人虽然 缺乏经验,但却无所畏惧”,就像“出生不久的小牛,不知老虎的厉害,因此压根儿不怕它”的道理一样,这是家喻户晓的事,不会造成语言 交际障碍。实际上,关平口出此言也是作为部分交流语言的有意选择,这种做法易使对方赞同或接受自己的观点,既符合说话人的身份, 又顺应了现场交际语境。该歇后语体现了通俗、俏皮、生动、形象、诙谐等特点,同时具有较强的表义功能。该歇后语的恰当运用使说话 人达到选择语言、顺应语境等目的,并且产生良好的交际语用效果。
二、讨论与小结
维索尔伦认为,语用学只是关于语言现象或对语音学、音系学、语义学等横向分支学科研究对象的一种功能性视角或综观,由此顾及语言 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并且应该研究语言的三个特性: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变异性可以帮助语言使用者进行灵活多样的动态选择; 商讨性可以说明语言使用者是基于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而非依赖僵化的、固定的规则和结构——功能关系来进行语言选择的,这一点恰 好表明,在语言使用中存在着多元的不确定性,正因如此,语言的选择过程是一个有弹性、可商讨的过程;顺应性则能使人们从一个不断 变化的选择范围中做出可商榷的语言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交际的需要。基于此,本文根据维氏顺应理论,从其功能性视角出发, 试从中国文学作品中选出6个交际歇后语例,通过运用维氏四个维度的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语言顺应及其语用效果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首 先,语言既然常被描述为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然而与其他许多工具不同,它被“制作”出来之后,并不能独立于其制造者(人类),而且也 不会一成不变,它需要始终不断地顺应不同的交际意图和使用环境,当人们描述语言实体的意义并解释其形式时,也都必须经常参照其得 体使用的条件;其次,顺应性是双向的,语言选择顺应事先存在的环境因素,语言选择也会改变环境;最后,汉语歇后语的语用现象及其 效果一样可在维氏神奇的语用功能视角下得到令人满意的解释。研究结果同时还佐证了维氏独有的语用观点:“将语用学看作是一种功能性 综观,由此顾及语言及其使用的方方面面”,这无疑也为维氏的语言顺应理论“具有超强解释力”说法提供了理据。
参考文献:
[1] 刘裕莲,徐志民.汉语歇后语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1.
[2] 王勤.谚语歇后语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137.
[3] 冉永平.语用学:现象与分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
[4] 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5] 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51.
[6] 钱冠连.语用学诠释[M].霍永寿,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88.
[7] Jef Verschueren.A pragmatic model for the dynamics of communication[M].In A.Kasper (ed.).Pragma- tics:Critical Concepts.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41.
9.经典的古典名著人物歇后语 篇九
歇后语: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歇后语:诸葛亮三气周瑜——略施小技
歇后语:诸葛亮弹琴——计上心来
歇后语:诸葛亮借箭——有借无还
歇后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顾全大局
歇后语:诸葛亮的锦羹——神机妙算
歇后语:诸葛亮隆中对策——有先见之明
歇后语: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歇后语: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歇后语: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歇后语: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歇后语: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歇后语: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歇后语: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歇后语:诸葛亮草船借箭——用的是疑兵计
歇后语:草船借箭——多多益善
歇后语:草船借箭——坐享其成
歇后语: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歇后语: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歇后语:阿斗当皇帝——软弱无能
10.有关水浒传人物的歇后语 篇十
1. 王伦当寨主——不能容人
2. 高俅当太尉——一步登天
3. 母夜叉撒泼——惹不起
4. 武大郎看戏——人云亦云。
5. 解珍、解宝坐班房——难兄难弟。
6. 武大郎上楼梯——步步高升。
7. 花荣射箭——百发百中。
8. 张顺浪里斗李逵——不打不相识。
9. 黑旋风李逵——有勇无谋。
10. 林冲上梁山——官逼民反。
11. 武大郎开豆腐店——人软货不硬。
12. 武松打虎——一举成名。
13. 时迁报警——贼喊捉贼。
14. 时迁进牧场——顺手牵羊。
15. 时迁照镜子——贼头贼脑。
16. 张天师捉妖——拿手好戏。
17. 林冲看守草料场——英雄无用武之地
18. 林冲上山——官逼民反
19. 孙二娘开店——谋财害命
20. 时迁偷鸡——不打自招
21. 潘金莲给武松敬酒——别有用心
22. 李逵升堂办案——乱打一通
23. 武松看鸭子——英雄无用武之地
24. 武大郎上墙头——上不来下不去
25. 梁山兄弟--不打不亲
26.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抱打不平
27. 林冲买宝刀——中了诡计
28. 林冲误入白虎堂——单刀直入
29. 林冲到了野猪林——绝处逢生
30. 林冲上梁山——逼出来的
31. 黑旋风劈宋公明——错看砍了人
32. 卢俊义上梁山——不请自来
33. 张顺浪中斗李逵——以长攻短
34. 李逵上阵——身先士卒
35. 梁山的军师——无用吴用
36. 武大郎攀杠子——够不着
37. 潘金莲不在家——没人伺候武大郎
38. 武大郎敲鼓——懵了点子
39. 李鬼的板斧——冒牌
11.历史人物的歇后语 篇十一
关键词:动物型歇后语;事件域关联理论;认知解读机制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0-0213-02
一、引言
歇后语作为汉语中独特的一种语言现象,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就吸引了大量学者的注意并成为一个研究焦点。在近100年的研究史上,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其中包括茅盾,温端正以及一些早期的研究者从修辞学角度对歇后语进行了分析。王晓娜,郭建中等人则从文化翻译的视角分析了歇后语的文化来源及其在英汉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语用学的兴起与发展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越来越多的语用学理论也被用来解释和分析歇后语,很多学者比如赵秀琴,蒋向勇和邵娟萍,韩庆国等人认为关联理论能够很好的解释歇后语的工作机制。20世纪末,认知语言学发展迅猛,很多学者开始使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去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比如胡姝昀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歇后语的语义生成过程;林意新和 张玉婷则使用概念整合理论给歇后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蒋向勇和邵娟萍等人则认为仅使用一种理论无法完全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于是他们尝试将概念整合理論与关联理论结合起来去解释歇后语的理解机制。
总的来说,歇后语早期的研究只是局限在语言层面本身,后来学者们开始涉及其文化内涵,从使用语用学理论去解释歇后语理解机制以来,歇后语研究才真正开始涉及人类大脑在歇后语理解中的工作机制。但是后面的研究仍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如缺乏封闭语料库,缺乏数据支持,并且忽略了歇后语的内部分类,因而所得结论并不完全可信。
所以,歇后语研究迫切需要在借鉴了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解决上述问题。考虑到不同种类的歇后语理解机制也不同,本文将重点分析歇后语前半部分即谜面中含有表示动物的词的这类歇后语(以下称为动物型歇后语)。文章以刘裕莲和徐志民编写的《汉语歇后语词典》中挑选出的852条动物型歇后语为研究对象,建立封闭语料库进行研究。
二、事件域关联整合理论模型
(一)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的提出背景
王寅认为人们是以“事件域”为单位来体验和认识世界的,并将其作为知识块存储在大脑之中。一个基本事件域有两个要素组成,即行为和事体。一个行为由很多子行为构成,一个事体又由许多个体组成,事体可以是人,事物等具体的实体,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的关联程度依赖于语境效果和处理能力,语境效果与关联成正比,处理能力与关联成反比。并将处理努力理解为认知语言环境所消耗的脑力,关联性越强,话语就越直接,认知所消耗的脑力就越小,给受话者带来的认知负荷就越小,反之亦然。
Fauconnier&Turner指出概念整合是一种基本的认知机制。概念合成的过程是将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共有结构及其共有的抽象信息投射到类属空间。与此同时,在这两个输入心理空间的基础之上,通过跨空间的部分映射,匹配并有选择的投射到合成空间。合成空间从两个输入控件中提取部分结构,并形成创新结构。这样,这四个空间通过投射链彼此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一个概念整合网络。
上述三种理论在解释动物型歇后语认知解读机制时分别有以下缺陷:事件域认知模型未能考虑到语言发生的具体语境,而在人类理解新知识时,与具体语境有关的百科知识和已存储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关联理论去解释歇后语理解过程太过笼统,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在理解这一特殊语言现象时是否只有关联在起作用,仅使用关联也不能解释一加一大于二的问题,不能解释新意义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发现,在歇后语理解过程中,仅依靠空间投射和概念整合是远远不够的,解读者必须依赖语境不断去调整自己的预设,这就离不开最佳关联的作用。所以,用这三种理论单独去解释动物型歇后语的理解工程时捉襟见肘,但是三者又是缺一不可的。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尝试性的提出了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的理论框架,以期能为动物型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解释提供新想法。
(二)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可行性
上述三种理论之所以能够整合,是因为他们三者存在兼容性,具体表现在:(1)事件域认知模型和概念整合理论偏重于认知,而关联理论可以弥补在认知过程中忽略了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2)从方法论上来讲,事件域认知模型是分析性的,而关联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是综合性的;(3)事件域认知模型侧重于解释大脑的在线和加工即时信息的过程,而概念整合理论还强调大脑已储存的知识在语言加工和理解中的重要性。同时,整合上述三个理论也是可行的,其理由如下:当人们只使用事件域认知模型去解释认知理解机制的时候,就完全忽略了百科知识在认知理解机制中的作用,而关联理论强调大脑中已储存知识在理解信息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用关联理论去弥补事件域认知模型在解释人类认知过程的不足,是完全符合普遍认知规律的。并且在认知过程中,相关百科知识与事件域的结合并不是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简单,它是会产生新的意义的,尤其是在动物型歇后语的认知理解过程中。例如,如果人类大脑中没有“牛吃草”这一已存知识是无法从“草入牛口”这一谜面中得出“其命不久”这一谜底的。那么这一过程是如何进行的呢?很显然,在这种理解过程中,整合网络是不可或缺的。
(三)事件域认知模型的工作机制
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的具体工作机制如下:
当人们解读动物型歇后语的谜面时,必须使用大脑中的已存信息如某一行为的特征或者某种事体的属性,那么这个使用已存信息的过程,就是大脑的固有属性——关联在起作用。同时在概念整合的作用下,行为或者事体中的某种属性或者特征会得到凸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得出歇后语的谜底。也就是说,我们假定动物型歇后语的谜面为事件域认知模型1,在关联的作用下,最佳关联知识群为事件域认知模型2,通过概念整合,事件域认知模型1和2中的某些特征和属性得到凸显,谜面得到解读,得出解释说明即——谜底。
三、个案分析
以“盲人骑瞎马——寸步难行”这一动物型歇后语为例,作如下分析:“盲人骑瞎马”作为事件域认知模型1,其中包含两个事体“盲人”和一个行为“骑”,当人们看到这一谜面时,关联性思考会在大脑的已存知识中激活很多相关信息,比如:“盲人”有“有头”,“有手”,“看不见”,“需要吃饭”等等很多特征,瞎马具有“可以骑”,“看不见”,“四条腿”等很多特征,“骑”这一行为也有如“跨坐”,“需要牲畜或其他东西”等相关特征。但是最佳关联会自动筛选“盲人”和“瞎马”的“均看不见”等一些特征。这些特征形成事件域认知模型2,大脑在概念整合的过程中这些特征再次得到凸显,一个看不见的人跨坐在另一看不见的牲畜身上,将会寸步难行。由此,寸步难行的谜底得出,谜面得到解读。
再比如“猫哭耗子—假慈悲”,“猫哭耗子”是事件域认知模型1,其中包含“猫”和“耗子”两个事体和“哭”一个行为,大脑加工这一事件域时,关联性思考会自动激活很多相关特征。比如“猫”有“四条腿”,“吃耗子”,“是老鼠的天敌”等特征,“耗子”有“四条腿”,“偷吃粮食”“怕猫”等属性,而“哭”则有“悲伤”,“不高兴”等特征,在最佳关联的作用下,将“猫是老鼠的天敌”这一特征凸显,同时概念整合得出猫为老鼠而悲伤是不可能的,由此得出“假慈悲”这一谜底。
四、结语
歇后语在人类日常交际中非常重要,同時它也是汉语言研究和英汉对比翻译研究的一个无法避免的话题。文章以事件域关联整合模型为理论框架,以汉语歇后语词典中的852条动物型歇后语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理解歇后语时大脑的运行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解释,以期能为动物型歇后语的理解机制解释提供新想法。
参考文献:
〔1〕Fauconnier, G. & Turner, M (1998).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J]. Cognitive linguistics.22(2).
〔2〕Fauconnier, G. & Turner, M. (2002). The way we think[M]. New York: Basic Books.
〔3〕黄书芳.体验哲学视角下歇后语的认知解读[J].语文建设,2004,(24).
〔4〕蒋向勇,邵娟萍.汉语歇后语的认知语用解读—基于关联理论和概念合成理论[J].南昌大学学报,2009,(1).
〔5〕刘葆花.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语歇后语的英译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8.
〔6〕刘裕莲,徐志民.汉语歇后语词典[M].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4.
〔7〕刘正光.Fauconnier的概念合成理论:阐释与质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
〔8〕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和思考[J].外语研究,2004,(1).
〔9〕王晓娜.歇后语和汉文化[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1.
〔10〕王寅.事件域认知模型及其解释力[J].现代外语,2005, 28,(1):17-26.
〔11〕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12〕朱红明.言外转喻意向下的歇后语解读[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12.译者素养与歇后语英译探究 篇十二
关键词:译者素养,歇后语,翻译
1 引言
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歇后语是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是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所积累的一种语言形式。歇后语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比喻,后半部分为解释说明。歇后语具有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等特点,且常利用双关、典故与谐音等方式达到耐人寻味的效果,为人们所喜爱。通常歇后语的前半部分一出,人们便已明了说话人的意图,即可以“歇”掉后半部分,所以称之为歇后语。千百年来,源源不断的中华文化赋予了华夏儿女无数瑰宝,歇后语便是我国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体现方式之一。也正因此,歇后语本身所带有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其特有的构成形式对其英译设下了重重叠嶂。翻阅了相关文献之后,笔者发现对于歇后语的英译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翻译成功与否是以保留文化特征为准,还是以达意为准?本文对歇后语的特点和分类进行了梳理,从译者素养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类别的歇后语应采取相应不同的翻译策略。
2 歇后语的特点及分类
2.1 歇后语的特点
歇后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总得来讲它具有生动活泼、幽默、讽刺等特点。歇后语有着独特的结构形式,并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首先,从结构来看,歇后语由两部分构成。前半部分为比喻,后半部分为说明,二者之间由破折号相连。如: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其次,从修辞来看。歇后语前半部分含比喻和双关等修辞。歇后语前半部分的比喻多取材于人民群众所熟悉的历史人物、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文学作品等等。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双关指的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或同音的现象,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根据歇后语双关的方式,又可将其分为语义双关、语音双关和拟声双关三种类型,如:米饭煮成粥——糊涂;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麻雀嫁女——叽叽喳喳。
2.2 歇后语的分类
就其英译需要,本文将歇后语分为典故类、比喻类和双关类三种。当然,三种类别之间必有重叠之处。
(1)典故类歇后语。歇后语中往往会出现文学作品或历史事件中的人或事,有些还会涉及到神话传说、寓言等,此类歇后语被叫做典故类歇后语。
例如: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2)比喻类歇后语。歇后语的构成本身离不开修辞,比喻是歇后语经常使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前半部分的喻体多取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等,其生动的比喻赋予了语言无限活力,对后半部分的表达埋下了趣味的伏笔,因其朗朗上口,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瞎子点灯——白费蜡。
(3)双关类歇后语。歇后语的双关指的是其后半部分一语双关,既是对前半部分的解释,更是说话者真实含义的表达。如前所述,歇后语双关可将其分为语义双关、语音双关和拟声双关三种类型。
例如:被窝里放屁——独吞;
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
3 歇后语英译之我见
3.1 译者素养
歇后语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再加之其构成方式的独特性,给翻译造成了诸多困难。这就对译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歇后语中的文化内涵是保留还是删减其中部分内容甚或是只字不提,对译者而言是一项重大的挑战。笔者翻阅文献发现,关于歇后语的英译诸多学者提出的翻译策略大致相同,只是个别叫法不同而已。问题在于涉及到含有典故类歇后语的翻译,一些学者认为典故或其中人物(如吕洞宾)国外读者对其并不了解,所以可采用意译等方式删掉典故或人物,直接呈现给读者通俗易懂的译文。笔者对此不能赞同。歇后语的魅力便在于其生动活泼的典故、生活经验、历史人物故事等等,如若删掉这些成分,则完全丢失了源语的形象,丧失了文化背景,不得不说对译文读者是一大损失,使他们失去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然而,在某些特定情形下,比如会议口译或场地翻译,译者如若保留原文文化内涵,则会使交际难以持续。本文认为,歇后语的翻译与译者素养紧密相联。
译者素养指的是译者在特定社会、文化情境下创造性地求解翻译问题、生成翻译产品所需的自主意识及其实践,具体包括学习者的语言素养、知识素养、策略素养、数字素养、批判素养和社会素养。(李瑞林,2011:50)译者素养主要表现为译者根据翻译情境和目的建构翻译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译者形成专家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主要标志。(李瑞林,2011:49-50)针对歇后语的翻译,具体而言则指的是译者需根据实际翻译情境,自主性地选择翻译策略,灵活性地对待原文,根据目标语读者的实际情况对原文做出取舍。
3.2 典故类歇后语的英译
本文认为不同类别的歇后语需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除特殊情形外(如口译等),典故类歇后语应采取直译加注的方法,尽量保留源语人物形象等内容,供读者自行查阅背景信息,更多地了解中国文化,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例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A dog biting LüDong bin(a god in Chinese mythical story)–not being able to recognize a kind-hearted man.
在本例中如若删去人物形象,则丧失了其文化特色,但单纯的直译又无法使读者知其含义。所以针对此类典故类歇后语的翻译,本文认为应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源语内容,又不会使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以然。
3.3 比喻、双关类歇后语的英译
(1)套译
套译指的是原文所传达的具体含义在目标语读者的语言文化背景之下恰有类似的表达,这时则可搬用目标语的固有语句,达到翻译的目的。此种方法既准确展现了原文的延伸含义,又使目标语读者更加容易捕捉原文内涵。
例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The yellow weasel pays a New Year Call to the chicken–to have an ax to grind.
(2)直译
直译是翻译中经常使用的方法,它指的是译文在不违背原文而且不会引起读者错误联想的情况下的翻译。直译要求翻译时保留原文形象,使目标语读者更多地了解原文文化内涵等内容,对文化的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例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A sesame stalk puts forth blossoms notch by notch,higher and higher-rising steadily.
(孟凡娜、薛少一,2009)
(3)意译
由于歇后语带有浓厚的文化特色、民族以及地域色彩,在目标语中很难找到相对应的表达方式,如若直译又会使读者产生误解或难以理解。此时,根据具体情况可考虑使用意译法,翻译出原文的大致意思。
例如:瞎子点灯——白费蜡
The blind man lights the candle—to do something in vain.
(4)直译加注法
直译加注法是在直译的基础上,为了使目标语读者更加清楚地理解译文而采取的一种翻译方法。通过对直译添加注解,保留原文的文化信息等内容,使目标语读者能准确地理解译文。相较于意译法和套译法,直译加注法可在较大程度上弘扬中华文化,使目标语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文化。
例如:牛角抹油——又尖(奸)又滑(猾)
Spreading oil on an ox horn——to make it sharper and more slippery(refer to someone who is cunning and treacherous).
4 总结
本文根据歇后语的类别提出了一些探究性的想法。本文认为,歇后语可分为典故类歇后语、比喻类歇后语和双关类歇后语。在歇后语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素养至关重要。译者应根据实际需要,自主灵活地进行翻译。典故类歇后语的翻译除特殊情形外均需采用直译加注法,只有这样才能保留原文文化内涵,使目标语读者更多地了解我国的丰富文化。对于比喻类和双关类歇后语的翻译,本文提出了几种翻译策略。笔者认为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能更加凸显我国的文化内涵,所以在不影响读者理解以及实际翻译情境允许的状况下,直译法和直译加注法能使中华文化广为传播,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9-50.
[2]罗赛群,杨建军.关联理论框架下的歇后语翻译[J].疯狂英语(教师版),2010(2):162.
[3]孟凡娜,薛少一.歇后语的文化意蕴和英译策略[J].科技信息,2009(25):181-182.
[4]唐韧.歇后语翻译的关联理论视角[J].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学报,2008(3):76.
13.与三国演义人物相关的歇后语 篇十三
2、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3、隔门缝瞧诸葛亮--瞧扁了英雄
4、蒋干过江--净干失着事
5、张飞捉蚂蚱--有劲使不上
6、孔明用空城计--迫不得已
7、张飞战马超--不分胜负
8、张飞卖秤砣--人强货硬
9、鲁肃服孔明--五体投地
10、诸葛亮的鹅毛扇--神妙莫测
11、司马炎废魏主--袭用老谱
12、对着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13、关帝庙求子--踏错了门
14、诸葛亮草船借箭--有把握
15、蒋干盗书--上了大当
16、黄忠射关公--手下留情
17、诸葛亮吊孝--装模作样
18、鲁肃宴请关云长--暗藏杀机
19、关公照镜子--自觉脸红
20、诸葛亮吊孝--不是真心
21、吕布见貂蝉--迷上了
22、关公喝酒--不怕脸红
23、诸葛亮用空城计--不得已
24、东吴招亲--弄假成真
25、关云长走麦城--大难临头
26、诸葛亮唱空城计--没办法
27、司马懿破八卦阵--不懂装懂
28、关羽赴宴--有胆有魄
29、诸葛亮当军师--名副其实
30、周瑜讨荆州--费力不讨好
31、关帝庙里拜观音--找错了门
32、诸葛亮当军师--办法多
33、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
34、关帝庙里挂观音像--名不符实
3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36、吃曹操的饭,想刘备的事--人在心不在
37、关公战李逵--大刀阔斧
38、关云长刮骨疗毒--全无痛苦之色
39、董卓进京--来者不善
14.人物歇后语 篇十四
曹操遇关公——喜不自胜;喜不自禁;喜不自喜
对张飞骂刘备——找气惹
孙悟空和二郎神交战——以变应变
孔明耍掸帚——出计不出面
刘备夫人——糜氏;没事
孙悟空大闹水晶宫——逼龙王献宝
诸葛亮做丞相——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和尚吃素——常规
歪嘴子和尚——念错经
和尚洞房花烛夜——破天荒第一遭
和尚进庙——无发入门;无法入门;以先为大
毛脸雷公嘴的.和尚——吓人
和尚娃儿敲木鱼——不懂经
丈八长的和尚——摸头不着
老太太的脚后跟——光筋骨
老太太的脚趾——窝囊一辈子
老太太纺线——慢慢地拉;拖拖拉拉
老太太做事——细心;细辛
老太太的脸——尽褶;净褶;文皱皱
老太太上讲台——笨嘴拙舌
老太太找飞机——往远瞧
俩口子唱《夫妻桥》——真真假假
夫妻裤轮流穿——穷到家
夫妻打铁——对手
夫妻俩种甘蔗——甜蜜的事业
夫妻俩唱曲子——一唱一和
丈夫妻子不打架——好福气;好夫妻
热锅炕上夫妻——难舍难分
哑巴捉驴——闷逮
哑巴受奖——喜在心里;喜不可言
两个哑巴睡在一头——没话说
哑巴挨屁股——疼死都不开腔
两个哑巴睡一头——无话可商量
俩哑巴亲嘴——好得没法说;好的没啥说
哑巴娶妻——喜得没法说
孔夫子搬家——净是书(输)(比喻总是失败。)
孔夫子的背包——准是书(输)(比喻注定要失败。)
孔夫子的褡裢——两头输(书);书呆(袋)子
孔夫子的弟子——闲(贤)人
孔夫子的手巾——包输(书)
孔夫子的箱子——净输(书)
孔夫子的砚台——黑心
孔夫子的嘴巴——出口成章
孔夫子挂腰刀——能文能武;文武双全
孔夫子喝卤水——明白人办糊涂事
孔夫子讲学——之乎者也
孔夫子门前卖《论语》——自不量力;不自量
孔夫子面前讲《孝经》——假斯文;冒充斯文
孔夫子念书——咬文嚼字(比喻过分地斟酌词句。)
孔夫子念文章——咬文嚼字
孔夫子偷钱包——文明人不做文明事
孔夫子游列国——尽是礼
孔子教《三字经》——埋没人才
15.一嘴歇后语 篇十五
当白老师说这些歇后语的时候,全班同学都笑开了。
穆书杰问:“老师,歇后语是不是我们说的俏皮话?”
“不全是。”白老师接着说,“在文章里如果用上这些活泼、俏皮的歇后语,文章就生动起来。像相声、小品为什么让人发笑,主要是里面用了很多歇后语。”
“老师,这些歇后语书上没有,我们不会说。”
“这就需要我们积累。平时老百姓会说这些歇后语,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收集语言。”
穆书杰现在才知道自己作文写不好的原因,原来是自己没有写俏皮话。可是俏皮话不是你想说就会说的,他忽然想起书店,肯定有这样的书。
有一次,爸爸带他到县城。他哪儿也不去,要逛新华书店。爸爸认为这是好事,一口答应了。
在书架上,他找到了一本《歇后语大全》。
爸爸不解地问:“你为什么要买这本书?”
“老师说了,要想作文写得生动,必须要用歇后语。”
看见穆书杰主动学习,爸爸乐坏了,毫不犹豫地给他买了一本厚厚的《歇后语大全》。
回到家,穆书杰手拿《歇后语大全》开始看起来。越看越有兴趣,穆书杰不知不觉地记住了很多歇后语。
走进教室,舌战正在进行,王星理直气壮声色俱厉地批评周力。
原来周力在捉弄吴方方,他把一张纸条悄悄地贴到吴方方的后背上。一些男生从中作梗,跟着起哄:“我是愚人!我是愚人!”吴方方气哭了,趴在桌上抽噎着,真是让人同情。首先作出反应的是班长玉星,看到自己的同胞被人欺负,她怒不可遏,仗义执言。
周力不但不接受批评,而且跟班长顶嘴:“你算老几?多管闲事。”
穆书杰接过话茬对王星说:“周力说得对!一个人拜把兄弟——你算老几?真是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同学们都笑起来。
王星并未笑,对周力说:“路见不平有人踩。”
穆书杰又对周力说:“就是,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说短长。”
王星看穆书杰嬉皮笑脸地跟着瞎搅和,正想发火,穆书杰笑着又对王星说:“看看你,对着灰堆打喷嚏——碰一鼻子灰。”
“谁是灰堆了?”周力忽然把矛头对准穆书杰,“你在替谁说话?”
王星没理穆书杰,瞪大眼睛对周力说:“我看你愚弄人就不对。”
穆书杰指着周力说:“你又做巫婆又装鬼——两头出面愚弄人,是不该。”
扑哧,王星笑了,周力也笑了。几句歇后语就像一场大雨把硝烟扑灭了。
“哎呀呀,真是了不得,穆书杰,你怎么这么会说话,跟谁学的?”
“瞧,穆书杰,你快成了语言大师了。”……
同学们纷纷夸赞穆书杰,穆书杰就像长了翅膀,差点飞起来。
“过奖。”穆书杰装着很谦虚的样子,“谢谢大家的夸奖。”为了让大家心服口服,他指着正在埋头学习的耿亮说,“他是孔夫子的褡裢——书呆(袋)子。”他又指着周力说,“我看你是孔夫子的徒弟——闲(贤)人。”
他走到教室门口,看见迎面而来的一个小女孩,不由地唱起来:“对面的女孩走过来,走过来,走过来……”他停止歌唱,对身边的同学说,“你们看,这个头插一朵红花的丑女孩,就像老鸹身上插花翎——自充小孔雀。”
有的同学开始不明白,听他解释,大家都明白过来了,哈哈大笑。
被大家嘲笑的女孩狠狠地瞪了这些不怀好意的捣蛋鬼一眼,唾了一口,骂了一句“神经病”,悻悻地走了。
自习课上,大家都在写作业。“喂,穆书杰,我的胶用完了,胶借给我用用。”
“向和尚借梳子——找错了人。”穆书杰脱口而出。
“在哪儿学几句歇后语就在这儿卖弄。”耿亮说,“没劲。”
“什么?你说我是松了腰带抬石头——没劲。”穆书杰说,“我是揪住耳朵擤鼻涕——劲儿使得不是地方。别看你的成绩好,你会说歇后语吗?说几个让我听听。”
“我看你是猪鼻子插大葱——装相(象)。”这是课文中的歇后语,全班同学人人都会。大家并不觉得新鲜。
“再来一个。”看他抓耳挠腮的样子,穆书杰脱口而出,“猴子吃辣椒——抓耳挠腮。”看大家都嘲笑耿亮,穆书杰又取笑他,“我看你呀,属公鸡的——光啼不下蛋。”
穆书杰满嘴歇后语,把大家羡慕得不得了。为了更上一层楼,他回家就看《歇后语大全》,是这本书把他在班上的地位一下子提高了,现在,他就像熟透的桑葚——红得发紫。
以前害怕作文课,现在,穆书杰一点也不感到害怕,相反,希望作文课快快到来。白老师要大家写的作文题目是《我的一家》。
终于到自己大显身手的时候了,穆书杰开始到记忆中打捞沉睡的往事。往事被打捞上来后,他开始动笔写起来。真是一气呵成,一篇文章很快写出来了。读后才发现没有特色,整篇文章才用了几个歇后语。“文章不厌百回改。”接着是修改,他把凡是能用歇后语的句子都改成了歇后语。接下去,就是耐心地等待着老师的讲评。
白老师抱着一摞作文本,踩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穆书杰伸头望望白老师手中的作文本,果然是自己的,穆书杰摇头晃脑,好不得意。
白老师开始读穆书杰写的作文。
……妈妈看见爸爸坐在电视前看电视,她生气地说:“我看你是倒油瓶子都不扶——懒到家了。真是风箱板打棺材——气死人。”
“六月里围炉——莫动火。”爸爸皮笑肉不笑,“我是大力士扔鸡毛——有劲使不上。”
“真是哑巴哭他妈——有口难言。”
“哑巴说话聋子听——胡扯。”
“屎壳郎打呵欠——一张臭嘴。”
“我看你是耗子舔猫鼻子——自己找死。”
“好了好了,我看你们真是挑水的娶了个卖茶的——正相配。”穆书杰说,“锅碗整天在一起,哪有不碰的。大年初一拜年——你好我也好。”
哈哈哈,一家人乐了。……
全班同学也乐了,女生捂着肚子笑。男生笑得前俯后仰,老师泪都笑出来了。
“听了《我的一家》这篇作文,同学们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
“我认为文章写得很好,特别是语言活泼俏皮,生动形象。”陈建新说。
“我认为文章写得不好。首先是文章不真实,在平时的对话当中,不可能用这么多的歇后语。”王星说。
“我赞成王星的看法。歇后语用在写人记事的文章当中确实生动、形象,使人物形象鲜活。如果滥用歇后语,就会失去原有的色彩。打个比方,就像一个漂亮的小姑娘,如果头上插了一朵花,毫无疑问,这朵花如锦上添花,使她变得更漂亮。如果她的头上插了很多花,再穿着花衣服、花鞋子,那么这个小姑娘还漂亮吗?”
【历史人物的歇后语】推荐阅读:
经典的人物的歇后语09-17
写历史人物的作文07-02
有名的历史人物故事07-17
历史人物的感人故事01-09
我最爱的历史人物的作文09-20
最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01-21
我与历史人物的一天高中作文10-03
我喜欢的历史人物小学五年级作文12-18
我最喜爱的一位历史人物-叙事作文07-07
近代史历史人物之曾国藩的评价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