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2024-07-01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共10篇)

1.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一

教学内容: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P16《生活与百分数》

教材分析:教材紧接着百分数(二)这一单元,安排“生活与百分数”这一“综合与实践”活动,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百分数在生活中的运用,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掌握了求利息的方法,通过这一实践活动更加提高了他们对百分数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

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利率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结合具体情境,经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理财问题的过程。学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能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出合理的解释。

3、从小培养理财意识,感受理财的重要性,培养科学、合理理财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会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能对自己设计的方案做出合理的解释。

教具准备:学生搜集的银行利率信息及网上查找的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课前,我给大家提前布置了调查任务,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对学校和家庭周边的银行进行了走访调查,记录了一些银行近期的利率,那么,同学们通过这项活动是否已经感受到了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价值了呢?但是不一样的理财方式,带来的收益是不同的,那么怎样理财才能给我们带来尽可能多的回报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进入今天的活动吧!

二、探索新知

活动1 --初步感知利率的调整与国家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老师把同学们抄来的存款利率进行了整理,(出示最新存款利率一览表)对比一下,它与教材第11页的利率表有什么不同?

你了解到的国家调整利率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

教师小结:

一、大幅降息有助于降低企业财务成本,保障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

二、大幅度降息对房地产业是个直接的利好,将大大降低房地产业的贷款费用,同时也给有需求的贷款买房者减少了购房成本,促进购房消费。

三、大幅度降息对金融证券市场将产生活跃作用。

四、大幅度降息对消费有刺激作用。

活动2--利用普通储蓄存款设计合理的存款方案

我们从宏观上了解了利率也是根据实际需求在不断调整的,那具体到我们个人的实际需求,则是选取怎样的理财方式才能使我们的存款到期后收益最大。

现在请大家根据咱们调查到的存款利率帮李阿姨算一算,如果她准备给儿子存2万元,供他六年后上大学,怎样存获得的收益最大?

首先我们要考虑什么问题?

预设:

1.去哪家银行存?选择银行,说明理由。

2.怎样安排存期?(6个一年期;3个两年期;2个三年期;1个五年期和1个一年期)

明确:存期为六年,必定需要取出后再次存入,要想使6年后的收益最大,咱们是把每次的利息取出只存本金合算还是连本带息一起存入合算呢?

可以小组合作,用计算器计算。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交流汇报:通过计算学生认识到一次性存入的方法比分成很多次存入所获得的利息多。而一年期利息少,所以五年期配一年期的存款方式也不合算。最终发现存六年还是存2个三年期最合算。

活动3--利用教育储蓄和国债设计合理存款方案

另外两种类型的理财方式:教育储蓄存款和购买国债。

因为教育储蓄可以免收利息税,而原来的普通储蓄需要交纳利息税,所以以前存教育储蓄的人很多。但是现在普通储蓄也免收利息税了,所以教育储蓄已经失去了其优势,慢慢地退出历史舞台。

购买国债还是可以的(出示20xx国债利率)我们还以小组为单位,一起来分析一下,帮李阿姨设计一个合理的存款方案,使六年后的收益最大。

学生继续进行小组合作,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最后进行汇报。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肯定收获满满,说说吧,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交流各自的收获体会。

看来百分数在我们的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啊,生活中蕴含着无穷的数学知识,希望同学们关注我们的生活,热爱我们的数学,积极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后延伸

生活中不仅仅有百分数,还有千分数、万分数,请同学们课后阅读教材P16“你知道吗?”理解更多的知识。

五、课堂作业

你们也即将毕业,可以为自己的压岁钱也做一个理财计划,看看怎样存能够让六年后的收益最大?

板书设计:

生活与百分数

存6年 存2个三年期的最合算

2.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二

第二单元第十一课 整理和复习

编制人:李素蓉 审核人:谢强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运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相关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习重难点:运用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相关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一、基本训练: ◆学:

1、下面的说法对吗?

(1)分数的分母越大,它的分数单位就越小。()(2)分数都比整数小。()(3)假分数的分子都比分母大。()

(4)如果b是a的2倍(a≠0),那么a、b的最大公因数是a,最小公倍数是b。()(5)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分数是最简分数。()

2、你听说过“冰山一角”的说法吗?冰山露在水面上的只是小部分,大部分隐藏在水面下。假设一座冰山的体积是1000立方米,它露在水面上的体积是100立方米。冰山露在水面上的体积是总体积的(),水面下的体积占总体积的()。

3、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分数。

◆交:

小组组长收集整理共同问题,分析错误原因,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二、能力训练: ◆学: 1、36可能是哪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你能找出几组?

2、你能写出符合要求的分数吗?这样的分数有多少个?

东辰小学五年级数学导学案

◆交:说说你的解题思路,你是怎样想到的?

3.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三

教材第72页的例15,完成练一练和P73练习十一的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能正确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并能灵活运用方法进行分数大小的比较。

2.使学生经历探索、交流分数大小比较的过程,感受运用已有的知识可以探索、解决问题,体会知识的联系;理解不同的比较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数感。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不同比较方法并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

一、激活旧知,引入新课

1.比较分数的大小。

24971111 ○

7710104685学生口答,教师呈现结果。

11提问:前两组是怎样比较大小的?后两组呢? 为什么小于 ?

852.引入新课

二、主动探索,学会方法

1.教学例5 出示例题:学生独立读题。

提问:从题里知道了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

34比较谁看的页数多,可以怎样解决?(板书: ○)

592.探索方法。怎样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小组研究,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方法一:画图比较 方法二:通分比较 转化成同分母的分数 方法三:化成小数再比较

学生汇报,分类领悟比较的方法。注意方法的规范。你还有什么别的比较方法吗?

3.比较方法。

得出:通分的方法比较简单。

指出:我们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一般可以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

三、巩固深化,拓展延伸

1.先通分,再比较下面各组分数的大小第72页的练一练。指明学生板演。2.练习十一的第7题。

明白有几个要求,注意书写格式。3.练习十一的第8题。

提示:先用除法算式求出商,再比较大小。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课堂作业:

4.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四

学习目的:

1、理解并掌握比较分母相同相同或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的大小的方法。

2、在学习比较分数大小的过程中,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价、概括的能力和自学探究、构建新知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学习过程:

一、复习旧知

二、激趣导入

三、学习新知

1、分母相同的分数大小的比较。

1/4和3/4 师:同学们自己想办法判断出这两个分数的大小,也可以借助图形来判断,然后和同桌交流自己是怎样比较的?

指名汇报:说出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2/5 2/8和 3/8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母相同)师:谁能说说分母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2、分子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

师:像这样的分数又该怎样比较大小呢? 板书: 1/5和1/4 让学生看图比较两个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的前两组图)再写两组分数1/5和1/7 2/8和 2/9 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两组分数,说说发现了什么?(分子相同)师:谁能说说分子相同的两个分数怎样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说说自己是怎样比较出来的? 师:1/5>1/7 1/5<1/4 让学生看图比较分数的大小。(复习旧知中后两组图)追问:为什么分母大的分数反而小呢?学生回答。

3、小结:刚才,我们研究了什么?

4、那么1/9和2/6又如何比较呢?

可能有三种不同的思路

第一种是数形结合,根据分数的意义通过画图来比较大小;

第二种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大小。在此基础上引出通分概念,即把分母不同的分数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并且分母相同的分数;

第三种是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再进行比较。引导学生陶所交流通分的方法,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思路:一种是用6和9的公倍数(即两个数的乘积)作分母;另一种是用6和9的最小公倍数作分母。

四、巩固练习

1、练一练:在下面的○里填上“<”和“>”。

3/4○1/4

5/8○7/8 9/10○7/10 1/7○1/9 1/4○1/8 1/5○1/2 3/4○4/3 7/8○9/10 5/8○4/7

2、(1)写出分母是5,且大于1/5的分数。

(2)写出分子是1,且小于1/5的分数。

五、课堂小结

5.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五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与掌握,不但可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而且为后面学习假分数、带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比、百分数打下基础,所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在整个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教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推测与交流等教学活动。”这说明创设有效的学习情境,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主动的参与。” 所以,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有意设计了两道除法计算题: 8÷9= 4÷7=

学生一看是这样两道除法算式,都松了口气,说:“这么简单的两道题啊!”于是我在班上开展了男女两组比赛,男生算第一题,女生算第二题。一声令下,男生埋头算起来,思维敏捷的胡雯欣早就知道了答案,根本没有动笔,我示意她不要说出答案。我转了一圈,大部分学生在已经做好的学生的提示下都已经有了答案,只有个别男生还在计算。

汇报后,我引发学生思考:8÷9= 0.88……和8÷9= 8/9有什么区别?学生最直接的回答是:用循环小数表示没有用分数表示快捷、简便。这个导入使学生明白两个数相除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为进一步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打下基础。之后,再出示两个数相除的算式,学生都能够很快地用分数来表示商。

本节课,对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学生理解的比较透彻,但是它们之间还有哪些区别却并没有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归纳。除法表示两个数相除,是一道算式,而分数是一个数。这说明课前我对教材的解读不够深入,还没有把握住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努力做到对教材的深入理解,同时要多查阅资料,以便对教材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2

分数与除法是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分数意义中的内容,是建立在除法意义的平均分和把一个物体或多个物体看做单位“1”进行平均分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知识加深和扩展了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后面讲解假分数以及把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选择恰当的切入点,从解决简单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一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到几张饼?在此基础上,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得出结论:一张饼的1/3是1/3张饼。为促进学生主动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做了一个思路引领。

其次充分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我在这里提出了新的问题:如果把3张饼平均分给4位同学,每人分到几张饼?怎样列式?结果每人分到几张饼呢?请同学们借助手中的学具,分一分、拼一拼,看看到底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这一问题的解决过程,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拼一拼,并让学生展示分的过程和分得的结果是怎样的,学生出现了不同的分法和结果。我在这里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交流中,对知识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好的理解。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围绕分饼的方法展开交流,引发学生不断的数学思考,促进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思考中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已有的知识结构,加强了思维深刻性的培养。在教学新课时,学生说的很好,我应该最后再引导学生完整的说出:每人分到这张饼的1/4,3张饼的1/4就是3/4张饼,即3张饼的1/4展开后就是一张饼的3/4。而我在课前的预设中是有这个环节的,结果在教学中,把这个环节落下了。

在今后的教学质量中,应尽量把数学课上的更扎实有效,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3

“分数与除法”这一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中第一小节的内容。在学生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掌握了分数的意义,知道了分数的产生等知识,学完这节课的内容将为今后学习假分数以及假分数化为整数或带分数做好准备。所以让学生很好的掌握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第一,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第二,要让学生了解两种分法。让学生体会两种分法的全过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从解决简单的问题入手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把6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把1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几张饼?学生分别口答每人分得2张、0.5张、1/3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和得数,学生很快得出一个结论:两数相除,商可能是整数、小数或是分数,以此作为本节课的切入点。

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通过让学生用3张圆形纸片动手分一分,并让学生思考把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可以有几种分法,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得出两种不同的分法,引申出两种含义,即1张饼的3/4以及3块饼的1/4,同时让学生明白1张饼的3/4相当于3块饼的1/4,也就是3/4张饼。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充分理解了3÷4=3/4的算理。

以上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亲身体验,探究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在本节课的教学当中,我认为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兴趣培养、激励性的语言还有些欠缺,学生显得不够积极主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占绝大多数,部分学生害怕在众老师面前出错,而显得有些胆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道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2、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太差。课堂上不能用较为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今后应予以加强。

3、教学时间安排欠合理,课堂练习太少。

针对以上存在的几点不足,提出自己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今后要多研读课标,熟读教材,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真备课。同时还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4

今天的教学与分数意义的学习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前几天的分数都表示谁占谁的几分之几(即分率),可今天求的却是具体数量。特别是例2,虽然运用学具让所有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索过程中,但仍旧感觉推进艰难。学生困惑点主要在以下两方面:

1、为什么把3块月饼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1份不是1/4?

2、通过操作,结果明明是将单位“1”平均分成12块,取出其中的3块,为什么不能用3/12块表示呢?

针对上述两个问题,我在教学中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策略:

1、复习环节巧铺垫。

在复习导入中增加一道用分数表示阴影部分的练习。其中一幅图是圆的3/4,另一幅图是圆的3/12。这样,当学生困惑于例题3/4块和3/12块结果时,就能通过直观图,前后呼应,使学生豁然开朗。

2、审题过程藏玄机。

在教学例2请学生读题后,首先请学生思考“3块月饼4人平均分,每人能得到一整块月饼吗?”然后用语言暗示“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那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呢?请同学们用圆形纸片代替月饼,实际动手分一分,看看分得多少块?”有了每人分不到一块月饼的提示,又有了“到底能分得一块月饼的几分之几”的暗示,学生探索的落脚点定位到了以一块月饼为单位“1”,且初步理解了问题是求数量“块”而非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学生理解3/4相对容易一些。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篇5

《分数与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基础上,从除法的角度去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一,在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时,能够借助直观形象的实物图,通过动手操作、演示说明等方法,让学生理解分数的意义,这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由于我在教学时,疏忽了个别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在演示说明的时候,叫的学生少,如果能多叫几名同学演示说明,再加上教师的及时点拨,我想这部分学生在理解这一难点时,就会比较容易了。

二、学生不是理想化的学生,不要指望他们什么都会,因为学生之间毕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说的不是很明白。特别是3个饼合在一起来分学生,每一份是多少快,学生不太理解,在以后的备课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心理认知特点。

三、小组的全员参与不够。在小组合作进行把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时,有的小组合作的效果较好,但有的小组有个别同学孤立,不能很好的与人合作,我想,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前,教师如果能让小组长布置好明确的任务分工,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小组合作的效果就会更好了。

四、在教学设计环节上,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过多,使整堂课显得很罗嗦,练习的时间就相对缩短了。在操作这一环节上,我设计了两次动手操作,都是分饼问题,分饼的目的是让学生用除法的意义理解分数的意义,学生分了两次,但还是有的同学理解的不是很透彻,如果只让学生分一次,把这一次的操作活动时间延长一些,汇报演示时让每个类型的学生都有参与展示的机会,我想这样教师就会有充足的时间在学生汇报展示的时候给予指导,使学生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以上几方面就是我对这节课的一点思考,也是我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相信自己以后在这几方面会做得更好。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相关文章:

1.《分数除法》数学课教学反思

2.《分数与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3.《分数除法》数学教学反思

4.《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

5.《分数与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6.《分数除法》教学反思范文

7.《分数除法》的教学反思

8.分数除法教学反思

6.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六

三分数除法   倒数 教时                   (15)

学  习

目  标 1、在计算、比较、观察中,发现倒数的特征并理解倒数的意义。

2、掌握求一数的例数的方法。

学  习

重  点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新课引入

1、出示算式:

2/3×3/2      2×1/2

8/11×11/8    1/10×10

7/9×9/7      7×1/7

2、找一找

二、新棱

1、师:每个算式的积都是1,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那么我们称其中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比如1/2的倒数是2,2的倒数是1/2,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2、提问:“互为是什么意思?”

小结:倒数是对两上数来说的,它们相互依存的,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3、练习:

4、求倒数的方法

(1)观察:

(2)怎样找出一个数的倒数呢?

指名口答,怎样写出一个数的倒数?

(3)想一想:怎样求4/11、 16/9、0.5  0.35的倒数

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师小结

(4)想一想:1的倒数是几? 学 生 活 动

1、学生算一算

2、找一找算式中有什么相同之处。

3、反馈

学生进行思考,同桌讨论。

1、让学生说一说:

上面口算题和自己举倒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谁是的倒灵敏,谁和谁互为倒数。

这两个算式的两上因数的分子,分母这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分析:

学生偿试练习:

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学生进行讨论

集体反馈

2/3×3/2=1  2×1/2=1

只要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求一个真分数的倒数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求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为分数,求自然的倒数先把自然数看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板书设计

2/3×3/2=  2×1/2=   每一个算式的和都是 8/11×11/8=  1/10×10=    两个乘数的分子分母互相颠倒

7/9×9/7=  7×1/7=       称这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学反思

发现倒数的特征,理解倒数的意义。 本节课学生学的轻松,效果好。

课题 分数除法(一) 教时                   (16)

学  习

目  标 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运用分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涂一涂,算一算

1、提问:

出示图:把1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师技法:

把这4份平均分成2份

4/7里有4个1/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个1/7,也是2/7。

用算式表示:4/7÷2=2/7

2、提问:如果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小结:根据图,我们把4/7里的4份平均分成3份,就相当于求4/7的1/3。

板演:

4/7÷3=4/7×1/3

=4/21

3、议一议:

二、练一练

1、引导学生完成填一填,想一想

学 生 活 动

1、学生可以用画图、分数的意义等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2、反馈

学生涂一涂

观察:

学生折叠

涂一涂

找结果

1、学生涂一涂,分一分

2、说一说

3、你认为该怎样算?

1、学生独立练习:

2、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2、集体反馈

3、说一说:分数除法和分数乘法之间的联系

1、学生思考

2、自己考试填一填

3、反馈

板书设计

分数除法

4/7 ÷ 2 = 4/7 × 1/2

教学反思

7.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七

▷教学内容

教科书P5~6例2,完成P6“做一做”,P7“练习二”第1~5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经历概括乘、除法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计算。

2.通过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除法的意义。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花不但是植物繁殖的重要部分,而且还有着很多美好的寓意。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欣赏花,看看大家能发现什么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的主题图)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情预设】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数学课堂,再让学生自主提问,自然导入新课,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自主探究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1)师:你们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教科书P5例2(1)。]

①学生独立解题。

②汇报交流,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展示解题过程。

【学情预设】预设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求4个花瓶一共插的花的数量就是4个3相加,所以是3+3+3+3=12。

预设2:4个3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所以是3×4=12。

教师板书:3+3+3+3=12

3×4=12

【教学提示】

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激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经历“过程”,提升认识。

(2)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得出: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板书: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介绍。(教师板书:积=因数×因数)

【设计意图】通过放手让学生解决“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的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比较加法

算式和乘法算式,进而概括出乘法的意义,使学生对乘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2.理解除法的意义。

(1)结合情境改写乘法算式。

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今天你们能结合情境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教师适时课件出示例2(2)、(3)。

师: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尝试列式。

【学情预设】预设1:已知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求可以插几瓶。12÷3=4(板书)。

预设2:已知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求每个花瓶插几枝。12÷4=3(板书)。

师:为什么用除法计算呢?

【学情预设】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

(2)对比第(1)、(2)、(3)题中的三道算式,在对比中理解除法的意义。

师:仔细观察这三道算式,你发现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有什么关系?

【学情预设】预设1:乘法是除法的相反运算,除法是乘法的相反

运算。

预设2: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教师板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师: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除法。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板书: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师:你知道除法算式中这些数又叫什么名字吗?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进行介绍,教师引导学生建立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说清楚“已知的积在除法中叫做被除数,除被除数的数叫做除数,除得的结果叫做商”。(教师板书:商=被除数÷除数)

【设计意图】学生借助学习加、减法的经验和对除法意义的感性认识,以解决第(1)、(2)、(3)题为基础,通过比较和知识的迁移,弄清楚乘法算式与除法算式中已知数和未知数的变化,进而从除法算式和乘法算式的联系出发,思考、概括出除法的意义。这样不仅利于用比较准确的数学语言概括除法的意义,还有助于学生理解除法和乘法的关系,认识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小组交流,归纳整理

1.明确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提示】

让学生经历由解决问题到概括出除法意义的过程,使学生对除法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1)师:我们知道了什么是乘法、什么是除法,下面我们一起来

研究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讨论:乘法各部分间有什么关系?除法呢?然后全班交流。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学生的回答可能不完整或有错误,教师组织其他学生给予补充、纠正。

(3)指名学生将表示乘、除法各部分之间关系的式子板书在黑板上。同桌间互相说一说。

完善板书: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4)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算式,验证大家总结的规律。

2.学以致用。

完成教科书P6“做一做”。

3.探究有余数的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

师: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1)学生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展示,要求举例说明。

板书: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设计意图】在前一课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本环节,教师放手,让学生通过迁移学习,自主探索、交流,归纳整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进一步感悟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教科书P7“练习二”第1题。

(1)学生独立思考,确定计算方法,列出算式。

(2)指名学生汇报,说出算式,并解释选择算法的道理。

(3)组织思考并交流:第(2)题,如果改编成用乘法解决的问题,怎样改编?第(1)题,如果改编成与第(3)题相同的,也是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怎样改编?

2.教科书P7“练习二”第2题。

学生独立填写后指名学生汇报,全班学生核对。

3.教科书P7“练习二”第3题。

创设情境:有一只调皮的小猫弄脏了作业本。你有什么办法求出被猫爪踩过的数吗?

依次出示题目,学生计算,再回答怎样算出被小猫脚印遮住的数。

4.教科书P7“练习二”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间交换检查。

【学情预设】第二、三行主要是应用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完成。部分学生有困难,需及时指导、帮助。比如:让学生借助具体的算式478÷()=13……10,弄明白478减去10,再用得数去除以商13即可得到原来算式中的除数。

5.教科书P7“练习二”第5题。

(1)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独立完成。

(2)集体交流订正。注意引导学生理解“验算”的依据。

【设计意图】每道练习题,练习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教师注重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解释说理,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

【教学提示】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尽可能地让他们充分进行解释说理等交流活动,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

▷教学反思

8.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八

课本第60—61页内容,练习十一第1—4题。

学习目标:

1.我能通过学习知道分数是怎样产生的。

2.我能在正确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我能理解单位“1”及分数的意义。

课前准备:

正方形纸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合作探究、检查独学

1.小组内检查独学部分的题目完成情况,质疑探讨。

2.自学课本第60、61页内容。根据自学内容我发现:

(1)分数是如何产生的?

(2)分数的意义是什么?

(3)什么是单位“1”?

(4)议一议: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与什么有关系?结合你创造的分数,说一说分数表示的是什么?

3.小组内合作交流,小组代表展示、汇报。

4.总结升华:分数的定义是:把单位“1”( )若干份,表示这样的( )或者( )的数叫做分数。

9.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九

教材第75~76页内容及练习与应用第1—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与整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

2、用分数的有关知识,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3、进一步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约分和通分的方法。

4、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组织学生整理知识要点,体验自己学习的收获,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重点:

熟练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

讲练结合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1、这一单元你学会了什么?

学生交流。

2、小组讨论书上的三个问题。

指名汇报。约分和通分的根据是什么?

约分要约到什么为止?什么是最简分数?通分一般用什么作公分母?

二、练习与应用

1、做第1题。

下面的涂色部分可用哪些分数表示?还能说出其他分数吗?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做第2、3题。

学生独立完成。校对,说说自己的想法。

3、做第4题。

可以用直线上同一个点表示的数,有什么特点?

你准备怎样找呢?学生完成约分,说说哪些分数相等?学生独立画点。

5、做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方法。

6、第6题

学生先独立练习

引导比较A三道题目计算方法有什么相同?

B算式中选择的除数有什么不同?

C从中还能想到些什么?

沟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与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

7、第7题

练习后加强对比

引导学生区别清楚:一、第一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了这块布的几分之几,需要把5米看做单位“1”,并把它平均分成6份,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分数不注明单位名称。二、第二个问题是求平均每条童裤用布几分之几米,要把5米等分成6份,并用分数表示其中的一份,得到的结果要注明单位名称“米”。

三、课堂总结

10.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篇十

教学重点:加深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课型:练习课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判断下列分数哪些是真,假,带分数 [课件1]

2/3 8/5 13/24 35/2 23/18 156/7

2,把下面的假分数化成整数或带分数.[课件2]

36/18 12/5 24/4 48/15 64/16 50/29

3,用分数表示商,能化成带分数的化成带分数.[课件3]

15÷16 35÷18 27÷29 132÷35

4,把下面的分数依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课件4]

2 7/8 3 26/7 31/7 22/8 25/9

5,填数.[课件5]

3=( )/8 7=( )/1 6=( )/12=18/( )

9=( )/8 5=( )/7 4=4/( )=24/( )

6,把下面的带分数化成假分数.[课件6]

2 4 8 7 12

二,综合练习

1,P105 .4

2,P105 .5

弄清楚0~1;1~2;2~3……都被平均分成了四份.

3,P106 .8

(1)提问:题中是要把什么数化成什么数

(2)板述: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4,P106 .11

提问:依题目要求,想想首先应确定哪个分数 为什么

三,全课总结,深化认识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对于分数的知识你还想掌握些什么

四,家作

P106 .6,7,9,10

板书设计: 整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的互化练习

把整数或带分数化成分数局部是假分数的带分数,必需从整数中或原带分数的整数局部拿出1来进行改写.

上一篇:土木工程专业实习报告-实习报告下一篇:云南少数民族婚嫁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