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课教案

2024-08-23

翻译课教案(共11篇)(共11篇)

1.翻译课教案 篇一

大学英语翻译课翻译标准讲授的方法

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这一点目前已基本达成了共识.翻译标准是翻译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翻译界纷纷制定行业翻译标准以提高翻译质量,为此在大学阶段就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有关翻译标准理论的传授,培养学生的标准意识.论述了翻译标准的意义和作用以及翻译课上具体翻译标准的讲授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标准意识以便在翻译实践时有章可循,从而提高翻译水平,为未来翻译事业培养人才.

作 者:熊立久 韩云 XIONG Li-jiu HAN Yun 作者单位:河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河北,唐山,063009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8(2)分类号:H315.9关键词:翻译理论 翻译标准 翻译实践

2.翻译课教案 篇二

翻译实践课程教学的目标是努力使学生在理论课堂上所学知识能最大程度地转换为社会生产力, 并通过该翻译实践教学环节来巩固和扩展外语语法等理论课程讲授的知识, 加深学生对翻译基本理论的理解, 强化实际动手翻译能力;同时也通过这类实践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变教师主体为学生主体

英语的实践教学从加强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出发, 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原则为指导, 始终把培养学生翻译综合能力放在第一位, 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笔译与口译相结合等基本环节, 力求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同时, 理论联系实际地培养学生的独立实践能力, 授课教师作为辅助支持, 帮助和引导学生达到探索目标。

三、变被动教学为互动教学

就学生普遍欠缺积极发言的现状, 模拟各种口译的实际场景, 让学生来自编剧本, 并上台表演, 以此激发学生自身的创造能力和表达能力, 以及临场应变能力,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综合分析和团队协作能力, 更能将所学的翻译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的翻译工作中并有机结合。

四、变枯燥教学为趣味教学

对于此门实践课程, 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学是必不可少的, 但更重要的是练习实践, 是让学生去多参与练习实践。可充分利用外译校内的各种设施资源, 如电子语音室、情景实训室等, 进行集体口译练习和分组口译表演教学,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发挥的能力。

五、变校内实践教学为社会实践教学

学校不仅要聘请具有多年口笔译实际翻译工作经验的专家老师在校内进行翻译实践教学, 而且要尽可能多地创造更实际的实践教学环境, 例如, 与翻译协会、外资企业和有关的翻译公司建立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并成立翻译实习基地, 使外译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社会真正需要的翻译人才理念, 重新认识自己的学习成果与不足,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所需要的志愿者翻译活动或是开展社会公共场所的翻译问题调查研究, 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的翻译实践资源。也可与其他当地的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开展定期的翻译实践交流, 互通有无, 共同提高翻译综合能力。

3.俄语翻译课教学改革刍议 篇三

[关键词]俄语 翻译 翻译理论 翻译教学

[作者简介]韩振宇(1969-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翻译学。(吉林吉林1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厅“十一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俄汉语言文化对比与翻译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8-42)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5-0095-02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多元化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处在沟通、交流与互动之中。“21世纪将是人类文明飞跃发展的新世纪。在飞跃发展的实现中,翻译将起到非同小可的积极作用。”①翻译人才的培养成为外语教学领域中的一项举足轻重的任务。面对中俄关系蓬勃发展态势,尤其是互办“国家年”活动全面推进了中俄两国之间在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诸多领域的进一步的务实交流、发展与合作。但目前,俄语翻译人才的短缺、翻译能力和综合素质出现的良莠不齐的状况令人担忧。因此,要积极推动高校俄语翻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

一、加强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翻译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更新,落实好精讲多练的原则

翻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以培养学生的实用技能为主,但任何实践没有正确理论的指导都是盲动的。翻译课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正确认识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翻译实践水平的提高,不能依靠增加‘劳动强度,只能依靠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理论指导。”②翻译教师要把翻译理论融会贯通在技巧和知识的传授中,使学生不仅知道应该怎样译,而且知道为什么要这样译。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之后,在翻译实践中才能独立解决问题,提高翻译实践能力。在翻译理论的传授上,教师应与时俱进,有广阔的视野,及时吸收和消化翻译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当中。

20世纪50年代以来,翻译理论研究迅猛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翻译流派异彩纷呈,翻译大家层出不穷,翻译思想、方法、研究的角度日新月异。谢天振以此为界限把前后的翻译研究作了对比指出,当代翻译研究呈现出三个根本性的突破。首先,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技术问题的研究,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义、语法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其次,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最后,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③总之,翻译研究的理论层面正在一步步提高,翻译理论研究的繁荣,必定要促进翻译教学的不断发展。但由于种种原因,现在我们在俄语翻译教学中使用的翻译教材,基本上还是20世纪80年代或90年代初编写的教材。虽然当时的编者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注意到了新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的运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观点和认识显现出不足之处,影响到了翻译教学,这就要求翻译教师应当开动脑筋,把适用于当前的翻译理论知识同现有教材有机地结合传授给学生。

重视翻译教学中的理论讲授,也是适应教学实际的要求。一般院校翻译课开设一年,每周2学时,大约72学时,可以说学时非常有限。让学生从有限的亲身实践中完全自主提炼出足够的翻译理念是不可能的,学校只能为学生提供经过实践考验的前人的“经验材料”,使学生开阔视野,获得解决翻译中种种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适当讲授理论知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本科翻译课讲授的理论应具有指导作用,让学生通过适当的有针对性的翻译例证领悟所学的理论,并在自我实践的基础上把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技能。

翻译课教学的这一改革也对翻译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在翻译研究已经成为一门新的学科的今天,翻译教师不能单凭以往的经验教学,需要不断学习,以更新知识。翻译教师在吸收国内外译坛百花齐放的新论上,应“引进必须消化,择其善者,为我所用”。④翻译理论的选择,既要考虑到教学目的,又要照顾学生的知识结构现状,紧密结合翻译实践,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翻译能力。

二、充分认识实践的重要性,顺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完善翻译教学中实践的内容和手段

脱离社会实际的教学形同虚设,中外教育史中都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训。就翻译教学而言,同样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社会现实的需求通过各种途径反映在翻译实践的对象上。21世纪是个信息化的社会,世界范围内的信息革命和高科技的发展使各国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随着社会的发展,翻译摆脱了单纯为文学服务的工具性、从属性的地位,已扩展到文化、经贸、外交、新闻、法律等诸多领域。社会对何种俄语翻译人才的需求,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直接影响到翻译的教学效果。

翻译教学应当密切关注翻译实践的对象,不断充实和完善教学实践的内容。以往的翻译教材大都以文学作品和政论作品为主,很少有与现代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选用的材料大都过于陈旧。因此,无论是例证还是练习,题材应当多样化,反映当代社会、科技、文化、外事、外贸、旅游和影视方面内容的素材应与文学作品共同成为翻译教学与训练的主体。虽然在有限的时间内,难以使学生精通某一领域,但至少使他们尽可能多地获得各个领域中的基本知识,熟悉相关的文体,积累相关的术语,以便走入社会后能尽快地适应市场的需求。

在教学手段方面,翻译教师应当适应新形势下翻译教学的需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翻译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翻译课程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的机遇。教师应加大把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传统翻译教学中去的力度。通过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电子信箱、电脑网络资源等现代高科技的运用,拓宽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新华网的俄语页面有双语平台这样一个栏目,是俄汉双语新闻对照,学生可以选择其中一种语言来做翻译练习,自我检测,同时又能及时掌握鲜活的第一手语言材料。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电子信箱或者网络视频和教师进行交流。翻译课教学内容和手段的改变要求教师具有敬业精神,要投入更多的激情,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教育观念。

三、转变教育观念,发挥翻译课的功能,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翻译作为外语教学的最终环节,要体现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是大有可为的。翻译课程作为外语专业高年级设置的必修课,需要一定基础的语言运用能力,翻译教学实际上是外语能力的整体教学。穆雷在《中国翻译教学研究》一书指出:“据调查,对外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他们的外语水平主要体现在口笔译能力上,听、说、读、写几种能力最终都要从翻译能力上表现出来,因此可以说,翻译能力是学生外语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的确,翻译水平的高低是检验外语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和归宿。

刘光准在《认清形势,转变观念,适应社会,改革创新——谈21世纪专业俄语人才的培养》一文中提到,以往只强调传授知识和训练熟巧,而忽略了培养能力和全面提高素质,这种状况必须改变。应树立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思想,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使学生个性得以发展。他的这一思想虽然是针对俄语专业整体教学而言的,但对作为俄语教学终端的翻译教学而言更突显其重要性。

翻译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具有创造力的翻译人才应当成为翻译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应该营造一个积极的思维状态和宽松的思维氛围,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挥他们丰富的创造力,使学生掌握处理问题的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符合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优秀俄语翻译人才,可以从整体上提升我国的翻译质量和水平。本科俄语翻译教学工作已成为高校外语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艰巨重任。因此,翻译教师应担负起课程教学改革的历史使命,从宏观上转变教学观念,解决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微观上处理好翻译理论的传授以及翻译实践的内容与手段,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设置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俄语本科生的实际翻译能力和水平。

[注释]

①刘宓庆.翻译教学:务实与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3:5.

②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255.

③谢天振.翻译研究新视野[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24.

4.大学俄语7-8课翻译句子 篇四

1.Преподаватель спрашивает, а мы отвечаем.2.Я хочу читать, а брат хочет гулять.3.Мы занимаемся, а Антон и Максим гуляют.4.他们在做家庭作业和练习。

5.这是我们的住宅。

1.Это наш клуб.Вечером мы отдыхаем здесь.2.Здесь мы завтракаем, обедаем и ужинаем.3.下面是图书馆。在那里我们上自习。

5.他们用俄语交谈。

3.2.Они делают домашние задания и упражнения.3.Наша квартира наверху.4.老师提问,我们回答。

5.我想读书,兄弟想散步。

5.《鸣机夜课图记》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五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空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先外祖家素不润,历年饥大凶,益窘乏。时铨衣服冠履,皆出于母。母工纂绣组织,凡所为女红,携于市,人辄争购之;以是铨无褴褛状。记母教铨时,组紃纺绩之具,毕置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①,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

铨九龄,母授以《礼记》《周易》《毛诗》,皆成诵;暇更录唐宋人诗,教之为吟哦声。铨每病,母即抱铨行一室中,未尝寝;少痊,辄指壁间诗歌,教儿低吟之以为戏。母有病,铨则坐枕侧不去。母视铨,辄无言而悲。铨亦凄楚依恋,尝问曰:“母有忧乎?”曰:“然!”“然则何以解忧?”曰:“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也。”铨诵声琅琅然,母微笑曰:“病少差矣。”由是母有病,铨即持书诵于侧,而病辄能愈。

十岁父归。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先府君在客邸,督铨学甚急;稍怠,即怒而弃之,数日不及一言,吾母垂涕扑之,令跪读至熟乃已,未尝倦也。铨故不能荒于嬉,而母教亦益是以严。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己巳,有南昌老画师游都阳,能图人状貌。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因请于母,且问:“母何以行乐,当图之以为娱。”母愀然曰:“呜呼!自为蒋氏妇,常以不及奉舅姑盘匝为恨;而处忧患哀恸间数十年,凡哭父,哭母,哭儿,哭女夭折,今且哭夫矣。未亡人欠一死耳,何乐为?“铨跪曰:“虽然,母志有乐得未致者,请寄斯图也可乎?”母曰:“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鸣机夜课,老妇之愿足矣,乐何有焉?”铨于是退而语画士,乃图秋夜之景;虚堂四敞,一灯荧荧,高梧萧疏,影落檐际,堂中列一机,画吾母坐而织之,妇执纺车坐母侧;檐底横列一几,剪烛自照,凭画栏而读者,则铨也。阶下假山一,砌花盆兰,婀娜相倚,动摇于微风凉月中,其童子蹲树根捕促织为戏。

图成,母视之而欢。铨谨按吾母生平勤劳,为之略。注]①夏楚:打。

2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母工纂绣组织组织:纺织、编织 B.十八归先府君归:归来,回来 C.即怒而弃之弃:不理睬 D.铨延之为母写小像延:邀请 解析:B(归:出嫁)

2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蒋母钟氏严以教子并以儿子的成长为忧乐的一组是()

①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 ②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③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 ④儿能背诵所读书,斯解矣

⑤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 ⑥苟吾儿及新妇能习于勤,不亦可乎

A.①②⑤B.①③⑥C.②④⑥D.③④⑤

6.翻译课教案 篇六

一、日语独特的语法构造

(一) 了解日语的语序特点

在日常的授课中, 不但要教授学生日语语言知识, 更要教给学生中日两国语言语法规律和特点。按语言结构特点分类, 日本语属于粘着语, 句子中各成分所起的语法作用是由该单词后粘着的助词决定的, 不像汉语那样有严格的次序要求。日语句子唯一被规定了次序的就是谓语一定要放在句尾。因此,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分析句子的结构, 多思考、多和汉语句子结构作比较。典型的日本句子的句式是主语-宾语-谓语。

但由于学生是刚开始学习日语, 在翻译的时候经常会受到汉语语法的影响, 按照句子的语序来进行句子的翻译。例如, 李さんはご飯を食べました。很多学生会照字面的意思直接翻译成“小李饭吃了”。但按照日语的语法特征, 应翻译成“小李吃饭了”。因此, 我会在授课中强化日语的这一语法特征, 进行相关的日汉互译的翻译练习, 加深学生对这一语法的理解。

(二) 日语中主语省略现象较多

各种语言在一定的语境中都存在着主语省略现象, 汉语和日语中同样也存在主语省略的现象。但是日语中主语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比汉语要更为明显。由于日语比汉语省略主语的情况更多, 在翻译时, 需要把被省略的主语添加上。但由于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被省略的主语, 也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如:東照宮にはねずみが一匹もいません。甚五郎の猫がいるからだと言われています。

译文:在东照宫一只老鼠都没有, (人们) 都认为是因为有甚五郎的猫。

此句里出现的“と言われている”是谓语, 这是表现人的感觉、思维的动词。日语里往往省略主语, 然而在汉译日时必须把主语译出来。但是对于初学日语的学生们来讲, 往往在翻译中文的时候不能把主语正确地补充上。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理解全文、把握语境的能力, 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语错位造成的误译现象。

(三) 日语委婉的省略表达方式

很多情况下, 日本人说话往往尽量避免使用过于直接明确的表达, 喜欢以婉转、暧昧的表达方式来达到沟通的目的, 在拒绝方面, 这一点尤为明显。当然, 这在日本人之间是很容易理解的, 但对于刚开始学习日语的学生来讲, 要根据语境、说话人之间的亲疏关系、熟悉程度的不同进行翻译。

比如以下两个朋友的会话为例:

小川幸子:息子に英語を教えていただけませんか。夏休みにオーストラリアへホームステイに行くんですが、会話ができないんですよ。

田中先生:教えてあげたいですけど、ちょっと時間が……。

翻译成中文是:

小川幸子:您能教一教我儿子英语吗?他暑假要去澳大利亚住在居民家里, 可还不能用英语对话。

田中先生:嗯, 我倒是愿意教他, 可是时间上……。

实际上田中老师就是拒绝教小川儿子英语的意思, 通过这种省略的方式把自己不想说或不能说的话巧妙地留给对方。在这个例子中, 田中老师的回答都没有清楚地表达出来, 因为日本人通常不会直接地拒绝他人, 也很少使用「だめです」或「できません」这样的否定词, 他们的表达很委婉, 但日本人认为即使自己不明确拒绝, 对方也能理解。这样, 既不伤害对方, 也能继续保持亲密关系。

所以, 在让学生了解了日语语言这一特点以后, 在翻译的时候, 可以把拒绝的意思明确地表达出来, 如上例中, 田中老师的回答可以直接翻译成:

田中先生:嗯, 我倒是愿意教他, 可是时间上不太方便。

让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语意后再进行翻译, 以保证对整个会话意思的正确把握。

二、巧妙设置课堂练习, 提高学生的日语翻译能力

将翻译教学贯穿基础日语课程始终, 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有计划、分阶段提高翻译水平。不同阶段, 根据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侧重点也不相同。

(一) 初始阶段的实物翻译训练

学生在开始学习日语阶段, 对于单词掌握的不牢固, 句型的使用也缺乏灵活性, 单纯的翻译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笔者在教学中运用大量的图片、实物教学, 让学生把新学的单词、句型与图片和实物相结合, 进行日汉互译练习。例如, 在学习“~は~です”句型时, 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人物的图片, 如老师、学生、工人等。选两个同学为一组, 老师只出示图片给其中的一名同学, 这个学生看到图片后, 用所学句型将图片中的信息用日语表达出来, 另一个同学则根据这名同学的所述进行翻译。这种训练方法既能锻炼学生正确的日语发音和正确使用日语句型, 又可以锻炼学生的日语听解能力和翻译能力。这种方法既可以让学生练习使用所学句型, 又可以进行初始阶段的翻译练习, 利于新知识的掌握。

(二) 会话能力和翻译能力同步提高

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日语单词和句型之后, 老师可以以简单的题目给学生布置日语会话作业。每天在进入正式的授课内容之前, 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会话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发表, 时间控制在1分钟左右。这个同学发表完成后, 选择其他的同学把刚才同学发表的内容进行大致的翻译。刚开始时, 由于学生还不能适应大段的日语会话听解, 所以只有少数几个人能听到发表内容的最后, 并且能翻译出大致的中文意思。经过一个月左右的训练, 约有一半左右的学生可以听懂发表内容的50%以上的内容, 30%左右的学生可以捕捉到一些关键的词汇, 但对整个会话内容理解得不是很畅通。在这个过程中, 既训练了发表者日语会话的能力, 又训练了听者的日语翻译能力。最后, 老师还要对两者进行点评和补充。刚开始时, 学生对数字、星期、年龄等关键信息的翻译上有一定的误差, 可以通过再次复述关键信息和放慢语速等方法, 让学生能准确地捕捉到信息, 并能正确地翻译成汉语。这种训练方法比较灵活, 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听解和翻译能力。

(三) 利用书中例文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准确掌握语法知识也是学习日语的任务之一, 所以, 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既可以让学生掌握语法点, 又可以提高其翻译能力的教学方法, 具体做法如下:利用书中的例文, 先让一个学生朗读例文, 其他学生都合上书只听不看, 听的学生可以要求重复听例句, 但最多只能重听三遍, 然后让其中一、二个学生把刚才所听的例句翻译成中文, 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听懂, 并能否正确理解。例文基本是由本课新学的语法、单词组成, 老师讲解了语法知识点以后, 再以听的方式把这些知识点让学生们复习一遍。这样既可以巩固新知识的掌握, 又锻炼了学生的翻译能力。因为是刚讲过的知识,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只要学生仔细听, 一般都能正确地翻译出来。这样做, 可以解决简单、机械读例文的枯燥, 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翻译能力和巩固新知识, 学生在课堂中也会比较积极地参与进来, 效果明显。

(四) 笔译训练相结合

课堂教学除了注重口译训练, 同时也要加强笔译训练。尽量利用教材内容, 让学生同步进行笔译翻译练习。笔者结合《大家的日本语2》书后问题中的短文, 有选择性地让学生们进行日译汉笔译练习。本书中的短文难度并不是太大, 但学生往往会有看着容易写起来难的感觉, 这主要是由于中日两国文化、社会背景、语言习惯等不同, 所以在翻译过程中一定要根据语境来进行, 使译文既忠于原文, 又通顺流畅, 给人美感。例如:

私の部屋の壁に丸くて、青い月の写真がはってあります。いつもベッドに入るまえに、写真を見ます。

学生译文:我的房间的墙壁上挂着又蓝又圆的月亮的照片, 在入睡前总是看墙上这幅照片。

参考译文:我房间的墙壁上贴着圆圆的、银白色的月亮的照片, 我总是在临睡前看这张照片。

“青い”在日语中有“蓝色、苍白”的意思, “蓝色”在描述月亮颜色的时候, 不是很恰当, 所以, 可以选择“银白色”来进行翻译。但学生在学习这个词汇时, 对“蓝色”的意思比较熟悉, 并没有注意是否适合翻译的语境, 所以进行了不恰当的翻译。

三、结语

本学期通过从各个方面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训练, 在期末考试中, 学生的语句翻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除了要教授学生词汇、语法等知识以外, 还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让学生掌握一定翻译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还需进行大量的训练、潜移默化的引导, 只有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才能提高翻译技能, 最终使学生的翻译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摘要:翻译能力作为日语专业学生的一项重要技能, 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 在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也是教学的重点之一。本文作者在所承担的一年级基础日语课程中, 就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做了一些实践,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将翻译教学贯穿日语精读课程始终, 全面提高学生的日汉互译水平。翻译教学是高职日语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同时发展, 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贯穿在我们日语教学的各门课程当中。

关键词:翻译能力,基础日语,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改.浅析如何在教学中培养日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 (8) :71-72.

[2] (日) 株式会社スリ一エ一ネットワ一ケ.大家的日语1、2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1.

[3]孔繁明.日汉翻译要义[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7.翻译课教案 篇七

关键词:任务型翻译教学 思辨能力 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b)-0146-01

黄源深提出我国外语专业的“思辨缺席症”问题,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影响人的素质。国内其他学者也开始了思辨能力培养方面的探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文秋芳的层级结构思辨能力模型,这一模型中思辨能力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元思辨能力是指对自己的思辨计划、检查、调整与评估的技能;第二层次思辨能力包括与认知相关的技能和标准以及与思辨品质相关的情感特质。层级模型的认知技能包括三项核心技能:分析技能、推理技能与评价技能。由此可见,思辨能力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素质,是分析、判断、推理、批判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是进行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础要素。

1 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对学生思辨能力培养的现状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设置一般都是“英语+专业”模式。课程结构就是为既让学生掌握英语语言知识又让学生增加诸如国际贸易、旅游、经济管理专业方向的知识,扩大学生的就业范围。在教学中各门课程更多地注重语言知识传授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很少对学生进行培养思辨能力的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

2 在任务型翻译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2.1 任务型翻译教学模式

英国语言学家Jane Willis把交际课堂任务在课堂中的实施分为三个阶段:任务前的准备阶段、任务执行阶段和语言焦点阶段。在任务型课堂中的三个环节中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在每个环节中都能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比传统的翻译课堂更为有效。在任务准备环节锻炼学生的元翻译思辨能力,而其他两个环节则是培养学生的翻译思辨能力,三个环节相辅相成,能够极大促进学生翻译思辨能力的发展。

2.2 在任务型教学中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操作策略

(1)任务准备环节。

任务准备环节包括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准备活动。教师要为学生做好课堂所需要的翻译材料、涉及到相关的翻译理论、方法和技巧及为学生完成任务所需的翻译情境方面的准备工作。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执行翻译任务,由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工作,每个学生在任务执行过程中都有明确分工,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任务分配形式可以采取各组完成同一任务,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翻译任务既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要求课后完成,在课堂上直接进行任务实施环节中的代表汇报和相互评价环节。

教师在准备翻译任务时一定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知识层次和社会需要,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任务包括:单句翻译、篇章翻译、译文对比评价等形式来培养学生的翻译思辨能力,任务要具有实战性、难度要适中。教师选择的翻译材料以篇章翻译为主,单句为辅,这样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翻译意识。教师还要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在文化传统和句法表达层面的异同之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对两种语言能够进行语法分析和逻辑分析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来说,在任务选择上应淡化文学作品方面的翻译,优先选择那些确实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与生活、时代、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有关经济、法律、科技、旅游等文本的翻译材料,以便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完成翻译任务所需的必要情境,锻炼学生的翻译实战能力。

(2)任务实施环节。

该环节主要由执行任务,准备报告和代表汇报三部分组成。任务实施环节强调学生“在做中学”原则,学生由传统课堂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探究,通过完成特定的任务获得和积累翻译理论和技巧,而不是传统的教师一言堂形式。学习小组内部每个同学先各自完成任务,然后向小组陈述自己翻译的过程和结果,同时提出自己遇到的问题,大家共同探究,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这是学生在翻译过程中的互动环节,主要训练学生对译文的分析、阐释、推理、评价等技能维度的思辨能力。

教师在此环节起到监督的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任务当中。教师在这一环节到各组巡视,关注学生的翻译进程,检查各组对任务完成的情况,必要时教师要在方法上给与指导,但对语篇中个别词语的翻译不进行指导。当各组均按照指定时间完成任务时,要求各组选派代表汇报翻译任务的完成情况。在听汇报时教师要对每个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好记录,以便能够做出准确、完整的评价。在这一阶段教师鼓励学生互动,在质疑和反驳中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对于表现好、有独到见解的同学,教师要给与表扬,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语言焦点环节。

在语言焦点环节,教师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做出总结,并进行语言分析,同时安排学生通过书面或口头文本与练习。此环节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环节,是巩固学生翻译理论水平和翻译技巧、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各组代表向全班报告任务完成情况和结果,教师并鼓励其他组学生逐个进行评价,重点要分析译文语篇与原语篇在语境方面顺应性、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以及翻译技巧的运用等,最重要的要指出其译文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修改建议。这一过程能提高学生对译文的鉴别、赏析及反思能力,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发展的一个标志性过程。教师在此过程中总结翻译技巧,帮助学生探寻翻译规律,并为学生布置相关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学生的翻译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培养是任务型课堂教学的灵魂,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是思辨培养的有效手段。将思辨能力的各个要素融入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做中学”,不断培养对语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不同语言文化感知力和译文的评价能力,从而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黄源深.思辨缺席[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7).

[2]文秋芳,王建卿,赵彩然,等.构建我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量具的理论框架[J].外语界,2009(1).

8.翻译课教案 篇八

——你好,先生。劳驾买份报纸。——你要什么报纸,小姐?

——我到巴黎才两天,还不熟悉报纸的名称。

——我们有日报。比如费加罗报,队报,人道报,也有一些晚报:法兰西晚报,世界报,十字架报。——星期天有日报吗?

——没有,不过星期天有周报;也有文学报、科技报和月刊。——谢谢,先生。那份是什么报纸? ——法兰西晚报。

——好,我买那份报纸,也买一份《巴黎透视》,多少钱? ——法兰西晚报,0.9欧元,《巴黎透视》、0.4欧元。——喏,给您。——您没有零钱吗?

——很抱歉,没有,我只有一张20欧元。

B美丽的日出图

在一幅现代派油画前。

“这幅油画,真美!多美的色彩!这位画家,多么有才华!的确,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日出图。”

“我不这样认为,先生。我认识这位画家,他不到中午十二点时从不起床的。依我看,这倒是一幅日落图!”

12A两个秘书

——你知道这件事吗?经理要离开一个星期。——太棒了!我们可以安心了„„

——哎!是呀,替他干这活,他从未满意过。不过,你有办法对付他。当你走进他的办公室时,他好像非常高兴,——他想找个晚上带我看戏。——那可要答应呀!

——我呢,我更喜欢和让.路易去跳舞。——那个看门人?

——他舞跳得好,这你知道。——哎!„„他又不挣一点钱。——他爱我。

——那么,副经理怎么办?他总是说:“我很不幸,埃莱娜不愿意做我的妻子,怎么办?”

——做他的妻子?副经理的妻子?可他不会跳舞呀!

——嗨!跟你跳舞,他会很快学会的,而且很容易学会,亲爱的!爱情是一位好老师嘛!

B关于烈酒危害的讲座

讲座期间,报告人要了一杯牛奶。有人在牛奶里倒了点威士忌。

于是,报告人说:“啊!味道好极了!多好的奶牛!”

13A合理饮食,十分重要!

假期里在海滨浴场,你想健美却超重几公斤怎么办?以下是博松大夫对《健康》杂志的建议。

——博松大夫,确切地说,我们可以吃些什么?

——你们可以吃些诸如鱼,白肉,绿叶蔬菜,水果,鸡蛋等。——鸡蛋可以吃吗?

——可以的,但须注意,每周吃两个鸡蛋,仅仅两个!——我们能喝些什么?只能喝水吗?

——不,不仅仅是水!水当然要喝,但也可以喝茶或咖啡。你们还可以每天喝一杯葡萄酒。——其他食物呢?

——吃些面包,米饭或奶酪,但不能过量 ——土豆能吃吗?

——啊!土豆,黄油,果酱,巧克力和白酒,很抱歉,所有这些都禁止食用

——最后您是否再提个建议?

——好的。要进行体育运动,骑自行车,游泳或步行,这十分有益的!

B鸡的年龄

开始上课了。老师问一个学生:

“马丁,到黑板上来回答我的问题:用什么来识别鸡的年龄?” “用牙齿,先生。”

“可是„„鸡没有牙齿,亲爱的!”

!“鸡没有牙齿,也许是;可我有!假如鸡肉嫩,鸡的年龄就小;假如鸡肉老,它的年龄就大!”

14A拉米先生的一天

——晚上好,拉米先生。您今晚回家很晚。

——我刚接待了几位来访者。通常,我将近六点半的时候回家。每个月的月底,我们有一次会议。——你工作从几点到几点?

——是这样,从八点到十二点,我在车间里和工人一起工作;十二点吃午饭,一点半重新开始工作,我在办公室一直工作到六点。——那您每天都这样工作吗? ——一星期中五天是这样。——那么工人们呢?

——工人们早上很早就到了,晚上五点离开工厂。他们每周工作四十个小时,有时还要加班。——你们有哪些节假日?

——节日期间工厂放假:圣诞节,元旦节,五月一日、七月十四日国庆节以及其它的一些日子。——你们的假期是怎么样的?

——工程师有一个月的假期。工人有四周的带薪休假。——工人们是否在夏天度假?

——一般是这样。我也一样,在七月或八月份度假为的是和家人一起动身。

B这是为了庆祝

“怎么,迪郎,上班时间喝起香槟来了?”

“老板,我喝香槟是为了庆祝自己最后一次加薪20周年纪念日。您看我是很满意的!”

15A天气怎么样

——喂!弗朗索瓦是你吗?我是伊维特。你听得见吗?

——你好,伊维特,我听得很清楚,你好吗?你是从露营地打来的吗? ——不是,我在邮局里,在电话亭里。——天气怎么样? ——这里天气很好。——天气热吗?

——热的,今天三十度,我很热。你们那里天气怎样? ——这里天气不好。——下雨吗?

——今天不下雨,但在刮风。你知道这里经常刮风的,而且冷,15度。

——喂!弗朗索瓦,学校里一切好吗?

——我想一切都好。你们还要在那里呆上几天吧?

——是的,我们还有几天时间,散散步,海里游游泳,搞野餐。我们一直呆到下星期。我们与九月二十日离开宾馆。——很好!祝你们假期愉快!——谢谢你,弗朗索瓦,再见。——再见,伊维特。

B雨伞的故事

天气很不好,天天在下雨。

一位游客将要离开宾馆,他很匆忙,因为已经迟到了。他一分钟也不能再耽搁了。在离开宾馆的时候,他对服务员说: “服务员,请您去看看我的雨伞是否还在我的房间里。” 三分钟后,服务员回来了,气喘吁吁地回答说: “先生,您的雨伞一直在那里,靠近大橱的地方。”

16A大家都去乡下

——怎么!你和罗斯,要离开巴黎?

——真是这样,我们在乡下刚买了一栋房子,是在奥尔良附近。——那你们„„

——是的,我们将住到哪里去。

——等等„„我不明白„„你们为什么要去乡下?是为了赶时髦吗? ——不是,是因为巴黎汽车太多,污染太严重,没有足够的绿地„„此外,也太嘈杂!我呀,你明白,这里我再也生活不下去了。——你听我说,巴黎也有许多优势:有剧院,有电影院„„每天晚上可以去酒吧或夜总会„„星期天有商店营业„„ ——你倒想的是!乡下也一样,也有活动可以开展。

——是的,但不很多!再说,大家相互认识,我呢,不喜欢这样!——而我则觉得这样挺好。认识他人,见面问候,相互说说话„„这里在我居住的大楼里,邻居一点也不熟悉。——我呀,我倒认识„„那么罗斯呢,她对此有什么看法? ——啊!罗斯,她和我想法一致。她也一样,更喜欢这里。——你们也许有道理。

B笑话一则

勒布朗太太刚替她的双胞胎买了同样的衣服。两个孩子随即穿在身上。勒布朗太太问营业员: “有没有镜子让他们照一照?”

9.教案2:中西翻译简史 篇九

A Brief 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and the West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历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

中国历史上第四次翻译高潮正在神州大地蓬勃推进,方兴未艾,景况壮观。

——《翻译理论与实务丛书》总序言

陈福康编著的《中国译学理论史稿》把中国翻译史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当代四个部分:

古代翻译史——起于先秦时有关翻译的零星论述,至清干隆初年《番清说》为止。(包括东汉至宋代的佛经翻译,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明清的宗教、科技翻译,等等。)

近代翻译史——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现代翻译史——从“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当代翻译史——则从建国后至今

古代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

Three Periods of Ancient Buddhist Scripture Translation 第一阶段从东汉末年到西晋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第二阶段从苻秦译场和姚秦译场开始,翻译由私译转为官译;隋朝,上林园里设置了翻经馆。

支谦突破了以往的直译法,开始追求文字的典雅;

道安总结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规律;

彦琮在其论着《辩正论》中提出了翻译要例“十条” 和对译者的要求“八备”;

鸠摩罗什开始提倡意译;

慧远等人则对译文的风格和文体问题进行了一定 的探索。

第三阶段在唐朝

主要译者多为本国人,他们除了精通佛理以外还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其译作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大大超过了前两个阶段。加上唐朝统治者的重视和支持,这一阶段的译经活动达到顶峰,出现了玄奘、不空、义净等著名的僧人译经家。

玄奘提出了佛经翻译中著名的“五不翻”的原则,并为译经者进行了十一种详细的分工。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三藏法师,僧人,佛教学者、旅行家、佛经翻译家,唯识宗的创始者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玄奘所译佛经,多用直译,笔法谨严,所撰有《大唐西域记》,为研究印度以及中亚等地古代历史地理之重要资料。

玄奘的“五种不翻” 所谓“五种不翻”,指的是佛经由梵文翻译成汉文时,在五种情况下,应该采用“不翻”原则,即“音译”(transliteration)原则。这五项原则依次为:

一、秘密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神秘色彩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阿弥陀佛”意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六字真言“唵嘛呢叭咪吽”意为“哦!莲花里的珠宝!”

二、含多义故不翻

意思是说,具有多种含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薄伽梵”具有六种意义:“自在、炽盛、端严、名称、吉祥、尊贵”。汉语里不存在同时包含这六种意义的对应词汇,如果采取意译,在一定的语境中只能译出其中的一个意义,而其余五种意义都会缺失,因此只能音译。

三、此无故不翻

意思是说,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译,等等。

四、顺古故不翻 意思是说,对以前已经存在并广泛使用的约定俗成的音译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遵循习惯沿袭其原有的音译。例如,“阿耨菩提”,可以翻译为“无上”、“正等”、“正觉”。但是,从东汉以来,历代佛经翻译家都用梵文音译,所以玄奘认为不需采用意译,而应保持其约定俗成的音译。

五、生善故不翻

意思是说,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采用音译。例如,“释迦牟尼”、“阿耨菩提”、“菩提萨埵”可分别被意译为“觉悟者”、“能仁”;“正遍知”;“道有情”、“大道心众生”,但音译和意译之间体现出尊卑之别。

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的禁烟英雄林则徐决心“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开始“日日使人刺探西事,翻译西书”,被誉为“组织翻译活动的先驱”。语言学家马建忠在其《拟设翻译书院议》一文中留下了一些有关翻译的论述。他提出有三类书籍急需翻译,并指出“需要择其善者译之”。此外,他在总结了当时译文中常见的不足之后提出了所谓“善译”的翻译标准,要求译文与原文之间“无毫发出入于其间”。

甲午战争后 最著名的翻译家当首推严复,其次便是梁启超。严复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

晚清时期中国译者对国外文学名著的翻译也情有独钟,所出版的译作主要有《伊索寓言》、《天方夜谭》、《鲁宾逊漂流记》、《茶花女遗事》、《悲惨世界》、《安娜·卡列妮娜》等等。这一时期介绍外国文学作品探索文学翻译理论的翻译家主要有林纾、周桂笙、徐念慈、伍光建、苏曼殊和王国维等。

“五四”运动以后,中国译坛又陆续涌现出一大批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大家,其中有很多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鲁迅、胡适、林语堂、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朱光潜等。这个时期翻译理论开始受到重视并有了长足的发展。幻灯片16

董秋斯发表了《论翻译理论建设》一文后,中国译论开始了有目的的建立体系,开始了“转型”。期间傅雷提出“传神”、钱钟书提出“化境”,又为传统翻译理论增添了光辉的一页。文革期间,翻译工作基本停止。改革开放后,译界长期徘徊于原有的认识水平上。

80年代后半期,谭载喜等人主张“必须建立翻译学”的呼声目益高涨。

到了1990年,刘宓庆的《现代翻译理论》出版,译界公认此书为现代翻译理论体系建立的标志,传统译论也就圆满地划上了句号,取而代之的是科学的、成体系的现代翻译理论。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上的几个主要阶段

对于西方两千多年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并无统一标准。谭载喜根据历史因素对翻译的影响,把西方翻译史划分成六个时期:(1)发轫于公元前四世纪的肇始阶段;

(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前四世纪后期至公元五世纪后期);(3)中世纪时期)(约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4)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5)近代翻译时期(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纪大战结束至今。

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Andronicus Rhodius)于公元前三世纪(约前250年)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Odyssey)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幻灯片19

第二次高潮出现在罗马帝国(前27年—395年)后期。此时圣·哲罗姆(Saint Jerome,约340年-420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Volgate)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第三次高潮出现在11-12世纪。此时,西方世界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第四次高潮发生在文艺复兴时代(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晚期。这时候,除了宗教之外,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其中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次飞跃。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五次高潮是在17-20世纪。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10.“标点断句”课教案 篇十

今天教室里多了听课老师,大家紧张吗?先讲个笑话调节一下气氛吧:

一、趣味导入(投影)

某农村糊涂县长,一日做报告,咬文嚼字,照本宣科。当念至:“已获得文凭的和尚未获得文凭的干部……”引得台下哄堂大笑。 (为什么呢?)

读曰:“已获得文凭的和尚,未获得文凭的干部。”

领导面红耳赤,知道了自己的口误,但又不好意思认错,那样会显得没水平,于是就坚持错下去,还拍桌子敲话筒,显得很有理: “有什么好笑的?和尚都可以取得文凭,干部就更要努力喽!”

1.工作出笑话

这位领导没断准句,在工作中闹出了笑话。我们也由此看出,不同的断句,意思也截然不同。古代关于标点断句的故事更多,大家不妨再看看这个。(投影,让学生自己体会)

2.阔少爷断错句娶错妻

以前,有一位阔少爷,常幻想着找个漂亮妻子。某天,他收到媒人寄来的提亲信,并描述那女子的美貌“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阔少爷认为自己就要娶到一位“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的美人了,非常高兴。谁曾想,拜堂之日,阔少爷却发现其妻属丑女,便找媒人算帐。媒人说:“我没有说谎,一早就告诉你,这女子‘脚不大好,头发没有,麻子。是你自己断错句,怎可怪我呢?”

断错句,误了自己的终身大事。教训深刻哪!再看另外一个故事:

3.神奇的标点符号

清朝末年,掌握朝廷大权的慈禧太后让一位书法家题扇。那位书法家写了唐朝名诗人王之焕的诗:“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恙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是,由于书法家一时疏忽,题诗时漏掉了一个“间”字。慈禧看了以后勃然大怒,认为是故意欺负她没有学识,要把那个书法家问成死罪。那个书法家急中生智,连忙解释说:“我这是用王之涣诗意填的词。”并当场又断句吟诵道:“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后,无言以对,只好赐给书法家银子压惊。

标点虽小,却挽救了一条性命。如此看来,标点断句的作用真的是不可小看啊!为了避免闹得错误百出、贻笑大方,我们就要了解:什么是断句?它有哪些要求?我们如何来正确标点一段话?

二、常识讲解

(一)句读解读

我们开设古代汉语课的目的,就是通过讲解带有规律性、常识性的知识,来提高大家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要读书,首先就要识字,断句。因为中国古代没有标点符号,一篇文章甚至一本书,都是一个汉字挨着一个汉字地写下来的。断错句,文章的意思就会理解不到位,甚至扭曲,更别说继承、发扬光大了。因此,古人把“习六书,明句读”作为“小学”。掌握了六书知识,就有了一个识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读规律,才能够真正读懂古文。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韩愈在《师说》中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其句读”就是教学生断句。句读是阅读文章时音节停顿的所在。前人断句时,在一句话的末了用“。”断开,叫“句”;在一句之内语气停顿的地方用“,”断开,叫“读”(dòu)。给古书断句也可以叫断句读。

(二)基本要求

1.内容符合情理

哀公问于孔子曰:“吾闻夔一足,信乎?”曰:“夔,人也,何故一足?彼其无他异,而独通于声。尧曰:‘夔一而足矣。使为乐正。故君子曰:‘夔有一足,非一足也。”

翻译:(鲁国的国君)哀公问孔子:“我听说夔(人名)一只脚,你相信吗?”(孔子)说:“夔,是个人,怎么会一只脚?他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就只是精通声律(音乐)。尧说:‘有夔一个人就足够了。指派他当了乐正(官名)。因此有学识的人说:‘夔有一足,不是一只脚啊。”

感:断章取义的确笑话百出。凡事没弄清原委就妄下结论,可能会出大麻烦的。

2.符合语法规范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史记·项羽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

(正确断句为)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去:古义为“离开”,今义则为“到某地去干什么”,方向正好相反。如果你忘了这一点,就会犯同样的错误,就会“见笑于大方之家”。(不要迷信古书)

小结1(过渡作用)

断句的基础在于领会全篇的文意,因此断句前先要读几遍原文,力求对原文内容先有个大致的了解。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语感对断句有很大的帮助,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

三、指点迷津

文言文的断句方法有:

(一)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不管给我们什么文段,第一步都应该是通读全文,反复诵读,增强语感,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顾及前后文,搞清文段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的是什么意思。这是正确断句的基础。但是我们同学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一边看一边点断,看完了文章,断句也结束了,待回头检查时,又觉得有许多不妥之处。其实这种“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内容和断句是紧紧相关联的,熟读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因为读不懂就“点不断,理还乱”,肯定点不好。另外,马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读一遍两遍一晃而过也不行。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遍数读多了,其意义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二)先易后难,攻破难点

给一段文章加标点,往往有易有难。我们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这是一种先易后难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据一些明显的标志(如下面将要讲到的查虚词、看对话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断开。

另外,我们还要有全文意识,对不易断开的地方,要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认真推敲,确定在适当的地方断句。

(三)寻找标志,辅助标点(重难点)(投影)

1.看虚词,定句读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特别多,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通篇用了二十七个“也”字,几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传为美谈。文言虚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语法关系和语气,往往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有助于断句:

①夫、盖、其、凡、窃、请、敬、若夫、且夫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

②也、矣、欤、耶、乎、兮、耳、焉、哉、而已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

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④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

⑤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

例如: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夫十有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独五人之皦皦何也(这一篇我们学过,借助我们所介绍的方法和你的文言功底,断一断)

再例如清人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与庸也。吾资之聪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然则昏庸聪敏之用,岂有常哉?”

这段文字相当典型。全段共有十七个句子,用了十七个标点符号。其中成为断句标志的句末语气词共十一个(“乎”“矣”“也”“焉”“哉”),连词和凝固结构共三个(“则”“而”“然则”),代词两个(“之”),句首语气词(“岂”,也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一个。

当然,我们在抓虚词标志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词,词性变了。“也”,用在句中舒缓语气,可点断,也可不点断。

2.对话、引文定句读

文言文中对话、引用常用“曰”“云”为标志,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以及所说的内容,明辨句读。

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耕柱子悟

学生试着断句后教师明确:

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吾无逾于人乎?”墨子曰:“吾将之太行,驾骥与牛,子将谁驱?”耕柱子曰:“将驱骥也。”墨子曰:“何故?”耕柱子曰:“骥足以责。”墨子曰:“吾亦以子为足以责。” 耕柱子悟。

翻译:墨子对耕柱子发怒,耕柱子说:“难道我就没有胜过旁人的地方吗?”墨子问:“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马或一头牛来驾车,你预备驱策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那我当然用良马了。”墨子问:“为什么要良马呢?”耕柱子说:“因为良马值得鞭策。”墨子说:“我也以为你是负得起责任的。”耕柱子大悟。

3.找名词(代词),定句读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和现代汉语一样,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可以确定停顿的位置。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时间等。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例如《赤壁之战》中,“初,鲁肃闻刘表卒”,先用全称,以下“肃径迎之”“肃宣权旨”就不再提姓了。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矣(韩非子《说林·下篇》)

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目小可大,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者也,则事寡败也。

翻译:雕刻人的技巧往往是,鼻子不如刻得大一点,眼睛不如刻的小一点。鼻子刻大了,可以削小,雕小了,就无法加大了。眼睛刻小了,可以修大;刻大了,就无法改小。 办任何事情都是这个道理,对于那些不能恢复挽回的,开始就得特别谨慎小心,那么,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减少了……

这则寓言告诫人们,事物是发展变化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留有余地,努力掌握事物的规律。

4.根据语法结构断句

古人不知道语法结构,只是凭着模糊的语感去断句。我们可以利用语法知识,对文言文的句子进行语法分析,根据语法分析确定该如何断句。文章中有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而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则容易解决。

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齐景公谓子贡曰:“子谁师?”曰:“臣师仲尼。”公曰:“仲尼贤乎?”对曰:“贤。”公曰:“其贤何若?”对曰:“不知也。”公曰:“子知其贤而不知其奚若,可乎?”对曰:“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答案:今谓天高,无少长愚智皆知高,高几何?皆曰不知也,是以知仲尼之贤而不知其奚若。

译文:

齐景公问子贡:“你的老师是谁?”子贡回答说:“我的老师是仲尼。”齐景公问:“仲尼有才干吗?”子贡回答说:“有才干。”齐景公问;“他的才干怎样呢?”子贡回答说:“不知道。”齐景公说;“你知道他有才干,却不知道才干怎么样,这行吗?”子贡回答说:“现在说天很高,无论老人小孩愚昧聪明的都知道天很高。天有多高呢?都说不知道。因此知道仲尼有才干却不知道他的才干怎样。”

5.根据修辞的要求断句

古人写文章,十分讲究对仗工整,讲究对应,讲究互相照应,文言文中常用整句,如顶真、对偶、对举、排比,骈文中的四六句、反复句等,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我们利用这一特点进行断句,常常是断开一处,接着便可断开几处,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愚公移山》:“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苏洵《六国论》)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是对偶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对偶),中间可以使用逗号。两处“其实百倍”“其实亦百倍”是对应的,两个“其实”之前可能使用相同的标点。“较秦之所得”和“与战胜而得者”是互相比较的,也就是对应的,它们之间可以使用逗号。当然,“诸侯之所亡”和“与战败而亡者”也对应,中间也可能使用相同的标点。

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说苑》)

答案: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

译文:

君子的话很少但实在,小人的话多却空洞。君子求学,听到耳朵里,记在心中,亲身去实践它;君子做事,开始时看不出什么,结束时(别人就)赶不上了。君子不怎么考虑福,考虑祸的时候却很多;君子选择对象吸取,却不选择对象给予;君子学问充实却好像空虚,有才学却像没有才学。

6.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

记住下面几种文言文的习惯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不亦……乎”(不亦说乎?);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 “得无……乎”(得无异乎?)等,可以帮助断句。

记住文言文习惯上较为固定的词组,不要把它们拆散,可以减少断句失误。

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 “孰若”“至于”“足以” “得无”“无乃”“何以” “于是”“然则”等。

以上所举的是我们在断句中常用的妙计,平时需要把这几种方法相辅相成,学会举一反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标志之外需注意:

1.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

题目做完后,通读一遍,用语法分析或凭借语感,根据文言文断句的基本要求,来检验断句是否正确合理。

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如果内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点错。

例如:“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资治通鉴》卷十六)这段话中,虽然每句话本身都讲得通,但“争投水死者十余万”一句有悖情理:营垒崩溃,打了败仗,弃甲逃命的兵士,为什么“争投水死”呢?他们争着投水,是为了活命,而不是自杀。因此,正确的标点,应在“争投水”后加上一个逗号。

2.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阶梯,有了它还不能确保走进科学的殿堂,因为进入本身是需要行动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从何而来?以课本为本,掌握实词、虚词、句法、词法,培养扎实的文言功底;熟读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养语感。此外,就像古人说的“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要适当做一些专题练习。这样,正确断句的能力就会在阅读中形成,在实践中成熟,在运用中提高。

小结:

1.通读,凭语感断,先易后难。

2.抓词语: ① 虚词:“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在句首;“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在句尾; “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在句中。②对话、引文标志:“曰”“言”“云” ③语句核心,一般是谓语。

3.观修辞:对偶句、对举句、排比句,骈文中的四六句等。

4.找固定结构

5.检查:利用翻译、语法分析或语感来检验。

四、牛刀小试

堂上练习1

孟子曰:“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菑,乐其所以亡者。不仁而可与言,则何亡国败家之有?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谓也 。”

【注解】

①菑:同“灾”。②沧浪:前人有多种解释。或认为是水名(汉水支流),或认为是地名(湖北均县北),或认为是指水的颜色(青苍色)。各种意思都不影响对原文的理解。③濯(zhuó):“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上天降下的灾难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洗。④缨:系帽子的丝带。

【译文】

孟子说:“不仁的人还能同他讲什么吗?他们面临危险还自以为安全,灾祸临头还自以为得利,把导致亡国败家的事当作快乐。不仁的人如果还能同他谈什么,哪还会有亡国败家的事呢?从前有个孩子唱道:‘沧浪的水碧清哟,可以洗我的帽带;沧浪的水浑浊哟,可以洗我的脚。孔子说:‘弟子们听着!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了。这是由水自己招来的。一个人必然是自己招致侮辱,人家才来侮辱他;一个家必然是自己招致毁败,人家才来毁败它;一个国必然是自己招致讨伐,别人才来讨伐它。《太甲》上说:‘上天降灾,还可以躲;自己作孽,别想再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读解】

水的用途有贵有贱(“濯缨”与“濯足”),是因为水有清有浊造成的,人的有贵有贱,有尊有卑又何尝不是由自己造成的呢?

不仅个人如此,一个家庭,一个国家,都莫不如此。人因为不自尊,他人才敢轻视;家由于不和睦,“第三者”才有插足的缝隙;国家动乱,祸起萧墙之内,敌国才趁机入侵。所有这些,都有太多的例证可以证实。我们今天说“保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其实也正是这个意思。所以,人应自尊,家应自睦,国应自强。祸福贵贱都由自取。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

堂上练习2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庄子·山木》)(注:这里的“雁”是“鹅”)

庄子行走于山中,看见一棵大树枝叶十分茂盛,伐木的人停留在树旁却不去动手砍伐。问他们是什么原因,说:“没有什么用处。”庄子说:“这棵树就是因为不成材而能够终享天年啊!”庄子走出山来,留宿在朋友家中。朋友高兴,叫童仆杀鹅款待他。童仆问主人:“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

补充:

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日遇见山中的大树,因为不成材而能终享天年,如今主人的鹅,因为不成材而被杀掉;先生你将怎样对待呢?”

庄子笑道:“我将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处于成材与不成材之间,好像合于大道却并非真正与大道相合,所以这样不能免于拘束与劳累。假如能顺应自然而自由自在地游乐也就不是这样。没有赞誉没有诋毁,时而像龙一样腾飞时而像蛇一样蛰伏,跟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而不愿偏滞于某一方面;时而进取时而退缩,一切以顺和作为度量,优游自得地生活在万物的初始状态,役使外物,却不被外物所役使,那么,怎么会受到外物的拘束和劳累呢?这就是神农、黄帝的处世原则。至于说到万物的真情,人类的传习,就不是这样的。有聚合也就有离析,有成功也就有毁败;棱角锐利就会受到挫折,尊显就会受到倾覆,有为就会受到亏损,贤能就会受到谋算,而无能也会受到欺侮,怎么可以一定要偏滞于某一方面呢!可悲啊!弟子们记住了,恐怕还只有归向于自然吧!”

解读:凡事必须看清事物的本质,掌握其内在规律,才能知道看似矛盾,实际合理。人们取舍的基本条件就是:利我!从这个故事看,很明显:对人有用的木材,砍!不能鸣叫以愉悦人的耳朵的大鹅,杀!会鸣叫以愉悦人的大鹅,姑且留着让它为人们鸣叫。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介绍的文言文断句的几种方法,只能看作是断句时的注意之点,仅仅起辅助作用,并不是能否正确断句的决定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的还是古代汉语、古代历史文化知识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力的总的水平。而这些知识只能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断积累。所以我们应该看到,古文断句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平时就应该多朗读,培养语感;做练习时,注意各种断句技巧;多联系上下文语境,反复推敲,这样断句能力才能提高。

课下同学们做一下思考题,看看我们对所讲知识掌握的怎么样。

11.翻译课教案 篇十一

关键词:非通用语种专业,跨文化交际,翻译教学,教学改革

外语学科非通用语种专业,是指相对于英语专业教学而言的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专业。随着国际间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交流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对英语以外的非通用语种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非通用语种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近三年来,国内很多高校在原有的英语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日语、俄语、德语、法语等小语种专业并组建了外语学院,已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则扩大了招生量。就河南省情况来看,除了原有的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外,河南省不少专科升本科的院校也都开设了非通用语种本科专业。非通用语种专业的毕业生近5年来增加了将近3倍,这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市场的需求。毕业生数量的增加,给我省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带来了新的变化。这一变化就要求我们及时把握就业动向,认识当前形势,及时调整专业发展策略,以培养更多更好、适合社会需要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

一、当前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

2008年3月和6月,我们课题组分别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始和收尾两个时间段,在相关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助下,对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师范大学、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理工大学、南阳师范学院、升达学院、新乡学院、南阳理工学院9所高校的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其中,“3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3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6月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7份,有效回收率为95.67%。“3月调查”调查学校9所(男生13.2%,女生86.8%),“6月调查”样本210份,调查学校9所(男生12.9%,女生87.1%)。问卷内容涉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渠道、就业指导、毕业去向等各个方面。我们认为,这两次调查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2008年河南高校非通用语种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

1. 就业结果。

不少毕业生找到了满意的工作,就业形势较好。“6月调查”表明,2008年河南高校有73.21%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毕业生已经找到工作单位(包括“自己创业”),对找到的工作“很满意”的占11.34%,“满意”的占24.17%,“不满意”的占14.91%,“很难说”的占49.58%;有26.79%的毕业生尚未就业,其中包括“考研”与“出国深造”。3—6月两次调查对比显示,当初有一部分准备考研、出国、自己创业的学生遭遇了失败,进而转向了就业。值得注意的是,有11.1%的大学毕业生暂时不想就业,他们或者准备考研,或者准备留在大城市“打工”。这是一个尚处于变化中的不稳定的群体,值得有关部门关注。

2. 就业倾向。

重发展,亲实惠,工资收入期望较高。大学毕业生在择业中表现出“重发展、亲实惠”的趋向,能否发挥特长、是否有发展机会成为大学生最为关心的问题。调查显示,毕业生择业时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能否发挥特长(51.44%)、经济收入(29.68%)、工作环境(19.04%)、社会声誉(9.1%)、工作地点(7.61%)和父母在一起(0.51%)。对于就业单位的条件,大学毕业生所看中的依次是:发展机会(57.91%)、工资收入(26.27%)、深造机会(19.13%)、住房条件(6.51%)、出国机会(7.19%)、交通便利(0.6%)。

对于工作后月工资收入的最低要求,大学生的选择依次是:1500—2500元(40.8%)、800—1500元(31.4%)、2500元以上(26.5%)、500—800元(1.3%)。其工资收入的期望值远高于大城市的人均收入水平。根据麦可思 (MyCOS) 公司的调查,“河南省2007届大学毕业生薪资期望底线与实际薪资:本科薪资底线1456元,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2091元,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薪资2259元。”从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当年收入的平均值来看,工资收入达到了2500元以上。从调查数据来看,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多在经济发达城市的外资就业,工资收入高于平均水平。

3. 择业地点多集中在大城市。

据新浪网2008年对中国大学生就业的调查报告,“中国2007届大学毕业生省际流动频繁,从流动比例上来看,广东、上海、浙江、北京四地的毕业生净流入比例分别为185.2%、130%、117%和70.8%,均大幅度超过其他省/市,其中广东的人才净流入率更是遥遥领先”。对于就业“首选就业地”这一问题,有74%的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选择了上海,选择北京、广东、江浙及其他沿海地区和中西部的比重不大,基本上都低于5%。可见,大学生择业地点趋于集中,绝大多数学生把上海作为首选就业地。

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这些大城市能够提供较多的施展个人才能的就业机会。这些地方不断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和优厚的待遇,吸引外地人才。所以这些地方一直是学生求职的第一选择。

二、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翻译人才培养———以翻译教学为例

相比英语专业教学和公共外语教学,非通用语种专业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国内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不多,可借鉴的经验也比较有限。所以,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跨世纪的合格的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就有必要在外语教学特别是翻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翻译课是我省高校非通用语种专业高年级普遍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是培养非通用语种外语人才最主要、最直接的渠道之一。翻译教学的得失成败直接影响着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的素质。然而,长期以来,翻译教学总是倾向于教师讲技巧,学生做练习,完全把翻译课当作一种技能课,而忽略了翻译理论的传授,结果导致学生难以举一反三,甚至由于大量的练习而对翻译课产生了厌学心理。

翻译课应该是一门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外语教学中应包含文化的内容,这早已得到了公认,因为语言也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翻译课作为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教学,虽然在外语教学中所占的时间比例不必太多,但这种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的优点却不容忽视。

通过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独立地做出翻译策略的调整。例如汉语中的“龙”在德语中翻译为“Drachen”,表面上看意义等值,但在中德文化中表示的意义却大相径庭。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图腾,中国人称为龙的传人,古代皇帝都穿龙袍、绣龙旗,而在德国文化中,龙是一种凶残的动物,是恶魔,在神话和童话中,勇士单枪匹马屠龙救公主的故事屡见不鲜。在翻译时,如果直接对应翻译,会使读者感到困惑。因此必须加以解释或注释。再如:德文中合成词“Fachhochschule”按字面意思中文翻译为“高等专科学校”。事实上德国的“Fachhochschule”一般年限为4至4年半,毕业文凭是被中国承认的学士,这与中国的高等专科学校完全不同。学生必须了解这一背景,在翻译时将“Fachhochschule”一词翻译为与中国相对应的“应用技术大学”。

目前我国的翻译教学比较注重讲授翻译技巧,尤其是本科生的翻译课基本上是翻译技巧的传授。我们认为,翻译课仅仅传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它不仅应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中外文化比较。

一般认为,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的形成与该民族的文化是交织在一起的。因此,翻译中欲从根本上了解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形成的根源,必须了解该民族所独有的文化。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系统性地学习中国和外国在历史、地理、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具体可采取选修课、讲座或论坛的形式进行。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同一历史时期不同民族发展进程中的快慢、特征和该民族思维发展过程中的决定因素,从而抽象出中外文化和民族思维方式的异同。

2. 中外语言对比。

语言的发展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地理等因素密切相关。了解一种语言的起源与发展,必须从语言的历史着手,从整体上把握语言的起源和演变。在翻译教学中,由于课时所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采取课后阅读、集中讨论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出各语言的特点,从宏观上对汉语和外语这两种语言的形成、发展、特点有所把握。其次,通过对汉语、外语两种语言文字在语法范畴、句法、词义、篇章结构和思路上的分析和比较,抽象出汉语、外语两种语言因思维方式的异同而各自产生的特点。在翻译教学中,应选取中外语言对比和翻译的关系方面的书籍,通过课堂讲解或指导学生阅读、组织讨论的形式进行学习。教师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独立分析汉语、外语的语言结构特点,并在翻译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以克服中外思维差异性所带来的障碍。在翻译技巧训练中,教师应通过具体的实例分析来验证这些差异性对翻译的影响,同时通过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帮助其不断修正自身的思维,掌握翻译的基本方法。应用翻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学习、模拟加实战的综合过程,需要打好词汇与语法的扎实基础,提高阅读的质量,扩大知识面,加深对中外文化背景的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通过对河南省高校外语非通用语种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非通用语种专业毕业生在就业结果、就业观念等方面都有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和全国开设非通用语种专业的高校增多,以及原有非通用语种院校的扩招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些对毕业生的就业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一挑战,为了达到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更多合格的非通用语种翻译人才的目的,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就有必要对传统纯粹的知识教育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本研究试图通过具体的翻译课教学改革,通过翻译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比较分析能力,改变以往教学中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讲授、忽视学生人文素质提高的弊端。

参考文献

[1]河南省2007届大学本科生平均月薪2091元[Z].大河报, 2008.12.8, 第3版.

[2]新浪网.http://edu.sina.com.cn/zt/focus/jiuyebaogao/index.html.

[3]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6.

[4]束定方,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上一篇:第一次练摊作文下一篇:读名著演讲比赛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