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2024-09-29

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精选15篇)

1.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一

一、职业学校现阶段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知识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校内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实验内容较为单调,一般主要是围绕基本业务网络信息编辑核算等网络信息编辑的基本工作方面的设计,而对于现阶段企业或其他机构经营管理所需要的网络信息收集、网络信息处理、网络信息编辑和网络信息检查等网络信息编辑管理内容方面的实验内容却很少涉及,造成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工作内容不熟悉,对学生的综合专业能力造成有失全面的严重影响。

2、现阶段校外网络信息编辑实习收效不佳。

在网络信息编辑学习中,学校大多采用组织学生到校外的企业或机构进行实习的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但是,由于学校普遍对实习教学环节疏于管理,造成学生校外实习流于形式。

3、学生对网络信息编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

网络信息编辑学生实习点多面广,学校没有办法对学生进行统一或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工作也无法得到学校老师的有效指导,影响其工作得到有效的开展与提高,实习效果差强人意。再次,学校的网络信息编辑教学偏重于理论传授,在实习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不能进行全面的实习指导,学生不能及时消化书本上的东西,也不能及时进行实践演练,长期下去对学生的专业发展不利。

二、职业学校网络信息编辑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途径

1、网络信息编辑理论与实践教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学校应该在加强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各个方面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掌握。例如在教学中,对于网络稿件和网络多媒体资源进行采集、筛选、整合、改写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其重难点,做好信息资源文案策划和编写等工作,以提高网络信息编辑处理的效率。

2、网络信息编辑基本素质的培养。

首先,学校应该完善课程设计,针对网络信息编辑学年级和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例如在低年级的学生应该更有针对关于网络信息编辑理论和实验课程设计的研究性地进行基础网络信息编辑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帮助学生更多地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基础知识。其次,还要适当增加其他学科教学,帮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编辑应用相关的计算机网络知识、编辑处理知识,为学生的网络信息编辑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3、网络信息编辑实践能力的培养。

职业学校应根据网络信息编辑的特点,积极整合现有的实验室资源,构建校级基础实验平台、学科基础平台和专业实验平台,以保证的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实施。同时,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多与企业和其他机构合作,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联合办学等新路,开拓创新,解决职业学校自身难以解决的瓶颈问题,以满足专业教学的实践要求,为网络信息编辑学生的实践提供更好的保障。

三、网络信息编辑教学教学方法创新

1、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课前需要做好准备工作。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设计也需要有所不同。教师在课前将课上的知识进行梳理,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需要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只有一些比较复杂、难以理解的知识才需要教师耐心讲解。同时,因为不同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会有所不同,所以教师设计的多媒体课件要有针对性和特殊性,不能仅仅从网上下载公共课件来作为教学手段使用。根据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的不同,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案,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方便学生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同时,教师也不能完全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将一些机械、公式推导的知识例如数学中的定理推导解释用多媒体方式展现出来,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

2、网络信息编辑教学要有互动性。

虽然先进的教学手段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性,让教师在课堂不用向以往那么辛苦。但是教师仍然不能忽略和学生的交流,要注意学生课上的动态,而不是点击PPT放映就可以了。教学过程并不是一个单方面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双向的知识获取和理解的过程。即便是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还是需要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有机会可以提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进行网络信息编辑教学的时候,教师针对教学内容放了一段相关的视频,视频播放完毕之后要询问学生的想法和见解,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样便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

四、小结

综上所述,在网络信息编辑的教学中,职业学校应该正视存在问题,积极面对不足,加大网络信息编辑资源整合力度,树立明确的目标定位,加强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构建职业学校网络信息编辑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网络信息编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2.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二

关键词:新形势,学术编辑,基本素养

所谓编辑,是指对资料或现成的作品进行整理、加工。顾名思义,学术编辑是指专门从事学术论文和理论著述编辑工作的人,即对学术论文和理论著述进行整理、加工的工作者。学术编辑与一般编辑不同,也与从事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学者不同,因而对于基本素养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作为学术编辑必须正确理解与把握学术编辑的基本素养。另外,在当前信息时代的背景下,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与一体化的趋势,出版行业也处于不断改革的阶段,在新形势下,对学术编辑的基本素养又有新的要求,下文将阐述学术编辑应当具备的一般素养以及新形势对学术编辑所提出的新的素养要求。

一、学术编辑的一般素养

优秀的学术编辑,应该既是一个编辑行家也是一名学术行家。因而,学术编辑首先作为编辑,应当具有编辑应当具备的一般素养。学术编辑的一般素养概括地说主要体现在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与职业素养三个方面。

首先,学术编辑的一般素养体现在政治素养方面。在思想政治方面,编辑应当具备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坚定性。由于编辑是对作者的作品进行整理和加工,并且在此基础上将整理好和加工好的作品传播给读者,因而除了在作品质量上和文字表达上把关之外,还应当在政治质量上把关。尤其是作为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术编辑,更应当在政治质量上对书稿把好关。政治上的敏感性和坚定性要求编辑在日常工作和学习中要加强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政治的敏感性和坚定性。同时提高自身在政治上的鉴别能力,从而在对书稿进行整理和加工的过程中能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路线、方针及政策来鉴别稿件、发现和解决问题。并使自己在任何情形下都能保持头脑的清醒,始终把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品位的科学成果奉献给社会和读者。在这一方面,学术编辑相比于其他一般编辑,应当具有更重大的政治责任和社会历史责任。

其次,是编辑的文化素养。在文化素养方面主要是对编辑知识结构的要求——编辑既要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同时又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也即我们通常说的“博”与“专”并举。一方面,所谓“博”要求编辑知识面越宽越好,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原因在于,编辑与作者通常存在一对多的关系,同时书稿中往往也牵涉到各个领域的内容,编辑在审稿过程中如果知识面不够,往往会使自身在书稿的整理和加工工作中出现很多的误区和盲区,不能对稿件进行有效和高质量的审读与编辑。

另一方面,所谓“专”是指学术编辑应当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笔者认为这其中的“专”主要是指学术能力上的“专”,即学术编辑必须在相关的学术领域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成就。“编辑人员不一定是学者,但是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争取成为学者型的编辑”①,笔者认为,学术编辑应当做到这一点。有的编辑认为:“多数编辑对自己的要求是先做杂家,然后朝着专家的方向努力,即使做不成专家,也要成为某个学科专业的内行。”②笔者认为,这是对一般编辑而言的,以“博”为主,辅之以“专”。但对于学术编辑来说,“专”与“博”同等重要,不应有主次之分。并且,学术编辑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学术研究能力,因为学术编辑只有经过学术研究的训练,才能使自身对相关专业领域或学科有深入的了解、认识与体验,工作中对学术问题的处理会更加得心应手,既能对学术文稿进行准确地判断和高质量地加工,也能确保在对学术论文和理论著作进行整理与加工的过程中不会出错。同时,也只有自身学术能力的不断提升,才能促进学术研究与编辑工作的良性互动,使学术研究促进编辑工作,同时也使编辑工作带动学术研究。

再次,是编辑的职业素养。所谓编辑的职业素养即是指编辑在其职业领域中应当具备的特有的技巧与能力。作为学术编辑,其业务素养主要包括选题策划能力、理论鉴审能力以及驾驭文字的能力等。

选题策划能力是编辑工作的一项重要的能力要求,它能体现编辑的意图,是编辑主体对社会文化需求宏观认识和把握的具体化和对象化。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学术编辑的选题策划能力不仅需要紧跟学术发展的方向与步伐,还需要与市场判断能力相结合。图书作为一种商品,必须接受市场的检验,依靠市场体现其价值,因此编辑在策划选题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市场调研并作出相应的预测,并且在合理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选题策划,而不能忽略市场盲目地进行选题策划。只有培养和提高学术编辑的市场判断能力,才能降低策划图书的市场风险。

学术编辑的理论鉴审能力不仅要求编辑具有较为完备的理论认知,更要求编辑主体能够对自己所感知的材料和信息进行理性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达到对对象质的认识。③从而鉴审文稿的理论深度、实践意义、价值倾向以及可能产生的社会效应,进而减少鉴审的盲目性,提高选择的准确性。

在图书出版中,图书的编校质量是图书质量的重要指标,而编辑的文字功底是保证图书编校质量的关键所在。文字驾驭能力最容易被学术编辑忽略,因为很多人认为学术书稿不需要文采,只需要用最普通的语言进行表达即可。实则不然,虽然在学术文稿中文采并不重要,但是学术文稿如何以最合适的语言来准确表达其观点也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文稿立意和内容都十分成功,但作者的语言表达十分蹩脚,也会影响文稿意思的传达。如果学术编辑具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则能对文稿中的文字进行更好的加工,使文稿质量得以完善与提高。

二、新形势下学术编辑的特殊素养

信息革命使得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信息化、一体化以及市场化的趋势,这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出版行业也一样受到了信息时代的冲击,学术编辑作为学术书刊的把关者,应当与时俱进,培养与提高新形势下所要求的特殊素养和能力。

首先,信息时代要求学术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所谓信息素养是指个体对认识、创造和利用信息的态度和能力。④作为学术编辑,信息素养要求我们要加强信息意识,也要提高信息能力。信息意识的强化即提高学术编辑对信息的敏感度,这就要求学术编辑要开阔视野,广泛吸收国内外的新信息、新知识,关注相关学科的发展水平与发展动态,提高对信息的敏感度,强化信息意识。对学术编辑信息能力的要求主要包括信息的检索能力和优选信息的能力。信息的检索能力则要求学术编辑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知识,同时进行信息检索知识的系统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检索能力来了解学科发展的新动向、新成果,这对于学术编辑更新学术知识意义重大。

其次,新形势下学术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创新能力是学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术编辑创新能力的内容在当前社会背景之下也有不同的要求。学术编辑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创新素质的培养,通过树立新思维观念、丰富知识占有、培养探索精神来提高创新素质。学术编辑有了创新素质还不够,还需要在工作过程中将其不断地转化成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就要求学术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以学术出版事业为己任,创新编辑思维、创新编辑方法,广采博收相关学科的发展信息与相关出版动态信息,兼收并蓄科技、文化、经济、信息等知识,将这些信息与知识经过独立思考、选择与优化,实现创新素质向创新能力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术编辑在学术出版中的核心竞争力。

总之,自进入21世纪以来,图书出版行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也有了相应的改变与发展。学术编辑作为学术著作出版的把关者与传播者也面临着一个新的出版形势,对学术编辑基本素养的要求也有所更新。因而,学术编辑应当与时俱进,更新对学术编辑基本素养的理解与认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适应学术书刊出版的新形势与新要求。

注释

1刘杲.我们的目标--编辑学[C].我们是中国编辑.北京:海豚出版社,2011.64.

2李昕.编辑基本功:专业训练和人文修养[J].中国出版.2012(5).

3王华生.论学术编辑的能力结构及其优化[J].河南大学学报.2000(5).

3.努力践行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篇三

关键词: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新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好几年了,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努力地践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进步。教师是课程标准的贯彻者和执行者,课程标准落实的好坏,取决于广大教师。那么,对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如何践行课程标准的要求呢?

1.要努力去研究新课程标准,从理念上准确把握、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要积极地、大胆地努力实践,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才能把新课标理念变为课改的实际行动,也只有实践才能把新课标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思想。

2.要更新观念,准确把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用小学语文的课程标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思想能够跟得上教育形势的发展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去践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基本思想,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站在课程标准理念的高度重新认识教学内容。要改变教科书是教学的唯一内容的狭隘认识。教科书是教学的基本内容,但不是全部内容。语文教学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会不断再生。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思想意识,要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基本能力。课前引导学生观察、调查、查阅相关资料,為学习课文做好准备;课后适当拓展、延伸,或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

(2)站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高度去改变教学方式方法。新课标倡导我们小学语文老师要“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标准强调指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学生是教学主体的思想。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在课堂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指导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堂是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场所,学生们应畅所欲言、自主互动,充分地说出自己的思想、观点、感受和疑虑,这是语文课堂最基本的要求。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有了问题让他们去议,答案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自己去寻找。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这才是新课程下充满生命活力的新课堂。

(作者单位 重庆市万州区走马中心小学)

4.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篇四

一、确立“课程是经验”的新型课程观。

课程观决定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而新课程改革奉行的课程观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促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这意味着:

1.课程是一种经验,强调体验。这意味这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容都有自身的理解,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和创新,以使给定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

2、课程是一种过程,强调参与与生成。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外在于课程,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他们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换言之,课程不仅包括知识,而且包括学习者占有和获取知识的主体活动过程,所以说,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

二、关注学生作为“整体人”的发展。

“整体的人”包括两层含义: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人是一个智力与人格和谐发展的有机整体,生活的完整性表明人与世界的其它构成——自然、社会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

1、谋求学生智力与人格的协调发展。传统课程忽略乃至割裂了儿童的整体性。一方面,把学习等同于“读书”,读“专家编的书”,特别是几本要考试的“书”,而忽略了非学术性知识,如儿童的生活环境、经验、阅历,从而导致了学生片面发展。另一方面,机械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割裂了个体知识学习和精神构建。

A、制定国家课程标准,替代一直沿用的教学大纲,为学生的经验进入课堂打开了方便之门。

B、课程标准把“过程与方法”作为“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加以阐述。

2、追求个体、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发展。A、个体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在社会中,个体与自然和社会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说:“只有建立起各种事物联结在一起世界,才能形成完整的人格。”

B、新课程突破学科领域的束缚,强调儿童的生活和经验回归,把自然、社会与自我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

三、构筑具有生活意义的课程内容。

1、增强课程的生活化。

2、凸现课程的综合化。

四、营造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

1、教学应关注人。

2、教学应重过程。

3、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4、教学过程应强调建构性、生成性和多元性。A、知识是主动构建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B、生成性是当前新课程在教学展开过程中提倡的新理念,强调课程要通过参与者的行为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生成性”因素往往是判定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

C、多元性。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差异是一种资源,一种财富。”

五、恢复学生在知识生成中的合法身份。(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1、确立新型的知识观,视知识为一种探索的行为或创造的过程。

2、倡导个性化的知识生成方式。

六、确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的新型教师角色。

有关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的内容还有很多,用自己的话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两点:1,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成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新课程以知识授受为特征的教学局面,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从而使教,学,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2,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课程生活化作为现代课程发展的重要理念,以渗透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

5.学校体育课新课程基本理念 篇五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三)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以 “健康第一”贯穿学校体育教育的始终。

其次,对新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在贯彻新课程基本理念时对内容的选择要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在教学设计中体现新课程要求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地区与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要体现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民族生活习惯和差异,丰富并充实新课程体育教学。

第三,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以下三点:

(一)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领域目标、水平目标等);

(二)符合地区与地域特色(校本课程、民间民族体育项目、传统项目校等);

(三)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四是科学的教学设计。它分为两点:

1、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设计,这是原先没有的。

2、是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要求体现“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五点讲的是对教学评价的设计。新课程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和促进作用,评价的重心从终结性评价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因此,应把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间的相互评价作为重要的设计内容,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有效地把握评价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并对改进教学活动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

第六,教学媒体的选择和设计。本着“既经济又实效”的原则,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特征、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以及学校的条件等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突出教学媒体的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适度性和方向性,发挥教学媒体应有的作用。对教学媒体的应用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对象特点、教学媒体的技术特点等因素来设计。

最后,要有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组织的形式有很多不同类型。教师与学生的既有直接交往也有间接交往;参与教学组织形式对象既有全班也有小组和个体。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为实现课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组织结构方式。

6.新课程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篇六

一、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设计的具体程序:在分析教学任务与教学过程的基础上,设计学习环境。主要包括:

(一)教学目标: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是什么?

(二)教学内容:为达到预期目的,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

(三)教学策略、教学媒体: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

(四)反思与评价:如何获取必要的反馈信息?

安排时间进程(教学内容的时间进程、学生活动的时间进程、教师指导的时间进程)。

二、初中物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初中物理规律教学设计除了要考虑教学设计的一般方法及流程,还要考虑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依据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目的定位,设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教学内容:要适合全体学生发展,不是少数精英。

教学目标及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的认知特点。

(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教学内容:

1.贴近实际,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现象去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从中感受到乐趣。

2.将学生知道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使其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让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学会学习、探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7.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七

一、学思结合、解读教材

福建省高考文综自主命题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笔者认为政治教师要根据福建省高考《考试说明》的要求,以知识为目,注重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方法的训练。

首先,要“吃透”教材。高中政治教师要从平面意义上把四个必修模块和三个选修模块中的重点、难点、疑点、热点搞清楚。更重要的是要对基本知识理解深入、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体系。知书,从而达理,才能在进行具体教学实践中游刃有余、从容不迫。因此,在备課中,笔者结合课标和教参,将基本知识点梳理出来,并要求“由理生情”的升华,进一步阐述文化竞争力的意义及其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做到心中有数。思想政治课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和德育的统一,思想性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最本质的特点。所以,我们在梳理高考知识点的同时还要明确各个知识点的思想教育因素,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笔者设计导入情景——“留学生大量外流”这一现象的讨论。笔者把问题设为:留美学生为何不愿回国?我国应该如何应对该现象?这不仅可以让学生懂得综合国力的含义还可以使学生了解综合国力的构成和表现形式等,让学生在讨论中产生自主看法。这可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还可以培养学生通过现象分析内在的问题和能力,能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长期记忆。

其次,要“梳理”教材。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尤其在高考试题命题专家构成中高校教师占很大比例。所以,明确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校如何考查学生的能力等,是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关注的另一焦点。高中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透过书本的文字表达,看到文本想揭示的问题,看到问题本身是如何按照其内在逻辑地展开的。这样精心的备课准备中,让平面的文字,变成跳跃的思想和活的逻辑,也就是透过“吃透”教材看到教材的“道”。2011年我省高考试卷的命题,第27题中,题干的设置是《文化生活》,但在题肢中有两个选项是有关于《生活与哲学》的。这一鲜明的特点是学科体系内的综合,首次在高考题型中出现。学科内的综合就是引导学生把握好各个模块中的基础知识及其内在联系。这一题型的变化,不仅要求学生要夯实、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有效的排除干扰选项的能力更要注意思维方式的切换与跳跃。基于此,这给我们一个信息,备课中必须以模块作为基础,学科综合作为突破口。除了要夯实基础概念与知识,而且在备课中也要有意识进行有效训练。

二、以生为本、解读学生

所谓,解读教材不仅仅要求高中政治教师“心中有书”,还要教师做到“目中有人”。如果备课过程中,缺乏“人”,教学就会变成教师show自己的独角戏。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做到坚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实际知识水平、贴近学生的情感。例如“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这一目,虽然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这一概念,但是,究其具体的含义、作用都较为抽象。再加之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真正形成,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准备而进行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难免会使学生觉得生厌枯燥也难以形成有效的记忆。所以,笔者备课时,查找了关于文化竞争力的一些常识,通过PPT展示出提出该词的作者、提出的背景等;用易错点帮助学生与日常常见的文化软实力的对比,总结出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在这过程中要求学生能把实际生活中的一些概念与教材做比较,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从而避免了填鸭式教学。

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时除了掌握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身份外,还需要引导学生对学习结果学会反思和践行。通过反思,将教材内容转化为自己精神世界有机的一部分,从而自觉地加以践行。例如《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阐述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基础。第一要义是发展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实质、普遍性、永恒性理论的运用;以人为本的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理论的运用;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和矛盾分析法的运用。通过教师的点拨,可以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对社会客观存在的种种现象的感受、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体会知识本身不可抗拒的逻辑力量以及践行的动力。

三、发散联系、解读资源

集中时间进行备课,这是最常用的备课方法。但是,政治课是一门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塑造和培养现代公民为目标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课程。它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整个社会以及社会生活的其他现象有着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对教材和学生进行解读的时候,往往需要联系其他资源,对教材进行发散性解读。这就需要教师平时日积月累、分散零碎地备课。一方面,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党和国家的法律、文件和领导人讲话。一方面,要收集时政材料,报纸的新闻报道、事件分析。

教育改革是一个没有终点的过程。如何上好新教材政治课,避免枯燥,需要高中政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不断地探索,努力实现师生对社会问题共同进行思考,才能更好地适应新教材课程教学,进而追求增强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

8.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八

革的基本理念。相应地,体育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设计等方面都必须要进行改革,必须与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相适应,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下,怎样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即基本思路是什么,是体育教师必须要弄清楚的重要问题,否则,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便无法通过体育教学来贯彻。基于此,本文试图以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为指导,对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做一初步梳理,为新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依据。1思路一: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

淡化“竞技运动’,教学模式,并非要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而是要改变以往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竞技运动知识和技能的系统化和正规化,完全将竞技运动的内容和方法移植到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倾向。因为,运动技能的学习是体育课的核心内容,是实现其它学习领域目标的载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运动技能的教学,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选择什么样的运动技能,用什么样的方法手段来进行教学,对运动技能学习的侧重点是什么,是否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打破原有的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教学体系,走向以增强学生健康为主的健身体系,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2思路二:转变体育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理念中生发出来的。[2〕体育教学的改革,要始终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为指引,不断转变传统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教学观念。

2.1转变传统教学“重教轻学”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以教来定学,束缚了学生的手脚,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开发和身心发展。因此,要求我们从教向学转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指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2转变传统教学“重传授轻发展”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重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学生为本,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的重点由传授向发展转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又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新课程改革最大的特点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即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教授,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转变传统教学“重结果轻过程”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只管教动作、教技术,至于为什么学,学了有什么用,则很少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虽然学了不少技术,但并不会用这些技术去自我锻炼,也没有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动作、感知动

作、明白如何在生活和锻炼中应用动作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过程,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动作、学会运用、培养兴趣,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2.4转变传统教学“重统一性轻差异性”的倾向让学生全面发展,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在每个方面都按统一规格发展,一刀切、齐步走,而是让老师多几把尺子,量出多个优秀的学生。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打破过去大一统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体育课中受益,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2.5转变传统教学“重单向交流轻多向交流”的倾向传统的体育教学是以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为基本的信息交流模式。新的体育课程教学,要求把学生的个体自我信息反馈,向师生间、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转变,形成多层次、多方面的立体信息交流网络。具体的方法就是通过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现互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在加强学生之间横向交流的同时,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并且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贯穿起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体育课成为一系列学生主体活动展开的过程。

3思路三: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实现体育教师角色的转变

课程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角色和地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体育教师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变化不仅仅是机遇,更是挑战,必须及时地调整自己的角色,以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3.1体育教师由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向课程的决策者转变

9.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九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的基本功是什么?

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中心,教师的语言和板书是教师经常锻炼的基本功,要求教师语言生动简练,板书工整规范。教师的语言和板书的确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对教师的基本功赋予新的内容。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经常锻炼的是组织数学活动的能力。把教材进行再创造转化为教学,如何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把数学活动组织得有序有效是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中教师的基本功。对教师语言的要求,不是偏重于讲解的清楚,而是要求通过教师的语言精心组织,有效引导数学活动。

10.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十

关键词:新课程;历史;课堂教学;新组合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3-0091

一、提出“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历史课堂教学基本活动的新组合”的现实意义

教育部在2001年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到今年已经12年了,新课程的理念与传统教学的理念发生了大碰撞,探讨争议不断,但总的趋势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在纲要的指导下,教育部制订了《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新课程教学还是传统教学,课堂教学中的基本活动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每种教学活动的地位和分配的时间发生变化。认识这一变化,寻找其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对于教学具有实际意义。

二、新组合和传统课堂教学的比较

1. 新旧两种理念下课堂教学片断的比较(以笔者教学实践为例)

例:必修一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第1、2小目,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传统教学完全发挥了教师的讲述能力,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可以把法国大革命的过程,第一共和国、第一帝国、第二共和国、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过程和法国1787年宪法讲清,并可讲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充分展示了教师的风采和功底,知识体系比较完整的展示给学生,尤其是结合自己的看法可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学生在这个过程主要是接受知识,能够培养的能力主要是接受能力、记忆能力和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主要是随着教师的观点而变化。现代教学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突出学生的学习过程,自我探究得出结论,掌握知识。这节课笔者是这样安排的,因为教材在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这一小节中史料不多过程并不明了,所以笔者让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预习,上课时导入新课后,笔者提出第一问题是为什么说法兰本共和之路是艰难的?学生纷纷讲述自已的学习教材和课下看到的相关材料后的成果;有的能把过程讲清,有的讲得不够清楚,也产生了很多生成性的问题,如:热月党人,七月王朝,路易波拿巴,法国现在是第几共和国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学生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共同探讨,最后由教师小结将一些正确的观点肯定下来,将学生疑惑的问题讲清。在这个片断中学生除了学到知识外,更多的是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培养了搜集史料,分析史料,总结概括,表述观点,交流探究等诸方面的能力。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很明显后者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又培养了诸方面的能力。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理念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2.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活动新组合的尝试

在传统历史教学中,新授课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师的导入、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学习和习题的练习等活动,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的自我讲述占了绝大部分的时间,学生的主动学习,单独思考只占很少的时间或者没有。新程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在形式上没有什么在的变化,包括导入、讲解、学习和练习四种形式。但理念发生了转变,转变为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独立学习和思考为重心,所以每种活动有了新变化,教学基本活动重新进行了组合。

(1)导是导入新课,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本课的教学目标;占时5分钟以内;新旧两种方式差别不大。

(2)学的阶段是新旧两种教学方式差别最大的。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课堂教学中的学是指学生主动地积极地以单个主体进行探究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概括等诸方面的能力。在课堂中教师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和其他相关材料。而旧的课堂教学常常忽视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主要是接受式的学习。

(3)讲在新的课堂教学中笔者赋予它新的含义,讲既包括教师的讲也包括学生的讲,主要还是学生要讲。在学生讲和教师讲的过程,促进了师生间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表达、交流和应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有不同思想的交锋和对新生成的问题的探讨。

(4)练的活动差别也不大,练习也并不是新授课课堂教学的必要组成部分,时间宽裕就给学生准备一些典型的题,通过做题来检测和巩固学生学的新知识。由于现在高中教材每课内容较多,大多数的新授课是没有时间练的,一般处理方法是通过留课后作业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的新知识。

以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上课实录为

导入: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中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学生回答);强调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教师强调);那么在历史长河中哪一次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呢?(学生回答)以此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教师讲:这节课我们学习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我们要解决的题有三大问题: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十月革命的过程?十月革命的意义?大家带着这三个问题阅读教材);

自主学习:学生自己阅读教材,分析问题,得出自己的认识。这个过程大约10分钟。

讲的阶段:包括学生的讲和教师的讲。如:首先就第一个问题讨论交流,先让学生讲自己的观点,其他学生可以补充交流;教师主导这次交流,对学生的错误观点要及时的更正,对于正确的观点和有自己认识的观点要给予肯定和表扬,并将探讨进一步深入。如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学生根据教材不难得出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当时的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沙皇俄国的各种矛盾,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教师就这个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为什么说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当时沙皇俄国社会哪些矛盾?因为这是俄国区别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特征。结合幻灯片的补充材料得出当时沙皇俄国存在着广大农民同地主阶级、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俄国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俄国和其殖民地国家的矛盾;俄国内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残余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所以,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大问题套着小问题,注意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一步步引导学生向更深一步地思考,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分析提取材料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表述能力。其他问题探讨的方式大致相同。

这是在笔者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活动新组合的尝试,这与传统的教学结构相比有明显的不同。现在许多教师都存在着困惑,不知怎样做才是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讲授法在历史教学中又有其优点,效率高,容易把自己的认识传递给学生,专业历史教师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认识水平是高于高中生的,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有些学校又组织到其他学校去学这个模式那个模式,搞得教师有点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不知何去何从,常常处于困惑状态,影响了教学质量。传统和新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活动主体和方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主体还是教师和学生,还是班级授课制,只是在转变观念的基础上将原有教学活动重新组合,突出学生的地位,突出学生的思考,突出学生的表达,同样是讲的活动,同样是学的活动,但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是不同的,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不同的。同时,我们也应把小组合作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引入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笔者在此还要总结两点反思,希望能与广大历史教师共勉。即:第一,充分理解新课程理念的内涵,认识新课程理论的科学性和实施的必要性;第二,关注教学基本活动的变化,寻找运用新课程理论进行教学的正确方法。

作者简介:张立强(1970-),男,北京市人,历史学硕士,北京师范大学大同附属中学校历史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教育、教学研究,曾发表过多篇论文。

参考文献:

[1] 李云吾.深度课堂观察新视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3).

11.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十一

(碧江中学顺德北滘

[摘要] 本文从课堂教学中的备课、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等三个教学环节,讲述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

[关键词] 乡土地理基本知识地理新课程教学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提到:“提倡把乡土地理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求地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具备一定的地理素质,并不断提高自身的地理素质水平。乡土地理存在学生的周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时代性、灵活性、探索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学的主要方式。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是学习乡土地理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方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路石,任何一个地理教育教学的过程,都需要教师的主导作用,尤其是区域性校本乡土地理,其选定研究的内容没有一定得文本教材作为一句,其方法需要教师的引领和指导,教师要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设计者的角色,因此对于备课和教学过程、课后作业的设计,应当重视。本人现就如何在地理新课程教学中体现乡土地理基本知识,谈一些看法。

一、备课

(一收集乡土地理素材

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还应在课余时间注意收集、分析和归类大量有用的乡土地理素材,建立乡土地理素材库。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有一桶水;

要“厚积”才能“薄发”。教师只有平时多积累乡土地理信息,不断丰富地理的感性认识,加强地理观念。收集地理素材的渠道有很多,现列举如下: 1.留意身边的生活

生活就是课堂。大部分教师与学生生活在同一个校本环境,同一个地区,对周围的生活环境熟悉。因此,教师在鼓励学生多留意身边的地理事物和地理问题的同时,自己也应关心和收集身边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以便于在教学中联系实际,正确引导学生发现、观察、分析生活中地理知识。

2.善用生活媒体

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等,都是与我们密切相关的生活媒体,对于我们的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深入。这些生活媒体,体现不少的乡土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善用生活媒体,有利于乡土地理多种教学形式的开展,丰富乡土地理知识的内容,扩宽视野。多了解那些节目可能会介绍或涉及乡土地理知识,并积累、整理、保存来自媒体的节目,还可以分门别类剪辑、组接,以供教学需要时观看、研究。如,佛山电视台顺德频道的《城门头专辑》、《见多识广》、《影像广东》、《顺视新闻》等节目,都有涉及到乡土地理信息。

3.捕捉新闻热点

在地理教学中,应时常关注新闻媒体瞬息万变的信息,这是因为他们反映了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地理知识、敏感的地理问题,是对地理课本最及时的补充和修正。时事新闻不仅仅是政治学科的专属内容,也可以纳入到地理教学环节中,让地理教学与时俱进。地理新闻可作为新课导入的材料,也可以某个地理知识点的事例,也可以作为知识拓展、思维发散的外延,也可以经编排转变成试卷设计中的材料分析题。关注新闻热点,及时捕捉有关家乡的地理新闻,既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养成在生活中时时留意、处处收集地理现象和地理事件的良好习惯。如,最近顺德北滘都宁村某钢板厂被发现偷排废气,其中有一个烟囱甚至直接喷火,经当地政府及环保部门查处协调后,该厂承诺20天内搬迁,而现在顺德区67家企业已经被纳

入环境信息管理和环境保护信用管理范围,学生通过新闻了解到保护环境的迫切性和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并要关注身边的环境,树立环保意识。

(二备课

乡土地理知识就在学生身边,为学生所熟悉,有直观的感性认识,通俗易懂,有亲和力,具有趣味性。而地理本身具有广阔的空间性,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但初中学生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备课中,充分利用以上乡土地理知识的特点,在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穿插乡土地理基本知识,会让学生产生地理就在身边、地理并不陌生也不遥远的感觉,从而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地理的兴趣。

二、教学过程(一教师讲述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能把要讲的事物和现象全都搬到学生眼前,又不可能前去观察,但是地理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客观的乡土地理材料,加深学生对所学地理知识的理解。如讲解地球的五带的范围后,告诉学生顺德的纬度位置是22°40′~23°02′,让学生判断顺德位于五带哪个带。学生很快得出顺德位于热带,因此顺德终年炎热,冬季不寒冷、不下雪。再如讲述东南亚的华侨,再联系到顺德的华侨,20世纪30年代,受世界性经济萧条的影响,蚕丝价格暴跌,顺德大批的女工转到东南亚国家做家庭佣工,目前数的华侨同胞有10万多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询问学生是否有家人或亲戚是华侨,简单讲述华侨的有关情况(如迁移时间、迁移原因、迁入地点、对当地的贡献。又如讲述灾害性天气的时候,指出顺德地处

热带,临近海洋,夏秋是台风多发的季节,教师列举一些最近经过顺德的台风,并让学生讲述顺德台风来袭的情景或抗风灾的经历,以切身的体会了解台风的特点。又讲述地形的时候,让学生根据顺德地形描述(顺德为西江、北江河口的冲积平原,地势西北略高,东南稍低,最高山为东南部旧寨的顺峰山,其次为西部龙江的锦屏山,参考顺德地图,简单画出顺德分层设色地形图,加深对顺德地形的印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乡土地理知识时机要恰当,内容要适量,少则四五句话,多则四五分钟,不可过滥,不可为了重视乡土地理知识而偏离了教学目标。

(二学生回答

在课堂提问和课堂小结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来举例,结合课堂所学知识得出结论,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最后由老师加以补充完善。

三、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除了书面练习外,还可以有多种形式:(一收集网络资料

课后可让学生收集有关乡土地理的网络资料,但面对海量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无从下手,不知道应该访问哪个网站,该看哪些信息。而且有部分的网站是为承认或高年级学生而设计的,内容对初中学生来讲显得难度大、难消化,不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应推荐部分适合的网络资源,宜精不宜滥,避免学生出现信息迷航或信息过载的现象而影响教学效果。

(二画图

在讲述平面图的画法后,让学生画自己的村的平面图。学生参考地图,并根据实地观察、生活经验和访问调查,了解更多平时疏忽或知道但不熟悉的事物,加深对家乡的熟悉程度,也增长了见闻。

(三实践活动

乡土地理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增强热爱家乡、热带祖国的情感”,学生可以通过收集身边的资料,运用掌握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以环境与发展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实践活动。教师可以鼓励或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充分开发地理课程资源,进行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

设、制定调查方案、收集和整理信息、采取行动、反思和评价、交流和表达等。[1](四图片展览

定期在校园开展专题图片展览,以教师指导、学生完成的形式进行。如,以“顺德制造、中国骄傲”为题的专题图片展览,用图片和图表展示顺德工业的历史发展、工业品牌、工业结构、工业布局,等等。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对家乡建设成就的自豪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参考文献】

12.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十二

(2) 信息技术的应用, 加强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活动时, 在课堂教学中摒弃了“黑板+粉笔”模式, 取而代之的是精美的视频图像, 使学生容易进入教学情境, 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打开和提升, 也有利于学生的思想感情与教学内容产生共鸣和交流。[4]利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 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生动, 易于创设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3) 信息技术的应用, 丰富了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 所能够表达的信息是有限的。[5]信息技术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的应用, 极大的丰富了教师授课的内容。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的课件, 具有直观性、容量大、快捷性、可反复演示再现情景等特点, 能够把教学的重点、难点很好地表现出来。

(4) 信息技术的应用, 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能力。信息技术要求学生能够发挥主动性。将互联网和手机渗入到教学过程中, 就要求学生具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力。[6]而且通过利用信息技术, 使学生具有信息技术素养, 渐渐养成终身学习的态度。

(5) 信息技术的应用, 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授课过程中, 由于信息技术的出现, 能够根据授课内容进行情景和案例设置, 并通过生动的音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而且也调动了的思维意识, 提高学习效率, 更好地主动学习。[7]

2 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比试验

为了说明在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作用, 在授课中采用了对比试验的方式进行验证。试验的班级是某高校大一的全部学生, 共计2236人, 在讲授“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内容时, 将所有教学班级人为分成采用信息技术教学方式的A部1145人, 和采用普通的授课方式B部1091人。A部在讲授时, 要求学生每次课前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预习, 在上课时, 首先由学生在讲台上展示自己预习的成果, 并和其他同学根据展示的信息, 进行相关的研讨;其次由教师再次运用信息技术方式进行必要的补充、归纳与总结。学完本单元之后, 立即进行测试, 测试试题有5种题型, 覆盖了该单元的所有重要知识点, A、B两部分学生各分数段人数及所占百分数如图1、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2个部分学生由于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 新单元学习之后测试的成绩就出现了明显差别, A部成绩就表现出强于B部。究其原因, A部由于采用信息技术方式, 教师起引导作用, 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趣味性都比较强烈, 而B部在学习过程中则感觉不到这种氛围, 因此导致2个部成绩出现显著的差异, 从而也说明了信息技术对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教学具有很好的作用。

3 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应用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虽然信息技术在思想政治课程中具有显著作用, 但是在实际应用时也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课前的预习时, 一定要给学生布置相关的问题, 让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布置的问题, 而不是简单的点到为止。在授课时, 要考虑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探讨精神。在课后的复习时, 也要利用信息技术的无时空限制的特点, 做到和学生的充分沟通。只有这样, 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 教师课程内容准备要体现简、精、新。教师在课程内容的准备时, 会花费大量时间制作课件, 但是一定要避免华而不实, 做到简约透彻即可。这样做既能提高课堂效率, 又可以把精力放在教材和教法的深入研究上。教师在准备内容时要精挑细选, 要有足够的针对性和实时性, 以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过程中要能够做到师生互动。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时, 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并且利用体态、眼神等进行师生间情感的交流, 把握学生的心理动态, 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总之, 信息技术的出现, 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深刻地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实施。信息技术应用到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 为教师施展才能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和需要。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教师, 要以信息技术为媒介, 构筑马克思基本原理概论课程新课堂,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周兴华.运用多媒体教学, 增强思想品德课堂活力[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5) .

[3]顾尧.浅析“三原则四步骤五环节”教学模式——以法学教学为例[J].学理论, 2009 (6) .

[4]黄静萍.信息技术与《模拟电子线路》教学整合[J].职业技术, 2010 (2) .

[5]李鑫.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如何发挥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2 (19) .

[6]赵萍萍, 张进良.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述评[J].数字教育, 2017 (3) .

13.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十三

【关键词】初中生物 高效课堂 素质教育 课程改革

高效课堂的达成,受制于多种因素,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生的原有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都对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诸多因素中,我尤其要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窃以为教学活动高效性的源泉在于人本身。课堂的高效性,取决于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高效性。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提高教师主导作用的高效性,作为生物教师不妨从下面几点下功夫:

一、用丰富、前沿的生物学知识,激发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作为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且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和求知欲。基于上述特点,教师要因势利导,时刻关注、搜集有关生物学的最新知识和信息,在课堂教学中开辟前沿科学板块,每节课用几分钟向学生介绍与本节课教学内容相关的最新科研方向、动态和成果。如在学习《传染病》一节时,向学生介绍爱滋病、非典等传染病传播特点的同时,重点介绍其防治措施以及疫苗的研制情况。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本节生物知识的掌握,又在情感上增强人类战胜自然的信心。教师也可在课前有计划地让学生广泛搜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信息,引导学生精心选择典型案例与教材内容相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由学生发布信息,资源共享,让学生互动交流,学以致用,把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处理得有声有色,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综合能力,又极大提升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力,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教学的情境创设要积极、新颖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做好创设问题情境的工作,要分别从趣味性、阶梯形等几方面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课堂教学效率。教师要以明确、清晰的思路进行问题创设,联系知识点的特点以及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这样不仅可以启发学生的学习思路,还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以达到创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最终目的。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围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教学条件和教学规律合理的选择情境创设的方式。结合本人的教学过程,认为情境创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设问创设情境

就是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有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问题可由教师提出,如提出相反的观点,故意设疑或设置障碍,有意出错,把学生中常见的错误认识提出等;也可以让学生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抢答或咨文自问自答等。

2、通过电化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

这是生物课保持活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可以使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有突破性变化,能有效的节约时间,增加教学质量,全面的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觉器官。引导学生独立地探索和发现,相互讨论和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经过长期潜移默化,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讨论创设情境

讨论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组织学生有的方矢的展开定向式讨论;可以紧紧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学生有争议的问题自由讨论;可以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辩论或讨论;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做调研式讨论。在讨论中,讨论的主题要鲜明。学生唱主角,积极思考探究。讨论过程中,教师要当好导演,有效的控制讨论的内容、方向以及学生的心理状态,做到有收有放、松而不散。

三、让现代教育技术用起来

现代教育技术在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极大地优化了生物学课堂教学,对学生各项素质的培养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把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具体形象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初中学生的认识水平,正是处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阶段。他们对生物体的认识大多只有来自生活中肉眼的观察所得,对曾“亲眼所见”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较易掌握,对不曾见过的一些细微的生物结构,又因实验技能、时间等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完成其相关知识的学习。利用现代的教育技术提供有新异性的客观事物,能引导学生产生惊奇情绪,进而转化为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认识生物的多样性》时因教材提供的材料种类少,而且不生动,不是太陌生就是太熟悉的,学生学习起来热情不高。因此,在导入该课时我播放了图文并茂的动植物的音像材料,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指导学生迅速完成“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基因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等知识的意义建构,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总之,初中阶段的学生一般都有好奇心强、注意力不集中,由于这些特点,教师想要创建高效的教学课堂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些特点教师也可以利用,使其成为构建高效初中生物课堂的垫脚石。教师要利用适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享受到高效的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以及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张连喜?构建初中生物高效课堂的思路及策略[J]?新课程学习:中,2012(12)?

14.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篇十四

浙大附中

李烈明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学将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师生生命的交融;学生获得的也不再只是知识和能力,还有成功的喜悦和心灵的震撼;教学活动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科学与艺术的光芒,还有人性的魅力。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基本要求。

1.体现课标精神和学科教学思想。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因此,要切实转变教育思想,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使其身心素质和谐发展。

2.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新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领会新教材,把握新教材,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正确并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教材处理得当,准确地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充分发掘教材的教育价值,教学内容的选择体现新课程的理念,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做到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简易性、知识性与实效性、健身性相结合,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与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相结合,既要执行新课标精神,充分体现课程性质和课程价值,也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以及体育课程各个阶段的目标,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学内容的纵横联系、教学时数、教学条件等各方面的因素,选择学生必需的、基础的、后天生存和发展必备的、学科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技能,使学习成为学生有趣的活动,从而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3.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的教学目标是落实教学内容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在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精神,吃透《体育与健康》新教材,理清本节课教学的知识点的认识层次、能力培养要求、情感教育要求等,熟悉本节课教学的认知内容及认知内容的发生过程与教材编写思路,在了解学生现有知识状况、学习本节课铺垫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认知结构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内容在本节课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提炼概括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教学目标的制定应体现合理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符合体育学科的性质和学生实际。

4.教学策略体现有效性。教学策略设计包括课的类型、教学顺序的安排、教学方法 的选用等。教学策略是沟通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桥梁。如果说教学理念是课堂教学的灵魂,那么教学策略则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一种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最好的学法示范,学生掌握学习策略与运动技能往往得益于懂教学、会教学的教师的引导。教学策略既要符合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要求,还要适合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本人具体教学条件的可能性。教师应依据认知策略、学习策略,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认知发展规律,将理论和方法进行最佳的整合,使教学过程的设计科学,教学组织严密,教学方法有效,教学步骤清晰,运动负荷适宜,能激发学生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

5.教法的选择有利于学法的形成。教师的教学艺术不仅应体现在如何教上,更重要的是要体现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上。教法的选择要有利于学法的形成,要体现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能为核心”的“三主一核心”教学指导思想,做到灵活多样,具有主导性,体现主体性和有效性;学法要既具体、又明确,既恰当、又体现主体性;教法与学法要符合教学原理,遵循教学规律,学生的求知起点、技能状态、思维方式和考虑可接受性,使指导练习与纠正动作错误有效、得法;能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正确地处理好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的关系、集体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的矛盾,追求技能学习的育人价值。既能解决好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又能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心理体验和运动乐趣;让学生发现或学到新的学习策略,改变不良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锻炼的方法。

6.课堂教学的执行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能有效地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节奏;教师的语言表达准确、清晰、形象、生动、流畅,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口令清晰、宏亮;示范正确、优美;讲解简明、易懂;安全措施得力、有效,突发事件处理及时;课堂教学的执行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教学程序流畅,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

7.教学媒体的选择具有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教学媒体内涵广泛、种类繁多,各种教学媒体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适用范围、特点和要求也不仅相同,没有能对所有教学内容都适用的教学媒体。因此,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对象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学策略的安排、媒体的技术特性来选择最恰当的教学媒体,使教学媒体经济、实用、有效,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突出教学媒体的目标性、功能性、针对性。

15.新课程编辑部基本信息 篇十五

【关键词】高效课堂 教学理念 课程改革 素质教育

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多种因素与条件,而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环境,同时也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段。但是,如果离开了课堂这一教学环境,那就失去了主要的“阵地”和空间。如果忽视了课堂上的高效的宗旨,那就相当于放弃了宝贵而又有限的英语学习时间和空间。因此,英语学习就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自从从事英语教学工作以来,我对英语课堂教学这方面的体会颇深。

一、备好教材是开展高效课堂的保证

笔者发现好多教师在备课时对教材的细节了解的比较透彻,如词汇、语法、课文结构等,但难以从教材的结构体系中超越出来,难以从宏观方面去理解教材、把握教材,备课时按部就班地面面俱到,细致而严谨,缺少了宏观方面的审视,如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本模块的价值观定位等。在日常的备课中,许多教师还是照抄教学参考书,罗列一些现成的内容目标、重点难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等,目的是应付检查,上课的时候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随意发挥,将备课作为了一种形式,备学生就更谈不上了。这种错误的倾向一是来源于对研究教材这一行为的认识不足,二是来源于缺乏工作的责任心。教材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服务的对象之一是学生,但在平时备课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许多教师讲服务的主体、客体搞反了,错误地理解成“课堂教学是为教材服务的”,即指导思想是“怎样才能在有限的45分钟课堂教学实践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而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段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材的功用”。

笔者认为,对教材进行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利用教材,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将每一节、每一章节、每一模块对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中的意义和效用清晰地定位准确,形成一个整体系统,进而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包括教材资源、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其他学科、日常教研、互动交流等许多方面。

二、构建自主课堂,让学生因自主而获得发展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人完全是在自我教育中进步的”。只有把学生引导到自主学习的轨道上来,学生才会真正地动起来,课堂才会活起来,效率才能高起来。在高中英语课堂中,高中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给予充分的尊重与平等的关注,进而使其成为教学发展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进入自主学习状态,针对一些概念问题,我们可以变教师陈述概念为让学生自主探究而后得出概念,这样,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建立了概念的含义,还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针对一些教学活动的设计,我们可以变教师设计为让学生自己设计学习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还在流程中生成新知。针对一些问题的提出,我们可以变教师提出问题为让学生自己设计问题,这不但能巩固和完善学生头脑中已有的认识结构,还让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真正地应用知识。

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生成知识,才能真正构建起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体系。这样,创新意识、成功的快乐等积极的情感才能随着教与学显现。

三、构建互助课堂,让课堂因互助而精彩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其实质是师生情感的相互沟通﹑相互补充。教学互动在营造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是形成高中英语动态过程的重要手段。

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师生之间可以建立起十分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通过其内在的信息交流与情感沟通,使得知识、教学内容得以共享、共进。这一教学过程中所谈到的互助有着更深的意义,其实质在引导生生之间的内在交流与情感沟通,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评价、共同提高。通过这种生生互助,可以达到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在课堂操练中,可选择生生对话、生生互相问答、语言游戏、扮演角色、编写对话等方法,以实现有效的互动,使课堂上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涌流;也只有通过学生之间智慧和情感的交流,课堂才能充满活力和精彩。

四、鼓励学生课堂大胆展示,享受成功的快乐

布鲁诺指出:“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善学生对于学习的自我概念。”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教学方式由教师到学生的单一模式转变成教师到学生、学生到教师、个体到个体、个体到群体、群体到个体、群体到群体的多维互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相互了解、交流见解、共享资源,主动参与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输出语言、展示自我,培养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例如在学习阅读课文“Fact and fantasy”时,为了让学生对一些“路程”的词汇有更深的理解,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英语交流,如:“Whats the distance 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从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多少?”“What distance do you have to walk to school?你到学校要走多远的距离?”“I could see the bus coming in the distance.我看见公共汽车从远处开来了。”“Whats the distance from your home to the cinema?从你家到电影院有多远?”“His house is within walking distance of the hospital.他家离医院只有几步路。”通过这些对话交流,既让学生用英语交流,又在对话中渗透了英语词汇。当学生在交流中掌握了这些词汇的用法后,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英语拓展对话,让学生的语言能力获得全面提升。

以上几点为是我在新课改后教学中最深的体会,当然,影响课堂的因素还远远不止这些,例如老师的知识储备,教学能力与水平的高低和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都会影响课堂效率。如何构建高效课堂是一个值得广泛探索、研究的课题,也是一个丰富的渐提渐升的课题,这主要靠各位老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洁;以提升学生能力为本,构建高中英语高效课堂[J];新课程;2012.03

上一篇:主题活动保护野生动物下一篇:人员安全生产资质证书