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散文我的梦想(精选4篇)
1.史铁生散文我的梦想 篇一
燃烧青春 放飞梦想
舒婷在《馈赠》一诗中有过这么一段话:“我的梦想是池塘的梦想,生存不仅映照天空,还让周围的垂柳和紫云英汲取自己的血液„„”最后一句话尤其富有张力——表达了自己,获得了生命。
正值青春的我们都怀揣自己的梦想,在摸索中迈出小心翼翼的步伐。青涩与忧伤时常伴随着我们,欢快和豪情也不时地在我们的心中激荡。
有人说:成长是一部父母的喜剧,也是一部个人的悲剧。青春的我们不再幼稚,却在成熟中多了几许彷徨。这个世界太多的炫丽光彩和纷繁复杂给我们带来了太多的纠结与烦扰。我们来到大学,走进大城市,就像刚迈出家门就来到了一个繁忙拥挤的闹市口,满脸惶惑。我们双手紧握成拳头,仅仅想通过这个姿势获得一点力量,最后还是被车马人流淹没。我们习惯于在路边沉默地观望路上转瞬即逝的风景——那些每日在我们身边流过,却不曾在意的风景。我们感伤地看着人们匆匆而过,相信自己精致的容颜也必将在同样匆匆的背影里老去。我们似乎成了社会的孤儿。
但我们却都是自己的皇帝。年少轻狂的我们看不见也瞧不起任何远处的困难,青春被我们当成无尽的财富尽情地挥霍着。挑灯夜战于虚幻的网络世界,整日缠绵于浪漫的恋爱天堂,无奈中一次次经受着兵临城下的恐慌。我们把它当成了潮流和趋势。曾经的梦想,曾经的霸气,被遗忘在了沉寂的角落。我们把这当成了青春。然而,事实上,青春远远不止这些: 大学里丰富多彩的社团大家庭让我们找到了释放激情的一方土地,轰轰烈烈的百团大战正是一群群年轻人青春燃烧的表现。校内校外的志愿活动让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赢得了大家的赞许和认可,各式各样的文艺表演也把青春的火焰燃烧到了每一个人的心中。大学了,我们的青春该绽放了。
我们该用绽放的青春放飞心中的梦想。青春让我们的梦想依旧可待,梦想更让青春散发清新的气息。
进入大学生活,我明显感觉到它少了活泼的生气与天真的幻想,少了水的灵动和花的诗意。于是,我苦苦地寻找,期待着能从哪个不经意的角落嗅出生活的灵气,却似乎一无所获。终于有一天,我起了个大早,在走进教室的一瞬间,几双眼睛看向了我,虽零零落落却每一双都带着如星星般的光芒。我的心被触动了,还有这么多的人在为自己的梦想不懈努力着。于欣喜中我惊讶地发现,那双眸里真的有水的灵动——坚韧而明澈,平淡且倔强。它告诉我:风雨中,一直有人伴你同行。
白云不停地飘行,累得身体疲软,只因它们爱上了天空,为了贴紧天空,它们不惜扯碎自己洁白的身体。年轻的我们勤奋努力,累得不想动弹自己疲惫的身体,却始终坚持着走下去,只因我们爱上了生活,唯有奋斗的生活才能体现我们的价值,不枉青春一场。
这样,即使失败了,我们还有时间,还有精力,还有青春。不论恋爱的夭折,比赛的失利,竞选的落败,我们都还有机会重头来过。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也许青春的轰轰烈烈令人向往,但有些时候,青春的淡然如水更值得我们品味。如果还有谁能为雨后的一汪清水驻足,为风中的落花飘零而伤心,那就是青春的诗情画意,需要万分珍惜。
大学了,我们独立的个体意识更加明显,于是时常回忆高中打打闹闹的生活,沉醉其中,难以解脱。事实上,与其在虚幻的记忆中把自己变得平庸,不如迈过这道坎,选择将美好的回忆保留心底,积极投入现在的生活。影片《功夫熊猫》中的龟师傅也说: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未来的还是个谜,只有现在可以触摸。
面对诱惑,年轻的我们需要谨慎地克制;当压力与挫折以排山倒海之势倾泻而下,我们更要把持住自己,冷静而积极地应对。在周围很多人于玩乐中丢失自己的时候,我们更要清醒地继续坚持往前走,继续追寻自己心中的那颗太阳。这样,等到弦音销匿,年华殆尽,我们将不会有所遗憾。
也许有人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的,困难在所难免,失败势在必然,但我们只要心中向着理想,像大海一样,带着激情冲向堤岸,虽然一次次遭到拒绝却永不罢休;更如向日葵,即使被风雨压垮了身躯,腐败于泥土,至少它们曾是那么那么地接近了太阳。我们只需带着自己一路向前,活在自己的舞台上,活在自己的心中。
青春和梦想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两件珍贵的礼物,它们是我们唯一值得骄傲和炫耀的资本。
然而青春只此一次。如果有一天,你的青春骤然消遁,你将如何走完以后的人生路,你将拿什么实现自己的梦想?所以,趁着现在的时光,我们必须活得精神,活得明白,让生命之歌荡气回肠,掷地有声!
我们牺牲了青春,却实现了梦想。愿 拼一个精彩人生,搏一个锦绣前程。
2.史铁生散文读书笔记 篇二
说到《秋天的怀念》,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文中写了一个重病缠身的母亲,为了儿子能坚强地生活下去,隐瞒了自己“到了那种田地”的肝癌,无微不至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最后母亲猝然去世,连最后一面“我”也没有见到,只能给“我”留下了无尽的伤痛和怀念……
母爱是包容的。“我”因为难以接受这突如其来的失去双腿,脾气变得异常暴躁,“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但是“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母爱又是极其容易满足的“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就是这样一个无比迁就于儿子的母亲,却悲惨地过完了自己的短暂的一生。也许史铁生对母亲的爱不仅是怀念,更是一种对自己灵魂的救赎,对母亲无比的愧疚,因为他太不懂事了,不懂得自己的痛楚相比母亲而言,太渺小了。
《我与地坛》,这是所有人都不会陌生的一篇课文,全文的情感线索是围绕母亲对“我”深沉的爱。把地坛、母亲与“我”三者联系起来。作者的母亲是位平凡的母亲,但平凡中又显示着她的伟大。她的平凡在于她与所有的母亲一样都那么疼爱自己的子女,但是她选择的爱的方式不同,当自己子女因受到重大的打击,以致心灰意冷时,常常会选择一个宁静而荒芜的地方逃避现实,来抚慰自己心灵上的伤口,作者的母亲却没有像其他母亲一样劝解自己的儿子,而是由着自己的儿子做任何决定,难道她不爱自己儿子。不,她爱。当她为儿子帮忙准备的时候,她多想问儿子你去那干什么,能不能让我陪你一起去,但是她没有,她从未求要过,她知道儿子做任何决定都会经过一番考虑,也得给儿子独处的时间,不想增重他的压力。但是,她也会去地坛寻找儿子的身影。但是在她找到之后,却又悄悄的走了。
在她母亲逝世了之后,作者才反省,最终醒悟了到底自己追寻着怎样的幸福之路。地坛很大,从而可想而知,有过儿子的车辙地方,必定有母亲的足迹,有过儿子痛苦的地方,一定有一颗伟大的母亲的心在陪他一起受苦。也许史铁生对母亲的爱,对母亲的感恩是无法直接用言语表达出的,他只能回忆,他只能寄托在景物中,在回忆中找一种感觉,在景物中找一份安慰。合欢树,这个平凡的景物,再一次成为了他的依托。“合欢树”由母亲的逝世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合欢树是母亲生前种下的树,在母子全心全意与病魔抗争时,合欢树是无暇被关注的;只有当母亲的离去使这个世界突兀地呈现出作者难以承受的空白,合欢树被恰到好处地引入作者悲伤而寻觅的视线。无疑,在作者眼里,合欢树是上天对他思念母亲的安慰,是母爱的一种象征。也因为这样,作者不断地流露出“欲罢不能”的情绪。他既渴望重温昔日与母亲相亲相爱的一幕,也清醒地认识到母亲毕竟早已离去。这样的矛盾,也使作者对母亲的怀念被渲染到极致。母爱是博大而厚重的,它就像合欢树一样,庇护着你,永远,永远・・・・・・
3.《史铁生散文》读后感 篇三
读了史铁生的文字,你会觉得是品过了一杯珍藏的清醴,回味清香悠长,在某个时刻,也许会应景地涌上心头,不急不缓,恰到好处地催人泪下。因为文字充斥着感性,更因为理性的叙述,更让人的心颤然一抖。
多舛的命运让本就心细的`他更加感性。翻开书,你会发现那字里行间,全都是感情——就像是一碗炸酱面,酱汁沾染了每一根面条……原谅我的俗气,对于清贫的我来说,炸酱面确实很美味。不,也许这文字真的就如炸酱面,平白,却深入人心。
静夜时,阅读着《插队的故事》,我是九零后,没插过队。但读着读着,我似乎觉得那个年代同我并不遥远,我甚至能感受到清平湾,仲伟,小彬……这些景和人是我见过且亲身经历过的。那种啃着掺麸的窝头想着烧鸡味儿的日子,那种见了心爱的男孩女孩却不得不遮遮掩掩的羞涩,那种忍受着十足的青春干劲被不平和心酸磨得一干二净的痛苦……我不知如何评论那个时代,因为毕竟我没真正经历,更多的苦痛细节我无法理解。也许,即使我经历了那个时代,我也无资格评论,因为我于那段时光,只是一个平凡的经历者,一个普通的记叙者。
更疼的是回忆。《插队的故事》里,多年后,当年的少年少女再聚时,那种物是人非的苍凉,冰了心。面对瘫痪,文字已经有些锐利。而在《原罪·宿命》里,直接赤裸裸将无望表达了出来。这是小说,文中的“我”、那个“莫非”并不是作者本人,我告诉自己。但是,每个主人公都有作者本人的影子,更何况,他们的经历如此相似。事故发生后的冥想,不是痛极后的麻木么?
我认为史铁生感性,是因为还有他对母亲的一份心。经典之作《我与地坛》中,他觉得自己没能早些理解母亲,没能尽孝,愧疚之情溢于言表。可是,他能在母亲有生之年重新振作起来,想必也是一种安慰吧。母亲的爱永远是博大无私的,她甚至可以为孩子心细地着想一切而忘记自己的存在。
而感性是与理性并存的,这才构造成一个完整的人。能将二者处理得十分得当的,便是一个识大体、有大爱的人。史铁生便是如此。
感性的文字是用理性来表达的。《兄弟》《午餐半小时》里,便是对现实的辛利理智地揭露。如一根长矛,直指社会最阴暗亦最易被人忽视的一面。《兄弟》里,以一个善良女孩子的视角,表达了对贫苦家庭的一对兄弟的同情,更有对世事的无可奈何和对条条框框的思索。《午餐半小时》的文字则充分展现了史铁生先生对光影和声音掌握得敏感、到位,十分精彩。一群工人一起谈话的场面映入眼帘。描写了底层劳动人民的辛劳与期冀,以及社会的不公与欺压。
……
其实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基本都是感性理性交融的,但我觉得还是感性在前。因为里面有打破常规的想法,譬如说:爱情是两个人相互理解,在理解之上而获的自由;婚姻也许会让有些人害怕,害怕失去现在所拥有的的美好;人活着,就是因为有个信念在支撑,不得不承认,只是每个人的信念不同罢了。信念消亡了,人亦不复存在,这和肉体无关,说的是精神世界……
很多人喜欢史铁生先生的文笔,觉得纯净柔软,像是一大朵一大朵的棉花,在棉花下,又是一片贫瘠锋利的土——这是现实。再怎么美好的文字,都是建立在现实之上的,否则就是无病呻吟。这说的也是理性。
当今,很多年轻的写手爱堆砌华丽的辞藻、卖弄文采,浮得像一片油,没有质量。对此,我想说:去阅读史铁生先生的文字吧,深厚而纯净、柔软而现实,那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沉稳。相较而言,那便是一股清泉,干净而有质量。
4.史铁生散文读书笔记600字 篇四
这一切不禁让我联想起我国古代女子。她们真虚伪。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女子都以笑为美,所以,几乎每时每刻她们都持续微笑。那是一种让人看了很不舒服的笑,因为那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笑,而是经过伪装之后的笑。并且,她们还要更虚伪的做出“笑不露齿”……
我都替她们感到累和痛苦。一个人,连自己的感受都不能真实的表现,这样的人生会简单吗会幸福吗会快乐吗
我却是一个绝对真实的女孩,我不善于去伪装自己,更不会一副惺惺作态的样貌去应对别人。让一切都显得平实,不是更好吗
我是不愿意做枯叶蝶的,那样的生活虚无缥缈。相反,如果能够,我愿做一只世上最秀丽、最耀眼的蝴蝶,美的真实,美的清晰。是的,我愿像作者说的那样:愿翅膀两面都光彩夺目。
朋友,如果你已拥有一个绝对真实的自我,那很好,继续做下去吧!相信你定会因真实而收获快乐!如果你慢了一步,还没来得急拥有,还不晚,不要再遮遮掩掩,摘下那困扰你幸福的面具,揭开阻挠你快乐的面纱吧!
做回自己吧!朋友!做回面具下的那个你!做回面纱里的那个你!朋友,跟我来吧!尽情释放你的激情,尽情张扬你的个性!如果你自己觉得够真实,那就没有人会比你做的更真实!
《我的梦想》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人人都有自己的不幸。在史铁生看来,刘易斯应该是最幸福的人了,但是他也有他的不幸。这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围城,确确实实是每个人都会有的感觉。什么是幸福?幸福不是像别人那样,而是不断的超越自己。有多少人能如史铁生一般的达观,难怪人们都说,虽然史铁生的身体是残疾的,但是却没有人比他的精神更加健全。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
【史铁生散文我的梦想】推荐阅读:
史铁生有关作品读后感600字08-02
励志作文:我脑海中的史铁生12-03
我的梦想谁人与共散文随笔11-06
回想铁生阅读答案09-08
散文:梦想时分01-04
梦想的天空-散文08-30
让梦想起飞散文12-12
描写追求梦想的散文11-29
优美散文《我有一个梦想》06-27
江山,文学梦想乐园的散文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