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德育工作思路

2024-10-25

高中德育工作思路(精选12篇)

1.高中德育工作思路 篇一

2017-2018学年高二2级部第一学期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陈校长的学初报告为指导,以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为抓手,以丰富多彩的班级文化建设为载体,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坚持“抓好常规,突出重点,体现特色”的方针,使级部德育工作真正落实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力争把级部德育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二、工作目标

1、教师:倡导“责任心、荣誉感、有协作、重奉献”的团队精神,深入开展以“爱岗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为核心的师德教育。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师能强,师业精”的教师队伍。

2、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教育,培养学生热情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风貌。做到遵规守纪、讲究礼仪、学风浓、考风正、成绩优。探讨后进生转化规律和边缘生推进策略,争取取得一定成效。

3、教学:第一、小高考目标:小高考4A10人、3A20人、2A40人、1A140人;第二、期末统考目标:全市10000力争达到300人。

三、工作措施

(一)级部建设

1、强化坐班考勤制度。要想取得好成绩,教师必须“坐得住、静下心、拉得出、打得响”。因此我们对教师办公提出几点原则要求:

(1)教师办公考勤实行签到制。上班时间上午:8:00-第三节课下,下午:14:30-第三节下(随学校作息时间作相应调整)。尤其是下午第三节,必须严格点名,及时通报。

(2)坐班期间不得大声喧哗、说笑,或者做与教育教学无关的事,要注意保持办公室的正常办公氛围。

(3)关于上班、坐班的考勤,按学校要求,级部将组织人员进行督查,每月把坐班、值班考勤结果公布上墙。违反坐班考勤制度的,将按学校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2、实行阶段性考试制度,加强教育教学过程竞争管理,以此来促进师生自身的不断进步和完善,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3、实行例会制度。①每周一次级部例会,总结上周计划执行、落实情况,提出存在问题并讨论解决办法,布置本周工作;②每周一次的班主任、备课组长会议。首先由各班主任、备课组长谈自己上周工作成绩及存在的问题。互通信息,交流管理方法,找出共性问题,然后大家共同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内容,最后由年级提出具体工作意见。③至少每月一次同班教师会,由班主任召集主持,分析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行为习惯和学习成绩进、退步情况),提出问题,讨论解决办法,以后的同班教师会滚动分析,及时调整措施;每班优秀学生由班主任协调分配给任课老师,进行补弱督促这些学生全面提高,会议做好记录交级部。

4、实行常规教学检查制度,可在期中、期末前各做一次问卷调查工作,提供给我们的老师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方法。

(二)教学工作 教师方面

1、继续实行教案日签制和业务周查制。要求注明上课日期,定期开展优秀教案展览。

2、杜绝老师在晚辅导玩手机现象,年级要加强要求和检查力度,查到一次扣半节课加班费。

3、本学期要适当转变月考的评价指标,要将理化生学科纳入月考考核。

4、提高早读课的实效性。双语备课组要研讨制定早读课的基本模式,通过面向全校的公开课推进此项工作。

5、继续实行备课组周计划上墙到班制。增加备课组周工作汇报环节,要求备课组每周五上午放学前完成周工作总结和下周工作安排,并上传FTP相应文件夹。

6、强化教研活动和组内公开课的管理。通过观摩优秀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和级部负责人蹲点促进此项工作。

7、双语备课组要拟定学期阅读计划。定期进行检测。

7、安排课代表建立班级学科错题档案。此项工作由年级统一培训,作具体操作层面的要求。

8、加强对高三月考及各大市统测试卷的研究。年级安排专人负责收集上传级部qq群,供备课组研究,并要求选择适合高一学生的试题体现到平时的练习中。学生方面

1、早早读:每晚放学前要求相关课代表将第二天早早读的内容明确地写到黑板上,引导学生6:15开始晨读,6:30之前各班有计划的安排背诵必修学科;6:55--7:00以默写为主要方法验收早早读内容,双语课代表要组织到位。

2、强化学生听课习惯的养成教育,加强对学生“笔记本、错题本、演草本、计划本”的跟踪管理,年级验收检查,要求规范书写从演草本做起。

3、晚7:00前的45分钟由原来的周一至周六的6份小练消减为4份小练,切出周三和周六的两个时段用于必修学科需要自主安排。

4、晚自习继续实行切块管理,注重对预习工作的强化要求。

5、强化课前两分钟的管理,年级制定具体规范要求。

6、周日下午返校后主要是数学”周周清”训练,其间根据需要可开展如校内名师讲座、课本原题竞赛、基本知识默写竞赛、社团活动成果汇报会、演讲比赛、英语课文背诵比赛等活动。

7、周日晚原则上不安排综合练习,主要进行本周知识回顾与整理、下周各科学习内容的预习工作。

8、周六和周日早辅导主要以双语过关内容为主。如:语文名句默写过关、双语书法验收过关、英语听力竞赛、英语高级句默写过关。

9、周一升旗后至第一节进行双语轮流周周清训练。

10、语数英、选修和必修学科协同发展。

(1)语数英为中心不动摇。确保晚自习期间语数英各科学习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

(2)选修学科有侧重。重点保证理化生学科学习时间,晚自习安排20分钟时间进行练习。

(3)必修学科要重视。第一级部确立目标。在学校下定目标基础上级部放大目标,召开“冲A灭D”学生动员大会。第二时间保证:化生政史地学科利用早晨6:15-6:30时间,安排学生做好记忆。理化学科确保晚上练习时间,每晚20分钟。第三细化学生目标。级部要分析高一两次期末考试成绩,列出冲A生名单,让老师心中有标。第四各科科学规划。各学科要制定计划,明确教学内容和时间安排。第五各科要研究试卷。重点在冲A把关题上下功夫,让冲A生吃得饱。

(三)德育工作

1、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1)班主任队伍建设。根据目前教师和班主任的现状,级部配合学校对教师和班主任进行局部调整,以激发教师和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增强教师和班主任的责任感及部分教师的危机意识。要充分挖掘有经验的班主任带头作用,同时重视对青年班主任的培养。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班主任经验交流会,提升班主任的理论水平和工作水平及协作能力。另外我们将制定年级周行事历,每周一份,总结上周工作安排下周工作,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按学校德育工作总体目标要求,对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

(2)学生干部队伍建设。学生干部是广大学生的带头人,是年级与班主任的好帮手,他们的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班集体的建设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对班干部队伍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将加强对学生的干部的培训,使他们发挥学生干部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管理职能,使学生干部成为学生的楷模和带头人,积极发掘以先进典型带动年级学生整体素质。

2、以班级文化建设为抓手,推进年级各项工作。

3继续坚持班主任值班制度。每天由值班班主任老师和学管会学生对班级进行:到校、卫生、学习、自习纪律、宿舍纪律等方面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通报的形式及时公示,要求班主任及时发送值日图片到QQ群,有问题的班级班主任必须当日处理并把处理结果报级部。

3、发挥学生会的自律和自制作用。每天由学生会学生干部值班,检查每班的自习课纪律等,并每天公示前一天的结果,这一结果与学生个人考评和班级考评挂勾。

4、定期召开多种形式的座谈会。特别注重对尖子生、班干部、后进生等特殊群体的教育,并根据其各自的特点,制定不同教育方法,使他们既成人又成才。

5、加强对“后进生”的管理。建立“后进生”档案,要求每位班主任、每位教师都要了解每班“后进生”的情况,并从作业入手,由班主任提供名单,每次作业“后进生”的必须到位。继续成立“违纪生生学习提高班”。

6、每月一次学生仪容仪表大检查。检查结果反馈给班主任,存在问题必须马上整改。

7、“断电行动”常抓不懈。

四、工作安排 九月

1、开学各项准备工作:新学年教师提前备课,教学生活环境整理,作息时间表、各类书本薄册文具准备和发放。

2、制定各项工作计划(年级工作计划、备课组工作计划、班主任工作计划),编排好表册并及时上交。

3、召开班主任会议,组织学生报名上课,做好开学教育工作,租住生登记,签协议书。

4、召开备课组长会议。

5、以备课组为单位,新老教师结对,开展相互听评课活动。6.教师节“为恩师献礼”活动。学感恩

7、文明教室与文明宿舍的创建。十月

1、组织阶段考试

(一)、教师考后质量分析总结。

2、诚信教育,考纪、考风教育。

3、召开各班教师座谈会。

4、各班级召开学生经验交流会,进行学生方法培训指导。

5、教学问卷调查。

6、组织学生干部培训。

7、国庆感恩教育——“我为父母做四菜一汤”、“我给爸爸妈妈洗一次脚”。8.中秋节开展“明月千里寄心愿”活动。谈梦想 十一月

1、组织年级学生座谈会。

2、德育工作中期总结、交流。

3、组织期中考试。十二月份

1、检查各备课组集体备课落实情况。

2、第2次月考及考试成绩统计分析。

3、积极配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

4、“一二九”爱国主题月活动。

5、读书写作活动,举办读书节。元月份

1、安全纪律教育。

2、“冲A灭D”学生动员大会。二月份

1、安全隐患大排查。

2、期末考试动员及组织期末考试。

3、期末各项数据的上报。

4、积极配合学校其他部门的各项工作。

5、准备寒假补课相关事宜。

2.高中德育工作思路 篇二

在高考的语文试卷中, 作文是语文试卷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拥有大量的分值。然而, 从近年学生高考语文作文分数的情况来看, 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提升, 且还有一定程度的降低。学生之所以作文得分低跟学生平时累计少、作文立意单一、审题错误以及思维不成熟甚至一些学生的价值观出现严重的偏差等这几点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对学生写作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问 题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训练, 真正地提升学生写作水平, 提高高考作文分数。

二、高分作文训练准备工作

(一) 克服学生写作心理障碍

首先教师要教会学生基本的写作基础知识, 以议论文为例, 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议论文, 怎么去写一篇“规范的议论文”。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在文章的作用和地位。让学生了解像道理论证、事实论证等几种常用的论证方法;其次, 教师要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不少的高中学生在写作上都抱有恐惧的心理, 不敢写、害怕写、不想写。因此, 教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上要循序渐进, 由简到难。先通过简单的作文训练, 逐渐积累学生写作的经验和素材, 减少学生对写作的恐惧心理。

(二) 写作素材的积累和运用

在写作中, 写作素材对作文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 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以及其他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以及提高其灵活运用素材的能力[1]。在写作素材的积累上, 学生要重视课堂内外的各种信息资源。教师通过帮助学生整理课本知识材料, 学生充分掌握了课本素材并合理的整理, 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灵活地提取运用。学生在牢固掌握课本素材的基础上要注重课外生活素材的积累。像课本素材一样把搜集的课外各种信息资源素材进行分类整理[2]。学生在课外阅读中要养成做笔记和写日记的习惯, 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 这些记录都可能成为学生日后写作的素材;养成看报和了解时事新闻的习惯, 积累一些具有时代特色的素材, 能很好提高作文的水平和质量;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思考的习惯, 通过思考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和逻辑能力, 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要注重让学生使用课内外的内容写作, 在增加学生素材积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运用素材写作的能力。

二、提升学生审题立意能力

所谓的审题, 就是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和反复地推敲所给的作文材料或问题, 了解材料或问题的内在含义、写作要求, 根据材料或问题的含义和写作要求确定写作的重点和范围, 最后在确定写作的切入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的基础上选择正确的问题或写作方式方法[3]。根据当前作文命题方式介绍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方法, 新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法。

第一, 关键句审题法。在一些材料作文中, 存在一些关键句子就是材料要表达的中心主旨, 因此, 学生要正确把握材料的中心主旨句, 通过认真深入分析, 揣摩把握题意。在学生作文训练中, 教师要先教授学生正确把握中心主旨句的方法, 然后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练习。

第二, 逆向思考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结果去找出原因, 这种方法也叫做由果溯因审题法。因为事物都是与其他事物具有一定的联系, 因此, 材料作文的审题中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 根据材料的结果逆向推出产生结果的原因, 这种方法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逆向思考审题法应用范围较广, 因此需要教师重点地去讲解, 让学生灵活地掌握和运用。

第三, 联想迁移引申法。这种方法常常用于寓言故事或自然想象为作文材料的审题。因为这类材料虽然很容易找出关键句, 但是材料本身对写作没有太多有用之处, 因此, 必须将这类材料与社会生活和实践相结合, 再确定写作的主题。面对这种作文材料需要学生具有很好的思维以及对材料的联想迁移能力。所以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这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第四, 练习实际的审题法。现如今高考作文材料越来越多地与时事贴近, 例如2010年北京高考作文材料就采用了温总理的故事。对于这类材料, 教师要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正确读报的习惯, 根据自己的爱好摘抄自己关注的时事内容, 要求学生根据时事写时评, 激发学生关注时事的兴趣, 培养学生逐步关注时事的习惯;除此之外, 要培养学生深入挖掘材料内容的习惯和面对事情树立正确是非观的能力。

三、构建有效的作文结构

由于高考时间较短, 考生要构建良好的作文结构, 这可以使文章思路清晰明了, 将文章的重点和亮点快速呈现在阅卷者面前。因此, 学生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方法构建。第一, 合理地运用小标题和序号, 以凸显文章的层次感。每个小标题和序号后都是从话题的不同角度和层次去描写或论述, 所有的小标题组成一个整体的文章, 这种作文结构设计法可以凸显作者的逻辑性和层次感, 提高作文的水平。第二, 善用提示语和中心句。在每个自然段的段前或段末用一句话总结概括本段的中心思想或内容, 可以起到与使用小标题方法同样的效果。第三, 采用整齐的表达方式去凸显文章的层次感。采用这种作文结构要保证作文内容表达方式的顺序不能混乱, 这样文章在阅读时才能给阅卷人有整齐美的感受, 也方便他们迅速了解文章的思路。

四、结语

写作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同时写作也是学生最惧怕的语文知识内容, 它并不像其他知识那样具有具体可行的训练方法。学生通过对高分作文训练, 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通过对日常生活素材积累和时事的关注, 还能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但是以上的训练思路还存在一些缺陷, 思路还不算很完整。因此还需要更多的教师在今后的作文教学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继续完善学生的高分作文能力训练, 帮助学生走出写作的阴影, 真正实现学生轻松写作。

摘要:高考作文在高考语文考试中的作用不言而喻, 但是从近几年来看我国高考学生的作文出现了各种问题, 导致高考作文分数总体上并未增加。本文主要根据学生作文中出现的以上问题提出了几点关于高分作文训练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高中,高分作文训练,新思路

参考文献

[1]张路伟.高中议论文写作训练策略探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 2012 (9) .

[2]于洋.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新探[J].语文天地, 2013 (21) .

3.高中德育工作思路 篇三

坚定一个方向

2010年7月13日,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德是做人的根本,只有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志向,从小打牢思想道德基础,学习才有动力,前进才有方向,成才才有保障。”当今时代是一个思想多元化的时代。在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开放的中国人的观念日新月异,社会思想呈现多样、多元、多变的特点,各种社会思潮应时而生,学校德育环境日趋复杂,德育内容难以使学生真信、真学、真用。特别是高中生正处于由生物人向理性的社会人过渡的关键时期,他们就像一部马力十足的赛车(他们的体能已接近成年人),但是方向盘(认知能力)不好使,刹车系统(自我控制能力)不灵敏。然而,我们要做的,不是阻止这样的车上路(事实上我们无法阻止),而是如何让这样的车行驶在路上不至于出轨或者少出轨。沧海横流明方向,思潮激荡显本色。多元化价值观没有错,它是对主流价值观的补充。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需要鼓励培养模式的多样化,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需要,但是,面对社会历史,面对现实生活,总得有个判断是非的标准,我们不提倡也不能容许学校德育方向多样化,必须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善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是要注意辨别。在信息时代里学校不可能成为“净土”,学校教育要以安全为前提,但不能因为过分强调社会的复杂性而对学生接触社会采取一味的“堵”;学校教育要以质量为中心,但不能因为过分强调抓“升学率”而将德育置于边缘化。我们要坚持把“净化环境、美化心灵”和“加强网络道德、促进文明成长”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注重引导学生跳出狭小的天地,面向广阔的世界,接触实践、接触生活、接触社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和知觉,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主流与支流,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

二是要把握主向。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善于运用情感的和理性的、历史的和现实的、正面的和反面的生动教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国情、观察社会,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多元化思潮中广泛认同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愈坚韧的中华民族精神要素和价值观念,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三是要关注体验。一味说教,难免枯燥;只有体验,才有感动。实践证明,对于处于成人“临界线”的高中生来说,同样一个道理,讲一次,正常;讲两次,可以是为了强调;讲三次,罗嗦;讲四次,“纠结”而无效。事实上,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之事,绝非简单灌输之功。学校德育应当从“小事”着手,让道德教育回归生活、关注体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促使学生自觉运用宽容的态度看待和处理各种问题,克服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化,从而感受生命的可贵和美好。

坚持两条途径

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是学科教学。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

“离开了智育,德育势必走上假、大、空的邪路。”课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操作相融合的一种载体。放眼世界,课程的选择性可以说是当今教育的根本性特征。多样化、选择性的课程结构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课程设置与德育在育人理念和能力目标上的相对一致性使学科教学成为了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堂教学既是学科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德育工作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外在形式是教学,内在灵魂是育人。抓住了课堂,才算抓准了学校德育的命脉,才算抓住了“全员德育、全程德育、全方位德育”的精髓,才算找到了德育工作“回家的路”。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科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说,德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所有的教师都有将现代德育理念及其与之对应的德育方法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义务,都有主动制止不良现象、表扬良好行为的义务。坚持德育工作的学科教学基本途径,有利于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使命感,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有机融合,既努力学习科学文化,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

普通高中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之二是德育活动。因为,德育的本质是实践的,德育目标归根到底要落实到学生自身,而学生德行的形成、发展只有在活动中体现。

高中多样化发展的准确定位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合格的、具有一定素质要求的公民,强调的是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和特长的教育。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科学定位决定普通高中德育活动要体现知识性强、吸引力大、参与度高、开阔视野、促进思考的特点。积极组织开展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逐渐树立为国家、为人民、为民族奋斗的志向;开展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参观爱国主义基地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开展践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养成遵守法律和社会基本规范的良好习惯。

班主任是学校德育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探索德育工作新途径,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必须紧紧抓住班主任队伍建设不放松。总体说来,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把握三个要点。

一是在思想上愿意当班主任。思想缺席,行动无力。在思想上愿意当班主任,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前提。魏书生说:“做教师而不当班主任,那真是失去了增长能力的机会。”任小艾说:“一个教师,在他的职业生涯中,如果没有做过班主任,不仅是他职业生涯的遗憾,而且他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然而,现状却是,如果可以选择,绝大部分教师是不愿意当班主任的。不同的人对于自己不愿意当班主任的理由可能不尽相同,但是说白了,无外乎就是班主任工作责任重、风险大、报酬低。针对这样的状况,学校要有明确的认识,并以此提高全校教职工对班主任工作的认识,要通过政策倾斜、奖励机制等努力营造“人人愿意当班主任,个个争当优秀班主任”的良好氛围。一所学校,如果教师在聘任时都愿意当班主任,那将是这所学校科学发展的曙光。

二是在常规上注重细节。常规奠定基础,细节决定成败。学校对班主任常规工作的考查应重在过程、重

在细节。具体说来,班主任常规工作主要在于六个方面:①跟班出勤情况(强调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②学生安全防护工作情况(安全不保,无尽烦恼);③组织开展班级活动情况(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实践性);④对学生思想、心理、学习、生活深入了解情况,重点看工作是否规范细致,方法是否灵活多样,对不同学生能否进行分类教育、分层管理,有无针对性,管理上是否有特色,实际效果如何,是否关心特殊学生,落实帮教措施,有效转化后进生;⑤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和其他教职员工沟通情况;⑥联系学生家长、学生所在社区,形成教育合力的工作情况。

三是在推动班级管理上上台阶、敢创新。创新是教育的法宝。优秀的班主任总能善于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班主任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即便是魏书生的高招也只能借鉴,每一位班主任都需要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班主任应该特别有学问、特别有爱心、特别有心计、特别爱读书、特别爱思考、特别爱研究、特别敢创新。

一个班主任,当他真正地把学生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学生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学生的安全当作第一考虑、把学生的满意当作第一标准、把学生的发展当作第一目标的时候,他在情感上就会喜欢班主任工作,在行动上就会主动做好班主任工作,就能在人不肯为之之时我肯为之,人不敢为之之时我敢为之,人不愿为之之时我愿为之,人不能忍之之时我能忍之。这种信念、魄力、智慧与气度,一旦拥有,就有了成为优秀教师、杰出班主任甚至成为时代楷模的坚实基础;这种信念、魄力、智慧与气度,一旦拥有,就有了成为有气质的教师的基本素质;这种信念、魄力、智慧与气度,一旦拥有,就有了办人民满意教育的有力保障。

体现三个层次

《中学德育纲要》明确高中阶段德育的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身心卫生与个性发展教育等。要随着经济、政治形势发展及党和国家重大决策进行形势任务和时事政策教育;结合纪念重大节日以及班、年级教育主题的需要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有关学科和各种课外活动进行审美教育。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的特点和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综合的系统的经常的思想政治道德教育。为此,普通高中德育内容应该在遵循《中学德育纲要》基础上,不断创新德育观念、目标、内容、方法,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体现不同的德育工作重点,充分体现时代性,准确把握规律性,大力增强实效性。

高一年级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上下功夫。“好习惯是一生的财富,坏习惯是一生的债务。”从一定意义上说,教育就是帮助人养成良好习惯。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的差距不断减少,但是高中新生的生活、学习习惯仍然参差不齐,高中学校要不断地通过教育教学的细节,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生活习惯,让习惯成为学生宝贵的财富,为学生健康成长铺路搭桥。

多样化发展背景下的高中生良好习惯教育,要着重从以下七个方面开展:1.对自己的生活负责;2.先定目标后有行动;3.先做重要的事情;4.拥有人人都能成功的态度;5.先理解别人,再争取别人理解自己;6.学会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交流讨论;7.学会让自己得到休整和充电,劳逸结合。

上述七个方面中习惯1-3是自我完善,可称为“个人的成功”,习惯4-6涉及感情关系和团队工作,可称为“公众领域中的成功”,习惯7是让自己得到休整恢复和充电更新的习惯,它支持着其他六个习惯。

高二年级要着重在励志教育上下功夫。到了高二年级,学生初步认识自己的天赋,初步有了倾向性的发展方向,学校的教育应当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学校德育的重点转向为旨在引导学生认识优势、树立自信、攻坚克难的励志教育上。多样化的发展要求普通高中克服“同质化”和“千校一面”,要求高中学生在完成基本学业基础上的教育应该是“扬长避短”的教育。发挥特长,方能拔尖。是兔子就去跑,是鸭子就去游泳。但是要跑得快、游得好,就必须不畏路途艰难,不畏冬水严寒,必须有在高峰生存的勇气,必须有面对挫折的理性态度和科学方法。任何高中学校不仅要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行为问题、学习问题,还要帮助指导每个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高三年级要着重在公民意识教育上下功夫。进入高三年级,学生接近或达到成年,“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成为了这一阶段德育工作的主旋律。所谓公民道德意识,是指公民个人对自己在国家中地位的自我认识,也就是公民自觉地以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以自己在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为思想来源,把国家主人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权利义务观融为一体的自我认识。它围绕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反映公民对待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之间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等等。它强调的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民主意识等基本道德意识。高三学生在经过比较系统的思想政治课程学习之后,对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有了大致的了解,又面临着升入高等学校或直接进入社会的机会,这就给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提供了基础和可行性。普通高中加强公民意识教育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与礼仪教育相结合、与社区服务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与国际教育相结合,要着力通过开展学习教育和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理性的自我意识,意识到与他人、国家、社会的关系,意识到自己在这些关系中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

注重“四自”教育

随着高中教育的逐步普及,普通高中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的普通高中可以说是精英教育,寻找的是适合教育的学生;现在的普通高中则是大众教育,寻找的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在大众教育的形势下,我们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面临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德育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最适合学生的教育是学生自我教育,德育的最佳方法是因势利导,德育的最高境界是“不教而教”。以“人格自尊、学习自主、生活自理、行为自律”为主题的“四自”教育,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充分体现了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的培养目标和人生的追求方向,符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和高中多样化发展要求。

4.高中数学教学思路论文 篇四

我国高中阶段的教学改革正进行得如火如荼,高中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仍然更多地倾向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仍然集中在教师身上,学生仍然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的自主性与创新性都没有能够及时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无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力。究其原因,我们发现,导致这些教学困境的主要原因就在于,高中数学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复杂的教学阶段,教学内容庞杂而抽象,但是,学生的学习时间却又十分紧张,加之教学方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从而使得高中数学在教学过程中碰到了多个教学困境。就学生层面来说,很多高中生对于数学的求知欲较低,缺乏竞争意识,对很多方法不够灵活运用。就教师层面来说,教师培训资金不够充足,教学方法出现了两极分化的不良现象,一些教师过于循规蹈矩,一些教师则过于追求创新,从而使得高中数学教学出现了教学效果较差的现状。此外,家长层面也认为高中数学学不好已经是无可救药的事情了,从而对学生缺乏关爱。

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困境的解决思路

(1)做好初高中数学的教学衔接工作。高中数学是在初中数学的基础上开展教学的,那么,这就要求高中数学教师切实做好二者之间的衔接工作。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其必须非常熟悉初中数学教材与要求,并把之与高中数学内容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并及时进行升级,从而让二者在有效的衔接中推动高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真正实现由较为低级的初中数学向更高级别的高中数学过渡与转化。

(2)改进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与方式。我们当前的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取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方式,大大压抑了高中生的求学欲望。加之高中数学内容本身就较难,因此,高中数学应该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思维能力、认知规律等方面的实际状况,让教学内容显得更有主次性及次序性,设计出更为符合学生实际要求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式,让高中数学教学由易及难,逐步地深化下去,从而提高学生对于高中数学的学习积极性与自信心。

(3)积极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的趣味性。高中数学内容的教学难度较大,这就极其容易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必须改变高中数学课堂过于枯燥乏味的现状,采取一种趣味性教学的模式,努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学生对高中数学学习的兴趣。当然,高中数学教师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真正落实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只是作为学生的引导者、辅导者与组织者,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方式,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当然,高中数学教学中还应该注重对于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引导工作,重视把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和学习当中去。

三、小结

5.高中物理解题研究思路与原则 篇五

1、选取对象:研究对象的选取很关键,可以是某个物体(质点),也可以是几个物体组成的整体(物体的加速度相同)或系统(物体的加速度不同),还可以是某个抽象的“结点”(绳子“死结”或滑轮“活结”);

2、分析状态和过程:具体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运动情况,初始状态如何,经历哪些过程,是否存在转折点、临界状态,最终状态如何;

3、应用规律:在某个状态或对某个过程,根据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建立关系式,解方程得结果,并检验其合理性。

4、两种解题思路

(1)一种是搜索脑海中曾做过的题型,看本题和哪种类型吻合或类似,套用解答原来那种题型的公式,或者直接用原来那种题型的结论进行解答。其思维方式是“回忆”。这是一种很有危害性的思维方式。

6.研究高中数学教学提升思路论文 篇六

高中数学的内容繁多,知识体系复杂。数学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加上学生在高中阶段课业较多,学习任务重,数学内容又比较枯燥,部分知识点难于理解,使得高中学数学的教学工作面临着艰难的选择。大部分教师还依据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为高考做准备。而新课改的要求是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关心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不是成绩的好坏。所以,就新课改的需求,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急需提高。

二、提高高中教学质量的对策

为满足新课改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需要的改进措施如下:

1.加强数学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对待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包括学习的重心如何选择。所以,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数学教学内容的枯燥,理论性比较强,使得一些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厌倦心理,有的甚至会放弃学习。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了解学生的想法,与学习态度消极的学生进行交流,加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信念,对有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加自信心。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深知他们的所需所想,做到因材施教,适时地改进教学内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

2.数学教师要提高自身的能力

高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研究教材内容,尤其是新的知识,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改的创新理念,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与其他教师分享交流,吸纳更多好的建议,学校也应该经常组织数学教研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教师的教学精神,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学生,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堂。

3.营造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在有效的课堂时间里,学生和教师都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识。而面对逻辑性很强的数学原理,如何使学生有效地吸收和掌握,是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要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教师与学生做到有效的互动,通过问答方式或是知识点相关的小故事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起学生的兴趣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4.数学教学情景化

7.浅谈高中力学解题思路及技巧 篇七

关键词:高中力学,解题思路,解题技巧

力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在高考考试分值中占有很大的比例, 同时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相当多的运用. 高中物理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 力学更是对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推断能力、数学解题能力等有着较高的要求.但是实际上具备以上条件的学生很少, 通常来说, 一个班级里会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不能掌握物理力学的学习内容, 以至于在考试中失分, 成绩不理想. 因此, 除了本身对物理的领悟接受能力较高的少数学生以外 ( 因为此类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解题方式) , 大多数的学生需要熟练掌握力学解题思路和解题技巧, 巧妙解题, 避免死磕硬碰而出现事倍功半的情况, 最终考出满意的成绩.

一、掌握基础, 清晰概念

掌握基础概念是解答任何题目的首要条件, 物理力学中的名字概念很多, 诸如某些物理量、单位等, 而且很多概念意思相似相近, 但意义或用法又各有不同, 因此, 学生解答物理力学就必须先掌握力学相关基础概念. 如果学生不能清晰掌握基础概念, 解题思维就很容易混淆. 很多概念在字面上就十分相似, 容易混淆学生视线. 譬如“速度”与“加速度”, 两者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 但意思却大不同, 前者一般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 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单位为m/s ( 米/秒) ; 后者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单位为m/s2 ( 米/二次方秒) . 同样的还有“速度”与“速率”, 速度是矢量, 有大小有方向, 而速率是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且两者的单位都为m/s ( 米/秒) . 此类相似概念还有“质量”与“重量”等. 还有些概念字面相似, 但是概念却完全不同, 比如“动能”和“动量”, 两者都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的运动量的物理量, 但是它们是有区别的. 动能是标量, 它的变化反映力的空间累积, 即从力所做的功反映运动的变化, 是物体从作机械运动转变为一定量其他形式运动能力的一种量度. 所以, 在研究机械运动转化时, 只能用动能而不能用动量. 动量是矢量, 它的变化反映力的时间累积, 即从力所作出的冲量反映机械运动的传递, 是物体将机械运动传递给另一物体的能力的量度[1].

二、认真审题, 明确对象

很多时候, 高中物理力学题目会在题目上做文章, 来混淆学生视线. 因此,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要认真审题, 明确对象, 找出题目给出的条件和隐藏的条件, 同时要明确题目所求的对象.学生在解题时, 要善于在条件之间进行转化: ( 1) 特殊与一般之间的转化. 力学解题的一般思维是对受力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从而建立数量关系解题. 对特殊的题目, 学生要善于发现个别特殊的题型的突破点, 将特殊转化为一般题型再建立关系式解题. ( 2) 实物与图形之间的转化. 对于有附加图的题目, 学生要联系图形进行解题, 将题目条件与图形相结合, 找准位置和数量关系, 结合解题. 而对于没有附加图的题目, 学生要自行联想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或物体的运动轨迹, 必要时在草稿纸上标注出来, 比如天体运动、相对运动③物体运动过程与状态之间的转化. 物体运动过程就是力学的过程, 物体整个运动过程中这个物体的状态随时在发生变化, 在力学范畴内的运动状态有非平衡状态和平衡状态, 平衡状态又包括静止、匀速直线运动、匀速转动.

三、分解知识点, 理清头绪

在高中物理力学题型中, 有很多常见的定律, 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 比如说, 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定理、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等[2]. 在力学解题中, 这些定律既是常用的定律, 也是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的. 所有力学题型的共同突破点都是对受力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然后在脑海里搜索相关定律, 看本题中适合运用哪种定律, 找到等量关系解答. 稍微简单的题目中只涉及一种定律, 一般是选择题或者填空题. 或者说某些题目只需要运用一种定律解题, 但是存在其他条件干扰.这时学生需要理清条件关系, 排除异己. 但是高中物理力学题目中, 特别是高考物理力学题型, 通常会涉及一到两个定律. 比如物体运动的整个过程遵循能量守恒, 同时也能用动能定理进行解答. 而且大多数力学题目都伴有两个定律同时存在.

例某学生十分喜好溜冰运动, 某日, 他在离地h = 1. 8 m高的平台上滑行, 水平离开A点后落于水平地面上的某一点B, 点A与点B之间的水平位移s1= 3 m. 该学生着地时存在能量的损失, 其着地后的速度为v = 4 m/s, 并以此为初速度在水平地面滑行s2= 8 m后停止, 如图1. 已知, 该学生与溜冰鞋的总质量m = 60kg. 求: ①人与溜冰鞋在水平地面滑行时受到的平均阻力多少?②人与滑板离开平台时的水平初速度③整体着地过程的机械能损失. ( 注: 不计空气阻力)

解析: ①此题中将人与溜冰鞋看做一个整体, 在水平地面滑行的距离就是从B到C的s2. 这个过程中, 人穿着溜冰鞋, 与地面之间存在滑动摩擦而受到阻力. 根据动能定理, 整体在滑行过程的动能损失与阻力做功相等, 即, 代入数据, 得f =60 N; ②整体从A到B的运动为平抛运动, 水平为匀速运动, 竖直为自由落体运动, 可列方程, 联列方程组, 代入数据, 解得v0=5m/s; ③人和鞋的整体在B到C的运动过程处于同一水平面, 因此其重力势能为零. 整体运动过程中不产生其他能量, 因此整体机械能守恒, 也就是说整体总能量 ( 势能和动能的总和) 的减少量就等于整体在着地过程的能量损失. 从A到C过程:代入数据, 得

某些定律之间也有关联关系, 所涉及的条件既相辅相成又能相互转化, 一些题目需要将两者联合解题, 一些题目只需要运用一种定律解题, 比如说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 两种方法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可以相互进行转化. 而在实际的物理试卷中, 单独出现的力学题目并不多, 特别是某些大题, 通常是力学与电场或磁场同时被融合在一道题目中出现, 此类型的题目分值一般较高, 因此学生必须要掌握. 解答此类型题目的突破点还是要先找到受力物体, 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通过能量的守恒建立关系.

四、培养力学解题思维

高中物理力学知识运用到的很多运动定律、能量守恒定律, 同时也运动到很多数学知识, 如三角函数等. 学生在平时的力学习题练习的时候, 就要对这些定律或函数熟练掌握运用, 养成特定的力学解题思维. 力学习题形式可多变, 但总的来说, 都是对受力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因此, 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养成举一反三的习惯.

综上所述, 高中物理涉及的内容面广量大, 力学是高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虽然高考试卷中有关力学的题型变幻莫测, 但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突破点———先对受力物体进行受力分析, 然后再根据题中的已知条件进行解题.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 让学生真正感悟“练习就是高考, 高考就是练习”的真谛.

参考文献

[1]张新风.谈高中力学解题思路与基本技巧[J].数理化学习, 2013 (13) :5-6.

8.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思路 篇八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1(B)—0041—01

一、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应认真研读和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详略比例,精心设计每个教学步骤,认真制作多媒体课件和准备补充材料。学生阅读之前教师应及时给学生提供有关课文内容的背景知识材料和预习练习,指导学生预习。背景知识材料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其视野。预习练习能使学生明确预习目标,使预习有的放矢。

二、课堂导读

课堂导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篇章结构、主题思想、细节信息到文段寓意、作者的态度等多层面、多方位,由表及里,步步深入地理解课文。这个过程由以下4个环节组成。

1.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就是把课文的主题呈现给学生,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文提供的语言情景中来。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用不同教学形式导入新课。

2.课文信息整体输入

阅读教学应从语篇整体出发,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整体输入是让学生通过欣赏课文的录像,整体感知阅读材料,领略文章大意。新课导入后,教师可向学生提出一两个概括全文主要内容的问题,然后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找答案。

3.阅读和理解

这是课堂导读中最重要的环节,它可以分以下4个步骤进行:①略读,其要求学生快速阅读全文,理清文章脉络,明确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一过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技巧和获取文章整体信息的能力。为了使学生尽快进入情景,阅读前教师可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有些课文教师可让学生先对其内容进行预测,阅读时捕捉相关信息,验证其预测是否正确。阅读后,教师可采用让学生判断是非或找出段落主题句、中心词或故事情节的先后顺序等练习形式检测阅读效果。②细读,其要求学生对课文中一些重要语段进行仔细阅读。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先给学生预设目标,引导他们观察和提取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例如,记叙文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结局等。最后教师可通过填图、填表格、多项选择、回答问题和列举事件细节等方式检测学生对阅读内容的掌握情况。③精读,其要求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关键句子和段落仔细推敲和揣摩,领会其中寓意。这一阶段的阅读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作深层次的探究。因此,教师对检测题的设计应着眼于文章的内涵。④突破语言知识难点。正确理解词句意义和掌握语言基础知识是阅读获取信息的必备条件。阅读中,学生常会遇到一些生词、难词,从而对学生阅读理解形成障碍。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根据上下文或运用构词法知识猜测词义,或者设几个选项让学生选择,或者“以旧释新”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4.强化和巩固

该环节的任务是对信息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使信息的吸收得到强化和巩固,同时使学生掌握的知识转化为技能。这一阶段的操练要突出知识的综合性和语言的交际功能,要让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练习,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可以采用填空和复述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填空就是把课文缩写成一篇短文,在关键的词或短语处设空,由学生填充。复述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教师可根据课文题材、篇幅、难度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复述形式。

三、课后复习与阅读

9.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三大思路 篇九

北师大二附中王元华

【摘要】本文以《荷塘月色》这篇传统课文的教学为例,结合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理念,讨论了高中语文教学必须实现的三大变革:1.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2.从用理论检验言语,到学言语用言语悟理论--实践探求怎么学;3.从默默接受,隐形思维与感悟,到用听、说、读、写、唱、表演、活动等,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思路反向探求实践探求全身心探求

在世界范围内,一种新的课程理念正在形成:从科学主义的精细处理到和人文主义的机智探索相平衡,以人为本成为基本趋势。在我国,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确定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方向,已经出台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做出了进一步的阐释。语文,应该从科学主义的精细肢解走向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所谓新语文,也就是人文主义的智慧之花。

一、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

我们看一篇具体的课文《荷塘月色》。这是必选的传统课文。传统的讲法是:

1、背景介绍。

2、分段解析具体内容(若是文言文要逐字逐句地解析),归纳段义。如果段落较长,则分成若干层次进一步肢解。

3、结合各段落,构成意义更为明晰的意义板块,然后整合几个板块归纳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人物性格特征等等。

4、布置作业,巩固扩展。

根据这一讲法,《荷塘月色》可以解析为:

朱自清,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中国现代文学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宁肯饿死不吃美国的救济粮,毛泽东称他“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文章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之后,作者心里非常苦闷。

文章分为12自然段,可以分为三个意义段。1-3自然段为第一段,写作者郁闷散心来到荷塘边;4-6自然段为第二段,描写月色下的荷塘和荷塘上的月色;余下为第三段,写作者由荷塘想到江南,不知不觉中回到家门口。第二段又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四自然段为第一层,描写月色下的荷塘,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第五自然段为第二层,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第六自然段为第三层,描写荷塘的四周。在意义段分析过程中解决字词句问题。

文章通过描写荷塘月色,展现无比优雅、朦胧、幽静的自然之美,同时借景寓情,透露出内心的不平静。本文在写作上最大的特色是善于运用比喻(尤其是通感式比喻)和拟人修辞格描摹景物,精心选用动词和叠词营造优美语境,举例或结合段落层次讲解说明。

作业:评说比喻、拟人、动词、叠词的妙用,背诵4、5、6自然段。

当然,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因人因时而异,细节的处理会有变化,教学组织方式也会不同,但绝大部分师生会把上面的要点裹进课堂里。

反思:介绍朱自清的字号、称谓、气节,无非让学生获得一种文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这些知识不介绍,学生能独立获取吗?三个意义段,解读了本文的意义板块,同时揭示文章的思路。如果学生不懂,解读文章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本文思路显而易见,意义板块也不难分析,花相当多的时间分解意义段有必要吗?字词句知识可以不讲吗?本文的主题思想与情感是个难点,容易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但要分析清楚很不容易,这个难点讲还是不讲?本文的言语非常经典,是学习的重点,如何摆正它与情感难点的关系,如何突出这个重点?如果学生对情感定位感兴趣,对言语不感兴趣,我们怎么办?推广开来,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分析文章一无所知,按照上面的讲法全面分析,他们能收获多少?假如我们的学生对分析文章已经知道得够多的了,分析了数十篇,还是按照上面的分析面面俱到,他们收获的又是什么?我们平常教学所列的要点是什么要点,文本要点还是人本要点?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不言自明的。这里牵系到教育哲学的大问题,也牵涉到教育教学指导思想。很多时候,我们把学生看成是白纸,是容器,教师的任务当然是涂鸦和灌输;很多时候,我们追求知识和技能的全面系统,教师自然是精雕细刻文本,然后把文本要点复制到人脑硬盘上。

实际上,学生是能动的,是活生生的人,对知识和技能是有所选择的。选择的标准,一是个人基础,一是个人爱好。从个人基础上看,高中同学,至少学了九年语文,对简单的故事性文章的思路是一目了然的,用不着分解意义段:就个人爱好而言,取舍的范围更大了。因而,我们试图拿文本的单一模子无所不包地套牢学生的头脑,无异于画地为牢,这是非常可笑的。学生到了高中,已经分析过上百篇课文,还这么面面俱到,滴水不漏,其中不少东西肯定是繁琐累赘,重复罗嗦,如此刻板顽固,十足的形而上学。然而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有不少学生不这样讲就不习惯,相当部分学生到了高中自己不能独立分析一篇课文,不能独立学习字、词、文学文化知识。简言之,我们的学生到了高中还不能独立开展语文学习活动,这不能不叫人深思。我们教给了学生什么?我们培养了学生什么?也不能不反思。我们九年一贯制地全讲全评、包教包学,是不是培养了我们所追求的全面而缜密的分析能力呢?

我们知道,围棋追求以最少的棋子占领最大的地盘,如果361个点都填上棋子,那是臭得不能再臭的死棋。为什么我们的语文课要让全面透彻分析堵死自己的棋路呢?我们可不可以,每一堂课留几条棋路,每一篇课文留几条棋路,每一学期留一片空地,给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留下一片有意义的天空呢?

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创新意味着走自己的路,我们的课文分析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走的每一步都是教师指示的,学生有自己的路可走吗?我们给学生留了什么道路?语文教育教学几十年来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从知识层次的传授进步到方法层次的考究,再到素养层次的追求,每一次变革都带来丰硕的成果,有关书籍潮水般汹涌而来。殊不知,要是不留给学生们创造之路,无论如何,语文教育教学都会走到尽头!每一次变革,我们的教师都孜孜不倦地为学生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可怜天下教师心啊,以自己的智慧和辛劳压抑着学生的创造。作为明证的是,大大小小书店的书架上摆满方法、素质之类的书籍,但学生自己写的少之又少。

从艺术角度看,中国书法和中国画讲究留空布白,以虚写实。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里,引用清初画家笪重光《画筌》里的话说出了这种境界:“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景逼而神景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①语文教学能不能上升到这种境界呢?

这是高中语文教学思路的第一大改革:从追求讲什么,到追求不讲什么--反向探求教什么。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必然要求。迫切要求我们反思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孜孜追求的“求全求细求深求透、包教包学”的做法。除了思考教什么外,更要思考不教什么,从不教什么中明确教什么,然后留出学生思维、感受的空间与机会,让不教的东西连成一条学生学习、发展的线索。

二、从用理论检验言语,到学言语用言语悟理论--实践探求怎么学

《荷塘月色》最大的写作特点是言语之美,它把汉语言文字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柔美,它运用了汉语独有的叠词叠音、双声、叠韵。4、5、6自然段的叠词叠音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峭)楞楞、弯弯、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双声词有:袅娜、仿佛、渺茫、霎时、参差、斑驳;叠韵词有:零星、宛然、酣眠、和谐。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优美意象,它非常注意炼字:弥望、点缀、颤动、挨着、泻、浮、洗、笼、画、漏。为了表现荷塘月色的意境美,它精心打造了一系列比喻和拟人。连绵如缕的比喻有:(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感觉连通的比喻有:(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光影)如樊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拟人有:羞涩地打着朵儿,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脉脉的流水,等等。

推出这些言语特点,从步骤上分析有两种办法,一是就言语分析言语,“同学们,下面我们来分析本文的言语特点……”另一种是“修辞立其诚”,为了达到最佳表达效果而探求最佳表达形式,“同学们,荷塘月色的意境非常优美,我们想过没有,作者用什么样的言语技巧营造了如此优美的意境?”前一种是肢解的教学方式,后一种是联系的教学方式。就是讲解上面所列的.完全一样的内容,给学生的启发和作用是不同的。前者只是告诉学生“是什么”,后者不但告诉学生“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用什么”和“怎么用”。前者告诉学生的是僵死的事实性知识,后者教给学生的是运用事实性知识。事实上,学生从小学到高中,学了九年语文,已经学了相当多的事实性知识,但大部分事实性知识是作为一种储备状态的死知识占据着大脑空间,学生没多久就会忘了这些知识。我们以为,学生语文水平总是提不高,与我们教师满足于教授事实性知识有很大关系。

从两种方法推出的结论和具体内容看来,这两种方法似乎没有什么差别,但从本质看,两者存在方向性的对立。前者从言语到言语,只是在言语圈子里兜了一个大圈,最终又转回到言语中,没有出路。后者从言语到运用,引导言语走出了言语,最终奔向实践的海洋。这是对待言语现象以及从该现象推出的言语规律的根本性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中学普遍系统讲授暂拟语法体系,学生从小学就知道“主谓宾定状补”,到了90年代以后,逐步不讲语法体系了,现在的学生到了高中还分不清“主谓宾定状补”。这种变化,不是简单的知识内容上的取舍,而是教学思路方向性的根本改变。之所以反对中学阶段系统地讲授汉语语法,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以前的做法是削足适履,从本本出发,用原则性的语法去套活生生的言语,试图引导学生避免错误而不是创造创新。与之相对的,我们现在提倡从言语现象中学习运用言语、感知言语规律,并使言语规律服务于言语运用。我们先举个修辞的例子来说明:以前我们教会学生弄明白什么是“比喻”修辞格,明喻、暗喻、借喻、本体、喻体等,然后能够鉴别“比喻”与“非比喻”,我们考试时经常出判别比喻句与非比喻句的试题;现在,我们反对这样做,因为这种是非判断很无聊,用固有的概念禁锢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引导学生明白不该干什么,而不是引导学生该干什么,所以现在高考不再出此类是非判断题了,而是给一个言语现象、一个精彩语句、一首小诗等,让学生对照创造。再举个语法的例子:以前讲复句,总是要学生判断复句关系,练习和考试均是如此,而不是让学生运用这些表示微妙关系的关联词去表达关系微妙的语意,现在我们明白后者是最应该做的。

鉴于此,我们现在基本上不系统地讲语法修辞了。但教师们似乎没有明白为什么不系统讲语法修辞,没有明白教育教学方向上的根本转变。语法修辞不系统讲了,但教学的思路没有根本变动,还在重复系统讲语法修辞的教学思路。从《荷塘月色》的言语看言语特点,就是以前的语法教学思路,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有这些言语特点,就像明白什么是“比喻”和“复句”一样。还不止于此,由于教师们看到了语文教学大纲反对系统讲授语法,但不明白为什么不系统讲语法,就以为讲语法是不合适的,干脆把语法划入语文教学禁区。这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新的课程标准讲感悟,感悟什么呢?感悟情感,感悟道理,当然也包括感悟规律,语法就是规律之一。我们要引导学生从大量的言语现象中感悟言语规律--语法,并把它运用到语文实践中去,推广开去,我们要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化规律、理论,并借此完善和促进后面的语文实践。这是新语文的方向。我们反对的,是为了理论而理论,讲那些对实践毫无用处甚至有害的理论。我们迫切需要做的,是少讲些理论,多一些实践,讲一条理论就要落实到实践中去,为实践提供尽可能多的服务。

本着这种方向性的变革反思《荷塘月色》推出写作特点的两种方式,觉得第二种比第一种好,但第二种如果就止于归纳写作特点,尚且不够完善,还缺了回到实践这一步骤。回到实践的方式,从阅读方面赏析类似技巧当然可以,比如,与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进行比较,从写作方面运用类似技巧,如运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写一首小诗,那就实践得更彻底了,关键是无论如何我们要落实到具体语文实践活动之中。从这一步骤看,我们的作业没有落到实处,领会《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和背诵4、5、6自然段只是停留在《荷塘月色》这一课,没有深入到让学生内化技巧,并以此完善和促进语文实践活动这一层次。因此,我们还必须增加运用技巧的练习,并且在课堂上予以落实,而不是“留”给课外。

这是改变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第二点:从用理论检验言语,到学言语用言语悟理论--实践探求怎么学。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必然结果。要求我们明白学习言语的根本目的与目标:不是为了分析言语而分析言语,而是为了运用言语表达思想感情而分析言语,总结言语规律,而且要把言语规律落实到具体的语文实践中去,让学生运用言语规律更好地组织言语表情达意,提升人生体验。

三、从默默接受,隐形思维和感悟,

到用听、说、读、写、唱、表演、活动等显形思维和感悟

--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

推出《荷塘月色》的写作技巧,从方式方法看,现阶段一般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教师讲解,学生领会;一种是教师讲解,学生领会,辅以诵读、写作两种巩固手段,即让学生读读课文体会用词之妙,运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描写一处景致。诚然,这两种方式方法都非常好,但是我们的教师不一定全面理解这两种方式方法的教育学意义,而是经验地停留于工具性这个基础层面上。

从教育学意义看,通过语文教育学生,无非是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并内化情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语文教学现状停留在让学生拥有理解与表达思维、情感的工具阶段,即历来所说的语文的工具性上。我们所有的教学活动是围绕这个“工具性”而展开的,教师讲解是为了让学生明白和接受某些现成的事实性知识,学生诵读和写作等是为了落实,让学生把教师所讲的落到实处--语文谈得最多的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落实”;与之相对的,学会思维、形成思想,体会和内化情感成了奢侈品或者附属品。我们把这种教学称为“工具学意义上的语文教学”。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失去了她固有的活力和生机,变成“1+1=2”式的严谨考究,变成工具甚至道具。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只要听懂了、“恭领圣餐”就行了,学习课文变成了文本的纯事实性解读,或者说,学习课文是借助语文这个工具、道具解剖文本,然后从文本中收捡更多更细的工具、道具,只要把原文读懂了、读透了,知道了“是什么”、“怎么用”就行,至于学生的情感思想体验怎样,那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少教师自然地认为,情感和思想的教育,就体现在“知道”这个过程中了,因此,他们不去想“知道”之外的招数,缺少激发和调节学生情感和思想的方法和手段。也正因为如此,语文教学很大程度上变成“依葫芦画瓢式的懒惰用脑活动”,学生大部分时间只是运用耳朵仔细地聆听,运用脑筋乖乖地证实,运用水笔忠实地记录--照单接收,最多再为了帮助接收而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这种情形,后现代教育学称之为“颈部以上的学习”。这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难以全身心地投入,只是“耳朵”“脑袋”、“手指”等局部器官在有限活动,语文学习“有口无心”、“无动于衷”或“三心二意”等就成为平常事了。

我们以为,语文教学离不开“工具性”,但不能停留于“工具性”,必须升华到“人文性”,让学生学会思维,形成思想,让学生体会并内化情感。这是对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的全方位理解。这是现阶段提倡的“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的根本所在。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不明白这一根本点,怎么教怎么改也无非是工具层面、技术层面的修饰与改进,进入不了教育学意义层面的全面提升。上面所说的两种方式方法,说到底,很多老师在教学指导思想上是为了让学生增加“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方面的事实性知识的储备,让学生明白“可以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写景状物”,而不是“让学生感悟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言语现象的魅力”,进而“运用叠词叠音、双声、叠韵等描绘出内心感受到的最美景观”,因此没有将“教育”进行到底。

就以推出《荷塘月色》的叠词叠音技巧为例,我们来体会一下“教育学”意义上,而不只是“工具学”意义上的教法。从感悟角度看,《荷塘月色》的叠词叠音是可以通过读写体会的,但绝不是笼统地读写一两遍课文能体会的。“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粒粒、星星、缕缕、密密、脉脉、静静、薄薄、淡淡、(峭)楞楞、弯弯、(下转第10页)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隐隐约约”等,有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圆润清亮节奏,有轻音乐的美感,可以通过拍手跺脚的律动感悟节奏的短促轻快,可以通过叠词叠音与非叠词叠音的对比感悟词语固有的音高音长差别,如“曲曲折折”与“曲折”相比,“曲折”可以读得又长又高,“曲曲折折”就只能读得又短又轻,可以聆听轻音乐、学唱有叠词叠音歌词的歌曲去享受叠词叠音之美,从运用角度看,可以连缀这些叠词叠音组成另一幅图景、一首诗,可以来一个叠词叠音短剧表演。简言之,让学生参与到叠词叠音的言语实践来,在实践中比较体会,用肢体语言、五官综合活动体验感悟--在这些实践中,文本只是一种资源。以上的语文实践活动岂一个“读”字或“写”字能涵盖得了?它们的效果哪里只是明白了“是什么”和“怎么用”?推广开去,对《荷塘月色》的其他写作特色的学习,“双声”、“叠韵”、“炼字”、“比喻与拟人”等,何尝不可以这样做呢?再推而广之,其他内容的语文教学何尝不可以这么做呢?

这是改革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第三点。从默默接受,隐形思维与感悟,到用听、说、读、写、唱、表演、活动等显形思维和感悟--全身心探求语文的魅力。这是人文主义的机智感悟的基本手段。教学的目标不只是客体意义上的“知道”,而且是主体意义上的全身心投入,利用各种手段发掘学生情感、思想资源,调动师生所有的肌体感官让学生感、说、动、做……让语文融入学生所有的感觉之中去。而从根本上讲,是要全面实现语文教学的教育学意义,提升高中语文教学的境界。

小结

我们以为,以上三个方面,不能彼此割裂,各自运作。体现新课程理念的新高中语文,应该是三者的有机结合:反向探求,针对死板划一、全评全讲、包教包学的教学模式;实践探求,演化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提出了改变现状的方向,要触动的是整个高中语文教学的宏观构架和实质;全身心探求,直至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情境。只有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10.高中历史非选择题答题思路和技巧 篇十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①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②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③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背景的问题

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

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

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

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

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①生产力标准;

②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

③阶级的观点;

④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⑤不要以偏概全;

⑥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

11.高中英语解题方法思路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英语 解题思路

高中英语新的题型的出现,如何应对这些问题,提高英语考试成绩成为学生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在解題的时候,除了要延续原来的解题思想,还要在其中融入新的解题理念,总结出高效的解题思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因此在解答英语试题的时候需要进行以下几点。

一、在平时注重积累单词量

英语的试题都是为了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句子的分析能力与英语语法的能力等进行综合性考察。从以往的试卷中,可以看出,由于学生对单词量的积累较少,这就导致学生在面对阅读理解的时候不能充分的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意思,自然也就不能很好的对阅读题进行解答。同时在解答语法填空的时候,由于对单词词性的分析不到位,学生对于需要解答的语法部分无从下手,形成了错误答案。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作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单词量的积累,还要加强学生对单词词性的认识。让学生明白单词不同的词性所表达的含义,便于学生在阅读理解中能够轻松分析出文章的含义,做出解答。在语法填空中能够根据对不同的词性的理解,正确的将单词填入到文章之中。从而降低学生在作答的时候产生的错误。同时,除了加强同学这方面的教学,还要在平时注重学生短语词组以及固定句子结构的积累,提高学生在阅读以及解题时候的效率。

二、解题过程中充分运用解题技巧

具有较高的词汇量,在解答语法填空的新题型问题上是远远不够的,好要具有一定的解题技巧啊,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正确的作答。在解答的时候,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解答顺序。下面就是关于英语阅读和语法填空这两种题型的解题分析。

(一)英语阅读理解的解答

做英语阅读首先要将全文进行粗略的阅读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想要表达的内容,然后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有助于了解文章的主次,最后综合的领悟作者的意思。这些做完之后,根据阅读后的问题,抓住阅读的点进行详细的阅读,找出答案。

(二)英语语法填空的解答

首先,在高中英语的教学中,对于语法知识点的教学一直以来都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我们可以从历年的高考试题中看出,虚拟语气已经成为高考命题常见的语法内容,因此,高中生应该要通过高考典型例题以及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交流来真实体验虚拟语气的语法功能,从而提高自己解题技巧。

其次,进行语法填空问题解答的时候,首先,要通读全文,对文章的大意有一定的了解。然后再读一遍,选择简单容易的空先填答案,简单的填完后再对较难的空进行解答。最后,在根据具体解题情况进行检查,对难点进行排查。同时在解答这类题型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考虑文章背景的文化风俗,保证逻辑上的连贯。

只有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才能在英语解题的时候充分的发挥出自身的水平,取得好成绩。

三、注重考点和出题特点的分析

老师经常将,在对一些问题进行解答,遇到困境解答不了的时候,首先要想象出题者所要考的关键点,了解出题者的意图,做到心中有数。只有明确解题方向,了解出题者的目的,才能对所做的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除此之外,还要对所进行的作答的题型充分的了解,知道每一类题型的特点,保证在遇到各种题型的时候能够冷静对待,迅速寻找出答案。

四、加强对语法的学习

英语的试题解答,不仅要加强单词的积累,解题技巧的培养,还要对英语语法的学习进行巩固。语法的学习是学习英语必须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只有掌握了很好的语法知识,才能算是学好了英语。一味的注重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训练,忽视语法的学习,是不良的英语学习方式。要想学好语法,就要加强对英语语法的重视,在平时的英语试题的练习中,注重英语语法问题的积累,避免由于语法不通导致对阅读理解的含义不理解,避免学习语法时散漫的态度,保持持之以恒的语法学习态度,进行长期的积累才能具有一个扎实的语法基础,才能在语法填空的问题上提高正确率。

结束语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英语越来越被重视,而英语的学习不但需要大量的词汇丰富记忆、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语法基础,还需要一定的解题技巧。通过本文对英语解题方法思路的研究,掌握了一定的英语解答技巧。这为学生学习英语奠定了基础,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英语,取得好成绩。

参考文献:

[1]罗元珍.高中英语教学应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2]成祝荣.语法填空考点解读与解题技巧[J]. 广东教育(高中版),2010年01期.

[3]程晓堂,郑敏编著.英语学习策略[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2.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分析思路 篇十二

知识板块不同,不同类型主观题的解题思路有所差别。其中,经济生活主观题是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题型之一。下面就经济生活主观题的分析思路谈几点看法。

在考场上很多考生都喜欢从材料到问题一遍读下来。事实上,先读清楚题目,再读材料,更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更准确地抓住材料中心思想。

1.读题目

经济生活主观题的设问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1)“是什么”经常被放在经济生活主观题的第一个问题,主要以“材料(图表)反映(体现、说明)了什么”的形式出现。具体说来,如果问“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答案一般只要概括出材料体现的表面经济现象即可;如果问“材料体现(说明、表明)了什么”,答案不仅要概括材料反映的表面经济现象,而且要包括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或者该现象可能引起的后果或带来的启示。当然,在审题时还要注意分清“(多个)材料分别体现了什么现象(道理)”“(多个)材料共同体现了什么现象(道理)”这类问题。

(2)“为什么”一般出现在第一问“材料体现什么现象”之后,要求阐明出现该事件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和危害性。其中,依据是指理论依据;重要性是指作用、意义、目标、目的等;必要性是指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可能性是指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危害性是指做和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回答这类题目要从三个方面考虑答案,首先是该现象涉及到的课本知识即理论依据,然后是结合材料找出具体情况, 最后要结合材料中隐含的时代背景分析现实情况。

(3)“怎么办”是经济生活主观题的落脚点,也是考查考生知识理论和创新能力的重点部分。解题思路是:首先通过阅读题干明白让谁(国家、企业、消费者、劳动者等)做什么,再读材料寻找答案。问题的答案就隐藏在材料之中。这一部分涉及的材料主要分为两种:材料提到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材料涉及到某个主体在这个问题中的具体做法。对前者,采用符合理论和客观实际的方法把这些原因一一解决,就是答案。后者要求考生首先对材料中的具体做法判断正误,再转换成符合理论要求的做法。

在组织答案过程中考生要注意将经济理论与现实情况相结合,做到在课本理论的指导之下,具体分析材料的要求,即做到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切忌语言表述口语化,语言组织不合逻辑。

2.读材料

经济生活主观题材料一般有两类形式,即文字材料和图表。其解题思路大体可按照以上顺序。这里重点谈图表题。解答图表题应注意“三看”、“两比较”、“一结合”。

所谓“三看”,一看图表标题,抓住中心词,这往往是主要问题,即需要分析的客观对象;二看图表内容,即图表提供的相关数据,这是提炼有效信息,组织答案的主要来源;三看图表注释,图表注释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而深刻的表述,对我们理解图表和组织答案有重要影响。图表注释一般分为解释性和补充性两种。解释性注释是对图表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可以帮助理解图表内容;补充性注释是对图表不能完全表达的信息的补充,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所谓“两比较”,即“横向比较”(通常比差距)、“纵向比较”(通常比变化)。另外,在多个表格时,还要区分不同表格之间的关系是因果关系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在比较过程中,应该注意数据变化的关键时间点所隐含的现实背景,得出变化原因,找到解决办法的重要信息。有年份标注的题目要注意特殊年份的时代意义,如1978年是改革开放的开始,等等。

所谓“一结合”,是指将材料和图表相结合。通过对图表和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找出其中的内在联系。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

按照“三看”、“两比较”、“一综合”可以准确抓住图表的有效信息,再分析设问组织答案,基本上也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

这两年材料题的命题思想有所变化。过去,材料题要求回答时一要立足于材料,二要联系教材,而现在则要求更多地立足于材料,这就要求考生在做材料题时必须认真细致地阅读所给材料。如果出现材料和教材不一致的情况,要以材料为准。

下面以2006年广东高考题为例说明高中政治经济生活主观题分析思路。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材料1:我国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

注:改革开放以前(1978年以前)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用GDP的增长率度量)为6.5%;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以后)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为9.4%。在这里,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相应时期内经济增长的长期趋势或正常水平。

材料2:

注:在这里,标准差反映了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年均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标准差越大,表明1978—2005年间的增长速度围绕着年均增长速度而上下波动的幅度越大。

材料3:改革开放以来,投资率(即投资占GDP的比率)平均为37.6%,而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投资率一般不超过20%;1978—2005年间我国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6.5%。

(1)材料1反映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什么特征?(7分)

(2)从经济增长的波动和长期趋势两个方面看,材料2、材料3和材料1具有什么联系?(7分)

(3) 2005年,我国的投资率超过了44%,专家指出,这是一个很难继续提高的比率。请问:在投资率不可能再继续提高的情形下,如何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4分)

解析:第一问设问“是什么”,圈定了范围“改革开放以来”。这就要与“改革开放前”作比较。我们应注意材料一,标题是“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从图表中可以把握两个关键词,“速度”、“稳定性”。材料一的注释补充说明了,年均增长速度与经济增长长期趋势的关系。第二问要求比较材料二、三与材料一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材料之间属于因果联系的居多。也就是在问“为什么”材料一中经济会有增长和波动情况。材料二、三揭示了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原因,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和波动情况。材料二中的注释解释了“标准差”,从中可看出“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波动情况。第三问落脚点在“怎么做”。这考查考生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宏观认识。做答时要注意弄清,要回答的是“如何提高社会生产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拉动经济增长、扩大消费等。

答案:(1)从材料1可以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避免了大起大落,波动幅度大大降低,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但是,改革趋势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比改革开放以前更高,实现了国民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2)利用材料2可以看出,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不断波动,因此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速度发生波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明显大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说明前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要大于后者对经济波动的影响。利用材料3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长期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资本的高积累、高投入。(3)在积累率不可能再提高的情形下,要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能力、促进国民经济的长期增长,就必须使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大力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

高考题目的难度主要表现在综合性很强,题目变化其实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材料怎样更新,考查的知识点都不会脱离课本。所以考生不但要熟练掌握基础知识,而且要掌握分析材料的方法,这样可以在考场上做到“稳、准、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经济生活主观题是高中政治最复杂、难度最大的题型之一。因此, 解答好经济生活主观题对提高政治考试成绩至关重要。只要考生坚持把握好经济生活主观题的特点和规律, 先读清楚题目, 再读材料, 特别是在解答图表题注意“三看”、“两比较”、“一结合”, 就可以做到有的放矢, 更准确地抓住材料中心思想, 取得成功。

上一篇:店面礼仪接待培训下一篇:测试工程师试用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