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共9篇)
1.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一
深圳中学初中部2012-2013初一下学期
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回顾总结与反思
深圳中学初中部语文组
马海军
在校领导和语文组同仁大力支持下,2012-2013年我成为深中初中部“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专职教师,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深中人文教育理念,以一人之力,带领初一全年级14个教学班学习国学,诵读经典。在本学年,全体初一同学系统反复地诵读了《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并学习了礼乐文化。
在国学课的教学当中,不断推陈出新,把中国人传承了几千年的吟诵重新引入国学课堂,开创了学玩结合“开心学国学”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深圳晚报、深圳商报一月之内,连续报导了三次。纽约在线,凤凰网、光明网、中华诵、香港华商报、26国学网等知名媒体纷纷转载。大大提升了深圳中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
经过本学年国学课的教学实践,再次充分证明:中华经典教育是应试教育的最好补充,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是开发智慧的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教育,是固本培源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教育。
本两次承担了 “国学诵读”对外公开展示课,现场有来自南湾学校、喀什二十八中等兄弟学校的专家和老师以及校外许多家长进行了观 1
摩和指导,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每周二坚持开设深中经典读书会,为书香校园建设贡献了应有的力量。并不断把自身掌握的优质国学教学资源和教育经验奉献给社会各届,为国学教育在深圳的全面开展做出了切实的努力。回顾本学期的教学过程,历历在目,现总结如下:
一、精心美化教室,营造优雅古典的国学氛围
在上学期的基础上,本学期更进一步美化了国学教室。首先是向设置书画台,并向擅长书画的同学和老师征得书画作品。同学们热情参与,共上交优质书法作品近二十幅。这些作品全部整齐地布置在书画台上,同时我收集了一些书法名家的作品并打印出来,贴在教室两侧的墙壁上,供同学们观摩,使人一进入国学教室就会感到墨香沁脾,同时有古典音乐环绕其中,让人如痴如醉,身心得以极大放松。使人感动的是,一些学生家长主动向国学教室捐献书画作品,更有家长表示,愿意捐献图书和书柜,真是可亲可敬的家长!
二、科学规划设计,精心组织高效优质课堂
本学期正式开始前,我起草了2012-2013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教学计划,计划上半学年主要学习诵读上半部《论语》、《大学》和《道经》,下半学年主要学习诵读下半部《论语》、《中庸》和《德经》。在此基础上,面向全体师生和家长创办深圳中学初中部经典读书会和深中初中部人文讲坛,为构建老师、家长、学生三位一体的成长模式而努力。经典读书会本学期如期圆满进行15期,受到了家长和全校师生的一致好评,下学期会继续坚持举办。人文讲坛上学期为准备阶段,计划于下学期每月一期正式开办。
在实践教学中,每次上课前,都有课堂记录,并行上下课礼。读经开始时,老师先教同学们“习礼”:向圣人行三拜礼。同学们学会后,培养一位学生主持人,以后学生们就在主持人带领下向“夫子行拜礼”,然后在行
云流水般的古典音乐氛围下开始诵读经典了,做到了诵读经典和学习礼仪的完美结合。一节课中,学生们都在大声地诵读经典,没有一刻闲暇时间。课堂完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位置,老师只是起组织、引导、示范、管理、评价的作用。
学生直接系统地读读经典原典,在经典的世界里经年浸润累积,日久学理渐渐得以构建,人文之根本得到切实的巩固,学问的童子功渐渐练成,只有源头深远方能流之长久。读有深度有思想之文字,悟有深度有思想之智慧,立博大宽厚之品质,塑仁爱和平之人格。先期反复通读熟读,后期逐渐过渡到细读精读,同时边学新的,边复兴旧的,学而思,思而学,明其德,悟其理,方可臻于至善之境界。通读阶段基本不做个性化的解读,避免因断章取义而误导学生。学生反复诵读,多多识记。在诵读经典的过程当中,我们也创新了一些诵读方法,如“循序渐进法”、“循循善诱法”、“退二进一累积法”、“分组PK法”、“诵读与心灵教育、生命教育、德行教育相结合的方法”等。
三、公开展示风采,对外交流经验
在本学期教学中,“国学经典诵读”二次作为公开展进行汇报教学,被选为展示的班级是初一(4)班的全体同学,同学们在国学经典的课堂,行礼个个温文尔雅,大方得体,诵读神采飞扬,声如洪钟。受到来自新疆喀什二十八中和南湾学校的领导和老师的一致好评。
同时,我本人被学校教学处外派去龙岗南湾学校进行了一次同课异构的友好交流,期间我代表学校在南湾学校上了一节“国学经典诵读”课,读经典,学礼仪,一节课下来,听课领导和老师同学们全程参与,认真学习,课后反响热烈,与南湾学校语文科组就如何在南湾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进行了深入和广泛的交流,受到了南湾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高度评价赞扬。
四、建立多层次评价机制,让不同人才脱颖而出
本学期,国学经典诵读课沿袭上学期考查办法,同时又有所创新。除了仍然考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以外,(课堂诵读表现和试卷答题:满分设置为100分,各占50%。),增加了背诵经典通关的测试,只要能熟练地背诵任何一部所学的经典,都给予国学课免考的机会,同时期末成绩给予满分。在经典背诵测试赛上,共有近50名同学顺利通过,可喜可贺!
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平时诵读的表现来核定,根据课堂的记录和同学们诵读的状态、坐姿、卫生等等。没有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并且在课堂上总是积极主动大声地诵读者,直接给40-45分。除此以外,还能积极协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主动打扫卫生、摆桌椅等被老师表扬的同学直接给50分。有迟到、早退者扣2分,课堂打闹者扣3分,有旷课者扣5分。
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发给同学们《论语》精选金句,供同学们平时复习使用,在前期通读经典基础上,过渡到精读经典的阶段。如果没有通读完的班级,每节国学诵读课上新读一章内容,然后带同学们反复诵读《论语》精选金句,最后留一点时间给同学们默写。
今年在国学课期末试卷内容设计上也有所创新,更加注重国学与语文的融合,故在出题时,除了经典原文填空以外,增加了国学基本常识和本学期语文课中关于国学的基本常识考察,另外在作文方面,给予了学生们更大的选择权,可以选择写白话文,也可以选择写文言文,可以选择创作诗歌,也可以选择创造文言文自传。
最后评定成绩仍然分为A、B、C、D、E五个等级。A级分数段:90-100;B级分数段:80-89;C级分数段:71-79;D级分数段:60-69,E级分数:60分以下。
五、下学期计划和建议
一是培养经典教育师资,扩大经典教育团队,为日后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面向初二初三年级开设打下基础。组织带动全体老师们学习诵读圣贤经典,渐渐形成全校人人参与的学习氛围,让书香和读书声飘满校园。
最好是成立由校领导牵头的国学经典教育领导小组,校领导带头组织每周的经典学习1小时,要求所有老师全员参与。这样,老师的学术素养必将在经典诵读中得到大大的提高,思想境界得以提升,理论和实践的隔阂逐渐打通,慢慢从教师变成大师,从教书匠变成教育家。
二是继续坚持创办并逐步完善深中经典读书会。通过经典读书会活动进一步扩大中华文化以及经典诵读在我校的影响力,拉近学生与老师,学校与家长之间的距离,营造人人读经典,个个学礼仪的良好氛围。同时将好的方法介绍给家长和周围的社区,积极引导周围社区和家长开展全家读经的活动,逐渐形成全社会全方位参与的立体的经典教育模式。这是深中人实现“让优秀者更优秀,让平凡者不平凡”人才培养战略的重要保障,也是深中人应有的胸怀和气魄,更是深中人应为全社会做出的贡献。同时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着手开办深中初中部人文讲坛。
三、加强对外交流,学习同行先进经验。首先要加强与高中部文科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享师资和教学资源,探索两部融合,分头并进的国学教学模式。其次积极参与外部同行举办的高层次高水平讲座和论坛,学习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
四、搜集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资料和资源,总结经验,为出版国学经典诵读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专著而努力奋斗。
八、小结
登山登五岳,读书读经典。经典凝聚着天地自然宇宙人生永恒不变的智慧和法则,是全人类文化和智慧的结晶,是维系一个民族永不解体并生生不息的心灵载体和强大纽带。凡我炎黄子孙,在拿来西方的同时,都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百年沧桑至今,文化几近断代。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强烈的使命感,并结合多年来的探索与研究,深中人大胆地将中华优秀经典引入校本课程,还原教育真正的本质,还给学生系统接触本民族优秀文化的基本权利。
21世纪的脚步渐行渐远,人类所面临的各种灾难也日益深重,30多年前诺贝奖获得者们齐聚巴黎所形成的《巴黎宣言》,给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的孔子和释加牟尼那里去寻找智慧。”要想获得智慧,诵读经典吧!
登山登五岳,读书读经典。和润于心田,竞立在世上。
2.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二
一、激发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兴趣
首先, 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 以能吟诵千古诗文为荣。为此, 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通过这个活动, 让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如, 通过师生吟诵清朝著名禁烟英雄林则徐的《出嘉峪关感赋》:“长城饮马寒宵月, 古戍盘雕大漠风。险是卢龙山海险, 东南谁比此关雄”, 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进而激发学生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兴趣。
其次, 在诵读活动过程中, 为保持学生持久的诵读兴趣, 要重诵读, 轻理解。在诵读古诗文时, 不硬性要求学生字字会解释, 句句能分析, 而是先让学生积累尽可能多的古诗词, 按照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 引导学生反复吟诵, 最终达到“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开展古经典诗文诵读的策略
1. 以学校、教室为基地, 营造诵读氛围。
为了给学生营造吟诵古经典诗文的良好氛围, 学校在走廊布置了传统典故的牌幅, 在楼梯边悬挂了学生书写的古经典诗文的书法作品, 在各个教室开辟了古经典诗文诵读专栏, 安排早读和课前5分钟的诵读, 还有课间操后的5分钟吟诵, 每天放学路队的诵读, 让学生时刻感受古经典诗文的魅力, 沐浴在古经典诗文的春风里。
2. 以语文课堂为阵地, 加强课内外整合。
在课堂教学时, 教师要注重拓展和延伸, 用一课引出一串, 以校本教材为突破口, 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拓宽学习和运用古经典诗文的领域。
3. 与家长密切联系, 创建家庭学习机制。
为了有效地实施古经典诗文诵读活动, 学校向家长发出倡议书, 让家长明白诵读古经典诗文是学生学好语文、提高文化素养的最佳途径。同时还给家长介绍诵读古经典诗文的好方法, 让家长鼓励和引导学生茶余饭后诵诗, 睡前诵诗, 起床后诵诗。
4. 以丰富的活动为载体, 及时评价诵读成果。
学校开展了如古经典诗词名句填空比赛、古诗文词书写比赛、古诗词诵读竞赛等。对在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 进行表彰和奖励。特别是“古经典诗文诵读之星”评比活动, 使学生吟诗成果得到了进一步交流、展示、评比, 强化了学生诵读经典古诗的兴趣。
三、开展诵读古经典诗文的精彩活动
1. 身临其境, 吟诵名诗。
为了让学生们进一步了解嘉峪关、赞美嘉峪关, 使其产生热爱祖国、家乡的情感, 学校结合课外实践活动, 积极营造古诗词意境, 帮助学生理解古经典诗文。例如, 春回大地, 万物复苏, 学校组织学生到野外春游。看着学生个个兴趣盎然, 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 让学生吟诵描写此地的古经典诗文。通过这样的活动, 学生既欣赏了家乡的美景, 又诵读了古经典诗文。
2. 书法比赛, 展示欣赏。
开展书法比赛, 比赛时主要以书写古经典诗文为主。评比出结果后, 将优秀作品悬挂于学校各处, 学生在参观、欣赏中受到经典古诗文的熏陶。长年累月, 学生会不自觉地去诵读这些作品, 自然而然, 也记住了这些作品。
3. 寻访名人, 感受古经典诗文的魅力。
江山代有才人出, 嘉峪雄关钟灵地, 造就了许多英雄名家。在开展古经典诗文综合实践活动中, 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寻访历史文化遗迹, 探访名人轶事, 感受古人情怀, 引领学生全身心地参与, 使他们有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尤其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将自己调查的资料作介绍, 而且融入了自己的思想见解, 增强了热爱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热爱中华的思想感情。
3.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三
从2002年开始接触并尝试使用多个版本的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读本,到2007年6月我校校本课程教材《中国文化经典诵读》修订后由广西教育出版社再版,成为广西小学界首套正式出版的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校本课程教材,并于2007年秋季期起免费发放给全校三千多学生使用,已经走过了五年多的历程。回首我校校本课程开发、探索、实施的整个过程,我们欣喜与忧虑并存,期待与反思同在。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中,我校主要采用了按照斯基尔贝克的程序,即先分析情境,然后依据情境分析的结果拟订适切的目标,同时建构适切的课程方案,最后进行解释、交付实施,并进行追踪与方案的重建,付诸于实施,具体操作如下: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情境分析
就国家法律许可的范围而言,我国的校本课程主要集中在课外活动这一领域。早在2003年,我校就已经在教师、学生和社会人士中,就小学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进行了调查,主要方式是访谈、座谈及问卷,其情境分析如下:
1从大的方面来说,近百年来的语文教育最大的悲哀就在于不断被异化,儿童已经陷入了与民族文化根基断层的危险之中。让学生通过诵读传统经典里的精美篇章,从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才能担负起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的重任。
2从学生的层面来看,当下学生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的缺失是我们作为教育者共同面临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加强语言积累、积攒文化财富,由经典的智慧、先哲的风范陶铸学生的优美人格,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和语文双素养的良好途径,也是对当今教育的重要补充。
3从教师的层面来看,其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使教师有了发挥专业才干的场所,教师由此反思课程、研究学生、发现自己,从而提升专业形象、促进专业发展;其二,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与学生一起自觉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夯实自己的人文底蕴。
二、我校校本课程的目标确定
1一般目标(宗旨)
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培养学生对诵读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浓厚兴趣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责任心。
通过诵读中国文化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经典的丰厚博大,借助经典诵读,规范学生行为,陶冶学生情操,增强学生修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通过“诵读积累一理解重点一适度运用”中国文化经典,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夯实学生的人文底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特殊目标(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浩如烟海,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开发利用好民族文化的丰厚资源,汲取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把握好“趣味性实效性指导性衔接性”的选文原则,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精选就显得异常重要。
内容由浅入深,有全选,也有节选的。上册精选的内容浅显易懂、琅琅上口,有助于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规范行为,如《弟子规》、《三字经》、《朱子家训》篇幅过长则精选了其中一部分,中册对《大学》《中庸》做了全文的选用,对长达二十篇的《论语》只精选了《学而第一》《为政第二》和《述而第七》三章,《孟子》精选了《梁惠王章句上》,而下册则录入了有着博大深邃思想的《老子》全文及《周易系辞》。
文体由单一到多样。上册的文体主要以韵文、五言七言绝句及少量《诗经》篇目为主,中册增加了词、曲和古散文,而下册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赋、辞令及长诗等多种文体。
各朝代的作品逐渐丰厚。上册选文除韵文外,基本以唐代的五言七言绝句为主,而中下册的古诗除唐代之外涉及到了宋元清等朝代。
内容设置适度且具弹性。教材按照年段分为上中下三册,每册教材平均62页码,供学生两年内使用,每个学期的内容平均15页码,最多没有超过18页码。在内容的设置上适度合理,基本符合诵读课的教学要求,而且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诵读的进度,选择本年级本学期之外的内容进行自我诵读或亲子共读,弹性地使用教材,更好地发挥教材的资源能量。
教材筛选掉了我校现在使用的语文教材里已经出现过的古诗,但由于我校目前正值使用两个版本教材的交替阶段。所以难免出现与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个别重复的现象。
三、我校校本课程的主要操作方法
1把握教材的使用策略是关键
经过五年多在校本课程教材实施过程中积累经验,我们对学生学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中补充拓展的需求,有了一个比较适度的把握。小学生的课业压力,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督导,家校配合的力度等,都直接影响课程的有效实施。因为教材的操作策略直接影响到教材使用的实效性,所以我们确定“诵读积累一理解重点一适度运用”作为教材的使用策略,即精选经典中的重点诗文句子,在学生广泛诵读背诵的基础上,围绕精选诗句进行多形式多途径的强化,让学生基本理解大意,并在教师指导下,逐步在口头及书面进行适当的应用。
从现有的三册教材中精选出的重点诗文句子承载了了太多的内涵和期望,我们把精选出来的句子以“经典伴我成长”为主题,分每个年级以每周一句的形式呈现,通过各种途径对全校师生进行普及性的强化,使诵读经典在有限的时间里能抓住要点,牢记重点。1)以经典名句作为全校语文课堂的师生约定用语,增添语文课的语文味。我们用经典名句替代传统课堂上教师常规管理用语,如“一二三”——“三二一”,“请坐好”——“我坐好”等,改为“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等。2)将“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印成适合学生携带的口袋书,免费提供给每个学生,供学生强化记忆诵读积累之用。3)作为每周周一全校集会的互动对诵的内容,在每周全校集会上由大队委领诵,全校师生对诵;4)作为校门口电子屏幕上出示的内容。每天轮番滚动播放,供师生出入校门驻足观看记诵。5)作为中国移动家校通发送给家长的信息,定期向广大家长传送。6)作为各班每周必须上墙的内容,每天课前课内必诵,并由教师对句子意思做适当解释,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日常口语交际及习作中进行适当运用。(见校本教材“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
2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是前提
确定了实施方案及使用策略,设置了课程目标,那么保证课程的教学时间就是课程实施的重要前提。根据《广西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规定与要求,地方与学校课程为低年段每周六节、中高年段每周三节(见下表),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设置低年段每周一节诵读课、中高年段每两周一节诵读课,规定每周周五午读20分钟的时间必须诵读经典的内容,并要求各教学班严格执行。
按每学期18周上课时间算,低年段可以保证18课时的教学时间,中高年段可以保证9课时的教学时间,另外每学期还有六个小时的集体诵读时间,这样无疑加大了保障课程实施的力度。
3构建特色教学模式是重点
教师是校本课程的主力军,他们的专业水平是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根基。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博大精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提高专业水平方面光依靠“自我造血”是明显不够的;因此,我们借助高校的学术力量,尝试与玉林师院中文系开展“强强联手+学术支持”的合作,有效地运用了专家咨询法、系统培训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多种实验方法,探索中国文化经典诵读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形成特色鲜明具有生命力的校本课程操作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机构。由我校课程研发团队与玉林师院中文系相关的技术力量共同组成领导机构,院方派出一位以上系领导负责指导协调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和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派出两位以上副教授(或教授)具体指导课程的实施及开展情况;我校主要负责活动总策划,由院方团队有关人员审议后提出实施建议。
(2)审定教材。由系方学术研究方向为十三经的教授对我们教材初步选定的篇目所涉文本的真实性和精确性进行考证及修正,并多次筛选审定作为教材重中之重的“经典伴我成长”精选语句,在教材编写中全程审定把关。
(3)培训教师。结合校本培训,系方定期派教授到我校进行讲学,在双方均对活动意义达成共识的前提下,讲学内容宏观涉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整个框架体系,微观乃至教材的具体篇目,如《论语》之《学而》、《为政》、《述而》,《诗经》之《关雎》、《硕鼠》、《无衣》等,对我校语文教师提高专业素养、促进专业发展给以极大的技术支持。
(4)共进课堂。让小学生在诵读课堂上汲取中国文化的精华,让小学教师在执教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让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尝试教学实践,互利多赢,促成了我们构建“强强联手,特色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
根据我校的要求,系方由学生自愿申请、经班级筛选,挑选出48名大学三年级的优秀学生,深入到我校每一个教学班辅助教学。中文专业的大学生与我校任课教师共同确定教学进度,设计教学方案,拟定教学重点,执教经典诵读课,成为了我校校本课程实施中的一大亮点。
两位不同身份的教师联手执教诵读课,既分工又协作。我校的教师侧重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趣味诵读,在学生基本理解精选词句的基础上,按年段要求做口头和书面运用的适度引导。系方大学生则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侧重课前就教学内容,如作品所涉及的背景、作者、典故、释义等,查找相关资料进行考证确认,并围绕本节课的精选词句,编排成一些小故事、小歌舞、小品、快板或笑话等表现形式,深入浅出地对教学重点进行直观演绎,强化诵读重点。这样的合作,使得经典诵读课不仅具有知识性,而且具有生动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系方教授定期地听课指导,加强了该教学操作模式的实效性。
我校教师“组织诵读,适度引导”与大学生“专业考证,直观演绎”。初步构成了我校特色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操作模式。
4营造氛围活动渗透是基础
作为桂东南的中国名校,我校秉承百年办学思想,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具有较为深厚的人文底蕴。桂东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孔庙就坐落在我校校园内,以儒家文化熏陶、渲染出我校校园文化的显性样式,给予一代又一代古定学子人文精神的支撑。
基于这样的先天条件,我们在创设校园文化的隐形样式、营造诵读氛围上是这样做的:1)在大成殿的四周建起经典文化长廊,从《论语》、《朱子家训》、《三字经》、《诗经》、《陋室铭》等篇目中精选出千古名句,陪伴着学生成长的每一天,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有关图片不断激励学生诵读的积极性。2)各班对教室的布置做到既有班级特色又凸显中国文化传统,按学校要求在学习园地设置“经典伴我成长”每周一句和“经典诵读小能手”的专版,还有的班级在教室悬挂孔子画像,增强经典诵读气氛。3)借助媒体的支持,大力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广西教育》《玉林日报》多次报道我校课程实施的情况,玉林电视台对我校诵读课程的实施进行专访,在“新闻视线”栏目里播出。4)社区、家长的参与是校本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校利用临街的优势,使家长除了通过家校通接收每周经典语句的信息来了解诵读进程之外,还可以利用接送孩子的时间观看学校的电子屏幕参与诵读活动。校本课程“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和实施,赢得了较为扎实的群众基础。我们还利用好社区家长资源。将有这方面特长的人士吸纳到我校校本课程研发智囊团里,让他们为课程实施献计献策。5)在学校集会上增加“经典伴我成长”名句对诵,掀起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之间诵读的竞赛热潮。
校本课程的实施是一项长效性的工作,坚持诵读经典不是一件易事,与现代的童话、卡通、漫画相比,它是枯燥的。所以我们狠下功夫,通过开展各项活动来增加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1)校本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多次邀请台湾中华渊源文化交流学会理事长做讲座做交流,台大及台湾东南技术学院的教授也多次莅临讲学。2)每个学期我校都组织学生表演由教材内容编排的节目,或歌舞,或小品,或相声,或唱诵等,以班或年级为单位进行展演,增强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自豪感。3)根据教学进度,班级每月一次。年级每学期一次,举办“诵读经典小能手”评比活动,已经成为了我校常规性的工作。4)每学期结合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纪念活动,由各班开展各种形式的古诗词吟颂活动。5)组织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积累一些奋发进取、立志爱国的诗句,进行收集、分类、交流,选出自己欣赏的诗句作为座右铭“以诗铭志”。6)高年级各班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一些如“我最喜爱的一位诗人”、“我最喜爱的一首(篇)古诗(文)”等讨论活动,并采用办手抄报的形式,引导学生写出对诗人精神境界的认识和鉴赏评价,从而增长见识,提高写作能力。7)在中高年级举办“经典名句运用”习作大赛,逐步实现对精选名句由积累理解到适度运用的目标。
5,完善评价机制是动力
激励竞争,正确应用评价机制是课程实施的不竭动力。1)以年级为单位设计经典诵读评价表,统一印发使用;2)各年级开展评比诵读经典小能手、评比班级小诗人、举办赛诗会等活动;3)设立家校联系卡,提倡亲子共读,经常与家长及时沟通、交流孩子诵读经典后的变化和孩子在家诵读经典的情况;4)学校将组织部分校级诵读小能手参加海峡两岸中国文化经典诵读的交流活动。
6课程实施诊断反思是促进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育迎接新时期挑战的一种回应。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而不断地反思是对我校今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有力促进:1)教师的课程意识尚需进一步强化,课程素养尚待提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储备尚显不足;2)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不断为课程的科学、完善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证;3)期待各级课程专家给以更大的技术支持;4)建设可以共享的地区课程资源体系,是我校更远大的努力目标。
4.诵读经典校本课程经验材料 篇四
温家宝总理曾经说:“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正因为大岭教育人认识到了这一点,我校早在2007年就在中心校的指导下,开始了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并且历久弥新,现已形成我校的特色校本课程。包括“经典背诵” 与“名著阅读”两项课程内容。
学校在组织管理上,本着“精心推荐、鼓励引导、过程规划、尊重师生喜恶”的原则,不以背诵量施压,不以教条框框限行的做法,保护着师生的诵读热情,让我校经典诵读课程始终健康良性发展。
一、诵读经典诗文,牢记优良传统美德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曾经标榜说:“自己是用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古人对《论语》的推崇至极。这部曾被古人誉为 “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依然具有强大的实际意义。那么包括论语在内的很多中国经典诗文,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和情趣。是艺术精品,民族瑰宝,也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我们应当继承“国学”中的人文精神与生存智慧,那么小学生正是学习古诗文的最佳时期。2007年我校开始把经典诵读引进校园,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诵读经典诗文活动,着力提高小学生的文学功底,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改变小学生的行为习惯,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我们的校园,逐渐成为了我校的办学特色。(我校的二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现已经背诵了《成语接龙》,成语达300个。《弟子规》、《增广贤文》;三年级,班主任孙带领学生背诵了经典诗词30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四年级,班主任带领学生背诵了四季组诗80多首,实施了《在农历的天空下》。五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六年级班主任老师带领学生背诵了《论语》。)
我们的做法是:
(一)“爱之欲其生,好之欲其荣”——学校推荐书目,师生自由选择。回溯到2007年9月,恰值学期伊始,学校积极响应中心校的号召,提出了将开展诵读经典活动的想法,群策群力之下,营造书香校园的职责分工初现端倪,为了将活动抓好抓实,成立了书香校园建设领导小组。会议中,达成了学校书香校园建设整体规划框架,制定了诵读经典诗文的原则:
1、循序性原则。由易到难,从少到多,由简到繁,循序渐进。
2、自主性原则。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自查工具书的习惯。
3、激励性原则。只要诵读就好,提倡背,不苛求。注重培养兴趣,不可形成逆反的心理。
4、榜样性原则。抓诵读活动中涌现出来的优秀学生,大力宣扬,激发学生诵读热情。
5、个性化原则。学生对古诗文有自己的理解方式,在正确引导的同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人格,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理解给予充分重视。随之举行了盛大的“读书活动启动仪式”,仪式上教育局和中心校相关领导对活动表示了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全体师生阅读的激情被点燃,为诵读活动奠定了成功的基调。仪式之后,学校向全体师生推荐了诵读篇目:有《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中华成语千字文》《声律启蒙》、《笠翁对韵》、《朱子治家格言》、《孝经》、《道德经》、《中庸》、《大学》、《百家姓》、《诗经》、《成语接龙》《古诗词》等。在学校的鼓励引导下,教师首先根据自己班学生的接受能力、喜好所需,选择书目,带领学生尝试背诵。在之后的五年里,学校、老师在不断的实践反思中形成了基本的课程体系:低年级以《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成语接龙》为主要教材;中年级以《分类古诗》、《增广贤文》、《在农历的天空下》为主;高年级以《论语》、《增广贤文》、《大学》为主。
(二)“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给足诵读的时间空间
我校为保证学生诵读时间,规定每天不少于15分钟,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每天晨会(7:40——7:50)为固定背诵经典的时间。全校师生共同诵读“精彩片断、好词佳句、经典诗文”,朗朗的书声让校园早晨呈现最亮丽的风景。
课前吟诵:充分利用每节课课前一分钟时间,开展“课前吟诵”活动,要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具体吟诵的内容可以是老师提前布置好的,也可以按照各个班级诵读计划来实施,同学们齐诵,达到互相学习,共同交流的目的。
课后诵读:课间,放学后学生在游戏时进行巩固诵读,跳着皮筋,合着节奏,背诵《三字经》;拍着手背诵《弟子规》《千字文》„„不同形式的诵读活动随学
生的兴趣自由发挥,在游戏中让孩子体验国学,体验诗韵,体现人文素养。
诵读指导课:每月各班都要有两节诵读指导课(选修课),教师或带领学生进行诗文欣赏,或讲诗文故事,或品析经典或举行赛诗会等,形式不一。用教师丰富的诗文知识与多彩的课堂,培养学生对经典的学习和探索意识,激发兴趣。
(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营造淡雅浓香的诵读环境。
1、与环境结合。
我校到处都可以感受到由墨香、书香形成的视觉冲击和精神熏陶:楼内走廊、路沿石、班级墙壁上的名言警句、经典诗文等作品,浸润着学生的心灵,每天早上十分钟的诵读,陶冶着学生的性情,诗意盎然的班级,丰盈着学生的生命。
图书室藏书800多本,配备专职图书管理员,可以随时接待学生借阅。
2、与活动结合。
学校将经典诵读贯穿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以喜闻乐见、趣味横生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直面经典,感悟经典。在去年的诵读比赛中,我们设计了一系列与“经典诵读”有关的活动。通过集体背诵、个人背诵、古诗词接龙等活动,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学生在享受“与经典为伴”的吟诵乐趣中,得到启迪与熏陶。
(四)“喜看稻菽千重,倾听幼竹拔节声”——经典诵读成果展示
每个学期,我们都会在期末开展一次经典诵读成果展示活动,每一次的成果展示,都是全校老师学生一起参观。其中,展示的学生,群情激昂,意得志满,有时齐背,朗朗声响彻整个校园;有时分组对句,优雅书生气十足。学生背诵经典,讲经典故事,畅谈背诵心得,展经典作品,手擎传统文化瑰宝,沐浴在千年灿烂文化的雨露中,怡养身心,丰富内涵,增添儒雅气质。丰富的活动调动了学生们诵读的热情,孩子的进步使得他们的家长对我校的诵读活动越来越支持。同时,在学校组织的展示活动结束后,及时表彰和奖励表现突出的班级或学生个人,颁发证书和奖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激发了师生参与诵读活动的热情。
同学们天天读,日日诵,久而久之,很多同学已经不满足于经典诵读里的内容,开始有意识地扩大读书面。从开始找相关的古诗文书籍,到其他各种文学书。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的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二、博览古今中外名著,开启视野之窗、智慧之门。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在现代社会,提高每个公民的民族素质和文化底蕴,已经成了一种精神领域的时尚。多年来,我校在以“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同成长”为主题的师生大阅读活动中,引领全校师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形成了“好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多读书”的良好氛围。
(一)保证阅读时间。
遵循“晨诵、午读、暮省”的阅读方式,学校规定学生午读时间不少于30分钟。为了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每周的星期一、三的自习时间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阅读。星期
六、星期日要求学生必须保证每天一小时的自主阅读,由家长监督。寒暑假期间,要求学生每天坚持阅读一小时以上,并做好记载。
(二)灵活阅读形式。
采取师生共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的形式。共读是为了带动所有同学读书,并且读后能共同交流感悟,让阅读找到焦点,让阅读走向深入,让阅读更加方法化。自由阅读是为了维护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权利,让阅读面无限加宽。
(三)丰富阅读活动。
1、做好阅读摘抄。将书海中的美妙词句摘抄下来,适当理解记忆甚至背诵,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手段。“书海拾贝”摘抄本让学生在书海中学会寻找、学会分析,从而也增强了他们理解性阅读的能力。活动中,不断有语文老师反映,学生坚持摘抄对于语言交流和写作都有较为明显的促进作用。学校通过检查,根据学生“书海拾贝”的完成质量和数量,以每班10%的比例评选了“阅读之星”,表彰那些用心阅读、认真摘抄的同学。
2、坚持阅读与写作相结合,就是前面所提到的“暮省”,即傍晚写日记,学生一天下来,将阅读的收获、生活的感悟静心写下,启智、明理水到渠成。
3、坚持每月一次读书交流会,师生共同交流读书的内容、阅读的心情、读书的方法、读书的感悟,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提升。每学期学校领导要最少参与各班的一次读书交流会。
4、开展了系列比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极大增强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下面以一项共读活动为例,介绍一下我们的做法。2010年,国学热在中国
大地悄然蔓延,也同样席卷了我们的校园,在这股国学热潮中,学校倡议广大师生共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我校教师一致认为:作为中国的孩子,可以不知道《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但必须得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红楼梦》、《西游记》。因此我们对学生的要求是:根据阅读水平的高低,可选成人版,也可选择少儿版;不求阅读多深入,只求熟悉了解。
无论开展什么活动,都要让工作成体系,这样才能前有始后有终,才能让活动有过程、有成果,才不会“雷声大雨点小”,有号召,没成果。
为了能够顺利推进这项阅读活动,首先要求教师带班到三年级时(一二年级阅读《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就开始制定《四大名著阅读计划》,有计划性地开展阅读。每读完一本书,要至少开展一次专题读书交流会,交流对内容的记忆,对人物的理解,对人物描写的学习等等。
学校为了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读书热情,也是为了掌握共读情况,开展了一系列竞赛活动。
有“四大名著知识竞赛”、“四大名著个性化人物品评会”、“讲名著故事比赛”、“评比读书小明星”、“现场习作竞赛”、“日记评比”等。师生为比赛做准备时,无疑是一种对阅读的深化;比赛中,那激烈的竞争,更是一种互相激发与促进;比赛后领奖时,那手捧奖品的兴奋,让我们看到了学生继续读好书的坚定与希冀,更让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天真、质朴,以及巨大的可塑性。突然间,我们会不由觉得,我们是做了一件多么功德无量的大好事啊!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让学生们从小开始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诸多意义。加强对祖国下一代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现在的学生,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也是一知半解,或者只是了解到冰山一角,随着货真价实的文化大师相继去世,中国几千年传承的儒家思想就存在失传的危险,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抢救性的保护并让下一代能够继续传承。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糟粕文化同时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我们不反对国外先进的文化理念,但应该提防糟粕文化对我们那些尚未形成传统文化理念的下一代的冲击。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在相当部分的人群中已经荡然无存,这也提醒我们中华传统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的修复已经迫在眉睫。
5.经典诵读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篇五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浓缩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不仅为当代中国人所继承,而且引起世界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许多经典被译成多国文字,所以,让中国的儿童诵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具有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约有14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而经常使用的仅占脑细胞总量的10%——20%,大多数脑细胞处于修整、后备状态,也就是说,儿童的大脑有挖掘不尽的潜能,让他们背诵大量古诗、古文大有也处。因为他们的头脑里储存的东西不多,且由于相互干扰少,容易把东西装进去并不会遗忘。虽然很多经典的内容学生一时无法理解,只要让他们装在脑子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增强,这些东西就会发生质的变化,成为融会贯通的知识,到那时便是一笔丰富的财产。
再次,我校以“以人为本,追求卓越”为办学理念,确立了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宽厚的知识素养、浓厚的探究欲望、亮丽的爱好特长”的培养目标,以“厚德健体、崇文明理”为校训,经典的古诗词的诵读与积累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丰厚学生的人文底蕴,培养崇尚文明礼仪、行为文明雅致,明白事理,勤于探究,善于思考的西新人。
基于以上三点,我们决定在全校开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其目的在于宏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塑造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及现代意识为一体的跨世纪人才,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同时,在诵读中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陶冶情操,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与良好的性情修养形成奠基。基于这种目的,我们确立《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目标如下:
1、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博大,了解国古代的优秀诗文。
2、在读古文、背古诗的过程中,宏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爱国情感。
3、丰富学生的文学储备,加强其文学功底,促进学生成为一代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的新世纪人才。
4、通过读古文、背古诗,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帮助学生修身养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
5、开发儿童的记忆潜能,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为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课程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其精华之处,但也有其糟粕,所以我们应当具有选择性地吸取精华。故在诵读内容的选择上,我们一定要慎重。那些被称之为“经典”的诗文,和对学生的人格发展、性情修为乃至人世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形成具有正面影响的优秀篇章,是我们的道选。我们确定的诵读内容主要为以下六个:
(一)唐诗宋词
古诗作为一种文学载体,一直以来被语文教材选作范例。尤其是新课程改革以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上已明确规定了各年级要求背诵的篇目。结合学生实际,我们将唐诗宋词作为诵读的首选,并确定了具体目标:
(二)古代蒙学教学
在所有的蒙学书中,最流行的便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经》《弟子规》,读《三字经》以习见闻,三字一句,合辙押韵,便于低年段学生诵读,所以《三字经》被列为低年段学生诵读内容之列。
(三)成语故事
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学形式,而成语故事的学习不仅能提供文学滋养,而且融会在成语故事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新一代青少年学习的重要资源。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接触成语故事,不仅很快可以熟记成诵,而且丰富的知识、深刻的寓意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
(四)古诗文选粹
古诗文是中国文学的瑰宝,是灿烂的文化。古诗文的学习能更好地传承祖国的文化,对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人文素养的提升有积极意义。
三、课程实施
(一)实施原则
1、生本性原则。
由于国家课程的统一性、规定性和单一性,往往顾及不到每个学校学生的兴趣爱好、实际水平和发展需求,因而长期以来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很少有选择什么样的教育的权力。校本课程开了的终极目的就是改变学校教育远离学生生活实际、发展水平、发展需求的课程运行模式。《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的开发就是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需要,以学生素质发展、个性和人格得到更充分,自由发展和健全为目的的,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学生需求为本。
2、趣味性原则。
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照顾到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课程的内容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还要时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兴趣、乐趣,真正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
3、教育性原则。
古诗文和所有的文学体裁一样,具有认识、审美、娱乐和教育的功能,所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必须考虑其教育功能,要能通过诵读经典诗文、净化孩子的心灵,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孩子的道德修养,提高孩子的审美情趣。
4、整体性原则。
作为一门校课程,它的开发实践是学校的一项基本校策,是学校个性化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各个年级、各个学科、各位师生,所以,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必须兼顾全体,以低起点、高规格、抓全面、促个性作为指针。
5、差异性原则。
在实施本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考虑实际的学生层次性、差异性,对学生,我们强调面向全体,但也不能忽视由于受个人修养、禀赋、爱好制约而呈现的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给予不同的学生以不同的要求和切合实际的指导。
(二)实施形式
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单纯的背诵很难让儿童接受,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来实施校本课程。我们主要用诵读、赏析、竞赛、表演汇报四种形式。
1、诵读:由老师根据实际情况统一安排诵读内容,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方式诵读。包括集体诵读,指名诵读、接龙诵读、男女生对读等。
2、赏析:教师选择内容(内容一般为优美的、经典的段篇)组织学生听录音或听范读欣赏其文字的优美,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文字之美,声音之美,意境之美。
3、竞赛:老师安排某一时间,在班内、班与班之间,或者年级之间开展诵读赛,例如“古诗诵读擂台赛”,“大家来背《三字经》”等等。
4、表演汇报:利用大型节日或班队会的时间将诵读作为一种节目让学生在舞台上展示表演。比如安排“读书会”、“诵读会”等等,让每个学生有机会汇报展示自己的背诵、朗读才能。
(三)实施建议
1、《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要以学生活动为主,不能上成语文课或者语文活动课。
2、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切忌强制性要求学生背什么、背多少。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能让学生感觉诵读是一种负担。
4、实施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选择恰当的方法,灵活安排内容和教学过程。
5、诵读应结合实施计划,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切忌盲无目的读和背。
四、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以评价这种手段检验教师的课程实施情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课程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评价内容
1、学生参与经典诵读的态度及表现。
2、学生诵读经典的成果。
3、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评价。
(二)评价形式
1、学生自评:学生自己对照参加本课程以来的变化,自己对自己评价。
2、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投入程度及运用技巧的能力,给学生适当的评价。教师可以用档案袋、成绩表等方式作简单记录。
3、学校评价:学生对被评价者的表现给予合适的评价。
(三)评价建议
1、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可考查的方式,评价依据平时的记录和学生成果。
2、评价以激励为主,在确定学生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等次。
6.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六
(校本教材·试用版)
主
编: 小学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目录
《弟子规》总
序…………………………………………()《弟子规》内容简介…………………………………………()《弟子规》全
文…………………………………………()
小学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弟子规》总序
《弟子规》共分七大段,讲的是七桩事情,前面讲的是「总叙」,后面有个「结劝」,总共有九个部分。「总叙」就有点像佛经的序分,中间的这七大段,孝、弟、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七大部分犹如经的正宗分。最后「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这是结劝,最后结束了,劝导大家学习圣贤,这部分犹如一个佛经的流通分。所以经开三分《弟子规》都有。中间讲的七个部分,总共讲了一百一十三则。
《弟子规》内容简介
《弟子规》这本书,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首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姊妹。其次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这些都是很重要非做不可的事,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的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弟子规》是按照三字一句的押韵形式写成的,毋庸置疑,这一点肯定是学习《三字经》。《弟子规》全文仅仅三百六十句,一千零八十字,对孩子的言语、行动、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提出了详细而明确的要求。《弟子规》的文字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朴实无华,说理透彻,循循善诱,内容又来自于中国传统基本的道德、伦理、规范,所以影响非常之大。从清朝中晚期开始,这本书就成为广泛流传的儿童读本和启蒙读物,几乎可以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相媲美。小学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弟子规》全文
〈总 叙〉
弟子规 圣人训 首孝弟 次谨信 泛爱众 而亲仁 有余力 则学文
〈入则孝〉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小学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出则弟〉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近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谨〉
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 晨必盥 兼漱口 便溺回 辄净手 冠必正 纽必结 袜与履 俱紧切 置冠服 有定位 勿乱顿 致污秽 衣贵洁 不贵华 上循分 下称家 对饮食 勿拣择 食适可 勿过则 年方少 勿饮酒 饮酒醉 最为丑
步从容 立端正 揖深圆 拜恭敬 勿践阈 勿跛倚 勿箕踞 勿摇髀 缓揭帘 勿有声 宽转弯 勿触棱 执虚器 如执盈 入虚室 如有人 事勿忙 忙多错 勿畏难 勿轻略 斗闹场 绝勿近邪僻事 绝勿问 将入门 问孰存 将上堂 声必扬 人问谁 对以名 吾与我 不分明 用人物 须明求 倘不问 即为偷 借人物 及时还 后有急 借不难
小学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信〉
凡出言 信为先 诈与妄 奚可焉话说多 不如少 惟其是 勿佞巧 奸巧语 秽污词 市井气 切戒之
见未真 勿轻言 知未的 勿轻传 事非宜 勿轻诺 苟轻诺 进退错 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说长 此说短 不关己 莫闲管 见人善 即思齐 纵去远 以渐跻 见人恶 即内省 有则改 无加警 唯德学 唯才艺 不如人 当自砺 若衣服 若饮食 不如人 勿生戚 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 闻誉恐 闻过欣 直谅士 渐相亲 无心非 名为错 有心非 名为恶 过能改 归于无 倘掩饰 增一辜
〈泛爱众〉
凡是人 皆须爱 天同覆 地同载
行高者 名自高 人所重 非貌高 才大者 望自大 人所服 非言大 己有能 勿自私 人所能 勿轻訾 勿谄富 勿骄贫 勿厌故 勿喜新 人不闲 勿事搅 人不安 勿话扰
人有短 切莫揭 人有私 切莫说 道人善 即是善 人知之 愈思勉 扬人恶 既是恶 疾之甚 祸且作 善相劝 德皆建 过不规 道两亏 凡取与 贵分晓 与宜多 取宜少 将加人 先问己 己不欲 即速已 恩欲报 怨欲忘 报怨短 报恩长
待婢仆 身贵端 虽贵端 慈而宽 势服人 心不然 理服人 方无言 小学国学经典之《弟子规》
〈亲仁〉
同是人 类不齐 流俗众 仁者希 果仁者 人多畏 言不讳 色不媚 能亲仁 无限好 德日进 过日少 不亲仁 无限害 小人进 百事坏
〈余力学文〉
7.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价值构建 篇七
一、关注经典诵读内容的选择
教材是主要的学习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载体。教材意义的呈现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依赖于教材内容的价值和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构必须以实现教学价值为基础,在与其他价值的相互影响下螺旋式上升。
1.立足于拓展
赫尔巴特提出学习步骤连接链的假定,他认为新知识通过连接旧知识,建立观念团,构成了以连接为基础的形式阶段,促进了新知识的获得。选择经典诵读的内容,以课文为基点,从作者、类别、主题等方面进行拓展,跟课文同步,与教材整合,和语文接轨。一方面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现了“用教材”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使课本内容与课外阅读形成知识链,从而提高了诵读的有效性。如我校“拓展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三年级的《关山月》,它是根据本册的第六单元拓展的。这单元主题是感受祖国的美丽,课文有《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东方明珠———香港》。我们拓展塞北的关山月,意在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祖国的美,既有江南明丽的美,也有北国粗犷的美;既有像香港那样现代的美,也有如塞北那般古朴的美。六年级《天净沙·秋思》是由本册《天净沙·秋》拓展而来的。同为咏秋,由于诗人的境遇不同,表现的意境也不同,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多姿多彩的秋景。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语“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整体性原理认为,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独立要素所没有的性质和功能的有机整体,表现出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等于各个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1]把经典诵读当作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让课文阅读与课外诵读有机整合,既符合整体性原理,又体现了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的要求。
2.聚焦于经典
关于“经典”一词,词典解释为具有权威性和普遍认同性的作品,《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传统的权威性作品”,辞海解释为“一定时代、一定的阶级认为最重要的、有指导作用的著作”。王中江先生对此也作了精辟的诠释:“真正的名副其实的经典,在时间和空间中形成,反过来又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经典具有不朽的性格。”经典随着时代的发展、读者观念的更新、读者年龄的特征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而不断重新选择、理解和建构,对经典注入新的内涵。诗三百、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是经典;名句、对联、颁奖词,是经典;文质兼美的儿歌、儿童诗,近代和现代的优秀诗篇、美文,也是经典。这为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内容选择上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任继愈教授的《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一文认为:“如果语、数、外等知识科目是‘药’,可以帮助人治疗无知疾病的话,经典教育应该就是维生素,缺少了维生素,人的机体就会出问题”。[2]
3.凸现于诵读
千百年来,我们的先辈就是通过口诵心惟的方式诵读中国文化经典的。经典的学习意在提高文化底蕴,是远离功利的一种精神修养。因此,它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教学目标简明,让学生开开心心地读,有滋有味地读,无拘无束地读。学习的特点是化整为零、删繁就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习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去“触摸”语言,“润泽”心灵。如我校六年级“拓展性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声声慢》《夜雨寄北》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内容,作为六年级经典诵读的内容,重在让他们用情诵读。学生借助诗文生字的读音、难词的注解、作者的简介、诗文的大意、作品的欣赏等特有的教学资源更好地诵读。经典教育一旦成为功利的目标,其教育意义便会大打折扣。功利的目标会诱使孩子不再关注经典本身的意义和价值,而会关注利益施予者的态度和喜好。[3]
二、突出经典诵读课堂的特点
国学经典以精确化、简洁化、优美化的语言而千年不朽。要把准经典诵读的特点,才能让诵读课堂成为学生涵养性情、增长智慧的生命历程,才能让国学经典成为唤醒人性的著作,以实现课堂价值的最大化。
1.以自学为主
赫尔巴特的兴趣观认为,兴趣是指观念的积极活动状态,是一种好奇心和智力活动的警觉状态,当观念活动对事物的特性产生了兴趣这样一种活动时,意识阈上的观念就处于高度的活跃状态,因而更易唤起原有的观念,并争取到新的观念。[4]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以“自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从小学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而经典教育最重要的方法就是鼓励学习者自读自悟经典,是一种自我生成智慧的教育。经典教育的核心不是道德接受,而是智慧和道德意识的自我生成。当然,经典教育也需要引导,但引导的目的重在让学习者学会学习,经典的意义解读则由学习者完成。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古诗词特有的文本资源教学生自读自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听录音诵读,让经典成为孩子成长的环境。
2.以诵读为主
经典诵读,重在“诵读”。让孩子们在儿童时期大量诵读千古美文,做到熟读成诵、烂熟于心,深深地印刻在他们的大脑里,其智力的发展就有了一个广阔的知识平台。《诗品》中云“诵读重在玩,重在味,须沉潜涵泳,玩味义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教师让学生诵读经典时,应该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发自内心地“我爱读”或“我要读”,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创造多种机会,让学生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延续学生的诵读热情。如经典诵读的拓展跟阅读课堂的拓展目标不同:阅读教学,拓展是以理解积淀为主;经典诵读,拓展是以诵读为主。小学生只有诵读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髓,得到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语言,提高语感。
3.以学会学习为主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教师给足学生诵读实践的时间,达到认知结构“量”的扩充,学生用现有图式去吸收新信息时,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这是同化的过程。教师根据教材特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归纳诵读的方法,学生在尝试实践中修改或创造新图式的过程,就是顺应的过程。学生在诵读课堂上经历“悟出学法—尝试学法—明晰学法”的过程,逐步学会诵读的方法,并由课堂有限的文本资源和时空开拓到课外的无限自由中去,提高了经典诵读的水平。儿童心理学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不断得到丰富、提高和发展。[5]
三、凸显不同学段教学的重点
教材的很多知识是以螺旋上升方式呈现的,是以“抽象学生”和“学生应然掌握知识的状态”为假设的。而教学面对的是千变万化的“具体学生”和“学生实然掌握知识的状态”,因此教学要基于具体的学情展开,建构高效的价值课堂。由于不同学段学生的学情差异,经典诵读的侧重点也不同。
1.着力读通读顺
诵读的基本表现形式是朗读。“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列在语文课程标准每个学段阅读目标的第一条。要达到这个要求,首先就得把字词读准,把词句读通读顺。低年级识字量较少,阅读经历有限,而古诗文难读,字词较多,诗句跳跃性较大,要着力培养小学生的视觉能力。儿童心理学把视觉能力分为视觉集中、视觉分辨、视觉广度和视觉记忆。古诗词中有许多难读的字词,让学生把每个音节读准,就是培养学生在视觉高度集中的状态下对信息进行区分的能力。低年段提倡指读,有助于提高孩子视觉的专注力,听录音指读,更是做到了手眼协调,达到“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教师借助插图、注音、注解等教材资源,让学生的视觉接受和分辩各种符号的刺激,尝试读通每一行诗句,提高学生的视觉分辨能力。由于诗词语言高度凝练,跳跃性极大,让学生把诗句读顺,培养学生快速的、准确的视觉广度。在注意识记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插图、关键词语、诗句意境等进行诵读,是训练学生视觉记忆的最佳方式。识字教学心理学认为,儿童在大脑中建立汉字音形义联系的过程中,依赖的是简单性的直接联想和智慧性的间接联想,每个字不是孤立地认读,而是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有理解地记忆,使之音形义有机结合。
2.着重读出节奏
经典古诗文节奏和谐、旋律优美,本身具有诱人的韵律美感。言语的韵律美主要表现在音调、节奏和押韵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恰当处理诗句的语调、语速、语气,形成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节奏美。因此读准节奏、把握韵律是感受经典古诗文之美的重要一环。随着识字量的增多、阅读量的扩大,读出节奏应成为中年级诵读的重点。诗句的节奏按表意划分的居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看诗歌大意知节奏、听录音画节奏、在拓展学习中明节奏、在对比中读出节奏等方法,让学生从中悟出常见的五言诗和七言诗节奏的一般规律: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七言有“二二三”节奏,也有“二二二一”节奏。重音一般放在动词上,因为每行诗词的“诗眼”大都通过动词呈现。
3.着眼读出意境
“意境”一词,源自佛经,佛家认为所观之理也谓之境,能观之心谓之智。这里说的“智”与“境”,在文学方面就是“意”与“境”。《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则认为构思规律的奥妙在于“神与物游”,即诗人的主观精神与客观物境的契合交融。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之前已经记诵了不少诗文,具有一定的学习诗文的经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他们借助教材通过自读可以达到。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他们读出意境。一是了解创作背景,把握情感基调。如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所作的词多体现悠闲的生活;后期金兵入据中原,她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写的词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二是抓住“题眼”,明确诗文要旨。诗人的思想和灵魂常常浓缩在一词或一句中,引导学生抓住这些词句斟酌揣摩,自然就领略到了诗文的要旨。三是放飞想象,感悟诗文情感。诗人将生活的太阳浓缩在一滴艺术的水珠里,将广阔的大地囊入寸幅笔墨中;读者是将艺术的水珠恢复为生活的太阳,将寸幅笔墨回归广阔的大地。要实现恢复和回归,读者就得驰骋想象,连缀表象,形成立体画面。四是情景交融,寻觅诗文意境。优秀的诗作情寓景中,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真正的读者,定能由景悟情,由情拓展。
四、构建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
朱自清语:“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积淀文化底蕴,提高文化品位,教师必须对教学内容、活动程序、课堂策略进行价值构建,使之形成高效的诵读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步入文化情境,体验文化情怀,感受文化韵味。
1.方法:情趣化
对小学生来讲,经典诵读的内容偏深偏难,学生不易理解,背诵起来费劲,背会之后,也忘得快。因此,很多学生对经典诵读望而生畏。如何让经典诵读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达到学生乐意学、学得好又记得住的效果?情绪心理学认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其一为内在状态或体验,其二是外显表情。这是认知过程所不具有的特征,情绪与认知是带有因果性质和互相伴随而产生的。[6]因此,在经典诵读课中,教学方法力求情境化、趣味化,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带着积极情绪走进诗歌所呈现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心理原动力。如《长歌行》一课,把经典诵读的内容改编成时光老人的故事,贯穿始终,用故事吸引学生探究经典、记诵经典;《中秋月》一课,通过画面再现诗歌所呈现的深邃形象、悠远的意境,让经典走进生活,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2.内容:不求甚解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发展分为两种水平:一种是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儿童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小学生毕竟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上升时期,心智还不健全,理解能力有限,加上诗文的意义离他们现实生活久远,对于经典诗文深奥的道理,即使教师点拨引导,甚至灌输,让孩子去理解经典的精深意义,似不合适。但从小对经典的熟读成诵为日后的反复咀嚼打下了记忆的基础。经典所蕴含的意义极其深刻,孩子初读时大多不能领悟,但在成长过程中会不断反刍经典的意义。孩子终究有一天会对自己从小读到大的经典有一个个性化的理解,这种个性化的理解,才具有创造性,这就是经典诵读的价值。因此,经典是一种文化,需要“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提倡“不求甚解”,允许“渐得渐悟”,重在培养学生语言的语感,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从而让民族文化内化到学生的潜意识层面,产生经典诵读的长远效应。因此,运用“模糊教学法”“生活感悟法”等方法促进学生诵读,习得方法,习得能力。模糊理论认为,采取模糊逻辑的思辨方式,吸收优秀的文化营养,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是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基础。[7]
3.诵读:多样化
经典古诗文,博大精深,内涵丰富,体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古代,我们可以听到私塾里传出的朗朗读书声;现代,我们可以在多媒体教室里听到各种配乐诗的朗诵。这些,都非常具体地体现了我们对经典的关注和审视,并且我们从中可以看出,诵读对于古诗文来说是何等重要。但诵读要把准契机,采取不同读法,诵读的价值才能彰显。从课堂的进程来说,课堂伊始,可用范读法,主要以教师范读或听录音范读为主,意在让学生产生阅读冲动;初读阶段,宜用自读法,主要以自读为主,重在以读准读通读顺为主,扫清字词障碍;梳理诗文意后,适用情感注入法,这时学生已把握好情感的基调,教师在连接停顿、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思想感情、心理变化等诵读技巧方面加以引导,学生就能入情入境;品读重点诗句时,能用联想诵读法,教师带着启发性的言语引导学生想象,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进入诗文意境,还原生活;课堂结束,恰用情景交融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把学生已经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运用音乐、录像、投影、录音等创设与内容相吻合的情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画面和悠扬的背景音乐中诵读,把教学推向高潮。
综上所述,关注经典诵读的内容,突出诵读课堂的特点,凸显不同学段诵读的重点,寻觅诵读课堂的教学模式,是构建小学经典诵读课堂教学的价值指向。
参考文献
[1]苗力.系统论的基本原理及其规律[M].北京: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任继愈.经典教育:孩子们的“维生素”[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5(2):1.
[3]袁忠群.经典的教育关乎民族的气运[J].广东教育:综合版,2010(3):27-28.
[4]杨干忠.教育理论:专升本教材[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2.
[5]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EB/OL].http://www.ruiwen.com/news/95.htm.
[6]斯托曼.情绪心理学:从日常生活到理论[M].http://www.ruiwen.com/news/95.html.
8.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 篇八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能力,营造学校浓郁的读书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开阔他们的视野,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中国经典诗文的诵读,不仅有利于发扬光大传统文学,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而且为学生的写作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也激励教师与学生同读书共学习,真正使广大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特确定并开发我校校本课程《诵读经典诗文,享受读书快乐》,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诗文,在无形中提升了师生的文学素养,激励了他们的爱国情怀。
二、课程开发的意义: “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没有翅膀”。读书可以使孩子们成为主动学习的人,他们会自主探究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来解决问题;读书,可以使孩子们成为生活的主人,他们的独立精神、自我意识在多样的读书活动中日益彰显;读书,可以使孩子们成为善交流、会合作的人,他们的团队精神、责任意识在逐步形成;读书,可以使孩子们成为有思想,有个性的人;读书,更使孩子们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明白人生的价值、生命的意义。的确,读书的孩子越来越聪明。以读书打造特色,以读书追求卓越。
三、领导小组
组
长: 李淑芳
副组长:赵远征
成员:赵军 李淑云
李静
苏沐春
张胜男
四、课程开发目标:(一)、质的方面
1、通过本课题的开展,提高孩子们的人文修养,积淀孩子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探索开展传统经典诵读和丰富学生人文底蕴,培育民族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相互关系。
3、诵读中华优秀诗文对提高儿童智力,发挥学生潜能的研究。
4、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力争总结出一些值得推广的教学案例,教学方法。探索适应新课标要求的传统经典文化诵读的形式和方法。
(二)、量的方面
1、一二年级学生每学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词20首,所学课文全部背过,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不少于10本课外书籍,三四五年级学生每学期至少背诵40首,鼓励多背,所学课文三分之二的背过,阅读不少于15本课外书籍。
2、在第一学段,要求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诗文写了什么,能够初步意会诗文所表达的情感,感受所读文章的意境。
3、激发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把诗文诵读活动融入生活,拓宽学习的渠道。
4、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运用诗文,提高学生的表达水平。
5、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欣赏诗文的能力。
6、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积极竞争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五、具体措施:
(一)、大力宣传,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在教室显眼、学生看得到、摸得着的地方书写张贴优美的诗文。每天定时间朗诵,让学生感其声,领其情,通过系列的活动,营造浓厚的诵读氛围。
1.每一个月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教室的画廊出一期诗文专刊。
2.在教室张贴、悬挂师生的诗文书法作品。
3.充分利用好黑板报,让教室的墙壁动起来,开辟“古诗乐园”、“今日格言”、“精彩段落”、“八方采风”四个栏目。
⒋图书室中午和放学后也向学生开放,有专门教师负责管理,保证借书渠道畅通。
5、各班设有图书角,摆放有学生捐献的课外书,学生课下可自由阅读。
(二)、精心筛选,编制诗文背诵篇目,所选诗文一定要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因地制宜,诵读的形式丰富多样。
1、集中指导。班级的黑板上方留有“每周诗角”和“成语沙龙”两块园地,每两三天由书法比较好的同学书写一首诗文,作为每天的必背篇目,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字音、韵律及抑扬顿挫的背诵指导。
2、分散训练,每周、每天老师都要布置相应的诗文背诵作业,学生利用课余的时间,进行背诵。
3、一、二年级学生可将当天要求背诵的诗文当做家庭作业来完成。
4、注重活动渗透。
(1)唱诗词,老师找一些谱曲的诗词,由音乐老师叫唱,把诗变成歌,更易背诵。(2)对诵读,每周抽出一定的时间,检测诗文的背诵情况。
(3)诵诗文,齐声背诵,声势浩大,使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化的宏大和壮美,油然产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
(4)演诗文,我们将诗文中一些优秀的篇目加以创新,配上音乐、画面、情境、舞蹈、,以表演、演唱、朗诵的形式把诗的内容全方位的展示出来,让学生领略诗的意境,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达到熏陶学生的目的。
(5)赛诗文,有少先队定期组织并举行诗文擂台赛。
5、拓展诗文诵读的外延,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学生的精典诗文的独特理解。
(1)画诗文,我们让学生根据对精典诗文的理解,想象诗文的意境,用绘画的形式把诗文的内容画出来。
(2)考诗文,由小组长每天定期检查本组诵读情况。
(3)诗文改写,要求高年级学生根据诗文内容将其改写成散文、记叙文等,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
6、加强指导,领会诵读方法。
(1)寓背诵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动中读背。
①把诵读与传统的跳橡皮筋、跳绳等课间游戏结合起来,让那些古奥的诗句伴随着跳动的轻快身影,像儿歌一样从孩子的嘴里脱口而出。②在动态的表演中进行背诵。
(2)据意而育,分门别类,在横向的对比中进行背诵。
诗文按内容来分,有写景的,有叙事的,有抒情的,在背诵的过程中,可以把表达同一主题的诗整合到一起,这样不仅可以降低理解上的难度,而且可以让学生在横向的对比中感悟诗的情韵。例如让师生搜集以“送别”题材的诗,如《别董大》、《十里长街送总理》、《再见了,亲人》、《赠汪伦》等诗归纳到一起。
(3)据时而背,借助季节变化,跨越时空界线,穿越时光隧道,面对自然风光,身临诗中境界,把诗人所绘之景,所抒之情化为眼前大千世界。这种方法是根据诗文所反映的时令进行分类背诵,例如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花红柳绿,春光烂漫,就可以让学生背诵与春季有关的诗文《春》、、《清明》、《草原》等,让学生浸润于自然风光与翩翩诗情之中。当盛夏来临之际,可让学生背诵与夏季有关的诗文,如《小池》、《夏日》、《荷塘月色》等;步入了秋的高远,让学生背诵《秋思》、《我与地坛》、《明月几时有》;当隆冬到来时,可让学生
背诵《梅花》、《济南的冬天》〉、《江雪》等。
(4)创设背诵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音乐走进课堂,用音乐烘托情感,为学生配乐诵读;要用动态的画面展示诗文中描绘的风光,让学生看图背诵„„
(5)多种形式综合背,走出机械背诵的狭窄胡同。为了调动学生背诵诗文的兴趣,可以采用两人赛、小组赛,可以限时背、师生背、快背、慢背、轮换背、接龙背,可以据意背、据时背、据画背,可以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要让多种形式的综合背,交织于学生背诵的过程之中,要让灵活而富有变化的方式激发起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6)适应家长的意愿,简单易诵的诗文可要求家长和学生同读同背,让家长做孩子读书的榜样。
六、激励措施
(一)实行定期检测制度
学校每学期期中、期末对学生进行检测,将检测结果纳入学生期末综合评价。
(二)实行升级制度
1、一、二年级学生完成基本要求的授予“铜牌小选手”称号;一学期背过25首诗词,阅读15本课外书籍的授予“银牌选手”,一学期背过30首,阅读20本课外书籍的授予“金牌高手”。
2、三、四、五 年级学生完成基本要求的授予“铜牌小选手”;一学期背过45首诗词,阅读20本课外书籍的授予 “银牌选手”,一学期背过50首,阅读25本课外书籍的授予“金牌高手”。
(三)活动激励制度
9.国学经典诵读课教学总结与计划 篇九
一、教学成果总结
经过老师与小朋友们的共同努力,一个月下来,国学经典诵读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现详细说明如下:
1、论语《学而第一》篇,赵心镜小朋友第七段,十三段,十五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够背诵下来;马博洋小朋友第一段比较熟练,其余需提示,可以背诵下来:李梓睿小朋友第四、八、十、十三、十五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背诵下来;孙小慈小朋友每句需提示,可以背诵下来。
2、论语《为政第二》篇,赵心镜小朋友第一、二、三、四段熟练,第五、六、七、十、十二、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背诵下来;马博洋小朋友第一、二、五、十一、十二、十九、二十、二十三、二十四段熟练,第三、四、七、九、十、十六、十七段不太熟练,需提示,其余能接诵下来。
3、论语《八佾第三》篇,赵心镜小朋友全篇熟练,几乎不用提示,全篇能诵读;李梓睿小朋友熟练,几乎全篇能诵读;马博洋小朋友较为熟练,个别段落需提示,其余能接诵下来;孙小慈小朋友,每句需提醒,可以全篇接诵下来。
4、论语《里仁第四》篇,赵心镜小朋友熟练,几乎全篇能诵读下来,李梓睿小朋友熟练,几乎不用提示,全篇能诵读;马博洋全片较为熟练,个别段落需提示,全篇能诵读。
5、论语《公冶长第五》正在学习中。
二、近期教学计划
根据中班小朋友的实际学习情况,老师制订如下学习计划:
1、每周抽出一节课复习已读篇章《八佾第三》和《里仁第四》
2、每月月底对所有已读篇章复习巩固一次。
3、每个星期五上午对小朋友们检测一次,以帮助巩固已读章节。
总之,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带领小朋友们多读多诵,总结经验,取长补短,真正使得小朋友们成为国学经典的实践者和受益者。
国学经典诵读课教学总结
国学经典诵读课作为我国的重点课程,他将东西方优秀文化经典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小朋友们通过口诵、目视、耳听、熟记、成诵的方法把国学中的精华灌输至身心,使之成为小同学们的精神食粮,而《论语》作为国学经典的重中之重,所以孔子文化早教园把《论语》作为国学经典诵读的重要内容,经过几个星期的言传身教,总结经验,回顾过去现就近的一些情况简单做一下总结: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孔子早教园中班现有四位小同学,由于来园学习时间及入园前的基础和年龄存在差异,赵心境和马博洋两位同学的基础较之孙小慈和李梓睿要好些,也更愿意朗读。李梓睿小同学上课虽然比较认真,但令人头痛的是他不太愿意吭声、不愿意放开喉咙大声读书。糖糖是个性格比较活泼的小女孩,他很招人喜欢,无论是老师还是小朋友都很喜欢糖糖。糖糖天生好动,上课也奈不住性子,认字也很活跃,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认真,可是他自开学来认识了101个字。同时我们也认识到了孩子上课奈不住性子并不代表孩子没有认真听讲,或许他有自己的方式。针对四位同学的自身特点,老师将因材施教,让每位同学都能跟上节奏,以便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
二、教学成果总结
教与学是相辅相成,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经过老师与小同学们的共同努力、几个星期下来,同学们的经典诵读也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绩,现详细说明如下:
1、论语《学而第一》篇:赵心境小同学第七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练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马博洋小同学第一段比较熟练,其余需要提示可以背诵下来;李梓睿小同学第四段、第八段、第十段、第十三段、第十五段不太熟悉需要提示,其余可以背诵下来;孙小慈同学由于年龄较小,比他们读的时间短,在背诵时只要提醒就可以被下来。
2、论语《为政第二》篇:由于朗读的遍数不够多(只有六十多变),四位小同学都是部分能诵,大部分都需要提醒。
【校本经典诵读教学总结】推荐阅读:
小学经典校本教材10-04
经典阅读校本课程纲要12-28
经典诵读古诗教学总结06-15
经典诵读教学论文06-17
四下经典诵读教学设计11-08
2022经典诵读总结06-20
经典诵读方案总结07-06
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总结06-13
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总结06-19
校本教学工作总结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