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2024-10-09

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精选12篇)

1.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理解课文,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字,会背《咏柳》,熟读《记住》。

(二)能力目标:有语气朗读课文,能够描述观察到的树的.样子。

(三)情感目标:了解人类与树木的密切关系,赞美虽然普通,但默默为人类奉献的树。

教学重点:

此诗意境美,韵律强,因此着重练习语气朗读。

教学难点:

诗的意思稍难理解,可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

教学时间:

3课时。

教学用具:

大叶杨图片、课件、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谈话,揭示课题:

1、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和我们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你们知道它是谁吗?

出示大叶杨图片,谁说说这是什么树?你对它有哪些了解?(大叶杨:杨树的一种。杨树,落叶乔木。种类很多,有山杨、白毛杨、小叶杨等,木材供建筑、做器具、造纸等。)

2、今天我们就学习一首赞美杨树的诗歌,题目叫――板书:杨树之歌读课题

杨:说说你怎样记住它?(与“汤”区别,为什么是木字旁?)

之:这个字谁认识?谁来写写这个字?书空。

师:“之”当“的”讲,杨树之歌就是杨树的歌,歌颂杨树的诗歌。

再读课题。

[导语的语言亲切而又简单,使学生不仅能明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听读课文:要求听准字音。

2、自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画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最后再读课文。

3、互读课文:纠正对方不准确的读音,之后交流如何记住生字。

[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接受别人的意见,在初读中给足时间,使学生充分读书,为后面的自主识字、自主阅读做良好的铺垫。]

4、集体交流生字掌握情况:

认读:蝴蝶:你怎么记住这两个字,为什么是虫字旁?与“胡、湖”“碟”区别。

陪:和我们见过的哪个字长得像?想办法与“部”区别。

聊:为何是耳字旁?哪易写错?(右面是“柳”右边,不是“迎”上边。)

染:哪里容易写错?(右上是“九”不是“丸”)

[及时交流识字方法,能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写字:谁来把田格里的生字读读?

描一描,想一想写的时候哪里应该注意。(从易错的地方和占位两方面说)

爽:笔顺要注意。

亮、掌、谢:占位要注意。

写字头,评一评。

[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记忆更深刻,通过自己写字头,对字型更直观形象]

(三)细读课文,品味诗意。

1、谁给大家读读这首诗,要求正确、流利。其他人边听边看本诗一共有几小节。

2、自己喜欢哪小节就练习有语气读哪小节。

3、小组交流:把你喜欢的小节读给同组人听,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其他人补充。

[以四人一小组进行朗读、讨论,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自由朗读,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各个都参与学习。]

4、集体交流:

◎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读。读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明确:描写大叶杨的可爱形象――成天喜欢哗啦啦地歌唱;

唱得有时欢快,有时响亮,给人们生活增添色彩;

我们也随着它的歌唱唱歌,歌唱美好生活……

谁能把杨树的可爱样子和你欢快的心情读出来?自己读读后指名读。

◎大叶杨成天哗啦啦地唱些什么呢?喜欢第二小节的同学站起来给大家读读,读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你听过大杨树唱歌吗?他们会给小朋友、白发老奶奶、老爷爷唱什么歌呢?

(为杨树编一段它唱的歌,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

[语文学习不仅要理解,还要学会运用。这一节由扶到放,引导学生创作,体会小诗人的成就感。]

师:出示挂图,你看,人们在大杨树下生活多么快乐呀!你能不能把人们快乐心情读出来呢?自己读、指名读、评读。

◎大杨树样子这么可爱,给人们生活带来欢乐,那它对我们人类还有哪些贡献呢?喜欢第三小节的同学站起来读读,读后说说你为什么喜欢?

明确:大叶杨美化了我们生活的环境。

怀着对大叶杨感谢、赞美之情读读。

5、咱们怀着对大杨树的喜爱之情、赞美之情一起语气朗读全文。

6、学完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今后应该怎么做?

(树木和人类关系密切,我们要爱护树木。)

课后反思:

整堂课下来,教师教得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愉快,教学受到了较好的效果,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有两个特点:

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本教学设计十分重视读的训练,始终以读为主。朗读的形式多样,并在读后给予鼓励性评价,逐步引导学生由读通到读懂,落实了读的训练目标,重视读的实践过程,使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主动的个性化的行为。在朗朗的读书中,学生获得了初步的情感体验,也充分感受到了语言的美。

尊重学生的意愿,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让他们当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从情境导入到初读课文,到精读课文,到拓展活动,每个教学环节都渗透了“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的理念。教师用贴图、充满激情的话语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学习,如,在“识字”中,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想读哪个就读哪个”;在初读课文后,让学生“选择你最喜欢小节读给大家听,”等等。教师关注着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信的读和说,尽情地去体验,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积极、愉快地参与学习。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的地方,如,在朗读中,学生对课文的体验和感受是存在着差异的。因此,在朗读时,不应该要求一致,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语气、语调和情感处理的方式。

2.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篇二

“美丽的田园“是北师大版一年级新教材第一单元“加与减 (一) ”的综合练习课, 板块内容上从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从一年级上开始, 这是第一次出现“综合练习课”, 因此本课的授课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运用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仔细分析新教材中这一单元:分为“买铅笔 (减9) ”“捉迷藏 (减8) ”“快乐小鸭 (减7、减6) ”“开会了 (会列式解决实际问题, 求缺多少, 也是减6、7、8、9的综合) ”“跳伞表演 (巩固减6、减7, 迁移至减2~5) ”“美丽的田园 (在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练习一 (单元练习) ”“做个减法表 (单元复习、主要是找规律) ”八个章节, 新教材断课清晰, 练习同步配套, 使得教师上课有章可循。

“重复的奥妙“是二年级下新教材的“数学好玩”板块内容, 这是新教材新增的活动内容。板块内容上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数学好玩”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在2002年8月世界数学家大会上给少年儿童的题词, 寓意要让孩子们在学中玩、玩中学, 顾名思义其有别于普通意义上的玩耍。数学课上的“玩”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很多:“为什么玩”“玩什么”“怎样玩”等。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激发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因此, 教材的处理上更加要强调对学生观察、分析、动手能力的培养, 其思想性也更强。

两节课虽属不同的板块内容, 但从情境串设置、情境图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表达方式几方面来讲还是有许多的共同点, 这也是教师们在理解、处理教材时需要关注的。

一、情境串的设置特点

北师大版新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情境+问题串”。“情境+问题串”就是将情境和问题串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中“问题串”指的是基于“情境”, 围绕一定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精心设计的一组问题, 通过一个个问题指向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发生发展过程, 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过程, 有效实现学习目标。

一、二年级新教材“问题串”内容的编排更加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于某一个问题的数学意义上的理解。比如, 在北师大版一年级上新教材中, 小朋友刚学习数的知识时, 教材首先是创设了生动有趣的情境, 以情境支撑数的理解, 通过把实物转化成简化图、从简化图再抽象到数的过程, 建立图与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从而使数的基本概念可以得到更好的理解 (图1) 。

“情境+问题串”的数学教材呈现方式, 为广大基层的一线教师准确理解和驾驭教材、创造性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提供了方便。比如, “美丽的田园”开头就创设了一幅儿童喜闻乐见的图片, 然后以一系列的问题铺展开:怎么数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比较同类及不同类的小动物的只数?怎么列式?等等 (图2) 。

而在“重复的奥秘”中则以“发现规律—表示规律—运用规律 (生活中的规律) ”为情境线索展开教学。

“情境+问题串”的呈现方式不仅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学习过程, 而且体现了引导学生自然展开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 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有利于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二、情境图的阅读理解

北师大版教材相对于老版教材而言, 情境图的设计是富有童趣而又有深意的。但是对于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本身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就尚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在具体的读图、理解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偏离教学目标的言语和思考, 希望教师要以平常心对待, 耐心仔细地进行引导。

比如一年级上“可爱的企鹅”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引出“减法”, 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反映“减法”出不来, 学生都是以加法来计算的。笔者仔细看过一些教师的教案, 也听过一些教师的课。本质的问题其实还在于教师自己对于情境图的理解、把握不到位, 从而造成自己的教学过程对学生产生误导。“可爱的企鹅”这节课的一开头就是“前面有3只, 后面有5只, 一共有几只”, 教材的本意是简单复习回顾加法的意义及运算, 而许多教师把它作为正课来上, 用力过猛, 无意间误导学生以为本节课的重点还是加法。

因此, 要引导好学生读图, 获取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面对一页纸量的情境图, 从哪里开始阅读?从哪里汲取有用的数学信息?如何组织数学信息的顺序以及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地表达数学信息呢?

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 教材就作了很好的示范:

为引导学生从大量杂乱的信息中寻找数学信息, 教材暗示学生在观察和数数的时候要有顺序;数数的时候可以一边数一边做记号;并把找到的信息进行分类整理, 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和遗漏 (图3) 。

在引导学生列式计算时, 先有意识的从同一类事物中汲取信息对比, 这样教师心中所预设的情境就“跃然纸上”了。如“树上的小鸟比空中的少几只?”“空中的小鸟比树上的多几只?” (图4)

当然, 根据相关的数学信息可以提出很多数学问题, 而什么样的问题是与本课相关的, 教师可以先提一两个作示范, 其他则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提, 这样也可以避免一、二年级学生提出无关的问题扰乱课堂。同时, 学生能否正确列式取决于学生对于加减法意义的理解;能否正确计算取决于前面几堂课以及平时的训练。

在“重复的奥秘”中对于情境图信息的提取, 也可以引导学生从上往下看或是从左往右看, 分类观察。

三、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表达方式的多样化运用

在“重复的奥秘”一课中, 教材意图除了“引导学生在发现、描述重复多次的现象或事物的过程中, 初步体会简单的规律;通过对不同事物所具有的共同规律的思考和表达, 初步发展概括能力, 并能用合适的方法进行表达”之外, 还有一个浅显的意图, 就是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表达方式”。比如, 在重复出现的灯笼边可以写文字、画实物示意图、用简单图形代表, 也可以写数字、字母表示。但在用简单符号比如数字、字母、记号表示时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 在教学的程序上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教师不能急躁应对, 也不要随便拔高, 否定学生最原始、笨拙的表达 (图5) 。

而在“美丽的田园”一课中, 教师也是通过各种不同的表达对比, 加深学生对“10几减几”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在“一个式子的多样化表达”方面, 教师也有意识地把“多多少、少多少、相差多少”三个放在一起让学生对比, 明确“谁和谁比”、式子中“谁在前, 谁在后”。其实这三个问题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 都是树上和空中的小鸟在比较数量的多少 (图6) 。

总而言之, 一、二年级数学教师在解读教材的过程中要关注教材设计的一些重要关键点, 比如怎么理清教学环节、题目层次;如何把握问题串的设计意图、步骤顺序;如何掌握教材中渗透的思想方法;等等。只有教师心中一切“掌握自如”了, 教学中也就“运用自如”了, 课堂也就不会“随波逐流”了!

3.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篇三

一、备课时要仔细研究教材中的“做一做”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做一做”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课堂上开展“做一做”活动的时机和时间长度,也要研究如何示范该活动。例,在讲“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七年级)时,我这样预设:把一张方纸对折,再用剪刀随意剪出一个图形,然后展开方纸,这时一个轴对称的图形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引起学生的兴趣,于是要求学生仿照我的做法,动手做一做,尽管大家剪的图形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对称特点,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出“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知识,学生对其抽象的概念和性质自然印象深刻了。

二、备课时要用心研究教材中的“议一议”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议一议”活动,备课时要研究“议一议”活动占整个课堂的时间,更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与教材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发散型问题,更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例,我在备课七年级下册第五章《三角形》第一节《认识三角形》中的第四课时,我预设这么一个问题:“在纸上画出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议一议三条高相交于一点吗?它们所在直线相交于一点吗?”,解决这一问题要求学生有着丰富的分类思想,通过结合动手操作师生共同讨论,发表不同见解,最后归纳总结,得出一个完整的结论,在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思维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想一想”

北师大版教材每个章节都安排了“想一想”内容,在备课时要结合教材“想一想”,预设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兴趣的一些问题,让学生去想。例,在备课七年级数学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时,预设准备一些几何体实物,从学生能看到的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想一想”引导学生动脑动手,这样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初中数学的一片新天地。再如,在讲七年级的“正方体表面展开”这一问题时答案有多种,此时让学生想一想,这样会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发挥的平台,让学生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在操作过程中多想一想,不要习惯性地只有一个答案,这样不仅能开发学生思维,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总之,备课时要重视教材中的“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这样会提高备课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编辑 董慧红

4.北师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篇四

1、类比分数约分,掌握分式约分方法,熟练进行约分

2、经历从分数的约分到分式的约分的类比探索、归纳过程,明确分式约分的概念和依据。渗透数学中的类比数学思想.

3、在对分式约分的过程中,由繁到简,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

二、重点:如何进行分式约分

难点:分子分母为多项式的分式如何约分

三、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冀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它是分式基本性质的运用,也是后面学习分时乘除法运算的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学生在小学学过了分数的约分,七年级学习了因式分解,上节课又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些都是学好分式约分的基础

五、教法学法

自学点拨 小组合作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利用类比思想,由分数认识了分式,由分式的基本性质通过观察、猜想、验证、归纳等环节得到了分式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我们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继续探究新知,板书课题:14.1分式(2)约分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开场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头脑中马上回想上节课的内容,而且知道了要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来探究新知,明确了学习的方向。】

二)知识储备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个小题,使学生回想分数的约分方法,为类比引入分式的约分服务,第二小题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因式分解的方法,如果忘记了,旁边给了小贴士,帮助回忆

三)类比引新

【设计意图:课上的检测很重要,但有时由于课上的突发事件而不能完成,看情况而定】

5.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篇五

一、引入课题

同学们,上课前老师要和大家分享一个小视频,请你仔细看。为什么相同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呢?(测量工具不同)。

那我们选一个统一的工具来测量,我们都用拃来量一下你课桌有多长。(板书课题)同学们为什么结果还是不同呢?(手的大小不同)

那怎样才能准确的测量出课桌的长度呢?(统一的测量工具—尺子)

二、讲授新知

说到尺子,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尺子(......)生活中有这么多尺子,最常用的就是直尺了。

1.认识直尺

仔细观察你手中的直尺,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和你的同桌说一说?(数字0、1、2…有许多线,有长的短的,有字母cm)

总结:数字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三种长度不同的竖线叫刻度线;0刻度在尺子最左边,表示起点;尺子上的“c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也可以用厘米表示。(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2.指一指

0刻度到1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也可以说是1cm,即1厘米=1cm。尺子上还有哪段长度是一厘米?(相邻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一厘米)

3.认识1厘米——2厘米——5厘米

认识1厘米

那1厘米有多长呢? 请你用两根手指在直尺上量出1厘米,在我们身上能找到长度是一厘米的尺子吗?(手指的宽度......)

在我们生活当中,其实还有许多物体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例子,这个留给大家课后再找。

深化2厘米

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有多长呢?请你们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表示2厘米的长?

你怎么知道它是2厘米的长?(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相差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即大的刻度减小的刻度)

想象5厘米

那从哪儿到哪儿是表示5厘米呢? 想象尺子无限延长,从哪儿到哪儿是表示5厘米?

总结:为了能够又快又准地找出几厘米,我们就看它是不是从0刻度开始的,如果是从0刻度开始,那么0刻度到几就是几厘米;如果不是,就看两个整刻度相差多少,也就是用大的刻度减去小的刻度,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现在老师想来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敢!)好!请看大屏幕。你能说出下列长度是多少吗?

4.量一量

认识了尺子,我们就要学以致用,现在有4只小熊想利用尺子来测量铅笔的长度,我们来当小法官,用手势来判断谁对谁错?为什么错?怎么改正?测量时应该注意什么?

总结:先画一个端点,端点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数出规定的长度,画上另一个端点,连接两个端点,所得图形就是规定长度的线段。最后为了清楚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我们把它标出来。

下面我们亲自动手量一量,小组合作用直尺测量食指长度、手掌宽度,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三、课堂练习

同学们表现的如此棒,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神秘嘉宾,认识吗?怎么量他的身高呢?尺子怎么摆放?

那倾斜的坚果怎么测量?下面我们看看这样量行不行?为什么?

一端对齐0刻度,数清有几个1厘米,尺子与物体平行。

你在生活中见到过这样的标志吗?它表示什么意思?现在机灵狗用四种不同的积木搭了一座桥,你能帮它设计一个限高牌吗?下面三辆小汽车,哪辆车能从桥下顺利通过呢?动笔算一算。

6.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篇六

《看日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算一算,猜一猜的活动中,学会经历总结看日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动画、图片的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同学对年、月、日的概念有个初步了解,通过讲授教学法,让同学进一步理解概念,并学会看日历,认识日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并在实际的生活中运用到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教学重点

通过日历看日期对应的是星期几。

教学难点

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教学方法

讲授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2015年的日历。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学乐师生”APP拍照,收集学生典型案例,在“授课”系统中展示。)猜生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谈话:猜猜淘气、笑笑和豆豆的生日,课件出示信息: 笑笑: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淘气:我的生日是9月份的最后一天。

豆豆:我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我的生日是()月()日吗?为什么?”

2.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通过看一看,找一找、算一算,猜一猜的活动中,学会经历总结看日历、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3.揭示课题:看日历

二、新课学习

1.出示自学提纲

(1)自学67页,说说关于年、月、日,你知道些什么?

(2)观察附页1,把2013—2016年各月份的天数记录在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3)看一看,记忆拳头记忆法。(4)解决上课前提出的问题。笑笑:我的生日是一年的倒数第三天。淘气:我的生日是9月份的最后一天。

豆豆:我满12岁时,只过了三个生日,你知道我的生日是()月()日吗?为什么?”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辅导。3.展示答疑

(1)“哪个同学想来当小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刚才你是怎么看出淘气的生日是星期几呢?”

(2)请同学们观察9月份的日历,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3)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并总结看日历的方法: a.从左向右依次看每一竖行,b.从上向下看,每一横行表示一周里有7天 c.每相邻的两个星期几都间隔7天; d.在日历中,一般节假日都会用红色显示。

e.同一个日期,阿拉拍数字表示出来的日期,代表公历,汉字代表农历。(4)引导推算

“9月30日接下去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呢?

“9月1日前1天是几月几日,星期几呢?

看日历,说一说本月的第一天是星期(),最后一天是星期(),下个月的第一天应该是星期()。

三、结论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四、课堂练习

1.找一找指定的节日,画一画其他的节日,再同桌交流,从今年的日历中找一找(1)教师节是()月()日,星期()。

(2)中国共产党的生日(建党节)是()月()日,星期()。(3)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是()月()日,星期()。(4)你还知道哪些节日,是星期几?(请你在日历上圈出来,和同伴说说)。

五、作业布置

1.填空。

(1)一个世纪等于()年,现在第()世纪。

(2)一年有()个月,一年有()季度。

(3)平年全年有()天,闰年全年有()天。

(4)平年二月有()天,闰年二月有()天。

(5)一般每()年里有一个闰年,1951年是()年,1996年是()年,2700年是()年,3200年是()年。

2.判断。(对的打“√”,错的打“×”)

(1)一年里,除二月外,有7个大月,4个小月。()

(2)1990年和2100年都是闰年。()

(3)每年都是365天。()

(4)1995年有52个星期零1天。()

(5)平年上半年有181天。()

六、板书设计

看日历

年、月、日的概念。

看日历。

7.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篇七

《买矿泉水》习题

一、基础过关

1.计算。

25×36

125×48

2.写出下列计算过程。15×12×2 24×(15+25)

二、综合训练

1.十运会期间,福建代表队获得17枚金牌,江苏代表队的金牌数是福建队的3倍,两个代表队共获金牌多少枚?

2.小明打一篇作文,每分钟能打58个字,8分钟后还有127个字没打,这篇作文多少字?

三、拓展应用

1.一头牛每天需要吃25千克的草,找这样计算,4头牛8天需要多少千克草?

2.学生乘车去上海,平均每小时行65千米,行了3小时后,距离上海还有35千米,同学们乘车需要走多少千米?

参考答案

一、基础过关

1.计算。

25×36=900

125×48=6000 2.写出下列计算过程。15×12×2=360 先算15×12=180 再算180×2=360 24×(15+25)=960 先算15+25=40 再算24×40=960

二、综合训练

1.17+17×3=68(枚)2.58×8+127=591(字)

三、拓展应用

8.北师版七年级数学教案 篇八

1、教材的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的第一课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章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研究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首先研究相交的两条直线,这是后面学习垂直相交的必要基础也为后面学面直角坐标系奠定基石,因此本节课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3、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的性质和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性质的探索

(确定重难点的依据:本节的学习目的是研究两条相交直线产生的四个角的关系,因此将邻补角、对顶角的概念、性质以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同学们刚刚开始接触几何,对推理说理不习惯也不熟悉,所以将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作为难点。)

4、教学目标:

A: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概念,能在图形中辨认.

(2).掌握对顶角相等的性质和它的`推证过程

(3).会用对顶角的性质进行有关的简单推理和计算.

B: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猜想、思考、交流、归纳、推理等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培养操作能力、动手能力。

(2).体会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思想方法.

C: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

(1).感受图形中和谐美、对称美.

(2).感受合作交流带来的成功感,树立自信心.

(3).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性,使学生更加热爱数学

二、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初步认识、对相交线和平行线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且对互补和互余有了清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来学习邻补角和对顶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应用充满好奇与期待.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

叶圣陶先生倡导: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时间.根据这一思想及我校初一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采取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方法.

学法:以学生分组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四、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课件,剪刀,纸片,相交线模型

2教学过程:设置以下六个环节

环节一:情景屋(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动机)

请学生欣赏观察图片,图片中有大桥上的钢梁和钢索,窗户的窗格都给我们以相交线平行线的形象,让学生感受到相交线平行线在我们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由此产生研究它们了解它们的兴趣和欲望,适时的给出本章课题:相交线和平行线

环节二:问题苑(合作交流,解释发现)

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具体操作:

(1):动手尝试:剪纸片,感知剪刀所形成的角在剪纸过程中的变化

(2):给出问题,由剪刀这个实物抽象出几何模型——两条直线相交。

(让学生充分的感知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符合初中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兴趣爱好)

(3):分析研究此模型:

设置以下一系列问题:A、两直线相交构成的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6对)

B、对各对角进行分析,首先从位置上去分析————结论:可把这六对角分成两大类,一类为哪些角?——特点?——它们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邻补角。

另一类是哪些角?———特点?——它们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引出概念——对顶角

C、再从大小上进行分析——量一量——结论:邻补角互补、对顶角相等。

D、你能阐述它们互补和相等的理由吗?

(一堂好课,是由一系列的真问题组成的,本环节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自由的发挥,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讨论一步一步的解决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通过自己探索获得的知识才是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环节三:快乐房(大胆创设,感悟变换)

(设置见投影,让学生判断形成的两个角是否为邻补角,这一变换让学生充满兴趣,此时一定让学生用邻补角的特点去检验,达到知识的正向迁移,并理解邻补角和补角的关系)

环节四:实例库(拓展应用,升华提高)

例子1:是一组不同形式的角,判断是否为对顶角,此题的目的是巩固对顶角的概念,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例子2:例子2是用对顶角和邻补角的性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这里设置了一组变式题,而且变式题目不是教师直接给出,而是启发学生自己编,让学生过了一把编导的瘾,学生一定非常的开心,这样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方面巩固了对顶角的性质;另一方面说明几何里的计算题,需要用到图形的几何性质,因此,要有根有据地计算.例题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比教师单纯地讲解效果会更好.尽管学生书写格式不如课本上的规范,但通过集体讲评纠正后,学生印象会更深刻).

最后安排一个脑筋急转弯:见投影

(让学生始终对课堂充满热情,通过此练习,体会到数学来自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

环节五:点金帚(学后反思 感悟收获)

通过本堂课的探究

我经历了......

我体会到......

我感受到......

(学生畅所欲言,在“以生为本”的民主氛围中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帮助学生肯定自我,欣赏他人,同时把本节课的内容形成知识体系.)

角的名称

特征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对顶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而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没有公共边

对顶角相等

都是两直线相交而成的角,都有一个公共顶点,它们都是成对出现。

对顶角没有公共边而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两条直线相交时,一个角的对顶角有一个,而一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邻补角

①两条直线相交面成的角

②有一个公共顶点

③有一条公共边

邻补角互补

环节六:沉思阁(课后延伸 张扬个性)

此为课后作业:

(适当增加利用对顶角相等解决一些说理的题目,既让学生感受到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在解题中的独特魅力,又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教学设计说明:

设计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实现: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过程设计:学生亲身经历从现实生活的图形中提出数学问题,并抽象其蕴涵的数学本质(相交直线),最后回归生活去运用所学知识的全过程。

9.北师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九

教学流程:

一、提出问题

课件演示例1的情景图。

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他们每人都有一盒彩笔,每盒12枝。他们一共有多少枝彩笔呢?

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3盒大约有多少枝彩笔?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知道准确的枝数,该怎么办?

二、探讨交流

请同学们说一说:1、用什么方法计算?怎么列式?2、12乘3表示什么意思?3、这道题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乘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教师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呢?

让每个同学先思考3分钟,在纸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来。也可以摆小棒或画画图等。如果能想出几种算法的,就把几种算法都写出来。

算完以后在小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说给同组的其他同学听。

小组长归纳一下本小组一共想出了哪几种算法。教师巡回了解各组的情况。

全班汇报。各小组代表向全班汇报。

三、分类评价

教师提出要求:现在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种算法,我们能不能把这些算法分分类,看看一共有几种思路。(可能会有以下几种思路)

1、摆学具求得数。

2、画图求得数。

3、连加法。

4、数的分解组成。

5、拆数法。(转化成表内乘法)

6、笔算。

评价各种算法,组织学生议论,每一种算法是怎么算的,各有什么适用范围。

1、摆学具和画图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但我们学习了数学以后就应尽量使用计算的方法来算。

2、根据乘法的含义用连加的方法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因数的个数比较多,算起来就比较麻烦。

3、把一个因数分解成几个十和几个一,分别与另一个因数相乘,再把几个积加起来。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都能算。

4、把一个因数拆成几个一位数,再分别和另一个因数相乘,然后把几个乘积相加,这种方法不管因数是几也都能算,但有时也比较麻烦。

5、乘法竖式也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方法。

学生介绍竖式的书写过程,学生一边介绍教师一边板书

比较有部分积相加的竖式和简便竖式,并说说为什么可以写成简便竖式。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题,教师巡视了解情况。如有发现错误,指导订正。

五、巩固练习

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的作业。每道题先让学生估算,然后再用竖式计算。

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为什么是用乘法计算。

第2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检查并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再交流这道题有哪几种算法.

10.北师版3年级1-5单元数学教案 篇十

北师版3年级1-5单元数学教案

第一单元  乘除法 第一单元  乘除法 单元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形成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事物的意识。 2.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的口算方法,探索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并能正确地计算。 3.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用乘除法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能结合具体情境,培养估算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标准中相对应的知识技能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 2. 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3.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学重点   1.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2.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一位数乘三位数、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教学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2.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教学挂图。 学具准备   单元建议教学课时数 8课时。 单元评价 1.能正确地口算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以及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百以内)。 2.能正确地口算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以及两位数。 3.能正确的解答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 课题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2~3页内容。 教学目的 1、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难点 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 教具准备 自制教学图片、卡片。 学具准备 数字卡片(数字1~9、10~90、200、500)。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及 意 图 学  生  活  动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 1.出示情境图,让学生仔细看图理解图意。 明确:一共有几捆小树,每捆有几棵。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小树一共有多少棵?”。 (要求把话说完整。) 3.学生独立列式并解答。     4.小组交流自己所列算式的含义,再说一说计算方法。 5.重点讲授:20×3=60的计算方法。使学生明确20×3=60中的20表示每捆有20棵,3表示3捆,60表示一共有60棵小树。 计算方法如下: 1)用乘法的意义计算:   20×3=20+20+20=60 2)用乘法计算: 2×3=6(棵) 20×3=60(棵)     学生认真看图,明确图意。 同桌互说。     指名说。   列式解答。可能有以下情况: (1)20+20+20=60(棵) (2)20×3=60(棵) 小组交流。说方法。   全班交流20×3=60的含义。         学生的理解可能有: 3个20棵就是6个10棵,等于60棵。或者因为2×3=6,所以20×3=60。   6、练习:教师用数字卡片出题。 1)类似例题的口算。   如:卡片2 卡片20   卡片2 卡片60   指名学生口算,学生集体读算式和得数,并交换因数位置再读一遍。 辅导:2×50=100因数里有一个“0”,但是得数有两个“0”,是怎么回事。   2)整百、整千数与一位数相乘。 出示:6×200 500×7 1000×9 4×6000 让学生说算法。   7、让学生说一说整十数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交流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二.试一试。 1.根据所学方法,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并说想法。 注意:5捆的计算得数。 2.引导学生先独立计算,再反馈结果说方法,最后观察比较找规律,说说发现了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之间互说算理。   三.练一练的第三题。 学生先仔细看图,理解图意,明确:每堆香蕉有几根,有几堆香蕉,大、小象每天各吃几根(有的学生以为是每顿),再解答问题 (1)帮助学生审题。第一个问题:需要用哪几个条件解答?一天是多长时间?第二个问题:一星期有几天?有的学生认为是 (2)。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提问题。     学生练习口算,并说算法。               学生探索口算方法。             学生交流,并进一步加深印象。         独立完成。   独立计算。 竖着看找规律。 谈发现。   同桌互说。       仔细观察图。 看清题意。     列式解答。 提问题。 天?有的学生认为是五天,有的认为是六天。在此明确一星期是七天。  (2)提问题:要求学生仿照上面的两个问题提问题。改变数字(注意在学生计算能力范围内)。 四.数学游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同桌之间用数字卡片进行你问我答的口算游戏,还可以用多种形式开展该游戏。   五.课后交流。 1.谈自己的收获。 2.提出不懂的问题。 3.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六.布置作业。 课本第3页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先理解题意,列式解答,再相互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学生自愿说。     回家完成。 教学反思             板书:   小树有多少棵  20+20+20=60(棵)或: 20×3=60(棵) 想: 2×3=6   20×3=60 答:小树一共有60棵。           第二课时 课题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第4~5页内容。 教学目的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看图找信息、提问题。 1.实物投影出示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先仔细观察主题图。 问: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多,重点讨论可以用一位数乘法解决的问题。   二.探索口算方法。 1.解决问题: 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1)列式计算,小组交流。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乘法算式:12×3。 1)用乘法的意义计算:12+12+12=36(元) 2)乘法的口算方法:   10×3=30,2×3=6,30+6=36(元)     学生理解图意。 提出问题。       如:“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钱?”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等。       学生独立列式后,互相交流。       算法可能有:或等。     独立解答。 汇报交流。 或12×3=6×2×3=6×(2×3)=6×6=36(元) 3)渗透列竖式的方法。 (2)全班交流算法。 学生的算法很多,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正确的算法教师要对学生及时鼓励和表扬。 2.解决问题: 买3个球需要多少钱? 学生先独立列出乘法算式,尝试解决,再交流、汇报。 3.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   三.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练一练的第2题。 学生先独立解答第(1)、(2)个问题。(1)先说说是几个几?第(2)个问题先让学生同桌间互相讨论解题思路,再全班汇报交流。(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思考方法。)   2.练一练的第3题。 先让学生看图理解题意,并独立解决问题,再在小组中交流,要让每个学生在小组里充分发表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解题思路:   1)审清题意:第一问,谁买的胶卷拍的照片多?不是问一卷的,而是问小明买2卷,小玲买3卷所拍的照片;谁买的胶卷便宜?不是问一卷的价钱,而是问每人总共所花的钱数。 2)第一问:让学生选择,用哪几个条件可以解答,并做出标示,分析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说清楚算理,列出乘法算式。           3.练一练的第4题。 学生先独立填表,再反馈交流。(教师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要及时指导帮助。引导学生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后交流。     同桌互说。       列式解答。       讨论交流。     列式解答。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独立填表。   反馈交流。     学生自愿说。         学生审题。             学生解答。           第二问:根据问题,要求学生选择以上条件,哪些是对这个问题有关系的,做出标示。说说条件之间的关系,并说清楚算理,列出算式。 谈自己的收获。 1.提出不懂的问题。 2.学生评价自己、别人或老师。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5页的第1题、2题。 (先独立计算,再说算理。)   学生解答。 教学反思           板书: 需要多少钱 问题一:12×3=36(元) 想:12+12+12=36(元) 或

 

11.北师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对“黄河的主人”们的赞美之情

2、感受艄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的品质理解艄公形象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在这一形象中寄寓的道理

3、理解本篇把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体会本篇散文全方位使用衬托和对比手法的表达特色

4、积累词汇,学习应用

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学习反衬、对比的构思方式和表达,品味表达效果

难点:体会作者在黄河艄公形象中所寄托的主题思想

媒体准备:

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黄河壶口图片或视频材料、歌曲《黄河大合唱》

课时安排:

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朗读全文,体会本篇的感情;

3、搜集有关黄河的古代诗词、歌词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播放《黄河大合唱》歌曲,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汹涌澎湃的气势)

黄河,是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更以那一泻千里的磅礴气势铸造了我们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黄河,也给了中华儿女不尽的思考,无边的遐想李白曾经对着黄河发出这样的赞美之词:“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王之涣也在《凉州词》中这样歌咏:“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北朝民歌《木兰辞》也有一段这样的描写:“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是的,在古代,黄河经常是与苍凉、战争结合在一起;现代,则是我们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的象征“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激励了多少优秀儿女投身抗日救国的浪潮今天,生活在幸福的社会的我们,就来学习袁鹰的文章《筏子》,去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羊皮筏子、“黄河的主人”们,去领略那滔滔不绝的黄河所孕育的精神吧!

同学们收集了哪些有关黄河的诗词?请大声念出来,在全班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搜集的材料,并检查搜集情况)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正是我们的国家的“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造成“困难时期”的原因,除了自然灾害,也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1958年,“大跃进”的狂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狂热,使我们的生产不讲科学,光靠干劲,造成了浮夸风,造成了对国家经济的严重打击在本文中作者强调“勇敢和智慧,镇定和机智”,是有针对性的

补充介绍:羊皮筏子是一种特殊的摆渡工具皮筏子古称“革船”,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水上交通工具,大约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用羊皮筏子送人渡河、运载货物这种交通方式,流行于青海、甘肃、宁夏境内的黄河沿岸,以兰州一带为最多

三.作者简介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四.检查预习(投影)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规模( )浊浪( )心悸 ( ) 相称 ( )

似的( )篙子( )吞噬( )湍急( )

浏览( )化险为夷( )如履平地( )

(二)选词填空:

1、黄河滚滚即使这儿只是上游,还没有具有 的规模,但它那 、浊浪排空的气概,完全足以使人胆惊心悸

A万马奔腾 B一泻千里

2、从岸上远远望去,那么小,那么轻,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个小小的浪头,就能把它整个儿 了

A吞噬 B吞没 C打翻

五、引导朗读全篇,整体感知本篇的思想感情

(一)正音

(二)组织学生讨论本文的思想感情

(学情预测:与上一篇课文《长江》相比,本篇的主题思想和感情的把握有一定难度学生的认识可能会停留在“羊皮筏子”上,或者停留在“对黄河的赞美”上,不能深入因此,教师应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注意从全文的角度来把握,尤其是从课文的议论性的语句上来窥见本文的写作主旨)

(三)教师明确:本文主要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思想感情——赞美黄河的主人)

六、引导学生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的语言风格,初步体会多种表达方式有机结合的表达特色,以及全方位使用对比和衬托手法的写作特色

(一)学生交流自己感受到的语言方面的体会

(学情预测:对语言特色,学生的认识往往会比较习惯地停留在修辞手法、词语使用等方面例如本文的用词就比较有气势这些是学生认识语言特色的基础,可以作为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起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全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等方面加以思考)

(二)教师明确:

1、本文综合运用了描写、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2、本文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的修辞手法,结构紧密,文气贯通

(板书:⑴综合运用描写、记叙、议论、抒情;⑵全方位使用对比衬托)

七、布置作业

(一)反复朗读全文

12.二年级北师版数学教案 篇十二

《看日历》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年、月、日的表示方法,并在生活中运用。2.学会看日历,并能推算出经过时间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

通过日历看日期对应的是星期几和学会计算经过的时间。

三、导学问题

(通过“学乐师生”APP拍照,分享给全班同学。)1.生活中记录时间的方式都有哪些?

2.你能准确说出你的生日吗,推算一下距离你的生日还有多少天?

四、参考资料

日历在生活中的作用

1.数码台历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数码产品越来越趋于平民化,拥有一本个性化的数码日历已经不再是稀罕事。日前,网友“撒瓦滴卡”就向记者展示了一本朋友为她制作的数码台历。

2.健康日历

“年纪大了,记忆力没过去好,正好挂历上日期下边有空地,就顺手就上面写些东西。”从开始记录哪天该买米换煤气,渐渐变成体重和血压。对于老年且有高血压的老人,可以在日历是记下一些生活的备注。

3.铭记历史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到来之际,一个志愿者团体悉心制作了一本抗战挂历。志愿者们希望通过这本挂历,让人们铭记历史并帮助尚健在的老兵。

上一篇:普通话测试流程免费下一篇:关于狐狸的儿童故事-狐狸盗宝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