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13篇)
1.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 篇一
学区学校文化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为全面提升学校内涵,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渭源县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峡城学区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学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面向”思想为理论指导,建设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学校文化;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建设具有先进文化方向的学校文化;以“科学发展观”为发展理念,建设引领社会和谐的学校文化;以“以人文本”为价值取向,建设促进师生全面发展的学校文化;创造健康和谐的校园新文化。
二、建设目标
构建以师生为主体,具有时代特征、健康向上的世界观、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形成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一)校园环境建设,校内陈设与布置,绿化美化工作等,突出艺术性、观赏性和教育性,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潜移默化地影响师生的观念与行为。
(二)广泛宣传峡城精神、校风、学风、教风、校训使其人人皆知。
(三)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培育“诚实、勤奋、团结、守纪”的学校主题,提高学生文明守纪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四)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深受学生喜爱,并形成系列。
(五)富有人文情怀的学校制度,能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领学生自主发展,健康成长,实现管理者与被管理者愿望的融合,使校园充满和谐。
三、遵循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要继承教育实践中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积淀,大力弘扬主流文化。
2.教育性原则。学校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学校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理应把体现学校教育的人文本质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攻方向,从而发挥学校文化的潜在功能。
3.整体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要坚持遵循教育规律,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需精心设计统筹安排,并与学校各项工作紧密结合,保持可持续发展。
4.发展性原则。学校文化建设具有发展性、动态性等特点,必须做到与时俱进,保持开放与进取,保证纳新与创新,要主动变革,积极迎接挑战,促使学校文化与社会文化进行互动,在互动中重建、不断生成、发展学校文化。
四、建立学校文化建设推动领导小组
组长:张x(党总支书记、学区校长)
副组长:杨x(教育专干)
成员:贺x、赵x
五、学校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
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包含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一)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本着“巩固创建成果,追求高品位,着眼实用性,生态人文”的原则搞好校园文化环境,使校园成为工作、学习、休憩的理想育人场所。
1.校园绿化、美化保持校园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维护好草坪和花坛植物花草,发挥校园广播的作用,让师生在校园音乐中得到美的享受。
2.办公室布置力求简洁大方,筹措资金逐步改善办公环境。如配备电脑、更新办公柜,警言警句布置等。
3.搞好“温馨班级”的创建,教室按统一标准布置,物品摆放规范,强化室内外卫生要求。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优化个性的场所。其内容包括班级标志(门牌),班风,班规、课程表、作息时间表、学生作品展示栏、图书角、卫生角、能激励学生学习的名人画像及名人名言。
4.抓好墙壁宣传,让每一块墙壁说话,力争让校园的一草一木,一墙一角都成为教育学生的材料。
5.完善宣传栏、书法长廊的建设,师生出入,耳濡目染。
6.在校园内多方式呈现学校办学目标、办学宗旨、办学理念、校训、校风、学风,对内引领师生的教育行为,对外彰显学校的教育品质。
7.健全优化红星电视台和红领巾广播站的建设,上下课铃声设为动听的音乐,课余时间播放轻松欢快的轻音乐,校园歌曲,让师生在其中得到美的享受。
8.精心设计网页,经常更新网站内容,丰富信息流量,及时发布学校发生的事件和师生活动最精彩的故事。为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社会搭建交流平台。
9.加强图书室、阅览室等设施建设,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条件。
(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发挥心理健康温馨小屋的作用,关心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重视对学困生的教育工作。
2.打造“和谐、务实、团结、进取,追求卓越,打造一流”的精神。通过开展师德建设活动,使“对学生要有爱心,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同事要有诚心”加强师生凝聚力。
3.搞好师生的团队精神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教师节联欢、三八节趣味运动会、六
一、新年汇演、运动会等),搞好师徒结对、教学研究课、送温暖活动、慰问活动等工作,让师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温暖。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提倡“十讲十好”;开展礼仪教育,传承传统文化;开展责任教育、感恩教育,低年级主题为“学身边的榜样”,中年级为实践“我能行”,写好日记,高年级为“在家做个好孩子”劳动实践。通过活动的开展,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4.坚持以人为本,做到关注人、研究人、服务人、激励人、发展人,弘扬以人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要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激励学生全面发展,体现学生终身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学校为教师创设一种“安居无忧”的生活环境,“和谐愉快”的工作环境,“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终身学习”的发展环境。
5.开展校本研究,加强教研文化。提供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学习,利用专业引领这一形式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执教水平;扎实开展“小学生普及书法教育的研究”的课题实施,让学生通过积累与应用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学书法学做人”。让教师结合教与研,做好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三)校园制度文化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也是一种文化,它具有规范性、连续性和导向性。学校的规章制度,包含着对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活动等全方位的规范和约束。
1.小学生守则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显著位置张贴。
2.各班班级特色文化即班级文化名片(班名称、班级口号、班级特色、班级精神)精心设计后统一装在各班教室门旁。
3.各班的班训、名言警句醒目地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4.学校显著位置张贴教师师德忌语要求,各办公室统一张贴教师职责,教研组长职责、班主任职责等。
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即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通过它可以把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机地结合成一个整体。
(三)校园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它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教书育人、学习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做事方式和处事态度,是师生员工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体现在教学、科研、生活、管理、人际交往、社会实践中。
1.坚持开展文明礼仪良好开端教育月活动。
2.完善每周升国旗仪式,抓好“国旗下讲话”的活动,搞好升旗班轮换制。
3.定期开展学生入学系列教育活动:学习校规,向同学介绍自己,才艺展示、班(队)干部竞聘、三好学生竞选等。
4.积极组织学校社团队活动:合唱队、舞蹈队、搞好兴趣小组活动等。
5.精心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逃生和消防演练等体验式教育活动。
(四)教学管理和课程文化建设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确保减负工作落实到位。
2.抓好教学常规管理,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向常规管理要质量。定期对学生学习水平、学习能力进行监控。
3.抓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教师能够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且每学年至少上交1个教学课件;能够上网浏览,对网上下载资源的进行修改、整合;能够为学校网站提供资源。
4.抓好学习型教师队伍的形成。从业务理论、实践研究、课后反思、论文撰写等方面着手,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每学年学校编辑1册教师教学反思集;每位教师至少有一篇论文获得区级及以上奖励;学校至少有1--2节区级竞赛课获一等奖;培养教学骨干教师2---3名。
5.抓好校本培训。每学期围绕“高效课堂教学研究”至少组织2次校本培训活动,努力做到“请进来,走出去”,开阔广大教师视野,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已与麻家集学区学区、路远学区、清源二小、西关小学多所学校建立合作意向,并已开始交流活动)
(6)抓好教研与科研的结合。以学校课题为抓手,研究课堂教学教师角色的转换、学生的主动参与、媒体的加入以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将日常工作和教学研究有机结合,注重日常积累,做好总结工作。
(7)使用好学校自编校本教材,开齐开足校本课程;加强学籍管理,力求科学、规范;
(8)积极参与市、区信息技术教育、科技教育活动,加强管理。
(五)特色文化目标及措施
1.创设良好的书法、花儿特色氛围
(1)创设良好的书法育人环境,保持特色领先,形成写书法的良好氛围。
(2)指导学生写好规范字,注重对学生作业、试卷书写的要求,并结合校情增加卷面评分标准。
(3)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请进来,走出去”,通过各种培训、教学活动,提高全员书法技能和书法水平。继续坚持书法校本教研例会制度,精心研究教与学的方法,不断总结经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措施与方法
(1)加强每日一刻钟学生写字练习的指导与监督,每天行政加强巡视,专职书法教师现场直播进行指导,每月评选“写字一刻钟”优秀班级,颁发流动红旗。
(2)加强全体教师书法水平,请专家定期培训,提高两笔字(钢笔和粉笔)的水平;每月由专、兼职书法教师对学生写字练习进行检查、反馈并评定等级。
(3)巩固和完善学生书法协会的管理,逐步扩大协会会员的人数,努力培养更多的书法“希望之星”,树立典型,培养书法状元班。
(4)每年举办一次师生书法节活动,定期举办师生书法展(包括师生书法作业展、写字练习展、书法作品展),制作班级书法展牌进行展示。
(5)加强校本课程的管理,编写书法校本教材和书法校本练习册,扩大学校特色工作影响,拓宽特色发展渠道。
六、强化管理
1.建立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学校文化建设事务。学区研训、工会具体负责组织开展全校性校园文化建设活动。
2.坚持“四全”即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程运行、全面落实。学校文化建设推动领导小组定期进行计划、部署、评估和总结,保证工作的落实。
3.学校加大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学校文化建设的正常进行。
4.学校将学校文化建设的成绩列入各教师绩效考核的范围,促进教师的主体参与。
通过以上各种学校文化建设,一定会营造出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实施素质教育,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定会培养出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 篇二
我们供水企业信息化的目标要立足于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现有信息资源, 消化吸收, 建设企业级数据库, 循序渐进地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建立以信息技术实现供水运营的信息化管理体系, 建立以人、设备、生产和经营四要素的信息流和公司现代化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现代管理体系, 尽可能减少人力和资源的浪费, 实现公司给水、供水运营的整体优化。
1 公司供水信息化发展现状
公司于2006年搬入新供水调度大楼, 加大了信息化建设的投入, 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快, 先后组建调度大楼局域网络, 办公自动化系统, 兰村、枣沟水厂实时监测SCADA系统, 城市管网SCADA调度系统, 管网地理信息GIS系统, 供水管网水量模型等信息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的建设为供水信息化管理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做了一些信息化建设工作, 还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很多已开发系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主要问题是:现有的软件系统目前还是一个个单一的子系统, 有的系统还是单机版的软件, 有的系统设计时仍是封闭式不开放系统,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信息孤岛, 相互之间不能实现数据共享, 造成了信息资源的浪费, 不能最大程度的挖掘数据的价值, 不能最大程度地利用信息系统来加强企业管理。
具体表现在:1) 计算机版权意识不够。2) 整体效能发挥不足。3) 对数据缺乏深度开发和处理能力。4) 存在信息孤岛现象。5) 应用系统方面可靠性不高。
2 公司供水信息化的设计原则
针对目前公司自动化、信息化存在的不足, 需要建立一个规范5 电气设备继电保护设计标准的系统, 符合行业标准和政策法规, 坚持良好的开放性, 是系统与其他系统兼容和进一步扩充的根本保证。要有良好的协作性与独立性, 既要充分的体现现有部门之间、现有应用系统之间的合作性, 又要全面体现各个部门的职能、各应用系统的差异。既要把握全局, 又要从小处着眼, 使公司信息系统能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 供水信息系统结构框架
自动化、信息化的建设要依据我市区、我公司的具体实际情况和需要, 制定详细的供水信息化需求分析, 确保信息安全、系统可靠运行的原则, 分阶段建设和完善供水自动化和信息化。
1) 建立供水企业级城域网络体系。公司目前已经采用中国电信 (原中国联通) CDMA通信技术, 在城市范围内新建十多个供水管网压力监测点 (需要改造的还有40多个监测点) , 租用电信DDN专线光缆将CDMA信号数据送到公司调度服务器, 同时建立公司与Internet网络的接口;改造兰村、枣沟等水厂的控制网络、工业现场总线网络、工业以太网络, 统一转换为TCP/IP协议, 与水厂办公自动化网络一起连接到公司企业网系统中;改造原调度系统230 M无线电通讯网络, 通过协议转换计算机, 将230 M无线电通讯数据转换为TCP/IP协议, 同时控制调度模拟屏数据的输出;采用光纤通信连接各水厂、营销部、供水部, 使其办公楼之间组成内部局域网络, 完成覆盖全公司多网合一的通讯网络体系。
2) 建立办公信息化网络硬件平台。利用公司调度大楼的计算机网络中心, 构建网络服务器、中心网络交换机和网络路由器, 建立网络安全系统和数据备份系统;把公司办公自动化信息、营业收费系统数据、监控与调度指导系统数据、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水质化验数据以及客户服务等信息集中在计算机网络中心服务器上;实施网络综合布线系统, 将网络敷设到各办公室, 并通过无线网络及光纤连接到分布在全市供水范围内各水厂、加压站和营销部, 建立起覆盖全公司的完整的办公信息化网络硬件平台。
3) 建立以水厂为中心的供水生产自动化网络体系。对早期的水厂自动化监控系统, 采用统一的标准、统一的规范、统一的接口, 运用工业以太网技术和B/S结构的软件平台进行更新, 实现网络的互联, 达到数据共享;同时完善各水厂的自动化监控系统的防雷措施, 提高设备的安全保障。建立和完善兰村水厂、枣沟水厂、十水厂、八水厂、七水厂、五水厂以及各加压站的自动化监控系统, 建立供水DCS集散型控制系统, 提高水厂自动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通过集中管理, 实现管理自动化目标。
4) 建立以调度中心为中心的供水生产调度自动化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新一代辅助调度指挥系统 (SCADA) , 更新现有的供水调度系统, 研究供水需求预测模型和供水管网优化辅助调度模型, 实现全市区供水管网中四十多个压力、水质、流量监测点, 各水厂、配水厂及加压站的自动化实时监测和供水系统的优化调度。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在完善、真实地数据基础之上, 实现管网数据的录入、检查和快速查询;完成各种管网分析模型的建模和优化;在调度指导系统中能够利用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系统的功能, 处理管网突发爆管事故, 采用准确的关阀搜索方案和优化算法, 制定出合理的事故应急处理方案。
5) 建立以水质监测中心为中心的水质监测网络体系。建立水质监测数据库, 利用互联网技术, 利用公司网站实时发布全市区的水质监测点的水质检测情况, 利用SCADA技术, 建立水质远程遥测点。
6) 建立以生产处为中心的一户一表, 户表的采购、报装、安装、维护信息管理系统。随着一户一表的深入开展, 户表的信息化管理也提上日程, 建立户表的报装、安装、维护管理信息系统, 同营销部、水表中心实现网络数据共享, 来实现户表报装、维护的信息化管理。
7) 建立以生产处为中心的地理信息、管网信息、生产设备维护网络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供水管网地理信息管理系统, 供水管网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是可靠的基础数据, 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 对基础数据资料的重要性如何强调都不过分。应设专人对管网信息进行核实, 在新建管网验收过程中应重视信息资料的审核, 经过一个阶段的努力可以保证信息资料的可靠性。规范化的数据资料管理十分重要。
8) 建立以技术处、企划处为中心的供水各项管理、计划等办公自动化网络体系。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是一套标准化的规范, 充分运用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标准, 采用信息化的手段并结合公司实际情况, 建立企业级服务器和数据库, 来实现公司的日常经营和管理。在全公司范围内建立协同办公管理系统, 运用B/S结构设计模式实现在公司内部建立以ISO 9000质量体系认证为基础, 集企划、生产、调度、营销、客服中心等部门于一体的管理信息集成平台, 采用Internet浏览器方式实现多种信息源的数据共享, 为公司今后发展决策支持系统作准备。
9) 组建高素质的信息化建设、维护团队。信息现代化与供水生产的有机结合, 需要大量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用2年~3年的时间, 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技术力量, 培养一支既具有实际工作能力, 又具备较高理论水平的技术队伍, 同时造就一支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思想、掌握现代管理手段的高素质管理队伍。
4 结语
供水信息化的发展是供水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目前, 国内供水行业正在由生产管理型企业向经营服务型企业转变。通过经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通过服务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 将是供水企业的根本目标。因此, 我公司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就是围绕生产经营和营销服务两条主线, 要真正实现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益和为用户提供优质快捷服务为目的, 要在规范供水生产营销管理的基础上, 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 通过建立统一、标准、高效的信息系统平台, 将企业的价值和核心竞争力融合在这一信息管理平台中, 使之成为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3.市人民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 篇三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创新管理机制,重塑医院形象,树立科技立院思想,夯实医疗基础,争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
二、医院发展的远期目标
用3-5年时间,完成医院“一个品牌、两个队伍、三个基础、四大目标”的长期发展目标,强调医院要有“跨越式”发展的思维,从而实现我院成为“三甲”医院的发展目标。
塑造一个品牌:株洲市人民医院品牌
打造二个队伍:专家技术队伍;医院核心的经营管理队伍
夯实三个基础:医院管理模式基础
医院文化基础
医院优势项目基础
完成四大目标:人均收入年增长20%,五年后人均收入4万
完成新门诊和第二住院大楼建设
建设成地市级“三甲医院”
发展为湖南省创伤矫形中心
三、工作重点
要完成我们“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保证我院的各项管理工作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进行,在今后几年中我们需要完成和完善几项工作。
1、科技立院和人才战略。
医院的发展必须要有科技作支持,而人才是关键,因此强调从医院领导层做起,在医院形成“尊重人才、爱惜人才、使用人才、培养人才”的风气,医院要为他们提供好施展才华的舞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工作、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帮助,用“心”留住人,用“待遇”留住人,同时加大人才引进工作,创造条件,引进医院急需的人才,用多种方式形成我院的技术专家团队。
在近3-5年时间内,要在外系、内系、妇产科培育3-4项医院的优势项目基础和3-4名在市内乃至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
积极开展新技术引进和科研项目开展,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医院的新技术引进,在资金、设备上予以扶植,积极与市科技局、市卫生局联系,争取到市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增强我院的科研能力,争取我院在市内科研立项中实现“零”的突破。
拨专项资金加强医院图书情报和科技信息管理,抓好医学继续教育项目。在全院职工中培养起浓厚的科研学术氛围。
加大科研奖励力度,对科研成果和高质量高级别论文给予5000元以上重奖,制订新的科技奖励办法。
2、实现“国有民营”经营模式,使医院更加科学地适应市场要求。
我院移交市政府管理后,我们必须清醒地认清形势:一是国家政策对医院经营形式的划分;二是几年后国家财政不可能给予我院补贴。为达到减低医院运营成本,提高管理效率,提升医院整体实力,实现医院向“三甲”迈进的远期目标,可以借鉴和引进民营医院在管理上的先进办法。考虑到株洲作为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以及我院的现状,作好准备,未雨绸缪,先人一步。为使医院各项工作都能科学的、系统的规范,可以借鉴全面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加以规范(iso9000)。对我院而言,在改革和稳定之间比较,不改革的风险将会更大!
3、医院文化建设。
医院文化建设对我院来讲是一个薄弱的环节,现代医院的发展离不开医院文化内涵,它能形成全院职工积极向上、团结一致、爱院如家的精神风貌。从现在起,医院的各项工作要体现和强调“以人为本”,特别是医院管理层要用“心”对待每一位员工,全院职工用“心”对待每一位病人,强调医院理念,改善医院环境,改进就医服务流程,能使每一位病员来院都能感觉到温馨的就医氛围。
4、医院基础设施建设。
(1)现有住院大楼改造,增设卫生间和热水供应,改善病人住院条件。
(2)合理配置利用院内土地,做好新的第二住院大楼建设准备。
(3)大型设备引进上可采用租赁、合作等方式,“借机生蛋”,以满足医院医疗需求!
(4)对医院沿线卫生所、保健站的资产、土地,可考虑向外租赁或一次性卖断,将资产盘活,安置富余人员。
4.态环境建设中长期规划 篇四
中长期规划
红旗营子乡九年一贯制学校
创建环境友好学校建设中长期规划
一、目的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环境保护基本国策,根据《全国环境教育行动纲要》及素质教育的要求,推动本校生态环境建设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改善育人环境,凸现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使学校持续发展,实施名校战略。
二、目标
1、使各年级学生切实掌握各科教材中有关环境保护的内容;进一步提高师生环境意识,培养出一批批用绿色理念武装头脑,积极参与社区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逐步实现:教育好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一个社区,造福一方人民的目标。
2、通过长期的不断努力,基本实现学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目标,不仅使校园清洁优美,还要使本校的生态园在包容的内容、服务功能及管理模式上有所突破、独树一帜,形成特色。
三、主要工作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及本校生态建设总体规划,抓住时机,扎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本着精悍高效的原则,立即调整、充实创建机构、统筹规划、领导协调全校的创建工作,将环境教育和环保工作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和业绩考核。并及时组织检查、评审、申报等项工作。在具体操作运行中,做到主要领导挂帅,具体工作有专人负责。
2、高度重视教师在环境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师资培训工作,通过生物、环保科技讲座、参观、学习、经验交流等方式,较好地解决下列问题:
(1)进一步提高教师自身的环境意识,更新观念、完善知识结构,以“生物的多样性与我们的未来”为主题,在较高的层次上对学生实施正确、高效的环境教育。
(2)正确处理环境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自觉地在本学科教学活动中,插入或渗透有关环境教育的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活动中,开发智力、增长才干,在教师的指导下,产生一批优秀的科技小论文和科技创新项目,带动环境教育向纵深发展。
(3)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工作范围,订出行动计划,以环境教育系列丛书为蓝本,确定教学内容和渗透切入点,并编写一批切合本校实际情况的环保读物作补充;组织一些示范课公开课,评选出一批比较优秀的教案,鼓励教师在各种报刊上发表文章,建立校园网站,在网上交流国内外有关这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创建绿色班级活动(标准另订),使素质教育、行为习惯培养与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让环境教育在本校蔚然成风,长盛不衰。
(4)将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习惯、社会实践中去,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和道德观,爱惜生命,保护生态平衡,自觉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与校内外绿色行动。
3、加速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使其成为隐形的教室,绿色的课堂,优美的公园,科学实践的基地。为此,应尽快进行下列工作:
(1)对目前校内的的空坪隙地作一次全面的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科学规划,分区开发,逐步实施,流动发展,以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环境功能,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支援学校的持续发展。
(2)合理地开发利用现存土地。墙角、屋后、路边的小块零星空地,采取简易办法进行绿化、美化。
(3)对现有的绿篱、花园、草地进行充实提高,首批重点是办公楼前两个花坛改造。使其四季长青,花开不断,各有特点,颇具文化品味。
(4)发动学生及家长支持学校生态环境建设,利用假期,每个学生学种一株植物或培育一个盆景。开学带回学校,装点每班教室阳台,形成室内花坛或绿色角,这样一方面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审美情趣,同时也可美化、净化教学环境,扩大学校的绿化面积。花费不多,收获甚大。
(5)利用植树节、地球日及世界环境日等纪念日组织全校师参加植树、育花草,同心协力绿化、美化、净化校园,使校容校貌在今年夏、秋有明显的变化。
4、因地制宜,自行消化校内垃圾和部分生活污水。垃圾和生活污水既是污染物质,也是一种可利用的资源。为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劳动,勤动手,爱惜资源的习惯,和自觉保护社区环境的良好品德。
(1)垃圾分类收集,统一处理,部分利用。具体作法:
A、在校内公共区添置6—8个垃圾箱组合,每组设垃圾箱2个。一个收集可利用垃圾(包括金属制品、包装箱、塑料制品……);一个收集其他废品(如:水果皮、纸屑等)。
B、可利用垃圾统一回收,发动学生就如何利用这部分资源展开讨论、实践,在适当的时候或场合,举办成果展览会,评优授奖。
C、其他废品,统一处理。
(2)部分利用生活污水。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不足的国家,特别是北方缺水情况更为严重,教育学生,从小节约用水、爱惜资源很有现实意义。
(3)开发、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应用节能装置。(如更换节水笼头等)
5.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工作规划 篇五
预制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在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新形势、新任务对预制厂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为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各项活动,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确保在新形势下争创更高级次文明单位活动目标,特制定本规划。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我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及时调整了预制厂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
组 长:马志明 于万兵 副组长:杨永超 高国琼
成 员:钟小平许志英 保兴得 钟鸣 吴彩霞 杨微 任建华 陈海霞 于万华 于江春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规律和“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德治国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围绕预制厂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和机关文化建设,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现代文明素养,为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预制厂干部队伍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工作目标 按照我厂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是: 2011年争创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为了促使长期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文明创建的具体目标是:
(一)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
(二)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人的素质的明显提高;
(三)实现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为主要要求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四)实现以良好内部风气、公共秩序、办公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单位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五)实现无违反计划生育、渎职犯罪、治安案件、经济案件、刑事案件等违法乱纪问题的基本目标;
(六)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发展的目标,圆满完成林业生产工作及市委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成效居全州林业系统前列的目标;
(七)实现机关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考评成绩居全局前列目标;
(八)实现“青年文明号”和“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使我厂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抓组织领导,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办事机构,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抓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部室专门抓,其它各科室配合抓,并充分发挥党、团、工、妇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抓落实,每季度召开1次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分析会,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抓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干部职工,加强优良传统、服务宗旨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领导在理论学习中的带头作用;制定和落实干部职工理论学习考评制度,把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经济形势教育落到实处,坚定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鼓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充分利用“安全、质量、环保”开展业务培训,发动干部针对预制厂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促进干部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通过教育经常化、多样化来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确保干部职工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抓内部管理,规范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工作规程在墙上、内部网上公开,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优化服务手段,抓好窗口形象建设,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坚持落实内部检查督导,激励与制约并举。通过完善和落实制度,使机关效能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
(四)抓廉政建设和行风效能建设,树立勤政廉政的好形象。实行廉政责任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组织好政纪法规和廉政规定的学习,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反腐拒变的能力。建立健全各项廉政制度,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聘请外部监督员,全方位、多渠道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内外监督,树立林业系统应有的严明执法、廉洁奉公、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坚持纠建并举,从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深化行风效能建设,通过开展“创文明机关、建满意窗口”活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行风效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五)抓综合治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参与各项综治活动,严厉打击“六害”行为,反对封建迷信,清除不良社会风气,增强干部职工的现代文明意识。对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干部职工参与“六害”活动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决查处,并对所在单位“一票否决”;对机关安全保卫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严格责任追究;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坚持落实“三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做文明公民、建文明家庭,大力倡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道德新风尚,继续组织开展扶贫济困、青年志愿者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培养造福社会、服务社会的公众意识和道德情怀,塑造林业系统良好形象。
(六)抓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强单位凝聚力。积极订阅党报党刊和其他报刊、杂志,并利用这些报刊、杂志,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不断拓展干部职工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素质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全面反映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购置各类文体活动器材,成立县局篮球队、羽毛球、乒乓球、和书法、摄影、象棋兴趣小组,办好林业信息,并经常开展活动,鼓励干部职工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并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对办公场所进行全面整治、装修装饰,并搞好美化绿化,保持文明单位良好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确保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适应实际需要;正确使用会议室、健身室,为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和文体活动场所,使预制厂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葛洲坝新疆工程局(有限公司)预制厂
二0一一年二月十日
预制厂2011-2015年精神文明建设长期规划
葛洲坝新疆工程局(有限公司)预制厂
6.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 篇六
编者按:近年来,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坚持“以服务国家目标与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出发点, 以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为重点”, 企业在全国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活动规模中占主体的格局初步形成, 现代科研院所制度逐步推进, 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所深化,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素基本齐备, 运行效能不断提高。但同时, 我国科技发展模式进入由速度型、规模型向质量型、效益型转换的新阶段, 面对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仍须不断加强。为进一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2006年, 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 》 (简称《纲要》) , 围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知识创新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现代院所制度建设”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等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
《纲要》实施以来,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措施逐步完善, 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不断提高, 研发能力不断增强。高校与科研院所科技创新成效显著, 产学研用合作不断深化, 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基础研究需进一步增强。区域创新资源加速集聚, 创新示范效应日趋明显, 跨区域的协同创新能力与机制仍有待强化。国家重大科技决策机制逐步完善, 科技宏观协调机制得到加强, 科技评审与成果奖励制度改革不断推进, 仍需加强宏观统筹和协调力度。
本刊对《纲要》实施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工作进展与成效进行了专题报道。欢迎更多的专家学者以本刊为阵地, 就科技体制改革和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相关的制度设计、政策创新、基地建设及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并提出新的观点和建议。
7.润城中学精神文明建设中长期规划 篇七
深入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以良好的精神风貌树立学校教书育人的社会形象,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建设人才,根据市文明办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出此规划。
一、创建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以“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氛围,创建和谐文明有序校园”为整体要求,紧紧围绕提高师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学素质这一中心,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建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推动我校教育教学再上新台阶。
二、创建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以服务育人,管理育人,教书育人,环境育人为要求的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以校园风气,德育水平,教学秩序,生活环境为标志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形成一个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协调发展,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三、创建措施
(一)大力实施文明管理
1、把创建文明单位工作作为本年度各项工作的助推器,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纳入总体规划,建立校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使党支部 1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将文明创建工作落到实处。
2、加强校领导班子和党支部成员的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其理论水平,结合师德师风建设、行风评议、作风纪律整顿,不断提高校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领导能力;
3、加强校领导班子的团结协作和民主决策,班子成员合理分工、沟通协作,坚持民主集中制,能够互相理解,亲密配合,形成强大的合力和战斗力,为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4、强化教代会职能,充分发挥工会作用,关心教职工切身利益,为教职工办实事;多层次开展教职工文化娱乐活动,丰富教职工的精神生活,更大程度上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1、繁荣学校文化
以增强文化凝聚力、促进学校有序、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繁荣学校文化,开发挖掘学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资源;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批判吸收先进社会文化并进行整合,形成和谐的学校文化,为实施优质教育提供文化保证。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将学校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单位的纲领性工作,在学生中间深入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在全体教职工中间广泛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建设和评比,每学期在学生中间选出“文明学生”、“文明班级”、“文明宿舍”,在教师中间选出“文明教师”、“文明个人”、“文明职工”等,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3、推进德育工作
基本行为进一步落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文明、秩序习惯和责任感、公德为重点;学风、校风进一步严整,努力使学生养成自学规范、勤学乐学的风气;德育队伍进一步优化,以开展三大工程为重点;入心工程——做学生信赖的朋友,助学工程——做服务于学生需要的良师,智慧工程——做敬业高效的教育专家;德育实效进一步提高,使本校的德育特色逐渐形成。
(三)强化教学管理、狠抓教学质量
1、重视学校常规管理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各项规章制度年年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反馈及时修订,对教师的日常行为、教学的各个环节、学生的学习状况、学期的各个阶段都提出规范与指导;日常教学要求达到细节上的严密和实施上的规范,做到档案齐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经常性检验各种制度的相匹配程度,做到学校整个管理系统的和谐有序;突出制度的严与细,强调教学上的细节落实和管理上的精雕细刻;视教学质量为学校的生命线,狠抓教学质量不放松,学校的所有的工作均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业务水平,想方设法为教师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通过教学研讨、一对一帮扶、外出培训、教学评比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3、在学生的学习习惯、做题规范、自习课管理等方面均严格要求,为每个学生建立完善的包括精神状态、考试成绩、学习潜力等方面的综合评估体系,根据该体系为每个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指导方针。
(四)实施“名师”工程
1、继续实施“名师工程”,使师资队伍建设更上一层楼;开展教学能力大赛,每学期安排青年教师参加试题研究及分析工作,派一部分骨干教学人员外出听课,提高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意识,进一步提升学校教育科研质量;完善特色教研评比条例,评出特色教研组,树立先进典型,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2、继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每学期开展一次学生评价教师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行风评议活动,将教师的师德师风作为学年考核教师的一项重要指标来考评。
(五)努力打造和谐校园
1、规划校园绿化、道路、标识物、广告牌等;以“清洁、整齐”为标准,在现有硬件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校园环境及学生宿舍清洁卫生质量;加强办公楼卫生的整治力度,提升学校整体形象。
2、加强校园综合治理,打造平安校园,在继续做好形态文明建设的同时,逐渐向功能文明和素质文明建设深化、拓展,全面提升校园文明程度。
8.校园文化长期规划 2 篇八
赵家寨小学始建于1950年,2010年10月迁入新址,校园文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让每一个学生都养成良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努力打造儒家校园文化,通过外部氛围创设及走进“儒家”系列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目前已形成“人人承担育人任务、堂堂渗透育人内容、时时蕴含育人理念、事事体现育人作用”的良好局面,全面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构建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为学生创造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的需要。我校将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培植人文精神为核心,以建设优良的教风、学风、校风、班风为重点,以服务广大师生为宗旨,立足实际,体现特色。将着力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优化校园文化宣传阵地,规范校园文化制度,创新校园文化活动,从而全面实现校园绿化,净化,美化,构建颇具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式,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品位。为打造一个全新的赵家寨小学,特制订校园文化建设规划:
一、打造以校园基础设施为主体的物质文化为外壳、管理制度化为支柱培育人文精神文化为核心的学校文化。
二、凸显以美化、绿化、净化、亮化为载体的校园环境园林化。
三、完善以儒家主题活动为目标,培植学校教育的大队文化、学习文化、教育文化。
四、强化以班级文化、外部形象文化为切入点,建立学校外形的显性文化。
五、规范以校本教研为途径,以课堂为主阵地,实现教师队伍专业化。
六、实现以素质教育为突破口,教育质量优质化的工作思路,致力于打造“平安校园、人文校园、书香校园、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和谐校园”。
9.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 篇九
一、高级专家政策体系
我国高级专家政策体系所包括的范围较广, 既有针对高级专家的人事、人才政策, 也有适用于高级专家的专业技术政策, 以及能推动高级专家队伍建设的其他公共政策。国家各部委、各地方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见表1、表2) 。
二、《纲要》颁布以来高级专家的培养进展和成效
“十一五”期间, 我国高级专家队伍不断壮大, 截至2010年底,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 累计选拔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5200多人,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4100多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达到215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8个。截至2012年, 中央企业拥有两院院士226人, “千人计划”、“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人才计划人员937人, 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在实践中快速成长, 成为科研工作的主要力量。民航总局先后选拔了25名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民航特聘专家、47名中青年技术带头人。海洋局已经形成拥有一批以科学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为核心的海洋科研队伍。交通运输部已选拔118名交通行业第一层次人选和282名交通青年科技英才。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各实验室既定的研究方向, 集聚和培养了一支总量规模达到1248人的高层次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其中学术带头人171人, 形成了行业科技研发的中坚力量。
1. 高级专家培养开发
(1) 国家科技计划
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上, 凝聚了一批高层次的人才和优秀团队 (见表3) 。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28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15人, 分别占新增院士的39.0%和14.9%, 新增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20人, 获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66个。
2006年国际科技合作计划总计投入研发人员4458人。其中国内投入3122人, 国外合作投入1336人。国内参加人员中有47.3%为高级职称研究人员, 29.5%具有博士学位 (见图1) 。2006-2009年, 通过国际合作培养博士后540人。浙江工业大学与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开展的“大规模定制的农机产品可重构模块化设计新方法及其应用”科技合作项目实施以来, 不仅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 还成功开发出可重构模块化小型农业作业机并实现批量试产, 系列产品出口欧美及东南亚地区。同时, 参与该项目的团队成员中, 有1人成为浙江省特级专家, 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1人当选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3人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培养计划。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十一五”期间, 自然科学基金年度经费投入快速增长, 资助63.3万余次, 人才资助成效显著。在2010年度国家科技奖励中, 国家自然科学奖全部获奖项目都曾获得过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国家技术发明奖35项获奖成果中有34项曾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
在重大研究计划上, 遵循“有限目标、稳定支持、集成升华、跨越发展”的总体思路, 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科学前沿两类核心基础科学问题, 结合我国具有基础和优势的领域进行重点部署, 凝聚优势力量, 形成具有相对统一目标或方向的项目群, 并加强关键科学问题的深入研究和集成, 以实现若干重点领域和重要方向的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重大研究计划受资助项目翻番增长, 资助经费也成倍增长。
在重点项目上, 2006年到2012年获得重点项目资助的科技人员中高级职称所占比例维持在1/3左右, 资助人员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占到了90%, 高等院校获资助比例是科研院所的2倍 (见表4) 。
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上,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在基础研究方面已取得突出成绩的青年学者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研究, 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 吸引海外人才, 培养造就一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带头人。2006-2012年期间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获资助人员教授居多且集中在高等院校, 比例占到65%左右, 99%以上为博士学历, 男女比例为9:1 (见表5) 。
在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方面, 2012年国家优秀青年基金成立并立项400项, 资助期限为3年。共有81所高校获得310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占78%) 资助。
在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上, 2000年-2009年期间, 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资助创新群体225个;其中有139个群体获得第二期延续资助, 22个群体获得第三期延续资助。获得资助的225个研究群体中, 102个群体来自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单位, 占总数的45.33%, 101个来自教育部所属高等院校, 占总数的44.89%, 8个来自解放军系统的研究单位, 14个来自其他部委所属研究单位。
(3)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2012年根据《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实施方案》规定, 科技部对地方和相关部门推荐的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进行了专家评议, 共产生了140名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64名科技创新创业人才、46个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18个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4) 各学科进入世界TOP100的中国科学家
按照ESI的学科对世界排名前100-200名的科学家进行分类统计 (认为只要作者单位中有中国的科研机构和大学, 就认为是中国科学家) , 统计结果如下图2所示。
2. 高级专家选拔任用
(1)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截至2011年, 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共计1569人, 其中通过引进国外杰出人才计划和项目“百人计划”引进海外优秀人才1122人, 通过国内“百人计划”和项目“百人计划”引进国内优秀人才243人, 并有204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受到“百人计划”经费支持。通过“百人计划”的支持和培养, 上述入选者中已有20人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93人走上了中科院或国家其他部门所局级以上领导岗位;有339人入选“百人计划”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占中科院杰青获得者总数的48.2%;占全国杰青获得者总数的16.8%。在职的932位引进国外杰出人才入选者均为中科院创新岗位研究员, 占全院正高级职称总人数的17.7%;他们入选时的平均年龄为37.1岁, 2011年平均年龄为41.8岁, 以45岁以下年龄段为主体, 占总人数的80.8%。
(2) 教育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计划
2006年以来, 高校有128位专家当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占总数的50%以上。2007年高校有34位专家当选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 占总数的54%以上;2009年, 高校有39位专家当选占总数的46%以上;2011年, 高校有55位专家当选, 占总数的53%以上。2009年, 国家创新研究群体高校共获18项, 占2009年资助总数的64.3%, 2010年获18项, 占资助总数的62.07%;2011年获20项, 占资助总数的66.67%。2012年获22项, 占资助总数的73.33%, 是自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设立以来高校获得资助最多的一年。2012年有141人获得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占当年杰青总数的66.83%;获得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312项, 占资助总数的78%。创新团队计划实施9年来, 共遴选资助778个团队, 涵盖全国31个省市 (自治区) 170余所高校。团队计划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领军人才的成长。截至2011年, 教育部支持的创新团队中, 已有60多个团队入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多位团队带头人被评为两院院士;一大批团队成员入选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计划实施9年来共资助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9815人。入选者涵盖来自全国31省市自治区的400余所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实施有力推进了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入选者成为学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层次和人才储备。在计划的支持下, 一批入选者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并获得国家科技奖励等 (见表6、表7) 。各地、各校已逐步按照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和“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模式, 制定实施了本地本校的人才发展计划, 与教育部人才计划相互配合, 形成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衔接有序、实施规范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3) 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
2012年根据《关于印发〈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的通知》规定,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万人计划”专项办对科技部初选推荐的“万人计划”第一批杰出人才进行了复评, 共产生6名杰出人才、72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201名青年拔尖人才。2013年“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99名入选。
(4) 百千万人才工程
2006年530名中青年优秀专业技术人才被选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9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共选拔国家级人选806人。许多人选是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首席科学家或主要负责人。绝大多数人选已列入各地区各部门人才培养计划。2010年末,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累计4113人。同时, 全国大多数地区和部门都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高层次中青年人才培养规划, 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工程。目前, 以“工程”为龙头的、分层次、多渠道培养造就人才的工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促进了学术、技术梯队的合理结构和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
(5) 高层次科技管理专家
以科技部机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科院院机关为对象, 统计分析了2008-2013年新一届领导班子中, 部级以上领导的专业、年龄和工作经历情况。如图3、图4、图5所示。
3. 高级专家评价发现
(1) 院士制度
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方面, 2006年末, 中国科学院院士共692人, 其中女性41人。数学物理学部130人, 化学部121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3人, 地学部117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79人, 技术科学部122人, 外籍院士51人。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科学院院士共727名, 其中女性44名。数学物理学部139人, 化学部126人, 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8人, 地学部119人, 信息技术科学部83人, 技术科学部132人。中国科学院现有外籍院士64名。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方面, 2007到2011年工程院院士增选有两个特点:一是当选人数有所增加, 即2007年33人, 2009年48人, 2011年54人;二是60岁以下 (含60岁) 的人数所占比例有所增加, 即2007年占42.4%, 2009年占66.7%, 2011年占70.4%。2011年新当选的54名院士平均年龄为56.7岁, 其中60岁以下 (含60岁) 的38人, 占新当选人数的70.4%;年龄最小的46岁, 最大的74岁。来自高等院校的有25人, 占46.30%;研究院所21人, 占38.89%;厂矿企业 (含改制后研究院所) 8人, 占14.81%。6名新外籍院士中有美国籍4名 (其中1人同时具有德国籍) 、澳大利亚籍1名 (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日本籍1名。
(2) 博士后制度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 我国形成了学科专业齐全、部门和地区分布广泛的博士后工作体系, 造就了一支富有活力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 取得了一批有较高水平和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截至2011年, 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数保持2158个,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达到2148个, 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15万人。2011年, 编制印发《博士后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启动实施“香江学者计划”, 与香港著名高校共同培养博士后研究人员。举办了15期不同学科的全国博士后学术交流活动。全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1万多人。此外, 还加强博士后国际交流与学术交流, 举办多次博士后专题学术交流研讨会。
(3) 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2008年选拔了3997名政府特殊津贴人选, 首次将400名高技能人才纳入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范围。2009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5.8万人。截至2010年年底,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累计评选出16.2万人, 其中高技能人才786人。
4. 高级专家激励保障
2006-2012年, 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共授奖2480项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平均每年奖励不到340项 (见表8) 。2012年共评出国家科学技术奖337项 (人) :三大奖项目比2011年减少11.8%, 其中科技进步奖减幅25.1%, 自然科学奖增幅13.9%, 技术发明奖增幅40%, 奖励数量逐步精减, 三大奖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至2012年, 45岁以下的中青年科技人员占获奖人员 (通用项目) 总比例达到54.6%。一大批优秀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奖励。共有2736名海外留学归国人员获得国家科技奖励 (通用项目) , 占获奖人员总数的16.2%, 其中第一完成人为归国人员的占比每年均在35%以上。科技奖励制度对青年人才的重视和奖励力度不断加强, 多年来, 培养造就了一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物, 促进了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物以及一线科研人才不断涌现。
5. 地方培养高级专家
自《纲要》颁布以来, 各地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培养造就世界水平高级专家的政策和举措, 实施了选拔、使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的工程和计划。
如北京市启动实施“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2011年首批入选27名领军人才及团队, 2012年33人入选, 覆盖了首都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领域。深化“科技新星计划”建设战略性青年后备人才队伍, 自1993年实施以来, 新星计划共选拔培养了19批1700多人, 很多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有的成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甚至入选两院院士。
三、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纲要》和配套政策及其实施细则出台后, 各部委和地方纷纷落实响应, 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培养造就世界水平高级专家的政策和举措, 实施了选拔、使用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和中青年专家的工程和计划, 均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但是从国内各部门及地方出台的高级专家的政策来看, 仍存在以下问题:
1. 关键领域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数量短缺且分布失衡
海洋局指出海洋高层次人才短缺, 创新能力不足, 特别是受国外技术封锁的影响, 在高附加值船舶设计制造、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和高端海洋监测技术装备等尖端技术领域, 缺乏能够实现突破的人才;测绘局、交通运输部、林业局、环保部、气象局均提出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相对不足;铁道部指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有关单位创新成果总结工作相对滞后, 铁路行业内院士等高层次领军人才涌现过少, 高端人才的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显现。
与发达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 东部地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数量仍显不足, 前沿、重点领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人才紧缺。中西部地区纷纷指出与东部发达城市相比, 其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相当匮乏, 高层次中青年科技专家流失严重;四川省指出其科技力量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家的战略布局和部署, 呈现“中央强、地方弱”、“国防强、民口弱”的特点,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难以吸引留住高层次人才。江苏省指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高层次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且分布不均, 目前高层次人才主要集聚在苏南和南京地区, 苏北地区较缺。
2. 科技资源配置、激励措施和收益分配模式有待完善
以民航总局为代表的部委指出现有的科技创新支撑和条件都难以达到世界水平专家的要求, 科技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中东西部地区纷纷提出科技项目经费仍然不足, 配套的优惠政策力度不够。科技资源配置和收益分配模式不利于激励高级专家, 根据现行政策规定, 科技经费大部分用于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硬件方面的开支, 相比于其他国家和地区, 用于人员劳务费、教育培训、创新激励等方面的开支比例仍然不高。在收益分配上, 高级专家个人从科研成果中获利的比例较低, 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不利于激励人才、留住人才。
3. 高级专家计划定位趋同、偏重任务导向
我国出台的一系列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政策往往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 人才计划种类过于繁多, 且很多计划彼此交叉重叠, 缺乏统一协调的能力。同时, 这些高层次人才制度大都属于规范性政策文件或部门规章, 法律约束力不强, 难以获得应有的实施效果。而且目前的高级专家政策和法规在内容上普遍偏重于科技人才管理, 习惯于依赖政府部门的行政命令, 而没有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民间组织在人才政策制定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四、关于高级专家政策的调整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各部委和地方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调整方案, 即建立一流的教育制度、人才培养制度和人才使用制度。
1. 改革、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要改革和完善高层次科技人才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 改变过去以论文、项目、经费等标准来评价人才的方法。关键在于‘去行政化’, 逐渐取消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加快探索建立理事会、董事会等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管理制度。改进当前技术职称评定机制, 建议将全国通用的职称评定交给专业社团 (学会) 进行, 政府只履行监管职责, 从而真正实现管办分离、评聘分离。
2. 建立、健全高层次科技人才激励、奖励机制
首先是物质激励, 要为最优秀的人才提供足够、稳定的科研基金支持和国际通行的科研设施, 提供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包括住房和薪酬在内的生活条件, 提供配套的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安排及医疗保健的良好机会。其次积极建设留住人才、使其发挥作用的软机制, 包括单位内部浓厚的学术氛围、人事聘任及考评制度、行政服务体系等。改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政策环境, 加大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力度;推动“一流人才一流成绩一流薪酬”的模式, 对于有突出成绩的创新人才给予重奖。
3. 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计划, 向重点领域、地区倾斜
针对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种类过于繁多, 且很多计划彼此交叉重叠, 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分配问题, 建议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 合理规划, 形成一个层次分明, 归属清晰, 重点突出的较为系统的人才选拔和培养体系, 同时加强各部门间的协作, 分工明确, 为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较为完善的全方位配套优惠政策, 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在制定高层次科技人才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政策时遵循科技人才成长本身固有的规律, 通过重点投资, 培养国家重点领域所需人才, 在国家层面推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建设的过程中, 向中西部地区倾斜, 扭转“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局面。
总之, 在高层次科技人才遴选、待遇、考核政策的制定以及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树立人本观念, 科学规划与合理使用相结合;科学培养人才, 全面评价与择优录用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健全考核机制, 绩效考评与薪酬待遇相结合。
注释
10.精神文明建设长期规划 篇十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我局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扎实有效开展,及时调整了昌吉市林业局精神文明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喜献文
副组长:李琼
成员:陈国祥刘开玉缪勇杨弘文徐文燕吴永霞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自身发展规律和“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实效”的原则,坚持以德治国和“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紧紧围绕林业中心工作,大力开展文明创建和机关文化建设,形成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努力提高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和现代文明素养,为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执法公正、服务规范”的林业干部队伍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三、工作目标
按照我局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规划是: 2010年争创自治区级精神文明先进单位。为了促使长期规划目标的顺利实现,文明创建的具体目标是:
(一)在全体干部职工中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信念;
(二)实现以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为主要内容的人的素质的明显提高;
(三)实现以健康向上、丰富多彩、陶冶情操、凝聚人心、振奋精神为主要要求的业余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
(四)实现以良好内部风气、公共秩序、办公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单位文明程度的明显提高;
(五)实现无违反计划生育、渎职犯罪、治安案件、经济案件、刑事案件等违法乱纪问题的基本目标;
(六)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更加协调发展的目标,圆满完成林业生产工作及市委安排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工作成效居全州林业系统前列的目标;
(七)实现机关效能建设和行风建设考评成绩居全州林业系统前列目标;
(八)实现“青年文明号”和“巾帼文明岗”创建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巩固州级“文明单位”和“州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的目标。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使我局精神文明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
四、主要措施
(一)抓组织领导,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健全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领导、办事机构,并根据人员变动情况及时进行调整。领导班子要高度重视抓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负责抓,职能股室专门抓,其它各科室配合抓,并充分发挥党、团、工、妇组织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业务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抓落实,每季度召开1次精神文明建设情况分析会,及时处理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促进我局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抓好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干部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一方面,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武装干部职工,加强优良传统、服务宗旨和职业道德教育;坚持落实中心组学习制度,发挥领导在理论学习中的带头作用;制定和落实干部职工理论学习考评制度,把政治理论学习和政治经济形势教育落到实处,坚定干部职工理想信念,全面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另一方面,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并抓好落实,鼓励干部职工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促进干部优化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充分利用“科技之冬”开展业务培训,发动干部针对林业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探讨、交流,促进干部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通过教育经常化、多样化来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确保干部职工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思想道德上的纯洁性,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整体业务素质和文化素质。
(三)抓内部管理,规范和落实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内部管理制度,将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工作规程在墙上、内
部网上公开,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优化服务手段,抓好窗口形象建设,扎实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坚持落实内部检查督导,激励与制约并举。通过完善和落实制度,使机关效能建设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上新水平。
(四)抓廉政建设和行风效能建设,树立勤政廉政的好形象。实行廉政责任制,建立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切实组织好政纪法规和廉政规定的学习,加强警示教育,提高干部职工反腐拒变的能力。建立健全各项廉政制度,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聘请外部监督员,全方位、多渠道地对干部职工进行内外监督,树立林业系统应有的严明执法、廉洁奉公、文明高效的精神风貌;坚持纠建并举,从解决纳税人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深化行风效能建设,通过开展“创文明机关、建满意窗口”活动,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使行风效能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五)抓综合治理,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新风尚。积极参与各项综治活动,严厉打击“六害”行为,反对封建迷信,清除不良社会风气,增强干部职工的现代文明意识。对综合治理和计划生育实行“一票否决”制:凡是干部职工参与“六害”活动和违反计划生育政策的,坚决查处,并对所在单位“一票否决”;对机关安全保卫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严格责任追究;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法制意识;坚持落实“三德”教育,引导干部职工做文明公民、建文明家庭,大力倡导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文明礼貌、遵纪守法道德新风尚,继续组织开展扶贫济困、青年志愿者
等各类社会公益活动,为弱势群体奉献爱心,培养造福社会、服务社会的公众意识和道德情怀,塑造林业系统良好形象。
(六)抓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地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增强单位凝聚力。积极订阅党报党刊和其他报刊、杂志,并利用这些报刊、杂志,对干部职工进行教育,不断拓展干部职工的视野,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素质意识和责任意识;认真做好精神文明建设档案、资料的整理工作,做到资料齐全、整理规范,全面反映创建工作开展情况;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购置各类文体活动器材,成立县局篮球队、羽毛球、乒乓球、和书法、摄影、象棋兴趣小组,办好林业信息,并经常开展活动,鼓励干部职工根据自身特长和爱好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并积极参加上级组织的文体活动,力争取得好成绩,营造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实施。对办公场所进行全面整治、装修装饰,并搞好美化绿化,保持文明单位良好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完善精神文明建设的保障机制,确保软硬件设施配套齐全,适应实际需要;正确使用会议室、健身室,为干部职工提供良好的学习培训和文体活动场所,使林业系统文化建设与文明创建有机融合,共同发展。
昌吉市林业局
11.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 篇十一
根据学院及管弦器乐教育系的指示,我认真地学习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学习中我体会到发展规划中所说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重要性与相同性。发展纲要的总方针与我院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在发展中要注意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出资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在学习中我体会到了教育发展的重要性与困难性,针对现阶段社会的需求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制定教育质量国家标准,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我国现在技能人才缺乏,大部分学生都找不到工作,毕业就等于失业,造成家庭在孩子身上投入大量精力、物力。根据纲要中所提到的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达到40%;扫除青壮年文盲。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其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数比2009年翻一番。所以学校要将职业教育培养直接化,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与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一段落所提到的正是我们的实践课,通过实践课锻炼并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与授课能力,培养学生的授课能力,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不扎实,导致学生不知道他教学的对象那里错了,错在哪,怎样改正。还有学生缺乏实践经验,这些直接影响到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就像在合奏课时有些同学只注意自己的谱子,不注意与整体乐队的配合,在演奏中忽视与同伴相互间的交流,使演奏出的音乐很乱,不能充分表达和再现音乐作品的风格和特点。我们的学生只是在走实践课的过场,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实践课有多重要,对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有多大的用处。其次,应该更加重视实践课以学生为主,在课后学生应该写出本次实践课授课心得体会和下次课的想法等。在课上教师根据学生上交的计划和上课的情况,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逐一的纠正,在下课前的总结上全方面的对学生进行本次课的评论和讲解,学生不断总结每次实践课的经验和教训。从而得到正确的专业理论、专业语言和科学授课的正确方法。我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实践课,真正意义上的实现实践课的教学目的,达到理想的要求。并使学生在这四年中学会《教》的含义,让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并普及音乐教育,让音乐真正走向社会走向大众。
管弦器乐教育系
12.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 篇十二
美国地方债启示之二
美国地方政府每年有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保障项目。我们在美国多个州、郡、市的预算管理部门了解到,为了确保资金来源和投资绩效,各地大都制定了跨年度的资本改善计划(Capital Improvement Program,CIP),统筹衔接项目的资金来源、支出、偿还和中长期发展规划,较好地把控了债务风险。我国五年规划对建设项目侧重于目录管理,内容比较笼统。建议借鉴CIP的理念和方法,从“十三五”开始,倡导各级政府编制“中长期建设投融资规划”。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财政预算的衔接,从而保障建设资金来源,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美国地方政府资本改善计划(CIP)美国虽然是市场经济国家,但政府对公益性项目管理的计划水平很高,做到了全面系统、长短结合,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编制实施CIP。CIP是政府投资项目的全面计划,内容包括政府购买有形资产(办公楼、设备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住房项目建设以及大型维修支出等。CIP要编列项目总投资、建设内容、融资方式、还款来源、建设和还款进度等内容。纳入CIP的项目将被列入财政资本预算的某个时段或者某个部分。如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在2015年一季度已编制了六年资本改善计划(2016-2021年),合计30亿美元,其中2016年计划投资5230万美元,主要分配给教育局、公共工程等项目。CIP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负债,还有地方政府专项收入、联邦补助等。CIP要明确每个项目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方案。融资主要通过发行一般责任债券或项目收益债券进行。CIP的实施分为五个阶段。首先,由地方政府成立CIP委员会,编制现有资产清单,评估地方财务能力,审查在建项目状态。其次,CIP委员会向政府有关部门公开征集项目,提交的项目申请应详细说明理由、成本、对预算的净效应以及实施计划。第三,建立标准逐一审核,确定项目优先顺序。第四,制定CIP融资计划,确定最优项目融资方案。第五,CIP委员会负责监督各部门执行,每年向选民介绍情况,必要时对CIP方案进行修订。地方政府编制资本改善计划(CIP)的意义编制CIP有利于用长远眼光开展当期建设。CIP具有典型中长期特征,计划期一般为5-7年,每年滚动编制,而不是等计划期结束后再编下一个计划。在考察中了解到,各地的CIP已成为中长期发展愿景、资本项目建设、财政收支三者之间的综合性计划。各地纳入CIP的项目必须具有前瞻性,与地方的中长期利益相一致。在制定债务规模时,要在确保续建项目完成的基础上,再根据财力和融资能力设立新项目,兼顾了需要与可能。编制CIP是政府科学理财的重要手段。资本预算是美国地方政府预算编制的基本制度,其核心是项目决策和融资计划。由于纳入资本预算的资本项目如教育、公共服务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资金量大、跨年度等特点,且与过去和未来年度资本预算和经营预算相关,因此地方政府必须先编制一份多年度的CIP,统筹提出未来一段时间本地区需要新建和改建的项目。这些项目将分别纳入本年度和未来年度资本预算,从而有效保证资本预算编制的质量。编制CIP可以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虽然美国CIP的资金来源主要是债务融资,但大部分地方没有发生债务风险。其主要的防范机制:一是公众参与度、计划透明度高,在项目决策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外部约束,有利于优化政府投资规模和投资方向。二是所有项目融资需要比较论证后选择最优方案,有助于控制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三是只有纳入CIP的项目才有资格进行债务融资,保证了债务的专用性。四是CIP往往规定,融资主要通过资本市场采取直接融资方式,借助资本市场完备的信息披露制度,可以确保投资者对政府财政的全面了解和评估。启示与借鉴我国地方政府大量建设性资金分散在财政、发改、水利、交通等各个部门,分散融资、碎片化使用、资金沉淀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财政预算缺少衔接。今年以来,国家确定了11大领域的投资包,大量需要政府投资,但实际开工率和资金到位率不够理想。我国在稳增长中仍需要适当扩大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制定和实施“十三五”规划也要有一大批重点项目作支撑。建议以此为契机,倡导各级政府编制“中长期建设投融资规划”。第一,地方政府率先试编。建议选择一些基础设施投资需求较大的地方进行试点,主要行政领导负责,投资主管部门牵头,建立跨部门的协调机制。第二,统筹考虑投融资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各地在编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同时,应同步编制中长期建设投融资规划。根据规划目标,遴选规划期建设项目。第三,衔接中长期财政规划。目前我国正在试编三年滚动财政预算和中长期财政规划。建议中长期建设投融资规划与之有效衔接。根据政府财力和债务控制标准,测算建设资金规模、明确资金来源。按照财政可承受能力,做好重大项目建设周期与不同融资工具之间的合理搭配与整体平衡。第四,循序渐进、由短到长、滚动编制。为增加中长期建设投融资规划的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可考虑先编制3-5年的投融资规划,将来可延长至5-8年。
作者
13.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 篇十三
人事教育局
院属各单位、院机关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紧紧围绕我院“创新2020”发展目标,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队伍,大幅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创新整体跨越,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人才规划纲要》制定实施的重要意义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的快速发展日益凸显对人才的需求。《人才规划纲要》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人才规划纲要》立足当前,规划长远,明确了未来十年我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通过实施《人才规划纲要》,进一步改善人才成长与发展环境,创造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资本优先积累、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氛围,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二、深刻领会《人才规划纲要》的主要精神
(一)《人才规划纲要》进一步确立了人才工作的管理体制。党管人才原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才前所未有的重视。通过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人才规划纲要》明确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任务。重点培养造就和大力开发创新型科技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的专门人才,统筹推进党政干部、企业管理、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和社会工作等人才队伍建设。
(三)《人才规划纲要》突出强调了创新人才管理机制是保障人才发展的根本。要勇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创新人才培养开发、人才评价发现、人才选拔任用、人才流动配置、人才激励保障等机制,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管理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四)《人才规划纲要》以重大人才政策为突破口,重点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人才工作法制建设,积极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
三、以《人才规划纲要》统领我院人才队伍建设
到2020年,我院将实现“创新跨越、布局合理、四个一流、和谐有序、开放合作、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人才规划纲要》对我院未来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建设一流的创新队伍,应始终坚持先进的人才工作理念。在人才选拔、培养和使用中,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以用为本”,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意识,尊重人才,信任人才,爱护人才,在公平竞争中识别人才,在创新实践中培育人才,在事业发展中凝聚人才,在工作生活中关爱人才。
(二)建设一流的创新队伍,应始终遵循科技创新活动和人才成长客观规律。建立和完善有利于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有利于稳定优秀拔尖人才、有利于人才队伍动态优化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造就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水平,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
(三)建设一流的创新队伍,应始终瞄准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以高层次人才和青年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全院科技、支撑和管理等人才队伍建设。使我院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科技领军人物和善于攻坚的学术带头人;拥有一批素质优良、技术精湛的关键技术支撑人才;拥有一批富有改革精神、敬业爱岗的科技管理骨干;拥有一批具有强烈创新开拓和竞争合作意识的科技产业化领衔人才;拥有一大批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富有献身精神和自主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青年人才。
(四)建设一流的创新队伍,应始终牢记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任务。加大对人才的支持力度,营造公平竞争、开放合作的环境。积极承担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青年英才开发计划”、“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等重大人才工程的组织实施,做好院各项人才计划的系统整合和有机衔接,为实现科技创新、整体跨越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四、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的主要措施
(一)制定“十二五”人才队伍发展规划
以《人才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引,以服务我院的发展战略为目标,以提升人才队伍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主线,以解决关系长远发展的人力资源突出问题为着力点,明确“十二五”时期我院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基本思路,提出“十二五”时期人才工作的重大政策举措。同时,指导和组织研究所做好“十二五”所级人力资源规划,以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配置、人才发展布局的重要依据。
(二)创新人才工作管理体制机制
1.继续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完善与科技创新活动规律和科技创新价值链相适应的人才使用机制。坚持实行“岗位聘用+项目聘用”的灵活用人制度,规范聘用关系管理,分类制定不同岗位、不同期限的聘用合同,实行科技人才的有限次聘用和促进智力引进的联合聘用,建立岗位聘用和项目聘用的双向流转机制,完善公平竞争机制,促进人才队伍的有序流动。
2.继续完善人才评价模式,实行以能力、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机制。对科技领军人才重点评估其战略眼光和策划与组织实施能力;对拔尖和骨干人才坚持单位考评与同行评议相结合,重点评价其科研业绩和影响力;对青年人才以用人单位为评价主体,注重发现其发展潜力和专业能力;对科技支撑人才实行用户评价,主要评价其工作完成情况和服务态度;对科技产业化人才采取社会评价,注重评价其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构建兼顾绩效与公平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完善以“三元”结构工资制为主体、其他多种分配形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格局。坚持“以岗定薪”,调整不同岗位类型的“三元”结构比例,对基础研究领域的高级科技岗位以基本工资和岗位津贴为主;对应用研究领域的科技岗位加大绩效奖励的弹性;对技术、产品研发与成果转移转化岗位,形成产权激励和成果共享机制。扎实稳妥地推进社会保障属地化工作,建立职业年金等人才长效激励保障机制。
(三)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
1.造就科技领军人才。依托重点学科领域发展、战略性科技先导专项部署、新兴交叉学科和重要平台建设,选拔一批有志向、有能力、有激情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支持他们主持承担国家或院的重大科技任务,组建跨学科、院内外联合、国际合作的创新团队。通过提供事业舞台,使他们成长为战略视野开阔、能敏锐把握本学科领域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发展态势的科技领军人才。
2.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重点抓好“千人计划”的实施,按需设置岗位条件,按岗选聘一流人才,按事提供个性化支持,实行动态跟踪管理。进一步通过 “百人计划”引进培养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改进管理办法,拓宽引进渠道,扩大支持范围,强化分类管理。更加重视引进人才与现有团队的紧密结合,帮助他们尽快融入我院的创新队伍;更加重
视对引进人才的全面培养,强化“国情院情”教育,牢固树立“创新为民、爱国奉献”的社会和历史责任。
3.培养发现优秀青年人才。加强对青年人才的扶持和培养,及时发现具有良好潜质和较强创新能力的青年人才,赋予重任,加强实践培养,加快成长步伐。组建青年科学家团队,院、所共同支持团队自主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培养青年人才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对于在创新实践中科研组织能力强、善于攻坚克难的优秀青年人才,不唯资历,大胆使用,形成有利于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4.加大对技术支撑人才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稳定现有的关键技术人才,引进急需的杰出技术人才,表彰激励拥有技术专长、长期默默奉献的技术能手。大力宣传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形成“人人能够成才、人人得到发展”的氛围,建设一支富有奉献精神、高水平的技术支撑队伍。
5.用先进的教育方法培养未来人才。充分发挥我院科教资源的优势,将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有机结合,合作共建院系,创新教育机制,提高培养质量。继续实施“科技英才班”项目,对有潜力的青年人才进行重点培养,采取科教结合、所系结合、理实结合以及分段培养的新模式,突出“个性化”、“长周期”和“国际化”的培养特点,满足国家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
6.积极促进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坚持人才引进和智力引进并举的原则,开阔胸襟,拓展视野,积极引进在国际学术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一流科学家,吸引优秀的外籍青年科学家,扩大对院内青年人才的国际化培养,为进一步开展智力引进和人才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的环境。
五、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
(一)全院要认真组织学习和宣传《人才规划纲要》,深刻理解纲要提出的新思想新理念,深刻理解“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危机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统一思想,把握机遇,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在全院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各单位要紧紧围绕“创新2020”方案,以战略前瞻的眼光全面规划未来发展,以科学务实的态度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以改革创新的锐气突破制约我院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问题,实现创新能力的新提升、改革发展的新突破,为建设改革创新、和谐奋进的科学院提供可靠的思想、组织和制度保证。
【关于建设医院文化的中长期规划】推荐阅读:
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10-05
关于加强新农村村镇规划建设的意见10-05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09-09
关于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的设想10-27
关于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做法08-01
关于府谷县文化建设的调查报告08-05
关于加强机关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09-10
关于开展全市企业文化建设专题调研的通知11-10
关于规范医院服务和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规定11-19
关于深化地税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